绘画艺术的情感与表现

2024-06-15

绘画艺术的情感与表现(共11篇)

绘画艺术的情感与表现 篇1

一、色彩技巧展现作品情感

当你欣赏到北宋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这部代表着他的精华作品之一,图中画面单从构图方面说,属于一种和谐的氛围,但它却产生了强大的气场。如此第一点是造型的峻巍,第二是笔墨的酣畅厚重。所以说,只有在作者情感激放时期所展现出来的自己的娴熟的绘画技巧,以浓墨竖点为睛,横写为脑,落寞成金,利用色彩绘画的技巧表现出作品的情感,从而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画家大气的概括简化,使得画作妙笔生花。所以我们不难看出作者的情感和谐的体现在画作中的一种利用色彩的技巧所呈现出的结果。由发而生的环境中,才能妙笔生花,展现出画家高妙的技艺。那雄伟、冷峻的笔锋勾画出山的轮廓和石头的纹路,浓墨点出秦陇山的雄伟、壮丽的气派。山下是小路,一对对旅徒缓缓地走入了我们的视野,给我们一种动态的音乐的感觉。整幅画面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十分诗情画意,来自生活,却超越生活,融入了作者自己的精神和情感之中,散发出无法抗拒的激情,进而之将自己熟练的绘画技艺体现于作品之中,这样才能将自然景色画出生动,才能使画作具有真正的艺术价值。

成功的画作不仅归功于画家高深的技艺,还有利用色彩表现的技巧,才能突出画家对于作品的情感的作用,作品表现出的丰富情感,无疑是作者在观察生活的画面时,充满了对于生活的热情,通过手中的画笔将这种情感渗透到画面之中,这种绘画情感,是取决于作者的艺术修养和娴熟的绘画艺术水平。所以虽然决定于作者的艺术技巧,但与作者自身的艺术情感和艺术情感有着不可分离的情感,与其同时作者的情感又是油然而生,跟随者,但也有可能难以利用色彩绘画技巧来突出作品的情感结果,让你无法取得应有的效果。

运用色彩技巧展现绘画的情感,决不是可以无缘无故产生,它是由作者的情感的熏陶,通过自己的学习,经历了各种的心理路程接受了各种的启发中萌发出来。这可以是一种必然的规律,现实与情感是可以建立在自然色彩的基础上的辨证与统一的关系。当我们听到一些歌颂长江的诗词时,我们便会想到长江是我们祖国上下五千年文明的支流,是祖国雄伟的象征,长江承载着大中华儿女的梦想与渴望,通过长江激放出来,世代子孙对之崇敬。

运用色彩表现作品时是脱离不了绘画时的情感因素的,想要让自己作品达到出神入化的级别,得让自己所要运用的色彩技巧与自己的情感相融合,提升自己的情感素养,使自己的内心与万物合二为一达到一种和谐,,这样自己的情感与色彩才会与自己所要创作的作品融为一体,所以说每个创作者面对同样的事物会描绘出不一样的作品,因为他们有着不同的情感历练,他们能够体现出独特的色彩创作风格,所以能够运用各自的色彩技巧展现出各自的作品情感。

二、情感表现的色彩运用

在我们平时的绘画创作过程中,各自在画面上的色彩表现情感的手法都是不一样的,不过一起归纳起来都是有大致的框架的。

从这基础的方面来阐述。平衡的和谐的色彩关系是我们最常见的表达自己情感的方式,通常我们在运用色彩创作时,画面中跳眼的色彩要尽量的减小范围,而那些微小的色彩要尽量的提上来,这样才能使画面的色彩达到平衡,同时也不失去画面上色彩的对比性,这样的画面才会自然不别扭,这就是对画面的协调而成的一种色彩平衡。

当然我们创作时所构成的平衡是来自于我们自己的一种唯心化的观念,情感一样的东西,每个人对画面的色彩平衡都会有不同的看法,所以每个人的画面的协调性也是不一样的,这才能早就多种多样的作品。

上面讲到了色彩平衡每个人不同看法,然后要造就协调的色彩画面还离不开补色,我们在追求平衡时的补色运用就像是条件反射般的存在,运用好补色关系可以使画面更加明亮,画面更加生动,它可以将一个死气成成的作品完全带活起来,补色就好比画面的救世主般的存在。

所以说补色对于画面来说是有巨大的影响的,我们知道莫奈的《撑阳伞的女人》一共画了三幅但是最著名的就是他以妻子为模特创作的第一幅,这幅画采用了原色并列、重叠和补色手法,运用小笔触和色调并列方法来表现物体的动态美和光色的斑斓绚丽,黄蓝并列与重叠,运用黄和绿,蓝和橙这几个颜色进行互补,使色彩在画面中产生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这些补色构成了和谐的关系,体现出作者的绘画独特风格,从而表露出作者对色彩表现的感觉和内心丰富的情感。

在梵高的作品《星夜》中他大胆的运用了互补色,黄色和紫色这一对补色,整幅画给人的感觉十分明亮那是因为梵高在画面的天空部分加入了大量的亮色进行补充,画面的房屋部分也加入了亮色进行点缀给人一种星空照亮大地的感觉,整幅画的互补色运用完完全全体现出梵高强大的内心情感世界对于星空的向往之情。

每个人对于色彩的感觉和理解不同的画,他们色彩运用的方式也会出现差异,所以各自画面呈现出的情感也会各不一样。这也告诉我们在平时的创作中,我们要依据自己的色彩感觉下手不要受其他和环境干扰,只有按照自己的真实想法才能表达出画面的真实情感。

当然我们也需要知道在作画时运用不同的色彩会产生不同的情感表现。所以选择不同的色彩能够体现不同的情感内容,这都得看作者对于作品有着怎样的需求。我们每个人自身的一些因素会决定我们对于色彩的选取,最主要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个性差异,这是个很大的范围,这关系到各自的性别,成长经历,年龄,所了解的知识等方面,所以说不同的个性对于色彩会有不同的理解,比较有活力阳光的人会喜欢选红色,喜欢安静内向的人往往喜欢运用蓝色,悲伤的人往往喜欢黑色。除去这些自己主观的因素外,自己所存在的社会环境与制度,宗教信仰等都会对之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导致个人对于色彩看法的变化,特别是一些宗教和一些种族部落他们都会有特定的色彩信仰,然而这严重遏制了他们对于更多色彩的追求,这会使他们色彩表达情感时变的单调。正常的社会环境影响是有益的它会让不同的创作者带来不同的色彩理念。

色彩能够展现画者的情感,亦能感染观赏者的情感,因为真正的创造者是能够通过色彩与观赏者产生共鸣,一种情感的交流与碰撞,所以这种作者是能够走进观赏者的心里去,独特的色彩感染力深深吸引着观赏者。所以说没有情感就没有色彩,没有色彩就没有情感。

三、个人对于情感与色彩表现和谐的看法

自己在色彩运用中最爱的就是紫色、土黄、白色和天蓝色,最开始自己就偏向于这几个颜色,也许是由自己性格所致,我喜爱用这几种颜色调出新的灰色,所以对我来说我的绘画之路是十分情绪化的。在作画过程中会慢慢发现自己并不是十分注重事物形体的构造,而更加注重于色彩的表现而运用的色彩则能够体现自己创作时的情感。

自己喜欢前卫的事物,每个具有时代感的事物都会吸引到我,由西方传到国内的即兴街头艺术涂鸦艺术深深吸引了我,那种毫不收敛的大胆的创作风格完全符合自己的意志,用色鲜明,外形夸张,而且这种街头形式会随处可见,让众人都能感受到你的色彩表现于绘画情感。

进入高校后渐渐发现色彩的运用表现应该要回归原本,所以自己喜欢步入森林中感受大自然的原本与真实,每一处的细节,这不是人为决定的,这是自然本身的色彩,慢慢的自己会萌生出对自然与生命的感悟,这是令人欣喜的,仿佛自己已经融入大自然的生命中,无数灵感,色彩汇入脑中,这是一种自己需要亲身经历的过程。

所以说自己认为,色彩和绘画情感是需要同步成长的,情感需要自己在人生成长中不断的积累,而色彩也源自于情感,情感丰富的话,色彩表现的方式也会呈现出多样化,这样的话情感与色彩的培养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如同培养一个婴儿般的过程,需要你自己的感同生受。不过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让欣赏我们画的人能够感受到我们的作品中色彩所要表达的东西,能够形成作者和观赏者之间的共鸣。毕加索说过,色彩和形式一样,与我们的情感形影不离。色彩最丰富的艺术语言能够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要求,它有沟通人与物关系、传递信息、影响人们心理、表达感情、享受生活等功能,它能引起不同的心理感觉和情感联想,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但是色彩的情感体验不是绝对的,它会受到很多客观条件影响,特别是个体对于色彩的视觉和知觉经验造成了情感体验活动的不同性质。所以自己还得努力培养自己的情感,使之能够更好的与色彩汇合创造更好的作品。

四、结论

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摆脱一切障碍,放入自己绘画时的真情实感到画面中才能够造就强大的色彩表现,自己认为一个合格的艺术创作者就应该靠情绪去作画,艺术本该就和情绪相辅相成,有了情感才会造就艺术,有了情感波动才会出现多种多样的色彩变化才会有多种多种多样的的画作,这样才能算是一种对艺术本源的追求,用生命情感去铺垫真实的本质的艺术,这才是自己想要的艺术人生,这样的去创作才能够与将要观赏你作品的欣赏者产生共鸣,这样才能构成一种和谐,让艺术的历史长河绵绵不绝的

摘要:在艺术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发展到印象派时,色彩成为一种绘画要素的个体在画面中起决定性作用,色彩大多是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和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到了后印象派则是一种感性化的色彩,用更多形式的艺术形式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独有的性格,这样将自己的情感和想法作为一种表现形式,让画作更有表现性。绘画情感和色彩其实是互通的和谐的存在,色彩可以表达情感,情感中却又能感受到色彩,所以情感和色彩对于一个画家来说在创作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核心在于将情感与色表现的和谐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绘画情感,色彩表现,和谐

参考文献

[1]无锡南洋学院学报2008年第一期姜金泽浅议色彩的情感体验

[2]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第一期崔丕鑫论色彩的情感与和谐因素

[3]利用色彩绘画的技巧突出作品的情感邓腾;廖漫云《才智》2012-04-25

绘画艺术的情感与表现 篇2

摘要:印象派作为欧洲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画派,先后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印象派所体现的独特绘画理念和形式,对艺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至今仍具有研究价值。文章首先对绘画中色彩表现的形式进行了分析,对其所表现出来的美学特点进行概括,从而明确了色彩在绘画中所表现出来的美学属性,并对其审美价值进行提炼。

关键词:印象派;审美价值;色彩表现

一、色彩表现形式的特点

形式在西方美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李斯托威尔在《近代美学史评述》中曾经说过:“只要对美学的历史稍微的瞥一下,就可以充分了解形式论所表现出的重要地位……形式一直处于最为显著的地位。”日内瓦学派的重要代表让鲁塞也曾经说过:“如果说存在一个相关的概念能够引起矛盾或者是分歧,这个因素必定是形式这个典型的概念因素。”因此,对于色彩形式的分析是对色彩表现出的审美价值进行探析的基础。在绘画艺术形式中,色彩的运用具有非常久远的历史。古老的洞窟绘画就对色彩进行了大量的使用,虽然只有黑色、棕色、赭石等单一的色彩,但是仍然能够营造出原始、质朴的艺术效果。物理学家牛顿运用三棱镜实验从太阳光中分解出不同的颜色,发现了具有可循性的光谱。米歇尔尤金谢弗勒尔的《色彩的协调和对比规律》,在牛顿的基础上从心理学方面说明了色彩之间的对比带给人的不同心理效果(如冷暖对比、色度对比、明暗对比等)。

二、色彩在绘画艺术中的体现

色彩在绘画艺术中的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时期的洞窟壁画中,从这些人类早期的壁画、洞顶画艺术中可以看出,其所运用的色彩主要来自于自然界。如,黑色来自于炭火烧尽之后留下的残渣,红色通常为动物的血液,所呈现的色彩比较单一,大多运用平涂的形式记录,同时也成为人们战胜自然、征服自然的印证,彰显出人类与生俱来的生存本能和走向文明的精神力量。古希腊绘画中对色彩的运用表现单纯,具有非常明显的符号化倾向与较强的装饰效果。古希腊绘画对色彩的运用趋向于理性的特质,绘画线条轮廓的表现虽然较之古埃及绘画有所突破,但是在色彩方面仍然表现出比较简练的风格。在绘画作品中,区域单色化的艺术表现特征比较明显。古希腊画家阿佩莱斯通常运用黑色、红色、白色、黄色这四种颜色作画,不是因为没有更多的色彩可供使用,而是阿佩莱斯追求比较简洁的绘画风格所致。中世纪以后,绘画中色彩的运用逐渐被重视起来,人们开始运用不同的色彩形式进行艺术表现,在色彩表现方面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三、色彩在绘画艺术中所具有的审美价值

随着绘画艺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绘画中色彩所表现出来的装饰性特点逐渐削弱,但是对于印象派画家而言,色彩的装饰性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在印象派绘画家的观念中,色彩所具有的.装饰性效果并不仅仅依附于造型,而是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这对后来的后印象派、野兽派和维也纳分离派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代画派的色彩使用都在不同程度上借鉴了印象派的色彩理论,并融入了东方绘画的特点,从而创造出极具特色的造型、色彩组合形式。色彩的运用在获得画家重视的同时,也成为彰显绘画者思想、情感、意识的有力的媒介载体。运用色彩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象征性的主观表达,使油画中色彩的象征性表现变得突出。现代绘画的色彩运用,色彩不只是用于对客观事物的表现方面,更扩展到对绘画者抽象经验和思想观念的表现方面,绘画者通过对画面色彩的协调搭配,对自身的思想、情感进行表达,给人以不同的审美体验。

结语

在绘画艺术的历史发展中,色彩的表现如同音乐艺术中跳跃的音符一般,成为绘画艺术中最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作为人类对世界进行认识的重要媒介,色彩被赋予了社会经验和画家自身情感经验的双重载体特征,其独有的表达特点和艺术魅力成为众多画家为之着迷的重要原因。探究色彩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马立华.西方绘画色彩的发展与演变.艺术百家,(5).

[2]王丽梅.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色彩观.文艺研究,2007(1).

论梵高绘画中线的运用及情感表现 篇3

引言梵高绘画中运用变化的直线、曲线、漩涡状和发射状的线条表现激情, 用强烈的主观意识描绘事物,笔法富于运动而又奔放,短线和长线,使画面增添了强烈的节奏感和动感。通过研究梵高的作品,学会像一样感悟生活,充满激情的对待生活,并把自己的主观感情融入艺术形象中,真挚、充分的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和对生活的体验,从而使我们的艺术作品更有价值。梵高用不同形状的线表现情感。只有带有情感的作品,表现力才是丰富的。梵高似乎对线条所蕴含的情感有一种天生的敏感。梵高的作品那种生机勃勃和富有力量而又具有生命力的线条向我们展现出梵高丰富的自我和内心世界,梵高很早就领会了绘画所能表达的象征性语言,他追求那种能表达出他全部内心的境界,因而他在作品中也倾注了他的一切情感和他具备的所有才能,他说过:“即使不成功,也要画,正如谷物一样,不能种在地里发芽,能被磨石碾成制作食品的原料,同样也是幸福的。”在他的画作中,所有的线条、轮廓和色调无不充满了强烈的热情并且透露着他的真诚,他的精神品格也通过他的作品得以展现。1

用直线表现情感梵高在线的运用上理性而有节奏,运用长短、粗细不同的直线表现风景、人物的质感和空间:如《剪枝的白桦和女子以及羊群》,画面中的树木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也是画面的主题。用细长的直线表现白桦的树枝,笔直的伸向天空,地面和草地也都是用长短不一的直线、射线或者交织的线构成。对梵高来说,一段截取的白桦树就是一个生命体,在画面中营造出一种拟人的情感,让画面上大部分的树枝显得非常“忧郁”,牧羊人和羊群在右边,一个肩扛钉耙的妇女在左边,让场景具有了一些有趣的特点。再如《茅草屋》这张画中,他用长直线来表现天空和地面,试图去捕捉风景画中宁静,朴素的特征。地面用无数粗细交织的长直线营造出空间深度,把观者的视线引向天际。梵高非常喜欢有关茅草搭建的村舍主题。他把这种朴实的居所看做是当地居民单独生活状态的一种反应。在他整个的艺术生涯中,都尽力回归“朴实”这个主题。另外,梵高在很多人物画的表现上也运用直线的方式表达情感。如1885年的《农妇头像》,画中的线条果断而肯定。沉重的背景衬托出农妇明亮的脸部。整个画面不管是对比的方式还是线条的处理上都以直线为主,表达方式单纯直接。他挑选的模特大都是粗糙、扁平的脸、前额低、嘴唇厚、不精明但人物形象丰富。“没有智慧的人”,一张平脸,“上半部几乎没有曲线”,低低的额头是“愚钝”的记号……这些特点,包括厚嘴唇,扁平的、突出而且低的前额一看就知道是梵高的农民,画里的妇女的眼睛那么的真诚、善良……大概是在告诉观者:这样的眼睛绝不会背叛。这种直接,不加任何修饰和梵高艺术风格中“朴实”的特点相吻合。在《忧伤》中,画家感慨世上怎么会有如此孤寂被弃的女人。画面元素非常的简单,只是通过一些简洁而有力的线条,生动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一位悲伤绝望的妇女。用直而硬的线条表现手臂,头部则深深地埋在了干枯如柴的胳膊上,满头凌乱的黑发披落在肩上,手、脚的位置加强了画面的稳固性。表现方式单一,只有线条,没有强调光影,没有过多的赘笔,通过简单的直线就生动地表现了一种动势,加强了画面的忧伤感觉。2

用曲线表现情感在梵高的作品中,他用深厚的块面,弯曲的线条和具有节奏感的笔触神奇地表现所描绘的对象。其作品之美表现在热烈单纯的色彩和弯曲奔放的线条。如《加歇医生像》画的是一位有抑郁症的老人,他的女儿常为他弹奏钢琴来帮他缓解抑郁的心情,在画面中的人物愁眉苦脸的表情中可以感受到他内心充满了忧郁。弯曲的线条与阿尔时期的肖像画中单纯化色面融为一体, 正可以表明加歇医生沉郁、心烦的情绪。整幅作品的色调和谐,橙色与黄色两种调子形成强烈的对比,更加突出了人物忧愁的五官,这种表情不是平静,也不是茫然呆滞,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坚定、专注、决不退缩。画面背景色调使用灰蓝色和连续曲线用笔,产生如旋涡般的效果。木然的神情与弯曲变动的背景形成对比,正是对医生内心的不安和焦虑最真诚的写照。梵高说:“我希望画一位艺术家友人的肖像,他满怀伟大的理想。我希望把我对这个人的感觉和爱慕之心画进作品里。我夸张了他头发的金黄色,在头像后面我不画小屋的普通墙壁,而用我调配得极为丰富、极为强烈的蓝色涂出无限深远的背景。由于这种单纯的配合,使金黄色头发的头部,在这丰富的蓝色背景上发光,像星星嵌在深沉的碧空中。"他画这个像的时候,他写了一句话:人们也许会长久地凝视它们,甚至在100年后,带着渴念追忆它。这是他一百年以前,他写的一句话,这个事情被他言中了。到了1990年5月,正好一百年以后。1990年5月15日纽约克里斯蒂拍卖行在3分钟内以8250万美元的价格拍卖给了日本第二大造纸商—— Ryoei Saito先生。创下了当时艺术品拍卖价格的世界最高纪录,这个纪录一直保持到2004年5月5日。稳坐世界最昂贵艺术品宝座长达14年之久。“我画了一幅加歇医生的肖像,一副忧郁的表情,看到这幅画的人大都会觉得那是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然而还是有必要这样画,因为要是不这样画,我们就无法表达一种有关的思想,与过去的肖像画中的平和冷静相比,这幅画中包含着我们现代的思想和感情……仿佛是在等待著什么事物,等待着成长。痛苦而有教养,但头脑清醒,有理性……我们应该像这样画出许多肖像。”[1]梵高主观地把加歇医生画得理性、真实、把内心的情感都画了出来,这是梵高与其他的画家很不一样的地方,画里含着自己对外界真实的内心写照。[2]梵高从没有对模特进行刻意的扭曲,反倒是尽量靠近内心的真实流淌。用我们的话说,梵高是性情中人,他从来不迂腐得照抄自然,而是听从他自己内心感情的驱动。所以画面中的激情、变形,只是为了忠心于心灵的印象,不甘心模仿世界的结果。3

用波形线表现情感梵高常用波形的线条来运载奔涌不息的情感之流,粗犷,豪放,充满动势、紧张和强烈的节奏感:大地在颤抖,天空如似火焰,树木绞扭,似乎要把自身连根拔起。这种饱含自发性激情的有力线条,既非顺从于事物固有的肌理,也不倾向对象本身的动态,而是从大自然中抽取出来的心灵象征。梵高通过大量波形舞动的线条给人一种在苦痛困顿中挣扎的感觉,他加进了主观主义情感,而不只是单纯对所见到事物景象的重现,梵高在1889年创作的如《日落时的阿瑟冷公园》,这时候因梵高和高更发生了诸多矛盾冲突,因而他又住进了精神病院进行治療,这幅画作流露出梵高当时强烈而低迷的情感,同时也表现出他悲伤矛盾而又痛苦的情绪,画面极具个人主义感情色彩,展现出一个丰富纷繁的内心世界。梵高真实地把自己的感受画到了画上,显得无比的真诚和实在。4

用旋转线表现情感凡高用旋转的线表现自然界中的人和物,在西方绘画史上是很少见到的。在梵高的画中同是用旋转表现运动和速度,但由于对象与画家的感受不同,旋转的样式是多样的。梵高的线条随意而奔放,看过梵高作品的人都知道,他的很多画运用漩涡状,翻卷、滚动着的线条表现烦躁、压抑的个人情感,整个画面充满了骚动和不安。旋转多层面的展现出他内心的焦躁和对生活生命的无限渴望,他的习作经反复多次敲打锤炼,通过形态不一的线展现出那些无限深远的自然形态。他追求创作的挥洒自如以及流畅的线条,追求画面的整体感与和谐感,这是一种让人赏心悦目的美感,也是他忘我追求的一种境界,他内心的激荡与情感的迸发都通过这样线条形式表达出来。你会被他带到另外的一个境界,对梵高来说那是一种感觉,也是一种逃避。画面中线条如丝般缠绕释放着燃烧的解脱。我们能够体会到他那颗遭遇太多压力和不幸却依然炽热的情感,也是梵高创作的动力和他的艺术灵魂,这种真挚深深打动着我们。《柏树和星空》这幅画作中,无论是激流滚滚的河流,还是舞动跳跃的火焰,都充满了活力,在梵高的笔下,天空和道路趋近于无限,正如梵高对于绘画的无限追求。这些独特的线条是梵高随着自己内心情感的变化快速的发泄在画布上,将其画面上的情感表现几乎推向了极致,使画面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使人体验到画家发自内心的激情。在梵高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已不再是大自然的视觉真实外貌,而是一种内在精神的外流;画中的事物已不再是自然景物的翻现,而是呈递艺术家主观情感的变形形象。梵高的艺术并不深奥,之所以具有独特的审美效果,就在于他用一种单纯朴实的艺术语言,直抒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之情,从而唤起人们的共鸣。在忽视主观情感表达的自然主义大行其道之时,梵高卓有远见的指出:“真正的画家是受心灵指导的;他们的心灵、他们的头脑并不是画笔的奴隶,而是画笔听从心灵和头脑的指挥。”虽然由于时代的局限,当时的人们没有让这个伟大的艺术家的艺术家之梦实现,但金子总要发光,时间证明了梵高的不凡与卓越。5

用发射线表现情感用发射的,或者放射般的线条来自梵高自发的表现行动,并不受理性思想过程或严谨技法的约束,线的表现与画家的内心紧密相连。发射状的线条,不仅仅是表现物象的本质特征,也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发射状的线条向四周扩散,画面给人一种动感,仿佛释放着巨大的生命能量,这些发射状的线条似乎可以扩散到画面中任何角落,引领平凡的灵魂去追求那些崇高的精神境界。我们从中感受到他情感对线的操纵,他的线不是客观形象的附属物,而是画家内在精神情绪的表现,画面呈现一种张力,形象的平面化,使线的表现性更加突出。从1888年到达阿尔开始,在梵高生命的最后一年的时间里,阿尔热烈的太阳给梵高的创作带来的源源不断的灵感,强烈的创作欲望的驱使下,短短的一年完成了近200幅油画,还有大量的素描作品,工作态度近乎疯狂。这一时期的作品有《日出时的田野》和《橄榄树和黄色天空与太阳》等如图这两幅作品中大量运用了放射线来表现天空和和地面。画面构成是斜向的,把金黄色的太阳画成黄色的大圆盘,发射状的线条围绕太阳这个中心布满整个天空,地面也已远处地平线的斜向焦点为中心向画面外扩散开来,布满了整个地面。太阳的光明如火焰万丈,铺天盖地,从天际一直扑向收割中的田野,照亮着整个世界,整幅画面充满张力,远处的山和房子又是那么的宁静和温暖,体现了画家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梵高成功的将各种线条的使用相结合,创造出一幅幅优秀的作品。[3]严谨有序的线条,展示了作品非凡的艺术魅力。其对线的运用是情感表现的需要。根据情感需要决定绘画形式,对从事绘画创作的人,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参考文献:[1] 欧文·斯通.梵高书信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2] 米歇尔·瑟福(法).抽象派绘画史[M].王昭仁,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亲爱的提奥·凡高自传[M].南海出版公司,2010.[4]

鲁道夫阿恩海姆(美).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朱疆源,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5] 康定斯基(俄).论艺术的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6]

海因里希-沃尔伏林(瑞士) .艺术风格学[M].潘耀昌,译.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87.[7]

美术向导[M].北京:中国美术出版社,2007.[8]

陈振濂.线条的世界[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9]

构成艺术[M].赵殿,译.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8.[10]

姚鸿翔.艺术的故事[M].[11]

佚名.怀念梵高[DB/OL] . www.sina.blog.com,2008.[12]

丁一林.论绘画中的语言状态[J] .美术研究,1988(4).[13]

绘画艺术的情感与表现 篇4

基弗全名安塞尔姆·基弗, 1945 年出生于德国, 是德国绘画界著名的有着新型绘画表现方式的画家。基弗的作品有着鲜明的特点, 它充满张力和激情, 这为基弗在当代画坛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基弗较为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通常是油画、摄影以及装置等。基弗的作品一般比较大, 其中不仅包含了基弗对人生、宗教以及历史等的领悟, 同时还包含了丰富的德国民族文化, 充分展示了基弗绘画的艺术表现特色。

在解读基弗绘画创作的艺术风格与表现形式之前必须要了解基弗作画的社会文化背景。基弗出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 那次战争之后德国战败了, 随之而来的是德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创伤, 国家发展一度停止不前。在这次世界大战之后, 德国被分割为两个部分, 这两个部分分别拥有自己的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 与此同时, 这对德国人民的生产生活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很多国民甚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自卑心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影响深深印在德国人民的身体上。而这些“特点”也成了基弗创作的思想内涵。在基弗的绘画创作当中, 他尝试着去理清历史, 去深入了解德国精神的精髓, 并且通过他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呈现给世界人民。

其实, 一开始的时候基弗在大学里学习的是法律, 他是在转入弗莱堡大学和卡尔斯鲁厄大学之后才开始学习艺术的。1969年, 基弗以“占领”为主题举办了个展, 其中参展的作品包括他的摄影作品《占领》《致热内》等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然而, 因为基弗在这些作品中运用了一些“敏感的”表现手法, 所以在当时基弗遭到了很多大学教授的反对。1970年, 基弗再次转学继续他的艺术学习, 在这期间, 他遇到了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一个人——约瑟夫·博伊斯。基弗在艺术上之所以有这么大的成就, 离不开约瑟夫·博伊斯。博伊斯提出了很多新的艺术主张, 他对艺术有着独到的理解, 认为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都可以成为艺术家。与此同时, 博伊斯还认为, 材料具有多种属性, 这些思想对基弗的绘画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为基弗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基弗在绘画创作的时候把目光聚集在德国的历史和文化方面, 并且以此来命名他的作品。在艺术创作的时候基弗经常选用德国纳粹时期的一些历史、文化等作为创作题材。他曾经和人们解释过他的作品之所以和二战有着这般紧密的联系, 是因为他希望可以剖析这段历史, 让人们真切了解这段历史, 从而真正了解这个社会发展的需求, 去改变自己、改变世界。从此看来, 基弗对艺术的理解已经超越了艺术的本身, 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 一个可以促进自我提升的新层面。

众所周知, 基弗的作品一般都比较大, 在视觉效果方面给人很强的冲击感。基弗一般不会很刻意地去描画一个事物, 他会通过对其他事物的描绘渲染烘托出另一种事物。看过基弗作品的人们都会感觉, 他的作品给人一种大气磅礴、庄严激荡的感觉, 就像是有一个亲身经历过战争的人在你耳边诉说着历史和人民内心的创伤一样。在基弗的绘画作品里, 土地往往都是像被火燃烧了一样, 就像他的《启示录》中所描绘的场景一样, 让人感到战争过后的血腥和残酷, 引人入胜, 气势磅礴, 恢宏有力, 给人以深刻印象, 很难让人忘怀。在处理构图的时候, 基弗有时候会把地平线放在整张画纸的上方, 配上几株被大火焚烧着的植物;有时候也会把地平线放在整个画面的下方, 再配上稀疏的植被和惨淡的色调, 给人充分的想象空间。基弗打破了以往固有的三维作画空间, 结合现代开放性绘画的大胆理念, 把每一种材料的特点融合到他的作品当中, 充分展现每一种材料的优势, 综合运用抽象、虚幻、现实等多种表现方式, 呈现给人们一幅幅气势磅礴的巨作。

其实, 不难看出, 基弗在艺术创作的时候是下意识地想将自己的作品同其他作品区别开来。基弗研究宗教、文化以及神话等, 并且努力使自己的创作风格和这些相融合。基弗认为, 只有富有激情和积极的哲学思想才能够从根本上让人们满意。基弗所创造的艺术作品往往有着鲜明的特点, 它不仅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而且运用了丰富的材料, 而这些特点也让基弗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二、基弗艺术作品的特点

概括地讲基弗艺术作品的特点可以分为三点:

(一) 选材运用方面

在创作的选材上, 基弗经常会选用乳胶、沥青、沙土这些与自然贴近的材料。这些材料被基弗恰到好处地利用, 在充分展示每种材料不同性质的同时增强了整幅作品的画面感和视觉感, 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基弗的画作给人一种贴近自然的感觉, 从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宗教的神秘感。基弗在创作的过程当中经常会选用“照片”作为创作材料。这种选材的钟爱程度似乎从他开始作画的时候就已经体现出来了。“稻草”也是基弗作画时钟爱的一种创作素材, 基弗会把稻草粘在他的画布上, 有时候也把成束的稻草扎在他的艺术作品里, 以此赋予并表达出“稻草”众多的意义。“铅”也是基弗创作时经常选用的材料, 在基弗看来, 这是一种“思想的材料”, 可以暗指一种精神水平, 基弗运用“铅”来更好地表达他对历史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二) 色彩搭配方面

在基弗的艺术作品当中不难发现, 他的作品大多给人一种压抑的、强烈的视觉感觉, 整个画面都被一种很浓重的色调包围着。夸张的尺寸、沉重的色彩带领人们进入到他创作时的四维空间。暗红色、黑色等一系列浓重的色彩搭配, 恰好贴合了日耳曼民族那种忧郁不失坚毅的性格, 此外, 基弗经常选用那种冷灰色调的材料, 隐喻着对事物的批判。这些色彩的搭配都是艺术家内心的真实写照, 包含着艺术家对事物的看法, 对人生的领悟以及对自我的剖析。

(三) 文字、符号的使用方面

基弗在艺术创作的选材时经常会选用一些文字和符号。在基弗的艺术作品当中, 文字和符号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在他的作品当中, 有时候是运用了一首小诗, 有时候是选用了几个词, 方式多变, 并且这些文字在他作品当中的位置也是时刻变化的, 有时候会占据整个画面的中央, 有时候则会被分成几个部分, 又或者整张画里都是文字。在基弗的作品里, 文字代表着延伸, 一种对图像意义的延伸。在他的作品里, 图像和文字往往会结合起来给人们强烈的心理暗示, 更加增添了作品的神秘色彩和感染力度。在基弗看来, 文字是一种可以充分表达人主观感情色彩的事物, 充分利用文字可以做你想做的任何事情。基弗希望用文字来展现他作品更深刻的一面, 诠释艺术家的理想。在他的作品当中, 他钟爱于选用“调色板”作为材料符号, 这预示着基弗对绘画艺术的坚定信念和不断追求。

结语

在艺术界里, 基弗所带来的影响力是十分巨大的。基弗打破了以往的艺术形式, 创造出一种新型的艺术表现手法, 对艺术有着全新的诠释, 本文作者通过总结基弗绘画创作时期的社会背景等外界因素, 综合分析了基弗绘画创作的艺术风格及其表现手法, 以此对当代社会的艺术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章文浩.基弗绘画创作的艺术风格与表现形式[J].艺术百家, 2012 (2) .

[2]刘海平.绘画的“回归”[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 2012.

[3]李晶.物性与神思的遇合--综合绘画材料的拓展与艺术呈现[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14.

浅谈色彩在绘画中的艺术表现 篇5

关键词:绘画 色彩 艺术表现 运用

中图分类号:J202 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4)09—0170—02

色彩的演变和发展,彰显了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而色彩成就了绘画艺术的演变和发展。在形成的过程中,绘画艺术经历了诸多的历史变迁,关于对绘画艺术的风格和理解,中西方也有着迥然不同的表达。绘画有机的结合了艺术表达和情感表达,而在绘画艺术的进步和发展中,色彩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 色彩的演变与发展

在光的环境和条件下,五彩斑斓的色彩产生。色彩可对人的视觉感官进行刺激,而色彩不同,对人的情感所产生的影响也有所不同。色彩的演变和发展过程又是如何呢?作为宇宙组成部分的地球,是利用太阳来提供光明的,而我们的生活也因为太阳而充满了绚烂的色彩和光彩。正是由于存在着太阳的光亮,人类才能按部就班的生产和生活。而在原始社会中,有着比较浑浊的光亮和色彩,关于色彩,人们所产生的概念并不特别,在当时并没有将色彩视为是一种艺术活动,而仅仅是看做生活和自然颜色的不可分割的成分。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在社会生活中,色彩呈现着一种相对和谐的、自然的生活状态。它不仅仅能够对人类生存的条件和环境给予改变,同时还能表现出整体性。由色彩组成的图形,已经成为一种装饰,极大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人类的生存环境也因此呈现出一种有秩序的色彩环境。

色彩逐渐成为一种智慧的结晶,并在美术艺术上的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开始有了越来越灵活的表达方式,成为一种个性的标志和象征,表现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在中西方,色彩有着迥然不同的表现风格和艺术手法,在情感的差异性也非常的显著。中国对实体比较注重,而西方对自由更加的注重。

二 色彩在绘画中的艺术表现

在远古时代,色彩就已经有着广泛的运用,利用色彩,人们能够达到一种美的享受。在古代绘画作品中,色彩的运用已经是炉火纯青。色彩能够对艺术家作品中的内涵和意蕴,进行最直观的表达。线条和色彩,是绘画作品中的最重要的造型手段。线条和色彩相互承托,二者密不可分。可谓是“墨不碍色”、“色不碍墨”。由此能够看出,在绘画作品中,色彩担纲着主要的角色,有着非常重要的运用。色要对墨的不足进行弥补,而墨要将色的位置让出。二者之间紧密联系、密不可分。

1 色彩在绘画作品中是依形设色

首先,在绘画作品中,色彩的运用是依形设色,但它的运用标准并非是遵循自然形象的色彩,它是利用主观来配置色彩,通过色彩与线条的离分和联系,塑造了完美的色彩结构,色和形可谓是相得益彰。色彩在绘画作品中的变化,往往更注重提升色质,而不是在实用调和上,其变化不是对调和使用的注重,而是对提炼色质的注重。而性质的衡量及选择和运用色彩材料,决定了色彩的混合使用,这同时也是色彩运用在中国绘画作品的特性。

2 平涂是配置色彩的主要因素

在我国,绘画作品的特点之一,就是将平涂作为配置色彩的主要因素,并将投影暗部和反光等等的色彩进行了淡化,我国的绘画作品在色彩上也因此表现出单纯、艳丽、明朗等富含装挂的意趣。在一种色中,完美地结合了其它的色彩,并利用其深浅的变化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色彩在中国画中的运用为例,借助于留白艺术所发挥的调剂作用,通过融合色和墨,使中国画更加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通过平衡调节色彩,将绘画作品的整体欣赏感进行完美的统一,使绘画作品彰显出一种勃勃的生机。这就要求在绘画作品中灵活的运用色彩,通过一气呵成一种色,使欣赏效果达到一种独特和完美。

3 渲染是色彩运用的又一特色

中国画对色彩运用的另一大特色,就是渲染。它能将画面色彩的独特性突出出来,进而使绘画作品的欣赏力和感染价值增强。正是由于色彩的娴熟运用,才使得绘画作品的欣赏价值提高。人类对有颜色的物件的制作,会受到色彩的局限。因此在绘画作品中,艺术家们会运用色彩的调和,对自身艺术作品所需要的元素进行给予满足。

4 绘画作品中色彩运用的美学原则

在绘画作品中,色彩的基本运用方法,是对民间画家和历代画家的技法进行了传承和发展。因此,在绘画作品中,色彩的运用有着丰富多样的技法。谢赫的“随类赋彩”和宗炳的“以色貌色”,就是对绘画作品中色彩的美学原则和基本点进行了形象的总结。为了达到一种美感的效果,并对作品的主题思想进行表达,在运用色彩时,需要对作品的底蕴和内涵进行表现。在绘画作品中,色彩有着非常重要的运用。我国古代一般都是采用天然的色彩,很少运用人工的色彩,当时,红、黑、黄等天然色,是绘画作品的重要组成元素。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在绘画作品中,色彩就有了越来越丰富多彩的运用方式。墨(黑)色,墨(黑)色是中国绘画作品中,最重要的一种载体和经典的用色。“中国红”是绘画作品中比较常见的,是对红色运用的承托。而正是奇妙融合了天然的颜料色,中国传统的彩陶才将自身艺术的生命力彰显出来。在运用色彩方面,彩陶是经过处理的,它通过黑红及黑白的图像,给人一种朴实和稳重之感。墨(黑)色,是我国一直以来绘画作品的主要用色,而黑、紫、红等,也是我国彩陶艺术作品的主要运用色彩,这些颜料主要是依靠磨制而成。

在我国古代,画家们就非常重视色彩的运用。譬如我国马家窑研制的彩陶,有着非常鲜丽和明亮的色彩,并且有着极大的反差,橘红色运用最多,并将其运用到极致。正是因为完美的运用了色彩,才对彩陶的艺术价值进行了极大的衬托。还有就是色彩在中国画中的运用,其恰到好处的运用,代表了中国画的特点。而中国画中的白色和黑色,这两个色种是极其重要。从本质上而言,中国画的画风,正是由于这两个色彩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衬托而成。

nlc202309041258

中国画另外一种常用的表现手法,就是运用飞白和空白色彩,由宣纸白和色彩黑,而在宣纸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彰显了色彩的艺术运用。在中国画中,白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我国民族特色的一种体现。对绘画作品而言,色彩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和巨大的影响。

三 情感与色彩双向关系

1 色彩能够表现出一种象征性和寓意性

在绘画作品中,艺术家们正是借助于色彩,来表达一种情感。正如黑色所象征的情感是神秘深沉的,黄色所代表的情感是阳光向上的,绿色代表的情感是春意盎然的。在绘画作品中,通过巧妙的运用色彩,能够对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蕴进行深刻的传达。艺术家门正是通过情感的巧妙运用,将自然色向自我心中所想之色进行内化。进而在绘画作品中,淋漓尽致的表现内心之色,使绘画作品的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增强。色彩如果失去了情感,就不会引发人的共鸣。画家通过应用色彩,来释放和表达情感。色彩能够对人的某种情感进行表达,可影响到人的某些行为。在绘画作品中,色彩因为不同的情感,在表达方式上,也有所差异。正是因为人有不同的情感,才使产生的色彩也有所不同。看到黄色,人们就会对秋天进行联想,看到绿色,就会对春天浮想联翩。色彩能够对人的情感进行表达,对人的情感进行释放,进而影响到人的想象和感知,促使人类灵感的爆发。

2 色彩完美的结合了情感

色彩能够对人的精神世界和性格进行表达。在人类交往的过程中,会释放所产生的不同情感,人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素质会达到一种共鸣。而情感和色彩的共鸣,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在人类文明发展和历史的演变过程中,经历不断的磨合和传承的。一些颜色会影响到人类的情感,如褐色是肃穆庄严的象征,而红色代表着骄阳似火。人们一般都能读懂绘画作品所要传达的情感,这样也因此使绘画艺术更加富有人性化和情感化。

四 色彩在绘画中的艺术传达

色彩源于人们的想象和自然,色彩在初始阶段,仅仅是社会生命的一个构成。而色彩在当今社会中,可对一种精神世界和艺术世界进行传达。这是文明的象征,也彰显了社会文明的进步。在绘画艺术中,色彩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的角色。譬如,天空是蓝白交接的颜色。而天空在绘画作品中,由于多样化的风格和形式多样的技巧,而对不同的艺术效果进行了展现。色彩有着多种表现方式,在绘画艺术中,我们不是苛求有多么完美的绘画,而是人们能否接受和欣赏这种这种绘画艺术。色彩作为绘画艺术中的一种保护,无论颜色是色彩斑斓的,还是黑白两种保护色,都能极大的影响到绘画艺术。在临摹花园的过程中,绘画是依靠多种色彩的重叠,来赋予大自然一种斑斓的色彩。正是由于色彩而构成了会画艺术。色彩的协调和搭配,以及色彩是否与人的审美情趣相符合,决定了人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在绘画艺术中,色彩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其想象空间也是非常巨大的。

结语

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氛围的熏陶下,绘画艺术也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形式。在绘画艺术的演变过程中,色彩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色彩已经由最初的自然颜色,向如今的带有情感感情的色彩转变,在这个过程中,色彩是不断的变化的,这些都代表了绘画艺术的进步。在绘画艺术中,色彩呈现出多样化的表达方式,这是绘画艺术一种必然的方向和发展趋势。

绘画艺术的情感与表现 篇6

一、梵高绘画作品中的“情感”模式

成功的艺术家会反映这个时代的精神面貌, 从梵高的绘画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突出的个人风格和强烈主观的自我表现。梵高早期的绘画受传统荷兰绘画的影响, 画面用的是深褐色的古典调子。到巴黎后, 又受到日本浮世绘和印象派的影响, 色调的明亮灿烂, 使绘画在表现上更加自由生动, 这也是梵高欣赏他们的地方, 但梵高天性中的那股火一般的激情, 使他最终远离了印象派, 他说:“为了更真实的表达我所见到的东西, 我要更自由的运用色彩使他更具有表现力, 今天我们要求的是一种在色彩上特有的生气, 特别强烈和紧张的艺术感觉。”[1]印象派追求的是对外部世界瞬间的真实性, 梵高追求的则是充满主体意识的精神状态, 这两者是背离的。梵高通过强烈的色彩表现着自己内心的情感, 通过对生活炽热的情感来抒发超越绘画本身的精神世界。他粗放的线条、强烈的色调、变形的构图都是超前的, 超越那个时代的, 他创造出了不朽的精神艺术品。

二、梵高与绘画艺术的“情感”之路

梵高失败的工作经历以及情感挫折使他最终走向了绘画艺术这条道路, 他用极为温暖的色彩来表达他对生活的热爱, 同时, 又用极其强烈的色彩来宣泄他内心的孤独。从他的生活经历上, 我们可以把梵高的绘画分为三个时期, 即荷兰时期、巴黎阿尔时期、圣雷米奥维尔时期。

1、荷兰时期

梵高常常在美术馆里留恋往返, 尤其是对伦勃朗和米勒的由衷喜爱, 梵高认为米勒画的农民是真实的, 是有感情的, 是他随处都可以见到的。在这一时期梵高创作出了他早期的代表作《吃土豆的人》, 整个画面呈深褐色的调子, 轮廓线的痕迹十分沉重, 但他却成功的对光与影进行了运用, 人物形象显的非常厚实, 从这一点上梵高超越了教材, 他的画中堆积着厚厚的颜料, 恰如他从一本米勒传记里读到的“他画的那些农民, 看上去就跟他们耕作播种于其间的泥土一样。”[2]他的线条粗放、狂野, 这是他表现人物所特有的方式, 也是他自己的绘画语言。从这些我们不难看出梵高的反叛精神, 他后期脱离印象派而形成自己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我们就不难理解了。在这一时期, 梵高的绘画事业处于萌芽阶段, 他的作品主要还在受古典主义的影响, 主要是再现客观事物。

2、巴黎、阿尔时期

梵高到了巴黎后, 受到了印象画派的影响, 他的调色板开始变得亮丽起来, 他开始用辉煌的、不加调和的色彩来表达他的艺术情感, 同时在此期间他还受到了日本浮世绘的影响, 如在《盛开的桃花》在这幅画中我们可以看出梵高想象中的日本景象以及人们对春天的到来的喜悦之情;在《唐吉老爹像》这幅画作中, 梵高的深蓝色和红褐色的背景中是灿烂的浮世绘。他在这个时期还创作出了《向日葵》、《夜间咖啡馆》以及众多的肖像等作品, 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梵高作品中的暗示性的力量。以《夜间咖啡馆》为例, 他的房间是血红色和深黄色的, 给人一种紧张亢奋的空间, 中间是一张绿色的弹子台, 房间里有四盏发出橘黄色与绿色光的柠檬黄的灯, 处处都是在紫色与蓝色的阴郁沉闷的房间里睡着的人们, 在他们身上都有极其相异的红色于绿色相冲突和对比, 这是一个让人想要犯罪的场所, 让人想要跳出精神的锁链, 又无法跳出的压抑。这幅作品能有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 一方面是画者熟练地应用了透视关系, 另一方面是由于画面中的极具暗示性、精神性的色彩关系的组织和运用。梵高还善于用夸张的手法、粗硬的线条和强烈的色彩来吸引观众的眼球, 正是以这种特殊的用笔和用色梵高表现了其内心的孤独和痛苦。

3、圣雷米、奥维尔时期

梵高在创作的高峰期, 精神逐渐开始出现失常, 但就在精神疾病的压迫下梵高还是坚持勤奋的画画, 这一时期梵高的作品变的低沉而响亮明朗。在巴黎奥维尔小镇他接受了伽歇医生治疗时, 已是他生命最后的时刻了, 在这最后的时间里, 他表面上很平静, 其实内心在进行着激烈的斗争。尤其是后期的作品中他以情感色彩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 这使他已远远走在时代的前沿。他的《乌鸦群飞的麦田》成了他的绝笔之作, 在这幅画上仍然有着人们熟悉的他那特有的金黄色, 但它却充满不安和阴郁感, 乌云密布的沉沉蓝天, 死死压住金黄色的麦田, 沉重得叫人透不过气来, 空气似乎也凝固了, 一群凌乱低飞的乌鸦、波动起伏的地平线和狂暴跳动的激荡笔触更增加了画面的压迫感、反抗感和不安感, 也就在这片麦田梵高结束了他那年轻的生命。

三、梵高绘画作品中的“情感”解放

赫伯特·里德说梵高是透视未来的画家。梵高用绚丽的色彩讴歌了他的艺术人生, 用丰富的绘画语言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灵魂。他在汲取其他画派营养的同时又创作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梵高将对客观世界的描绘转向对主观世界的表现, 通过平民化、通俗化的题材、强烈对比的色彩, 形式多样的线条, 粗犷有力的笔触, 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将其心理世界展现在世人面前。他的作品中包含着强烈的个性和形式上的独到之处。抒发感情是他的作品的重要特征正如他自述的那样:我的作品就是我的肉体的灵魂, 为了它我甘冒失去生命和理智的危险。[3]为了表达他的强烈的情感, 梵高用扭曲的、漩涡的、长线、短线来进行他的艺术创作, 最大限度的发挥线条笔触的表现性, 使他明确、纯粹、带着原始的意味。梵高用色彩的对比、相互交融或者相互对立来增强色彩的精神性。解读梵高, 使我们重新认识到绘画艺术的本质, 对于艺术家来讲, 情感始终是永恒的主题。

摘要:文森特·梵高对艺术的狂热追求使其作品极具个性特点, 他的作品不仅舍弃了传统绘画中的纯粹抒情, 更是突破了印象派的光与色, 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本文就梵高与绘画艺术的三个时期进行分析, 从本质上挖掘其与绘画艺术的“情感”问题, 旨在探索其热爱生活, 却又内心孤独的原因, 以此来促进我们更高效的学习绘画艺术。

关键词:文森特·梵高,情感,绘画艺术,色彩,笔触

参考文献

[1]约翰.雷德华, 后印象派绘画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9.

[2]林和生.麦田里的梵高[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 276.

色彩语言情感在绘画中的表现 篇7

一、情感与色彩的关系

色彩能够表现感情, 这是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色彩是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客观存在, 一种视觉感受。在绘画艺术中, 色彩是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 是最具有感染力的绘画语言, 色彩在绘画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在一幅作品中, 色彩的自身属性、面积、位置的处理与安排都有着独立的审美价值。色彩是表现“构图需要”、“内在需要”、“装饰审美需要”、“情感需要”的视觉象征符号, 是人的视觉在感知形象时的第一要素, 具有先声夺人的作用。也就是说, 色彩能够触及人的心灵最深处, 能够引起人的情感共鸣, 是绘画作品里最富有表现力的艺术语言, 具有独特的功能。

色彩语言是传达艺术精神的重要媒介, 它不仅是画者在自然物质中所看到的颜色, 更是视觉艺术的一种形式语言。画作中的色彩可以唤起观赏者的各种情绪、情感, 观赏者的情感使色彩超出了简单信息与素材的范围, 使色彩具有了象征意义和精神内涵。

艺术源于生活, 同时又是高于生活的。艺术家的创作是生活的反映, 色彩的调配和运用是绘画作品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同时, 色彩又体现着画家在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精神实质。“情”是客观的景与主观思想情感的统一, 是画家创造的一种特别的艺术境界。色彩语言是画家借以表达和传递情感的媒介, 通过视觉形象的表达完成传递作用, 画家不仅能使色彩传递感情, 赋予它们灵魂, 还能传递出自身对艺术、自然、人生的体验和看法。

二、色彩之情感表现的历史效应

在古典主义时期, 受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模仿论”的影响, 画家们所追求的为在画作中表现出“模仿”和“再现”, 致力于局部色彩丰富细腻的变化层次和利用色彩的色相及纯度孤立的视觉刺激。

以固有色自身明度的差别展开, 同样表现色彩的冷暖关系, 只是将微小的冷暖变化控制在大的色域里, 从而产生各种色相本身具有的力度。另外, 色彩语言还讲究各种色相的纯度秩序, 造成色彩的层次感染力。色彩在绘画中的表现, 完全依照严格复杂的程序, 采用的技术方法是多层叠色法或半透明染色法等, 使色与形完美结合, 从而产生古典主义色彩表现的审美标准, 此时的色彩具有服务于形体的庄严肃穆之情。如拉斐尔的色彩充满和谐之情, 有一种富丽柔和、协调的颂美特色;乔尔乔涅则冷暖色点并置, 着力于在画面上构建一个可以随观赏者视觉联想拓宽的“无限”空间;伦勃朗的作品暗部色彩薄而透明, 与亮部响亮浓厚的色彩形成诗般对比, 加之光线的微妙处理, 使画面充满亲切感和神秘感, 并显示出忧郁的感情因素, 带来真实美妙的形体质感。

19世纪以前的绘画寻求形色并重互补的结合, 在“色彩”方面, 主要体现在固有色基础的经营中。印象派动摇了模仿自然色彩为全部目的的传统绘画信念, 完成了西方传统范畴内的条件色体系的色彩探索。特别是印象派画家莫奈致力于大自然中环境与光线的研究, 突破传统绘画原来以褐色调子为主的基调, 采用鲜明的色彩和笔触直接描绘在阳光下的物象, 表现微妙的变化, 创立以光源色和环境色为核心的现代写生色彩学。此时的色彩语言融入了艺术家更多的主观情感, 他们对自然色彩进行重新组合、调配、强化, 可以说这一时期的色彩可以直接体现画家的思想感情。

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 不仅是艺术家技艺性情的不同造成的, 而且是艺术家不同的色彩观念造成的。莫奈运用灵动的色彩语言表现他的情感, 用创新的色彩观念在瞬间唤起人们的视觉注意与感情共鸣, 从而表现出艺术品真正的艺术生命力。

艺术家都给予自己的作品以感情的表达。莫奈作品的感染力不在于扎实的写实能力, 也不在于丰富的故事情节, 而在于色彩观念的转变有利于对情感的抒发。色彩艺术语言既要表现色彩敏锐的感觉, 又要表现色彩的规律性, 在此基础上对色彩进行综合概括, 从而完成艺术家情感的抒发。艺术家在缤纷的世界中捕捉有价值和感兴趣的事物, 富有感情地用独特的色彩语言描绘生活, 在作品中凝聚自己的心血和感情。

莫奈以纷繁复杂的色彩笔触赞美着自然界中光与色的多姿多彩;雷诺阿笔下沐浴在阳光的儿童妇女, 五彩缤纷的色彩表现了他对于生活的热情;凡·高以狂热的色彩语言描绘出他痛苦热灼的心灵;而塞尚则用色彩的秩序和结构, 为我们解释他对于自然界的本质与永恒性的理解。印象主义在色彩表现方面的实践, 将色彩与情感相融合的表现力推向了一个更高的阶段, 并使色彩形式自身获得了更大的独立性和审美价值。

色彩语言是传达艺术精神的主要媒介, 它不仅是自然物质中所看到的颜色, 更是视觉艺术中的一种形式语言。

三、色彩语言的情感意义

康定斯基说:“对一个较敏感的心灵, 色彩的效果就会更深刻, 感染力更强。”“在精神上引起了一个相应震荡, 而生理印象只有在作为通往心理震荡的一个阶段才有重要性。”色彩对人的有机体产生巨大的作用并直接影响着精神。色彩隐藏着一种力量, 虽然不为人们所感觉, 但却是真实的、显著的。这种色彩的力量指的就是色彩的情感表现力, 它是人能够直接意识到的:“眼睛受到明亮的纯净的色彩的强烈吸引, 而明亮的暖色吸引力更强。红色使人想起火焰, 它一直为人类所眷恋迷醉。浓烈的柠檬黄非常刺眼, 就像长鸣不止的尖叫声那样刺耳。为了缓和紧张, 人们会转向绿色和蓝色。”绿色在可见光谱中波长居中, 是人眼最适应的色光, 在色相中属中性色, 对人的心理和生理作用都较为温和。

绿色是自然界中植物的色彩, 是自然界中最为宁静的色彩, 并会随着四季的变化而展示它不同的色彩变化。鲜艳的绿色, 非常美丽、优雅。黄绿色调使人感到春天的到来和青春的气息。蓝绿色使人想到平静的湖水, 有安静、清秀、豁达、宽阔的感觉。当绿色里渗入灰色时, 仍有宁静、和平之感, 就像暮色中的森林或晨雾中的田野一样迷人。

歌德认为:“绿色给人一种真正的满足, 当视线落到绿色上, 心境就平静下来, 不再想更多的事情。”

蓝色在可见光谱中波长较短, 常用于表现某种透明的气氛和空间的深远。由于蓝色对视觉的刺激较弱, 当人们看到蓝色时, 情绪较为安宁、祥和, 使人联想到宽阔的海洋和蔚蓝旷远的天空, 在心情烦躁时, 蓝色能使人变得心胸宽阔。

色彩语言中的那种超乎于物象之上的非现实效果, 有时恰恰是艺术作品所体现的情感所在。色彩语言构成的张力和色块组合, 与对比形成的色彩韵律感、节奏感, 对画作中意境的表现和内在感情的传达起着重要作用。人们在生活中不断受到色彩美的影响, 并以美丽的色彩装饰点缀自身, 通过色彩的变化来表现感情的精神作用。无论是古典主义时期的色彩、印象派色彩、表现主义时期的色彩, 还是抽象派的色彩, 都把色彩作为各种绘画语言中最重要的一项, 去表达画家内心或热烈、或美好、或扭曲或奔放的思想感情, 去描绘画家心中之歌, 给世人留下许多感动人心的巨作, 成为人们世代学习的典范。

当代绘画的多元价值观, 让许多绘画者觉得无所适从。还有市场的导向, 绘画者面临着更多选择, 包括艺术观和人生观。每种风格、每位画家的探索, 只能是一种选择, 并不是发展的唯一出路或最佳出路。艺术家有必要从全方位去探索如何创造绘画色彩的生命力, 确立自己卓立不群的艺术品质。

绘画意义上的色彩不仅仅是对美的颜色的发现和创造, 更是画家的心与对象的色之间的碰撞与融合。色彩不仅具有物质属性, 还承载着精神因素, 具有文化性。绘画色彩的艺术魅力在于瞬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并表达色彩背后所隐含的作者的思维、修养和精神境界。

摘要:绘画是一种艺术实践活动, 运用线条、色彩、造型和构图, 依据一定的形式法则进行搭配组合, 完成传达精神内涵的任务。正是基于这一特殊的表现方式, 画家才能将情感依托于绘画语言, 在作品中折射出人与客观世界种种简单、复杂乃至扑朔迷离的关系。本文通过情感与色彩的关系;色彩之情感表现的历史效应;色彩语言的情感意义三个方面, 阐述色彩语言的情感及其在绘画当中的表现。

关键词:色彩语言,情感,绘画

参考文献

[1]肖丹.心理学基础知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1) .

[2]瓦尔特·赫斯编.宗白华, 译.欧洲现代画派画论选.北京:人民美术出版.

黑白极色在绘画中的情感表现 篇8

一、黑白极色在绘画艺术中的形态表现

黑白极色是美术作品的重要表现形式, 也是现阶段可以完美呈现出物象秩序与结构关系的主要色彩, 其具有一定的语言特点。黑白极色在绘画中可以充分体现出作者的情感以及理念, 起可以将不可名状的情感通过绘画表现出来, 这也是现代绘画教学中的重点。艺术家往往是通过黑白两种色彩的绘画来对自然进行反应, 这不仅是创造思维, 意识一种绘画能力的表现。这就要求在对高校绘画专业的而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加强学生的艺术修养, 让其对自然进行观察与探索, 并在这一过程中掌握自然的思想、反应以及情感等等。黑白色彩是自然的媒介, 也是万物的根本色彩, 也是自然进行表现的媒介。通过对自然黑白状况的对称、分布以及组合进行研究, 可以让学生感受视觉上的愉悦, 不仅为学生带来视觉上的享受, 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黑白色形态的表现形式通常都是由简单的点面线来体现, 以此来展现层次上的变化。点主要就是指相对较为弱小的形态, 也可以说是在特定空间范围内的总体关系中, 通过不同物质材料所组成的小面积视觉形态, 都可以称之为绘画中的点, 其有规则与无规则的区分。在黑白绘画的过程中, 可以通过不同的形状来对视觉特点进行有效的构成, 这也是现在绘画教学中的特点, 要求学生对点在视觉中的作用进行有效的掌握。例如在对罗贯中的《围城》进行赏析的过程中, 要求学生掌握其墨色的分布与点得特点, 《围城》给人以“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艺术效果, 其中的点都起到特定的效果, 这就要求高校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线条也是黑白极色的主要体现形态, 其在绘画的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不同形态的线条起到的效果也是存在一定差异的。例如在对庞薰琹的《无题》进行赏析的过程中, 就应该对于其静态的构图进行掌握, 虽然画面是以浓重与稳定起到主导的作用, 但形态上也具有一定的张力, 可以在强烈的运动感与节奏感中来体会画面的情感。黑白极色中面的应用相对较为广泛, 也可以说面在绘画中是通过空间来对意向进行表达, 对空间的布局、运用以及风格都是具有一定讲究的。例如书法中的黑与白, 通过黑色来装点白色, 这也是我国传统布局的特点。

黑白极色的运用在绘画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不仅是我国的传统绘画, 还有很多其他国家也对其进行有效的运用, 例如毕加索在绘画上也比较重视黑白的特质。例如保罗.克利在《小孩》中主要体现的就是物我间的生命关系, 通过黑白极色来对物象进行表现, 这与我国传统绘画有一定的相同之处。由于各国之间的文化背景存在很大的差异, 所以相应的思想领域与意识形态也存在一定的差距, 所以黑白极色所展现出的形态也存在相应的差异, 其所蕴含的情感与内容直接也有一定的差异。

二、黑白极色在绘画中的形式规律

在黑白极色的运用过程中, 首先吸引人们视线的就是黑色的画面, 而白色的部分往往是被忽视的, 通常情况下对画面中的黑白色不是同时感知的。同时, 在黑白极色的运用过程中, 黑色属于实体, 白色则属于虚像, 而将二者进行有效的结合会产生相应实中带虚, 虚中带实的效果。黑白极色在画面中的有效运用, 是对色彩的归纳、提炼以及总结, 所以对形象的效果相对较为重视。黑白艺术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却以不可, 以此来达到艺术的效果。此外, 如果画面中有大面积的白色, 就应该通过少量的黑色来对其进行改善, 保障画面的稳定性;如果画面中有大面积的黑色, 就需要通过白色来进行处理, 降低画面的压抑感, 以此来提高画面的质量。平面画中使用黑色与白色, 可以提高画面的宏观视觉效果, 使画面可以更加自由。

黑白极色在绘画中的运用往往是通过对比的方式进行, 这也是高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进行掌握的部分。通过黑白极色的对比可以体现出画面的明暗效果、色彩明度、纯度等方面, 以此来展现画面的层次化。如果画面中没有进行黑白极色的对比, 也就难以展现画面的魅力与韵味。

三、黑白极色在黑白画中的情感表现

在黑白艺术中, 绘画中复杂的色彩被逐渐简化, 并向着两极的方向发展, 黑白两极在绘画中所蕴含的情感与象征也是存在一定差异的。例如常见的黑色通常是代表着成熟、稳重、大方、忠毅、刚正等等;白色则是象征这纯洁、朴素、明朗等, 通过将两者进行有效的结合来提高画面的效果与艺术家的情感。人们以黑色为枢纽来讲画家与作品进行有效的连接在一起, 在喧闹的环境下对心灵进行洗涤。同时, 随着现代艺术的发展逐渐加快, 黑白极色所代表的含义也不在是传统的单一表现, 其通过对不同颜色的配比与搭配, 来体现不同的情感, 而黑白色则是我国绘画艺术中较为重要的部分, 也是经典的艺术形式, 这就要求在高校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对黑白色的运用, 以此来提高形式语言的能力, 也是对时代特点的凸现, 具有一定的意义。此外, 黑白极色不仅可以对语言风格进行表述, 也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随着艺术的发展, 艺术的形式也发生了一定的转变, 黑白极色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 其主要是对不同色彩的总结、提炼以及归纳, 以此来对创作人员自身的情感进行表述。黑白艺术不仅是对客观事物的放映, 也是对视觉形象的创造。

参考文献

[1]张映辉.编著.秘响旁通——现代黑白灰化论析[J].山东美术出版社, 2006 (05) .

波兰海报艺术中的绘画表现 篇9

关键词:波兰,海报艺术,绘画,表现方式,情感传递

一、波兰海报艺术的表现形式

海报艺术从十九世纪的末期开始在波兰逐渐发展为一种重要的宣传媒介, 波兰的海报设计以其独特的设计表现风格和其高超的艺术水平闻名于世。波兰的平面设计师们都非常注意设计表现形式的独特性, 在他们的海报设计中, 融合了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立体主义以及野兽派等很多二十世纪各种现代艺术运动的特征。因此, 这些海报设计往往具有非常强烈的艺术家们的个人风格, 画面极具视觉感染力。六十年代末期, 波兰的海报艺术发展到了一个黄金时期。在波普艺术的影响下, 这个时期的海报设计发展出了更加丰富的风格和题材。在这个时期波兰的海报艺术作品中, 绘画艺术与设计进行了完美的结合, 发展出了设计师们独特的设计风格, 同时也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

二、波兰海报艺术中绘画元素的艺术表现

绘画元素的表现在波兰的海报艺术中最为常见, 波兰的海报艺术将绘画与设计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将海报的艺术表现推向一个高峰。扬·莱尼卡 (Jan Lenica) 是波兰海报艺术创作者中最杰出的人物之一, 他的海报作品热情而富有戏剧性。在海报设计作品中, 扬·莱尼卡经常使用色彩强烈和线条有力的绘画风格, 如图1。在创作于1964年的戏剧招贴《Wozzeck》中, 流畅有力的线条和张扬热烈的色彩构成了整幅画面, 具有极强的视觉感染力。在扬·莱尼卡为环境保护设计的海报中, 完全采用了手绘的方式。画面中, 流畅舒缓的线条和鲜艳的色彩与外形简洁的星星月亮的图案相搭配, 给人无限的美好想象。在海报设计作品中, 扬·莱尼卡非常强调主观色彩的运用。他更多的注重色彩的表意功能, 而不再考虑色彩处理的真实性。此时, 色彩已不再是自然景色的真实再现, 而是依照作者的主观意愿成为一种独立的表意手段。扬·莱尼卡对于色彩和线条的抽象运用开创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莱克·马杰维斯基是另一位波兰设计师中的重要人物。在莱克·马杰维斯基的海报作品中, 绘画的形式也大量出现。在第l4届国际爵士歌手会海报中, 他采用了类似插画的方式进行表现。画面构图较为简洁, 只露出了女歌手的下半个面部, 鲜艳的红唇和唇边的几根彩色线条让人们感受到爵士乐的热烈气氛。此外, 在莱克·马杰维斯基的海报设计作品中随意的色块和速写的手法也被经常性地运用。

三、波兰海报艺术中绘画的情感表达

手绘海报易于通过绚丽鲜活的颜料和清晰有力的笔触展现作者的内心世界。因此, 不同于电脑制作的海报, 手绘的表现方式让设计者能更加直接的传达自己的思想和传递真实的情感。手绘的表现使得海报艺术让人们感到更加亲切, 其冲击力和感染力更强, 很容易打动观众。华得马·斯维尔兹是波兰杰出的设计大师之一, 他设计的音乐、戏剧等表演海报极具个人特色。华得马·斯维尔兹善于运用彩铅、蜡笔、丙烯、水彩等工具进行创作, 在色彩的搭配和运用上驾轻就熟。华得马·斯维尔兹为美国的摇滚乐音乐家JIMI HENDRIX设计的音乐海报采用了近似涂鸦的绘画方式, 笔法狂放大胆, 如图2。他用生动随意的线条非常传神地对摇滚乐手的形象进行勾画, 同时采用了艳丽的色彩。这种涂鸦式的绘画方式看似随意大胆但却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摇滚乐张扬与随性同时个性十足的特点, 将摇滚乐带给人们的震撼和冲击力生动的展现出来。除此之外, 在华得马·斯维尔兹其他的作品中也大量出现了绘画的表现方式。例如在他创作的爵士音乐海报与歌剧海报中, 点彩的绘画方式被多次加以运用。华得马·斯维尔兹选取了绚丽丰富的色块对人像进行描绘, 画面生动狂放, 音乐的旋律仿佛在画面上流动。

四、海报中的绘画表现及其影响

波兰的海报艺术由于受到的商业束缚较少, 因此设计师们往往将海报作为塑造自己独特设计风格与自我表现的一种途径。他们潜心研究海报中的创作与表现, 将海报作为一门新的艺术。也正是因为如此, 波兰的海报设计才获得了如此高的成就。波兰的设计家们对海报充满了抱负, 期待人们能从他们所绘制的图形与符号中了解到其中深层次的隐喻和象征。

波兰海报是将绘画与设计结合的完美典范。设计师们更倾向于采用手绘的方式进行创作, 各种绘画形式在波兰海报中都有所展现。不同于电脑制作, 绘画的创作方式使得海报艺术更加生动精彩, 个性丰富。也正因如此, 波兰的海报作品风格多变, 画面大多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与感染力。波兰艺术家将绘画与

设计完美结合的杰出表现, 再一次证明绘画表现手法仍然是任何设计的基础和永不落伍的法宝。

平面语言以及宣传海报的直接性, 很容易产生一种情感而非理性的反应。海报就是其中一种促进文化交流的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 代表了不同文化与含义的视觉符号能够通过它在人的心理上发挥巨大作用, 缩短相互认知的距离, 从而促进了情感和思想的传播。艺术家们用手绘的表现方式在海报画面中创造了无数个具有神秘气氛的感性与梦幻的世界, 很容易引起人们视觉与心灵的强烈共鸣, 从而达成情感的传递。

如今, 波兰的海报艺术仍然极具亮点。设计师们没有受到太多全球化设计潮流的影响, 相比于使用电脑、相机等现代工具他们依然倾向于采用传统的手绘图案的表现方法, 因而设计风格显得非常生动活泼。

参考文献

[1]王受之著.世界平面设计史.北京市: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

[2]钟青舍波兰海报设计赏析中国广告2001.08.15

[3]孟刚.二战后文化视域里的波兰海报艺术[J].包装工程.2010. (第16期) .

[4]张岚.论波兰海报艺术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 2007.06

[5] (英) 彭妮.斯帕克.大设计BBC写给大众的设计史.桂林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01.

数码绘画艺术及其多元化表现探讨 篇10

截至目前数码绘画艺术仍作为一个新生的艺术形式展现给大众,其理论平台、构建理念还处于初步阶段。本文针对数码绘画艺术及其多元化表现进行探讨,并且对其发展方向和新艺术形式的催生进行阐述和展望。

关键字:数码绘画艺术;CG 艺术;表现形式;发展前景

一、绪论

壁画是人类接触最早的绘画形式,通过文化的不断衍生与创新,至今多种多样的绘画形式展现在人们眼前,绘画媒介的改变,都随着科学技术的变革而日益璀璨,随着计算机图形技术的迅猛发展,与现代出现的各种新的文艺思潮,这催促着科学技术与视觉艺术加紧融合,并由此产生了 CG(Computer Graphics,计算机图形)艺术,泛指一切利用计算机图形技术创作的视觉艺术。

目前已有很多人认为,数码绘画艺术和传统绘画艺术一样,而这一新绘画形式绘制起来效率更高、效果更好,使更多的人走进了这个崭新的科技领域,并且已被大众所认可和喜爱。因此数码化媒体成功的作为了这一数码时代的新表率,同时也成为了这一时代的宠儿,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数码绘画艺术生命力是否长久,它将归于何处,这都是我们要进行探讨的课题。

二、绘画艺术的变革——新时代的数码绘画艺术

数码绘画是数码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一门新兴的艺术形式。数码绘画艺术作品所呈现出的视觉效果与传统绘画艺术完全不同,并且其绘制过程中反复修改与复制功能使得绘画创作更高效、更便捷。数码绘画艺术是在传统绘画艺术基础上的升华,本章节从数码绘画艺术的理论建构着手,对数码绘画艺术进行定义,并探讨其发展的基础,为数码绘画的“创作特性与表现方式”打下理论基础。

(一)数码绘画艺术的定义

数字绘画简单的来讲就是电脑绘画,在制作形式上来讲是电脑软件和数字绘图工具在电脑上进行创作的产物。成都大学美术学院钟远波教授其著作《数字绘画》一文中定义数码绘画艺术是以计算机作为绘画艺术创作媒介,利用程序的编辑,进行计算机批量信息处理,把每个微小的像素元进行编码从而组成虚拟的视觉图像,呈现在大众眼前。西南民族大学文艺学教授汪代明其著作《数字媒体与艺术发展》中定义数码绘画是指以计算机为平台、利用绘图软件、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合成制作,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一种新兴的绘画形式。数字绘画艺术主要是依托计算机技术而创作,以网络新媒体为载体而传播从数字绘画诞生至今。

20 世纪 90 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数码绘画艺术诞生,其充分利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完美的将绘画艺术学提升到了一个新境界,作为新时代的宠儿,其涵盖行业众多如电影、出版、包装、广告、漫画、动画、游戏、互联网等。数码绘画艺术不仅仅是单纯的改变了传统绘画艺术,更是科技与艺术完美融合的代表,其发展空间之大,大到我们无法想象。

(二)数码绘画的基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与微处理技术形成,计算机进入了微型时代。在这一时期中人类首台以 PC 命名的个人计算机问世。在此之后,美国苹果公司更是将技术革新,发明了鼠标与图形界面技术,在这一基础上,适合平面图像处理的专业计算机与计算机软件被开发,绘图艺术迎来了革命性的进步。人类对科技的革新永不止步,专业的视觉艺术设计系统、相应的优秀图像处理及绘画软件像雨后春笋一样不断被开发,使得视觉语言以计算机虚拟空间为主要媒介,向大众交流与传播。

(三)数码绘画在 CG 艺术中的应用

数码绘画作为CG 艺术视觉表现之中的一员,其起到了奠定基础的作用,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体现。像影视特效当中的数字绘景和概念设计、游戏设计当中的原画与概念设定、三维动画艺术中部分的绘画、CG 插画与漫画更不必多说,以及其他各类设计当中,都可以看到数码绘画艺术及其表现手法。从越来越多的传统绘画设计师热忱于数码绘画艺术可以证实以上观点。 CG 艺术是一座建筑,数码视觉技术则是它的基础,那么数码绘画则是它的承重结构,也就是骨架,数码绘画支撑起了整个 CG 艺术。

以独立的数码动画与数码绘画的形式存在,这是CG 艺术的主要存在形式。像数码摄影、虚拟现实等,都表现了CG 艺术强大的影响力和渗透力,这都是 CG 艺术的重要特征。作为 CG 艺术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数码绘画将起着视觉表现基础的作用。怎样才能使数码的特性来传达视觉的方法和技巧被更好的利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想要创作出更好的数码艺术作品,就必须掌握一定技术方法和视觉原理,同时也要具备一定的人文修养方面的知识内容,而这也正是数码绘画艺术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三、无限创新——多元化的数码绘画艺术

本文的重点研究之一,数码绘画艺术多元化表现的探讨,更加促进了数码绘画艺术的发展前景。作为现代艺术与主流设计的创意媒体之一,数码绘画的多元化及其诸多的表现手法和形式得到了大众的认可。像之前提及到的影视特效当中的数字绘景和概念设计、游戏设计当中的原画与概念设定、三维动画艺术中部分的绘画等领域,全部体现了数码绘画艺术的身影。正如 20 世纪 30 年代德国哲学家马丁那富有预见性地宣称的那样,“我们的世界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图像的时代”,这一说法在今天看来早已被证实。而在这样一个数码图像爆发的科技时代,最大的影响就是大众的文化需求与审美的数码化的相辅相成。

(一)大众的文化需求与审美的数码化

作为大众的修图软件 Photoshop 大家并不陌生,“图层、选区、蒙版、滤镜”强大的绘图功能贯穿创作始终,在传统的绘画艺术中是闻所未闻的。依托计算机技术的力量,采用独特的技术操作,与之伴随而来的是绘画创作的新思维。正是这种技术与艺术的碰撞产生了数码艺术特征。大众在对艺术欣赏的过程中,随着社会的进步,对艺术的追求也在不断提高,这种数码艺术特征从不认可到认可甚至是依赖的心理过程就是大众对文化的需求与审美数码化的过程。

科技服务于大众,艺术来源与大众的文化需求,数码艺术从根本上讲是面对普通大众的,是雅俗共赏的商业艺术。从技术和风格随时代的变化来看,它的发展与更新换代都在迎合大众的审美需求,同时它也影响着大众审美的方向,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这种互动性我们可以在专业人士与非专业人士在创作上的共同参与中可以看出,目前大众对于 CG 艺术不仅仅是欣赏者与消费者,有时更是参与者与受益者。

(二)大众的文化需求与审美数码化的表现及影响

在数码技术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下,大众的审美习惯早已被潜移默化的形成了趋向,数码艺术多元化的表现渠道,早在大众心中生根发芽,影迷们期待这惊心动魄的好莱坞的科幻、魔幻大片;玩家们期待着他们钟爱的游戏新版跟新;动漫迷们期待效果更加逼真的 CG 动画;包括时下流行的 VR(Virtual Reality,即虚拟现实,简称VR) 视频技术等,都可以说明大众的文化需求与审美数码化的相互影响。换句话说大众审美数码化的事实可以通过大众对数码艺术的关注程度和接受程度反映出来。

大众的文化需求,表现了对审美数码化的认可,这对传统艺术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影响却是正面的。随着大众审美数码化的需求标准提升,人类文化的消费分成产生了变化。数码艺术产品的市场额度逐步加大,促使着传统文化消费市场会转型。如以漫画、动画、游戏为代表的 ACG 数码文化娱乐形式,对电视、电影等传统的娱乐方式更有取而代之之势。总的来说,大众的文化需求方向与审美数码化的表现及影响是相辅相成的,是相互影响的,同时大众对审美数码化的多元表现是当代社会的审美趋势,它是循循渐进发展着的,对现代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产生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非 ACG 文化与产业莫属。它是当代社会中数码绘画艺术多元化表现的最重要方面。

四、大众文化的需求方向

——数码绘画艺术的发展方向

现代艺术领域中数码技术已被广泛应用,数码艺术的内容涵盖了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立体及四维空间,从广告设计、纯艺术创作到影视制作等多种领域,我们的创作理念不再受到条件的限制,数码绘画艺术形成其独特的视觉表现语言和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体现出自身的艺术价值。创作物体的每一种运动、每一个角度,面部表情、肢体语言,都可以完全绘制并仿真模拟。并且在多维空间中我们的视角更为宽广,运用科技的力量加绘画艺术的知识研究在虚拟空间、环境中每一个物体的细部变化,“物体展示、幻想表现、动画设计、三维模拟”,已成为新的艺术展示领域,数码绘画艺术已成为现代绘画艺术主流,它反映了人们生活生存的方式、方法与行为准则,是传统艺术之后的一种新生的艺术表现形式。其发展的多元化与多样性决定了其未来的主导地位,其本身数码艺术特性,自带强大的商业气质,因此,数码绘画艺术领域对未来的影响不可小视。

总结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永不停息的,科技与艺术的发展亦是如此。方兴未艾的数码艺术正向人类展示着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它在发展中继承了传统绘画艺术所积累的宝贵经验。数码绘画艺术由于计算机科技的产生而应运而生,也必定因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其表现的当代文化底蕴及其艺术价值会得到大众更多的关注和研究。虽然其发展历史较短,但纵观其艺术形式与设计理念的多元化艺术表现形式,它在数码时代有着无可代替的地位与文化价值。我经过本课题的探讨与研究,从中认识到,现代数码艺术形式不单纯的是使用工具和创作技巧,更重要的是其艺术理念的创新和当代社会大众文化需求的体现与趋势。

参考文献:

[1]蔡恭亦.数码绘画艺术研究与实践[J].上海艺术家,2011,(1):80-81;

[2]弓可立.浅析数码绘画的数字化艺术特征[J].丝绸之路,2014,(2):67-68;

[3]曹译文.浅析数码绘画的数字化艺术特征[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7):196-196;

[4]弓可立.数码绘画艺术及其多元化表现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5]朱大发.试论传统绘画与数码绘画的关系[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0):24-25;

[6]孟显波.绘画艺术的延伸与发展——数码艺术[J].美术大观,2006,(10):59;

[7]刘一.数字时代CG电脑绘画应用研究[D].河南大学,2012;

[8]林宏瑾.浅谈数码绘画在二维动画制作中的作用[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6,(2):143-143。

作者简介:

绘画艺术的情感与表现 篇11

关键词:刘文西,黄土情结,艺术表现

刘文西以半个世纪的辛勤创作,开创了极富地域文化特色的“黄土画派”,塑造出一系列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陕北黄土地人物形象,从画领袖到农民、从田间劳作到小憩,个个都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一、“黄土情结”

“情结”作为一个心理学的术语,它指的是不受自我控制的情感反应,通俗讲就是对某种事物有特殊的感情。但对于刘文西而言,他对陕北的这种“情结”正是无意识的感情与信念所形成的结。

刘文西对陕北的山水、乡情充满着深厚的感情,他的作品大多表现出的是对黄土地的热爱以及对那里淳朴、憨厚、勤劳的人民的热爱。刘文西长期前往陕北进行写生,他把对这片土地的感情全都表现在笔墨下,40余年画了近2万张描绘陕北人民生活境况和地域特征的速写。

由于刘文西对红色革命圣地的向往以及对领袖的敬爱,所以选择将陕北作为创作基地。刘文西的内心充满了对领袖的崇拜,在他的绘画作品中,有着浓烈的红色革命之情。作品中体现出的是浓浓的领袖情及陕北汉子沉稳、憨厚、朴实的精神,这正是黄土地的精神,同样也是刘文西所追寻的绘画的精神。

在陕北这块黄土地上,刘文西似乎找到了生命的支点,产生了情感的强烈共鸣。刘文西深沉地爱着陕北,对黄土地的人与物有着一份炙热的情愫,黄土地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自然而然成为刘文西精神与灵魂的故乡,直指他内心最深处。

二、“黄土情结”在刘文西绘画中的体现

(一)题材

刘文西创作了大量关于陕北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并塑造了无数个领袖形象,他通过现实主义手法描绘红色历史题材及陕北丰富的地域文化。如作品《解放区的天》,所展现出来的陕北不仅仅只有黄土人和黄土地,还有陕北典型地域文化-红色革命,无论是他的人物画还是山水组画,红色革命之情一直融于他的作品中。

刘文西先生对于那片粗犷的黄土地及人民,有着常人不能理解的眷恋,以黄土人为题材的创作灵感也是源源不断的,刘文西先生虽然不再年轻,但是凭借着对黄土地的执著与热爱完成了《黄土人》系列的创作,这是一幅绝对称得上艺术巨作的系列画,它是由很多个系列组成,而每一组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和故事性,所有的系列放在一起又具有一定的饱和感和融合性,真的让人叹为观止。

陕北不仅是革命圣地,而且是刘文西的艺术母土,他的心中有着“浓得化不开”的陕北情。他要用画笔表现这具有悠久历史的地方,表现承载着中华文明优良传统的这一革命老区的人民。《黄土人》的创作题材是非常丰富而广泛的,黄土人是永远也画不完的,刘文西坦言:“我会坚持画下去,直到我艺术生命的终结。”

(二)从艺术语言表现形式分析刘文西绘画的“黄土情结”

1.构图

构图,就是绘画时根据题材和主题思想的要求,把要表现的形象适当地组织起来构成一幅协调完整的画面。绘画创作就如同用笔墨布阵,要求把各个自然形象联合起来,在这个过程中,作为艺术品,画面自身应是完整的、和谐而统一的小世界。

刘文西的绘画作品构图布局严谨、有头有尾,不散乱局促。以《安塞腰鼓》为例。画面从左边两对舞动的青年男女开始以此来展开整幅画,其中三人撑着的“花伞”朝上,另一“花伞”横向朝外,指向观众。以丰富多彩,形态、表情、性别各异的青年人组成画面,朝气蓬勃,带动了整幅画的气氛。画的七个青年男子以圆形构图出现在画面的中心部位,将整幅画的气氛推向高潮,让人有一种如临安塞现场,黄土扑面而来,场景恢宏、气氛热烈的真实感觉。刘文西力图在有限的画面上,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气韵生动”的艺术特点。如此构图,将黄土人生机勃勃的内在生命张力包裹在画面中,加强作品的感染力。

他的画面中还十分重视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远近呼应等传统构图方式。作品《黄土情》,三个仰卧朝天吹奏长喇叭的陕北汉子与长喇叭以一种稳定的三角形构图形式置于画面前景,三只长喇叭十分显眼,形成主体部分;而背景则以圆形为构图形式,表现动态的欢舞沸腾的秧歌队伍、红绸飘舞、舞姿飞扬,舞者情绪激昂,人的生命力在此得到最大化张扬,场面雄浑壮观。前景人物形体较大,而远景人物较小,墨色也较淡,画面前后纵深感强,使得画面场景显得宏大、开阔,画面动静结合,前后画面浑然一体。

2.笔墨

陕北有着犹如被暴雨冲刷过一般,筋骨裸露其表面,千沟万壑的特殊地貌,因而适合用干笔表现。焦、枯墨是刘文西的笔墨特点,用笔时断时续。他将传统绘画中的皴、擦、点、染之法灵活应用到自己的绘画当中,黄土地上形形色色的人和物在的笔下,都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刘文西用笔墨对陕北人特有的神情面貌作以不同的处理,从而表现出不同的人与物的美感。他的作品,画面上凿石场的青年汉子,扭着秧歌的婆姨,捡拾谷物的村妇,天真憨态的儿童,洋溢着笑脸的少女,围着人撒欢的小狗,这些就是从现实生活场景中走到刘文西笔下的陕北,也是我们生活着、热爱着的陕北。《黄土地的主人》用线更加苍劲老辣,用墨讲究枯中见润,多用干笔皴擦,以更突出表现陕北人的特点。在整个绘画过程之中,因为他热爱这片土地,热爱这里的每个人,他将自己的种种感受和情感全部投入绘画中,无论是他的人物、风景、山水还是花鸟画,线都是他艺术造型的生命所在。

人物衣褶部分的表现则采用了传统的线描手法,从线条转侧、粗细的变化中,更能体现出陕北人的日常穿着。画面中没有急促、流畅的单线,都是采用点和折,使得画面更加沉稳浑厚,这些线条就好比黄土地的地貌特征千沟万壑,充满了沧桑和粗犷。他的作品充满了浓郁的时代气息,同时也体现出了那个时代的特点。

3.色彩

构成一幅优秀作品色彩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元素,色彩与形态承载了一个艺术家对艺术作品、对生活最好的诠释。色彩对于形态而言,是相互联系的,形与色构成一副画面的全部。刘文西绘画中的色彩借鉴了陕北民间艺术的用色特点。如《大漠人家》、《黄河岸上》等作品,在色彩处理上借鉴性的采用了民间艺术家对色彩的表现技巧,没有过多的色彩调和,多使用原色,给人以光和色的视觉冲击。

刘文西的绘画作品在用色方面时时刻刻都围绕着黄土地的独特特征,如《欧洲组画》在用色方面保留着自己的用笔着色特点的同时,还有选择性的融合了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从色彩的角度入手分析刘文西的作品,不难看出,他的作品的设色大胆、鲜亮,敢于运用纯色和对比色,还有厚重的、极具跳跃感的小短线皴法,使得画面具有一种热烈又纯净之美,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强烈的、浓重的陕北文化精神和对黄土人的感情。

三、结语

刘文西的绘画作品,忠实地反映了黄土文化、黄土精神中最深邃的内涵。对刘文西绘画中的黄土文化、黄土精神的学习更多的是对其精神内涵的学习,而不是一种表象的、模式化、概念化的学习,而是将黄土文化、黄土精神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之中,从而创作出更多深入人心、与生活完美结合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刘文西.刘文西中国人物画集[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0.

上一篇:自我控制能力下一篇:不合理用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