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情感

2024-09-13

绘画情感(共11篇)

绘画情感 篇1

“情以物感,辞以情发”,强调的是以物感心,以心观物,心物同一,得以表现。当艺术家本人与自然相遇、心与物相遇时,情感激发创作的灵感,使观察生活中获得的感受与体验得以表现。艺术家在观察自然的情感体验中,创作主体情感与意向的真实得以鲜明地体现。创作主体面对直接或间接得到的客观物象升华感知,通过观、听、感、思,复杂纷纭的表象逐渐融合,于是又通过或联想、或计算等手段,于是萌生了创作的意象形态,向着客体开始他的征途。艺术家为达到对物象内在真实和世界真谛的把握,在艺术构思和创作,以至艺术表现的全过程之中,充满着自己对客观事物的情感体验。

一、情理之观

人类的种种创造活动都伴随着一定的情感活动。在艺术创作中,情感活动不但作为一种推动力量在起作用,而且其本身也在创作成果中鲜明生动地表现出来。古罗马诗人尤为利斯的诗句“愤怒出诗人”之所以成为名言,主要是因为他高度鲜明地表现了情感与创作的关系。无论是对画家自身还是对欣赏者来说,艺术离不开人的情感因素作用,情感能够使艺术作品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画家将自己爱恋般的情感倾注于物象之中,触景生情、以情造景,强调情感的升华,追求寄情寓意、情景交融的意境。这表现的是画家与外界自然在情感层面上的互动关系。

科学以理服人,艺术以情动人。钱学森先生认为文艺创作、文艺理论、美学以及各种文艺实践活动,也是性智与量智的结合,但主要表现为“性智”。“性智”、“量智”是相通的。“量智”主要是科学技术,当然科学技术也有‘性智’,大科学家就尤其要具备‘性智’。‘性智’是从整体感受入手去理解事物,中国古代学者就是从‘质’入手去认识世界的。儒家“文质”理论范畴中的“质”主要就是指人的内在修养。其中包括“仁”之道;包括对“六艺”的习练;包括“恭”、“宽”、“信”、“敏”、“惠”五美;包括中庸的哲学观念和中庸的艺术风格等等,但在“文质”观念的发展过程中,以“情”为质和以“道”为质都有各自的理论意义和不同作用,过分贬抑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符合美学史发展实际的。我画画时,也是一定先要有所感受的,再逐渐确定绘画要素,然后动手快画,努力一气呵成。简言之,强调的就是“受在先,理在后”,只有既合“情”又合“理”,规律性与目的性相结合,又能有深厚的美学蕴藉和艺术感染力的作品才是优秀的作品。但艺术品的诞生并不是那么简单,不是一个人有一了感情就可以创作出艺术品来。作为一个艺术家首先要具备的是对艺术语言的敏感性,这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是感官的敏锐程度,是天赋。还有他的思想以及他所处的时代文化、社会环境的联结。其实一个很好的写生方法,是行万里路,是体验生活,更多地去丰富、去感受,可以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有更深刻的体悟。

二、情感的共鸣

艺术家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他渴望在与审美客体的情感交流中产生共鸣。他不会那么直白地告诉你,没这个必要,也没这个可能,否则就失去了艺术创造的意义。真正的艺术家是诗人哲学家,他的一小幅画,也是他对生活的哲学思考,是他对大自然的精华之凝集和升华。换句话说,那是他心中的一首诗。海德格尔说,诗即思。我想,画即话。有人说诗是诗人的隐私,那么,画则是画家的隐痛。你要激发自己的艺术观察力和创造力,才能去体会这“隐私”和“隐痛”。

艺术家的审美体验程度直接影响整个艺术过程。艺术创作过程的真正逻辑起点是生活和艺术二者之间的矛盾。一旦进入艺术构思和艺术体验中,这一矛盾就立即转化为创作主体与客体的矛盾。但是,如果笼统地认为表现一概高于再现,把主体与客体、形式与内容、艺术与生活对立起来,以为只有强调主体精神、突出艺术本体才能体现艺术本质,而将一切再现手法的艺术都视为保守与落后,这无疑是一种片面的观点。在创作过程中,创作主体一方面要依赖现实生活所提供的材料,一方面又要摆脱对生活的被动依附,使现实所提供的一切在自己心灵中重新组合。身处两个世界(指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里的艺术家(创作中的主体与生活中的主体),身在现实世界而又超越其上。他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和个性特征,他所反映的生活己不是原生态的形式,而是一种主体化了的生活变形,是一种心理化的生活折射。艺术家遵循情感的结构规律,将情感灌注于富有思想性的艺术形象中,从而使生活情感升华为艺术情感,其目的正在于与作品欣赏者的情感交流,让欣赏者受到感情的感染、性情的陶冶、思想的震动,并获得美的享受。作品中情感的表现只是完成作者所应完成的一半,而另一半则要靠欣赏者加以完成。作品中情感表现的优劣与高低,只有在与欣赏者的感情交流中才能受到社会的检验。可见,情感在艺术鉴赏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

画,是要画出自己的感受,是画给要看的人看的。我想,一幅作品,大概只能在与画家有共同思想和感情的人中引起共鸣,而并非所有的人都能对自己的画或大师的画引起共鸣。当我面对着一块白画布时,我永不知道什么会从那里产生出来。这是对每一个画画的人来说必须经历的冒险。人不应该预先存有一个观念,每画一次都是一次探索。画画井非是完全想好了再画,张仃先生说:“画到七分跟画走。”这说明创作主体随着创作进程可以主动地调整自己,不使艺术创作趋于僵化。可见,绘画中的情感因素带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

三、结束语

美客体去关注和体验。□艺术家的一切审美体验,都是艺术家观察客观世界的心得,都源于艺术家对自然生命形式的关注。艺术家在观察自然生活中,直接或间接受到的视觉刺激会引起感情的激荡、思维的启迪,产生一种特殊的感觉。艺术家将这感觉融入到自己的审美心态、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中,以确定创作目标。艺术是对人性之真善美的追求和表达。即在“人之初,性本善”的基础上,对生命之美的表现,对艺术之真实的创造。画中一景一物虽是司空见惯的场景,但细心来看它们是不同于客观的,他们都是画家感觉、感悟、撞击过心灵的景和物,表现的是画家与外界自然在情感层面上的互动关系,体现着生命的内在美,这是常人难以发现的自然美,更是常人不能创造的艺术美。美不仅仅是要去发现,而更多的是要去创造。无论是发现美,还是创造美,都需要艺术家对具有美感的审美客体去关注的体验。

绘画情感 篇2

本文Tag标签:儿童绘画/情感体验 图一

李卓远

7岁

天使在建造

这是我们艺术体验团中一个叫远远的小女孩的画,就象她妈妈说的:“只喜欢画她的小娃娃,扎着小辫,穿着短裙,和小动物们在戏耍。”和许多小朋友一样,这是个典型的还在自我世界中畅游的孩子,小娃娃是自我的一种图示符号。看画面右下角的埃及方尖碑,和其中的象形文字,还有左上角简单的表达,说明她天真的自我已经在和外界作着情感的交流,画中的线条和构图都在释放着无忌的情感和性格。

图二

李卓远

7岁

在土耳其TOROS山上

远远从来没有画过风景,更没有学过技巧。在土耳其安那托利亚高原的TOROS山,自然形态的巨大松树,嶙峋的岩石、山坡上红色的房子、远处是地中海的波涛,这样的风景使她小小的心灵激情涌动。她自己选择了一块石头坐下,看着远方,大眼睛里流露着表达的渴望,妈妈依然担心:一定又在画小娃娃。我让她不要打扰孩子,并给远远以赞赏和肯定的眼神,我知道,她自我的世界正在被激情冲撞着,必然会开启,远远在果断地画着,以往的小娃娃们变成了十分有力的漂亮线条,这是一幅她从未有过的完整的速写(图6),多么自然可爱的画面啊,眼前复杂的景物都被孩子用松动而跳跃的线条很有层次地表现出来了,画面右侧的松树上还画了树干的阴影,这是孩子出于本能地在应用线条来表示明暗的关系,这就是情感所调动出的技巧的潜能。

图三(见附件)

邢云舒

7岁

在库萨达斯的爱琴海边

一见到在传说中听过的爱琴海,孩子们兴奋极了,坐在海湾旁,把脚丫放进清凉的海水中,落日余辉中的爱琴海是那样的柔美。露露的眼睛格外闪亮,手中的画笔已情不自禁地在表达了,这是她的第一张风景速写。妈妈惊叹地说:“天啊!她怎么画得这么棒!我虽然不懂,但真觉得好。”画面中天边的晚霞、远处岛屿上的森林和海的波光都在线条的变化中有着活跃的动感和灵气,船的表现简练而准确,左下角的两双托鞋似乎象征着心中无限的眷恋。从爱琴海边的那天起,露露就画得不想停,对一切让她感动的东西都想画下来,包括酒店房间的一个沙发,情感不仅激发了她绘画的潜能,还使她的心也更加温暖,眼睛更加闪亮,就能够发现平凡事物中的美。

图四(见附件)邢云舒(露露)7岁

古罗马剧场

在阿斯潘多斯的古罗马剧场,所有的孩子都被震撼了。古老的巨大圆形、美丽的拱门、比现代的观众席还要多的数不清的石阶、演出台上的罗马式雕刻、响亮的回音,一切都是那样的壮观、完美,台上正在布置背景,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多明哥要在此演唱,成前上万的观众都会来到这高山上的古剧场,那将是怎样的场面啊!孩子们刚把自己的歌声留下,就迫不及待地开始画了,对于孩子,要在20分钟内表现这样宏大的剧场,是非常艰难的,露露沉浸在情感中,小手使劲地落笔,将各种元素都概括抽象,一气哈成,心灵震撼后的激情又一次产生了出奇不异的效果。

图五(见附件)黄瀚德(棒棒)

6岁

小木屋

我们来到德国,住在离柏林60公里的森林小木屋中,仿佛是童话的世界,屋前高大青翠的树木和篱笆,都是这些中国城市孩子少见的,孩子们喜欢这里。棒棒不爱说话,却用画笔向我们说着他和妈妈住的这间木屋,没有学过风景速写的技巧,短短的10几分钟,就把感情倾泻在纸上,妈妈从未见过儿子这样画画,但已感受到孩子的激情和随之而生的超越平常的能力。画面中,我们看到孩子难以驾御的各种线条,是那样有节奏和力量:大树的枝叶繁茂,各具形态,就连屋前的路灯也有自己的表情,如果没有对木屋的眷恋之情,6岁的孩子很难画出这样的速写。

图六(见附件)尚文佳

12岁

我在土耳其的高原

佳佳有过画速写的经历,但土耳其美丽的景色和风情强烈地感动着她,让她想超越自己,超越以往的速写,于是产生了这幅画:奇异而充满了创造性,风景已经因为情感的体验而内化;通过两只飞翔的鸟,她把眼睛看到的和心中所想的描绘在一起,有广阔的大地、地中海的鱼、高原和森林、国旗、俯瞰大地的面孔,画面融合了实景、记忆与幻想,表达出对自然和人的无限深情,让我们为之心动。其实,艺术之神赋予人类的创造之火,需要情感来点燃。小小的火种在每个孩子的心中闪耀,因为情感的力量而燃烧。

暁 珮 观 点

成人世界里,我们常常去分析孩子们画得是什么、用的什么材料、构图怎样、线条和用色美不美,却淡忘了一个根本的问题——情感。我们也不会忘记让孩子们学画、教孩子们画画、把画送去展览、参加比赛,却忘记为他们提供在绘画中自由自在地体验情感、激发情感的时间和空间。

对于一个没有画过风景的孩子,父母们会想:我的孩子没有学过技法,也没练过速写,怎么可能画出风景?

其实,绘画首先是情感的艺术,它映射着人类精神活动与情感活动的深层心理结构。特别是12岁之前的儿童绘画,正是一个用无瑕的身心在体验情感,用无碍的手表达情感的纯粹而自然的过程。没有情感,技法就如同冰冷的公式,对于感觉的表现无济于事。我们是否记得人类早期的艺术,如原始艺术和民间艺术中,创作者没有学习过技法,却出自情感与生命表达的需要,创造出永恒的艺术。一个人在生命早期的童年绘画与它们非常相似:孩子们也许还不会使用语言,就能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意识和情感了:在泥土中挖洞、在海边堆积沙器、用木块搭建小房、用石子草叶摆弄图形、拿砖块在地上划出道道,在这些生命初期的创造中,美术中绘画、建筑、雕塑的三种形式和基本的技术都已经显现其中了。

情感激发出的灵感和孩子最深层的潜能,使他们更快地达到眼睛、手和脑的和谐,而进入真正的绘画状态,画面也因此产生巨大的飞跃。

在给予孩子体验的空间时,我们要坚信孩子的天赐才能,坚信美是可以依靠情感,任由心灵来表现的;让他们通过绘画,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去体验心与海的对话、体验山和眼睛的交流、体验自然带给人的感动、体验把最想画的东西画出来的快乐,体验因表达美而得到的自信、体验把美与他人分享的快乐,从而体验到——创造的幸福!

暁 珮 建 议

情感的体验是自然而然的过程,我们可以越过大海重洋,让孩子们为不同环境中的景色和文化震撼,也可以在日常的生活中,让他们细细体会,如一颗形态美丽而奇异的树,一丛自然盛开的花……都能让孩子们体验。过程中,尽量给孩子创造环境和体验的对象,给他们一点点提示,更多地让孩子去自发地感受,他们的感觉比成人敏锐得多。

例如,在埃及开罗的酒店,吃过晚餐,两个孩子对我说:我们还想画,可是又好象画不出来了,我说:好吧,跟我走!我一手领一个走出房间,一下走进月光中,孩子们的小嘴就闭不上了:看啊!月光下的耶枣树、草坪上的喷泉还在唱歌、那棵树上的花儿怎么像鸡蛋壳、还有鸟儿也不想睡觉在树枝间跳、我们住的房子怎么象玻璃的帐篷、远处还有歌声,是金字塔那里传来的么?孩子们又说:我们快回去画,我马上就要画!我知道,她们又被感动了。速写就是快速地绘画,时间较短,可以让孩子们使用各种笔,如铅笔、炭笔、油画棒、麦克笔、签字笔等。

暁 珮 提 示

如果没有伟大的情感,我们今天怎能看到毕加索那凝结着忧郁的蓝色(图七)、梵高那饱蘸着渴望和激情的热烈笔触(图八)、夏加尔倾诉着恒久爱情的浪漫构图(图九),更无法看到中国画里对自然、对造物的深情与意境(图十)……,丰富的情感成就了不同的风格与流派,带给我们享用不尽的视觉之美和心的愉悦。

(图七)毕加索(1881-1973)在1901年—1903年的创作被称为蓝色时期,那时毕加索的生活境遇很差,蓝色代表了他内心的感伤和深沉的忧郁,在画面中多表现一些贫困窘迫的下层人物,形象消瘦而孤独,蓝色主宰了一切,也就在这浅蓝、粉蓝、深蓝、湛蓝中,毕加索走上了他的成功之路。

(图八)梵高(1853—1890)毕生都在用激情绘画,在法国南部阿尔的阳光下,他的激情仿佛在燃烧,笔触强烈而坚毅、有灼热旋转的视觉冲击感,向日葵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直到今天,专家们还在分析梵高笔触的魅力。

(图九)夏加尔(1887-1985)他是现代艺术最重要的先驱者之一.他的画充满了童稚的天真梦幻,浪漫奇异,夏加尔对生活的爱很大一部分源于他对妻子贝拉的爱。夏加尔说:“只要一打开窗,她就出现在这儿,带来了碧空、爱情与鲜花。”

情感与绘画语言之间的转化 篇3

关键词:情感;绘画语言;转化

绘画语言的生命力建立在艺术家丰富的精神与深厚的技法基础之上。但精神与技法又受地域、时代、艺术家思维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凡是上层之作,画面情感的境界均无限丰富、宽广。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于情”,任何一件伟大的作品,都离不开对情感的表现和把握,都离不开对艺术家情感的宣泄,绘画只有注情感于作品之中才能不朽,情感是绘画语言生命力得以延续的基础。仔细揣摩八大山人的绘画语言,从中可以看出情感贯穿于绘画的整个历程,不同时期的情感变化与绘画语言风格之间的微妙关系,一生守持的高洁情操与精湛的绘画技巧,两者融合,达到表里一致,铸成艺术结晶,也因此能以个性的语言风格在众画家中脱颖而出,其艺术成就不仅影响了之后的扬州八怪、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家,就是对我们当代也会有很多的启示。

1 情感因素对八大山人繪画语言风格独特性的影响

“借物抒情,托情言志”是八大山人花鸟画的总体艺术追求,以意象的造型观念,及带有象征性的表现手法形成了个性的绘画语言风格。八大山人的象征性表现手法的绘画风格与以往那些借“梅兰竹菊”来象征个人品质的文人画有所不同。例如,郑板桥画竹,是通过竹来表现自己坚贞高洁的情操,欣赏者一看就明白其意,因为竹的高风亮节的象征意义已经成为普遍的共识,这种寓意已先于画存在于人们心中。这种象征是根据传统习惯和一定的社会习俗,选择人们熟知的象征物作为画面形象,表达一种特定的意义,如鸽子象征和平、喜鹊象征吉祥等。

画家被这些传统习俗制约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八大山人花鸟画的象征性则不同,更强调用画面本身的形象来表达情感和主题,是通过象征的手法赋予画面本身形象以某种寓意和情感。在八大山人的作品中,早已抛开了先前的传统习俗,通过画家之笔描绘后,赋予了形象另一种寓意,使读者跟画面直接交流产生某种情感,而这正是作者心中所有情感寄寓画面中形象的,这就更直接、更贴近作者本身了。为了表达这种主题思想,画家不惜打破事物本身所含有的美丑界限,甚至对描绘的形象进行变形、夸张,因而我们能看到八大山人作品中的“丑”石,“白眼向人”的造型形象。这种变形不是随意的,也不是为变形而变形,而是情之所至,是情感与形象的统一,非此变形之形象不能表达此情感。这也是八大山人突破前人窠臼高人一等之处。情感不仅转化在造型上,同时也通过象征的手法转化在构图、笔墨、和诗、书、印等诸多要素上,达到了画面完美统一。其绘画语言独特性就是在于打破传统笔墨造型程式的羁绊,赋予它们新的、个性化的含义,这些无不体现画家的内在精神与追求,是在传统上的创新,而这些又都基于他丰富的情感经历。画家的情感是绘画语言形成和完善的基础。

2 八大山人的情感与绘画语言之间的转化

首先在题材的选择上,我们知道八大山人的艺术成就突出表现在花鸟画上,关键就是对花鸟题材的选择。从艺术成就上来看,虽然八大山人也画山水画题材,但在情感的宣泄方式与依托方面,相比之下要比花鸟画稍逊色些。花鸟画题材更能展现画家的情感特征,这种选择自然不是一种巧合,与画家的教育、性格、兴趣、个人经历、与人交往、所处环境等等所有这一切不无关系。同时,因为情感的变化,题材也会相应改变。八大山人在中年时期的作品题材,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是鱼、鸟、花卉等小型物象,而在晚年70岁以后,又多出了很多鹿、鹤、芦雁、苍鹰等大型动物鸟禽,这也是多为文人画家和老年人所喜爱的题材。

情感转化和“适材”的关系是一种相对应的关系。画家情感的转化是一个“物化”的过程,它必然与“物”相联系。这种“物”与作者情感存在某种共通之处,并不是所有的“物”都适用于某一情感的表达,要寻找到适合的题材。恰当的题材有利于情感的转化,也有利于个人语言风格的形成,相反,题材的不匹配自然会影响情感转化的实现,更谈不上建立独特的个性语言。情感的依托在“物”上,“物”就自然成为情感转化的载体。表现在绘画上,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可视形象,使画家和观者的情感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一致,产生共鸣,这种感觉对于画家和观者来说至关重要。因此,再现人的情感是与“适材”共同作用的结果。没有合适的情感寄托物象和准确的情感转化,绘画作品也就不会成功。总之,情感转化与题材的这种对应关系对艺术作品成功的影响不可小觑。

其次,情感必须转化为具体的语言表现形式,包括笔墨技巧、造型、构图等,它们是一个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依托这些可见的表现形式,画家的感情才可以得以实现转化,如果情感发生了变化自然会导致艺术表现的相应改变,同时对这种语言运用的深度和广度也是检验画家艺术水准高低的标准。八大山人由于受个人身世、思想活动、艺术经历的影响,反映在绘画上不断变化的风格与内涵与众不同,把八大山人花鸟画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其中,早期和中期的作品流传较少,其间是八大山人习禅练画时期,主要临摹各家各派,是处于模仿塑形阶段,还没有形成个性语言。而八大山人传世作品大部分是59~80岁(1648~1705)这21年中的晚期作品,这一时期的作品最具代表性,绘画语言已经成熟起来,而且这20年的情感变化也是最为丰富的,绘画面貌也就有所翻新。在八大山人的花鸟画中,最有代表的便是独特的造型以及精湛的笔墨,使他的艺术从传统中独立出来。同时,也恰好说明是自我感觉的实现。通过从造型和笔墨两大方面,不同时期的对比,来分析画家的情感变化对绘画语言表现的影响。

2.1 怪诞造型语言

以“鸟”为例。例如,《孤禽图》(1691左右),整个画面上,仅中下方绘有一只水禽,禽鸟的眼睛一圈一点,眼珠顶在眼圈上,一副冷眼向天的神情。这是人们常说的“白眼向人”的造型。禽鸟一只脚立地,缩着颈,拱背白眼,一副既受欺又不屈,傲然不群的神态,跟你娓娓道来他的酸甜苦辣,他的孤独幽愤。这种目光是他心境的目光,画家不愿意亲近社会群体,那种拒人千里之外的目光使不了解他的人感到敬畏。这种造型特征是作者自己的象征,是自身的一种心灵的震颤和激情的在画面上的转化,八大山人的孤愤,独来独往,不与常人为伍,自矜自持的贵族意识。这段时期,八大山人鱼、鸟、都喜欢用浓墨在眼圈周围画一个醒目的圆,然后再用干枯的焦墨在眼睛的上部狠狠地拓上一笔,观者一眼就看出那咄咄逼人的“冷眼”“白眼”正是八大山人本人的情感外化。

对比74岁作品《花卉图册》,可以说是八大山人对青春的回忆和返老还童心态的象征。70岁以后的八大山人心境宽朗,绘画也就意境翻新,鸟禽安逸悠闲,自得其乐。晚年的带有稚趣的花鸟艺术造型,同样是他心态的写照,就像一位忧患沧桑的慈祥老人在涓涓述说。这套图册中的“孤木孤鸟”已不在是先前的孤愤心态了,而是洋溢着生命活力的“老木”扶着稚趣的“小鸟”,鸟儿小巧稚嫩,造型更加极简,它们所停立在的枯木已经“逢春”,抽出了新枝,枯木像一只伸出的手掌,或正或侧,托扶着小鸟,折射出八大山人的童心不老的心态。虽然八大山人的晚期在凄寒中度过,但心中期待的,现实无法实现的夙愿,却转化在了画面上。为表达这一情感,他采用渴笔枯墨擦出树干,又用圆润篆笔绘出小鸟儿饱满嫩小的身体,一拙一巧,使小鸟放射出天真可爱的视觉效果,而“老木”也因此获得青春的活力,这种风格在他80岁临终前的《花鸟画册》上得到进一步的体现,即说明八大晚年心态趋向美好现实的转化,也与前期愤世嫉俗,讽刺的造型风格截然不同。

2.2 畅快淋漓的笔墨语言

以“荷”为例。八大山人对荷花的题材情有独钟的。作品《荷花图》(1690),荷杆舒展高耸,犹如钢筋铁骨承受荷叶的巨大压力,荷花毅力不倒,坚毅挺拔,象征着画家的忍辱负重。画面恣意放达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物象盎然生机的面貌,传达出一种霸气,用笔多转折、奔放,给人一种强硬、刚烈之感,快速的行笔在画纸上产生的飞白效果,不但表现了物象的质感,同时这种质感带给人的一种心理感受畅快淋漓,就如同激烈的情绪就宣泄在这一瞬间。秃笔与浓淡墨相间运用,我们仿佛看到八大山人挥毫泼墨,顿足踏地的狂态。这幅作品正有力说明了八大山人的豪放情感,尽情创作的真实记录,这不就是愤世嫉俗的心态的外化么!

对比《河上花卷》(1697),无论是墨色、笔势、构图一气呵成,整幅作品结合的自然,荷花、兰草、山石、泉水错落有致,如天然形成,神完气足。从整体效果上来看,画面右上方这一半则被恣情任意的墨色充满,无定形地塑造容易使人觉得呆板的圆形荷叶。在画面的左下方这一边则潇洒地用极肯定的笔触画出三根荷梗,墨法与笔法完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笔中有墨、墨中有笔。荷梗的用墨,丰富而有变化,中间浅,两边浓,使荷梗明显的凸起而具立体感,圆浑劲实。在荷梗与荷叶的连接之处,因墨色的浸润又造成一种阴影的效果,整个画面靠这根写实的荷梗与其他形体模糊的形象进行虚实对比,犹如一种幻境美感。干涩的墨色表现岩石的坚硬;浓重的墨点表现水草的茂盛,对造前期的作品层次更加丰富,可以看出画家独到的用墨技巧和造型的功力。通篇用水墨画成,是那样的幽静,深远,又是那样窘迫和压抑,是画家执着、顽强、苦闷、哀怨、清高孤傲的情感和性格的真实转化,也可以看出在笔墨的运用上少了先前的霸气,而是更加的朴实圆滑了。

八大山人在59~69岁的时候(1684~1694),已经饱尝了半生的生死忧患,这时期的花鸟画已经成为他宣泄郁结在内心的感情和意志的一种方式,更加注重情感的因素在画面上的作用,人世风雨、人情事态的磨炼,使他的作品呈现了一种倔强桀骜的精神气节,并且也成功地将他愤世嫉俗的情感转化到了绘画语言的表现上,从而形成了他这一时期的语言风格。在69~80岁之间(1694~1704),“性好山水,游历不倦”,内心不断净化,他已经从充溢个性的表现转化为一种平淡与朴实。八大的晚年精神生活是丰富的,那时他把所有的注意力都倾注在绘画上,平和、超脱的心态来自于画家对世俗的厌倦,不再去关心权、利,全身心地投入在艺术的世界之中,单纯的情感生活使得画家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饱满。笔墨和造型上更加的凝重洗练、自然纯朴的风格。画家的情感经历由对社会的愤世嫉俗,玩世不恭的态度逐渐转变为更加关注内心的世界。绘画语言也从恣意放达到凝重洗练、俭朴自然。无论是在造型还是在笔墨上,能清晰地看出画家情感的变化对绘画语言表现得影响。绘画语言的形成不但与画家的个人情感有着紧密地联系,而且它也是随着情感的变化而改变的,情感的多变性带给绘画语言的改变,才使得艺术作品呈现了丰富多彩的面貌。

3 情感与绘画语言转化的启示

托尔斯泰说,“艺术起源于一个人认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于是在自己心里重新唤起这种感情,并且通過某种外在的标志表达出来。”绘画是体现人的思想,更重要的是表现人的情感,所有的画家创造出的艺术形式,都是为了表述其感情为目的。这种表现艺术形态成熟后,它的形式就代表了这位画家,也就实现了画家与语言之间的转化,画面语言成为画家的“代言人”,在艺术作品中以绘画语言的形式“道”出的另一个世界。

当下的绘画风气,个性语言已经成为大家争先脱离大众的制胜法宝,因而一部分人为了暂时的利益,东挪西凑地拼成一种所谓的“语言”,看到哪一种流行、人气高,就快速的移花接木,唯恐落在时代之后,被滚滚大潮湮灭。而这种“语言”却显得那么苍白无力,这种速成的“语言”就像稍纵即逝的烟花一样,注定生命力短暂,原因就是画家与作品之间事实上没有必然联系,充其量是个“复制匠”于“赝品”。它不是画家生活的真实感悟在语言上的反映,画家的情感也不会给予画面以滋养。我们现在看八大山人的作品很轻易就能辨别出那些白眼造型,那些淋漓笔墨就是他的,而实际上这种语言的建立,是需要融合生活感悟、情感经历等因素的。语言的建立是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适合个人情感的绘画方式,不是一开始就能形成的,只有在一定的生活中实践多次,才谈得上使情感找到对应的语言,然后又重新回到生活中锤炼与升华,如此反复才能将感性的情感体验转化为艺术审美的完整语言形式。就像八大山人的作品每一时期的表现,似他的风格又不似他的风格,个人情感对社会的感悟在不停地变化,要实现这种转化,自然表现的那些可知、可感的形象也就各不相同。这才是一个艺术家遵守的绘画规律及一生的追求。

作为一名画家,在深化学识的情况下,需要加强情感的修炼与独特的思维方式培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艺术语言的提炼,并且以这个绘画语言去重新感知与再深化自我的情感与认识方式。绘画语言是带情感地表现世界与看世界的一种方式。世界是多样的,人的情感千差万别,只有选择适合自我情感沟通的那一部分,这样世界才会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 王福才.八大山人大写意绘画的符号性[J].齐鲁艺苑,2006(1):27-30.

[2] 汪晓曙.绘画语言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3] 范曾.八大山人论[J].中国文化,2006(2):1-10.

[4] 谭天.非哭非笑的悲剧——八大山人艺术评传[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

[5] 周士心.八大山人全集[M].台湾:艺术图书公司,1974.

[6] 八大山人全集[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3.

[7] 李福顺.八大山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倡导情感化绘画教学 篇4

我国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最早的中国画———帛画,如《妇女凤鸟图》就具有以线为造型基础的特点,以线为主,色为辅。绘画中的简笔画,也可以通过线的组合,以及由线构成的三角形、方形、圆形等基本形来概括世间万物,甚至出现“七巧板”。

这样精巧的造型玩具能帮助孩子们认识世界。常言“书画同源”,我国的文字从开始创造起,就是写意的,从带有图画性质的象形文字发展到点线结构的抽象方块字,仍然蕴含着大自然万象的情趣,唐代怀素的草书名作《自叙贴》体现出那气势恢弘、境界升腾的笔墨情趣,正是因为他常仰观风吹乌云滚动,品察其流动的变幻,把大自然的奇妙注入笔端,挥洒笔墨时意态纵横,逸势奇状,一泻千里,产生天人合一、真气淋漓的境界。同理,齐白石经过长期的观察、体验、提炼、夸张,使他画的沙虾,形神兼备,栩栩如生,虾须柔中带刚,富有弹性,笔墨的浓淡干湿效果,加上独特的审美意识和质朴的气质的有机结合,以简洁的用笔高度概括,表现出形体的质感和神韵,使虾的形象更生动、精彩,形成了“似与不似之间”的造型特点和诗一般的意境。书法与绘画一致,都是一种主体抒情性的审美活动,融会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感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因而古语云:“以心造境,迹由心出。”这决定了绘画教学一开始就有较高的艺术起点,并且奠定其具有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美育基础。

如何进行情感化绘画教学,实现最终的教学目的,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对美术的敏感

1958年,罗恩菲尔德在瑞士举行的第18届国际美术教育大会上,进一步地指出了创造力的八大特征,对创作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这八个特征是:1.对问题的敏感性;2.变通性;3流畅性;4.独立性;5.再确定与再构成的能力;6.个别与抽象的能力;7.综合与结合的能力;8.组织的一贯性。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就是在罗恩菲尔德的这一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创造力为六个主要成分的观点:1.对问题的敏感性;2.流畅性;3.灵活性;4.独创性;5.再确定性;6.洞察力。

具体操作:首先应该诱发学生的兴趣,这犹如触动情感的快门,在那一瞬间确定了学生的审美倾向,由绘画的实用性观念向绘画情感化观念转化,主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敏捷的领悟力。

“不要放弃任何时刻能被感觉到的直觉状态。直觉是对感觉的一种清晰,尤其在我们内化一种感觉时,直觉的重要性则体现在自我能否在意识层面获得某种感悟,能否就某一状态而在感觉层面留下一定的真实痕迹,这是精神世界的一种生命体质的状态。由此人往往是以耗费精神体质而去认同精神本身,这样,精神只成为概念中高品级沉思的领地。由于导致人更多关注的是精神所能阐释的意义,而忽略了去感受精神生命的状态。”(载自管策的《直觉的珍贵》)例如:同一形象在不同画家的笔下有不同的风格,(国画家徐悲鸿的《群马》、荷兰画家波特的《原野的马》),同一画家对同一对象的不同处理(凡高的多幅《向日葵》),要求学生快捷而且准确地在观察过程中区别出来。

二、培养学生对绘画美的体验训练

要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由原来的临摹式的绘画训练走向情感化的绘画体验训练,继承传统的优秀技法在抒情的空间驰骋,总结出一套符合自己性情的绘画美感表现形式,这种体验训练不拘泥于传统的临摹方法。为此,首先要学习使笔、墨、颜料、纸臻达和谐的体验训练,让学生初步了解纸张(生宣、熟宣、图画纸、水粉纸、水彩纸等)、墨色(干、湿、润、浓、淡、焦)、笔(软度、硬度、长锋、短锋、软毫、硬毫、兼毫)的基本性能和合理运用,正如侯令所言:“体验与处理材料要从两个方面培养:一个是视觉层面,即认识材料的视觉效果,光滑还是粗糙,色彩的冷与暖等,一个是触觉层面,即认识材料的触觉效果,如材料的轻重、质感、柔软还是坚硬等都会与作品的效果紧密相连。”其次,要求学生对线条表现力的体验训练及色彩的感悟。

传统的临摹方法,只强调笔法的练习———综合型的线条训练,学生缺少一个循序渐进的训练方式,难以掌握笔法的要领。应将构成线条表现力的各个单元及色彩表现力的各个单元分开训练再综合表现,让学生逐步体验到绘画艺术线条美、色彩美的内涵以及熟练运用,具体表现为:

1. 线条表现力的各单元,以中国画的线条训练方法为例。

(1)线条质感:笔锋、墨迹。

(2)动作技巧:速度、力度。

(3)线条物架:形状、方向。

(4)艺术处理:关系、风格等。

2. 色彩表现力的各个单元。

(1)色彩的三属性:色相、明度、彩度。

(2)色彩的调配:比例、水等溶剂性能的掌握。

(3)色彩的运用:面积、冷暖的搭配等。

(4)艺术处理:关系、风格等。

可以对学生进行空间关系处理的体验训练。绘画的空间美是一种理念性的有整体感的美,可以用简单的几何形来概括描述对象的外形,进而对各个对象的各个部分进行划分、比较,以及清晰地体验出线与线之间、色彩与色彩之间的距离、叠排、挪动、交接等关系。

三、培养学生对绘画艺术美的创造力

创造力的培养是情感化特征的绘画教学的最终目的,它能够检测学生如何把握观察力、领悟力、线条表现力、色彩表现力等具体落实到创作过程中为主题服务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事物也就是为创作打下扎实的根基,可以使其把自我意识放在较为重要的位置,抛弃那些固有概念,让其重新去观察、感悟及体验物体的存在,研究物体存在的方式,并慢慢孕育出有个人符号的形象艺术,可进行一些反常规的绘画训练。如:临摹倒放的人物头像作品,可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感悟力。如:名家作品的提炼和演绎,可重点培养学生的线条表现力、色彩表现力。

在强调学生绘画量的积累的同时,不能忽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质的提高)。一定要严格进行严谨的训练,采取正确的创作方法(立意—写生—草图—技法尝试—抒情创作),探索出更适合学生发挥创造力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对客体对象及各种造型因素的审美感受能力,并使其把从这种审美感受中获得的设计意图,通过匠心经营的画面制作上具体体现出来。学生要懂得如何将客体对象经过思维的演绎重新创造在画纸上以显示出画面的情趣,从客体对象转化为艺术形象的实现,形象的塑造方式、人物与环境等的联系,形状、大小、比例、色彩、黑白、节奏、运动等要素,均应统筹考虑并纳入到作者美的构想中,围绕画面的立意来展开。

画之前对眼前景物的初步认识是考虑如何表现以及表现形式的确定,而表现形式与表现技巧又同画者对画面的直观感紧密相连。重要的是真实地反馈自己的感受,同时将这一感受演绎成一种新颖的画面语言。在以客观对象为依据的同时,排斥其机械复制,必须根据在主动地把握中获得的艺术感受和总体特征找到相应的表现形式及语言,从而实现一个新的画面整体。

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审美经验,根据不同对象的不同审美感受,视主体情感需要积极主动地把探寻一种与这种情感和感受相适应的表现形式———形式语言、形式风格。探寻艺术表现的多种可能性,体验、尝试多种技法,能动掌握和运用基本技能、拓展表现领域,可以使学生在艺术实践的全过程中养成一种整体的连贯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如何进行情感化绘画教学, 激发学生对美术中绘画的兴趣, 培养学生对美术的敏感, 并且通过色彩和线条的美感的体验训练, 达到使学生对美术具有强烈的创作热情和表现力的目的。

论梵高绘画中线的运用及情感表现 篇5

引言梵高绘画中运用变化的直线、曲线、漩涡状和发射状的线条表现激情, 用强烈的主观意识描绘事物,笔法富于运动而又奔放,短线和长线,使画面增添了强烈的节奏感和动感。通过研究梵高的作品,学会像一样感悟生活,充满激情的对待生活,并把自己的主观感情融入艺术形象中,真挚、充分的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和对生活的体验,从而使我们的艺术作品更有价值。梵高用不同形状的线表现情感。只有带有情感的作品,表现力才是丰富的。梵高似乎对线条所蕴含的情感有一种天生的敏感。梵高的作品那种生机勃勃和富有力量而又具有生命力的线条向我们展现出梵高丰富的自我和内心世界,梵高很早就领会了绘画所能表达的象征性语言,他追求那种能表达出他全部内心的境界,因而他在作品中也倾注了他的一切情感和他具备的所有才能,他说过:“即使不成功,也要画,正如谷物一样,不能种在地里发芽,能被磨石碾成制作食品的原料,同样也是幸福的。”在他的画作中,所有的线条、轮廓和色调无不充满了强烈的热情并且透露着他的真诚,他的精神品格也通过他的作品得以展现。1

用直线表现情感梵高在线的运用上理性而有节奏,运用长短、粗细不同的直线表现风景、人物的质感和空间:如《剪枝的白桦和女子以及羊群》,画面中的树木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也是画面的主题。用细长的直线表现白桦的树枝,笔直的伸向天空,地面和草地也都是用长短不一的直线、射线或者交织的线构成。对梵高来说,一段截取的白桦树就是一个生命体,在画面中营造出一种拟人的情感,让画面上大部分的树枝显得非常“忧郁”,牧羊人和羊群在右边,一个肩扛钉耙的妇女在左边,让场景具有了一些有趣的特点。再如《茅草屋》这张画中,他用长直线来表现天空和地面,试图去捕捉风景画中宁静,朴素的特征。地面用无数粗细交织的长直线营造出空间深度,把观者的视线引向天际。梵高非常喜欢有关茅草搭建的村舍主题。他把这种朴实的居所看做是当地居民单独生活状态的一种反应。在他整个的艺术生涯中,都尽力回归“朴实”这个主题。另外,梵高在很多人物画的表现上也运用直线的方式表达情感。如1885年的《农妇头像》,画中的线条果断而肯定。沉重的背景衬托出农妇明亮的脸部。整个画面不管是对比的方式还是线条的处理上都以直线为主,表达方式单纯直接。他挑选的模特大都是粗糙、扁平的脸、前额低、嘴唇厚、不精明但人物形象丰富。“没有智慧的人”,一张平脸,“上半部几乎没有曲线”,低低的额头是“愚钝”的记号……这些特点,包括厚嘴唇,扁平的、突出而且低的前额一看就知道是梵高的农民,画里的妇女的眼睛那么的真诚、善良……大概是在告诉观者:这样的眼睛绝不会背叛。这种直接,不加任何修饰和梵高艺术风格中“朴实”的特点相吻合。在《忧伤》中,画家感慨世上怎么会有如此孤寂被弃的女人。画面元素非常的简单,只是通过一些简洁而有力的线条,生动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一位悲伤绝望的妇女。用直而硬的线条表现手臂,头部则深深地埋在了干枯如柴的胳膊上,满头凌乱的黑发披落在肩上,手、脚的位置加强了画面的稳固性。表现方式单一,只有线条,没有强调光影,没有过多的赘笔,通过简单的直线就生动地表现了一种动势,加强了画面的忧伤感觉。2

用曲线表现情感在梵高的作品中,他用深厚的块面,弯曲的线条和具有节奏感的笔触神奇地表现所描绘的对象。其作品之美表现在热烈单纯的色彩和弯曲奔放的线条。如《加歇医生像》画的是一位有抑郁症的老人,他的女儿常为他弹奏钢琴来帮他缓解抑郁的心情,在画面中的人物愁眉苦脸的表情中可以感受到他内心充满了忧郁。弯曲的线条与阿尔时期的肖像画中单纯化色面融为一体, 正可以表明加歇医生沉郁、心烦的情绪。整幅作品的色调和谐,橙色与黄色两种调子形成强烈的对比,更加突出了人物忧愁的五官,这种表情不是平静,也不是茫然呆滞,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坚定、专注、决不退缩。画面背景色调使用灰蓝色和连续曲线用笔,产生如旋涡般的效果。木然的神情与弯曲变动的背景形成对比,正是对医生内心的不安和焦虑最真诚的写照。梵高说:“我希望画一位艺术家友人的肖像,他满怀伟大的理想。我希望把我对这个人的感觉和爱慕之心画进作品里。我夸张了他头发的金黄色,在头像后面我不画小屋的普通墙壁,而用我调配得极为丰富、极为强烈的蓝色涂出无限深远的背景。由于这种单纯的配合,使金黄色头发的头部,在这丰富的蓝色背景上发光,像星星嵌在深沉的碧空中。"他画这个像的时候,他写了一句话:人们也许会长久地凝视它们,甚至在100年后,带着渴念追忆它。这是他一百年以前,他写的一句话,这个事情被他言中了。到了1990年5月,正好一百年以后。1990年5月15日纽约克里斯蒂拍卖行在3分钟内以8250万美元的价格拍卖给了日本第二大造纸商—— Ryoei Saito先生。创下了当时艺术品拍卖价格的世界最高纪录,这个纪录一直保持到2004年5月5日。稳坐世界最昂贵艺术品宝座长达14年之久。“我画了一幅加歇医生的肖像,一副忧郁的表情,看到这幅画的人大都会觉得那是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然而还是有必要这样画,因为要是不这样画,我们就无法表达一种有关的思想,与过去的肖像画中的平和冷静相比,这幅画中包含着我们现代的思想和感情……仿佛是在等待著什么事物,等待着成长。痛苦而有教养,但头脑清醒,有理性……我们应该像这样画出许多肖像。”[1]梵高主观地把加歇医生画得理性、真实、把内心的情感都画了出来,这是梵高与其他的画家很不一样的地方,画里含着自己对外界真实的内心写照。[2]梵高从没有对模特进行刻意的扭曲,反倒是尽量靠近内心的真实流淌。用我们的话说,梵高是性情中人,他从来不迂腐得照抄自然,而是听从他自己内心感情的驱动。所以画面中的激情、变形,只是为了忠心于心灵的印象,不甘心模仿世界的结果。3

用波形线表现情感梵高常用波形的线条来运载奔涌不息的情感之流,粗犷,豪放,充满动势、紧张和强烈的节奏感:大地在颤抖,天空如似火焰,树木绞扭,似乎要把自身连根拔起。这种饱含自发性激情的有力线条,既非顺从于事物固有的肌理,也不倾向对象本身的动态,而是从大自然中抽取出来的心灵象征。梵高通过大量波形舞动的线条给人一种在苦痛困顿中挣扎的感觉,他加进了主观主义情感,而不只是单纯对所见到事物景象的重现,梵高在1889年创作的如《日落时的阿瑟冷公园》,这时候因梵高和高更发生了诸多矛盾冲突,因而他又住进了精神病院进行治療,这幅画作流露出梵高当时强烈而低迷的情感,同时也表现出他悲伤矛盾而又痛苦的情绪,画面极具个人主义感情色彩,展现出一个丰富纷繁的内心世界。梵高真实地把自己的感受画到了画上,显得无比的真诚和实在。4

用旋转线表现情感凡高用旋转的线表现自然界中的人和物,在西方绘画史上是很少见到的。在梵高的画中同是用旋转表现运动和速度,但由于对象与画家的感受不同,旋转的样式是多样的。梵高的线条随意而奔放,看过梵高作品的人都知道,他的很多画运用漩涡状,翻卷、滚动着的线条表现烦躁、压抑的个人情感,整个画面充满了骚动和不安。旋转多层面的展现出他内心的焦躁和对生活生命的无限渴望,他的习作经反复多次敲打锤炼,通过形态不一的线展现出那些无限深远的自然形态。他追求创作的挥洒自如以及流畅的线条,追求画面的整体感与和谐感,这是一种让人赏心悦目的美感,也是他忘我追求的一种境界,他内心的激荡与情感的迸发都通过这样线条形式表达出来。你会被他带到另外的一个境界,对梵高来说那是一种感觉,也是一种逃避。画面中线条如丝般缠绕释放着燃烧的解脱。我们能够体会到他那颗遭遇太多压力和不幸却依然炽热的情感,也是梵高创作的动力和他的艺术灵魂,这种真挚深深打动着我们。《柏树和星空》这幅画作中,无论是激流滚滚的河流,还是舞动跳跃的火焰,都充满了活力,在梵高的笔下,天空和道路趋近于无限,正如梵高对于绘画的无限追求。这些独特的线条是梵高随着自己内心情感的变化快速的发泄在画布上,将其画面上的情感表现几乎推向了极致,使画面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使人体验到画家发自内心的激情。在梵高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已不再是大自然的视觉真实外貌,而是一种内在精神的外流;画中的事物已不再是自然景物的翻现,而是呈递艺术家主观情感的变形形象。梵高的艺术并不深奥,之所以具有独特的审美效果,就在于他用一种单纯朴实的艺术语言,直抒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之情,从而唤起人们的共鸣。在忽视主观情感表达的自然主义大行其道之时,梵高卓有远见的指出:“真正的画家是受心灵指导的;他们的心灵、他们的头脑并不是画笔的奴隶,而是画笔听从心灵和头脑的指挥。”虽然由于时代的局限,当时的人们没有让这个伟大的艺术家的艺术家之梦实现,但金子总要发光,时间证明了梵高的不凡与卓越。5

用发射线表现情感用发射的,或者放射般的线条来自梵高自发的表现行动,并不受理性思想过程或严谨技法的约束,线的表现与画家的内心紧密相连。发射状的线条,不仅仅是表现物象的本质特征,也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发射状的线条向四周扩散,画面给人一种动感,仿佛释放着巨大的生命能量,这些发射状的线条似乎可以扩散到画面中任何角落,引领平凡的灵魂去追求那些崇高的精神境界。我们从中感受到他情感对线的操纵,他的线不是客观形象的附属物,而是画家内在精神情绪的表现,画面呈现一种张力,形象的平面化,使线的表现性更加突出。从1888年到达阿尔开始,在梵高生命的最后一年的时间里,阿尔热烈的太阳给梵高的创作带来的源源不断的灵感,强烈的创作欲望的驱使下,短短的一年完成了近200幅油画,还有大量的素描作品,工作态度近乎疯狂。这一时期的作品有《日出时的田野》和《橄榄树和黄色天空与太阳》等如图这两幅作品中大量运用了放射线来表现天空和和地面。画面构成是斜向的,把金黄色的太阳画成黄色的大圆盘,发射状的线条围绕太阳这个中心布满整个天空,地面也已远处地平线的斜向焦点为中心向画面外扩散开来,布满了整个地面。太阳的光明如火焰万丈,铺天盖地,从天际一直扑向收割中的田野,照亮着整个世界,整幅画面充满张力,远处的山和房子又是那么的宁静和温暖,体现了画家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梵高成功的将各种线条的使用相结合,创造出一幅幅优秀的作品。[3]严谨有序的线条,展示了作品非凡的艺术魅力。其对线的运用是情感表现的需要。根据情感需要决定绘画形式,对从事绘画创作的人,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参考文献:[1] 欧文·斯通.梵高书信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2] 米歇尔·瑟福(法).抽象派绘画史[M].王昭仁,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亲爱的提奥·凡高自传[M].南海出版公司,2010.[4]

鲁道夫阿恩海姆(美).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朱疆源,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5] 康定斯基(俄).论艺术的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6]

海因里希-沃尔伏林(瑞士) .艺术风格学[M].潘耀昌,译.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87.[7]

美术向导[M].北京:中国美术出版社,2007.[8]

陈振濂.线条的世界[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9]

构成艺术[M].赵殿,译.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8.[10]

姚鸿翔.艺术的故事[M].[11]

佚名.怀念梵高[DB/OL] . www.sina.blog.com,2008.[12]

丁一林.论绘画中的语言状态[J] .美术研究,1988(4).[13]

绘画情感与色彩表现的和谐 篇6

当你欣赏到北宋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这部代表着他的精华作品之一,图中画面单从构图方面说,属于一种和谐的氛围,但它却产生了强大的气场。如此第一点是造型的峻巍,第二是笔墨的酣畅厚重。所以说,只有在作者情感激放时期所展现出来的自己的娴熟的绘画技巧,以浓墨竖点为睛,横写为脑,落寞成金,利用色彩绘画的技巧表现出作品的情感,从而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画家大气的概括简化,使得画作妙笔生花。所以我们不难看出作者的情感和谐的体现在画作中的一种利用色彩的技巧所呈现出的结果。由发而生的环境中,才能妙笔生花,展现出画家高妙的技艺。那雄伟、冷峻的笔锋勾画出山的轮廓和石头的纹路,浓墨点出秦陇山的雄伟、壮丽的气派。山下是小路,一对对旅徒缓缓地走入了我们的视野,给我们一种动态的音乐的感觉。整幅画面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十分诗情画意,来自生活,却超越生活,融入了作者自己的精神和情感之中,散发出无法抗拒的激情,进而之将自己熟练的绘画技艺体现于作品之中,这样才能将自然景色画出生动,才能使画作具有真正的艺术价值。

成功的画作不仅归功于画家高深的技艺,还有利用色彩表现的技巧,才能突出画家对于作品的情感的作用,作品表现出的丰富情感,无疑是作者在观察生活的画面时,充满了对于生活的热情,通过手中的画笔将这种情感渗透到画面之中,这种绘画情感,是取决于作者的艺术修养和娴熟的绘画艺术水平。所以虽然决定于作者的艺术技巧,但与作者自身的艺术情感和艺术情感有着不可分离的情感,与其同时作者的情感又是油然而生,跟随者,但也有可能难以利用色彩绘画技巧来突出作品的情感结果,让你无法取得应有的效果。

运用色彩技巧展现绘画的情感,决不是可以无缘无故产生,它是由作者的情感的熏陶,通过自己的学习,经历了各种的心理路程接受了各种的启发中萌发出来。这可以是一种必然的规律,现实与情感是可以建立在自然色彩的基础上的辨证与统一的关系。当我们听到一些歌颂长江的诗词时,我们便会想到长江是我们祖国上下五千年文明的支流,是祖国雄伟的象征,长江承载着大中华儿女的梦想与渴望,通过长江激放出来,世代子孙对之崇敬。

运用色彩表现作品时是脱离不了绘画时的情感因素的,想要让自己作品达到出神入化的级别,得让自己所要运用的色彩技巧与自己的情感相融合,提升自己的情感素养,使自己的内心与万物合二为一达到一种和谐,,这样自己的情感与色彩才会与自己所要创作的作品融为一体,所以说每个创作者面对同样的事物会描绘出不一样的作品,因为他们有着不同的情感历练,他们能够体现出独特的色彩创作风格,所以能够运用各自的色彩技巧展现出各自的作品情感。

二、情感表现的色彩运用

在我们平时的绘画创作过程中,各自在画面上的色彩表现情感的手法都是不一样的,不过一起归纳起来都是有大致的框架的。

从这基础的方面来阐述。平衡的和谐的色彩关系是我们最常见的表达自己情感的方式,通常我们在运用色彩创作时,画面中跳眼的色彩要尽量的减小范围,而那些微小的色彩要尽量的提上来,这样才能使画面的色彩达到平衡,同时也不失去画面上色彩的对比性,这样的画面才会自然不别扭,这就是对画面的协调而成的一种色彩平衡。

当然我们创作时所构成的平衡是来自于我们自己的一种唯心化的观念,情感一样的东西,每个人对画面的色彩平衡都会有不同的看法,所以每个人的画面的协调性也是不一样的,这才能早就多种多样的作品。

上面讲到了色彩平衡每个人不同看法,然后要造就协调的色彩画面还离不开补色,我们在追求平衡时的补色运用就像是条件反射般的存在,运用好补色关系可以使画面更加明亮,画面更加生动,它可以将一个死气成成的作品完全带活起来,补色就好比画面的救世主般的存在。

所以说补色对于画面来说是有巨大的影响的,我们知道莫奈的《撑阳伞的女人》一共画了三幅但是最著名的就是他以妻子为模特创作的第一幅,这幅画采用了原色并列、重叠和补色手法,运用小笔触和色调并列方法来表现物体的动态美和光色的斑斓绚丽,黄蓝并列与重叠,运用黄和绿,蓝和橙这几个颜色进行互补,使色彩在画面中产生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这些补色构成了和谐的关系,体现出作者的绘画独特风格,从而表露出作者对色彩表现的感觉和内心丰富的情感。

在梵高的作品《星夜》中他大胆的运用了互补色,黄色和紫色这一对补色,整幅画给人的感觉十分明亮那是因为梵高在画面的天空部分加入了大量的亮色进行补充,画面的房屋部分也加入了亮色进行点缀给人一种星空照亮大地的感觉,整幅画的互补色运用完完全全体现出梵高强大的内心情感世界对于星空的向往之情。

每个人对于色彩的感觉和理解不同的画,他们色彩运用的方式也会出现差异,所以各自画面呈现出的情感也会各不一样。这也告诉我们在平时的创作中,我们要依据自己的色彩感觉下手不要受其他和环境干扰,只有按照自己的真实想法才能表达出画面的真实情感。

当然我们也需要知道在作画时运用不同的色彩会产生不同的情感表现。所以选择不同的色彩能够体现不同的情感内容,这都得看作者对于作品有着怎样的需求。我们每个人自身的一些因素会决定我们对于色彩的选取,最主要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个性差异,这是个很大的范围,这关系到各自的性别,成长经历,年龄,所了解的知识等方面,所以说不同的个性对于色彩会有不同的理解,比较有活力阳光的人会喜欢选红色,喜欢安静内向的人往往喜欢运用蓝色,悲伤的人往往喜欢黑色。除去这些自己主观的因素外,自己所存在的社会环境与制度,宗教信仰等都会对之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导致个人对于色彩看法的变化,特别是一些宗教和一些种族部落他们都会有特定的色彩信仰,然而这严重遏制了他们对于更多色彩的追求,这会使他们色彩表达情感时变的单调。正常的社会环境影响是有益的它会让不同的创作者带来不同的色彩理念。

色彩能够展现画者的情感,亦能感染观赏者的情感,因为真正的创造者是能够通过色彩与观赏者产生共鸣,一种情感的交流与碰撞,所以这种作者是能够走进观赏者的心里去,独特的色彩感染力深深吸引着观赏者。所以说没有情感就没有色彩,没有色彩就没有情感。

三、个人对于情感与色彩表现和谐的看法

自己在色彩运用中最爱的就是紫色、土黄、白色和天蓝色,最开始自己就偏向于这几个颜色,也许是由自己性格所致,我喜爱用这几种颜色调出新的灰色,所以对我来说我的绘画之路是十分情绪化的。在作画过程中会慢慢发现自己并不是十分注重事物形体的构造,而更加注重于色彩的表现而运用的色彩则能够体现自己创作时的情感。

自己喜欢前卫的事物,每个具有时代感的事物都会吸引到我,由西方传到国内的即兴街头艺术涂鸦艺术深深吸引了我,那种毫不收敛的大胆的创作风格完全符合自己的意志,用色鲜明,外形夸张,而且这种街头形式会随处可见,让众人都能感受到你的色彩表现于绘画情感。

进入高校后渐渐发现色彩的运用表现应该要回归原本,所以自己喜欢步入森林中感受大自然的原本与真实,每一处的细节,这不是人为决定的,这是自然本身的色彩,慢慢的自己会萌生出对自然与生命的感悟,这是令人欣喜的,仿佛自己已经融入大自然的生命中,无数灵感,色彩汇入脑中,这是一种自己需要亲身经历的过程。

所以说自己认为,色彩和绘画情感是需要同步成长的,情感需要自己在人生成长中不断的积累,而色彩也源自于情感,情感丰富的话,色彩表现的方式也会呈现出多样化,这样的话情感与色彩的培养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如同培养一个婴儿般的过程,需要你自己的感同生受。不过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让欣赏我们画的人能够感受到我们的作品中色彩所要表达的东西,能够形成作者和观赏者之间的共鸣。毕加索说过,色彩和形式一样,与我们的情感形影不离。色彩最丰富的艺术语言能够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要求,它有沟通人与物关系、传递信息、影响人们心理、表达感情、享受生活等功能,它能引起不同的心理感觉和情感联想,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但是色彩的情感体验不是绝对的,它会受到很多客观条件影响,特别是个体对于色彩的视觉和知觉经验造成了情感体验活动的不同性质。所以自己还得努力培养自己的情感,使之能够更好的与色彩汇合创造更好的作品。

四、结论

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摆脱一切障碍,放入自己绘画时的真情实感到画面中才能够造就强大的色彩表现,自己认为一个合格的艺术创作者就应该靠情绪去作画,艺术本该就和情绪相辅相成,有了情感才会造就艺术,有了情感波动才会出现多种多样的色彩变化才会有多种多种多样的的画作,这样才能算是一种对艺术本源的追求,用生命情感去铺垫真实的本质的艺术,这才是自己想要的艺术人生,这样的去创作才能够与将要观赏你作品的欣赏者产生共鸣,这样才能构成一种和谐,让艺术的历史长河绵绵不绝的

摘要:在艺术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发展到印象派时,色彩成为一种绘画要素的个体在画面中起决定性作用,色彩大多是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和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到了后印象派则是一种感性化的色彩,用更多形式的艺术形式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独有的性格,这样将自己的情感和想法作为一种表现形式,让画作更有表现性。绘画情感和色彩其实是互通的和谐的存在,色彩可以表达情感,情感中却又能感受到色彩,所以情感和色彩对于一个画家来说在创作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核心在于将情感与色表现的和谐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绘画情感,色彩表现,和谐

参考文献

[1]无锡南洋学院学报2008年第一期姜金泽浅议色彩的情感体验

[2]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第一期崔丕鑫论色彩的情感与和谐因素

浅析超现实主义绘画的情感表达 篇7

欧洲在20世纪初发生了一场非常总要的现代主义运动——超现实主义运动。超现实主义起始于法国的文学艺术流派, 它来源于1916年至1923年间出现于法国、德国和瑞士的达达主义。正是由于超现实主义的出现, 视觉艺术的走向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超现实主义创作的理论依据是源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 因此“超现实”“超理性”的幻觉、梦境被作为超现实主义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超现实主义者认为最真实, 最客观地还原事物真正面目的方法只有通过“无意识”的多维空间才能摆脱一切外来束缚, 最终真实地表现出客观事实的真相。

二、超现实主义的主要画家

在超现实主义者看来, 所谓的真实世界和受到理性支配的现实并非是真实的, 只有潜意识中的梦境与客观现实结合才能称为绝对的客观、绝对的真实。基于此点, 超现实主义画家的艺术作品纷纷呈现出怪异、恐怖、荒诞、神秘的特点。

西班牙画家萨尔瓦多·达利 (Salvador Dali) 被公认为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大师级人物, 达利出生于西班牙的加泰隆尼亚省的格拉斯城, 童年的达利是一个清秀而且充满好奇心的男孩子。很早便显现出非凡的艺术天赋, 具有倨傲不逊的叛逆性格。在他成年后, 妻子加拉对他的成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由于达利受到意大利形而上主义画家基里科与精神病心理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影响, 促使达利致力于在绘画中探索人类“潜意识”层面。他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往往让观者感到奇怪和荒诞, 借此启发人们的想象力并诱发幻觉的产生。

达利是流行文化的代表, 他不仅在绘画领域, 而且在摄影、日用品、电影也能看到达利的影子。他发明的“Laguan”和“Salvador Dali”香水十分成功, 他与摄影家哈士曼合作的《达利的胡子》打破绘画与摄影界限, 产生一种真伪难辨的梦幻感。

雷尼·马格利特 (Magritte·Rene) 1898年出生于比利时的莱西纳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在少年时期, 马格利特一家辗转于各地, 1900年全家迁至商业城市吉里, 后搬到沙特利诺, 随后又到沙勒罗瓦, 两年后回到沙特利诺。他在国立中学读书时, 母亲精神出现了问题并最终跳河自尽。母亲的去世给马格利特带来的很大的影响。

马格利特善于应用细腻的笔法将日常物体表现为不可能存在的组合或情境, 并在一生中对相同的内容进行多次重复的诠释。他试图揭示出平凡存在的背后的神秘。

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情感特点

超现实主义画家运用“潜意识”创作作品, 追求一种“无意识”的结果。萨尔瓦多·达利和马格利特以写实主义手法表现超现实虚幻景象在画面造形、空间及其情感意味。他们所表达的超现实幻想空间, 与现实存在相比具有夸张的反逻辑性和混乱的反理性, 绘画作品由各种荒诞怪异的幻想事物构成。

超现实主义绘画作品大多运用理性情感和非理性情感相互结合的表现手法的, 有目的地将客观具象事物与抽象虚幻意境组合, 创造出一种特有的多维度空间, 借此传达给观者一种客观现实的实际存在和虚无幻想的天马行空相互交织的梦幻情感, 让观者从绘画作品中寻求画家个人的空间情感信息, 并切身体验到“超以象外, 得其圜中”的境界。在所有的绘画风格中, 超现实主义是以情感表达为主要目的, 给人以内心的启发, 绘画因为有了情感的介入、融合而生机勃勃、灵气逼人。

四﹑超现实主义绘画中情感传达的手法

超现实主义画家向世人所展现的一切貌似陌生, 又好像似曾相识, 简直就是我们“梦”的再现。将原本抽象虚无的梦境现实化, 使观者在内心产生同一性的共鸣, 让观者在画面中找寻自己日常的情感。超现实主义绘画作品对于情感表现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表现多维空间, 暗示内心情感

画家往往在一幅作品中运用特定物体或环境。在绘画作品中借助画框和镜框来拓展画面的空间感, 同时表现更多与主题相关的场景。在超现实绘画中, 画面被挖空或被描绘成其它幻觉景象。由于景象之中包含另一空间的景象, 所以超现实主义画家将潜意识梦境主题再现时, 往往都带有一定的心理暗示性。

马格利特的绘画作品中, 衣柜上的镜子、梳妆台的梳妆镜、墙上的小镜子都被他当做绘画对象来表现。马格利特认为人的眼睛只是一面错误的镜子, 因为它所看到的仅仅是自然的影子, 并非自然物本身。绘画的“真实”只是图解了人们眼的幻觉而已。

(二) 改变现实中物质的性质和形态, 使观者产生情感共鸣

超现实主义画家常常将身边的自然物进行变形, 通过该异化过程得到画家理想的形象, 从而表象出作者内心想表达的情感。例如在达利的《记忆的永恒》中, 枯萎的树杈上挂着一个像被烤化了一样的怀表, 桌上还放着宛若舌头的变形时钟。这种由硬朗、结实、坚固到瘫软、无力、脆弱的变化正是对人类潜意识心理的一种越来越差和越来越糟的暗示, 瘫软的形象容易让人联想到食物渐渐腐烂、冰块溶化等情感意象。马格利特在《迷路的骑士》中, 一个身着传统服饰的女骑士在树林中行走, 马由于树木和间隙的遮挡被分割成几段, 树木和马匹的前后空间被画家变形, 产生空间感的错乱。让观者分不清是马在树前, 还是树在马后。马格利特将前后遮挡的关系用相反的面貌表现出来, 表现了现实与幻觉的矛盾, 让观者重新陷入对于现实世界的思考“到底什么是真实的?”

(三) 通过画面的视觉语言, 使观者陷入思考

在马格利特的《红色模特》中, 呈现给观者的是一双奇特的脚 (或你也可以认为是一双鞋子) , 画面的主体物是由一半是脚一半是鞋的物体构成的。作者让原本该长在人身上的脚与鞋子结合, 使脚长在一双鞋子上。马格利特运用写实的表现手法将脚趾和鞋子描绘得十分逼真, 鞋子变成了踩在砂砾上的一双赤脚, 这种有意制造的矛盾让观者引起注意, 画面既是一双赤脚, 同时又是一双鞋。作品中的砂砾和带有自然木纹的木板给人传达一种自然、原始和粗糙的感觉, 画家就是想表现鞋与脚的潜在联系。

这种写实的技法并不足为奇, 很多画家都有能力描绘, 甚至有人评论马格利特是一个拙劣的, 取巧的古典技法者。但是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种超出常理和没有根据的构思, 除了带给人们虚构幻想的感受外更多的是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新奇, 马格利特通过突显这一既是鞋又是脚的事物, 使其成为思考的焦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双眼看到的仅仅是自然存在物的表象, 只是单纯的关注它们各自所赋有的功能, 却忽视了它们本质上是相互依存下才能实现各自的价值和发挥各自的功能, 一旦彼此割裂或分离, 单独的个体存在就失去了意义。马格利特将这种对于自然事物的理解通过绘画传达给观者, 让观者从新审视身边的“真实”与“假象”。

结语

“梦”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 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梦是日常生活情感的抽象写照, 而生活又是梦的客观形态。随着艺术创作的不断深化, 我们对于人类情感的研究也随之层层深入, 情感一直是艺术创作中不变的追求之一。超现实主义作品中独特的空间和造型表现特征, 给世人带来了更多的情感体验, 让观者触摸内心世界, 寻找真正的“自我”。

摘要:超现实主义绘画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因素使作品生动感人并让观者内心世界得到抚慰和震撼。绘画作品借由情感的传达使作者、作品和观者产生共鸣。其中超现实主义对情感的表现尤为精彩和娴熟。

关键词:超现实主义,情感,达利,马格利特

参考文献

[1]刘云卿.马格利特:图像的哲学[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59-60.

[2]华语.达利画传[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10:2.

绘画情感 篇8

一、绘画内容要符合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绘画热情

兴趣是幼儿绘画学习的内在动力,要想在绘画教学中充分释放幼儿的情感潜能,就要从幼儿的学习规律和成长特点着手,选择幼儿感兴趣的教育主题,激发幼儿绘画的主动性。幼儿在学习的初期有愿意模仿的特点,但同时也表现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并通过自己的想象力表达出自己对绘画主题的理解。例如,在组织学生绘画“太阳”时,由于太阳是幼儿经常看到的事物,贴近幼儿的生活,容易让幼儿接受和理解,教师就可通过图片给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太阳图案,要求幼儿通过自己的绘画给太阳做一个新发型,做成自己想象中的发型,没有固定的模式。于是,幼儿就开始将自己理解和想象中的太阳绘画到纸上,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卷发、冰激凌发、糖葫芦发型、蝴蝶发型等,各式各样,每一个人的太阳都是不一样的,充分调动了他们绘画的热情,提高了学习成效。

二、教学形式多样化,激发幼儿绘画的好奇心

情感因素包括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动机、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等内容。好奇心是幼儿阶段表现最明显的特征,也成为激发他们绘画创作的内在动机。新颖的教学形式总是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并激起他们探索的欲望,让他们想通过自己的实践探寻结果。因此,教师在绘画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好奇心的调动,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绘画学习中。例如,教师在组织幼儿学习“七星瓢虫”的绘画时,通过猜谜语的方式来激起幼儿绘画的好奇心:“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新朋友,它的身体是半球形的,背上有七颗星星,它还有一个本领就是让所有的蚜虫都害怕它,棉花最喜欢它了,那它是谁呢?”借助谜语的方式来导入绘画教学,无疑能引发幼儿探究的兴趣。当幼儿猜到是七星瓢虫后,教师就顺利地引出绘画的主题,完美实现了课堂衔接。而且在七星瓢虫的绘画过程中,教师还借助了剪、贴、绘画三种手法来实现。教师首先组织学生用剪刀将七星瓢虫的圆形身体剪出来,增强幼儿的体验感,然后再贴到绘画纸上,之后再对七星瓢虫进行其他部位的绘画创作,充分调动了幼儿绘画的积极性。

三、联系生活,增强幼儿绘画体验感

在教师组织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可以利用生活中熟悉的素材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的热情,这有助于实现幼儿将生活化的思想与美术学习融为一体的目的,并在日积月累的行为中内化为幼儿的自觉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开展了“装点我们的花园”的美术教学活动。为了让幼儿体验生活艺术化的效果,教师预先在美工区的墙上贴好了葡萄叶子,并勾勒出了葡萄藤,要求幼儿运用皱纹纸团成一个一个的小葡萄粒,然后粘在画好的葡萄轮廓中。教师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葡萄的形状,然后演示用皱纹纸团葡萄的方法,让幼儿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生活中经常吃的水果也可以成为美术学习的素材,拓宽了幼儿学习的思维视野,有助于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四、通过移情唤醒幼儿情感联想,拓宽绘画想象力空间

移情主要指教师在教学中将个人的情感通过语言、肢体等的方式感染幼儿,使得幼儿获得情感体验,丰富情感世界层次,或者是幼儿从教学情景中感受到来自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体验,被绘画作品所吸引。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绘画成品的方式来拓宽幼儿的绘画想象力空间,让幼儿在动态绘画主题中积累情感经验。例如,教师展示关于“牡丹”的绘画作品,通过展示视频的绘画流程以及绘画的成品来唤起幼儿对牡丹作品的联想,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别具一格的绘画创作,从而将幼儿内心的情感世界通过绘画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为幼儿美学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述自己的创作灵感和绘画作品来感染幼儿,让幼儿在伴随情感的绘画作品中潜移默化地产生联想,丰富幼儿绘画情感层次。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绘画情感的激发是幼儿美术创作的灵魂,在美术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掘可以运用的元素,整合到美术教学中,完善和提高绘画教学智慧,从而提高幼儿绘画创作水平。

参考文献

[1]祁佳,董佳羽.儿童在绘画学习中的审美偏好及指导策略[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05).

[2]高兰慧.浅谈幼儿创造性美术活动的指导[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8(05).

[3]岳亚平.不同专业发展阶段幼儿教师知识结构的特征比较[J].学前教育研究,2011(09).

绘画情感 篇9

一、梵高绘画作品中的“情感”模式

成功的艺术家会反映这个时代的精神面貌, 从梵高的绘画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突出的个人风格和强烈主观的自我表现。梵高早期的绘画受传统荷兰绘画的影响, 画面用的是深褐色的古典调子。到巴黎后, 又受到日本浮世绘和印象派的影响, 色调的明亮灿烂, 使绘画在表现上更加自由生动, 这也是梵高欣赏他们的地方, 但梵高天性中的那股火一般的激情, 使他最终远离了印象派, 他说:“为了更真实的表达我所见到的东西, 我要更自由的运用色彩使他更具有表现力, 今天我们要求的是一种在色彩上特有的生气, 特别强烈和紧张的艺术感觉。”[1]印象派追求的是对外部世界瞬间的真实性, 梵高追求的则是充满主体意识的精神状态, 这两者是背离的。梵高通过强烈的色彩表现着自己内心的情感, 通过对生活炽热的情感来抒发超越绘画本身的精神世界。他粗放的线条、强烈的色调、变形的构图都是超前的, 超越那个时代的, 他创造出了不朽的精神艺术品。

二、梵高与绘画艺术的“情感”之路

梵高失败的工作经历以及情感挫折使他最终走向了绘画艺术这条道路, 他用极为温暖的色彩来表达他对生活的热爱, 同时, 又用极其强烈的色彩来宣泄他内心的孤独。从他的生活经历上, 我们可以把梵高的绘画分为三个时期, 即荷兰时期、巴黎阿尔时期、圣雷米奥维尔时期。

1、荷兰时期

梵高常常在美术馆里留恋往返, 尤其是对伦勃朗和米勒的由衷喜爱, 梵高认为米勒画的农民是真实的, 是有感情的, 是他随处都可以见到的。在这一时期梵高创作出了他早期的代表作《吃土豆的人》, 整个画面呈深褐色的调子, 轮廓线的痕迹十分沉重, 但他却成功的对光与影进行了运用, 人物形象显的非常厚实, 从这一点上梵高超越了教材, 他的画中堆积着厚厚的颜料, 恰如他从一本米勒传记里读到的“他画的那些农民, 看上去就跟他们耕作播种于其间的泥土一样。”[2]他的线条粗放、狂野, 这是他表现人物所特有的方式, 也是他自己的绘画语言。从这些我们不难看出梵高的反叛精神, 他后期脱离印象派而形成自己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我们就不难理解了。在这一时期, 梵高的绘画事业处于萌芽阶段, 他的作品主要还在受古典主义的影响, 主要是再现客观事物。

2、巴黎、阿尔时期

梵高到了巴黎后, 受到了印象画派的影响, 他的调色板开始变得亮丽起来, 他开始用辉煌的、不加调和的色彩来表达他的艺术情感, 同时在此期间他还受到了日本浮世绘的影响, 如在《盛开的桃花》在这幅画中我们可以看出梵高想象中的日本景象以及人们对春天的到来的喜悦之情;在《唐吉老爹像》这幅画作中, 梵高的深蓝色和红褐色的背景中是灿烂的浮世绘。他在这个时期还创作出了《向日葵》、《夜间咖啡馆》以及众多的肖像等作品, 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梵高作品中的暗示性的力量。以《夜间咖啡馆》为例, 他的房间是血红色和深黄色的, 给人一种紧张亢奋的空间, 中间是一张绿色的弹子台, 房间里有四盏发出橘黄色与绿色光的柠檬黄的灯, 处处都是在紫色与蓝色的阴郁沉闷的房间里睡着的人们, 在他们身上都有极其相异的红色于绿色相冲突和对比, 这是一个让人想要犯罪的场所, 让人想要跳出精神的锁链, 又无法跳出的压抑。这幅作品能有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 一方面是画者熟练地应用了透视关系, 另一方面是由于画面中的极具暗示性、精神性的色彩关系的组织和运用。梵高还善于用夸张的手法、粗硬的线条和强烈的色彩来吸引观众的眼球, 正是以这种特殊的用笔和用色梵高表现了其内心的孤独和痛苦。

3、圣雷米、奥维尔时期

梵高在创作的高峰期, 精神逐渐开始出现失常, 但就在精神疾病的压迫下梵高还是坚持勤奋的画画, 这一时期梵高的作品变的低沉而响亮明朗。在巴黎奥维尔小镇他接受了伽歇医生治疗时, 已是他生命最后的时刻了, 在这最后的时间里, 他表面上很平静, 其实内心在进行着激烈的斗争。尤其是后期的作品中他以情感色彩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 这使他已远远走在时代的前沿。他的《乌鸦群飞的麦田》成了他的绝笔之作, 在这幅画上仍然有着人们熟悉的他那特有的金黄色, 但它却充满不安和阴郁感, 乌云密布的沉沉蓝天, 死死压住金黄色的麦田, 沉重得叫人透不过气来, 空气似乎也凝固了, 一群凌乱低飞的乌鸦、波动起伏的地平线和狂暴跳动的激荡笔触更增加了画面的压迫感、反抗感和不安感, 也就在这片麦田梵高结束了他那年轻的生命。

三、梵高绘画作品中的“情感”解放

赫伯特·里德说梵高是透视未来的画家。梵高用绚丽的色彩讴歌了他的艺术人生, 用丰富的绘画语言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灵魂。他在汲取其他画派营养的同时又创作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梵高将对客观世界的描绘转向对主观世界的表现, 通过平民化、通俗化的题材、强烈对比的色彩, 形式多样的线条, 粗犷有力的笔触, 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将其心理世界展现在世人面前。他的作品中包含着强烈的个性和形式上的独到之处。抒发感情是他的作品的重要特征正如他自述的那样:我的作品就是我的肉体的灵魂, 为了它我甘冒失去生命和理智的危险。[3]为了表达他的强烈的情感, 梵高用扭曲的、漩涡的、长线、短线来进行他的艺术创作, 最大限度的发挥线条笔触的表现性, 使他明确、纯粹、带着原始的意味。梵高用色彩的对比、相互交融或者相互对立来增强色彩的精神性。解读梵高, 使我们重新认识到绘画艺术的本质, 对于艺术家来讲, 情感始终是永恒的主题。

摘要:文森特·梵高对艺术的狂热追求使其作品极具个性特点, 他的作品不仅舍弃了传统绘画中的纯粹抒情, 更是突破了印象派的光与色, 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本文就梵高与绘画艺术的三个时期进行分析, 从本质上挖掘其与绘画艺术的“情感”问题, 旨在探索其热爱生活, 却又内心孤独的原因, 以此来促进我们更高效的学习绘画艺术。

关键词:文森特·梵高,情感,绘画艺术,色彩,笔触

参考文献

[1]约翰.雷德华, 后印象派绘画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9.

[2]林和生.麦田里的梵高[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 276.

浅谈综合材料绘画中的情感表达 篇10

【关键词】综合材料  情感表达  体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194-02

一、综合材料绘画的特点

画家在绘画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观念,这些观念是画家情感的集中表现,但是在现在的技术水平的影响之下,肌理的运用能够有利于情感的表达,画家在绘画的过程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在用综合材料进行绘画的时候就能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

综合材料的绘画运用多种艺术形式进行作品的制作,而且现在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不仅仅是在描绘景色,其实主要描述的是一种心情,就是在作画的时候的一种内心世界的反映。在综合材料绘画的过程中,情感的表达是直接构成出现绘画艺术效果的因素,因此绘画就具有了生命力,从而能够在让欣赏者看到的时候理解艺术家的心情,通过情感的表达完成相互之间的沟通,促进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和艺术家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1]。

二、综合材料绘画中情感的体现

综合材料绘画能够借助于多种形式进行丰富表达,作者可以借助各种各样的材料丰富自己所要表达的社会特性、自然特征等。每一个绘画作品的都有着情感的融入,对于情感表达的作用就是既能够帮助艺术家抒发自己的情感,又能够不断地推进艺术的发展,还能够感染观者,情感表达是人们进行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的方式。

(一)增强了作品的艺术生命力

1.作者内心情感的画面抒发

绘画是艺术家内心的表现,在绘画的创作过程中艺术家能够将自己的内心进行充分的展示,所以情感在综合材料绘画创作的过程中体现了更进一步帮助作者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将自己内心中对于世界的认识和心中的感悟在绘画中充分的展现出来,并且这一种作用也有助于促进绘画艺术的发展,让绘画成为一种思想的交流工具,让艺术家与欣赏者的思想在观赏的过程中进行交流。

2.与时代的发展相结合

情感在综合材料绘画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与时代的发展相结合,在符合时代的发展的基础上促进艺术的进步,让艺术在时代的发展影响之下不断的提升创造性。每一个时代都有着对于艺术的一种认识,情感就是艺术家对于绘画的一种认识,现在越来越多的时代因素已经成为了影响人们价值观和认识观的重要方面,所以只有在不断的展现时代的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够为促进时代的发展做出重要的准备,情感的表达已经成为了绘画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绘画的情感表达也在很大程度上展现出了时代的发展情况,结合了时代发展的艺术作品,为作品本身注入了一种生命力,使作品能够流芳百世[2]。

(二)改变观者的欣赏视角

1.多样化的材料和技法

综合材料绘画通过材料的材质美和独特的物性,增添了画面独特的肌理效果。长久以来,艺术家们为了更好地表达内心想要的感染力一直在探索不同材料的相互嫁接与糅合,因为综合材料绘画是自由的是创新的,所以用到的材料以及表达方式就显的较为丰富多彩与自由,符合了现代社会中一种人性化多元化的趋势。在我们的生活中,石头、树叶、沙子都是非常常见的物品,但是一旦画家对于某件物品产生了感情,它就变成了一种艺术品,会让整幅作品更加生动。

2.观者欣赏意向的转变

综合材料绘画的出现和发展不管对于画家还是观者来说都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突破,一方面画家有了一种能够放心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方式,在画面中所运用的每一个笔触,每一寸肌理都可以被用来展现画家的内心世界,一切都是从主观角度出发,通过画家个人对于每一件物品的理解和物体的特性,随意的运用最能体现自己情感的物品,在作品中表达出自己各种各样的情感;另一方面,观者对于画面运用的材料以及呈现出来的肌理效果也有自己的想法与理解,这就带来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欣赏体验,观者通过作品使用的材料结合自己的想法自由想象,去体会画家想要去表达的喜怒哀乐,这就让综合材料绘画成为一种具有延伸性的作品,让观者有了自由的观赏体验。

情感表达在综合材料绘画中具有着重要的因素,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情感表达已经成为了绘画的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多元化的发展让情感表达获得了更多的艺术的展示的机会,艺术家在时代的影响之下进行创新,会赋予作品强烈的藝术生命力。情感是绘画作品中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而且这也是艺术家能够自由的在艺术的创作过程中发挥自己的理解和认识的一个很好的途径,这一种因素改变了观者的欣赏角度,使他们更能体会到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参考文献:

[1]熊洁.逝[J].艺术品鉴,2016,04:8-9.

绘画艺术中的情感因素的相关分析 篇11

苏珊·朗格其有以下的观点:艺术是我们人类情感的一种特殊的符号,绘画艺术是一门非常典型的艺术门类。因为人的情感本来就非常的复杂多变,在实现艺术作品转化的过程中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提炼、升华以及深化,这样一来其情感就变得更加复杂多变。在分析大部分绘画作品的基础上我们会发现存在很多的经典作品,所以导致其存在非常多的多元情感因素类型1。

二、绘画艺术中的情感因素

(一)情感跟色彩两者之间实现心理调适

列宾(俄国画家)其观点为:色彩其指的就是思想。不管绘画作品的好坏,其背后均会携带着一部分沉淀的情感,情感是绘画形成的主要基础,同时绘画可以作为一定的色彩形式。并且在个人色阶中将上述关系表达出来。画家画技成熟之后,其作品中都会使用一定的色彩来表达相应情感,合理平衡了情感与色彩之后,画家色彩风格以及其特有的画面节奏便逐渐形成了。黑格尔也曾经提到过,对于艺术的创作过程中,一些非常感性的东西,在完成心灵化、主观化的基础上会显示出心灵的以及主观的东西的感性化2。画家的情感可以通过使用个性化色彩完成进一步的延续、深化以及升华。一部分色彩在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处理的基础上实现了节奏、气质、氛围以及格调等的体现:主观、诗意的情感处理。荷兰画家梵高选择使用非常绚烂的色彩,其表达的主要是一种痛苦的、炙热的、挣扎的灵魂情感,中国当代画家田黎明想要表达自己的审美意趣,主要包括闲适的、自然的、宁静的、天真的、含蓄的情感,于是选择清雅的以及恬淡的色彩,画家选择使用独特的色彩来完成自身心中所表达的“气象”,可以促使画面时刻洋溢着温润空气、水以及阳光所独有的质感。

(二)情感艺术性的转化分析

画家生活中涉及到的原始情感并不是绘画作品中所表现的情感,可以说绘画作品中所表现的情感是一种升华,同时也是一种感情上的深化,其主要包括了很多方面的内容,主要有艺术家的艺术理想以及艺术家的思想倾向,同时其还是画家情感的一种非常典型的形式化表现。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艺术家完成了丰富情感的酝酿,找到相应的表达方法,这样一来便可以创造出一幅非常好的作品,并充满了丰富和离奇的想象。将艺术化为作者的情感,就需要画家具备足够的切身经验来创作,逐渐形成属于其自己的艺术个性,同时形成其自己的艺术风格。例如《向日葵》。该作品是梵高非常著名的一幅作品,其正确表达了开始的“眼中所见”到“心中所想”再到后来的“画中显现”,这三个阶段的演变需要经历非常复杂的意象物化过程。吴冠中(著名画家)其使用毕生所学探索“形式美”这部分内容,在创作的过程中,高度的统一了绘画所存在的现代性以及自我情感表达这两个部分3。画家的情感可以通过一系列好的艺术形式完成进一步的稳定、强化以及突显。一个好的艺术形式会相继产生非常明显的“不动之动”艺术张力,在上述的基础上促使人的情感以及人的生命力更好地表达出来。

(三)情感背后理性的沉淀分析

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最为显著的一对矛盾就是情感与理性之间的矛盾,作品的想象空间会受到理性作品的影响,导致作品的意境以及作品的韵味受到直接的影响,逐渐转向说教。如果感性作品非常的浮浅以及随性,那么就会导致思想沉淀逐渐散失。在打动人心的情感背后的绘画艺术精品中均会携带着非常典型的理性思考,例如,生命、人性、命运、时代以及历史等。《格尔尼卡》是毕加索非常重要的作品之一,当时纳粹德国空军对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进行疯狂的轰炸,这一暴行影响非常的大4。虽然巨作《格尔尼卡》只是用了毕加索几个星期就完成了,但是这幅作品具有史无前例的艺术张力以及震撼力,其最为重要的就是在感性情感背后毕加索表达的是理性批判以及理性控诉法西斯暴力行径。其中深意的完成了画面形象的设定,马被刺伤之后痛苦的嘶鸣,其主要表达着西班牙人民的苦难,牛呲牙咧嘴、充满恐怖气息,其主要表达着法西斯的暴行,电灯则像眼睛,其主要是想在强光下批判和揭露法西斯的一切暴力行径。在《格尔尼卡》画面中还有人双手朝上跳楼,其主要表达着暴力行径下人们的极度绝望以及极度无助,这样一来促使其更具深度及力度。

三、结语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很难断定绘画作品中哪种情感怎样,不知道哪一种感情是最好的5。值得肯定的是一幅好的绘画作品,其涉及到的情感必定是真善美,是一种向往美好的感情表达,所体现的是全人类所崇尚的人性。这也是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所决定的。一幅好的作品,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必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有可能从根本上展现假恶丑等情感,同时还存在非常明显的批判感情以及反思感情等6。在主观情感的浸染下一幅好的绘画艺术作品会携带足够的气场渲染能力,有的宁静、有的纯美、有的崇高、有的热烈,所以其从根本上展示的是一个多元化的方式,这样一来就很好的展示了情感特质以及感情存在的复杂性。此外一幅优质的绘画艺术作品就像一个人一样,其需要具备足够的魅力,这样才能产生一定的气场,即做好艺术作品的情感塑造的同时重视画面的氛围。足够的情感因素可以促使我们进入该项作品所描述的情景,这样一来就可以在画面所传递的情景氛围中来回游走,并且完成我们内心深处潜在悟性的有效激发。在分析上述内容之后我们发现,如果没有情感,那么就很难形成富有感染力的绘画。所以在绘画创作过程中,需要足够尊重情感所在,同时还要理解绘画情感的个性化及普众性。

注释

11.李振宇.绘画艺术中的情感表达分析[J].现代装饰:理论,2016,01(12):208.

22 .马广海,马滟宁.普遍情感还是自我表达?——绘画艺术中的情感问题探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3,12(22):64-68.

33 .伍兴仁.论绘画艺术中的情感因素[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2(26):92-93.

44 .杨靖.情感因素在绘画艺术中的作用[J].开封大学学报,2009,04(27):76-77.

55 .何方园.绘画艺术创作中的情感表达及艺术设计分析[J].美与时代:中,2014,05(33):24-25.

上一篇:C#语言教学下一篇:实践性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