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性语文教育

2024-09-13

实践性语文教育(精选12篇)

实践性语文教育 篇1

所谓实践性教学是指学科问题生活化、社会化及情境化, 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亲自动手, 从而参与到广泛的学科实践活动中。新课程标准要求, 教学应将学生与学科知识联系起来, 实现生活实践、学习实践及社会实践的结合, 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选择合适的实践活动, 进而提升小学语文实践教学效率。本文首先分析了实践性教学在小学语文中的重要作用, 然后探讨了小学语文实践性的具体实施途径。

一、小学语文实践性教学的重要作用

在小学语文中应用实践性教学具有以下几方面作用:

1.展现语文学科特征。由于人们的交际及知识的学习都需要依靠语文, 如同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语文是工具, 无论是地理、生物、数学, 还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都需要这一工具。”因此, 需要强调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学习好语文则是掌握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 将语文放到小学生生活中, 可真正地发挥出语文学科的综合性特征, 使小学生真正地掌握这一学科内容。

2.增强学生合作意识。在实践过程中都需要合作, 独自一人是无法完成这一任务的, 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语文学习的道路。由于语文学科所具备的基础性与人文性是在实用性基础之上的, 语文教育还应注重小学生精神面的培养。小学生对教材广泛的内容的理解可能因为个性特征的差别而所有不同。语文实践教学, 能够帮助小学生将所学到的新知识应用到现实世界中, 不再机械地背诵语文知识, 将小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 拓宽语文学习渠道, 使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变, 在人际交往中, 丰富学习内容, 培养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 是一个民族的不谒动力。语文实践教学是一个综合性活动, 如可以开展语文竞赛、唐诗背诵、写字比赛等活动。而如果想要实践演出活动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 每一个演出环节必须要布置得与众不同、别出心裁, 这样才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实践活动中, 学生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要不停地进行创新、改造, 在此过程中, 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 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小学语文实践性教学途径

(一) 让学生在兴趣下实践

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好的老师, 在小学生语文作文教学中, 应用兴趣教学, 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中,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写作。兴趣教学需要从学生出发,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的成长和学习中有重要的作用。语文是学习各种知识的基础, 学好语文可以为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激发兴趣, 可以让小学生在语文教学中, 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因此, 教师首先应调动学生兴趣。如在进行生字词教学时, 教师可采取该教学方式, 利用游戏竞争的方式, 让学生在比赛过程中记下生字词。然后, 合理分配小组, 让学生按照顺序在黑板上写下生词。游戏教学不仅可活跃课堂, 还能够锻炼学生能力, 让学生记忆生字词。又如, 在教学《难忘的泼水节》这一教学内容时, 教师可在课堂首先提出一个谜语, 让学生根据“泼水节”来猜测。这种教学方式可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 使其在思考着带着好奇心去听课。学习“丑小鸭”的内容时, 教师可让学生扮演角色, 编制成一个小短剧, 让学生去演, 并告诉学生应有自己的理想, 并为这一理想而奋斗。同时还不应以貌取人, 应有一颗善良的心。学习这节内容, 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

(二) 充分利用教材进行实践

无论哪一门学科, 教材都是教学的主要依据, 是教育部门根据各个年级学生特点所设计的。因此, 教材一般具有较高的科学性, 教材中的各个题材、练习及题目均符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应分析教材内容, 并从中提取相关的实践性教学内容。如学习《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文时, 教师可让学生先自主讨论, 并设置引导性问题“你认为文章中的主人公是否感觉到自豪呢?你的原因是什么呢?”设置这样的问题, 能发散学生的思维, 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情况, 主动讲出自己所做过的事情。这样的教学不仅可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所了解, 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三) 举办各种比赛活动

语文的学习也较注重知识的运用。小学语文教师可组织一些集体活动, 让小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锻炼。如开展辩论赛活动。由于当前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计算机在每个家庭中得到普及。小学生有较强的好奇心, 而网络上几乎什么知识都有, 部分小学生放学回家后, 借着在电脑上查找资料的借口, 玩起游戏来。对于这一话题, 教师则可开展一次辩论赛, 主题则为“打游戏是好还是不好呢”。通过举办这一次辩论赛, 不仅可锻炼学生的胆识, 而且还可锻炼口才和组词成句的能力。有的学生认为打游戏不好, 损伤眼睛, 容易导致近视;还有的学生自制力较差, 进而影响学习。但也有学生认为打游戏可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 且在游戏中还能学到课本上无法学到的知识。在辩论赛中, 学生各抒己见, 并纷纷说出自己的理由。演讲比赛的方式可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 锻炼说写能力。在辩论过程中, 学生的大脑正处于高速运转, 注意力也高度集中, 可提高学生的灵活应变能力。当然, 教师还可组织其他的竞赛活动, 如作文比赛、朗诵比赛、书法比赛等, 通过比赛, 让更多的学生认识更多的诗词, 了解诗词背后的意义。这样一来,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诗词欣赏能力, 而且还能够培养语文素养。

(四) 加强实践观察指导

观察是任何一门学科不可或缺的。通过观察, 可获得感性知识。善于观察的人, 一般都善于思维。同时, 通过观察也可发现以前没有留意的知识。如在学习《和虫虫交朋友》这一节内容时, 教师可让小学生选择几种小虫子, 并放到家中饲养, 然后再观察大自然中小虫子, 将家中与大自然中的小虫子的外形、叫声、颜色及生活习性等进行比较分析, 从中发现规律, 并将所观察到的东西写到日记本中。此外, 教师也可寻找与其相关的童话或诗歌等, 鼓励学生大胆创造。如可编纂“小蚂蚁与小毛虫的故事”等内容, 不仅可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课程。鉴于传统语文教学中采取的“灌输式“教学, 制约了学生思维及实践能力的发展。所以, 本文提出小学语文实践性教学, 包括让学生在兴趣下实践、充分利用教材进行实践、举办各种比赛活动、加强实践观察指导等措施, 帮助学生理解生字词、诗词、句法等, 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想象能力等, 从而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孙荣飞.加强小学语文实践性教学[J].课外语文:教研版, 2012 (10) :117.

[2]刘缘军.论如何将实践性教学融入小学语文课堂[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15) :177.

[3]邢胜月.关于小学语文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分析[J].学周刊:C, 2012 (9) :143.

[4]李霞开.浅析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增强实践性[J].新课程 (教师版) , 2010 (6) :260-261.

实践性语文教育 篇2

如何正确理解语文的实践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段话里的“语文实践”应该至少有这样几层意思:一是表明了语文的性质;二是指出了语文教学的着力点;三是强调了语文教学实施的途径与方式。可是很多老师一谈“语文实践”,就是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到社会、自然、生活中开发利用大千世界的学习资源,去开展带有“语文性”的活动,就是让学生直接体验生活。直接参加社会实践、亲历过程。对照课标对“语文实践”含意的解释,显然这种认识有失偏颇。那么,语文实践内涵的核心是什么?语文的学科性质决定了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是最基本的语言文字实践——在识字中学会识字,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习作中学会习作,在口语交际中学会口语交际。对于小学生来说,语文实践的主渠道仍在课堂上一在课堂上让学生朗朗地读书,默默地静思,无拘无束地对话,认认真真地作文。语文老师要在课堂上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直接接触语文材料,通过感知、理解、品味、感悟、积累、表达、体验等一系列语文心理操练,全面提高语文修养。一句话,学生自主的听说读写活动是更重要。更经常、更核心的语文实践活动。除此以外的所谓“语文实践”,可能是音乐美术活动,可能是社会实践活动,可能是综合实践活动,也有可能是教育考察活动,其实都不是真正的语文实践活动。

实践性语文教育 篇3

一、实践性教学模式的优势

所谓的实践性教学就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教学,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能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理解。小学教育中有其自身的特点,小学生比较贪玩,对待学习的态度有待提升,枯燥的理论教学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课堂表现很差,甚至出现各种扰乱课堂纪律的现象。实践教学通过生动的情景模拟,使课堂变得更加有趣,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参与到课堂实践教学中去,激发了学生对小学语文的学习兴趣,这是实践性教学的突出特色。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自身的问题。教师作为教学课堂的重要表演者,其自身的价值观念,教学计划对整个教学质量有着重要影响,所以说教师的教学水平很关键,现阶段的小学教师的水平普遍较低,各方面达不到新课标的要求,部分老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较深,而且已经有了多年的教学经验,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模式,在新课改的浪潮中,无法及时适应新课改的变化,实践性教学等新的教学模式无法有效开展,部分新教师刚刚步入工作岗位,虽然有新的理念和方法,但是由于缺乏教学经验,在实施过程中常常出现各种问题,影响实践性教学效果。

2.缺乏完善的教学体系。实践性教学体系要想得到发展,就需要在探索中前进,教师要具有一定的洞察力,明确各个阶段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现阶段的教学体系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教学理念、教学计划等方面的制定和安排上尚未成熟,这造成大部分学校在课改的浪潮中无法形成自己的一套教学体系,这也严重影响着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

三、实践性教学模式的创新应用

1.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实践性教学是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升华,并不是完全的进行实践教学,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教学是很重要的,这是整个教学模式的基础内容,同时也是实践教学的支撑,又要有实践教学,通过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两者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的状态,把握学生学习情况,同时也要提高对学生各方面要求,只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充分做好实践教学。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关心,包括学习和生活各方面,把握学生的内心动态,明确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制定合理的实践计划,这样就能更好地发挥出实践教学的优势。

2.进行实践性教学创新。创新性实践教学指的是跳脱课本的拘束,真正将生活化的语文问题引入到教学中去,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此外教师在进行教学创新时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进行特色化教育。同时教师还要注重进行教学方式的探索,通过学习优秀案例和其他学科的优秀教学经验,在此基础上结合语文特点进行创新,例如开展问题探索式实践教学、生活情景模拟式实践教学等。

3.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设备。在现代社会中,多媒体技术有着深远影响,多媒体正以强势的姿态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多媒体的应用是教学的一个突破,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使传统的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改变了传统课堂氛围,提高了课堂效率,降低了教师负担,在小学教育中应用多媒体也很关键,由于小学生自身的特性,对多媒体播放的东西比较感兴趣,所以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可以充分借助多媒体展开,例如,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个视频片段将学生带入到本节课的实践氛围中去,这种视觉和听觉上的辅助更能抓住学生的内心,使实践性教学效果更好。同时还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成立“生活语文讨论区”,利用家长的帮助,让学生在家庭中也更好地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起到巩固补充的作用。

4.注重评价体系的创新。新的教学体系要求我们要充分重视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表现,将其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参考,这既是对学生自身的尊重也是保证教学评价公平的基础,所以教师要进行创新改革,制定一套新的教学评价体系,综合考虑学生各方面因素,结合新课标理念要求做出合理的评价标准,这样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实践性语文教育 篇4

1. 中职语文实践性教学的内涵。

中职语文实践性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实践性原则, 尽可能地让学生以主体地位参与到课堂中来, 并且以可具操作性的语文活动来充实语文课堂,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 力和综合素养, 促进学生综合成才和终身发展。具体来说, 就是结合职业教育强实践能力的教育特点和语文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学素养、提升学生综合文化素质、促进学生综合成才和终身发展的学科特点, 充分发挥语文课堂开放性和发散性的教学特点, 以社会为背景、以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为基础点、以书本为蓝本来展开教学。

2. 中职语文实践性教学的手段和形式

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 中职语文实践性教学主要体现在教学中做到让学生动起来, 具体一点就是听、读、说、写、做。

听示范。语文教学中经常会碰到一些经典名家名段, 如诗词和优美的散文。这些作品往往具有很强的音乐美和情感美, 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机会让学生听名家 的朗诵示范, 直接接受熏陶和感染, 无形中受到影响。由于中职生的学习自律能力较差, 注意力较难集中, 所以在选择听的对象时 要稍加选择, 考虑到学生可以接受。同时为了增加听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还可以选择有画面的播放音频, 以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

读经典。听完示范后,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学与文化的魅力, 强化听示范的效果, 我们接着可以让学生读起来。选择适合学生的片段, 让学生开口读, 在读中来进一步感受真, 感受美。为了更好地推动学生读经典, 可以在读经典时采取一些辅助性的活动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与参与性, 如读书和朗诵比赛。通过这个活动来丰富和强化学生读的内涵。

说自己、生活。语文是一门语言文化基础课, 目的是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让学生开口非常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课本中出现的现象和当下社会发生的热点事情让学生说, 通过引导学生说来提高能力和拓展思维。为了让学生能更多地说、说得更多, 在选择说的话题时最好采取既跟课文相关, 又能跟社会热点联系起来的, 让学生有话可说。这个环节也可以辅以演讲和辩论的活动形式来进行。

写感想。写作能力也是语文课要着重锻炼学生的一种能力。但由于中职学生大多基础较差且习惯不好, 他们往往排斥和拒绝写作文, 觉得无话可写。因此, 语文课堂可以以写感想的形式来引导其写作。这样既可以打开学生无话可说的心结, 做到有话可写, 同时还可以让老师来了解这些学生的心声, 从而更好地了解受教育对象、推动语文教育有效地进行。

做活动。为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 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对于一些应用性强的环节, 完全可以模拟真实场景来进行, 让学生真正做起来, 通过种种实践活动来更好地巩固知识、提升能力。主要体现在应用性加强的教学点, 如应用文的学习与写作, 条据类、书信类、启事类、招聘和应聘都可以模拟现实生活中的场景来进行教学, 以尽可能逼真的活动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中职语文实践性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 中职语文实践性教学的必要性

(1) 素质教育的需要。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教育也随之发生着变化。现阶段教育大力提倡素质化,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促进学生综合成才为目标。语文作为一们文化基础课, 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重任。通过实践性教学能极好地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综合素质, 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2) 职业教育的要求。职业教育是面向市场、以就业为目的教育, 其优势是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作为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 语文教学也必须加强实践性, 让学生达到开口能说、提笔能写、动手能做的要求, 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3) 中职学生学习特点的需要。中职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好、注意力难以集中, 以讲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性教学难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实践性教学更能调动其积极性和参与性, 达到语文教学和人才培养的目的。

2. 中职语文实践性教学的可能性

(1) 目前社会和教育大环境提供背景。近几年, 随着社会对技术人才的需要, 国家和社会对职业教育也越来越重视, 随着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大家都认识到职业教育中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的重要性, 这为实践性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背景基础。

(2) 职业教育特点提供可能。职业教育属于就业教育, 强实践能力的教育要求使得实践性教学易于在学校内推动。同时, 职业教育非升学教育, 没有中小学升学考试的压力, 学生相对来说时间充沛、精力充分, 可以展开实践性教学。

三.中职语文实践性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1.以学生为主体。实践中应打破传统中学里以教师为主导的形式, 真正地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 尽量把实践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真正做主, 这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 同时也能增加课堂的效果, 毕竟学生才是学习的载体, 只有他们真正学到东西, 这堂课才是成功的。

2.难度适中, 形成坡度, 易于学生接受。根据学生的现实状况和特点, 在进行实践性教学时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设置难度适中的教学任务和目标, 形成坡度循序渐进, 让学生易于参与、乐于接受。太难和太易都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与效果的提升。

3.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

强化动机理论认为, 一定的外界刺激是引起个人行为的冲动力量, 能激发个人行为的积极性, 强化可以使人在学 习过程中增强, 欧红反应重复可能性的力量, 从而增加某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中职学生年龄较小, 心智尚不成熟, 且进校之前大多都是学习成绩较差、行为习惯不好, 不太受到重视的边缘人群, 没有自信心, 也就没有表现的动力。适当的激励措施会让他们重塑信心, 有利于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因此, 语文实践性教学过程中应及时对其学习与行为进行肯定与激励, 建立合适的奖励机制, 利用这种外部的强化刺激提高其学习动机, 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成效, 达到教育的目的。

摘要:实践性对于面向市场、立足就业的职业教育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不仅专业教育需要实践操作, 强化动手能力, 其实文化基础课也需要一定的实践手段来达到教学目的, 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本文探讨中职语文教学中实践性教学手段的运用。

如何把握语文课程的实践性 篇5

流长小学焦全英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人类最好的老师。所以,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是离不开实践的。在此,简单谈谈我对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的一些粗浅理解。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到实践中去感悟文本,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每一篇课文,其实就是作者对生产和生活的真实感受,光凭课堂上的讲解和引导是不够的,只有通过让学生参与生产和生活实践,才能获得更真切的体会。我在教学《锄禾》这首古诗时,特意布置一个家庭作业:回家参加一次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栽种收割都行。事后,我再让学生说说(因为低年级,没安排写)参加了什么劳动?累不累?知道作者写这首古诗想告诉我们什么吗?这样以来,学生自然就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了。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到实践中去积累素材,突破作文的难关。作文教学一直是许多老师深感棘手的问题,学生更是闻之色变,主要是找不到写的东西。其实,只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实践,这个问题便能迎刃而解了。如安排学生在双休日或假期多读课外书并做读书笔记,减少那些机械重复的课堂作业;参加劳动写出收获、收集对联、纠正错别字等。通过这些语文实践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积累,又为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实践性语文教育 篇6

关键词:素质教育;语文学科;实践性

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要摒弃传统教学思想,要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有效地凸顯语文学科的实践性特点,进而,在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同时,也为高效语文课堂的顺利实现作出相应的贡献,同时,也为学生健全的发展做好铺垫工作。因此,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如何正确把握语文学科的实践性特点进行论述,以期能够确保语文课程魅力的最大化实现。

一、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口语表达能力是人与人沟通的桥梁,也是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更是学生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以往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一直采取的都是被动的知识灌输式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很少有自主交流、主动发表自己观点和看法的机会,严重不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与人交流能力的锻炼。所以,在素质教育下,我们要有意识地给学生搭建口语表达的平台,要确保学生在高效的课堂中获得良好的发展,进而确保语文学科的实践性特点得以充分的展示。

例如:在教学《晏子使楚》时,为了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选择了“复述活动”,也就是说,让学生在反复的、自主阅读之后,以不同的角度进行复述活动,比如,以“晏子”的角度、以“楚王”的角度等进行复述活动,如,以晏子角度进行复述:前几天,接到大王的命令派我去访问楚国,可是到了楚国之后,发现所有的城门都关闭了,只有一个类似狗洞的小门开着,并在接待人的指引下,我意识到这个门是要引我进去的。我看了看接待人,对其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组织学生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自主的改编复述,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对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的提高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进而确保语文学科的实践性特点得到充分的展示。

二、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阅读理解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效语文课堂顺利实现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以往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一直是为了阅读而阅读,既不利于文本价值的体现,也不利于学生能力水平的提高。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立足于教材,要借助恰当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进而使学生在自主交流、自主探究中掌握文本的中心思想,同时,也大幅度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唯一的听众》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更为了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在阅读时,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1)唯一的听众是如何走进我的生活之中的?(2)“听众”来林中的目的是否前后发生了变化?(3)为什么“听众”说自己是聋子?(4)在得知“听众”是音乐教授后,我有什么反应,我为什么没有拆穿?……组织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对上述的问题进行思考探究,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中的中心思想,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且,对学生养成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进而确保语文学科的特点得以有效的展现。

当然,除上述的两个方面外,我们还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还要通过多媒体的音频功能来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等等。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目的就是要在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的同时,也确保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得以最大化的发挥,进而,也为学生全面而综合的发展以及语文学科特点的正确发挥做好保障工作,最终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为高效语文课堂的顺利实现做好基础性工作。

参考文献:

江平.“综合性”与“实践性”:小学语文教学特点探讨[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4(04).

实践性语文教育 篇7

1. 教育的实践性

林砺儒在《教育哲学》中讲到教育的本质时, 从人类社会实践的活动发展过程中来思考, 他认为人类社会之所以在不断发展, 是因为人能够把促进社会发展的条件通过实践变为现实。人在进行教育活动时也是如此。教育活动作为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一, 把人类的一种思想活动变为一种现实的实践活动, 其中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必不可少的。从这一点也可以说明教育本身的实践性。

实践活动是人类在社会劳动过程中直接发展出来的, 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上不可缺少的, 通过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 人便有了意识与观念, 形成思维, 且能动地与环境相联系, 形成抽象的思维, 而从思维领域到实践领域, 是人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发展过程中而产生的, 抽象思维在环境中的再显现, 再到现实情境中去改造环境, 以适应自己的目的, 都是人类自身潜在力由于社会的实践所主导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运动成果。这种运动是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从人类的发展来看教育的本质, 教育是人类的社会的实践的学习活动。人类利用自己的实践劳动改变环境, 在改变着自己的同时也发展着自己。

在林砺儒看来, 从实践出发, 教育活动应回归社会历史领域, 而“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教育也属于社会实践的一种, 实践性乃是对其存在方式的最高层次的理论确证。从实践出发, 就是指把教育活动当成一种社会实践过程来看:首先, 教育是人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一种社会活动, 他有自己独特的运转和发展规律, 在现代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教育实践同其他社会实践一样, 具有历史性、具体性、直接现实性等特征。从实践出发, 就避免了传统的机械论的观点或是从抽象的概念去理解教育活动, 探讨教育的实践性是从更高层次上对教育活动本身的合理定位。

2. 教育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独有属性就是实践性

林砺儒把教育看做社会的一种作用, 即教育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他把人类对自然的活动和在此基础上人与人相互的活动又成了人所独有的活动称为社会的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是因为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能够连续发展的天性, 把它变为现实的, 而在此过程中, 实践又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挥着它的功能, 所以称为社会实践活动, 这种活动便构成了人类的现实的生活过程。总而言之, 林砺儒认为不管是社会生活的变动还是自己的本性的改变都是由于社会实践活动所引起的。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的社会作用是人类在共同生活中相互接触从而传递经验的。而林砺儒认为人类的实践活动必然是社会的, 从人类生长的历史来看, 社会产生的动因就是人类的实践活动, 而人又不是单独地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他要想发展, 要想获得更多的生产、生活资料, 是不可能独立完成的, 而必定与他人与他所存在的环境发生一定的联系, 而这种关系也许是自愿的, 也许是非自愿的, 这种关系必定是适应于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关系, 人类的实践活动必然是社会的。林砺儒把这种社会性的实践活动称为教育, 分为两部分, 一是人类在改变社会环境的社会实践活动, 即教育;二是人类自身的实践活动, 也就是所谓的学习活动。

二、教育目的:教育本身没有目的, 而是通过实践获得的

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 统治阶级往往把教育作为统治的工具,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这些行动独立地存在于社会中, 而社会的发展必然遵守着历史的必然法则而运动着。教育经过人的实践活动之后, 就进入到盲目的社会运动里去, 因此教育本身是没有目的的, 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人们在认识社会的必然规律时与认识自然界的必然规律的过程是一样的, 是具有破坏力的, 当人们能够认识它时, 便可以使它服从我们的意志而达到我们的目的。当我们所熟悉的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也就是生产力在生产者手中变为社会所有, 生产依着社会的必要而被组织时, 人就会变为社会与自然的主人, 人就会自觉创造历史, 产生所希望的结果。从必然到自由的飞跃, 所有社会的活动都被人们所操控, 然而这样的社会是我们在认识社会法则的基础上, 用自身的实践活动去促成的。当然作者也提到了我们是用自己的实践活动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 社会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但这种变化不是自然形成的, 而是人们利用自身的实践活动去促成的, 这种实践活动是稳健、正确、科学的实践活动, 本身也是有计划的智慧的教育作用。实现这种实践活动也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具体来说, 教育目的就是人们将自己的知识与技能通过实践活动而得到人性的解放。

当然, 林砺儒这种对于教育目的的解释是基于马克思唯物主义思想的基础上的, 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 一切教育内容的确定, 教育方法的选择, 以及培养目标的制订, 等等, 无一不是根据教育目的来进行的。所谓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 以及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状况来确定的。它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对受教育者的要求, 是进行教育工作的指向灯和最终目标, 也是确定教育内容, 选择教育方法, 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据。今天, 教育目的被赋予了丰富的深刻内涵。首先, 在教育目的观的价值取向问题上, 从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出发, 尽可能实现二者达到某种统一, 使教育目的中既有对普遍价值及人生终极意义的追求,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又不陷入空想的浪漫主义;既有现实可行性, 又不是短时的行为, 这是人们对待现代教育目的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在于树立一种全方位的教育目的价值观, 以表现出与现实社会问题的广泛联系性, 赋予教育目的及其价值取向广阔的社会视野, 避免片面的教育目的观。其次, 教育目的是有对教育活动最终目标达成的规定。其主要体现在对教育对象的规定, 即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也就是培养的对象应具有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正是教育目的具有的这种质的规定性使其对各种教育活动的要求具有很强的原则性, 成为社会把握教育活动及人才培养性质和方向的根本所在。实现上述教育目的这一深刻内涵自然离不开扎实有效的教育实践, 同时, 这种有效的教育实践活动也同样离不开对教育目的深刻内涵的正确把握, 既要以教育目的的深刻内涵及要求来时刻校正教育实践活动的方向和行为, 把它作为衡量、评价教育实践的根本标准, 又要合理地运用教育实践活动, 通过实践活动来对教育目的进行不断的修正和完善。然而,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 由于认识不清或受传统习俗和不当思想的影响, 往往使上述教育目的功能、内涵常常被误解, 使教育实践背离教育目的内涵及要求, 以至于把手段当目的, 使人们忽略教育目的的真正价值, 造成教育目的在教育实践中的缺失。

三、实践与学习:人类的学习过程是实践的过程

林砺儒认为人类通过劳动实践改造自然, 同时改变自己、认识自己, 这也是学习的过程。人类在这个过程中, 增强了潜力, 改进了自身的活动, 从而主宰自然。杜威认为教育中的最大弊端是现实中的教学活动是学习者以旁观者的态度来获取知识, 杜威认为人们对于自己的遭遇思考的结果得出行动与结果的关系, 这样才能有效地进行学习活动。从这点看, 我们现实中的课堂教学活动, 以及学校、家长, 为了能够让学生不落于人后, 占用了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实践的全部时间, 使得学生不但学习成绩没有得到很大的提高, 反而产生了厌学情绪。家长、老师都以为这是因为学习是一件枯燥的事, 学生才会厌烦。现在看来, 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学生没有对老师所教的知识加以思考。从另一方面来看, 学习是有不可预见性的, 所以我们必须不断对未知世界或知识进行探索, 现有的科学知识也只是我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工具。

参考文献

[1]丁钢.教育与日常实践[J].教育研究, 2004, 4.

[2]林砺儒.教育哲学[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6.

[3]王枬.教育基本理论与实践[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教育的实践性和教育学的科学化 篇8

关键词:教育学,实践性

一、教育的实践性教育是人类最为重要的人类实践活动之一, 它一直以来传递着人类的文化和文明, 在社会发展的历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当今社会的发展, 离不开祖国的未来一代, 如果教育好这些花朵, 让他们茁壮成长, 是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 完整的教育体现, 不是单单由学校负责的, 而且由社会, 政府, 学校, 教师学生共同构成, 互相作用的结果。我们从政府的角度来说,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策略之一, 如何抓好教育, 提高教育是政府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制定好的发展规划策略, 制定教育教学法律及法制, 是政府的要责。从社会层面来说, 社会的主流意识和舆论, 是直接控制社会发展趋向的影响因素, 如何将舆论做好, 起到引导社会主流意识的作用, 是社会各个阶层需要共同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从学校层面考虑, 学校的职责是教书育人, 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 更是人类人格人品道德的引导和规范者, 他们需要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 更重要的是他们需要通过教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们的一生, 给他们知识和力量的同时, 给他们生存的原则和信仰。最后从学生和教师角度讲, 学生和教师是学习的直接接触者, 非常紧密非常直接, 在学习过程不仅仅要掌握学习方法和所学知识, 还要修炼道德修养, 成长进步。除了这四个最为重要的教育学角色, 就是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 通过有效的管理, 让学校对教育事业产生更大更重要的影响。二、教育学科学化教育学界目前不少人就将教育实践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很缺乏信心, 有的持保留态度, 有的甚至明确表示反对。原因是他们认为, 受教育者学习的东西来自各个方面, 非常细化, 不能笼统混为一谈, 如果只谈教育学, 不能很好地学到知识, 他们对这种规律研究得不够深入, 认为教育学是一门没用的学问, 不值得深入研究。事实上, 教育学的确没能很好地提供技术和规范的知识体系, 它的意义就在于广泛的研究人存在的意义, 生活的本质, 是对生命的诠释和探询。那么对于这样的大的笼统的学科, 我们应该怎么去研究科学化呢?首先, 我们必须是用人文的方式研究和把握他, 重点研究教育学的价值。但是必须申明, 教育学并不是凌驾在基础学科之上的, 如果将俩者割裂开来就错了, 教育学可以指导基础学科的发展, 可以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要将教育学科学化, 是有效运用教育学指导我们的最佳途径, 具体方法即研究教育哲学问题, 坚持正确的原则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民族历史, 和研究现代主流社会观念, 来掌握教育学的基本原理。教育学是一门科学, 是一门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学科, 只有将教育学科学化, 学古通今, 我们才能让教育学健康发展, 更好地指导我们现在。三、教育学知识的运用教育实践不仅有赖于教育学科学水平的提高, 还有赖于对教育学知识的正确运用。教育规律经常不是线性的, 正如其他社会科学知识一样, 教育学中社会科学形态的知识与自然科学知识相比, 前者通常揭示一个适当的范围, 而不像自然科学知识一样精确和准确。比如, 自然科学可以精确计算出第一宇宙速度为7.9 km/s, 发射人造地球卫星不能小于这个速度。然而, 当我们研究教育公共支出与GDP的关系时, 得出的结论通常是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 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在一个幅度 (比如4%~6%) 内比较合适。决策者使用这个研究结果时, 还需要考虑政治以及其他社会因素, 通过法定程序, 在这个幅度内做出决定。我们通过研究发现, 教育学本身的特性确实存在不足之处, 主要是因为他是将教育学的一些原理通过一些方法转换在实现对教育活动的指导。这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那么不足之处都是哪些呢:一是教育学本身是一种指导科学, 揭示很多的规律, 我们通过得出这些规律, 来修正我们自己的行为。但是本身又不准备一定的标准, 所以产生的效果也不尽相同。举例说明:每个同学是不一样的, 每个同学接受教育的程度和所需的时间也不同, 那么教育学对这些孩子的指导所产生的效果必然不同。二是教育学本身是抽象的, 而实践过程中教学方法等是有情景有道具有故事跟进的, 这就造成教育学本身枯燥乏味, 不易于让你学习和理解。基于教育学这两点不足, 我们作为教学工作者, 应该力求运用更多更好的方法来弥补这个不足。目前很多人认为学习和了解教育学没有用, 因为他们认为教育学并不能带给他们真正的知识, 这一点在指导现实存在中是有局限性的, 不能回答实践中的所有问题, 是教育学的特性。举例:古代《弟子规》这样的古人古训, 现在儿童教育中应该让孩子学还是不学呢?家长面临前所未有的困惑, 事实上没有正确和错误, 合适的就是最好的。有的孩子喜欢读诵, 并且能学习到一些道理, 这样的孩子属于教而知之型, 是可以培养的类型。那么还有一些孩子, 读不懂也做不住, 学习起来不仅没有效果, 还会产生学习的厌烦情绪。这样的孩子属于教而不知的类型, 那么强迫他们学习就是错误的。诸如此类这样的问题, 我们是不能很好通过教育学来回答的。就行教育学本身没办法告诉你这个事情的对错本身, 而是指导我们通过学习这个事情, 能够对我们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 来告诉我们做事的方向和取舍。这是实践问题, 也是实践之后的取舍问题。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教育学本身的特点就说教育学有局限性, 对它大加褒变, 我们应该看到教育学本身还是很好的指导了我们的学习方向。对社会存在和发展有益无害。教育学的正确运用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扈中平.教育研究必须坚持科学人文主义的方法论[J].教育研究, 2003, (3) .

论中学语文实践性教学 篇9

一、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

语文的教育目标是:“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 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围绕这一目标的实现, 课程标准又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首先, 语文课是一门学习语言的课程, 而语言是具有实践性的。语言不像是榔头、钳子等完全物化的工具, 它存活在生活中, 存活在人的语言实践中。语言学界将语言分为语言和言语, 前者是一套静态的语言知识系统, 后者是语言的动态使用过程。传统语言教学将前者作为课程内容, 在实践中出了很多毛病。现在基本上已形成了共识, 言语才是语文课的内容, 即语言的使用, 并且是个人的使用才是课程的内容。这是一个正确的识见。语文课不是学习语言知识系统, 而是学习语言的使用, 即人的语言生活。我们当然有学习语言知识的必要, 但根本目的是为了使用, 是为了更好地进行言语。任何一种语言, 如果不被使用, 或者说不被人所实践, 那么它就是一种死的语言, 它可以是语言学家的研究对象, 但绝不是中学生的学习对象。就此而言, 语文课必须将学生的听说读写活动置于生活之中。其次, 大量的人文语言学研究成果表明, 语言具有强烈的人文性特征, 即语言是人性的表征和源泉。亚里士多德认为, 民族的思维特征, 比如东方人和西方人不同的思维方式, 是由民族的语言体系的差异造成的。这个论断后来由洪堡特作了详细的证明。语言与人的本体性关系如此之紧密, 卡西尔甚至直接将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因此, 语言与人的生活存在着不可剥离的关系。语言学习的过程就是人的成长过程, 就是人的人性不断完善提升的过程, 就是人不断成长为人的过程。只要我们承认学生在就学的几年时间里是一个动态的人生实践过程, 那么不得不同时承认, 也是语言的实践过程。我们可以想象一个人的生活可以与他正在学习的物理知识、数学知识相对脱离, 但完全不可想象他可以与语言脱离。非语言的生活不是人的生活。狼孩之所以不被承认为人, 就是因为“他”不具备语言能力;有的民族对尚未获得语言的孩子不称之为人。中学语言学习必须基于这样的人文观, 将语言学习过程与人的生活实践过程紧密结合起来, 须臾不可放松。其三, 语文课程的承载系统, 即教材提供了充分的生活空间。尤其是文学, 本身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世界。人的局限性何其大, 而世界如此广阔, 但是人却可以凭借文学极大地超越自己的物理局限。通过文学, 一个中学生完全可以生活在另一个空间中, 另一段历史中, 另一个人的感情世界中。进入文学的途径不在认识, 而在体验。在体验文学中, 学生就以全部的人性参与了与文本的对话。也就是说, 他是将他的全部生活积淀以一种感情的形式理解文本, 同时也接受文本对他的进一步提升。这就是哲学解释学上说的视野交融。学生只要一进行文学体验, 他就是以他的全部生活作为前理解, 进行着一次新的生活。

二、如何实施语文的实践性教学

语文实践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 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 体现对语言的理解与感悟, 运用与创造的实践过程。它是一种以活动为载体, 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习语言、形成语言能力为内容, 以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标的实践活动。

语文的实践性教学强调学生积极参与语文活动, 通过实际操作, 在听、说、读、写的一系列活动中动脑思维, 动口交流, 掌握和运用语文知识, 尝试得到成功的快感, 以通过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 把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从而使语文知识得到巩固、内化, 形成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教师要促使学生进入学习主体的根本途径, 主要方法就是要加强实践性, 使语文教学生活化。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促成者和学生表达需要的刺激者。教师要把教学活动置于学生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 从而激发他们作为生活主体的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同时要把教学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 在生活中学习, 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这样, 语文学习既是学习的需要, 更是生活的需要;既是自然而然自由自觉的生活形式, 又是受到一定目的要求引导、渗透、规范的学习形式。这样的学习才真正是内部动力驱使下的学习。

那么如何加强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呢?

一是树立对话意识。何谓对话?简单地讲就是平等主体之间的真诚交流, 从而双方相互促进提升。以下几个主体之间要发生关系。第一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传统教学教师和学生是不平等的, 师即父, 他以知识上的主宰者自居, 从而在人格上主宰学生。现代教育, 尤其是语文教育提倡双方平等, 教师不是知识的垄断者, 更不是文本的最终阐释者, 因此不仅在人格上, 而且是在知识生产上, 他与学生之间都是平等主体的关系。王尚文先生说过, 教鲁迅小说, 不是教师把鲁迅小说教给学生, 而是与学生一起学习鲁迅, 共同阐释鲁迅小说。这是一个很深刻的见解。第二是学生与文本之间。文本是教材, 但并不是权威。学生不是向文本学习, 而是去阐释文本。近年来已有众多的理论揭示, 阐释是自我阐释。这就是说, 文本的意义不是既定和普遍的, 而是阐释者主观意向和文本客观结构的共同产物, 具有个人性。朱光潜说过, 你从文本中拿来多少, 决定于你放进去多少。对于文本面前,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收获。对于不同的人, 文本自身也获得不同的意义展现。读者和文本之间也是平等的关系, 在阐释过程中, 读者和文本都有了新的视野打开。第三是学生和学生之间。传统的教学, 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都一致对着教师, 而学生与学生之间是不发生关系的。因为既然认为知识产自教师, 学生之间的交流就是没有知识论上的意义的。但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 知识其实源于交流, 而非单向传递。因此, 语文教学需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 尊重知识原创。

二是从教学方式上, 教师在设计教学和进行教学时, 应更加注重过程性。传统教学强调教师的教, 更多的是关注学习的结果, 而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方式和策略来学习的。新课程标准力求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 以及对教学、教材、评价等方面的指导,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亲身实践, 合作探究, 从而改变接受性的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这对培养未来需要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创造性理解和使用教材, 利用教材和一切有利因素, 给学生创造机会, 使学生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 逐步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其中教学方式的改变是关键, 课程标准极力倡导改革教学方式, 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是实现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如让学生扮演课文中人物角色、观看实物、电化教学、辩论会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 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时间留给学生, 为其积极创造实践的机会, 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实践过程中来。这个过程就是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的过程。

三是从课程内容方面讲, 教师要不断开发学校、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 特别是那些鲜活的、密切联系学生经验世界的教育资源, 使语文课程内容不再局限于教科书, 成为不断充实的、不断更新的、源远流长的一泓活水。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 要“沟通课堂内外, 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 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 增强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著名语言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说, 以自己学习语文的经验看, 得自课内与课外的比例是“三七开”。因此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 优化语文学习环境, 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 校内外沟通, 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 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 形式与渠道, 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 丰富知识, 提高能力。

语文教师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戏剧表演、博物馆、纪念馆、布告栏、广告等都是学习资源, 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谷民情、国内外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日常生活话题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四是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陶行知在《教学要合一》一文中指出:“先生拿做来教, 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 方是实学。不在做上下工夫, 教因不成教, 学也不成学。”教师首先要大力改造课堂教学, 变封闭为开放, 加强与课外、与生活的联系与沟通, 变读书、简单答问的单调形式为课堂上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机会:讨论、游戏、表演、展示、欣赏、评价……让每个学生动脑动口, 让学生有更多交流、合作的机会, 使小课堂连着大世界。其次, 要改变以教师为主为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 不仅让学生在课堂上有练的机会, 而且下课后有走出校门参与实践的机会, 如布置学习园地、辩论会、演讲比赛、社会活动等。惟有拆除阻隔学校与社会、课程与生活之间融会贯通的藩篱, 学生才会感到学习是生活的需要, 而不是额外的负担。

总之, 我们必须切实加强语文教学的实践性, 这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根本途径, 更是语文课程本身的必然要求。为了加强实践性, 教学方式的改革是当务之急。法国近代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真理和实践密不可分, 探求真理更不能脱离实践经验, 要让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和发展, 就必然教他们参与各种实践活动。”

摘要:实践性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 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根本途径。加强语文学科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方面的实践性, 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的必然要求。

职校语文实践性教学初探 篇10

本文以我校茶文化专业为例, 谈谈如何加强语文实践性教学,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掌握就业必需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

一、系统的口语交际训练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 职校生一走出校门, 就面临着就业的严峻考验。而口语交际能力是他们立足岗位, 学会与人沟通交流, 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保障。[1]我校语文老师通过认真学习茶文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了解到本专业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要求较高, 为了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语文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口语交际训练, 训练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

首先要充分利用课前5 分钟的口语训练, 第一轮训练内容应简单, 只要学生站在讲台上开口说话就算成功。这时教师更多的不是关注学生的口语表达技巧, 而是给予学生以鼓励和微笑。第二轮训练教师给出丰富的主题内容, 如讲新闻、讲故事、介绍人或物、朗诵诗词等。这些主题切合学生实际, 让学生有话可说。两轮口语交际训练下来, 学生进步明显。

课外通过让学生背诵国学经典语句, 古代关于茶的诗词, 通过朗诵会、演讲会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机会。实际上语文教师只有研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创造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 为学生创造训练机会, 就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说的欲望, 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生活化的写作片断训练

职校生毕业后应掌握最基本的写作能力, 除了会写常用的应用文体之外, 茶文化专业的学生还要会写茶艺解说词等。但目前职校生的写作能力普遍较差, 很少学生能写出语句通顺、言之有物的文章。根据现状, 教师应多加强学生的片断写作练习, 让学生对写作不头疼和感兴趣。在此基础上, 逐渐提高她们的写作能力。

教师上完一篇课文后, 学生往往印象深刻并有自己的一些感想, 教师通过开放性的作业让学生完成片断写作。如上完《胡同文化》后让学生写关于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上完《鸿门宴》后让学生写你最欣赏课文中的哪一人物。这些开放性的话题学生兴趣高, 有可写的东西。这种练笔, 贯彻了读写结合的语文理念, 提高学生自信心, 这既巩固了课文知识又提高了写作能力, 可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茶文化专业学生有很多的专业实践活动。每一次的实践活动都是练笔的一个好机会, 因为学生亲自参加, 有感而发, 有物可写。学生参观茶博会后老师及时让她们写观后感, 进行专业茶艺表演前老师指导她们写主持词和解说词, 校外专业实习回来写实习报告。通过教师指导和练习, 学生不仅提高了写作能力, 而且对她们的专业学习方向更有目标性, 对她们的职业岗位有更大的认同感。语文教师以专业为突破口, 巧妙地把语文学习同学生所学专业联系, 使学生体会到语文也是一种工具, 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 从而喜欢并重视语文学科

三、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来源于生活, 生活处处皆语文。职校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就是提倡语文教学要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要贴近学生现在和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实际, 实现语文与生活、学习与就业的双赢。[2]因而, 课堂内外开展一些生活化的语文实践活动, 可以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 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语文的魅力, 感受语文的实用性。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为她们学好专业课程和终身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

(一) 读书会的开展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是我们语文老师的职责。开学之初我会根据不同专业, 给学生开一个书单, 要求学生至少一个月读一本好书。每个月我会利用班会或课外时间开一次读书会, 学生在读书会中畅谈读书感受。通过读书活动, 学生开阔视野, 丰富知识, 增长见识, 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文学修养。

(二) 朗诵会的开展

因专业的特殊性, 茶文化专业学生应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本专业都是女生, 大多学生在口语训练的基础上对朗读、朗诵有一定的兴趣。笔者每学期在班上都会举行一次朗诵会。朗诵会上教师进行现场录像, 课后与学生一起分享, 并对朗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剖析。朗诵会的开展,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喜欢名作名篇, 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语文素养。

(三) 影视作品赏析活动

影视作品涉及的内容丰富, 艺术性强。根据专业, 在茶文化班教学中让学生观看纪录片《茶, 一片树叶的故事》。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 结合自己的领悟, 分小组对每集中的一些知识进行归纳和讲解, 畅谈观后感。同时, 解说词是电视纪录片中的一个重要元素, 茶文化专业学生要会写和说六大茶类茶艺表演的解说词。因此, 教师可让学生谈谈纪录片中自己最喜欢的解说词并说出原因。通过这种语文实践活动, 让语文教学更好地服务于专业, 使学生逐渐认识到语文学科的重要性从而对语文学科兴趣更浓。

四、结语

作为职校语文教师, 我们要锐意改革、勇于创新, 按照职业教育的要求, 在保持语文学科自身特点的前提下, 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更多地在语文实践性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兴趣,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教学中来, 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必要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基础, 学生将在语文这门博大精深的学科中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俞益娟.中职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研究——立足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 切实培养学生口语交际技能[J].现代语文, 2013 (7) .

突出教育改革的实践性 篇11

“2011计划”有许多关键词,其中一个关键词是协同创新。协同创新有着丰富的内涵,开放、合作、创新、团队、一流和人才是其内涵之一。此次论坛的主题以及上海电大11位老师的教学学术成果报告与“2011计划”主旨是何等的一致,与提高质量、内涵发展是如此的合拍。由此可见,中央电大为此次论坛所做的设计与安排,拟通过并以上海电大教学改革实践探索与创新能力提升为典型实例,梳理我们自身教学工作,总结成功经验,进而研究新时期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开放教育质量的新途径。在这个时候,听到来自于上海电大教学一线的老师们关于教学改革与创新能力的探索实践和成果报告颇受启发,尤为珍贵,由此所透视出的那种改革精神和创新力量筑起了一个继续前行、进一步提高教学改革品质的良好平台。

上海电大11位老师带来的生动教学改革案例和成果,诠释和活化了上海电大“3L”教学模式,再现了两个“一切”的理念。我们知道,教学制度和教学安排不等于教学效果,有了教学模式也不等于就有了教学效果,这中间还有一段路程要走,需要教师通过具体的教学实施方案、教学活动和改革创新转化并落实到学习者身上。我们看到,上海电大把老师改革与创新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了,在开放教育成为我们办学主体、教学模式日臻完善的今天,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应用等诸多方面,确实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和突破性进展。当然,我们也在关注:在深化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的同时,如何把提高教师的教学改革积极性和教师的教育专业水平结合起来并作为重要抓手,从教学学术的高度来探究今天的电大、明天的开放大学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研究开放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学改革基本路径,逐步摆脱质量危机。

由此,我想到了关于适应性教学和有效性服务的问题。在开放教育试点期间,尤其在试点后期,我们总结产生了一系列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这无疑是全国电大和地方电大的试点成果,凝聚着大家的智慧。但是,今天回过头来反思一下,我们的教学模式是不是始终引导着我们的教学改革?是不是确实应用在教学中并影响了学习者?是不是都转化到了教师的具体课程教学活动中?范式、模式也好,样式、学式也好,确实对我们当时提高认识、探索规律、改革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但是,这些模式或样式不能变为桎梏;在顾及时代发展的同时,也不能跨越现实社会条件,比如社会要求、学校管理能力、教师教育能力、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认知能力等等。否则,那些模式或样式就会变成一种公式、文本和空洞的说教,老师和学习者都不会领情。现阶段,在开放教育基本规律和教学模式的指导下,要注重适应性教学和有效性服务,接地气、求实效,把两个“一切”落实在学生身上。提倡适应性教学,就是在教学中立足于学习者的学习起点、学习背景和认知水平,立足于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以适应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开展教学,让教学“恰到好处”,适应学习者的胃口。如果能以这种姿态去思考和设计我们的教学方案、教学路线和教学行动,我们的教学可能就会离学习者更近一些,可能就会与我们的学习者发生互动。有了适应性教学,还应该有有效的学习支持服务,因为学习支持服务是完整、深切地关注和理解学习者,为学习者提供支持服务的一种有效形式,这也正是开放教育的特点。有效的服务,简单来说,就是所有的学习支持服务形式、技术手段以及课业和非课业的帮助和支持,都要考虑和验证其对学习者的支持服务的实际效果。具体操作上,要从学习者的认知水平、情感交流和学习能力三个方面入手;从目标上把我们要做的各种服务,转化为学习者的有支持的学习,少追求一点形式,多追求一点效果。

当然,教师实施的各项教学改革与创新,只要是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学习者的学习与成长,都应该给予鼓励和支持。不要去寻求“标准答案”,现阶段,我们需要有更多的答案,需要更多的积累,唯有在“教学改革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中,我们才能不断破解教学问题,继续走在提高教学质量的路上。

(本文系作者在“教学改革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教师论坛上的点评发言,根据录音资料整理。)

加强小学语文实践性教学 篇12

一般来说,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与学生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距离, 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 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 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 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 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 扩大视野, 理解课文, 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 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对此,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 调查访问, 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引领学生去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我在教《船长》这一课时, 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影片《泰坦尼克号》中船就要倾翻时的那个片段, 让学生看到船即将倾翻时人的心态, 体验那种场景, 然后再学习课文《船长》, 这样先给学生创设出一个能让他们深入到文章中去的情境, 激发学生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立场去思考, 去体会人们 (不仅是船长) 的各种表现, 从而真正走进文中的世界, 和文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随着阅读的逐步深入, 船长的英雄形象也必然会在学生心中渐渐高大、丰满起来。再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对话来体会船长的威严镇定, 临危不惧。通过朗读, 让学生在思维的撞击和课文的诵读中, 对课文内容的深刻领悟, 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品味船长随着船下沉时的情境, 感受当时人们的心情。最后, 学生自然就会理解哈尔威船长那种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精神。

除了刚才这种用影片导入, 去帮助学生联系实际理解之外, 还可以把课文中出现的场景, 让学生自己去扮演, 再现当时的环境, 结合现在的生活, 让学生真正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语文课本中每一篇课文提供的素材, 都有生活的影子。都是由作者或根据生活的场景去写, 或根据生活的经验去影射, 或根据生活的基础去遐想的。而由于地区和时代的差距, 有的课文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 所以, 教学时教师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 使学生如临其境,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起其高度注意, 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例如:我在教授《三袋麦子》这一课时, 就是以表演的形式来结束课文的。我在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后, 请学生分别扮演土地爷爷、小猪、小羊和小猴, 表演课文中一年以后, 土地爷爷拜访他们时的情景。学生脱离了书本, 先是想象出很有礼貌地互相打招呼:“土地爷爷, 你好!非常感谢你去年送给我的礼物……”“小猪, 你好!不用谢……”这组对话是学生联系到生活实际添加的礼貌用语。接着, 小猪回味起馒头和烙饼的滋味时, “不由得舔了舔舌头”, 学生也模拟课文中说的, 伸出舌头, 舔了舔嘴唇, 嘴里还说着“真馋啊!”虽然“舔”只是个细小的动作, 但却表明学生已经充分把握了角色的心理, 把握住了所扮演的角色——小猪憨厚、可爱的个性。同时, 他淋漓尽致的表演, 说明他已经深深领悟了课文中憨厚这一词语的意思, 而且他的表演也有利于其他同学理解该词。

《语文课程标准》第20页也明确指出: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 整体考虑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 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 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 统筹安排教学活动, 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要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 提倡多读多写, 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 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 学会学习。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 沟通课堂内外, 沟通听说读写, 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 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社会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正如一位名师说过:“让语文走进生活, 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 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比如:“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 眼里有资源, 心里有教育, 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另外还要让学生多注意生活中不规范的语文用字, 比如:“家俱销售”、“制冷鲜锋”、“好色之涂”、“有痔无恐”、“无胃不治”、“默默无蚊”、“钙不能缺”等等不胜枚举。特别是如今的网络语言, 比如:称过奖为果酱, 三好学生为3H学生, 气死我了为7456, 版主为板猪, 故事的发生是酱紫的等等。这些不规范用字现象, 可以让学生扮演一名文字小卫士, 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现象。这样, 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 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 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和说服他人的能力。

总之,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也处处会用到语文, 加强小学语文实践性教学, 可以优化教学过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他们的创新和实际应用能力, 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摘要:小学语文实践性教学, 是小学语文生活化的教学, 将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生活背景之中, 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学习的强烈愿望, 同时将教学的三维目标和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动力,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 在学习中生活, 让他们获得知识, 还能灵活地运用到生活中去, 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 语文素养和能力得到加强。

上一篇:绘画情感下一篇:自动采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