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能力艺术教育(共12篇)
实践能力艺术教育 篇1
质的研究可以看作是定性研究, 是在相对比较自然的环境中, 通过个案研究法、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调查法等方法对研究对象长期进行深入而细致的研究。质的研究的主要分析手段是归纳法, 当在自然环境中获取了一手资料之后, 就会从被研究者的角度出发, 理解他们对待事物的观点和看法, 解释他们为什么会做这些行为, 然后结合相关理论, 建立相关假设, 再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手段来验证假设。[1]
随着师范教育的不断改革, 学前教育从培养中等学校教师转变为培养幼儿园教师, 这就要求学校教育专业的本科生也要适应这种改革, 不断更新自己的素质构成。当前我国很多院校学前专业的学生都没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当走上工作岗位之后, 不能快速地适应幼儿园的教学环境。[2]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 应重视教学工作, 不断提高本科生的综合素质, 提高他们的教育实践能力, 从而促进学前教育本学生的就业和发展。
一、研究设计
(一) 研究对象
本文在选择研究对象的时候, 采用的是目的性抽样, 选择吉林省A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三名学生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之所以选择这三位学生, 是因为质的研究不能选择太多的研究对象, 而且他们平时在学习过程中非常投入, 对于学前专业的课程和实习情况都比较了解, 便于全面掌握研究需要的材料。
(二) 资料收集
这三位学生都是住校学生, 平时的学习生活中都比较热情, 我主要是通过与他们进行交流来获取相关信息。当他们答应我的调查之后, 我听了几次他们的讲课, 为了防止漏掉有用的信息, 进行了录音和记录, 从而完成了资料的收集过程。
(三) 资料分析
对于观察、访谈得到的资料, 本文主要采用了归纳法进行了分析, 主要得到了四点结论。第一, 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理论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第二, 学前教育专业的技能课程基本都是以实践练习为主;第三, 基础理论课程中实践活动比较少, 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没有太大的影响;第四, 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都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实习机会, 从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二、研究结论
(一) 学前教育专业“专业理论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本科生的教育实践能力
通过整理分析收集到的资料可以发现,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课后的实践作业、课堂实践活动以及教师的讲课都可以在一定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首先, 教师讲授知识是专业理论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通过平时与学生的交流和本次的访谈都可以发现, 虽然理论课程比较枯燥, 但是教师讲解的知识和理论却是他们必须掌握的, 是今后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所必需的。部分教师在上理论课的时候, 也不是单单按照教材进行讲解, 而是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实际情况列举了很多实例, 在本次调查和访谈中, 学生反映在专业理论课上, 学生讨论和教师讲课的比例为1:2, 但是还是有一部分专业理论课程,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比较少, 也很少给学生举例子。
其次, 在专业理论的教学课堂中, 教师给学生设置了一些教育实践活动。三名学生在接受访谈的过程中, 都认为他们非常认可而且需要理论课上的实践活动, 他们都认为通过这些实践活动,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的教育实践能力, 并且表示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能够多采取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 讲解完理论知识之后, 给学生设计相应的实践活动, 而且希望实践活动能够通过多种方式来开展, 模拟幼儿园的实际教学情境, 这样可以让他们掌握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 专业课程结束之后, 教师会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后作业, 这些作业都是实践性质的作业。学生在回想完成这些作业的时候, 依然觉得比较痛苦, 但是当叙述完之后, 脸上露出了非常欣慰的表情, 认为这些实践作业给他们带来了非常大的收获。不同的理论课程、不同的教师, 会给学生留不同的实践性作业。
最后, 部分理论课程教师会带领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去幼儿园进行实地考察, 比如:教法课、游戏课程, 而且并不是只去一个幼儿园, 幼儿园和他们当前学习的课程是统一的, 都是比较有特色的幼儿园。有的时候, 本科生去幼儿园观察之后, 还会选出几名比较优秀的本科生去幼儿园见习,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真正进入班级见习, 只是能听幼儿园教师讲“示范课”或者“公开课”, 如果学生能够真正进入班级见习, 相信这会在更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
(二) 技能类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把技能类课程设计为实际练习课, 这样的课程具有很明显的实践性。比如:普通话课程, 教师为了训练学生实际运用普通话技能的能力, 让学生去操场或者学校的某个地方, 与学生进行交流, 说服他们教自己打球或者和自己一起做某一件事情, 总之就是让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试图用语言说服别的学生, 从而提高他们运用普通话的能力。钢琴课, 教师一般都是先给学生进行理论指导, 然后再进行实际操作示范, 当学生都看明白之后, 让学生自己练习, 课后给学生留作业, 让学生回去练习一首与本堂课相关的曲子, 下次上课如果都弹奏得不错, 再开始学习新的内容。通过这种实际练习,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和提高本科生的实践能力, 一方面他们可以把理论真正与实际结合起来, 另一方面, 可以观察教师的教学方式, 当自己今后走上工作岗位之后, 遇到类似问题时, 可参考和借鉴。
(三) 基础理论课程对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教育实践能力没有显著影响
学前教育专业的“中外教育史、学前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行为观察指导”等课程, 基本没有安排实践课程, 也没有带领学生下幼儿园参观、见习, 学生只是听完教师讲解理论知识, 但是当这门课程结束的时候, 学生脑中并没有留下太多的印象, 基本都忘记了, 更加不懂得如何去运用所学的知识。本次访谈中, 三名学生都表示, 这些基础理论课程并没有给他们的教育实践能力带来直接的帮助。
(四) 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希望得到更多的教育实践机会
虽然从本次的访谈和观察中, 发现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具有较多的实习机会, 但是从平时的观察和与学生的交流中也可以发现, 依然还有一部分学生的实习机会比较少, 平时的实践活动也没有真正用心参与, 收获也比较少。因此, 很多学生都表示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实践活动, 从而满足今后自己从事幼儿教学和保育工作的需要。
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都认为通过实践活动, 可以帮助他们进行反思, 但是通过与学生交流, 发现他们内心渴望进入幼儿班班级见习, 而不是只是看幼儿园儿童的活动, 更不是仅仅听幼儿园教师讲课, 本科生希望能有更多的时间学习技能课, 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艺术技能、设计游戏技能、幼儿一日生活的设计技能等, 还无法满足今后从事幼儿园工作的实际需求。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 不足
首先, 针对本次研究收集到的信息, 有的时候并没有及时地进行整理的分析;其次, 对于第一次与学生访谈之后, 发现的不足地方却没有得到及时解决, 在与学生进行第二次交谈的时候, 并没有很好地解决上一次遗留的问题;最后, 对于获取的信息, 由于各方面的问题, 没有对相关信息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分析。
(二) 展望
希望通过本文的调查和研究, 能为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提供一点借鉴, 虽然本文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 由于本次调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但调查结果依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希望今后教师不管在理论课程还是实践课程的教学中, 都能重视培养和提高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教育实践能力, 真正让学生走出校门之后, 能够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 在幼儿教育工作中也能出色的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和幼儿保育工作。
摘要:本文从质的观点出发对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践能力进行了深度的探索, 并访谈了部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 发现当前在培养学生教育实践能力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并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建议, 希望能对今后培养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教育实践能力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学前教育,本科生,教育实践能力,质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刘春梅.学前教育本科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质的研究[J].新乡学院学报[J].2015 (07) :65-69.
[2]吴波, 柳和生.地方高校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J].教育探索, 2012 (01) :12-15.
实践能力艺术教育 篇2
关键词:学前教育;实践能力;措施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构成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担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学前教育人才的重要任务。但是,从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现状来看,还存在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重理论轻实践、学习评价的不科学、教学方法不得当等等,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就必须要在时代发展趋势下,根据学生学习的差异性,采用正确合理的.完善对策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艺术教育 篇3
【关 键 词】《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3-0074-03
教师职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而且需要有良好的能力结构。长期以来,我国教师教育课程设置重理论知识传授而忽视教育实践能力培养,导致师范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却不能做到学以致用,往往需要经历比较长的入职适应期。
2011年10月8日,国家教育部颁布《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将“实践取向”定为今后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基本理念之一,将“教育实践与体验”定为教师教育课程的三大目标领域之一,为我国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指明了方向。解读《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改革实践能力培养方式,是我国各级师范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传统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形式单一,实践时间过短
我国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主要安排在职前教育阶段的后期,且相对集中,其主要形式为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教育见习主要以观摩一线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为主,但时间较短,学生很难全面了解基础教育各阶段工作的特点。教育实习内容主要为参与基础教育教学工作和班级管理工作,通常以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两种形式开展。分散实习往往因为组织管理松散,学生得不到规范的训练和指导,导致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受到很大限制。集中实习由教师带队,管理严格、训练规范,但由于人数较多,通常为几个学生同在一个班级实习,这就使每个人实际能够分配到的教育实践时间过短,难以积累足够的教育实践经验。
顶岗支教实习是对教育实践形式的一种创新,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师范生教育实践改革,对解决贫困地区师资紧张问题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如何切实有效地对顶岗学生实施指导,如何使学生在顶岗状态下进行专业反思和相应的理论学习,仍然需要认真考虑。
(二)关注技能习得,忽视师范生教育实践兴趣的激发
当前,我国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中一方面实践课程仍然是理论课程的延伸和补充,其目的主要为验证和应用理论,忽视了对教育教学活动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因为学习理论课程后往往不能获得及时的实践机会,而使学生缺乏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难以形成对知识的探究和反思。对教育教学复杂性的认识也大多是肤浅的,因此毕业入职后往往难以应对各种复杂的教育情境。
教育实践的过程也主要采取“艺徒制”形式,通过观摩、模仿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而进行学习,强调学生掌握一系列教育技能。这就把教育实践简化为一个简单的技术控制过程。这种缺乏主体性思考的教育实践培养出的只是技术性的教员,[1] 忽视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既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实践兴趣,也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教师职业认同。
此外,师范院校师资往往缺乏基础教育服务工作经历,不能结合基础教育实际需求很好地开展教师教育课程。在进行学生教育实践指导时,也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指导建议,无法真正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实践兴趣。
(三)教育实践基地建设薄弱,缺乏长期有效合作形式
教育实践能力必须在学与做的交互过程中才能形成,这就需要大学与中小学、幼儿园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目前,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仍然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愿意长期、系统地接受实习生的实践基地较少。因为中小学和幼儿园日常工作繁忙,部分教师认为指导实习生教育实践会增加工作负担,且容易干扰中小学和幼儿园正常工作的开展,所以对师范生的教育实践支持度不高;第二,师范院校自身对实践基地的建设力度不够,没有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实践基地建设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和保障机制,不能使教育实践得以有效实施;第三,师范院校与实践基地之间合作形式松散,没有形成长期有效的协作机制,大学教师与中小学、幼儿园指导教师面对面共同商讨师范生培养问题的机会较少,不能就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良好的沟通和解决,且双方在教育理念上也可能存在一定差异,导致学生觉得大学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可以应用的机会很少,面对现实教育情境常常感到束手无策。
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对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启示
2011年10月,国家教育部颁布《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对幼儿园、小学、中学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与课程设置做了全面、详细地规定,其中突出了教育实践课程在教师教育课程中的重要地位,为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内容和培养方式提供了指导意见,是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依据。
(一)延长教育实践时间,丰富教育实践课程内容
首先,《标准》在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中规定教育见习、实习时间最少为18周,极大地延长了教育实践时间,为实践能力培养工作的展开提供了时间上的支持和条件保障。
其次,《标准》把“教育实践与体验”列为教师教育课程三大目标领域之一,并进一步提出“观摩——参与——研究”的实践模式,改变了传统“听课——上课”的单一实践模式,遵循了个体实践能力习得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强调师范生参与儿童活动,获得与儿童的直接交往体验;与家庭和社区合作,培养师范生良好沟通能力;通过参与教育实践基地的各种教研活动,学会对实践过程中的所学、所思、所想分析研究。这些措施都极大地拓宽了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丰富了培养内容。
各级师范院校应遵循《标准》要求,改革传统学科取向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增加实践类课程的门数和时数,延长教育见习、实习时间,并在学科课程教学中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打破以往相对集中的实践形式,可建立新生入学教育见习——学科课程教育见习——教育综合实习的长期实践体系。通过入学教育见习,培养学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和使命感;学科课程教育见习可帮助学生结合教育实践及时验证和运用所学知识,积极建构学科教学知识;综合教育实习让学生通过独立承担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积累教育教学经验,为毕业入职做好准备。
nlc202309010618
(二)关注师范生反思性实践能力培养
《标准》针对传统“艺徒制”的教育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中师范生主体性的丧失,提出“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在研究自身经验和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反思性实践者”主要指在教育理论和思想上有深刻的认识和思考,能够对教育目标、内容及手段进行不断完善并勇于改革的教育主导者。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应当突显对“反思性实践”的重视,积极建构自我的教育教学知识,这个自我建构的过程应该是一种行动与反思交替的过程,是一个“行动——回顾行动——意识到主要问题——创造其他行动方案——尝试”的螺旋上升的过程。[2]反思性实践是对传统技能性实践的改革和创新,较好地沟通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
反思性实践者的培养一方面要求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要勤于观察、善于思考,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指导教师也应为学生相互交流实践经验创造机会;再一方面,学生的反思性实践是其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理论知识对所获取的实践经验进行思考、判断,并形成相应实践行动的过程,因此教师的指导作用至关重要,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教育素养。
(三)加强教师养成教育,激发师范生教育实践兴趣
教育实践能力包括职业态度、实践知识和实践技能三方面,因此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除了知识、技能学习,还应加强教师养成教育,激发学生实践兴趣,形成教师职业认同。
教师职业是一个特殊的职业,教师的道德修养、举止行为和工作态度等对学生起着很大的影响作用。如果师范教育只重视专业角色的培养,而不重视对师范生进行道德和精神的塑造,那么师范生就不能领会教师职业的真正涵义,就不会形成职业认同感。《标准》把“教育信念与责任”列为教师教育课程目标领域之一,要求师范生具有“正确的儿童观、教师观和教育观”,“引导未来教师因材施教,关心和帮助每个幼儿、中小学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师范院校应加强教师养成教育,重视对师范生职业品质的培养。如《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中提出,加强教师养成教育“可邀请一线优秀教师对师范生言传身教,感受名师人生追求和教师职业精神”,以及让师范生“深入农村基础教育实际,引导和教育师范生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开展师范生实习支教和置换培训,服务农村教育”。这一切均要求各级师范院校应在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中增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课程的学习,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培养。同时,应与中小学、幼儿园以及社区、家庭沟通、合作,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文化氛围,充分激发师范生教育实践兴趣。
(四)构建学习共同体,实现教师终身学习理念
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幼儿园的合作不仅限于把其作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验证和运用的场所,也要求形成良好的学习共同体。《标准》提出了教师教育课程“终身学习”的理念,认为“教师是终身学习者,在持续学习和不断完善自身素质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教师教育课程应实现职前教育与在职教育的一体化”。教师的终身学习需要以大学与基础教育的合作关系为根本特征,变革传统教师文化,使大学教师与基础教育教师之间形成对话,良好沟通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
大学和中小学、幼儿园应共同协商制定长期有效的合作形式。通过合作,大学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基础教育发展现状与趋势,把握基础教育教师的职业要求,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师资。基础教育教师参与共同规划教育实践课程,并担任师范生的入职指导教师,与师范生建立长期互动关系,有利于对师范生进行系统地、有针对性地教育培养。同时,在对师范生的指导过程中,基础教育教师也不断完善了自身的教育教学,从而获得发展。所以,各级学校领导应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地方政府和相关行政机构也应给予大力支持,切实保障学习共同体的建构,共同形成教师教育研究的团队,最终实现教师的终身学习。
参考文献:
[1]杨燕燕.我国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历史回顾与发展愿景[J].教育探索,2010(5).
[2]刘晓红,段作章.中外几种教育实习模式的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0(4).
[3]施良方.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兼述美国课程理论的兴起与发展[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2(4).
[4]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2011,10.
[5]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2011,10.
实践能力艺术教育 篇4
一、幼儿歌曲弹唱能力的培养
幼儿歌曲弹唱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岗位技能之一。弹唱儿歌, 要求学生要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有协调的手口配合能力, 有正确的童声歌唱方法, 有较强的钢琴伴奏能力, 形象、生动地表现音乐作品的风格和内容。以下是我们在幼儿歌曲弹唱学习中具体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
(一) 幼儿歌曲弹唱时的歌唱技巧训练
1、演唱姿势。弹唱时, 精神饱满地坐在钢琴前, 后背挺直, 肩部放松, 双手自然地放在键盘上。在弹唱不同风格的儿歌时, 为了更好地表现音乐情绪, 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可以运用一些肢体语言。如一些律动感比较强的儿歌《洋娃娃和小熊跳舞》,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歌曲的节奏特点, 用头部左右律动, 增强幼儿的音乐感受力。
2、气息。气息采用胸腹式呼吸, 吸气时口鼻同时并用;呼气时, 要保持后背脊柱的挺立感和胸稍向下部肋骨的扩张状态, 同时收缩腹部。
3、演唱方法。以连音唱法和跳音唱法为主。如在演唱儿歌《小小的船》时, 运用连音唱法, 气息平稳, 声音连贯而圆润, 演唱效果柔和、优美;在演唱儿歌《打电话》时, 我们运用跳音唱法, 气息短促有力, 声音轻巧有弹性, 演唱效果欢快、活泼。
4、情绪和音色。采用正确的演唱情绪和音色, 才能使儿童更容易掌握歌曲的演唱。如《十二生肖歌》, 歌曲轻松、活泼, 歌词抓住各种动物的特征, 教师在演唱中可用丰富的脸部表情, 夸张的动作, 增加歌曲的趣味性。
(二) 幼儿歌曲弹唱时的伴奏和弦的选配。首先, 我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视唱了解歌曲的调式, 掌握调式的基本音。如歌曲《送别》, C大调, 基本音级为1234567。其次, 掌握和弦常用的基本音级:如在C大调中Ⅰ级 (135) , Ⅳ级 (461) , Ⅴ级 (572) 。第三, 正确的运用和弦连接, 如Ⅰ-Ⅳ-Ⅴ-Ⅰ, Ⅰ-K46-Ⅴ7-Ⅰ等。
(三) 幼儿歌曲弹唱时的伴奏音型的选择
1、以半分解和弦为主要伴奏音型, 多适用于风格欢快、活泼, 节奏感较强的儿歌, 弹奏时可采用断奏或跳奏, 突出儿歌欢乐的情绪。如《快乐小舞曲》、《时间就像小马车》等。2、以全分解和弦为主要伴奏音型, 多适用于风格优美、柔和, 旋律流畅、婉转、细腻的儿歌, 弹奏时采用连音奏法, 分句处要抬手“呼吸”, 完美地表现歌曲的情感。如《大海啊, 故乡》、《可爱的家》等。3、以柱式和弦为主要伴奏音型, 多适用于进行曲风格的儿歌。如《国旗国旗多美丽》、《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等。4、无旋律伴奏, 即双手不弹奏旋律, 主要以正确的和弦功能配合弹唱, 能产生更富于变化的、织体音响更为丰满的伴奏效果。如《游击队歌》《歌声与微笑》等。
我们在幼儿歌曲弹唱技能训练中, 不仅要运用正确的歌唱方法, 编配合适的伴奏, 更重要的是在弹唱学习中, 感受、理解作品的内容, 准确、鲜明地表达歌曲的艺术风格, 形象、生动地表现作品的音乐形象。
二、幼儿舞蹈创编与表演能力的培养
舞蹈创编与表演能力, 也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岗位技能。幼儿律动组合的创编与表演, 幼儿歌表演的创编, 幼儿集体舞蹈的创编与表演, 音乐游戏的创编与表演, 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 以音乐为基础, 以模仿为标志, 生动活泼, 赢得幼儿满心的喜悦, 给幼儿以艺术美的享受。那么我们怎样创编出优秀的幼儿舞蹈作品呢?
1、舞蹈创编要取材于幼儿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在创编舞蹈时, 必须深入幼儿的生活, 才能积累大量的素材。舞蹈《宝宝长大了》, 描述了小孩从出生不久到会坐, 会爬, 会站, 到一走就会摔跤, 到能稳稳的走路这样一个成长的历程。创编者观察到了这一现象并把生活中的这些素材经过提炼, 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舞台上。既突出了孩子们可爱的形象, 也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把握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创编出适合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作品。幼儿热衷于对小动物的模仿。因此, 幼儿舞蹈中应多模仿动物的动态, 并对模仿对象仔细研究其形象特点, 并加以提炼。如儿童舞蹈《森林的早晨》, 里面大量的舞蹈动作都是对动物动作的模仿。清晨的阳光照进森林, 小鸟展翅飞, 猴子滑下树, 孔雀抖羽毛, 熊猫打滚……这些都是孩子们熟悉动物的典型动作, 形象的舞蹈表演深深吸引了小观众的目光, 让我们仿佛也置身于一片热闹的森林之中。
从心理的角度看, 好奇、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等都是幼儿的心理特征。针对这些特点, 在为他们创编舞蹈中, 可采用拟人化的手法, 在游戏的情境中使用童话故事, 以其特有的形体语言来表达幼儿的体验, 又反过来发展幼儿的动作。如:舞蹈《二小放牛郎》, 幼儿们都熟知这个故事, 也都会唱这首歌, 这支舞蹈采用倒叙和拟人的手法, 歌颂了王二小的革命精神。简单明晰的舞蹈结构, 塑造了儿童英雄形象, 易于被儿童接受, 看后倍感激动。
3、让幼儿参与舞蹈动作的创编。孩子们的想法是多种多样的, 所以作为一名教育者, 应该积极为幼儿提供创作空间, 给他们机会, 鼓励幼儿说出自己对事物的理解, 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去诠释舞蹈的元素。由于作品他们也参与了, 也发挥了, 他们就会很卖力的去练、去跳。
三、幼儿美术能力的培养
简笔画是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在幼儿园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非常重要。教师运用最简单的造型方法、最简洁的色彩和最简略的表现形式画出不同的物象特征, 让幼儿通过感知简洁艳丽的色彩、简略优美的线条简单夸张的造型后, 引起强烈的兴趣, 从小受到美得熏陶。在幼儿园简笔画教学中, 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精心选择教学内容。根据不同年龄幼儿感知事物的能力不同, 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 确定简笔画的难易程度。选材还要特别注意趣味性。增强简笔画教学的吸引力, 激发其求知欲。选材, 还要充分借助儿童故事形象, 如《小猫钓鱼》《小毛驴学音乐》等, 均可用连环画形式加以表现, 幼儿很乐意接受。
2、认真选择教法。教法灵活多样, 开始以教师示范、学生临摹为主, 一笔一画教画, 以后根据生活感受进行想象画、记忆画训练, 达到一定水平后鼓励幼儿大胆对形象进行加工, 鼓励儿童自己独立创作。与此同时, 与色彩学习结合训练, 对艺术形象进行着色。幼儿看到自己的画被涂上五光十色的颜色, 会备感兴奋, 兴趣大增。
3、特别教会运用艺术符号。如一个圆“O”对其经过艺术加工, 添加上若干不同线条, 既可成为不同的艺术形象。可成为静物像足球、灯泡;动物像猫、兔;人物头像等。
4、进行画理分析, 培养审美观念。经常对表现对象提出“为什么”, 即:这幅画为什么这样画, 这部分动作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线条如何运用较好等。
5、建立评价标准。画好一幅简笔画, 不但要求简单、迅速、线条运用恰到好处, 还要形象鲜明、生动。经常性的在幼儿中进行竞赛活动, 让大家评画, 充分发扬民主。同时, 也调动了幼儿的争强好胜心。
总之, 由于目前我国学前教育的迅速发展, 社会对幼儿教师的需求较大, 同时也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作为培养高素质幼儿教师的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应主动适应社会的需要, 培养出既有扎实、系统理论知识又有幼儿园艺术教学实践能力的学生, 为我国幼儿教育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摘要:本文分析了幼儿教师艺术教学实践能力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并从时代发展的角度提出幼儿教师艺术教学实践能力的新要求, 从幼儿歌曲弹唱能力、幼儿舞蹈创编与表演能力、幼儿简笔画教学能力三个方面, 探索了提高幼儿教师艺术教学实践能力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幼儿歌曲弹唱,幼儿舞蹈创编,幼儿简笔画教学
参考文献
[1]李倩, 《幼儿歌曲弹唱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5
[2]杨诗英, 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舞蹈的教育[J], 成功教育, 2010.2
[3]叫思成, 幼儿园生态式舞蹈教学活动的行动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 2013
[4]吴礼强, 浅谈简笔画教学, 华章, 2012.6
实践能力艺术教育 篇5
当前学前教育专业是高职院校专科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专业设置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专业型的教育人才。对于这一专业的学生来说,必须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综合能力的提高,尤其是实践能力,这其中就包括唱、跳、写、画、表演等等。从当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现状来看,主要存在有以下几方面问题:首先,简笔画这一考试项目难度不是很大,对于学生来说,在掌握和运用上也不需要过多的精力投入,这主要是与学生前期所掌握的美术能力有很大关系,但是,当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很多学生难以将美术艺术作为自身兴趣爱好来对待,很多是为了应试而学习的,这样在简笔画学习时就很难真正掌握要领。其次,钢琴项目的学习是大多数学生的难点,因为很多学生并不具备足够的钢琴基础,在钢琴的实践能力掌握上也处于初学者水平。而且对于钢琴技能的掌握也需要大量的时间来练习,从练习中来体会弹奏技巧,但是,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在课程安排上十分紧凑,学生练习钢琴的时间很少,这样学生很难专心投入到弹奏练习中,再加上这一专业的学习还具有一定的枯燥无味性,学生的学习意志不稳定,很难长期保持高昂的学习状态,这样实践技能的提高就会受到影响。第三,儿歌和舞蹈能力相对较强,因为这两项能力的掌握较为容易,儿歌只需要对乐谱有了解,多演唱几次就可以有所领悟,进而熟练运用;而舞蹈能力的掌握离不开大量的课下练习,只有在反复练习中才可以揣摩舞蹈的各项动作要领,而且学前教育的舞蹈一般并不是很复杂,学生的学习情绪也很热情,更愿意全身心投入其中,从而取得较好的专业成绩,对于成绩不好的学生,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练习时间不够或者是投入状态不积极造成的。第四,课堂讲解能力。学前儿童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很强,他们对于新鲜事物有浓厚的认知兴趣,而且对于教师的依赖性也很强,因此,对于学前专业学生的教育来说,首先就要摆正心态,培养教学的自信心和耐心,可以细心地对学生进行讲解引导,并且在语言组织上也要有一定的诙谐性,可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此外,还可以在课堂上积极引入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完善学生的故事表演水平和情景带入能力,部分学生的课堂讲解能力低下,主要还是因为细心度和耐心度不够引起的。
实践能力艺术教育 篇6
一、环境教育,认知道德行为
任何人都无法离开环境,只能变换不同的环境。对于小学生来讲,接触最多的环境首先是家庭,其次是学校。环境对小学生道德行为所产生的外在影响力不容小觑。
1.人际环境
小学生离开家庭即来到学校,所接触最多的除了老师就是同学,因此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人为营造出的和谐环境,对小学生的行为影响也最为直接。比如见面问好、相互体贴,从情感感知的角度出发约束学生的行为,引导学生主动关心他人,可提升校园内的和谐人际关系氛围。
2.班级环境
班级是小学生在校园接触最多的集体环境,对学生的共性行为具有强化效果与约束力。可以组织学生共同选择班歌、班级口号,起到凝聚班级合力的效果,同时也在班级中营造出制约学生个体行为的环境效应。
3.校园环境
校园既可营造物质环境,亦可营造人文精神环境。比如美化校园环境,有效利用学校公共场所,悬挂学校培养出的各界成功人士,对学生形成人文素养的熏陶;再如利用好文娱设施,在广播中播放名人故事、道德情感故事,潜移默化地渲染道德行为标准,或广播发生在学生中间的好人好事,使学生感到“榜样就在我们身边”,以此激励学生规范个人行为。
无论是物质层面的环境营造,还是精神层面的氛围渲染,都离不开规范小学生道德行为、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宗旨。也就是运用环境对学生的刺激作用,达到熏染与渗透的教育目的,从而通过外在的量变引起学生的内心质变,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生活教育,构建道德标准
生活是德育教育最好的讲台。小学生尚未达到真正接触生活、融入社会的地步,所以在道德标准的建构方面,还以父母的道德标准作为自身的评判标准,缺乏独立的人格和道德评判准绳。要帮助小学生构建一个独立的道德标准,需要引导学生融入社会,在生活中体悟道德力量。
比如,学校与社区福利机构兴建德育教育培养基地,是很多地区广为采纳的方式。可以与环保部门合作,每月选择一天作为小学生的环保日,可鼓励学生捡垃圾、收购废品,将所得收入用来购置爱心包裹,邮寄到边远山区需要学习用具的孩子手里。一方面激发学生的爱心,另一方面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构建保护环境的道德标准。
三、挫折教育,锤炼道德品质
1.渗透挫折思想
小学生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一直是温室的花朵,没有经历过风吹雨打,也未曾体会世事艰难,很多学生养成了娇骄二气,不利于心理发育。在德育教育中,适当地向学生渗透挫折思想,如讲某些名人失败的经历、如何在挫折的窘境中奋斗崛起,从思想上使学生做足遭遇挫折的准备,可作为挫折教育的思想铺垫。
2.开展主题活动
主题班会是实施挫折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班会的形式多样,不拘泥于课堂座谈形式,也可在户外举行的实践活动中进行。作为实践性活动,学生在组织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挫折,尤其是整个活动出现失败,可锻炼学生遭遇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的随机应变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当然,实践性活动的事后总结是相当有意义的。在总结成因与败因时,还应注意两点:一方面,无论总结成与败的经验,教师都要避免代替学生思考,而是启发学生自己挖掘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有所欠缺,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身的问题,才能切实得到成长。另一方面教师应避免将个人意志灌输于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如人为界定这次参观活动的成功标准,而应交由学生自发评判,以提升学生的判断与选择能力。
从实践教育经验来看,构建小学生的道德观念、提升道德认知能力是一个反复认知的过程。在由实践上升到理论意识构建的德育教育中,从环境教育中约束学生的道德行为,提升学生对道德观念的理解;从生活教育中帮助学生建构个人道德标准,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挫折教育则是锤炼学生道德意志品质的最佳途径,以提高学生的判断和选择能力。提升这三项基础能力,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也随之得到提升,相应地学生的道德观念也就构建起来了。
高职母语表达能力教育的实践性 篇7
一、高职院校学生母语表达能力的实际状况
(一) 母语表达能力不理想
南京地区某高职学院的录取分数在省属高职院校中基本处于上游, 学生的母语表达能力状况在高职学生中应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近几年学院举办的职业汉语能力测试结果和学生研讨会训练情况显示:高职院校学生母语表达能力不理想。
职业汉语能力测试主要测试汉语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书面文字表达能力, 内容取自“国家汉语能力测试” (简称ZHC, 是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测试项目, 是我国目前唯一的汉语应用能力国家级测试) 用书的样卷内容, 题量少了三分之一, 删除的基本都是难题, 应该说难度降低了不少, 可是以100分计的试卷测试结果难尽人意。统计表明:最高分为80分, 最低分为58分, 总平均分为68.25分。从这个结果来看, 如果参加正式的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 达到中级 (600~799分) 的人数就不会多。
另外, 在实际教学和实际运用中, 求职材料的自我特长无法恰当表述, 实习报告千篇一律, 人际交往、求职面试时说话语不对题、语意不清、语无伦次、语不得体等缺陷, 都证明学生母语表达能力欠缺。
(二) 母语表达能力欠缺的具体表现及原因
1. 母语表达能力欠缺的具体表现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学生语言表达基础不太好, 缺乏技巧, 综合运用能力不强。如应用文格式要求, 语意重点突出, 口头交际有效等。
(2) 学生内在的知识积累不够, 语言思维能力不强。所谓“功夫在文外”, 语言表达能力是一个人综合能力与素养的体现, 母语能力也是功夫在“语”外。
2. 高职院学生母语能力教育与训练缺失的直接原因在于以下两方面:
(1) 不被重视。没有政策倾斜, 课时越来越少, 教学逐渐被弱化;被定位为文化基础课, 甚至公共选修课。既不被校方重视, 又不被学生看重。
(2) 教师不能进行应有的钻研与提高。从客观来说, 一方面评价高职教师的元素越来越繁复, 相关教学的任课教师往往担任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 难以匀出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课程设置没有稳定性, 相关课程一学期有, 后面会不会再有, 谁都没有数, 教师很难落实教学改革思想, 丢失改进积极性。从主观来说, 实施教育和指导训练的师资专业能力不过硬, 教学观念没有适应新的要求, 履行职责不够尽责, 创新思路与方法不够, 教学成效不显著。
(3) 学生不愿进行持之以恒的践行。对相关实训深度、难度预计不足, 刻苦性、耐性不够, 母语能力养成不够。
(三) 学生有提高母语表达能力的愿望
我们曾对参加专题研讨会培训与实践活动的高职学生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访谈15人, 发出调查问卷120份, 收回有效卷120份。被访谈者和答卷者, 即调查对象, 均为曾参加高职院校专题研讨会训练的学生, 部分已在社会上工作了3~5个月。
关于“经过专题研讨会训练, 你发现自己有哪些方面的不足还有待提高或增强?”的问题, 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如下表:
显然, 选择“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人数比例相当高。“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正是母语表达能力的两大内涵。
二、教育实践探索与思考
针对高职院学生的母语能力现状, 需要开展立体化教育实践活动, 使学生切实感受祖国语言的魅力与功用, 产生对祖国语言深切的热爱之情, 增强学习和规范运用母语的意识, 实现提高母语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的目标。
(一) 教育实践的探索
1. 确定教育实践的核心内容。
母语表达能力实际上是一种综合素质, 能否写好、说好与诸多因素有关, 思维能力、知识积累和语言规范组织能力是决定母语表达能力极为基本的因素。因此, 要切实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知识积累、语言思维训练、语言组织训练 (口头与书面) 应成为高职母语表达能力教育的核心内容。
2. 构建立体化学、练格局。
必修课、选修课、第二课堂活动训练及各课程教学过程要共同用力, 形成提高学生母语能力诸教育元素共起效用的格局。
(1) 必修课程有保证。这样就能在学练方法、技巧、技能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有序的、得法的引导。经过社会调研, 发现应用写作随着职业层次提升而使用频率明显增高, 实用口才是各行各业工作者都需要的一种基本能力, 因此高职院母语教育相关必修课程至少应包含两方面内容。
(2) 选修课程来助力。选修课要有利于良好语言思维、组织与养成, 推动学生进一步提高兴趣, 进一步增加知识累积, 进一步深入训练。课程范围包括人文知识类 (如文学艺术、历史、地理、时事等) 、实训类 (如演讲、朗诵、辩论、社交口语、礼仪、普通话培训等) 。
(3) 锻炼平台要稳固。第二课堂实践与锻炼、展示, 有利于学生语言综合运用实践及能力提高。朗诵社、辩论社、文学社、记者站、广播站、书法社、读书会、文化艺术中心等学生团体定期组织活动, 学院提供经费、场地、设备、制度等保障。
(4) 各课程教学中的听讲、问答、书面作业等要严格要求。社会实践实习和其他课程学习的听讲、问答、书面报告写作等, 应要求学生言行主动、不偷懒, 必须自己写, 自己说, 不要抄别人或从网上下载一篇 (段) 应付了事。一定要借助各种机会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
(二) 探索与研究的思考
欲使上述的核心内容得到有效落实, 立体化格局得到有效实施, 就要通过一些有效途径或运用一些有效手段。
1.“三力”合一。
所谓“三力”指社会给力、学校凝力、学生借力。社会给力是前提, 学校凝力是保障, 学生借力出成效。
(1) 社会要给力。可能由于片面理解高职教育政策与理念, 高职院母语教育被套上了急功近利、一蹴而就的枷锁。一是课时越来越少。在高职院校绝大部分专业里, 母语教育课程被定位为文化基础课, 不是专业课, 更不是专业核心课, 在高职院频繁的课改之中, 课时被一再压缩, 甚至取消;二是要求立竿见影, 二十几节课就要见到显著成效, 否则就认为不必开设。
(2) 学校会凝力。学校要凝行政导向、教师教学与指导、现有硬件设备、学生积极性与能力等多方之力。一是课程课时有保证, 并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二要促进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 追求教学效果最优化;三是学生活动平台要稳固, 有相应的奖惩制度并有效贯彻;四是社会实践实习要求体现母语的运用与考评。
(3) 学生肯借力。意识决定行为, 引导同学们端正思想认识。目光一要往里看, 认识到在自己就业层次上, 外语是否真的比母语更有用;二要往外看, 国际上“孔子学院”纷纷开办, 世界掀起“汉语热”;三要往远看, 自己后续发展中母语表达能力的重要性;四要往大里看, 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及表现与记载文化的符号一代代传承, 要是在这几代人的手里逐渐消亡, 那我们就是中华民族的罪人。
2. 在万变情势中坚持母语教育内涵不变, 并不断扩大影响, 稳固地位。
各种比赛与上级指示会使学校相关活动实践和教学受到影响, 甚至会改变课程设置, 转移学生活动重心。我们要在这些影响与变化中设法使母语的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主旨内涵不变, 善于借助这些影响以不同形式持续、深入开展母语训练活动。如就职材料、活动方案、汇报、动员、任务布置等。应主动宣传, 树立形象。利用竞赛, 争取获奖。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为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出力。有为才有位, 有位更有为。
3. 不断提高指导者的相关能力, 并在教学实施中有的放矢, 不断创新。
有实力, 才有感召力。现在学生的学习机会和渠道非常多, 一旦有学生发现指导者所教的东西还不如网上的好, 立刻就不大服你了。我们要让学生觉得从老师这儿确实能够得到帮助, 受到教益。可分层次教育, 逐级提高。针对学生母语能力的差异, 设计不同阶段训练目标、要求、内容, 分阶段、分层次训练与提高。语言表达既有共性要求, 又有个性特征。在语言表达学练和实践过程中, 引导学生对自身语言条件和基础准确认识, 克服和纠正不足, 不断提高水平。应使实践内容与形式不断创新, 与时俱进。有效整合现有资源, 不断优化实践训练过程, 开展有新意、有意义、有成效的活动, 不断扩大影响力和吸引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高校母语教育面临尴尬, 高等职业院校的母语教育与训练处境艰难。只有不断探索, 不断创新, 见成效, 显意义, 才有机会, 才有发展, 才有位置。
参考文献
[1]崔艳丽, 闫晚姝.大学生语言能力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5) :205-206.
[2]余朝晖, 陈蕾.现代教育中母语的失落与突围[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4) :108-112.
[3]武芳.高等职业教育大学语文现状与对策[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10) :25-27.
[4]冯海英.论大学语文教育改革策略[J].成都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7, (9) :29-30、105.
[5]危卫红.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母语教学的几个问题[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 (2) :117-120.
[6]吕桂兰.构建开放式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语文能力[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9, (4) :101-102.
[7]成尚荣.母语教育与民族文化认同[J].教育研究, 2007, (2) :22-25、32.
实践能力艺术教育 篇8
一、英语现状分析
(一) 为了“两考”
在传统的教学中, 为了应付“中考和高考”, 语法和知识点的讲解被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新教材中安排的口语活动则不予理睬, 学生只会读, 不会讲。在教学形式上, 我国每班差不多有四五十人, 这种教学形式违背了外语教学应该实行小班制的原则。
(二) 总是背单词, 不开口
我们当中大多数人学了英语是把它作为知识来学, 而没有把它视为一种语言交流工具来用。总认为掌握的单词量太少, 但是背了很多单词后还是不敢说。英语单词是背不完的, 只要能进行起码的工作和学习交流就够了。
(三) 学生本身的约束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学生思想懒惰。传统的教学方法造成了学生在学习语言新知识时懒得思考语言的运用。2.有的学生胆小、害羞, 不敢说, 有的人怕只有自己一个人在说英语显得太另类。
(四) 语境的制约
在我国, 学生学习英语的环境主要都是在课堂上, 很少接触到外面的新鲜事物, 口语训练也都是由教师控制。其次, 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大家普遍用汉语对话, 很少有人用英语, 甚至有的地区有很多人根本就没学过英语。
(五) 教学设备落后是造成英语口语滞后的直接原因
由于经济条件, 有的地区的教学设备很落后, 教师只能在沉闷的教室里使用传统的板书方法, 这些直接影响着学生英语口语的提高和兴趣的培养。
二、相关措施
针对以上这些情况, 我国在教育创新、教育改革中作出了一些重要举措,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 创新教育就是一个开放的、创造的过程, 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操作与科学思维的方法”, 它时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教学。在教学上, 我们要遵循“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因材施教, 注重实效”的原则。同时, 新课标还要求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强调了要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使学生在尽量真实的环境中进行交际;在教学方法上要从简单的机械训练和语法讲解转向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这个原则, 我提出了一些提高学生英语口语学习的教学策略。
(一) 改进教学模式
创建以学生为重点的交际模式。由于学生口语练习机会少, 在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要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交际模式, 如:pair work, role play等, 引导学生围绕日常生活中购物、问路等方面的主题进行口语练习, 为他们提供开口说的机会。万一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情况, 也能学以致用。
现在的高中英语教材生动有趣, 贴近生活。教材中的每个部分都可以让学生参与。比如, 在课前进行相关Free Talk, 这个可带给学生想说英语、说好英语的动力, 在课前创造出好的学习环境。这样可以解决课上时间少的弊端, 有助于学生间的交流。另外在阅读课文时可以进行角色扮演, 使他们动起来, 让课堂活起来。其实把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结合起来对学生的写作也有很大帮助。
(二) 创建多媒体教学模式
在经济发达的今天, 教学设备和技术等在不断地发展。其中多媒体被应用于英语的口语教学中, 它运用图片和文字结合的形式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使口语教学动了起来, 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 为学生提供了多样的学习方式, 这些不但提高学生的口语学习兴趣, 而且有利于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下面两种模式值得我们一试。
1. 利用多媒体演示型教学模式。
教师在备课时, 可以将学生在口语课上可能遇到的问题与要讨论的话题, 通过PowerPoint形式, 把图象、语音、音乐等链接到演示文稿中, 借助电脑把教学中的相关知识点展现在学生面前, 给学生以提示。
2. 模拟现实的教学模式。
语言练习与一定的情景是密不可分的, 运用电脑技术创造一些学习情景。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各种类型的人物进行语言交流, 使他们体会到语言的实践性。在这种模式下, 成绩较差的学生可以自己制定出一些情景自学。
(三) 组织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
1. 多样的课堂活动。
在课堂活动中, 我们不能再运用陈旧的口语教学活动, 不能再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口语课教学中, 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 学生的兴趣, 去组织课堂发言、情景对话、角色扮演、编故事等各种课堂活动, 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口语练习的机会。
教师在活动中要让大部分学生都参与到口语练习中来。讲故事和编故事就是两种很好的口语训练方式。讲故事可以用接力的方式, 把全班分成几行, 由第一个学生开始讲一个故事, 然后往后传, 到最后一个学生后, 由他再传给第一个同学, 这样能确保每个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 真正运用到语言。编故事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组, 由某个学生开个头, 然后由学生接着往下编故事, 每个学生加一句话, 每个小组派一学生作记录, 最后陈述整个故事。这样可激发学生的口语学习兴趣, 激起他们的学习动机。
2. 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
语言学习是离不开语境的, 要提高口语水平仅靠课上的时间是不够的。因此, 我们要拓展口语练习的方法。教师可以组织英语角、英语口语竞赛、观看英语原声电影等活动。参加一些课外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口语知识, 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到口语知识的用途, 也能激发出他们想掌握知识的热情。
总而言之, 新课标虽然给了我们极大的挑战, 但同时也给了我们新的机遇。它让我们英语教师认识到不断加强自身学习的重要性, 以及积极思考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十八大报告关于教育部分的内容中提到着力提高教育质量,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那么, 在国家的支持下和新课标的指引下, 只要我们大胆实践, 不断探索, 一定能将我们的英语教学推向一个新的巅峰。让学生参于课堂活动的时间增长, 相互学习的机会增多, 一定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口语练习的积极性, 调动他们的学习动机, 大大提高其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 迅速提高英语口语水平, 从而彻底消除“哑巴英语”。
摘要: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 我国与其他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在不断增多, 尤其是在我国入世和北京奥运会召开以来, 以及出国留学人员的不断增多, 使得英语的重要性迅速增长, 与外国人交流的机会也日益增多, 因此, 人们学习英语的热情也越来越高了。英语作为一个交流工具, 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但是很多人学来学去, 还是不会开口说话, 以致成为了“哑巴英语”。针对这些情况, 我国在教育创新、教育改革中也作出了一些重要举措。
实践能力艺术教育 篇9
对外汉语专业大多办学时间短, 积累的经验不足, 在当今扩招的背景下面临新的问题, 主要问题集中在学生毕业以后的出路上。对外汉语教师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 就业都面临比较高的门槛。国内的留学生教学主要在高校, 本科毕业根本不能进入高校从事对外汉语教师工作。如果在国外就业就更难了, 一个是途径不多, 一个是要求较高。有的学生眼睛只盯着欧美东南亚发达国家和地区, 因此本科毕业后专业对口的出路相当狭窄。针对对外汉语本科专业这种现状, 抱怨、逃避、后退都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我们力求在素质教育方面寻求出路。
我们认为, 扩招背景下的大学专业教育, 与昔日的精英教育、螺丝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完全不同。高等教育计划教育背景下, 专业招生是针对岗位计划的, 市场经济背景下的高校扩招, 招生与就业不可能也没必要做到岗位对口。高校扩招的初衷是提高全民劳动者素质, 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是培养高素质的、宽口径的复合型人才。针对这种情况, 不回避问题, 告诉学生真相, 给学生希望, 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变得十分重要。因此, 过度专业化教育必须改革, 而素质教育正当其时。
素质教育虽深得人心, 人人叫好, 研究者和拥护者甚多, 但实施性较差, 操作性不强。对外汉语专业属于中国语言文学学科, 本文拟结合本学科特点, 就如何培养学生扎实过硬的综合素质的问题展开讨论。
二、对外汉语专业素质教育的内容
关于高等教育的素质教育内容说法颇多, 但不外乎人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知识素质。一般从四个方面来概括: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应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 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1]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曾经指出:“实施素质教育, 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对素质教育内涵的理解, 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强调:第一,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第二,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第三,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2]
针对对外汉语专业特点, 我们提出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培养模式。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是指具有科学的知识架构、贯通中西的知识基础、扎实的双语素质、过硬的师范素质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培养目标多元化, 人才类型复合型。
面向每个学生, 尊重个性发展是素质教育精神的要求, 专业培养目标要多元化而不要专业化, 人才要是复合型而不是单一型的。我们要培养的学生应该具有更强的在不同职业之间转换适应的能力。知识经济背景下,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的, 大学生就业也是宽口径的。人们逐渐改变了大学生天之骄子的传统观念, 在慢慢地接受大学生就业的多元途径。对外汉语专业学生除了从事对外汉语教师工作以外, 也可以从事其他所有需要中文人才、外语人才、新闻人才和双语人才等方面的工作。不是大学生的就业路子越来越窄了, 而是选择面越来越宽了, 这意味着学生成才的潜力和可能性更大了, 更能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 科学的知识架构和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
科学的知识架构必须建立在科学的课程设置体系上。我们在设置课程时, 特别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所需的全面知识需求构建贯通中西的语言、文化、文学的知识体系。这个体系分四个知识模块:语言模块、文学模块、文化模块、师范模块, 每个模块均由中西两条线索构成。
学会学习是素质教育一个十分重要的要求。1996年前任欧盟主席雅克·得洛尔担任主任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4个学会”:学知 (Learning to know) , 学做 (Learning to do) , 学会共同生活 (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 学会生存 (Learning to be) 。学习能力被放在四个学会的第一位。[3]1972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的《学会生存》一书指出:“我们再也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 而需要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4]本着终身学习的理念, 学会学习对于大学生来说意义尤其重大。
我们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一是教授学习方法;二是培养良好的自我学习习惯, 改过去以教师讲授为主为以学生讨论、学生讲说为主。
3. 双语素质。
双语双文化人才包括扎实的中文基础和熟练的英语能力。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 通过实践环节训练学生的双语写说技能。
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在《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区别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中提出:“每一个人, 不管操什么语言, 都可以被看做是一种特殊世界观的承担者。世界观本身的形成要通过语言这一手段才能实现, 每种语言中都会有各自的世界观。”[5]魏斯格贝尔认为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之间有一个“中间世界” (Zwischen Welt) , 也就是语言。语言不同, “语言世界图像” (Weltbild der Sprache) 也不同。[6]语言学家兼人类学家萨丕尔 (Edward Sapir) 及其学生本杰明·李·沃夫 (Benjamin Whorf) 提出一个关于人类语言的假说, 即萨丕尔—沃夫假说 (Sapir-Whorfhypothesis) 。学说认为, 人类的思考模式受到所使用语言的影响, 因而对同一事物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语言具有的相对性使得不同语言里包含的文化概念和分类会影响语言使用者对于现实世界的认知, 也就是说不同语言的使用者会因语言差异而产生思考方式、行为方式的不同。[7]
这些学说虽然还有一些争议, 但是它给我们一个启示。多掌握一门外语就意味着多了一个观察世界的角度, 对这个世界就有了更多的了解, 就会离真实客观的世界更近。所以, 对双语素质人才来说, 学外语不仅是一门语言, 而且是学习了一种文化, 懂外语不仅仅多了一门工具, 而是多了一双看世界的眼睛。从学生综合素质来说, 双语双文化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
4. 扎实过硬的师范素质。
对外汉语专业要培养很大一部分学生从事对外汉语教师工作, 师范素质是其中重要的素质之一。师范素质的内容长期以来有很多人研究。中国近现代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在自己多年教学经验的概括与总结后提出“活教育”的理论, 并在江西创办了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 开始较系统地实施“活教育”的经验。意在“要把那种死气沉沉的腐化的教育”, “变为前进的、自动的、活泼的、有生气的教育”。陈鹤琴希望“活教育”“成熟为一个适应时代需要, 符合民族精神的完善的教育制度, 希望它能从理论走入实践, 更希望它能由一隅一地之试验, 发展而为普遍的推行”。为了实现这个“活教育”目的, 他提出培养优良师资要从七个方面对师范生进行训练: (1) 锻炼强健身体; (2) 陶冶道德品格; (3) 培育民族文化; (4) 充实科学知能; (5) 养成勤劳习惯; (6) 启发研究儿童教育之兴趣; (7) 培养终身服务教育之精神。他说:“师范生将来出去服务, 不但要做儿童的导师, 而且还要做民众的导师, 不但要谋学校教育的发展, 而且还要谋社会教育的推进。”因此, 必须加强“人格、学识、技能、服务种种的修养”。[8]在在实践为核心的培养模式中我们努力践行这种“活教育”的理念, 在特色课程、能说能写两种实践技能、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等方面都有体现。
5. 较强的实践能力。
在实践教学方面, 改革的大旗早已高高飘扬, 理工科类和职业院校的实施相对较好。但在人文社科类专业, 实践教学环节的贯彻与实施要么因为课时少而影响效果, 要么因为操作性不强而流于形式, 扩招之后的教学资源严重不足, 所以实践教学常常只是极少数感兴趣的同学展示特长的舞台, 这与提高教学质量矛盾, 违背了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
三、以实践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
我们这里讲的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着力点在如何解决实践教学环节“走过场”的问题, 重点在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上下工夫。
在对外汉语专业建设探索过程中, 我们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增强实践教学的实施性、操作性和实效性, 已取得明显进展, 概括而言就是师范“一笔一画一形体”、文化“两个技能”、语言“读写说三位一体”。
“一笔一画一形体”是指师范技能培养的书法技能、简笔画绘画技能。其中, 写好一手字是传统师范素质要求掌握的技能, 形体课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和优雅的身形。
“两个技能”是指弘扬传统文化的太极拳和古筝课。太极拳和古筝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 学习这两种技能与本专业弘扬和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相一致, 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人文修养的重要手段, 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读写说三位一体”是就英汉双语功底来说的。“读写说”是传统中文素质的要求, 但是在教学中, 一般重视读写能力, 轻视说的能力, 而且主要靠学生自觉, 缺乏教师的监管与督促。本模式的特点是通过将三个环节统一, 达到督促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每个学期安排了16学时的写作实践和16学时的语言实训即说训练, 以“说”这个环节牵头, 带动“写”和督促“读”。例如, 以“我喜爱的一本名著”专题讲解为目的, 要求学生精读名著, 写读书笔记和读书心得, 并围绕本书开展研究, 最后讲解读书报告, 就书中问题开展讨论。通常情况下, 每个学生每个学期至少可以上台讲4次, 共3年6个学期。每个寒暑假的社会调查, 以调查报告汇报解说为目的, 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 3年共6次, 有利于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
一个好的培养方案既能为学生提供全面科学的知识和技能架构, 又能起到督促教师完善教学, 促使学生努力学习的作用。我们认为, 这种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培养模式对于人才培养具有如下特点和优势。
1. 利于培养大学生乐观自信向上的品德, 以及宽以待人, 懂得对别人的欣赏与倾听的品质。
所有的语言实训课均是由学生上台讲, 其他学生都是这个学生的听众, 因为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讲得很好,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生生学会相互支持、相互欣赏和相互鼓励。许多演说本身的思考要求演说者自身把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传递给听众, 当然这对演说者本人也是一个教育过程。
2. 良好的自我学习和持续学习的习惯。
以“说”的技能训练牵头而带动读写, 是一个自然地带着任务、带着问题读书和查阅资料的过程, 会慢慢地养成有疑问就通过阅读解决问题的习惯。这个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 就会受益终身。
3. 有利于培养学生将内在气质美与外在风度美的完美结合。
朱永新说:“教育的最重要使命, 是培养美好的人性, 塑造美好的人格, 从而建成一个美好的社会。”学生上台讲不仅能促使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 丰富精神世界, 而且能培养学生站在讲台上的身体语言和服装审美等方面的能力, 更是对学生外在风度美的训练。
4. 利于培养学生强大的内心和耐挫折能力。
学生每次讲完后教师点评, 有优点有鼓励, 当然也会讲缺点有批评, 在这个过程中训练学生正确对待批评, 正确对待挫折, 学会在自己的错误中前进, 从而练就强大的内心承受力。
5. 面向每一个学生, 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面向每个学生, 一是强调人的生存教育, 发掘人的潜力。针对我国扩招后教学资源严重不足的现实, 这种实践教学注重体验, 注重动手 (口) , 注重了解社会, 对于提高整体教学质量能起到有效的作用。就学生来说, 重视学生个体发展, 有利于帮助学生重拾信心, 正确定位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 全面提高职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M].1996-6-13.
[2]李岚清.李岚清教育访谈录[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12.
[3]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12.
[4]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的今天和明天[M].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6.
[5]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区别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商务印书馆, 2002.
[6]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7]撒丕尔.语言论[M].商务印书馆, 1985.
实践能力艺术教育 篇10
一、重视实践教育活动中教师队伍的建设
要开展实践教育活动, 职业院校人事部门就要按照实践教学的目标要求制订具体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应重点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方向和培养方法的研究, 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师资继续教育进修和企业实践制度, 建立具有 “教师资格证书”与“职业技能证书”的教师“双资格证书”准入制度;用政策规定鼓励教师在企业与学校间进行有序流动, 自觉深入到行业企业一线熟悉生产, 参与科研和技术开发;吸引社会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的加盟;改变传统的“学术型”教师考核评价体系, 建立有利于师资结构调整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重视“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的建设。 建设一支过硬的技能队伍, 要求实践指导教师参加全国通用的岗位技能培训, 使其在技能上至少有中级以上岗位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 建立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定期换岗制度、专业理论教师限期通过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证考试制度, 通过强化专业技能考核提高理论教师的实践能力, 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实践教学人员应有明确的分工和相应的岗位职责, 按照各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规范, 积极承担实践教学工作, 努力完成各项实践教学任务。
二、以顶岗实习带动实践教育活动
在职业教育中,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能力尤为重要。 通过参加技能竞赛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参加技能竞赛, 为使学生熟练掌握实训技能, 达到竞赛的要求, 中职院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要设立实训中心和项目工作室, 这样可以为学生在实训中提供极好的平台, 让学生进行实训操作、技能训练等。
根据多年积累的经验, 让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是综合职业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 在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一学期, 学校可以找到符合学生专业的用人单位, 共商合作培养机制, 校企互相支持, 有效指导学生开展顶岗实习活动。 在顶岗实习中, 增强社会责任感, 通过顶岗实习, 接触社会, 锻炼社会参与能力, 帮助学生强化社会价值观, 增强思想教育, 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 在顶岗实习中, 把“学的”和“用的”结合, 可以加深对在校所学知识的理解, 更好地掌握相应岗位的基本工作流程和专业技能, 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巩固专业技能。 通过顶岗实习, 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会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
三、有效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1.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 以基本职业素质、岗位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培养为模块进行构建。 设计实践教学体系时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中心, 同时考虑职业素质教育, 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 大力推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制度, 逐步实现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培养内容的衔接和互通, 制定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学籍管理制度。
通过实践教学, 使学生获得实践知识、开阔眼界, 丰富并活跃学生的思想, 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 进而在实践中对理论知识进行修正、拓展和创新。 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术技能, 使学生具有从事某一行业的职业素质和能力。 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实践能力;二是职业素质;三是创业能力;四是职业资格证书。 增强实践情感和实践观念, 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责任意识, 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坚韧不拔的工作作风, 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2.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实践教学的内容是实践教学目标任务的具体化, 将实践教学环节 (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制作、社会实践等) 通过合理配置, 构建成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 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等层次, 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 将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 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能和技术。
基础理论课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 以必需、够用为度, 以讲清概念、 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 要改变过于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 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应占有较大比重。 理论教学将根据实践教学的需要, 将有关知识和技能综合成公共课 (基础理论) 、专业理论课和专业专门化方向技术课 (技术应用) 三大模块。 以实践性环节为中心线索, 串接这三大模块。 使这三大模块既分工明确, 各有侧重, 又相互联系, 围绕实践性环节有机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相互渗透的整体。
3.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实践教学组织管理、运行管理和制度管理三个方面。 各职业院校教务处可以专门成立实训管理中心, 对实践教学进行宏观管理, 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措施。 各二级学院或系部具体负责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工作。 各专业要制订独立、完整的实践教学计划, 并根据实践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实践课程标准, 编写实践教学指导书, 规范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 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 根据行业的实际任务与企业的实际需求, 安排毕业设计 (论文) 等环节。 对实践性教学环节应做到六个落实:计划落实、大纲落实、指导教师落实、经费落实、场所和考核落实;抓好四个环节:准备工作环节、初期安排落实环节、中期开展检查环节和结束阶段的成绩评定及工作总结环节。 制定一系列关于实验 (实训) 、实习、毕业论文 (设计) 和学科竞赛等方面的实践教学管理文件, 保障实践教学环节的顺利开展。
4.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职业院校实践教学保障体系主要包含:以具有一定生产、管理经验的 “双师型”教师为主体的师资队伍;较完备、先进的设备设施, 仿真性的实践教学环境;实践教学经费保证及具有实践教学特色的环境四个重要方面。各二级学院或系部在现有实训室的基础上, 根据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 制定出实训室建设规划, 保证长线专业必修实践课100%的开出率。 制定实训室建设规划时要统筹规划, 优化配置, 尽可能照顾专业群的需求。 同时, 实训基地是职业院校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鉴定的基础保证。 要按照实践教学体系和职业技能鉴定实施的需要进行校内基地的建设。校内实训基地除发挥其校内教学与鉴定功能外, 还应具备开放性和服务性功能。 要充分利用校内的计算机系统, 建立仿真的、模拟的基本实训室, 使学生得到基本训练后, 再进入校外实习或实训场。 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基本目标为每学期学生下厂实习至少一次。 各二级学院或系部根据此目标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规模, 制订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规划。
总之, 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是我们时代的主旋律, 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因此, 在职业教育中, 加大实践教育活动的开展力度, 把课堂和课余都还给学生, 在实践教育活动中完成学习任务。 我们要抓住机遇, 迎接新的挑战, 树立现代教育思想, 切实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摘要: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题, 是各类中职院校教学改革的热门话题之一。本文主要论述了实践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法, 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设计课程内容, 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采用实践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技能的兴趣, 加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实践教育活动,职业院校,综合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甄凯玉.综合职业能力的特征[J].机械职业教育, 2003 (11) .
[2]蒋乃平.对综合职业能力内涵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 2001 (10) .
实践能力艺术教育 篇11
摘 要: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关键是教师,其核心在于教师的职业教育能力的培养。本文研究通过对教师专业技术水平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来促进高职教师职业教学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5-0043-02
一、加强高职教师职业教育能力培养的意义
大部分高职职院校要求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不仅掌握专业知识,同时掌握方法技能、社会能力。而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则要求各任课教师结合本专业、本学科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因此,对高职教师的职业教育能力的要求很高。高职教师的职业教育能力发展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总趋势。
二、高职教师职业教育能力培养的方式
在高职教育中,要培养出技术应用型人才(具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综合素质人才),则要求实践能力强和素质高的教师,即高职教师也需要同时具备过硬的的岗位技能、自我学习、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社会能力(工作责任心、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行为习惯、团队合作精神等)。
(一)专业能力的提高
1.通过企业调研,了解企业的岗位的技能能力要求,为教师专业能力提高指明方向
在高职教育改革中,特别注重加强了产学研结合,重在培养学生技术应用专业能力,以学生就业为导向进行培养。因此高职教师本身必须具备前沿的专业技术能力。通过深入企业调研,掌握企业的职业岗位工作内容和能力要求,并定期跟踪相应专业技术领域的新的知识、新的技术,最大限度缩短教师“所教”、学生“所学”和学生“所用”之间的差距,从而培养出的学生能快的适应企业需求。
2.根据社会需求拓宽高职教师专业知识范围,挺高职业教育能力水平
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是要求其能力和知识能够适应社会需要,因此也决定了高职教师的职业教育能力应以社会实际需要为基准。高职院校的绝大多数专业教师都是应届毕业生,他们没有实践工作经验,尤其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和必需的专业操作技能,因此,将专业与当地产业相结合,通过高职专业教师到当地企业锻炼或者通过校外实践实训基地挂职锻炼等,始终保持站在产业第一线,了解当地产业最新发展方向及技术能力需求,与企业技术骨干交流学习,在产业平台中拓宽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有利于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3.通过提高科研能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教育科研能力是高职教师能力的一项基本内涵。最为高职院校的教师应该要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通过校企“产学研”结合,与企业联合攻关一批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科研兴校”离不开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为提高高职教师科研能力提供可靠保障和必要的工具,同时高职院校积极组织教师申报各级科研课题,合理设置教学任务,让教师能有一定的时间投入到科研中,并支持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各种专业技能培训和下企业锻炼。
4.通过继续教育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水平
一方面,高职院校应该注重和加强教师的综合职业培训,利用学校本身的软硬件设施为高职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同时高职院校应加大比例投入教学经费,从而能更好的使高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得以全面实施,并鼓励教师继续进行相关的专业技能培训;另一方面,要求高职教师自己在完成了日常教学的同时,加强自身的课余学习。
(二)方法能力的提高
1.通过高职教师下企业锻炼,提高其问题处理和解决能力
培养学生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首先就应该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教师必须下到企业开展扎实的实践锻炼,努力提升专业实践技能,通过实践问题解决提高高职教师自身技能操作能力和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
高职院校应建立和完善锻炼的教师下企业管理制度,通过挂职式、兼职式、短期培训式等多种方式鼓励教师下企业锻炼,也可以并在组织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同时,安排相关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顶岗实践。
2.通过项目开发等活动,促使教师得到实践锻炼,提高教师能力
通过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等活动,是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不仅可以了解企业公司项目开发的流程和规范规则,同时获取行业最前沿的技术信息和方法技能,并及时将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思想”引入教学,而且还可以增加教师的知识内容和丰富项目实践开发经验,使教师获取不同工作方法和问题解决方法的锻炼,提高教师实际问题解决能力,从而使得教师由纯教学型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实际操作人才转变。
(三)社会能力的提高
1.建立完善的教师管理制度
教师的素养是有差异的,高职院校应通过激励、引导和评价策略,制定完善的教师管理制度,健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标准,从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强教师的工作责任心、组织纪律性和敬业精神,稳定教学秩序,促使教师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教学质量。
2.通过教师各项活动,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高职院校定期为教师提供专题研讨、教育征文、教学比赛、执教能力测评、专题讲座等活动,提高高职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等素养等。此外,教师必须自己通过课外的知识积累提高自己人文素养、思想素质和品德素质,在个人品德上,应该善良、谦虚、正直,为人师表,以高尚的品德去引导学生,感化学生。
三、结论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教育能力发展旨在通过对教师专业技术水平、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来促进教学能力的发展。因此,对于高职院校教师职业教育能力发展的研究还需要有更多理论和实践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戴谷芳.德国职业教育能力目标培养及其启发[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6).
[2]吴泽.高职专业教师职教能力结构模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7(4).
[3]曾良骥.高职专业教师职教能力结构模型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9(7).
实践能力艺术教育 篇12
音乐艺术实践渠道多种多样,艺术实践活动不能随意,应有效地合理地设置,既要全面,又要深入;既要有计划,又要有实施的延续性;既要灵活机动,又要安排有序。
1. 音乐专业课堂教学艺术实践的直接性
高师音乐课堂教学,特别是音乐技能课及和声、作曲课是最具有艺术实践性的课程,具有专业技能技巧的创新实践的直接性。它可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音乐技能方法的创新,二是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中,秉承科学的技能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得以实践,并可从中找寻发现更新的技能方法,在常规的教学方式下,更能突破新的教学方法。在技能课教学中,教师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可以艺术实践为主导,强调学生主动思维,在技能技巧学习中实践学习方法,在教师授课的方法基础上,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发现新的技能技巧方法,并在教师的帮助下检验其可行性。这样,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不再是僵化被动的接受式,而是主动思维、活跃创新。
对于音乐课堂教学艺术实践的设置,一方面,可以采取课堂教学随机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注入创新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思维状况,有效引导学生创新思维,并能在课堂上检验其创新思维的可行性,由此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效果立竿见影。另一方面,可每周增设一次音乐课堂艺术实践课,以周为单位,将每个教学单元进行一次创新艺术实践,鼓励学生勤思考,多实践,这样不仅能更利于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更能将综合知识融入其中,寻求多方创新思维机遇。
2. 校园音乐艺术实践的整合性
校园音乐艺术实践是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具有多种文化艺术的综合性,可以把多种音乐技能技巧进行综合,同时又与戏曲、文学艺术、美术、体育等多种文化综合一体,实现艺术实践的整合性。在艺术实践中,音乐专业学生的音乐技能表现是主体,同时融入多种姊妹艺术,会有更多的新的思维方式产生,活跃了学生创新思维,增强了学生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
例如,校园音乐剧。一台音乐剧会涵盖音乐、美术、文学、声学光学物理、数字多媒体等多种学科,这是一个艺术实践的整体,可由学生跨系部自由组合,体现艺术实践的整合性。在这样一个整合性极强的艺术实践中,创新思维机遇时刻潜伏着,学生在其中很容易挖掘,并不断尝试,能力的提高自然是理所当然的。
对于校园艺术实践的设置,可以两个月为周期,以音乐专业学生为主,插入部分相关外系学生,进行艺术实践的整体创作和实施。在将音乐知识与其他知识融合时,学生的创新思维空间扩大了,创新能力得以进一步提高。
3. 社区广场音乐文化艺术实践的多样性
近年来,在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建设中,社区广场音乐文化蓬勃发展,以退休职工居多,内容涵盖广场舞蹈、合唱、独唱、器乐合奏、独奏、健身热舞、戏曲说唱、鼓乐、军乐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大学生投入其中,不仅发挥所学专业特长,同时又走向社会,在多样的社区广场音乐文化艺术实践中,创新广场音乐文化形式,提升广场艺术文化内涵,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艺术创新能力。
对于社区广场音乐文化艺术实践的设置,可采用以月为周期,每月进行一次社区广场音乐文化艺术实践,大学生在投身社区广场音乐文化的同时,视野会更开阔些,在寻求新颖的艺术形式中会有独到的见解,同时还能提升社区广场音乐文化的艺术层次。
4. 企业群众音乐文化艺术实践的商业性
企业群众音乐文化是以企业品牌形象为前提,紧紧围绕提升企业品牌意识、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为主题而进行的群众性音乐文化活动。例如,衡阳富康公司对其企业形象的策划,曾力邀青年歌唱演员雷佳唱一首创作歌曲《富康之歌》,经常在衡阳广电传媒播放,影响面广,大大提升了富康公司的企业品牌形象。企业群众音乐文化艺术实践也是音乐专业学生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一条途径。
对于企业群众音乐文化艺术实践的设置,可采取计划的方式,同时为市场需要,又有随机性。先了解市场,搜集市场信息,主动出击,签订艺术实践演出合同,再按计划有序进行。此项活动,必须让学生多了解企业、了解市场,将专业学习与市场经济结合,并能灵活应对。
5. 地方音乐采风艺术实践的归真性
音乐来源于民间,音乐学习不能脱离民族本质的东西,所以音乐采风一直是高师音乐院校设置的一项艺术实践内容。但实际上,音乐采风已流于形式,变成了老师带领学生游山玩水。真正的音乐采风,应该是有目标的进行,深入民间艺人中,了解学习富有特色的朴实的音乐艺术。让自己所学的音乐更朴实、更实际、更真实,回到音乐艺术的源头,给自己的音乐增加新的素材,在朴实的音乐艺术源头,审视当今的音乐艺术发展形式,给自己留出创新的空间。
对于地方音乐采风艺术实践的设置,可采用以学期为周期,每学期进行一次,可与地方或民间艺术团体联系,将每次采风的内容整理、总结,淳厚朴实的原生态音乐可用于今后的艺术实践创作,遵循禀旧创新、返璞归真的艺术原理。
6. 教育实习音乐艺术实践的过渡性
教育实习是学生从学校转入教学工作岗位的过渡时期。在教育实习期间,学生在大学期间所学习的知识技能及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可在这一阶段实践,对于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来说,这一阶段显得尤为重要。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在此阶段可以充分展现,这给大学生一个展示和实践的平台。
对于教育实习音乐艺术实践的设置,可采用两年一次,即在大二下期和大四上期,分两次进行,两次可有其周期的延续性,第一次可为第二次的铺垫,这样利于学生对其实习中艺术实践创新方式的改进和实施。让部分学生采用听课、评课的方式,内容可有音乐课堂教学、课外音乐艺术活动等。
7. 技能大赛艺术实践的权威性
每年音乐类的各类大赛多种多样,鼓励学生多参与,在大赛中积累艺术实践经验,并锻炼和证明自己的能力。技能大赛一般由行内专家学者作评判,具有专业权威性,在学生对自身艺术实践方向把握不明确时可起到指引的目的。同时,大赛可根据音乐艺术特点,设置音乐艺术创新比赛环节,考察参赛选手的音乐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并由专家作出权威评价。
例如,在2007年、2009年由中央电视台主办的民族器乐电视大赛中,设置了规定情景即兴演奏环节,要求参赛选手根据规定情景内容用音乐形式即兴表现。选手情景展示和音乐表达能力非常好,用音乐表达技巧,比技巧层次和境界更高。这其中蕴含的是在选手有扎实的技能基础上,有独到的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
对于技能大赛艺术实践的设置,一般以年为周期,每年都有各种音乐大赛举办,只是要求学生根据各自的技能水平不同,选择不同档次的比赛,有市级、省级、国家级,及专业和业余之分。
艺术实践渠道多种多样,在设置实施时,要集直接性的音乐课堂教学艺术实践、整合性的校园音乐艺术实践、多样性的社区广场音乐文化艺术实践、商业性的企业群众音乐文化艺术实践、归真性的地方音乐采风艺术实践、过渡性的教育实习音乐艺术实践和权威性的技能大赛艺术实践于一体,充分发挥艺术实践在培养人才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独特作用,全面培养学生。
二、利用艺术实践提高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
1. 思维创新
在多种渠道的艺术实践活动中,实践能带动学生创新思维,直接性、整合性、多样性、商业性、归真性、过渡性、权威性的艺术实践能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空间,有计划、有周期地实施艺术实践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拓宽学生创新思维方式,还能保持学生创新思维的活跃,这是一切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条件。世上的事没有我们做不到的,只有我们想不到的,没有创新思维,哪来行动,没有行动,哪来成果,而一切创新能力的培养就在这一过程中实现。
2. 知识整合能力创新
从以往培养的学生走向就业市场情况来看,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在创新方面欠缺。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并融入相关学科知识,成为当前多元文化发展时代所需要的全面复合型人才,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多元文化的经济时代,一切推动社会发展的创新都是人才立足社会所需要的,尤其是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其知识整合能力的创新对其从事基础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在校园音乐艺术实践中,学生很自然地将所学各科专业理论、技能知识整合起来,同时还将相关其他学科知识融入其中,在艺术创作中,注入团队精神,在知识整合过程中,有了创新的机遇,学生整体的知识整合创新能力得以提高。
3. 技能方法创新
音乐技能是一种思维性、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许多学生在学习技能技巧中,有盲从性,应在教师教授的方法中多思考、多求证,并另辟蹊径,创新思维,寻找更有效的技能方法,才能缩短学习周期,提高学习效率。在音乐课堂教学艺术实践活动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靠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配合,技能方法的创新可以在课堂上非常直接地实践,并由教师把关,保证其创新思维的合理性。
4. 教学方法创新
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将来需要从事师范教学工作,有专业教学,也有非专业教学,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提高工作效率的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所直接接受的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因音乐学科特点,学生很能体会对待不同学生运用不同教学方法所带来的教学成效,只是学生在校期间不太注重观察教学方法,教师可有意识强调教学方法及其适应性,学生才会去思考,并在教育实习中对不同的教学群体思考新的教学方法,体现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特色。
5. 市场经济能力创新
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促进创新。在商业性的企业群众音乐文化艺术实践活动中,学生将所学知识技能服务社会,并获得一些经济回报。据笔者了解,有少部分音乐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就已从事商业性的音乐技术活动,且经济效益非常可观,如创办音乐工作室、组建乐队、歌舞艺术组合及新民乐组合等形式,从事各项企事业单位的有偿演出活动,学生积极性很高,即学即用,在市场经济的波涛浪尖中,体会在学校中无法体会到的现实,一切创新的可能都能带来无限的艺术商机,能在市场经济的风潮浪涌中站稳,将来毕业走向社会,竞争的能力是不容置疑的。要正确处理好与学习的关系,不能影响正常的学习,并要加强职业道德和艺术品德修养。
6. 艺术创作创新
在各项艺术实践活动中,艺术创作本身就是创新,它包括艺术活动一度创作,如歌曲创作、器乐曲创作、音乐剧创作等,艺术活动的二度创作,如声乐演唱、器乐演奏、舞蹈、歌舞剧演出等。音乐艺术作品一度创作,首先就需要学生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其次是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这样才能出好作品。二度创作是在尊重作者意图基础上,融入时代精神,注入个人独特思维见解,全新演绎,这也是需要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艺术形式也属艺术创作范畴,在陈旧的艺术形式中创新新的艺术形式,这给艺术实践注入了新的活力,使艺术实践活动常新。艺术实践者的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的高低,这也是决定创新能力培养在艺术实践活动中成败的关键。
直接性的、整合性的、多样性的、商业性的、社会性的、归真性的、过渡性的、权威性的艺术实践渠道的功能性使得艺术实践辐射面广,层次丰富、形式多样,可从多方面、多角度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合理设置,能极大的培养大学生的思维创新、知识整合能力创新、教学方法创新、市场经济能力创新、艺术创作创新,充分发挥艺术实践在培养人才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独特作用,全面培养学生。
摘要:提高音乐专业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近几年来音乐教育学学科建设领域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应利用艺术实践渠道、合理设置等培养提高音乐专业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艺术实践,渠道,功能性,创新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刘沛.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