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实践能力体系

2024-10-16

工程实践能力体系(精选12篇)

工程实践能力体系 篇1

高职教育以培养和造就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主要目的, 高职教育阶段对这些人员的知识、能力、素质等的形成起着主要作用。化工企业易燃易爆、有毒的特殊性, 决定了该专业的学生不能象其它专业学生那样在实习期间深入企业动手参与生产。因此, 建设适合于高职院校化工专业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意义重大。在这样的基础下, 作者在精细化工专业试点开展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以求找到一种符合实际, 并具有实效的培养学生工程技术能力教学体系。

1 工程能力培养的目标和途径

1.1 工程能力培养的目标

美国工程认证委员会在《工程类本科专业2005~2006年度认证标准》[1]中, 对一个合格的现代工程师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有着明确的标准。通过研究这些标准, 可以看到, 美国工程教育认为除了重视数学和科学基础外, 更应该强调对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终身学习能力和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这也和高职院校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吻合。

1.2 工程能力培养的途径

为达到以上工程能力培养目标, 作者在精细化工专业开展了实践探索, 实践中以提高学生学习与应用能力、思维判断与分析能力、工程设计与实践能力、表达与交流能力、创新能力等工程素养为目地, 重新设计、整合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实训项目, 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建立精细化工专业多层次实训体系展开探讨。

(1) 改革课程实训项目, 使实训项目贴近企业产品生产过程, 形成课堂与车间对接的多层次实训项目。应当按工程技术能力的具体要求、实训层次来改革实训课程内容、组织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可从企业中选择典型产品, 以工程素质和能力培养为主线, 将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融为一体, 以真正训练学生的工程能力。

(2) 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合, 让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企业有效融合, 形成多层次实训体系。企业是技术创新与实践的主体, 一方面, 企业的现代化管理理念、管理机制, 先进的工艺装备和现代化加工工艺, 是学生理想的工程实践场所, 可以让学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得到技术、技能、管理等方面的综合实训, 这是校内实践基地无法替代的;另一方面, 可以请企业参与本专业学生培养计划的制订, 以利于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 面向工程能力培养的多层次教学体系

2.1 构建化工专业工程训练教学模块[2]

我们首先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整合, 将所有教学内容归纳为一个综合教学体系, 这个教学体系由以下教学模块组成:化工基础知识训练模块、工艺查定、化工安全知识训练模块、化工设备认知及装配技能实训、化工单元技能实训、精细化工过程开发、化工综合技能实训等模块。每个实训模块中都安排了侧重于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训练项目, 以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例如, 在化工单元技能实训模块中学习各种仪表 (温度、压力、液位、流量) 的形式、结构、安装、使用等, 侧重以下操作单元及上岗操作:精馏、吸收、喷雾干燥、板框过滤、反应器、固定床、流化床、换热器、液位控制等。教学中采用计算机仿真训练掌握离心泵、换热器、间歇反应器、固定床、流化床、精馏、液位控制、石油产品分离操作和在不同工艺中应用特点等, 训练项目的考核还采用过程性考核方式, 学生将学习成果在课堂上汇报, 由学生学习小组间互评, 师生互评, 培训学生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

2.2 建立情境化工程实训模块

化工生产技术是一个应用型学科, 相比于其它学科而言, 贴近产业的要求分外突出, 学生下厂实习对化工企业的生产环境的熟悉更加重要。但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 企业出于经济利益及安全、技术保密等因素的考虑, 对学生到企业进行专业实习表现出某种程度的顾虑, 担心实习生的到来会干扰正常工作。针对这一矛盾在学校日常教学中建立情境化工程实训模块教学尤为重要。因此, 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在学校内建立了全真实化工场景的训练环境, 建成了以邻苯二甲酸二辛酯 (DOP) 生产车间、日用化学品生产车间、化工单元操作实训中心为主体的校内实训基地。实现了生产型的教学与技能训练环境。

利用以上生产型的教学环境, 我们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整合, 建立了情境化工程实训模块, 教学中学生可根据生产任务自行选择实训方案, 参照大型工业生产装置要求, 按班次分岗位进行实际工艺操作, 处理解决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预设的或不测的问题, 完善工艺参数, 为改造设备和工艺管道提供建议方案等[3]。学生在全真的实践情景中, 感知、体验、领悟。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化工工程概念, 学以致用, 使其具有最基本的综合工程能力、工程意识及创新意识, 学会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处理解决工程问题。

2.3 融合技能大赛经验, 组织日常教学

引导学校在教学中注重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工程实践的训练[4]。由国家教育部、天津市人民政府、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等部门组织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在大赛的带动下, 全国各类职业院校已形成“校校有比赛, 层层有选拔, 行业或国家有大赛”的局面。在学校内技能竞赛的选拔、培训、比赛过程, 其本质上就是一个体现了某专业领域中最先进技术, 最优质硬件, 工学紧密结合, 高水平, 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过程。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置技能竞赛项目, 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学生为完成这样的工作项目, 在培训的过程中, 首先要深入分析竞赛项目的工作要求, 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资源;第二, 根据竞赛的时间要求安排工作任务;第三, 完成工作方案的制定和选择最优方案;第四, 使用和竞赛同等水平的硬件资源进行方案实施, 同时要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第五, 实施过程中, 学生要能根据实际工作进度, 充分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工作技能, 及时纠正工作偏差, 精确地控制方案的实施进程;第六, 每完成一个训练周期, 要对学习和训练效果进行检查, 评估工作完成的水平并总结出下一周期培训中要保持的经验和优势, 修正出现的问题。这样的学习和培训完全符合项目教学的“六步法”, 即:信息、计划、决策、实施、控制、评价等六个工作步骤。为了达到最优的竞技水平, 这个周期性的过程要反复进行多次, 达到精益求精的结果。

3 结论

为提升精细化工专业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 作者提出了多层次实训教学体系, 对原有的专业实训项目重新整合开发, 借助校外实训基地将其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 提高学生对完整工作过程的认知, 帮助学生建立工程观点, 提升工程能力的培养。

摘要:以高职院校化工专业学生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 对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创新, 按工程技术能力的具体要求、实训层次来改革实训课程内容、组织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 并在精细化工专业开展了实践探索, 实践证明能提高学生学习与应用能力、思维判断与分析能力、工程设计与实践能力、表达与交流能力、创新能力等工程素养。

关键词:化工,高职,工程能力

参考文献

[1]汪明霞, 马涛, 朱军文.《美国工程认证委员会工程类本科专业2005-2006年度认证标准解读》[J].化工高等教育, 2006 (1) :16-29.

[2]刘小珍.应用技术型化工本科工程能力训练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 2009 (1) :34-36.

[3]陈新, 谢佑国, 潘鹤林, 等.强化实践情景, 倡导自主学习, 拓展化工类学生综合工程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8 (4) :115-119.

[4]何永玲, 樊东红.基于学科竞赛的大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研究[J].钦州学院学报, 2010 (3) :63-66.

工程实践能力体系 篇2

【摘 要】本文阐述了加强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并论述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 创新能力 教学改革

近年来,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取向发生了变化,在重视理论基础的同时更倾向于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实践创新能力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业务水平的重要途径。

一、加强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尽管目前各高校都进行教学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实践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发展。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目前在大学教育中还是重理论,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轻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以教师讲授为主,以学生探索为辅;用考试成绩评价学生,忽视整体素质的提高。这些问题都造成了人才的缺乏,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太少,能踏踏实实动手创新的就更少了,所培养的学生不是经济社会发展最需要的对口人才,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创造出更多的业绩。

实践创新能力充分体现出大学生积极探索问题的心理趋向和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人格特征、意志品质以及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是大学生立足社会、生存发展的核心竞争能力。因此,高等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是当前高校改革的首要任务。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

(一)加强领导,强化保障

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成立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和学生学术活动领导小组,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和制度政策,加大对学校实践教学的投入,强化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实践教学提供基础设施。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激励机制和奖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通过课题立项等形式,加强对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形成学校、院系、教师共同参与的多层级协调动作机制,确保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工作向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在制度和资金等方面,为实践创新活动提供足够的活动平台。在制订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规划时,应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建共赢”的原则,充分发挥高校在理论研究、技术开发、校园(企业、社区)文化建设、信息资源建设等方面的智力资源优势,促进基地单位事业的发展,真正做到共建共赢。同时,还要有针对性地加强产学研结合,拓展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吸纳社会优质资源,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二)转变教育观念,改革课程体系

要树立现代大学理念,推进体制创新,建立科学的大学制度和民主的大学管理模式。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术为主导的管理理念,倡导学术自由、百花齐放,营造宽松、和谐、竞争、向上的学术氛围。要彻底改变以考试为中心、以知识掌握程度为基础的教学制度。在评价中要体现知识为基础、创新为目的的指导思想,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锻炼要结合起来考核,采取考教分离、论述、答辩等多种教学考核方式,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等教学考核方式。

在教育改革中,要优化培养过程,为学生创造有利于个性发展与提高实践创新能力的良好学习环境。在优化培养计划与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要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设计全过程式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案。在传统的培养计划中,比较注重课程性实践环节的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主要实践环节都安排在最后的学习阶段,造成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前松后紧的现象。我们应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制订具有针对性的专业技能与职业技能体系标准,并对每个专业的专业技能与职业技能进行分解,每学期完成相应的实践创新能力训练内容,在学生入学后,帮助学生制订大学全过程式实践创新能力训练计划,使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明确目标,不间断有步骤地开展实践创新能力训练,避免前松后紧、时紧时松、混乱无序的现象发生。

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是推进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工作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们要制定切合实际的体现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共性与个性、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特长。要把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及时融入教学内容之中,开设新课程,加大实践教学比例,提高动手与实践能力。以学科专业群为基础,构建大课程平台,形成文理渗透、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结合的模块式、多样化、网状的课程机构。

(三)开展多形式的科技活动,发展学生个性

课外学术活动及各类竞赛也是实践教学的一种形式,是实现创新教育的有效载体,对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着重大意义。学校及各教学单位可以定期组织开展“大学生挑战杯科技学术作品竞赛”、“数学建模竞赛”以及“电子设计竞赛”之类的比赛,既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又能督促他们不断加强学习,开动脑筋,培养创新思维。并且,这些比赛在全国各大高校已经开展,从效果来看十分显著。要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大学生参与实践的热情,作到全员参与,既要考虑到专业能力的一般性要求,又要考虑到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在设计活动竞赛的时候,要做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强制性与选择性的统一,真正促进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富有个性特征的实践活动,促进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全面化与个性化发展。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专业特点与课程特点,广泛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的社团、科研小组、兴趣小组、学科竞赛攻关小组、职业技能训练互助小组、创业小组等,充分发挥学生会、学生社团的作用,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管理队伍,使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合作学习、合作研究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使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由过去的被动向主动发展。

参考文献:

[1]试论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J].社会科学论坛,,(4).

[2]提高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7,(2).

[3]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1).

工程实践能力体系 篇3

[摘 要]网络工程专业是以“工程”为导向的,因此有很强的实践要求。可以针对我校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不足,给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创新能力为目标,完善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引入工程项目案例,开辟实践教学第二课堂,使学生积累工程实践经验。经过教学实践证明,该体系在实践教学中效果较好。

[关键词]能力培养;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6-0157-02

网络工程专业是以“工程”为导向的,因此有很强的实践要求。很多高校进行了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探索:湖南信息学院设计了四种驱动力、四种推力、四种拉力的“ 三力合一”实践教学体系[1];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提出了一种多元立体化课外实践教学模式[2];许昌学院网络工程专业开展“工程+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研究[3];长沙理工大学进行网络工程专业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4]

我校网络工程专业2002年开始招生,经过多年的建设,尽管取得了很多建设成果,但在实践教学环节仍然存在以下不足之处。第一,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与企业用人需求之间存在差距;第二,课程学习资源单一,教学缺乏工程实践指导;第三,学生对企业快速开发节奏适应周期长,学生编码缺乏规范意识;第四,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学校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针对网络工程专业现状,结合校内网络工程人才培养实际情况,给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思路

实践是内容最丰厚的教科书,是实现创新的最重要源泉,是完成由简单到综合,由知识到能力的必由之路。在网络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上,从人才培养体系整体出发,调整培养目标与要求,创新工程教育模式,建立以工程实践、设计、创新和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为补充,以完善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和课程建设为基础,通过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学科竞赛—创新计划—科研项目—项目实训—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设计的综合能力培养体系,构建与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能力培养相一致,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习与应用相结合、学校与实习基地相结合、学习与就业相结合,突出实践教学的参与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践教学八个学期不断线。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一)调整培养目标与要求

根据IT 行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充分调研国内网络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状况以及在校学生、毕业生和企业的反馈,调整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与Oracle 公司合作,引入企业定制的网络相关的Linux 系列课程和工程案例,加大力度开展实践课程,形成模块化专业知识结构,使人才培养面向工程、回归工程,着力加强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培养掌握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规划设计、维护管理、安全保障和应用开发相关的理论、知识、技能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工程管理能力和良好综合素质,能够承担计算机网络系统设计、开发、部署、运行、维护等工作,同时掌握Web服务技术及Linux平台下的网络应用开发技术,具有从事网络系统软件、网络应用软件设计与开发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创新工程教育模式

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引入工程项目案例,通过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变单向灌输为师生互动,既改革教学方法,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在案例教学中完成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学习,同时,在案例运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强化实践意识。

引入校园网、企业网、城域网,强化组网技术模块课程实战性;拆分10余个案例系统,应用到组网技术应用、Linux网络开发、Web应用开发等模块课程,提高学生编程团队合作、系统编程能力。工程案例的引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对课程知识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认识,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追求的目标,积累了学生工程实践的经验,增强了学生就业力,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完善校企合作培养机制

大力开展校企合作教育,充分发挥IT企业具有丰富工程项目资源的优势,建立校企联合人才培养体制和机制,丰富、拓展校企合作培养工程人才的内容和模式。通过引入企业工程项目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内容,实现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的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结合;将企业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引入实践、实训环节,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意识;通过工程项目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工程创新能力、创业能力。通过三年的校内学习、一年企业实践的校企联合培养,形成市场主导、校企合作、形式多样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四)课程教学及实验环节

教师在教学中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思考、自己学习,并逐步由“学会”过渡到“会学”。在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等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利用网络练习系统,任课教师预先设置若干题目,经过认真分析和思考给出解决方案,并编写代码完成任务,训练学生编程实践能力,为工程项目实施打下坚实基础。在学生完成每个任务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导兴趣、导方法、导思维,确立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力求实现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角度理解知识、应用技术、创新发展。通过将“校园网网络解决方案”、“网络安全监控系统”、“防火墙系统”等工程项目引入到课程教学中,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知识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应用能力。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可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自行研制CAI课件、视频教学、教学案例、习题测试等多媒体资源,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意识。

(五)提升精英的第二课堂

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的不同,开展不同层面的教学活动,并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给予相应的学习指导,以达到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课内实验及课内实训中,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大众化工程技术型教育;以ACM 程序设计大赛、嵌入式程序设计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为依托,开辟实践教学第二课堂,以学生自己设计的研究课题为主,鼓励学生自主进行课题研究和探索,以老带新、以赛代练,拓展学生的工程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面向学校、学院选拔优秀学生的参加专业大赛,并不断扩大学生参与规模、加强日常训练管理,充分发挥专业大赛这个实践平台的作用,提升优秀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鼓励教师将学生纳入科研项目团队,通过科研项目的锻炼,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团队精神、组织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三、实践效果

经过几轮的实施之后,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大大提高,通过对实习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培养质量的调查反馈情况看,用人单位对我校网络工程专业毕业生应用实践能力的评价普遍较高。专业对口就业率平均达到92.98%。同时,专业整体教育教学水平以及教师的专业业务水平和工程能力均得到大幅度提高。

经过参加各类大赛,学生懂得学以致用,在应用中不断增加、提高创新需求,并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各种创新实践活动中逐渐体现应用创新能力。近四年,本专业学生主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3项、省级5项、校级32项,并取得了诸多优异成绩。

辽宁科技大学计算机实验技术中心获批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网络工程专业获批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重点建设专业;“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网络工程专业特色发展的研究与实践”、“工程实践驱动的《路由交换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获批辽宁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获批省精品课程;“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校企联动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省教学改革成果二等奖;《路由交换技术》获“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辽宁省规划教材、中国冶金教育协会优秀教材;《路由交换技术(网络版)》获第十三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三等奖;“软件学院校企合作模式探讨”获校级教学改革成果一等奖。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切实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积累了工程实践经验。如何实现我校网络工程专业的特色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需要继续深入进行研究的课题。

[ 参 考 文 献 ]

[1] 胡伏湘.“三力合一”的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

[2] 金永涛,安志远,刘海燕,等.网络工程专业多元立体化课外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

[3] 平源.网络工程专业“工程+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科技资讯,2014(11).

[4] 李平,熊兵,吴佳英.网络工程专业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3(4).

工程实践能力体系 篇4

关键词:能力本位,实践教学体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一、引 言

“知识以科学为主, 能力以实践为主”, 实验和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 而且对任何学科来说都非常之重要。同时, 又是贯彻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协调发展, 特别注重学生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新理念。浙江科技学院根据中国国情, 学习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 (FH) 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 着力强化实验和实践教学, 扩大以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主的实践教学内涵,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主要通过建设新型的产学研课程, 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和实践教学体系, 改造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实验教学内容, 改革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创新性实验教学方法, 创建以教学资源库与开放管理系统为核心的开放、自主的实验教学环境。使机械工程实验和实践教学达到更高的水平, 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在本科人才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培养出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满足社会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二、目前世界各国“能力本位”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特点

世界各国关于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为所在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 比较成型的有德国的“双元制”实践教学体系, 即德国学生在接受高等教学的同时, 要在企业完成实践教学环节;且又是“双师型”教学队伍, 即德国应用型科学大学的教授在研究性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且都有几年在企业的工程实践经历。北美的CBE教学体系, CBE教学模式实际上是一种以职业综合能力为基础, 以胜任岗位要求为出发点的实践教学体系, 这也是近年来国际上相当流行的一种教育思想。丹麦应用型大学的“产学研合作”实践教学体系, 即学校企业联系十分紧密, 有社会合伙人和地方当局一起组成学校懂事会, 参与制定专业技能标准, 向学校提供实训基地, 接受学生实训。英国的“面向社会, 一核心双符合三体系四平台”的高素质基于能力培养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实践教学体系, 即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拓展等三大教学体系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主体框架, 在培养方案设计时注重因材施教, 共性和个性发展相结合, 专业能力与综合能力提高相结合, 获取知识能力与技能训练相结合, 在确立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主要内涵的基础上, 构建现代专业技术、课外实践活动和校外合作的技能教育平台。另外还有加拿大的“能力本位教育”型实践教学体系等等。

三、浙江科技学院工程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我校在学习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 (FH) 的实践教学模式, 树立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观念, 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五方面的不足:一是以校企合作为核心, 实习基地建设为重点的新型产学研课程建设不够完善;二是传统实验教学内容与科研、工程、社会应用实践之间缺乏良性互动;三是在实验教学方面, 传统实验教学主要以教师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四是原有实验内容主要验证已有理论知识, 比较单一, 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创新性实验偏少;五是没有形成以教学资源库与开放管理系统为核心的实验教学中心网络平台。这样,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缺乏主动性, 缺少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基本思维和基本能力。由此导致有些毕业生一进入人才市场, 对新技术的发展适应性差, 不能快速开展独挡一面的工作, 达不到基于能力培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 加快构建以“能力本位”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非常迫切。

四、新型工程实验和实践教学体系

新型实验和实践教学体系, 做到突出能力本位, 构建以模块化课程教学为主线, 专业能力培养为导向, 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科学系统的实验教学体系;实践、实验教学内容, 做到与科研、工程、社会应用实践密切联系, 形成良性互动, 实现基础与前沿、经典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实践、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 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创新型实验教学;实践、实验教学开放形式, 给学生提供自主、开放的实践、实验教学环境和实验中心网络平台, 给学生提供探索和发现的思维空间, 增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实验教学师资队伍, 加快双师型队伍建设, 全面推进新型产学研课程。具体做法:

1.建设新型产学研课程

加强学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 建设以校企合作为核心, 实习基地建设为重点的新型产学研课程。校党委书记徐志平指出:“浙江科技学院应用型人才培育方面一定要有自身的新亮点, 特别强调要加强产学研结合, 建立实习、研发、就业、育人基地, 学习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 (FH) 实践教学模式, 加强与企业产学研合作, 促进企业、高校的共同发展。”企业方面, 为了长期的发展, 企业必需提高产品研发的技术水平, 同时, 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也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提升。企业需要与科研院校进行广泛的合作, 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和产品竞争力。学校方面, 浙江科技学院是一所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的高校, 拥有一大批长期从事技术开发方面的教授、博士等高学历、高职称的研究人才, 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的能力, 可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主要就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科技培训及共建创新服务中心、研发中心等方面进行产学研全面合作。例如, 机械学院通过同浙江银轮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千岛湖陆行泵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和公司的合作, 建立了校企联合研发中心。通过研究开发功能, 杭州千岛湖陆行泵业有限公司对现有泵类产品进行技术升级, 实现了产品更新换代, 并逐步实现了泵类产品生产的标准化、系列化。同时, 机械学院加强实习、就业基地的建设, 与德国独资公司——杭州沃尔夫公司建立了学生实践就业基地, 并且双方签订了合作协议。根据签订的协议, 公司每年优先接收我校毕业生就业, 优先接收我校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去年杭州沃尔夫公司接收了机械学院7名应届毕业生。机械学院还与方圆塑料机械有限公司等多个企业设立实践实习基地, 实践教学取得了较大成果。

2.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和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 (2+3) 层次实验和实践教学体系。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新型实验教学体系,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模块化实验教学, 基本特征是在传统“三基” (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实验教学的基础上, 强化学生基本思维和基本能力的培养, 基本思维包括正向思维、反向思维、批判性思维;基本能力包括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型大学教学应是理论教学、实验 (实践) 教学、产学研课堂“三元一体”,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离不开理论教学和产学研课堂。同时, 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要贯彻PBL教学模式:即 (1) Problem based learning; (2) Process based learning; (3) Project based learning。通过PBL实验教学, 实现以人为本、个性教育, 让学生“亲身经历与感受”;以问题为切入点, 充分体现创新源于问题而始于实践的教育理念。

3.改革模块化实验教学内容

以往实验内容主要验证已有理论知识, 比较单一, 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创新性实验偏少的现状, 改造模块化课程体系中以 (3+3) 层次形式的实验教学内容。通过实验教学改革, 机械学院为机械类专业构建了 (3+2) 层次的实验和实践教学, 第一, 实验和实践课程教学的3层次分别为: (1) 建立系统概念, 发现、提出并留住问题, 主要是开展工程基础实践与认识实习、部分基础实验与实践课程教学, 如金工实习、机械设计认知实验、机械制造认知实验、大学物理实验等; (2) 严格的“三基”训练, 学习知识、掌握技能, 主要是开展基础科学原理课程的实验、专业基础实验等, 如机械原理实验、计算机硬件应用实验、工程力学实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机械制造基础实验等; (3) 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 主要是专业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论文研究等综合实践环节, 如汽车技术实验、技术实习、能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毕业设计等。通过3个层次实验和实践课程教学和训练, 使学生达到了实验和实践的基本要求, 学会了简单的实验项目设计;第二, 创建了2个层次模块化实验教学内容, 在实验和实践课程教学的基础上, 增加了提高性实验项目和研究创新性实验项目2个层次。例如, 我们所开设的综合、设计实验项目:双开门锁的设计、数控编程、数控加工、三坐标检测等, 教师给出实验任务书和要求, 实验整个过程要求学生自行完成, 包括:实验方案、产品设计、实验操作、数据收集、结果分析等。这样一来, 加强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得到科学基础训练, 培养了创新精神。通过模块化实验教学项目实施, 使优秀学生脱颖而出。

4.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

传统实验教学过程中以教师教学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方法, 改革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创新型实验教学方法。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确定了课程实验教学及模块化课程体系实验教学内容后, 采取何种实验教学方法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一方面, 加强教师对学生的启发诱导。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钻研精神, 促是他们自己动手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 注意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可以就实验展开讨论。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成为意义的主动构建者,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 “机器人创新设计及模拟实施”实验项目, 由学生利用慧鱼模型自行设计各种能完成特殊功能的机器人, 并能组装成模型进行编程、调试、运行, 能完成预想的动作和功能。这种开放实验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开放、自主的实验环境, 提供了探索和发现的思维空间,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发挥了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深受学生的欢迎。

5.实行开放、自主的实验教学环境

实验教学环境开放是指实验时间、空间、课程、项目、仪器、设备的开放, 这对学生自主实践能力的培养十分必要。机械学院实验中心首先对学生科技活动项目进行开放。主要是学生自行拟定的小发明、小制作等科技活动课题、科技创新与实践项目、各类学科竞赛活动。浙江科技学院特别强调科技项目的开放, 例如, 机械学院主要是把实验室开放管理应用到学生参加省机械设计创新竞赛中去。在刚结束的省大学生机械设计竞赛中, 我校有13支代表队共65名同学参赛, 参赛成绩创历史新高, 共获一等奖3个, 二等奖5个, 三等奖3个, 我校机械学院由赵东福教授指导, 楼宾野、郭宝牛、朱云波、洪挺、石峰同学制作的作品“‘绿色使者’废旧电池自动回收箱”, 由尹炳龙教授级高工指导, 陈坚峰、徐军、柳恒林、胡楚金、周灵富同学制作的作品“写不完的无尘自动黑板”和由杨华文教师指导, 张学琼、杨征宇、罗宇、陈幸、聂琼辉同学制作的作品“‘飞水走壁’游泳池壁清洗机器”荣获一等奖, 同时, 我校获优秀组织奖。通过这些竞赛活动机械学院营造了以学科竞赛为平台的实践氛围,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和协作精神, 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正如校党委副书记陈浩所说:“学生通过科技活动项目, 不断积累实践经验, 提高自己的开拓创新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更好更快地成长成才。”同时, 机械学院实验中心对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学生自选实验课题项目进行开放, 实验中心主要通过网上公布开放研究项目, 吸收部分优秀学生较早地进入实验室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活动;对于自选实验课题项目。机械学院也在网上公布了教学计划以外的综合性、设计性自选实验课题, 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设计实验。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 “能力本位”的机械工程实验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 开创了普通高等院校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先河, 在同类兄弟院校中起到了示范作用。近几年来, 我校机械学院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97%以上, 在全省和省大学生机械设计竞赛都名列前茅, 这些成绩均得益于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 从高层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整体出发, 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 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和全面协调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通过深化实验和实践教学改革, 优化实验和实践教学体系, 建立新型的适应学生能力培养、鼓励探索的多元实践考核方法和实践教学模式, 推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有着长远的意义, 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起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卫.构建工程实验教育平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7, 26 (6) :104-106.

[2]钱旭红.实验对任何学科都非常之重要[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7, 26 (9) :1-4

[3]赵东福.基于能力导向的机械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思考[N].浙江科技学院报, 2007-01-15 (222) [2007-08-16].

[4]高胜利, 赵方方.PBL教学模式与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7, 26 (5) :83-86.

[5]梁风, 宋宝玉, 刘占山等.机械设计实验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6, 25 (11) :1433-1435.

工程实践能力体系 篇5

【关键词】创新创业 实践教学 体系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毕业人数的不断增加,就业难等问题一次又一次的被新闻网络所报道,成为人们街头巷尾议论的热门话题。2014更是将这一问题推向了最高峰,网络等媒介以史上最难就业季的评价来形容这一年的就业难问题,当年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达到十年前的三倍之多,高达750余万人。社会面对如此多的应届高校毕业生,很难一次性解决所有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就业压力成为社会的一大矛盾。然而,在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同时,企业劳动力短缺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很多企业出现了用工难、招工难等现象。这些迹象说明,目前培养大学生的方式方法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脱节,大学生的供给与社会的需求之间存在的矛盾是当前就业难的主要矛盾。显然国家对这一矛盾早已开始关注,并在不断缓解、疏通这一矛盾,教育部明确规定各地高等院校要提高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这符合“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等创新型的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社会需要创新创业型的人才,学校就应该在这一方面进行培养,开展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也正是从这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如何归纳、总结和提升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成果,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促进高等院校转变人才培养体制机制,解决现阶段就业难的重要途径。在大学由“精英式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化的背景下,现阶段高等院校课程教学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还有一定的差距。教学目标、理念不明确,教材更新速度慢,理论与实践结合程度低,教学的方式方法陈旧,实训基础建设投入少等问题仍然普遍存在于各高等院校。因此,围绕如何培养社会需要的大学生等问题,如何组织和开展课堂教学,如何加强技术能力的培养,如何突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建设实践教学体系是有待研究的课题。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在四十年代就产生了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并于七十年代在发达国家开始蓬勃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最早起源于美国,同时美国也成为世界上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研究最为先进和历史最为悠久的国家,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世界名校均将创新创业方面的课程作为专业课程讲授。可以说创新创业教育在美国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据了重要位置。英国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也是走在前列的国家之一,其研究成果较为突出,如英国以政府的名义成立了高等教育创新创业产业基金,大大提高了校企合作的力度。同时英国政府通过立法的形式为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搭建了平台。经过多年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推动了英国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英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德国政府也提出了“要使高校成为创业者熔炉”这一理念,并由教育部门制定了明确的行动指南,为高等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了依据。

整体上看,国外发达国家对创新创业教育均有不同程度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通过国外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推动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和成熟,也得到了社会和企业的高度认同,对未来高等院校如何培养现代化人才提供了较好的思路。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尽管起步较晚,但在国家层面的推动下,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国家先后推出了振兴教育行动、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动素质教育等教育发展规划,均明确指出高等院校应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并在清华、北大、人大、武大等高等院校进行了试点教育改革,将创新创业相关教育理念融入到教学体系中,在课堂的教学活动和课外的实践活动中,探索出了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方式方法。

近十年来,与之相关的科研、学术研究工作也得到了迅猛发展,论文发表以每年近千篇的速度增长,其中不乏一些具有独到见解的、可以应用到实践当中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措施等,更是有部分优秀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这些对创新创业能力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实践教学的发展均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国内研究创新创业能力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方向与视角不尽相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分层分类研究和体系结构研究两大类。分层分类研究可以理解为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再根据不同层次的专业、年龄、类型、爱好、社会需求等进行分类培养,这样可以根据需求定向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体系结构研究顾名思义就是先建立好培养人才的系统和结构,再将需要培养的人放在体系中进行培养,达到预期的培养目的。其中普遍受到认可的体系结构包括:三结合、三层次、三培养体系,驱动、受动、调控、保障体系,内外一体的开放式体系,四子系统、四平台、四层次体系等,这些体系在不同领域均取得了较好的培养效果。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1.查找应届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源。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是导致就业供求矛盾的主要根源。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本、专科高等院校招生人数的扩大,毕业生数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社会热门专业,众多院校一股脑的新增专业和扩展班级数量,使得这些专业的学生毕业过于集中,就业时向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职难求的现象屡见不鲜。而另外一面,企业又存在招工难、用工难的局面,很多企业打出高薪、高福利的待遇却找不到适合企业需要的人才,部分企业存在大量用工缺口,这一供求矛盾在新闻、报纸上年年有报到。目前高等院校培养的大学生中不缺乏高学历、高智商的,但与社会需要的既有较高理论知识又具有很好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对比,仍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因此如何在大学期间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业务能力是高等院校在教学体制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从根源上解决就业难与用工难的重要对策。2.促进高等院校改革,加强对具有创新创业能力人才的培养。经过十几年对高等院校教育的改革,目前我国对学生的培养已经由精英式的教育模式过渡到了大众化的教育模式,高等院校也在向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一方向努力。大众化的教育体制更侧重于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普通劳动者和专业型、应用型人才,就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人才。在教育体制改革,顺应市场需求的大背景下,各类高等院校开始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和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开始逐步建立满足实际需求的实验室、实训基地以及开展校企合作、外聘校外专家、到企业实习等工作。逐渐由原来的重理论轻实践过渡到理论与实践并重、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并行的教育模式。逐步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放在教育体系的主体地位上,可见加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不仅仅作为解决学生就业难的法宝,更是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研究的意义

1.国家战略发展需要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国家层面,为解决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难的矛盾,疏导高等院校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毕业生,将教育资源用在社会实际需求方向,提高教育质量,准确引导高等院校与社会需求对接,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

2.缓解就业压力需要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一直困扰着社会、学校和家庭,如何改变就业的局面,提高大学生就业率,是政府、高等院校和企业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能够促进大学生在就业季顺利与企业对接,提高就业机会,促进大学生就业。

3.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需要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大学生都是怀揣梦想走入社会的,但很多大学生步入社会后,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很难得到应用、无用武之地,往往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适应企业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让毕业生能够顺利、快速的适应企业,对实现大学生人生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四、研究方案

(一)研究视角

现阶段,尽管高等院校比较重视基础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在大学生实训教学、动手能力方面的培养也在逐年提升,但总体而言,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实验教学体系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无论是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实训基地资金投入以及教师培养、校企合作等方面均不成体系,各项研究与应用多集中在个别领域或者局限于某一专业。随着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实验教学体系研究的支持和鼓励,这一研究领域逐渐成为热门,许多新的研究理论和方法都在不断探索,也不乏出现了许多初有成效的研究成果和成功的教学案例,通过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归纳、提升,研究出符合国内需求的一些新思路、新做法。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借助于国内外已有的优秀研究成果,系统的研究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这一问题,并对相关资料进行总结归纳,提炼出符合我国高等院校实际需要的理论方法,并力争提出新的观点和适宜推广的方案。

2.访谈及问卷调查法。通过对高等院校教师和企业人力资源方面的人员进行访谈,找出各方关切的问题,并查找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案,并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将总结出的问题进行调查,寻找出既符合社会需要,也具有可实际操作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实践教学体系研究方法,并对相关专业学生跟踪研究,适时调整教学方案,以期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三)研究途径

国家先后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战略。大学生恰恰是最符合也是最需要进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群体。高等院校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深化教育教学体系改革,也是落实国家政策的重要举措。高等院校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一是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并能够利用网络、书籍等工具对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解决问题具体思路;二是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培养学生发现、掌握事物规律的能力,使学生具备发散性的思维能力,在具体工作中能够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三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尽快独立开展工作,并在工作中得到锻炼和提升;四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潜能,使其具有独立开辟事业的能力。

五、结论

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一项要求,也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手段,研究创新创业和实践教学体系对于构建和谐的就业环境、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等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吴国英.高校人文社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2]翟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概述[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出版社,2002.[3]李树林.技术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4]黄成云.数字媒体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基金项目:本文为2015山东管理学院校级课题(项目编号为:jy2015-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工程实践能力体系 篇6

摘 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入,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长,尤其是对口译人员需求量巨大。目前国内口译测试及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较为薄弱,使得口译资格评估缺乏一个统一明确的标准,从而阻碍口译人才的培养及口译教学的发展。以人事部英语口译三级测试为例,明确口译能力的含义,完善口译能力评估体系,并探讨该测试是否能有效考察测试者的真实口译能力。对口译教学提出建议:对测试者加试百科知识的笔试;测试全程应采用视频录制的方式或考官与测试者面对面的方式,同时也要加试测试者对于专业翻译软件及文件处理软件的应用能力;要对测试者提前做专业的身体素质检查和心理抗压能力测试;测试通过者方可参与后面的测试。

关键词:口译能力;评价体系;英语口译三级;口译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6-0082-04

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是受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委托,由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负责实施与管理的一项国家级职业资格考试。设立这一考试的目的是加强我国外语翻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翻译专业人才水平和能力,同时进一步规范翻译市场。考试分7个语种(英、日、法、阿拉伯、俄、德、西班牙),四个等级(资深翻译;一级口译、笔译翻译;二级口译、笔译翻译;三级口译、笔译翻译),两大类别(笔译、口译)。口译考试均设《口译综合能力》和《口译实务》2门科目。2008年,翻译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与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证书实现接轨,翻译考试作为人才评价的标准将逐步起到引导翻译教学、服务翻译教学的作用。根据测试大纲,该测试英语口译一级旨在考察应试者是否达到高级翻译水平,要求测试者具备8-10年的翻译实践经验,是某语种双语互译的专家。二、三级则是检验测试者是否具有专业译员水平。二级要求测试者胜任各种正式场合3~5分钟的间隔交替传译,具备3~5年的翻译实践经验。三级要求测试者胜任一般场合的交替传译,具备一年的翻译实践经验。

本研究将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英语口译三级测试简称为人事部英语口译三级。鉴于该测试检验测试者是否具备一般口译水平,本研究将以该测试为例探索职业口译能力评价体系。

一、文献综述

西方的口译研究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进入实验心理学研究阶段。80年代进入从业人员研究阶段。现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中国口译研究起步较晚,口译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目前,口译界对口译能力仍缺乏一个统一定论。

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翻译能力习得过程及评估”专项研究小组认为能力涵盖知识(know,即具体学科的知识组合)、技能(know-how,即解决该领域实际问题的技巧/技术) 和素质(know how to be,即情感性和社会性的品质和技能)三个方面。(王斌华,2011:66)巴黎释意派口译理论的代表学者Seleskovitch认为,口译能力的基本支柱包括几大模块(王斌华,2006:42):双语,社会、文化积累,百科知识,专业知识。

厦门大学口译模式将口译建立在分析、理解和表达的基础上,口译技能与职业标准贯穿于口译整个过程中。厦门大学的陈菁教授制定了口译量化评估表,将口译能力分为三类:知识能力、技能能力和心理能力。其中知识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和言外知识,占35%。技能能力占50%,心理能力占15%。(陳 菁,2002:53)北京语言大学刘和平教授的《口译测试评估表》(2001)列出了“反应速度(15%)、理解(35%)、表达(35%)和心理素质(15%)”四个方面,并对每一条方面进行了细化并划分了不同的等级。(冯建中,2005:54)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王斌华教授制定了译员能力评估模块(如图1)。王斌华教授认为译员能力大于口译能力,口译能力指完成口译任务所需的内在的知识和技能体系,而译员能力指口译工作者应具备的内在的知识和技能体系以及职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

从以上综述的代表性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对口译能力的界定及口译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是我国口译研究的重点。目前口译研究的主要问题:一是没有一个统一的口译能力界定标准;二是对不同类型口译使用相同的口译评估体系;三是口译测试的设计并未完全考察实际对口译能力的要求。

笔者认为王斌华教授的口译能力评估模块对口译能力的界定比较全面,基本符合实际职业译员需要,即口译能力包括双语能力、言外知识能力、口译技巧、译员心理/身体素质、译员职业技能。本研究将主要以王斌华教授的口译能力评估模块为基础,以人事部英语口译三级测试为例,探究该测试是否有效地评价了口译能力,从而对口译能力评价体系与口译教学提供启示。

二、研究方法

鉴于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测试是一门职业资格考试,英语三级口译属于交替传译,因此,本研究界定的口译能力适用于专业译员所需具备的交替传译能力。口译能力指的是完成口译任务所需具备的能力。口译能力由六大模块组成,即双语能力、言外知识、口译技巧、身心素质、职业技能、职业道德。

本研究以人事部英语口译三级测试的六套官方教材为数据来源,并以其中两本教材即《英语口译全真试题精解》和《英语口译全真模拟试题及解析》为重点,对王斌华教授的口译能力评估模块进行细化,对口译考试题型、分值、题目考察内容、考试实施模式进行分析探讨。具体来说,本研究将从上述角度分析各题所考察的内容分属六大模块中的哪个模块,对模块所指内容进行细分,并比较双语能力模块中各具体内容在测试中的比重。本研究将利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方法,结合实际口译过程,对各模块所考察的内容进行分析,对职业道德模块进行界定。最后,本研究将制定口译能力评估模块,对人事部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英语三级口译测试是否能有效考察实际口译能力进行评价,并对口译教学提出建议。

三、结果与讨论

(一) 双语能力

王斌华教授认为“双语能力”是以双语的听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为重点。笔者认为听辨理解能力可进一步细化为语言基础和推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包括语言基础与口语能力。鉴于听辨能力的考察在实务和综合能力测试中同等重要,而综合能力测试的数据便于统计,所以笔者以综合能力测试的官方八套试题为基础进行进一步分析。

1. 听辨理解能力

听辨理解能力都是口译的基础,其包括语言基础和推理能力。语言基础即译员对语法、词汇、句型、短语、固定搭配及习惯用语的掌握。推理能力体现在细节判断、逻辑关系推断、大意把握和对说话者态度的判断上。

人事部英语口译三级的英语综合能力测试对听辨理解能力的考察中,细节判断的比例最大,其次为逻辑推断,分别平均达到36.43%和35%。对语言能力中的词汇、短语、句型、固定搭配和习惯用语的考察也较多,平均达到19.29%。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全国翻译资格水平测试除了要求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还对听力的理解要求很高,既要捕捉细节,又要根据逻辑进行判断。值得一提的是,细节考察中对数字的听辨能力的考察。大多数时候对数字的考察的比重还是比较大的,平均达到5%以上。由于中英文对数字的位数划分不同,译员对数字的反应能力会受到影响。而数字翻译在口译中又非常重要,一旦译错后果非常嚴重。对数字翻译的考察体现了对译员的素质要求。

从题型上来看,口译综合能力分为4种题型,即判断、填空、篇章理解、听力综述。判断和篇章理解属于常见题型,是对听辨能力的综合考察。其中判断题第二部分对测试者的语言基础考察较多,主要考察语法如虚拟语气,短语和包括口语在内的习惯用语。包括口语在内的习惯用语的考察也体现了考察内容也包括生活化用语。译员不仅要负责会议等的翻译,有时也会做陪同翻译,这是译员需要对一些生活化的表达有所掌握。填空的难度较高,每个空要求填1到4个词,实词的信息量比虚词多。对于这种题型,仅仅听懂听力大意已不够了,必须对听力每个地方都听懂,包括虚词。同时测试者也必须边听边记,并且具有较好的短时记忆能力。这也是一个译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听力综述题型的难度也较高。从前面的数据,我们看到判断和篇章理解题型对文章大意和作者态度的考察较少,而听力综述题型正好弥补了这一点。听力材料往往为一篇五百词左右的文章,听完后要求写一篇150至200词的英语综述。总时间为30分钟,包括播放听力材料的5分钟时间。这就要求测试者具有一定的听力理解能力、归纳能力、笔记能力、短时记忆能力和书写能力。对语法等语言能力的掌握会反映在综述上面。同时,归纳能力也符合译员工作实际需要。演讲者的每次演讲不一定都是事先准备的,也有可能出于心理因素,演讲者在演讲过程中出现语无伦次,无逻辑,重复拖沓现象。这时就要求译员具备归纳总结的能力,对演讲者混乱的研究进行整理归纳再译出,这样才能达到演讲内容能为听众所理解的目的。

从分值上看,判断、填空、篇章理解和听力综述分别占20、20、30、30分,总分为100分。分值较为均匀,鉴于每个题型的考察重点不同,各个题型的分值也不同。判断和篇章理解对听辨能力进行综合考察,占了50分。填空考察了语音流变能力,对听力要求更大。篇章理解主要考察归纳能力,30分的分值也体现了对译员归纳能力的要求之高。

2. 口头表达能力

在译员接受、解码、记录、编码信息后,就要对信息进行表达了。笔者认为口头表达能力包括口语能力和语言基础。口语能力指语音、语调、音量、语速、流利度等。通常更为浑厚稳重的语音更受大家欢迎,过于尖细的声音会刺耳。音量、语速应该适中。同时,流利的表达也很重要。老是磕巴和说口头禅会显得译员不专业。口译测试采取录音的形式。因为麦克风可以录下很细小的声音,所以测试者翻译时要控制好自己的呼吸等,发音清晰,同时表达要流畅。

(二) 言外知识

王斌华教授认为“言外知识”包括百科知识和专业主题知识。笔者认为言外知识分为百科知识、专业主题知识和时事消息。口译家也是杂家,因为口译家需要了解各个方面的知识。百科知识指的就是需要了解的知识。而专业主题知识指的是某个主题下,译者需要掌握的东西,这个时候译者又需要像“专家”一样。时事消息是指不断更新的各种信息,包括新闻、流行语等。这个时候译员又需要像“实践家”一样,因为译员要不断贴近时事,更新自己的知识。这里,笔者将以口译实务的两本教材及8套试题所考察的主题为参考,进行进一步分析。

口译实务的教材由16个单元组成,每个单位各为一个主题,主题很广泛,设计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商务、科技等。口译实务测试分为对一段150-200词的对话进行英汉互译,占20分,一段约三百词的英文讲话的交替传译,占40分,和一段约二百字的汉语讲话的交替传译,占40分。从统计中,实务的对话主题既有生活类话题,如真题(二)中的有关居民身份证的话题,也有百科、时事新闻类话题,如真题(三)中的上海世博会话题。体裁有采访、谈判等类型。这一部分分值较小,内容考察相对简单,但是双语要不断转换,模拟现场陪同翻译的情景。对语言本身要求不高,但是反应要快,通常不做笔记或笔记较少,要求短时记忆力强。实务测试的交替传译部分以政治经济类主题为主,主要涉及国家关系、国家经济发展等。同时也考察文化教育及其他主题。测试内容多为专业主题知识,体裁多为开幕式致辞等。

对于综合能力测试部分,笔者分析了填空与听力综述部分的主题。填空部分的主题偏向时事新闻,如六方会谈等。听力综述部分的主题更为广阔,可能是各种主题的百科知识。

(三)口译技巧

王斌华教授认为口译技巧“口译技巧”包括以口译为目标的记忆技巧、笔记技巧、多任务处理技巧。笔者认为口译技巧还可以扩展到翻译技巧。

认知科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总结出记忆可以分为三种: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瞬时记忆保持的时间仅为 0.25~2 秒。短时记忆指信息容量保持在 1 分钟以内的记忆。长时记忆分为一般知识和个人经验。记忆能力对译员的心理素质、信息理解、信息与补充以及对译文产出质量都有影响。而对记忆能力的考验渗透在口译的各个方面。

人事部三级英语口译综合能力测试部分的填空和听力综述题型考察考生记忆能力。填空题要求考生在听力结束后,填补试卷空白选项。听力过程中没有时间停留给考生记录完整笔记,考生主要依靠脑记来准确完整地填补选项中的每一个单词。听力综述题要求考生在听一段5分钟的听力过程中做适当笔记,而后,写出150词至200词的英文综述。5分钟听力持续时间已超过大脑的短期记忆时长,但是综述要求包括听力材料主干内容和细节信息。这对考生的记忆能力要求较高。实务测试中的内容主要为专业主题知识,这就对考生的长时记忆提出了要求。考生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积累,才能更好地理解和翻译。

笔记技巧指包括笔记系统、笔记脑记分配与笔记解码在内的多项内容。笔记系统涉及意群划分、竖状结构、笔记符号等。笔记只是脑记的辅助手段,所以笔记不需全记,要根据意群划分,与脑记相配合。笔记一般采用竖状结构,除了记下细节信息,还要反映逻辑关系。脑记要记大意和逻辑关系。另外,每个人的笔记符号并不一致,只需要发展出适合自己的笔记系统即可。为了快速解码输出译文,在记笔记的同时,大脑就应该开始在划分输入语结构并进行翻译,在对笔记解码进行翻译时,可采取边译边提前看后面的笔记,即译上句的同时就对下句的笔记进行解码,以此提高翻译速度。

笔记技巧的考察几乎贯穿整个口译测试。综合能力测试的填空和听力综述题要求考生必须做笔记,否则很难完成测试。实务测试部分模拟现实口译,要求考生形成自己的笔记系统。

多任务处理技巧主要出现在同声传译中。由于全国翻译资格水平测试英语口译三级为交替传译,所以这里对多任务处理技巧不做过多阐述。

翻译技巧的掌握也是译员的素质要求之一。口译要求在短时间内尽量完整准确的译出目标语。常见的翻译技巧有词性转化、拆译、增减、变序及糅合省略法。另外,口译过程中是不允许改口纠正错误的,必须一次译准。对于没听懂或把握不大的信息,可采取模糊处理或者不译的策略。

(四) 心理/身体素质

口译的强度高,压力大,译员必须注意力高度集中,抗压力强,能承担长时间高强度脑力活动。译员需要进行身体和心理素质检查,并保持身体锻炼,掌握一定放松心理的技巧。

英语口译三级测试在一天内进行,上午十点到十一点进行综合能力测试,下午一点半到两点进行实务能力测试。两場间隔两个半小时,考生没有时间和地点休息。考生要提前休息好,同时有午睡习惯的考生必须提前调整生物钟,保持下午大脑活跃。下午不到一点钟,考生已经排队等候入场了。水杯、手表、纸张等禁止考生带入考场。每一个考场里有考生三十人左右,但是有3位监考老师不断走动监考。每位考生只有一张记录纸,必须节约使用。考生必须克服考试进行过程中周边考生的声音的影响,专注自己的翻译,也必须克服不自信的心理障碍,当其他考生基本翻译结束,考场安静下来时,如果自己没有翻译结束,也要保持稳定的音量匀速完成翻译。

(五) 职业技能

笔者认为职业技能应扩展为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

职业技能指的是包括应对各种突发状况的职场经验,对外礼仪,交际能力,一定的使用计算机能力。比如,当讲话者过于激动或言语中带歧视侮辱话语时如何翻译,通过提前与客户沟通,熟悉客户的口音与说话风格等。译员应该彬彬有礼,懂得不同场合下的社交礼仪,着装适宜,外表端庄,同时把握好自己的角色,不能喧宾夺主。同时,译员也应会使用文件加工处理软件和专业的翻译软件等。

职业道德指口译员在工作过程当中所获得的任何属于独有性或隐私性的内容都必须加以保密,未经客户或通过必要的法律手续不得向外界透露。

人事部英语口译三级并未考察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但是口译能力的保持和提高要求译员必须不断进行口译训练和实践,所以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证书实行定期登记制度,每三年登记一次。再次登记,还需要提供接受继续教育或业务培训和证明。同时,资深级和一级翻译实行考试和评审结合的方式,考生在通过相应考试后,还需提供一定的学历和翻译工作经历证明。这都在一定程度保障了证书持有者具有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

四、改进措施

王斌华教授的译员能力评估模块基本符合实际译员所需能力,但是笔者对该模块进行了进一步细化与调整,制定了口译能力评估模块。译员口译能力包括双语能力(听辨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言外知识(百科知识、专业主题知识、时事消息)、口译技巧(记忆技巧、笔记技巧、多任务处理技巧、翻译技巧)、身心素质、职业技能(职场经验、交际与礼仪、计算机能力)和职业道德。

从测试目的上看,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测试作为职业能力测试,应该考察测试者是否具有作为译员的资格。根据能力评估体系的划分,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英语三级口译测试作为交替传译测试,主要考察了双语能力,言外知识及口译技巧。但是对于言外知识中的百科与专业主题知识,职业技能与身心素质考察不足。

从测试实施上看,测试应该具有“真实性”,即目标语言使用任务特征与测试任务特征的一致性,一致性越高,测试的真实性就越强(袁小陆,2007:90)。口译测试的地点在语音室,由于报考人员多,考核采取测试者面对机器进行听录的方式,但是交替传译经常是译员直接面对听众进行翻译。而且机器不会录下口译者翻译时的状态,无法判断口译者的整体形象气质。同时,由于口译现场环境和讲话者不一定都是标准英语的特点,实际口译中经常存在环境干扰及讲话者口音过重的现象。而这些真实状况在全国翻译资格水平测试中并没有体现。

从测试的考察模块上看,笔者建议对测试者加试百科知识的笔试。对专业主题知识的考察,鉴于实践中,译员通常提前准备好任务主题相关的资料,所以笔者建议可模拟现实,提前告知测试者主题,考察更为专业的某个主题的翻译。对于职业技能的考察,测试全程应采用视频录制的方式或考官与测试者面对面的方式,同时也要加试测试者对于专业翻译软件及文件处理软件的应用能力。对于身心素质的考察,笔者建议要对测试者提前做专业的身体素质检查和心理抗压能力测试。测试通过者方可参与后面的测试。

当然,口译测试因为实际状况牵制,难免带有局限性,很难完全反映测试者的实践口译能力。全國翻译专业资格英语三级口译测试总体还是能反映测试者的口译能力。

五、教学启示

目前,国内口译教学把口译当成一种语言能力的发展途径。而随着市场对专业口译员需求不断增加,口译教学不应再单纯以提高语言能力为目的,而是要进行职业化培养。因此,人事部英语口译三级作为翻译职业资格水平测试可以为教学提供导向作用。

对于目前的交替口译教学,笔者认为,培养出的译员要具有译员能力模块所要求的各项能力。对双语能力的训练,可增加对音频加图像式单词的共同输入或单独输入音频式单词的词汇反应度练习,训练逻辑思维、归纳表达能力。对于言外知识的训练,可扩大并深化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关注时事的意识。对于口译技巧和职业技能的训练,要特别训练短时记忆、交际礼仪、计算机能力,其他口译技巧要穿插于口译教学与实践中进行。身心素质、职场经验、职业道德要在实践中培养。训练方法上除了听译,还可采用视译、复述、跟述、主题演讲等方法。

同时,鉴于各测试根据测试目的的不同导致测试的内容与难度等各方面也不相同,口译教学也要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进行不同的培养。以教学和研究为目的的口译教学则应该偏向理论学习。以培养专业译员为目的的教学则应偏向口译实践。笔者建议后者口译教学应打破以专题为基础的教学,采取以技能为基础的教学。从技能上培养,能更快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但是也要辅助不同专题的口译练习。因此,口译教材的编排,如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测试官方教材的编排可打破以专题为划分标准的模式,采取以技能为划分标准,对不同技能的训练各有侧重。

口译教学也可采取国外大学的做法,进行小组口译实践与场景模拟。同时学校也应多给学生创造机会,以就业为导向,对外签订合作计划,给学生更多实习和观摩机会。

总体来说,以培养译员为目的的口译教学应以语言提升、理论学习、技巧培养、专业知识与口译实践五个方面为方向。

参考文献:

[1]陈菁.从Bachman交际法语言测试理论模式看口译测试中的重要因素[J].中国翻译,2002(1).

[2]董燕萍.学生译员口译能力结构的测试与分析[J].外国语,2013(4).

[3]冯建中.论口译测试的规范化[J].外语研究,2005(1).

[4]古琦慧.口译课程模式的开发及应用——以培养译员能力为中心的模式[J].外语界,2009(2).

[5]刘和平.科技口译与质量评估[J].上海科技翻译,2002(1).

[6]王斌华.从口译标准到口译规范——口译评估模式建构的探索[J].上海翻译,2012(3).

[7]王斌华.“口译能力”评估和“译员能力”评估——口译的客观评估模式初探[J].外语界,2007(3).

[8]王斌华.从口译能力到译员能:专业口译教学理念的拓展[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6).

[9]王斌华.国外专业口译教学的调研报告——兼谈对我国翻译专业办学的启示[J].外语界,2012(5).

[10]王斌华.口译能力的评估模式及测试设计再探——以全国英语口译大赛为例[J].外语界,2011(5).

[11]袁小陆.口译能力与口译测试有用性之关系研究[J].外语教学,2007(5).

工程实践能力体系 篇7

工业工程是极具实践性的一个专业, 它关注生产系统的改善和效率的提高。工业工程专业的培养应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 通过将工业工程技术与方法应用于生产实践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和动手能力, 在对工业工程毕业生的企业需求调研中, 也突出显示了专业技术能力的重要性[1]。因此在工业工程专业教学计划的设计中, 必然强调实践教学的配合作用。由于工业工程专业在我国刚刚设立不久, 其课程体系和各教学环节的设置尚不十分完善, 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更是落后于对课堂理论教学的探索和发展。因此, 目前研究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及其教学模式, 是一个急待解决的迫切问题[2]。如何设计一个具有专业特色, 能够真正帮助学生将所学转化为所用的实践性教学体系成为该专业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一步。

1 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构成

我国各高校IE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一般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课程实验主要是课内实验, 如基础工业工程课内的人机操作分析、动作分析、双手操作分析等;课程设计主要有:基础工业工程课程设计、人因工程课程设计、生产运作管理课程设计、设施规划课程设计等, 一般放在课程理论内容结束后的2周内进行;实习主要包括专业认识实习、金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是IE实践教学体系的最后一个环节, 是在所有专业课程完成后, 通过学生自选课题、教师推荐课题的形式, 鼓励学生到企业生产一线收集数据和资料, 将理论知识运用于企业实践中, 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三阶段模式

根据学生在该专业学习专业课程的基本顺序, 可以尝试建立三阶段实践教学模式, 该模式将实践性教学的各项活动贯穿于学生整个本科学习阶段, 并把教学中各实践教学环节联系在一起, 注重各个环节的衔接与控制, 形成逐步深入的实践体系。

(1) 初步认知阶段。该阶段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对工业工程专业进行初步了解, 为以后专业课学习打下基础。该阶段主要由专业介绍 (工业工程导论) 、专业认识实习、学术讲座三个环节组成。专业介绍一般在基础课程学习之前结合该专业在第一学期开设的“工业工程导论”课程进行。专业认识实习是在大二或者大三进行, 主要形式是安排学生进入企业进行考察, 并撰写报告。在专业教育和认识实习中间穿插有学术讲座, 可以请企业IE部门主管及专业骨干教师讲解工业工程在企业的实际应用及发展前沿。

(2) 基础学习阶段。该阶段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专业课程, 掌握基本技能。该阶段主要由课内实验、课程设计、综合课程设计等环节组成。实验室指导教师及各课程任课教师负责该阶段的指导工作。课内试验的开展要结合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进行, 注重课程间的先修关系[3]。课程设计的目的是通过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IE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养。综合课程设计是学完所有专业课后的综合实践环节, 通过对企业的研发、采购、物流、销售等过程进行整体分解、实现优化组合, 并对整个系统进行模拟。目前我院已经开设了BOSS企业经营模拟沙盘。

(3) 实践应用阶段。该阶段是综合性最强的一个阶段, 其教学目标是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产现场,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主要包括生产实习、社会实践和毕业设计三个环节。生产实习的时间可以安排在大二后者大三的暑假, 安排学生到企业生产一线学习, 应用所学的IE理论与方法, 对企业生产运作系统中各环节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改善。毕业设计被安排在第八学期, 由指导教师给出选题, 学生结合实习企业的实际情况及自己的能力, 确定具体的毕业设计题目。

3 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

在上面这个体系中, 最复杂的就是学习阶段的工业工程各主干及核心课程的教学实践体系。我们根据企业建立及生产开发的流程, 在企业管理的基础上, 首先理顺了各门实践性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 然后建立了工业工程专业教学实践课程体系, 使该体系真正能够从企业实际管理活动出发, 系统化反映企业管理的各个模块, 该体系如下图所示。

4 综合课程设计的设计

建立相互关联的实验模块能够给学生展示生产型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法和技术, 而综合课程设计则可以将以上实验模块群应用于某一个实际或者虚拟的企业, 让学生熟悉生产型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过程, 并能够从整体角度了解各种方法和技术在各管理阶段的应用, 从而真正培养动手能力, 将所学变为所用。我们以工业工程实验所涉及的台钻为基础设备, 发散性的对实验群的实验内容进行了规划。该课程设计中各项实验内容都对应了该专业的核心课程。

在进行综合课程设计前, 学生按照7-10人一组构建团队, 并自行分工和选择队长。我们按照企业生产过程, 把台钻企业的经营管理分为:台钻需求调查、项目可行性研究、台钻设计、工厂平面规划、编制生产计划、设计生产工艺和人因工程分析七个部分, 每个部分都涉及到工业工程的各项课程实验内容。例如要进行台钻需求和调查分析, 需要设计调查问卷, 并通过收集资料, 采用软件进行需求的分析和预测;项目可行性研究需要根据前期的需求预测, 估算收入、成本、投资, 从而编制财务报表分析项目的经济效益;在台钻的设计上, 需要学生根据人因工程的基本知识点, 从人体测量学、防止操作失误等角度对现有产品进行改进。工厂规划和生产计划方面需要大家根据台钻生产所需的材料和设备对共产、车间的布置进行设计, 同时要根据每年台钻的需求量合理安排生产计划。生产工艺的编制则需要使用基础工业工程的方法从程序、操作、动作角度对生产方式进行规范和标准化, 同时使用PTS或者测时的方式制定台钻生产的劳动定额。

5 结论

实践性教学环节对于工业工程专业非常重要, 通过以上研究所构建的工业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可以解决实际教学中各环节缺乏有机联系和缺乏综合实践教学环节的问题。但是教学体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该专业课程研究方法的改善和新课程的引入, 必须及时进行调整和改善, 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国彦, 朱雪春, 卢荣花.基于企业视角的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结构探索[J].科技信息, 2013 (3) .

[2]高广章, 刘源.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J].商业经济, 2009 (9) .

工程实践能力体系 篇8

当前我国物流产业已跨越起步期,进入快速发展期,现代物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其中,专业化物流服务需求初步显现,物流服务功能程度提高,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发展初具规模;随着物流市场需求的旺盛以及物流领域的进一步开放,物流人才的质和量需满足更高的要求。根据教育部高校物流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公布的统计数据,在2010年,我国大专以上物流人才需求量为30万至40万人,在职人员培训需求达到100多万人,物流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1]。

从市场需求的角度看,物流人才的需求主要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宏观管理层次的人才,如为政府机构制定政策、规划等的人才,包括相应的教学、科研、培训等方面的人才。二是企业的物流管理人才,这是物流人才中需求最大的一部分,因为企业的包含面很广,尤其是制造业对物流人才有大量的需求,他们主要的工作是与物流公司进行协调、管理和控制。三是物流企业的管理人才。

从结构上看,目前国内物流人才的短缺,主要为高端物流人才,也就是懂得供应链管理的综合性管理人才的短缺。统计表明,物流规划咨询人员,物流科研人员,掌握现代经济贸易、运输与物流理论和技能,且具有扎实英语能力的国际贸易运输及物流经营型人才等中高级人才全面紧缺[1]。随着我国物流产业的不断发展,以及适应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物流行业的发展需要既拥有实践能力又具有创新意识的实用型人才,因此,物流工程创新实践型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大。

物流工程创新实践型人才即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物流工程技术和物流工程管理人才。我们以提升物流工程人才培养的全面质量为核心,在人才培养中注重加强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提高物流工程人才创新创造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就业创业竞争力为目标,建立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物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使培养的人才能够快速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成为国家、企业在知识、技术方面创新的生力军。

2 物流工程人才的培养思路及基本原则

物流工程是一门汇集了经济科学、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等多门学科精华的交叉学科,是由技术、经济与管理相互渗透形成的应用性新兴学科,具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学校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1)统一性与多样性相兼顾

物流工程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基本要求、专业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等,由教育部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统一规定;同时为保证物流工程人才培养的多样性,应积极发挥支撑学科的专业优势、办出特色。

(2)厚基础与宽口径相结合

加强自然科学类、人文和社会科学类课程的基础理论与知识的教学;加强工程技术类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拓宽专业口径,延伸专业培养方向。

(3)与相关专业共享平台课程

物流工程是融合机械制造、自动控制、信息技术和经济管理等专业的交叉学科,在机械制造基础和自动控制等基础课程上做到同等学时、同等难度;并与管理类专业(如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以及其它物流类专业共享专业平台课程。

(4)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开设专门的实践环节及实验课程,在专业理论课中设计若干实践及实验教学单元;加强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方式和途径;与企业合作建立物流工程实习、实践基地;加强物流工程实验室建设,提高实验室开发力度,开放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基地之一,实验室开放训练是物流工程专业研究型人才培养能力获取的重要环节[2,3]。

(5)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和谐统一

鼓励开展以提高学生多方面能力和扩展学生物流工程专业知识为目标的科研训练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及全国物流设计大赛等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优化课程结构、改进教学方法、引进现代化教学手段,减少课内学时,加强课外指导。

3 物流工程创新实践型人才能力结构需求分析

能力结构,指一个人所具备的能力类型及各类能力的有机组合。从不同角度或不同层面,可以划分不同的能力类型,每个人所具备的能力结构是不同的。能力不是某种单一的特性,而是具有复杂结构的多种心理特征的总和。探讨能力的结构、分析能力的构成因素,都是非常必要的。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下发的《关于物流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试行)》,物流工程创新实践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物流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开拓创新的精神,具备一定的从事物流工程专业业务工作的能力和适应相关专业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与素质,该目标具体可体现为以下几种能力的培养[4]。

(1)综合能力

物流工程专业创新实践型人才的培养以工学学科作为理论基础,管理学科和工学学科相互渗透,学生具有扎实的数学、管理、外语及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等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适应和满足物流工程对多学科知识综合应用的需要。

(2)设计开发能力

掌握供应链及物流管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熟悉供应链物流系统各环节的物流业务及相关技术;掌握物流系统工程、系统规划、技术与装备、信息系统和物流自动化等物流工程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熟悉物流系统各环节的业务运作。

(3)前瞻能力

了解现代物流工程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结合社会或研究热点,能够了解物流工程相关企业的基本运作模式,掌握物流系统规划、设计、实施和运营的专业技术和组织管理。

(4)实践能力

掌握物流工程规划设计、物流工程项目策划、预测、设计和实施、物流装备设计与运用、配送中心规划设计以及物流系统运作与管理等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5)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培养旨在提高学生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和积极主动性,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获取知识的精神,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初步能力。

物流工程创新实践型人才能力结构如图1所示:

以上几种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物流工程创新实践能力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合理构建及顺利实施。教学、实践及科研是培养体系的重要构成,其中,教学是基础,实践是巩固,科研是发展。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设计开发能力、前瞻能力、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为导向,建立以教学体系、实践创新体系和自主科研体系为构成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培养物流工程创新实践型人才的基本保证。

4 物流工程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物流工程创新实践型人才是以工学学科作为理论基础,管理学科和工学学科相互渗透的复合型物流人才,具备坚实的数理基础、良好的计算机和外语能力,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掌握物流工程规划设计、物流工程项目策划、预测、设计和实施、物流装备设计与运用、配送中心规划设计以及物流系统运作与管理等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备从事物流系统设计、决策、管理、运营以及物流工程领域教学和科研等工作的能力。

在物流工程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时,关键在于加强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发现问题能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5,6];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具体以培养学生的“五项能力”,即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设计开发能力、前瞻能力、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为导向,探索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体系实施模式和实现措施,满足创新实践型人才的培养需要。

以物流工程创新实践型人才能力结构为基础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包含教学体系、实践创新体系和自主科研体系三个体系,可形成理论与实践并重、学习与科研相适应的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体系,达到物流工程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以能力结构为基础,进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通过能力结构分解及需求要素分析,可明确人才培养的要素、方法和资源,让现有教学资源达到合理配置,减少课程的重复和冗余,从而使物流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更具有针对性和高效率。

4.1 教学体系

教学体系包含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与方式等内容。其中,课程设置注重职业能力培养,教学内容和方式侧重创新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训练,强调理论性与应用型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1)课程设置结合物流工程领域发展需求,提升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能力

物流工程创新实践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有宽广的知识面,合理的知识结构,因而在制订培养方案时根据物流工程的特点和需要,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和职业能力培养,重点掌握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及基本技术三个层次的基础知识及技能;在课程设置重点突出专业、行业与个人发展相适应,注重职业导向、能力的培养。

基础知识主要指电学基础、机械基础和信息技术基础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侧重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如物流学、控制工程和系统工程等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术,突出案例课程和实践课程,掌握物流系统规划设计与评价、物流方案设计、物流信息系统设计和咨询服务、物流管理的先进技术与方法等现代物流专业知识与技能、物流系统工程集成技术等。

物流工程专业主干学科为“控制科学与工程”及“管理科学与工程”,其主要课程有:电子技术基础、运筹学、物流工程、自动控制理论、自动化仓储设计与管理、物流配送与运输规划、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现代物流技术与装备、物流信息系统、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课程进一步可以划分为数理与系统理论、计算机与信息理论、工程与机械理论、电子技术与自动控制理论四大模块。

(1)数理与系统理论:高等数学、运筹学、物流工程、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物流分析与设施规划、物流配送与运输规划。

(2)计算机与信息理论:大学计算机基础、C程序设计技术、数据库技术、物流信息系统、物流跟踪与识别技术、电子商务、决策支持系统。

(3)工程与机械理论:工程制图、自动化仓储设计与管理、现代物流技术与装备、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

(4)电子技术与自动控制理论:电工电子学、计算机硬件基础、数字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嵌入式技术及应用、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EDA技术基础。

(2)教学内容和方式侧重创新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培养

课程教学内容要突出专业、行业与个人发展相适应,注重职业导向、能力的培养,教师需要将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引导与学生自学、教材内容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在开展教学时,应充分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想,通过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和研讨课,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帮助学生积极寻找可行的解决办法,达到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1)启发式课堂教学

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结合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以体现学生思维方法、思考过程的开放性问题为切入点,调动学生积极性;多以提问的方式,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促使学生运用基础知识积极探索未知的新知识[7];学生通过教学过程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自主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案例教学

针对教学内容,教师设计相关案例场景,用具体实例激发学生想象力,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行分析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在已解决的问题基础上进行延伸,引导学生发现并归纳新的问题,再进行分析和解决。例如,在讲授《物流信息系统》规划问题时,教师以重庆西部物流园区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为例,学生拟出相关物流信息系统规划方案,可使课堂讲授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当中,由此可使学生更加对知识进行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

(3)研讨课

研讨课注重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对学生读、写、听、说、辩论技巧、团队合作等多项能力进行训练[8]。研讨课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把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思考和分析;教师在课前做好对教学内容和素材的选择,课堂上有效推动研讨的持续进行;学生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学会进行批判性思考,并提出问题。

4.2 实践创新体系

物流工程专业应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特点决定了实践环节的重要地位。实践环节是培养物流工程创新实践型人才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实践环节的设置,是从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科研能力、综合应用四个方面综合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教学培养应结合物流工程的技术创新主体要求,围绕注重培养实践研究与创新能力,提高专业素养及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建立以专业实验、实践课程、实习及实践活动等形式的多层次实践培养环节,实践体系主要在开放实验室和校企实习实践基地上开展。

专业实践环节主要包括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综合实验、研究实验和企业实践系列五个层次;各个层次的实验环节层层递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贯穿于本科学习的整个阶段。

(1)基础实验

基础实验主要是理论验证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理论知识来源的依据,增强实际的动手能力,为培养创新实践能力打下理论基础,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教学大纲规定的实验要求,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加深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如自动控制原理、应用统计学、数据库技术等。

(2)专业实验

专业实验是在理论基础之上,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提高专业技能;在进行专业系列实验时,学生要根据实验的目标和要求,自行制定实验方案的内容;通过专业系列实验的学习,学生根据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物流环节相结合,如物流信息系统、现代物流技术与装备、物流建模与仿真、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与运输规划等,设计实验线路、确定实验方案、自主测试和分析数据,得出实验结果及结论,并写出实验报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综合实验

综合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提供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教学内容以突出学科群知识的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为主。该类实验在掌握基础性实验和具备综合实验知识及能力上,结合物流信息系统课程设计、自动化仓储设计与管理课程设计、物流配送与运输规划课程设计、专业综合课程设计等,对物流工程规划设计、物流装备设计与运用、配送中心规划设计以及物流系统运作与管理等进行训练。

(4)研究实验

与科研项目紧密结合开展研究实验更进一步具有综合性和创新性,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可以提升其科研、设计的水平,突出在某一领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科研能力。如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创新实验计划、全国物流设计大赛等。

(5)企业实践

与企业相结合的实践是培养创新实践人才最重要的方式和过程之一,具体以专业认识实习(第3学期)、市场调研与择业规划实习(第5学期)、毕业实习(第7学期)等方式进行。通过此阶段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现代物流工程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提升自己开发新项目、开拓新的空间、发现新课题的能力。与企业相结合的实践,是知识理论到实际控制的升华,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4.3 自主科研体系

自主科研体系由开放式教授论坛、本硕博论坛、专家讲座、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和全国物流设计大赛等组成。通过开放式教授论坛、本硕博论坛、专家讲座可开阔学生理论视野、启发思路;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和全国物流设计大赛可为学生提供实战训练,加强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发现问题能力,提高学生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具备从事物流系统设计、决策、管理、运营以及物流工程领域科研等工作的能力。自主科研体系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的深层次锻炼,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初步培养其从事科学实验的基本素质和创新性的科研能力。学生在进行自主科研时,借鉴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模式,通常在导师带领和主持下开展科研工作。

在进行自主科研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发展,结合社会或研究热点,选择课题方向,搜集资料,掌握技术,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学生与指导教师一起确定研究课题或研究方向,如结合社会热点的应急物流、废弃物回收物流的实施营运控制等。学生独立查找相关信息和资料,完成课题的方案设计、实验装置安装与调试,修改完善后,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撰写实验报告或论文。

5 结束语

物流工程创新实践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经过能力结构分析表明,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种能力的培养:综合能力———适应和满足物流工程工作中对多学科知识综合应用的需要;设计开发能力———掌握现代自动化控制的原理和方法、具备现代物流系统设计和现代物流技术的应用开发能力;实践能力———掌握物流系统实施和运营的专业技术和组织管理;前瞻能力———了解现代物流工程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科研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初步能力。

以上几种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物流工程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合理构建及顺利实施。此外还需进行物流工程创新实践型人才能力结构分析及要素分析,分类总结出每种能力培养需具备的因素及培养方式方法要求;建立能力与相关课程设置、实习实践、科研训练的关系图,明确能力与实现方式的相关关系;建立一套适合物流工程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体系模式;课程设置结合物流工程领域发展需求,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建立完善的专业实践环节,包括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综合实验、研究实验和企业实践系列五个层次;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科研,具体以开放式教授论坛、本硕博论坛、专家讲座、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和全国物流设计大赛等组成进行支撑。

参考文献

[1]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发展报告(2010-2011)[R].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11.

[2]张波,贯会明.开放性实验在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中的作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9):135-137.

[3]林兴桃,王小逸,客慧明.创新实验室建设——仪器设备的有效管理和利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7):107-108.

[4]马乐,李楠,等.物流工程专业研究型教学体系建设探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0):321-323,394.

[5]田起宏,韩笑,等.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6):82-84.

[6]梁海琼,侯廷娴.我国物流发展与物流教育现状的分析[J].商业经济文荟,2004(6):36-39.

[7]唐轶.美国研究型大学新生研讨课教学模式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44-45.

工程实践能力体系 篇9

一、机械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

工程教育发端于欧洲工业革命时期, 这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工程教育模式有力地推动了产业革命和工业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由于各国经济、科技水平和发展模式不同, 工程教育出现了不同的发展方向:美国的工程教育从“工程化”走向“科学化”;前苏联的工程教育由“工程化”走向“专业化”;德国和日本则形成了“适用型工程技术教育”。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上述三种工程教育模式又出现趋同和整合的趋势, 这主要是因为当代科技发展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趋势对工程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同时, 偏重科学或技术给工程教育造成的缺陷也使人们认识到工程教育必须回到其应有的实践性、综合性和人文化的要求上来。为此, 新一轮工程教育改革在全世界方兴未艾。美国工程界和科学界最先提出“回归工程”, 日本工业界和教育界也发出了“回归工程”的呼声, 而德国的严格规范工程师培养的务实工程教育做法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工程教育是以技术科学为基础、以培养能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工程师为目标的专门教育。以工程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应用型本科工程教育, 是以培养能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工程师或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基本任务的专业教育, 学生在校时要获得工程师必要的基本训练, 毕业后主要走向公司、企业, 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领域.从事科技含量高、综合性强的专业技术工作和经营管理工作。它既有一般教育的共性, 又具有显著的工程特性。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必须面向工程实际, 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也是工业发达国家高等工程教育和工业发展的经验。而这恰恰是我国工程技术教育的主要欠缺之处。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过分侧重工程科学知识教学、轻视工程实践训练, 过于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轻视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 工程教育科学化的问题比较严重, 学生没有足够的工程实践训练, 工程意识较差;在教育观念上重“学”轻“术”, 在办学定位上盲目攀高, “造成科学教育不深、技术教育不精、工程教育薄弱、人文教育缺乏”等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 优集学院致力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在广泛调研国内外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状况的基础上, 学院坚持以能力培养为中心, 根据社会和企业对本专业学生的用人需求, 设定学生就业创业应具备的形象直观的综合能力目标, 再将综合能力目标分解为通识能力、专业基本能力、专业拓展能力、毕业适应能力, 由此形成具体明确的子能力, 建立起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能力培养体系。该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 以设计产品为目标, 以工程训练为依托, 以强化工程实践训练为重点, 以精练基础理论教学、强化培养学生运用工程技术理论和工程技术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突破口, 理论与工程实际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 构建了普通 (通识) 教育、专业基本教育、专业拓展教育、毕业适应教育 (就业创业适应教育) 四大系列模块组合的课程体系, 和“以实验与工艺技能训练为基础, 以设计为主线, 以工程训练、科研训练和社会实践为依托”的实践教学体系, 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予以落实, 各类实践教学环节折合的学分占到总学分的30.9%, 超过教育部教高[2007]2号文“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 (学时) 25%”的要求, 解决了传统的工程教育存在实践教学系统性、规范性不强, 阻碍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 建立起以“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并重, 强化能力综合实训”, 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

(一)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框架

知识、能力、素质是人才培养中最关键的三大要素, 通过不同的组合形成不同的人才结构。通过广泛的市场调查, 针对职业岗位群的要求, 精心设计科学合理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是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体系的重要依据。

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素质处于核心位置。从结构来讲可用“山”字模型来表示, 底面代表文化、专业理论知识基础平台, 这是学生能力发展的基础, 是形成综合素质的基础;中心的主峰代表专业能力, 是工程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本质特征, 是形成综合素质的支柱;周围的群峰代表其他通用能力, 是专业能力的辅助和保障。三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形成有机整体, 构成学生的综合素质。

根据知识、能力、素质关系的“山”字模型, 针对机械工程应用型本科培养面向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机械工程师, 学院构建课程体系时遵循了以下原则:以应用为目的, 以够用为度, 构建课程体系 (知识结构) ;突出专业能力培养, 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能力结构) ;以提高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的, 构建综合素质教育体系 (素质结构) 。在教学实践和教学思想研讨过程中, 学院确定了按照机械产品设计、制造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构造机械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的人才培养思路, 其中, 知识方面强调实用性, 方法方面强调综合性, 能力方面强调运用和基本技能。学院的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可以概括为:一条主线———产品设计;两根支柱———机械设计、机械制造;三块基石———数理及力学、外语、计算机应用;四种知识和能力———通识、专业基本、专业拓展、毕业适应 (见图1、图2) ;五项素质———工程、技术、思想品德、人文、身心。

二、教学体系的设计

(一) 以典型机械产品设计为对象目标

目前的机械工程本科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框架结构明确了有内在逻辑结构的人才培养要素, 但各要素的实现途径、量化考核指标不是很明确, 各要素之间也缺乏系统性, 人才培养目标抽象, 没有具体化, 这就导致在教学体系构建、教学组织和实施上的可操作性不强。针对这些问题, 学院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上确定以产品 (模具) 设计知识为主线, 实施了目标分析法, 即选择一个典型机械产品 (机床) , 回归工程, 以企业产品为教育对象, 把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教学体系联系起来, 把企业、产品及人才培养要求一一明确。

现代工程是“研究-开发-设计-制造-运行-管理”等环节组成的工程链。典型产品目标对象来源于生产实际, 涉及设计、制造、运营、管理等现代工程各环节。学院对各环节涉及的企业、产品需求加以转换和分解, 制定出知识、能力、素质指标体系分解表。分解表明确规定了知识、能力、素质框架结构下的各子目标、量化指标及指标实现的途径。

(二) 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体系的构建, 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在保证重点学科知识结构的完整性、系统性和理论性的基础上, 学院打破学科界限, 优化整合知识点, 以素质教育为基础、能力培养为主线, 按能力培养模块构建起以具有“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并重, 强化能力综合实训”内在属性的能力培养模块为系统要素, 以通识能力、专业基本能力、专业拓展能力、毕业适应能力为系统结构的课程体系。该体系打破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知识传授结构为特征的传统“三层楼”的结构, 形成以能力结构为特征、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新的课程体系。

1.在课程安排上形成了“一主、二基、三辅”的知识体系, 以产品 (模具) 设计知识为主线, 以学会做人所需要的人文社会知识、以必需够用的工程科学理论知识为基础, 以信息技术、生产制造、产品控制系统知识为辅线。围绕课程体系整体优化这个核心, 改变过去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和素质培养的状况, 对课程设置进行精简、整合和优化, 在知识的综合上下工夫, 构建出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的的课程体系。培养方案总体进度安排:前5学期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能力和应用领域认识能力, 第6、第7学期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行拓展, 学生在第7、第8学期的选修课环节和20周毕业设计中再根据自身的就业岗位 (或创业行业) 选择相应的内容, 最终实现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 (创业) 的对接。

2.在教学手段上坚持以信息化带动教学内容的现代化。Unigraphics (简称UG) 是美国Siemens PLM Solutions的主导产品, 是全球应用最普遍、最富竞争力的一流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辅助工程 (CAD/CAM/CAE) 的一体化软件系统之一。以UG软件为载体, 将先进的知识化软件嵌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 把作为知识传统载体的课本与作为知识新型载体的软件有机融合, 形成理论知识的基本概念与作为工具的知识软件应用知识有机结合的课程内容, 并将教学重点放在基本概念的掌握和软件应用能力的培养上。

3.在实验与实践教学上, 改革以知识验证为主的实验教学体系, 建立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 以开放性实验为辅的围绕学生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在课程体系中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 设置各实践教学环节时都考虑与培养人才的能力结构相适应, 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和目标, 形成具有内在逻辑结构、四年不断线、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工学结合、产学研合作, 学院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强调通过实践教学和产学研结合保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尤其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开设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有: (1) 增设“学期论文”的教学环节,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 设置了“技术工作实践”, 着重培养学生使用UG软件进行机械产品的建模、装配、分析和加工能力, 提高学生的工程识图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结构分析和工艺结构设计的工作能力。 (3) 开设了以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课程, 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4) 利用学校英语网络教学平台, 建立学生自我学习和训练听说能力的机制。 (5) 按知识和能力体系设置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实习) 。 (6) 设置了制造类综合实验, 要求学生完成零件加工工艺设计、切削加工、装配的全过程。 (7) 设置了控制类综合实验, 由学生按照要求自主完成机电液 (计算机) 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和性能测试的全过程。 (8) 在机械设计系列课程教学工作完成之后, 设置10周的全流程综合性的产品设计实训。这些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4.实现了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学院改革传统的以知识系统化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根据机械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要求, 以知识适用为原则, 确定了机械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中, 学院建立了“以实验与工艺技能训练为基础, 以设计为主线, 以工程训练、科研训练和社会实践为依托”的实践教学体系, 建立了学生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平台, 完善了实践教学的组织和过程管理。在素质培养中, 将学生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贯穿于理论、实验、实践教学过程中, 设置了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理解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的培养环节。

三、结论

优集学院虽然组建才4年, 但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机械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已取得明显成效, 学生的整体素质、工程实践能力与基本技能等方面得到了Siemens PLM Software公司专家和企业的充分肯定与好评。如该人才培养模式中建立的《上班族微型车产品总体参数设计》、《可配置的变形金刚设计系统》两个项目被立为2007年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2009年首届毕业生走上社会, 协议就业率达92.24%, 其中就业于Siemens PLM Software公司及其NX系统用户的有40人, 占毕业生总数34.48%。在西门子上海研发中心就业的6名毕业生成为在该中心就业的第一批本科生, 打破了该公司多年来只接受研究生的习惯。根据盐城工学院高教所对2005级毕业生进行的教学改革评价意见问卷调查, 毕业生对优集学院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并重、强化能力综合实训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对学院开设的学期论文、技术工程实践、设计综合实训等实践环节以及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学竞赛等, 均给予了较高评价。

参考文献

[1]雷庆, 赵闵.高等工程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 2007 (11) .

[2]钟晓勤, 瞿志豪.构建现代机械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 2005 (11) .

[3]时铭显.美国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2 (05) .

[4]陈坤华.高等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素质及其教育不断线的研究和实践[J].煤炭高等教育, 2003 (21) .

[5]吴锵, 等.对几个工科教育概念的分析[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02) .

[6]张光斗.科学技术工程及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J].中国工程科学, 2002 (12) .

[7]沈珠江.论技术科学与工程科学[J].中国工程科学, 2006 (03) .

[8]沈珠江.论科学、技术与工程的关系[J].科学技术和辩证法, 2006 (03) .

[9]何成辉, 苏群.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能力培养途径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 2002 (03) .

工程实践能力体系 篇10

关键词:统计软件,实践教学,试验设计,制药工程专业,生物工程专业

一、引言

制药工程专业和生物工程专业作为实践性和应用性均很强的工科类学科, 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 还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1,2]。因此, 在培养制药工程和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的过程中, 对学生能否熟练且主动地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设计试验提出了要求。

众所周知, 统计学课程不仅具有严谨的理论性和科学性, 更是兼具极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3], 它涵盖试验的科学设计、试验方案的具体实施以及实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等各个环节[4]。因而, 在专业化统计分析软件日益渗透于科学试验设计以及实验数据统计分析等各个环节的大环境下[5], 引入适当的统计学软件来辅助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尤其是如何利用统计软件构建与理论教学相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 将主导着整个工科专业实践教学效果好与坏的关键。

因此, 在制药工程和生物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过程, 以统计软件为媒介驱动学生主动设计并实施试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以统计软件为媒介驱动的实践教学过程

(一) 统计软件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

在制药工作和生物工程这两个专业的实践教学过程中, 我们提出以统计软件主导学生独立设计、实施试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的教学模式。既在学生理解和掌握专业课程和统计学课程的理论知识基础上, 使得学生能够根据实践内容主动利用统计软件完成试验的科学设计、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结论的精确阐释等具体过程。以制药工程和生物工程专业常涉及的研究内容———微生物制药为例, 如何优化微生物的发酵条件以提高药物产量是这些专业经常要面临的研究课题[6]。而采用怎样的试验设计方法进行优化, 如何对获得的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无不与统计学课程的众多知识点密切相关。

(二) 实施实践教学的具体举例

在制药工程和生物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过程中, 我们以阿舒假囊酵母产核黄素的发酵培养基优化为切入点, 学生可以利用统计软件自主选择不同的试验设计方法安排实验, 如正交设计、响应面设计、均匀设计、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等。例如, 有同学以阿舒假囊酵母发酵产核黄素的能力为实验考察目标, 利用L9 (34) 正交设计方法对阿舒假囊酵母发酵培养基中的葡萄糖、酵母膏、玉米浆和KH2PO4进行了优化。他们所安排的实验因素和水平如表1所示, 由统计软件自动生成的实验方案及各方案下的实验结果如表2所示。

学生根据表2的实验结果, 借助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 得到的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学生根据表2的极差分析和表3的方差分析最终得出结论:所考察的各个因子对核黄素产量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且影响大小分别为B因素 (酵母膏) 、C因素 (玉米浆) 、D因素 (KH2PO4) 和A因素 (葡萄糖) ;其中, 发酵培养基中有机氮源的用量对核黄素的合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三) 实践教学的效果评价

在之前的实践教学过程中, 学生面对实际的试验设计往往觉得无从下手。而将统计分析软件的应用融入到具体的试验过程中, 学生在利用软件确定好试验设计方法后, 逐步完成实验的实施以及实验结果的统计分析, 直至得到科学结论。

整个实践教学过程, 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更是提高了学生应用统计软件进行试验设计和实验数据统计分析的能力。因此, 学生通过统计软件自行设计并实施试验方案,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更是对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三、展望

如何将工科类的本科生培养成为兼具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 一直是高等教学工作者追求的目标[7]。尽管当前各高校日益注重实践教学的实施, 然而在实践教学内容及方法的设置上却往往缺乏科学性, 严重地影响了工科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

我们从制药工程及生物工程的专业特点出发, 提出了以统计软件构建与理论教学相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 既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以统计软件主导学生独立设计、实施试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这将是适应制药工程和生物工程这两个工科专业发展趋势的重要环节和举措。

参考文献

[1]邹长军, 吴雁, 兰贵红, 陈秀丽.加强实践教学提高生物工程专业教学质量[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08, 6 (2) :95-97.

[2]张艳军, 于虹, 高秀梅.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增强药学类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 25 (3) :153-154.

[3]宁海龙, 李文霞, 金益.信息时代生物统计学教学的特点与对策[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4) :91-92.

[4]明道绪.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M].第四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

[5]王伟, 崔秀珍, 吴世秀.生物统计学教学特点及对策[J].高等函授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23 (1) :17-18.

[6]俞俊棠, 唐孝宣, 邬行彦, 李友荣, 金青萍.新编生物工艺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

工程实践能力体系 篇11

关键词:中职电子专业;能力递进;现状

本课题组对湖南中职学校电子专业和相关企业进行了调研,发现现有的电子专业中职毕业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不能满足湖南电子行业的发展需求,故创造性地提出构建电子专业能力递进课程五层体系,从三维度进行实践,提升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提高对口就业、转岗率,满足行业要求。

一、湖南省中职电子专业现状

本课题组为了了解湖南省中职开设电子专业现状,根据专业开设现状及企业用人需求来制订本省中职学校电子专业教学标准,培养面向电子行业企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对全省开设有电子专业的二十所中职学校和就业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有效回收率为100%。

(一)中职学校现状

调研数据分析后显示,本专业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都相对薄弱,很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低,很难跟上教学进度。中职学校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不够重视实训教学、实训教学方案设计得不够合理、授课方式缺乏创新和课程设置得不合理。

(二)毕业生就业岗位现状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对口就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随着个人业务能力的变化而有所变化,大致可分为初次就业岗位和拓展就业岗位两类,对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二、电子专业能力递进课程体系构建

本课题组在对以上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后,认为需以“能力递进”理念对湖南省电子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构建。

(一)能力递进课程体系理念

能力递进课程是指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以学生获得职业行动能力为目标,教学设计分层递进,教学内容编排由简到繁,教学组织梯度推进的教学框架,以此框架来设计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及教学组织方式的课程模式,包括专业基本能力、岗位核心能力和拓展能力。公共课和专业基本能力课为必修内容,岗位核心能力课程为限选课,要求同时选修两个岗位课程。拓展能力课程为任选课,学校要根据学生就业岗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合理选择相关的拓展课程,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构建电子专业能力递进课程体系

能力递进课程体系是以能力递进课程为主体,包括课程框架设计、课程结构及设置、教学实施体系、多维度教学评价体系、实习实训环境、师资配备、教学管理的完整体系。

1.课程体系设计框架

电子专业能力递进课程体系拟分成一软一硬两大模块,软性模块为学校根据自身情况明确的军训、入学教育和毕业教育,硬性模块即通常意义的专业学习模块,包括公共课、专业基本能力课、拓展课程、顶岗实习与社会实践四块。

2.课程结构及设置

课程设计以学生的能力递进为设计依据,分为公共课和专业课程两大块。(见附表)

3.教学实施体系

教学实施按照教学做合一的原则,使用任务驱动、现场、案例等教学方法,教师主要起指导、引导、帮助和组织作用,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

4.多维度教学评价体系

构建多维度教学评价体系,从评价对象维度分别对专业教学质量、教师和学生进行评价;评价主体维度有学校或教育部门、学生、同行、行业企业和第三方专业评价机构;评价内容维度有专业知识与技能、品德与职业素养和社会反响等;评价方式维度有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总结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等。

5.实习实训环境

根据课题组调研的结果,本专业实习实训环节需加强,故在能力递进课程体系构建中,建议本专业配备校内实习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至少应与3家企业签订实训协议。

6.师资配备

师资配备从三方面来构建,分别是中职学校本专业的师生比配备到位;教师任职基本条件必须为双师型教师;教师持续递进增长专业能力。

7.教学管理

中职学校的教学管理从强化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教学管理组织机构与运行、常规教学管理制度、实施性教学计划制订与执行、教学档案收集与整理、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六方面进行构建。

三、电子专业能力递进课程体系的实践

对电子专业能力递进课程体系的实践应从五层三维度对学生进行培养,五层分别是公共课程、专业课程、拓展课程、顶岗实习和社会实践,三维度分别是知识深浅维度、同一技能精熟维度、岗位要求维度,即同一学校同一专业同一班的学生,不同的能力水平选择学习不同深浅程度的知识,培养不同程度的技能;同一项技能,不同能力学生能够掌握的程度不同,实习实训的方式和难度也不同;不同能力特征的学生可选择不同的发展方向,根据自己的能力情况选择不同的拓展课程。

职教师资能力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篇12

一、职教师资能力的基本内涵与构成要素

目前,我国针对职教师资能力的基本内涵表述有“双职称”说、“双证书”说、“双能力( 双素质) ”说、“双证+ 双能”说、“双元( 双来源) ”结构等。这里,我们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总结,找出这些不同观点的共性之处,即职教师资能力应该包含职业教育教师的通识能力和特殊能力两个方面, 从本质上来说,职教师资就是教师系列与技术系列在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的有机融合体。那么,透过职教师资能力的本质,我们可以看到,职业教育教师双师型能力的构成要素,即坚实的学科知识与技术创新能力、先进的职教理念与改革创新能力、专业领域技能技术指导能力、较强的互动沟通交流能力、崇高的教师道德和行为教育示范能力等。

二、分析职教师资能力体系的结构

( 一) 基础的能力

教师自身最基本的能力被称为基础能力。教师根据不同的职业要求,所涉及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环境、职业内容等都是基本能力的一部分,并将这些能力划分为分析能力、管理能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认知能力等。适应及应变环境的能力称之为适应能力。能与不同的人群进行良好的沟通及交流的能力称之为沟通能力。教师能有效地管理班级、组织教学的能力称之为管理能力。教师能科学地分析事情动态、分清事情轻重缓急的能力称之为分析能力。这些都是教师自身所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不管是普通的人群还是教师,沟通能力都是应该具备的才能,这是人与人建立关系最基本的能力。良好的沟通能更好地管理班级、分析事情动态。不管是分析事情的动态还是管理班级,教师必须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及正确的认知,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科学的管理及分析。 从这些不难看出,适应及认识是最重要的核心,管理及分析是必不可少的途径,沟通则是基础。对基础能力进行划分,能更好地体现教师的能力及素养,重视培养职教师资良好的基础能力,基础能力是整个职教师资能力体系的基础,在职教师资能力的组成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 二) 专业的能力

深入讨论职教师资应具有怎样的能力,以往的教师培养主要是以“双师型”为主,但现在的职教师资必须是全面发展的“四师型”人才。一直以来都在讨职教师资应该有怎样的专业能力,这个问题一直无法达成共识。我国的职教师资正面向专业化的发展,对职业教育也是越来越重视,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教师的专业能力必须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根据目前职教师资面向专业化的发展需求,对专业能力进行划分。根据目前的教学要求,教师专业能力的划分可以分为媒体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教学能力等四个方面。 教学能力指的是教师能高效地完成教学的能力。教师通过教学评价、教学实施、教学设计等更好地体现出教学能力,课堂教学的评价、事实、设计等, 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管理能力、教学能力、使用能力、理解能力,对教学效果、教学问题进行合理的判断及分析,通过不同的方法对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进行检测。

( 三) 扩展的能力

在职教师资能力体系里,扩展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扩展能力有着很广的范围,可以涉及教师的专业能力,也可以与专业能力没有任何关系。 从范围的广度上来看,在组成职教师资能力的过程中,扩展能力是组成的重要因子。为了更好地掌握扩展能力的相关内容,对学生在职业院校的学习特点、不同的家庭期望度、人才的需求、经济及社会的发展状况等进行分析,扩展能力可以分为认知法律法规的能力、应用外语的能力、规划职业的能力、指导就业的能力等。

三、职教师资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路径

在对职教师资能力的内涵与构成基本了解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积极构建一个科学、合理、可行的职教师资能力培养体系,尽可能地让职教师资能力达到我国职业教育平稳发展下去的师资能力要求,并实施动态化的职教师资能力管理工作, 让二者实现动态匹配。那么,具体的职教师资能力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路径阐述如下:

( 一) 树立开放式职教师资能力培养理念

职业教育历来就是以就业为主要培养导向的,它是向社会一线岗位上输送岗位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类型,其主要采取的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科学技术层出不穷,职业技能技术的更新换代日益加快,职教师资能力想要与其保持同步, 就需要不断深入到社会各个层面中去,在行业与企业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职业教学能力。鉴于当前世界范围内的职业教育规律并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因此, 我国只能从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中去有选择性地借鉴与学习。这就是说,我国职业教育必须面向世界各国来树立起开放性的职教师资能力培养理念,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与职业教育发展情况来制定并实施开放性的职业教育先进理念,努力提升职教师资队伍的职教能力。那么,这就要求职业教育中树立起合理的职教师资能力培养理念, 让其具有开放性特征,实现与国内外企业、行业之间的有效融合,从而构建起一个开放性的职教师资能力培养渠道,有利于让职教师资顺利完成人才培养任务,进一步推进我国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进程。

( 二) 创新职教师资能力培训合作模式

职教师资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构筑两个重要的培训平台,即“校企合作”师资培训平台和国际交流师资培训平台。就第一个师资培训平台来说,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培养出具有突出职业能力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其课程设置一般围绕着职业活动来具体实施,教学内容主要以技术知识与工作过程知识为主体,而教学环境则尤其重视职业领域的真实性特征等。那么,我们就应该努力构建一个校企合作的职教师资培训平台, 努力提升职教师资的基本能力,让职教师资在校企合作培训平台中获得共赢的能力,做到优势互补。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开展多种途径的校企合作模式,既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与智力方面的支持, 也可以与企业共建职教师资培训平台,并形成一种长效合作机制,让职教师资能力切实提升。之所以要构建这样的校企合作培训平台,是因为这种培训模式将为职教师资队伍提供一线信息,有利于进一步拓展职业教师的技能与技术,促使他们的先进职业教育理念付诸实践,让他们在职业教育教学活动中更具针对性与目的性,从而真正提高职业教育中人才培养质量与市场实际需求间的匹配度。就第二个培训平台而言,它是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具有开放性国际教育眼光与视野的重要培训渠道,有利于为我国职业教育培养出具有国际教育水准的职业教师骨干性人才。那么,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积极主动地与国外高职院校进行交流与合作,既可以采取教师互访的方式进行合作,也可以开展职业教育课题合作研究等, 让我国职业教育教师可以切身体会到国际职业教育教学的先进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让他们结合国内职业教育的现实状况与特殊情况来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与方法,进一步加快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步伐。

( 三) 搭建职教师资能力培训的载体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师资能力培训的载体主要包含五个方面,即教育研究能力载体、课程体系建设载体、教育理念更新载体、职业证书取证载体和科研应用能力载体。就第一个载体而言,职业院校应该努力为职业教师搭建一个校企合作的能力培训平台,进一步强化职教师资的职业教育研究能力。这是因为职业教育的主要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开展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 这就决定了在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行业与企业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职业教师就应该有效依托企业来开展具体的职业教育研究工作,而这就需要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建职业教育与研究基地,让其成为职教师资职业教育研究能力的重要载体之一,通过校企双方人员的共同合作来达到优势互补,更好地改进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通过技能训练与真实职场锻炼来解决当前职业人才培养中的一些难点与重点。就第二个载体来说,职业院校应该为教师搭建一个校企合作的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团队载体,要围绕职业能力培养更新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从校企合作的角度来开发课程与建设教材,让教师能够依托这个团队载体来实现互动沟通与交流,努力吸收并发挥企业人员的职业技术与工作经验,从而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就第三个载体来说,职业院校应该为职教师资队伍搭建一个职业教育理念学习和更新的载体,从职业教育理念方面来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让教师能够通过多种多样的理念载体,比如说,职教学术会议、教师出国培训等来进行创造性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第四个载体则是要为职教师资能力培养提供一个校企合作的高新技术职业证书取证培训载体,让教师在获取职业证书的同时,提升自己的技术实践能力,有利于强化职教师资与行业、企业之间的融合度。对于第五个载体而言,职业教育院校应该搭建一个校企合作强化师资应用科研能力的载体,让教师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应用型技术研究载体来提升自己的技术创新与应用能力, 既可以是校企合作建立科研应用基地,也可以是组建科研团队等,它可以通过职业院校对企业的技术智力支持来帮助企业获利。

( 四) 创新职教师资实践能力培养机制

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培养出高技能型人才,因此,其实践教学环节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职教因素。那么,职教师资能力的培养当然离不开其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方面。因此,职业教育就应该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围绕着技能培养的核心任务来对职教师资的实践能力开展有针对性的培养与提高。教师就应该从职业教育理念上进行一定的更新,要充分意识到职业教育的主要使命所在,要在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以实践性教学为主要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为根本目标,优先实施实践性的教育教学理念。这就要求在职业教育过程中,要在职教师资能力培养体系中建立有效的提升师资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能力的新型机制,让教师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来提高自身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 具体来说,在职业教育中可以建立并实施一种四位一体的新型工作机制,让教师作为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核心所在,并让企业的技术指导人员在现场指导,还要把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人员团结过来,共同组建一个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研究与改革团队,甚至可以让职业院校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让他们由原先的职业教育被动群体转变为主动接受教育并体会教育的群体,给予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改革一定的建议,从而让职业教育体系中形成一个由教师、企业现场技术指导人员、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人员和学生等四个方面的群体共同组建的实践教学团队,有利于职业教育形成一种实践性的长效运行机制,让职教师资力量通过企业与相关研究人员的互助支持来提升自己的实践教学能力,推进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环节的不断更新与改进。

四、结语

总之,职教师资能力培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它涉及多个方面的能力培养。而在我国,职教师资能力培养主要指的就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因此,在职业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树立开放式职教师资能力培养理念,创新职教师资能力培训合作模式,搭建职教师资能力培训的几个载体, 创新职教师资实践能力培养机制等,从而让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与成绩,从而真正提高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

摘要:职业教育中的灵魂所在就是其职教师资力量的高低,它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目标是否能够顺利实现。然而,当前我国职教师资问题已经成为阻碍职业教育继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瓶颈之一。因此,应该尽快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职教师资能力培养体系,并把它付诸实践,从而为我国职教师资水平提高提供有效的依据与可行的指导。

关键词:职教师资,能力培养体系,构建,实践

参考文献

[1]李静.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的现状及路径选择[J].职业技术教育,2011(5):52-55.

[2]卢艳.浅析专业教师能力建设的途径和方法[J].考试周刊,2011(82):30.

[3]章艳华.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培养途径探析[J].职教论坛,2010(5):72.

上一篇:年金治理下一篇:槽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