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及实践能力培养论文

2024-10-12

实践及实践能力培养论文(精选12篇)

实践及实践能力培养论文 篇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 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 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树立全面发展观念, 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模具设计与制造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中的一个专业方向模具是一种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型产品,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产品的升级换代, 模具在加工制造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显得越来越重要。模具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工科专业, 根据社会发展, 对模具专业的学生的素质与各种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仅掌握必要的书本知识, 还必须具有一定的工程意识和修养, 更重要的还应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正所谓“博于问学, 明于睿思, 笃于务实, 志于成人”。

1 实践和实践的意义

实践由“实”和“践”二字组成, “实”即为充足、充满、实足、真诚、真实、果实等。“践”即为实行、履行、实际去做。

实践是人类自觉自我的一切行为, 是人类改造社会和自然有意识的活动。实践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 提高能力和培养素质的重要源泉。实践, 是人们探索事实真相, 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实践, 是人们历尽艰辛万苦、取得成就的必由之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是《实践论》的实践路线。陆游讲:“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也就是说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 不能很好地理解知识的真谛, 要真正理解书本中的深刻道理, 还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 这里的“躬行”就是亲自去做、亲自实践。毛泽东指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

陶行知认为:“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 不教用手的人用脑, 所以一无所能”。“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 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实践是认识之源, 创新的根本在于实践。离开了实践, 人们就不可能认识客观世界, 就不能探索自然的奥秘、寻求社会发展的规律、体悟人生的真谛。古今中外许多的发现、发明与创造的实例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比如, 没有毕升长期从事印刷劳动, 反复试验摸索, 就不会发明活字印刷术。没有居里夫人观察到矿石的特异射线就没有镭的发现, 就没有放射元素的发现, 就没有原子能的应用。没有马克思、恩格斯大量的社会调查、研究和实践, 就没有马克思主义。费尔巴哈认为:“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 实践会给你解决”。比如, 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在医学界反响很大它对中医药理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些成就不是李时珍凭空想出来的, 而是长期坚持实践, 反复细致的观察和验证药物的特性才取得了这样的伟大成就。在平时的学习中也是这样, 比如, 学习工程制图, 有些学生说书都看明白了, 一动手画就不知道从何下手, 还有学习软件操作也会有同样的情况, 这就是缺乏练习实践的表现。

2 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能力指的是在现实的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 实践活动是人类智力发展的源泉。在现实生活和生产实际中不断会有新的问题出现, 需要我们回答和解决。在现实生活和生产实际中, 人们又会积累大量的经验, 促使人们去抽象、概括和总结, 不断的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现实生活和生产实际中, 通过实践活动又会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是直接由书本传授得来的, 而是在现实生活和生产实际中, 将所积累的生活经验与所学的理论知识相融合, 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相融合获得的。

2.1 确定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是以成型技术为手段、以材料为加工对象、以过程控制为质量保证措施、以实现产品制造为目的的工科专业。能够在材料加工原理、材料成型过程自动控制、成型工艺过程及装备设计及先进材料工程领域内进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设计制造、生产组织管理的工作, 是一个实践性很强, 学科交叉性很强的专业。通过社会调查, 了解工厂、设计院所、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情况, 结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高等教育发展方向, 探讨培养的途径、方法和措施, 修定培养方案, 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

2.2 实践能力培养的具体方式

实践能力培养的方式有很多, 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各种方式综合体现的结果, 是在获得一定知识水平和一定知识结构的基础上, 在学中干, 干中学, 去做事, 去活动, 去实践, 从中发现问题, 进而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来实现的。

(1) 上好新生入学教育这堂课。新入学的大学生对所学专业是怎么回事, 一概不知, 通过新生入学教育这堂课向他们展示并解说与所学专业有关的图片、视频、生产、生活实例、模型、产品等, 带他们到专业实验室、生产现场, 使他们获得必要的感性材料, 让他们对本专业有明确的认识和了解, 为今后的学习有一个明确的方向。

(2) 改革课程结构, 创新教学方法。通过改变传统的理论课程教学模式, 将部分实验课的内容和理论教学内容相融合, 将部分实验课的内容与课程设计相融合, 开展学校、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实践教学, 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广泛参与到各种实践活动中来,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密切校企关系, 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首先要有好的领路人, 通过领路人的言传身教来获得这样的结果, 其核心要素是要有一支有多年生产实践经验且由较强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的教师队伍, 通过定期选派教师去企业锻炼, 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

(4)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论证、构建针对专业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这个体系当中针对大一到大四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编排好课程的组合、课程的顺序、课程的内容、理论与实践融合和交叉, 细化实习、实训的具体任务、具体目标和具体方法。

(5) 加强大学生科研能力训练和社会实践锻炼。支持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科学研究、论文写作、设计、制作、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活动。通过学生亲自参加诸如这样的活动, 启迪创新思维,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使学生身临其境的学习, 接受实践的熏陶, 真正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融合。

(6) 重视因材施教, 由刚性约束向柔性激励转变。入校的大学生来自全国的不同地区, 致使他们受教育程度不同, 思维方式、学习方法不同, 兴趣爱好不同, 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存在差异, 因此要积极开展分层次教学, 积极引导和激励学生,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改变一张试卷定输赢的状况。

参考文献

[1]杨叔子, 张福润.创新之根在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3增刊.

[2]徐业滨.对高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 (7) .

[3]周爱国.关于培养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7.

[4]周文国.高校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华北矿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 (2) .

[5]夏宏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障碍因素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 (2) .

实践及实践能力培养论文 篇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目:院

系:学

号:姓

名:授课教师:完成时间:

调研报告

大学生学习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就业的影响调研

材料工程学院

秦莉

2015.6.1

大学生学习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就业的影响调研

大学生学习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就业影响调研

[摘要] 大学毕业生就业不仅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前途,还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件大事。近年来,我国高校学生规模不断扩张,大学毕业生总量不断加大,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我国也正经受着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挑战,经济增速放缓已经成为一种新常态,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严重,高校就业工作陷入了困境。[关键词]大学生 学习及实践能力 就业 培养 引言

大学毕业生就业不仅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前途,还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件大事。近年来,我国高校学生规模不断扩张,大学毕业生总量不断加大,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我国也正经受着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挑战,经济增速放缓已经成为一种新常态,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严重,高校就业工作陷入了困境。2013年和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700万和727万,根据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对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显示,2013年“毕业生毕业时,‘已确定单位’的比例为43.5%。博士生和硕士生就业状况落实率为86.2%,专科生为79.7%,而本科生仅为67.4%。”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一问题的产生,主要因为当前高校课程的设置偏重理论知识,导致多数大多数学生空有理论却缺乏实践经验,也有部分同学侧重于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欠缺相应的学习能力。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毕业的大学生在应聘过程中,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求职者实际工作能力的要求。为了进一步了解学习及实践能力的培训对其就业耳朵影响,我们特意进行了这次关于大学生学习及实践能力的培训对其就业影响的调查,本文是其研究成果之一。本次调查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在校大学生和职业介绍所为主体,通过走访调查以及问卷调查的形式,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调查对象。调研概况介绍

2.1 调研方式

(一)问卷调查法

1网络问卷调查 ○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所有学院大四毕业生为抽样总体,在网上发布问卷的链接发送到学校大学生学习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就业的影响调研

贴吧以及QQ群,随机抽取学生进行调查。

2纸质问卷 ○为了使得到的结果更客观、全面,我们对其他学校的同学、部分用人单位以及已毕业的实习生进行问卷调查。

问卷由20个问题组成,包括大学生对自己职业的满意度(或对未来职业的期望)、就业的基本情况、大学生学习能力及实践能力的态度、学习能力及实践能力对工作的影响等方面。

(二)访谈法

通过面谈、打电话等多种方式,对有职介所相关工作人员以及大学毕业生进行访谈。

(三)数据处理

采用excel数据表格统计法形象直观显示出各个因素所占的比例情况。2.2 调查地点及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研究调查的地点有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图书馆,松江大学城创业中心,新祁职业介绍所。

本次研究调查的对象为,应届大四毕业生、职介所相关工作人员、以及在职实习生。调查时间为2014年11月至12月,共发放纸质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8份,有效回收率为98%;收集的网络问卷为52份。2.3 调查结果分析

本文在对应届大四毕业生、职介所相关工作人员、以及在职实习生的随机抽样调查、访谈取得数据和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学习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就业影响,总结了人们对学习及实践能力不同看法额原因。总体来看,多数企业则对应届大学生往往表示出冷淡,认为大学生缺乏工作经历与生活经验,心态不好,角色转换慢,适应期过长,他们在录用和挑选毕业生时,同等条件下,先考虑曾参加过社会实践、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纪律性强的毕业生。而应届毕业生以及在职毕业生跟倾向于学习能力,希望通过工作实践不仅可以学以致用,更重要的是可以从中学到新的知识。

(一)对于学习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偏重

为了更准确的了解大学生学习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就业影响首先对人们对于学习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偏重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如下表1所示:

表1 学习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偏重调查

频数(N)

百分比(%)大学生学习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就业的影响调研

偏重于实践能力 偏重于学习能力 两种能力相当

无所谓 合计

26 41 2 100

31.0 26.0 41.0 2.0 100.0 可见,41%的被调查人员认为两种技能没有孰轻孰重。对偏重一方的人,继续做了深度访谈。发现,多数(82%)企业相对而言更偏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他们认为实践能力较强的毕业生可以为公司带来更大的收益;多数(74%)的应届毕业生以及在校生更偏重于学习能力的培养,他们认为不断学习可以从中收获学校课本中学习不到的经验、知识,可以为以后自己的发展打好坚定的基础。

(二)大学生学习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就业的影响因素

根据以上分析,因为企业以及求职大学生所需求的不同导致了各方对于能力的偏重点不同,我们揣测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人们有这样的想法,所以接着分析影响学习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就业的影响因素,调查结果如下表

2、表3所示:

表2 影响学习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就业的影响因素(企业)原因

为企业带来效益

让员工开阔眼界 为员工兴趣所在

为让员工以后找到更好的工作而准备

表3 影响学习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就业的影响因素(学生)原因

为企业带来效益

开阔眼界 兴趣所在

为以后找到更好的工作而准备

频数(N)15 11 26

百分比(%)

1.33 25.0 18.3 43.3

频数(N)1 2 1

百分比(%)

60.0 10.0 20.0 10.0

(三)大学生学习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就业影响的认识

能力的培养并不局限于专业技能或者是知识,而是从实践中培养人的各种不同的能力。通过电话访谈我与一位材料学院2013届的一位毕业生进行了对话,他曾在自己的实习报告中写过这样一段内容:“刚毕业时去招聘会感觉工作很难找,觉得企业的要求很高,总认为自己大学生学习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就业的影响调研

不能胜任那些工作。后来进了意见软件公司当程序员,主要从事基于B/S模式的开发。虽然自己以前学过这方面的知识,但是当去实现的时候却大脑一片茫然。经过几个月的工作后,才发现自己是因为没有能将所学的知识灵活地应用到实际中。”从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经过了几年的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具有良好的理论知识,也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但是这些都只是理论上的,与实际工作有一定的差距,学生并未能得到实际工作的训练,缺乏解决问题的胆略和经验,找不到将基础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切入点。面对实际问题,感觉很茫然,无从下手。究竟原因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生产实际和科研实际,对生产和科研都感到很神秘,甚至存在一定的恐惧心里,尤其是在一些技术含量搞的岗位更是如此,普遍存在怀疑自己能否做好此项工作的心理。

因此为了提高能力、素质培养,作为学生在确保自己学习能力的同时,更应加强对自己时间能力的培养,学校的相关部门也可以发挥其职能作用,对大学生积极宣传合理兼职,制定完善的政策引导在校大学生选择与自己所学专业有关的工作去兼职,让大学生可以小试牛刀,提前把理论付诸实践。结论与思考

经以上对大学生学习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就业影响调研得知,学习能力就是指观察和参与新的体验、把新知识融入已有的知识、从而改变已有知识结构的能力,而实践能力是人的能动性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物质活动中所具备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个体解决问题所必需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总和。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目前,高校毕业生已成为我国劳动力资源中的庞大群体,是人才市场上一支重要的生力军。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激增,用人单位对其要求也越来越高,除了对学历的看重之外,越来越注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经验,这已成为社会发展的自身要求。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动手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时间,才能更好的提升自己。

在这个更新换代越来越快、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时代,将书本教学转化为实际应用的学习能力和将学到的东西应用于工作和生活的实践能力,已经成为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核心组件,并成为一个人发展的根本和基础。大学生作为社会中拔尖的群体,对知识运用的能力非常出众。如果说相关专业知识是当今大学生的“拳头产品”的话,那么会实践能力则是当今大学生的“催化剂”。学习和实践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我国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普遍低下。这样,就必然导致新一代能人综合素质的打折。未来,人们在社会、在工作中与人相处的能力会变得越来越重要,甚至超过了工作本身,社会实践可以让大学生拓展视野丰富生活,大学生学习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就业的影响调研

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交际能力、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和团队精神,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精神,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和人格魅力。因此,学习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大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以青春、健康、知识形象出现在众人面前的大学生已不再是青涩懵懂的中学生,在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上要改变原来学习的被动地位,认识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主体意识、自主意识,认识到自己是自己的主人,要主动学习,在学习中主动探索实践。只有积极转变观念,树立主体意识、自觉意识,才能更加有效的投入到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活动中。参考文献

实践及实践能力培养论文 篇3

【关键词】地理实践活动 学生 综合能力 培养

一、概述

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地理学习方式。地理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兼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为其研究的对象。它的特点和研究对象决定了高中地理教学有必要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学生们就要在生活中和实践活动中亲身体验和感受,力求建立起“开放的地理课堂”。总之,开展地理综合实践活动,不仅能扩大高中生的地理知识领域,也能深化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作为地理教育工作者,要结合地理教学,在课内外进行内容广泛的地理实践活动,要不断地探究地理教学实践活动的方法和途径,多组织地理教学实践活动。

二、地理实践活动开展的重要性及原因

1、有效教学的需要

长期以来,学生都会感到在学习高中地理方面有很多困难,而难度最大的部分就是自然地理。例如: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地球自转运动,热力环流、地壳物质运动、水循环等几方面内容,这些都是比较难理解的。分析其原因主要就在于:一是时间尺度、空间尺度都跨度太大;二是地理事物的发展过程是多个地理要素综合发展而成的,综合性比较强。

2、知识形成的需要

知识源自于实践,学生的知识来自于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而在理论和实践中,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又一直是一对基本矛盾。对于学生的实践问题,应怎样看待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比例问题,也就成为了课程改革所要关注的要点。问题所要探讨的关键点不是在于已有的东西还需不需要学习,而是要以什么样的途径去将已有的东西转变为学生自己的东西。

3、新课改的需求

教育部制订并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已经明确的指出以下几点:

第一,应该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应该提供给学生的地理知识必须是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同时还要侧重于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其目的是要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第二,改变地理学习方式。联系实际并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来安排恰当的教学内容,积极引导学生能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浓厚兴趣,进而也培养了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从而使他们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第三,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顺应全球化的发展形势,对人口、资源、环境、国土整治、可持续发展等内容做重点讲述。使学生学到的内容不仅有益于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更有利于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

三、地理实践活动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作用

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所强调的是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并且以素质整体发展为取向,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大量的地理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们获得了知识、丰富了情感,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能力、完善了独立的人格。目前,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已经成为了地理教育改革的一个关键环节。

1、在地理实践活动中增强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开展野外观测、考察和社会调查等多个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大自然,并体验到地理知识产生的过程以及环境与生态等重大民生问题。由于高中生的生活阅历、学习能力及分析能力都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所以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中可以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们可以做一些基础的研究性工作,密切联系乡土地理,也能在将来为家乡的发展献计、献策。以生态农业章节为例,学生通过教师的讲授知道了生态农业指的是遵循生态系统规律,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集约化经营,在保护原始农业生态系统的前提下,能获得较高经济效益的新时代农业发展模式。但是,仅仅靠书本上的讲解和例子,学生对生态农业并没有一个准确印象。为此,教师可以问问学生是否看到过农民在水中养鱼,水面养鸭,池塘边养猪,再用猪的粪便去养鱼的现象?而这一现象实际上就是生态农业,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充分利用了生物学中的食物链的原理,这样既能获得丰富的、绿色无公害的食品,又能改变生态质量和环境质量,减少了污染,是一种良性生态系统,有效地节约了资源,这样学生就对生态农业的概念更加容易理解了。由此可见,学生们在实际活动的基础上对问题的理解和应用也更容易。

2、在地理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地理实践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摒弃了以往只在教室里开展教学的模式,使地理课更有价值。地理教师可以将课堂“搬”到大自然,“搬”到科技馆,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地理是应用于生活中的,也能将学生对地理的片面认识彻底改变,提高他们的地理成绩。目前,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还处于过渡时期,教师既要响应新课改的号召,引进科学教育经验,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的为学生安排实践活动。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也能改变以往被动学习的状态,对地理学科也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从而使该学科成绩得到提高,并做好全面发展的自我修养工作。

四、结语

总之,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是当前素质教育所提倡的,这对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作为地理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教学中不断的开展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对学习地理学科的热情,提高他们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张琳《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黑河教育》2013年06期。

[2]陈刚《浅谈高中地理教学对学生的能力培养》[J],《陕西教育(行政版)》2015年Z1期。

体育实践能力目标体系及培养对策 篇4

一、体育实践能力的涵义

所谓能力, 是指“以人的一定的生理和心理素质为基础, 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形成、发展的完成某种任务的能动力量。”由此我们可以把体育实践能力理解为:一个人在学习掌握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的基础上, 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 对自身的体育活动起稳定调节作用的个性心理品质和情操行为的一种综合能力, 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体育实践能力的基本内容应包括体能和运动能力、体育锻炼能力、体育娱乐能力、体育欣赏能力等。

体能和运动能力是指具有与年龄相适应的体能和基本活动能力, 具有一定的运动技能和经验, 具有学习和从事适宜运动的能力。体育锻炼能力是指能准确地判断自己身体状况和锻炼的需要, 为自己制定合理的锻炼计划, 并安全地从事锻炼的能力。体育娱乐能力是指能在各种场合和条件下, 运用多运动和身体练习, 与同伴进行愉快的体育娱乐的能力。体育欣赏能力是指能理性和愉快地对体育竞赛和表演进行观赏, 并能对有关问题的社会背景进行洞察和客观的分析。

二、新的目标体系与以往的“三大目标”的比较 (见表1)

经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 新的目标体系有以下特点:

(1) 紧密地与学生的体育能力培养结合, 目标以能力的范畴出现, 可以使体育教师更加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

(2) 通过对“体育实践能力”具体划分, 使以往一直抽象的“体育能力”的概念更加具体化, 使培养有的放矢。

(3) 新的目标体系把学生现在的体育学习和未来的体育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 是一个既着眼现在又瞄准未来的体育教学目标体系。

(4) 新的目标体系强调了“实践”的内涵, 在很大程度上融合了体育知识和技能这两大方面。

(5) 新的目标体系与原有的目标体系并不冲突, 只是比原来的目标更加务实和具体, 也更具有体育的特点, 也更指向学生的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了。

表1新旧目标体系比较表

三、培养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的对策

(1)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立足终身体育、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校体育教学应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 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为目标, 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 使学生健康成长。

在现行的学校体育中, 过多地强调学生在校期间的近期效益, 忽视学生毕业后要继续进行体育运动的教育。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和终身体育脱节, 这对增进学生的健康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能力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学校的体育教育要转换观念, 以学生终身体育为主线, 在新的目标体系的指导下, 把各项目标落到实处, 使目标具体化, 使学生终生受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2) 构建新的体育教学模式, 实行课内外相结合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主体, 它包括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两个层面。实行课内外相结合是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重要途径和保证。注重体育课教学向课外体育活动延伸, 向社会体育的延伸, 把在校期间的体育效益与终身受益结合起来。课上突出教学过程, 以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学会锻炼方法。课外突出活动过程, 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 提高体育能力, 养成锻炼习惯。

(3) 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会学生学习锻炼的方法, 才能使其真正自主地学习和锻炼的途径, 才是保持其终生体育的保证。因此教师要少讲, 精讲, 更要引导学生的讨论。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让他们在学习体育基本知识、技能的同时, 掌握学习的方法, 以便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 能自觉地运用所掌握的这种学习方法去获取知识, 形成体育实践能力。

(4) 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通过自我评价, 使学生了解自己的锻炼情况和体质状况, 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 调整锻炼计划和方法, 避免锻炼的盲目性, 取得最佳锻炼效果。因此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有意识的传授一些评价知识、基本方法和标准等, 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和控制运动负荷、强度等方面的知识。

四、结论

(1) 体育实践能力主要包括体能和运动能力、体育锻炼能力、体育娱乐能力、体育欣赏能力等。

(2) 学校体育教育应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 把培养学生体育实践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 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 建立“体育实践能力”目标体系, 实行课内外相结合的体育教学模式, 确保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 形成锻炼的习惯, 最终实现终身体育。

(3)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培养学生科学的体育锻炼能力和体育欣赏能力。

摘要:本文阐述了体育实践能力的内涵以及其所包含的内容, 通过与传统体育教学目标的比较, 提出了学校体育应把培养体育实践能力放在首要的地位, 提出从教学的指导思想、内容以及教学模式等方面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学校体育,体育实践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徐恒勇.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体育实践能力之研究[J].体育世界 (学术版) , 2008, (04) :88-90.

[2]钟振新.大学生体育能力及培养对策[J].体育学刊, 2002, 11:80-82

[3]刘连春.普通高校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的培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8, 24 (8) :82

语文实践能力培养论文 篇5

一、课前学习为课堂学习铺垫

我们传统的教学活动是上课后才向学生公布教学内容。教学起点从零开始,学习时时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开展“绿色语文”实践活动,就强调先向学生公布教学内容,学生可事先通过查找资料、搜集信息、预习课文,对所授教学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和准备。如教学《观潮》《海底世界》《说茶》等课文,可事先让学生查找有关“钱塘江大潮是如何形成的”“海底世界是怎样的景象”“茶的历史、茶的种类、茶文化”等资料,拓宽他们学习的渠道,让他们在课前先体验学习,进行实践活动,为课内学习夯实基础,触类旁通,学起课文来就水到渠成、一触即发了。

二、课堂学习向课后学习延伸

传统的教学活动就是把所有问题在课内解决,无问题结课。而“绿色语文”实践活动强调把问题带出课堂,带到课外,带向生活,带向社会,带向终身,从而在实践解决问题过程中,形成终身学习语文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如学了《咏柳》《绝句》这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后,要求学生课外搜集描写春天的古诗,细细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来表现春天的并在活动课中交流;学习《燕子》后,让学生到野外去寻找春天,并写成文章。学生的习作可谓多资多彩,有诗歌形式的《春来了》,有散文形式的《迎春》,有记事形式的《找春天》。他们在文中写道:“叮叮咚,叮叮咚,泉水在欢快地歌唱:春来了,春来了!”“桃花擦上胭脂,春雨弹起钢琴,柳姑娘跳起长辫舞,她们在干吗呢?她们在迎接春天!”如课文《落花生》,课堂学生讨论“你想做苹果式还是落花生式的人物”,课堂上不给统一答案,让学生课后采访当地杰出人物,把这一人生观问题带到课后。这样,课后的一系列实践活动就是课内学习的延伸和拓展,学生在实践中更深更真地体会到了文章内容的妙与真。

三、与日常生活结合

“语文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中时刻离不开语文”。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事例,为学生创设学习语文的机会。我班的××同学获青少年读书教育活动全国特等奖,应邀去北京参加夏令营活动。新学期开始,全班学生听说她去了北京,都好奇地围着她,七嘴八舌地问这问那,见此情景,我就提议王业涵召开“小记者招待会”,满足大家的要求。在“小记者招待会”上,学生有的问:“你去了长城,登上长城有什么特殊的感受?”“你都见了哪些地方来的.朋友?”你们都聊些什么?”“北京有什么特点?和我们这儿有什么不一样?”……××同学一边回答一边拿出从北京带回的相片,一一介绍了长城、故宫、天安门等旅游胜地,还娓娓地讲述了在北京与小朋友一起的生活趣事。全班学生如同身临其境,激情高涨,我趁热打铁,让学生把今天这场面记下来,有的写了《难忘的“小记者招待会”》《一堂有趣的语文课》《难忘一刻》《欢迎新北京人》……在这节课中,许多学生虽然没有去过北京,但通过××学生的介绍,他们也了解了许多于北京的知识,同时这又是一个很好的习作题材,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很好的习作情境,锻炼了学生的习作能力。

四、与社会生活结合

实践及实践能力培养论文 篇6

培养学生实验能力,主要包括:基本仪器的认识和使用能力、设计实验计划能力、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数据处理和分析总结能力、研究实验创新能力、与人合作交流能力和基本实验素养。实验教学能力包括实验的讲解、运用、组织和探索教学规律等方面的能力。

在实践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培养学生实验与教学能力的模式,并进行了新的评价探索。这种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与评价方式是:摸底诊断(调查了解阶段, 诊断性评价)→提出要求→实验研究→讨论讲解→设问答疑→教学检查(实验教学技能训练阶段, 形成性评价)→结果验收(考核评价阶段, 终结性评价)。

一、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一)摸底诊断。在本课程开设之前,制定一套学生基本情况调查问卷。目的是了解学生在实验技能训练前的基本实验情况、基本实验理论和能力,以便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实际,制定具体操作策略以及教学中的侧重。

我们对2001级物理系128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主要针对对学生技能培养影响较大的实验类型,以及学生遇到实验问题所采取的态度,还有中学开展课外活动情况等。还调查了学生对科学方法、素养和实验基本理论掌握情况。在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之后,确立了开展实验教学应注意的事项,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二)提出要求。在本课程开设之初,教师集中讲授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概论,让学生认识到开设本课程的意义、作用,明确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实验教学类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和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明确培养提高实验教学的内涵、本课程所采用教与学的模式、评定成绩的方法等。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有侧重地提出要求。让学生清楚自己应进行职能角色的转变,以一个教师的身份来研究和开展教学实验活动,是与已往做过的实验不同的过程。

(三)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实验教学技能训练阶段的一项重要内容。把学生分成实验小组,轮换参加各课题实验和教学训练。学生根据操作前提出的要求,在预习或备课的基础上进行。预习应在读懂教材的基础上,着重记录没有看懂或有疑问而需要研究的问题,以及测量项目、设计表格和注意事项。实验中按自己预先设计好的计划进行实施,注意解决预习时注意的问题,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仪器故障要尽可能自己排除。发现问题,积极思考,寻求答案,理论联系实际。实验结合模拟教学,培养学生分析、解决、探索问题的能力。

(四)讨论讲解。一方面是指在实际过程中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小组共同研究讨论,提出设想,通过实验寻找答案。另一方面进行互动教学演练,既当学生又当老师,互相交流实验教学体会,讲清实验教学过程或问题。

(五)设问答疑。实验教学中要有意识的把一些问题留给学生自己去解决。如果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遇到了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给予引导,组织讨论。对于没有引起学生注意的问题,教师要设问,让学生回答。积极促使学生细致思考,认真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六)教学检查。实验结束前,每个学生要准备5~10分钟实验教学内容的一个小课题,分别面对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学生”队伍,进行有针对性的实验模拟教学。这其中教师、学生都可以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运用此种方法来检查学生掌握实验和教学内容情况,提高学生观察、实验操作、设计与实验教学、语言表达及处理问题的能力。教学实验的过程中,教师按一定评分标准记载学生成绩。

(七)结果验收。针对每次课题研究和学期所做的实验进行综合成绩评定,以此确定每位学生的总成绩。

二、实验教学模式评价

实验教学模式评价分三个阶段:(1)调查了解阶段——诊断性评价;(2)实验教学训练阶段——形成性评价;(3)结果考核评价阶段——终结性评价。

(一)诊断性评价:通过对学生实验基础状况调查结果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能力,但由于学生来源不同,实验能力相差较大,因此更应加强基本技能、操作规范性训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是此课要达到的教学目的之一。其二,学生长期以来都是以学生身份进行验证性实验多,要让他们转变观念,参加实验与教学训练,提高学生实际教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其三,加强学生深入思考、讨论问题的活动,让学生在理论指导下开展课题研究与仪器制作活动。其四,加强实验仪器设计理论、方法教育,研究仪器的设计方法,掌握实验关键,提高实验教学理论水平。其五,提高实验素养,养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去实验、思考的良好习惯。此阶段只对学生整体作定性评价,不给学生具体成绩。

(二)形成性评价:对于实验教学技能训练过程的评价,我们设计了如下考核项目及评分标准:预习,5分;操作,10分;讨论,10分;表达,10分;实验素养,5分;报告,10分;制作仪器,10分。

以上评价除制作仪器外,各项均为n次课题研究和实验技能训练平均分。每次课每项按A、B、C三等记分。满分为10分,按A(10~9)分;B(8~6)分;C(5分以下)记录。满分5分项则按A 5分、B 4分、C 3分以下记录。这个阶段学生成绩满分60分。

(三)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是在整个实验教学技能训练课结束后,对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口试考核和笔试考核两项内容。

1.实验操作+口试考核。此项考核采用抽签方法进行,占总成绩10%。考试实验题目控制在50道左右,事先做出评分标准。学生抽到题后,进入实验室按着考题要求选择实验仪器,进行实验操作,边操作边按教学要求进行讲解。每人考试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这种考核方式可以起到促进学生全面复习的目的,能较真实反映出学生教学语言表达能力。

2.实验笔试考核。实验笔试考核是根据学生实验中的具体情况有侧重地出考试题目,其考察内容面广。考核主要内容有:基本仪器的使用与设计方法、注意事项;实验方案与仪器的选取;各类教学实验特点、作用、功能与教学要求;取得实验成功的关键因素和实验间的必然联系等。此项占学生总成绩的30%。

三、学生实验考核成绩统计分布(以2001级学生期末成绩统计为例):

实验参加人数128人,成绩优秀1人,占0.78%;良好92人,占71.88%;中等30人,占23.44%;及格5人,占3.9%。从学生成绩分数统计看,最高分与最低分差距29分,平均分81.43分。成绩分布比较集中在分数高的一侧,呈负偏态分布。分数差异较小,分数分布较集中。说明大多数学生已达到预期制定的教学目标,达标程度较高。结果证明,学生对实验教学技能训练重视程度高,新的教学措施和方法是有效的。

四、学生自我评价与互评结果统计

学期末制定学生自评量表与互评量表,发给学生作答,目的是检查学生对学习结果的认可程度,也为教师掌握学生水平状态作参考。

对自评量表与互评量表调查结果统计分析如下:(126人)

1.从自评量表(见附表1)前2项看,通过本课学习,99%以上的人认为有收获和收获很大,特别是教学技能和实验教学技能提高。对自己的满意程度占86.5%,有13.5%的人对自己不满意。第六项“你认为自己今后应进一步加强的有”主要集中在:①语言表达能力上46人,占36.5%,②实验操作能力养成良好操作习惯、提高技巧43人,占34.1%。③实验教学技能24人,占19%。其次提到需进一步加强的有“创新设计实验能力”“讲课设计能力”“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提高心理素质”“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应变能力”等各占3%以下。第七项“你认为对自己提高最有效的实验”主要集中在:①选静电实验80人,占63.5%,②选牛顿第二定律实验26人,占20.6%,③选光学实验25人,占19.8%。这说明学生喜欢在验证性实验基础上去探究、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2. 互评量表(见附表2)主要是同一小组人给某个人的评价。从填表情况看,大多数学生都能较准确客观给予评价,其结果与学生最终成绩基本一致。但学生互评成绩普遍较高,个别学生评价出入较大。这项内容只作为学生成绩的参考,不计入学生最终成绩。

实践及实践能力培养论文 篇7

1 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内涵

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地改造世界和变革社会的全部活动的本领, 是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前人经验和智慧, 并经过提升才能形成和发展起来, 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涵, 一是基本能力, 即生活自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学习能力、心理控制能力、计算机运用能力、文字写作能力、实验动手能力;二是操作能力和专业能力, 即在理论指导下解决专业技术能力和动手能力, 作为一名大学生, 所表现出的实践能力就是在完成学校规定的实习实训环节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在社会实践过程中, 对新事物的好奇、探究时所产生的新观点、新方法、新工艺和新技术。作为一名大学生在校期间所表现出来的创新能力包括社会调查能力、创新方法的应用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述能力、亲自操作实验设备的能力、信息收集整理能力。

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需要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 两者融为一体, 相互作用, 相互促进。实践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是创新能力的源泉;创新能力离不开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是实践能力的升华, 创新能力为实践能力的提升起到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2 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育脱离社会需求

教育要与实践相结合, 教育要培养创新人才, 这充分体现了高校培养目标是将高校的自身发展与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紧密相结合的原则。但是, 部分高校仍然将知识性教学和科研活动作为教学的重点, 教育脱离社会的现象还很严重, 学校的管理、教学方式、教育理念缺少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培养的大学生不是社会迫切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缺乏社会所需要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导致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就业困难, 企业又招聘不到合适的应用型人才的尴尬局面。

2.2 教学内容设计上偏重理论知识, 缺少实践活动

在高等学校的教学计划中, 存在“重理论, 轻实践”的倾向, 理论课所占的学时具有绝对优势, 实践活动与实训课程学时数比重偏小。教学紧紧围绕着教师进行, 由于教学计划中严重缺乏各种实践教学的设计, 没有形成合理、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造成了教师偏重于系统的理论知识传授的单向知识传授的课程教学模式, 学生没有参与到课程的教学活动中, 课堂教学没有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专业知识的传授有机结合, 从而直接影响到实践能力培养的效果。

2.3 实训基地建设不完善

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长期受到实训基地建设、经费、安全等因素的影响, 可供大学生实践的社会资源十分短缺, 有的高校一些专业还没有建设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或已成立了校外实训基地, 但是, 由于缺少资金和政策支持, 生产单位接受大学生实践的积极性不高, 极大的影响到实训效果。在校内实验室建设方面, 缺乏系统性维护与建设, 导致实验仪器、设备落后于生产单位的设备。

3 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途径与措施

3.1 树立能力教育的理念,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已逐步由以往的“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 在此观念和思潮影响下, 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已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1]如果高校培养的大学生缺少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就缺少竞争力, 学校也会面临生存危机, 因此, 学校要创新教育理念, 推进教学改革和创新,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拓展大学生面向社会的视野, 培养大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为了促进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合格的高素质人才, 高等院校要坚持以能力培养为主线, 促使大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 建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一体的教学培养模式。

3.2 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科研和生产实践活动, 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校所具有的三大基本功能是教学、科研与服务。科研和生产实践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大学生科研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参加科研和生产实践, 大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科研、生产实践相结合, 在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中, 从问题的提出到制定出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再到采取正确措施去解决问题, 每一步都需要敏锐的观察力, 创造性的想象力, 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思维。大学生亲身参加的过程正是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开发培养的过程, 从实践中提出的问题将成为创新的前提条件, 有利于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3.3 深度融合校企合作, 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直接关系到实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对于技术技能型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巩固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高校要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的基础设施建设, 改变校内外实践教学的不利条件, 扩大实践教学资源, 提升实践教学设备利用率, 为培养高技能型人才, 拓展大学生个性提供良好的活动空间。

加大实验设备更新, 改革实验教学内容。高校要加大实践教学设备购置经费投入, 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改变当前教学落后于生产单位的不合理现状, 增加先进设备仪器的购置。要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保留经典实验项目, 摒弃落后、不具有代表性的实验项目。

开放实验室。实验室的管理模式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质量。封闭式管理的实验室, 限制和扼杀了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所以, 实验室要从封闭式逐步过渡到开放式管理, 让大学生走进实验室, 给大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己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机会。

校外实训基地是实践教学的主战场, 校企合作是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的最好形式。校企合作是建立在学校与企业互惠互利, 资源共享的基础上, 学校师生为企业的技术改革献力, 为企业的研发助阵, 使大学生在对口的企业获得更多的实训机会和实际操作的机会。通过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模式, 解决了企业生产中的难题, 提高了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同时, 学校也为企业提供了优质、与企业自身特色相符合的大学毕业生, 使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更强的竞争力[2]。

3.4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高校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 又是科研活动的引路人;既是大学生开展专业研究的启蒙者, 又是科技活动的推动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素质高低, 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的效果。因此, 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高校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 逐步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在培养教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过程中, 高校要有组织、计划地安排教师进行业务交流, 让他们深入到生产一线进行锻炼, 带着课题深入到生产、科研第一线进行实践, 开展学术研究, 提高实践教学水平。高校要给予教师参加实践的优惠政策, 创新教师参加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 鼓励他们更多的投入到实践教学环节中, 在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中真正发挥作用。作为一名高校教师, 要特别关注本学科发展的动态, 不断汲取本专业新知识、新成果, 充实知识储备, 更新知识结构, 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总之, 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培养大学生掌握正确的科研方法, 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 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与拓展知识的有效途径, 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和纽带, 更是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措施和保障。因此, 要提高对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重要性的认识, 努力创造优越的实践教学环境,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

摘要: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改革旧的教学模式, 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迫切需要, 其核心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文中就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内涵及采取的措施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实践,创新,能力,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周爱国.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 2009, (1) :74-75.

实践及实践能力培养论文 篇8

1.民办高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作用分析

民办高职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比较多样的, 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整合性思维发展比较有利。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要能从整体上进行解决, 整体上对问题系统性和整体性的把握, 然后从多种思维角度出发来发展学生整合性思维发展。高职院校主要是对学生的操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比较重视, 在这些方面的培养对学生创造性发挥就比较有利, 创新教育也是当前时代发展的特点, 而创新精神也需要实践能力为基础, 并且在这一方面的培养对学生的个体性也能有效提升等[1]。

2.民办高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特征分析

民办高职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特征是多方面的, 其中在实践性方面表现的比较突出, 能力是在具体的活动当中所展现出来的, 所以对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必然要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再者就是高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稳定性特征也比较突出, 学生的实践能力一旦形成就会相对比较稳定, 在这一稳定性特征上教育者就能够通过具体化的方式进行实施。另外就是动态生成性的特征和习得性的特征, 前者主要是在实践活动上有着历史性以及直接现实性的特征, 后者则是实践能力在技能方面需要反复的练习才能够获取。

1.民办高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从当前我国民办高职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来看, 还有一些方面存在着问题有待解决, 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专业设置还没有灵活性的呈现。高职教学主要是为社会中各种类型应用型人才需求而提供的资源输送, 是将就业为导向的教学, 所以对实践能力的培养比较重视[2]。但是在当前的一些民办高职学生实践创新教学的专业设置上还没有灵活化呈现。

再者就是高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过程中, 在价值的取向和培养目标上存在着缺失现象。在功利性的价值取向现象方面比较突出, 这就对多样化人才的培养有着很大影响, 学生在创新意识以及思维能力方面都相对比较缺乏等。还有是高职教育在教材建设体系方面还没有形成, 课程的结构上没有合理化, 以及在教师队伍层面也比较薄弱, 这些问题都需要进行优化改善。

2.民办高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优化策略

第一, 针对民办高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能从多方面措施实施考虑, 要能将训研创一体化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进一步的完善强化, 全球化进程中, 新技术的应用对实际工作效率有了大幅提升, 将先进的技术在高职教育中加以应用, 就能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起到很大作用。这一实践创新能力, 模式对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结合有着积极作用, 这样就能有效将创新能力贯穿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3]。所谓的训主要是让学生对专业的一些基础知识技能的掌握;研则是科研项目的研究, 为创新能力培养打下基础, 创则是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创新, 培养学生的综合工具能力。

第二, 对民办高职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能将创新环境进行改善, 在教育的理念方面要能积极转变, 树立创新教育以及开放的新型教育理念, 这样才能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引导,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动性。然后就是要能营造良好校园文化环境, 将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激发, 这样才能获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然后就是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就行强化, 在双师素质的培养方面进行加强, 对老师的教学经验以及实践经验积累完善, 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4]。

第三, 民办高职学校可实施校企合作的模式, 将产学研一体化进行, 高职学校的教育主要是为学生今后的就业, 所以这就需要学校能够和企业的联系进行加强, 沟通上要能畅通。把学生的毕业实践和企业岗前培训得到有机结合, 从而培养出新型的以及复合型的技能人才。在实际的岗位工作程序当中增强生产管理广泛适应性以及创新意识。

第四, 民办高职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能对高职教育培养方案实施改革, 对人才培养的模式在定位上要能准确。同时还应当追求创业率创建型的教育转化, 将培养学生实践精神以及能力贯穿到人才培养始终。然后要能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充分突出, 确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等等[5]。另外就要对教学教材的编制实施改革, 然后增加实训的内容, 重点放到教学模式的创新上, 只有教学模式的创新才能够充分的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总而言之, 对于当前我国民办高职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要从多方面进行分析, 结合实际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完善。此次主要从民办高职学校学生实践创新的重要性以及现状和策略等几个重要层面进行的研究, 希望此次努力能为我国民办高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起到促进作用。

摘要: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对于民办的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是一个重点, 民办的高职院校学生教育中, 比较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尤其是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提升, 这对学生今后的就业比较重要。基于此, 本文主要就民办高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和特征分析进行阐述, 然后就民办高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和优化策略实施加以探究。

关键词:民办高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建国, 易永红.高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究[J].当代职业教育, 2012 (11) .

[2]汪磊, 王志强.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3 (06) .

[3]杨立力.高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平台的构建[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3 (24) .

[4]朱卫芳, 柏平.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理念下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 2014 (05) .

实践及实践能力培养论文 篇9

一、对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意义的再认识

社会进步、科技发展, 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培养目标的变迁就是社会发展的变迁, 是社会进步的投影。在这一背景下, 对本科生进行科研能力培养, 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因而, 这种思想有了比以往更大的现实意义。

1. 本科生是科学研究的生力军。

科学研究是大学的重要职能, 本科生年轻而富有朝气, 他们精力充沛、敏而好学, 同时又富于挑战和质疑。他们在完成规定的学习之外, 有能力进行科学研究, 往往还能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实现自我突破, 释放出巨大的创造力。一个典型事例是中南大学2008级本科生刘路关于“反推数学中的拉姆齐 (Ramsly) 二染色定理证明强度” (西塔潘猜想) 的成功证明轰动了数学界。这些具备一定科学研究能力的学生, 无论是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还是继续读书深造, 都能够快速熟悉新课题, 独立承担研究开发任务, 并比以往更加快速而深入地进行工作, 从而使课题有取得创新和突破的更大可能性。

2. 科研能力是本科生的学术权力的体现。

科学研究不应该只是高校教师和研究生的工作, 也应该是本科生行使自己的学术权力的体现。从入学开始, 本科生就与高校形成了事实上的契约关系, 他们各自承担相应的义务, 同时也享受应得的权利。学生不仅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按要求完成学业, 也有义务为学校作出学术贡献;学校不仅要为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提供必要的教室、实验设备、资料查询等基本教学条件, 高校现有的科研机构也应适度对学生开放。教师对学生的培养, 不能仅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层面, 更应努力为提高本科生智力和创造力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 如让本科生尽早接触科研课题, 接触专业科研设备, 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等。

3. 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是教学与科研从分离走向融合的有效途径。

18世纪柏林洪堡大学建立之初, 就确定了教学与科研为一体, 全面发展人文教育的办学宗旨。现代大学教育要从传统的继承型教育快速转变到创新型教育,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实现这种转变的有效途径, 把科学研究融入教学活动是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手段。应让本科生参与各种科研活动, 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语言表达、探索精神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因此, 科研不应该再是本科教育的辅助手段或是教育背景, 而应该成为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

二、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现在有很多高校开始实施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计划项目, 但是总体来说还处于初级阶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本科生进行科研训练没有达到相当的认知高度。

长久以来, 很多人都认为科学研究是研究生及高校教师的工作, 与本科生关系不大。本科生在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基础理论知识, 掌握基本技能, 应该以继承性教育为主, 而科研训练只是一种辅助培养手段。但是,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原来那种只需掌握本领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要求, 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了, 现代社会需要更具开创性的人才。正是基于这些认识, 本科生的科研训练在项目申请、审核、立项等环节, 以及项目管理、资金支持、成果申报等方面没有形成共识, 或者说在宏观上共识达成意向不够。

2. 对本科生进行科研训练没有形成文化和制度。

我国大学本科教育对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没有形成文化氛围, 科研管理体系亟待形成。现在高校本科生科研训练采取的举措主要是“少数优秀教师+少数优秀学生”的模式, 最终只是少数学生获得了成果, 大多数学生没有参与进来并发挥作用;相当多的高校没有制定真正能贯穿大学4年的综合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 专业培养方案中没有体现科研训练教学理念。同时, 缺乏专门管理机构对学生科研从申请、审批、立项、实施及成果等进行规范管理。现有的科研资助计划大多是针对硕士生和博士生的, 不是针对本科生的。

学生科研训练素质不高。

(1) 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开展不够。长期以来, 本科生的学习是以继承性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本科生的研究性学习往往是通过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或者是听几场学术报告会等简单的形式加以体现, 出现了学生重理论、轻实践、会考试不会动手的现象。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从形式到内容、从深度到广度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只有真正深入课题, 学生才能从查阅文献、调查研究、确定技术路线、开发设计、调试分析、撰写文档、组织协同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训练, 才能获得较为全面的科研能力培养。

(2) 科研训练项目涉及的范围窄、形式单一。首先, 项目参与学科的单一化。这些项目多是理工类的单一专业的学生参与, 少有其他交叉学科的学生共同参与。其次, 学生科研训练形式的单一化。这些项目往往是教师个人的科研项目或者是由学生申请的各类基金项目, 而不是高校以制度形式体现出来的以有组织有计划的形式申请。在这点上, 国外大学的做法值得借鉴。例如, 加州伯克利分校, 有针对本科生的科研项目“本科生科研学徒计划”、针对高年级学生假期资助的项目“哈斯学者计划”、针对低年级学生从事科研基础研究的“良师益友计划”等。与国外大学相比, 我国对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还有一定差距。

(3) 科研训练项目开放程度不高。从项目来源看, 国内高校学生的科研训练主要来源于教师的科研项目和学生自主申请的基金类项目。而在国外, 麻省理工学院就有几十种基金会支持本科生开展科研能力培养;我国只有少数顶尖高校, 如清华大学有一些由企业和校友基金会提供的教育基金用于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 但由企业和校友基金会提供的项目资助比较少。

三、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

在笔者所在学校, 以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为实施对象, 启动了工科类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计划项目。智能专业融合了数学、电子信息、计算机软硬件、智能系统集成等众多先进技术, 在航天航空技术、军事应用、工业制造、娱乐等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是一个学科交叉、新兴的信息类工科专业。因此, 该专业适合对学生进行科研能力培养。在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过程中, 笔者所在学校开展了如下工作。

1. 确定了以科研能力培养为重点的教学培养计划。

笔者所在学校智能专业从2006年开始招生, 围绕培养学生科研能力这一中心, 在6年的实践探索中, 不断调整培养目标, 修改培养计划。在宏观调控上, 把科研能力培养作为本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 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在科学研究中锻炼能力, 开发智力潜能, 有更多机会从事开创性学习。对应此, 学校调整了实践环节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例。在2006、2007级培养计划中, 没有科研训练, 在2008级以后的培养计划中, 增加了这一内容, 并且学时数从90学时增加到120学时。同时, 在微观上进行了相应的课程调整, 从开课学期及课程之间的衔接, 到课程学时及内容的设定等都进行了细化分析, 如删除或合并了一些课程, 将“复变函数”课程去掉, 将这部分内容合并到“工程数学”中;更新了某些课程教学内容, 如在专业基础课程中, 将原来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改为“可视化编程”, 主要讲述VC++、Matlab及其混合编程, 以便学生在后续课程中的数字图像处理、人工神经网络使用。

2. 探索科研能力培养的有效手段, 增加教师学生的合作维度与深度。

实行“科研导师制”, 每个指导教师将全程指导一个学生课题组, 形成教师与学生一对多的智力支持关系。力图将“课堂—科研室—寝室”形成统一管理, 在课堂上, 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下课后, 学生在科研室将课堂知识与自学相结合, 在导师指导下为完成特定项目进行探索性学习和项目开发工作, 学生还能利用暑假继续进行科研工作;在寝室, 学生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 可以通过网络及时与教师联系或者将问题上传。教师将定期召开研发小组讨论会来了解课题进度并答疑解惑。这种全程指导, 跨越了时间、空间, 将正规化教育与非正规化教育结合, 从更广泛的层面上增加了教师与学生合作的维度与深度。

3. 建立学生科研管理体系。

(1) 设置科研学分。对在各类科技活动和各类学科竞赛中取得成果的学生给予创新学分。一定数量的创新学分不仅是学生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 还可以冲抵部分选修课程的学分, 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笔者所在学校智能专业2007级有15名同学因参与科技竞赛获奖或者参与科研项目取得成果, 为此他们得到4~6个创新学分, 在学生中产生较大影响, 鼓励了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2) 鼓励学生进行交叉学科的学习。为方便学生进行科学研究, 笔者所在学校在制定学生培养计划时, 对学生的专业方向课预留了一些待定课程, 目的是方便学生跨专业选课。如在第6学期和第7学期, 共预留了4门待定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这样, 不仅满足了学生学习交叉学科课程的需要, 还避免了以往因学习交叉学科不能获得学分而给学生课外学习增加负担。笔者所在学校科研能力培养计划实施以来, 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2007—2009级有50余名学生进行了跨院系 (专业) 选课。

(3) 对专业教师提出要求。笔者所在学校对专业教师明确提出了要对本专业学生从大学二年级开始, 进行科研能力培养。每位任课教师在二年级开学伊始, 就将自己的研究方向、研究课题、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以及预期培养方式及培养目标等内容详细公布出来, 由教师和学生进行双向选择, 对学生进行为期3年的科研能力培养。从2008年开始, 笔者所在学校已经对智能专业2007—2010级4个年级开展了科研能力培养, 教师与学生共同开发了20余个项目, 约有150名学生参与。目前已经完成5个项目, 正在进行的还有10余个项目。

(4) 建立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制度。目前, 笔者所在学校计算机学院已经建立校外实训基地20余家, 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类企业的实际操作环境;还与部分企业开展了订单式培养, 让学生从毕业实习阶段开始就进入企业, 参与企业的业务运作, 熟悉企业生产开发流程, 使学生一毕业就能尽快适应企业工作需求, 成为企业需要的人才。

实践及实践能力培养论文 篇10

经过研究发现,机械专业教育实践活动强调“教授”“学习”“实践”的有机结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才能更加有效地培养出应用型人才。目前,国内的机械专业仍然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学生纸上谈兵,与实际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不匹配的现象。而机械专业实践教学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手段,同时,对创新能力培养有重要意义。通过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培养学生的应用及创新能力,全方位打造既懂专业理论知识,又具备创新素质的素质教学专业性人才,适应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摆脱传统教学模式上学生成为“理论上的巨人,实践上的矮子”的弊病。机械专业教师应重视教学体系改革及创新能力培养,为社会企业培养更多与现代机械发展趋势相匹配的技能型人才,为专业技能领域不断输出综合型人才。

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及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一)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创新型人才是现代经济发展进步的根本,创新型人才能够促进专业技能的发明发现。同时,先进的科学技术需要不断的人才供应,以实现经济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职业院校需加强实践教学手段,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课程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如:文字、声效、电子实验以及采用多媒体方式进行实践授课,这样能够让实践教学与教师讲授、实践演示、学生动手操作相结合。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设置课程时可以增加动手及富有创造性的综合性实验。这种动手性极强的实践教学设计,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教学与实践性和创新性能力培养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二)开展第二课堂,增加科技类竞赛机会

要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仅仅进行课堂教授和课外实践,是不足以完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的。所以,教师可以开展课外的科技类竞赛,这是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及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通过开展第二课堂,增加科技类竞赛机会,开发学生创新思维,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因此,教学组织机构要重视开展创新教育与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同时,激励学生运用以往的知识进行不断创新,促进学生对于教学成果的扎实掌握。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性质的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数控机床操作大赛等各类型专业型竞赛活动。学生通过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将以往的知识穿插运用,与此同时,由于机械创新制作需要学生会自发地进行创新活动,以适应大赛要求。所以,为了取得优异的成绩,学生不仅需要将知识灵活运用,还要不断进行开发和拓展,这样就潜移默化地使学生的技能掌握得更加灵活,同时,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多参加科技类竞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在竞赛中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在实践过程中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将实践原理、实践方法、实践操作等部分通过竞赛作品完美结合。例如:在数控机床操作大赛中,学生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数控机床操作竞赛中,同时,学生在不断练习的过程中可以对知识进行刷新,对实践方法及操作技能有了全新的认识。

(三)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为实践提供必要支持

机械专业教学重视实践,必然需要为实践提供有利的环境基础,为保证学生能够在实训场地得到机械实践的机会,在实训中学生能力得到提升,实现创新能力培养这一终极目标,因此,提高学生校内实践能力,需要加强实习基地的拓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同时,加强与校外相关对口企业的联系,本着合作共赢的原则积极促使校企联合,开拓校外稳定的实习基地,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实习机会。校方应尽最大的可能让学生到机械相关企业进行一线实训和实习,了解一线生产所需要的实际应用技能,弥补校内实践基地的不足,同时,学生进入一线生产企业实习,能够使学生更加了解企业对机械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以此学生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自主能力提升,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将理论知识落到实践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进而能够适应职业需求,将所学运用到实际操作中。真正从书本走向实践,实现学生到人才的蜕变,成为社会企业真正需求的富有创造力及专业性的专业化人才。

机械专业教学体系改革需要加强重视,同时,还应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需要以实践教学为基础,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创新能力,通过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实践热情,以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借助于建立第二课堂,通过校企联合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训机会,同时,将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以引导学生全方位发展,达到培养综合型机械人才的教学目标。

摘要:现代工业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机械,培养具有专业机械知识的人才是现代工业发展的必然需求,机械专业作为应用型学科,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让学生能够运用现代机械技术来解决实际操作问题。因此,将通过了解机械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及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进而讨论在教学中达到改革及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机械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创新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米洁.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25).

实践及实践能力培养论文 篇11

【关键词】高中生物 实践能力 SWOT分析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实践性科学,强调实践在科学认识形成中的作用。因此,《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在吸纳现行高中生物学教育优点的基础上更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近年来,我国更是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为了更为客观地评价高中生生物实践能力的现状,笔者以洛阳市几所高中为例,采用SWOT方法展开分析,并进行相关的培养策略研究。

1 高中生生物实践能力培养现状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克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被广泛应用于企业发展的战略制定领域。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四种态势分别为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挑战(Treats)。为了了解高中生生物实践能力的现状,笔者在洛阳市几所高中进行了调查,并开展了相关分析。

1.1 高中生生物实践能力培养的自身优势(Strengths)

1.1.1 高中生生物实践兴趣强烈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00份,收回695份,其中有效问卷692份。针对“你对生物实践活动感兴趣吗?”这一问题,60.84%的学生对生物实践活动很感兴趣,对生物实践活动兴趣一般的学生占31.07%,8.09%的学生对生物实践活动不感兴趣(表1)。从数据分析中不难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生物实践活动有兴趣,这为高中生生物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定的优势。

1.1.2 高中生生物理论基础较为坚实

高中生物具有完善的学科体系,必修内容以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为主线,分为《分子与细胞》、《遗传与变异》、《稳态与环境》,选修1为《生物技术实践》,选修2为《生物科学与社会》,选修3为《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侧重生物的学科应用与发展。这些理论知识为学生生物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小学、初中的教育中已经开展了相关的自然科学类教学,也为高中生物实践教学做了一定的铺垫。

1.2 高中生生物實践能力培养的自身劣势(Weakness)

1.2.1 高中生生物实践能力总体状况并不乐观

虽然新课改不断在全国范围内推进,但在实践教学中,迫于高考的现实压力,高中生生物实践能力的培养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使得高中生的生物实践能力总体状况不容乐观。通过调查发现,高中生普遍存在观察能力弱、动手能力弱、不能有效运用生物专业术语表达等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中生生物实践能力的培养。

1.2.2 高中生参加生物实践活动的态度不够积极

针对“你愿意参加生物实践活动吗”这一问题,通过调查发现,仅有40.61%的学生对生物实践活动的参与积极性很高,对生物实践活动的参与度一般和不愿意参与的学生占59.39%(表2)。不难发现,虽然高中生生物实践兴趣强烈,但大部分学生对参加生物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并不高。通过访谈可知,高考的压力极大地遏制了学生参与生物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他们认为参加生物实践活动会浪费时间,影响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物实践能力的培养。

1.3 高中生生物实践能力培养的外部机会(Opportunities)

1.3.1 世界形势和国家政策的需要

社会发展需要的是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要求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更应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为了应对这种新形势下的新挑战,各国陆续开展教育改革,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列为重要的课程目标,以顺应社会需求。

1.3.2 教学改革力度的不断强化

“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观念对我国的学校教育教学起到了一定影响。当前洛阳市大部分学校还没有开设专门的生物实践课程,少部分学校虽然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但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大多流于形式,学校和教师不得不始终将学生的考试成绩放在第一位,而现行的考试也只能衡量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无法对学生的能力水平进行标准的评定。面对这种情况,很多教育研究人员不断提出加强教育改革力度,提升实践能力的地位,这为高中生物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外部环境。

1.3.3 教师队伍质量的不断优化

生物教师是生物实践能力培养的实施者,优良的师资力量有利于高中生生物实践能力的改革与发展。随着各地区开展中学人事制度改革和近几年公费师范生政策的推进,每年都有一批受过良好高等教育、经历丰富实践培养的青年教师投身于教育第一线,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教师队伍的结构,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通过访谈发现,大部分高中生物教师具备较强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够较好地指导学生开展生物实践活动,进行科学探究。

1.4 高中生生物实践能力培养的外部挑战(Threats)

1.4.1 教学评价体系落后

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学校一味地追求升学率,考试成为教学评价的重要方式。高中生物实践能力的教育评价体系还未建立,使得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生物实践能力培养,更多地偏重于对学生进行知识评价,这对于充分调动师生开展生物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有一定的阻碍,也直接影响高中生物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

1.4.2 實践能力培养目标不明确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在制定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时,通常会力不从心,无法使之像知识目标那样明确。这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以自己的认知为依托,组织安排教学活动,往往会忽视学生的实际需求,导致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生物实践能力。

1.4.3 学校教学保障不够

通过调查发现,洛阳市大多数学校并不能有效地保障生物实践活动的开展。目前,教学工作是核心,几乎占用了教师和学生的所有时间和精力。在实际教学中,有的学校缺乏场地和设备,有的学校经费不足,有的学校课程安排不合理……总之,仅靠学校有限的硬件和软件是难以保障学生生物实践能力的培养。

综上可以得出洛阳市高中生物实践能力现状的SWOT矩阵分析表如下(表3):

2 培养高中生生物实践能力的策略研究

面对当前高中生物实践能力的整体情况,在实践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生物实践能力值得深思。结合SWOT分析,对高中生物实践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研究(表4)。

2.1 SO策略——关注教学改革方向,充分激发学生兴趣

当前,教学改革在各地区如火如荼地开展。借着这股东风,教师要积极关注教学改革方向,加强生物实践能力的理论研究,思考高中生物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机制,探索生物实践能力的内涵及培养策略,为学生生物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夯实学生理论基础,激发学生实践兴趣,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提高高中生生物实践能力。

2.2 WO策略——克服自身劣势,提升学生积极性

鉴于高中生参加生物实践活动的态度不够积极,教师要善于分析学生的需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实践意识,激发学生的实践热情,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参加生物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实践的乐趣。

由于高中生生物实践能力总体状况不容乐观,教师更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适时地为学生提供各种有利环境,增设生物基础能力培养课程,有效提高学生的生物实践能力。

2.3 ST策略——发挥自身优势,变挑战为动力

高中生已经具备较为坚实的生物理论基础,对实践活动兴趣强烈,这为实践能力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师应充分发挥这一优势。

面对教学评价体系落后、实践能力培养目标不明确的现实情况,学校及教师要推动制定高中生物实践能力的评价标准和培养方案,这不仅能使教师的实践教学有所依据,而且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进行生物实践活动,提高生物实践能力。同时,学校应最大限度地利用一切社会资源,组织多样化的生物实践活动,保证生物实践能力的培养取得较好效果。

2.4 WT策略——诊脉实践现状,对症调节教学

针对高中生生物实践能力总体状况并不乐观这一现实情况,教师要注重改革课堂教学,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落实生物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发挥社团活动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的正面作用;利用生产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拓展多种培养途径,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例如参观访问、科普宣传、社会调查、职业体验等社会实践活动。

针对高中生参加生物实践活动的态度不够积极这一现状,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增加实践能力的考核,促使学生积极参加生物实践活动;学校要重新建立教学评价体系,对教师采取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进行实践教学;学校还要加大实践教学投入,为教师创造物质和经济条件,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

【参考文献】

[ 1 ] 刘磊,傅维利.实践能力:含义、结构及培养对策[ J ].教育科学.2005(04):1- 5.

[ 2 ] 赵建华. 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概念、结构与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9,07:67.

[ 3] 吴志华.中小学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教育科学,2006,10( 5): 32-35.

[4]莫雪斌,李坊贞,陈小珺.中学生物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2012,28(3):56-58.

实践及实践能力培养论文 篇12

1 开展饲料学竞赛活动的宗旨

饲料学是动物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和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是学生学好动物生产学的重要基础。通过开展饲料学理论水平竞赛,可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形成综合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认识现象、分析现象、利用现象寻找规律的能力;通过实验技能竞赛,赛出水平,找出差距、找出问题,最终达到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基本操作水平和实际动手能力的目的;增强学生适应未来学科发展及人才市场需求的能力,同时增强学生从事饲料企业和畜牧生产企业的实际工作能力。

饲料知识竞赛是促进本院实施素质教育,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科技活动。开展这个活动,对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科技创新人才都具有积极意义。

1.1 结合竞赛活动,优化课程体系

饲料知识竞赛的内容牵涉到三个层次,即基础层次、提高层次和综合层次。基础层次的试题包含了饲料常规成分分析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和仪器设备使用等内容,结合饲料知识竞赛,根据竞赛的知识体系,进一步优化了饲料学课程体系。优化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专业在建立课程体系时,本着充分体现“加强基础、注重应用、增强素质、培养能力”的教育原则,结合竞赛的内容,从实际出发,优化了课程体系。

1.2 结合竞赛形式,改革教学方法

饲料知识竞赛的目的,一是使学生对饲料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同时还能使学生树立饲料安全和绿色、优质、无公害饲料及畜产品等意识,掌握饲料的合理使用原理与方法,为动物生产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二是提高学习兴趣。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过分偏重课堂讲授,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参加知识竞赛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知识竞赛的形式客观、公正、高效,必将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

1.3 通过竞赛活动加强师资建设,提高培养质量

师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不仅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取得竞赛成功的必要条件。饲料知识竞赛从试题内容看,涉及到基础层次、提高层次和综合层次的内容,专业知识范围广。作为竞赛指导教师,必须熟悉所有知识。通过知识竞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充实自己,扩展知识面,提高教学水平。教师通过学习和提升与学生构成“实践共同体”,形成“教学互动,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4]。

2 饲料知识竞赛内容

2.1 理论知识方面

主要包括:1)饲料各论;2)饲料营养价值评定;3)饲料配制原理及方法;4)饲料资源开发与利用。

2.2 实验技能方面

通过分层次设置实验竞赛内容,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促进学习的积极性。竞赛内容见图1。

2.2.1 基础层次

设置饲料化学成分分析实验,使学生了解饲料营养成分分析方法与原理。要求:1)掌握常规分析仪器的名称、使用方法;2)熟练掌握饲料常规成分的测定原理;3)掌握测定步骤及注意事项。考核标准为,叙述准确,操作规范、熟练。此层次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本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重点培养学生正确规范的实验操作和科学的实验态度。

2.2.2 提高层次

通过设置饲料品质测定的综合性实验,加强学生对其原理的认识,并掌握测定方法。要求:1)掌握常见饲料的感官评判方法;2)掌握常见饲料的真伪鉴别方法;3)熟悉显微镜检技术的操作原理及操作步骤。考核标准为,能准确地说出各常规饲料的名称并能鉴别真假。此层次是培养学生具有在饲料厂和畜牧场开展饲料品质控制工作的能力。

2.2.3 综合研究层次

设置综合设计性实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1)掌握饲料的营养价值评定方法;2)掌握不同畜禽不同阶段的日粮配方设计特点和饲料利用规律;3)熟悉饲料资源开发利用途径和方法。此层次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平台,为提高其综合科研能力和工作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3 竞赛活动形式

此次大赛共分4个参赛代表队,每队派出1个代表进行知识竞赛,共设置四轮赛事,中间穿插观众抽奖活动,调动参与的积极性。

第一轮快速抢答题(基础),共20道题,每题10分。

第二轮实验技能操作题(基础层次),常用化学分析仪器的使用及组装。1)看图识别仪器,并说明其名称、功能及正确的操作规程。每队派代表回答问题,每题20分。2)组装仪器,并结合仪器说明其工作原理。要求4个代表上台抽签组装仪器,限定时间,规范正确的加30分。

第三轮问答题(提高层次),常用饲料的品质控制。事先准备好各种饲料样品,随机抽取某个样品回答其名称、营养特点及主要的品质控制指标。评委根据学生表现进行评分,完全正确的为30分。

第四轮综合设计题(综合层次),配方诊断及饲料营养价值评定。1)配方诊断。对某个配方进行分析,诊断是否合理,并阐述理由,总分30分。2)新型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与营养价值评定。设置一个综合设计题型,要求选手在规定时间内能够清晰、完整、正确的完成,总分50分。

4 参赛人选范围及名额分配

1)范围:国内各兄弟农业院校的动物科学专业在读大学生。2)报名方法:各参加单位选出代表,按照指定名额填写报名表。3)参赛人员名额:各单位选派1个代表队(限5人)参加。

5 评比奖励

1)个人表现突出的奖励3名;2)团体竞赛奖励前3名;3)获奖者除了给予物质奖励外,还要颁发荣誉证书,以资鼓励。

6 竞赛活动预期成效

通过组织饲料学知识竞赛,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广泛联系企业,提高其参与的积极性;并设立奖励机制和颁发相应证书等,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加强对基本技能的熟练程度和纠正不正确的操作规范,为社会提供应用型的科技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为加强对动物科学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华中农业大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系以饲料学知识竞赛活动为契机,灵活教学方法、优化课程体系、分层次组织实验教学、举办各层次的技能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本科生提供更多的实践训练机会,从而提高学生对未来人才市场需求的适应性,为学生尽早步入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饲料科技,动物科学,知识竞赛,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济.实施“质量工程”贯彻“2号文件”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7(3):4-8.

[2]杜芳莉.基于科技竞赛的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6):140-141.

[3]林琨智.地方工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7,24(2):1-4.

上一篇:传热分析下一篇:测量仪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