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2024-10-26

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共12篇)

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篇1

摘要:目的 培养社区护士的创新能力, 更好地开展社区护理工作。方法 在实践中学习, 在学习中不断实践, 提高社区护士的创新能力。结果 通过学习, 提高了社区护士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结论 作为社区护理工作者, 将投身于创新实践, 并在创新中学习、锻炼, 实现自身价值。

关键词:社区护士,创新能力,培养,实践

社区护士不同于医院的护士, 因为社区护理的服务范围和服务形式决定了社区护士势必承担多种角色功能, 不但要为社区居民提供护理服务、健康教育与咨询, 而且社区护士在社区多部门合作中担任着组织者和管理者的角色, 包括建立管理居民健康档案、参与辖区慢性病的管理, 同时还参与相关研究, 发现社区存在的健康问题、危险因素, 分析原因, 探索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法[1]。由此可见, 社区护士在工作中体现出更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 提高社区护士的素质, 培养和提高社区护士的创新能力是开展社区护理服务的关键。目前我们社区的护士大部分是由医院调过来的, 还有一些是刚刚走上护理岗位的护校毕业生, 我们针对现有护理人员的情况, 在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上做了如下工作。

1 培养和提高社区护士的创新能力

1.1 自我锤炼

社区护士通过正规教育及继续教育具备了相当程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但这只是个人创新能力的基础。个人创新能力更主要地表现在创新思维的掌握和运用上, 能够熟悉运用创新思维, 才能够熟悉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有难度的问题, 实现创新目的。因此, 社区护士的自我锤炼不但是一个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而且还是一个学习和运用创新思维的过程。

1.2 在协作中锤炼

对于社区护理工作者说, 能否在创新实践中增强创新能力并走向事业成功, 不但取决于其专业素质及其个人创新能力, 也取决于其合作或协作能力。社区护理工作的开展需要团队的力量, 没有与团队的协作是无法完成工作的。社区护士要善于倾听他人意见, 与同事合作, 共同探讨、研究。

2 提高社区护理综合能力

2.1 提高专业知识与技能

社区护士不仅要具备护理学、公共卫生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还应具备广泛的人文学科知识。社区护理工作的开展要求社区护士应具备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 但又得突破临床护理的传统束缚, 只有这样才能对社区的不同对象的健康问题保持高度的敏感性, 才能充分利用社区家庭各种资源,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促进和维护社区居民健康。这就要求在工作中不断学习, 充实自己, 因此我们组织护士定期参加社区护理培训班, 组织各种比赛, 提高护士的综合能力。每年都会推选出业务骨干、技术能手, 以此激励大家学习。

2.2 提高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及适应能力

由于现代社区呈多元化发展, 社区居民流动性很大, 这就要求社区护士必须适应社区的变化, 不仅与不同的服务对象进行有效的沟通, 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还需要与全科医生、社区居委会成员等建立合作关系, 因此良好社会活动能力和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是保证社区护理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

2.3 提高健康教育能力

健康教育是社区护理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社区健康教育侧重在疾病的预防与康复, 建立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方面。社区护士要充分利用社区资源, 根据社区的健康需求, 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 如专题讲座、板报或宣传拦、宣传册和宣传单、电化教育、咨询等向社区居民宣传有关预防疾病、促进健康、防止意外伤害的知识, 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 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知识和保健技能。每一次健康教育结束后要进行问卷或口头问答调查, 了解效果, 不断完善, 使健康教育真正达到健康促进的作用。

3 社区护理创新能力实践

在工作中要不断的创新, 摸索出适合所管辖的社区、社区卫生服务的新思路, 才能真正把社区护理工作做好。要提高创新能力, 首先要在工作中不断探索, 开展调查研究, 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 立足于社区需求, 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为发展社区卫生护理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 对现存的社区卫生工作难题如何解决要心里有数;其次, 工作不能满足于现状, 而要大胆尝试, 利用家庭、社区、甚至政府的力量, 勇于开阔, 不断创新, 把社区护理开展的有声有色, 使它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比如:社区卫生服务讲的是一站式的连续的全程优质服务, 因此, 我们升华了原有的服务理念, 开展“真情服务”、“贴心服务”, 提倡“女儿般的照顾”。尤其是针对辖区内70岁以上的孤寡老人, 我们把他们作为帮扶对象, 不但提供医疗护理服务, 还提供生活上的照顾。

21世纪的中国是一个以创新为社会前进主导动力的国家, 作为社区护理工作者, 我们将投身于创新实践, 并在创新中学习、锻炼、实现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刘素珍.社区护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篇2

一提起创新精神,我不由想起了这样一则寓言故事:猴子们一向是爬着走的,一天,曾有个猴子勇敢地站了起来,还试着走了两步,不料刚想再走两步试试,就有一群猴子批评他:“我们一向是爬着走的,你小子居然敢站着走,这还了得!”说着一齐上前,硬是把这个勇敢者活活地撕了,大家亲眼看了这一切,提心吊胆,从此就再也没人敢站起来走了。为什么猴子们至今还在地上爬,就因为这个原因!

乍一听很好笑,反思一下,我们的许多做法是不是也存在着类似的现象呢?答案是肯定的,请看两个例子:

某小学考语文,试卷上有一题:雪化了变成了什么?有个颇有创意的学生写道:变成了春天。可他偏偏不及格,为什么?因为标准答案是:“变成了水。”!再一题:“冬天,雪在干什么?”有个极有想象力的学生回答:在和大地说悄悄话。这个答案多漂亮,就像个美丽的童话,可他也偏偏不及格,为什么?因为标准答案是“静静地飘”或“随风乱舞。”

很显然,是学生没有创造力吗?不是。是我们的封闭保守正在扼杀学生这种创新的欲望!说到底是我们教师观念不更新或更新的`不彻底直接影响着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决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而应该让这种能力的培养根植于课堂教学这块沃土上。

(一)以学生为主,以发展为本,摆正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教师应还给学生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在教学中先应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摆正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以老师为辅,这个道理我们都懂,但在实际中有些做法却和这种想法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所以教学中往往存在着这样两种现象:一种现象体现的是虚假的主体性或肤浅的主体性。比如在语文课上,老师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带着问题大声读课文,实际上学生只是在一遍又一遍地读课文,表面上热热闹闹,而根本没有思考问题,因为只有默读才能真正思考问题,这种主体的实质就是假的--根本没有思维活动的参与,或者由于老师提的问题太浅,学生根本无需过多思考,只好装模作样地读课文,实际上学生只在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表面徘徊,根本没有语言水平和思维水平的提高,那这种主体就是肤浅的。另一种现象体现的是脆弱的主体性。教师为了营造一种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氛围,采用奖罚的方法(如小红花、罚站或批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小手如林,跃跃欲试,想一想,学生浓厚的兴趣,课堂上的和谐热闹并不是来自于知识

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篇3

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数学课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最合适的学科之一,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呢?我浅谈几点体会:

一、在创设情境中融入

良好的学习环境犹如一块磁石,能深深地吸引学生注意,使其自觉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中来,沉浸其中。苏霍姆林斯基说:“只要抓住了学生的心,他们就会越加迫切地想要知道、思考和理解。”要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就必须精心创设适合于学生创新思维的环境与氛围,激发学生思维的情趣与欲望,拓展学生思维发展的机会和空间,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

1、营造民主、和谐、开放的氛围。在数学教学中,营造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创设民主、开放的课堂,要重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情感投入,提倡具有愉快感、充实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断给学生以“有趣”和“成功”的体验。只有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才会解放思想,思维活跃,从而敢想、敢问、敢说、敢议、才能闪现出他们智慧的火花。

2、打破平衡,把学生带入愤悱的境地

充分利用教材内在的矛盾因素和学生认知的特点,创设启发性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引起学生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把数学知识的学习巧妙地组织在不断“揭示矛盾(引起冲突)——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实现平衡)”的矛盾运动中,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积极主动地进入认知的发生、形成、与发展过程,促使自己的观念、认知达到一个新的更高水平上的平衡,从而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如:学习《角的度量》时,设计三种不同角度的滑梯(角度从小到大),让学生在玩中学,使学生感受到“角的大小”与下滑速度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3、循序渐进,乐于质疑解难。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建立“问题银行”、“我有问题问大家”记录本,将课堂与生活中遇到的“不惑”积累起来,并加以解决。这就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它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性,因此,可引导让学生在自读教材中发现问题,将问题画上记号或写下来便于提出。教给学生寻找问题的方法,,如在知识的“生长点”上发现问题,就是要在实现从旧知到新知的迁移过程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可在知识的“结合点”上找问题,也就是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上发现和提出问题;从自己不明白、不理解、认识不清楚的地方找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办”“是什么”,就能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是一个由浅入深、由不会到会、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刚开始可能是不分巨细地都有疑必问,但应给予充分肯定,并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抓住重要的本质的问题。使学生由不问、羞于问发展到乐于问、敢于问,并最终提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

通过一学年的实践与探索,每个同学都有提出简单的问题的倾向,60%的学生能提出贴切的数学生活问题,20%的学生能提出有独创性的问题,并能在课堂上积极发问。

二、在经历实践中生成

注重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数学课改的重点之一。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培养数学能力,而且应该尽量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源与用途。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帮助理解和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不仅可以暴露他们在学习中所产生的各种疑问、困难和矛盾,更有利于养成他们克服困难的意志,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还可以获得了发现的机会、实践的条件和思辨的氛围,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独特的思维个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可以给学生带来探索的体验、创新的尝试。

1、不断尝试,经历学习的过程

俗话说得好:眼过千遍,不如手做一遍。面对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积极引导学生去体验,动手操作,大胆去猜测、试算、摆弄,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栽蒜苗》一课,如果直接输给学生数据,表面看起来时间短,操作简单,效率高,但印象不深。而事先让学生去播种蒜苗,记录每天发生的变化,这样,虽然时间长达半个月,操作复杂,但是学生亲身实践,自己获取了数据,留下了蒜苗长的越来越高的经验,感受了栽种、测量、记录的全过程,掌握了研究方法, (下转第33页)(上接第31页)懂得了用数学眼光看待生活中的问题,获得了情感体验。从中感受了“长短不一”的过程,也就是对‘条形统计图特点的理解,达到了“知其言,更知其所言”的良好效果。

2、主动建模,促进实践能力的形成

面对有待进一步抽象、概括或建立联系的数学问题,鼓励学生主动出击,在实践中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结论或数学结构。如:学习面积单位时,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探索时间和空间,通过“猜一猜”、“说一说”、“做一做“、“找一找”等活动,小组合作画出并剪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面积单位,并说说生活中哪些东西的大小是1平方厘米。然后提供给每个小组一把米尺:怎样表示出1平方米的大小呢?这时让学生自由地下座位,在窗户、窗帘、地面、黑板上量出、比划出1平方米的大小,或同学间合作,牵手围成一个大约1平方米的大小,或利用墙的一条边,在地面上画出了一个1平方米的正方形,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站进正方形内,让学生合作,数一数1平方米的土地上能站几个人,极大地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进行互帮互助、互教的学习。这样,把学生摆在数学家的位置,问题让他们自己发现,结论让他们自己得出,让学生自主地说、充分地说,先是用眼判断,再动手操作验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主动动手、动脑、动口,并从中感知材料,获取表象支持,巩固了知识,培养了实践能力。

学生们在这有层次的、开放的、有趣的多种数学活动中经历了“发现一个规律——多角度发现规律——设计并表现出多种规律”这样逐步深化来探索规律的过程,从中获得了探索规律的方法,培养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条理化和有序化,初步形成数学能力。

三、在质疑解难中创新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每个孩子都有获得成功的期望,有证实自己智慧力量的期望,同时还希望体会到创造的快乐。

1、重视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训练

让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地、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如:A箱15千克苹果售价60元,B箱25千克苹果售价75元,哪箱苹果价格便宜些?

学生习惯性思路是:60÷15=4元 75÷25=3 元 B箱价格便宜。而有些学生却这样解答:60÷15=4元 25 Χ 4=100元 100元>75元 B箱价格便宜……这样,学生从多种角度去思考问题,得出一题多解。所以我们应尽量地独立学生用不同方法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可能得出新颖的结论。从而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

2、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质疑问难的学法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把金钥匙。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所以平时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提出问题。不设置框框,无拘无束,老师对学生的看法延迟判断,多留给学生一点时空,一道学生说出‘更有说服力“的理由或“更清楚”的表达或“更好理解”的例子。如学习立体图形时,学生发现长方体、正方体很难滚动,而圆柱体、球则不同,可能会产生奇思异想:城堡、五角大楼、航空母舰……教师则相机诱导,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做到了“好风凭借力,送生上青云”的效果。并引导学生将平时的奇思妙想存入“创新问答本”,举一反三,让他们在质疑中闪现出创新的火花。

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产生学习数学、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通过实践活动,重视学生的动态生成过程,发展个性,就能使学生在提高实践能力的基础上求创新。

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模型,实践探究,思维,创新能力

人才的成长,依赖于各个学科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提升。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小学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阶段,也是关键阶段。只有打好学生的知识、能力、方法基础,才能够使得学生今后学习数学与其他学科更加顺利、高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贯彻新课改理念,结合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特点、兴趣爱好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构建模型思想,是将抽象思维形象化的过程,通过引导学生从模型中寻找规律、类比探究、互助合作、拓展思维,可以有效强化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本文就数学教学中运用模型思想提升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进行探讨。

一、创设情境,体验模型构建思想

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知识的源泉,激发学生生活感悟,探寻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素材,可以起到提升学习效率的效果。生活是灵感的源泉,有很多数学材料、工具,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还原真实的生活场景,结合时代热点、实际问题、自然科学等,运用相关的数学理论与知识,构建数学模型,强化数学知识的系统认知,从而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例如,学习“圆”的相关知识时,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借助生活中的常见事物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找寻“圆”的模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圆的模型和关于圆的规律,还可以发现转盘、篮球框等类似“圆”的模型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引导学生动手画出圆,使用圆规分析圆的规律,由此借助圆的特殊性,引导学生分析圆与其他图形的区别。结合“起跑线设置”主题,引导学生实践探究,分析操场内外跑道中起点设置的关系。这样,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构建数学模型,提升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

二、参与探究,强化模型体验实践

通过运用模型思想,让学生寻找思维的依托点,鼓励学生自主参与探究,能够有效提升教学实效。构建模型的过程中,教师基于学生认知水平,引导学生将身边事物和已经学习的数学知识相联系,激发学生自主探究与思考的兴趣,促使学生关注自身知识网络的构建,自主分析、实践与探究,更好地与同学交流,提升自身综合能力。例如,学习“圆柱与圆锥”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构建模型。可以从以前学习的圆柱表面积的转化思想出发,运用转化思想,将圆锥展开为三角形和圆。然后,引导学生将圆锥与圆柱进行类比,运用沙子实施验证性实验,抽象与概括出相关模型,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这样,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和探究实践,促使学生强化模型思想,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意识。

三、解决问题,落实模型思想应用

模型思想是将知识、事物进行类比,运用模型思维教学策略,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归纳与总结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学习、分析与应用知识。通过运用模型思想,强化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寻找思维出路的过程,模型思想能够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能够将类似的事物规律化。通过构建数学模型,总结与归纳出事物的相同特性,引导学生应用数学归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模型思想的运用过程,是强化学生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过程,也是提升学生认知水平的过程,更是促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模型与数学方法的结合,可以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构建自身的知识网络与智力系统。例如,学习“比例”相关知识时,教师引导学生构建自行车齿轮模型,通过分析前后齿轮数目的关系,得出相关比例,计算齿轮数目之间的倍数关系,再结合车后轮周长计算方法,得出车轮踏出一周自行车所行驶的路程。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自行车里的数学模型”相关知识,学生能够从生活中寻找类似的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四、思维拓展,促进模型思想创新

引导和激励学生进行思维拓展、发散,是提升学生智力水平的关键,也是促进学生强化思维、自主创新的关键。在经过上述三个阶段的了解、构建与应用模型以后,还需要对模型思想进行拓展延伸,引申出数学方法、思维架构,有效促进学生形成知识网络。模型思维拓展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发现知识、问题与方法的关联性,归纳外在特点与内在联系,调整知识结构,促使学生合作探究与创新实践。例如,学习“多边形面积”相关知识时,引导学生分解和整合多边形,构架“三角形”“长方形”等数学模型,同时,细化规则四边形为梯形与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引导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五、总结

高校实践教学体系与创新能力培养 篇5

高校实践教学体系与创新能力培养

文章阐述了高校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的思路,论述了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分析和指出了高校经济系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研究和提出了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措施,最后阐明了加强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对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作 者:袁田利 作者单位:淮南联合大学,安徽淮南,232052刊 名:经济师英文刊名:CHINA ECONOMIST年,卷(期):2009“”(3)分类号:G642关键词:实践教学 体系改革 创新能力 培养措施

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篇6

关键词:联网工程 实践创新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b)-0241-01

物联网技术是一种十分新型,但工作效果极为强大,短短几十年而已,这种技术就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极为广泛的思考和研究。并且还为我国的军事以及医疗,农业等方面做了巨大的贡献,并且,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的物联网技术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这就使得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更加必要,在国家大力倡导下,我国很多高校都已经开始使用物联网技术,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1)具有扎实宽广的自然科学基础,扎实的信息科学基础知识。

(2)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知识,综合素质较高,并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

(3)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能顺利阅读本专业外文书籍和文献。

(4)掌握物联网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应用技术,主要包括电路理论、模拟与数字电子技术、射频识别、传感器原理、计算机网络、嵌入式系统、传感网络设计、分布式系统、并行计算、多媒体信息融合等。

(5)较好地掌握物联网系统设计、工业过程监控、自助服务管理及信息处理等方面的知识,了解本专业学科的前沿发展趋势。

2 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方式

任何技术的顺利实施和普及,归根结底是以人为主体进行的活动,因此,物联网专业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也要以学生的主体情况为前提和基础,对于不同的学生,所采用的方式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我们也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培养,我们要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2.1 物联网工程专业知识学习

在进行互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一些重点,并且,还要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我们可以将教育的重点问题放在硬件与理论知识的研究上面,并且我们还不能够只限于一个行业的研究。在进行物联网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我们要了解到它与计算机专业的区别所在,切不可完全按照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方式进行,物联网工程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主观实践能力,同时还要将计算机操作的各种基础知识,如:数据结构,语言编程等进行综合的运用,学生能够在算法与理论的基础上,对物联网理论及其有关的科目进行学习,进而实现其创新思维的培养。

2.2 以工程应用需求作为创新性培养方向

对于物联网学生的培养的,是建立在工程应用这个基础之上的,这就要求学生们必须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与适应各种复杂环境的能力,同时还要具有创新精神与冒险精神。学生们要懂得将自身的专业特点与现阶段物联网工程最为需求的方面相结合,继而准确找到两者之间的衔接点,可以合理的将物联网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进而解决掉很多实际问题,比如,交通智能化,这样就可以促进创新理论的科学发展,如果将计算机技术,物联网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那么物联网的实践创新就有了一个新的发展目标。现阶段,我国的大部分的计算机学院已经具备了智能化的教学训练平台。并且随着工程应用需求量的不断增加,我们对于实践教学的内容也会有一个更加科学合理的改善,而对于学生的培养和训练也要更加专业,强度也需要更大。

2.3 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创新

在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我们所要注意的是学生的自主性,加强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主观能动性,使其能够对学生产生兴趣,进而实现专业知识与实践方向的有机结合,要以学生的兴趣与思维为主,教师发挥其引导和监督的作用,使学生们能够将自身所贮备的知识与其爱好进行统一,从而实现其对研究领域的选择。我们还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完善的开发平台,这样学生们才能够从中获取有用的资源,并能够促使学生对物联网实际结构有所研究和了解,并可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不同的物联网技术进行不同方向的研究和分析。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教师要能够帮助学生从计算机技术的方向出发,去思考物联网技术的问题,引导学生对于新技术的开发和创新,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4 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自主科研能力培养方式

移动终端有CPU、GPU、管线等硬件性能差异,传统的虚拟现实系统平台软件无法高效运行,单一地从GIS算法方面进行创新改进,不能从根本上改善这一现状。我们引导对嵌入式开发感兴趣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结合已有的计算机硬件理论知识,从嵌入式设备软件设计原则的角度出发,设计针对移动终端的三维虚拟地球软件框架,改善传统GIS算法性能。

综上所述,成功将移动三维立体虚拟地球软件向试验平台转化,不但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还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研究与创新的能力。我们一定要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科研与教学两个方面,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如果能够将科研成果与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那么一定会对实践教学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进而能够培养一批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人才。

3 结语

物联网技术在我国的研究和发展,近些年来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这还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因此,我们就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入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其能够对所掌握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巩固,同时还要加强学生独自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建立自主学习的意识。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其学生状况与爱好都不尽相同,我们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爱好对其进行引导,使其能够结合物联网理论,找到最为适合自己的研发领域,只有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物联网技术创新人才,才能够实现我国的物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篇7

1 培养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

1.1 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科技文化素质教育和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的培养, 并将有关精神固化到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模式中去。2004年, 根据全球医学教育标准的要求, 将培养目标要求融入培养方案。2006年再次修订培养方案, 进一步明确我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有较扎实的医学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 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培养方案适应了现代医学发展趋势和医学模式的转变, 适应了社会医疗保健需求和卫生服务模式的变化, 从课程设置、教学时数分配、教学内容、毕业实习、社会实践、成绩考核、学分要求等环节充分保证了医学生自然科学知识与人文科学知识、医学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的融会贯通, 促进了学生人文素质、科学素质的提高以及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体现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

培养方案同时对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提出了要求, 围绕总目标, 将科研能力的培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学生从事科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能力和自行设计实验项目的训练, 指导学生查阅科技文献, 组织学生书写社会调查报告或撰写文献综述, 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1.2 学分制管理制度是创新能力培养的保障

推行学分制, 实行弹性学制。从2001级学生起, 我校进行了学分制改革实践, 三次修订统一了各专业的教学计划, 在因材施教、自由选公共课、发展学生的个性等方面给予更多的选择。在学分制条件下, 进一步增加学生的选择性, 允许学生依照个人能力和个人发展计划, 安排修业年限。允许学生休学创业、调整学习进程, 学生修满相应学分即可毕业, 也可根据教育部的规定, 延时毕业。学校试行主辅修制, 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 开设一些辅修专业, 满足医学生跨学科修读的需要, 辅修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紧密结合社会的需求, 使主辅修制更具有生命力。

确定创新学分标准。学生毕业学分要求中, 创新学分单列, 要求最低学分为5分。同时, 明确《创新学分实施细则》, 设置获得创新学分的条件,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奠定基础。对在国家级、省、市级等各类竞赛中取得优秀成绩, 或取得发明、专利、发表科研论文、优秀设计以及取得文体活动或其他方面成果, 或积极参与学校各项科研学术报告会等的学生, 经审核认定, 可以给予相应的创新学分奖励。

1.3 开设创新素质教育课程,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开展创新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为此, 学校及时将一批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如开设“循证医学”限定选修课程、“医学应用写作”、“医学科研设计”、“医学信息检索”等公共任选课, 要求通过课内教学和课外探究相结合, 加强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学会主动获取科技信息, 培养从信息分析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 获得科学思维的锻炼。

1.4 开辟第二课堂, 提高学生科研能力

学校开辟第二课堂, 将学生的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纳入创新学分体系, 鼓励学生参加开放实验室项目、科学研究、科技讲座、学科竞赛、文化沙龙、各类学科竞赛、社团活动等活动, 获取创新教育学分, 加强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设立大学生科研基金, 组织系列大学生科技活动, 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实践, 有计划地将学生的科研选题与教师的研究课题相结合, 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科研课题, 或由学生自拟题目, 学校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 教师参与指导, 让学生接触科学研究的实际, 增加科研训练环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 使创新能力得以提高。学生发表论文、参与科研等均在创新学分方面加以承认, 通过系列的第二课堂活动, 培养了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营造了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

1.5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将科研能力培养贯穿课程教学

学校引导教师改变单一的“传授-接受”的课堂教学模式, 确立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在教学过程中, 要求教师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教学形式上, 要求教师注重多样化, 改变单一的授课方式, 以开展课堂讨论、师生互动为突破口;在教学过程中提倡案例教学、参与教学、研究型和探索型教学等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课堂中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探索精神和创造思维,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大力推进教学手段现代化, 开设课程网站, 鼓励课程上网, 提倡教师教案上网、习题上网, 鼓励教师进行网络辅助教学, 加强学生自学指导和检查, 探讨基于网络的PBL教学模式。

1.6 加强建设实践教学基地,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进一步明确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 形成人文社会科学、工具性、军事与体育、公共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六大理论课程体系和包括课程实验、见习和实习、社区卫生服务实践、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劳动锻炼、社会调查等在内的较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充分利用校内形态学实验中心、机能学实验中心、生物与化学实验中心、临床技能实验中心等实验平台, 创造条件开放实验室, 鼓励广大师生积极参与, 鼓励知名教授、专家担任实验中心主任或开放性实验室主任, 选留和引进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充实实验教学队伍, 支持广大教师积极从事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 不断提高综合性、设计性、探索性实验的质量和水平, 为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加强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实习基地的建设, 选择建设一批长期、稳定的高水平的校外实习基地, 不断提高基地教师的教学水平, 改进学生的实习条件和环境, 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2 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效果

从2004级开始, 我校第一次将创新学分纳入毕业审核要求, 本科生毕业必须取得5个创新学分, 2004级公共事业管理、护理学、药学专业的学生2008年6月毕业, 毕业学生全部完成了创新学分的要求。经统计, 2003年以来, 学生参加了第七、八、九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 获得三等奖以上27项110人次;2005年以来, 学生参加了首届广州市青年科技创新奖获单项奖19人次;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领域都开展了系列的科学研究。2003年以来, 学生共发表科技论文49篇, 逐年呈上升趋势。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成为学生毕业论文选题和大学生科技创新的主要来源, 其中2007届医学检验专业67篇毕业论文中有25篇选题来自教师科研课题, 占毕业论文总数的37.31%。

我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得到一定程度的推进,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3 存在问题及思考

学校的《创新学分实施细则》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一些具体问题, 有待进一步修订相关的鼓励政策, 引导学生更多地参与科研活动、学科竞赛, 而不是一般的文艺集体活动等;学校应不断创造条件, 加大科研基金投入, 落实本科生科研指导教师, 鼓励教师积极吸纳学生参与科研等, 使学生有机会在实际工作中培养创新能力和技术;加强教师的培养, 落实教书育人的理念, 教师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临床思维与能力,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创新理念;加强学风校风建设, 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一种风气传承, 使学校积淀出一定的学风特色;学校应改革教师质量评价体系和工作量计算体系, 对教师的评价, 应重在教师的科研教学能力, 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业绩。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素质、身心素质和专业素质, 这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培养目标的需要, 能为学生就业、继续学习和终身教育打下良好基础。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切实转变观念, 把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贯穿于教学工作, 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

摘要: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有较扎实医学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 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 是广州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 加强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尤其通过培养方案的修订、制度的保障、科研能力的培养等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

关键词: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臧伟进.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 2006 (1) :30-32.

[2]沙洪成.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 2004 (8) :28-29.

[3]武玉梅.医学人文——医学生创新培养模式的标志成果[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8 (22) :56-57.

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篇8

一、教师的思想与意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先决条件

教师是实施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数学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高中数学是一门独立的数学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影响着其他很多学科的学习,如物理、化学等,因此数学教育的成功与失败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升学与未来的发展。新时期,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教师的思想与意识就显得非常重要。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其次,教师在思想上要有意识地克服“填鸭式”、“满堂灌”的旧教学模式。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让学生动起来,这样学生才能有效地学习。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基础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的这句话为我们揭示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道理。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可见兴趣是做好任何一件事的重要动力。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首先,利用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产生于需要,有些孩子玩网络游戏,为了达到一定级别,不断上网,从而产生网瘾,这都是因为需要才产生了兴趣。高中生为了能够顺利通过高考选拔,必然需要一定的数学知识,因此他们渴望学好数学,在这种强烈欲望的促使下,他们就能不断学习,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其次,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一种积极的认知倾向,这种认知倾向只能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之上,没有一定的知识,再奇特的现象出现在面前,也会视而不见,毫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只有恰如其分地提问才会吸引学生,才会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解答的欲望。如月考时有这样一道题:已知椭圆C:3x2+4y2=12,椭圆C上有不同两点关于直线l:y=4x+m对称,试确定m的取值范围。全班能答对这道题的没有几个人。第二天上课时,笔者提出此问题,学生急于想知道怎么解答它,学习热情很高,解答时还提出新的解答方案,达到了“一题多解”。同时,同学们通过仔细研究还发现此方法还能解决其他问题,达到了“多题一解”,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此以往,就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再次,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他们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要创造合适的机会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这对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是必要的。比如,上课时尽可能提问那些举手的同学,让他们展示自己,对问题的正确解答能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若给他们鼓励,就可满足他们的好胜心,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设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环境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就必须克服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的教学模式。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却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以平等、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上课时能够参与教学,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同时,教师应充分地鼓励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常规,打破思维定势,勇于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篇9

高等本科教育教学对大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等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对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 如何促进高等本科教育的发展,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这个问题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未来世界的竞争体现为创新能力的竞争。拥有了强大的创新能力就站在了世界发展的前沿。因此, 培养和提高创新精神与能力, 培育造就创新人才, 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也是世界的主题。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目标。

目前, 我国教育带有普及性, 重在传授知识, 而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较欠缺。国家非常重视本科教育的教学改革, 要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改变教学理念, 探索教学方式方法, 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应用人才。为了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国内许多学校适应市场导向, 着力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我校处于更名大学之初, 为黑龙江省应用型本科院校, 应该为区域经济发展培育高素质的、具备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更应该努力探讨与研究创新人才的培养。在黑龙江科技学院的“培养大工程背景下的思想道德素质高, 基础理论扎实, 专业知识面宽, 工程实践能力强, 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 以信号与系统本科专业基础课为实例, 在工科教学理论的传授过程中, 以“大工程”、“大实践”的教育理念、先进的教育思想为引导, 研究如何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 如何在理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 以便能够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实现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激发与提高, 为完善我校高等教育理念与模式提供基本理论与实践经验。

1 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的现状

目前, 国内的高等院校都通过加快课程改革、强化课堂教学改革、加强和改进基础课教学、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改革教学管理等有效措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信号与系统作为高校电气信息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 在专业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是一门理论性强、抽象概念多、数学推导严密应、用性极强的课程。因此, 在目前的教学中还采用较为传统的方式和方法。一般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理论推导、数学公式而忽略了信号与系统理论和方法的物理意义;注重掌握概念, 轻视了应用和创新;作为专业基础课程, 没有与专业特色进行紧密的联系;偏重理论教学, 与工业实践应用相脱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知识能力差;大部分注重教的过程, 忽略了引导的重要性。实际教学中与实践相结合部分内容少, 且缺少新技术、新知识的应用。缺少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核,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逐步实施。因此, 在理论性很强, 数学公式且严谨的理论课教学中, 不研究新的教学方法与模式, 很难与专业应用相联系, 与工业技术水平相差较大, 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激发, 也就没有培养。

2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从以上对信号与系统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结果:在教学中很难将一些新的技术理论引入到课堂中来, 并且依据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面及深度的扩展, 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不能培养大部分学生的创新能力。针对以上问题, 通过长期的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教授及教学改革方法的研究, 现通过以下措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1 信号与系统的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传统教学主要以教为主, 教学手段以黑板为主, 考核方式为笔试形式。而现代教学主要采用引导式、启发式教学, 信号与系统改变传统教学方法, 采用以学为主, 以教为辅, 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与启发,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 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体现其主观能动性, 促进及优化学生的学习。在理论教学中使学生养成探究性学习的习惯, 引导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调动, 通过已学知识的综合运用, 解决新问题。现代教学手段丰富多样, 可以适当采用现代计算机与网络教学手段与传统手段相结合, 使抽象的难于理解的理论知识形象化、趣味化。通过理论精讲中的启发引导、对比分析、重点突出, 教学内容合理调整安排, 阶段性总结, 使知识点之间的有机联系, 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方式采用多种方式:在教授过程中选择一些具有研究型、讨论型和具有自主学习型内容, 采取讨论、讲授、自学相结合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将研究与讨论成果以平时成绩的形式评定, 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搜索材料并组织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将重点知识理论应用到实际工程问题的解决中去, 并联系专业特色, 撰写专题小论文、实验小论文;根据信号自身的特点, 与计算机仿真软件MATLAB相结合, 完成实践作业。多种多样的考核方式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培养了学生的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2.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信号与系统课程涉及许多抽象的概念, 同时也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针对本课程的工程性特点, 在教学中将坚持理论与实践既统一, 又相互促进的原则。

3 紧密结合专业知识, 培养专业素质

坚持理论讲授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根据所在专业的特点, 将本专业中实际应用问题与理论相结合, 坚持学有所用, 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专业素质, 提高知识应用能力与激发创新能力。例如, 在信号与系统的理论教学中, 频域分析法的应用十分广泛。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将频谱分析的基本理论与电力专业的工程实例相结合。例如对大型电网进行谐波分析, 可以利用频谱分析方法识别电网中的谐波信号, 确定其较大谐波的频率, 以便进行消除;还可以将频谱分析理论应用在电机的故障诊断中, 取电动机的滑差电流进行频谱分析, 通过判断滑差电流是否有泄露来判断鼠笼是否断裂。通过理论与本专业实际应用相互结合的方法, 这对学习电力专业的学生来说, 不仅明白学习理论知识的目的与意义, 而且还了解了相关专业的知识, 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4 MATLAB实验课程配合理论教学

合理的分配教学内容, 在实验安排上, 理论课与实验课相衔接, 课堂教学内容与实践内容互相渗透, 不仅延伸了教学内容, 而且对理论知识进行了综合应用, 起到了升华的作用。这里主要借助MATLAB工具生动形象的完成理论计算、波形分析、动态演示、频谱分析等过程, 提高工程操作能力, 让学生可以较好的理解与吸收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通过加强实验与实践环节,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使其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理论知识, 有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5 建立科研项目, 扩展思维模式

建立科研项目, 引领学生参与科研项目, 提高学生的专业角度, 扩宽学生的思维模式, 在科研参与中锻炼自己, 培养创新精神与能力。通过科研提供创新型实验与实践的机会, 让学生自主构思实验内容, 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电路, 教师起侧面辅导作用。提供给有兴趣的学生以更多的锻炼机会, 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与创造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与领悟和知识的运用中自主创新、完成扩展性实验。

6 结语

通过在信号与系统这门课程中培养工科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提出了比较有效果的教学改革方法及激发和培养创新能力的实践方法, 有利于形成理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 为完善我校高等教育理念与模式提供基本理论与实践经验。

摘要:借助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与探索,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提出培养工科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方法。文中主要从紧密结合专业知识、理论教学与MATLAB实验相衔接、科研项目等三个方面阐述培养创新能力的具体方法, 为工科新型教学模式的形成, 及高等教育理念的完善提供基本理论与实践经验。

关键词:信号与系统,方法,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何继爱.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高等理科教育, 2007.1

[2]丹梅, 陶华敏, 刘忠等.信号与系统课程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时间与思考.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9, 32 (1)

[3]杜晶晶, 金学波.《信号与系统》与《MATLAB语言》组合互补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浙江理工大学学报, 2007.11

[4]余洁, 王新刚, 秦劲松.对提高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质量的探讨, 2010.8

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篇10

关键词:实践教学,实践创新能力,途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强化实践育人环节。长期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重知识传授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普遍薄弱, 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创新能力严重不足[1]。随着中国在全球事务中越来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已不再是一个选项而是必须[2], 为了改变这一顽症, 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必须创新实践教育理念, 从实验教学体系、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师资队伍、实践共享平台等方面进行改革, 将实践创新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实践教育模式。

一、创新实践教育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我国创新人才不足,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长久以来创新理念意识的匮乏[3]。学校定位很高, 但缺乏现代教育理念, 缺乏系统性创新教育体系[4]。我校切实树立实践育人理念,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发现真知、运用真知,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才干, 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1. 突出实践育人。

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要切实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 注重学思结合, 注重知行统一, 注重因材施教, 以强化实践教学有关要求为重点, 以创新实践育人方法途径为基础, 以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为依托, 以加大实践育人经费投入为保障, 积极调动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 形成实践育人合力, 着力构建实践育人长效机制。

2. 强化内涵建设。

坚持以内涵建设为先导实行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增强教学、科研与生产有机联系, 促进相互发展。实践教学基地与共同制定实践教育的教学目标和培养方案, 共同构建校外实践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共同组织实施校外实践教育的培养过程, 共同评价校外实践育人的质量。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放到中心地位, 注重内涵建设, 提升学生的就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实现产学研相结合, 加速推进协同创新的进程。

3. 体现培养特色。

作为具有鲜明特色的行业高校, 充分依托传统林学优势, 着力培养林业领域内的优秀人才。对于实践教学环节中值得延伸深入研究的部分积极引导、激励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实践, 创造更多条件,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积极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提供学生个性化发展空间, 增强学生使命意识。

二、推进实验教学体系改革

近几年, 我校紧密结合理论教学, 制定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实验教学体系, 一是实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积极引入科学研究领域取得的新成果, 将新的研究成果、思想和理念引入实验教学;二是实验教学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通过与用人单位的合作, 掌握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调整实验教学内容;三是对实验项目进行优化和重组, 减少验证性实验, 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四是数理化公共基础实验课全部实行开放管理;五是实行实验室开放制度, 允许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通过这些主要改革, 进一步推进了实践育人工作的开展。整合现有实验教学内容, 建设反映课程体系的基础性实验、培养综合应用能力的综合性实践教学及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设计性和创新性科研项目, 形成“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4个层次递进的实验教学体系, 强调学生能力培养的渐进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基础性实践环节主要由基础性课程 (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 实验、认识实习、金工实习等组成。综合性教学环节主要由专业课实验和独立设置的综合性实验组成。设计性实践环节主要由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独立设置的设计性实践环节组成。创新性实践环节包括工程实践创新训练、大学生科研立项、各类创新比赛等。

三、夯实基础实验室建设

基础实验室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校不断深化改革, 建立科学规范的基础实验室管理体制, 使其更科学、更合理、更规范;本着“高起点、高标准, 建设现代化开放实验室”的原则, 加大实验室设备经费的投入力度, 随着实验内容的更新和改革, 不断更新实验设备和仪器;深化实验教学改革, 积极探索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例如, 从2007—2008学年度的347项到2008—2009学年度的377项, 数量增加了11.5%;不断完善实验考核的方式、方法, 加强对学生的技能考核;进一步加大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 鼓励实验技术人员开展实验设备、实验方法、实验技术的改革;建立实验室开放制度, 学校打破实验室依附课程、教研室、专业的格局, 使之成为大学生探索未知的殿堂。

四、提升专业实验室建设水平

我校从实验室基础条件建设抓起, 投入专项经费, 重点建设14个实验教学中心的67个功能实验室, 加大建设力度, 取得了显著成效, 仅“十一五”期间投入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专项经费1.51亿元, 使全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3.47亿元, 为培养本科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目前, 我校拥有8个省级和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形成了底层有支撑、上层有引领、顶层有示范辐射的三级实验教学示范平台, 为我校实验教学质量的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全面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创造了良好条件。专业实验室能够较好地体现实践教学的认知质量观, 是理论教学和实践的初步结合, 旨在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 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是学生所学知识的灵活、综合地运用的过程, 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是大学生深化专业知识的阵地。

五、强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能力的培养单靠课堂教学是不行的, 能力的培养需要大量的训练和实践[5]。我校按照“因地制宜、系统规划、资源共享、管理高效”原则, 高标准高起点建设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基地建设充分考虑认知、体验与综合实践相结合, 生产实践与研究创新相结合, 注重教学科研统筹, 教室内外互补, 校内校外结合, 按功能分区整体设计布局, 综合集成, 形成教学基地与科研基地有机连接、集中成片、交融互促良好格局。学校有哈尔滨实验林场、帽儿山实验林场 (帽儿山国家森林公园) 、凉水实验林场 (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等8个校内实习基地和214个校外实习基地。在实验林场中有大量的珍稀物种, 是教学、科研和实习的天堂, 这种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是国内其他任何一所林业院校所不具备的。在此基础上, 我校依托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东北林业大学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森工集团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东北林业大学—吉林森工集团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层次和水平, 为学校今后开展实践育人工作搭建了良好平台, 是大学生提升能力的乐园。

六、加强师资队伍培训, 强化教师创新能力培养

教师对人才培养质量起着关键性作用,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长期开展的重点工作之一。我校设立专项经费, 定期组织教师培训、实训和交流, 不断提高教师研究创新教育和指导学生创新实践的能力水平。近几年, 累计培训教师840人次, 4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占总数的83.4%。学校鼓励教师参加实践培训, 从2010年起, 有计划地选派实验教师到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进修学习;选派教师参与产业化科研项目、到社会各部门进行挂职锻炼, 努力建设“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注重创新创业师资的培养, 并鼓励各专业聘请企业家、成功人士和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及工程师等担任兼职教师。

七、构建实践共享平台, 保障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我国高校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高度和培养创新能力的使命以及提高办学效益的需要出发, 正在逐步搭建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实验设备平台, 实现仪器设备专管共用、资源共享。近几年, 我校在学科建设和实验室建设中, 已先后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购置发展学科水平,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 截至2011年, 我校拥有800元以上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共计30273台 (套) 。建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评价体系, 利用网络建立资源共享信息平台, 形成了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和共享机制。我校40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全部纳入共享平台管理, 学校2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加盟黑龙江省创新、创业共享服务平台工作。通过构建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平台, 扩充和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 拓展了学生实践与创新的空间, 为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

由于高校的类型、层次、专业的差异, 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途径不能强求一个模式、一个路径, 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进行大胆的尝试与创新, 探索各具特色的、多样化的新路子, 培养大批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人才, 更好地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复合型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郭广生.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 2006, (10) :38-40.

[2]赵沁平.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 2004, (8) :3-6.

[3]张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江苏高教, 2009, (2) :98-100.

[4]孙振国, 段先华.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 2004, (11) :47-48.

浅谈综合实践活动与创新能力培养 篇11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创新能力;培养

在我国,新《数学课程标准》增加了“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一全新的内容,并将它和“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并列为数学学习内容的四大领域.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是数学发展与数学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它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提供了空间与时间,但并没有真正把综合实践活动与创新教育落实在教育目标管理中.

在国外,随着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他们都开设了类似“实践与综合应用”的课程,但他们并不注重在活动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课题中“综合实践活动”和“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两者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课题用了并列联接词将他们联系起来,说明二者在课题研究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两者都不能忽视. 在现实问题的处理上,前者是基础,如果不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搞清综合实践活动的各项问题,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就失去了根基;而后者又决定着实践活动的目标,保证了综合实践活动发展的方向,对活动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后者是本课题研究的切入点,即是说要通过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师驾驭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和水平来带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健康发展. 本课题研究所指的创新,定位在对学生施以创新意识的渗透与创新潜能的开发. 中学生的创新大多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创新素质,包括创新知识、精神、能力、人格等,其行为表现有好奇、挑战、怀疑、质疑、想象、逆向与发散思维等.

综合实践活动是指一种以问题为载体,教师旁观和指导,学生自主参与,以操作性和研究性为主导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实践性课程模式.

创新能力是指学生运用已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在对新知识的学习中,产生某种新颖的、独特的思想、观点、方法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指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游戏、实验,把自己掌握的知识、经验运用于实践,充分地体现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初步的设计能力. 它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模式,使学生的学习环境不再局限于教室,它通过实验、游戏、折纸等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

根据活动内容分类

1. 拓宽延伸课

在完成教学指导纲要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外,把课本上的某些内容适当地加深和拓宽,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围绕一个专门的知识疑点、重点、难点,适当加深拓宽,充分发挥数学才能解答的一些数学问题. 如我们学过一次函数后,再去学习反比例函数,就可以通过列表、描点、连线等类比的方法来得到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双曲线. 这样就使数学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充实,也使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得到了提高.

2. 实际应用课

我们学习的数学来源于生活,更要应用于生活. 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这是思维的创造性过程,是思维灵活变化的体现. 数学活动课就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创造力. 如在学习“比例线段”时,笔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谁能量出学校旗杆的高度?谁能知道一座大山的高度?”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不同想法. 到底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于是对这一知识点的学习,便成了学生自身的需要. 通过对这些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端正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明确学习的目标,树立学习的信心,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创造力.

根据实践活动方式分类

1. 历史故事活动课

结合有关数学名人传记,通过故事活动的形式,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数学知识、数学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故事由教师提供,或者教师让学生上网查阅. 可由教师讲,也可由学生自讲.

如“棋盘上的学问”“无理数”等有趣的数学问题,都可以收入数学活动课.

2. 实践活动操作课

指导学生制作学习用具或操作学习用具,进行实际测量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通过数一数、做一做、画一画、摆一摆、折一折、量一量、拼一拼、剪一剪等具体操作活动,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既能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巩固并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用硬纸制作正方体的11种侧面展开图、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通过学生的动手制作,不仅认识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平面图形的折叠与展开),而且培养了学生自我展示、合作学习、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3. 数学游戏活动课

在中学阶段,学生的好动性较强. 通过游戏,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从而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 游戏活动的表现形式很多,如24点游戏、数学迷宫、数学扑克牌、猜数学谜语、数学游乐园等. 这些数学游戏对活跃课堂气氛,克服数学课的平淡与枯燥,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激发求知欲望,发展思维能力,增进师生交流与合作,都有着十分有效的辅助作用.

根据过程进行分类

1. 创设问题的情境

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这一阶段,教师可以根据问题情境来设计一个合适的实践方案. 其实,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绝大部分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问题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也可以由教师提出,激活学生的思考.

2. 自主实践,解决问题

动手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数学实践活动课应该以数学为内容,以实践为过程,在活动中学习. 如观察、操作、游戏、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能把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理解得了的数学事实,能使他们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整理,逐步抽象、概括,获得数学概念知识,使抽象问题具体化.

3. 反思延伸,实践问题

通过这一阶段的教学活动,能让学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并利用获取的知识经验去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利用所学的知识向课外延伸,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让学校的课堂延伸到实际生活中去,也可以让学生利用现有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去解决新的数学问题,向新的知识点延伸.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综合实践活动是指一种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实践性课程模式.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灵魂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因此,“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必须突出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 这些内容便是我们研究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目标. 为了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笔者认为必须寻找更先进的教育切入点,研究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的新途径. 这个切入点即是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以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要方式,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兴趣、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篇12

一、高职创新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些年尽管高职创新实践教育改革一直在进行, 但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往往存在诸多不足, 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创新意识模糊与缺失, 对创新培养缺乏兴趣。

(一) 创新观缺失

虽然近年来高职学生创新产品成功的案例常常见诸报端, 学校也进行了创新教育宣传, 但更多的学生依然把创新实践活动看作是少数人的事情, 离自己的很遥远, 自己是既不擅长也缺乏兴趣去学习与参与。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对创新实践教育的惯性反作用力也很大, 束缚了学生创新观的培育与加强。为此, 要求我们在继承、改革与发展传统教育的同时, 还要引导学生去自主获得知识, 运用知识去开拓创新, 革故鼎新, 建立良好的创新实践观。

(二) 知识能力结构缺少创新因子

高职院校很多课程的知识多年固定不变, 教师按照编好的教案可以讲授多年, 鲜有变化。尽管课堂上教师为促进课堂气氛略有补充, 但是这些知识都以填鸭式传授为主, 很少要求学生自我寻找与掌握知识并针对问题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对于怎样进行创新实践, 教师往往缺乏系统讲授甚至略过不讲, 学生往往也缺乏自我摸索的动力。

在多年的高职教育改革中, 技能型与应用型教育基本已深入人心, 学校的实践培训课程所占比重也逐年上升, 现在基本可以达到与理论课平分秋色, 实践培养也时常进入“师傅按流程教授, 徒弟依葫芦画瓢”,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更缺乏独立思考的意愿与能力。

(三) 学习习惯与学习心理有误

受中学时期形成的固有学习习惯的惯性影响, 高职学生的学习习惯往往不尽如人意, 不愿意预习和复习, 实验实训照方抓药, 不擅于提问, 也没有提问习惯, 对职业发展关注不足, 自制能力较差, 容易盲从, 偶有创新观点不能持之以恒地加以验证, 缺乏怀疑精神, 一旦面临达不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容易很快丧失学习信心, 进而否定创新与改变, 重走回头路。

(四) 高素质实践教师队伍不稳定

过硬的师资队伍是一个学校健康发展的根本。要想培育出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 最关键的是要有一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手”都过硬的高职教师队伍。高职教师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教师, 他们必须紧跟最新实践生产步伐, 必须有足够的亲身实践经历, 身临其境, 方悟实际生产与理论教学的诸多不同, 对高职教育真谛的理解才能更上一层楼, 为此高职院校必须保证青年教师每年必须有足够的生产实践的成长经历, 可是在很多高职院校中迫于各种形势对青年教师的实践教育往往流于形式, 事与愿违。师资队伍的不过硬导致高职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下降[3,4]。

(五) 学术民主之风不盛

高职学生往往因为学习习惯, 个人能力与知识积累, 兴趣以及教师的学术强权等原因在学习过程中习惯被动接受, 不愿意也不擅长提出疑问, 缺乏怀疑精神, 教师也不习惯和学生展开学术民主讨论, 不论什么所谓的新教学方法, 根本上是一如既往的填鸭式教育, 课堂课后师生的学术讨论几乎绝迹, 很难爆发创新的火花[3]。

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策略与机制建设

(一) 教学环境民主自由建设

高职教育过程中各科学习要尽量增加开放的、结果不完全确定的小型课题的数量与分值, 对该类课题的评价体系要重过程、轻结果、多样化、独立化。从制度上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邀请同伴或老师进行学术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 并将解决方法付诸实际或进行实验验证。对该类课题学习的成绩要一视同仁, 甚至要增加其在总评成绩中的权重。使高职教育过程形成课堂课后处处有讨论、有辩论, 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在讨论进程中, 就是在准备讨论题材与资料的过程中, 更重要的是要赋予教师足够的学分给予自主权, 相信老师的主观判断。

(二) 解放课堂, 给教师腾出时间

当前绝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的空余时间其实很少, 教学压力与科研压力双重挤压教师的工作时间, 课堂上教师必须在有限时间内将足够量的教学内容全部填鸭给一无所知的学生, 往往连提问的时间都很稀缺, 教师更多时候是自问自答, 课后必须花很多时间用在作业批改上, 为此, 唯有解放课堂方能给教师腾出时间。当前现代化教育手段诸如翻转课堂、网络教学、MOOC等都可以帮助教师解放课堂, 让老师有足够的时间去和学生讨论, 而不是将所有时间用在照本宣科, 推送资料上。

(三) 课程改革与教材改革

高职课程面临的问题是以学科知识分科为中心、系统性强、过时的知识较多、教学中学生主体位置没摆正、过多的甚至是全部要求统一标准。尽管现在所谓的项目性教学, 实践性教学等新型教学方法种类繁多, 但是这些课程要么只是尝试, 要么容易重走回头路。顺应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与教材改革具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创新实践教学目标明确, 课程与教材的内容设置有明确的实施项目, 要求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团队合作, 实践创新;二是课程与教材的知识系统连贯, 满足高职学生的职业立交桥发展要求, 使具有明确未来职业规划的学生充分了解本课程对自己当下与未来的作用;三是根据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与心理优化专业基础课程、岗位能力课程。实践与技能训练课程以及人文综合课程的比例和知识结构的交叉, 使学生不畏惧创新, 知道怎样创新, 喜欢创新乃至创新实践学习的习惯化[5]。

(四) 教学管理制度为创新培养提供保障

创新实践离不开实验实训场地等教学资源以及实践经费支持, 学校诸多的实验实训场地分布于不同的院系, 要优化实验实训建制与管理, 降低使用实验实训室的门槛, 减少审批流程, 通过各种手段刺激鼓励学生利用学校的实验实训室开拓创新, 实现自己的梦想, 同时也提高实验实训室的利用率。学校可大幅增加学生主持的小微课题, 由学生对经费使用直接负责, 教师是技术支持, 学生自主选择技术咨询顾问[5,6]。课题来源可以是学校, 院系或教研室综合规划, 也可以是教师课题的分支, 甚至是社会的横向纵向课题等。学校教学管理对顺利完成课题的学生实行学分减免或课程免修。

(五)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

近年来各类现代化教育手段层出不穷, 对传统教育模式形成了冲击, 学生出于好奇往往更愿意接受这些现代化教育手段, 教学效果也明显见好, 因此, 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可以通过诸如MOOC、可汗学院、Courses、网络教学与答疑、学术问题的网上头脑风暴等方法鼓励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独立寻找学习内容, 学会自己发现问题, 提出解决方案, 与他人沟通与合作, 构建试验并验证猜想等。通过网络克服学生的距离与无力控制感, 与人面对面沟通能力弱等缺点, 提升创新能力[4]。

高职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 它需要综合学校乃至社会的各方力量, 要分析当前学生面临的困境, 思想负担, 以及学习习惯、兴趣、知识层次等, 还要考虑学校的课程改革、教材建设、师资培养、教学管理、校园文化与教学理念等多方面原因, 因材施教、自我解剖、革故鼎新、简政放权, 对有利于高职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机制建设的方法要不惜工本, 反之则锱铢必较, 从制度上推行学生的创新实践教育。

摘要:文章分析高职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从策略和机制上研究其产生的根源, 从教学氛围民主自由建设、教育观念、教学时间的有效利用、课程与教材改革、考评体系、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及教学管理制度等角度提出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与解决对策。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机制,高职学生,教学氛围民主建设

参考文献

[1]李波, 周朋红.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 2015 (21) :24-26.

[2]卢铁钢, 王彤, 刘玉利.高职机械类专业创新能力培养的市场调研分析与实施模式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 2013 (14) :124-125.

[3]秦欣梅, 刘红梅.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研究:基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视角[J].职教论坛, 2015 (15) :14-18.

[4]夏新燕.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调查[J].教育与职业, 2014 (10) :46-47.

[5]陈博, 王俊英.高职实训管理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 2013 (12) :52-56.

上一篇:药品养护下一篇:农村中学学困生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