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实践能力

2024-06-25

体育实践能力(精选12篇)

体育实践能力 篇1

摘要:根据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全国体育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及相关调查,分析现阶段体育院校培养的健身指导人群所存在的问题:绝对数量不足;锻炼指导型指导人群欠缺;健身指导能力低。建议采取应对策略:改革课程结构;改革实训模式;技能训练俱乐部化;实验教学场景化;加强对外交流,以提高体育院校学生实践能力。

关键词:群众体育,学生,实践能力,体育院校

中国竞技体育2012伦敦奥运会获88枚奖牌,就竞技体育而言中国已在世界上称雄,可称为体育大国,却不能称体育强国。其原因就在于总体的国民体质、全民健身的体育设施、社会体育的服务网络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北京奥运会后中央提出了要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战略,这是中国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发展全面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必然。全民健身列入了国家发展大的战略之中,制定了《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划》,全民族身体素质提高有了政策法令上的保障,并将全民健身工作要纳入各级政府社会发展的规划,群众体育在全国范围内得以蓬勃发展。

1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目标

2001年8月,国家劳动部颁布了《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其中明确指出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在群众性体育活动中从事运动技能传授、科学健身指导和组织管理工作的人员[1]。锻炼指导型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指进行传授技能和练习指导的人员;组织管理型是指从事组织管理和器材服务工作的社会体育指导员。

在国家体育总局2011年3月颁布的《全国体育人才发展规划 (2010-2020年)》中指出,到2015年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证书的人数达到100万以上,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达到10万以上;到2020年,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证书的人数达到150万以上,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达到15万以上。形成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主体,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体育科技工作者、体育教师、体育专业学生和社会热心人士参与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因此,随着群众体育的蓬勃发展,对体育院校学生健身指导能力的培养成为当今体育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

2现阶段社会体育指导员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有效地进行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中,势必依靠在体育专门人才培养中占绝对优势的高等体育院校,因为高等体育院校体育师资较雄厚,教学方法、手段较先进、完善,体育设施、器材较完备,院校遍及全国各地,且有一批爱好体育运动、有体育专业特长的学生,如加以重点培训和定向培养,可为社会输送一批专业社会体育指导员,提高现有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和质量。同时,通过培训非社会体育专业的体育院校学生,也将成为我国社会体育的骨干力量,并且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保障。

目前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尚明显不足,以辽宁为例,辽宁现有人口为4300万,体育人口占44.5%,而辽宁省专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只有近5万人[2],与国家体育总局要求的千分之五相差甚远,且现有社会体育指导员有相当一部分在体育行政部门内主要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即组织管理型社会指导员,很难直接参与群众体育的健身指导工作,因此,在群众体育蓬勃发展的同时,锻炼指导型社会体育指导员显得尤为不足。另外,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健身指导能力也有待提高,陈霞明对泉州市社区社会指导员的调查研究中发现,7.8%的健身人群认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能力较差; 认为基本还可以的占27.2%,只有22.4%的人认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能力强[3],因此,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健身指导能力亟待提高。

3提高体育院校学生健身指导能力对策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教学改革仍在不断深化,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这就要求高等教育更贴近社会需求,更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强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健身指导咨询、休闲体育服务领域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培养学生扩展职业相关的学科、专业知识的能力,要有更强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沟通能力,能较快地适应岗位的需求,解决实际问题。

3 . 1改革课程结构

群众健身培训课程应包括基础理论课和技能指导课两部分, 其中,技能指导课应占课时总数的50%以上,而现在实践课时占总课时量未达20%[4]。基础理论课既要包括体育人文社会学方面的知识,又要涵盖体育自然科学方面的内容。主干课程应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体育社会学》、《体质测定与评价》、《体育经营管理》、《体育市场营销》、《运动康复保健》、《营养学》、《休闲体育概论》、《教育学》、《心理学》。在进行技能指导培训 过程中,既要向学生传授具体的运动专项技能,而且要让学生掌握教法,科学地指导人群锻炼。开设了当前就业前景好,群众喜爱的网球、羽毛球、健美操、体育舞蹈等专项技能课;同时开设乒乓球、羽毛球、跆拳道、太极拳、瑜伽等社区开展非常普及的专业普修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从而为就业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3 . 2实训模式改革

针对学生实习基地薄弱、实习地点、内容选择面窄等问题[5],采用学校—社会—学校的办学模式,改变学生从学校到学校,从课堂到课堂,从书本到书本,与社会实践严重脱轨的传统教育模式。一方面加强课间、短期实习。利用双休日、课余时间充分挖掘周边社区的体育消费潜力,帮助学生开发自身的专业市场,从事专业教练员、陪练、健身指导等方面的工作。另一方面建立实训基地,加强寒暑假及毕业实习。利用寒暑假、毕业实习等时间,让学生直接到各个俱乐部、企业、健身房、社区等进行学习、工作。这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熟悉社会,学会与人交往,提高专业综合能力,找到自身的优缺点,同时也巩固了学生的专业学习思想。

3 . 3运动技能训练俱乐部化

采用俱乐部的运行模式,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不间断进行专项技能训练。每个俱乐部有章程、计划、作息安排、阶段总结,领导对教学效果、日常活动进行随时监控、检查。学院的教学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学生的专业思想得到了巩固,身体机能能力和专业运动水平得到快速提高。同时让学生参与俱乐部的运行、管理,学生综合素质及参与社会活动的竞争能力得到提高,有利于学生就业。

3 . 4实验教学场景化

现有的实验教学模式为实验教学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实验, 应将实验密切结合运动训练的实际,在运动场、健身房、俱乐部等现实场景下进行操作;将实验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将实验方法、手段应用于体育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

3 . 5积极开展对外交流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项体育比赛和对外交流活动,增加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提高社会活动能力;通过比赛,以赛促练;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极大提高。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参加各种科技服务活动,宣传科学健身知识,提高百姓健身意识,加强健身指导,促进地区群众体育运动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体育实践能力 篇2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参加体育活动,养成听指挥、守纪律的好习惯。

2、在走、跑、跳等体育活动中训练幼儿的反应能力。

活动准备

长凳四条,哨子一枚,纸板老鼠若干,磁带、录音机、色胶、剪刀、电池等。活动过程

(一)准备部分:

组织幼儿自由站位,听音乐跟着老师做准备活动。

起踵步—双手压手腕—双手前平举扩胸—向后拉臂、前后环臂—双手上引侧腰—腹背运动—活动膝关节—活动踝关节—快速蹲站—高抬腿小跑步

(二)基本部分:

1、通过《闯关》活动,在走、跑、跳等体育活动中训练幼儿的反应能力。

(1)第一关。听哨声信号跟着老师做动作。(A:跟着老师做动作;B:幼儿自由做动作;C:幼儿自由选择走、跑、跳等任何方式按指定方向触物返回。)幼儿自由站位,要求幼儿在听到哨声信号后做出停或继续的动作反应。(一声短哨声动,两声短哨声停)例如:原地踏步、并步右(左)移、单脚站立、后退走、足尖步蹲走、行进跳、行进跑、旋转等。

(2)第二关。听哨声信号沿箭头方向换位置,并同时听语言口令触摸自己身体某一部位。(鼻子、眼睛、脚尖等)幼儿分成四组,分别跨坐与四条长凳上,在听到哨声信号后做出向另一组跑动或不跑动的动作反应。(一声短哨声跑,两声短哨声不跑)

(3)第三关。按固定信号做出逃跑坐位置或抓人的动作反应。(固定信号可由教师规定或让幼儿自由选择哨声、数字、手势、颜色等)幼儿成两列横队面对面站好,选择好本组的固定信号。当听到老师发出信号时,立刻做出逃跑或抓人的动作反应。回位信号:一声长哨声。

2、复习翻跳,要求双手撑直、双脚并跳。

(1)幼儿自由在长凳或线上练习翻跳,教师巡回指导。

(2)游戏《踩老鼠》。

幼儿成两路纵队站在起跑线前,听到哨声信号后各组第一位幼儿同时向前跑去,依次翻跳过四跳长凳后至“老鼠窝”处踩一脚“老鼠”,然后从两旁跑回队伍后。每组幼儿鱼贯进行。

(三)结束部分:(将上图长凳摆成口字型)

1、组织幼儿坐在长凳上跟着音乐做放松运动。

行进甩手臂—行进深呼吸—甩手腕—抖腿—放松大腿—放松小腿等。

2、教师小结。交待课后要求:洗手、喝水、擦汗、换衣服。

体育实践能力 篇3

一般高中学生的体育现状调查显示:学生的体育整体水平较差、学校体育设施条件差、运动场地器材不足、学生体育运动时间少、体育消费水平低,再加上很少接触体育书刊报纸导致学生对体育知识知之甚少,很多学生除了体育与健康教材外较少问津其他体育书刊。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现阶段一般高中学生体育现状,笔者就一般高中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析。

一、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新课改的首要任务是改变旧的教育观念,确立与新课标相适应的教育理念。新三维体育教学观要求体育教学不仅要增强学生体质、教会学生运动技术、提高竞技水平,还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现代体育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三基、增进健康、陶冶情操,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贯彻终身体育思想。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观是终身体育理念,注重学生生理及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三者的协调发展。其教学形式多样化,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创造性学习为主,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锻炼习惯的培养,教师点拨、学生主动、师生互动,学生的思维积极主动,学习氛围轻松愉悦,这种模式下的体育教学注重学生终身受益。

二、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

新教育理念要求体育课内容选择必须遵循增进学生健康、利于未来发展、促进课程自身发展的原则。教学内容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做到因地、因时制宜。应从学校场地、器材资源出发,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乐学、善学。教师还可搜寻富有地域性特征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思维和才华以广阔的发展空间,把地方文化、人文景观和新兴体育项目引入到体育课中。总之,教师应积极参与新课程建设,积极开发与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提高体育器材利用率,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把健体健心、训练情感意志融为一体,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另外,教师应注重联系教学实际,要善于发现身边具有活动价值的游戏、器材,将民间传统体育资源纳入体育教学之中,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成长的乐园,在应用和实践中升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自制铁絲圈、小沙包、短绳、保龄球、毽子等,这就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了素材。让学生根据爱好参与各种活动,在游戏活动中享受体育学习的乐趣,愉悦身心。

三、探索创新教学方法

现代体育教学采用信息技术、想象创造、启发式等教学手段,既要传授基本技术技能、基础理论,更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思维、开发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1.创新“学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体育实践能力包括独立锻炼能力,选择和运用动作、技术能力,使用体育术语和口令的能力、创造能力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教会学生动作技术、生理原理,阐明锻炼价值,让学生根据需要选择、运用技术动作。也可以把音乐融入体育课,让学生体会不同的音乐与动作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乐感及节奏感。教师可在教学中安排学生轮流指挥,提高学生的指挥能力以及自我锻炼能力。

2.运用启发和探索式教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思考、发表见解的空间和动手机会。在不同时期应当提出不同要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教师还应当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语言表达、团结协作和社会实践能力,可要求学生按不同技术要求和步骤自已进行改编创造,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科学进行教学评价

现代教育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潜能差别,重视多角度综合评价。以激励评价为主,评价主体也可多元化,让学生、教师、家长都参与到评价活动中来。

体育教学评价应研究如何加强阶段性评价、怎样组织学生自评、互评,使教学评价更有效且更具可操作性。评价重点既要看教学后学生身体素质和动作技能形成的水平与质量,也要看课堂上学生参与过程中探究、合作和创新能力的进步与否。新课标提出了五个领域的学习目标,教师可参照这五个目标和本校的学生特点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

一般高中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不断进行总结和反思,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创新课堂,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另外,教师还应重视研究学生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多元智能,为体育教学注入活力元素,培养出更具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年青一代,如此方能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 江西省遂川县瑶厦中学)

体育实践能力目标体系及培养对策 篇4

一、体育实践能力的涵义

所谓能力, 是指“以人的一定的生理和心理素质为基础, 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形成、发展的完成某种任务的能动力量。”由此我们可以把体育实践能力理解为:一个人在学习掌握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的基础上, 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 对自身的体育活动起稳定调节作用的个性心理品质和情操行为的一种综合能力, 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体育实践能力的基本内容应包括体能和运动能力、体育锻炼能力、体育娱乐能力、体育欣赏能力等。

体能和运动能力是指具有与年龄相适应的体能和基本活动能力, 具有一定的运动技能和经验, 具有学习和从事适宜运动的能力。体育锻炼能力是指能准确地判断自己身体状况和锻炼的需要, 为自己制定合理的锻炼计划, 并安全地从事锻炼的能力。体育娱乐能力是指能在各种场合和条件下, 运用多运动和身体练习, 与同伴进行愉快的体育娱乐的能力。体育欣赏能力是指能理性和愉快地对体育竞赛和表演进行观赏, 并能对有关问题的社会背景进行洞察和客观的分析。

二、新的目标体系与以往的“三大目标”的比较 (见表1)

经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 新的目标体系有以下特点:

(1) 紧密地与学生的体育能力培养结合, 目标以能力的范畴出现, 可以使体育教师更加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

(2) 通过对“体育实践能力”具体划分, 使以往一直抽象的“体育能力”的概念更加具体化, 使培养有的放矢。

(3) 新的目标体系把学生现在的体育学习和未来的体育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 是一个既着眼现在又瞄准未来的体育教学目标体系。

(4) 新的目标体系强调了“实践”的内涵, 在很大程度上融合了体育知识和技能这两大方面。

(5) 新的目标体系与原有的目标体系并不冲突, 只是比原来的目标更加务实和具体, 也更具有体育的特点, 也更指向学生的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了。

表1新旧目标体系比较表

三、培养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的对策

(1)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立足终身体育、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校体育教学应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 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为目标, 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 使学生健康成长。

在现行的学校体育中, 过多地强调学生在校期间的近期效益, 忽视学生毕业后要继续进行体育运动的教育。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和终身体育脱节, 这对增进学生的健康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能力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学校的体育教育要转换观念, 以学生终身体育为主线, 在新的目标体系的指导下, 把各项目标落到实处, 使目标具体化, 使学生终生受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2) 构建新的体育教学模式, 实行课内外相结合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主体, 它包括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两个层面。实行课内外相结合是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重要途径和保证。注重体育课教学向课外体育活动延伸, 向社会体育的延伸, 把在校期间的体育效益与终身受益结合起来。课上突出教学过程, 以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学会锻炼方法。课外突出活动过程, 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 提高体育能力, 养成锻炼习惯。

(3) 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会学生学习锻炼的方法, 才能使其真正自主地学习和锻炼的途径, 才是保持其终生体育的保证。因此教师要少讲, 精讲, 更要引导学生的讨论。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让他们在学习体育基本知识、技能的同时, 掌握学习的方法, 以便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 能自觉地运用所掌握的这种学习方法去获取知识, 形成体育实践能力。

(4) 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通过自我评价, 使学生了解自己的锻炼情况和体质状况, 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 调整锻炼计划和方法, 避免锻炼的盲目性, 取得最佳锻炼效果。因此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有意识的传授一些评价知识、基本方法和标准等, 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和控制运动负荷、强度等方面的知识。

四、结论

(1) 体育实践能力主要包括体能和运动能力、体育锻炼能力、体育娱乐能力、体育欣赏能力等。

(2) 学校体育教育应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 把培养学生体育实践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 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 建立“体育实践能力”目标体系, 实行课内外相结合的体育教学模式, 确保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 形成锻炼的习惯, 最终实现终身体育。

(3)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培养学生科学的体育锻炼能力和体育欣赏能力。

摘要:本文阐述了体育实践能力的内涵以及其所包含的内容, 通过与传统体育教学目标的比较, 提出了学校体育应把培养体育实践能力放在首要的地位, 提出从教学的指导思想、内容以及教学模式等方面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学校体育,体育实践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徐恒勇.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体育实践能力之研究[J].体育世界 (学术版) , 2008, (04) :88-90.

[2]钟振新.大学生体育能力及培养对策[J].体育学刊, 2002, 11:80-82

[3]刘连春.普通高校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的培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8, 24 (8) :82

浅析教练员体育能力 篇5

掌握和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

渊博的知识,是教练员决策活动的基石。教练员要顺利实施战略战术方案,就必须了解周围的特定环境,熟知天时、地利、人和等历史背景,弄清问题关键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教练 员的知识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决策者的足智多谋,主要来源于其丰富的知识。决策活动中的想象力与 创造力,都是以雄厚的知识为基础。知识掌握的愈深愈广,其决策所达到的最佳化目标程度就愈高。影响教练 员决策能力的知识有:一船科学文化知识,系指多学科的基础知识。知识面越广,见解越深,对问题的分析越 透彻。若知识面狭窄,就会影响其视野和综合分析问题的水平。第二,本专业知识。它是避免瞎指挥,保证正 确、科学决策的支柱。第三,决策专业知识。此类专业知识对决策的方式方法、程序、组织有着重要影响。一 个具有完善知识结构并善于综合运用各种理论知识的教练员,能给有才能的运动员带来理想的成绩。美国田径 教练汤姆·特勒斯在对刘易斯跳远的助跑与踏跳进行周密计算后,依据运动生物力学的原理,提出其助跑最后 一步应是缩短平稳的踏跳,致使刘易斯在重大比赛中取得出色成绩,又如袁伟民、李安格教练根据中国女排的 特点和生物力学原理设计的单脚起跳背飞扣球,为中国女排的多次获胜奠定了基础,至今已被大多数女排强队 所延用,成为主要的得分手段和杀手锏。可见,教练员自身所拥有的知识结构与其运用知识的能力,不仅直接 影响着运动员的训练水平,也直接影响着比赛成绩。它是教练员决策能力至关重要的基础。

掌握知识的目的,是运用知识。是否能够灵活地运用知识,离不开聪颖的智慧。智慧是指运用知识的能力,是教练员在感知、记忆、想象与思维等认识方面的能力,是在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 教练员决策能力中的又一大要素。优越的感知,可使教练员根据目的、任务、目标,自觉进行观察分析,把握 局势发展细微变化特点,概括局部与全局,并快速精确地判断,大胆、谨慎地付诸决策行动之中。良好的记忆,则有助于储存信息,全面而准确地收集素材,充实自己的头脑。而丰富的想象和思维,可使教练员根据客观 实际需要积极能动地大胆创新。袁伟民在1982年世界锦标赛后,根据世界排坛的发展趋势和国家女排现状所制 订的目标、任务,并大胆、果断地起用新手,使中国女排连连夺冠,享誉世界排坛。这与他那超人的智慧和卓 越的决策能力是分不开的。

丰富的实践经验

经验是指教练员在竞技实践中直接或间接获得的知识。经验是影响教练员决策能力的动力因素。丰富的经 验,是正确决策的重要条件,阅历广,体会深,对问题判断就会具有较大的准确性。特别是对实践中经常遇到 与以往相似且共性的问题,其决策效果更为显著。在第5 届全运会田径预赛中,朱建华越过2.26米后,向2.34 米冲击(亚洲纪录)。第一次试跳失败(此时与1982年亚运会冲击世界纪录的情况一样),他想起胡鸿飞教练 赛前给他的决策方案:出现此种情况说明还有实力,应大胆不失时机地向世界纪录冲去!根据教练意图,为节 省体力,保持能量,朱建华果断提出向2.37米的世界纪录冲击。结果,获得成功。可见经验的作用不能低估。

稳定的情绪

情绪是影响教练员决策能力的又一重要因素。由于比赛的性质、规模、环境、成绩等,教练员的心理状态 瞬息万变:有对比赛起促进作用的积极情绪,也有破坏正常比赛状态的消极情绪。其反应与教练员的神经类型、修养、知识和经验有关。比赛中急躁、紧张、六神无主,甚至脾气暴躁,怒不可遏或悲观失望、垂头丧气等,不仅消耗教练员本身的神经能量,分散指挥能力,也会给运动员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优秀教练员在重大比 赛的决策中,尽管战况起伏跌宕,争夺激烈,甚至在比分落后情况下,也能根据比赛需要,严格控制自己的情 绪,清醒地观察比赛动向,精确指挥,从容调度,临危不乱,用自身的情绪稳定运动员。在第23届奥运会女排 决赛中,袁伟民用手势与眼神稳定运动员的情绪,并换上曹慧英带动全队的士气;且在获得发球权时,果断换 上侯玉珠,结果连发两球得分,终以16:14获胜。事实说明,教练员稳定的情绪,对于整个决策过程起着不可替 代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关键时刻对取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坚强的意志品质

决策活动是一种意志行为。坚强的意志,是指主体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支配和调节其行动,以实现预定的 目标。意志在决策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在表现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性和自觉性的同时,又体现了人类 在实践中征服自然、战胜困难的顽强性、坚定性。坚定的意志是决策活动的条件,是实现目标、取得优异成绩 的精神保证。在具有复杂性、特殊性的体育竞技决策中,坚强的意志是优秀教练员的先决条件。面对激烈化竞 争,在短兵相接的竞技场上,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和果断勇敢、自制顽强的品质,根本无法在极其困难的复杂 条件下,实现决策目标并战胜对方。两强相遇勇都胜。只有具备这种意志品质,才能不失时机,果断行动,达 到预定目标。反之,优柔寡断,踌躇不前,瞻前顾后,都会错失良机,导致败北。

良好的应变能力

体育实践能力 篇6

摘要: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体育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在教学中,不但要注重学生知识的增进和道德的养成,而且还要有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作为教师,我们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才能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才能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关键词: 体育课;学生;实践能力;方法

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身体运动能力的重要体现形式之一,学生在体育课中实践能力是指学生通过体育课中的学习,形成体育强身健体的自我意识需要,开展体育锻炼和娱乐身心的一种能力。我们学校体育能够办到的,也正与体育活动课的课程目标相一致,组织和上好体育活动课,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这就是我们体育工作者亟待要解决的问题。

一、诱导式教学

诱导式教学模式一般用于新授课的体育教学,采用实物演示的方法,来诱导学生从而得到启发。比如:演示一个方形物体和一个圆球,让同学们注意观察,给它们同样的力量,看哪个滚动得又圆又快。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结论,圆球滚动得又圆又快。从而引出技巧前滚翻中我们应注意团紧身,方向正和圆滑等。首先通过提问、讨论和自行练习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无须教师做全面地讲解,它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气氛,同时也可使教师有时间解决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归纳环节是在讨论和练习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己得出规律性的结论。因此,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可以要求由学生自己用语言和具体的技术动作来表述最后的结论。

二、逆向教学法

人的思维活动具有方向性,有正向思维和反向思维,但人们往往习惯与按照熟悉的常规顺序作正向思维,而逆向思维,皆逆于人们的习惯性思考的路线法去思维。所谓逆向思维教学法,就是改变过去完全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师的教学方法,而是创新出另一种现代化教学方法,有时会得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三、模仿式教学

体育教学中模仿是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运动技术、技能的重要方法,在实际教学中,一般都是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在教学中这只是重要的方式之一,但是在许多项目中,都非常有局限性,不能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肌肉的感觉和空中概念。如,篮球的各种假动作行进间上篮,通过观看录像,对高水平运动员如醉如痴的欣赏,然后通过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创造力、想象力和模仿能力,在身体素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完成高难度的各种动作,这样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练习兴趣,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了绝好的机会。

四、分段教学

体育课的分段要根据教学目标、分段方法等具体情况来定,45分钟的体育课到底分几段合适呢?既然成为一个阶段,就应当有独立的教学内容和任务,否则分段就没有意义了,要完成独立的教学内容,就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新课程标准下可分为,身心准备,练习技术阶段,结合品质培养阶段,身心放松阶段。通过这几个阶段,来实现体育教学的各项目标。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是教师教学能力成功的体现。教师要针对不同体育项目,选择不同的择优教法,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体育课中不但能学到“三基”,还要培养意志品质、意识和顽强拼搏的精神,意识到身体作为载体的重要性,为终身体育服务。本文中提到的四种方法是本人高中体育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但不仅限于这四种教法,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和研究,使其能优化教学,日趋完善。

体育实践能力 篇7

一、体育师范生实习、招聘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

(一) 教学计划的制订暴露出专业知识的缺乏

1.部分实习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理念理解不够, 对模块与单元理解不透, 甚至分不清楚不同的学习阶段。

2.一些实习生对各领域目标概念含糊不清, 在教学计划中对学习目标的表述比较混乱, 如, 将“掌握×××技术方法”写入认知性目标, 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写入技能性目标等;对学习目标的行为动词运用不准确, 如, 对“学会”与“掌握”、“了解”与“理解”等词的运用不当。

3.不能用科学严谨的语言来规范学生的体育知识。如, 将“蹲踞式”起跑写成“蹬距式”起跑, 将“提踵”表达为“抬脚跟”, 不能准确地描述“外展、内收、外旋、内旋”的概念等。

4.对教学重点、难点把握不准。如, 在初学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时, 将“传球的方向与路线”设为重难点等。

5.运动负荷概念不清。如, 将负荷中的练习时间计算成所有学生的练习时间等。

(二) 课堂教学实践中暴露出操作能力薄弱

1.口令不洪亮, 预令和动令节奏把握不准, 不会使用哨子, 更谈不上节奏变化。

2.示范面不合理, 示范不正确, 基本功较差。

3.讲解步骤不合理, 讲解占用时间太多, 不会提炼动作要领, 不能做到精讲多练。

4.队形调整缺乏预见性和科学性, 变化太多、太乱。

5.应变能力较弱, 课堂调控能力较差。

二、对体育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几点建议

体育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依据“课标”性质与理念、运用体育教育教学理论、把握教材教法、优化教学设计、组织调控教学活动、实施有效教学等能力, 也即教师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基本能力。因此, 教学实践能力是教师能否出色地完成教学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此, 基于体育师范生在实习与招聘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 笔者就高校对体育师范生的培养及其自身发展方面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 高校培养

1.建立培养目标的对口平台

过去的中学体育教学, 强调教师的“多能”, 重视教师专业术科技能的广度, 忽视了深度, 这与目前的课改教学要求不一致。当前, 普通高中普遍开展了选项教学, 突出了教师的“一专多能”, 要求教师在“多能”中体现“术科的一专”, 其中, “多能”的意义在于既能从事教学, 又能从事科研;既能从事教练员、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 又能从事体育管理、体育产业的开发等。这就要求高校在培养师范生时, 要立足实践操作, 在培养学生专项能力的同时, 注重综合能力的提高。

2.建立常规的观摩学习平台

体育教学观摩研讨活动, 是师范生们间接获得实践经验的平台, 高校往往重视对“好课评比”、“示范课”、“研讨课”等有准备或精心组织的活动的观摩学习, 却忽视了对常态课的观摩与研讨。其实, 常态教学中的手段、方法、问题及解决方法才是最真实的, 也是师范生即将要面对的。因此, 观摩学习活动要从实际需要出发, 多观摩不同条件、不同层次学校的常态体育教学活动, 这样获得的实践经验才是丰富的、实用的。

3.建立对口的实践平台

对于师范生的实习, 不能只强调实习时间、生源所在地和“失实”的书面反馈, 而忽视实习地点的选择和指导教师的对口性等因素, 使得实习“形式大于内涵”, 缺乏现实性、实效性。在示范生的实习过程中, 并不是所有学校都能认真对待师范生的实习工作, 也不是所有教师都能担任实习指导的重任。因此, 建立实习基地、指导教师、项目内容等对口实践平台显得非常重要和迫切。

4.建立多元的交流、反馈平台

在传统的教育实习过程中, 高校与实习学校之间, 高校教师、指导教师与实习生之间的交流反馈不够充分, 往往重任务、轻实效, 以简单的总结、评价、信息反馈作为任务的完成;部分高校疏于反馈信息的整理, 不能根据学校的实际需求和学生的发展需要调整实习方案, 没能很好地发挥实习期应有的作用, 甚至影响了学生后期的发展。因此, 高校应邀请高中一线骨干教师客座高校, 开设实践操作技能讲座与培训, 并回访基层学校了解中学课改的现实状况及动态;一线教师要多向培养单位反馈基层需求, 改善高师体育专业的课程安排, 改进授课方式, 协助高校开展对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训, 建立有效反馈、交流的平台, 促进高校、高中、师范生三者的共同发展, 使得实习更有实效。

(二) 师范生自身素质发展

1.加强学习与研究, 提升对现行课程标准的认识与理解水平

对现行课程标准理念理解不深, 就会出现认识上的偏差与误区。要有效地进行教学实践, 首先必须理解和掌握课程标准的理念, 吃透课程标准的精神;要能依据课程标准性质与理念, 科学地选择、开发、运用教材;学会制订模块、单元等各种教学计划的方法;能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有效学习, 最大化地达成教与学的目标。因此, 体育师范生要提高自己的学习与研究能力, 认真深入地学习和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为教学实践提供理论与理念保证。

2.注重日常学练, 掌握并熟练运用基本技术和技能

体育教师的示范能力是实施体育教学应具备的最基本能力, 良好的示范能力是建立在熟练掌握运动技能的基础之上的。随着选项教学在高中的普遍开展, 学生的发展需求对教师的运动技能要求越来越高, 中学体育教师应注重日常的专业技术、技能的学练、发展与提高, 精通1~2项运动技术、技能, 理解并熟练掌握运动技术及技战术的原理与方法, 保证在体育教学中能够讲解清晰、分析透彻、示范准确、姿态优美。

3.深入理解教材, 掌握教材的多种教法

教无定法, 同一教材有许多不同的教法, 同一教法对不同的学生又有不同的教学效果。体育教师刚走上工作岗位时, 采用的教学方法往往比较单一, 对不同教学对象缺少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事实上, 要掌握教材的各种教学方法, 就必须认真理解教材, 只有掌握教材特点, 把握了教材重难点, 才能结合学生个性特点, 进行有效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前人经验的积累, 要认真学习, 并不断地钻研、探索和创新;同时, 要注重学生的学法研究, 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4.经常进行基本功的锻炼, 主动实践操作

口令、口哨与语言能力, 是体育教师的基本功, 其中, 口令和口哨的运用, 是体育教学的特有手段, 也是组织教学的基本手段;教师的语言是传递知识、表达感情、交流思想的工具。在体育教学中, 正确、洪亮、有感染力的口令和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节奏明快、具有号召力的哨声, 能使课堂教学严谨有序, 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队形的合理调整。科学严谨的语言能规范学生的体育知识;艺术的语言能使学生产生良好心理定式和情感变化,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亲切感人、通俗易懂、逻辑性强的语言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的这些基本功不是与生俱来的, 因此要重视日常的培养与锻炼, 并主动、大胆地实践, 寻求评价, 夯实基础, 提高应用能力。

5.不断实践积累, 提高组织、调控与应变能力

体育课堂的组织、调控与应变能力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简洁、合理的队形调整可以节约时间, 使课堂教学连贯、有序, 保证学生的学练安全;学练的队形不仅需要在课前很好地预设, 而且要在课中根据教学情况灵活调整。在教学中, 要注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适度调控, 做到“收放自如”、“得心应手”;对一些“突发事件”和“预设之外”的问题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这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摆脱窘境, 有时还会取得意料不到的教学效果。上述内容都是在大学书本上学不到的, 需要自己寻找、创造实践的机会, 特别要抓住“硬件、软件”等条件都较差时的实践机会, 因为这样的机会能让实践者获得更多的体验, 积累更多的经验, 对提高自身组织、调控与应变能力有较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左新荣.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改革中多能一专的理性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4.1:82.

体育实践能力 篇8

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强化实践育人的意识, 区别不同学科对实践教学的要求, 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高等学校应积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 开展实践教学改革, 探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方法和措施, 对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体育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体育教师的摇篮, 担负着培养面向基层的体育教师的重任。随着新世纪的到来,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 特别是素质教育的提出, 对体育教育专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往的注重竞技能力培养的模式已极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尤其是对处于基层的学校体育工作而言。实践证明:要适应基层学校的体育工作, 必须要有较强的实践工作能力。因为, 基层学校的体育教师人数少, 且专门人才相对更少, 一旦成为学校的体育教师, 就成了一肩挑, 所有体育方面的事务都由体育教师负责。如教学工作、运动训练工作、裁判工作、指导比赛的工作等。这就要求学生在校期间, 必须加强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的锻炼, 努力培养自己的体育实践能力, 以谋求适应基层学校的体育工作。

本研究通过对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平台的搭建与应用研究, 真正辅助人才的长期发展, 能缓解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来自社会各种工作压力, 同时为体育专业在培养人才实践能力模式方面提供咨询。

二、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构成

实践能力指主体有目的地自觉地把握客体的能力, 以一定知识和技能为发展基础和前提条件的, 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个体吸收、整合支持性教育资源和个体基础资源, 适应社会生活, 解决基本实际问题, 参与社会生活实践, 提升自我的实践主体地位的能力。在推进素质教育, 创新教育, 深化教育改革的背景下, 对体育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为此, 笔者通过查阅文献、问卷调查、专家访谈, 认为21世纪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应具备实践能力包括:教学能力 (讲解示范能力、运用教法的能力、观察分析与纠错能力、编写教案能力) 、竞赛组织与裁判能力、运动训练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

三、体育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实践能力是指要具备在各个相应方面的实际工作中, 通过思考把学到的理论知识、书本知识与工作实际相结合的动手、动脑能力, 即会运用所学的知识为社会生活服务。根据调查结果显示, 体育教育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存在以下问题:

1. 教育实习

首先, 教育实习内容单一, 学生实践能力无法得到全面检验和提高。据调查, 无论高校还是实习学校都把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实习定位于教学实习, 教学效果成为判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唯一标准, 无法解决和落实学生实践能力地全面锻炼。其次, 教育实习学时偏少, 时间安排不合理, 影响实习的质量。根据调查结果显示, 教育实习的总时间不足总学时的5%, 目前除少数体育院系的教育实习为10周外, 其它大部分高校体育院系的教育实习时间一般都为6周~8周。按常规, 试讲1周, 到实习学校听课1周, 最后总结l周, 而实际投入实习的只有5周。在这短短5周内要对体育教学、课外群体活动、业余训练、体育竞赛活动、班主任工作等多方面进行全面实习是有困难的, 如果再遇上实习学校其它活动多, 教育实习的质量就很难得以保障。第三, 找工作和考研困扰着实习生。随着就业压力不断增大, 很多同学一上大四就忙于联系工作, 有的同学到实习学校只报一下到, 给指导老师打个招呼就离校;而实习期正好是考研究生的冲刺复习阶段, 导致了这一部分同学不认真实习而分心去复习, 这都难以保证实习质量。

2. 技能训练

在体育教育专业的教育活动过程中, 普遍将传授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作为教育的主体内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大多只停留在口头或理论阶段, 如运动竞赛的组织与编排、裁判工作、运动训练、场地设计、体育测量与评价等这些实践技能类的课程, 往往只进行理论讲授而缺乏必要的实践操作和训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在教育实习阶段来完成和实现, 将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分割开来, 缺乏系统、完善的实践能力培养长效机制和体系。

3. 教育见习

教育见习时间不定, 流于形式, 不能很好地起到为实习作准备的作用。教育见习往往注重体育课的组织与教学, 忽视课间体育活动、业余体育活动、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组织的了解和学习。

四、搭建实践能力培养平台的构成要素

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依据培养目标从课程体系、教学实践和考核评价三方面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系进行探索。知识和能力是相辅相成的, 知识是基础, 是能力的载体, 没有丰富的知识, 就不可能有很强的能力, 因此, 构建合理、完善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前提。实践是一切认识的源泉, 也是培养、提高能力的源泉, 能力是带有实践性的, 必须通过实践来培养, 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 必须在不断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加强教学实践环节,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建立起能够真正反映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评价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保障。因此, 这三种要素即相互独立, 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必须正确协调好这三种要素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 构建合理、完善的课程体系

教学是课程、教师、学生三维一体的结合体, 只有当课程内容、结构更完善、更合理、更切合学生实际和社会发展需要, 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优化课程结构, 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就意味着体育教师要合理科学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 适时更换教学内容, 满足学生的需求, 体现时代特征, 探寻体育教学规律及有效教学途径和方法, 提高体育教师教学的科技含量。

(1) 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改革历来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之一, 其检验的标准就是所培养的学生能否适应和满足社会的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一是探索新的知识整合方法。强调体育科学知识的纵向、横向联系和知识整合, 避免课程之间教学内容不必要的重复和人为割裂, 同时以中学体育教学实践为主线进行教学, 使学生一入校就能接触到中学体育教学实践的基本知识。二是教学内容要精选。教学内容必须灵敏、动态、开放地反映科技进步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探讨和社会发展的现实, 把体育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作为教学内容选择的重要参照系。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具有较高的创造性信息加工能力,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判断、比较、评价, 力求体育教材体现基础性与时尚性、科学性与实用性、普及性与针对性的统一, 尽量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2) 教学方法、手段多样化

教师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多元的教学手段 (小组合作法、效果展示法、教学比赛法、角色转换法、创造学习法) , 从多途径向学生传授知识、技术、技能的同时, 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通过对已有知识的掌握和消化, 去创造新的知识、技术和技能, 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启发和激励学生, 给学生提供探索新理论、新技术、新规律的机会, 培养学生多元式的构思能力, 不断地分析和解决新问题, 使学生学以致用, 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各阶段的多种教学实践, 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从而完善教学过程。

2. 加强教学实践环节,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现代学习理论也已经揭示, 人类学习的最佳状态不是静态、被动地获得知识, 而是全身心经历的探究世界与人生的过程。今天我们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离不开实践教育的熏陶与磨练, 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并举的策略, 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 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俱乐部、教育实习三方面来加强教学实践环节。

(1) 课堂教学实践

体育教育专业的实践性决定了学生在未来工作中面临的工作对象复杂且富于变化, 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知识迁移和实践能力。而教学能力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最基础也最重要的实践能力, 是其全面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课堂教学实践包括:讲解示范能力、运用教法的能力、观察分析与纠错能力、编写教案能力、创新能力。

(2) 课外教学实践

课外教学实践包括两部分:课外活动和教育实习。课外活动学生通过成立各运动项目的俱乐部, 在教师指导下, 策划、宣传、组织并利用业余时间轮流在校内担任各俱乐部的授课工作。这样便于学生一边学理论, 一边从事应用实践, 通过俱乐部的学习, 学生在提高本技术、技能的同时, 还提高了专项实践能力。教育实习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不可或缺的一门重要综合实践必修课程。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中小学体育教学实践相结合为缩短从学校到社会的适应期打下良好基础。课外教学实践主要包括:运动训练能力、竞赛组织与裁判能力、科研能力三个方面。

3. 建立发展性的考核评价

根据国家教育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提出的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的要求。因此, 考核内容和考核标准应当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 建立起能够真正反映学生的专项水平, 又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发展性评价体系。体育教学考核评价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 重点体现对学生将已学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进行科学合理的运用的能力培养。考试评分的内容及权重为:教师评分 (技术动作30%、教学能力10%、课堂表现10%、理论知识20%) 学生评分 (技术动作10%、教学能力10%、自评10%) 教学过程中把学生随机分成几个小组, 课堂活动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练习、纠正错误、测验、评价等体育课的考试和评分, 根据上述的评价指标和权重贯穿于教学过程中, 采用师评、学生组间互评, 学生组内互评、学生自评、师生共同讲评等方法, 并及时把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 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和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不断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因此, 严格的考核评价方式是学生实践能力得到培养的保障。

五、小结

1.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 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根据学生需求和学科发展不断精选教学内容, 整合探索新知识。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2. 加强体育教学的实践环节, 重视课堂教学实践,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学生会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

组织课外活动以及俱乐部的方式, 使课内外相结合, 延伸了课堂教学的功能;建立完善的教育实习机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 严格的考核评价方式是学生实践能力得到培养的保障。

体育实践能力 篇9

1 当前体育表演专业健美操方向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

当前, 体育表演专业的学生, 其教学现状不尽如人意, 有很多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情况和问题。具体来说, 首先, 在当前的专业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 理论知识、动作技能和能力培养是必须在实际教学中共同包含的内容, 但是, 实际情况却是几乎所有的教学时间都集中在教学任务的完成方面, 即想把学生培养成为接近或者达到一、二级运动员的水平, 而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是喊喊口号而已。其次, 教学模式仍然沿用传统的单纯“教操、练操”, 虽说在教学上能够达到统一, 但这些教学环节占用了太多教学时间, 使得当前素质教育明确要求的实践能力培养往往处于空白的地位。最为普遍的课堂是:一个学期教几套动作, 再讲几节理论课, 到考试时, 把套路展示一下, 然后抽出几套试题测试一下, 就表示整个学期的课程结束了。从这个教学过程来看, 学生真正能够学到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最后, 在课外活动的开展方面, 学生往往能够参加的活动极少, 除了部分学生有机会参加一些相关的比赛项目外, 真正走出校园大门、走向各种各样实践活动的机会并不多, 虽说有一部分学生能在健身中心担任兼职健身教练员, 但这部分学生基本都成了健身中心临时的领操员, 极少学生能真正融入城区文化的发展中来。在这些情况之下的实践活动, 往往容易造成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的不够精准或有所欠缺, 从而大大影响了其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也为他们今后走向社会在遇到各种不同实际情况的处理上埋下了隐患, 因为由于他们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有限, 面对不同目的、对象和兴趣的爱好者时, 针对他们提出的各种练习要求, 针对各个学校或社会各单位、团体开展各种形式的锻炼与表演活动, 这些学生将表现得无所适从, 心有余而力不足。

这种体育表演专业的教学现状, 使得当前体育表演运动的开展和进一步普及遇到了不小的麻烦, 这主要是高校教学普遍重技术、轻能力;重教学、轻实践, 从而导致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因此, 当前, 很多高校在新形势下, 已经深刻意识到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是多么得重要和关键, 它们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正在逐步广泛地开展各项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有意识地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加入实践环节, 实行课内外一体化等教学模式, 结合城区文化联动模式, 让学生能够真正介入城区文化活动的各项现场工作的操作, 使得学生能获得更多的有效实践经验。根据这种教学现状, 该文还进行了相关的调查, 发现很多高校体育表演专业学生认为, 拥有较好的专业实践能力是重要的, 这充分说明了当代大学生, 尤其是实践性很强的体育表演专业学生已深刻体会到了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也反映了他们对于实践能力的孜孜追求。但是, 一旦问及他们是否已经拥有了相应的实践能力的时候, 他们中大部分的回答是否定的, 这又从另一方面表明了, 当前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与实际需求之间还是存在着较大差距的, 甚至有一部分受访学生认为, 他们的专业实践能力还远远不够, 学校对于他们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还不够到位, 反映了当前体育表演专业的教学现状急需改进。

2 结合城区文化联动, 有效提升体育表演专业健美操方向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城区文化是指城区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的总和, 包括城区的文学艺术、广播电视及各种社会性、群众性的娱乐活动。鉴于以上体育表演专业健美操方向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现状令人不太满意, 笔者认为, 应尽快采取有效措施, 结合城区文化联动的理念和模式, 努力培养并不断提升专业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以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 才能够为学生毕业后走上社会提供更好的素质条件。具体来说, 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方法和途径。

(1) 强化专业的教学实践能力。体育表演专业教学能力是多方面的, 不仅包含了示范与讲解、教学口令、组织教学、领操、创编等, 还包含了裁判、分析问题与纠错能力等多个方面。在强化教学实践能力的过程中,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 学生的主体性必须得到切实的尊重, 让他们具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成为学习中真正的主人翁, 把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放到城区文化联动模式的常态化形式中来, 并切实尊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此外, 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教学方法的灵活多变性,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组织形式, 避免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的枯燥乏味, 使得学生能够充分体会到教学的实际价值, 并在教学过程中, 重视一对一的互练和纠错方法, 给予学生充足的自由发挥时间和空间, 利用好城区文化联动模式在此时的最大效力, 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到低年级的教学实践中去, 让他们获得更多的感性知识, 教师要对他们做好各个教学实践环节的严格把关工作, 并在课后进行相关点评, 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当然, 在强化专业教学实践能力的过程中, 还要确立一定的教学重点和城区文化联动的具体措施, 不是盲目为之, 改变过去不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安排, 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

(2) 强化学生领操员实践能力。在这个方面,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 指导员所应具备的专业素质以及应具备的教学方法, 而且要让他们明白实践教学中城区文化联动锻炼模式是如何的, 这样, 才能让他们在实际专项学习中, 无论是进行有偿的还是进行公益性质的领操实践, 都能以较为扎实的基本功和教学方法来武装自己, 从而既能体验到作为实际指导员的实践活动, 还能在城区文化发展过程中增加自己的实践锻炼机会。一般来说, 领操员的教学实践能力锻炼模式为:先由教师指导学生制定相关的教学计划, 学生做好充分准备工作, 进而选取城区具体地理位置的文化活动场所作为健身指导地点, 并做好自我评价和同学互评, 最后虚心接受教师、健身点管理人员和健身会员等人总结性评价并做出相应的改进。当然, 在这个实践能力强化过程中, 也要重视对于本身条件好的学生进行优选, 让他们能够直接进入健身实践场所的管理和运营操作, 进行实践锻炼, 使得他们能够零距离贴近城区文化发展的脉搏, 并在实际体验过程中感受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从而不断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 提高实践水平。

(3) 强化具有体育表演技能学生作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及其他相关项目的实践能力。一般来说, 社会体育指导员指的是那些能够在群众性体育活动中从事运动技能传授、科学健身指导和组织管理工作的人员。学生要想能够胜任这份工作, 就要在实际过程中加强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技能提高, 还要积极参与到相关的健身指导活动中去。学校是城区文化发展的主阵地, 其应积极为学生打造相关的实践平台, 组织学生参与指导校内教职工健身活动, 让学生熟悉社会体育工作的特点, 从而为学生制定出相关的健身锻炼目标, 并适时了解最新的健美需求。此外, 学校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广场的健身操表演活动中去, 因为广场健身操表演是一种得到广大人民群众认可和喜爱的群体健身形式, 学生如果能够多参与这类活动, 也能够大大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因此, 体育表演专业教学应该让学生不仅学习理论知识, 更要学会实际导演与编排的能力, 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与服务社会。具体来说, 在课堂中, 教师可以随机按人数进行分组, 并利用课内和课外时间来编排队形和造型变化, 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城区文化和健身锻炼的社会公益性活动中去, 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实践锻炼兴趣, 从而强化他们指导社会实践健身活动的能力。

(4) 强化专业学生参与竞赛活动的组织与裁判实践能力。作为体育表演专业的学生来说, 其未来的职业更多的是体育教师和社会体育指导员, 因此, 他们不仅要懂得做操, 教操, 还要懂得如何组织竞赛活动。当今社会的物质文化水平日益提高, 使得人们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强烈。因此, 学生应该很好地掌握基层比赛表演类项目的组织和裁判方法, 而学校则应该针对这种社会实际需求, 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多项竞赛裁判实践活动中去, 可以让学生参与校内选修课期末考试及全校性艺术类表演赛裁判实践锻炼, 参加市、县及社区表演或比赛活动的组织与裁判工作, 从而为学生今后适应学校开展竞赛或表演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更好地适应大众健美操比赛的组织与裁判工作需求, 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竞赛活动的组织与裁判实践能力。

3 结语

总之, 随着社会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高校体育表演专业学生, 其毕业后往往是作为社会体育艺术类人才或者健身中心的指导员, 除了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以外, 更需要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 体育表演专业课程教学要重视对于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 其中包含了培养示范能力, 培养讲解能力, 培养学习教法的能力, 还要进行创编能力的培养。除了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竞赛组织与裁判能力, 还要重视学生适应社会城区文化发展能力的培养, 安排学生参与城区文化发展活动, 从而打造一个以“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为主线, 以“传授知识与健身教育”为切入点的课程教学方式, 突出并切实强化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何荣, 孔宁宁.面向就业的高等体育院系健美操 (专选) 教学内容的再构建[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10, 24 (3) :41-45.

[2]吕烁, 陈春华.如何培养高校健美操专项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8 (18) :206.

[3]肖丽.高师社会体育专业健美操课程的教学程式[J].盐城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2006 (12) :447.

体育实践能力 篇10

1. 公布专长选修项目、任课教师, 学生报1~2项专长自愿

学校每年秋季开学便根据当年场地、器材和师资条件,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 确定将要开设的专长项目课、班数以及主要专业任课教师, 学生据此选择1~2项专业志愿并最终确定一个, 以及对任课教师的要求, 但必须服从学校调配。学校在收到志愿1~2个工作日内迅速按学生专业志愿、专业能力及男女 (个别项目可以不分男女, 如:田径、武术……) 进行分班并通知学生本人。通过几年实践, 学生志愿趋势如下:篮球为热门项目, 每年均在250人左右, 通常开设5、6个班;其次是足球 (仅限男生) 120人左右, 开设3个班;接下来是乒羽球班男女各2个班120人左右, 排球、田径、武术及其他一个班均40人左右。开设班数较多的均按其学生特长能力水平分班, 较少的也要求在班内按水平不同分组、分队, 以便日后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组织教学, 一个学期后根据学生特长能力水平的发展变化可以更换。

2. 集中时间安排课程

在确定班数、师资后迅速与教务处协调, 首先选择在每周二上午第三节和每周五下午第二节为按专长能力教学的固定教学时间, 并且不在此时段安排其他班的任何体育教学活动, 从而让教师心无旁骛地从事专业教学活动, 保证有足额的场地、器材和良好的教学内外环境。

3. 选派优秀任课教师, 加强上岗培训和教学过程管理

学校选派优秀在岗教师在该年级任教, 根据教学班额及专业水平要求, 高三学年第一周我校会对高三按专长能力 (男、女) 分班教学的任课教师进行上岗培训, 并对其教学计划、训练目标进行有效可行的管理和指导, 充分发挥其专业性强, 组织指导水平高的优势, 保证每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享受学习、锻炼的乐趣, 并从中提高自己的专长水平, 学校因此也给这些专业教师在其课时津贴方面以30%的上浮, 以示对其工作艰辛的尊重。

体育实践能力 篇11

一、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孕育创新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我们大力提倡新课程倡导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在教学中通过知识流、情感流、信息流的多向交流,真正实现师生间的沟通,体现互动。教师教学语言要儿童化,思维要稚化,教材要生活化、游戏化,教法不要竞技化。在教学设计时,要融入学生思维,融合学生视角,尊重小学生身心特点。在教学中关爱每个学生,为他们提供个性张扬的机会、技能展示的平台,创设和谐民主的氛围,师生同学,师生同练,师生同乐,师生同忧,师生同创。在这样民主、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主体凸显、个性张扬,创造性得到解放,师生、生生的创新火花得到碰撞,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合理使用教师用书,经验创新

在教学中如何使用小学体育教师用书,怎样体现新课程理念,实现课程、领域、水平目标的要求,实现对学生创新的培养,这些需要教师创造性地工作去实现。在教学中要根据课标的精神、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在根据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灵活驾驭教材。内容设计必须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提高学生的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的全面和谐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从学生熟悉的情况和已有的经验出发,把简单的运动技术与游戏内容形式相互交融,使各项运动的实践性教材内容充满游戏

性、生活性和多样性,并体现童趣和情趣,使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接轨,使活动更具健身价值,更具吸引力。

三、转变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体验创新

课程标准指出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所以,创新教育已成为目前和今后学校教育的主题之一。

(一)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创新意识

体育教学要适应课程标准,首先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上下功夫,挖掘教材中的创新点,合理地添加兴趣点,大胆地结合生活点,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学经验,艺术性地处理教材,发展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尝试创新。例如,水平一投掷活动,可安排上手投、双手上抛、下手投、前抛、胯下后抛等多种多样的投掷活动,还可安排学生投掷自制的小器材,如纸飞机、降落伞、小火箭、纸团、乒乓球、羽毛球、三毛球、尾部系上红丝带的沙包等。在活动中要以游戏比赛为主,例如,开展纸飞机掷远、乒乓球投准、降落伞比高、小火箭比转等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使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使创新能力在体育活动中得到发展。

(二)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创新情感

强烈的求知欲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创新的催化剂。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的特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趣中参与到活动中来,掌握知识技能。教师首先带领学生到“郊外”的“小河边”这一场地情境中去“郊游”,在有青蛙叫声的音乐伴奏下,学生们模仿、想象小青蛙的跳跃动作,教师启发学生像小青蛙一样从“荷叶”上来回跳,跳过“小河”,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进入了角色,自主地投入到活动中来。

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地将激情、启趣、蕴理结合起来,多层次、多渠道创设情境,活化教学内容,为学生的体育学习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平等、充满生气与活力的氛围,让学生在富有情趣的环境中,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游戏活动中,激发学生亲自去感受、去探索的欲望,以教促学、以学促教,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练。

(三)诱导质疑,挖掘创新潜能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有思考,有了思考才能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解决问题的可能。问题是产生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萌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石。

在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尝试感知—发散思维—归纳认识—自主评价”的教学方式,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在利用短绳的开合跳中,让学生自己寻找最佳的配合方案,使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氛围中,身心得到发展;在10m×8往返跑教学中,教师不规定往返时的动作方法,由学生在运动实践中去体验、摸索、总结,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在立定跳远教学中,教师先不讲动作要领,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合作学习,体会动作,不断实践,当学生对动作有了初步的体会和认识后,教师再提出学生出现的错误动作,再让学生去体会找出纠正错误动作的方法,逐步养成探究学习的习惯,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乐趣,初步建立起创新思维的模式。

四、开发课程资源,丰富创新教育内容,实现创新

教学创新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创新组成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统一体。教师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使用,教学活动的安排及教学语言、教学风格都会对学生主体创新产生影响。

总之,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结合自身实际,去创造自己的课堂教学,形成自己的教学特点

和风格,超越模式,走入艺术殿堂。

体育实践能力 篇12

1 我国高职院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概述

从国际上课程的发展来看, 美国的课程改革先于其他国家, 整个课程改革的路线也是先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逐渐地放权到地方的自主课程设置的权利。在我国发展也是这样。我国课程改革的思想在二十世纪的九十年代才有苗头, 在1992 年的九年义务教育的课程设置改革中, 第一次提出了地方课程的概念, 标志着地方校本课程拉开序幕。由小学到初中, 高中逐渐向大学过度。国家规定学校有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置有25%-50%任选课或者活动课, 原则上就释放了课程设置的地方和学校权利。在后来课程发展的过程中, 逐渐完善了这些权利, 2001 年国务院改革基础教育, 试行国家、地方、学校的三级课程管理, 至此在法规上明确了校本课程的权利。这是校本课程在我国发展的基本历程。始于二十一世纪初期的课程改革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 地方与学校的课程决策的权利越来越大。各地方学校根据地方的特点以及学校的专业设置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来设置校本课程, 形成本校的特色, 寻求更大的发展和竞争力。因此校本课程的改革也成为本世纪重要的研究课程。目前地方学校校本课程的设置主要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需要:

1.1“以就业为导向”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

高职教育的初衷是培养高技能的人才, 与高等教育不同的是, 高职教育更贴近工作的实际, 就业成为高职教育最终的衡量标准, 也成为课程设置的评价指标, 课程设置必须为就业服务、为学生就业所需要的知识服务。高职学校体育课程就要求为提高学生离校以后工作所需要的职业体能服务。所以校本课程成为“以就业为导向”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

1.2 企业对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校企合作是目前高职学校培养学生的重要手段之一。保持学校与企业的长期合作, 既能了解行业的变化, 又能明确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根据市场的需要设置专业与课程。

1.3 以特色课程求学校的发展

高职与中职学校的发展成为每个学校的生存之本。在每次中考或者高考过后, 各个学校就大打招生牌, 生源是各个学校发展的前提。在招生宣传过程中, 特色的课程以及就业率就成为学校宣传的很重要的砝码。特色课程校本课程的设置就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1.4 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高职学校的教师寻求发展必须在校本课程上下功夫、做文章。校本课程的制定既能反映整个学校的教师水平, 又能提高学校教师的水平, 促进整个学校教师队伍的发展。教师在不断更新教材的过程中学习, 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1.5 学生个性化成才的保障

高职学校是要培养学生成为某个领域的高技能人才, 要求学生在某个领域有个性化的发展。而学生的学习来自老师的教导和课程的学习, 因此校本课程的研制是学生个性化成才的保障。

2 高职体育校本课程的目标导向

目前在体育课程的目标方面, 在制定课程方案时往往会有一个预测性目标。该预测性目标有总目标, 总目标下面又有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例如在我们高中里面的水平1-水平5.也叫普遍性目标和行为性目标。而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发现, 以这样的课程目标来指导实践是远远不够的。在实际课程方案的构成中, 往往把大的课程目标分解成阶段性的中目标和一些具体的小目标, 这样在体育课程中更容易对号入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8 届大会通过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强调两点:其一, 使受教育者获得在某一领域内从事几种工作所需要的广泛知识和基本技能, 使之在选择职业时不至于受到本人所受教育的限制, 甚至在一生中可以从一个活动领域转向另一个活动领域。其二, 为受教育者从事的第一个工作岗位提供充分的专业上的准备, 并提供有效的在职培训气氛, 使个人具备在他的职业生涯各个阶段都可以继续学习所需要的能力、知识和态度。从该建议中反映出对学生个性发展的时代精神的追求, 更加突出对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的时代追求。在高职体育教育课程的开发方面, 我们不能说对普遍性目标和行为性目标的追求不对, 而应该以生产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为依据, 追求学生的特色目标, 这是高职学校体育课程建设尤其要注意的问题。每个高职学校的特点不同、培养领域不同、教师的专业水平不同、学生的素质不同, 因此要根据每个学校的实际情况, 以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为依据, 寻求学生的特色发展和个性发展, 这个对体育课程建设尤为重要。

3 高职体育课程的自主构建

在长期的实践中, 我们得出了高职学校校本课程的大概流程图。职业学校的课程设计应以能力为前提依据, 在对专业调研和市场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专业设置, 在行业专家对整个专业进行考量的基础上开展工作, 在结合高职学校专业设置和专业能力的基础上来制定草案。如下图, 该流程不是固定不变的, 各学校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来设计流程。这样也能体现高职学校的特点, 发挥各个学校的专业特色。

4 构建高职校本体育课程容易出现的问题

4.1 关于体育课程校本开发认识上问题

自从普通中小学的体育课程标准和大学的体育指导纲要颁布和实施之后, 在该标准和纲要的指导下, 建立了国家、地方、学校的三级管理体制, 推动了整个学校体育课程的发展, 为地方学校制定校本课程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推动了创新的发展。但在校本课程的认识上存在几种不同的认识。第一种: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而校本课程开发的是三种课程中的学校课程。如此开发只是局部的开发, 对国家的必须课程与地方的特色课程不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行列。按照这样的观点又产生了第二种观点的分歧:体育课程属于国家规定的基础的课程, 不应属于开发的行列, 也不在学校基础开发的行列。还有很多专家在究竟是课程的校本开发还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存在分歧, 更不用提基层的体育工作者了。

4.2 关于体育课程校本开发中体育课程内容和体育教材的关系

教材是课程的载体。把教材的开发纳入校本课程开发的体系中去是必要的。教材承载的是整个课程的学习领域和整个的知识技能体系, 体育教材也是这样。把这些学习领域和知识技能体系转化为活动方式, 这些活动方式是课程的一部分, 但是并没有在教材中体现出来。那么作为一个体育老师应该教给学生什么, 是这种教材中的领域和知识技能体系吗?学生的活动方式和心理过程不能在教材中体现出来, 我们仅仅让学生掌握教材, 这也是一种失却的课程。

5 结论与建议

5.1 提高教师自身综合素质是前提

高职学校设计校本教材, 教师成为施教的主体, 高职学校的校本教程要紧跟市场的步伐, 这就要求教师在专业方面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 满足教程教学的需求, 要不断地了解市场的前沿动态, 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5.2 找准校本课程开发内容

每个高职学校都有自身的特点, 也有很多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相同。各个职业学校如何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地区经济工业发展的特点来设定教学课程和内容, 还要考虑本校学生、老师的特点, 老师专业发展的能力, 本校发展的定位和创新点等等。

5.3 学生和谐、个性化发展

如今的市场要求高职学生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 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要能扎根于一线, 从事基础的操作工作。这就要求学生在校本课程学习时注意培养这方面的技能和习惯, 同时高职学校在校本课程制定时要注意学生和谐个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斌华, 钟启泉.校本课程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2]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3]杨龙立.校本课程的设计与探讨[M].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5.

[4]雷正光.职教课程实务概论概论[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5]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6]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的课程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3, 31

[7]蒋乃平.课程模式选择的重要性[J].职业技术教育, 2001, 34

[8]黄克孝.论职业和技术教育的课程改革[J].职教论坛, 1993, 2

上一篇:国有企业依法治企下一篇:高校军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