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意识和能力

2024-09-14

体育意识和能力(精选12篇)

体育意识和能力 篇1

体育是一门专门锻炼身体的功能活动,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劳动技巧。现代体育给古代单纯的劳动技巧增添了新的内容,蕴含着极大的美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它是体能的锻炼与展示。

体育教育处于学校素质教育的核心位置,要形成良好的体育风尚和提高体育素质水平,最关键的是对学生进行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1. 体育能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体育活动作为一种实践活动,需要参与者有明显的目的性,而参与者在运动时会产生改造客观事物的目的和行动,并且投入情感,创造独特的思维。

1.1 能培养顽强的意志

体育作为一门特殊教育,需要参与者有目的地完成,并且需要克服机体的疲劳、痛苦等生理现象。要克服这种现象就必须具有顽强的意志。意志作为在实践活动中对事物的认识和态度,它表现为:(1)有自觉目的的行动;(2)与克服行动中的困难相联系:(3)是支配行动的实现有目的的心理过程。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能够克服困难,调节良好心境的产生,控制不良情绪的爆发。

1.2 蕴含丰富的情感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切身体验和反映。体育情感产生于大众社会,是对社会的积极参与和个人身心的投入的共鸣。体育爱好者在参与过程中的激情、爱国主义感、荣誉感,正是体育所蕴含的情感的体现。体育情感包括在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克制与发泄,运动旋律当中,而且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处处体现,推动社会的进步,传播文明文化。

1.3 促进良好个性的发展

体育的普及和运动成绩的提高,能够产生一群不同层次的技能水平的群众,他们表现出各自思维和情感倾向性的差异,也就是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体现为个性。个性倾向性表现为:(1)需要,(2)动机,(3)兴趣。经过经常的体育锻炼所培养的深沉、敏锐的观察力,灵活的大脑思维,强健的体魄,可促进优秀人才的发展,培养有鲜明个性的个体。

2. 体育表现出多种思维

体育所表现的思维方式,即“体育心理品质”,是指体育运动中所共有的心理特征。它包括:

2.1 直接运动兴趣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体育运动多是消耗大量体力的活动,没有养成对肌肉运动的直接乐趣和为此忍受巨大疲劳甚至痛苦的心理品质是进行不了体育运动的。对肌肉运动磨炼的艰苦忍耐,更需要忍痛品质,例如长跑运动员忍受疲劳的耐力,球类运动员身心的激烈对抗。

2.2 体育运动的智力品质

在体育运动中,参与者不仅要有纯熟的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而且要有相应的运动智力品质。例如在运动场上,学生要有敏锐的感知能力,尤其是肌肉的感知能力,才能迅速发现外界和自身状态的变化,并根据这些感知运动信息,进行创造性的运动思维。

2.3 勇于进取和严于自制的意志品质特征

运动训练是参与者显示自己的力量(身心),克服内外困难,掌握运动技能的过程。这就要求参与者具有勇于进取、善于吸纳的意志品质,而这种意志品质的自制不是临场的自然表现,必须在平时加强培养。

2.4 充沛而稳定的运动情绪

体育活动是消耗体力、脑力,并克服内外困难的紧张劳动,没有充沛情绪的推动,是不能从内部动员力量,以完成复杂的运动任务。学生对自己身体或运动能力产生的自卑感或情绪,不仅会影响他们参加体育运动的效果,而且会影响他们其他方面学习的自信心,从而转变整个个性面貌。

3. 实现体育教育发展的途径

3.1 环境的创造和设施的普及

良好的社会和学校环境,能促进学生培养运动的习惯,使学生在提高水平的情况下,有争优求胜的情感环境。我们应从多方面、多渠道创造环境。例如:

3.1.1 体育运动的书刊、电影、电视的辅助。

3.1.2 各种体育竞赛的开展。

3.1.3 表扬与批评相结合。

3.1.4 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责任心和进取心。

3.2 个人体育意识的认识

改变学生的认识态度,以促使认识的更新,从行为模仿和反馈的途径出发实现情感教育。

3.3 传统与风气的外在因素的建立

学校在体育方面应形成并流行带有普遍性、稳定性的体育行为风尚。

4. 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意识和能力的发展水平,关系着体育水平和风气的质量,是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地位的关键所在。意识和能力都是在日常运动中通过认识的途径、理性情感的转变途径而建立起来的。

4.1 将心理健康教育寓于教学之中

体育教育心理学研究证明,体育锻炼对学生身体的生长发育、心理活动的完善是有良好影响的。因为体育教学中的各项体育锻炼活动都需要体育活动的参加者具备较高的自我控制能力,坚定的信心,勇敢顽强及果断、坚韧、刚毅的意志品质和完善的个性特征等心理品质作为基础。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合理的体育锻炼活动,是有效凋节和纠止心理素质的重要手段。

4.2 模糊思维的评分管理

学校体育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体质健康发展。学生的体质根据其遗传、生活、环境的不同有着巨大的差别,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区别对待,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兴趣。在评定体育成绩时,对非量性直接显示的考核内容应有综合评定,运用模糊思维管理、调查,使竞争公平;运用模糊思维调换,既消除矛盾,又消除部分学生的不良心理———得优秀则船到码头车到站,得及格则万岁等。

4.3“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定运动负荷

许多学校全面落实了“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体质不良的状况有所改善,但效果并不显著,这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其中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兴趣的安排不科学是重要原因之一。在时间安排上应保证每天有一小时,在内容安排上应从兴趣化、游戏化、竞赛化、季节化逐渐过渡到专项化。

“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运动负荷,许多学者都认为中等强度是比较适宜的。因为中等强度主要是在有氧代谢情况下进行的,在单位时间内心博量和每博输出量是最佳的,有利于科学的锻炼,增强体质。

4.4 教学技艺的几点策略

4.4.1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让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与锻炼身体的方法,具备一定的锻炼身体的能力。

4.4, 2突出师生的双边协调活动。通过教师乐教和学生乐学,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4.3 体育教学方法应体现“感知—思维—实践”的特点。通过直观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体育教师应尽量少提供现成的“答案”,提倡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从亲身体验中学会锻炼身体的技巧和方法。

4.4.4 体育教学方法要突出对学生接收信息和传递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学习进程中不仅要动用视、听、触觉,以及身体感觉等多种感知活动,而且要提高信息的同化、异化进程,即提高接收信息和反馈信息的能力。例如:“程序教学法”把教材分成连续的“小步子”,严格按照逻辑程序编成一种自动教学活动体系。

4.4.5 体育教学方法要讲究科学化和现代化。随着信息传导的途径和方式不断增加,体育教学应具有时代特色,如电化体育教学、计算机辅助体育教学与管理等,使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达到更高水平。

4.5 加强学校组织管理工作

学校要使学生养成锻炼的习惯,并且使学生的素质和运动能力提高一个台阶,除学生应具有体育的兴趣、爱好和锻炼的习惯外,还与学校的组织管理工作有关。学校积极组织管理工作不仅是深化体育教育改革,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需要,而且对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实施终身教育,促进体育的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

总之,学生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当今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体育教学水平、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手段。它必将赋予体育教学更生动更丰富的内涵,使体育教育更具现代意识和时代精神。

参考文献

[1]《体育心理学》教材编写组.体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7.

[2]王则珊.学校体育理论与研究[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5.

[3]时晓玲.清华新生体能测试的结果说明了什么[M].中国学校体育, 1995.

体育意识和能力 篇2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体育教学,教师不仅要充分发挥好自身的指导力量,还要将学生的力量作为改善教学体系和完善教学结构的重要支撑。小组合作,是新课程改革中重点强调的内容,是深化学生主体能力与解放学生主体地位的关键性形式。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对于各个小组的管理成为了亟待解决的教学焦点,成为了达成有效教学的路障。在小学体育教学的小组合作之中,教师可以在小组合作学习之中拟定小组长,以小组长作为自身的“左膀右臂”对学生进行协调与管理;以小组长作为连接学生与教师的纽带,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以小组长作为调节课堂的杠杆,缓和与调剂合作教学之时的氛围。小组长,是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风向标,带领学生朝着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但是作为体育合作教学中新晋的小组长,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其的骨干作用呢?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之中对其进行耐心与细致的疏导,在日常之中逐渐向其渗透小组管理思想,以此强化小组长对体育学习小组的管理意识与管理能力。

一、重视选拔,确立具体的选拔标准

在小学体育小组合作学习中选拔小组长,必须要遵循以下几点:首先,小组长的身体素质必须要过硬,必须能够具备扎实的运动功底,能够以榜样的力量向学生展示体育运动的精彩与魅力;其次,小组长必须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意识,能够真正地帮助教师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学生,并时刻以身作则;再次,小组长必须能够善于沟通、善于协调,能够最大程度的将学生与教师的情感凝聚为一体,让学生集体在小组长的引导下能够具备较强的集体荣誉意识。小学体育合作学习中小组长的选拔与任用,撇除小组长自身的条件之外,教师还要注重选拔方式的科学、民主与公正,切不可因随意指派误己、误学生、误教学。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小组之内进行投票选举,也可以鼓励学生自我推荐,教师在根据小组长候选人的表现做最后的裁定,最后经过全体学生的认可与肯定的便是体育小组长的最佳人选。通过这样公正、民主的任命,可以让小组长真正意识到身为组长的重要性。

二、适时放手,突显小组长的管理地位

小组长,是学生的第二任“教师”,是教师开展合作教学管理的“心腹”。培养和强化小组长的管理意识与管理能力,就需要教师适时放手,卸下束缚小组长成长与发展的包袱,为小组长的管理与发展提供一定有利的平台,以此突显小组长在小组合作之中的重要作用和主导地位。在小学体育小组合作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的将集体的体育锻炼、体育游戏、体育比赛等等分组进行,向小组长下达专属命令,让小组长对其组内成员进行体育锻炼的指导与引导,让小组长以自身为首进行体育游戏与竞赛参与的积极号召,以此充分体现小组长的带头作用。作为小学体育的任课教师,要充分信任和尊重小组长,要将课堂管理的权利适时适度的下放,让小组长的管理能力能够有体现与发展的一席之地;教师还要在小组合作的学习过程中向学生阐明小组长的地位与作用,表明小组长在合作学习中的立场,引导学生对小组长进行拥护与尊重。例如,在小学体育《篮球及篮球游戏》的教学中,教师在一定的投篮技巧传递之后,就可以鼓励小组长进行投篮技巧的示范,之后在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锻炼,让小组长带领自己的小组进行投篮锻炼,鼓励小组长对组内成员进行监督与引导,以此突显小组长的管理地位。

三、培训指导,重点强化小组长的组织能力

在小学体育的教学中,组织性的教学是开展体育锻炼及其他活动的主要方式,分散式组织教学就需要教师借助小组长的作用来进行组织、协调与管理。在小组长的选拔时看重的就是其自身的组织能力与管理作用,但是真正发挥小组长内在的组织能力与管理作用却是需要教师的指导与培训的,毕竟“初来乍到”的小组长未有任何管理与组织的经验。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加强对小组长的明确指导与强化培训,以培训指导强化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组织力、协调力。作为小学体育教师,可以定期召开小组长会议,鼓励小组长在会议之中将自己管理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进行公开性的探讨,教师可以依据小组长提出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并在会议中向小组长传达小组管理的有效思想、有效管理技能与有效管理方法,让小组长在会议中进行经验分享与方法借鉴,让小组长在互帮互助之间共同成长。例如,教师可以在小组长会议中对小组长传递组员合理分工的方法,可以向小组长传递合理安排组内活动的方法;教师还可以鼓励小组长在组织小组合作时善于听取组员的心声,及时与组员进行交流与共同,鼓励小组长以德服人、以理服人。

四、注重评价,发现和改正小组长的管理问题

在小学体育合作学习之中,教师不能完全放手,任小组长任意妄为,教师要以旁观者的角色对其的管理能力与管理行为进行观察、分析与总结,及时发现小组长在体育小组学习管理中的行为缺失与突出问题,并及时与小组长进行沟通与交流,帮助小组长排忧解难。在小组长管理行为的评价中,教师应遵循正面性的、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要以激励性的语言与肯定性的行为对小组长的主动性进行激发,让小组长在教师的赞许下积极主动,让小组长在评价之中实现发展与进步。例如,在小学体育小组长的评价之中,教师可以在小组成员之中开展小组长的能力总结,鼓励小组成员对小组长进行评价,教师则可以根据组员的真实反馈对小组长进行正确的指导与教育。总之,作为小学体育教师,要高度重视小组长在体育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并为小组长的管理与进步提供一定的平台,让小组长在教师的引导与管理学生的过程中实现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肖文静.发挥体育骨干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J].运动.2014(12)

体育意识和能力 篇3

摘 要 学校体育是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其基本内容包括:打好身体素质基础,培养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掌握体育与卫生保健的基础知识、技术、技能,培养体育运动能力。并将终身体育贯彻到体育教育的各个领域,使学生终身受益。

关键词 学校体育 终身体育 体育教学 社会体育

学校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体育兴趣的培养以及运动习惯与参与意识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体育锻炼的前提。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学生“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为宗旨的今天,怎样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当前我国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趋势。

一、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

学生是否积极的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参与活动的设计。如高中阶段,学生受到各文化学科学习的压力,体育课不但不给学生增加压力,相反可以转移目标,使学生大脑思维敏捷。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认真设计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使其在体育活动中获得参与的快乐与满足,增强其自信心。这样,学生在文化课上的压力就获得了释放,也就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譬如:每次观看体育比赛时能让众多体育爱好者欣喜若狂,彻夜未眠,参与感受到比赛中的乐趣,参与则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如果体育教师能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找到自己爱好的体育项目,则对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是一个飞跃的促进作用。所以,对喜欢体育的学生,我们不能打消他的积极性,要加以巩固,规范提高他们的运动技能;对于不喜欢体育的学生,我们首先要鼓励他的参与,不管其动作规范与否,只要他们参与了,身体就得到了锻炼。当然,在学生参与时,要时常加以鼓励、表扬,增强其自信心,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让其加深对体育的了解,体育参与的收获。

二、注重学生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活动的意识、习惯和能力,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十分重视学生的运动爱好的专长,促进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要求教学内容要有选择,教学方法要有更新,特别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在体育教学中,通过鼓励学生参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锻炼的目的。在此基础上,作为体育教师要进一步巩固其运动兴趣,规范动作,提高其运动技能,形成一定的专长,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以全面发展体能和提高学生所学的运动技能水平,培养积极的自我价值感,养成自我锻炼的能力。

三、体育教学方法的改进

在体育教学中,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有很多。如:探究法、发现法、自主学习法等。但随着现代化多媒体的发展。体育教学的课堂也引进了多媒体,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也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而紧跟时代不断推陈出新,其科技含量也不断增加,如:教师也可以用多媒体平台进行讲评,通过录制教师的动作示范和学生的动作进行教学;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学生喜爱的体育精彩镜头,激发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因此,体育教学方法多元化是教师培养、激发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所采取的手段,使学生从被动转为主动,从而获取更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

四、体育教师自我素质的提高

一个人不可能十全十美,体育教师也一样,不管其身体素质有多好,技术有多全面,都不可能样样精通,必然有其自己的专长。在体育教学工作中,学生各有各的兴趣和爱好,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是多种多样的。如有的学生喜欢篮球;有的学生喜欢足球;有的学生喜欢乒乓球;而有的学生则喜欢观看各种体育比赛,但又看不懂等等。这就要求我们的体育教师要有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和运动技能,要通过继续教育的再学习,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通过各种体育科学报刊、体育媒体,巩固和加深自己的体育理论知识和提高自己的运动技能;通过自己掌握的体育理论知识和技能,搞好体育教学研究,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体育教师还要跟随时代的不断发展,随着多媒体、网络信息化进入课堂,体育教师应不断地自我进修,开拓信息方面的知识,才能不落后于时代。要有创新能力,对自己的创造有清醒的认识,并加以开发,在体育教学中应表现出创造的天赋和好奇心,使体育教学常教常新,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能把最新的体育信息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体育的氛围、产生极大的兴趣。这样,对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将起到潜移默化地作用。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不只是说两句话,写两篇文章,做两个动作所能实现的。而是要靠我们体育工作者,利用自身全面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高的运动技能,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育资源,在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育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这样,培育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 学校体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

[2]陈琦.关于我国体育教学理论创新的思考[J].体育学刊.2002.1.

[3]阎立.体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M].1999.

[4] 王则珊.学校体育应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J].学校体育.1987.

[5] 王则珊.终身体育—现代人生活方式的一种追求[M].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4.

[6] 蔡宝忠.终身体育的根本目標是追求长远效益[J].浙江体育科学.1998.

[7] 姜乔.试论我国的终身体育[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

[8] 黄力生.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走向[J].中国学校体育.1998.

[9] 王则珊.群众体育学[J].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10] 武博文.论终身体育与学校体育[J].新疆大学学报.2000.

[11] 王乃光.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接轨的研究[J].体育学刊.1997.

[12] 中国学校体育[M].2003(3).

[13] 小学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2.

体育意识和能力 篇4

1 体育群体的内涵

体育群体是指为了达到某种体育目的, 而自发地或者人为地成立起来的具有结构性特征的小群体。根据构成体育群体的原则以及方式的不同, 我们可以将体育群体分成正式体育群体和非正式体育群体两类。正式体育群体是由一定的行政机构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组织形式和程序规定, 并得到社会认可的体育组织。而非正式体育群体是指社会民众在参与体育活动中自发形成的体育群体, 他们大都以体育健身、体育娱乐为主要目的, 是一种无形的组织, 没有组织名称, 也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 但通常具有不成文的自觉遵守的群体规范, 以此来达到约束成员的目的。如今, 非正式体育群体在大众体育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对于巩固现有体育人口、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广泛地吸引准体育人口参与身体锻炼、协调人际关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体育群体就属于非正式体育群体的一部分, 该群体的存在, 对于增强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丰富校园生活、增强体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 目前体育群体在我国高校中的现状

下面我们就根据目前大学生体育群体的行为和组成, 将其归纳为以下三种类型的体育群体组织类型, 即主动参与型、被动参与型和情感型。

2.1 主动参与型

一些学生天生好动, 热爱体育活动, 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浓厚, 但由于个体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不尽相同, 其过程也带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具体细分, 我们还可以将主动参与型分为娱乐型、竞技型和健身型。

2.2.1 娱乐型体育群体

该体育群体中的学生大都性格开朗, 热爱体育运动。他们参与体育活动一方面是为了满足自身对娱乐的需求, 通过体育活动来愉悦身心、放松身体, 另一方面是为了通过休闲娱乐来结交朋友的手段。在进行体育活动时, 不可避免会地需要团队协作精神, 在共同的配合下, 更容易建立坚固的友谊。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学生也更容易走到一起, 进行情感的交流。因此, 在娱乐型体育群体中, 学生对运动项目的选择性较多, 对于感兴趣的项目热情较高。但是由于该群体学生的活动项目以娱乐为主, 随意性加大且易随着学生的兴趣而发生变化。所以, 该类型的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不够明确, 没有清醒地认识到体育意识对人发展的重要作用, 只是因为个人兴趣来选择项目进行体育活动。

2.2.2 竞技型体育群体

竞技型的体育群体大都具有一技之长, 有很多在中学时期都曾参加过某一运动项目的课余训练, 甚至是对某一项目具有较为偏爱。这一群体的学生, 往往将自己擅长的体育活动作为表现自己的一种运动能力。其中还有一些学生, 认为自己的体育特长能够为将来的求职创造有利条件。在不同的处境和情况下, 该类学生比较容易产生冲动情绪, 群体的凝聚力较小, 其技能一旦失去了竞争条件, 其行为也会发生极大的转变, 由积极转为消极, 影响高校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2.2.3 健身型体育群体

健身型体育群体多以组合的形式出现, 通常为一个寝室或者一个班级为主, 彼此之间相互制约、相互鼓励共同参与体育活动。该类型的学生对那些强身健体效果明显的运动尤为喜爱。在共同的体育活动中, 有利于学生增进彼此的了解, 改善人际关系, 在放松地环境下交流感情, 建立稳固的友谊。但是, 当体育活动与学业或者共同进行体育活动的同学产生矛盾时, 就会导致该群体暂时停止或者暂时放弃体育活动。

2.2 被动参与型

体育弱势群体无处不在, 大学校园也不例外。体育弱势群体主要是那些对体育活动缺乏正确的认识、缺乏必要的体育知识或是本身身体素质较差, 对体育活动没有兴趣的群体。该群体的主要表现为, 在正常的体育教学中, 无法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体育考试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较难通过。由于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等方面的原因, 该类学生在体育课结束后或者离开校园后根本不会自发地去进行体育活动, 随着体育课程的结束其体育活动也就结束了。通常这些学生会为了考试过关或者“达标”而自由组合成一个群体, 在为考试而锻炼的过程中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互相进步, 虽然该类型的学生在目前高校学生中所占的比例较小, 但是其在学生中的影响较大。所以,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对他们进行重点的帮助和关心, 增强其参与体育活动的决心和信心, 培养其体育意识, 端正其学习态度和动机, 培养其终身体育意识。

2.3 情感型体育群体

情感型体育群体在兴趣爱好、人情世故、价值观念、语言举止等方面共同点较多, 因为具有共同的话题, 该群体的学生易于交谈, 相近的体能, 便于开展活动, 类似的处境, 便于相互理解。在群体活动中, 队员与队员之间, 往往能够通过眼神、表情、身体动作等非语言动作来进行交流。特别是通过拥抱、互相击掌、握手等身体接触来鼓励对方、表达友好。这种特殊的交往方式, 使他们不会因为长相的好坏、身份的高低等而存戒心。新成员也会随着运动时间的增加而不断地获得集体感, 被强化的生活随经验在后继的生活交往中对有的心理过程又会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

3 如何通过体育群体培养大学生体育意识和能力

3.1 体育群体通过丰富校园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

体育群体是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新的组织形式, 目前已经发展成为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主体。对此, 高校体育教师要在内容与方法、思想观念等方面强化学生的体育意识, 将体育课堂逐步延伸到课外, 通过体育群体强化学生的体育意识, 通过锻炼增强学生的体育能力, 让学生逐步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在步入社会之后, 也能自觉地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 摆脱传统的学生毕业其体育意识也毕业的局面, 从而使学校的体育教育工作也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的实际需要。

3.2 体育群体通过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

体育群体是非正式性的群体组织, 它建立在一定的情感和兴趣的基础上, 所以, 群体活动的开展有赖于其中的积极分子发挥作用, 他们通常是体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组织者。通过各种体育活动的开展, 参与者把运动场地逐渐变成了交流技艺、增进友谊、展示自我、展示体育风貌的场所, 从而带血学校群众体育活动的发展, 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 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同时也锻炼学生的体育能力, 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 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能够放下书本、锻炼身体、愉悦身心, 极大地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生活。

3.3 体育群体通过促进大学生交际能力的发展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

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 除了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之外, 还必须具备良好的交际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取得更大的成就。体育活动不仅仅是体力活动, 同时也是一项竞争与合作的活动。在体育群体活动中, 学生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失败的沮丧、团结与竞争的力量。在比赛中, 队友之间的鼓励、合作和交流作为一种群体性的沟通, 更容易让学生在合作中掌握如何与人进行合作, 在面对竞争时, 如何与人进行友好相处。在体育群体运动中, 学生切身体会到了体育运动所带来的欢乐, 所带来的友谊, 所获得的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 从而更加容易将其内化为一种积极主动的体育意识。

3.4 体育群体通过群体优势的发挥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

体育群体本身具有无形的凝聚力, 它能够有效地将众多兴趣爱好相同的人, 吸引到一起, 形成一个团体组织。该组织的内部成员在活动中, 相互帮助, 相互支持, 大家在参与体育活动的同时不仅收获了帮助也收获了尊敬。这就充分体现了体育群体的优势, 让大家在锻炼身体的同时获得身心的愉悦和内心的满足, 以此来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 在活动中获得体育意识的强化和体育能力的提升。此外, 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 对改善和调节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调查表明, 人在进行体育活动时, 往往更容易获得身体上和心理上的放松, 同时, 在体育活动中建立的团结协作关系也更容易转化为坚固的友谊。

4 结语

体育群体虽然在培养大学生体育意识和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体育群体也存在着一定的消极因素, 诸如体育群体在各种竞赛和活动中, 往往会因收到挫折而产生冲动情绪, 造成一些不好的结果, 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就应对其进行合理排解, 消除情绪障碍。相信只要通过正确的引导、扶持, 体育群体一定能为高校体育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发挥更大的作用, 促进学生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志霞, 李宏印.我国非正式与群体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 2011 (17) .

[2]王胜, 朱海涛.浅议大学生非正式体育群体的重要性[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14) .

[3]张翔.浅析普通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影响[J].新西部 (下半月) , 2010 (7) .

[4]郭泉.关于大学生体育意识培养途径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29) .

[5]田丰.高校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J].中国科技博览, 2011 (14) .

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篇5

手抄报活动总结

这次活动,提高了全校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学习和掌握了必要的安全知识,进一步提高了学校安全工作的管理水平。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们对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卫生安全和防溺水安全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增强了学生的安全意识,学生的自我防护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校还将多搞一些这样的活动,从而使学生的安全知识进一步增长,安全意识进一步增强,自救能力进一步提高;学校安全管理责任进一步落实,管理措施进一步到位,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平安校园”创建水平进一步提升。

体育意识和能力 篇6

关键词:体育教学;创新意识;实践能力

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门突破性学科,其性质是促使受教育者的身体素质得以发展、提高、巩固的实践活动,它所承担的根本任务就在于培养学生热爱体育运动,加强自我锻炼身体的意识,同时培养探索勇敢、顽强、不怕吃苦、不怕艰难的精神和创新意识。所以,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对每位体育教师而言都是无可回避且有待不断研究的重大命题。

一、“望”中生机

所谓“望”,就是观察。既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发现并确认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从而为学生提供参与创造性实践活动的机会。

1.从气质特点出发,呈现“望”的主题。我们知道小学阶段是学生个体自我意识开始醒觉和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里,他们特别敏感,对自己和外部环境表现出更多的关注,如自己的外貌、体形、能力、气质以及自己在群体中所处的地位等,会形成各不相同的性格和气质。因此,教师首先必须通过课堂上仔细的观察,掌握学生的性情特点,然后遵循个性差异的原则设计施教方案,使每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积极投入,都能进入教学的主体角色,从而既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又开发他们潜在的创造能力。

2.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展开“望”的主题。兴趣是一切创造性思维的源泉,也是挖掘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动力。因此在课堂上,可让他们充分体现“主体作用”,充分用眼睛观察事物、观察一切可以去观察的东西,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带领学生从“玩”中练、“玩”中学,在兴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怎样来创新?动手操作!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勤动手勤动脑的好习惯,又发展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闻”中求异

所谓“闻”,是指听。就是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地听取学生对学习任务的理解和分析,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练习中大胆创新,勇于实践。为实现这个“闻”字,教师大抵可采用三种方法来诱发学生:

1.穿针引线法。对于那些在课堂上沉默不语的学生,教师可在适当的提示后,留下进一步发挥的余地,循循善诱地启发他们进行思索、发表己见,然后再让他们亲自去尝试一下,练习一下。

2.表扬深入法。对于那些理解能力强、身体素质好、掌握动作好的学生,教师应首先表示欣赏和赞同,接着要引导他们用更灵活的方法去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锻炼的方法,积极鼓励他们研发出更多的练习方法。

3.延缓批评法。对于那些纪律差、掌握动作慢、节奏感、韵律感较差的学生,教师应先肯定他们的学习态度和表现,然后婉言指出其不足之处,并启发他们,引导他们较好地完成练习。

三、“问”中激智

所谓“问”,是指提问。教师的课堂提问必须是遵循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且经过认真设计的产物。可以说,成功的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促使学生不断实践的催化剂。有一则消息:国外某专家来我国访问期间,听取了某优秀教师的体育课。课堂上,教师问:“同学们觉得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回答:“没有了。”课后该教师十分谦虚地征求外国专家的意见,专家直言道:“既然学生在课堂上都没有问题了,那还让您上课干嘛呢?”

专家的话是让人耐人寻味的,这告诫我们:课堂不能成为解决问题的一条“终止线”,而应当是不断引导学生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再到发现问题的一个“反复记号”。如果这样问:“同学们,你们还能想出什么更好的练习方法吗?”或者是“同学们,你们课下自己都练习看看,谁能设计出比这个动作省力的方法来,好吗?”“假如这样,你能比现在完成得更棒吗?”等等,把结束语式的提问改为深一步的启发性提问,这样效果会更好。由此可见,课堂提问在使用上频繁性和普遍性并不意味着它可被等闲视之;恰恰相反,由于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教师在使用它时必须贯彻指导性和创新性的原则。

四、“切”中求实

所谓“切”,是指检查,就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指导和检查的教学实践中,必须落实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一般来说,体育教师大多处于一种轻视课后练习的工作意识中,这种现象无疑亟待改变,但改革的关键在于体育教师本人。我认为,课后的“练习”是解决问题的切入口。由于有的体育教师担心“练习”的要求在课外得不到落实,就把完成练习的时间安排在课堂40分钟里,这是个下策。因为这时期是学生课堂心理的“不稳定时期”,学生当然对此抱以敷衍了事的态度。如要使目标落到实处,那就应该有时间上的保证,最好是在下课还有10~15分钟时让学生完成练习,并且教师又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周立珍.体育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

[2]荆维玲.浅探体育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1).

体育意识和能力 篇7

一、体育院校大学生篮球裁判执法意识的培养和教育

篮球裁判的执法意识就是篮球裁判对裁判工作的本质属性的客观认识和裁判工作的主观态度与意识的综合心理。篮球裁判员是竞赛的组织者和规则的执行者, 其能否正确地履行各种职责将直接影响着比赛能否顺利进行, 因此, 必须重视对篮球裁判员的培养与教育。

多年来, 我院体育教师对选修专项篮球学生裁判能力的培养一向非常重视, 结合学校球类比赛的实际, 全面深入地讲授裁判规则与执法方法;结合全校篮球赛, 不仅向学生讲述篮球的裁判方法, 而且详细讲解主裁、副裁、记录等裁判的分工与配合;通过裁判实习, 回到现代篮球的理念上来进行执法教育, 要求学生在比赛实践中, 认真、公平地判断每一个球。

二、体育院校大学生篮球裁判能力培养途径

1. 掌握篮球裁判法精神实质, 提高动作识别能力。

篮球项目的竞赛规则文字精练, 含义很深, 要成为一个优秀篮球裁判员, 就必须深入学习和掌握裁判法的精神, 以及各条款的实质所在, 善于观察和识别动作, 提高识别各种动作的能力, 如比赛中对双方队员动作的意图、动作所产生的效果应及时识别, 并作出相应的判罚。

2. 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

篮球裁判员的裁判水平要与现代各类高水平的运动项目技、战术水平相适应, 必须具有科学的思维能力, 努力做到对比赛的发展有预见性, 对违例、犯规动作的出现有推知性, 取得判罚主动权, 从而达到“控制比赛、掌握局面”, 使比赛顺利进行。要做到这一点, 裁判员在比赛中就要能够自觉运用思维的心理规律, 去有效地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判断, 从而作出正确的判罚。体育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安排学生参加临场的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对这些心理活动方式进行运用, 并逐渐熟练, 使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的范围不断扩大, 并深入到事物本质, 得出它的内部联系和一般规律, 从而推知、预见事物的发展过程, 把握住篮球运动项目的技术特点和运动员的活动规律, 控制住比赛局面, 使比赛在平等、公正、有序的条件下进行。

3. 反复实践, 不断提高篮球裁判水平。

篮球裁判工作是一项实际操作性很强的工作, 只有反复实践, 才能领会裁判法的精神实质, 作出公正、准确的判罚, 将比赛导演得有声有色。体育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 使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比赛的组织与裁判工作, 如校际比赛、院系间的比赛、班际间比赛等, 并要鼓励学生走向社会, 积极参与社会体育的活动的组织指导和社会体育竞赛的裁判工作, 对重大的国际比赛、国内比赛要尽可能组织大学生参加观摩高水平裁判员的操作, 聘请高水平篮球裁判员讲课、言传身教。体育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与训练工作中, 应重视大学生裁判能力的培养, 采用多示范、多讲解, 组织学生多练习, 针对实际情况多分析等形式来培养大学生的裁判能力, 定期组织对学生裁判能力和水平的考核, 并与体育主管部门合作, 举行裁判篮球员培训班, 鼓励学生参加国家裁判等级考试, 以此推动学生裁判水平的不断提高。

4. 坚持身体素质练习, 具备充沛的体力和精力适应裁判工作。

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做好裁判工作的物质基础, 对篮球裁判员的体质要求更高, 倘若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不具备快速和持久的奔跑能力是很难胜任裁判工作的。良好的身体素质来自于平时的刻苦锻炼、坚强的毅力、坚定的事业心, 只有具备这样的思想基础, 才能长期坚持不懈。裁判员的素质练习有各自的特点, 内容和方法的选择必须紧密结合裁判工作的实际, 既要考虑工作的需要, 又要从自己身体的实际情况出发。裁判员应学会并掌握不同速度、不同方向和不同距离的跑法, 以此达到提高奔跑速度与持久的奔跑能力, 从而适应激烈比赛的需要。

三、结语

重视大学生篮球裁判执法意识的教育与培养, 通过多种途径来培养大学生从事篮球项目的组织与裁判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在反复的裁判工作实践中不断改进、逐步提高裁判技能, 以适应现代体育教学活动和竞赛的需要, 是体育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体育院校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 充分发挥人才优势, 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大批高水平的篮球裁判员, 以满足我国竞技和全民健身活动发展的需要。

摘要:大学生篮球裁判执法意识及裁判能力的培养是体育院校体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院校应充分发挥人才优势, 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大学生篮球的裁判执法意识和能力, 以满足现代体育竞技运动和全民健身活动的需要。

关键词:体育院校大学生,篮球裁判,执法意识,裁判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惠民.心理技能训练指南.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8.

体育意识和能力 篇8

1. 思考意识对学生学习技术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理论上却没有真正掌握好。

因为感观上所熟悉的技术是浮浅的, 这是被动的学习, 所得的印象不深、易于遗忘, 更谈不上技术完全掌握。而通过思考的学习则不同, 因为只有对技术认真思考, 去伪存真由表及里, 深入地理解了各技术之间内在联系, 获得其技术理论的升华, 才能深入理解技术。学生在学习某项技术时, 教师除了让学生从感观上熟悉技术外, 还要引导学生的思考意识, 使他们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技术的情境中, 把学习、练习、思考系统联系在一起。

学生在学习某一项技术时, 主要通过四个学习过程。首先学生的学习是从感观上熟悉技术。第二,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过程。第三, 学生的学习要在较短时间内全面细致地掌握所教授的完整技术, 并在反复练习中不断的巩固。第四, 学生学习后, 要在技术评定与技术达标中, 达到及格以上的水平。这是目前我们在技术教学中采用的学习方式, 这种学习方式属于狭义的学习。虽然此方式可使学生在一段时间内掌握技术, 并达到及格水平, 但问题对学生思考意识起引导作用, 思考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 在学习的过程中, 都面临着一个一个问题要解决, 这时思考的活动就开始了。

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提出问题, 对学生思考意识起着引导的作用。因为思考意识不仅起源于问题, 而且还是思考活动的动力。如果教师把问题提到思路上去, 并且是学生想解决的问题, 那么学生就会通过反复思考很快地掌握好技术。

田径技术教学, 教师所担负的责任, 就是把技术动作传授给学生, 并使他们掌握知识与技能, 但长期以来的教学方法, 都是教师主宰课堂, 学生机械地学习每一项技术。这样的学习只能使学生对技术暂时地不牢固地掌握,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思考意识的存在, 认识到学生有探索问题的心理, 把问题贯穿于技术教学之中,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思考意识。如:教师提出有关问题, 让学生来思考回答或师生之间在课堂上公开讨论等等。这样不仅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更主要的是调动了学生思考意识。

提出问题就是使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之中, 使学生通过思考去分析、去解决。如果老师能引导学生沿着所提出问题的思路去思考, 那么学生思考的效果会更佳, 掌握技术会更牢, 教学质量会更好。

2. 培养学生的思考意识, 教师应首先做思考的先导。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是高大的, 教师的榜样作用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声的。它或者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发展, 或者以震撼心灵的方式推动发展的跃进, 可以起到理论灌输所起不到的作用。只要教师勇于创新, 善于开拓就能无声地影响、鼓励学生去“标新立异”, “力求创新”。因此, 教师无论作什么样的工作, 都要不满足现状, 不墨守陈规;要不断学习, 善于将知识重新组合, 并运用于新的情境, 突破性地解决问题;要积极推进教师改革, 研究教材、钻研教法、不照本宣科, 能使学生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一句话, 要培养学生的思考意识, 教师应首先做思考的先导。

3.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思考意识最好的老师。

兴趣对学生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力, 那么怎样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呢?教学中有些项目是生动有趣的, 有些项目则枯燥无味 (中长跑) 。生动有趣的项目可能会在死板单一的教学方式中失去对学生的引诱力;而单调无趣的项目常会在花样翻新的教学方式中唤起学生的热情。因此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

田径技术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是以教师为主导的学习, 如果老师在向学生传授某一技术时, 只让学生默默看、静静听, 按着老师传授的方法去练习, 这样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只能被动地跟着老师转, 没有更多的思考余地, 其教学结果是教师讲授多, 学生真正理解、接受得少。如果我们的教学能从培养学生能力, 促进学生思考意识,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 解决技术上的实际问题, 学生在课堂上自然就会注意力高度集中, 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及参与意识, 并积极思考自己的技术动作。

教学中教师能否引起学生的思考, 使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得, 是目前田径技术教学中最重要的问题。如果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把思考意识始终贯穿于每节课中, 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而且还推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主动性, 保证优质的教学效果。

二、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教学中, 以学生为主体,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实现教学目标。教师主要起引导、指导、疏导的作用。很多教师错误地认为把课堂还给学生, 就是让学生自由活动, 对学生不加以主体意识的培养, 因而课堂教学显得很随意。课堂上, 学生活动漫无目的, 或课堂显得杂乱无章, 学生想干什么干什么, 感兴趣的内容就玩, 不赶兴趣的就起哄。不听教师指示, 使得体育课变成了“放羊课”, 得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但如果在从事体育活动项目前, 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以巧妙的语言告诉学生, 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学, 学有什么好处。这样让他们从思想上先明确自己这节课的目的。从而把课堂上的“要我学”现象转变成了“我要学”, 这样课的效果就不一样了。

1. 在上体育课时, 准备活动中的慢跑是多数学生最

不情愿做的, 即使跑了, 在跑的过程中, 打打闹闹或拉拉扯扯, 容易出现教学事故, 那么怎样让他们心甘情愿去做呢?教师一味的“要认真学”的说教是没有效果的, 我们应从学生的主体意识出发, 让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准备活动的重要性。例如, 可以结合在大的比赛中, 由于不做准备活动, 而导致的一些伤害事故, 再结合正面理论教育, 这样就使得大部分学生从心里认识到做准备活动的益处, 从而会认真地跑完全程, 同时也为后面的教学任务完成做了很好的铺垫。

2. 再比如, 令所有体育教师都感到头痛的女生请假

问题, 不但影响教师课的安排进程, 还影响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情绪, 更糟糕的是有学生跟着学请假, 针对以上情况, 以室内课的形式做学生的思想工作, 给他们讲有关生理卫生方面的知识, 特别是强调月经期间, 适当地进行一些小运动, 对她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是非常有益的。同时为了让那些跟着学请假的学生了解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 我一方面加强思想教育, 另一方面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体育课的重要意义, 培养他们树立了要上好每一节体育课的决心。这样不仅杜绝有些学生跟着学请假的现象, 更使得有些请例假的学生也自觉跟着上体育课了。

3. 下面就中长跑的教学实践来谈谈我是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

大部分学生讨厌中长跑, 如果课中安排这项活动了, 那么有跑前请假的、中途慢走的, 甚至有干脆弃权的, 因而这项活动的达标成绩很不理想。在实际教学中, 为了消除这种现象, 有的教师采用强制手段, 如不跑的, 罚跑。但这样, 只能治标而不治本, 更违反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是行不通的。学生心里不想练, 即使跑了也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应想到在学生主体意识上做文章, 让他们从心理上认识到中长跑的好处, 从而主动参与。

近几年来, 在长跑教学中, 我坚持在新课开始前从思想上给学生以鼓舞, 通过讲述世界及国家长跑名将的故事, 告诉学生他们是如何训练的, 当然我们不是训练运动员, 举出他们的例子, 是让学生首先树立吃苦的勇气。接着从反面告诉学生长跑时会出现的一些不良反应, 如“极点的出现”, 以及怎样克服“极点”现象。如“放慢跑速、深呼吸”。继续坚持就会迎来“第二次呼吸”, 以及“第二次呼吸”的特点, 这也是长跑成功的最好标志。当然。还要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 长跑不仅是体能的考验, 更是毅力品质的锻炼。再利用自己跑长跑的切身体会教育他们、感染他们。譬如在跑步过程中心中老想着“不行了”、“走走吧”等, 如果有这种思想, 肯定是坚持不下来。如想着“快了”、“就要到达目的地了”、“坚持、坚持”, 那么离成功就越来越接近了。通过以上思想攻关, 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让学生自愿去跑步了,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参加锻炼的主动性, 又提高了学生达标成绩。

摘要:在技术教学中, 学习的项目、练习的方法、思考的问题是统一的相互联系的。有了学习内容, 才会有思考的方向和练习的目标。如果课堂上只安排学习内容和练习的方法, 而不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去分析、解决技术上的问题, 那么学生所掌握的技术也只能是暂时的、浮浅的。巧妙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可使教学事半功倍。因此教学中加强学生思考意识的培养、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对开发学生的智力, 牢固掌握田径技术与理论知识有着积极作用。

关键词:教学,思考意识,主体意识

参考文献

[1]曲宗湖, 杨文轩.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3, (6) .

[2]樊临虎.体育教学论[M].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2, (6) .

体育意识和能力 篇9

1、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意义

1.1、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现实需要

如今人们越来越热衷体育运动, 终身体育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们没能没有体育锻炼。学校是终身体育教育的关键阶段, 只有引导学生在学习期间自发的, 带着兴趣去进行体育活动, 锻炼身体, 那么在生活中他们才会随时随地, 不管什么条件, 都可以自主自觉进行体育锻炼。尤其是在他们离开象牙塔之后的一生中, 能在终生健身观念的指导下, 不停止体育活动, 让自己可以健康、快乐、一帆风顺地生活和工作, 精力充沛的去拼搏, 努力。

1.2、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社会价值

社会不断进步, 现代化为人们提供了便利, 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得到了巨大的满足, 可是一系列新问题随之而来。举例来说, 交通有车代步, 家务可雇佣保姆, 重体力劳动被自动化机械工具代替, 人们运动的机会和体力劳动都大幅度的减少和减轻了。这一切让人们的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危害, 研究显示, 没有比持之以恒的、时常的、在恰当的时机的进行体育锻炼是预防和治疗如上不佳的身体状况和以及疾病更好的方法了。

2、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中出现的问题

2.1、教学过程中体育理论知识性不足

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重点内容是教导技术和技能, 针对体育理论知识方面的讲解内容不是很多。没有把体育理论知识教育当做一项关键部分, 理论的教导只有在上课时和这节课技术内容有联系的时候才象征性地讲一讲, 理论知识的传授不富有针对性、实效性和长远性。进行体育学习的时候, 学生无法了解自己所学的各色各样的本领对自己有怎样的用处和意义, 也不知道自己需不需要锻炼, 于是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受到了影响, 课余时间积极地、频繁地进行自我锻炼学生人数非常少。

2.2、教学目标片面化

很多高职院校把增强学生体质的教育目标放在增强在校期间学生的体质上面, 这是很不全面的。激发学生参与体育的兴趣, 引导学生把体育运动当做自己爱好、习惯, 增强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这几点要求以目前高校体育状况是没有办法做到的。

2.3、教学观念有待转变

现在的教学体制下, 教学阶段的一致性和教师的威严被超标准的扩大化了, 导致老师和学生很少交流, 互动不足。另外能挑选的体育活动项目也不多, 让学生不喜欢甚至讨厌上体育课, 虽然喜欢体育运动, 可是对体育课却望而生畏, 很明显如此之教学形式并不符合体育教育的目标, 无法令学生更好的懂得体育锻炼的技巧, 提高身体素质培养终身体育的理念。

3、问题解决的措施与途径

3.1、加大对学生运动保健知识的传授

如何通过使用保健知识来保护自己是学生们持久进行这种体育锻炼的基础。所以在教学中, 常常向学生传输体质与健康知识, 让学生懂得什么是身体健康, 哪些是运动处方及运动处方的设计等。经常教导学生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和常见疾病的预防知识等。

3.2、建立长远的教学目标

长期的教学目标凭借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教学以及运动处方式的体育教学能够实现.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核心内容是说在现实的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把体育课和学生课外的体育活动关联到一起, 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连贯性和统一性, 如此一来才能确保学生体育学习的是不间断的, 把体育意识一步一步地渗透道学生日常生活中去, 从而对形成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有所帮助。

3.3、转变体育教育观念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务必遵循“健康至上”的原则, 把提高全体学生的身体素质作为目标, 为了能够适应未来, 要保证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全面发展。因此,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标识是, 学生在校期间身体素质提高的很醒目, 树立了健身观念、能力和体育意识, 形成主动独立锻炼的习惯。所以, 高职院校体育要了解体育的本质, 实实在在地做好学生“终身体育”教育, 要让大学生树立稳定的体育观念。

高职终身体育教育和终身体育教育两者是相互依存, 彼此相长的关系, 高职体育教育的改革务必把终身体育教育当做基准。从学生受益终身为根本着眼点, 着手与学生的兴趣, 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 形成学生体育考核评估体系, 构建多方位的活动氛围, 达到时代对高职学校体育教学的要求, 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翁艺坚.高职高专体育教学改革与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0, (2) .

体育意识和能力 篇10

一、高职院校篮球运动对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及能力的培养的优势特点

1.群众基础优良。

篮球运动在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中是不能或缺的教学内容之一。篮球运动不仅是国内开展得最为广泛、最为普及, 而且是年青人最为喜爱的、参与得最多的运动项目。在各高职院校选择篮球作为选项课的学生非常的多, 在学校组织的各类体育赛事中参与课余篮球比赛的学生人数也是最多的, 也就是说在各高职院校拥有着众多的篮球人口;另外, 大多数学生具有一定的篮球基础, 了解和掌握了一些篮球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因此, 在高职院校开展篮球运动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这为大范围地、普及性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及终身体育能力奠定了基础。

2.场地设施齐备。

我国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基础设施特别是体育场馆及设施建设是比较的齐备的, 其中, 又当数篮球场地是数量最多的, 篮球场馆设施是最为先进、最科学化、最为现代化的;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安装以及多媒体教学的普及, 这些都激发了学生对篮球的兴趣、促进了学生积极地参与篮球运动;并且在社会中 (如学校、工厂、机关单位、社区) 拥有大量的篮球场地及设施, 这些现行的和后继的可以利用的资源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及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充分的物质资源及优良环境。

3.师资力量雄厚。

教师是一个学校的必要组成部分, 体育教师更是学校体育的必要组成要素, 而篮球教师更是每个高职院校必备的师资力量。在各高职院校不乏篮球老师有着篮球专业所特有的高大的外型、阳刚的气质、娴熟的篮球技术, 这些往往能俘获很多学生的心;加之, 这些老师在篮球方面有着深厚的篮球理论基础知识、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在篮球运动及裁判方面有着较深造诣, 使得更多的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其影响, 越来越热爱篮球、热爱运动, 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及能力的培养做了良好的开端与引领。

4.活动形式多样。

篮球运动的开展形式是可以多种多样的, 可以自行练习, 可以几个半场一对一、二对二、三对三、四对四及全场五对五随意组合来进行。其可以是学校开设的篮球选修课, 也可以是课余组织的各级各类的篮球比赛, 还可以是由爱好篮球的学生组成的篮球俱乐部。篮球运动形式的多样性与丰富程度让篮球更为容易地被学生所接受、喜爱和参与, 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及能力的有利条件。

5.趣味性与竞争性相融合。

篮球是集体性、娱乐性、对抗性、竞争性于一体的项目特点, 与年轻人活泼好动、喜欢游戏、敢于竞争的特点相符, 所以吸引了大批青年学子。也正是由于篮球运动趣味性与竞争性相融合, 使得篮球教学的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在各级各类的比赛中学生表现得更是逛热,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浓厚的体育兴趣以及积极性参与体育的意识。

6.健身性与健心性的统一。

篮球运动可以提高学生的速度、力量、耐力、弹跳、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发展学生的运动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的功能, 真正实现增强学生的体质。此外, 篮球运动所倡导的勇敢、果断、顽强、团结、协作等心理品质都是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提升。也就是说篮球运动符合当代大学生生理、心理需要, 它可以协调精神状态, 缓解精神压力, 也可以作为一种交际手段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使大学生之间减少不协调因素, 培养共同协作的精神。这使得学生持续不断地坚持利用篮球来进行体育锻炼、这也是学生自身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掌握终身体育能力的目标及动力。

二、在高职院校开展篮球运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及能力的方法

1.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 让学生掌握终身体育锻炼的科学理论知识。

通过对篮球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并适当地涉及其它的一些体育理论的基本常识, 如体育健身原理、体育运动基本规律、科学锻炼身体原则与方法、体质评价、医务监督与体育保健等体育知识, 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育锻炼的科学理论知识。这样才能从理性上对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价值有着充分的认识, 持之以恒, 从而养成习惯。

2.运用成功体育教学法, 激发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兴趣。

在篮球运动教学中引入成功教学法, 以期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快乐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终身热爱、不懈参与体育锻炼的目。例如, 对于个别能力差或各种心理、生理上的原因, 不能顺利获得成功的学生, 可根据情况降低要求, 使他们也获得成功。在篮球教学中, 对于素质较差的学生可以对他们适当降低要求, 把篮筐高度降低, 这样他们投进篮的机会大大提高了, 使他们也尝到了成功的快感。还可以在篮球比赛教学中, 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技能掌握的层次将学生按分组进行比赛, 从而减少部分学生失败感,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

3.采用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 让学生掌握终身体育锻炼的技能和方法。

改革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在篮球教学的过程中, 经常要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注重对学生的启发教学, 还有安排学生当实习老师组织教学等自主学习的方法或是要求学生根据现有的一些篮球技战术创新编排一些新的组织防守或进攻的方式。利用这种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练习的能力, 让学生自身真正地掌握终身体育锻炼的技能和方法, 在以后迈出校园步入社会仍能为其所用, 并能得心应手。

4.组织观赏和进行课余比赛, 调动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篮球活动体现着形态美、动作美、力量美, 且观看后给人们带来的振奋和激情以及运动后带给机体的轻松、愉快的情绪体验也都包含着美的感受。因此, 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各种篮球比赛, 如CBA或 NBA等赛事, 观赏到那精彩的扣篮、漂亮的传球、灵活多变的运球, 让学生体会这种美的享受, 来膨胀学生终身体育的热情。另外, 竞争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手段, 学校、老师应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篮球比赛, 充分利用学生的竞争意识及集体主义荣誉感来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郑文清.篮球兴趣培养是终身体育发展的需要[J].山东体育科技, 2008.

体育意识和能力 篇11

《全民健身纲要》中提出“全民健身活动,培养人们的终身体育意识”。因此,高校体育应以“健康第一”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科学的锻炼习惯为重点,并使之牢牢扎根于每个学生的思想和生活之中,才能使学生受益终身。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首当其冲站在运动的前端,培养良好的体育意识,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本文通过对大学生所存在的体育问题和现状,探析如何进行对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帮助大学生的养成终身体育意识。

二、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一)体育意识的涵义

意识是指人所特有的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意识使人能够用客观现实中引出的概念、思想、计划等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使行动具有目的性、方向性和预见性。它是人类特有的反映现实的最高级认识形式。这种反映的起源和产生,总是和人们的实践活动紧密相联的,只有客观事物对人施加具体影响和作用时才能产生相应的意识。体育意识也一样,它是客观存在的体育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对体育感觉、思维和判断的总和,是人对体育运动总的认识和看法。

(二)大学生体育意识的特点

当前大学生所存在的体育意识差距比较大,由于他们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部分同学由于受到高中应付式体育教学,把体育课当成业余课程,不太重视体育,甚至厌倦体育,即使现在处于大学期间,还没有将这种错误观念改变过来。造成许多学生体育意识淡薄,出现许多不良的体育行为。

体育意识一般具有有序性、丰富性、持久性、连续性等特点,“由于大学生一般都处在18-23岁之间,各种生理机能正处于成熟高峰,随着生理发育的日趋成熟,给他们的心理发展带来了微妙的影响,“生理—心理”的联动反应在体育活动中表现更为突出.男同学追求英俊健壮的体格,讲究举止的风度,力求潇洒,在体育运动的激烈对抗中表现自我,发挥自我.女同学追求婀娜丰韵的体态,讲究举止的端庄,力求健美.他们在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中,既塑造了健康的体魄,又形成了各具特点的体育意识”,于是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具有如下主要特点。

第一、在学校期间,长期受到体育熏陶初步形成开始参加体育锻炼的体育意识。大学期间,由于他们的课余时间比较充裕,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进行锻炼活动。锻炼时间完全由自己控制,能够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体育活动。一些不太愿意参加锻炼的同学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也参加体育活动,初步形成了体育锻炼的意识。

第二、体育意识在形成过程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在体育锻炼中,男生大部分会选择对抗性、力量性、刺激性较强的体育项目。如篮球、足球、拳击等项目。而女生喜欢选择对抗性、力量性、刺激性较强的体育项目。如健美操,排球,羽毛等项目。

三、如何培养大学生体育意识

体育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随着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的提高而进入更高层次的,这就需要教师给以科学的、系统的、卓有成效的培养 , 才能使之不断丰富和完善。

(一)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进行有针对性的体育观教育和引导

“要帮助大学生培养体育意识,就应该有意识的把思想教育有机的渗透到学校体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中去。在提高大学生对体育认识的同时,也提高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社会责任感,增加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学生具有体育兴趣就回慢慢参加体育活动,激发对体育的爱好,更好的加强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二)消除各种影响体育意识的因素,提高大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

目前大学生存在着许多不良体育意识,厌倦体育,以各种借口理由进行推脱,不愿意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当前种种不良的体育行为,都是由于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的各方面因素影响。

(三)加强习惯形成关键期的体育教育习惯的最大特点是自动化

习惯的养成规律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不稳定到稳定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大学期间是大学生形成习惯的关键期,此时,他们求知欲望强烈,可塑性大,也最容易接受成年人的(特别是教师和家长)的影响和引导。在此期间,他们“在生理上也正处于生长发育与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培养大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既有利于其生长发育,又能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因此,在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学校、家庭和社会所施加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激发大学生的体育兴趣和参加运动的主动性,促使体育习惯养成。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郑日昌先生讲:“兴趣与爱好好像催化剂,它不断的促进实践,而实践则不断开辟着儿童智慧发展的道路”。只有兴趣,才能使人有坚持的自觉性。在校内外的体育活动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发挥其优势,激发其主动性,当受到挫折时,要及时给予关心、帮助和鼓励,以增强自信心”。由此,激发大学生的体育兴趣与参与运动的主动性,有助于体育习惯的形成。

四、大学生体育意识培养对体育习惯养成的影响

提高体育意识是养成体育习惯的基础,良好的体育意识是养成体育习惯的催化剂,潜在的体育意识支配着人的体育行为。体育习惯是由重复或联系而巩固下成为需要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在每次的身体锻炼或比赛中,不停的重复某个动作或方法,循环的练习可将某种意识不断的灌入到锻炼活动中去,使其巩固下来成为一种自动化的行为方式。大学生体育是学校体育最后阶段,自觉自愿地从事体育锻炼,在有意无意中培养体育意识和兴趣,让大学生养成良好锻炼的习惯.所以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有助于体育习惯的养成。

五、结论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体育意识有助于体育习惯的养成。与此同时,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不仅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自学自炼的能力,更能增强他们的面对困难和战胜困难的自信心,最终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终身体育意识。

参考文献:

体育意识和能力 篇12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健康第一”,体育兴趣,体育习惯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学校体育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体育运动兴趣的培养,以及运动习惯与参与意识的形成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为根本宗旨的今天,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所以,学校体育和教师必须主动地适应社会变化的这种要求。因此,激发和保持大学生的运动兴趣,增强大学生的健身意识,培养大学生的体育习惯和爱好,树立终身体育观念,是高校体育教育的首要任务和主要目标,也是广大体育教师的一个永远的课题。要完成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一、使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和意识

胡锦涛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把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激发的群众体育热情保持下去,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体育健身意识,培养人民健身习惯,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活动和全民健身运动。”健身是学校体育尤其是高校体育的本质和特征。党中央提出: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

学校体育是国家民族体育和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全民族健康水平的关键环节,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全面发展新人的重要手段,同时还是培养青少年运动的基地,学校体育所具有的教育功能在培养人们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集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刻苦耐劳、顽强拼搏精神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最终目的在于全面培养和造就能适应时代要求的一代新人,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学校体育是现代化体育的基础,它的教育功能不仅体现在健康娱乐,或是为升学就业作准备,还要为人的一生作准备。要使学生对体育保持激情,除了增强体质学习运动技能之外,必须让学生在健身过程中感到身心畅快。因此终身体育全面发展和快乐体育应贯穿在学校体育之中。

我们既要强调发展学生个性和对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又要强调学生自信、进取、竟争、效率等现代化观念的培养;既要增强学生体质,又要使学生在获得必要的体育知识、技能,形成良好锻炼习惯的同时,培养组织观念、集体意识、人际交往能力,为日后走进社会打下基础。

学校体育是基础体育,在体育教育中要使学生感受体育带来的快乐,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夯实思想基础;指导学生了解体育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奠定学生的理论基础;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能力和技能,使广大学生打好身体基础。要培养学生在各种环境下独立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首先要使学生树立“健康第一”观念,增强体育意识,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体育爱好,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这是高校体育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二、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养成体育习惯

作为学生在校教育的最后一站,高校的体育教育应把培养大学生形成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进而树立终身体育意识作为首要任务。兴趣是人探求某种事物和知识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具有强烈的积极情绪色彩,是进行活动的重大动力。兴趣可以说是天然的启蒙者,兴趣可以引导和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关系到体育课的效果,所以高校体育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形成体育爱好,进而养成体育的习惯,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体会快乐,从而热爱体育,做一个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体育人。

培养习惯是一种养成教育,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体育的兴趣、爱好和习惯,在体育活动实践中有不同的意义。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爱好是一种行为的积极表现,而习惯则成为生活中的自然行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使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培养爱好,并使之形成习惯,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兴趣是创造一个快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夸美纽斯),只有在学习上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兴趣。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效果基本上取决于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学生只有乐学才能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要多采用快乐体育的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持续保持对体育的兴趣,获得快乐。

要培养体育习惯,学校要多开出学生喜爱的各种体育项目。既要考虑高素质人才知识的需要,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要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留下较多的思维空间;既要有利于学生掌握“三基”养成良好的习惯,又要符合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与文化层次,把学生放在核心地位,把培养终身体育健康习惯作为目标。大学体育应该加强非竞技运动项目,个人运动项目,易于坚持锻炼的运动项目(即不受年龄,运动负荷限制的运动项目),特别是适宜职业需要的体能项目,使学生掌握一两项健身手段,内容突出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

大学学校体育的内容、形式、方法应多样化。特别要加强小球类(乒乓球、羽毛球、网球)、休闲类(国际交际舞、形体舞蹈、健身操)体育项目的一般技能学习,使学生增强运动兴趣,掌握多种运动技能,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组织形式应丰富多样,如必修制、选修制、俱乐部制 (即学分制前提下的课内、课外选项制) 。体育项目的设置应全面考虑,除了根据本校体育设施的情况,还要做到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引进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并且要考虑学生课余锻炼的可行性和走向社会后的持续锻炼,要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不同的体育兴趣和爱好的需要。要多开设实用性好、趣味性强的体育项目,在这方面我校作了很好的探索,在加大对体育设施投入的情况下,我校开设了攀岩、轮滑、体育舞蹈、散打、网球等深受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结合传统的三大球,乒、羽、武术、游泳等,基本上满足了学生的需要,并培养了各个项目的学生体育骨干。

三、结语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这就要求广大学生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强壮身体和充沛精力。高校体育教育应把培养大学生形成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树立终身体育意识作为首要任务。在体育教学中首先要使学生树立健身意识,在教学中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使广大学生形成体育爱好,进而养成体育习惯。广大高校体育工作者肩负重担,任重而道远,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为实现既定目标,大力付出、加倍努力。

参考文献

上一篇:市场范围下一篇:投资路漫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