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的创新意识

2024-09-24

体育教学的创新意识(通用12篇)

体育教学的创新意识 篇1

新课程体育教学要求我们应以培养学生强健体魄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为教学重点, 积极地关注学生身体素质的健康成长。由此可见, 体育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功能, 有利于激活学生的体育锻炼的激情, 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它重在加强学生的身体锻炼, 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集体观念、交流交往等多方面的能力, 为学生将来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

一、创新教育与体育教育的涵义及关系

所谓创新教育, 就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 运用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健康个性, 造就创造性人才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现代体育课堂教学就是要体现创新, 创新教育的根本就改变“应试”教学为全面素质教学,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所谓体育教育, 是以培养健康的身体, 和通过身体活动对身心的培养为目的的教育。具体地说, 包括两个含义:一个为身体的教育, 既促进形态的生长和机能的发育, 形成健康而美的体格;二为通过身体教育, 促进体力、智力、情感、意志的发展, 形成健全的人格。体育教育在塑造人的形体美、姿态美、动作美的过程中, 培养和发展着感和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所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已经成为提高素质教育的手段, 体育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关系就是体育活动通过它所具有的社会环境和特有的功能, 通过教育的过程来培养人的创新个性, 开发人的创新智能。要真正体现现代体育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应用, 体育教师也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 从而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创新人才。在体育教育中利用创新教育存在的潜力开拓创新意识, 培养创新精神, 培养创新思维, 培养创造能力, 从而增强个性培养。

二、在体育课中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措施

(一) 教师应有“发展创新”的教学观

体育教师应有发展创新的教学理念来适应教学变化的发展要求。教师除了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让他们发挥学习的主体地位, 培养他们合作探究的团队学习精神。教学过程中经常有的放矢地采用游戏、竞赛等集体活动的教学方法, 有效的增强教学情趣, 强化学生集体意识观念, 增强教学集体的凝聚力, 培养学生团结和集体主义精神, 使学生自觉的适应和遵从角色规范要求, 从内心意识到服从纪律是集体的意愿, 又是自身学习的需要。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基础和性格不同, 接受掌握技能的能力有差异, 采用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的教学模式, 做到因材施教, 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在教学任务完成的前提下, 创造条件, 给学生自由练习的时间, 并分别予以指导, 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以满足自己的需要。使每个学生各尽所能, 从而真正体会到体育课给他们的学习生活所带来的身心愉悦。

(二)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意识的产生最基本的要求是思维的活跃性。在体育课堂教学中, 教师在钻研教材设计教案时, 要从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角度考虑, 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由学生个性差异很大, 教师要因人而异, 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鼓励求异、充分发挥学生特长, 训练其发散思维、启发联想想象。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 因为提出一个问题是创新的开始, 也是创新的动力, 因此在体育教育中, 教师应尝试着教会学生不断提问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的强烈意识, 及时鼓励、肯定, 使之爆发出理想的火花。比如在游戏中, 给每一小组一个小胶球, 画出一定的活动范围, 要求每组的学生以小胶球为中心, 创编或组编出大家喜欢的体育游戏。游戏前,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创新, 不要照搬已学过的游戏, 组与组之间最好不要雷同, 想方设法创编出具有新意、有利于锻炼身体、能够培养体育兴趣、具有开拓精神等的游戏活动。大家经过思考、讨论和选择, 创编了“投球得分”、“双腿夹球比快”、“叫号接球”、“击中目标”、“打活动目标”等游戏项目。在这个活动中, 教师发挥“导演”的角色, 充分让学生自行活动, 培养学生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教师还对活动形式、方法新颖, 创新意识强的小组给予肯定和表扬, 对个别有困难或游戏活动缺乏新意的小组进行点拨、启发和帮助。这样, 有效地发挥了学生自主练习的积极性,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提高了学生实践水平和经验。

三、教师要能经常采用开放式或发散性思维来形成问题, 引导学生思索, 培养创新意识

要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必须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体育教育自身的优势, 转化限制条件为有利条件, 拓宽思路, 大胆突破, 创造适合本校实际的方法, 使每节课都做到教法新颖, 措施有力,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 在进行投掷实心球的教学过程中, 首先向学生讲明投掷的原理, 投掷的远度取决于投掷的角度与出手速度。只要学生掌握了这两点, 那么就可以以任何一种方法来进行投掷练习。如:双手抛、单手抛, 助跑抛, 前抛, 后抛等, 通过以上方法的练习, 学生就可以通过投掷的原理来比较哪种方法好坏, 这样的体育课既锻炼了身体, 又培养学生的思维。

四、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思维, 想出大量的不同的方法或答案

现代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而我们的任务不仅是要让学生的身体好, 更重要的是把学习和锻炼的方法教授给他们, 面向全体学生, 让他们掌握方法, 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发展人际关系, 开发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 掌握对美的认识和理解。旧有的授课模式片面强调了身体锻炼, 而忽视了对学生思维的全面培养, 不能以大多数学生为主要教学目标, 这与当今创新教育的要求是不相符的。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向思维, 从不同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 在进行负重练习时, 规定三人为一组两人去抬一个人, 教师教会学生一到两种方法。我们可以通过这一两种方法来自己联想一些其他的方法进行负重练习。要求有所变化, 不得重复已知的一、两种方法。另外, 我们还可以再加大难度, 由四人一组来进行练习等。

参考文献

[1]《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探索》中国教育学刊200002

[2]《论体育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关联性》唐静萍《体育与科学》2000.3

[3]《采取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北京教育200008

[4]《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北京教育200005

[5]《重视学生的创新素质》张红军《中国学校体育》2000.3

体育教学的创新意识 篇2

美术,是创造思维、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培育最直接的一门课程。小学生是走向成熟的重要初级阶段,我们不急于要求他们有大的成就和成果,每个人都一定要画出什么优秀的作品。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创造性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勇于探索,敢于创新适用社会发展的创造力。我们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在他们这个可塑性最强的时期,通过美术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创新精神,创造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充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下面谈谈我的认识和这方面的教学思路:

一、创造好奇,培养兴趣

创造是在内在的动机下激发产生的,由于内在的动机是个体评价工作与自己的兴趣匹配时形成的,所以在创造过程中内在动机与兴趣直接相联系。爱因斯坦说过:“现代的教学方法竟然还没有扼杀神圣的探究好奇心,这不异是个奇迹,因为这株幼稚的幼苗,除了需要激发他外,主要就是需要自由生长,没有这种自由,他就不可避免地要遭到毁灭。认为洞察和探究的乐趣可以用压制的手段和责任感来促成,那就大错特错了。”因此,创设好奇与兴趣的培养很重要,同学们在强烈的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学习产生兴趣,从而达到预定的目的。

如三年级美术《卡通大亮相》一课的教学中,我是从学生感兴趣的卡通故事入手,让学生从神奇的故事中获得好奇与兴趣。然后介绍卡通的有关知识,最后导入卡通画设计、制作与创作等。同学们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对学习产生浓郁的兴趣,想去表现,设计出造型新颖,奇特美丽的画面。在开心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开拓思维,意识创新

创新教育是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是一种以个体的内心世界中源源不断的去诱导,提供最佳创意的人格特征的教育。我们要树立新的教育观,积极探索或采取灵活多样的现代教育方法。在教育中教师激励性的语言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并能让这种欲望保持长久。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创设生动和谐的气氛,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开启他们想象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美术第九册《记忆画,升旗》一课。对农村的小学生来说,只局限于学校的升旗仪式,对国家的尊严和象征,理解比较抽象,甚至陌生。我们在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时,一定要注意充分展开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意识的扩展和创新,提高爱国热情,渗透民族精神。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进行描述。放开学生的思维,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提高素质与想象创造能力

创造能力是指人的在某一领域能表现出来的独特、杰出、非凡的才能。它是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各种能力的综合,而这种因素的形成发展都离不开创新活动。在美术的课内课外中,以提高审美素质为主线,以提高创新能力为出发点。教师不能把主观意志强加给学生,让每个学生有个性,有特点,有专长,善于观察,勇于表现,敢于标新立异。所以在课外兴趣辅导中,我经常带学生出外写生,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分析比较,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构思创新,寻找自己最佳的构图和表现方式。

在教想象画《森林王国》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着手,启发学生在生活中搜寻有趣的生活经历、片段等,抓住有利于想象的契机,如“我和爸爸妈妈的故事”、“同学之间发生的事”等等。总之,先启发学生回忆起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人和事。然后再启发学生领悟人与车、马路、房子等等事物之间和人与人之间可能产生的各种关系,让学生在头脑中理清这些关系,为“组合”创造条件。然后进行场景的转换,进入到森林王国,用类比法,让学生把一只只小动物想象成自己熟悉的人物。为创造想象启开思路。

三年级有一节《盘泥条》的泥塑课,这是一节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美术的综合素质,比较典型的一堂课。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具有饱满的热情,我们在鼓励性的科学引导下,不框制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充分的发挥想象,进行创新,塑出各种各样的作品。从而达到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最后,我们不妨用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话做个总结:“让我们解放眼睛,扔掉有色眼镜,要看事实,看未来,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布,要想得通,想得远,解放嘴巴,享受言论自由,谈天,谈地,谈出真理来,解放双手,甩去无形的手套,大胆操作,向前开辟;解放空间,把学生从文化的鸟笼中解放出来,飞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去捕捉。”素质教育是我们教育的发展方向,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是素质教育一项基本的目标。

教师与创新意识培养 山东省枣庄市师范附小 黄洁成、张彤彤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已成为教育活动的迫切任务,而完成这一任务,关键在教师。那么,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下面谈谈我们的做法。

教师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情景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

俗话说:“教学和谐情为桥”。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情感交流的过程。只有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友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心理上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驰骋想象,敢于标新立异。反之,如果课堂气氛过于严肃,就会抑制学生的积极性,阻碍学生的思维。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先引导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过程,有意渗透转化思想,借以暗示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接着教师用亲切、温和的话语对他们说:“今天这节课让大家都来当小老师,用我们所学过的方法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看谁的方法最新颖、独特、有创造性。”学生边思考边讨论边操作,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得出了多种推导方法。有些方法属于一般常规思路,有些方法则展现了学生具有较高的创造性水平,出乎老师的意料。尽管他们目前的知识水平还不能从理论上加以证明,但他们凭直觉的这种大胆的猜测是正确的,这是在十分宽松的环境下取得的一种独创性的结果。

教师的激励性评价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手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就告诉我们:创新是人的本质特征,是自我发展、自我显示的需要。在教学中,对于学生出现的“标新立异”的现象,要满腔热情地评价,用一些简短而有激励性的语言,如“你讲的真棒”“你真聪明”“这个想法很独特!”或“不要紧,慢慢说,你再想一想”,老师相信你的能力等加以激励,对于发言有独特见解者,教师可走到学生跟前和他握手,表示祝贺。对出现的简捷的算式,写上“优+有创造性”的评语或另外加分。使他们真正体验到求异的价值,产生更强烈的创新意识。如在教学:某电厂计划五月份发电240万度,实际上半月完成全月计划的62.5%,下半月发电量与上半月发电量一样多。五月份全月发电量超过计划多少万度?当大部分学生按常规思路列式的,老师启发、点拨是否还有简捷的算法,经过思考,有几位同学列式为240×(62.5%+62.5%-1)=60(万度)或240×(62.5%×2-1)=60(万度),其中一位同学说道,先求出实际发电的度数相当于原计划的百分之几,最后求出全月发电超过计划多少万度?这样教学不仅实现了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有机统一,而且激发了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中选优,好中求佳的独创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精选思维材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保证

创造性思维决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本,思维的流畅,求异也不是纯灵感的产物,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它需要长期培养训练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善于选择典型的题目,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键在于教师,只有具备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因此,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把学生真正放到学习的主体地位;其次要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从培养新世纪人才素质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到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重要意义。稿件来源:光明日

美术教学中实施创新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杨家凯 来源: 编辑: 点击率:336 发布时间:2010-3-9

苍溪县陵江小学 杨家凯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评价人才的最高标准。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美育对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美能使任何活动的境界得到提升。”那么,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实践创新教学呢?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和看法。

一、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发挥美术学科的优势。

创新教学的开展,要求教师时刻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不断探索与自省,全方位的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在课堂中,教师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教师的知识和经验成为学生可利用的资源之一,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与信息的优化选择是教师的任务之一。因此只有教师认清新时代的教育要求,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实际中,才能在课堂上有效的实施创新教学。

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美术课的优势在于能开发学生的形象和直觉思维的潜能,既非逻辑性思维。非逻辑性思维能力的提高也既是提高了学生思维的活泼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经常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大胆想象。“任何一种创造性劳动的前提就是身心自由”,美术课是培养学生想象力,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有效手段。

二、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激发主动创造的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是教师最大的过失”。教师要灵活掌握教材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兴趣来重组教材,并与他们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出来了,创新教学就不难实施了。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有了兴趣,才会使人集中精力,积极思考,而且还会达到废寝忘食、欲罢不能的地步。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的学习,创新教学就是一句空话。因此,我们首先要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在课前的导入部分上多下功夫,引起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欲望,激发兴趣。这将会极大地影响着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或者利用故事导入法、适时出示优秀范作及播放音乐,观看光碟等现代化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美术不同于其他学科,它集欣赏、临摹、想象、创作于一体,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感受美、发现美。因此,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优秀作品及范作是必不可少的。在一幅范作面前,学生常会羡慕不已,愉悦之情也会油然而生,教师有声有色,准确巧妙的启发,很快就成为学生在黑暗中探索的指明灯。因此,教师在和学生一起欣赏作品时的点评、讲评要细致生动讲给学生听,它对学生的思维、认识、作画风格、表现技法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其意义和作用不容忽视。教师可以通过现代电教媒体,巧设情境,诱导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再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和构思大胆的说出来,及时给予肯定。

三、以培养创造力为核心,体验自主创造的乐趣。

每一堂美术课,不论是欣赏课还是创作课,都要营造一种轻松愉悦、充满美感的气氛,因为这是学生审美创造力充分发挥的心理条件。教师要充分鼓励学生自主、自由地去发散思维、创造性想象,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运用自己已掌握的工具材料,发挥全部技能去表达自己的美感和塑造自己喜爱的形象。

培养创造力,首先要求教师要有计划的辅以必要的技能指导与训练。无论在线条、色彩、造型还是构图等形式美的实现都依靠技能,作为教师,应该心中有数。小学生对形式美的理解及表现能力比较弱,技能的指导与训练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地进行,以使学生能最终能成功地塑造出符合自己审美情趣的艺术形象。其次,技能的指导和训练应服务于审美创造力的培养。就小学美术教育而言,学生更需要的是追求美、创造美的动机和丰富的美感。这样,他们不管今后从事什么职业,才会愿意也能够追求生活和工作的美。只有让孩子们深刻体验美术学习中自主创造的乐趣,美术技能的指导和训练也才真正会有效果。

四、建立激励性的教学评价机制,培养持久的创新意识。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在教学中教师激励性的语言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并能让这种欲望保持长久。我们知道,任何一中有效的教学都必须有学生的参与才能取得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生动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做到敢想、敢说、敢做,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激励的功能,培养学生持久的创新意识。

我在教学中积极尝试总结出了一套适于美术课的作业评价方法,以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方法是:摒弃分数,采用等级制及评语法,特别是运用一些积极的有感情色彩的评语特受学生们的欢迎。其实美术作业原本就浸透了学生的各种情感。教师必须用孩子的眼光,才能够理解和尊重学生,在看似幼稚杂乱的图形和线条中发现他们的才华,体会他们的情感。教师在评价学生作业时,应该抱着一种充分尊重和信任的态度,运用恰当的评语谈出自己的体会和对学生的期望,可以起到与学生很好地交流的作用。学生做完画之后,急切得到别人的评价,因此,要经常进行作业展评。评价一般有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就是在学生做完作业后,把作业都摆在桌子上,学生有顺序的进行欣赏,并作评价,这样在“评”与“比”的过程中,学生的上进心、竞争意识充分的被激活了,下次作画时,学生一定会以积极的态度好胜的心态作画。教师评价主要是对低年级来说的,学生的一幅作品一旦得到老师的认可,那么学生的兴趣会更浓,信心也就会更强。因此,教师要在学生的作品中多找优点多给表扬,对学生不够完美的作品给予鼓励性的评价,从而让他们以更大的热情和信心进行下一次的创作。

初中生物创新意识的渗透教学 篇3

一、处理突发事件的创新意识

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处理突发事件需要更多的创新意识。就像教材不是圣经,教师也不是圣者。即使是圣者也难免有不知的时候。有的教师面对一些突发事件会当没看见,遇到被学生问的题目“难倒”后当作没听见,也许可能会暗自决定下课后回去查阅资料以免下次再被问倒,但是由于任课班级多等原因,往往一下课就忘记了这么一个极小的插曲。如果这时候教师能够创新处理,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七年级下册《土壤里的小动物》一节中,教材编写了一个探究活动—“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在进行分组探究时,一组学生的蚯蚓发生了“意外”—他们设计的探究中包括了探究蚯蚓对外界刺激(玻璃棒的碰触)做出怎样的反应。有个学生好奇地用牛奶吸管刺激了蚯蚓,之后把吸管放在了蚯蚓旁边,和其他组员交流实验现象和结论。结果不一会蚯蚓自己钻进了吸管,前半段就待在吸管里不出来了。他们起先觉得好笑,后来才着急起来—他们后期的实验探究依然需要用到这只蚯蚓。他们向教师求助,笔者利用问题引导:“1.为何蚯蚓喜欢待在吸管里不出来?2.根据你们之前的实验探究,蚯蚓对外界的刺激能做出相应反应吗?可否通过一些刺激让蚯蚓自己继续向前爬出吸管?”笔者在学生交流实验现象时有意让这组的学生谈了谈这起“蚯蚓的意外”。学生结合笔者提出问题给出了交流,大致如下:吸管让喜欢穴居生活的蚯蚓很受用,是有利刺激,因此蚯蚓待在里面不出来。我们用湿棉球轻轻碰触蚯蚓的后半段,模拟不利刺激,蚯蚓很快就自己钻出了吸管。实验证明蚯蚓对外界的刺激能很快做出相应反应。

学生们通过这个突发事件,不仅巩固了相关知识点,还利用了自己所学的生物学知识来解释了一些生物现象,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这个突发事件不失为课堂的一亮点。如果教师在面对这一突发事件时不欣赏学生的创意,为了维持课堂秩序粗暴地处理问题,就错过了这一意外带来的风景,也失去了一次师生共同成长的机会,彼此也对探究活动留下了一些负面情绪,也错过了对学生创新积极性的保护和肯定。

二、教材使用的创新意识

教师作为师者,在创新之路上有的身体力行做好示范作用。教材不是圣经,只是教师学生教与学的工具,使用时不可照本宣科。笔者所在地区选用的是苏科版初中生物教材。在对教材进行研读和使用过程中,根据学生生活实际情况、季节等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调整或修改,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七年级下册《地面上的植物》一节中,教材以桃树为代表植物,让学生探究花的结构、果实的结构,体会二者之间的发育关系。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桃花虽常见,但在收集观察时存在许多不便:桃树种植分散、有些小区找不到;桃花花瓣容易掉落,观察时已不完整等。有一种植物,它在南方更常见,每年在笔者教这一节的时间成片开放,植株相对桃树也要小得多,获取和携带都非常方便,这种植物就是--油菜。油菜花的结构和桃花一样简单明了。更妙的是,只需要一株油菜就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开花和结果之间的对应关系。由于活动所用材料不仅是学生熟悉的材料,更是学生课前亲自收集获取的,在课堂活动设计时就更有情境代入感,教学效果非常好。

三、评价方式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评价的关注点主要是关注学生进展的情况,是带有形成性和诊断性的。不仅要重视检测学生知识目标的达成,如果有涉及探究活动,教师还要对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探究能力进行评价。另外还要密切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状况以进行恰当的评价。林林总总就显得评价多而杂,但不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一定要实事求是。对于学生做出的反馈应该耐心品读,对于给出的评价应当仔细斟酌:尊重学生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该肯定的则应用恰当的词句进行表述,切忌夸大;理解学生由于能力或经验等原因限制导致的不足,及时引导,而对于一些明显的错误绝对不能避重就轻以免影响其他学生的判断,该批评的批评。在批评时也要显得真诚,讲究批评的艺术,注意不要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体育教学的创新意识 篇4

一、多维观察, 在实践领悟中培养创新思维

任何生命个体对于客观世界与事物的认知都是借助细致观察实现的, 可以说观察是思维认知的触角。只有真正地掌握了观察方法, 形成了观察能力, 才能为针对新情况的变化及时采取对应策略奠定基础。首先, 教师要明确体育学习中观察的价值, 可以采用正误对比的策略, 让学生观察正确的动作要领, 在形成思维观念的基础上, 通过探寻正误动作之间的区别, 避免学生在实践练习中出现错误。其次, 教师应该结合具体的观察实践, 引领学生积累相关的实践方法, 从观察视角的选择、观察顺序的确定等方面入手, 帮助学生掌握观察新方法、探寻新问题, 直击动作的核心, 从而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在教学“篮球的三步上篮”时, 教师在讲授了动作要领之后, 为学生播放了慢动作的视频, 清晰地展现了三步上篮的动作要领。学生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 教师则利用篮球比赛录像中的“走步”录像, 通过正误的对比进一步明确“三步上篮”的动作要领。

正是基于这样的观察, 学生对“三步上篮”的动作要领形成了深切的体悟, 为学生行进间“三步上篮”以及接球后直接的“三步上篮”的创造性运用奠定了基础。

二、聚焦想象, 在回忆拓展中培养创新思维

想象能力是人作为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思维的生命力重要特征。可以说, 没有想象就没有真正自由的生命。而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师也必须要注重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历练。动作要领的讲授是静止而机械的, 只有在学生主动、积极想象的刺激下, 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 为其创造性思维发展奠定基础。

如在教学“三级跳远”这一动作时, 教师就采用了“大胆想象”的策略展开教学。在教学中, 教师运用形象化的语言, 引领学生回忆袋鼠的跳跃动作, 在脑中再现其在草原上弹跳驰骋的画面, 从而感知弹跳的技术要领, 在初步感知动作结构以及合理分配发力机构的基础上, 强化对动作要领的内化理解。而在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过程中, 教师则引领学生在头脑中再度想象, 引发学生内在积极的思维反应, 从而达到自我控制与调整的目标。

通过虚拟想象的画面对自身的实践动作进行感知, 正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呈现。这对于任何一个学生而言, 都是一次创造性的融合使用。

三、积极主动, 在探究联系中培养创新思维

中国自古就有“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的古训。正是教师的启发诱导, 学生才能形成独立思维方式和思维主动性。因此, 在教学之前, 教师应该强化对学生的启发引领, 充分运用学生对于未知领域好奇的心理特点, 预设性地考量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特性。在这样的基础上, 教师巧妙地将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与能力运用到新内容的学习中来, 从而借助原始性的经验推动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

如在教学“足球踢球”的相关动作要领时, 教师首先从助跑路线、支撑站位、摆动幅度、触球部位等正面维度进行讲授, 引领学生在初步了解中形成对踢球的基本认知。而在此过程中, 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联系自己已经学习过的力学原理等知识进行深入分析, 探究思考怎样合理运用身体资源, 以更好地掌握这一动作要领, 从而在举一反三中引领学生发现与创造。

在这一案例中, 教师可以现实传授新知, 铺垫认知;继而联系旧知, 强化联系, 最后学生通过主动探究, 创造性地运用自己独特的方法提升自身对动作要领的程度掌握, 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鼓励质疑, 在审视反思中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精神的本质就在于从习惯性的传统视角中开辟出一条全新的领域, 引领学生得到全面的感知方式与成果。这就要求学生在观察世界、进行体验的过程中, 万不可循规蹈矩, 教师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富于幻想的特质, 让学生不再迷信权威、迷信书本。当然,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 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培养, 并不是要让学生目无一切, 怀疑一切, 而是要带着自己的视角与眼光去洞察现象、发现问题, 从而借助相应的理论认识现象、解决问题。

如在教学生一个全新的动作时, 首先要建立这个动作标准化的想象视角, 在头脑意识中形成优美、内在的画面体验, 并敢于表达、猜想, 甚至是否定标准性的动作, 从而相机思考为什么这样做, 怎样做才是最好的标准?

这样的思考, 并不是被动、顺应式的探究性思考, 而是以审视的方式反思为什么要这样、这样做有什么好处、是否还存在着其他更好的方式。正是这种形式的思考, 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体育教学的创新意识 篇5

摘 要:要促进现代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便必须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创新性应用人才,这便要求我国教育体系必须针对这一理念进行改革,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而高中体育教学作为我国对人才进行培养的基础和重点,对我国人才身体素质培养和良好运动习惯的养成起着关键作用,在高中体育教学中重视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有着极大的积极意义。本文将明确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性,以及探究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措施。

关键词:高中体育创新意识 重要性 措施

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便是创新,我国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便必须培养人民群众的创新意识,让我国能够经久不衰地发展。学校体育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便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不仅具有自身鲜明的特性,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进行观察、思考、操作和实践的机会。经济和社会在不断进步,对于创新性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因此新时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必然是全面培养创新型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便必须摒弃传统体育教育教学的结构,适应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对教育教学方法、模式等进行改善和创新。

一、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的重要?M成部分之一便是高中教育,而其中创新素质又是素质教育中一个重点,创新素质包括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能力。体育教学作为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是对学生基础物理原理兴趣培养的基础,是对学生体育思维、创新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等培养的关键。在高中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健全学生的创新人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教师将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点,对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等进行创新,进而有利于综合性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措施

(一)转变教育观念

高中体育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便必须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摒弃传统、落后的教育观念。高中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限于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体质,更加重要的是通过自身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对整个教学过程产生作用,从而对学生的思维模式产生积极的、正面的影响。因此,高中体育教师需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意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传统高中体育教学中,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大都较为陈旧和落后,大部分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上仅仅是向学生传授一些基础动作和理论知识,学生往往在体育教师的指导和要求下进行枯燥的体育训练,导致体育课程过于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未被激发,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自然也不高。此外,体育这一科目不属于高考的必考科目,高中学校一般对于体育这一课程都不重视,这直接导致高中体育教学缺乏创造性。基于这一情况,学校和教师都必须进行观念上的转变,重视体育这一课程,尊重和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以学生作为中心来开展体育教学,提高体育这一课程的趣味性,促进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能够独立思考,提高自身创新意识。

(二)对创造性思维进行训练

创造性思维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的锻炼逐渐获得和养成的。创新性思维也并不是对事物进行天马行空的想象,而是在遵循一定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再对事物进行创新。这便要求高中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客观的、准确的分析,发现和把握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的规律。高中体育教师只有做到这一要求,才能够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从而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训练,帮助学生逐渐养成创新的良好习惯。以体育中常见的篮球这一项目为例,体育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篮球训练方法和战术,进而通过实践来了解和明确这些战术各自的效果。总的来说,高中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尽量将课堂主动权交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身见解和想法,从而更好地训练其创造性思维。

(三)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能够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高中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营造轻松、愉快的运动氛围,让学生在身心都放松的情况下迸发灵感,鼓励学生养成多动脑和多动手的良好习惯,对事物开展积极的想象,并将想象进行实践。以篮球教学作为例子,篮球教学的组成项目之一为胯下运球,胯下运球与简单运球相比已经是一种创新,但是创新不应仅仅停步于此,高中体育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从胯下运球中得到启发,发明更多的运球方式,并对这些方式进行实践。教师应鼓励学生对不同的运球方法进行积极的尝试,并在尝试与实践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和学习的乐趣。此外,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角色转换也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以足球这一项目为例,高中体育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讲解足球这一项目中应注意的事项,以及足球这一项目的基本原理和目的,然后再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足球中的动作要领和教学方式进行探究,鼓励学生扮演小老师这一角色。高中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同样也是对学生创新意识进行培养和提高的过程。高中体育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教学,利用音频文件或是三维动画来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对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考能力进行培养。

结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有着其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今后成为国家社会所真正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学生今后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生物课堂教学的创新意识 篇6

【关键词】生物;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之力,一个国家如果自主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阵地。激发青少年的创新动机,要强化互动性,注重探究,突出开放性,训练直觉思维,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强化互动性,营造新气氛

创新思维只有在自由自在的思维空间才能孕育、诞生。因为没有宽松的环境,学生就没有主动性,而没有主动性,就不可能有创新行为。因而学生在处于高度紧张地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心理安全与自由的地方,他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是难以迸发出来的。情境教育特别强调宽松地学习情景的营造、让教学情境中的师生产生互动,从而形成了利于创新、易于创新的良好气氛,使学生的思维在宽松的情境中无拘无束,纵横千里、任意驰骋。例如在讲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中叫几个学生扮演食物网中的草、兔、狐、蛇、鹰等等。然后教师参与之中提问,在这网中谁会吃谁?什么叫生态平衡?如果生态平衡被破坏会导致什么恶果等等到叫大家演个小小游戏,从中大胆地提出问题,设置幻想,共同分析、讨论,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在以上师生互动的情境中,师生之间既有信息传递、又有情感交流,更有思维的撞击,师生完全处于平等状态,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之花的理想场所。

二、注重探究性,激发创新动机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亲倾向和动力。人类的任何行为,活动的产生和维持都离不开动机,创新活动同样需要创新动机来激发和维持。创新动机将直接决定个体从事创新活动的期待,对结果评价和体验、进而影响其从事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情境教学十分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探究问题情境,这就为青少年创新动机的激发提供了契机。

具有创造性的人都不会满足自己的认识和现在的结论,他们往往具有大胆探索和挑战精神。教学中我们常常在情境中想方设法地挑起冲突,激发学生挑战的勇气。例如:在讲到生物与环境这一节时,教室中首先挂满了各种各样的图。例如:荷花为什么生长在水里?不可能生长在陆地上?鲤鱼为什么生长在淡水中?而不是生长在海洋里?先让学生讨论、争论,提出设想、幻想等等,最后有的学生提到青蛙、鳄鱼为什么在水中和陆地上都能生活。这自然就为水生过渡到陆生找到了答案。同时指明了生物生存不仅与其生活环境有关,而且还跟影响它生活的各种环境因素有关,从而导出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这样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出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探求答案,并在成功的体验中养成勇于冒险,敢于挑战的精神,不断强化创新的动力,使其最终内化为创新的人格。

三、突出开放性,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是创造者在强烈地创新意识支配下,将大脑中已有的感性知识信息,借助于想象和直觉,以突发性飞跃的形成进行的重建、组合、质疑、生成思维活动过程。创新思维是整个创造活动的实质和核心。人类社会的任何一项发明是创新思维的结果。在教学法中,我们突出情境的开放性、包容性,给学生留下充分的创新余地。

联想是由所感知或所想的事物想起相关事物的思维活动。联想虽然并不能直接产生有创新价值的新的形象,但它却能够为产生新形象的想像思维活动提供一定的基础。通过自由想像可探索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强制联想可找到实现预期目标的途径。联想的主要类型有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和因果联想。想像是人脑在原有形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思维过程。想像的具体类型主要有三种,即再造想像、创造想像和幻想。

发散思维也称扩散思维、辐射思维、求异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不拘泥于一点或一条线索,而是从已有信息出发,尽可能向各个方向扩展,不受已知的或现存的方式、方法、法规、范畴的约束,并且从这种扩散、辐射和求异的思考中,求得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衍生出多种不同的结果。发散思维可以使人思路活跃、思维敏捷、办法多而新颖,能提出大量可供选择的方案、办法和建议,特别能提出一些别出心裁、完全出乎意料的新鲜见解,使问题奇迹般地得到解决。在生物教学中发散思维训练的主要内容有扩散列举、同解变型和引申发挥等。

谈高校声乐教学的创新意识 篇7

在声乐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中,要注重体现时代精神,并运用最为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打破以往的常规的教与学的两点一线的教学模式,多加尝试学生讨论、主题研究、比较分析等符合时代精神和时代规律的课堂模式,将真正有效率和能够体现时代性的方式带到课堂上去。在教学时,要注重内容的不断更新和方式的不断变革,声乐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因此要以最新的实践为基础,探索新的声乐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将最先进、最具有时代性的声乐知识传授给学生,在教材的编订和选择上也可以体现出时代性,声乐课程的教材要常用常新,不能持续使用一套教材而不知翻新,毕竟声乐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学生对于教材的需求也是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合理选择教材,合理编订教材, 也是在声乐教改中体现时代性的必由之路。

转变教学观念的声乐教学应该推崇创新的观念和形式,应该不断改进传统教学方式,建设探索发现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自我寻找,摸索适合自己的艺术表现类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歌曲的创作能力要在较强的基本理论知识的配合下完成。所以应该从基础抓起,在学生不断巩固基本能力的前提下,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的审美力、创造力不断提升。与此同时,还可以开设第二课堂,让学生从中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在第二课堂大胆延伸教学内容,拓宽思路。另外可以安排自行设计演唱,增强实践能力,提高演唱经验。

二、声乐教学创新内容

加强学科综合声乐教学应该站在多学科的角度展开教学,充分加强学科综合,创造新的教学方法,不受单一学科的局限,深层次咀嚼音乐作品的内涵。第一,可以加强声乐教学与整个音乐学科之间的综合。其中包含与曲式课程的综合,从曲子的结构安排与曲式课程的综合,从曲子的结构安排声乐。还有与音乐审美课程的综合, 通过聆听,感受声音的不同韵味。另外也可以与和声课程综合,通过伴奏品味和声中的层次、强弱等信息。第二,可以加强声乐教学与姊妹艺术间的综合。比如,影视、舞蹈、文学、美术、戏剧等门类的综合,将很大程度上拓展声乐教学的宽度,使声乐教学拥有更加丰富的内容。第三,可以加强声乐教学与历史、哲学、地理等学科的综合。例如:教唱《二泉映月》时,通过讲述盲人阿炳的故事,引导学生感悟命运与人生、正义与邪恶的思想内涵。

三、声乐教学创新方法

在教学中融入情感。我国传统音乐文化是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音乐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记录,是情感的一种宣泄。以中国著名民歌《茉莉花》为例,歌曲中姑娘被芬芳美丽的茉莉花所吸引,欲摘不忍、欲弃不舍,表达了作者对茉莉花的眷恋之情,更表达了人们对纯真情感的一种向往。在教学中教师只有给学生介绍《茉莉花》的创作背景、作者情感,学生才会掌握歌曲的精髓。因此,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以技巧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融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应该先从情感入手将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讲述给学生, 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体会该歌曲要表达的思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感受隐藏在传统音乐中的精髓与灵魂。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也是世界优秀的文化遗产。在当前时代背景下,要重视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要弘扬传统优秀文化、要增强民族凝聚力。高校作为最具活力的声乐教学的前沿阵地,其在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因此,创新思维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与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高校进行素质教育的目的之一。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摘要: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中体现时代性教学思路与教学模式,是声乐教学体现时代性的最为基础和最为直接的点,声乐教学要体现时代性,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在课堂细节处下功夫,将时代性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摒弃以往不符合时代特征和被淘汰了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通过新形势与新内容的探索,将课堂变为声乐教改体现时代性的传声筒和前线阵地。

体育教学的创新意识 篇8

关键词:体育教学,创新意识,培养

前言

所谓创新教育, 就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 运用科学性、艺术性的教训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健康个性, 造就创造性人才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及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 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即学生的观察能力、获得知识信息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创新实施能力等。

一、体育教学在创新能力发展中应发挥的作用

1.1健全身心, 培养创新能力

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体育教学活动, 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体育课、业余运动训练和竞赛的参与过程中得到充分的激发和培养。一节生动活泼的体育课与一场激烈的体育竞赛无时无处不包括创新意识因素的参与。如在教学比赛的顺境中, 怎样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 在逆境中如何及时摆脱或克服焦虑、急噪、不安的情绪等, 这些都是赢得比赛的关键。学生们在体育锻炼和竞赛实践的体验中不但可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而且心理素质也得到显著的提高, 这些都有助于学生锻炼意识、陶冶情操、升华情感、培养创新、完善自我, 进而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质。

1.2培养兴趣, 提高创新意识

兴趣在人的认识知识和技能形成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一个人如对某项活动有了兴趣, 并且形成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 他就能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比如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对兴趣性强、游戏化的教学形式感兴趣, 特别是为能掌握新技术、充分展示自我的个性而感到快乐。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他们才能主动去思考, 积极去探索, 才可能有创新。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是提高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

1.3培养非智力因素, 提高创新素质

体育教学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较之于其它学科更有其独特的效果, 体育教学过程中所附载的种种情景对学生的非智力品质的培养具有良好的作用, 如运动竞赛以获胜为目的, 在获胜动机的驱动下经常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使学生发挥一些创造性技术;在运动竞赛中, 每一次成功的喜悦或失败的沮丧所带来的情感体验都是强烈的。在比赛中要正常发挥技术则需要相对稳定的情绪, 这种非智力品质在体育活动中得到了培育。

二、体育教学中创新能力的激发

2.1营造教学民主氛围, 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先导

传统的体育教学中的教师讲学生听, 教师问学生答, 教师示范学生练习, 已经被体育教学摒弃, 这样的教学环境必然扼杀了学生最原始的创新欲望。而一个民主的教与学的氛围, 教师在创新意识的驱动下, 主动地转变教育观念, 对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学生给予不同的练习要求, 分别对其特征进行不同的分析, 在相互诱导的前提下, 让众多的学生都能按要求完成教学内容。例如在课堂准备活动和整理运动时, 教师可以先讲准备活动与整理运动的要求。准备活动的热身操主要是为课堂内容所作的准备, 其节奏要求稍快, 其目的是让身体充分活动开;而整理运动的舞蹈动作要求柔和缓慢, 教师可以做一些基本动作, 也可让学生在练习的同时, 让部分有一定舞蹈水平或爱好的同学自行组合编练热身操, 一部分同学跟他们学习, 其他学生跟老师练习等途径进行准备活动。这样学生在其中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 课外就会自行地认真准备, 在课内一展自身才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与创的活动中去, 而作为老师, 一方面其达到了教学目标, 而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空间便由此打开。

2.2课堂教学“再创造”, 是创新教育的主要途径

荷兰的数学家和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了数学教学的“再创造”方法。他说:“将数学作为一种活动来进行解释和分析, 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教学方法”。“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知识自己去发现或者创造出来, 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实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 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体育教学亦如此。例如教师在教学完“上挑式”交接棒技术后, 教“下压式”交接棒技术之前, 可先请5名学生出来, 成一路纵队站位, 每人间

隔1.5米, 从后向前连续用“上挑式”交接棒法, 交接棒中不准移动握棒位置, 观察的同学不难发现“上挑式”交接棒法的不足之处。此时, 教师适当的加以指导, 最后, 师生共同归结出“下压式”交接棒的技术要领。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都得到了体现, 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开启。

2.3适时进行激励, 激发创新需要, 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

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 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激励, 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一般采用以下几种较为有效的激励措施:

(1) :表扬激励。皮格马利翁效应说明, 应用期望激励学生, 学生会朝老师所期望的方向靠近。

(2) :鼓励激励。多表扬, 少批评。尤其对学习动作慢的学生, 多次的失败会使他们对体育活动产生自卑乃至畏惧感, 进而使其失去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因此在体育课结束点评中, 应对那些引不起人注意的“丑小鸭”加以鼓励。这样, 可以消除自卑感, 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

(3) :竞争激励。体育教学在竞争条件上有其独特的优势, 这些教学优势通过教师的组织教学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创新动机。

(4) :成功激励。努力创设机会, 将学生的想法和创造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去。适时的激励, 能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常置于“高期望—高表现—高期望”的良性循环中, 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得以激发。

三、体育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1注重右脑潜力的开发, 从生理基础入手, 为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奠定基础

美国马里兰州洛克威尔市特定诊断研究会, 5312名学生进行学习方式偏向测试。得出总体平均率, 37%通过触角移动来获得知识。说明“动作”即运动对大脑的刺激作用是十分重要的。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创造力与右脑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大脑左右脑的功能得到平衡发展, 两半脑的活动相互密切配合, 人的创造力才能得到高速发展。而目前的教学中, 还普遍存在着学生学习左脑化较为严重的现象, 无论是在教育的内容还是在教育的方法上, 都重言语思维而轻非言语思维;重抽象思维而轻形象思维。这些被轻视或忽视了的思想形式, 恰是创新力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 也正是靠右脑的功能来实现的。例如:在球类运动中, 左右侧肢体配合要求较高, 灵敏、协调性素质强, 发展左侧肢体技术, 是球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3.2注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一切创新的活动都是从创新性的想象开始的。通过丰富的想象, 达到对动作的反馈和对动作技术的正确掌握。例如:在教授前滚翻团身辅助练习时, 教师可以用一个滚动的篮球, 启发学生在团身的时候一定要紧, 滚动才会圆滑;再如教授铅球最后用力的动作时, 教师也可以用“拉成满月的弓”来比喻最后的用力动作, 通过恰当的比喻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 通过恰当的比喻开启学生丰富的想象,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3多采用有利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创新是人类社会生生不息、永远向前的动力, 是民族兴旺的不竭之力。必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学校教育, 必须以发展人的创新思维, 开发人的创新潜能为核心。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 应该多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多媒体教学、CAI课件等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结论

创新是素质教育培养新型复合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应紧密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 利用直观生动的教育方法启迪诱导, 不拘一格求创新, 在创新中摸索规律, 借鉴传统文化, 时刻强化和调整创新方法, 探索创新新途径。

参考文献

[1]李焕萍.采用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M]北京教育, 2000 (8)

[2]陆晓燕.试论创新教育.[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 (2)

[3]张力.基础教育与创新.[M].人民教育, 2000 (8)

[4]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9

一、创设情境, 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以及将所知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 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 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教师可以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如钠与水反应、镁条燃烧、喷泉实验、爆炸实验、铝热反应、银镜实验等。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 还应激发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 方才起着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如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思激趣;理论联系实际, 讲解化学在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讲述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 侯德榜制碱法等化学史, 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社会性动机等。另外, 化学教师良好的教师形象, 生动、准确的讲授, 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 幽默大方的举止等因素在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情感作用。

二、积极鼓励, 培养学生敢于创新

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特别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例如学习乙烯性质时, 教材上用乙烯使溴水褪色的实验来说明加成反应。为此, 可以向学生提问:既然实验是乙烯与溴水的反应, 为什么方程式中只写乙烯与溴的加成?乙烯与溴水的反应和乙烯与溴的加成反应是否相同?是否具有相同的产物?我不是直接给出答案, 而补充了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的反应实验, 又引导他们从加成反应的过程去讨论, 自己得出答案。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教材结论的局限性。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 逐步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设计、探索实验, 培养创新思维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特别是在中学教育阶段, 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 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他常规实验所无法比拟的。

如学习原电池知识后, 可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利用生活中的某些物品自制简易原电池。学生完成后, 再组织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比较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等。对好的方案特别是有创新的方案, 进行表扬和奖励。鼓励学生创新, 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开展科技活动, 展现创新能力

创新活动的基础是科技活动, 科技活动的开展状况深刻地左右着创新活动。为此在工作中必须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开展科技活动。从课外兴趣小组开始, 建立初步的创新活动的基础。通过教师的指导,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利用现有条件, 想方设法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比如:可以先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家庭小实验, 再结合课本, 适当补充学习一些课外知识, 拓宽知识面, 进行一些趣味性而有意义的实验, 并引导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 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才华。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活动中, 也要注意联系社会实际。可以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 到工厂、农村、商店等地进行参观、访问、调查, 写出专题调查报告, 并联系社会实际, 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

谈会计教学中的创新意识 篇10

一、创新课程设置

一个具有良好职业判断能力的会计人员应具有宽广的视野, 能够从经济学、管理学的角度审视和理解会计。对能力要求而言, 未来的财会人员必须具有传递和接受信息的能力, 与他人一起共事的能力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像英语、计算机、演讲技巧等都要进入实践技能项目作为会计人才的硬件素质之一。对知识结构而言, 应具有会计专业知识和企业管理知识。只有将各类知识融会贯通, 才能打下全面而扎实的基础。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时间的分配上, 应适当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 灵活安排实习时间。未经过实践锻炼, 动手操作能力差的教师, 下派到业务部门、企业等挂职锻炼, 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创造条件让会计教师平时经常到第一线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熟练掌握会计循环各个阶段的实务操作, 并解答会计循环过程中出现的操作问题, 熟练掌握会计核算中一些特殊会计事项的处理, 具有综合会计信息、分析会计信息的能力。

二、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的工作, 不是写八股文, 生搬硬套。虽说在教学过程中有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模式。如果把别人的东西拿过来就用, 那么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实际上, 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是教学效果, 采取何种方法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是全体教师奋斗的目标。传统的教学方法如系统讲授法、对比法、演示法等, 对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是颇有成效的, 但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则收效甚微。知识经济时代不会是一次教育、终生享用的时代。会计职业教育中, 学生的创新能力将是衡量一个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 也决定一个学校在教育市场上的定位及发展方向。因此, 必须创新教学方法。在会计教学过程中, 为了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培养各方面的能力, 笔者比较常用的是“启发式”教学法。所谓启发式教学法, 既是一种教学方式, 又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 其精髓在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创新精神。要把每一节课讲述的内容精心设计成几个大问题, 每个大问题里含有许许多多的小问题, 小问题里面又含有许多更小的问题。这些问题借用学生已有的知识, 一步步学习新知识, 问题的逻辑性很强, 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大部分问题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学生有可能回答出来, 但必须开动脑筋, 努力思考。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教师不断地问问题, 学生不停地思考。回答问题时, 有时学生齐声回答, 有时找个别思想走神的学生回答。整个教学过程好像是教师和学生的对话。

三、创新教学观念

培养学生能力, 关键在于培养创造能力。如果我们把高职高专生的智能结构比做一座金字塔, 那么知识是塔基, 智力是塔身, 能力是塔顶, 而建立在优秀的思想素质和良好的非智力 (心理) 因素之上的创造能力, 则是令人仰慕的塔顶明珠。“创造是一切东西的本源”, 也是成功的本源。会计人才不仅要有较强的处理会计实务的能力, 还必须具有创造能力。其既表现为对会计核算、会计监督等具体会计工作的变革与创新, 又表现为适应社会需要改革和完善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 制定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会计改革的深入, 创造能力在会计人才智能结构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

四、创新教学实践

会计学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做好会计工作, 不仅需要扎实、系统的理论知识, 更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动手操作能力。传统的会计教育往往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 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使学生就业时尽快适应会计工作岗位, 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接触实际事例和会计实物, 强化会计实践教学。目前在会计实践性教学方面尚无成功的模式可供借鉴, 学校可以做多方面的尝试。首先, 不要认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只是会计实验课程的任务, 各门会计课程的任课教师讲授理论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通过点点滴滴的渗透影响学生, 达到培养实践能力的目的;其次, 加强会计实验课程的教学, 丰富会计实验课的教学内容, 教师可采用某一企业半年或一年的经济业务让学生在模拟实验室实地操作, 练习会计的整个工作流程, 将教材融会贯通, 为增强学生审核单据的能力, 要将模拟教材的原始凭证裁剪下来, 实行审单入账, 而不是审题入账。会计实验课程应分为会计学原理和财务会计两个层次进行, 前者设计简单的会计实验资料, 培养学生的账务处理能力, 后者设计复杂的会计实验资料,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 从事会计专业教学, 必须牢固树立起职业化教育的理念, 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实现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 使会计专业的学生成为精通业务, 掌握专业技能的行家能手。必须加强会计实践教学环节, 将会计实践贯穿于整个会计教学活动中, 这样才能为社会输出合格的会计人才。

摘要:会计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 怎样帮助学生理解和吸收会计理论知识, 真正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实践操作能力, 学以致用, 真正学好会计是会计专业教师的一项重要使命。作者根据自身教学经验谈谈建议。

关键词:会计教学,创新意识,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军娥.谈中职会计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新疆教育, 2012 (23) .

[2]史勇红.中专会计专业创新教学浅谈.考试周刊, 2012 (88) .

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11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382-01

我们在教学中要把学生这方面的潜能挖掘释放出来,不断注入开发创新意识的活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要创设有利于创新思维发展的教学环境气氛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闲暇出智慧”。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把微笑常带入课堂,富有情感地教学,语言亲切自然,趣味盎然地启发、感染,能积极捕捉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课堂重鼓励多表扬,放下传统教育观念中教师的高架子,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时刻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勇于蹲下身来和学生平等交流,真诚喜欢每一个学生,为学生付出真挚的爱,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真正的良师益友。反之,情境压力会使学生情绪紧张,从而妨碍其创新的能力。如果教师不允许、不提倡创新,不组织学生进行创新学习,教学充满了控制命令,主观专断,死气沉沉的气氛,那么,学生的创新能力便会在压抑的气氛中枯萎。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营造一种能诱发学生潜在的创造智能,自由释放其创新风气的学习环境。

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在于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入新概念,新方法之前,可以先提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这时由于学生运用旧知识已不能顺利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激起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与新问题需求之间的冲突,由此产生了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愿望。这种由问题情境而引发的认知冲突的激起和解决,就成了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动力。

要让学生有较大的自由度,允许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地表白自己的想法。“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郭沫若同志曾满怀激情地说:“我希望老师们,以你们的积极性启发同学们的积极性,以你们的创造性启发同学们的创造性,新生的嫩芽希望不要加以拘束,请充分辅导他们,让他们活泼地成长吧!”。所以,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认为教师应该做到:(1)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尊重儿童所提出的不寻常的问题、意见和解答;(2)解除儿童对错误的恐惧心理;(3)鼓励多样性和个性,避免强求一律;(4)使学生主动地学习,自己发现问题,允许学生在学习中有自己的过程、特点和灵活性;(5)不要用固定的眼光看待有创新潜能的学生;(6)在班上形成相互合作的民主作风,避免权威态度;(7)鼓励学生同有创新潜能的人接触等等。只有创设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才能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扩展延伸,培养思维的敏锐

思维的敏锐力,指敏于觉察事物,具有发现缺漏、需求,不寻常及未完成部分的能力,也就是对问题的敏感度。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考的可能。有问题不一定有创造,但没有问题就一定没有创造。教材是为学生学习提供的例子,教学中既要依靠它又不要受它的限制,这样才能发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学生时期比较好动,什么事情都想亲自试一试。针对这种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多动手进行实际操作。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自己去看。世界著名人士,法国雕塑家罗丹曾经这样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需加强对学生的观察能力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自己去说。

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随意议论、相互交流、回答提问等活动不能限制过多、过细,这会造成学生因回答不对或害怕违法教师的有关规定而感到紧张、焦虑甚至受压抑的现象。解放学生的时间,让他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三、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意识来自于问题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往往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瓦特发明蒸汽机,都起源于质疑。可见,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胆略,是一切优秀人才必备的品质。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们要激发学生产生疑问,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钥匙,这是创新的起步。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在教学中,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时要着力引导他们在实践中掌握质疑的基本方法。

四、鼓励标新立异,培养求异思维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较多的是追求学生认识的“标准化”,导致了教师对学生认识发展的整齐划一。表现在课堂上,常常是教师的一言一语给学生以模式化的示范或提示,造成了思维定势,严重地抑制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妨碍了学生的创新。因此,克服思维定势,发展求异思维对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留出充分思考的时间,打破“唯我独尊”的思想,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使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引导他们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思维,允许并鼓励学生的认识朝不同方向辐射,并敢于争议,发表新颖独特的超常、超前、超群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大胆创新,标新立异。这样,即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在是非、优劣、曲直上有些分歧,但思维过程、辨析过程就是创新意识萌生、成长、成熟的过程,其积极意义绝不是某一具体问题的答案是否正确所能代替的。

五、启发创造想象,诱发创新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期的创造力更多的是以创造性想象来表现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所提供的语言信息,唤起头脑中的有关表象,给学生留下充分想象和联想的空间,让学生的想象思路向四面八方辐射。

六、挖掘创造性因素,培养创新品质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12

创新意识是多种思维方式交融的结晶,在创造活动中起关键作用,是创造能力的核心内容。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儿童的创造品质,使其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人的能力中最重要、最宝贵、层次最高的一种能力。它包含着多方面的因素,其核心因素是创新思考能力。

创造性思维并非科学家的专利,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更应该注意培养其创新意识,鼓励他们敢于与众不同,敢于各抒己见,敢于质疑问难。当然,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离不开教师正确的诱导和创造性地教学,所以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教学手段有创透性、新颖性,自然而然就会诱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本文试探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创新教育。

一、培养质疑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低年级学生刚刚接触书本知识,还没有养成一种特定的习惯,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鼓励他们质疑问难,使他们逐渐形成一种习惯。古人就有不思考不读书的习惯。当然,任何一种习惯形成都要经过一定的阶段,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提倡学生勤学好问,不要人云亦云,而应该对任何事情、任何问题都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能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要及时地发现他们中的闪光点,及时地给予肯定,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在识字教学中教会学生创新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一个人识字的多少并不代表能力的强弱和高低。我国汉字发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积累了无数的成功经验。汉字发展到今天,无论是形式发展还是内容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完善,我们教学的目的已经不仅仅是让学生认识几个汉字,而是要让学生形成一种能力,去更快更好地识字。因此,我在教学生识字时,按照汉字的造字规律教学生识字,让学生学会观察生字,再由字形推测字意,这样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学习的能力。对于形声字、同音字、形近字,只要教师稍加指点或点拨,学生就能很快掌握。在以后的识字练习的过程中,学生就能利用自己已有的能力轻松地去认识陌生字了。

三、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对于小学生来说,创新思维是一种潜在的智慧,需要后天的教育、启发和培养。加强学法指导,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读书、自学书本知识,同时更要教会他们如何去学习的方法,和运用已学到知识的方法,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例如,在教学每篇课文之前,我让学生运用读一读、想一想、划一划、说一说的方法自学课文。通过大胆的质疑,小组合作,同学之间平等的对话交流等方式,使得学生在动口、动脑、动手、动眼、动耳的学习实践中将静态的书本知识内化到动态的思维中。并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把创新的精神播撒到学生的心田,送给学生一个创新的支点,让学生们学会创新。

四、在课堂表演中展示学生的创新能力

低年级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图文并茂、故事性极强的内容。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小学生活泼好动、想象力丰富、爱表现自己的特点,让他们在熟读精思课文的基础上,自编自演课本剧。例如,学习了“狼和小羊”一文后,指导学生围绕狼和小羊的三次对话加上自己的想象表演课本剧。由于学生对文章读得比较熟,理解得透彻,因此,学生纷纷要求表演,有两位同学不仅模仿了狼和小羊的语气,而且加上恰当的动作表演,将狼和小羊表演得栩栩如生,赢得了同学们阵阵的掌声。学生在表演中不仅尝到了学习的快乐,而且展示了他们的能力,培养了创新意识。

五、让学生入情入境,激发他们的情感

学生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得以激发的。因此营造良好的情境,对于培养学生对文本的亲近感、认同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也有利于学生走进文本,品味语言,获得相应的情感体会。通过创设符合学生多方面发展需要的,充满趣味、语味、情味、个味和智慧的环境、氛围,使优化的情境与学生的情感、心理、语言和思维发生共鸣。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才是有话可说、有话想说的,这样的生本课堂也才能让学生学到更多有用的东西。

上一篇:太阳能选择性吸收涂料下一篇:农机实用技术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