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体育意识

2024-09-23

培养体育意识(精选11篇)

培养体育意识 篇1

摘要: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肩负着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增进青少年身心健康, 培育21世纪全面发展合格人才的历史重任。小学教育阶段是培养各种能力的重要时期, 也是一生中可塑性最大的时期。因此,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加强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 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终身体育,快乐体育,体育习惯

《全国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 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小学教育阶段是学生长身体, 学做人, 增知识, 发展思维, 开发智力, 培养各种能力的重要时期, 也是一生中可塑性最大的时期。良好的体育教育, 能够培养小学生的体育兴趣, 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 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因此, 终生体育要从小学体育抓起。

一、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促成动机, 动机支配需要的行为。因而, 兴趣的强度决定行为的结果, 有了积极的学习兴趣, 人的神经、情感领域也就无意识地产生了动力。而且, 这种兴趣的保持时间相对较长。

体育教学中的各项活动项目本身含有竞赛形式组织教学活动, 利用竞争心理的因素, 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兴趣的一种有效手段。游戏与竞赛以其特有的趣味性和竞争性很受青少年学生的喜爱, 青少年求知欲旺盛, 求胜心切, 根据这些特点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设计带有趣味性和竞赛性的游戏, 来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需要注意的是, 在体育教学中应坚持以表扬为主, 多用良好语言刺激, 可以增强学生情绪的正面变化, 对于学生的缺点和不足, 最好不直接提出批评, 用正面提出要求为好, 这样, 有利于防止负面作用的产生, 影响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兴趣与成功是相辅相成的, 兴趣可促使学习取得成功, 而成功又可激发学习的兴趣。因此, 在教学中, 第一, 要有明确、恰当的教学目标。一堂课要完成什么任务, 主要解决什么问题, 怎样却解决?备课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好, 上课时必须让学生明白这堂课实现的教学目标。第二, 要精心进行教训设计, 围绕教学目标如何教学采取什么途径, 运用什么方法, 各个环节之间衔接, 场地目标怎样布局等, 应有一个清晰的教学设计思路。第三, 要重视信息反馈, 作好评价总结。小学生思想单纯, 天真快乐, 大多数学生是喜爱体育课的, 但他们的兴趣有时遭到了扼杀, 使之体育意识的也随之淡漠, 教师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应注意将快乐还给学生, 这种快乐是其它课程无法给予的, 学生一旦感受到体育带来的喜悦, 就这样终身体育意识的种子就在他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二、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学生能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 学会学习体育的基本方法, 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选择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 体验锻炼身体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关心、意欲、态度和兴趣, 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 使其拥有健康的体魄。”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体育在学科教学中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 教师除了扎实地搞好课堂教学地同时, 更因注重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 这也是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意识、习惯和能力的手段。

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全面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 将自我锻炼能力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除了技术教学外, 也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 使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和有关的体育知识, 帮助他们了解当今体坛新动向、新发展。其实学生很关注体坛变化, 我们可以和学生们聊聊此类话题, 如体育明星姚明, 刘翔, 吴敏霞, 陈若琳等人物成长的故事, 生活中的小事等, 来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关注, 使学生对由崇拜到向往, 由向往到行动, 并提供机会让学生参加各项体育比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促进学生锻炼的自觉性。

体育教学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在独立锻炼过程中自我调控能力。如对练习的次数、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动作的自我纠正等, 主动积极的锻炼, 从而使学生自我锻炼成为自己的自主活动, 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有的女生胆子小, 注意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加以教育引导, 鼓励学生大胆地做动作, 一旦出现转机, 应及时加以表扬, 并让他们重复练习, 培养他们勇敢、果断、不怕困难的精神, 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 增强自我锻炼的信心, 在练习中不断改进, 更加主动地投入到练习中, 看着她们一个个独立完成练习时, 一旁的我深深地感受到, 就在这样一次次地自我练习中, 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使学生终生受益。

三、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 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

习惯, 是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 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和倾向。它有别于兴趣和爱好的是它没有意志努力的存在。而体育习惯, 更是一种自发的、能使人从中获得快乐的行为。因此, 教师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1、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 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 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 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 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 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因此, 在教学中, 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 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 各系统器官的功能, 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 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 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其次, 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 以及为什么做与怎样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此外, 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 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身体锻炼。

2、加强良好锻炼习惯的训练。

良好习惯的形成, 是意志与毅力的结果, 只有经过严格要求, 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必须努力尽可能坚强地形成学生良好的习惯, 但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最重要的还是正当行为的不断练习。”因此, 体育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 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与可能, 制定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 有的放矢地逐个项目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准确掌握动作要领和练习过程, 要由易到难, 由单项到系列, 由部分到整体, 坚持不懈, 反复训练。教师还应经常督促检查, 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总之, 小学体育教育是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关键, 它不仅为学生终生体育打好体质基础,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教师应不断更新观念、完善自我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结构, 牢固树立终身体育教育思想, 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 最终为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延军.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J].新科教, 2009 (10) .

[2]邓耀凯.体育教学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 (理论版) , 2011 (6) .

[3]董喜平.小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培养[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 2011 (12) .

培养体育意识 篇2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学生;体育意识;培养对策

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的生活质量逐步提高,新课改理念不断深入推进,社会各界在重视基本生活的基础上,也更加关注健康发展,高中体育教学受到的关注也随之增多。体育课早就成为了高中教学的必修课程,在所有学科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很多学校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体育教育对学生的巨大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流于表面形式,学生对体育的认识程度不深,无法树立体育健身的良好思想。为了切实将体育教学落实到实处,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各学校体育教师一定要转变教学思想,加大培养力度,采取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教学,从而真正发挥出体育课的巨大功效,树立学生终身健身的思想。

一、高中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体育意识上存在的问题

为了切实了解高中生体育意识不强的主要原因,笔者对甘肃的一所高校进行了调查,其结果如下。

从以上数据中我们不难发现,高中生的体育意识相当淡薄,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第一,体育课程设置存在缺陷。现如今的高中体育课大多流于形式,课堂教学内容只有跑步、立定跳远等传统项目,与语、数、外课程相比缺少周密的计划,根本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体育意识的培养更是无从下手;第二,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明。在上述数据中,我们能够直观的看到,高中生进行体育学习的目的不纯,处于玩乐和无所谓态度的学生高达60%,真正具有体育意识的人数比例不足10%;第三,学校体育学习的环境氛围有待加强。良好的体育学习氛围是提升学生体育意识的重要外在因素,但是许多学校却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例如,有些高中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不仅没有重视体育设施的修建和养护,而且将高三的体育课程全部取消。这样一来,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就成为了一句空话。

二、高中体育教学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的有效对策

从上述文章中,我们已经清晰直观地看到了高中体育课教学在培养学生体育意识上存在的问题。针对以上现象,高中体育教师和校领导一定要找到行之有效的对策给予完善,进而有效提升学生对体育的正确看法。

1.科学合理的设置体育课程

体育课程与其它课程一样是教学的基础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前一定要做好该科目的设置工作,结合新课改理念以及《体育与健康》教材内容设置课程体系,将书中涉及的田径项目、体操项目、球类运动、民族民间体育、水上冰雪项目以及健康教育分别予以教学,并结合学校的场地限制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安排课时和学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多样性,逐步提升体育意识。

2.明确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学生进行课程学习的基本前提,准确的动因能够提升体育教学的实效性,使教学目标得以顺利达成。因此,学校要加强宣传力度,让学生明白体育学习的主要原因,体育教师也要改变以往的灌输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手段实施教学,从而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某高中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理论知识讲解的时候,并没有照本宣科,而是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会,就“体育教学的内在原因”进行探讨,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体育的了解。

3.创设良好的体育教学氛围

良好的体育教学氛围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它能够通过有效的渠道提升学生对体育文化的认识。对此,各学校要不断完善体育设施建设,增加资金投入数量,做好运动场及其相关器械的安装工作,并举办一些与体育有关的活动,定期开展运动会。例如,我校于2006年10月被评为“北京2008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主要原因就在于我校在2008年到来之前就组织全校多次开展“我为奥运健儿加油”的活动,让学生身体力行的参加到体育活动中来,提升他们的体育意识。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高中生的体育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全面发展,社会各界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为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培养他们终身锻炼的体育意识,各高中体育教师一定要不断完善自我,做好课程设置,加强宣传力度,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并完善体育设施建设,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

【参考文献】

[1]郑红钢.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2]陈国明.探析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对策[J].成功(教育),2011,06:257-258.

[3]巩科呈.高中体育模块教学现状及体育创新型教学模式的探讨[D].山东师范大学,2013.

[4]万新建.浅析高中体育课程改革与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2,10:192.

(作者单位:甘肃省嘉峪关市第一中学)endprint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完善,教育教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渐突出。人们在关注语、数、外等专业学科教学质量的基础上,也更加关心体育教学。高中生正面临着高考的压力,他们的课业负担重,很容易忽略体育的重要意义。在新课改视野下,不断完善高中体育教学,加强对学生进行身体锻炼已经成为了必然之举。但是,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以及应试教育的弊端,使得很多学校忽略了体育教学的积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切实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针对这样的现象,本文就结合高中体育教学的现状,以新课改教育理念为依据,简要提出高中体育教师应该采取何种方法来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从而保证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健全人才。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学生;体育意识;培养对策

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的生活质量逐步提高,新课改理念不断深入推进,社会各界在重视基本生活的基础上,也更加关注健康发展,高中体育教学受到的关注也随之增多。体育课早就成为了高中教学的必修课程,在所有学科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很多学校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体育教育对学生的巨大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流于表面形式,学生对体育的认识程度不深,无法树立体育健身的良好思想。为了切实将体育教学落实到实处,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各学校体育教师一定要转变教学思想,加大培养力度,采取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教学,从而真正发挥出体育课的巨大功效,树立学生终身健身的思想。

一、高中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体育意识上存在的问题

为了切实了解高中生体育意识不强的主要原因,笔者对甘肃的一所高校进行了调查,其结果如下。

从以上数据中我们不难发现,高中生的体育意识相当淡薄,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第一,体育课程设置存在缺陷。现如今的高中体育课大多流于形式,课堂教学内容只有跑步、立定跳远等传统项目,与语、数、外课程相比缺少周密的计划,根本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体育意识的培养更是无从下手;第二,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明。在上述数据中,我们能够直观的看到,高中生进行体育学习的目的不纯,处于玩乐和无所谓态度的学生高达60%,真正具有体育意识的人数比例不足10%;第三,学校体育学习的环境氛围有待加强。良好的体育学习氛围是提升学生体育意识的重要外在因素,但是许多学校却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例如,有些高中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不仅没有重视体育设施的修建和养护,而且将高三的体育课程全部取消。这样一来,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就成为了一句空话。

二、高中体育教学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的有效对策

从上述文章中,我们已经清晰直观地看到了高中体育课教学在培养学生体育意识上存在的问题。针对以上现象,高中体育教师和校领导一定要找到行之有效的对策给予完善,进而有效提升学生对体育的正确看法。

1.科学合理的设置体育课程

体育课程与其它课程一样是教学的基础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前一定要做好该科目的设置工作,结合新课改理念以及《体育与健康》教材内容设置课程体系,将书中涉及的田径项目、体操项目、球类运动、民族民间体育、水上冰雪项目以及健康教育分别予以教学,并结合学校的场地限制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安排课时和学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多样性,逐步提升体育意识。

2.明确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学生进行课程学习的基本前提,准确的动因能够提升体育教学的实效性,使教学目标得以顺利达成。因此,学校要加强宣传力度,让学生明白体育学习的主要原因,体育教师也要改变以往的灌输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手段实施教学,从而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某高中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理论知识讲解的时候,并没有照本宣科,而是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会,就“体育教学的内在原因”进行探讨,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体育的了解。

3.创设良好的体育教学氛围

良好的体育教学氛围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它能够通过有效的渠道提升学生对体育文化的认识。对此,各学校要不断完善体育设施建设,增加资金投入数量,做好运动场及其相关器械的安装工作,并举办一些与体育有关的活动,定期开展运动会。例如,我校于2006年10月被评为“北京2008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主要原因就在于我校在2008年到来之前就组织全校多次开展“我为奥运健儿加油”的活动,让学生身体力行的参加到体育活动中来,提升他们的体育意识。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高中生的体育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全面发展,社会各界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为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培养他们终身锻炼的体育意识,各高中体育教师一定要不断完善自我,做好课程设置,加强宣传力度,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并完善体育设施建设,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

【参考文献】

[1]郑红钢.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2]陈国明.探析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对策[J].成功(教育),2011,06:257-258.

[3]巩科呈.高中体育模块教学现状及体育创新型教学模式的探讨[D].山东师范大学,2013.

[4]万新建.浅析高中体育课程改革与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2,10:192.

(作者单位:甘肃省嘉峪关市第一中学)endprint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完善,教育教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渐突出。人们在关注语、数、外等专业学科教学质量的基础上,也更加关心体育教学。高中生正面临着高考的压力,他们的课业负担重,很容易忽略体育的重要意义。在新课改视野下,不断完善高中体育教学,加强对学生进行身体锻炼已经成为了必然之举。但是,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以及应试教育的弊端,使得很多学校忽略了体育教学的积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切实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针对这样的现象,本文就结合高中体育教学的现状,以新课改教育理念为依据,简要提出高中体育教师应该采取何种方法来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从而保证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健全人才。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学生;体育意识;培养对策

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的生活质量逐步提高,新课改理念不断深入推进,社会各界在重视基本生活的基础上,也更加关注健康发展,高中体育教学受到的关注也随之增多。体育课早就成为了高中教学的必修课程,在所有学科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很多学校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体育教育对学生的巨大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流于表面形式,学生对体育的认识程度不深,无法树立体育健身的良好思想。为了切实将体育教学落实到实处,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各学校体育教师一定要转变教学思想,加大培养力度,采取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教学,从而真正发挥出体育课的巨大功效,树立学生终身健身的思想。

一、高中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体育意识上存在的问题

为了切实了解高中生体育意识不强的主要原因,笔者对甘肃的一所高校进行了调查,其结果如下。

从以上数据中我们不难发现,高中生的体育意识相当淡薄,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第一,体育课程设置存在缺陷。现如今的高中体育课大多流于形式,课堂教学内容只有跑步、立定跳远等传统项目,与语、数、外课程相比缺少周密的计划,根本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体育意识的培养更是无从下手;第二,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明。在上述数据中,我们能够直观的看到,高中生进行体育学习的目的不纯,处于玩乐和无所谓态度的学生高达60%,真正具有体育意识的人数比例不足10%;第三,学校体育学习的环境氛围有待加强。良好的体育学习氛围是提升学生体育意识的重要外在因素,但是许多学校却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例如,有些高中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不仅没有重视体育设施的修建和养护,而且将高三的体育课程全部取消。这样一来,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就成为了一句空话。

二、高中体育教学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的有效对策

从上述文章中,我们已经清晰直观地看到了高中体育课教学在培养学生体育意识上存在的问题。针对以上现象,高中体育教师和校领导一定要找到行之有效的对策给予完善,进而有效提升学生对体育的正确看法。

1.科学合理的设置体育课程

体育课程与其它课程一样是教学的基础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前一定要做好该科目的设置工作,结合新课改理念以及《体育与健康》教材内容设置课程体系,将书中涉及的田径项目、体操项目、球类运动、民族民间体育、水上冰雪项目以及健康教育分别予以教学,并结合学校的场地限制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安排课时和学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多样性,逐步提升体育意识。

2.明确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学生进行课程学习的基本前提,准确的动因能够提升体育教学的实效性,使教学目标得以顺利达成。因此,学校要加强宣传力度,让学生明白体育学习的主要原因,体育教师也要改变以往的灌输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手段实施教学,从而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某高中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理论知识讲解的时候,并没有照本宣科,而是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会,就“体育教学的内在原因”进行探讨,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体育的了解。

3.创设良好的体育教学氛围

良好的体育教学氛围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它能够通过有效的渠道提升学生对体育文化的认识。对此,各学校要不断完善体育设施建设,增加资金投入数量,做好运动场及其相关器械的安装工作,并举办一些与体育有关的活动,定期开展运动会。例如,我校于2006年10月被评为“北京2008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主要原因就在于我校在2008年到来之前就组织全校多次开展“我为奥运健儿加油”的活动,让学生身体力行的参加到体育活动中来,提升他们的体育意识。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高中生的体育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全面发展,社会各界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为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培养他们终身锻炼的体育意识,各高中体育教师一定要不断完善自我,做好课程设置,加强宣传力度,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并完善体育设施建设,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

【参考文献】

[1]郑红钢.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2]陈国明.探析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对策[J].成功(教育),2011,06:257-258.

[3]巩科呈.高中体育模块教学现状及体育创新型教学模式的探讨[D].山东师范大学,2013.

[4]万新建.浅析高中体育课程改革与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2,10:192.

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 篇3

1. 影响学生体育意识的因素

意识是指人们头脑中的观念。体育意识是人们对体育的各种锻炼方法、形式等内容的观念的总和。就学生而言,体育意识是学生在长期的体育锻炼中形成的个人对体育的认识,通过判断、推理形成体育观念,并用这种观念指导自己进行各种活动的理性认识过程。

1.1 学生自身因素。

体育意识是在长期的体育锻炼中慢慢形成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起来的。现阶段,我国虽然实施素质教育,但是学生的学业压力仍然很大,很多学生依然没有时间进行课外体育锻炼,也挤不出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有些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不足,不能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对体育的价值认识不足,更不懂社会的进步、文明等离不开体育。而有些学生参与运动完全是对运动产生兴趣,不是因理解了体育的价值而参与运动。这样的兴趣是不持久的,一旦受到外界的影响,就会放弃体育活动,不可能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1.2 体育教师的因素。

体育老师是学生的指引者,是学生体育兴趣、体育知识的传授者。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正确认真地指导学生,使学生锻炼时不盲目,在运动中养成良好的习惯,避免运动损伤。运动技术掌握不好学生就会厌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讲究教学艺术,要从简单到复杂,多采用鼓励的方法指导学生。有时候,老师在教学中只注重运动技术的讲授,而忽视体育思想、体育意识的培养,这就造成学生体育观念的淡薄。表现为老师在的时候认真锻炼,老师不在的时候就不进行体育锻炼,没有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能力。

1.3 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因素。

学生的体育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受家长、班主任和学校对体育的态度影响。很多家长在面对体育的时候往往比较排斥,不支持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他们重视的是学生的文化课成绩,这样就使学生的体育热情被打消,使他们不能形成积极的正确的体育观、价值观,树立良好的体育意识。由于高考的原因,很多老师和家长把体育抛到一边,他们认为学习文化课才是最重要的。有些家长甚至排斥体育活动,认为体育活动让学生产生疲劳,影响学生的学习精力,所以极力反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这样就使学生树立不正确的认识,严重妨碍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2. 学生体育意识的特点

学生阶段是人生的黄金阶段,学生处在人生的起点,由于学校、社会逐渐对体育的重视,使他们体育锻炼与实践的机会逐渐增多,体育意识不知不觉中增强。那么学生阶段的体育意识有哪些特点呢?

2.1 有了一定的体育锻炼意识,但是这种意识不强,需要进一步培养。

在我国,学生在学校的时间较多,而学校生活中,体育课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长期有规律地参加体育锻炼,会使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在生活上和锻炼上形成一定的规律。

2.2 体育意识的形成带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在体育运动的时候,男生喜欢激烈的、对抗性的运动,因为在这些运动中,他们可以尽情展现自己的真我风采,展现自己的健美身姿,体现自己的运动价值。而女生则喜欢柔和、优美、协调、趣味性的体育运动,她们希望通过运动塑造优美的体型,所以在体操、健美操等项目中可以随时见到女生的身影。

2.3 学生的体育意识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强,参与体育的动机也更趋合理。

现阶段,增强体质、丰富业余生活、增进交往成为男女学生参加体育的主要动机,在动机的促使下,他们对体育锻炼有了更高的热情,认为参与体育可以给他们社交、身心健康、学习等很多方面带来好处。例如,通过体育锻炼,学生感受青春的美好,增强意志,锻炼身体,健全人格,提高心理素质,缓解繁重课业下的学习压力,增强自己的勇气和毅力,为以后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2.4 部分学生体育意识淡薄,特别是参与意识比较淡薄。

究其原因,是当前社会上仍然存在对体育的片面意见。当前,各种媒体都对体育做了大量的宣传报道,但是媒体常常把体育作为文化产业或者娱乐手段进行宣传,认为体育是一种娱乐活动。很多学生重欣赏,轻参与,没有锻炼计划,对体育测试也是搞突击,旨在应付考试,从而造成意识淡薄。还有部分学生受学校体育教育思想的影响,对体育不重视,更谈不上体育意识的培养。

3. 如何培养体育意识

3.1 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

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已经被新型的以学生为主的创新型的、娱乐式的体育教学方法所代替。要彻底改变学生喜欢体育课而不喜欢体育活动的不良局面,教师要有更多的权力去选择教材,创新教学模式。近年来一些新的教学模式逐渐形成并发展,例如“快乐式教学模式”、“音乐舞蹈进课堂”、“娱乐式体育教学模式”“成功式教学模式”、“发现式教学模式”等多种教学模式为体育老师开拓了新的局面。随着新思想的教学模式的出现,相信学生会改变原来的体育思想,对体育有更深刻的认识。

3.2 体育教学要把快乐还给学生。

体育教学应从培养学生的兴趣着手,有了兴趣才能使学生爱好体育,有了爱好才能培养学生运动的特长,有了爱好与特长才能使学生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才能真正使学校体育起到“终身体育”的作用。没有吸引力的老师称不上是个好老师,教师要在培养学生体育爱好、兴趣方面下工夫,要以身作则,平时要多加强思想教育,要加强终身体育锻炼和终身体育意识的指导。要把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体育的最终目标。

3.3 把体育意识的培养贯彻到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中。

学校中很多教育环节都可以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例如,体育课、大课间活动、课外训练、课外活动等,都可以进行体育知识的传授,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培养学生参与体育、热爱体育的习惯。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体育,只有对体育的意义、作用真正了解了,学生才会重视体育。研究表明,只有有强烈体育意识的学生,才会有浓厚的体育兴趣,而且这种兴趣具有牢固性,不会因为客观原因而削弱,它会随着学生参与运动的增多而产生更积极的态度。

3.4 重视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

学校体育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只重视文化基础知识能力的培养,忽视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标准对学校体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而要提高体育意识就必须提高体育能力。良好的生活方式不仅有助于人的健康,更是提高体育能力的基础条件。

3.5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

体育教学是教师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活动方法和手段的总称。在教学中,传统体育教学方法有很多种。随着经济的发展,多媒体逐渐应用于各学科,在体育课堂上多媒体也发挥了作用,体育教学方法也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改进,它的技术含量在不断增加,从而多种体育教学方法的合理交叉整合使用便呈现出多样性。因此,丰富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培养、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所采取的手段,使学生变被动锻炼为主动锻炼,获取更多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使他们喜欢体育、热爱体育。

3.6 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健康第一”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为了建立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学校要想尽一切办法开展校园体育文化大宣传。宣传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力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例如,可以进行各种体育讲座,健康知识讲座,开辟体育知识小窗口,收看体育新闻和体育比赛等。这些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体育观念。

3.7 改善学校体育设施。

学校体育设施是实现学生体育锻炼的根本,没有基本的体育设施,学生就没法进行体育活动,更谈不上体育意识的培养。所以,学校在体育设施方面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强体育场地的建设。场地器材缺乏的学校,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开展具有传统特色或者民族特色和校本特色的体育项目,以满足学生的锻炼需求。

4. 结语

体育意识不是在短时期内可以培养的,它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会受各方面的影响因素,而老师则要消除种种不良的影响,把学生领向正确的方向。体育意识的培养,不仅仅要在思想上引导,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更客观、主动地参与体育,建立体育的正确认识、看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终身体育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天毅.浅谈如何帮助学生养成体育习惯[J].内蒙古体育科技, 2006 (4) .

[2]朱雅萍.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体育习惯[J].新课程 (教师) , 2010 (11) .

培养体育意识 篇4

关键词:大学体育论文

摘要:高校体育教育是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科学锻炼身体的手段和方法的重要一个阶段,也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促进学生从事终身体育锻炼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大学体育课堂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仅只是传授基础的体育理论知识,而且还应该打破传统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体系,从而促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基于此,本文笔者着重探究大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的策略。

关键词:大学体育;教育体系;终身体育意识

所谓终身体育主要是指个人根据自己的思想意识进行贯彻一生的体育锻炼与学习的过程。其中,终身体育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自然也成为了终身教育的一部分,并且与终身教育相同,都是根据自身意愿而进行的,且大部分都是在没有老师或课程的情况下主动进行的。下面就大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的意义进行具体论述:

一、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意义

终身体育与体育教学有着共同的目标,就是使人们的身体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为人们从事其他活动打下身体基础,进而使人们的环境适应能力得到提升。同时,人们通过进行体育活动,能够让人们的身体和心理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尤其是在现代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人们丰富的工作、学习与生活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而通过体育锻炼,能让人们心理压力得到缓解,继而有益身心健康。目前,在我国高校中,发展并推广终身体育是十分有意义的,因为我国开展全民体育的成效远不如欧美国家,人们身体的整体素质都不高,而在欧美国家,不仅有完善的体育环境,并且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日常体育锻炼活动中。较之我国,学生在进入高校后边产生了倦怠感,不仅针对学习,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度也很低,并没有高中阶段那种“敢闯敢拼”的精神。同时,由于受到外界各种条件的干扰,以及缺乏锻炼的环境,导致我国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整体呈现出下滑状态。针对这种情况,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已刻不容缓。

二、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途径

学生要想接受最正规的体育训练,获取最完整的体育知识,高校体育课堂仍是最关键的场所。所以,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日常体育锻炼中去,只有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培养学生养成参与体育运动的习惯,以及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本文与高校体育教学实验有效结合,提出一下几种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一)创新体育教学模式,尊重终身教育的客观实际

高校体育教学在设置课程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的客观实际,做到合理设计、科学安排,才能为终身体育教育的进行提供最基础的条件。此外,还应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以及其需求,创新现有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从而促使体育教学能顺利开展,让学生的体能得到强化训练,大大提升学生身体的综合素质。同时,让大学生在接受体育理解知识教育和运动技巧学习之后,逐渐形成自主锻炼的好习惯。除此之外,在大学体育课堂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做到以人文本,让学生结合自身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使其体育特长得到发挥,提高学生体育锻炼与学习的参与积极性,从而让学生在锻炼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就感。只有引起学生兴趣,才能让教学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进而促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锻炼的积极性

只有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在日常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首先明确学习体育的目的,教导学生正确理解学习体育所具备的社会意义与个人意义。同时,将之与其他文化课程结合到一起,让学生理解到只有良好的身体,才能给日后学习或工作打下基础;其次,需让学生了解到自身才是课堂主体,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还应该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激活。并从学生的兴趣点入手,培养出好学气氛,只有有了兴趣才能唤醒学生自觉性,进而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之中,促使学生学好体育,才能够促使学校真正成为推动“终身体育”教育的重要场所。

(三)改变传统体育教材内容,养成体育锻炼良好习惯

我国目前的高校体育教育多是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而学生的首要任务在于掌握运动技术,这虽然能使学生对技术价值的追求得到满足,但却没体验到体育中的游戏、娱乐、健身等价值。在传统体育课堂中,学生因要完成各项考核,迫使其将体育视为任务去完成,在给学生造成一定心理压力的同时,还让学生失去了在体育活动中得到的满足感,更谈不上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了。现代体育正是秉承休闲、娱乐、健身的理念在发展,比如攀岩、乡村赛马、体育保健、溜冰蹦极等等。而如田径、体操、篮球、排球等传统体育项目已不适应现代体育教学的发展,这些项目难度大,且要求具备较好的身体素质,项目也过于单一,不仅让学生有枯燥乏味之感,有反感甚至消极情绪产生。曾有这样一想研究调查:游戏、健美操、舞蹈等健身性的体育项目与体操、田径等锻炼体能以及具有竞技性质的体育项目相比,前者明显广受好评,其“支持率”也高达85.2%,而后者仅占9.5%和8.4%,究其原因在于前者难度相对较小,易于掌握,并且对健身以及乐心都有非常显著的效果。还有一项调查表明:篮、网、排球等具备技能性的体育项目,其支持率也大幅高于传统体能体育项目,其分别支持率也为70.1和10.5%。传统体能性体育项目内容过于单一,且缺少智力型是主要原因。这就给目前从事高校体育教育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应顺应现代时代发展的`需求对传统体育教材内容进行改革,在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不仅要将学生终身体育的需求作为其考量标准,又要兼顾体育项目的趣味以及娱乐性,增加部分难度适宜且有关终身体育教育的项目,如健身性与技能性体育项目等,让学生能从体育锻炼中感受快乐,进而能自主积极的参与到体育锻炼之中,长久下来,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便会逐渐养成,并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意识。此外,教师在安排日常教学内容时,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运动特长以及身体素质等等,做到因人而异,有的放矢。通常情况下,拥有良好身体素质与技术的学生在训练时会越练越起劲,兴趣也越来越浓厚,针对词典,教师应以更高的标准作为其要求;相反,针对身体素质一般且技术比较差的同学,教师要适当放低标准,降低其技术难度,并添加一些辅助性的训练,建立起学生的自信心。最后,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鼓励,针对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所表现出来的不足之处,教师应加以包容,并且努力寻找学生身上“闪光点”给予表扬,这样不仅能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激发,还能促进其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四)开展多彩课外体育活动,发展大学生的体育能力

课外体育活动是大学生体育能力发展的重要场所,也是课堂体育教学的延伸与补充。充分的自主权、活动形式丰富多样是课外体育活动的特点。也因此,学生也热衷于参与到课外体育活动中。教师则可充分利用这一特质,开展各项活动,并营造出体育锻炼氛围,借此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会到运动所带来的趣味,不仅能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还给他们各方面体育能力的发展带来帮助。具体说来,体育能力主要囊括了一下四个方面:一是运动能力。各高校应结合其实际情况,开设娱乐、健身、达标与保健能不同类型的课外体育活动,并有专业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学生则结合自身兴趣自愿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这样才能投入自身全部的热情到日常训练中,提高自身特长,并使自身的运动能力得到培养。二是组织能力,通过开办与体育项目相关的社团、俱乐部等。并成立协会,再由协会组织全体大学生均能参与的课外体育竞赛活动,凭借有计划、有目的的竞赛活动组织,不仅使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得到提高,还培养了其组织能力。此外,鼓励学生多参与社区活动个,让学生做到自己运动同时指导他人,使高校的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发挥,既为学生实践体育提供了平台,又为全民健身的开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三是面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难免出现意外事故,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进行运动生理、保健、损伤等相关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在面临突发情况时能及时处理或自救,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还为登山、徒步、攀岩等新兴运动在高校的普及与推广起到了促进作用。四是体育评价。课外体育活动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到体育实践中去,并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将实际与理论相结合,以增长其体育评价能力。总而言之,广发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不仅使学生的课外生活得到重拾,还使学生的体育能力得到了培养。为学生从事终身体育奠定了基础。

三、结论

体育美学意识培养的研究 篇5

【关键词】体育美学 感受美 欣赏美 美学艺术

一、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1、研究的目的。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精神的提高,人们对于审美的需要也日益增加对于体育美学关注热情也越来越高,社会需要我们运用美学理论分析体育中美的现象,体育美学给人们带来崭新的审美感受甚至是任何艺术形式无法比拟的。体育已逐渐发展为把人类美的思想感情通过身体运动表现出来的美学艺术。体育美学的培养是直接关系到人的身体形态结构和感情心理结构,同时也于道德结构和智力结构不可分割的。它从体育美学的角度把四者紧密结合在一起,将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2、研究方法。①文献资料研究法:查阅大量相关资料;②问卷调查法:发出问卷580份,收回534份,有效问卷506,占用88%。

二、体育美学的培养概念

在学校体育活动中,运用体育中美的形象、情感、语言、行为及环境对学生进行感化和教育使他们在机体上得到塑造;道德上受到锤炼;智能上得到提高;心理上获得平衡;性情上得到陶冶,这就是体育美学的培养,换句话说,体育美学就是在身体教育中,用美学的知识和原理为指导,以人体美的形体动作和品德以及高超的运动技术机能等体育本身的美为内容,利用体育教学、训练既课外活动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体育美学教育融化在体育锻炼之中。

三、体育美学培养的必要性

对学生进行体育美学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它不仅仅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而且在培养一代新人的过程中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1、体育美学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不仅能有意识培养提高学生在运动中去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而且能促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

2、体育美学是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可以大大提高体育课的教学效果,以往我国的学校体育教学体系存在刻板、单一、重教轻导、缺乏生机过于军事化、程序化,它把学生体质的增强,意志品质的锤炼和美德的培养信拖给运动技术的教学过程,这种单调的模式化和自然增长法当然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加强体育美学的培养将在教学内容上百花齐放;丰富多彩,这将从根本上改变传习式教学为启发式,情感式和开放式教学,他既能充分体现体育的属性,又能有意识,有目的地将政治伦理教育的内容融化在各项练习中并生动直观的形象表现出来,激励;感化;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和锻炼。

3、体育美学能完善学生的自我培养,是当代中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他们对体育的要求不仅仅是为了生存的需要,而是渴望能体现自己的自由创造,发挥自己的个性特点,他们赞赏富于创造性,科学性和能激发他们审美心境的教学。

加强体育美学的培养,不仅能满足学生对体育的浓厚兴趣,唤起他们对健与美的热烈追求,而且还能保持他们这兴趣的长期稳定的发展,引导他们将兴趣升到信念并促进他们体育价值的转变,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四、体育美学培养的有效途径

1、加强体育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和业务水平能力,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文化知识,特别是美学知识,以提高自身的审美层次和体育之美的表现能力,由于体育所处的环境和形式,以及向学生传授技术技能知识的方式不同于其他教师,因此,就要求体育教师无论在道德;知识;体魄;技能和气质风度各个方面都能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才能使体育教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使他们朝着美的思想、美的行为、美的情操、美的体态和动作方面发展。

2、体育教师要努力挖掘体育美的因素,充分发挥体育美的魅力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激发他们对美的身心体验,例如:体操的教学实践中,应以美的体态和造型动作为内容来丰富学生的身心健康。强调“形与神”及“情与力”和谐统一,教学中多采用启发性;诱导性;辅助性;放松性的练习,促进学生感知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提高。

3、深入进行体育教学法的研究,加强体育美学的课堂气氛,要积极倡导教师做到语言美;服装美;姿态美;气质美,并积极改进教学方法,这样我们才能做到:教学内容的科学合理;结构方法的新颖别致;组织安排的严密紧凑以及生动的讲解;准确的示范;稳妥的保护及层层诱导的辅助练习,活泼多样的准备活动,身心愉快的放松运动,它集学习、锻炼、感化、熏陶为一体,既能使学生在心理感受上得到丰富和充实。又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锻炼热情,又能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

4、加强体育理论课和体育专题讲座的比重,并适当增加体育欣赏课。实践证明,不仅能使学生明确“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懂得体育是人才成功得支柱,从而加深对体育的理性认识,并使他们了解进行各项体育锻炼的形体修养和美学价值,社会价值,促使他们按照自己的审美思想主动投身到体育运动中。

5、要主动结合校风,校貌活动的主题,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課外体育活动,开创美的环境,形成浓郁的美学气氛,特别是那些富有节奏、韵侓、体态美的体育文娱活动,这不仅能改变课外体育活动放任自流的现象,而且能让广大师生在朝气蓬勃活动愉快的校身的美为内容,使“美学融化在体育之中”,使体育成为健与美相结合的艺术。

6、加强学校体育场地设备和教学器材布局的科学性,给人以安全、整洁、和谐的感觉,这种美的环境的渲染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另外,还要尽可能的开辟和添置一些用于开展健美运动、武术、体操、健美操的场地器材,以满足学生体育锻炼和形体练习的需要,促进他们得到全面的发展。

培养体育意识 篇6

1 学生对运动参与的满足

学生能否快乐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 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对学生参与活动的先行设计。如:大部分学生都有不同程度地受到来自文化学科的压力, 相比之下, 体育课的压力就小得多了。因此, 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如何设计能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中获得快乐, 使学生有更大的优势从中得到乐趣, 同时, 也获得参与的满足感, 学生就将在文化课的压力能在体育课中得到释放, 这就需要我们体育教师在设计这环节更有必要加强的一方面, 才能产生更积极的作用。又如:每次观看体育比赛时能让众多体育爱好者欣喜若狂, 彻夜不眠, 参与到比赛之中所感受到的乐趣, 一切均发自肺腑之言, 不需要规定, 更不需要强制, 情感与运动的交融, 参与的满足就足够了。如果体育教师能使学生在多年的体育学习中找到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 不管现在学生有没有意识到体育对他个人成长的真正意义, 就已经不知不觉地接受体育。那么, 体育课的教学设计就应该让体育课成为学生们渴望参与其中的空间, 成为孩子们运动的乐园, 多增设一些体育比赛氛围, 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这样, 学生们亲身感受到运动带来的乐趣和满足, 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 逐渐把教师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转化为自觉自愿的运动习惯。

2 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 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也是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身体的意识、习惯和能力。自我锻炼能力如何与常规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呢?在多年体育教学中认为应注意全面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 将自我锻炼能力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除了技术教学外, 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 使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和有关的体育知识, 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 促进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自觉性。同时, 在体育教学中要特别培养学生能在独立锻炼过程中, 对练习的次数、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动作的自我纠正等有较好的自我调控能力, 主动积极的锻炼, 从而使学生自我锻炼成为自己的自主活动, 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 这对以后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使学生终生受益。这也符合现阶段“体育与健康”所提倡的:学生能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 学会学习体育的基本方法, 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选择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 体验锻炼身体的乐趣, 从而提高对体育的关心、意欲、态度和兴趣, 拥有健康的体魄。

3 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体育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采用的教学活动方式和手段的总称。在体育教学中, 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有很多。如:发现法、探究法、范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自主学习教学法等。但随着现代化多媒体教学逐渐渗透到各学科里, 多媒体也引进到体育教学的课堂, 体育方法的改革也随着教学教育现代发展而紧跟时代不断推陈出新, 它的科技含金量不断增加。如:教师在一节课中交替使用讲解示范, 预先录制好的示范动作切到多媒体平台进行讲评, 容易出现的错误的演示, 甚至可以用录像的方法把学生练习的动作录下来进行讲评。这样, 体育教学方法的合理交叉使用结合, 呈现出多样性。又如:现代多媒体的体育教学方法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 它是用光、声、音像等多种手段取代传统的言传身教的教学方法, 作为体育科目, 特别在室内课、理论课上, 教师可将更多最近发生的体育事情更直观搬上讲台。如申奥、奥运知识、我国足球出线等体育信息、知识及时传播给学生, 充分体现现代技术教学的应用, 发挥其整体功能。因此, 丰富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培养、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所采取的手段, 使学生为被动锻炼变为主动锻炼, 从而获取更多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全过程, 使他们从小喜欢体育, 乐于体育。

4 教师素质的自我提高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 无论其身体素质怎么好, 技术有多么全面。他都不可能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必然有其自己的专长。本人在多年的体育教学中, 就经常遇到这样的一个问题, 就是学生各有各的兴趣和爱好, 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是多种多样地。所以, 学生不懂体育方面的知识自然而然地找体育老师来帮助。如:有的学生喜欢篮球;有的学生喜欢乒乓球;有的学生喜欢踢毽子;有的学生喜欢看各种体育比赛项目, 但又看不懂等等一系列问题。这样, 作为体育老师的素质高低就很关键, 虽然有些运动项目是自己的专长, 就很容易。有些项目是自己的弱项, 就很难做到。因此, 体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作为体育教师, 必须具有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不断提高自我的知识面, 才不会出现尴尬的场面, 教学过程也得心应手, 以此赢得学生们的信任、欢迎。体育教师还要跟随时代的不断发展, 随着多媒体、网络信息化进入课堂, 体育教师应不断地自我进修, 开拓信息方面的知识, 才能不落后于时代。要有创新能力, 对自己的创造有清醒的认识, 并加以开发, 在体育教学中应表现出创造的天赋和好奇心, 使体育教学常教常新, 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 能把最新的体育信息传授给学生, 使学生感受到体育的氛围、产生极大的兴趣。这样, 对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将起到潜移默化地作用。

总之, 培养和发展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和学习的主体积极性, 是让学生在学生时代学会有“一技之长”, 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 让学生认识到体育的价值, 生活中离不开体育, 体育给他们带来无穷的乐趣。所以, 学校体育教育是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关键, 是潜移默化地, 它不仅是为学生终生体育打好体质基础, 更重要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我们体育工作者应从长远的、整体的大教育观出发, 把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观的培养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不断探索、研究, 力争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既有体育意识, 又有运动能力”, 体质强健的一代新人。

摘要:通过文献综述法、调查研究法和理论分析法, 阐述了学生对运动参与的满足及自我锻炼能力培养, 提出体育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多元化, 自身素质要不断提高的理论, 诣在使学生通过体育教学, 掌握自己锻炼身体的方法, 培养运动兴趣和终身体育意识。

关键词:终身体育,体育教学,锻炼培养

参考文献

[1]林诗娟.论终身体育[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1993 (3) .

培养体育意识 篇7

从哲学层面理解的学者普遍认为:体育意识是人脑对体育客观现实的反映。他们根据哲学研究的理论。从心理学层面解释的学者认为:体育意识是人们对体育结构、功能及其现象的感知觉和思维。他们将体育意识分为个体体育意识、体育思潮和体育思想。同时又按照个体社会心理研究和测量的内容, 把对个体体育意识的测量分为五个层次:感性认识、知识、态度、评价和行动。体育意识在学术界还没有一个普遍的认定, 所谓体育意识是人们对体育及相关事件重要性的认识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观念、心理活动的总和, 它是与体育实践行为相辅相成的。

2、体育动漫的特性

2.1、竞技性

采用了竞技体育运动的训练和比赛场景, 把竞争的艺术美表现在激烈的对抗中, 不论是竞赛规则、动作技巧还是体育技战术方法, 都符合体育运动的实际动作需要和实战特点, 内容夸张但不脱离体育运动实际。能有效将理解难度大的体育运动分解, 方便儿童多次学习和反复练习需要。

2.2、针对性

人物形象特有的运动技能和战术技能极易被儿童崇拜学习和模仿。在一定程度上利于儿童学习正确的动作技能、体育观和积极的运动参与。体育动漫具有体育的专业性, 更容易让儿童接触到真正实用的体育知识和相关技能, 能有效地为体育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3、娱乐观赏性

动漫作品之所以深受广大儿童的喜爱, 很大的原因在于它诙谐的配音及动漫形象具有娱乐性和观赏性, 让儿童在快乐中接触体育相关事件、学习体育知识、并且喜欢体育运动。

3、体育动漫培养儿童体育意识的可行性分析

3.1、视觉需要

心理学家指出:幼儿3岁就能正确辨出红、黄、绿、蓝, 4岁开始区别各种色调和饱和色, 5至7岁能鉴别全部颜色并能与名称相联系。感知对象与背景最明显的差别就在于颜色, 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越容易被感知, 所以色彩对比鲜明、视觉刺激性强、纯度较高的体育动漫, 更容易引起儿童的注意, 便于儿童理解和记忆。

3.2、个人情感和求知需求

施拉姆指出“儿童之所以看电视, 是因为电视对儿童有用”, 这样的功能表现在:电视可以满足儿童的情感需求和求知需求。他以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为基础, 认为儿童与生俱来就向往并追求快乐, 这是一种“本我”状态。同时还具有“自我”状态, 儿童对动漫选择就是在“本我”与“自我”两种人格张力下进行的。体育动漫把枯燥的体育知识巧妙地融入动画中, 然后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 既满足了儿童的求知欲望又能创设出比较好的情绪体验。

3.3、距离感受器--听觉的刺激

为了增强剧情感染力, 动漫制作者往往在旋律设计和人物配音上做足功夫, 主题歌曲也会在内容中反复出现。正是旋律优美, 节奏鲜明的背景音乐使动漫变得生动形象, 充满趣味性, 而夸张的配音音效又把虚构的人物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体育动漫正是在增强儿童听觉刺激的同时吸引了儿童的有意注意。

4、体育动漫培养儿童体育意识的作用

4.1、激发儿童体育学习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儿童积极认识和自主从事学习活动的心里倾向。提高儿童学习体育的兴趣是儿童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内在驱动力。体育动漫为儿童创造了良好的体育运动情境, 让儿童可以直观立体地感受体育运动, 从而促进其对体育运动的理解, 提高儿童学习体育的兴趣。

4.2、促进儿童体育知识的丰富和获取

体育动漫作中含有丰富的体育知识, 会通过旁白和人物形象的刻画向儿童传播体育项目的基本规则和常识。以观看体育动漫的方式来学习体育知识, 不同于传统的接受体育知识的方式, 运用这种方式的教学效果往往比课堂上填鸭式的效果好很多, 更容易让儿童接受和喜欢。

4.3、体育动漫中的“偶像”效应, 利于健全人格形成

偶像作为一种认知和情感符号, 在青少年儿童中有着巨大的消费市场, 对健康积极的人格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动漫中的伟大形象塑造, 包括他的成功经历和意志品质都会对儿童的发展目标指引方向, 偶像效应可以使儿童积极模仿以调整其意志和行为。

5、结论和建议

体育动漫无形之中向儿童传递了体育精神, 不仅有利于儿童对体育知识的丰富获取, 还激发了儿童对体育的学习兴趣;体育动漫中的偶像效应, 满足了儿童对偶像的崇拜心理, 儿童会不自觉的模仿学习动漫人物的体育行为;从而利于儿童良好体育道德观和终身体育观的形成。儿童的成长与学校、家庭、社会密切相关。对于学校来说, 学校应当增设多媒体教学设备, 运用现代化的设施武装课堂。教师应制作体育动漫作品在课间休息时间供学生观看, 减少了身体原因造成的传授偏差, 提高课堂效率。对于家庭而言, 父母要纠正原本对动漫作品的偏见, 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孩子的体育意识, 让儿童在娱乐玩耍中增强了体育意识。对于社会来讲, 相关体育部门应发展和推广体育运动项目, 定期组织和举行各种体育赛事, 为培养儿童体育意识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自主研发符合我国儿童身心发展的体育动漫, 加强体育动漫素材的开发;大众传播媒体要重视舆论引导, 在黄金时段多播放以体育为题材的动漫作品。

摘要:本文分析了体育动漫如何影响儿童体育意识, 阐释体育动漫培养体育意识的可行性,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在培养儿童体育意识中的作用, 并给我国动漫制作者和教育者一些建议和思考。

培养体育意识 篇8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体育意识,终身体育意识

一、前言

进入21世纪, 高新技术迅猛发展, 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一个国家劳动者的素质是决定一个国家经济水平, 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 身体素质则是劳动者全面素质的基础, 坚持终身科学地锻炼身体, 不仅能增强体质, 增强劳动者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还能预防多种常见病和职业病。为了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使受益者在有生之年能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终身体育教育必然成为新世纪的体育教育思想, 并渗透到国家、社会、经济、和家庭生活的每个角落。

二、终身体育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学校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基地, 学生们有许多的体育爱好, 如篮球、足球、排球、健美操、武术、网球。培养高校学生从事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是学校体育的宗旨。由于学生对某一项目的特殊爱好, 就会促使其不断地关注和参与某些项目的活动, 在不断的参与过程中坚持锻炼身体。

体育运动是现代人们余暇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能丰富人们的社会文化活动和满足人们精神需要, 在学校中体育课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 学生在参加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的时候, 就会在身体活动过程中, 与同伴默契配合和对手顽强拼搏, 从中得到快感和心理上的满足。同时, 能在实践中获得各种不同的情感体验。如跑步可以锻炼人的耐力, 使人有条不紊, 勇往直前;健身操能锻炼人的气质, 悠然自得;打球能锻炼人的灵敏素质, 使人机智灵活, 豁达合群。

多年来, 健康长寿一直是人类最美好的愿望。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 不但掌握了解一定的健康知识、锻炼身体的理论和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基本方法, 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为其进入社会后保持健康的身体而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持下基础。在高校体育教育中, 要有目的把教学重点从竞技体育转向以健身、娱乐、保健体育为重点的教学内容上来, 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锻炼方法, 激发对体育的爱好。在高校中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还应有针对性, 既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形式, 还要根据学生集体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内容, 让学生有所选择, 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高校体育教育在终身体育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所谓“终身体育”, 也就是指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国家教委体育司曲宗湖同志就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提出:“学校体育要促进学生身体发展, 增加学生体育意识, 培养学生体育能力, 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使学生终身受益。”著名法国教育家保尔·朗格朗在他的代表作《终身教育引论》中提到“如果将学校体育的作用看成是无足轻重的事, 不重视学校体育, 那么, 学生进入成年阶段后, 体育活动就不存在了。如果把体育只看成是学校这一段的事, 那么, 体育在教育中就变成了‘插曲’”。还明确提出了终身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关系以及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依据和目标。由此可见, 体育教育在培养终身体育意识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个人从出生到25岁是人体发育的主要阶段, 对青少年来说也是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学习体育技能、培养体育意识和运动习惯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在校读书期间, 他们是从事体育活动是最有条件、最集中、最有时间保障的群体, 这个时期的体育教育是有组织、有计划系统进行的, 上课的形式是多样的, 并且在实践和效果上都得到了保障。从终身体育角度看, 高校体育处于中间环节, 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并且占有一定的地位。

四、终身体育意识培养对高校体育教育的要求

1.转变体育教育理念

要进行素质教育, 必须进行体育教育的改革。首先, 应在学校的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其次, 要转变高校的办学指导思想, 把“重智轻体”的教育观念真正转变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上来。再次, 要对传统学校体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并非完全抛弃原有的教学体系, 而是继承和发扬其中的合理内容, 使学校体育能更好地为增强学生体质, 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服务。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 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 为终身从事体育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

2.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习惯和能力

在高校进行终身体育意识培养, 首先在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参与热情, 因而培养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十分重要。教师在教学中要进行因材施教, 对学生爱好在鼓励和支持, 要做到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其次, 要改变高校过去以技术教学为主, 缺乏趣味性, 教学手段也带有一定强制性等弱点。由于教学指导思想较为僵化, 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使学生感到厌烦, 甚至有逆反心理, 对体育课出现消极情绪, 所以在教学中应当处理好教学任务与激发学生对体育兴趣爱好之间的矛盾, 使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感到满足, 体会到体育活动的乐趣。再次, 要尊重和爱护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体验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 养成锻炼的习惯, 自觉与自愿地坚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

3.培养学生体育意识

高等学校在进行体育教育的过程中, 既要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体育观念, 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体育的目的和功能, 又要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体育的魅力, 并从中获得乐趣与快感, 并且得到满足。同时还应当使学生意识到坚持终身体育锻炼对国家、对民族和对自己都有很大的益处。把参与体育锻炼和各种体育娱乐活动作为生活方式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现代社会文明与综合国力的象征, 又是现代人综合素质的体现。

总之, 为使大学生在校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高校体育教师必须要更新观念, 从根本上认识到终身体育教育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而且也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只有教师真正理解其重要性, 才能够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认识程度, 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终身体育的好处。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坚实基础, 在高校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对体育长远效益的追求。大学体育教育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一站, 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交接点, 因而对学生终身体育的培养有着特殊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罗正华.教育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2]寿伟涛.学校体育当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J].武汉体育学院体育函授通讯, 2002, (2) .

增强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篇9

体育教育处于学校素质教育的核心位置,要形成良好的体育风尚和提高体育素质水平,最关键的是对学生进行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1. 体育能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体育活动作为一种实践活动,需要参与者有明显的目的性,而参与者在运动时会产生改造客观事物的目的和行动,并且投入情感,创造独特的思维。

1.1 能培养顽强的意志

体育作为一门特殊教育,需要参与者有目的地完成,并且需要克服机体的疲劳、痛苦等生理现象。要克服这种现象就必须具有顽强的意志。意志作为在实践活动中对事物的认识和态度,它表现为:(1)有自觉目的的行动;(2)与克服行动中的困难相联系:(3)是支配行动的实现有目的的心理过程。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能够克服困难,调节良好心境的产生,控制不良情绪的爆发。

1.2 蕴含丰富的情感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切身体验和反映。体育情感产生于大众社会,是对社会的积极参与和个人身心的投入的共鸣。体育爱好者在参与过程中的激情、爱国主义感、荣誉感,正是体育所蕴含的情感的体现。体育情感包括在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克制与发泄,运动旋律当中,而且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处处体现,推动社会的进步,传播文明文化。

1.3 促进良好个性的发展

体育的普及和运动成绩的提高,能够产生一群不同层次的技能水平的群众,他们表现出各自思维和情感倾向性的差异,也就是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体现为个性。个性倾向性表现为:(1)需要,(2)动机,(3)兴趣。经过经常的体育锻炼所培养的深沉、敏锐的观察力,灵活的大脑思维,强健的体魄,可促进优秀人才的发展,培养有鲜明个性的个体。

2. 体育表现出多种思维

体育所表现的思维方式,即“体育心理品质”,是指体育运动中所共有的心理特征。它包括:

2.1 直接运动兴趣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体育运动多是消耗大量体力的活动,没有养成对肌肉运动的直接乐趣和为此忍受巨大疲劳甚至痛苦的心理品质是进行不了体育运动的。对肌肉运动磨炼的艰苦忍耐,更需要忍痛品质,例如长跑运动员忍受疲劳的耐力,球类运动员身心的激烈对抗。

2.2 体育运动的智力品质

在体育运动中,参与者不仅要有纯熟的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而且要有相应的运动智力品质。例如在运动场上,学生要有敏锐的感知能力,尤其是肌肉的感知能力,才能迅速发现外界和自身状态的变化,并根据这些感知运动信息,进行创造性的运动思维。

2.3 勇于进取和严于自制的意志品质特征

运动训练是参与者显示自己的力量(身心),克服内外困难,掌握运动技能的过程。这就要求参与者具有勇于进取、善于吸纳的意志品质,而这种意志品质的自制不是临场的自然表现,必须在平时加强培养。

2.4 充沛而稳定的运动情绪

体育活动是消耗体力、脑力,并克服内外困难的紧张劳动,没有充沛情绪的推动,是不能从内部动员力量,以完成复杂的运动任务。学生对自己身体或运动能力产生的自卑感或情绪,不仅会影响他们参加体育运动的效果,而且会影响他们其他方面学习的自信心,从而转变整个个性面貌。

3. 实现体育教育发展的途径

3.1 环境的创造和设施的普及

良好的社会和学校环境,能促进学生培养运动的习惯,使学生在提高水平的情况下,有争优求胜的情感环境。我们应从多方面、多渠道创造环境。例如:

3.1.1 体育运动的书刊、电影、电视的辅助。

3.1.2 各种体育竞赛的开展。

3.1.3 表扬与批评相结合。

3.1.4 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责任心和进取心。

3.2 个人体育意识的认识

改变学生的认识态度,以促使认识的更新,从行为模仿和反馈的途径出发实现情感教育。

3.3 传统与风气的外在因素的建立

学校在体育方面应形成并流行带有普遍性、稳定性的体育行为风尚。

4. 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意识和能力的发展水平,关系着体育水平和风气的质量,是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地位的关键所在。意识和能力都是在日常运动中通过认识的途径、理性情感的转变途径而建立起来的。

4.1 将心理健康教育寓于教学之中

体育教育心理学研究证明,体育锻炼对学生身体的生长发育、心理活动的完善是有良好影响的。因为体育教学中的各项体育锻炼活动都需要体育活动的参加者具备较高的自我控制能力,坚定的信心,勇敢顽强及果断、坚韧、刚毅的意志品质和完善的个性特征等心理品质作为基础。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合理的体育锻炼活动,是有效凋节和纠止心理素质的重要手段。

4.2 模糊思维的评分管理

学校体育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体质健康发展。学生的体质根据其遗传、生活、环境的不同有着巨大的差别,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区别对待,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兴趣。在评定体育成绩时,对非量性直接显示的考核内容应有综合评定,运用模糊思维管理、调查,使竞争公平;运用模糊思维调换,既消除矛盾,又消除部分学生的不良心理———得优秀则船到码头车到站,得及格则万岁等。

4.3“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定运动负荷

许多学校全面落实了“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体质不良的状况有所改善,但效果并不显著,这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其中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兴趣的安排不科学是重要原因之一。在时间安排上应保证每天有一小时,在内容安排上应从兴趣化、游戏化、竞赛化、季节化逐渐过渡到专项化。

“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运动负荷,许多学者都认为中等强度是比较适宜的。因为中等强度主要是在有氧代谢情况下进行的,在单位时间内心博量和每博输出量是最佳的,有利于科学的锻炼,增强体质。

4.4 教学技艺的几点策略

4.4.1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让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与锻炼身体的方法,具备一定的锻炼身体的能力。

4.4, 2突出师生的双边协调活动。通过教师乐教和学生乐学,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4.3 体育教学方法应体现“感知—思维—实践”的特点。通过直观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体育教师应尽量少提供现成的“答案”,提倡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从亲身体验中学会锻炼身体的技巧和方法。

4.4.4 体育教学方法要突出对学生接收信息和传递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学习进程中不仅要动用视、听、触觉,以及身体感觉等多种感知活动,而且要提高信息的同化、异化进程,即提高接收信息和反馈信息的能力。例如:“程序教学法”把教材分成连续的“小步子”,严格按照逻辑程序编成一种自动教学活动体系。

4.4.5 体育教学方法要讲究科学化和现代化。随着信息传导的途径和方式不断增加,体育教学应具有时代特色,如电化体育教学、计算机辅助体育教学与管理等,使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达到更高水平。

4.5 加强学校组织管理工作

学校要使学生养成锻炼的习惯,并且使学生的素质和运动能力提高一个台阶,除学生应具有体育的兴趣、爱好和锻炼的习惯外,还与学校的组织管理工作有关。学校积极组织管理工作不仅是深化体育教育改革,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需要,而且对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实施终身教育,促进体育的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

总之,学生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当今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体育教学水平、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手段。它必将赋予体育教学更生动更丰富的内涵,使体育教育更具现代意识和时代精神。

参考文献

[1]《体育心理学》教材编写组.体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7.

[2]王则珊.学校体育理论与研究[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5.

培养体育意识 篇10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终身体育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09)04-047-001

一、开展体育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欣赏意识

体育这一概念的内涵从来都不只是增强人的体质,而是着眼于身心两个方面的教育训练和陶冶。体育运动是健与美的运动,不仅具有生理学意义,而且具有美学意义。尤其当我们欣赏到我们力所不及的高超技艺和运动员那优美的动作时,真叫人心旷神怡,乐在其中。

恰逢北京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和NBA赛事,组织学生开展《我们怎样欣赏体育》、《寻找体育中的健与美》等综合实践活动,让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去寻找体育中的健与美,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体育。

了解体育必须通过体育欣赏的手段,体育欣赏就是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方法,通过它,才能懂得健康的含义,才能通过观察、思维、创造去进行体育实践,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在体育教学中,开展体育综合实践活动要依据体育欣赏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对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产生兴趣,提高对该项目的欣赏水平,养成习惯、培养意识,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并结合影响因素进行合理优化教学,让学生去真实地感知欣赏体育比赛和活动的乐趣,提高他们对体育的兴趣,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参加体育活动。

二、开展体育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

通过开展《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人群的身体状况》调查的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调查、采访、收集整理、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终身体育能力。组织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有关“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人群的身体状况”的情况,并谈谈各自对该问题的看法。

通过活动,学生懂得体育锻炼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体育锻炼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强健的体魄是保证学习的前提,健康的身体是顺利完成工作的关键。使他们理解了(8-1)>8的公式含义。其意思是每天从8小时学习时间中抽出1小时进行体育锻炼,7小时的学习效果大于8小时。表面上似乎失去一些学习时间,实际上换来了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体育锻炼大多是在室外的自然条件下进行,由于自然环境因素的刺激,在身体活动中可以不断提高大脑对兴奋和抑制的调节能力,从而增强对自然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使身体能经得起风雨磨炼。户外活动能缓解学习和工作而产生的紧张疲劳的心理,同时还能为学习和工作提供充沛的体力精力,为智力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合理的安排学习、工作和锻炼时间,能有效地提高大脑工作效率。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的一种最积极有效的手段,是任何一种药物和疗法都无法取代的,使学生认识到体育的价值和功能,以调动起他们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开展体育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参与比获胜更重要,这是奥林匹克的精神。经调查发现,不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并不高。而且这种积极性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总体是呈逐步递减的趋势。这是一个十分值得注意的问题。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启发诱导学生参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变“要我参加”为“我要参加”。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逐渐深入人心,教师更多地关注活动,能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喜好,贴近学生的生活。于是产生了了解学生需求、吸纳学生参与的设想。结合校运会,开展“我们的校运会”这一综合实践活动。

以往各届校运会,不论从项目的设置,还是活动的组织,都由老师决定。这次让学生参与进来,让他们先设计调查表,了解同学们喜欢的体育项目,来确定比赛项目。还可以参与裁判工作、后勤保卫工作等。学生们与教师合作,同伴之间相互照应,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学生做自己喜欢的事,学生异常投入。通过本次体育综合实践活动,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得到提高,也使学生对体育锻炼有了更深的认识,提高了学生参与体育的意识,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现阶段体育课的任务已不主要是教给学生体育技术,而是全面影响学生身心,使学生掌握锻炼方法,提高对体育的兴趣,培养自我锻炼能力和终身体育意识。课程结构应是不重形式而重实效,让学生确立保护体质、珍惜健康、热爱生命的观念,掌握各种卫生手段,以保持终身健康。

中职学生终生体育意识培养探析 篇11

1中职学生终生体育意识的现状及原因

信息化的发展使学生体育锻炼和健康观念更加的缺乏,课余时间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明显减少,怕苦怕累,仅凭兴趣,并不考虑体育锻炼的功能。电脑、手机、游戏机等娱乐项目的时间明显增加,导致体质显著下降、体育意识淡薄。资料显示:与10年前相对比,男子5公斤铅球下降约1m,立定跳远下降约10cm,100m跑慢0.5s,1000m跑下降约30s,引体向上少做3~4个,同时肺活量也下降,女同学的体质下降的更明显[3]。当前,中职学生终生体育意识现状总体体现:体育认识不足、体育情感不强。形成中职学生体育认识不足、体育情感不强有其客观和主观原因。

1 . 1体育意识不足、体育情感不强的客观原因

1.1.1学校硬件设施不足

学校对体育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硬件设施不够。甚至有些中职校领导对体育课的态度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4]。按《中学体育器材配备目录》规定,二类学校体育设施的标准,高中为4.5万元。这一规定在很多中职学样没办法实施。资料显示:“中等职业学校用于购置体育器材超过2万元的占53%。近46%的学校操场面积远远达不到国家标准,人均活动面积不足lm2。在体育器材方面,器材达标率仅为39.1%,而且现有的器材大都陈旧、落后,品种单一。”[5]

1.1.2学校师资配备不齐

体育教师配备数量不足、青黄不接、质量不高、教学态度不够端正。中职学校体育教师配备一般都不足,一些经济落后的地方更甚。在中职学校体育教师中,高龄和中龄的占的比重较大,具有创造性的青年都是明显偏少。

1.1.3学生体育锻炼未养成习惯

中职学生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成长,家长、学校、社会的导向就是好好学习。而终生体育和终生体育意识没有被认识,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是对该运动本身产生的兴趣,是直接兴趣,而不是间接兴趣。大多学生是为了评优和拿学分而被迫参加体育活动。一旦外界客观因素影响,就会立即停止运动。体育兴趣没被激发,体育意识、体育习惯未被真正养成。

1 . 2体育意识不足、体育情感不强的主观原因

1.2.1兴趣不高、氛围不浓

体育教师未能按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各自需求有区别的进行系统科学的设计教学项目,从而树立终生体育意识。一般说来女生和男生被影响的因素是不相同的。一般情况下:女生受主观心理因素影响占多数,男生受环境因素影响战多数;女生多喜欢动作轻快、优美、运动强度不太大的项目,而男生一般喜欢竞技性运动;学生常常从专业角度(技术专长、教学技巧、品德作风、为人处世等)对教师进行全面评价,尽管对教师的评价不一定全面和正确,但这种评价影响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兴趣,技术水平越高,体育兴趣越高,体育技术水平的高低与意识的形成关系密切。

1.2.2能力不强、意识淡薄

受传统强调运动技能三基模式的教育观念影响,体育教学在项目选择、教学内容设计上,侧重身体素质的提高和运动技能的掌握,却忽视了体育意识、体育能力的培养。大部分中职学校在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方面,存在重育体、轻育心,忽视体育思想教育的现象[6]。学校体育教育在老师的陪同下进行锻炼,离开老师就无法自己实施科学的体育活动,部分中职学生由于中考的失败、家庭贫困等原因,被迫就读中职学校后,产生厌学情绪,更谈不上终身体育意识。

1.2.3“终生体育”认识误区

首先,不可把“终生体育”思想等同于“放羊式”的教学理念,这是一种典型认识误区。终生体育是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育人环境,从育身、育心入手,达到育人的最终目的,在教学理念导向、教学项目选择和教学内容设计上以学生既掌握一定的锻炼方法,又会激发浓厚兴趣,达到养成终生体育锻炼为标准。

其次,不可把“终身体育”等同于“快乐”,认为只要让个体不快乐的都可以抛弃,课堂上不能带一点强迫的色彩,这是对终生体育认识的另一个误区。学生在没有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不了解人体生理机能、体质增强的机理,单凭兴趣,往往导致锻炼的局限性、片面性。终生体育是要通过改善教学理念、教学项目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优化,把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及良好的运动意识传授给学生,并为学生掌握和运用。

2加强中职学生终生体育意识培养的策略

针对中职学生:“体育认识不足、体育情感不强”的形成原因, 提出转变观念、加大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考评体系,明确教学目标、推行素质教育,拓展终生体育素养、培养终生体育意识等宏观和微观策略。培养中职学生终生体育意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 . 1转变观念、加大投入

改变学校领导的体育教育观念,提高学校领导对体育教育的重视和支持,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培养中职学校学生终生体育意识的关键。切实加大资金投入,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资金投入的同时,可以主动争取社会团体的支持与参与,尤其在运动设施建设等方面。因地制宜的开发具有中职学校特色体育的器材,完善学校体育器材设备。通过学校各种宣传媒介(黑板报、广播电台、校园网站等),加大体育健康知识宣传。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热情、增强体育锻炼自觉性,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理念。定期举办体育知识讲坛、种类体育竞赛活动,加强学校体育的影响力。

2 .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考评体系

中职学校体育教师不足问题,随时间的推移,将会逐步得到解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问题是有计划的调整师资队伍的老中青结构、教学观念的与时俱进、教学态度的端正等。建立健全完善的内部人事考评制度,定期淘汰不合格者,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通过领导督导、定期教研、必要培训(包括内部和外部)、使命与归属教育,使教师进行价值发现、自我定位来端正教学态度。

2 . 3明确教学目标, 推行素质教育

通过中职学校体育教育不但要育身、育心,最终还要育人。社会化、终生化、生活化既是中职体育教育的趋势,也是必然。要使教学目标个性化、实用化,让学生不仅懂体育,而且喜欢体育。首先, 在教学项目选择和教学内容设计上,除了技术教学外,应当培养学生认识能力,让学生真正理解体育锻炼的作用、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调动兴趣、积极性和自觉性;其次,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系统性教学设计与传授,同时要克服过去那种单调、乏味,缺乏实效性和长远性的呆板现象,注意理论选择的科学性与时代性,推行教学与休闲相接轨的体育素质教育,包括体育意识、体育文化素养及终身体育要素拓展等。

2 . 4拓展终生体育素养, 增强终生体育意识

体育兴趣、爱好、习惯的形成是奠定终生体育的基础。体育兴趣、爱好、习惯与体育锻炼的效果和感受状态有直接关系,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一种积极心理状态,而爱好、习惯是兴趣转化成一种固定行为模式,这种心理倾向向固定行为的转化需要某种特定催化剂的催化作用。体育卫生是这种特定催化剂,即运动的“度”。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在于科学。每一个体育项目的锻炼都存在一个“量”的问题。一般以运动者有最大心率的百分比为参照标准,一般达到最大心率(200-年龄=最大心率)的50%~70%为宜,在练习后可以自我测定或学生互测来确认并调整运动负荷量[7]。同时努力提高中职学生欣赏体育比赛的能力,欣赏体育比赛是释放就业、工作等社会管理科学压力方式之一,也是学生培养体育兴趣和爱好,奠定终生体育意识的基础。

3结语

上一篇:柴油机排放控制下一篇:大学城体育健身休闲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