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共12篇)
体育专业培养目标 篇1
摘要:通过对体育院校英语专业体育英语方向课程体系进行研究分析, 提出了以培养复合型体育英语人才目的的专业培养目标, 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框架结构, 对课程设置提出建设性规划, 以期为体育院校英语专业教育教学改革, 提供可借鉴的理论参考依据。
关键词:英语专业,体育,课程,创新
随着体育成为世界各国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媒介与重要载体, 体育英语也凸现出其重要性。为适应社会体育英语人才需求, 我国自2002年以来, 相继有16所体育院校开设了英语专业, 着重培养体育英语人才。英语与体育方面的专家、学者和教师就体育英语专业建设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研究, 开展了大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实践, 凝练获取了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 但实际课程设置与教育模式并没有完全摆脱英语语言学科的束缚, 难以实现复合型体育英语人才的教育要求, 存在着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的课程设置体育英语特色不明显;课时分配侧重听、说、读、写、译的基础训练, 较少加强体育。
英语运用技能的培养;专业选修课方向体现不出体育英语, 且选修课程太少, 大多选修课成了必修课;学生不能对体育运动项目术语进行正确的翻译与分析。追其原因, 课程设置不合理是其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难以实现“英语+体育”的教育目标, 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也不是很浓厚, 造成学生身在体育院校, 而对体育不了解, 更不要说将所学的外语知识与技能运用到体育领域内。相关研究证明:体育院校英语专业培养计划, 对照外国语大学教学计划, 达不到培养高级英语人才的目标, 对照体育学院教学计划, 又谈不到培养从事体育工作的技能[1]。为此, 本文以培养复合型体育英语人才为教育目标, 设计专业课程体系, 通过实践运用验证其有效性, 为提高专业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一些思路与帮助。
一、完善建立彰显体育英语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从办学条件、学习环境等方面来看, 体育院校英语专业与单科外语学院以及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相比, 有着无法比拟的略势, 如何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就要找准“英语+体育”的结合点, 也就是基于体育领域外语人才的需求, 培养能够在体育领域各行各业去谋职的语言水平较高的体育英语人才, 说起来容易, 但真正找准这个切入点是很难的。多年来, 以建立英语语言文学和体育学知识相融合的教育模式, 立足将英语专业 (体育方向) 建设成为多个体育英语运动项目, 体育英语人才培养的特色鲜明专业, 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原则, 将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文学基础和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并且掌握体育专业相关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 能在国际体育交流、体育管理、体育服务、体育信息、体育新闻等相关领域从事翻译、研究、教学和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认可, 获取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体育院校体育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构想
体育英语专业处于管理科学、体育科学、教育科学与英语科学等多种学科的交叉点上, 专业结构为集管理、体育、教育与英语等为一体的复合性结构, 具有专业的交叉性与边缘性, 英语专业的特色可以简单地归纳为三个字“复合型”, 具体地表述为两个方面:一是语言知识的“复合型”能力, 它是外语类专业的共性, 也是外语类专业学生在未来专业发展中的立足之本, 二是专业方向的“复合型”能力, 它是构建和突显我院英语专业特色的关键所在。我们围绕学院的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和特色专业建设这个中心工作, 遵循“英语知识在体育领域的实践应用”原则, 设置宽阔的课程平台, 从大的体育学角度将课程设置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 (体育专业课程、英语专业课程) 、体育英语专业必修课程、体育英语专业板块选修课程 (主选与副选) 四大部分。专业必修课程 (即通修课程) 和选修课程, 其中选修课程又分为主专业方向选修与副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建立“复合应用型”体育英语人才的课程体系。使学生不仅是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复合型”, 还要培养学生在体育某一个领域是一专多能的“应用型”。
1. 构建“打通基础、层次分流、重点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
无论人才培养方案如何修订, 其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核心是课程体系的建立。因此, 我们必须着眼于体育领域的外语人才需求, 根据这种需求变化来确定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打破以传统外语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的界限, 在立足专业主干课程群的基础上, 增设必要的体育方方面面的相关课程。同时,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兴趣爱好和就业方向, 实施层次分流, 因材施教, 培养具有适应传统外语就业岗位以及体育领域的体育外语人才.建立层次明确、彰显特色的选修课程群.专业选修方向与课程的设置要有利于学科发展、有利于学生事业发展、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明确各课程群的课程名称和教学基本要求, 同时要突出重点课程。另外, 对课程学时数、开课学期合理分配与设置, 使之相互贯通, 形成互补救教育功效.体育英语专业课程体系, 见图1。
(1) 公共必修课程:学院规定的课程, 同时增加足球、篮球、排球、高尔夫球、网球等体育类课程。
(2) 学科基础课程:设置一些英语专业基础课和体育类知识课程, 拓宽学生知识结构, 为进一步学习体育英语技能, 奠定素质基础。
(3) 专业必修课程:设置高级英语、语言学概况、高级翻译等英语语言学课程以及体育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 加之一些英美体育报刊选读、体育英语高级视听、体育解说英语、运动项目英语等体育英语类课程。
(4) 体育英语专业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设定英语语言文学和实用体育英语两个方向, 让学生通过选修课程群的熏陶, 提高发展方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2. 构建立足课堂、内化渗透、技能转化的外语教学模式。
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以及学生汲取知识的主阵地。因此, 我们必须要把传授外语知识与技能与体育紧密结合、相互渗透。突破口是做好教学全过程的整体设计, 构建外语知识传承与体育知识学习相结合, 通识教育与个性化教育相结合, 外语技能转化为体育领域运用技能的教学模式。这种立足外语专业教育内化渗透培养的教学模式, 不仅包含了外语教学的内容与目标, 同时也突出了体育外语人才的培养, 有利于专业技能向就业技能的转化, 有利于依托专业提升外语专业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的教育功效。建立与外语教育机构、新闻机构、体育项目中心以及体育产业服务单位的实践联系, 分别发挥其英语专业优势, 形成“学习、实践、服务”一体化专业实习模式, 磨炼实践技能, 提我院外语专业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 取得很大的成绩[3]。
3. 增设体育与职业规划教育课程。
(1) 增设体育学科与运动项目课程。增加体育知识、技能和实用体育英语方面的课程.对于这个问题, 实际操作起来很难, 方方面面的因素与困难, 增加多了, 影响专业课程总学时数, 而且减少一些专业课程学时, 师资又不易协调。为此, 必须找准这个结合点和切入点, 遵循学生身体状况、学院发展特色和体育与体育产业领域的地域人才需求。初步开设高尔夫、网球、体育舞蹈、足、篮、排等项目必修课。主要介绍足球、篮球、排球、高尔夫球、网球、河北民间武术等运动项目的基本知识、规则与裁判法和赛事流程, 能够对项目专业术语进行翻译, 能够进行基本的对话交流, 具备能在该项目领域进行服务交流工作的能力, 课程要求是采用双语教学, 同时与学期开设的运动项目教学相匹配, 要求学生掌握从事赛事服务、经营管理、文献翻译等基本知识与技巧.课程开设要求是第一学年讲解足球英语、篮球英语、排球英语和武术英语。另外, 第一二学年开设高尔夫球英语、网球英语.根据实际需求考虑开设一些必要的体育知识讲座, 包括体育产业学、体育赛事、体育新闻学、体育情报与翻译、体育健身、体育健身方法与指导等方面的知识讲座。同时, 大三时增设高级视听说和体育项目专选与实践, 在学时分配上要考虑学院的特色。 (2) 增设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类课程。依据外语专业学生的择业取向以及就业的需求, 开设职业规划与就业类课程, 包括职业规划、就业形势与制度、就业准备、择业技巧与方法、创业指导等课程。
三、实践效果与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经过从2010级以来的实践检验, 其效果显著,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体育类特色课程的设置结合了我院专业特色发展, 高尔夫球和网球, 同时, 也结合了体育运动项目市场运做所需要的体育英语人才。
2. 同步教学模式的设置, 学生可以对一些疑难问题, 通过不同课程得以解决。对于体育知识方面的在体育课程中来学习, 关于项目英语方面的问题, 可在项目英语课程中找到答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主要是教师观念认识、体育项目英语授课技能、教材建设等问题。传统英语教学观念依然影响着教师, 体现在对体育项目英语课上什么?如何上?重点提高学生哪方面英语技能?思路不是太清楚, 而且创新意识差, 依然延续着传统英语教学的思路。大多教师都是单一英语学科毕业的, 没有运动经历, 缺乏对运动项目规律、基础知识和规则的了解与体会, 在内容讲解上缺乏深度, 缺之系统性, 容易形成“东一榔头, 西一棒槌”的情况。教材始终制约与影响体育运动项目英语的因素之一。虽然进行了一定的编写与尝试, 但依然没有经过认定的统一教材。
综上所述, 体育产业国际化和市场化的发展呼唤着体育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 创新性地进行英语专业体育英语方向教育教学改革, 才能使体育院校英语毕业生适应相应的工作岗位。教育工作者必须以实用英语理论的价值观念, 深入研究“英语与体育”两大学科相融合教育模式, 为国家培养输送高质量的体育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吴贻刚.体育院校英语专业办学定位与课程设置探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5, (5) :90-93.
[2]河北体育学院教务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Z].河北体育学院, 2010, (7) .
[3]李雷, 刘振忠.体育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12, (1) :49-51.
体育专业培养目标 篇2
一、建筑工程施工
培养目标:主要面向建筑施工、建设监理、建设工程咨询行业相关企业与咨询服务单位,主要从事建筑工程施工工艺与安全管理、工程质量与材料和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等工作的专业技术和技术工种技能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主要专业课程:建筑力学、建筑材料、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结构、建筑CAD、建、安全知识、建筑施工技术与机械、建筑施工工艺、建筑工程测量、建筑工程预算、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等。
二、旅游服务与管理
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于当地旅游经济发展,主要面向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度假区等旅游企业,培养具备旅游专业基本知识和服务技能,热爱旅游事业,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具备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发展基础,从事基层服务接待和服务管理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开设主要专业课程:服务礼仪、中国旅游地理、导游基础知识、旅游政策与法规、旅游心理学、餐饮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前厅服务与管理、导游实务、吉林导游、旅行社英语。
三、学前教育专业
培养目标:主要面向地区及县镇各级各类幼儿园、早教中心、学前教育机构,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婴幼儿保教工作必备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以及从事幼儿园保教基本工作能力,能从事幼儿园保教等岗位工作,达到初级水平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主要专业课程: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幼儿园活动设计与实践、声乐、键盘、幼儿卫生保健、乐理、舞蹈、素描、色彩、简笔画、手工、亲子教育活动设计、幼儿感觉统合训练、蒙台梭利教学法、育婴师培训、奥尔夫音乐活动设计。
四、服装设计与工艺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面向服装生产加工企业及服装营销企业,以提高就业岗位综合素质及能力为目标,培养具有服装成衣制作或服装制板操作能力,能从事服装裁剪、缝制、后整理流水操作等工作,具有公民基本素养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中等应用型技能人才。
体育专业培养目标 篇3
【关键词】实施 培养 终身体育 意识 目标 体育教学
一、目前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现状
在现代社会中,高中阶段的教育是我们学生成长最迅速的时期,同样也是任务最终、压力最大的一段时间。就我国目前的高考教育形式而言,高中时期的学生面临着升学的压力,激烈的竞争使得学生不得不把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紧张的学习当中,学生对于体育锻炼变得无暇顾及。目前,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学生体育意识淡薄甚至是缺乏。高中阶段属于一个比价特殊的时期,学生为了高考只能全身心的灌注于文化课的考试中,而毫无选择的放弃了体育锻炼,面对升学的压力,学生只有推掉一切体育锻炼以及其他活动,企图挤出更多的时间来学习与高考有关的知识。
例如:在高中的校园里,很少看到有学生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倒是经常看到一个个坐在教室里,埋头奋斗的身影。倘若问一下学生,怎么不去休息一下,那么听到最多的回答是:马上要高考了,哪有时间休息?长此以来,高中学生的体育意识就越来越淡薄甚至是变得极为缺乏。此外,还有一部分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缺乏毅力、没有恒心,因此,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
(二)教师体育锻炼观念有偏颇。高中时期,学生对体育的认识还不成熟,因此,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引导与讲解。但是,大部分的高中教师并不为学生传授科学正确的体育锻炼价值与意义,也不为学生讲授系统的体育知识技能。他们迫于升学率的压力,也只是给学生讲与考試有关的知识,只注重对学生进行身体和技能方面的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在他们的观念中,学生只要能掌握住顺利通过考试的知识就行,再加上学生的时间本来就不多,所以,很少有教师为学生灌输终身体育意识。
二、影响高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因素
对于目前高中体育教学来说,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但由于该时期的特殊性,在实施这项任务的过程中,仍旧存在着很多的阻扰性因素,其中最为显著的因素有下面几个:
(一)教师的专业性因素。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体育教学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体育教师也比以往更具专业性。但在很多地方,一部分高中教师的专业知识依然存在很多的缺陷。通常来讲,教师体育运动技术的高低和体育意识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倘若体育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科学正确的指导,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体育技能的掌握,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体育、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逐渐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反之,学生不但不能正确掌握体育知识,而且还会降低对体育的学习兴趣,甚至在体育活动中造成损伤。这样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二)学生本身的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现代生活的变化,很多高中学生的生活比以前更丰富,除了升学压力导致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没有终身体育意识、不再喜欢体育运动,学生的兴趣观念也影响着其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如果学生是对体育运动本上有着浓厚的兴趣,那么他们很容易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如果对体育没有兴趣而是喜欢电脑、上网等其他一些休闲方式,那么,一旦受到外界的干扰,学生会果断地舍弃体育运动。这就是学生本身对其终身体育意识造成的负面影响。
三、培养高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有效措施
终身体育意识对高中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现代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采用正确有效的措施,积极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其中,最主要的措施有:
(一)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增强其终身体育意识。高中时期的学生心理发育已趋于成熟,求知欲很强,而且具有一定的体育锻炼能力。教师应该紧紧抓住这个有利条件,多与学生进行一些类似于竞赛、游戏的体育运动,让学生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为学生灌输终身体育意识,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并将这种意识内化,已达到增强的目的。
(二)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多数是以教师为主导的,但灵活的转变体育教学方式,也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对体育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体育锻炼,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比如说:篮球的运球训练。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提高自身的专业化素质水平,因为教师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况。要想真正的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教师就必须拥有扎实的专业化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够给予学生快速、到位的指导,进而加快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结语:通过以上的阐述,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使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体育锻炼意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锻炼能力,使得体育锻炼能够连贯与延续,并且能够为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贺安民.论高中体育教学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体育人文社会学.2013(07)
体育专业培养目标 篇4
体育教育是高职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一些高等职业学院的体育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 表现为教学不从专业职业特点出发, 忽视学生体育兴趣和习惯的培养, 造成体育教学枯燥乏味, 学生缺乏热情, 教学双方兴趣低落。有的高职学院的体育课应付了事, 没有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甚至教师没有教案, “一节课两个球学生老师都自由”, “稍息、立正、向右看齐、向前看、解散”等现象还存在。学生在校所学内容与走上工作岗位后的社会体育锻炼内容相脱离, 不能结合学生专业和就业设置体育课程, 体育教学不能更好地为服务于高职专业岗位培养目标。
2 针对专业岗位培养目标进行高职体育教学的理论探讨
2.1 教学目标紧密结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
高职学院体育教学目标要与学生所学专业特点相结合, 因人而异, 因专业而异按照认知、能力和情感三个目标来研究。认知目标:使学生对常见的运动项目的规则有所了解, 学会一些基本运动技能, 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 使未来职业生涯有身体保障;能力方面:能保证以后在工作岗位成为体育比赛的积极参与者, 学会一些提高职业体能的知识, 具有防治职业病能力;情感目标:通过艰苦的体育锻炼培养学生坚强的性格、良好的心理适应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以适应到工作岗位后的繁重体力劳动。总之, 以“职业人”的培养为主要目标, 以职业运动能力的教学和训练为主, 兼顾其它体育文化素养的提高。
2.2 教学内容要因专业而异
高职体育教学内容在发展学生一般身体素质、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培养兴趣的同时, 必须与学生未来的职业和工作性质、工作条件紧密联系, 应根据目前所学专业的特点要因人而异、因专业而异向学生传授与其未来第一职业所需的相关的特殊体育知识、技能和心理素质。使学生树立职业性的体育意识, 培养学生适应就业所需的自我保健能力、体育能力、终身体育锻炼能力和心理控制能力, 将有利于学生进入社会后在快节奏、高效率的劳动竞争或职业转换中发挥良好的体质基础和心理状态。
2.3 教学方法要灵活
高职体育教学方法要根据高职教育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集体协作能力和团结意识。可以让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表意见, 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和学习活动中, 张扬学生的主体精神, 使教学方法具有高效性。
当代学生思维活, 见识多, 很多事情有自己独到见解。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特性组织模式多样的讨论会, 用启发、引导式的教学来帮助学生拓展思维, 培养参与热情。用竞赛法来激发学生的表现力和团结协作精神。把全班同学模拟成企业中的一个大班组由学生自己根据所学知识来组织各种体育比赛, 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
2.4 教学评价要有激励功能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直接关系到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 应随着高等职业学院学生的实际情况做相应的调整。对学生学习评价的指导思想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 由重鉴别、甄别、选拔功能向重强化、激励、发展功能转化, 并从多维度、多方式给予学生学习评价。评价的内容由重运动成绩转向重独立解决问题能力、交往与合作精神、和与专业相联系的身体素质和锻炼方法的评价以及各职业病的防治的评价等。把终结评价和过程评价结合起来, 过程评价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努力程度与进步情况, 终结评价主要反映学生达到课程目标的程度, 两者的结合, 对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还可以每学期评价两次, 即在开学初评价一次, 在期末评价一次, 使评价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改进功能和鉴定功能。
3 针对专业岗位培养目标进行高职体育教学的具体实施
第一学期。本学期主要让学生对体育有整体认识, 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兼顾理论课和术科课, 进行基础教学。一些体育保健的知识在理论课上给学生讲, 目的在于让学生合理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了解不同岗位职业病防治知识, 从而具有从事本岗位健康的体魄。理论课上还要给学生讲全面发展体能的基本知识与方法, 使学生掌握提高身体素质的有效手段、了解常见运动项目的规则, 注重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兴趣、能力的培养。也可利用现代技术给学生放一些国内外有影响的联赛, 如NBA、欧洲几大足球甲级联赛等体育欣赏来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术科课应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 提高学生身体基本活动能力, 选一些培养体育基本能力、靠近学生生活的内容, 如:单双杠的一些基本动作、球类、游泳、登山、武术、体育游戏等内容。评价时体育理论知识占40%, 学习态度占30%, 基本运动能力占30%。
第二学期。本学期采用选项教学。在上个学期的基础上, 这学期重点要教会学生至少一种终身锻炼身体的手段, 途径就是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采用开放式教学, 提供一些常见体育项目, 如健美操、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 让学生选老师、选项目、选上课时间。在各项目教学中经常组织教学比赛, 在比赛中培养学生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集体主义精神, 承受失败的压力和成功的喜悦, 培养学生会适应能力。风雨天可以在室内一边观看比赛录象一边教学。评价时平时迟到、早退、旷课和课堂上的表现占30%, 开学初测一次本学期期末要测试的项目, 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20%, 期末时再测一次这些项目, 成绩占总成绩的20%, 再看经过教师一学期的教和学生一学期的努力, 两次测试成绩进步幅度占30%。
第三学期。本学期采用分专业教学。这学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体能, 充分体现出高职体育教育要服务于高职教育, 体育教学内容选择一些与学生所学专业的职业特点有关的内容, 利用教学比赛等手段来激发学生积极性。例如记者、公关、文秘等专业的学生选择健美锻炼、形体训练、交谊舞等内容;电力、景点导游等专业的学生可以练习爬杆 (绳) 、平衡木、引体向上、屈臂悬垂、登山、快速上下攀爬肋木等项目。电脑、财会等长期伏案, 指、腕持续工作的专业, 适合各种立卧撑、俯卧撑、单杠引体向上、双杠支撑摆动等内容。这样安排体育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针对自己的专业学习有针对性的体育锻炼方法, 可以有效防治职业病, 使学生终生受益。评价时与第二学期完全相同。
第四学期。选修教学。一般高等职业学院第四学期专业实训或顶岗实习比较多, 为了让有兴趣的同学保持着持续热情, 积极提高自己运动技术水平, 发展自己的运动才能, 在运动中充分体验乐趣和成功的感觉, 可上选修课。一般来说, 上选修课的同学都是自愿的, 平时上课都比较认真, 本学期体育成绩的考核可分两部分构成, 平时表现占20%, 达标占80%。
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一般规划课题441
摘要:近十年高等职业教育得到较快发展, 高职院校从数量上已占普通高校半壁江山, 教育部和一些教育专家已意识到要加强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高职学院体育教学也应成为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一个内容, 高职体育教学要针对高职专业岗位培养目标, 更好地为高职教育服务。本文描述了高职体育教学的现状, 探讨了如何针对专业岗位培养目标进行高职体育教学问题。
建筑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篇5
培养目标:培养建筑施工与管理、质量控制和材料检验的技术型专门人才。
核心课程:建筑制图与识图、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施工技术、建筑结构、建筑施工、房屋
建筑学。
就业岗位:施工单位、监理部门、实验室等。
室内装潢设计:
培养目标:培养室内装潢设计、装修设计、平面设计、效果图后期处理、室内装修工程技
术指导等的技术型专门人才。
核心课程:素描、色彩、构成艺术(平面构成、色彩构成)、AutoCAD辅助制图、3DMAX
三维建模、Photoshop、美术设计、多媒体技术及应用、Authorware多媒体制作。
体育专业培养目标 篇6
关键词:专业技能发展;大学生生涯规划;体育专业大学生;四层次目标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2)09-0109-06
Research on the Four levels Learning Objectives of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 Career Planning Based on Professional Skills Development
WANG Dao-jie1, CHENG Zai-kuan2,YU Qing-ding1
(1. P. E. Dept., Nanchang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31, Jiangxi China;2.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 There is a general decline in the level of expertise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graduates, An Outline of the National Medium-Long Term Planning for Educational Reform and Development (2010-2020)clearly puts forward a strategy that strengthen college students'professional skills. According to observation and investigation, college career planning of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levels from the level of professional skill. The point of view has a certain value of innovation to the current theory. The perspective has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the practice. Used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literature, case study and brainstorming and so on, based on the summary of practical background and research status,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progressive capability and credit hour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a technical ability go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 students, four levels learning objectives, that is, to meet the basic graduation requirements, to obtain more qualifications, to engage in internship to gain experience in social practice, to display three kinds of characteristic skills in nine minutes. And at last, the research gives some opinions on the outlook of research.
Key words: professional skills development;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 four levels learning objectives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 理论背景 近些年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国内关于大学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成果大幅增加,据国家图书馆,书名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图书,2008年为38种,2009年为43种,数量可谓非常庞大。研究内容方面,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1-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3-4]等图书,从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特点、意义、内容,再到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等等,此类研究对大学生生涯规划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现有研究中,已有少数学者对大学生生涯规划的目标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比如温多红、姚苗苗(2007)提出了“目标有效性”理论,认为制定有效的目标是进行成功的大学生学业规划的保障和核心,并举例阐释了目标有效性的实施途径[5]。此类研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创新性,对大学生的学业规划有着重要的理论创新和现实指导意义。
由上可知,虽然关于大学生生涯规划的研究在大幅增多,但目前为止,专门关于(体育专业)大学生生涯规划“目标”的研究甚少,而更鲜有从专业技能发展的角度对大学生生涯规划进行的研究。
1.2 现实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纲要》)明确提出了重点扩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加强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6]。由此可见,高等院校加强大学生专业技能发展的相关研究,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据杜志强[7]、穆天楠[8]、孙燕[9]、朱虹[10]等人的研究发现,我国高等院校许多专业都存在着大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下降的严峻现实;据相关的研究调查[11-14]和我们的实践观察,体育专业毕业生专业技能水平下降的现象也令人堪忧。
1.3 研究意义 一方面,目标在大学生生涯规划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有目标未必能够成功,但成功必须要有明确目标”[15];另一方面,当今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着会计、计算机、自动化、戏曲艺术、展示设计、体育等专业的大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下降的现象[12,16-18],故从专业技能发展目标的角度进行大学生生涯规划的研究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为此,本研究将基于专业技能发展的视角,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生涯规划学习目标进行研究,以求对体育专业学生培养和大学生生涯规划的理论和实践提供参考。
1.3.1 丰富大学生生涯规划理论,促进《纲要》的理论研究 本研究从专业技能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大学生生涯规划“四层次目标”,并深入探讨了体育专业大学生专业技能“四层次目标”的划分原则,有着较强的普适性,不仅适合于体育教育、社会体育、体育管理等体育专业,也在一定程度上适用于其他专业,照应了《纲要》提出的“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
才”发展战略,丰富了大学生生涯规划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1.3.2 丰富体育专业大学生培养理论,促进培养方案的改革 本课题以社会经济需求、学校培养需求、学生自身需求为原则,从专业技能发展的角度,分析了体育专业大学生生涯规划可以划分为四个层次的目标,并明确“四层次目标”对体育专业大学生专业技能发展的作用,构建“四层次目标”理论体系,从专业技能发展角度提出体育专业培养方案修订意见,丰富了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培养理论,更好地促进体育专业学生培养方案的改革。
1.3.3 利于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发展,促进体育人力资源建设 技能型人才是人力资源强国构建中不可或缺的因素,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战略方针[19]。基于专业技能发展的多四层次目标来源于对体育专业大学生培养实践的思考,本课题提出的“四层次目标”和具体实施模式,对提高体育专业大学生专业技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奠定了现实基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北京体育大学和南昌大学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专业的部分学生为调查对象,以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专业技能发展目标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国家图书馆、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南昌大学图书馆查阅了“大学生生涯规划”方面的图书60余本;通过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下载并阅读了“体育专业培养”、“大学生生涯规划”方面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100余篇,学术期刊论文300余篇;通过因特网查阅了相关资料。
2.2.2 个案调查法 为了解北京体育大学在校学生的实际课程、学时、证书、实践等情况,在2005、2006、2007、2008等4个年级中各调查了6名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为了解南昌大学体育专业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访谈了12名2008、2009、2010级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
2.2.3 头脑风暴法 为了尽可能全面地了解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大学生活情况,运用头脑风暴法,借《学校体育学》课堂学习之便,以课堂提问、自由发言、即时记录的形式,记录了南昌大学2010级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专业共60余名学生的答案。
3 体育专业大学生专业技能发展目标层次的划分
大学各个专业均有各自的培养目标,系统地划分不同层次目标是培养目标的重要补充。大学生专业技能是逐步提高的,在发展过程中有不同的层次之分,明确不同层次的发展目标对大学生技能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3.1 目标层次划分的依据 对于大学生的技能发展目标,从不同的角度可划分不同层次的目标。对于体育专业大学生专业技能发展的目标的划分,主要有两个角度:一是技能水平发展的角度,对应的是技能水平由低级向高级依次发展,我们将其称为“能级递进原则”;一是学习生涯规划的角度,对应的是学期时间由低年级向高年级依次发展,我们将其称为“学时递进原则”。
3.1.1 能级递进原则 能级递进原则,即技能级别递进发展原则,无疑是首要的划分依据,被应用于许多领域。比如大学英语等级考试,依据的是笔试成绩,CET-4得分425分以上的考生才有资格报名CET-6的考试,则笔试能力的高低成为划分大学英语等级考试的重要标准;运动员等级标准制度的建立,也是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比如田径、游泳等项目是按照时间、长度或远度的成绩来进行划分,篮球、乒乓球等项目是按照比赛的名次来进行划分不同的级别。但三级运动员、二级运动员、一级运动员、健将级运动员、国际健将级运动员,以及不同等级的裁判员依次有不同的标准,均是依据能级递进原则来划分的。
3.1.2 学时递进原则 学时递进原则是从大学生生涯规划的角度来讲的,是指大学生生涯规划目标按照学生所处于的不同年级来划分,即由大学一年级开始,依次向高年级发展的原则。学时递进原则已被一些学者运用于理论研究当中,比如储璧茜(2011)对大学生四年生涯教育划分为:“一年级为适应期,二年级为定向期,三年级为冲刺期,四年级为分化期”[15];权芳华(2010)提出了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四个发展阶段生涯规划:“面向大一新生,面向大二学生,面向大三学生,面向大四毕业生”[20]。
3.2 体育专业大学生专业技能发展的“四层次目标”
针对体育专业大学生大学生涯主要活动的问题,运用头脑风暴法,以60余名南昌大学2010级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为访谈对象,调查结果显示,当代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主要活动主要可分为四类:生活类活动包括吃喝拉撒睡等;学习类活动包括学习、考试、实践、毕业、就业等;体育类活动包括训练、比赛、裁判等;娱乐类活动包括上网、旅游、聚餐、KTV、谈恋爱等。综合以上列举的活动内容,从专业技能发展的角度,学习类活动的内容可以作为学习/培养目标的内容,即学习(上课、自习)、考试(期中/末考试、资格证书考试)、实践(教学计划内/外社会实践)、毕业、就业(投简历、面试、签约)等。
根据作者的实践经验和个案调查,结合学生实际的状况和需求,对于体育专业大学生,以技能水平的高低为出发点:1)从“毕业”的角度分析,达到基本的毕业要求可以看作是最基本的层次;2)从“学习——考试——证书”的角度,考取足够多的资格证书可以看作是比达到基本的毕业要求更高的层次;3)从“理论——实践”的角度,建立在理论基础上的实践比仅获取资格证书更高一个层次;4)从“入学——毕业——就业/应聘”的角度,拥有展示自我的良好能力则是最高的层次。为了表述美观和直观,我们将这四个层次概括为:达到基本的毕业要求、获取更多的资格证书、经历丰富的社会实践、具备展示个人魅力的3个3 min,分别简称为毕业要求、资格证书、社会实践和3个3 min(图1所示)。
4 “四层次目标”的内涵及实现途径
4.1 第一层次——达到基本的毕业要求
4.1.1 层次目标的内涵 学习目标的第一层次,做一名合格的大学毕业生,也即经过四年的学习达到了基本的毕业要求,比如完成规定的学分、专业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等,但这只是一般水平,毕业的一般要求,是基本层次。
4.1.2 实现目标的途径 达到基本的毕业要求,对于绝大多数大学生来说,都不是困难的事情,而且是很普通的事情。只要按照学校、老师的基本要求去做(比如上课、考试,获得规定的学分;完成教学计划内的社会实践活动;完成教育实习;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完成相应的手续等),即便是随大流,也能够获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4.2 第二层次——获取更多的资格证书
4.2.1 层次目标的内涵 在第一个层次“达到基本的毕业要求”上如果还想提高一个层次,那就是从一、二年级开始,积极准备考取各种资格证书。四年大学结束,区别于他人的基本特征是拥有足够多的资格证书。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可以获得的证书有运动员等级证书、裁判员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外语等级证书等等,如果和毕业证、学位证加在一起,约有9种之多(表1)。
毕业证、学位证、普通话等级证、教师资格证等证书体现不出来太大的区别,由表1可知,要想突出自己的特色,学生应该在运动员技术、裁判员、外语、计算机、社会体育指导员等证书上努力,尽可能好、尽可能多地考取各种证书。
证书代表着什么?证书代表资质,证书代表水平,证书就是专业水准,证书就是知识面的宽窄,证书就是打开就业之门的钥匙。拥有的证书越多,种类越全,在一定程度上也证明该生越有能力。求职过程中,说运动水平高、裁判水平好,根据什么呢?二级运动员、一级裁判员,简洁明了。两个人各自说英语好,一个四级,一个六级,四级的说得再响也不行;同样是六级外语水平,其中一个人具有口语等级证书,其水平高下一目了然。
4.2.2 实现目标的途径 在考取体育专业技能资格证书方面,高等体育院系均有丰富的资源,比如北京体育大学给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有的证书在课上就可以考取。首先,在专项上,学校为学生提供了通二级运动员的机会,提供了通二级裁判员,甚至一级裁判员的机会;其次,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大二和大三两个学年可以选修两个副项,学校为学生提供了通副项三级、二级运动员的机会;再次,在许多项目上,学校还提供了面向全体学生的运动员通级赛、裁判员考试;还有,在训练上,学校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训练条件,如学校为学生提供了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田径、体操、健美操、舞蹈、武术、导引养生等项目的室内训练馆以及篮球外场、足球场、排球外场、网球场、田径场等室外训练场地[21]。有的同学很好地利用了学校的资源,考了专项考副项,考了副项考其他项目,在学校里面尽可能多的考取证书。各种资格证书考试有相关的时间规定,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各种证书的适宜学期见表2所示。
从表2来看,外语四级考试自大学二年级开始才可以报考;关于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北京市有专门的培训班,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也可以在大二下学期报考。这个表格看起来似乎没有其它特别之处,但是真正建立考取证书的意识,规划考取证书的时间,设计考取证书的途径,并为考取证书而努力就不是容易的事了。如调查中有一位2006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说:“考取证书也有技巧,或者称战术,大一选专项,专项学生可以直接报考本专项的二级运动员和二级裁判员,那就应该在大一时就争取考其它项目的运动员三级技术等级证书和三级裁判员等级证书,然后继续考这些项目的二级证书。对于副项,应该刻苦训练,争取把副项的二级运动员证拿下来。”
中国有句民谚——艺多不压身,同样,证书多了也不压身。反过来讲,假如本应在学校就可以考取的证书,毕业之后再去考,社会上谁给创造如此好的条件,社会上哪有如此丰富的资源,学校的优势是任何机构都替代不了的。所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读期间,应该仔细规划一下自己的学习目标,从专业技能证书上来说,首先应该建立起证书的概念,其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努力考取更多的证书。大多数证书是在课外学习中获得的,考取证书的过程就是自我完善的过程,经历了多次考取证书,学生的技能必定上升一个层次。
4.3 第三层次——经历丰富的社会实践
4.3.1 层次目标的内涵 能力水平再高一个层次,如图3所示,就是社会实践了,参加丰富的社会实践,是比获得多种资格证书更高的一个层次。证书的最大作用就是资质证明,但是获得了证书,拥有了资质,并不等于就能胜任该方面的职位。比如运动技术好,获得了运动员一级证书,却不懂教学,或不会教法,也不算水平高。所以,获得证书之后,得把自己拿到社会上去检验,用实践来证明自己的水平,用实践来完善自己的能力。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社会实践有许多不同的形式,比如社会调查、义务劳动、慰问演出、勤工助学、挂职锻炼等。
4.3.2 实现目标的途径 不同的实践形式、不同的实践内容对大学生的作用也不相同,从专业的角度出发,对学生专业学习作用较大的就是专业性社会实践了。专业性社会实践,即大学生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所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于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最普通的是教育实习。现在专业性社会实践越发受到重视,比如北京体育大学07本科培养方案明确提出:“培养方案以构建整体优化的知识结构为基础,以培养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为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延长实习时间”[22]。
体育专业学生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是指体育专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觉地运用本专业知识、技能进行的一种创造经济价值的、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这种实践形式具有自发性、自主性、专业性、有偿性和长期性等五大特点,对体育专业学生的运动、教学、管理等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23]。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应建立起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的概念,明确该实践对自己综合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平时要努力学习、刻苦训练,打好基础,为自己能够进行、能更好地进行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做准备,进而在实践中检验自己、发展自己。
当然,在从事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时,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一定要树立正确观念,坚持正确原则,要做到为“能”动而不为“利”动,应以锻炼为主,挣钱为辅,有偿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为了更好地实践;还要明确安全大于一切;要加强防骗意识;应注意想同学、朋友、老师请教,借鉴经验,经验包括寻找实践时的经验以及实践过程中的经验;应能够战胜学业和实践相互矛盾的双倍压力;还应该利用好寒暑假进行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24]。
4.4 第四层次——具备展示个人魅力的3个3 min
4.4.1 层次目标的内涵 一名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在四年专业学习中,虽然获得了足够多的资格证书,具有了丰富的社会实践经历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要想顺利地在激烈就业竞争中充分展示出自己的实力与水平,还应该具备另一种基本功——3个3 min(图1)。
“3个3 min”是技能展示中一种被形象化了的代名词,指学生在技能展示时,可以用10 min左右时间做三种不同技能的展示。当然这是一种对广大学生毕业时应该达到的理想标准。如果一个毕业生在用人单位考察时,在适当的时机和适当的场合,用10 min时间,展示最拿手的代表自己水平的教学、训练、裁判、科学运用健身器材、外语、计算机等某几种技能,会更有说服力。
4.4.2 实现目标的途径 基本功来自于四年不断学习积累和实际探索,是四年学习的积淀与升华,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瞬间精彩的背后隐藏着长时间艰辛的磨练,自我发展的第四层次——展示个人魅力的“3个3 min”,是“一专多能”[25]的最高境界,是新形势、新时期、新时代的要求。比如一名篮球专项求职的同学,除了首先让用人单位满意其专项技术和水平外;还能用3~5 min展示排球的传、垫、扣、发等技术及教学基本功;还能再用3~5 min展示一套难度虽然不大,但动作姿态良好,并具有一定韵味的健美操;若还能奉上代表其计算机水平的课件作品,估计用人单位不会再对其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有任何疑问了。当然,这只是其中一种技能搭配展示方案,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专项、副项和“最近发展区”找到自己擅长表演的项目和方法。
5 小 结
本研究从专业技能发展的角度,依据“能级递进原则”和“学时递进原则”,试探性地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生涯规划学习目标划分了四个层次:达到基本的毕业要求、获取更多的资格证书、经历丰富的社会实践、具备展示个人魅力的“3个3 min”,以期对体育专业学生培养和大学生生涯规划的理论和实践提供参考。
不论从研究现状,还是从实践表现来看;不论从学生需要、学校需要,还是从国家需要、社会需要来看,基于专业技能发展的大学生生涯规划学习目标层次研究具有以下趋势:专业技能发展是进行大学生生涯规划多层次目标研究的一个新视角,针对体育专业大学生专业技能发展及其生涯规划的多层次目标研究是以后体育教育领域亟需加强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谢永川,袁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2] 刘学景,丁木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3] 刘斌,宋专茂,戴馥心.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M]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4] 卞成林.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 温多红,姚苗苗.大学生学业规划的国际借鉴及目标有效性分析[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0):76-78.
[6]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 .人民日报,2010-07-30(013).
[7] 杜志强.论大学生学习目标的确立[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7(11):149-150.
[8] 穆天楠.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弊端及对策[D] .西安: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24.
[9] 孙燕.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颇多难题待解[N] .中国文化报,2007-12-18(002).
[10] 朱虹.仓储业技能型人才紧缺问题初探[J] .中国储运,2005(1):32-33.
[11] 蔡皓,崔国红.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中若干问题的反思——基于青少年体质健康下降现实[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23(5):238-240,254.
[12] 林顺英.论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质量保障[D] .厦门: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108,154-155,167.
[13] 赵永军.山东省体育人才需求现状及对策研究[D] .苏州: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22.
[14] 卢竞荣,胡水兰.关于体教专业本科专业理论课程设置改革研究[J] .浙江体育科学,2006,28(5):67-69.
[15] 储璧茜.独立学院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 .中国报业,2011(5):124-125.
[16] 孙联.高职《财务会计》课程的问题与改革对策[J] .职业教育研究,2009(3):98-99.
[17] 何秋生,孙志毅,李虹.高校自动化专业实践环节问题及改革思路[J]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4(3):104-106,114.
[18] 赵鹏飞.关于高校展示设计专业建设的思考[J] .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5):148-149.
[19]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N] .人民日报,2007-10-25(001).
[20] 权芳华.浅谈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学业生涯规划[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0(7):152-153.
[21] 北京体育大学场馆设备处.场馆设备处为学生提供体育活动场馆的通知[EB/OL] .北京体育大学,2008-11-16[2009-05-28] .http://web.bsu.edu.cn/zxdt/zxdt_xxfb_view.asp?xxxh=8433.
[22] 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培养方案[G] //北京体育大学教务处.北京体育大学2007本科培养方案,2007:前言,1.
[23] 王道杰,程在宽.体育专业学生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的个案研究——对北京体育大学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创造经济价值的思考[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9):1243-1246.
[24] 王道杰.论体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D]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9:36-42.
体育专业培养目标 篇7
体育教育是高职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一些高等职业学院的体育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 表现为教学不从专业职业特点出发, 忽视学生体育兴趣和习惯的培养, 造成体育教学枯燥乏味, 学生缺乏热情, 教学双方兴趣低落。有的高职学院的体育课应付了事, 没有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甚至教师没有教案, “一节课两个球学生老师都自由”, “稍息、立正、向右看齐、向前看、解散”等现象还存在。学生在校所学内容与走上工作岗位后的社会体育锻炼内容相脱离, 不能结合学生专业和就业设置体育课程, 体育教学不能更好地为服务于高职专业岗位培养目标。
2 高职体育教学应具有职业特色
2.1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要求高职体育教学必须具有职业特色。
高等职业学院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技艺型、应用型的人才, 学生毕业后都是直接进入生产、管理、服务的第一线工人。入学时就已按照报考志愿分到各个专业, 所学专业不同决定未来从事的工作岗位不同, 对身体素质、生理机能、运动技能也有不同要求。而高等职业学院不能只沿用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目标, 仅仅强调学生基本身体素质, 还应结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根据专业特点按工人岗位所需要的身体和心理以及职业病防治而确定高职体育教学目标。
2.2 高职体育特点决定了高职体育教学必须具有职业特色。
高职体育教育不仅具有健康属性, 更具有职业属性。在加强学生全面身体素质锻炼的同时, 还要加强体育教学中与职业技能相关的动作技能方面的教学力度, 着重发展学生所学本专业今后从业和胜任工作岗位所需的身体素质, 以增强学生就业与从业的竞争力。
3 高职体育教学服务于专业岗位培养目标的理论探讨
3.1 教学目标的一致性。
高职学院体育教学目标要与学生所学专业特点相结合, 因人而异, 因专业而异按照认知、能力和情感三个目标来研究。认知目标:使学生对常见的运动项目的规则有所了解, 学会一些基本运动技能, 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 使未来职业生涯有身体保障;能力方面:能保证以后在工作岗位成为体育比赛的积极参与者, 学会一些提高职业体能的知识, 具有防治职业病能力;情感目标:通过艰苦的体育锻炼培养学生坚强的性格、良好的心理适应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以适应到工作岗位后的繁重体力劳动。
3.2 教学内容因专业而异。
高职体育教学内容在发展学生一般身体素质、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培养兴趣的同时, 必须与学生未来的职业和工作性质、工作条件紧密联系, 应根据目前所学专业的特点要因人而异、因专业而异向学生传授与其未来第一职业所需的相关的特殊体育知识、技能和心理素质。使学生树立职业性的体育意识, 培养学生适应就业所需的自我保健能力、体育能力、终身体育锻炼能力和心理控制能力, 将有利于学生进入社会后在快节奏、高效率的劳动竞争或职业转换中发挥良好的体质基础和心理状态。
3.3 教学方法要灵活。
高职体育教学方法要根据高职教育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集体协作能力和团结意识。可以让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表意见, 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和学习活动中, 张扬学生的主体精神, 使教学方法具有高效性。
当代学生思维活, 见识多, 很多事情有自己独到见解。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特性组织模式多样的讨论会, 用启发、引导式的教学来帮助学生拓展思维, 培养参与热情。用竞赛法来激发学生的表现力和团结协作精神。把全班同学模拟成企业中的一个大班组由学生自己根据所学知识来组织各种体育比赛, 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
3.4 教学评价要有激励功能。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直接关系到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 应随着高等职业学院学生的实际情况做相应的调整。对学生学习评价的指导思想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 由重鉴别、甄别、选拔功能向重强化、激励、发展功能转化, 并从多维度、多方式给予学生学习评价。评价的内容由重运动成绩转向重独立解决问题能力、交往与合作精神、和与专业相联系的身体素质和锻炼方法的评价以及各职业病的防治的评价等。把终结评价和过程评价结合起来, 过程评价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努力程度与进步情况, 终结评价主要反映学生达到课程目标的程度, 两者的结合, 对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还可以每学期评价两次, 即在开学初评价一次, 在期末评价一次, 使评价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改进功能和鉴定功能。
4 高职体育教学服务于专业岗位培养目标的具体实施
4.1 第一学期。
本学期主要让学生对体育有整体认识, 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兼顾理论课和术科课, 进行基础教学。一些体育保健的知识在理论课上给学生讲, 目的在于让学生合理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了解不同岗位职业病防治知识, 从而具有从事本岗位健康的体魄。理论课上还要给学生讲全面发展体能的基本知识与方法, 使学生掌握提高身体素质的有效手段、了解常见运动项目的规则, 注重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兴趣、能力的培养。也可利用现代技术给学生放一些国内外有影响的联赛, 如NBA、欧洲几大足球甲级联赛等体育欣赏来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术科课应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 提高学生身体基本活动能力, 选一些培养体育基本能力、靠近学生生活的内容, 如:单双杠的一些基本动作、球类、游泳、登山、武术、体育游戏等内容。评价时体育理论知识占40%, 学习态度占30%, 基本运动能力占30%。
4.2 第二学期。
本学期采用选项教学。在上个学期的基础上, 这学期重点要教会学生至少一种终身锻炼身体的手段, 途径就是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采用开放式教学, 提供一些常见体育项目, 如健美操、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 让学生选老师、选项目、选上课时间。在各项目教学中经常组织教学比赛, 在比赛中培养学生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集体主义精神, 承受失败的压力和成功的喜悦, 培养学生会适应能力。风雨天可以在室内一边观看比赛录象一边教学。评价时平时迟到、早退、旷课和课堂上的表现占30%, 开学初测一次本学期期末要测试的项目, 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20%, 期末时再测一次这些项目, 成绩占总成绩的20%, 再看经过教师一学期的教和学生一学期的努力, 两次测试成绩进步幅度占30%。
4.3 第三学期。
本学期采用分专业教学。这学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体能, 充分体现出高职体育教育要服务于高职教育, 体育教学内容选择一些与学生所学专业的职业特点有关的内容, 利用教学比赛等手段来激发学生积极性。例如记者、公关、文秘等专业的学生选择健美锻炼、形体训练、交谊舞等内容;电力、景点导游等专业的学生可以练习爬杆 (绳) 、平衡木、引体向上、屈臂悬垂、登山、快速上下攀爬肋木等项目。电脑、财会等长期伏案, 指、腕持续工作的专业, 适合各种立卧撑、俯卧撑、单杠引体向上、双杠支撑摆动等内容。这样安排体育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针对自己的专业学习有针对性的体育锻炼方法, 可以有效防治职业病, 使学生终生受益。评价时与第二学期完全相同。
4.4 第四学期。
体育专业培养目标 篇8
社会体育专业从1993年开办至今, 全国已有两百多所高校布点社会体育专业, 大部分集中在华中、华东和西南地区, 湖北省有12个社会体育本科专业点, 成为密集的区域之一, 如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形成社会体育专业培养方向的互补, 避免人才培养的趋同性, 切实有效降低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 是高校人才培养必须考虑的问题。而人才培养目标体现高校人才培养的定位和标准, 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居核心地位, 是确定人才的专业方向和要求, 以及学生毕业后的主要就业方向。因此, 本研究收集湖北省布点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普通高校的培养目标, 进行研究探讨, 旨为湖北省普通高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修订提供参考。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分别是湖北大学、武汉体育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湖北科技学院、黄冈师范学院、湖北师范学院、长江大学、三峡大学、湖北民族学院、湖北文理学院、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江汉大学的社会体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
2.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
3、湖北省高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培养目标比较
1998年, 教育部在第4次普通高校本科目录修订时, 将社会体育专业列为正式专业, 并制订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 这为各高校制订社会体育专业具体培养目标提供了指南与依据。湖北省拥有社会体育本科专业的高校, 基本与教育部制订的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保持一致。在社会体育专业三基方面, 除三峡大学、湖北文理学院、湖北民族学院外, 其他几所高校都在培养目标中, 明确提出培养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 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方向方面, 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健身、休闲指导, 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 体育活动组织与管理和教学科研。本研究培养方向的比例从高至低依次为健身、休闲指导 (100%) 、体育活动组织与管理 (91.7%, 除三峡大学外) 、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 (83.3%, 除中国地质大学、黄冈师范学院外) 、教学科研 (58.3%, 除湖北大学、湖北科技学院、三峡大学、黄冈师范学院、湖北文理学院外) 。在人才定位方面, 大致有三个, 分别为高级专门人才, 应用型人才, 综合、复合型专门人才。
3.2、培养特色比较
培养特色方面, 在调查的12所高校中, 部分院校形成一定的特色,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化道德素质方面;中国地质大学和长江大学将职业道德培养写入培养目标,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对社会体育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培养的全面性和立体性。湖北文理学院除了培养社会体育本科专业学生思想道德, 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团队精神。湖北大学和湖北科技学院要求社会体育本科专业的学生经过学习, 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素养。二是专业培养方面;中国地质大学围绕户外运动方向, 开展登山、拓展运动、定向运动等项目, 培养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户外运动方面教学、培训以及经营管理方面的能力, 形成一定的专业特色。湖北大学结合自身优势与办学资源, 以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为主要培养方向, 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 也形成一定的专业特色。
3.3、培养目标存在问题分析
(1) 培养目标缺乏特色。
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 高校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主要场所。有特色, 才会有优势, 有优势, 才会有市场, 有市场才会有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本研究的12所高校, 从学校类型上看, 有综合、体育、民族、师范、工科院校。不同类型学校在人才培养中, 由于各自的特色, 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以综合性大型为例, 综合性大型学科门类齐全, 办学规模较大, 具有多学科性和基础性等特征, 在教学过程中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科学研究意识与能力。对收集12所高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分析, 发现除个别院校外, 其它院校培养目标相似度较高, 没用体现出不同类型大学在人才培养中各自的优势、特色。
(2) 培养方向定位宽泛。
1998年教育部颁布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目录》, 并对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进行了规定, 其中就包括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四个培养方向 (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学科研) 。本研究的12所高校, 基本上按照此确定本校社会体育人才的培养方向, 分别为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 健身、休闲指导, 体育活动组织与管理和教学科研。但是通过分析发现, 其培养方向定位比较宽泛, 以体育产业为例, 体育产业包括体育外围产业、体育本体产业、体育中介产业、体育产业消费等, 其包含的内容之多, 知识量之大, 如果要求学生能掌握所这些内容, 并成为这方面的专门人才, 确实有难度。
4、结论
湖北省高校基本上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订社会体育本科专业培养目标, 但是除少数院校外, 其他院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缺乏特色, 没用体现出不同院校所具有的教学特点、优势与资源。
参考文献
体育实践能力目标体系及培养对策 篇9
一、体育实践能力的涵义
所谓能力, 是指“以人的一定的生理和心理素质为基础, 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形成、发展的完成某种任务的能动力量。”由此我们可以把体育实践能力理解为:一个人在学习掌握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的基础上, 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 对自身的体育活动起稳定调节作用的个性心理品质和情操行为的一种综合能力, 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体育实践能力的基本内容应包括体能和运动能力、体育锻炼能力、体育娱乐能力、体育欣赏能力等。
体能和运动能力是指具有与年龄相适应的体能和基本活动能力, 具有一定的运动技能和经验, 具有学习和从事适宜运动的能力。体育锻炼能力是指能准确地判断自己身体状况和锻炼的需要, 为自己制定合理的锻炼计划, 并安全地从事锻炼的能力。体育娱乐能力是指能在各种场合和条件下, 运用多运动和身体练习, 与同伴进行愉快的体育娱乐的能力。体育欣赏能力是指能理性和愉快地对体育竞赛和表演进行观赏, 并能对有关问题的社会背景进行洞察和客观的分析。
二、新的目标体系与以往的“三大目标”的比较 (见表1)
经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 新的目标体系有以下特点:
(1) 紧密地与学生的体育能力培养结合, 目标以能力的范畴出现, 可以使体育教师更加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
(2) 通过对“体育实践能力”具体划分, 使以往一直抽象的“体育能力”的概念更加具体化, 使培养有的放矢。
(3) 新的目标体系把学生现在的体育学习和未来的体育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 是一个既着眼现在又瞄准未来的体育教学目标体系。
(4) 新的目标体系强调了“实践”的内涵, 在很大程度上融合了体育知识和技能这两大方面。
(5) 新的目标体系与原有的目标体系并不冲突, 只是比原来的目标更加务实和具体, 也更具有体育的特点, 也更指向学生的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了。
表1新旧目标体系比较表
三、培养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的对策
(1)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立足终身体育、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校体育教学应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 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为目标, 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 使学生健康成长。
在现行的学校体育中, 过多地强调学生在校期间的近期效益, 忽视学生毕业后要继续进行体育运动的教育。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和终身体育脱节, 这对增进学生的健康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能力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学校的体育教育要转换观念, 以学生终身体育为主线, 在新的目标体系的指导下, 把各项目标落到实处, 使目标具体化, 使学生终生受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2) 构建新的体育教学模式, 实行课内外相结合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主体, 它包括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两个层面。实行课内外相结合是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重要途径和保证。注重体育课教学向课外体育活动延伸, 向社会体育的延伸, 把在校期间的体育效益与终身受益结合起来。课上突出教学过程, 以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学会锻炼方法。课外突出活动过程, 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 提高体育能力, 养成锻炼习惯。
(3) 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会学生学习锻炼的方法, 才能使其真正自主地学习和锻炼的途径, 才是保持其终生体育的保证。因此教师要少讲, 精讲, 更要引导学生的讨论。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让他们在学习体育基本知识、技能的同时, 掌握学习的方法, 以便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 能自觉地运用所掌握的这种学习方法去获取知识, 形成体育实践能力。
(4) 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通过自我评价, 使学生了解自己的锻炼情况和体质状况, 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 调整锻炼计划和方法, 避免锻炼的盲目性, 取得最佳锻炼效果。因此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有意识的传授一些评价知识、基本方法和标准等, 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和控制运动负荷、强度等方面的知识。
四、结论
(1) 体育实践能力主要包括体能和运动能力、体育锻炼能力、体育娱乐能力、体育欣赏能力等。
(2) 学校体育教育应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 把培养学生体育实践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 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 建立“体育实践能力”目标体系, 实行课内外相结合的体育教学模式, 确保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 形成锻炼的习惯, 最终实现终身体育。
(3)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培养学生科学的体育锻炼能力和体育欣赏能力。
摘要:本文阐述了体育实践能力的内涵以及其所包含的内容, 通过与传统体育教学目标的比较, 提出了学校体育应把培养体育实践能力放在首要的地位, 提出从教学的指导思想、内容以及教学模式等方面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学校体育,体育实践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徐恒勇.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体育实践能力之研究[J].体育世界 (学术版) , 2008, (04) :88-90.
[2]钟振新.大学生体育能力及培养对策[J].体育学刊, 2002, 11:80-82
[3]刘连春.普通高校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的培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8, 24 (8) :82
浅析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篇10
目标是个人、部门或整个组织所期望达到的成就和结果,也是行为的导向。人才培养目标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自己学校的性质和任务,对培养对象提出的特殊要求,是总的教育目标的具体化。专业培养目标是指通过某一专业的教育过程,使受教育者成为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的人。专业培养目标首先必须与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起来,要为“培养什么样的人”服务。但专业培养目标应该更为具体一些,应全面体现在教学计划中。专业的教学计划应反映国家对某一种专门人才要求的基本规格。
在教育部颁布的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财务管理专业的指导性教学方案等文件中,将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具备财务管理及相关的管理、经济、法律、会计和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工商管理高级专门人才。”
这一专业培养目标是站在未来经济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宏观角度来规定的,它适应于所有开设了财务管理专业的高等学校。而众多开设了财务管理专业的院校也都只是简单照搬这一培养目标,没有太大的变动。这也是造成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对自己专业定位不清楚,就业方向不明确的重要原因。
2 财务管理专业目标中存在的问题
2.1 目标定位不明确
在教育实践中,很多高校将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且标定位在“复合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上。可这一定位也是许多专业的目标定位,并没有体现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如果说有特色的话,也只是在前面加上一系列财经类课程的名称。可难道几门不同的课程就能够培养出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吗?当然不是这么简单。目标必须具体,而目前许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缺乏具体化,如果目标不具体,就会导致目标的不可执行。
2.2 专业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脱节
前文中提到过,专业培养目标要与各个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起来。不同类型的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有着不同的要求。与普通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相比,应用性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在注重理论的基础上,更着重于学生实际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其实很多高校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时候就比较模糊,缺乏差异化和创新。这也造成了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与社会实践的脱节。
2.3 教学计划与专业培养目标脱节
教学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规定不同课程类型相互结构的方式,也规定了不同课程在管理学习方式的要求及其所占比例,具体规定了某一专业应设置的学科、课程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年、学期进行划分。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和表述是制定专业教学计划的前提。培养目标中的规范与要求是将培养目标转变为课程的必不可少的中介环节。但许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其课程设置不是没有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就是专业培养目标没有正确指导确立专业课程体系。
3“SMART”原则在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应用
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到底该如何定位,如何表述,这对于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提出的“SMART”原则同样可以应用在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上。
3.1 S(Specific)——明确性
所谓明确就是要用具体的语言清楚地说明要达成的行为标准。许多目标最终没有被有效执行就是因为目标不明确,这也是财务管理培养目标的缺陷。对于本科院校而言,财务管理专业首先要培养的是大学本科层次的人才,要求必须德智体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为区别于其他专业,培养目标中必须体现出与财务管理相关的专业性。S原则要求制定的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要具体、明确,能让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明白自己可以在这个专业学到什么,以后能做什么,并能让授课教师明白在本专业的授课中如何帮助学生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
3.2 M(Measurable)——衡量性
衡量性就是指目标应该是明确的,而不是模糊的。应该有一组明确的数据,作为衡量是否达成目标的依据。如果制定的目标没有办法衡量,就无法判断这个目标是否实现。S原则要求财务管理专业目标设置要明确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M原则要求最后培养的人才是否合格、有没有实现目标等必须有可衡量性。可衡量性可以让学生明白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才能达到目标。
3.3 A(Attainable)——可实现性
目标是要可以让执行人实现、达到。目标制定得很美好但却脱离现实,仍然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对于不同院校,招收学生的素质、学历培养层次是不同的,在制定专业培养目标时要“因人而异”,使得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说具有可达性。
3.4 R(Relevant)——相关性
目标的相关性是指实现此目标与其他目标的关联情况。如果实现了这个目标,但对其他的目标完全不相关,或者相关度很低,那这个目标即使被达到了,意义也不是很大。R原则要求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要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课程目标又要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不仅如此,还应与当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关,即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要考虑地域性。
3.5 T(Time-based)——时限性
目标特性的时限性就是指目标是有时间限制的。根据这一原则,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应包含对教学计划的指导作用。教学计划中明确专业培养年限,合理安排课程在学年、学期的分配,课程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
总之,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不同院校应结合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现出差异化和创造性,不能千篇一律。但更重要的是,每一个开设财务管理专业的院校都应该充分认识到培养目标的重要性,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要严肃对待。在制定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时,遵循“SMART”原则可以提高目标的可接受性和可执行性。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一般性表述,并指出了专业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关系。然后分析了财务管理专业目标制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提出把德鲁克目标管理中的“SMART”原则应用于财务管理专业目标制定中,使专业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
关键词: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SMART原则,财务管理
参考文献
[1]闫永海.加强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2010.3.
[2]李文静.财务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J].课程教材建设,2009.8.
[3]阎书丽.财务管理本科“目标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0.
[4]荆炜.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J].社科纵横,2008.8.
体育专业培养目标 篇11
关键词:市场需求;旅游专业;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42-02
一、引言
旅游教育与旅游行业密不可分。旅游教育是旅游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反过来,旅游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内容与类型又影响着旅游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与方式,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市场需求决定了旅游专业建设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进而决定着旅游专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根据旅游产业需求状况,如何加强专业建设,如何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彰显自己的特色,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二、我国旅游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1.定位不准确。在我国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片面地将旅游业定性为能创造财富的朝阳产业,忽视了其对人类精神的巨大推动作用与旅游活动在提升人类精神境界中原本应扮演的重要角色,导致了旅游业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它最佳的发展轨迹。旅游高等教育尤其是本科教育简单地将旅游教育定性为理论教育学科或以理论教学为主,忽略了旅游教学的本性要求——实践性,致使旅游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设计过程中片面地强调培养学生的经济、管理理念,忽略了学生教育的社会实践性,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以致目标定位不明确,教学内容、课程设置针对性差,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方面难以适应旅游行业相关岗位的任职要求。例如课程体系设计没有把培养学生未来获取职业岗位的能力作为重点,偏重于理论性或学术性而不是以职业为导向的相关技能培育,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与能力与旅游行业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
2.人才培养难与市场需求对接。如今,我国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高校应该首先把培养合格的普通劳动者作为己任,改变学校办学定位的偏差造成教育产品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其次,旅游教学严重滞后市场需求。旅游行业是实践性极强的行业,旅游教育应贴紧行业实际,紧跟行业发展趋势。由于我国旅游教育起步较晚,旅游学科建设赶不上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严重滞后于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与速度。尤其是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与行业实际严重脱节,使旅游教育培养严重滞后于旅游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再次是旅游教育课程体系严重脱离人才培养的规格。现在旅游教育课程设计基本上是采用经济与管理学科理论知识体系来配置,解释旅游行业的运行、本质与规律,严重忽略了旅游教育的独特性与实践性。
3.旅游行业和旅游院校结合不紧密。目前我国旅游院校与旅游行业的交流与合作,还停留在低水平层次上。不少院校关起门来办学,与行业管理部门、行业协会、旅游企业等联系很少。加上课程设计的学术性与理论性,这样从“学”方面造成了旅游教育与行业的实际需求严重背离与脱节。旅游教育与行业结合不紧密,一方面造成学生的知识技能结构与旅游行业的实际需求不匹配,操作能力弱,与实际用人单位要求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另一方面,也会导致担任专业课程的教师没有机会到旅游行业挂职锻炼,没有充足的行业实际从业经验,导致教师实践性专业素养不高,从“教”方面造成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结合不紧密。
三、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分析
1.培养目标定位。旅游教育必须针对旅游行业需求,面对行业目标岗位群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需求来实施教学,设定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做出较准确合理的定位(见图1)。可以看出,旅游业所需要的旅游管理人才需求量,在旅游人才的四个层面中呈三角形格局,对服务操作与基层管理层面的人才需求量最多,逐级向上依次减少。
图1〓旅游人才培养层次与市场需求结构
这就要求不同层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具有针对性,即按市场需求、岗位分析来确立专业涵盖的就业目标岗位群进行合理定位。一般来说,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应该以培养“白领”阶层为主,侧重于管理与开发理论、技能和方法的教学与实践,走知识与能力并重的道路;旅游管理专科(包括高职)教育,应致力于旅游“灰领”阶层,偏重于高级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走“高级技能型”道路,要求在拿到学历证书的同时,拿到职业资格证书。总体来说,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扎实旅游开发、旅游企业管理理论和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听说能力,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或旅游教育机构及旅行社、饭店、景区从事行政或技术管理、旅游产品开发、旅游规划及旅游营销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技能人才(见图2)。
图2〓旅游专业培养目标与就业岗位群
2.培养目标实现路径分析。旅游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软件和硬件两个子系统。软件子系统又包括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教学实施等几个子系统;硬件子系统包括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两个子系统。这些系统取决于专业方向的设置和培养目标的定位,这两方面根源于市场需求,这样才能保证生产出来的“产品”——学生找到合适的岗位,顺利就业。在整个旅游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尤其是要注重与强调旅游教学的本质要求——实践性,建立与加强旅游教育与旅游行业的互动。通过与旅游行业互动可以了解行业对人才的要求规格。了解行业要求的目的是为了使旅游教育有的放矢,培养出能够符合行业要求的学生,以期建立起旅游教育与旅游行业“教学指导与行业顾问”关系,形成旅游教学与行业共生、主客体互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互动式教学运行机制与模式,使旅游教育活动具有行业的适应性与岗位的针对性(见图3)。
图3〓基于市场需求的旅游人才培养路径与客体互动
四、结语
旅游教育是职业性与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必须以旅游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其中尤其是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十分重要,它统领着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育内容及培养的方法与途径,居于整个教学体系的核心地位。因此,应该根据地方旅游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本校的学科优势,加强旅游教育培养目标的研究与分析,创建自己的特色教育,使旅游管理人才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Paul R.Fidgeon,Tourism education and curriculum design:A time for consolidation and review,Tourism Management,2010,31(6):699-723.
[2]Maureen Ayikoru Reading Tourism Education——Neoliberalism Unveiled.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9,36(2):191–221.
探析金融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 篇12
几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无论是专科、本科还是研究生,都为“高级经济管理专门人才”。应当说,这一提法在新中国成立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正确的,它符合当时的国家需要,也基本符合当时的人才规格。
首先,当时高等院校经济类学生一般都是按计划统一招收,录取的学生有干部指标,入学后有城市户口并享有公费医疗待遇,毕业后由政府按计划分配到与专业对口的各经济管理部门工作,毕业生工作后都是“管理人才”。以金融学本科专业的毕业生为例,大部分金融学本科专业毕业生的去向都是专业银行和人民银行,从事的工作都是银行业务的管理。
其次,当时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都按部门、行业划分得很细,学生所学的内容与本专业相关的政策、制度、规定、计划编制与执行、管理方法与措施等密切相关,因此毕业生确实是“专门人才”。但大部分金融学本科专业的毕业生所学的知识不是市场经济中商业银行管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而是各专业银行有关的具体业务,业务知识非常专业、非常窄。
再次,当时我国的高等教育处于完全的精英教育阶段,规模很小,毕业生一参加工作就能到重要的岗位上,加上当时国民受教育的程度低,大学专科、本科已经是相当高的层次了,而且改革开放之前没有培养研究生,因此本科毕业生自然就是“高级人才”。所以那时一个合格的高等教育经济类毕业生应该称得上“经济管理高级人才”,而高等教育经济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经济管理高级专门人才”应该是合适的。
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有了很大的改变。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规模也越来越大。1992年至1997年,全国高等学校本专科招生年平均增长速度为8.3%,在校生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0%。到2008年全国高等学校在校生规模达1000多万,其中高等财经类专业在校生百万左右。我国高等教育如此巨大的招生数和在校生数给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金融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尤其严峻。就教育的相对层次而言,我国正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国民受教育的程度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高等教育的专科和本科将逐渐成为国民终身教育的一个普通阶段。另外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正以加速度发展并越来越呈现出明显的综合化、整体化,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也越来越相互渗透和综合,信息爆炸性扩张。在这样的大趋势下,试图以四年左右的本科教育培养出某个金融领域的“专家”,这样的培养目标在当今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中肯定是不现实的,只有转变观念,改变和调整我们的培养目标,才能使金融学的高等教育呈现崭新的面貌。
二、国外高等教育经济类专业培养目标的简要分析
国外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基本上由大学自主确定,以体现各校的特色。国外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主要通过评估和按专业水平对大学进行排名而加以引导,并不确定全国统一的专业培养目标。但由于学科(专业)本身具有内在的规律性,因此,同类大学对相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在提法上差异并不很大,另一方面,在相同学科(专业)内各大学都根据培养层次(专科、本科、研究生)的高低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
美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过渡到了普及化教育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把本科教育放在优先位置上予以加强和提高,文科教育提出从重视培养经院型“百科全书式”的人转变为注重培养富于应变、善于学习和应用的人。经济类专业在本科层次上的培养目标一般是以“适应社会需求、毕业生能够顺利找到工作”为宗旨,施教方式注重素质、能力和个性的培养。学生一般都有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工作能力和适应能力。
日本高等教育提出要培养面向国际、面向21世纪的“世界通用的日本人”。大学经济学教育传统上以本科教育为主,近年来开始注重研究生教育。其在经济学本科层次上非常重视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终身受益的原理性知识和处理具体问题的能力”。
澳大利亚经济学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如新南威尔士大学商学和经济学院培养方向十分广泛,涉及会计制度与规范、经济法、经济计量学、经济史、经济学、金融、服务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产业关系、信息系统、市场营销、组织行为及日本经济等。
尽管国外各国不同高校的金融学本科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各有侧重,但他们的共同点在于强调奠定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强调将学生本人学识和能力的增强与对经济和社会作贡献的责任相结合,注重本科层次的培养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这些直接以“所培养的学生满足社会上各种组织不同层次的需要”或“能够在争取良好的职位时有足够的竞争力”的培养目标对我们有一定的启发。
三、我国金融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
为了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1994年,国家教育部实施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厦门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共同承担了该计划中金融学专业的教改项目,在张亦春教授的主持下,该项目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其中设计了我国金融学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即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比较宽厚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和从事具体金融业务工作的能力,熟悉金融相关专业的原理性知识,有较高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水平,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能胜任金融或其他领域工作的人才。在该培养目标当中特别强调以下几点:
1. 金融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应该具有比较宽厚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本科教育应强调素质教育和应用教育。
2. 金融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应该具有从事金融实务工作的能力。
3. 金融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还应熟悉与金融学相关的原理性知识,并有较高的外语与计算机操作水平。
4. 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该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我院金融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
1999年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的《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第十六条规定:“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科、专业化必需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这两条规定表明本科教育具有明确的专业目的性。金融专业本科生要强化专业基础性教育,应实施通才教育,以实务操作为主。
根据上述分析,结合新疆和我院实际,我们认为我院金融学专业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可以设计为: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会计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金融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从事具体金融业务工作的能力,有较高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水平,能胜任金融或其他领域工作的人才。
在该培养目标中我们认为应特别强调以下几点:
1. 注重素质教育和原理性教育。
2. 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应用能力的培养。国外著名大学的金融学科教育都是按照两种模式发展的:一是特别关注理论问题和宏观问题,旨在培养“研究型、决策性”的高级金融、经济决策研究人才,被称为“经济学院模式”;二是特别关注金融市场上各类金融活动,关注实践问题和微观问题,使得金融学与公司管理相结合,旨在培养“投资型、管理型”的高级金融工程师或投资管理专家,被称为“商学院模式”。我们认为我院要在新疆金融学本科专业办出特色,比较适合选择“商学院模式”。
3. 强化学生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的操作能力。
4. 注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亦春.金融学专业教育研究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王广谦, 张亦春, 姜波克, 陈雨露.金融学科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体育专业培养目标】推荐阅读:
从用人单位对体育专业毕业生的评价及要求谈学生的培养05-14
专业目标培养06-28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09-08
专业培养目标与能力09-27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10-16
建筑工程专业培养目标08-17
体育专业简历08-26
德育、体育专业05-23
体育旅游专业05-24
体育专业院校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