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

2024-10-16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共12篇)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 篇1

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掌握管理、经济、法律等企业方面的知识,具备相关能力,了解国家方针、政策,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生产、质量检验、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物流相关管理工作等的实用型管理人才。

二、业务培养要求

1、知识要求

掌握英语、计算机、政治、法律、统计等基础知识;掌握经济、管理、营销及现代企业营运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理论和知识;掌握财务管理、管理沟通、国际贸易等相关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理论前沿与发展动态。

2、基本技能要求

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组织协调及领导的基本能力;具有较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掌握办公自动化操作系统;英语达到教育部门对高职高专的基本要求,能进行简单英语对话;具有较好的应用文写作能力。

3、专业技能要求

熟悉工商企业的经营活动,具有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工作问题的基本能力;熟悉我国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及法律体系,熟悉我国企业管理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以及国际企业管理的惯例与规则;掌握企业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具有统计分析、调研报告、营销方案及人力资源方案撰写方面的能力;具有利用计算机处理工商管理信息资料的能力;具备一定的财务管理能力;有较强的公关能力;具备一定的商务管理能力;具有营销策划能力等专业技能。

4、综合技能要求

具备应有的法律知识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热爱本专业,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有较强的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身体健康;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有较强的改革意识和创新意识,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5、职业资格证书要求

要求学生具有人力资源管理师、助理物流师与商务策划师等相关的专业能力证书。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 篇2

本专业培养具有宽厚的电气工程学科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技开发基本能力, 可以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规划设计、设备制造、电厂与电网建设、系统调试与运行、信息处理、保护与系统控制、状态监测、维护检修、环境保护、经济管理、质量保障、市场交易等领域工作, 成为具有技术开发与组织管理能力的应用型电气工程技术人才。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基础上, 高校应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1], 学生通过专业学习和实践训练后, 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电气工程问题, 具有终身学习能力、良好的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素养。毕业5年后, 经过实践锻炼达到电气工程师的职业要求。

培养目标在不断完善通识教育的基础上, 注重个性化培养, 不断转变观念, 树立符合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教育理念, 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 加强和拓宽学科和专业基础, 加强素质教育。

此外要定期评价培养目标的合理性, 并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 评价与修订过程要有行业或企业专家的参与[2]。

二毕业要求

(1) 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电气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电气应用系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2) 问题分析:能够运用所学数学、自然科学及电气工程基本理论知识, 分析企业的复杂工程问题, 以获得有效结论。 (3)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综合运用电气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手段设计系统和过程, 并在设计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制约因素[3]。 (4) 研究:能够针对复杂电气工程问题依据科学原理设计和实施工程实验, 并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处理, 采用科学分析方法对复杂问题进行研究, 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 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复杂电气工程问题, 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信息技术工具, 包括对复杂电气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 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 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电气类专业相关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津、法规, 评价专业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 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 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环境保护问题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并能够在电气应用系统的设计过程中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制约因素。 (8) 职业规范: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重视生命和健康, 有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 达到国家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9) 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 沟通:能够就复杂电气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 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 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 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 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 终身学习:对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有正确认识, 能够通过不断学习而适应发展。

三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

本专业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关系, 可以用矩阵图的形式说明。

目标1:具有宽厚的电气工程学科基础知识。

目标2: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技开发基本能力。

目标3:可以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规划设计、设备制造、电厂与电网建设、系统调试与运行、信息处理、保护与系统控制、状态监测、维护检修、环境保护、经济管理、质量保障、市场交易等领域工作, 成为具有技术开发与组织管理能力的应用型电气工程技术人才。学生通过专业学习和实践训练后, 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电气工程问题。

目标4: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良好的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形成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素养。

四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

为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 专业教学以培养工程应用创新能力为主线, 注重工程思维、强化实践能力, 培养创新精神, 建设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 依据专业认证标准, 按照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模块构建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本专业对各门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按照高、中、低三档分别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并总结形成反馈信息, 用于教学计划的修订和各教学环节的持续改进中, 进一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五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

1评价方法

直接评价:通过直接观察或检查成效来评价毕业要求及分解指标点的达成情况, 包括学习成果、考试成绩、课堂表现、作业等, 测出学生能力达成程度。采取以下方式: (1) 考试 (口试或面试) /测验成绩分析法; (2) 实验或实践表现评价法; (3) 第三方专业证书考试成绩测量法; (4) 专题报告审查; (5) 实习单位的考核评价。

间接评价:通过不定期进行的各类型毕业生问卷调查进行间接评价。主要由用人单位、校友会、辅导员、专业教师及二级学院领导参与完成。例如 (1) 毕业校友的跟踪与调查; (2) 雇主对毕业校友的工作满意度调查; (3) 校友毕业后的成长自评; (4) 学生学习经验问卷调查; (5) 学生访谈、模拟测验。

2数据来源

(1) 任课教师提交的正式考核成绩; (2) 学生管理部门对学生在管理能力、社会实践能力、领导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综合能力给出的综合表现数据; (3) 学生管理部门每学期的综合成绩排名数据; (4) 企业实习鉴定数据, 用人单位给出的评定数据等; (5) 问卷调查; (6) 第三方技能水平鉴定结果。

3评价机构

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学院督导组及第三方。

4评价周期

课程评价每学期完成, 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每年完成。

5结果反馈

根据制定标准与毕业要求达成度进行评价, 综合分析, 通过学院和专业教学主管部门通知相应教师, 针对性改进相应的教学环节。

6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

其次, 由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评价内容制定专人、用人单位, 企业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等, 根据毕业要求设定支撑每条指标点的3-4门课程, 根据支撑强度设置权重值 (达成度评价目标值) , 权重值之和等于1。

六结论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毕业要求指标的细化分解, 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的相互支撑及毕业要求达成度, 这些是关键。专业认证不是质量水平评估, 而是合格求证, 要求最差生达到要求即为合格。培养学生具有相当的工程实践能力师工程认证的根本, 也是出发点, 是毕业生具有国际水准的关键。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 建立了培养电气应用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 并对毕业要求的达成度分别从直接和间接的角度做出了评价。完善了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模块的课程教学体系, 支撑了毕业要求的达成。

参考文献

[1]贾阳, 周小乐.基于市场需要的工科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 2014 (3) :93-94.

[2]陈平.专业认证理念推进工科专业建设内涵式发展[J].中国大学教学, 2014 (1) :42-47.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 篇3

[摘 要]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明确了工程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为学生的就业及职业发展创造了便利条件。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对照认证标准,介绍了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制定情况。

[关键词]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05-0020-02

一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宽厚的电气工程学科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技开发基本能力,可以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规划设计、设备制造、电厂与电网建设、系统调试与运行、信息处理、保护与系统控制、状态监测、维护检修、环境保护、经济管理、质量保障、市场交易等领域工作,成为具有技术开发与组织管理能力的应用型电气工程技术人才。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基础上,高校应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1],学生通过专业学习和实践训练后,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电气工程问题,具有终身学习能力、良好的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素养。毕业5年后,经过实践锻炼达到电气工程师的职业要求。

培养目标在不断完善通识教育的基础上,注重个性化培养,不断转变观念,树立符合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教育理念,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加强和拓宽学科和专业基础,加强素质教育。

此外要定期评价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并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评价与修订过程要有行业或企业专家的参与[2]。

二 毕业要求

(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电气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电气应用系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2)问题分析:能够运用所学数学、自然科学及电气工程基本理论知识,分析企业的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综合运用电气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手段设计系统和过程,并在设计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制约因素[3]。(4)研究:能够针对复杂电气工程问题依据科学原理设计和实施工程实验,并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处理,采用科学分析方法对复杂问题进行研究,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复杂电气工程问题,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电气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电气类专业相关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津、法规,评价专业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环境保护问题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能够在电气应用系统的设计过程中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制约因素。(8)职业规范: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重视生命和健康,有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达到国家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10)沟通:能够就复杂电气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12)终身学习:对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有正确认识,能够通过不断学习而适应发展。

三 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

本专业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关系,可以用矩阵图的形式说明。

目标1:具有宽厚的电气工程学科基础知识。

目标2: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技开发基本能力。

目标3:可以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规划设计、设备制造、电厂与电网建设、系统调试与运行、信息处理、保护与系统控制、状态监测、维护检修、环境保护、经济管理、质量保障、市场交易等领域工作,成为具有技术开发与组织管理能力的应用型电气工程技术人才。学生通过专业学习和实践训练后,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电气工程问题。

目标4: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良好的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形成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素养。

四 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

为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专业教学以培养工程应用创新能力为主线,注重工程思维、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建设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依据专业认证标准,按照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模块构建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本专业对各门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按照高、中、低三档分别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并总结形成反馈信息,用于教学计划的修订和各教学环节的持续改进中,进一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五 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

1 评价方法

直接评价:通过直接观察或检查成效来评价毕业要求及分解指标点的达成情况,包括学习成果、考试成绩、课堂表现、作业等,测出学生能力达成程度。采取以下方式:(1)考试(口试或面试)/测验成绩分析法;(2)实验或实践表现评价法;(3)第三方专业证书考试成绩测量法;(4)专题报告审查;(5)实习单位的考核评价。

间接评价:通过不定期进行的各类型毕业生问卷调查进行间接评价。主要由用人单位、校友会、辅导员、专业教师及二级学院领导参与完成。例如(1)毕业校友的跟踪与调查;(2)雇主对毕业校友的工作满意度调查;(3)校友毕业后的成长自评;(4)学生学习经验问卷调查;(5)学生访谈、模拟测验。

2 数据来源

(1)任课教师提交的正式考核成绩;(2)学生管理部门对学生在管理能力、社会实践能力、领导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综合能力给出的综合表现数据;(3)学生管理部门每学期的综合成绩排名数据;(4)企业实习鉴定数据,用人单位给出的评定数据等;(5)问卷调查;(6)第三方技能水平鉴定结果。

3 评价机构

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学院督导组及第三方。

4 评价周期

课程评价每学期完成,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每年完成。

5 结果反馈

根据制定标准与毕业要求达成度进行评价,综合分析,通过学院和专业教学主管部门通知相应教师,针对性改进相应的教学环节。

6 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

其次,由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评价内容制定专人、用人单位,企业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等,根据毕业要求设定支撑每条指标点的3-4门课程,根据支撑强度设置权重值(达成度评价目标值),权重值之和等于1。

六 结论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毕业要求指标的细化分解,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的相互支撑及毕业要求达成度,这些是关键。专业认证不是质量水平评估,而是合格求证,要求最差生达到要求即为合格。培养学生具有相当的工程实践能力师工程认证的根本,也是出发点,是毕业生具有国际水准的关键。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建立了培养电气应用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并对毕业要求的达成度分别从直接和间接的角度做出了评价。完善了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模块的课程教学体系,支撑了毕业要求的达成。

参考文献

[1]贾阳,周小乐.基于市场需要的工科高校大学生就业能

力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14(3):93-94.

[2]陈平.专业认证理念推进工科专业建设内涵式发展[J].

中国大学教学,2014(1):42-47.

[3]熊怡.承百年电气学科积淀,育时代优秀专业人才[J].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 篇4

围绕“社会需求是办学方向,企业满意是教学质量”的办学理念,我校在对宿迁市及其周边地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准确的定位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调查情况如下:

一、专业的社会需求预测分析

旅游产业已成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目前我国已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五旅游大国,预计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旅游输出国。

旅游业已作为江苏省的重点发展领域,并将在今后十五年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省出境旅游、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均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旅游企业的数量也在迅速增加。伴随着05年第十届全国运动会、08年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即将召开,出于对巨大客流的预期,出现了一大批星级饭店,特别是高星级饭店增长迅猛;同时,为满足一般百姓的日常出行、旅游需求,以如家、新锦江集团为代表的平价宾馆也在迅速增加。旅游景区在扩大规模、提高等级、强化管理上下功夫。以苏州园林和南京明孝陵申报人类文化遗产成功、一批景区达到国家AAAA级景区为代表,一大批风景名胜区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大大增强,经验规模迅速扩大。旅行社数量增加迅速,内部整合的力度加快,一批合资和外资旅行社已经出现或正在酝酿。我省和周边的上海、浙江已经成为全国举办国际会议与展览的重要地区,国际会展业成为未来地区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会展业既有自身的特点,又与旅游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吃、住、行、游等一系列配套服务均需依托当地旅游设施和旅游行业。

宿迁地处苏北,从旅游经济方面来说正处在全国经济蓬勃发展的地区,人均消费水平逐渐提高,旅游需求市场潜力很大。从旅游资源方面来说,本地区旅游资源丰富,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构成合理,旅游服务设施星罗棋布,加上受长三角经济地区旅游资源的辐射等条件,对旅游人才形成相当大的需求量。

调查结果显示:要求学生具备旅游行业的基本管理知识、技能,具有运用旅游管理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掌握有关旅游管理问题研究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动手、组织、决策能力,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熟悉我国关于旅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 篇5

硅湖职业技术学院于2005年11月,对昆山50家企业发出了有关企业人才需求的调查,收回31家的调查表。在31家中,民营企业占59%,机械类企业占42%。通过对调查的分析,得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结论如下: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要点:

企业对学生在社会道德与职业道德方面要求最高,对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要求次之,对人文知识要求一般。

二、人才培养目标中的主要知识要求:

企业对学生在识图与制图方面的能力普遍具有较高的要求,其次是AutoCAD的运用能力,再次之是对机械制造工艺、自动化控制能力的要求。除此之外,对其它成绩的要求为良好。也有少数企业认为Cimatron应用、英语、材料等可以不学习。

三、人才培养目标中的主要技能要求:

企业期望学生对数控操作的能力要突出,对加工设备的操作能力与维护的能力要优秀。对证书的要求相对较低。

四、对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

企业期望学生热爱本职岗位、热爱企业,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职业道德优秀,创新意思强,同时具有良好的品质意识和心理素质。

五、专业设置

昆山市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量是大的。事实上,昆山市是全国最大的电子产品与其它机械产品的生产基地,而这些产品的生产大都需要以机电技术为基础。因此,昆山市也是全国最大的机电产品的制造基地,人才的需求量很大,设置本专业是符合昆山经济发展需要的。近年来,硅湖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培养了一批社会需要的人才,受到了昆山机械电子类企业的欢迎,方向是正确的,设置“自动化控制与维护方向”、“数控编程技术与应用方向”和“机电设备管理与销售方向”三个业方向是可行的。希望更紧密与企业合作,为昆山经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附件见《硅湖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高等职业技能人才知识和技能需求调查表》、《硅湖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机电一体化专业高等职业技能人才知识和技能需求调查统计表》。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会计各专业培养目标 篇6

《财经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会计核算和监督的依据、手段和过程,了解对会计机构与人员的要求、会计从业人员从业资格管理和继续教育管理规定,掌握支付结算法规,税收征收管理的相关规定,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强化学生在会计工作中依法处理经济业务,严格遵守会计准则与会计法规,养成良好的依法办事、依法经营的意识与习惯,为顺利走上会计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就业指导: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高校教育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对于学校的发展、人才的培养来说,其重要地位日益提高。我认为,要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应该在正确引导毕业生的就业观、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求职前的资料准备、试用期环节的工作总结等几个方面下一番功夫,以切实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成功实现从在校生向合格的企事业员工这个角色的转换,在人生征途上走好最初最重要的一步路。

会计学原理:是会计学科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在会计类专业学科体系中举足轻重,它所阐明的会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在会计学科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本课程为会计专业的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因为会计学专业中的多数课程都是在运用“会计学原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各课程研究对象特点而设置的。会计英语:学会如何用英语来处理实际会计业务。使学生具备用英文处理会计工作的一些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又能对中西方会计实务处理的异同之处有深刻的理解,专业知识得到巩固。

财务会计:财务会计学是会计学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它根据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具体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各方面所涉及的基本方法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论述并辅之以必要的案例讲解,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应掌握财务会计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核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对一个企业的经营过程进行基本的会计核算和分析。

《基础统计》:就是为培养经济管理类的高职高专人才服务的,始终把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放在核心地位,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能力

会计电算化

会计电算化阐述了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组成和体系结构,并对电算化会计系统的五个核心系统,包括系统管理、凭证管理,出纳管理,帐薄管理、报表管理等内容进行详细设计。

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是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关于资产的购置、融资和管理,以现代公司财务管理为出发点,依据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原则,从企业投资、企业融资、利润分配、营运资金管理和财务分析等几个方面较为详细和全面地介绍了现代财务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政策。

成本会计是高等院校财务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现代成本会计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等内容。

经济数学

它是为培养大专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服务的。使学生获得微积分、概率论和线性代数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增强学生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处理经济问题的初步能力。使学生初步认识概率论是研究随机现象数量规律性的学科,初步掌握有关的基本知识和处理随机现象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初步熟悉运用矩阵代数于实际的方法,提高学生抽象思维、逻辑推理以及运算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为学习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的后继课程和今后工作需要打下必要的数学基础。

审计学原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努力实现高素质审计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国民经济核算掌握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与方法,了解反映国民经济基本数量关系的指标体系。能够利用有关指标和统计方法对宏观经济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

税务会计: 掌握企业纳税的基础知识,能进行税务登记、发票领购、增值税基础知识,会进行增值税的计算、申报缴纳和会计处理工作、会进行营业税的计算、申报缴纳和会计处理工作;会进行消费税的计算、申报缴纳和会计处理工作;

收集资料和撰写论文

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融技术、经济、环境、市场、管理于一体的系统设计意识、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毕业实习:面向社会,针对未来的工作方向,锻炼技能,为社会作贡献。市场调查与预测:运用市场调查与预测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来研究企业在市场况争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 篇7

中高职教育衔接是我国职业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实现全民终身教育的要求。教育部文件《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指出:实施中高职人才培养的衔接, 实现综合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积极推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规格, 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衔接。

课程衔接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核心, 这已是职教界的共识, 我国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中高职课程衔接不畅,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 没有分层, 出现文化基础课程脱节、专业课程重复学习、专业技能课程倒挂现象。因此合理定位中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培养目标是保证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顺利、有效衔接的前提。

二、中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培养目标现状调研与分析

通过调研分析湖南建筑职教集团下的多所中高职院校, 可见湖南省中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中职学校的建筑工程施工专业 (或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 为高职学院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对口专业, 两者间的人才培养目标基本相同, 没有层级差别;二是两者间的就业岗位重合面过大, 且不满足市场需求。例如, 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面向建筑业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 学生毕业后从事的核心岗位是建筑企业的施工员, 并以质量员、安全员、材料员、资料员、监理员等为就业岗位群, 后续提升岗位为技术负责人、项目经理、监理工程师等。长沙建筑工程学校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面向基层, 面向建筑行业一线, 培养适应项目实施阶段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具有一定的职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实际动手能力和职业技术能力的适应建筑工程施工岗位群需要的技能型专门人才。面向的岗位群为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制图员、工程测量员 (中级测量工) 、监理员、材料试验员, 要求本专业毕业生掌握1~2个工作岗位所需的业务知识、基本技能, 并具有初步经验, 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由于中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就业岗位重合面大, 导致当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教育出现许多问题。首先, 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高职学院相近, 就业岗位严重重合, 使中职生在就业上失去竞争优势;其次, 因我国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较差, 大部分中职生难以达到预期要求, 教学效果差;最后, 相近的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没有体现中高职是同一类型的不同层级教育, 不能满足建筑企业对各层级人才的需求, 并使中高职课程无法有效、顺利衔接。

三、中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研与分析

2014年,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发布2014年工作要点, 制定推动BIM技术应用的指导意见和勘察设计专有技术指导意见。2014年3月, 由国内13家设计院、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编制的国家标准《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正式实施。2014年5月, 国家工程建设标准化信息网挂出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公告:“现批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为国家标准, 编号为GB/T50378-2014, 自2015年1月1日起实施。原《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同时废止。”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主要指标中, 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重将由2012年的2%增加到2020年的50%。建筑工业化、低碳建造、3D打印建筑技术、BIM技术、物联网管理系统已成为当前建筑业的热点, 建筑业已进入转型升级、智慧建造时代。

因此, 随着建筑业的转型升级, 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缺口进一步加大;但我国现有建筑业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一线操作人员主要是农民工。由于技术工人的技术等级低下, 使得一线操作工人的动手能力减弱, 难以保证工程质量的提高。而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多有从业时间较长、传统施工经验丰富但综合素质不高, 创新能力差的特点, 无法满足新时期建筑企业的需求。

通过实地调研湖南省多家建筑企业, 以及与建筑一线项目负责人进行交流, 得出以下结论: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可以归纳为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两个方面。企业对人才的职业素养要求主要为:诚实守信、爱岗敬业、能吃苦、工作主动易沟通、团队合作能力强。企业对人才职业能力的要求按岗位分为两大类, 一是对应用型的技能型人才 (如对各工作技术工人、施工班组负责人等) 的要求是:有较好的专业基础、熟练的操作技能, 并有学习使用新技术、新材料、新机械的能力和适当的创新能力, 能组织和管理班组进某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二是对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 (如对施工员) 的要求为:具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能力, 如, 熟悉国家工程建设相关法律法规、熟练识读和绘制施工图、能熟练使用计算机进行专业工作等, 具有编写施工方案、施工计划等能力, 能组织完成建筑工程施工和较强的学习能力。

四、中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

中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人才教育属于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 应明确划分两者的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培养目标。中职教育主要培养具有基层技术和建筑施工基本操作的应用技能型人才, 而高职教育主要培养具有建筑技术综合知识和解决问题能力、施工管理能力等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 并在职业能力和专业结构上较技能型人才有进一步的扩展和提升。

(一) 中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

中职教育不再是终结教育, 因此为满足建筑业对技能型人才的新要求, 满足中职毕业的就业和个体终身发展的需要, 实现中高职的有效衔接, 必须适当调整我国中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培养目标。中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培养目标应是面向建筑施工企业、房地产开发公司及市政工程公司等单位, 适应施工一线需要, 能读图、有技能、能组织与管理班组施工的钢筋工、架子工、电工、管道工、测量员、绘图员、实验员等工种的技术工人和施工班组负责人, 并具有职业发展能力。相应的职业操作证和上岗证有:架子工操作证、焊工操作证等, 以及CAD绘图员证、测量员证。后续提升岗位为施工员、安全员等八大员。由于中职学生缺乏普高阶段的文化知识学习, 必将影响中职毕业生的职业发展, 因此中职阶段的教育不能片面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施工操作岗位技能, 还应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 加强学生在数学、阅读和写作等基本技能方面的学习, 以便为中职后续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使中职学生具有一定的接受继续教育和适用岗位变化的能力。

(二)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

建筑业已进入转型升级、智慧建造时代, 高职生必须为此做好准备, 没有相应的技术技能背景和所需的技术水平是无法适应建筑业发展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将贯穿人的一生, 高职生接受职业本科教育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在现行的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培养目标中增加对人才可持续学习发展能力的培养是必须的。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为面向建筑业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等单位, 培养适应施工一线需要,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 拥护党的基本路线, 掌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所需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 如, 读图、绘图、测量、工种操作技能;具备较强的技术、管理能力, 如, 编制施工方案和计划、施工管理和验收以及BIM技术应用等新技术应用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协作能力、诚信品质、团队精神和创新素质, 能从事建筑行业生产一线技术、管理岗位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为适应社会的发展, 建筑工程技术高职生不仅要能吃苦耐劳, 还应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不仅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还应具有对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的学习能力和不断创新的能力, 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职业发展能力。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应为能施工、懂设计、会预算、善管理、爱岗敬业、严谨求实的施工员、监理员等, 具备以施工员为核心的建筑行业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管理岗位群要求的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 并为技术负责人、项目经理、监理工程师等后续提升岗位奠定良好基础。高职生毕业时在取得毕业证的同时, 还应取得施工员、安全员、质量员、材料员、资料员、监理员、劳务员、标准员职业岗位资格证书之一, 并取得测量技能操作证、CAD技能认证证书或BIM-ATC认证证书。

五、结语

中职和高职院校是培养不同层次、不同规格应用型专业人才的主要场所, 中高职衔接已成为当前我国从中职到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实施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将两者进行叠加。只有合理定位中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培养目标, 研究中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机制, 设计衔接顺畅的课程体系, 才能促进相关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与优化, 提升各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为建筑业转型升级及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

摘要:针对中高职教育层次的区别, 探讨了中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紧紧围绕人才培养与就业岗位两方面问题, 得到了从中职到高职教育实施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将两者进行叠加的结论, 提出了满足当前建筑业转型升级需要的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

关键词:中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谷云香.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探讨[J].辽宁高职学报, 2014 (12) .

[2]朱建华.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以建筑施工技术专业为例[J].读与写杂志, 2014 (11) .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 篇8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产业升级 学科建设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自开办以来,各校对其培养目标基本以此为依据自行编制,截止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符合自己教学实际的教学大纲。因此独立学院要与时俱进,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己办学定位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

一、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形成的现实背景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2012)中提出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熟练的英语语言技能、厚实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知识,能在外事、教育、军事等部门从事外事、教育、翻译各种工作的专业人才。

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共识是培养英语专业人才既要考虑当下市场需要,还应该考虑大学教育的根本目标和学生自身及其家庭期望的长远目标,英语语言文学应保持并加强其自身的学科地位。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基于自身的特殊性,更应该首当其冲地确立高级应用型、通用型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形成英语语言技能全面、英语言语运用能力熟练、人文素养深厚、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够较快适应各种相关工作的专业人才。人才培养应该而且能够兼顾国家与社会的长远发展和当前发展,应该而且能够兼顾学生个人的近期就业需要和终生发展需要。

体现在独立学院英语专业课程建设上,就是要特别优先建设好《专业介绍》(2012)中英语专业技能课程(基础英语、高级英语、听力、阅读、写作、口笔译等)和英语专业知识课程(语言学、文体学、报刊选读、英美文学、论文写作、教学法、翻译理论等),合理分配英语专业技能课程和英语专业知识课程的比例。

二、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形成的学科依据

《专业介绍》(2012)中指出英语专业毕业生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文学艺术修养、较强的现代意识和跨文化交际意识。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应该继续确立英美文学、英语语言学和英语国家研究(包括跨文化研究)的学科主导地位,与此同时积极向人文学科的相关领域拓展。

应用型人才培养同时也应该体现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英语专业应培养学生具有求实创新的精神、专业学科意识和思辨能力;具有熟练运用英语,与海外人士进行口头与书面交流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更加重视师生互动,重视启发式、反思型教学,重视讨论与辩论。目前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至少有两个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一是教学体制和课程安排的改革,一是师资队伍的建设。没有教学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就没有开设更多应用型课程的可能。没有师资队伍的提高就不具备开设这些应用型课程的条件。

师资培养是英语专业实施应用型人才教育的另一个瓶颈。学校要通过各种途径和评价方法鼓励年轻教师脱颖而出,通过各种途径继续深造,不断提升学历和能力,逐步建立一支教学理念新、实践能力强、熟悉外语教学理念及方法,掌握并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新型英语教师队伍。

三、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

1.创新课程结构体系。根据《专业介绍》(2012)英语专业培养目标要求,改革和创新课程结构体系,对课程不断进行优化,深化英语专业知识的必修课程,设置多元化的选修课程,如哲学、经济、艺术、法律等选修课;优化课程比例结构和安排,以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为主,促进其他各方面综合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在特殊环境下运用英语的能力,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包括相关国家的语言、文学和社会文化知识,从而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区分,成为真正适应社会,满足社会需求,拥有更大就业竞争力的创新型应用型英语人才。

2.加强实践教学。《专业介绍》(2012)中指出英语专业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既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也体现在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中。课外学习和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扩展,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应以课堂教学的内容为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各种专业实践(如涉外活动和教育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

3.增强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通过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加强人才培养与“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互联网+”等国家战略的有效对接。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级各类英语竞赛,如参加全国CCTV杯英语风采大赛等英语竞赛,举办模拟涉外商务谈判仿真洽谈会、英语口语辩论赛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英语与外宾进行交流、沟通和谈判、协调的能力;重视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环节,要求学生毕业论文用英语写,答辩使用英语表达,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与现实结合。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绘就了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发展蓝图,五中全会精神是“十三五”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我们要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人才第一资源、科技第一生产力和创新第一驱动力的重要结合点的特殊作用,主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人才支持。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4.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 篇9

分析了电子商务活动所需的.人才结构,阐述了高职高专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围绕培养目标建立了科学合理的理论及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作 者:张岩 于卫东  作者单位: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管理工程系,河北,承德,067000 刊 名: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ENGDE PETROLEUM COLLEGE 年,卷(期): 6(2) 分类号:F713.36-4 关键词:高职高专   电子商务   人才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 篇10

服装专业人才需求和培养目标调查报告

我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开办于1995年,至今已有14年,为了更好地发展本专业,我们特就全国和本地的服装行业及本专业人才需求和培养目标做了大量调查。

一、专业行业背景

服装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和出口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6年出口1440亿美元,同比增长25.2%,占全国货物贸易出口量的14.9%;2007年全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累计1712亿美元,占我国出口贸易总额的15.4%,继续稳居我国各行业出口创汇之首,出口总额也高居世界首位。

加入WTO后,我国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为增强世界竞争力,服装行业已广泛使用先进的服装技术。随着服装行业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服装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虽然目前服装行业深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行业发展和出口均出现萎缩,大批行业从业人员失业,但是技术工人和技术含量较高的岗位的人才需求仍相当旺盛,培养服装设计与工艺方面的人才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前景。我国的服装产业正处于重大的行业升级和产业地域调整的关键时期,从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向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转移。懂设计、精制作、会管理、善营销的一专多能的职校毕业生仍大有用武之地。

二、专业技术工作的需求

调查表明,近年来,随着私营、民营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升级改造,经济结构调整及大规模的行业转移,大量新工艺、新材料、新 1

设备投入使用。为提高工作效率,改善产品质量,服装设备和技术升

级已是大势所趋,服装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将会更多。服装设

计与工艺专业面向的岗位主要有服装设计、服装加工、服装结构制图、结构设计、质检、服装纸样推档、服装企业管理、营销等岗位或工种,而由中专层次学历人才担任的服装车缝、排料制板、裁剪、整烫、质

检、设备的维护与保养等岗位需求量最大。

三、用人市场的需求

目前我国服装设计与工艺水平同欧美等世界先进国家的水平还

有着很大差距,有影响力的服装设计师和工艺师还不到总就业人数的3%,其比例仅为发达工业国家的十分之一。现有的很多服装机器设

备未能充分利用,服装专业人才的匮乏是主要原因之一。据有关部门

统计,广东近年在服装设计与工艺行业短缺技能型人才达40万人,迫切需要大量从产品设计到产品制作加工的各个环节各个层次的技

术人才,尤其是中专层次的一线机器操作技能型人才。

四、2009-20101年本地服装专业人才的需求分析

湖南一直是全国重要的纺织服装产销基地,其服装产量、内销

和外销均在全国服装行业占有一席之地。邵阳市是湖南省重要的服装

产销基地之一,服装业在邵阳工业化过程中发挥了先导产业、创汇产

业、就业产业和致富产业的作用。目前全市纺织和服装企业达1000

余家,总产值达12亿元,年产值和销售收入 50 万元以上的企业近500

家,从业人员约 6.8万人,约占邵阳市工业就业人数的 15 %。现

我市各职业学校每年培养的服装专业人才不足2000人,由此可见,邵

阳市服装专业人才的需求存在较大缺口,影响了服装这个本地的优势

行业的发展。

武冈市工业园发展迅速,一批服装、纺织及加工类企业落户园区,周边人口较为稀少的五县在大环境的影响下,服装行业也日新月异,整个湘西南地区服装一体化程度正逐步提高,而专业人才相当缺乏,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都不能达到要求。作为人口密集的武冈市,培养

一批文化素质较高,从事一线服装机器操作、服装软件使用的技能型

人才可大大提升服装行业的整体素质水平,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应

有的努力和贡献。

2009 年,虽然外贸形势严峻,出口增幅下滑,贸易量下降,但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剌激经济发展的政策,扩大内需,仍然保持较大的经济增长幅度,年内GDP8%的增长能够实现。国内贸易尤其是农村地

区的消费不断扩大,民营企业迅猛增长,自主品牌生产企业的迅速崛

起,产业的全面提升、改造和优化,培养一定数量和质量的高技能型

人才,适应行业需求,是行业对职业教育提出进一步的迫切要求。按

照国家服装纺织工业“十一五”规划的发展战略,参照2007年的增长

速度,一方面,需要每年增补技术人员约10万人,这些人需要通过学

历教育和就业培训予以解决,更主要的现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不

能适应行业和品牌建设的要求,约 30-50 万从业者需要不同层次的培训,整体提高职业能力和技术水平,以适应产业进一步升级,才能

满足我国服装行业参与国际竞争,走品牌化道路的要求。现在全国各

职业学校培养的服装专业人才远远不能满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五、根据企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确定就业岗位

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专业工作岗位目标定位为:①服装制衣工、②服装打板师、③裁剪师、④样衣制作师、⑤跟单员、⑥质检员、⑦

成本核算员、⑧基层管理人员、⑨其他相关专业岗位。培养能从事现

代服装设计、生产和经营的中级实用型技能型人才。

根据就业岗位的要求,将各岗位所需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分解,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如下:

①良好的人际交流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客户服务意识。

②良好的质量和效益意识及产品检测评估能力。

③运用服装设计与工艺的基础知识,合理选取服装设备、服装加

工的相关要素的能力。

④了解服装设备、服装技术的发展方向,具备继续学习和适应职

业变化的能力。

⑤CAD绘图(设计、制图、造型、自动编程),初、中级服装设

计定制工,服装制作工,服装设备操作(平缝机、包缝机、锁眼钉扣

机、整烫机)等技能。

⑥编制服装加工工艺文件。

⑦识读服装文件技能。

⑧安全用电知识和服装设备维护技能。

⑨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 篇11

【关键词】“应用型”会计人才 教学规律 课堂教学 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C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5-0-02

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会计专业因其就业面广,需求量大多年来稳居各专业招生规模之首,在经管类院校中会计学院(会计学系)也往往是在校学生最多的院系。但是不同院校会计学专业师资力量、生源素质、办学条件各不相同,决定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也有差别。目前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应用型、研究应用型(应用研究型)、研究型。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又产生不同的教学要求与方法。本文主要根据作者20年来的教学实践,总结“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下课堂教学的一般规律和具体方法。

1 “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下课堂教学基本法则

“应用型”会计人才即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1989-1996)提出的满足日益发展的会计职业界的需要而培养的人才,他们以面向会计职业界为主,主要从事各类经济组织的账务处理、报表编制、财务分析等日常工作以及与之相关的组织、管理与决策工作,为企业内外的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信息。按照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的要求,面型会计职业界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在大学教育中应培养锻炼三种能力:

(1)技能,包括沟通才能、智能才能和人际才能;

(2)知识,包括一般性知识、组织与经营知识和会计知识;

(3)专业认同,即会计毕业生应认同会计专业,乐于建立会计专业人员必备的学识、技能和价值观,熟悉会计职业道德准则。国际会计联合会关于会计教育也明确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会计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二是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的能力,三是从事专业的态度和方法。

随着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90年代会计制度开始与国际接轨,作者相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也应该向世界高水平看齐,需灌输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和国际会计联合会所倡导的会计教育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普遍适用性,对中国会计教育改革与创新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为了使中国会计教育能培养 “应用型”会计人才从业所需的各项知识和各种能力,作者认为此目标下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应体现围绕能力培养展开教学的特点,即贯彻“专业知识+从业规则+素质技能=应用能力”的教学法则。也就是说,会计专业课堂教学的组织应该以传授学生掌握会计的专业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深刻理解和遵守各项从业规则,具备从事实务工作所需要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表达能力为核心。

2 “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下课堂教学具体方式

课堂教学无疑是学生集中掌握专业知识、体会从业规则、训练各种能力的重要场所。成功地组织课堂教学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长期以来,会计专业的课堂教学以“填鸭式”教育为主,体现为教师在讲台上自编自演,学生在讲台下被动接受。事实证明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不利于综合提高学生的能力,是需要改革和突破的瓶颈。对“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来说,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至少要求灵活运用以下四种教学方式:启发式、合作式、参与式(案例教学)、障碍式。

启发式教学主要适用于对专业知识的讲授。它是由授课教师适时启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的思维跟随老师的点拨一步步进入较高的层次。专业知识大多理论性强,比较枯燥,如果仅由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很容易失去兴趣,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主观能动性不能发挥。而启发式教学由教师在适当的时候抛砖引玉,则学生能变被动为主动,最终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理解了各知识间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灵活运用的能力。

合作式教学主要是对从业规则的传授。它由授课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工协作完成一个具体事项的实务处理,让学生在处理过程中体验应该遵循的从业规则,并留下深刻印象。从业规则是会计工作中必须遵循基本规范和要求,包括法律法规要求、职业道德要求、内部控制要求等。这些规范具有强制性的特点,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满堂灌”的方式显然难以收到预期效果。而通过合作式教学,将各项规则寓于实务流程之中,不仅能使刻板的规范生动起来,而且学生能体验到遵循规则的重要性,从而为成长为一名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会计职业界人士打下基础。同时合作式教学也能加强对各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沟通能力、协调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都在分工合作中完成。

参与式教学(案例教学)主要适用于对专业知识、从业规则的综合运用。它由教师将会计实务中的典型案例搬进课堂,由学生分别扮演案例中的某个角色,现场全真模拟再现案例,一方面拉近理论与实务的距离,另一方面让学生进入具体的情境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参与式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它的程序和要求将在下一个问题中专门分析讨论。

障碍式教学主要适合于拔高学生知识水平,在从业规则框架内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它主要由教师设置一些难题,学生给出解决答案。比如,作者曾经将学生分成企业内部会计信息供应者和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两类,外部信息使用者又分为债权人(银行)、投资人(大股东,小股东)、审计人、政府监管部门、税务部门等。作者自己充当企业CEO,财务报表披露前只有CEO和内部会计人员了解实情,所有的外部信息使用者并不知详情。CEO将融资目标、股票市场反应、合理避税、需要的审计意见类型等明示内部会计人员,然后要求内部会计人员和各外部信息使用者从各自职业角度完成自己的工作。内部会计人员需在如何处理从业规则和CEO命令之间做出选择,并向各外部使用者提供财务报表。各外部使用者在收到报表后出具自己的意见或做出自己的决策。事实证明障碍式教学是学生专业知识水平、职业道德情操、执业谨慎态度、沟通表达能力的大检阅和大提高。

3 “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下参与式教学(案例教学)的基本特点

参与式教学(案例教学)是目前几乎所有应用类专业教育中非常受重视的一种教学方法。作者认为参与式教学根据涉及知识的综合程度可以分为综合参与式与单项参与式,综合参与式是将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和能力要求集中到一个较大的案例中,全面培养和考察学生的认知能力、专业水平、职业道德态度、创新性思维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单项参与式是针对教学中的某一个知识要点,通过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变抽象的理论知识为具体的会计实务,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要点为通过思考总结等方式理解知识,灵活运用知识。

3.1 综合参与式的教学要求及运用

(1)综合参与式的教学要求

综合参与式教学因其涉及的知识面广,案例综合性强,需要充分准备与全面筹划,它可以分为案例准备——案例实施——案例终结三个阶段。

案例准备阶段主要由教师完成。教师在准备案例时应该把握以下几个质量标准:

1)客观性。客观性是指案例要在客观事实基础上加工、整理、提炼而成,力求在实施阶段营造身临其境的感觉,切忌主观臆想,随意杜撰;

2)时效性。时效性是指案例应该尽可能是新近发生的事项,切忌一个案例使用多年,缺乏时代气息;

3)综合性。综合性是指案例应该能将会计实务所涉及的专业知识、从业规则等涵盖进去,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切忌简单举例或照搬实务;

4)启发性。启发性是指通过典型案例的教学运用能够使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将感性的案例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将特殊的事项扩展到一般的规律。准备高质量的案例要求教师深入到各企事业单位、政府相关部门调查研究,搜集原始素材,然后进行加工整理提炼,形成简明扼要、表达清楚、内容丰富、启发性强的案例,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案例实施阶段主要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案例实施阶段又可以细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提前熟悉案例。教师一般在案例课前一周左右,通过网络课程、邮件、纸质文件等方式将案例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提前熟悉案例内容;

2)组织讨论案例。学生分组讨论案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途径和措施。学生是讨论的主角,教师只在必要时进行引导;

3)汇报交流意见。案例讨论结束后,各组推出代表就案例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必要时允许不同意见的学生相互辩论;

4)形成理性认识。教师在学生充分表达完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后,应进行补充和拔高,即对学生认识不全面或解决方案不合理之处做出补充和修正,和学生一起对反面典型案例总结经验教训,形成防范制度,对正面典型案例,考虑推广途径,形成一般规律。

案例终结阶段主要由教师完成。案例课后,教师应及时总结案例本身和案例教学组织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次更好地进行案例教学做准备。

(2)综合参与式的具体运用

《中级财务会计》很重要的一个内容是会计政策变更问题,不仅涉及到会计理论、会计准则规范、会计职业道德等具体会计问题,而且涉及到公司治理、企业管理、资本市场监管与市场反应、企业与政府关系等诸多领域,很显然单纯的理论讲解很难把此问题讲到位,很难让学生全面理解并留下深刻印象。通过提前熟悉案例,我们发现课堂讨论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发表意见的欲望非常强烈。事后了解到许多同学为了能通过解决此案例提出的问题以检验自己专业能力,专门温习相关准则的规范要求,查找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当然,综合参与式教学方法因为工作量大,耗用时间较多,不宜平凡使用,根据我们的经验,一般每个学期安排3-4次,效果较好。

3.2 单项参与式的教学要求及运用

单项参与式因其涉及的知识面窄、案例难度不大、针对性强,可以在课堂灵活穿插,以提高教学效果。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很容易掌握本次课的重点,仿佛置身于会计实务之中,基本达到了“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总之,“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下课堂教学有其自身的基本模式与具体方法,但是这些基本模式和具体方法也需要随着外界环境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而做动态调整,对教学方法的探讨和追求是没有终点的。

参考文献

[1] 万晓文.2009.美国会计教育研究的回顾及启示——兼论我国会计教育改革[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06.

[2] 胡世强.2009.高等会计教育目标与会计本科教学改革初探[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01.

[3] 黄迎新,汪前军.2009. 实战型案例教学初探[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10.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 篇12

1.1 理论依据

高等教育管理学认为:大学是传播知识、生产知识、服务社会的高等教育机构。这是对大学职能的一般概括。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由于社会、科学和教育本身的因素,现代大学教育的模式发生了裂变,出现了世界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趋势,大学分类系统也在世界受到广泛关注的现实。为使我国高等教育跟上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体现高等教育机构发展战略要有清晰定位的原则,我们必须明确研究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型大学以及教学型大学的不同的培养目标。

理论研究表明:从目标角度,研究型大学是“以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养高层次精英人才为目标”的大学[1]。研究型大学以产生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养高层次精英人才为宗旨,各类教育与科研活动紧密结合,力争达到产生对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释放支撑效能的研究成果,培养出具有高尚品性、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拔尖创新人才[2]。研究型大学是在诸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大学,也就是能发挥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知识创新基地、自然科学和高技术综合研究基地、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基地等作用的大学,不同于发挥“一般”作用的大学。

与研究型大学不同,教学研究型大学教育作为介于研究型和教学型之间的中间类型,其兼具的双轨性使其拥有了作为第三种类型大学教育存在的独特的复杂性,使其在性质、地位、使命与职能、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等方面与另外两种类型有极大的不同。具体到市场营销专业,我们认为:教学研究型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教育的基本任务既不同于研究型大学培养学术型人才,也不同于高职高专培养“熟练工人”,而是为企业和各种非盈利组织提供各种应用型营销管理人才。

1.2 现实背景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深化,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日益发达,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使社会上所有的组织都重视顾客服务、消费者满意、品牌效应,营销在全社会的作用和地位提高使之对营销人才的需求空前增加。不仅仅是生产企业、流通企业,而是从所有的传统行业到新兴行业,市场营销人才在其中都大有用武之地,如医药、邮政、电信、银行、学校等很多原来不需要营销的行业现在对营销人才也是求贤若渴。近几年不断涌现出的新行业和领域,如信息传播、咨询、IT等行业,更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复合型的营销人才。根据人事部发布的全国人才市场供求信息,市场营销在全国重点城市人才市场供需两旺的10个热门专业中名列前茅。据专家分析,目前市场营销专业供求比例小于1,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这除了企业对市场营销人才存在大量需求和市场营销人才流动频繁的原因外,中高层的专业营销人才相对存在较大缺口。

从区域经济来看,广东作为经济强省、流通大省,也是商品流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其商品流通、进出口贸易已成为主流产业,在我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十一五”时期,广东省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 218.61×108元,是“十五”时期2.1倍。“珠三角”发达的制造业、密集的人口和旺盛的需求,促使商贸流通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规模得到快速发展。华南地区是中国现代零售业态(百货、超市、便利店、专卖店、专业店、购物中心等)萌芽最早的地区之一,广东东莞更是连锁经营这一现代商业零售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的发源地(国内第一家连锁店诞生于东莞虎门)。在这种背景下,建设一支了解国际经济发展趋势、掌握营销技能的外向型人才队伍,已成为广东省特别是珠三角经济发展中必须优先解决的问题,也是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

2 教学研究型大学市场营销本科的培养思路

2.1 为课堂理论教育提供更好的售前售后服务

我们目前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已较好地适应了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的需要,不足之处是缺乏为课堂教学(售中)服务的售前、售后服务。现在高校的基础课堂,一般都在二、三百人,专业课堂也有一、二百人。而且几乎所有大学,无论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还是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模式都是同样的大堂灌输、课后放任、期末考试。任课教师难以认真批改作业、难以举行课堂讨论、难以布置撰写读书报告,难以与学生个别交流,可谓是批量“授业”、微量“解惑”、没有“传道”。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的大学并没有给自己的本科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这种状况直接影响了培养质量,更有悖于应用型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

2.2 课堂实践教育

a)课堂陈述(Presentation):主要围绕着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和教学重点展开。教师在课堂上预先说明下节课要讲的内容和主要问题,然后由学生或学生小组搜集资料、归纳要点、制作PPT文件,再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陈述;教师用20 min左右的时间进行总结,说明其优点,补充其不足。这里要注意的一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次数的多少;二是教学内容的选择;三是烘托气氛,激励大家积极参与;

b)案例分析(Case Study):这种实践教学形式在国际工商管理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是一种根据教学活动需要,由教师选择和安排,以学生为中心对现实问题和某一特定事实进行交互式探索过程的实践性教学形式。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对案例进行分析、推理,提出解决方案,从而改变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的状况;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综合分析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科案例教学不同于MBA、EMBA,不宜完全采取归纳法,以案例分析替代理论梳理;而且要循序渐进,从单项性、教学型的案例逐步过渡到综合性、商业型的案例。这里的问题一是选择恰当的案例;二是教师自己要会分析、会引导;

c)角色模拟教学(Role-playing method)。这是一种针对那些只有通过实际操作才能真正掌握的内容而采取的一种模拟教学法。具体运用时,教师先通过理论教学让学生熟练掌握该部分内容,然后让学生扮演具体的营销人员进行营销操作。例如:在讲过人员推销的有关理论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模拟“柜台推销”或者模拟“上门推销”活动,让学生扮演“营业员”或“推销员”,利用所学的推销技巧向“顾客”(由其他学生或教师扮演)推销商品(可以用具体商品,也可以用虚拟的商品)。事后让学生自己进行总结,然后教师再进行指导。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以巩固,而且有利于学生的营销实践操作技能和应变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角色扮演法从操作过程来看,可以分为五个步骤,即情景设置、情景分析、仿真表演、评委会评议、教师总结评价[3];

d)团队作业(Work-findings)。针对毕业后有直接就业取向的同学开展的企业调查或区域市场调查活动。因其结果是案例或调查报告并在课堂上演示,因此也将其归入课堂实践活动。比如:要求学生了解某类药品每一品种的品名、价格、功能、主治、包装、剂型、日用量、生产厂家;每一品种在广州OTC市场的销售情况;此类药品中的各竞争产品的特点;此类药品中竞争实力最强的产品的营销策略。调查整理完毕后每组派一名代表上讲台讲述本次的市场调查过程,向同学谈谈在调查过程中有代表性的成功或失败事例,分析本类产品的销售品种及竞争情况;而且要根据调查,总结出作为一名药品营销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以及怎样灵活运用各种调查手段;

2.3 课外校内实践教育

a)以ERP为主的各种模拟实训。ERP课程不同于一般的以理论和案例为主的管理课程,它是一种体验式的互动学习。该课程涉及整体战略、产品研发、设备投资改造、生产能力规划、物料需求计划、资金需求规划、市场与销售、财务经济指标分析、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团队沟通与建设等多个方面。企业结构设计和管理操作全部展示在模拟沙盘上,每个学生都能直接参与模拟的企业运作,体验复杂、抽象的经营管理理论。教学过程中,需要以模拟团队为单位进行企业模拟运作实验。一般每个模拟企业团队由6-8人构成,每个实验班则由6个~8个模拟团队组成。各个团队一般设置CEO、CFO、市场总监、生产主管、会计主管、出纳和审计主管等职务。ERP沙盘模拟对抗课程融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和专家诊断于一体,学生的学习内容接近企业实战,在短短两天的训练中,会遇到企业经营中常出现的各种典型问题,学生必须共同发现机遇、分析问题、制定决策、组织实施。这一过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正是在成功与失败的体验中,学生学到了管理知识,掌握了管理技巧,感受到了管理真谛;

b)学生“第二课堂”的专业实践活动。一方面,将企业家和知名学者请到学校,为学生提供鲜活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由专业教师亲自参与和指导学生参加的第二课堂活动,突出学生专业和外语的实践运用能力,使学生在挑战杯比赛、英语讲演比赛等活动中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奖项。

2.4 校外实践教育

一是顶岗形式的企业实习(Internships),二是“项目教学法”(Project-learning),该形式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王卫红教授率先实施,它是师生通过共同完成1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实践活动。具体做法是:a)教师联系合作单位,签订项目合作合同;b)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分头从事分工的各项工作,明确各位在小组中的角色和作用;c)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内容的同时,收集相应资料并进行市场调查;d)制定项目计划并与企业合作实操项目;e)企业进行打分和方案实际应用,并提出运用中遇到的新问题,教师总结项目执行结果,从而又开始下一轮新的循环。比如《零售学》课程,可以把学生分为供应商筛选组、品类管理组、商场促销策划组和卖场生动化规划组等,让学生亲自担任零售商场的某个角色,从事实操性的工作,将所学理论贯穿运用其中。又如《市场营销策划》课程,可以把学生分为战略策划组、产品线决策组、分销渠道设计组、广告策划组、促销策划组;每组学生在1个学期的时间内,一定要针对某个企业的实际问题,拿出一套完整的、可操作的策划方案,并在企业中试行或实施。此法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达到了与企业互利互惠的效果[4]。

3 结语

我们相信,上述目标与做法切合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教育的实际情况。但没有对学生进行分组对比实验,也没有时间序列的跟踪分析,因此上述结论还有待于实证数据的支撑。

参考文献

[1]陈何芳,刘宝存,任洪舜.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培养目标的演进[J].外国教育研究,2007(5):55.

[2]顾秉林.加强实践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在清华大学第22次教育工作讨论会开幕式上的讲话[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6):1.

[3]尹正江.角色扮演法在市场营销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32-34.

上一篇:「读书札记」《三国演义》之刘备兵败投荆州下一篇:七年级第二学期数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