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专业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

2024-10-04

特色专业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精选8篇)

特色专业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 篇1

特色专业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

摘 要:特色专业建设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的情况,从创新人才培养的视角阐述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建设举措与成效,探索一条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关键词:特色专业;创新人才;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专业建设背景

特色专业建设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根据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引导不同层次、类型的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确定自己的个性化发展目标,发挥已有的专业优势,办出专业特色,从而实现对不同层次、类型高校的分类指导。特色专业建设是提升高校办学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及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始建于1993年,2000年升格为本科专业,2009年12月被评为校级特色专业,2011年11月被批准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专业结合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明确“以培养地方性、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一套基于机电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于一体的教学体系,在专业建设上形成了自身特色。特色专业建设的举措与成效

2.1 构建基于“卓越计划”的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借助2011年我校加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契机,专业在建设中以国家、省教育主管部门关于深化本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精神为指导,借鉴国内外工程教育改革的先进理念,全面推进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结合广东省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和众多外向型中小制造企业发展对机电类人才的需求特点,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中明确提出了“以培养地方性、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培养目标。立足广东制造业大省优势和学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科优势,通过产学合作、工学结合,融合学院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将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有机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在继续保持专业传统特色与优势的前提下,以“大工程观”和“卓越工程师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并注意将自我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综合能力以及产品、过程和系统构建能力整合到培养计划中,建立企业深度参与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于2010年和2012年分别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逐步形成了“工程认知、工程基础技能实训、工程综合创新训练”为主线的培养链,构建了基于“卓越计划”的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后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共44周。2012年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得了我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课程体系的优化与修订,以工程应用为主线,将传统 “3.5+0.5”的培养模式改为“3+1”的培养模式,构建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领域课三大平台课程体系,进一步改变过去专业教学内容划分过细,过分强调系统性、完整性的状况,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课程体系结构的设计,以就业为导向设置多个专业方向的选修课程模块(机械设计制造方向、数控技术方向、模具设计方向、机械电子方向等),以扩大毕业生的就业范围。课程体系中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和内容,在内容上减少验证性实验的比例,增加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以及课程设计和实训的比重,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深入企业调研,搜集企业对该专业毕业生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及相关建议,为专业进行教学改革、制订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提供参考依据,使培养出的人才符合企业“拿来就用”的要求,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

2.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师资队伍结构

教师队伍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学校要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企业能够“零对接”的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由于大多数专业教师普遍缺乏工程实践背景,为此,我们采用“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方针培养多元化教师。一是有计划地安排中青年教师到实验室、校内实训中心、企业等地参加工程实践。这是提高自身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必要途径,也是成为“双师型”教师的重要保障。二是充分利用我校与中国石化集团茂名石油化工公司建立的合作关系,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联合指导学生实习、毕业设计等工程实践教学,充分利用企业工程师的工程背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三是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引导教师积极参与科技攻关项目和企业委托项目的研究工作,通过项目研究增强教师自身的工程意识与工程素质,丰富教学的工程实践经验。

本专业现有教师13人,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2010年以来,我们一直坚持“引进、优化、培养、提高”的原则,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专业教师中有3人被评为副教授,2人被评为讲师,3人攻取博士学位,引进博士1人;现有教授1人,副教授7人,讲师5人,博士2人,在读博士研究生5名;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1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2人,1人被其他高校聘为硕士生导师。经过多年的建设,本专业形成了一支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3 建立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

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我们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学科和专业发展及人才培养的特点,建立了一套“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实训―实验―实习―创新四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能够得到不间断的系统实践训练。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以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发展为契机,投入130万元完善实验室建设;借助已立项的中央财政支持项目,现代机械工程训练中心投入100万元建设基于工程教育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集实验、实训、学生科技创新等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实践教学平台;与广西柳州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大学生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与东莞市润华五金科技有限公司、茂名重力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不断推进校企合作的深化发展,为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4 大胆探索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提高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目前,教学发展的趋势已从重教向重学转变,我专业教师在发挥传统教学优势的同时,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点,积极进行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启发式、互动式、案例式、情景式等教学方法,关注课堂上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以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为例,该课程包括信号的获取、信号的分析与处理等内容,涉及知识面广,实践性较强,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模式,课程教学脱离工程实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会产生困惑,不知道所学知识在何处用得上,如何用。针对这一情况,我们采用工程案例法,将真实的工程案例引入教学过程中,将工程现场发生的事件作为素材,经过概括、整理、描述,最终形成可用于课堂交流或探讨的材料。如在裂解气压缩机振动故障诊断分析教学中,我们通过案例让学生了解旋转机械故障的各种形式,而对这些常见故障形式的判别可以通过所测振动信号进行频谱分析,学生此时会考虑振动信号如何获取,包括选择什么类型的传感器,如何对测得的信号进行调理和处理等,思考的问题不断深入。如何对测得的信号进行频谱分析,其中包括什么是频谱图,如何获取频谱图,如何通过频谱图进行故障判断等一系列知识点。这样,通过一个具体的工程案例,拉近了理论教学与实际生产的距离,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这些理论知识,并尝试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处理实际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此外,加强信息化网络平台的建设。以特色专业网站为基础,积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构建由网络支撑的师生网上交流、答疑、互动环境和系统,逐步形成多专业、多模式(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交叉互补的教育模式,逐步开展开放性网络学习与培训,为学生自主学习、终生学习创造条件。

2.5 以素质拓展计划为依托,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素质拓展学分计划的实施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我专业认真做好素质拓展中科技与专业技能模块的规划工作,合理设置模块内容,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内容设置上以培养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主要包括两种实现方式:一是开展实践技能培训与科技讲座,指导学生参与各种课外科技活动;二是鼓励学生参加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挑战杯等各种科技竞赛,通过竞赛活动促进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对于创新实践活动,我们鼓励专业教师结合自身的研究方向组建创新实践团队,充分利用学科和特色专业建设的资源,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学科竞赛,学校同时制定相应的教师工作量计算办法和学生学分的计算办法。近两年,本专业教师指导的学生获批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项、省级5项,获得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省级以上竞赛二等奖6项、三等奖8项。

2.6 课程与教材建设

课程与教材建设是质量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我专业十分重视课程建设,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安排和专业建设情况,坚持分阶段、分层次的原则,先建设条件较好的课程,从而带动其他课程的全面建设。目前,我专业已建设数字控制机床、计算机辅助制造两门校级精品课程,力争至少有一门课程具备冲击省级精品课程的实力。机电传动控制课程进行双语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教材建设方面,要求教师选用“面向21世纪”教材、“十二五”规划教材,鼓励教师编写特色教材。近几年,我专业教师主编或参编《机械设计》《数控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等“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4部。结束语

特色专业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是高校得以持续发展的根本。我专业将特色专业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将专业建设成果很好地应用到创新人才培养中去,在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有待在省级特色专业的建设中不断完善创新机制,以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艳芬.CDIO模式下的信息工程国家特色专业建设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20):39-41.[2] 施俊侠.基于“3+1”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机电专业的建设与成效[J].科技信息,2011(16):8-9.[3] 黄文勇.质量工程视野下的课程与教材建设[J].高等农业教育,2010(1):43-45.[4] 陈华.工科学生大工程意识的培养与素质拓展[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1):36-40.[5] 李冰.工程案例教学在《机械工程测试技术》中的应用[J].装备制造技术,2010(8):202-205.[6] 刘雁,郭福平.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1(2):65-67.

特色专业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 篇2

软件工程专业具有实践性强, 技术知识更新快, 与社会需求接轨紧密等特点, 当前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要求。而大多数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由于缺少实践的磨炼和检验, 并不知道自己所学的知识哪些更有用, 也难以理解理论的实际意义, 因而很难进一步把握知识, 从而失去了对软件工程专业的就业信心和兴趣。这不仅造成了知识资源的浪费, 也延长了人才培养的过程。如果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未能及时跟进, 必然会导致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的素质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因此, 要将学生培养成为能力强、素质高的软件工程人才, 就应当转变重理论而轻实践的思想, 全面考虑软件工程教育的功能构成, 加强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的比重,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培养高质量的软件工程技术人才。

二、软件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及主要内容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第三条提出: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这也是我院软件工程特色专业的建设目标。专业建设以培养就业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 强化课程的实践性和系统性, 以工作岗位实际为导向的创新教学模式, 加强“教、学、做”一体化, 主动适应国家产业发展战略的要求, 努力实现教育与产业深度对接, 完善人才全面、系统的培养体系, 开启学生继续学习的通道。在我院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 做到整体与特色兼顾, 即做好“一点一面”的工作。“面”指做好学科专业建设规划, 向专业要质量;“点”指突出专业优势特色, 向特色要质量。特色专业是形成学校特色的基本要素之一, 各专业必须办出特色、优化结构、注重创新才能提高就业率, 从而吸引生源, 避免与其他学校的“同质化”竞争。必须走以突出特色、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软件工程特色专业建设, 要考虑两个主要因素:立足校情———学校有什么?特点是什么?面向社会———社会缺什么?社会要什么?我校是少数民族院校, 少数民族学生较多, 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照搬某些理论或模式, 不一定适合我校学生的情况, 可能会多走弯路。因此, 我院在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 依据教育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针对我校的特点, 借鉴某些经验和理论, 进行改革和创新, 探索人才分类培养模式, 制定“3+1”教学计划, 调整课程结构, 优化的课程内容, 以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求学生在毕业之前就在企业“真刀真枪”地实习, 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过程, 造就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

三、人才分类培养及“3+1”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1. 人才分类培养及“3+1”教学模式五要素。

软件工程特色专业建设围绕着人才分类培养及“3+1”教学模式五要素展开, 即理论依据及指导思想、教学目标及模式框架、实现条件、操作程序、教学评价。教学模式是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反映, 是一定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行为规范。不同的教育观往往提出不同的教学模式。人才分类培养及“3+1”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任何教学模式都指向一定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模式的框架中教学目标处于核心地位, 并对构成教学模式的其他因素起着制约作用, 它决定着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和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组合关系, 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尺度。正是教学模式与教学目标的这种极强的内在统一性, 决定了不同教学模式的个性。人才分类培养及“3+1”教学模式框架如图1所示。

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特定的逻辑步骤和操作程序, 它规定了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各步骤应当完成的任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分类培养及“3+1”教学模式中, 大学前三年为通用培养阶段, 主要在学校集中学习软件工程专业所需的基础理论课程。课程教学过程中, 要求教师在保证打实理论基础的同时, 注重从课程实验、综合技能实践、专业实训、各类实习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并且聘请企业工程师开设实践选修课和就业指导课程, 使学校的课程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在大四这一年针对学生的入学基础、学习能力、就业方向的不同, 对学生进行分类培养。参加考研、考公务员或其他原因不在企业就业的学生称为“A类学生”, 预备在企业就业或创业的学生称为“B、C类学生”。对于“A类学生”实行宽口径、厚基础的教学方式, 该类学生可以参加校内实习项目, 以获取实践学分, 并且可以选修学院开设的针对考研的选修课程;对于“B、C类学生”实行加强、提升企业就业能力的教学模式, 参加企业实训, 并在企业顶岗实习, 毕业后可实现与企业的无缝衔接。实现条件是指能使教学模式发挥效力的各种条件因素, 如教学师资、实验环境、教学手段等。在师资队伍方面, 我院的软件工程专业形成完整的梯队和合理的教师结构, 软件工程的特点决定了其基本理论和方法需要一定的从业经验, 所以中青年教师常常具备这方面的优势, 而程序设计和软件开发工具往往是年轻人的强项, 因此相关课程的教学都由有项目经历的年轻教师担任, 并且坚持专职和企业兼职相结合, 保证知识的更新与时俱进。目前软件工程专业拥有专任教师8人, 其中具有丰富软件工程经历的教师6人, 有3位获博士学位, 其余为硕士学历;在实践条件方面, 我院目前已建立了软件工程实验室, 拥有270余台计算机及服务器, 购买了IBM Rational ROSE、Power Designer、Visual Studio.Net、Project、JBuilder、Oracle等工程化的软件开发工具, 总投资284万元。今后还要逐步进行专业实验室软、硬件设施的建设;在实习基地方面, 学校重视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 现已建有近10个校内外实习实训教学基地, 包括了四川华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加拿大达内西安培训中心、用友银川分公司、宁夏电通公司、西部CA公司等, 现有实习基地的数量能满足学生实习实训的需要。教学评价是指各种教学模式所特有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评价方法和标准等。由于不同教学模式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和达到的教学目的不同, 使用的程序和条件不同, 当然其评价的方法和标准也有所不同。软件工程专业课程大都采用了多种形式结合的考核方式, 强调“做中学、做中教、做中考”, 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

2. 理论教学改革。

软件工程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如果教师的知识不快速更新, 就会使学生学的内容和现实应用脱节, 如果教学方法不得当, 就会使教与学陷入效率低下的境地。因此, 在理论教学方面, 很多专业课更新很快, 包括软件版本的提高、新知识的补充等。软件工程专业课程都做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做到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课堂上, 教师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 采用项目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作为学生的行动向导, 学生采用合作学习、情境学习等方式。教师提问、互动, 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保证教学内容和质量。充分发挥企业兼职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教学互动的参与度。软件开发课程中, 教师们总结出“读、改、仿、写”的教学方法,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 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包括以下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课程实验。包括课内实验和课程独立实验。在该实践环节要求教师以项目为驱动设计实验内容, 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学以致用。第二个阶段:专业实训1。该实训安排在第五学期期末, 历时4周, 是多门课程的综合专业实训, 如《系统分析与设计》、《数据库系统原理》、《网络程序设计》等, 由校内老师指导完成。该实训以实际或模拟的软件项目为驱动, 增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第三阶段:专业实训2。该实训与校外企业合作, 由企业完成对学生的实训。安排在第六学期期末、暑假和第七学期期初, “A类学生”历时8周, “B、C类学生”历时16周。该实训环节旨在增强学生的企业就业能力, 力争缩小学生和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第四个阶段:毕业实习。“A类学生”参加学院教师的科研或教研项目, 在校内完成;“B、C类学生”学生进入IT企业 (学生自己联系, 或学院联系) 实习, 在校外完成。该实习的时间安排是第七学期, 历时至少4周。第五个阶段:毕业设计。安排在第八学期, “A类学生”可以在校内参加学院老师的毕业设计项目, “B、C类学生”可以结合前一学期的毕业实习内容, 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 实现毕业后就能就业。

4. 教学评价改革。

教学评价 (考核) 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考核有诊断、检验、激励三大功能, 虽然考试是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 但如何有效的组织与实施考核, 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率。软件工程专业的多数专业课程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 采用专业知识考核与能力测试相结合, 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结合课程特色, 选用笔试、机试、项目考核、以证代考、能力测试等多种考评方式, 降低笔试所占比例, 提高过程性考核的比例。教学评价的对象包括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实践操作能力、学习态度和基本职业素质等方面, 注意对职业能力的考核和综合素质的评价, 除了教师评分以外, 还引入项目小组评分、实习企业评分等多元化地考核评价机制。多样的考核方式避免了学生“一卷定终生”的情况, 而且在上课之前就向学生宣布考核方式, 使学生学习之初就建立学习目标。

四、实践效果、不足与改进措施

软件工程特色专业建设中的教学成果已在我院2008级、2009级、2010级本科生中得到了显现, 从学生的反馈信息来看, 学生对培养模式的改革比较认可, 认为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类培养是很有必要的;从参加试点班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 学生的就业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很大提高。因此本项目对培养创新型、应用型的高素质人才、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有重要意义和广阔的应用价值。

当然, 在教改过程中, 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改进, 如“专业实训2”的时间设置不太合理, 根据教师和学生反馈意见还要逐步做出调整。我院实验室建设的条件日趋完善, 学生实训正在逐步由校外向校内过渡。我院已经和相关软件企业合作, 开设由企业工程师主讲的专业选修课, 如《JAVA开发实战》、《软件项目实战》等, 并且引进了多名双师型教师, 正在完善我院的项目实训体系。

参考文献

[1]张昌凡.教育质量评估与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讨[J].湖南工业大学, 2013, (8) .

[2]周英, 等.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2009.

特色专业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 篇3

关键词 材料科学与工程 专业特色优势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国务院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人才强国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的逐步推进,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能够适应和支撑产业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人才。所以,教育部启动了为期10年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至今已经批准了三批参与计划的高校(和新增专业)。①2011年天津工业大学获批参与该计划。

天津工业大学(原天津纺织工学院)是教育部与天津市共建、天津市重点建设的全日制具有纺织特色的高等学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是在化学纤维专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形成了以纤维材料为特色的教学与研究优势,学院拥有改性与功能纤维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搭建起良好的纤维材料科技创新和教学平台,已为我国化纤工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2008年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依托我校在化纤行业的科研和人才培养优势和资源,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本研究以天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化纤方向)“卓越计划”实施为契机,依托专业特色优势,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进行探讨。

1 重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

课题组编写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化学纤维方向)本科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方案,调整毕业要求与学位授予条件,修订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修改和从新编写了所有课程教学大纲。通过优化课程体系,缩减基础理论性课程,增加工程类课程,提高学生的工程理论知识。②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VB》课程放到任选课中,增加了《工厂设计与AutoCAD》、《高技术纤维》、《膜分离技术》等工程类课程,增开一些工程类选修课程,增加《化纤工艺实验》、《大型纺丝综合实验》,加强实践教学。

通过重构课程体系,实施“3+1”培养模式,即3年在校学习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1年在企业学习和岗位实习及做毕业设计。教学计划均已进行了配套改革,将理论教学和校内实践环节安排在前三年完成,最后一年在企业完成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毕业设计要求结合企业实际项目“真刀真枪”地做。企业学习阶段重点强调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训练和形成,以及工程创新意识的培养。

2 实施校企深度合作,构建高水平工程实践环境

开展一个贯穿、二个提供、三个参与的校企合作模式:

(1)一个贯穿:企业实践贯穿整个四年教学。新修订的教学计划中,每年均有到企业进行实践教学的环节。逐步加深学生工业化生产的概念,提高工程素质培养。

(2)二个提供:企业提供实践教学指导,企业提供学生实践环境。在实施毕业实践环节中,采用学校和企业分别配备富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导师、辅助教师和现场技术指导双导师制度,加强校企合作,建设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学院与国内有影响力的化纤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将校企合作贯穿到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校企双方人才、资源以及科研各自的优势,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先进技术信息平台,在人才培养、项目开发、成果推广等方面实现“无缝对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校企共赢,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③

(3)三个参与: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讨论和制定,参加部分课程的教学,参与校内实践中心建设。在校企联合培养人才过程中,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的“两出、两进”,即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化纤企业现场学习、实习、实践,教师走出校门深入企业进行研究和实践;把化纤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资深人士请进学校讲学,把企业先进技术、设备和生产中的问题引进学校,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和研发中心。

3 建设一支工程能力强、工程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学院为没有工程经历的教师创造参加工程实践条件,制定了教师培训和轮训的制度,教师定期到企业参与工程实践,积累生产一线经验;另外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做博士后研究,培养师资队伍的工程、技术与科研成果产业化能力;另外,大力引进有丰富工程经历的教师,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水平化纤企业工程专家到学校任教或兼职,参与教学计划制定和部分课程授课及毕业设计指导,建设了一支满足工程人才培养要求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

4 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在实施毕业实践环节中,学生通过在企业进行1年的在岗实习,不但增加了学生对化纤生产的感性认识,熟悉企业的管理模式、运作机制、企业文化,而且又能让学生积极探索、解决在顶岗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并获得一些劳动收入,提高学习兴趣。学校和企业分别配备富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导师、辅助教师和现场技术指导双导师,学生结合企业化纤生产实际项目做毕业设计,毕业设计质量大大提高。另外,通过在岗实习,有利于更加客观地认识社会,从而形成较为务实的就业观与择业观,学生能够更多地掌握就业信息,实现个人就业和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

5 结语

天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依托专业特色优势以及在行业中影响力,以化纤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工程实际为背景,以工程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实现校内实验与企业生产检验零距离,校内工程实训环境与工业生产环境零距离,学生进入用人企业进行工程实践教育,实现工作环境的职业性、工作经历的真实性和工作体验的综合性,实现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毕业答辩与岗位实习、签约就业零距离,对于化纤方向“卓越计划”顺利实施、培养我国化纤工业发展所需高素质工程人才将会起到重要作用,以期为“卓越计划”参与高校和企业提供借鉴和参考。

基金项目: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HE4009);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计划(B01-0804)

注释

① 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1-9.

② 王东旭,马修真,李玩幽.舰船动力“卓越计划”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96-100.

特色专业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 篇4

本专业与一般高等院校金融证券专业有所区别,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专业培养目标,积极推进“订单式”培养模式,按照学院“重在改革,办出特色和实现跨越式、可持续发展”要求,确立本专业发展目标,制定本专业发展规划。

金融与证券专业的人才培养基于当地金融行业发展的实际,因地制宜地面向银行、证券、保险三个部门的柜面业务、营销服务和基层管理三种岗位。在教学内容中融入相关资格证书的考试内容,通过完成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最终达成学生成人、成才、成功的三大目标。我们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定位在商业银行、信用社、邮政金融机构、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以及相关中介机构从事一线岗位的业务操作和管理工作。

本专业注重能力的培养,强调理论基础扎实,能具体操作、会经营管理、具有协作、创新精神和高尚的职业道德。优化以“订单培养”为主要载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顶岗实习、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新路径。确立“做学生欢迎之师、创社会满意专业、育时代有用之才”的价值理念,按照“立足大金融,面向大市场”的办学思路,大力弘扬“尚德、精业、爱生”的教风和“诚信、明理、笃行”的学风;努力探索“教学与实践零距离,教师与学生零间隙,毕业与上岗零过渡”,切实加强内涵建设和质量管理。

特色专业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 篇5

关键词:高校;创新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人才评价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6-0003-02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创新已成为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潮流,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人才来实现,因此,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进程也是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的过程。当今世界各国在高等教育改革中都十分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大学作为“仅次于政府成为社会的主要服务者和社会变革的主要工具„„她是新思想的源泉、倡导者、推动者和交流中心。”因而大学责无旁贷地承担着培养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这一战略性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并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能否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直接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竞争力。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创新人才首先是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高度发展的人才。创新型人才又是一种综合性人才,他们不仅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科技智能、科学人文修养、个性心理以及健康的身体等素质,而且更重要的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高校应进一步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强有力保障机制,从而从制度上保障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加快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

二、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1.人才培养观念制约创新型人才培养

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表面上看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而实际上则是理念和体制机制的问题,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具有系统性和层次性。各级各类教育和不同层次的学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高校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和有力的保障,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阶段。中小学教育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的启蒙和基础性作用。只有不同教育阶段、不同层次的教育相互衔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才会取得实效。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类型和层次结构定位不够准确,存在盲目升格现象,办学模式趋同,缺乏个性;高等学校隶属关系单一,专业设置重复;人才培养口径过窄,学科壁垒依然存在等问题,影响了高校的办学质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部分高校人才培养定位不准、培养目标不明;或者是有明确的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但因体制机制的问题,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而影响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2.人才培养模式抑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教育活动的顶层设计和规划蓝图。

目前,我国高校的培养模式存在以下三方面的主要问题:一是过于注重具体的环节和内容,缺乏对学生主体作用、角色的深入研究,也没有给予学生应有的尊重;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的取舍也没有紧跟时代的步伐,导致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二是过于注重知识的记忆、教学内容的灌输,缺乏与现实生活的结合。易导致学科的分类割裂知识的广泛联系,造成学生认识的僵化和局限,妨碍学生知识、能力、态度、情感的协调发展。三是重师道不重平等。我国尊师重道的传统导致学生不敢质疑、不敢评判,使得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乐于接受现状,最终缺乏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

3.人才评价制度影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人才评价实际上就是对人才的素质、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进行的一种价值性衡量过程。人才评价具有了解人才、选拔人才、配置人才的功能,人才评价的标准是人才培养的指向标和导航仪。

目前,考察学生是否掌握专门知识或专业技能,高校采取的主要评价方式是考核,这种考核方式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弊端:一是考试方法单一,一般由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两部分构成。期末考试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过大,且以笔试为主;平时考核以学习态度为主,易流于形式。这种考核方式不能达到全面考核学生个人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也不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二是教考不分离,大多数课程考试试卷由授课教师命题,易造成师生主观发挥余地不足等问题,也不能客观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三是部分学生不能诚信应考,利用各种手段作弊,反映出部分学生对学习缺乏积极性,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观,使得考试的评价功能不能很好发挥,也影响了学生诚信品质的养成。

三、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建设的思考

作为办在地方的省属医学院校,学校肩负着为我国中西部培养合格的医务工作者的重任,在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学校主要开展了以下方面的尝试。

1.更新人才培养观念

为适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适应国际国内高等医学教育发展趋势,确立科学人才观指导思想,我校组织全体教师深入学习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认真领会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为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促进学生人人成长、人人成才,尊重学生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培养全面、综合发展而又学有所长的人才,学校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加强基础,拓宽口径,打破学科壁垒,促进课程的整合与教学内容的融合。在教学活动中,努力践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育理念,打破传统的“尊师”思想,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评判,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在体制机制的建设上,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抓手,促进课程融合,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并建立大学生自主学习中心予以保障,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品格。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创新”,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学校积极开展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一是整合资源组建自主学习中心。将学校现有的多类教学资源予以整合,组建师生自主学习中心,全面应用于师生开展各专业各课程的数字化网络自主学习。二是实现实验室面向本科生开放,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教学资源效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实验、科研创新的空间和时间,全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三是加强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设立大学生科研基金,激励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开展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开设探索性实验,加强学生探索性思维的培养。成立大学生科研小组,严格训练学生科研能力。每个学生科研小组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申报校内外的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鼓励学生全程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要求每个学生科研小组在统计源或统计源以上期刊发表科研论文一至两篇或参与完成一项科研项目。

3.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为确保人才培养各环节落实到位,学校主要采取如下改革措施:一是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遵从大学生心理素质特点和学习的规律,通过多种有效途径,促进学生职业道德培养。二是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改革。以社会需要为依据,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原则,以医学人才素质结构的要求为标准,采取精简、融合、重组、增设等方式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注重课程的综合性,淡化学科界限,加强课程之间的有机融合与相互衔接。三是开展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在课程教学中积极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情境式、案(病)例式等教学方法,注重模拟技术、虚拟技术、网络技术与标准化病人等现代教育技术的综合应用,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索欲和创新意识。四是临床实践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临床技能水平为中心,以传统临床实践、模拟医学教育为手段,达到医德医风高尚、理论基础扎实、临床实践能力较强的新时期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目标。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为提高教师教学、科研积极性,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学校主要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尝试:一是实施“优秀学术青年骨干支持工程”和“学术创新团队扶持工程”。培养、选拔一支稳定的“教学――科研双强型”的青年骨干教师队伍。二是实施“教学名师培育工程”和“优秀教学团队扶持工程”。以课程改革为依托,以不同的教学模块组成教学团队,以团队的形式负责相应教学模块的课程规划、教学改革、教材建设及年青教师的培养。三是完善教师职务聘任制度,打破教师职务终身制,使教师树立合同观念和绩效观念,增强广大教师的职务意识、竞争意识和履行岗位职责的意识。四是进一步深化校内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发挥考核对师资队伍建设的促进作用。根据教学、科研的需要,高薪聘用优秀拔尖人才,实现一流人才出一流业绩享一流报酬,采取非常措施,奖励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拔尖人才。

5.改革人才评价制度

特色专业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 篇6

社旗县教师进修学校

宋明春 前言

21世纪是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和知识经济快速崛起的时代,这一时代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创新!因此,如果说市场经济的核心是资本的竞争,知识经济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那么,我们有理由认为:市场经济与知识经济全球一体化融合发展的21世纪的核心,就是创新人才的竞争。

这是一个创新驱动的时代。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更是财富积累的途径。创新是一个组织的生命力所在,创新能力是驱动创新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于人,充足的善于创新的专业技术人员是实现组织“创新—效益—再创新”的良性循环的根本。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明确专业技术人员胜任力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创新能力构成,建立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和开发的制度体系,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开发。为我县创建创新城市建设工作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创新能力是助推创新的关键

讲授要点:

创新能力的概念和构成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我们为何创新?

1、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遇到了严峻的挑战。

资源匮乏、人口膨胀、环境污染、疾病。

2、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遇到了严峻的挑战。

人口压力、经济压力、安全压力、资源压力、技术压力、分配压力、创新压力、文化教育压力、国民素质压力、民主与法制的压力。

3、以创新为特征的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纪。

从生产率看,日本是中国的40倍,美国是中国的50倍,中等发达国家是中国的10倍;从科技投入看,日本是中国的25倍,美国是中国的50倍;从人均科技投入看,日本是中国的250倍,美国是中国的300倍。98年全国专利35960件,外国人占61.3%。

目前世界科技发展非均衡性远大于世界经济的非均衡性。当代绝大多数领域的技术制高点已经被发达国家所控制:在全球R&D投入中,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占 86% ;在国际技术贸易收支里面,高收入国家获得全球技术转让和许可收入的 98% ;在生物工程、药物等领域,美、欧、日拥有 95% 左右的专利,包括我国在内的其他国家仅占 4% ~ 5%

发展中国家因创新能力不足,已经产生严重后果(1)危及国家安全。

(2)发展中国家存在技术、经济、政治被边缘化的危险。

(3)确实存在着知识生产的头脑国家、物资生产的躯干国家、资源供应的手脚国家、提供市场的豢养国家等国际大分工的严重后果。

韩国以 1961 年实施第一个计划起,仅用 17年也就是到1977 年,就达到人均 GDP1000美元的生活水平,解决了温饱与初步实现了小康的目标;又用 10年达到人均 GDP3000 美元(1987年),实现全面小康的建设任务;至 1995年仅用 8年就提升到入均 GDP一万美元的水平②,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至2000年 GDP增长 200倍;人均 GDP 增长 100多倍;出口总额增长1700多倍。于 1996年加入被称为 “发达国家俱乐部” 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一只脚已经跨入发达国家的门槛。韩国在废墟中创造了世界的经济奇迹。①(《日本和韩国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调研报告》,科技部办公厅调研室,(内部资料),梅永红、罗辉等,2003年 1月。)

表现之四是,企业技术创新意识薄弱。全国 2.8万个大中型企业能从事科技研发活动的只有 25% ;其余 75% 的企业没有专门从事科技研发的人员;半数大中型企业一年举办不了一次科技活动。研发投入少,我国企业年研发经费低于销售额的 1%,小于国外企业 3% 的比例,更低于外国高科技企业7 ~ 10% 的比例。产业长期被固化在低技术、低附加值的环节上。我国向美国出口鞋类,离岸均价 2 ~ 3美元,而美国市场售价约 50美元,我们产品每双鞋赚 10 ~ 20美分。外贸 200强 74% 是通过加工贸易,企业未能成为创新主体,竞争能力低,处于生产率低、能耗大、设备依赖的困境。

表现之五是,技术重复引进而不重视消化吸收。据统计,技术引进投资与消化吸收之比:日本为1:7;韩国为 1:5;中国为 1:0.07。差别之大,足以说明技术依赖性过强。

表现之六是,我国创新要素之间互相割裂,难以显示国家综合创新能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创新能力的内涵

创新能力是指创新主体在创造性的变革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整合,即从产生新思想到产生新事物再到将新事物推向社会使社会受益的系列变革活动中,创新主体所具备的本领或技能。

创新能力概述

创新能力人人皆有。一般说来,除了少数智力低下的白痴以外,对一切正常人、健康人而言,不论性别、年龄、民族、出身、地位、学历、职务……都具有创新能力。正常人的大脑结构与功能雷同,虽有差异,但不是数量级的差异。所以,创新能力决非少数“天才”独有的能力。马克思指出:“搬运夫与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与猎犬之间的差别小的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造成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1953年版第160页)

①智力基础包括

◆ 观察力 智力的门户、源泉 ◆想象力 智力的翅膀

◆记忆力 智力的仓库、基础

◆注意力 智力的警卫组织、维持者 ◆思维力 智力的核心

②知识基础

四种类型:

第一类 知道是什么的知识(关于事实发现的知识)

(know what)

第二类 知道为什么的知识(关于原理规律的知识)

(know why)

第三类 知道怎么做的知识(关于操作、控制的知识)

(know how)

第四类 知道是谁的知识(关于谁知道的知识)

(know who)

③非智力基础

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

成就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三个短语);

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三感);

自尊心、自信心、好胜心(三心);

自制性、坚持性、独立性(三性)

创新能力的特征

综合独特性 :我们观察创新人物的能力构成时,会发现没有一个是单一的,都是几种能力的综合,这种综合是独特的,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结构优化性:创新人物能力在构成上,呈现出明 显的结构优化特征,而这种结构是一种深层或深度 的有机结合,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创新功能。

创新能力的作用 教人学会创新思维 教人如何进行创新实践

教人解决遇到的各种现实问题

创新能力的构成

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一般认为,能力有两种涵义:其一是指已经发展出或是表现出的实际能力(actual ability),如能打篮球,会开汽车,可以用英语进行口头与书面交流等。其二是指潜在能力(potential ability),即各种实际能力展现的可能性。在现实生活中,潜在能力和实际能力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潜在能力是实际能力形成的条件和基础,而实际能力是潜在能力的展现,潜在能力只有在遗传和成熟的基础上,通过学习才能变成实际能力。

任何活动都是复杂的和多方面的,它对人的智力和体力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如果一个人的能力的某种结合符合于活动的要求,那么这个人就能顺利地高水平地从事某种活动,表现出有能力。反之就很难从事这种活动,表现出没有能力。

一、洞察能力

所谓洞察能力,就是人们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观察事物本质的能力。客观事物对处于同一环境的人的刺激程度都是一样的,但每个人的感受和洞察能力却是不同的,有时差别非常之大。某些事物的现象和变化,一般人常常感觉不到,而却被具有洞察力的人觉察到了,他们往往利用这种特殊觉察到的东西一举成名,率先走向成功。

二、记忆能力

记忆能力就是人们记住经历过的事物的能力。经验过的事物包括观察到的事物,读过的书,得到过的信息和知识,从事过的活动,思考过的问题,个人曾有过的心理和情绪等。记忆能力对创新活动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任何创新活动如果排除记忆都是不可思议的,因为任何一种创新活动必须以所记得的经过的事物为基础。一个人的记忆能力主要表现在记忆的快速性、稳定性、准确性和储存性上。

三、想象能力

想象能力的发展是智力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创新想象则是创新活动的必要条件,特别是我们要追求那种没有感知过的新事物,要有新的发现、发明和创新,更是离不开创新想象。想象能力每个人都有,但由于想象的方式方法不同,想象的价值结果大不相同。

四、分析能力

分析能力就是人们通过思维认识事物各个方面特性,特别是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只有通过对事物的认真分析研究,人们才可以认识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种种事物,事物的属性以及事物之间本质的联系,从而才有可能改造它或利用它。

五、实施能力

实施能力就是人们完成有价值的创新设想的能力。前苏联著名数学家克雷洛夫曾深刻指出:“在任何实际事业中,思想只占2.5%,其余95%到98%是实行”。

六、直觉能力

直觉是一种非逻辑思维现象,直觉能力一般是指不经过逻辑推理就直接认识真理的能力。人们在平时分析问题、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时多是采用逻辑思维(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进行思维)和形象思维,而在创新思维时则常常采用非逻辑思维,如想象、直觉和灵感等。

七、联想能力

联想是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事物的心理过程。联想能力就是使人脑中所留下的各种客观事物的联系“痕迹”复活的能力。

八、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指人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和智力因素,包括组织学习活动的能力、阅读能力、记忆能力、搜集资料和使用资料的能力等。

九、问题能力

问题能力是指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活动源于问题意识。

十、沟通能力

沟通能力是指人们进行思想或信息交流,取得相互之间了解、信任,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一个人的成长从沟通开始,创新人才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沟通能力。知识经济时代是人们沟通的时代,学会沟通才能更好地生存,才能更好地开展创新活动。

十一、预见能力

预见能力是指超前把握事态发展趋势的能力。预见力是洞察力的延伸,如果说洞察力是对现存关系的直觉力,那么预见力就是对未来关系的想象力。如果不能对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潜在趋势作出准确的判断,任何创新都无从谈起。

十二、决断能力

决断能力是指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迅速做出选择,下定决心,形成方案的能力。在决策过程中,每做出一种选择,都要与机会、风险、压力、责任等问题相连,只有具备当机立断的魄力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才敢于拍板。任何患得患失、优柔寡断都将一事无成。

十三、推动能力

推动能力是指善于激励他人,以实现创新意图的能力。具体表现为感染力、吸引力、凝聚力、号召力以及个人的魅力。

十四、应变能力

应变能力是指在事物发展的偶然性面前头脑清醒随机处置的能力。客观事物纷繁复杂,特别是在社会活动中,突发事件难以避免,创新者要善于在偶然性中揭示和把握事物的必然性,从而减少盲目性,获得主动性,最大限度地将突发的偶然因素转变为实现创新意图的有利因素。

十五、组织协调能力

组织协调能力是指将各种积极因素综合在一起的能力。专业技术人员在具体组织中必须指挥有方,层次分明,善于团结,做到清除障碍,化解矛盾,保证系统内的各个要素处于良好的配合状态,以获得高一层次的整体合力。

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创新在全球经济变革中的新趋势 1.创新的基础是智力资本 2.创新的平台是管理实践 3.创新的主体是创新人员 4.创新的关键是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1、创新能激发人的潜能,培养创造精神,形成创新品质

现代心理学和创造学研究成果证明,每一个人都蕴藏着巨大的创新能力。人的创新与创新能力是可以通过教育、训练、实践激发出来和不断提升的。创新和创造活动有其内在的特征和规律,对这种内在特征和规律的认识,便形成了创新理论和方法体系;而创新理论和方法体系可以通过教育和训练进行传播,以促进创新环境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创新方法能使人们更加科学、高效地开展创新活动,而创新理论能激发人们的创造精神。

2、创新能激活管理体制,强化竞争意识,增强企业活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人类的进步与文明。企业必须通过技术革新,让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才能使自己的产品走向市场、满足需求。这就要求企业走改革、创新之路。企业的生命就是发现、创造和满足需求的循环过程。只有创新性的企业,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在改革的经济大潮中搏击风浪、勇往直前。新的经济学理论强调,开发市场和创新能力已成为国际经济增长中的主要动力。创新已成为企业的生命之源。

3、创新能促进社会发展,提高综合国力,树立强国形象

任何组织的创新,实际上都是其成员的创新。社会的创新就是靠社会的每一位成员做出不懈的努力。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时代,不走创新之路的民族,就会被世界抛在后面,甚至走向毁灭。在动荡的国际局势和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中,用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方法,抓住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契机,加快提高综合国力的步伐,提高国际竞争力,以增强民族自信心,增进国际间的交流,在国际事务中树立起强国形象。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一、创新的真谛是什么?

二、如何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的真谛 创新的真谛:

创新无处不在,创新无人不能!“猪孩”王显凤的启迪

据报道,鞍山市台安县的“猪孩”王显凤,1974年出生后不久因失去家庭温暖而被迫与猪生活了10年之久,1984年被人救出,当时专家认定其智商只相当于几个月的婴儿。后来,给以人的关爱,到18岁王显凤的智商升到相当于5岁小孩的水平。从这个例子来看:

一方面说明只要是人都有创造力,虽然王显凤是一个“猪孩”,但他的创造力还存在。因为如果是一头猪,怎样进行训练都不可能把其智商提高到5岁小孩的水平。

另一方面又说明如果没有开发,人的创造力是体现不出来的,并且创造力通过学习训练是可以开发的。因为“猪孩”王显凤出生10年来一直与“猪”为伍,没有得到培养,所以18岁应有的智商水平达不到。创新的两条基本原理 原理一:

创造力是人人具有的一种自然属性!原理二:

创造力是可以通过科学教育开发出来的!创意可以点亮生活 马铃薯去皮手套

一市民发明袖珍“菜篮”

附有刻度的95厘米皮带

对于那些正在减肥的人来说,这种皮带太管用了。人们系上这种皮带能马上知道自己的体重和腰围是否增加。

360度可旋转插座 双人雨伞

长臂照相机

情侣们一定会很喜欢这种相机。当两人拥抱或接吻时照相总是相当困难的,有了这种相机,情侣们就不怕照不到自己了。

有刻度的夫妻床

当两口子闹矛盾的时候,建议可以尝试一下这种夫妻床,精确的刻度能帮助双方建立起更好的交往尺度。

身份:北京爱航工业公司的首席架构师兼首席执行官

2004年正式创业。与一国企老板合作,把电脑游戏搬到真实的生活场景当中,模仿其后台数据运行,由真人来演绎电脑游戏。地址就在石景山区的雕塑公园内,大约有4万平方米的场地面积。

没有投入一分钱,仅仅凭他的创意和理念,取得了这个年收入15亿元人民币的大项目将近20%的股份。如果运转正常,前景不可预测。创新的真谛 创新无处不在!创新无人不能!

何时学?何地学?谁来学? 处处都是创造之地;天天都是创造之时;人人都是创造之人。

——陶行知 亲眼看到的是真实的吗?

向左转还是向右转

“我们的观念决定我们所看到的世界”

——

爱因斯坦

常见的三种偏见思维 经验偏见

位置偏见

利益偏见

上下的迷惑

外企面试题

如果你是男人,你开着一辆车,在一个暴风雨的晚上,你经过一个车站。有三个人正在焦急的等公共汽车。一个是临死的老人,他需要马上去医院;一个是医生,他曾救过你的命,你做梦都想报答他;还有一个是你的梦中情人,也许错过就没有了。但你的车只能再坐下一个人。你会如何选择?

特色专业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 篇7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 建筑业的建设规模以及房地产市场在不断扩大, 这就催生了对工程造价创新型综合人才的巨大需求。当前, 工程造价专业是以管理学与经济学等相关学科为理论基础的新兴学科。工程造价专业对综合性、实践性、政策性以及技术性都有着较高的要求, 这同时也给我国开设工程造价专业的高校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因此, 对于高校来说, 要在充分调研市场及岗位需求对于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从契合市场用人机制着眼,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正确把握切合市场需求及岗位需求的培养规格, 创造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基于此, 本文在仔细分析了当前我国工程造价专业培养模式现状分析的基础上, 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以及教学管理模式等三方面详细探讨了如何进行创新型工程造价专业特色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希望为同类的实践提供借鉴。

2 当前我国工程造价专业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和国外相比, 我国的造价工程师制度起步很晚, 很多高校的造价专业都是脱胎于建筑工程、土木工程以及工程管理等学科。我国的工程造价专业可以追溯到同济大学1956年创建的“建筑工程经济与组织”专业, 但是当时毕业生主要从事工程概预算及设计等技术工作, 并没有从事建筑管理工作。而随着进一步发展, 当前很多内地高校主要采用专门开设工程造价专业和在工程管理专业下开设工程造价专业两种方式。

笔者通过对当前高校开设工程造价专业的实际情况发现, 虽然在传统的培养模式下也培养了一大批实践能力强的综合性人才, 但是也暴漏出一些明显的问题, 主要有: (1) 专业课程体系单一, 在培养内容上设置过于理论, 忽视实践。在专业课的设置上不重视经济和软件方面的应用, 造成学生经济分析能力比较薄弱。同时由于对课堂教学的重视, 也忽视了学生动手创新能力培养。在学生实践环节上, 往往是流于表面, 没有专业的实践基地; (2) 教学方式传统, 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而且考核方式传统, 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而且, 学校在教学管理方面也有待完善, 往往存在着对培新创新型人才认识不足以及缺乏有效的创新管理和激励机制等。

3 创新型工程造价专业特色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针对工程造价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需要解决培养目标、培养课程、实践教学以及教学模式等四个方面的问题。尤其针对当前我国工程造价专业培养模式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更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完善。

3.1 以市场为导向的培养目标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需要更多的工程造价专业具备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的人才, 高校应该结合这一宏观需求, 立足于自身的办学实际情况, 有选择性、重点性地培养工程造价人才。在培养过程中, 还要设置和市场需求相符的培养目标, 并将市场作为检验培养目标的需求。同时, 高校还应该积极获取相关企业对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需求, 并按照需求制定相对应的培养目标。总体来说, 设定的工程造价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立足于国家发展需求, 具备经济、管理、工程技术、法律法规基本理论知识, 掌握工程经济、现代管理理论、建设工程技术、建设法规及建筑市场规律, 获得造价工程师的基本训练, 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工程计量与计价以及全过程管理的, 具有一定工程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3.2 以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在创新工程造价专业特色人才培养体系的课程设置中, 要突出实践与理论能力的共同培养, 这才是创新型人才应该具备的基础能力。1) 应该将课程教学内容与知识、能力与素质三方面紧密相连, 将他们进行有效集成。一般来说, 工程造价专业一般包括工具性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专业知识等四个方面。应该将知识、能力与素质三个因素紧密结合到相应的课程模块之中, 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2) 构造完善的以工程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高校应该在国家实践教育相关的政策下, 一是对工程造价实践教学标准进行分类, 适当提升课程比重。二是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相关的社会实习实践, 让学生在社会实习实践中进步;三是多开展创新活动, 比如竞赛、科研实践等等

3.3 以先进理念为主的教学管理模式

笔者认为, 结合当前创新型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来看, 需要引入先进理念的教学管理模式。而对于高校来说, 一方面要采取各种措施对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教学条件进行优化, 创新工程造价专业的教学模式, 也即是创造良好的创新型工程造价人才培养环境, 另一方面在组织管理模式上加强对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教学管理。

(1) 创造良好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环境。在创造良好的工程造价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环境中, 首先是对教学条件的优化。教学条件的优化主要包括对师资队伍、教学设备、实践基地、实验场所等方面的投入, 其是创新型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重要资源和载体。同时, 还要对传统那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 一是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创新, 比如, 在开设工程监理课程时, 教师可以结合监理工作任务的特征, 带领学生们走出课堂, 直接深入工地进行现场观察, 在对学生加强理论知识印象的基础上, 又提高了实践能力。

(2) 创新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方式。对于高校工程造价专业组织管理来说, 主要有宏观组织管理与内管内部制度管理两个方面。前者的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好工程造价专业与所在系、学校、以及政府之间的关系。这主要包括向所在大学及政府争取简政放权和加快职能转变, 增强专业活力。例如, 在专业招生与收费、职务岗位设定、对外合作与交流、课程设置以及全体教职员工活动经费和收入分配等多方面争取更多的自主权。而后者就是学校在工程造价内部教学组织管理中建立一种长期有效的管理机制, 将专业内部的各种资源进行进行整合, 从而形成工程造价专业长期发展的不竭动力。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随着当前对建筑业和房地产市场对工程造价创新型专业人才需求的不断扩大以及要求的提升, 开设工程造价专业的高校应该合理设置以市场为导向的培养目标、以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以及以先进理念为主的教学管理模式的教学模式, 以打造出完善的工程造价专业特色人才培养体系, 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实践性以及复合型工程造价人才贡献力量。

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对工程造价专业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在不断扩大, 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专门培养工程造价人才的高校来说, 更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打造出完善的工程造价专业特色人才培养体系, 基于此, 本文主要从科学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以及教学管理模式方面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工程造价,专业特色,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对策

参考文献

[1]李慧云.工程造价专业“双证通融”的卓越工程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四川水泥, 2014, 12∶138-139.

[2]尹贻林, 白娟.应用型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天津理工大学为例[J].中国工程科学, 2015, 01∶114-119.

[3]夏玉英.工程造价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 2015, 11∶151-152.

[4]赖晨晨.工程造价专业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才智, 2015, 09∶191.

[5]陈蓉芳.工程造价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 2015, 11∶242-243.

[6]孙丽雅.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工程造价专业高技能人才[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02∶31-34.

高职汽车类特色专业的建设与创新 篇8

关键词:人才培养 系统工程 汽车检测 维修技术

1 “五合一”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彰显特色

从某种意义上说,特色就是质量,是一所学校生存和发展之本,而没有办学特色的专业是没有发展前途的。我院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以形成办学特色为指导思想和定位,通过科学分析社会需求、准确估价自身的办学实力、主动适应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环境来实现正确定位,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制订出切合实际的专业发展目标,形成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

“五合一”是在工学结合的基础上,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构建了“教室与车间、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徒弟、理论与实践、操作与维修”“五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独立完成汽车检测与维修任务,实现岗位技能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同步,提高对实际工作岗位的综合适应能力,同时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1.1 制定具有鲜明职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适应汽车服务行业需要的、熟练掌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领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依据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根据汽车服务行业需要,以“实用、前沿”为原则构建本专业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岗位技能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突出特色,教学内容应特别注重基本技能、专业技能与核心技能的培养。

首先,打破学科体系,进行课程开发与整合,以能力培养为主线,重组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与素质教育体系。一是建设具有职业特色的6大专业核心模块课程。通过企业调研,确定岗位的工作任务;分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能力,将能力进行分解,实现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换,建成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检测与修复》、《汽车底盘机械系统检修》、《汽车电气系统检测与诊断》、《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结构与维修》、《汽车底盘电控系统检测与修复》、《汽车整车故障诊断与排除》,具有职业特色的六大核心模块课程体系。二是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中。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了素质教育课程。其中基本素质与能力课程有:习教礼仪、汽车文化等;课外素质教育课程有:形势与政策、职业发展规划与创业、就业指导。通过素质课程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学会做人。三是注重精品课程建设。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六大核心模块课程,教师上课有教学录像、课件;学生学习有任务工单、技术资料等。在此基础上建设了5门省级精品课程、和50GB的教学资源库。 四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每学年修订一次。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行业技术标准等内容融入教学内容中,将职业证书的考核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毕业前取得相关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与就业竞争力。

1.2 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以现有的院级教学团队为基础,以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专任教师“双师”素质能力提升和专兼结合“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为重点,以提高专业教师的职业实践能力和职业教育教学能力为目标,强化教师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过程设计、实施能力,着力打造出一支高素质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本专业现有教师36名,其中专任教师18名,兼职教师18名。专任教师中有院级教学名师2人;副高职称7人、中级职称6人;硕士学位10人;5人具有高级技师职业资格、6人具有技师职业资格;兼职教师都是区域内高校、汽车行业、企业的技术骨干,并具有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教授2人、高级工程师6人、高级技师4人、技师5人。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2012年被评为山东省特色专业、其教学团队也被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

1.3 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已成规模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筑面积约4500m2,建有汽车检修技术实训基地、汽车电控系统检修实训基地、汽车检测维修服务中心3个实训区、30个一体化教室,设备总价值236万元。并将创业教育纳入教学主渠道,在校内建立大学生“汽车美容”创业基地。本专业与12家汽车生产、维修企业、工程机械维修企业合作建立了紧密型的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双方在“订单式”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师资培养、实训基地建设、学生就业及企业员工培训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合作。

1.4 专业社会服务颇具影响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实训基地担负烟台市汽车技术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等任务。近3年,为高职院校及中职院校举办汽车技术培训班3期,培训师资103人;为上海通用东岳汽车有限公司进行汽车技术培训160人。汽车检测与维修实训基地作为市属的技能鉴定所、山东省高级汽车修理工仿真考试基地,承担汽车维修工、汽车电工、汽车钣金工等工种的职业鉴定工作,年均鉴定量达到600人次;与烟台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合作,承担了汽车修理工二级(技师)职业资格培训工作,年均培训量到达120人次;专业骨干教师为烟台电视台《靓车无疆》栏目进行技术讲座12人次。

1.5 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本专业学生近3年已有22名毕业生升入对口本科院校学;2008年和2011年代表学院参加全国数学建模大赛分别获得山东赛区一等奖和二等奖;连续3年参加山东省高职院校汽车技能大赛,获得两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

2 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

本专业面向“汽车后市场”的汽车维修、汽车销售和售后服务一體化企业,以及与汽车运用、汽车维修有关的职业领域的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岗位。本专业毕业生1-3年主要从事的岗位是:汽车维修工、备件管理员、销售顾问、客户服务;毕业3-5年主要从事质检员、销售主管、市场经理、车间主任、技术经理、备件经理;毕业5年以后成长为服务总监、销售总监。完成了一个从刚毕业的汽车护士到5年以后的汽车医生的成长过程。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情境化教学,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价值观教育融为一体,使学生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同时得到提高。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顶岗工作,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目前有多名毕业生成为企业骨干。

3 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

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我们在学院校企合作的总体运行框架下,本着“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双赢原则,与区域内的汽车制造、维修企业,共同组建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理事会。通过明确理事会的职责、制定合作理事会的运行保障办法,促成企业与专业的长期稳定合作,形成校企深度合作的长效机制。①以企业岗位人才要求制定职业人才标准和培养目标,根据合作企业实际需要,研究订单培养的方案及实施办法,最大限度满足合作企业人才需求。②引入行业、企业标准,共同开发专业课程体系,研究“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实现。③统筹规划和组织实施实训实习基地的共建共享、企业员工培养、人员互聘、技术攻关合作、生产项目开发、信息资源共享等合作方案,实现校企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根据理事会章程,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丰富了实践经验,同时调研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并以此为修订教学计划、改革教学内容的依据。并根据企业的需求合理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学校缓解了校内教学资源紧张、并获得了企业的设备捐赠共计130多万元。目前每年为企业培训职工500人次,与企业共同开发横向科研课题2项。

4 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实践教学是促成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最重要环节。通过实践性教学,将学到的理论性知识较好地转化为实践技能,达到专业培养目标设计要求的专业技术能力。在教学模式上,根据职业认知规律,经过教学论的处理和优化,按照行动领域的难易程度,转化为三个阶段的学习领域组织教学:第一阶段以车辆拆装、维护、调整为主;第二阶段以汽车各系统的检测修复为主;第三阶段以车辆综合故障诊断和整车质量检验为主。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与汽车维修企业完全相同的资讯、计划、决策、检查、评估六步教学模式,使岗位的任职要求、工作流程、职业资格标准以及企业文化理念、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培养得以升化。一体化项目教学的实施,不但为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障,同时有效缓解了“双师型”教师紧缺的困难。

高职特色专业的建设具有多样性与灵活性,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与探索。只要坚持改革、创新、实践,就一定能找到适合专业发展、具有专业特色的办学之路。

参考文献:

[1]景欣.浅谈美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对我国的启示[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1年07期.

[2]王赫.我国高等工程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上一篇:周末日记100字下一篇:高一时间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