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特色英语(通用12篇)
专业特色英语 篇1
中国加入WTO以来, 机械工业同时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这就要求作为机械工业后备军的高职学生, 必须在各方面打好坚实知识基础, 其中尤其重要的是专业英语。随着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的进步, 机电一体化概念的内涵也在发展, 新的机电一体化产品不断问世, 一些企业的设备和产品使用手册及说明书都是用英文编写的, 其中包含许多专业知识和专业术语, 所以仅懂普通英语是无法阅读明白的。从长远来讲, 如果不懂专业英语, 将来毕业后将无法胜任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从短期来讲, 招聘单位已经把专业英语作为衡量应聘者能力的一个标准。从近两年的招聘反馈信息可以发现, 如果机电专业英语学不好, 学生找工作将面临更多困难, 更难找到好工作。因此, 掌握机电专业英语知识变得十分重要。
高职机电专业英语教学与普通英语教学就其类型和层次而言, 既有关联又有区别, 既有共同遵循的教学规律, 也有各自的特色。普通英语的特色在于侧重日常交流, 形式多为生活语体, 教法注重语言本身, 强调词语用法和句子结构;而机电专业英语多为机电专业的文章, 语体为科技语体和交际语体, 教法上不再教授语言结构, 重点放在教会学生运用英语去表达和描述专门领域里的工作。因此, 高职机电专业英语教学应有以下特色:
第一, 机电英语教学目标的明确性。机电英语的专业教学宗旨应当是:为企业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培养一线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实现这一途径的有效方法是:目标明确, 教法多样, 贴近实际, 从而形成ESP真正意义上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三位一体的结构。
第二, 机电专业英语教学的必需性、够用性。何为“必需”, 什么是“够用”, 主要体现在:一是具备一定的普通英语基本理论知识;二是具备一定的机电专业基础知识;三是掌握必备的专业技能和操作能力;四是具有适应岗位变化并与本专业相关的交际能力。
第三, 机电专业英语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要根据专业需要有目的地选择教学内容, 恰当处理好学生近期学习的“必需够用”和未来发展的“迁移可用”的关系。教材内容须做到:一是针对人才培养目标来设计机电英语教学内容, 切实“必需够用”;二是内容要贴近专业、贴近生产, “按需施教”;三是注重课程的“模块化”, 做到普通英语模块、ESP模块和机电专业模块三者有机结合。
第四, 高职机电专业英语的教学方法的实践性。ESP教学方法应更注重实践原则, 它主要体现在:一是重视学生的参与, 鼓励学生多讲、多练、多动手;二是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 专业不同、层次差异、对象有别、要求不一, 其教学方法也就不同;三是根据专业实际合理确定理论教学与实际教学的比例, 在理论够用的基础上, 强化实践教学, 使学生通过实践性教学获得胜任本职工作的本领。
第五, 高职机电专业英语教学的评价性。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实践水平是检验高职ESP教学质量的尺子。主要体现为:一是坚持能力为本原则, 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出发点组织教学;二是教学考核突出实用性原则,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比例, 如增大实用性文章的翻译等;三是加强教学评价, 尤其是对学生在整个过程中表现的评价。
第六, 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保障。借助网络环境支撑的多媒体技术, 教学可以突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 使师生的交流更加丰富, 可实现“教”与“学”的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协作性和自主性, 为学生学习机电英语创造良好的环境, 从而实现更好的学习效果和更高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樊萍, 陈莲珍.浅谈专业英语教学改革[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3, 3.
[2].王宣银, 陶国良, 陈鹰.机电一体化的创新及发展方向[J].机电一体化.2000, 6.
[3].朱德云.机电专业英语[M].中国劳动社会出版社, 2007.
专业特色英语 篇2
一、专业特色
本专业优化传统英语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建构一个既突出英语语言文学基础又强化现代理论思维、理论学科和应用学科相互交叉的课程体系。同时,本专业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形式,以教学手段现代化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观念的现代化。
本专业强化教学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写作能力和全面素质,建立健全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为教学改革提供有力保障。建设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为教学改革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创新点:
本专业在文科建设在学科、人才、科研、教改、管理等硬件和软件建设中取得一定成效,体现了本专业的办学特色和优势,成为在农业院校办文科的一种尝试,为发展我校的文科建设提供了范例。
本专业建立了适应社会需要、现代化需要的新型课程和课程群,建立了以高素质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教学和管理机制,建立了适应学生需要的、符合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的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施的硬件和软件基础。
本专业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创新”的人才培养规格,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人才的培养目标,体现出我校培养文科高素质人才的特点与优势。
本专业注重教学实践性环节和学生的实践训练。教学质量明显提高的同时,学生学习效果明显提高,实践活动效果也明显提高,取得了学习、写作、科研各方面的优秀成果。
三、专业优势
本专业学生基础扎实,适应面宽,就业渠道广。本专业学生知识结构宽。
本专业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多彩。学生组织了英语俱乐部、英语角、英语竞赛等活动,多方位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通过平时的各种锻炼,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
专业特色英语 篇3
【关键词】:英语精读课程;课程特色;课程建设
引言
在高校的课程评估体系中,课程特色所占权重较大,也是衡量课程建设的重要指标和参考值,课程特色是对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的独特性和出色教学效果的反应。课程特色是课程建设内涵的呈现,《英课程特色建设是课程改革的持续发展方向。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对复合人才的需求方向,英语课程建设与专业方向、社会需求以及国际化趋势相结合是必然发展趋势。当前,英语能力考核已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向国际化的雅思考试以及与行业相关的各类等级考试的多元化方向发展。《英语精读》课程作为一门英语综合课程,既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综合能力,还要衔接职业与文化,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素质。因此,《英语精读》课程的特色建设是需要创新、独特、出色,体现其与专业和各种社会发展因素相关的独特性以及在实践中的创新性。
2. 培养目标与课程定位
护理类(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简称国护专业,主要是培养国际化护士以及适应国内外护理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为目标,拓宽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英语精读》课程定位于国护专业各类英语课的核心课程,即以《英语精读》为主要课程,同时与相关英语辅助课程和相关语言类考试进行有效衔接,即实现与听力、口语、写作等课程的衔接以及与医护英语考试(METS)、雅思考试(IELTS)和大学英语四级考试(CET-4)等语言类考试的衔接,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为学生未来深造和就业奠定坚实的语言基础。
3. 《英语精读》课程设计
《英语精读》课程在设计上注重教学模式及内容与社会要求紧密接轨,具有国际化和社会化特点。按照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及学生语言学习的认知规律设计了三个目标,即“夯实基础,提升能力,拓展职业”。以目标引领教学,将医护英语考试、雅思英语考试、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及多元文化交际的内容有效渗入《阅读》课程教学中,形成多元化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扎实的语言基础、综合的语言应用能力及多元文化交际能力,使本课程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方面起到关键作用。
4. 《英语精读》课程特色
根据培养目标和课程设计,在该课程特色建设中,实现了“三个目标”“四个结合”和“两个转变”的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建立,践行“3+4+2”的新教学体系。有效渗入雅思、医护英语、大学英语四级和多元文化元素。
4.1三个目标
为了有效培养具有较强英语能力的国际化护理专业技能型人才,《英语精读》课程按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要求及学生语言学习的认知规律设计了三个目标学年,即“基础夯实年”、“能力提升年”和“职业拓展年”,在不同阶段完成不同的教学目标。 即夯实基础、提升能力、拓展职业这三个目标。
夯实基础
在基础夯实阶段,我们以《大学英语精读》1-4册教材内容为核心,从听力、口语、语法和写作四个方面进行能力辐射,注重词汇、语法和长难句分析的基础学习,为阅读能力的提高稳扎语言基础,逐步渗透医护英语和四级内容,努力使学生METS-2考试能力达标。
提升能力
在能力提高阶段,本课程在继续提高学生医护英语水平和四级能力的同时开始渗透“雅思”阅读理解内容的精讲练习,与课本内容进行知识链接和扩展,引导学生以精读课文的主题关键词的方式进行延伸性自主学习,教师辅助提供各类英语学习网站(包括四级英语、雅思,医护英语的各类学习网站),学生把自学成果进行形式各异的展示,同时本阶段,力争使学生在METS-3和CET-4考试能力达标。
拓展职业
在职业拓展阶段,全面提升雅思阅读能力,开展雅思阅读培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整体教学从国护专业和跨文化交际方向进行教学内容的文化链接、内容更新及进行专业内容的英语导读和文化领域有效学习,为培养出国护士奠定专业英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4.2四个结合
在三个目标引领下使得课内课外充分结合,在整体教学中始终坚持IELTS、METS、CET-4和多元文化四种元素的有效渗入,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上实现了“专业知识与英语技能结合”、“考试模式与CET-4题型的结合”、“教学内容与IELTS标准结合”、“语言应用与多元文化相结合”。提高学生英语的多元识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厚重了学生的英语基础和文化底蕴,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文化素养,丰富了英语课堂教学,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创新性和活力。
4.3两个转变
基于这种新课程体系建设,英语精读课程实现了“传统化向国际化转变”和“普通英语教学向行业英语教学转变”。
5.该课程特色的效果和影响
该课程在建设中能够基于网络、优化课堂、延伸课外,自主学习、全能提高,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规范化和立体化,学生英语学习的个性化与自主化,具体表现如下:
5.1教学理念先进
融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为一体,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5.2 教学设计多元化
本課程在教学设计上注重将医护英语、雅思、四级考试和多元文化交际四元素有效的渗入精读课教学中,优化课堂、延伸课外、结合专业、融合国际化考试标准,形成多元一体化教学模式。
5.3教研活动和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多样化
教师在精读课的深入改革中不断进行教学研究与探索,“灵感创意,幽默课堂“活动、说课报告会以及对IELTS、METS、CET-4相关内容的教学研讨活动等,都从不同的方面丰富了教研活动内容,使得教师之间能够互相交流教学经验,互通有无,做到教学方法的兼收并蓄和有效创新。为“3+4+2”的新教学体系的实际践行和再创新提供了内在保证。
在第二课堂活动中,早晚课辅导、英文日记比赛、英语能力竞赛以及全国每年一次的英语模仿朗读比赛和演讲比赛活动,都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趣味性,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5.4教学手段多样化
多媒体技术和电子光盘的运用为学生创设多维度的课堂教学环境,同时将英语教学延伸到课外,提供学生英语学习网站进行知识链接,在教学中突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实用性、趣味性,强调学生学习的交际性、互动性、主动性。
总之,本课程注重学生实际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近年来培养了许多学生在全国涉外护理演讲比赛中获奖,四级考试和医护英语考试过级率逐年提升,雅思考试效果喜人。针对性强,实用性强,教学效果显著,突出了该课程的独特性和出色性。
参考文献
[1]李慧仙.高校课程的特色: 内涵与评估[J].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2005,(8).
理工院校英语专业特色建设研究 篇4
关键词: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发展模式
一、引言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的高校外语专业教学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传统的英语专业最初主要设置在单一的外语院校、综合性院校和师范类院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 中央和地方的一些重点理工院校率先创办了“科技英语专业”或“专业用途英语专业”。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 越来越多的理工科院校也相继设置了英语专业。据不完全统计, 全国设有外语学院或外语系的院校达近千所, 其中1/3以上设置在理工院校。而在外语专业内部, 英语、日语、俄语专业数最多。其中, 英语专业学科点发展最为快速, 尤其在高校扩招这10余年中更是突飞猛进, 一举成为学科点膨胀最快的专业之一。
理工类院校的理工类学科通常具有较高的实力, 知识结构的分布也比较宽广。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的特色在于将学校的理工科背景和氛围加入到外语办学理念中, 将英语与科技传播相联系。理工类院校的英语专业大都是建立在长期的教学基础之上的。相比专门的外语院校及综合性大学的文科的英语专业, 理工科院校的英语专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探索出具有理工科特色的英语专业办学之路是急待解决的问题。
二、新世纪对英语特色专业培养模式的新要求
任何一个有意义论点的提出必须进行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 才具有现实意义和生命力。理工科院校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寻求特色发展之路, 这不仅是必要的, 而且是可行的。
一方面, 理工科院校的英语专业教育与外语类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相比, 在师资队伍、图书资料、教学管理经验、人文环境资源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其英语专业制定的培养方案和采用的教育教学模式几乎完全沿用了传统的英语基础教育, 因而其培养的学生既不具备英语专业基础优势, 也不具有专业应用优势。
另一方面, 培养具有理工科背景的英语特色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 我国的涉外服务行业发生了重大变化, 社会的发展和新行业的出现使得英语的服务面不断拓宽, 新业务不断涌现, 英语服务业的分工越来越细化、专业化。为了适应社会对特殊英语人才的要求, 理工科院校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 使英语与这些学科形成相互渗透的良性互动, 从而培养出更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特色人才。由此可见, 以理工科为主的大学更具有培养英语特色人才的先天优势, 可以从不同学科的结合点和交汇点上确定数个专业方向, 办出自己的特色。这样既可发挥自己的特长, 确立自己合理的位置;又可避免因一哄而上造成的教育资源浪费, 有利于形成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兴学科。
综观各类开办外语专业的院校在课程设置的安排上, 均体现了各校在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宽口径、应用型、复合型外语人才方面的努力。师范类院校和行业型院校的培养目标比较明确, 开设的课程与其行业或专业性质吻合, 例如, 师范类院校除强化教育理论、教学法、心理学等教师素质培养课程外, 着重于人文、科技知识面的拓展, 同时强调积极采用现代的、多元的和全方位的教学手段, 使学生在充分利用原有的电教设备的基础上, 学会掌握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辅助教学, 使教学手段走向现代化。行业型院校如旅游、翻译等极为注重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 注重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 注重训练学生批判地吸收世界文化精髓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
从当前就业市场对英语专业人才需求的情况看, 用人单位除了要求毕业生具有很高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外经贸专业知识与技能外, 还要求具备化工、机械、电子、工程、建筑、材料、土木、财经等方面的专业技术和知识。而在理工科院校中, 这些方面的师资、教材、课程、实验手段等方面都可以现成提供, 可向不同程度的学生开设入门或介绍性课程, 并了解主要的实验设施和工艺流程。
三、英语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定位
高等院校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大致包括学历教育说、通识教育说、基础教育说、职业教育说和精英教育说等, 具体到理工科院校, 我们认为英语教育应该倾向于通识教育和职业教育。随着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四位一体”式发展, 材料、机械、商务、科技研发、对外合作、工程建筑、生化研究等领域英语业务和涉外英语业务都需要跨专业的英语人才, 对此, 理工科院校有其自身优势。因此, 理工科院校英语教育的目标应首先定位为通识教育和职业教育, 以普通英语教育培养目标为基础, 同时结合自身优势学科的特色, 将英语与这些优势学科紧密地联系起来, 从而拓展满足社会需求的英语新兴领域。
确立这样的目标定位, 既是对目前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发展面临困境的有效回避, 也是对现有优势资源的充分利用。
首先, 理工科院校开办英语专业确实面临很多现实困境, 例如, 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教学、科研师资队伍不足, 图书资料缺乏等, 其培养能力实难与外语类院校和综合性院校抗衡, 因此, 理工科院校必须面对自己的现状, 正确对自己的英语教育进行目标定位, 才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培养出社会认可的英语特色人才。
其次, 理工科院校的英语教育必须与其优势学科相结合才能谋求生存与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 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化。因此, 具备英语和相关专业双重背景的学生, 将在这些特定的领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理工科院校培养英语特色人才得天独厚的优势, 也最能体现这类院校英语教育的特色和价值。开设特色课程, 编撰特色教材, 实行多学科联合授课, 将主流教学与特色教学结合起来, 做到既强化学生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与实践能力的训练, 又兼顾到学生掌握其他方面的知识, 从而使之成为具有多元知识结构和多重能力的复合型英语特色人才, 这是理工科院校切实可行的英语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四、英语特色专业建设的实现路径
理论的论证需要实践的支撑, 因此, 理工科院校英语特色人才的培养必须寻求符合自己发展的实现路径。
1.英语专业建设要与社会发展需求想适应
21世纪是一个高科技、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时代,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交叉学科不断涌现,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渗透, 从而对适应这个时代的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市场经济呼唤宽口径、适应性强、有相当应用能力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当今社会大量需要的则是外语与其他有关学科——如外交、经贸、英语、新闻等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这种复合型的外语专业人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外语专业教育提出的要求, 也是新时代的要求。”
适应新时代对外语专业的要求, 培养复合型人才, 理工类院校应该根据各自人才培养规格的特殊性在课程设置上有不同的侧重面, 课程的内容和深度也要依据各校的生源、专业特色、师资队伍状况等具体情况来确定。
2.加强双学位建设
双学位是指在校本科生修读主修专业获取学士学位的同时, 又修读其他专业而获取的学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既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对特色人才的需要, 又满足了学生个体自我发展的内在要求, 还可以发挥各高校的学科优势, 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甚至还可以整合高校之间的资源, 实现资源共享、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我们建议学校开展英语双学位建设。在全校范围内, 面对所有专业开设英语双学位课程, 选择双学位课程的对象可以是大学三年级的学生, 学制采取“2+2”模式, 即学生在三、四年级学习主修专业课程的同时, 利用晚上和周末时间学习英语专业课程。采取这种模式的原因是:首先, 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公共课程的学习任务较重;其次, 很多主修专业的课程大三才开设, 如果从一、二年级就选修英语双学位课程, 将无法使英语与其专业结合起来, 从而有悖于我们开设双学位的宗旨。
3.开设辅修课程
经过调研发现, 很多学生对英语有浓厚的兴趣, 但出于经济、时间等方面的考虑, 他们无意获取英语双学位。在这种情况下, 为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为了使他们掌握自己所需要的英语知识, 学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辅修课程, 这种做法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而且可以增强其择业竞争力。
五、结语
由于各院校的发展状况、师资队伍、学生来源、所在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就业需求情况不平衡等, 各高校都在努力探索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道路。应该加强市场调查和研究, 加强与其它学科专业的师资合作。对复合型人才的复合程度以及市场需要何种类型的复合人才有比较明确的了解,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因校制宜, 科学地确立人才培养模式, 选择复合的专业, 克服盲目性, 努力培养出服务于本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受到社会欢迎、有特色、高质量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创出学校和专业培养人才的特色。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为英语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同时也为英语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地提高专业教学水平和效率, 跟踪社会的发展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 使外语专业永葆活力。作为理工科院校利用其办学实力, 可以培养出具扎实语言基本功, 能用外语熟练地进行听、说、读、写、译活动, 具备外经贸、英语和企业管理知识, 同时又具有某些理工科专业知识、了解工艺、制造和实验过程的复合型人才, 是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
参考文献
[1]周文岭.理工院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09, (4) .
[2]秦秀白.理工院校英语专业应加强学科建设[J].外语界, 2006, (10) .
[3]王晓红.理工院校英语专业学科建设途径探析[J].中国冶金教育, 2010, (4) .
[4]李洛丹.理工科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J].学理论, 2010, (7) .
经济系专业专业特色 篇5
————经济系关于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实施方案
伴随着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骤增,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为了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促进学生更好的就业,根据学院“打造我院学生管理品牌”的要求,经集体讨论、反复研究,经济系拟将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作为特色,全力创造出我系学生管理的品牌效应。
一、指导思想
我系学生管理品牌的创建,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陕西省行政学院(陕西经济管理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工作要点》为核心,以学院学生精细化管理工作的总体思路为行动指南,以注重工作创新、注重工作实效为宗旨,力争把全面提升学生专业能力落到实处,把推进学生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全力打造出我系学生工作品牌,为提升我院学生工作水平,实现我院人才培养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二、目的意义
我系将全面提升学生专业能力作为品牌加以建设,旨在抓好我系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在全系范围内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实现我院高职教育向重质量的深层次转变。加强学生的实际技能教育意义重大,此举对于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适应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无裨益,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乃至对学生的整个人生发展规划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具体实施
我系共开设专业5个,金融管理与实务、税法、旅游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酒店管理专业,结合各个专业自身的特点,从培养学生的科学研
究、创新创业、调查研究、分析沟通、动手操作等方面的能力着手,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开展我系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工作。
1、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两个专业目前和陕西旅游学院形成相对固定的实训实习基地,例如,秦都酒店,港中旅,金华豪生国际大酒店等共计15个相关酒店及旅行社,并且对于学生实习过程,系部进一步加强与合作办学单位的联系,跟踪记录学生的实习状况,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考察考核。而金融专业和陕西一得贵金属交易投资有限公司,国际贸易专业和陕西凯航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税务专业和陕西易盛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也都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2、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在金融专业开展点钞技能培训活动。培训学生学会单指单张、二指单张、四指单张、五指单张、手按式等不同的指法点着一摞又一摞数量不等的钞票,练习飞快而精准的点钞技能会为他们带来更多的就业选择,最后开展学生点钞技能竞赛,以此来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税务专业以院级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搞好“税法宣传月”活动。通过主题班会、知识讲座等方式将课堂知识融会贯通,用理论指导实践。旅游管理专业结合导游证考试,搞好“八大景区我来讲”活动,帮助学生获得基本的从业资格能力。酒店管理专业则通过开展酒店礼仪培训、前厅培训,导游培训等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技能。国际商务和贸易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开展模拟谈判,商务英语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商务英语应用能力,商务谈判能力,及沟通能力和其他各种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系部通过和企业合作,除了为学生提供长期的实训基地以外,还定期邀请知名企业的经理人,为学生进行讲座,针对学生在就业的心理准备,及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及面试时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指导,有针对性的为学生提供帮助。也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在校应该学习哪些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4、重视相关资格证书的考试。结合经济系专业的特点,每个专业都有相关的资格证书考试,取得证书,无疑为对学生的就业有所帮助。此外,也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除了计算机资格证书,英语资格证书以外,还鼓励金融专业的学生通过考取证券从业资格证书,旅游和酒店专业的学生考取导游资格证书等,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
5、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一方面积极组织教师外出培训,有计划地让他们到对口的实训实习基地锻炼,以提高他们的实践教学技能;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并能指导实践教学的一线人员做兼职教师,加大实习指导教师的比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总之,提升学生专业能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系要集全系之力,将其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常抓不懈。争取在课堂教学、基地实习、学生就业三个环节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切实地为社会输送有真才实学的实用型人才。
专业特色英语 篇6
关键词:英语专业;发展瓶颈;英语+文职方向;人才培养模式
从2010年以来,全国英语专业面临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境,英语专业一度因就业困难而成为红牌专业之一,各大高校也在积极寻找对策,帮助英语专业走出困境。我校的英语专业同样遇到了发展瓶颈,并积极开展了立足大连地方经济,重点改革英语专业培养方案的调查研究,通过客观的市场调研,拟建立一套符合我校英语专业发展的具有鲜明特色的“英语+文职方向”的培养方案,突破英语专业发展瓶颈。
一、全国英语专业发展状况分析
英语专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的竞争和挑战。根据《中国青年报》(2013年9月15日03版)的报道,上大学网通过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的506种本科专业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显示,共计903所中国本科院校开设了英语专业,占我国本科高校总数的77.4%。此外,全国的英语专业硕士点已增至二百多个,博士点也有大幅增长,英语专业毕业生人数在急剧增长。另外,相对于专业单一的英语专业学生,具有较强英语水平的非英语专业学生非常受市场的青睐。此外,商务英语专业、翻译专业发展势头迅猛,相比英语专业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因此,英语专业成为我国本科院校开设最多的专业,也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据国内知名教育数据咨询机构麦町思(NyCOS)的调查,2007,2008连续两届本科毕业生失业人数最多的前十个专业里,英语专业分别以l万和1.36万的失业人数位居第一。2011年2012年,英语专业更成为了全国亮红牌的专业之一。如何走出困境,突破发展瓶颈成为高校英语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我校英语专业改革的必要性
(一)大连地区高校的英语专业发展特色分析
大连地区高校的英语专业拥有各自的培养特色: 辽宁师范大学注重教师型人才培养,大连外国语大学语言领先,其英语专业培养注重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娴熟的英语交际能力,掌握教育学、语言习得、教学法等基本理论,能胜任大学、中学英语教育等工作的专门人才。 东北财经大学在商务方向具有优势,注重英语语言综合素质和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融语言教学与国际商务为一体,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国际商务交际的能力。东软信息学院在软件技术具有优势,英语系致力于培养英语基础好,计算机应用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二)我校英语专业发展现状
我校英语类专业有英语专业、商务英语专业、翻译专业。从现在的培养方案来看,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有很多相似性,倾向于商务,见表1。从而,本身的专业特色不明显,学生培养的岗位群的界定不是非常分明,英语专业学生所学的商务课程不如商务英语专业的种类多样、课时充足(商务专业的核心课程周4学时)、内容丰富、实践能力夯实。
目前,在竞争对手众多、本身特色不明显的情况下,我校的英语专业处在非常尴尬的境地。因此,我校英语专业要想脱颖而出,一枝独秀,占据稳定的市场份额,唯有凝炼我们的专业特色,找出切实可行的培养途径,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能力、素质过硬的应用型、外向型、复合型、创新型的英语人才,得到市场的认可,才能使我校的英语专业站稳脚跟,事业长青。
三、我校建立“英语+文职方向”培养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一)文职类社会需求情况分析
以大连市为例,笔者走访了大连市的8家企业、公司,通过问卷、访谈的方式了解了企业对招聘文职人员的具体要求。共发出调查问卷 90份,收回有效问卷86份,回收率达到95.6%。笔者结合走访的结果以及智联招聘网站的相关数据,认真总结了文职类岗位的社会需求情况。
1.文职类岗位需求量较大
随着大连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文职类岗位的职业化进程持续加快,文职就业适应范围越来越宽广。根据近期智联招聘的数据显示,在大连的3050个岗位需求中,文职类有1247个岗位,占全部岗位的40.9%,需求量较大。在全国的招聘岗位中,文职类岗位也处于前10位。
2.文职类工作内容更加细化
如今,文职工作已经脱离了内容单一的工作特点,趋向于多元发展,同时,工作内容更加细化。根据智联招聘网显示,在1247个文职类岗位中,助理/秘书/文员有638个职位,行政专员/助理425个,财务助理58个,会计助理/文员69个,审计专员/助理48个,税务专员助理9个,这类工作已经细化到某一行业的文职类工作,文职人员需要具备行业知识基础。
3.能力重于学历
根据对大连公司和企业的走访和调查,大多数单位在招聘时,更看重毕业生个人能力而不是学历。要求学生要有行业基础知识、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根据问卷调查显示,87%的招聘单位/部门对能力的要求要高于学历,普遍对高职文秘专业的毕业生有很高的评价,认为高职学生在校期间有专门的职业训练,个性比较朴实能干;13%的招聘单位/部门有高学历的要求。他们认为,高学历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能够尽早熟悉工作环境,掌握工作内容,同时,高学历也体现公司/企业的层次。根据笔者对8家企业和公司的调查,100%要求文职人员具备较好的道德素养,47%要求文职人员具备文化修养或跨文化能力,56%要求文职人员具备行业基础知识,43%要求文职人员具有业务能力,36%要求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总体而言,社会需要的是综合素质高的文职人才。
4.文职类岗位群体女性多于男性。
文职人员多为女性,因为职场中女性可塑性、稳定性更强,忠诚度更高、女性特有热情、细腻的特质,同时,女性被认为更适合于公关交际,因此,企业在岗位设置上更看重女性的这些特征。在调查中,78%的单位希望选择女性文职人员,15%希望选择男性文职人员,7%没有侧重。
(二)我校英语专业与文职方向的融合分析
1.英语专业的女多男少现状符合文职岗位的性别需求
英语专业中,女生的语言优势决定了语言专业的性别比例失重,因此女多男少已成为英语专业的一种固定模式。相对于文职岗位,女性由于具备的公关优势、性情优势而成为文职岗位的理想选择。因此,英语与文职的融合符合社会需求。
2.文职岗位成为我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之一
我校英语专业的就业岗位主要是培训学校教师、私企秘书/助理、销售人员、船务公司、外贸公司职员等等。其中做企业秘书/助理的学生占有一定比例。笔者对从事文职工作的往届毕业生做了问卷调查和走访。从往届毕业生了解到,相比于文秘专业毕业生,英语专业毕业生从事文职工作尤其是涉外文秘,具有明显优势:了解西方文化、具备良好的英语语言基础、能够进行良好的人际沟通。但是,劣势也比较明显,由于英语专业学生缺少文职的专业基础知识,也没有专门的文秘实践训练,在工作初期,英语专业毕业生要经过大量的知识补充和文职实践培训。
鉴于以上分析,大连具有良好的商务环境和就业环境,文职岗位多,文职人才需求量大,同时,大连的国际知名度高,具有众多的国际合作机遇,需要大量的涉外人员,因此,英语专业学生拥有广阔的就业空间。我校的英语专业实行“英语+文职方向”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可行的。
四、“英语+文职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的理论设计
本设计以就业为导向,以学校的总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思想,实行校本化改革方案。
(一)培养目标
英语专业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及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现代意识和创新精神,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熟练的英语语言技能、厚实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知识、文职专业知识和技能及其它相关专业知识,能在外事、经贸、文化、科技、教育等部门从事文秘、对外商贸业务、管理、教学及其他涉外领域、能够充分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外向型、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外语人才。
(二)培养要求
“英语+文职”培养模式要求学生具备英语能力、文职专业能力、行业基础知识、职业基础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较高的人文素养。英语能力包括跨文化交际能力、听说读写译能力;文职专业能力包括文件处理、资源检索与搜集、协调关系、接待来访、客户服务、 招聘面试、组织会议、安排旅行、上传下达、组织管理等等;行业基础知识包括行业知识、行业运行规则、行业术语等等;职业基础能力包括继续学习能力、职业适应能力、职业规划、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等等;实践能力包括中、英文语言的综合运用、计算机应用、办公设备操作、行业法律知识运用等等;较高的人文素养包括较高的文化修养、广阔的知识面、和谐的人际沟通、团队合作意识、良好的礼仪、职业道德、较强的心理素质等等。
(三)课程设置
根据我校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方针,技术技能人才要求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必备的岗位技能、熟练的专业技能以及全面的综合能力。其培养规格可以分为四阶,四阶逐阶递进,相互配合,全面提高。
第一阶是基础知识。在大学第一学年全面推行通识教育,为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通过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文化素养课等全面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以及人文素质。第二阶是岗位技能。从大学第二学年开始,课堂教学与岗位对接,通过校内实训训练学生必备的岗位技能,培养一定的实践与操作能力。第三阶是专业技能。从大学第三学年开始,与企业合作,开展一线的生产实践,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行为规范,实现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的对接。第四阶是综合能力。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掌握高超的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
就“英语+文职方向”这一具体的课程设置而言,建议对英语专业的课程进行整合,重新构建。“英语+文职方向”的课程设置要相关于“英语”与“文职”这两个不同的知识、能力领域,二者的简单的叠加复合,可能出现毕业生的英语能力和文职能力相互抵制的效果,结果从英语、文职两个角度都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笔者建议课程设置采取“四阶四模块”形式。四阶即符合我校的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本科四年中每一年是一个阶段。四个模块分别是: 英语类模块、文职类模块以、其它专业类模块以及综合技能类模块。
第一个模块是英语类课程,将贯穿大学本科四年。第一年级,主要以英语基础为主,例如基础英语、英语口语、英语视听说等英语类课程。二年级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主,开设英语国家文化、英语写作、英国文学,美国文学等等,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以及提高人文素养。三年级以特殊用途英语为主,开设文秘英语、商务英语、外贸英语、会计英语等等。四年级上学期以综合实践训练为主。
第二个模块是文职类课程。这类课程主要增强学生的文职理论基础知识,例如沟通与口才、商务礼仪、公共关系学、管理心理学、办公自动化、秘书实务、档案管理学、行政法学等课程。
第三个模块是其它专业类课程。根据笔者的调查和访谈,文职人员的工作性质正在向多元化发展,职业内容更加细化,具有其他专业背景的行业秘书已经显现出了他们的优势。因此,文职专业课程应该改变传统秘书专业的理论性太强、综合性太强的特点,调整文职的专业课程设置。增设会计、外贸、税务、政法、金融、财会、法律等方面的选修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工商企业管理、基础会计、税务法等课程,补充学生的其它专业基础知识,为日后的文职工作打好专业基础。这些选修课程分布在第二学年至第四学年的各个学期。
第四个模块是综合技能类课程。这个模块以校内模拟实训、企业岗位实习以及第二课堂活动为主,主要设置在三年级下学期至四年级上学期。综合技能类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应用能力训练,商务 ICT(办公自动化)模拟训练、职业规划及就业指导以及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组织文职人员风采展示、文职职业能力大赛、职业秘书专题讲座等活动。(见表2)
(四)课证融合
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单一的毕业证书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英语专业学生除毕业证书之外,需要有计算机水平认证证书、英语专业四、八级证书。此外,职业资格证书则对成功就业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鼓励学生在毕业前参加职业资格考试,考取文职的相关证书,例如,由英国伦敦工商会颁发的行政管理资格证书,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頒发的国家秘书职业资格证书,信息产业部和中国电子商务协会颁发的国家信息化计算机认证职业资格证书,商务部中国国际贸易学会颁发的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考试证书等等,同时,将职业资格考试融入到课程教学中。
五、结束语
本研究是在全国英语专业发展处于瓶颈期的状况下,依托地方经济,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的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通过客观的市场调研,探索出“英语+文职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制定培养方案,希望能够对相关研究具有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沈夏云.当前高职文秘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分析及思考[J].文学教育,2012,02.
[2]吴芳.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文秘方向课程体系构建—基于职业能力的实证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06.
专业特色英语 篇7
1.1课程设置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国际交流合作日趋普遍频繁, 四川作为西部文化, 贸易和信息交流的中心, 成为众多国际会议和展览举办的舞台, 吸引着全世界, 同时也对口、笔译人才形成越来越迫切的需求。因此如何培养高素质、外向型、具有国际视野的英语口、笔译人才已成为英语专业课程建设和改革的迫切任务。从2005年学院开始招收英语专业以来, 英语专业课程组就参照国家教委颁发的英语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结合本院培养知识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定位特点将课程设置分为英语专业技能、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三大模块, 瞄准社会需要的翻译、商贸、旅游管理和现代教育技术四个方向制定培养方案, 英语专业翻译课程从理论和实践方面从传统课堂教学发展到以市场为主导的功能性教学。
1.2教师梯队
口笔译教学组各位教师均身兼丰富口译实践和深厚教学经验。在教学队伍中有资深的翻译教授专家有多年译审经验, 拥有多部翻译专著;青年教师中有四位老师拥有现在翻译界最权威的翻译证书--国家人事部颁发的二级笔口译证书;口译老师有丰富的口译经验, 先后在多次国际会议上担任同声传译工作, 有的老师曾专门到北京外交学院高级外事口译培训, 获得外交学院授予的“高级外事口译培训班结业证书;笔译老师拥有多年笔译实践经验, 笔译字数达300万以上, 其翻译成果得到社会各界好评。教师队伍年龄层次错落稳定, 知识层面互相补足完善。
2.课程改革实践内容特色
2.1授课方案
专业教师结合教学实践和口笔译经验, 共同研讨不断总结, 最终确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授课方案, 将口笔译课程按时间跨度划分为三个阶段:一为基本技巧操练;二为口笔译专题训练;三为口笔译实战观摩与实践。这三个阶段从宏观上规划了学生学习过程, 与认知习惯和强化效果相吻合, 最大化了学习的产出绩效。在主体课程之外, 课程组还设置了每学期的实践专周制课程, 让学生从理论过渡到实践, 让他们动口动手, 参与技能活动。另外还有口译培训, 在主体课程的基础上提升专业技巧和技能。
2.2自主研发口译软件
在教学实践中, 十几年来翻译课程一直注重教师授课和学生操练相结合。课堂内教师指导, 课下学生大量操练。特别指出的是课程中还应用了由本校老师研发的“在线口译专能习得机制 (IPTAM) ”, IPTAM (口译专能习得机制) 是作者结合自身及其同事们的口译实践经验, 基于法国巴黎第三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释义派翻译理论, 在普特听力网站的技术支持下, 研发出来的一种模块化, 网络化, 互动化的口译学习平台, 通过IPTAM六步学习策略, 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的翻译意识, 引导学员初步了解掌握会议口译员所必需的口译专业技能, 为将来成为一名职业口译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课堂之外, 教师积极带领学生走出校园, 为成都日益发展的国际化进程贡献力量。在西博会和欧洽会期间, 先后有多位本校学生参与到大会的翻译工作, 受到客户广泛好评。同时也组织学生观摩大会现场同传, 使他们对于口译作为一种专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2.3国际领先的笔译教学模式
笔译课程中专业教师采用“翻译工作坊“的教学模式。翻译工作坊是国内外领先的翻译实践教学模式, 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翻译实践、鉴别和职业能力。学生切身的参与翻译实践并提交给指导老师, 老师进行审阅、评讲、开展讨论, 优选部分学生的代表性翻译成果加以公开评讲和讨论。在课堂外, 还进行了拓展, 师生可以在网络上互动。这种模式与翻译公司的初译、审校十分相似。而且, 学生的表现直接与自己的成绩和可能的报酬挂钩。这样就实现了翻译教学和翻译执业的衔接。
3.成果展示
3.1教学成果
在教学中, 加强对学生升学和职业发展的指导和引导多位毕业生以优异成绩考上了重点大学的研究生;多位同学通过翻译资格考试, 甚至有本科生在读书期间考取2级笔译证书;多位同学在翻译市场上从事专兼职工作。在校学习期间, 同学们先后参加多次四川省、成都市大型活动的外事接待工作, 如每年一届的西博会和两年一届的欧洽会等。
3.2科研成果
从事改革的11位专业老师仅在2014年就发表28篇相关论文, 两篇EI检索论文, 5篇核心论文。6位教师参与8本教材编著。多位老师主持或参与教改项目达18项。
3.3学院建设
3.3.1英语专业教师承担了本校宣传画册的英语翻译和各系教学大纲的英语翻译。
3.3.2开展系际合作, 开发精品课程教材和软件翻译《微电子学基础》和Maya软件。
3.3.3推出一批师生合作的经典译作为院庆献礼:500年科技成果荟萃;20世纪物理学大总结;美国跨世纪文学名著译介等。
3.3.4成立语言翻译服务中心。该中心由资深翻译和专职语言教师组成, 有多位正副教授和特聘的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 专业遍及理工商文管各学科领域。翻译服务中心拥有先进的现代化设备和最新的翻译辅助软件以及自己研发的口译培训教材和系统, 为学生提供实践实训平台, 也可解企业之需, 提供高质量的对外翻译和培训任务
总结
英语专业在翻译课程的建构中强化翻译基础教学, 突出科技翻特色, 注重执业能力培养, 引入翻译工作坊的教学模式, 注重实习实训, 开展执业资格培训, 加强出口, 实现和研究生院和职场的无缝对接。
摘要:随着国际交流日趋普遍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如何培养高素质、外向型、具有国际视野的英语口、笔译人才已成为英语专业课程建设和改革的迫切任务。本文阐述了翻译特色课程的改革背景, 并从实践的角度介绍了改革内容及特色和成果。
关键词:英语专业翻译特色课程,改革,实践
参考文献
专业特色英语 篇8
1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特色英语课程标准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学生对本专业所设课程理解能力的态度、用人单位对旅游英语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以及学生对就业的职业需求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调查, 认为目前的高职旅游英语课程体系中还存在下面几个问题
1.1 课程体系的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脱节
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来构建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旅游英语专业主要为了培养实用型英语人才, 但是大多数的学生毕业以后走上社会并不是在旅游英语方面进行理论研究, 而是在具体的旅游活动方面从事各种服务工作。所以, 对学生来说, 最重要的是要具备有综合职业能力和专业操作能力。但是现在多数高职院校的旅游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仅仅只是普通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缩减版”, 在课程设置上, 大多还是传统的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和公共基础课的三段式的课程结构, 过于注重高等教育中的“理论性、学科性和系统性”的特点, 因此, 或缺了应用型和急需型的人才培养, 没有重视职业教育的“实用性、职业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教学特点, 使课程体系的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脱节, 从而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在旅游市场里不能适应职场的迫切需求[1]。
1.2 专业课程体系综合化和整合化程度不够
目前基本上还是旅游知识和英语语言知识的简单组合, 构成高职旅游英语专业课程体系。这些课程的设置只不过是简单的机械的交叉结合, 而没有将课程进行有机的整合, 使其形成模块式的课程体系。实践性的课程与理论性的课程以及旅游类课程与语言类课程没有得到有效的有机结合和衔接, 在职业态度的培养和技能水平的培养两个方面相结合的综合程度不够, 现实职业岗位没有结合到旅游技能的训练与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所以也导致了学生毕业后难以在职场中得心应手。所以, 必须优化旅游英语专业课程体系, 充分考虑旅游知识和英语技能间的平衡, 从而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特色体现在思想观念的创新之中, 体现在对各门知识的整合之中。
1.3 实践教学相对薄弱
现在高职旅游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中, 在实践教学方面表现得相对薄弱, 大部分仅仅流于表面现象, 形式化相当明显。具体的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 课堂实践教学因为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观念以及自身能力等方面的问题而不能有效地得到开展, 学生的见习、实习和实训因为缺乏合适的实习单位和实验实训基地, 而常常只是走个过场, 因此, 没有体现出实践的意义。
2) 实践课程的课时所占整个课程比例较小, 不能保证学生职业技能的学习时间;实践课程缺乏相关的实用教材实施有效指导, 没有明确的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 盲目性、随意性较大。
3) 实践课程的考核内容和形式单调, 甚至有些如同摆设, 而考核的结果常常只是起到参考作用, 而不会起到有效的督促和监督作用。
2 合理的课程设置
建立完善合理的课程标准体系, 首先着手于课程设置。英语专业课程设置需要与就业需求相结合, 与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标准和培养方向相结合, 与行业标准结合的“三结合”原则, 并且还要充分地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表现出来。这需要始终贯彻将“语言和技能互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改变以前课程设置和本科院校雷同的弊端, 摒弃重复的课程设置[2]。可以把高职教育需要具备的专业技能课程设置与语言基础课程设置都包含在内, 可以划分为专业必修课、任选课和限选课这些模式。
2.1 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建立高职英语专业课程标准体系, 改革评价方式和标准, 要蕴含弹性化和多样化的评价制度, 建立其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和综合语言能力的多样化评价体系。就现在的课程评价方面而言, 大部分高职院校英语专业考核和评估学生的方法, 只是英语卷面考试, 而且考试标准接近本科院校的基础语言性考核评判标准, 以分数的高低为标准。这种教学评价方法不能适应当前的高职教育发展需求, 对学生的评判过于片面。要想对学生所掌握技能与知识公正客观地进行评价, 需要制定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根据现在对高职人才的需求, 不仅仅只是检验期末考试的成绩, 也要重视平时表现;不仅要考察学生知识掌握程度, 更需要重视对专业技能和语言技能的操作水平, 从而使实践考核成绩、平时成绩和期末卷面成绩进行有机结合形成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
2.2 加强配套资源的建设
在建设具有高职旅游英语专业特色教材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实际的接受能力、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学生的就业方向来挑选适合的教材, 根据社会的发展对人才需求等因素的不断变化进行调整。同时积极开发和编写难度适中具有区域性特点的教材, 把具有创造性和特色性的教材与当前使用教材相结合, 把通用教材和自编教材相结合, 使其优势互补, 并在这个基础上尝试开发出包括多媒体教学软件、电子教案、考试系统、教学素材库、音像媒体、网络课件、试题库等的立体化教材[3]。
2.3 课程体系必须以就业为导向
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既要体现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与未来岗位发展, 还要确保当前学生的就业。就业导向要始终坚持“多方向、宽基础”原则的课程体系, 还要考虑学生以后多次就业、转岗的需要, 提高学生就业适应力, 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3 结论
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构建高职英语专业课程标准, 要坚持能力优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根据终身教育理念结合“素质核心和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 形成具有个性化特色的教育模式。参加高职英语课程标准构建的教育工作者, 首先要对现在我国高职英语教学的实际状况进行一系列的理性探讨和研究, 结合教学的发展趋势和国内外外语课程以及现在的就业形势下对人才的岗位需求, 构建具有中国高职特色的英语专业课程标准体系, 要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又要符合语言教学的规律, 为培养出具有该专业高质量的人才提供有利保障。
摘要:自从我国实施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的旅游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特别是出入境旅游更是发展迅猛。为满足旅游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 我国的许多高职院校都先后开设了旅游英语专业。这样, 高职旅游英语课程标准体系的构建就越发显得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了。
关键词:高职旅游英语,专业课程,标准体系
参考文献
[1]彭惠芳, 郑文, 瞿华.广州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09 (11) .
[2]黄克孝.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课程改革[J].职教论坛, 2012 (4) .
专业特色英语 篇9
(1) 教育观念相对落后。
很多学校还是将英语教学的重心集中在英语的基本词汇及基本语法上, 这也是传统教学和考评机制的结果。由于这种倾向, 导致很多学生的英语语法底子非常不错, 掌握了大量的英语词汇和复杂的语法技巧。但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水平却不高, 一方面是没有良好的英语表达习惯, 另一方面是缺乏英语表达的自信心。即使掌握了大量英语知识却不能很好表现出来, 也就脱离了语言本身的交际本质。这种现象需要改变, 首先要从教学观念上进行转变;要增强对英语交际应用能力的重视程度。
(2) 教育目标过于单一。
传统英语教学的目标往往非常单一, 主要集中在英语翻译和英语教育人才的培养。这在当今全球经济中需要的既要有英语交际能力又有丰富的业务知识的多层次人才需求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和具体学科和应用领域的更好结合, 将是今后英语教育的一个主要特征。
(3) 课程设置并不科学。
由于传统英语教学的目标过于注重英语的基本词汇及基本语法的训练和培养, 导致在课程内容安排上不够合理。大部分内容篇幅还是以传统语法知识以及基础词汇、发音。而对于英语在专业领域应用的知识灌溉却很有限。这和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目标是不匹配的。因此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学内容的调整。要考虑裁减基础语法知识的比重, 加大业务知识教学内容比重。教学内容要结合考虑教学形式的多样化需求, 尤其是要增加一些语言实践性知识。
(4) 教材对培育综合型人才非常不利。
目前, 高等职业院校英语专业教育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对英语交流技能以及实际应用技能的训练。选进教材的内容中多偏向于掌握英语的单词和语法知识, 往往忽视了其余的知识比如社会学、自然学、人文学等学科;对于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前沿科技类文章涉及比较少。所以, 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注重英语知识的扩展以及语言技能的培训, 忽视了学员综合能力的培训。教材中内容单调、知识面较为狭窄, 难以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对于培育不仅具备教育水平还具备社会实际能力的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非常不利。
2 高职院校英语专业教学特色建设方法
(1) 专业特点。
从推进早期英语教育到从事各种行业的人员英语培训, 均急需很多的英语老师。高职院校英语专业的教学中应该把握这个良机, 建立可行的基本词汇及基本语法要求和有关技能标准, 以便培育出走出校门、迈进社会就能够独挑大梁的基础英语老师。使得学生毕业后不但可以任教, 还可以胜任其余行业对英语基本技能的要求, 增加服务社会的本领。在当前形势下, 高职院校英语专业教学的特点之一就是培养拥有基本词汇及基本语法以及有关技能的实践应用型、综合型人才。
(2) 课程设置。
面面俱到的课程安排已不适应时代要求, 有些课程内容仅仅是出于教育者的美好期望, 却增加了教与学两者的无谓压力。实际上, 学生成长于新时代, 有学习能力和创造的动力。因此, 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在课程安排上应该切合实际, 减轻学生的负担与压力, 体现活学活用的效果。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并非要培养语言研究人员, 课程安排必须符合目前社会的实际, 通过兼并、整合、取消、转变等措施科学减少和增加科目, 更加侧重于教育水平和有关技能的培育。
(3) 教材编制。
我国的高职院校专业英语教学起步比较晚, 教材多数是比照普通本科或专科的大学英语教材编写的, 这些教材起点相对于高职学生而言过高, 难度也大, 而且实用性也不强, 和学生职业关联度比较低等因素, 这些都令高职学生无法接受。因此, 教材编制应该符合时代要求, 应该有益于基本词汇及基本语法和有关技能的培育。教材在内容上应该更加丰富, 既能体现高速发展的时代讯息, 又具有很强的倾向性和实践性。同时, 教材的选材上还应强调实用性和趣味性, 树立听说领先、培养听说能力的目标, 遵循语言学习的一般规律, 把语言学习当做技能训练。
3 高职院校英语专业教育的核心和困境
高职院校英语专业教育的核心是更新教育理念。如果不更新教育理念, 教育革新就难以入手。因此, 应该具体分析研究教育理念的各个层面。此外, 由于程设置安排对教学效果有重要影响, 所以课程安排一定要科学合理并有效执行, 课程的安排在内容选取、时间长短等都应该深入研究和考虑周到。
高职院校英语专业教育的困境在于如何使得编制的教材更具科学性以及如何论证教材的科学。由于21世纪的高职院校英语专业教材必须具有如下几个特点:①教材知识点可以适应高速发展变迁的时代特性;②应该协调好基本词汇及基本语法与有关技能之间的关系;③教学内容的倾向性和实践性与时代相符。如果没有把握好上述几点, 就无法编制出有特点的教材, 就难以实现教育目标。
4 结论
怎样更好地为21世纪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 协调好英语教育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 任务非常艰巨。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 要想很好地完成这么艰巨的任务, 就必须突破计划经济体制下一直适用的纯粹的文学和语言人才培育机制, 而当务之急就是尽快转变广大英语教育者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这是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不改革, 高职院校英语教育专业是没有出路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量需要的是外语与其他有关学科 (如经贸、外交、法律等) 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培养这种复合型的外语专业人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外语专业教育提出的要求, 也是时代的要求。高职院校英语教育专业应该肩负这一历史使命, 努力改革, 培养出既是合格的基础英语教师, 也具有其他相关基础能力的人才, 办出特色, 在新形势下谋求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专业特色英语 篇10
一、高职院校服装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
(一) 对服装专业英语教学的重要性认识有待提升
据调查, 有相当一部分数量的高职院校并未开设服装专业英语课程, 有开设的大部分为选修课程, 课时数也很少。事实上, 服装专业英语的学习和基础英语的学习一样非常重要。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许多高校并非如此。从服装专业英语课程的授课安排来看, 该门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二下学期, 同时期的其他专业课程很多, 而且学生即将面临顶岗实习。课程通常设周学时4-6节, 并集中在6-8周内完成。课程紧、内容多, 教学效果却不佳。对学生而言, 由于认识不到位, 对专业英语学习重视程度不够, 一些大学生一旦取得英语等级证书, 就会对服装专业英语的学习不重视, 加之服装专业英语课程通常在大二下学期开设, 顶岗实习等其他事情会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劲头不足, 影响教学效果。
(二) 复合型师资队伍有待完善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普遍存在师资不足、师资队伍不稳定的情况。从事服装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师不仅需要精通服装专业知识, 同时也需具备一定的英语底子。然而, 时下从事高职院校服装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师或是英语专业出生, 服装知识只懂皮毛;或是服装专业科班出身, 英语功底薄弱。这就导致以下现象的出现:前者在教学实践中表现出英语口语极佳、语言功底扎实、语法知识通晓, 但一接触到服装类的专业知识就显得词不达意, 在使用专业术语和专业知识表述问题时就显得有点力不从心;而后者虽然专业功底深厚, 服装知识可谓精通, 但英语基础不扎实, 英语口语不佳, 更不能较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服装英语。[1]这些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服装英语的积极性, 更会对服装专业英语教学产生负面影响, 引起不良的教学效果。
(三) 服装专业英语教材尚欠成熟
目前, 在国内, 高职服装专业英语教学基本处于空白期, 出现的各类高职服装专业英语教材版本繁杂, 难易程度不一, 编写的内容不是过于简单, 就是专业性太强, 超出高职院校学生的接受能力。当前一些高校试用的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教材紧密联系了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以及将来的职业需要, 构思有前瞻性, 内容有实用性, 教学有可操性, 但也存在其明显的局限性。
二、高职院校服装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 引进人才, 提供培训,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复合型人才是在各个方面都有一定能力, 在某一个具体的方面出类拔萃的人。服装专业的人很多, 外语专业的人也不少, 但是既懂服装又懂外语的人就不多。高职院校应加大力度引进此类复合型人才。同时, 对于校内专任英语教师, 应鼓励其努力学习服装专业知识, 让专业知识渗透到英语教学之中;对于服装专业教师, 其专业功底较深, 但英语基础不扎实, 高校应考虑提供专业培训的机会, 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从而建立起一支强而有力的师资队伍。
(二) 结合高职院校服装专业学生特点, 合理设计教学模式
服装专业学生相比普通大学生具有观察力强、表现欲强、想象力丰富的特征, 他们崇尚追求独特与个性。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没有经历过系统的英语学习, 水平较普通大学生低, 并且对英语的学习具有惧怕和厌恶的心理。[2]考虑到服装专业英语的特点和服装专业学生的心理特征,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打破传统生词—课文—练习的三部曲模式, 取而代之形式新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比如, 在多媒体课件中可插入时尚、新潮, 学生感兴趣的画面或视频, 调动起学生学习服装专业英语的积极性;对于一些难发音、学生不熟悉的专业词汇可采取使用不同字体或效果的方式来加以强调, 引起学生的注意, 让学生在不断的视觉冲击中以跳跃的形式来学习。
(三) 应用功能交际法,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所谓功能交际法, 强调的是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综合能力。[3]要求学生不但要掌握英语内在的语言知识, 并要能在现实中得体运用英语。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按教材各章节的不同要求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进行情景对话、角色扮演等, 根据小组成员不同的表现及小组整体的合作能力给予评分。[4]一般来说, 需要求学生在课前提前做好材料的准备工作, 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话题讨论, 师生开展互动教学, 共同完成教学内容。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高职院校服装专业英语教学现状及问题, 结合高职院校服装专业学生的特点, 提出高职院校服装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服装专业英语,改革,建议
参考文献
[1]赵俊霞.以市场为导向的高职服装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年12月.[1]赵俊霞.以市场为导向的高职服装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年12月.
[2]常丽霞.谈服装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职业教育版) , 2009年, 第5期.[2]常丽霞.谈服装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职业教育版) , 2009年, 第5期.
[3]吴艳, 李丽华.功能交际法在交际英语教学中的应用.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0年1月.[3]吴艳, 李丽华.功能交际法在交际英语教学中的应用.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0年1月.
专业特色英语 篇11
关键词:生态;平衡;视听说教学;课堂;评价体系
在涉及视听说教学这一话题时,不少人将之与传统的听力教学混为一谈。不可否认,听力技能在英语日常交际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研究表明倾听在成年人在日常交际行为中占据40%~50%的比重,而说、读、写三大技能分别占25%~30%,11%~16%,以及9%的比例[1]。然而,传统视听说课堂对听力技能训练的过于重视,导致学生普遍缺乏理性思考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进而影响了语言交际功能的实现。笔者以南京林业大学英语系建设“十二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专业为契机,以生态哲学与教育生态学为理论基础,结合当前高等教育与专业英语教学的发展实际,试图通过对英语视听说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创新,树立生态化的专业英语视听说教学理念。
一、生态特色视听说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
传统的听力课堂多采取“听、练习、对答案”的单一教学模式,输入技能与输出技能的互动被人为地割裂了。在以教师为轴心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几乎完全被抹杀,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发出的指令。此外,尽管教学设备早已从录音机升级为多媒体语音室与网络平台,但设备的更新换代却使教学改革更多地停留在硬件环境的形式上而非课堂教学的实质。普遍使用的多媒体设备甚至成为僵化课堂生态系统的帮凶,设备的功用在教学中普遍地被夸大。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对课件的关注度大大超过了对学生的关注,而设备便捷的操作方式也使教师得以一遍又一遍反复播放听力材料,这往往造成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复操练中确实听懂了材料中的内容。但在实际运用语言的场景中,没有了耳机制造出的静音环境与设备的重放功能,学生依然无法理解接受到的信息。当然,传统的听力教学方法也有显而易见的优点。哈默(Jeremy Harmer)认为,传统的授课模式保证学生可以获得足够的语言输入,通过对输入的语言材料进行反复操练、消化和加工之后,学生得以将这些语料和知识重新组织,在新的交际情况中有效地使用[2]。
生态学主要研究生物主体与环境之间各种因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而在高校英语专业视听说教学中,课堂也是以学生和教师为主体的微观生态环境系统(micro-ecological environment),主体间的关系以及主体与教室环境、教学设备、教学事件等教学因子的互动则是构成这一特殊生态环境系统的生态因子。因此,在诸多人文生态学科中,给予本研究重大启发的生态哲学与教育生态学显得尤为重要。依托两者为理论基础而构建出的生态化视听说课堂与教学模式具有开放性与可持续性并重的特点,使课堂中的各种生态因子相互作用、相互适应,在“合作与共生中”使课堂成为“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生态共同体,以“完整和谐的形态”达到视听说这门英语专业基础课程的存在目的[3]。
生态哲学融合了哲学的概念体系,是一种“以自然存在论为基础的生态世界观、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观、生态发展观构成的”全新的哲学形态,其研究目的在于“重新找回”被西方近代主体形而上学所遗忘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存在论关系”[4]。教育生态学源于有关人类行为的生态学研究,由教育学、生态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相互融合后形成。1976年,美国教育家克雷明(Lawrence Arthur Cremin)在《公共教育》(Public Education)一书中提出“教育生态学”这一术语,并将其定义为“把各种教育机构与解构置于彼此联系中,或置于维持它们并受它们影响的更广泛的社会联系中加以审视”的教学方法[5]。克雷明教育生态学思想的核心在于把教育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包括学校、教师与学生在内的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各个因子之间都存在着有机联系。
二、构建动态发展的课堂生态平衡
综合南京林业大学特有的生态教育氛围,结合英语专业教学中所面对的问题,笔者将生态特色的视听说课堂理解为一种运用生态哲学与教育生态学理念,实施以人文与自然生态知识为教学内容的教学策略。20世纪30年代,美国教育学家沃勒(Willard Waller)在其著作《教学社会学》(The Sociology of Teaching)中提出“课堂生态学”(ecology of classroom)概念,他将学校视为一个互动的微型社会。在这个社会体系中,学生与老师既不是没有实体的人工智能体(disembodied intelligence),也不是死板的教学机器或学习机器(instructing machines and learning machines),而是共生于迷宫一般复杂的社会联系中的人类整体(whole human beings)[6]。沃勒的观点印证了生态主义认识论对西方近代哲学中主客体二元对立观的反驳,强调了人的主体存在性。换言之,生态特色的课堂建构中,教师与学生都是这个可变系统中的身份平等的发展性主体,教学活动则是促进主体间和谐共生的积极互动。
当然,构建开放性的课堂生态环境并不意味着摒弃或颠覆不同主体特有的传统职能。作为教授行为的主体,教师扮演的角色并不局限于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与实施者,他们还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或是共同参与课外活动的朋友,甚至是指导他们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智者。沃勒认为课堂生态系统的平衡依赖于教师与学生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如果赋予教师诸如如父母、长者、绅士这样积极的社会文化典范的角色,教学关系的平衡将趋于稳定[6]。在生态特色的视听说课堂中,学习行为是整个课堂的核心,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同时在学生的影响下,教师也会在教授过程中对英语语言文化拥有新的理解和认知,从而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生态教学观将语言教学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认为语言学习是学生利用外界的机会与条件,强调注重不同环境因素与师生互动对教学所产生的影响,以追求良性互动[7]。以笔者所开设的“生态英语视听说”课程为例,笔者分饰两角,在课堂上作为教授行为的主体,设计教学内容并引导学生进行以语言输出为重点的视听说练习;在课后活动中作为共同学习的合作者与学生组成以5人为限的听写小队定期参加沪江网每两月进行的听写竞赛。在每次长达一月的听写竞赛中,笔者与学生同样每天保持定量、定时的听写练习,并为学生规定了听写难度、听力材料范围和听写用时,积极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兴趣。笔者利用沪江网特有的批改机制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分析他们的缺陷所在以便在每周的课堂上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课堂教学始终处于发展的动态平衡中。四年来,参与其中的学生的视听说能力较其他班级有明显进步,并通过视听材料间接保持了对时政动态与文学文化背景知识的敏感性,为他们未来从事语言相关职业打下坚实基础。对教师而言,积极引导并参与课后的视听活动也使笔者在教学中总能保持竞争力,长期与学生共同完成竞赛积累而成的合作关系也成为课堂中必不可少的师生默契,使得课堂教学得以更加顺利地实施,降低因缺乏默契而产生的不必要的时间损耗。
当然,仅仅依托师生之间动态的主体性关系并不足以保持视听说生态课堂中稳定的动态平衡。从群体动力学(group dynamics)角度而言,群体主要由群体凝聚力进行建立和维系的,而群体凝聚力的产生则依托于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interdependence)[8]。换言之,视听说课堂生态系统的稳定同样取决于学生或学生群体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正如斯特维奇(Earl Stevick)所言,与语言分析与技巧相比,语言课堂教学的成功更多地取决于群体内与群体间的关系的变化与发展[9]。学生群体互动最常见的形态是小组活动(group work),学生得以在合作学习中解决困难、完成学习目标,建立积极的竞争关系,减轻参与视听说课堂活动的焦虑心理。因此,笔者不仅在课后活动中让学生分组参加听写竞赛,同样,在“生态英语视听说”的课堂上,笔者也遵循了这一原则让学生以固定小组为单位参与教学活动。笔者在每周课程的结束阶段设立了视频问答与讨论,将30名学生分为6组5人一组的固定小组进行活动,并设立了奖励机制。小组成员在活动过程中必须发言,发言时间长短和与视频内容的相关程度由组织者打分记录。每个小组均有一名学生担任组织者角色,安排讨论问题与讨论正反双方观点,在活动结束后对本组讨论或辩论内容进行总结性陈述。每次课上,笔者按顺序每次旁听2~3组的活动讨论,随时关注小组活动的进展,及时提供帮助、化解矛盾,保证群体发展的健康性。在活动结束后,笔者扮演评价者的角色,对活动过程作出及时的反馈并与组织者们探讨当次讨论中出现的问题,使每一个小组成员都能看到自己的成绩与不足。在一学期的课程结束后,小组成员间的信任和默契程度得到进一步加强。不同组员与不同小组在合作与竞争的交叉与渗透过程中,不仅提高了作为输入技能的视听能力,也加强了作为输出技能的综合思考与口语表达能力。同时,通过吸收学生在活动中提出的良好建议,笔者得以对课堂活动的安排与教学方式的选择作出及时地调节与改善。这种共同学习的良好氛围赋予学生充分的话语权、参与权与表达权,为构建课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提供了保障。
三、具有生态特色的教学内容与评价体系
传统的英语专业视听说教学完全服务于专业四、八级考试,忽略了对学生语言技能的全方位培养,忽视了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与历史信息。从《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可以看出,使学生能够“听懂”符合其专业水平的英语信息始终是英语听力能力培养的基础,且无论是学生听力能力的培养还是生态化课堂模式的构建都离不开相应的教学素材。因此,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取自然成为衡量视听说课程生态特色改革是否成功的必要标准。据笔者调查显示,普通英语专业高年级视听说课程选用的教材通常有以下缺陷:一些教材以锻炼学生的听力能力为重点,辅以少量口语练习,以应对国内外听力考试为出发点安排重复、机械的训练题型,从而人为地降低了口语技能在视听说课程三大技能训练中所占的比重。一些教材选取了以美式语音或英式语音为标准的视听材料,内容多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即便有些教材选取了生态或环保领域的视听内容,也未将其打造成完整的训练体系。这固然使学生可以应付未来普通场合中与英美国家人士的交流与对话,但在全球人类普遍面临生态危机的当下,大量非英语国家人士纷纷使用英语参与国际事务,此时,仅仅听懂标准英语、了解英美文化的学生无法符合时代的需要。
为了探索并构建和谐发展的生态化英语视听说课堂,以期实现视听说课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改善教学效果,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笔者编写了符合课程需求的《生态英语视听说》教材(作为讲义进行实验性使用,待出版)。力求通过生态知识相关的选材控制与任务设计,为英语学习者提供一套反映时代特点、真实再现当代生态危机、便于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法。该教程共有10个单元,每个单元授课课时为4至6课时,适用于英语专业高年级的视听说课程教学,也同样适用于普通高校研究生英语课程及相当水平的英语学习者。教程的选材以生态知识为出发点,全面覆盖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两大领域,涉及生态危机下人类和其他物种共处以及所有生物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各个方面。在《生态英语视听说》教程的使用过程中,学生们面对的并不是脱离生活的语言,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鲜活题材。同时,视听材料的播报者口音也是各式各样,既有英美国家纯正的英式或美式发音,也有带拉美地区和亚洲地区的地方特色的发音。在教程中,笔者不仅安排了传统的“视”“听”“说”三大训练项目,还加入了口译与笔译的训练项目。在视听说教学中引入适当的口、笔译训练不仅可以补充单调的视听说教学方法,也可以增强视听说课程与口、笔译课程之间的良性互动,最终应对当今中国社会对翻译人才日益增大的需求[10]。
教学评价是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角色服务的活动。因此,动态平衡的课堂生态系统的构建同样也离不开具有一套完整的具有生态特色的英语教学评价体系。传统英语专业教学评价的主要方式和标准是以考试和分数为量化手段的终结性评价,而非对教学过程和学生专业素质发展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同时,教师对评价权力的绝对掌控限制了学生的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吴文指出,生态化的教学评价是强调建立“促进学生主体性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它不仅关注着学生的英语专业成绩,还担负着“发展学生多方面潜能”“评估学生在多元文化社会中人士自我”的职能[11]。因此,具有生态特色的教学评价必须是动态的、多元的评价体系,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的评价目的、性质和对象,灵活地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注重评价的动态发展与奖励机制的建立,提高评价的有效性与合理性。在 “生态英语视听说”评价体系中,笔者降低了传统的纸笔测试与人机测验所占的比重,仅在学期结束时安排了传统的制度化的考试给学生评定成绩。在平时学习中,笔者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记录学生的视听说能力成长曲线,通过记录、分析学生课堂学习和分组讨论信息考查他们的思考表达与活动组织安排能力,通过研讨课堂教学与活动中的错误与重难点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通过观察课后听写竞赛中的个体表现与小组综合表现考查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视听能力成长度。
同时,如同主体在生态系统中互动时所扮演的双向性角色一样,生态化的教学评价体系也应该是双向的,教师和学生共同作为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同时存在。换言之,生态化的教学评价不仅仅是关注学生,同样也起到督促教师提高专业素养的作用。通过学生对课堂生态体系的及时反馈,教师可以及时分析并反思自己的教学模式,从而根据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提高教学水平,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以笔者所教授班级为例,每次课后,笔者都组织当次课程的6位小组发言人进行研讨,听取他们对于课程改进的意见以及新的期望度,将其作为课程教学策略调整的参考标准之一。每次课后的线上听写竞赛结束后,笔者会就该次竞赛的整体听写表现对参加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合理安排下次竞赛的难度和内容。在每学期期末,笔者会公布课程的教学自我评价内容并邀请学生就此进行座谈,以期通过平等对话改变学生的被动姿态,营造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良性机制。正如巴西学者弗雷尔(Paulo Freire)所言,通过平等对话,传统的学生的教师(the teacher-of-the-students)与教师的学生(the students-of-the-teacher)新式的教师式的学生(teacher-student)与学生式的教师(students-teachers)取代,教师与学生同时都在进行教与学的行为,他们共同对自身的成长与课程的发展负责[12]。
四、结语
专业特色英语 篇12
作为新时期新形势下的特殊办学形式——独立学院,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自建校以来一直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 英语专业更是如此。近日, 教育咨询机构麦可思对12.3万2015届中国大学毕业生进行跟踪评价, 发布了《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报告表明, 传统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工作相关度为68%, 也就是说, 有32%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在大学所学的课程对他们的择业及工作的入门是没有帮助的;另一方面, 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三年内职位晋升比例为54%, 这又表明, 凭借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强大的自主学习能力, 多数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职业发展前景是光明的。综合来看, 对于高校英语专业来讲, 在沿袭传统的重语言基本功训练、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基础上, 要对其课程设置进行进一步修订, 设立明确的专业方向, 培养兼具专业特色和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一、独立学院商务英语本科专业的优势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 中国出现了大量的外向型企业和外资企业, 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走出去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作为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语言, 英语是不同国家的企业间进行商务沟通、交流和谈判的重要媒介。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地处长江经济带, G20峰会、世界互联网大会、“丝绸之路”国际清真产业文化节等大型国际会议的召开, 为英语专业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习和实践机会。我校英语专业毕业后也多进入上海、杭州、宁波、舟山等地的外企和其它资质的企业从事外贸和外事工作。对我校2015年冬季校园招聘会的调查表明, 招聘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企业占招聘英语专业毕业生企业总数的75.9%, 这说明商务英语人才缺口是巨大的, 与传统的语言文学专业相比, 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能够更好地应对就业市场严峻形势的挑战。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 使学生拥有明确的专业定位, 我校对2015级英语专业开设商务英语和英语语言文学方向, 通过自主报名的方式, 67.2%的学生选择了商务英语方向。与传统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不同的是, 商务英语专业不再学习文学、语言学、修辞学和文体学等课程, 取而代之的是国际贸易实务、剑桥国际商务英语、国际市场营销及人物资源管理等商务、外贸类课程。与商务英语专业高职和专科学生相比, 商务英语专业本科学生具备更加扎实的语言功底和基本素质, 他们参加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 参加商务英语实训、实践和实习, 职业发展前景更加光明;与经管类专业相比, 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具备更加宽广的国际化视野, 具备更好的口语和听力能力, 而这也是用人单位更加看重的。
二、独立学院商务英语本科专业面临的挑战
专业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自2006年由教育部批准设置以来, 全国已有两百多所高校开设了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如何在商务英语专业开设浪潮中建立特色, 是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对于独立学院来说, 学生们难以与“985”、“211”等重点本科大学毕业生竞争, 而在应用性上, 各大专科和高职院校开设商务英语专业历史更加悠久, 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技能方面的培养。同时, 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拥有更为扎实的经贸方面的能力, 加上不弱的英语能力, 将对商务英语方向的毕业生造成巨大的就业压力。
此外, 由于办学时间短,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的实践、实训和实习平台不够完善, 如果缺乏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学生可能仅仅知道理论却难以应用到实践中。同时, 商务英语本科专业的创建需要一批既通晓语言, 又懂商务, 最好有企业工作经验的师资力量, 这对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办学的独立学院是个不小的挑战。
三、独立学院商务英语本科专业的特色创建
为了响应教育部的号召, 促进高等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培养能够适应行业和产业需要的应用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 独立学院要发挥优势, 直面挑战, 建立特色。
1、独特的培养目标
培养既精通外语又懂得商务知识的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是当今以学习为中心的时代发展的必然。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要培养融语言知识、策略能力和背景知识为一体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以适应全球化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2、重视实践、实训和实习
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出发, 分教学、实践、实训、实习这四个阶段来培养学生的商务和英语综合能力。强化实践教学, 建立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机制, 促进高等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
3、双语授课模式
全英文或双语教学是商务英语类课程教学的基本模式。商务英语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在专业课授课过程中, 任课老师可以融入商务礼仪、商务谈判、商务沟通等实践内容, 既注重商务专业技能, 又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 因此以上教学法的运用是商务英语教学的一大特色与创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2017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Z].2016-11-28.
【专业特色英语】推荐阅读:
高职专业英语特色分析07-22
商务英语特色专业论文11-08
专业特色09-28
特色科技专业06-16
烹饪专业特色08-31
品牌特色专业05-15
特色专业建设11-15
省级示范特色专业10-21
动画专业特色培育情况06-11
经管类特色专业建设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