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示范特色专业

2024-10-21

省级示范特色专业(精选10篇)

省级示范特色专业 篇1

为了加快专业内涵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与质量, 将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打造成为省内一流、国内领先的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并通过示范性特色专业建设,带动相关专业群共同提高,全面提升学院的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 办学效益和辐射引领能力,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学院和项目组高度重视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建设工作,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1],针对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建设思路与目标。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1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不够完善

“十二五”期间,环保工作将重点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新岗位、新装备、新标准、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出现,环境监测能力不断提升,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的专业定位、人才培养规格、服务面向必将不断调整,专业建设和改革面临着新的任务和机遇。因此,如何把握专业发展的核心方向,进行专业动态调整,快速对接环保产业结构的调整。

1.2课程体系亟待优化

新时期环保工作要求培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创新能力、 心理素质、较强专业技能和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如何进一步发挥企业的积极性,立足行业,让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体系以及核心课程内容满足新时期环境监测能力提升的更高要求,与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提升要求无缝衔接。

1.3教学管理制度急需创新

学校与企业 “双主体、双平台”的合作机制,将在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甚至工学融合的教学组织形式上不断创新和发展。因此,如何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及保障体系,适应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

1.4实训基地条件设施不足

“十一五”期间,国家投资了约62个亿用于环境监测实训基地条件设施建设,未来五年将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实训基地建设将围绕着新设备、新技术、新标准,采用多种途径更新、 建设和完善。因此,如何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满足产业转型调整和技术创新要求。

1.5师资队伍国际化不够

《国家环境监测 “十二五”规划》强调: 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批覆盖环境监测领域,与国际接轨的尖端人才。因此,如何通过技术升级、社会服务能力提升锤炼,打造一支省内领先、 国内一流、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教师队伍,对接国际化人才培养需求。

2建设思路

针对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是: 突出一个核心,即紧贴人才市场需求和职业岗位需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 推进两项改革,即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管理模式; 创新三项机制,即创新校企深度合作、基地建设和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建设机制; 提升四大能力,即提升教师科研与社会实践能力、学生自主创新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社会服务与辐射能力、专业示范与引领能力。

3建设目标

3.1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深化校企合作机制,深入企业调研,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设置测评标准,定期开展专业测评,稳抓改革机遇,瞄准环保行业岗位需求,调整和充实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完善适应环保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要求的“行业引导、学院主体、企业参与”的以 “市场、岗位、技能”为坐标的专业动态调整和良性发展机制。

3.2深化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充分发挥环保职教集团作用,畅通合作渠道,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社团组织等广泛合作、联合办学,形成多元办学主体,深化 “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合作就业” 校企合作长效机制[2],增强办学活力,彰显办学特色,提高办学效益。

3.3构建“三四三”人才培养模式

围绕环保产业的调整与发展,优化 “工学结合、校企深度协作”的育人机制[3],构建校企社政合作下的 “三四三”人才培养模式,即,职业体验、实境体验和顶岗历练三个平台, “学生 + 学校 + 企业 + 社会”四位一体质量评价模式,毕业证、 职业资格证、素质拓展证三个证书。充分利用 “校中厂” 和 “厂中校”教学资源,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机制、毕业生延伸培训机制,在订单培养的基础上,探讨 “订岗培养” 合作模式,使人才培养规格更具针对性。

3.4优化“工学结合”特色课程体系

树立 “工学结合、校企深度合作” 高素质人才的 “双主体”专业培养理念,不断优化、完善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相适应的课程标准和质量评价体系[4,5],完善教学内容动态更新机制,根据新增专业方向,构建基于 “三四三”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以能力为本位的特色课程体系。

3.5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

健全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管理制度,建立教师动态管理、奖惩激励等机制,完善 “校企共享,专兼结合”的教师培养、聘用与评价机制[6]。加强教师素质与能力培养,打造一支由30名专任教师和30名兼职教师组成的,教学能力、综合职业能力、科研能力、技术服务能力与环境监测相关职业岗位的核心技能相融通的,在行业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高素质、 高水平教师团队。

3.6建设四位一体实训基地

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条件设施,新建、扩建生产性监测工作室和车间7个; 新建仪器分析仿真实训模块和环境监测仿真实训模块12个,环境应急监测演练场1个; 新建校中厂1个, 厂中校3个。将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成为校企共建,资源共享,集 “生产( 技术服务) 、科研( 技术研发) 、教学( 人才培养) 与社会服务( 社会培训) ”于一体的共享型实训基地,实现基地建设的 “开放性、适应性、标准化”[7]。

3.7开发共享型优质教学资源

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力度,以精品、核心课程建设为基础,以大学城空间建设为平台,整体开发共享型优质教学资源库。通过 “校校联合”、 “校企合作”等方式,加大与兄弟院校、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力度,进一步优化教学资源[8],建设环境监测职业技能鉴定素材库,补充完善项目 ( 案例) 库,建设集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和远程培训于一体的共享型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教学平台。

3.8创新教学管理制度

深入探索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规律,创新与职业教育教学规律相适应的开放运行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教学质量跟踪评价网络平台和信息管理网络平台,提高教学管理水平[9]。积极推行学分制与弹性学制,鼓励学生在企业完成专业课程学分; 全面建立 “以过程考核为主体,职业技能考证为观测点”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 构建以环境监测能力强弱为核心的学生评价体系,以学生、企业和社会满意度为核心的教师评价体系。

3.9提升专业服务社会能力

依托环保职业教育集团,实施 “三四三”人才培养模式, 保持在校生人数在750人以上,毕业生专业技能合格率100% , 对口就业率大于90% ,总就业率95% 以上。发挥专业优势,进一步加强职业培训、技术服务和科研能力,提升专业服务社会能力,扩大服务规模和辐射范围。实现年均培训人数2000人以上,年均技术服务收入250万以上,年均科研 到账经费100万。

3.10充分发挥专业示范引领作用

将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人才培养方案和核心课程资源通过 “世界大学城”职教平台向全国开放推广。制订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标准等标准,与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等部门合作制订环保行业职业岗位标准和技术标准。指导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同类专业建设。强化专业特色,充分发挥专业在人才培养、社会培训、技术服务、科研等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省内外相关专业的改革与发展。

4结语

经过三年建设,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将成为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深化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构建 “三四三”人才培养模式,优化 “工学结合” 特色课程体系,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 “四位一体”实训基地,开发共享型优质教学资源,创新教学管理制度,提升专业服务社会能力,充分发挥专业示范引领作用的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示范性特色专业。

摘要:经过三年建设,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将成为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深化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构建“三四三”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工学结合”特色课程体系,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四位一体”实训基地,开发共享型优质教学资源,创新教学管理制度,提升专业服务社会能力,充分发挥专业示范引领作用的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

关键词:环境监测与评价,示范性特色专业,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姚运先.定准培养目标搞好专业建设[J].职教论坛,2004(22):21-22.

[2]申少华,刘和秀,曾坚贤,等.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综合改革与建设之路——工程教育的理性回归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J].广东化工,2014(15):265-266.

[3]方晖,邓益群,彭凤仙.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53-55.

[4]彭娟莹.工作过程导向下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思路探讨[J].时代教育,2014(5):224.

[5]赵根成,方晖.关于高职环境监测概论课程考核改革的几点做法与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9):167.

[6]罗瑛,方晖.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以环保类专业师资建设为例[J].管理观察,2014(30):140-141.

[7]申少华,彭青松,刘爱华,等.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工作现状及建设思路研究[J].广东化工,2014(18):191-192.

[8]申少华,周虎,曾坚贤,等.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综合改革与建设初探[J].广州化工,2014(19):172-173.

[9]李爱玲,申少华,胡忠于,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J].广东化工,2014(10):160-161.

省级示范特色专业 篇2

情况的自查报告

一、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把做多做大做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推进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的重要抓手,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发展农民专合组织。一是明确目标任务。力争到2012年,全市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200个,全市农业行政村基本实现专合组织全覆盖,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重点地区实现专合组织全覆盖;依法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60%以上,规范化专合组织达30%以上;专合组织成员年均纯收入增幅在30%以上。二是明确部门职责。建立了由农工办牵头,各涉农职能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工作格局。三是加大扶持。市和区县财政每年都要安排专门资金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品牌、拓展市场和技术培训。四是严格考核。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将农民专合组织发展、规范化建设纳入县区和市级涉农部门“三农”目标考核,严格奖惩。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获得了较快发展。目前全市共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289个,其中种植类575个、养殖类429个、服务类122个,入会(社)农户12.2 万个,带动农户31.2万户,实现销售总收入33.7亿元,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专合组织达137个。经工商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858个,专合社占农民专合组织的比重达66.56%。全市有省级示范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7个,市级示范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00个,县区级示范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50个。

二、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规范化建设情况 我市在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基础上,扎实开展“千点示范”、“万人帮扶”等活动,以省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引领,推动市级示范专合组织健康发展,严格按照“五个一”、“六统一”的要求加强规范化建设,取得了较好成效,涌现了一批推进产业发展、勇于开拓市场、助农增收的规范化专合组织。

(一)内部管理进一步规范。全市认真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办法》规定,指导和帮助省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强内部管理制度建设,示范专合组织管理运作进一步规范。主要表现在:一是社员构成中农民成员占80%以上,均依法经工商部门核准登记注册,取得了营业执照和法人地位。二是组织机构健全。示范专合组织全部建立、健全了成员(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三会”治理结构,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三会”会议决策重大事项、通报生产经营情况、开展技术培训。同时科学设置内部管理机构,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三是管理制度健全,示范专合组织全部建立了生产管理、经营管理、财务管理等制度,并将制度张贴上墙,接受社员监督。四是财务管理规范。在财政、农业等部门的帮助、指导下,27个省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全部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独立建帐,规范核算,各类帐簿设置规范、齐全,并定期向县级行业主管部门报送财务报表,年终接受审计监督。

(二)利益联结机制逐步创新完善。我市把创新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作为规范化建设重点,着力引导省级示范专合组织不断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增强示范专合组织的助农增收能力。一是创新利益分配机制。积极引导示范专合组织探索完善保底分红、按股分红、二次返利等多种利益分配形式,充分调动社员的积极性,使专合组织真正成为农民的利益共同体。目前全市所有省级示范专合组织都实现了按股分红,40%的示范专合组织实行二次返利。×××××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等省级示范专合组织对会员产品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年终按交易量进行二次返利,每年二次返利都在30万元左右,有效地确保了社员的利益。×××专合社每年盈利的60%按社员交售产品的数量和股金份额进行二次返利,2010年合作社社员每股分得红利600元。二是创新积累发展机制。27个省级示范专合组织大 多建立了发展基金,每年从盈余中按20-25%的比例提取发展基金,逐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果蔬专业合作社、×××种植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按25%的比例从盈余中提取发展基金,专合社已积累发展资金近100万元。三是创新风险防范机制。各省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完善经营决策、财务管理、内控监督等机制,规范管理行为,降低经营风险。同时严格按照章程规定或成员(会员)代表大会决议从当年盈余中提取公积金和风险金,逐步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种植专业合作社,每年在年终盈余中提取25%作为公积金,用于弥补亏损或转为成员出资,提取10%作为风险保障金,用于调节食用菌收购价格和社员种植风险补贴;提取5%作为公益金,用于社员的培训和教育。

(三)功能作用不断提升。经过规范化建设,各省级示范专合组织,大多由以前的主要从事技术、信息服务逐步向生产、加工、销售领域拓展,示范专合组织的功能作用得到较大提升。一是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能力提升。各示范专合组织紧紧围绕我市生猪、果蔬、林竹、高粱、优质米、烤烟等六大特色优势产业,组织社员大力实施连片规划建设,推行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开展专业化服务、集约化经营,极大地推进了我市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的建设。×××专业合作社大力实施桂圆标准化示范基地项目建设,在×××新建成桂圆标准化示范基地2万亩、良好农业规范试点1100 亩。×××专合社已建成标准化竹基地8000亩,×××专业合作社通过开发残次林、高换老弱果树、建设标准化×××基地5000亩。二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能力不断提升。各示范专合组织充分发挥一头联龙头、一头联农户的作用,积极推行“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农户+基地”、“专合组织+农户+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将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户以及良种、农资、农产品销售企业等有机联结起来,提高了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可以说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成为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排头兵。×××销售合作社依托×××食品有限公司,与社员签订生猪收购合同,保护价收购社员产品,同时按市场最低价供应养殖户饲料,无偿开展疫病防治,形成了一条完整产业链,在去年生猪价格最低时,养殖户每头猪仍有几十元的盈利,有效保证了养殖户的利益。三是服务功能大幅提升。一方面生产服务能力大幅提升。示范专合组织积极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各种服务,帮助社员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极大地提高了社员种养殖水平。×××协会现有会员达×××人,聘请专业人员建立了生产发展组、技术指导组、销售服务组,着力为会员养猪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实行饲料统购、疫病统防、仔猪统销,会员养猪成活率提高,成本下降,销售渠道通畅。近几年,协会仔猪产销都在12万头以上,会员养猪收入在5000元以上。另一方面市场开拓 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各示范专合组织积极带领农民开拓市场,建立营销网络体系,打造农产品品牌,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专业合作社大力打造“×××牌”土鸡蛋品牌,在×××等大城市建立直销网点,“×××牌”土鸡蛋年销售额近5000万元,社员年人均养鸡收入达500元。×××协会年产“×××牌”竹筷×××亿双、竹伞5.5万把,在北京、河南、上海、重庆等地建有直销网点十余个,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年实现产值1.1亿多元。据统计,全市27个省级示范专合组织全部注册了商标,创建了自己的品牌,有的还获得了国家和省名牌产品、著名商标称号,生产基地获得国家、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

省级示范特色专业 篇3

一、动力:深入创建省示范性县级教师发展中心

一是创建省示范性县级教师发展中心,是主动适应新型教育变革的需要。教育要发展,改革是根本,也是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主动变革”是如皋教育多年来持续高位发展的法宝之一。当教育开启“十一五”大门的时候,原有的师训干训、教研科研、电教装备等固有体制、功能等已经不能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不能适应更高水平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比如,从培训的重点来看,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学历达标任务基本完成,原有的以学历补偿教育为重心的教师培训,显然不能适应中小学教师培训逐步转入以“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目标的继续教育新阶段”的需要;再如,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倡导研究性学习……这些问题的存在,只有通过改革,抢抓教师发展中心建设。以及省级示范性县级教师发展中心的创新机遇,在改革中破解难题、激发活力、获得新发展。

二是创建省示范性县级教师发展中心,是能动推进区域教育均衡的要求。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实际上就是聚焦教学均衡。而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推动教学均衡,关键是要实现教师素质的全面均衡。县级教师发展中心作为“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和中小学、学前教育质量为目标,以服务教师发展为主题”的“教科研训一体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新型机构”,无疑对区域教师素质优质均衡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设省示范性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其实就是启动了教师队伍优质均衡建设的强力引擎。有了这一动力,区域教学质量均衡和教育均衡发展,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三是创建省示范性县级教师发展中心,是打造特色教育品牌的抓手。由于没有形成自己的教改品牌,区域内教师也就难以对教改形成较高的认知度、忠诚度、美誉度和满意度,所以教育改革有一定的难度。而依托教师发展中心“进修、教研、教科、电教”四位一体的资源优势、专业优势,就能有效地解决在教育改革中遇到的一些难题。可以由县教育局、教师发展中心牵头,结合区域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立足当前教育改革前沿,博采众长,顶层设计区域教育改革之路。同时,依托教育行政部门的系统力量,以及教师发展中心较为完善的研训模式,切实让每一位教师都积极投身教育改革之中,形成区域教育改革的“生态场”和“系统链”,让教育改革真正落地生根,进而打造区域教育改革特色品牌。品牌效应的发挥,可以更好地推动教育改革,并把改革引向深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格局。建设省示范性教师发展中心的过程,其实就是打造区域教育改革品牌的过程,更是区域教育腾飞的过程。

二、路径:创建省示范性

县级教师发展中心的具体做法

多年来,如皋市紧紧围绕《江苏省示范性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建设标准》和《江苏省示范性县级教师发展中心评估指标体系(试行)》的要求,低点起步,高点定位,统筹规划,全面推进省示范性县级教师发展中心的建设。

1.健全保障体系,在固本强基中积聚前行的力量

一是加大投入保障。如皋市委、市政府设立“如皋市中小学教师研修中心”,把教学研究室、教育科学研究室、电化教育与教育技术装备室、教师进修学校等进行整合,促进了研训—体化;投资1600多万元,按标准新建“如皋市教师发展中心”,实现了教师发展中心软硬件现代化、优质化、—体化、充裕化。市财政还建立了以部门预算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确保了经常性经费、基本建设经费和专项经费的按时足额拨付。

二是加强队伍保障。按编制要求配备教师发展中心领导班子,合理设置组织结构,下设“一办五部”,即办公室和教育教学研究部、教育科学研究部、教育技术装备部、师资培训部和项目研发部,保障了教师队伍的优质、稳定。同时,教师发展中心还通过严格规范的选聘程序,选聘组建专任(兼职)教师,努力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三是完善制度保障。在机构重组、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教师发展中心狠抓制度文化的建设工作,先后出台《培训项目管理考核制度》《继续教育学分管理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40余项,着力引导工作重心的转移、思想观念的转变、教师职能的转轨和工作方式的转型,使全新的管理运作机制得到有效落实。如皋市建立健全了由教师发展中心、各镇(区、街道)教育管理中心(市直学校)和定点学校构成的三级管理网络,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2.推进科学整合,在转型升级中提升运转效能

教师发展中心以整合为契机,按照“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思路,围绕“一体四位”的岗位要求,科学统筹机构设置、岗位职能、教学资源、研训活动等,既注重切块分工,明确部门工作的着力点,又强调对接合作,明确部门效能的增长点,推动了职能的转型升级,提升了机制的运转效能。

一是在资源整合方面,突出信息技术装备、图书资料、活动场所等教育设施设备的统一管理和共建共享。以信息技术平台的研发为抓手,将信息化改革拓展到教学资源开发、学科研修、教学质量监测评估等研训领域,开设了多样化的区域性信息化研训平台。全市建成了教师发展中心网站、教育研究网站、微型课题研究网等,为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质量提升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二是在活动整合方面,以“在研究中做培训,在培训中做研究”为总要求,切实加大研训活动的优化整合力度,丰富研训形式,充实研训内容,提升研训实效,逐步形成了“名师名校长培养、学校管理干部培训、中青年教师培训、德育研修、教育教学研修、现代化装备管理与使用研修、职业教育研修、学历提升、读书活动、校本研修”十大精品培训模块,实现了各学段、专业、类别的全覆盖。

3.创新研训模式,在内涵发展中凝练办学特色

在“服务于教师幸福成长”办学理念的指引下,教师发展中心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积极打造区域研训工作的新特色、新亮点。

一是课改领航全员发展。如皋市以区域推进的“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为抓手,领航教师的专业发展。成立“课程改革研究小组”和“活动教学研究中心”,深入开展“活动单导学”教学理论研究和操作体系建构;采用“蹲点指导、骨干示范、分片展示”的形式,送培到基层一线;举行多种形式的专题展评竞赛活动,激发自我成长的内驱力;成立“如皋市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构建区域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开展学业质量、学习素养、体艺素质等10多个门类的监测,为课程改革保驾护航。5年来,教师发展中心相继出版“活动单导学”课改专著7部。

二是名师引领高端发展。如皋市注重名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引领优秀教师实现高端发展,形成了“主题论坛”“雉水名师工作室”等教师专业发展平台。两年一次的“两岸三地有效教学如皋高层论坛”活动,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已成为教师发展中心对外交流的品牌活动。聘请本市资深特级教师,建立“雉水名师工作室”,形成了“名师带领工作室团队”,工作室成员辐射所在学校和有关镇区的教师专业发展新格局。

三是校本强基长效发展。如皋市坚持“校本研修”工作不动摇,加强校本课程调查研究,出台《如皋市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如皋市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评估方案》等文件,规范、引导各学校校本课程研究工作。实施研训员蹲点联系制度,主动送培到校,指导校本研修活动。加强校本研修基地建设,组建研修共同体,坚持“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方法共享,考核一体”,每月开展现场交流活动,促进优质资源效益最大化。

四是课题牵引智慧发展。实施“课题牵引”战略,推行“课题式研修”范式,引导教师步入智慧发展的轨道。首先,实施“微型课题”研究普惠工程。出台了《如皋市微型课题研究规程》,建立了全国首家“微型课题研究网”,出版了《微型课题研究指南》等专著,让全市教师人人参与微型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的理论素养,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其次,实施规划课题质量提升工程。不断强化课题研究的规范化管理,依托“如皋市教育科学课题管理网”,对所有规划课题实行动态监管。“十二五”以来,如皋市共有全国规划课题5项,省级规划课题44项,南通市级规划课题134项。

五是网络助推全面发展。加强网络研修平台建设,借助网络的力量推动教师全面发展。教师发展中心建有千兆以上局域网,拥有专门网站,具备支持区域内中小学开展网络培训和技术研修的平台、资源库和相应的软硬件设施,并与区域内各级各类学校实现了硬件的互联互通和资源的共享共建。教师发展中心以教育技术装备部为实施主体,以“有规划、有质量、有成效”为目标,狠抓教师网络学习资源库和管理平台建设,建成以学科远程培训、专题研修、网络管理、学科资源库四大模块为主的立体化网络研修体系,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展望:如皋市教师发展中心未来走向

省示范性教师发展中心的建成,仅仅是教师发展中心建设迈出的一小步,还需要进一步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努力将教师发展中心建设成“设施一流,管理先进,人文深厚,业绩卓著”的现代化教师发展中心。

一是围绕科学发展规划,描绘美好愿景,发掘成就感,营造归属感,让“教师发展”成为教师发展中心每一位成员“享受工作与生活,成就事业,成长自我”的幸福事业。二是完善激励评价机制,实施人文关怀,尊重差异性,鼓励创造性.进一步拓宽综合人才培养渠道,发挥研训团队的最佳效能,实现教师发展中心“研究、指导、服务、引领”的功能价值。三是提升中心办学内涵,彰显教育魅力,突出发展性,追求艺术性。尊重教育规律,引导教师提升个人素养,提高教育艺术,促进受培训者的身心和谐发展。继续与省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强沟通与联系,积极寻求理论培训与学术指导,努力形成既有如皋传统文化底蕴又有现代时尚气息的研训文化。

总之,教师教育要依托教师发展中心,只有努力推动教师发展中心科学发展,才能在更高的起点上谱写如皋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省级示范特色专业 篇4

一、将技能大赛项目与专业建设有机融合,促进专业群建设的不断完善

通过进行技能大赛项目的内涵分析,并按照人社部专业设置与就业岗位有机结合的原则,将“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对接“电气安装与维修”和“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两个项目;“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对接“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和“单片机控制装置安装与调试”两个项目。通过一个或多个专业与一个或多个技能大赛项目实现精准对接,推动以电工电子技术为核心的专业群的形成。

二、将技能大赛项目与基地建设有机融合,促进基地实践教学设备的不断更新

经过近年来的不断努力,学院电气工程系实践教学设备实现了普通学生四到五人一组的水平,增加了很多新的设备,其中包括电气安装与维修实训考核装置、单片机控制装置、安装与调试实训装置、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装置等。学院电气工程系实训室不仅完成了技能大赛项目课程的教学任务,而且组织重点培养学生在集训室完成强化训练,技能大赛的积极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三、将技能大赛项目与课程改革有机融合,促进模块化课程的不断迭代

(一)根据技能大赛项目任务综合性的特点,合理分解形成单项技能

秉承单一技能训练到综合技能的规律,合理形成技能模块,并将其融入相关课程,重新设计、组织和序化相关教学内容,实现技能大赛成果向本专业教学领域转化。如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项目涉及机械部件的安装、电气的安装与调试、气动系统的装调、PLC编程与调试、机电设备的联调等技能,通过开设钳工训练—电拖训练—气动技术—PLC应用技术—机电一体化设备装调等模块,构建课程体系,实现了技能大赛项目课程和日常教学的有机融合。

(二)以技能大赛项目课程相关的内容为重点,开展课程和资源建设

如将《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和《大赛项目课程标准》相结合,分析整理多年来积累的“电气安装与维修”以及“单片机控制装置安装与调试”大赛项目的各类题型与解题方案,按照“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原则,整合相关知识与技能,精心设计项目任务书,应用于“电气控制工艺与技术训练”与“单片机应用技术”等课程;以技能大赛项目设备为载体,以技能大赛核心技能依据、技能大赛系列丛书为参考,开发出版基于项目的《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单片机控制装置安装与调试》《电气安装与维修》4本一体化教材;开发一体化教学资源建设,选取优秀教学资源参加全国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示范课、专业课微型课教学比赛。《色环电阻识别》《空气阻尼式时间继电器结构》获得专业课微型课教学一等奖,《时间继电器结构与原理》获得一体化课程教学示范课三等奖,不断促进教学模式的创新,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

(三)引入技能大赛的评价方式,完善多元评价体系

电工电子类项目技能大赛的最后均有学生对所完成作品的自我分析过程,根据这一特点,目前学校的技能训练类课程实施时均增加了一个学生自我表达任务完成情况的环节,并将任务书的阅读等内容融入评价指标,完善了多元评价体系。

四、将技能大赛项目与校级技能竞赛有机融合,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将校级技能大赛项目与国家、省级技能大赛项目有机对接,通过每年举办的校级技能大赛,为学生打造了展现自我、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校园文化平台;通过企业联办,将技能大赛与校企合作办学相结合,加强了与行业的联系,强化了专业教学服务社会需求的力度;各专业通过建立多层次专业技能社团,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以技能大赛为抓手,把大赛项目结合省级专业群内涵建设的方方面面,分解、融合专业教学的全过程,使技能大赛这一制度设计和重要形式,惠及全体学生,对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产生更实在的作用,产生更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余立强,陈厚桥,徐浒,等.基于高职院校职业技能竞赛的职业素能培训实践与研究[J].教育教育教学论坛,2013(22).

省级示范企业总结 篇5

我公司是一家主要从事的现代农业企业,位于。公司积极推广生态循环养殖模式,按照“集约化投入、清洁化生产、循环化利用、无害化排放”要求,通过不断完善生产设施设备、应用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实行“

”生态循环利用,将原来作为最大污染源的传统畜牧业转变为环保型生态企业。

创建成功后,我们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抓好生猪养殖安全,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管理,致力于为省内外生猪养殖场户提供更多、更优的良种。公司有机肥加工厂和沼气工程已实现常年正常运转,养殖场采取干湿分离、雨污分离、厌氧发酵、有机肥推广应用,以“猪-沼(有机肥)-茶”农牧结合生态循环综合利用为核心,继续完善生态循环模式,为省内外生猪养殖场户做好示范推广。

公司今年还利用养殖场周边闲置土地,种植100多亩红心猕猴桃基地,铺设沼液管道,有效利用公司养殖场产生的沼液和有机肥,也为

提供一个休闲采摘的场所,进一步提升园区服务、示范带动功能,促进园区产业发展。

湖南省级示范食堂告别终身制 篇6

记者近日从湖南省学校食品安全示范创建工作现场推进会上获悉, 从今年起, 该省省级示范食堂创建工作将引入黄牌警告和退出机制, 不搞“终身制”。

据国家卫计委通报, 2014年全国共收到食物中毒报告160起, 中毒5657人, 而发生在集体食堂的中毒人数最多。

湖南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副局长吴公平表示, 目前湖南学校餐饮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很多农村中小学拆校合并, 学校后勤保障未完全跟上;学校食堂超负荷经营的现象增多, 食品安全隐患加大。湖南将以推进学校食品安全示范创建为契机, 鼓励、支持和促进学校加大投入, 改善基础条件, 规范内部管理, 筑牢安全防线, 防患于未然。

省级示范特色专业 篇7

近日,长兴综合物流园区被评为浙江省级示范物流园区。该项评选活动由浙江省发改委、省国土资源厅和省建设厅牵头组织开展。评审小组按照申报条件并根据“成熟一批、认定一批、提升一批”的原则,在全省范围内评选出8家浙江省级示范园区,长兴综合物流园区位列其中。2014年,长兴综合物流园区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园区全年货运量达500余万吨,营业额超10亿元,税收5265万元,较2013年增长86%。园区实现各类收入3500万元,同比增长95%。截至目前,园区已进驻各类企业169家,其中物流企业及经营户146家,拥有国家A级物流企业12家,其中园区培育了6家,园区直接或间接解决就业人数3500余人,园区每天进出车次2000辆,园区经营户自有或挂靠车辆达到800辆。

省级示范实验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篇8

一、建设思路

1. 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为宗旨, 以实验教学改革

为核心, 建立一支热爱实验教学的高素质的实验教师队伍, 强化实验室管理, 推动示范实验室建设工作的全面展开。

2. 在实验课程内容体系的建立和优化时, 按基本

实验理论与方法、基本实验、提高型实验 (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 和研究创新型实验等内容模块构造新的体系, 充分考虑科学、先进的内容与基本实验技能训练、综合素质培养的有机结合;以现有实验条件为基础, 保留部分有益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基本实验技能、涵盖工程力学的大部分知识内容的典型基本实验项目, 不断自主开发研制力学模型简单、工程背景突出、内容新颖、实验工作量适中、适合课堂教学的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方面的提高型实验项目。

3. 引进先进的仪器设备, 提高实验教学硬件环境的水平档次。

对于自主开发的实验项目所需的配套仪器设备, 通用定型产品外购, 新实验项目所需的实验装置自主开发, 促进教师积极开展教改与科研活动, 促进实验内容的不断更新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4. 积极进行教研教改, 贯彻以学生为中心, 以自我训练为主的指导思想, 逐步实现实验室的开放。

开发实验管理软件和实验预约软件, 实现实验室的网络化管理, 引进多媒体实验教学手段和虚拟实验技术, 逐步实现实际实验和多媒体教学的有机结合。

二、具体建设措施

1. 实验室硬件设施建设

我们首先加强了实验室的硬件设施建设。对全校相关的教学实验室进行了大力整合、优化, 调整了实验室布局, 大规模扩建工程力学实验中心, 增加实验用房1100平方米, 使实验室总面积达到1916平方米;投资480多万元, 引进了先进的现代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基于20世纪末美国IOTech技术的动态电阻应变仪、瑞典FLIR公司先进的热红外无损探伤仪和国际知名的丹麦B&K的PLULSE-3560D多分析仪等一批先进的仪器设备, 使工程力学实验中心的实验教学设施条件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满足了扩招后的教学规模和教学改革需要。

2. 工程力学实验教学内容新体系建设

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特别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我们对现有工程力学实验教学体系进行了改革, 从注重实验过程的自主性、实验内容的综合性、研究性和创新性出发, 精简了传统的工程力学实验项目, 补充了一批如槽形薄壁构件性态实验、虚拟仪器设计实验、传感器设计实验、热红外无损探伤实验等自主设计的实验内容新颖、应用背景突出、力学模型简单的特色实验项目, 实现了由验证型实验到综合自主型实验的转变;从单项技能训练到构件强度、刚度、稳定性的实验分析方法一体化综合能力培养的转变;从课堂知识验证型实验到研究探索型实验的转变;从被动灌输型实验到主动寻知求学型实验的转变, 构建了三层次、四模块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实验、综合训练实验、设计性和提高性实验三个层次;性能测定、应变测试、动力特性和包括无损探伤与虚拟技术的现代测试技术等四个模块) 的工程力学实验教学新体系, 同时, 根据新的实验教学体系的要求, 修订了新的教学大纲, 编写和出版了适应新体系教学要求的教材。形成了一套新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

3. 实验室教学与管理改革

实验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来说, 有其特殊性。学生在学习实验课程时, 必然需要完成多个实验项目, 而这些实验项目不仅受到场地的限制, 也受到仪器设备台 (套) 数的限制。不同的实验项目, 一堂课内所能容纳的学生人数是有限制的, 并且每个实验项目所能容纳的人数不一样。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是由实验室以班为单位安排实验, 即某个班做什么实验, 什么时候做实验, 都由实验室来决定。但这种方式在操作中存在很多的弊端。比如无法很好的利用实验室的教学资源, 学生缺少自主选择性等等, 特别是学校开始实行学分制以后, 这种矛盾更加突出。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 满足新体系对实验教学的要求, 我们改革了旧有的实验教学模式, 开发了网上实验教学与管理系统, 利用网络技术, 初步形成了以网络为核心的新的开放式实验教学与管理体系。我们开发的网上实验教学与管理系统链接在校园网, 能实现学生网上选课, 实验成绩查询, 教师教学管理, 远程多媒体教学等功能, 实现了实验室开放式的教学与管理。学生在使用这个系统时, 首先需要进行注册。即在网页内输入自己的学号和姓名, 设置一个用户密码。注册后, 每个学生就都有了自己的一个数据库, 可以使用自己的学号和设定的密码登陆实验预约管理系统, 进行实验预约、实验成绩查询及网上自主学习。

在每个学期开学前, 实验室会根据这个学期的教学计划安排实验项目和实验教师, 并且, 会发布每个实验项目开出的时间段, 并根据实验室的设备情况和教学要求设置一个最大人数。在这个时间段内, 每一次课都是开放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选择合适的实验项目和实验时间。并且, 只要在规定的时间内, 学生可以自由退课。同时, 这些信息都以数据库的形式保存在服务器上, 老师可以随时查询某一堂课的学生人数及姓名, 方便进行教学准备。上完课后, 教师又可以将学生的实验成绩发布在网上, 让学生随时查询, 方便教学管理。

在实验中, 学生需要通过使用实验仪器来完成某一项实验。因此, 实验教学不仅包括实验理论的教学, 还包括实验仪器使用的教学;同时, 学生还需要完成实验。由于实验的课时有限, 在某些方面就不可能讲得比较深入。针对这个问题, 对于每一个实验项目, 我们都开发了多媒体教学软件, 并将其放在我们实验室的网站上, 同学们在任一台联上互联网的计算机上都可以登陆我们的网站进行学习。使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通过网站, 在网上学习实验原理, 学习实验仪器的操作, 而且可以在网上虚拟操作仪器来完成实验。同学们如果在学习中遇到一些疑问, 还可以在网站的留言板上留言, 教师会及时给予解答。

三、结束语

在这几年的建设中, 我们积极进行了实验室基础设施的建设, 并以新世纪人才素质、能力培养为目标, 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取得良好的效果。长沙理工大学于2005年通过了省示范实验室的评估, 成为湖南省第一批普通高等学校基础课示范实验室。我们将继续深化教学改革, 进行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使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刘介珍.示范实验室建设浅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4, 2

省级示范特色专业 篇9

“甘肃省食品安全示范县 (市、区) ”“甘肃省食品安全示范街 (区) ”称号核定有效期3年。示范县 (市、区) 和示范街 (区) 实施动态管理, 省食药监局将在有效期内定期不定期对省级示范单位进行复核, 对不再符合标准, 或行政区域内、街区内发生Ⅲ级以上食品安全事件, 或示范街年内有3家 (含3家) 以上受到行政处罚的, 将取消示范县 (区、市) 、示范街 (区) 资格。

备选3个:陇南市徽县;定西市临洮县;甘南州迭部县

省级示范特色专业 篇10

一、以工程训练中心的教学改革思路为导向建设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的建设要求制订科学的建设规划以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制订科学的建设规划就涉及到基本的教学理念问题, 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则要求充分重视实验教学。《电子产品设计与工艺》本身纳入到工程训练中心, 从建设精品课程开始即提出了“项目实训式教学”以及“实验教学代替教学实验”的基本理念, 这个理念以及建设改革思路与工程训练中心是一脉相承的。我院创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训练中心就是要转变观念、调整实验教学机构、重组实验内容、构建工程训练教学体系, 实现教学质量显著提高。转变观念是我院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工作的先导, 高校教育长期以来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 老师是实验活动的中心和“主角”, 学生只是“配角”, 被动地服从、配合教师, 完全没有主动权;教学是一种“教教材”的模式, 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对教材内容的掌握和目标的达成, 这就是传统的所谓“教学实验”模式, 我院抓住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大好时机, 在全院工科系进行了实验教学研讨, 并组织骨干教师进行调研活动, 充分吸取兄弟院校的经验, 确立了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和崭新的实验教学新理念, 省级精品课程《电子产品设计与工艺》的建设直接秉承了这一教学理念。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实验教学机构的调整, 改变了我院原有实验室基本隶属于各系部所辖专业教研室、实验室主任由教研室主任兼任、实验教师主要由理论教师兼任的现状, 工程训练中心作为学院管理的机构, 中心主任由具有高级职称的教授担任, 实验管理员与实验教师与教研室脱钩, 通过机构调整, 打通了专业之间的“壁垒”, 对现有专业的实验室进行优化、整合和重组后, 工程训练中心承担全院相关专业的教学实验任务以及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 实现了统一管理和资源共享。正是因为机构的调整, 《电子产品设计与工艺》得以整合多门实践课程, 并使课程受益面由原仅局限于系部专业增加到整个学院的涉电专业。工程训练中心进行实验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进行实验内容重组, 在新的框架下进行课程结构优化, 按照层次化、模块化、开放性的独立实验教学体系组织实验教学, 中心在建的四川省精品课程《电子产品设计与工艺》正是在原有的多门实践课程的基础上进行重组, 纳入电工与电子技术训练部而成为一门项目实训式课程。我院以工程训练中心为依托, 首个项目实训类省级精品课程的“实验教学”示范作用得以充分体现, 也大大促进了我院实验教学改革的发展步伐。

三、加强工程训练中心师资队伍建设, 打造精品课程一流教学团队

教育部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中, 将精品课程特定的涵义定位为“五个一流”, 即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而拥有一流教师队伍应该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因为一流的教学内容需要由高水平的教师团队组织与实施、一流的教材需要由高水平的教师团队编撰并运用、一流的教学方法需要由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探索与创新、一流的教学管理需要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支持和参与。从工程训练中心开始创建, 学院高度重视, 抽调一批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高职称教师和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中青年教师进入中心, 建设省级精品课程的教学团队时由工程训练中心又选拔部分高水平教师担当重任, 同时考虑到师资队伍的工程背景, 两年来从大型工业企业引进高级工程师3名, 课程由具有高级职称的教授担任, 目前教师队伍中40%以上具有副高以上职称, 全部具有中级以上职称, 团队平均年龄42岁, 形成老、中、青合理梯队, 教师队伍中绝大部分为211和985的重点大学以及中科院的硕士和博士。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为精品课程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在精品课程的教师队伍中, 绝大部分教师具有参与或主持项目的经验, 这一点需要善加利用, 部分年轻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不足, 教学技巧有待加强, 但他们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力量, 在培养青年教师师资队伍, 课程组提出了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让年轻教师承担重任、注重对年轻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重视对外交流, 积极拓宽年轻教师视野等几项措施。

四、以工程训练为载体, 丰富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工程训练中心所坚持的“项目实训式”教学并不脱离工程实际, 为了让学生体验和发现工程过程出现的各种复杂工程“问题”并培养他们的工程意识和创新精神, 我们尽量结合真实产品的生产, 在真实的工程情境中开展工程训练。中心提出“训练环节尽可能与工程实际同步, 训练过程尽可能与产品生产结合”的指导思想, 充分调动中心实验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按照项目的课程属性归纳出工程训练的课程, 《电子产品设计与工艺》的课程内容也是按这种方式安排设置的, 具体项目包括数字电子钟设计与制作、电子密码锁设计与制作等8个项目, 还可根据课程的发展需要继续扩充项目内容, 题目选择范围还将进一步拓宽, 尤其选用与当前新技术、新型器件相关的电子产品设计作为实训项目。课程在选择电子产品作为实训项目的过程中注意把握两个原则:其一是课程针对全院开设涉电专业开设, 学生只需要具备电子电路基本知识就能学习, 因此采用了最基础但应用最广泛的小型电子产品作为实训项目;其二是课程强调加强学生自主设计的能力, 实验教学的重心放在学生自主确定方案并进行电路的设计和仿真, 教师则加强这个环节的考核力度, 以增强学生基本电子设计素养。课程所设置的实训项目学生可以选择一到两项完成, 每一个项目的学习按其设计流程分成原理分析、设计仿真、画印制电路板图以及加工调试4个步骤, 这4个步骤除了必要的电路设计, 还包含两个软件的操作、电路板制作加工以及焊接调试的实践技能学习, 工程训练中心提供了三个“电子设计创新实验室”和重要的“电路板制作生产线”以及“表贴工艺生产线”作为完成实训项目的工程训练平台, 两条生产线和工厂生产加工电路板的功能完全一致, 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电子产品开发环境中去完成设计任务成为可能。工程训练中心完善的实验设施不仅丰富了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 也使得课程组织形式和教学指导方法灵活多变。在项目设计的原理分析阶段, 教师既可采用课件, 也可选用录像资料对项目电路的基本原理进行分析, 学生还可通过网络下载视频进行观看和学习;在软件仿真阶段, 应以学生讨论和自行设计为主, 教师在设计思路上适当加以引导, 鼓励学生挖掘潜力, 通过资料搜集尽量采用自己设计的方案的完成实训任务, 教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中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思考空间, 并增加仿真环节的考核力度;在电路调试阶段,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分析故障原因, 讲解调试技巧, 让学生自行完成任务, 在这个环节教师可以根据指导经验给学生适当加压, 以锻炼他们的毅力和耐性。对个别优秀的学生, 在完成一个项目的基础上如果时间充裕, 应鼓励他们知一见百, 进行更多项目的实训。

教材建设上课程组在自编讲义的基础上结合工程训练中心新购的仪器设备和生产线进行了全面修订, 目前已进入统稿阶段;教学管理上则不拘一格, 积极探索和创新管理方法。经过课程组教师努力, 课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2010年底, 团队中5名教师获“年度优秀教师”称号, 3名教师在学院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中获奖, 3名教师根据工程训练中心的实训项目, 自行研制“语音信号控制系统”一部、“多处理器实验开发装置”一部、“CPLD/FPGA实验箱”一部;由主讲教师带队参加四川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得多个奖项。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开展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的通知[Z].教高[2005]8号, 2005-05-12.

[2]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Z].教高[2003]1号, 2003-04-8.

[3]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Z].教高[2007]1号, 2007-01-22.

[4]侯治富, 等.精品课程建设目标及实现途径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 2006, (1) .

[5]柳礼泉, 陈宇翔.精品课程建设与一流教师队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 2007, 28 (3) :77-81

[6]刘树郁, 林明河.开拓进取促进专业课实验室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5, 24 (6) :116-119

[7]廖庆敏, 等.把自制设备作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特色来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0, 27 (7) :121-123.

上一篇:轻声规范下一篇:克隆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