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地区

2024-09-20

省级地区(精选6篇)

省级地区 篇1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我国政府信息化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 政府网站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发布公务信息、提供在线服务、与公众互动交流的重要平台和窗口, 在提高行政效能、提升政府公信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如此, 各级政府网站与服务型政府建设要求、网站用户实际需求仍有较大差距, 比如, 网站服务能力不高, 多数网站都存在信息和服务失效、无法使用的问题, 网站管理水平偏低等。本文拟通过对我国西部地区省级政府网站服务能力的评估, 发现省级政府网站服务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以强化政府网站服务能力建设。

1 政府网站服务能力绩效评估的内涵

2010年3月5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称, 要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也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用专业的行政学语言表述就是为公众服务。在信息化时代, 政府网站成为各级政府对外服务的“窗口”, 是实现社会公众与政府沟通互动的最主要载体。构建科学合理的政府网站, 有助于推进服务性政府、透明性政府以及节约性政府的建设。

政府网站服务能力绩效评估, 就是按照一定的程序, 根据一定的指标体系和方法, 对政府网站的运行情况和服务水平进行规范的、科学的评定和分析, 发现问题, 分析原因, 提出建议和明确下一步发展方向的过程。政府网站服务能力的绩效评估, 实质是对政府服务能力绩效的评估, 可以有效撬动原有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 成为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外部动力, 加快政府行政范式的转型。

我国于1999年启动政府上网工程, 与其他传统的信息公开渠道相比, 政府网站能更快捷地给公众提供直接、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和公共服务。我国的政府网站绩效评估始于2002年 (第一届) , 在总结十年来我国政府网站的典型成果, 研究分析“十二五”期间我国服务型政府网站发展趋势的基础上, 2011年 (第十届) 政府网站绩效评估大会提出, 省级政府网站绩效评估主要包括政府网站服务能力、日常保障能力和用户调查三个方面, 而其中政府网站服务能力的评估显得尤其重要, 并成为评估政府网站核心绩效的重要内容。政府网站服务能力模型如图1所示。

2 政府网站绩效研究现状

2.1 政府网站建设质量与发展水平绩效研究现状

国际上, 许多机构正在开展政府网站绩效研究, 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以联合国、埃森哲咨询公司、布朗大学 (美国) 、早稻田大学 (日本) 等为代表的全球性评估。自2001年以来, 联合国 (UN) 及其附属机构对全球超过178个成员国的E-Government (电子政府) 建设水平进行评估, 制定了“电子政府准备度指数” (E-GRI) 和“电子参与指数” (E-PI) , 并通过电子政府准备度评估, 公布其成员国的E-GRI和E-PI排名。在研究机构方面, 埃森哲 (Accenture) 公司最早开展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方面的研究, 自2000年起持续追踪全球电子政务发展态势, 同时发布全球政府网站年度测评报告。美国布朗大学Darrell M West研究团队采用分类测评和互动交流的方法, 对全球198个国家2000—2006年连续7年的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质量绩效进行了客观测量。早稻田大学于2002年12月设置了“电子政府-自治体研究所”, 该所从2004年开始对世界政府网站进行评估。

在国内, 开展政府网站评估的机构主要有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北京大学网络经济研究中心、北京时代计世资讯公司 (CCW Research) 、中国城市电子政务发展研究课题组等机构。中国软件评测中心自2002年 (第一届) 开始, 每年均发布“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报告”, 在2011年 (第十届) 的评估报告中更进一步强化了地方政府网站的服务能力。北京大学网络经济研究中心则于2003年针对地市级政府电子政务及门户网站提出了一套比较完善的评估指标体系。2002年, 北京时代计世资讯公司从网站内容服务、网站功能服务和网站建设质量三个方面提出共计28个指标, 并对全国36个直辖市、省会及计划单列市的政府网站进行了测评和比较。中国城市电子政务发展研究课题组提出了服务型电子政府的理想模型, 并从在线服务能力和在线应用能力两个角度考察了我国336个城市的政府门户网站。

同时, 国内外大量学者也针对政府网站绩效展开研究。Whitmore对2010年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的原始数据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 评估了当前电子政务的分级标准和联合国电子政府的发展指数[1]。Potnis采用概念性的内容分析法和创新管理测量框架 (IMMF) 对电子政务进行评估, 其百分比标准分数 (PNS) 结果为制定更科学的E-GRI和E-PI提供了一系列建议[2]。Baker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政府网站可用性分析的内容分析方法, 并采用格特曼类型尺度完善可用性评估, 通过政府网站可用性标准的提高来提升政府网站绩效[3]。徐晓林、李卫东通过分析科技系统政府网站的评价结果, 探讨科技电子政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4]。张锐听在探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制度建设的指导思想、目的及原则的过程中, 提出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制度建设的原则和重点包括:建构多元化绩效评估主体;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健全多层次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提升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地位;建立专门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机构[5]。寿志勤以安徽省政府网站为研究对象, 回顾了其绩效评估发展的历史, 总结归纳近三年来在绩效评估创新实践方面的研究成果, 构建了一个基于第三方评估机制的政府网站绩效评估管理框架, 包括评估项目需求与实施策略、评估分析内容框架、项目组织实施、评估过程管理、评估结果、评估运用, 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政府网站应从加强制度建设和完善评估反馈机制两方面进行改进[6,7]。金垣、杨兰蓉研究了国内外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方法、指标等内容, 提出武汉市政府门户网站绩效评估的设计原则, 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具体指标进行设计, 其指标内容包括信息公开、在线办事、公众参与、网站性能及设计、网站安全和“中国武汉”政府门户网站集成度等6个一级指标, 以及信息公开规定、在线申报等27个二级指标, 使整个评价指标体系具有更强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8]。

2.2 政府网站服务能力绩效研究现状

服务能力是政府网站的核心绩效之一, 是政府服务能力的直接体现。埃森哲 (Accenture) 公司首先引入服务成熟度 (Service Maturity) 和客户关系管理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两大指标来测评政府网站的服务能力, 并将政府网站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充满创新精神的领先者 (Innovative Leader) 、有远见的挑战者 (Visionary Challengers) 、表现出色的新兴力量 (Emerging Performs) 和平台建设者 (Platform Builders) 。2002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发布的《Electronic Public Services In Singapore Stepping Through The Screen》对新加坡政府门户网站的网上服务指标 (如信息上网、FAQ、导航情况、用户的友好性、设计、在线形式等) 进行了细分设计。

政府网站服务能力绩效方面, 国内外学者也展开了大量的研究。Huang从用户角度研究了用户感知互动的可用性和政府网站性能之间的相互关系, 并评估了不同层次用户互动的政府网站[9]。Gouscos从社会公众和政府工作人员两个角度, 设计了一个以用户友好性、定位服务的容易程度、服务请求的努力、输入请求的时间、服务结果的获取能力和服务透明度等为评价维度的指标体系, 对电子政府所提供的一站式服务的绩效和质量进行了实证研究[10]。Torres等基于网站浏览的方法, 从服务成熟度和传递成熟度两个维度评价了欧洲33个城市政府门户网站的服务能力[11]。Kaylor等采用四分系统 (即将存在主题信息、存在相关内容的链接、表格下载和完全在线交互依次被赋予1—4分) , 以登记和许可证、顾客服务、交流、文件、信息以及在线参与等为指标, 评估了政府服务的网上实现程度[12]。刘玉霞从在线办事和公众参与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西部民族地区政府网站公众服务绩效, 发现省域间绩效水平差异最大的是省级政府网站在线办事指数, 差异最小的是地市级政府网站公众参与指数[13]。闫霏选取全国32个省市的政府门户网站为研究对象, 结合中国软件评测中心的政府网站信息公开指数, 以及Alexa、Google等数据库读取的各省网站的反向链接、外部链接以及内部链接等指标进行定性与定量评价, 并对各政府门户网站的政府信息公开效果进行排名[14]。寿志勤等则构建了政府门户网站“在线办事”绩效评估指标体系[15]。李文静通过对广州提供相关服务的政府网站现状进行调查, 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服务方式、电子商务运营和打造品牌等方面探索创新发展的路向[16]。

3 评估方法及样本选择

3.1 对应分析法基本原理

本研究拟采用对应分析法进行西部地区政府网站服务能力评估。在统计学中, 对应分析法是一种降维分析方法, 其基本前提是基于现实世界中各因素的相关性, 将这些相关性的原始信息进行重构成几个综合变量, 即公共因子, 以达到降维的效果。在其计算过程中, 先对原始数据矩阵按行、列求和并汇总, 然后计算中心-对称矩阵和计算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值, 在此基础上进行R型因子分析、Q型因子分析和在二维因子轴上作图。

3.2 评估样本选择

为了较好地反映我国西部地区省级政府网站的服务能力及建设现状, 并达到政府网站服务能力评估研究的目的, 本文选取“第十届 (2011) 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中省级政府网站服务能力的评估结果作为数据来源。本次评测活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网站管理工作》等文件的精神要求, 由中国软件评测中心、人民网、新浪网、神州数码共同举办, 评估范围涉及到32个省、市、自治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网站。为了体现地区间的均衡性, 剔除了重庆、四川和陕西三个相对发达的省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网站, 确定云南、青海、广西、贵州、新疆、内蒙、宁夏、甘肃、西藏9个省及自治区的政府网站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在评估指标的选择上, 为了更好地分析政府网站的服务能力, 剔除了权重低于4的评估指标, 最终选择了教育服务、社保服务等11个指标, 各指标的名称、权重及内容说明如表1所示。

4 我国西部地区省级政府网站服务能力分析

4.1 西部地区省级政府网站服务能力总体特征描述

通过对西部9省区省级政府网站服务能力各指标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其结果显示 (如表2) : (1) 西部9省区省级政府网站服务能力各指标均值较低, 明显落后于东部发达省份, 因而西部9省区省级政府网站服务能力有待大幅度提升。但值得注意的是, “信息公开”和“互动交流”两个指标均值相对较高, 而这两者构成政府网站内容建设的基础, 并有利于推行政府信息公开、转变执政理念。 (2) 西部9省区省级政府网站服务能力呈现明显的差异化, 在“教育服务”、“住房服务”、“互动交流”、“工程建设”等几个指标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其极小值、极大值、方差均出现显著的分化。

4.2 西部地区省级政府网站对应分析

本文采用JMP软件进行对应分析, 并对“第十届 (2011) 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省级政府网站服务能力的评估原始数据的结构作适当调整, 将教育服务、社保服务等11个指标设置为属性, 评分数据和指标权重分别单独作为一列, 将调整后的数据输入JMP软件做对应分析。其操作过程如下:以X拟合Y;Y响应:省区名称;X因子:属性;权重:指标权重;频数:评分数据。结果如表3至表6及图2所示。

表3结果显示, 西部9省区省级政府网站服务能力的卡方检验中误差校验<0.0001, 说明计算精度高, 本次计算结果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表4表明, 西部9省区省级政府网站服务能力维度惯量表中二维累计贡献度为80.2%, 满足80%的要求, 说明二维分析即可揭示其因果关系。因此, 本文对我国西部9省区省级政府网站服务能力评价只需进行二维坐标图像分析, 如图2所示。表5、表6分别表示各指标变量点和各省区点在二维图上的坐标。

4.3 评价结果分析与建议

根据表5、表6的坐标数据, 在二维坐标上生成各指标变量点与各省份点的坐标, 如图2所示。该对应分析图反映了西部9省区省级政府网站服务能力定位情况, 其结果显现出一定的聚集特征, 各省份可聚集为三类:

第一类由云南、青海、广西三省区组成, 其省级政府网站服务能力整体强于其它两个聚类。从指标变量来看, 这一类聚类在住房服务、教育服务、医疗服务、就业服务、社保服务和互动交流6个指标上均具有显著的优势。从“第十届 (2011) 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的原始数据来看, 云南、青海、广西三省区省级政府网站的全国排名分别为第16、24、25位, 位于西部9省区省级政府网站前三甲;但同时也应看到, 这三省区的政府网站服务能力还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云南、青海政府网站在信息公开、互动交流服务方面建设较好, 但其在工程建设服务方面明显滞后;广西政府网站在教育、就业、住房、信息公开领域得分高于平均水平, 而在企业开办、经营纳税、工程建设领域得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特别是在工程建设指标方面, 其得分仅为0.03分, 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第二类由内蒙、宁夏两省区组成, 政府网站服务能力核心优势体现在信息公开、企业开办和经营纳税三个指标上, 特别是信息公开指标变量优势明显, 但其它8个指标变量得分均较低, 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网站建设过程中值得重点关注。

第三类以工程建设指标为核心的贵州和甘肃两省, 其工程建设领域指标得分均为0.56, 远高于西部9省区的平均水平。对比“第九届 (2010) 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结果, 贵州、甘肃两省的工程建设指标分别由0.01、0.03提高到0.56, 其政府网站工程建设领域的服务能力有了质的飞跃, 但其它指标得分均较低, 具备很大的提升空间。

另外, 值得注意的是, 西藏和新疆两省区不属于任何一个聚类。究其原因, 在省级政府网站服务能力的11个指标中, 这两省区均不具备比较优势, 因而西藏和新疆两省区政府网站亟需重新设计, 网站服务能力有待重新构建。

5 结论

政府网站服务能力是政府服务能力的直接体现, 政府网站服务能力的评估也有利于促进政府服务能力的提升。利用对应分析法对我国西部9省区省级政府网站服务能力进行评价分析, 有利于发现政府网站服务能力的相对比较优势, 同时体现出不同的聚类与定位。从对应该分析图可以清晰地看出, 不同省份的政府网站均具有相对优势, 但在服务能力建设过程中应明确重点, 如第一类政府网站的服务能力中信息公开、互动交流方面建设较好, 但其工程建设服务方面明显滞后, 下一步发展建设可优先考虑这个因素;第二类政府网站除在信息公开、企业开办和经营纳税三个指标上具有相对优势外, 其它服务能力均较差, 值得重点关注;第三类政府网站则在工程建设领域服务能力具有显著优势, 但其它服务能力处于劣势。

省级地区 篇2

关键词:边疆民族地区,体育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长期以来,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比较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技术技能的传授, 却很少关注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这对学生毕业后实践工作极为不利, 严重地影响着基础体育教育的发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中心》自2009年7月被确立为云南省教学实验示范中心, 成为云南省首家体育专业教学实验示范中心。该中心在四年多的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和“中心”作用。本文就此略谈几点体会。

1 实验中心基本情况

中心下设7个基础性实验室、2个综合实验室、3个实习基地 (海埂、呈贡、北校场) 、1个体质测评公共体系。现有专、兼职教师25人, 其中专职实验技术及管理人员5人。教授6人, 副教授9人;博士2人, 在读博士1人, 硕士11人。教授、副教授讲授本科生课程并指导实验/实习课程比例超过70%。近5年来,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教育厅项目6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其中国家级核心期刊10篇;出版教材专著9部, 其中全国统编实验教材主编2部;获省级优秀成果二等奖以上2项, 省级以上教师个人学术及教学奖励20余项。

2 相关措施

2.1 教学理念与改革思路

中心始终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 形成了注重实践教学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办学传统。中心把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才干作为教学改革的着眼点, 把培养基础宽、适应性强、具有创新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体育专业人才作为教学工作的目标, 逐步形成了注重实践、注重因材施教等体现时代要求, 符合行业和学生个人发展需要的教育教学理念。

2.2 实验教学体系

2.2.1 实验课独立开设, 独立考核

部分实验课独立开设并独立考核, 有效促进了实验教学的扩展, 这些课程主要有: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运动生物化学。这种突破传统的实验课依附于理论课的模式, 客观、准确、科学地反映学生对实验技术和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对于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起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2.2.2 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 拓宽能力培养途径

在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上, 通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综合性和创新性。开设跨学科的综合性实验, 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每门实验课均有设计创新性实验, 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实验题目、设计实验方案、技术路线、填写项目申请书、师生论证、实验实施、论文撰写、总结讨论等过程进行完成科研训练。

2.2.3 与科研相结合, 加强开放性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

第一, 中心树立和强化实验室开放式管理和开放化教育思想, 制定相应的系列管理规章, 使有限的实验室教学资源面向学生、教师、社会开放。第二, 确立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弱化教师设计者、领导者的角色, 强化其引导者、辅助者的角色, 重点启发学生的实验思维能力,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设计、独立操作、独立比较各种技术方案、独立纠正实验中的失误, 自己客观评价实验过程和结果, 增强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自主。

2.3 实验室定位

2.3.1 功能定位

中心功能定位于:以实验实训教学为主, 教学、科研相结合。目前, 实验教学中心面向体育学院4个本科专业 (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 开设7个门类实验课, 学生人数达1660余人/年;以及全校公选课实验课和全校万余名大学生体质测评工作。

2.3.2 服务面向定位

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科研兴体”作为中心建设的宗旨, 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主线贯穿始终。对少数学有余力、兴趣浓厚的学生, 进行以基础性实践、综合性实践和创新实践为一体的重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综合性训练。在浓厚的学术氛围影响带动下, 学生的科学兴趣、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为大学生科研训练基金和本科生毕业论文与实践提供良好的实验技术平台, 近年共获得校级“大学生科研训练基金项目”40余项, 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此外, 中心通过开展体育保健实验技能等系列比赛, 既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又巩固了理论知识。此次比赛创新了比赛形式 (规定题目现场抽签、规定时间、抢答、观众随机“点题”) , 参赛选手多, 知识面广 (各种按摩手法及功能、包扎要点及注意事项、取穴要领及功能等) , 得到了教育厅领导和各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 在云南省高校及院所中间发挥了良好的“排头兵”作用。此外, 实验中心聚集实践性培养资源, 坚持目标定向、实践导向和集成创新原则, 为培养高素质研究生搭建了学术交流平台。

中青年教师和教练员:良好的实验平台为中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和科学化训练提供了有力保障和支撑。体育学院始终保持较高的竞技运动水平, 所培养的运动员在奥运会、全运会及大运会等一系列高水平竞赛中, 多人多次荣获奖牌, 并打破残疾人奥运会游泳世界记录和全国大运会田径记录。如今在中西部地区已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这些骄人成绩的取得与良好的科研服务是分不开的。

3 中心未来规划

3.1 建设更加合理的实验教学师资队伍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师首先要具备创新教育素质。确定每位青年教师的培养方向, 对青年教师进行培训, 积极开展相关课程的教研讨论。提供一个适合于青年教师的平台, 鼓励青年教师进行创新研究, 鼓励青年教师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

3.2 鼓励学生参与课题研究, 设立“实践与创新基金”

通过开设专题学术讲座, 让学生了解前沿研究成果, 及时发现扶持一批在科研和实践中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学生。通过参与高水平的科研课题, 从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进而培养其严谨的科学态度。为突破本科生和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瓶颈, 中心资助本科生和研究生开展科研实践和创新活动。开展本科生科研基金设计, 如学生构建创新设计小团队 (如运动医务监督) 、基于多民族背景下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健身价值研究等。

3.3 以多种开放形式增大开放力度

中心要进一步加大面向全校师生及行业、社会提供灵活的开放力度。为学科训练、技能比赛、创业训练等尽可能提供条件, 让学生工作小组介入实验室管理, 构建学生的部分自治管理模式, 从正面引导学生, 让学生在创新实践的教育平台上“忙”起来。分析社会需求, 拓展院企合作、构建多元化实习基地及活跃的创新学术环境。

参考文献

[1]于军, 张昌言, 等.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障碍及对策思考[J].体育与科学, 2002, 23 (5) :60-62.

[2]刘丽艳.深化体育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实验教学质量[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2, 5:81-82.

[3]余魅, 习友宝, 等.建设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构建创新人才培养平台[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6, 23 (12) :10-12.

[4]杨瑾, 季宜敬, 等.实验技能大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新途径[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 6:19-21.

省级地区 篇3

截至2015年12月, 重庆地区共有商业银行省级分行41家, 其中全国性国有银行8家 (国有银行4家、政策性银行3家和邮储银行1家) , 股份制银行12家, 异地城市商业银行7家, 外资银行14家。另有地方法人银行3家, 合计44家。近期, 笔者对以上44家银行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基础环境 (以下简称“机房”) 及管理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调查情况

调查显示, 各银行机房情况各异, 基本满足其IT应用需求, 但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

(一) 机房基本情况

1. 机房自有为主, 托管为辅。

44家银行机房中, 39家为自有, 5家为托管。托管机房分单独防火分区或与其他单位共用防火分区。但托管协议涉及的受托方机房基础环境及管理的条款普遍不够具体、详细, 对受托方约束不够, 一旦发生争议, 对作为托管方的银行不利。

2. 机房面积根据业务规模大小不等, 差别很大。

44家银行机房 (含托管) 中, 面积从14-950m2不等, 按国有、地方法人、股份、异地城商、外资分类, 平均机房面积依次递减。

3. 灾备机房建设总体不足, 地方法人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相对较好。44家银行中, 只有9家有同城灾备机房:其中3家地方法人银行由于是总部机房, 全部有同城灾备和异地灾备机房;另4家股份制银行和各1家国有银行, 以及异地城市商业银行有同城灾备机房。

4. 机房非工作时间多无人值守, 管理人员以信息技术类专业背景为主, 培训较少。

39家自有机房银行中, 53.8%的银行机房非工作时间无人值班管理;机房管理人员信息技术类专业背景约占76.9%;56.4%的机房管理人员没有参加过相关专业知识培训。

(二) 机房供配电系统情况

1. 机房市电电源整体可靠性较高。

39家自有机房的银行中, 双路市电加发电机供电的有13家, 单路市电加发电机供电的有13家, 双路市电供电的有9家, 合计双路约占89.7%。单路市电供电 (无发电机) 的有4家, 约占10.3%, 其中股份银行1家, 外资银行3家。

2. 计算机机柜供电回路冗余度较高。

机房计算机机柜采用双回路供电的银行有35家, 约占89.7%, 采用单回路供电的银行有4家, 约占10.3%。

3. UPS电源冗余度总体较好, 部分银行UPS蓄电池安装、维护存在一定隐患。

机房UPS电源采用“1+1”或“n+A” (A小于n) 冗余并机方式的银行共25家, 约占64.1%, UPS电源无冗余的有14家, 约占35.9%。在蓄电池维护方面, 有9家没定期进行内阻测试;1家外资行没定期进行充放电维护。在蓄电池安装方面, 有12家银行将蓄电池与业务系统主机放置于同一防火分区, 存在安全隐患。

(三) 机房消防灭火系统情况

1. 机房消防监控以7×24小时值班为主。

39家自有机房银行中, 机房消防监控值守采取大楼集中7×24小时值班管理的有27家;机房单独7×24小时值班管理的有9家, 两者共约占92.3%;有3家银行非工作时间消防监控无人值守, 约占7.7%。

2. 机房以气体灭火为主, 部分机房存在干粉灭火介质二次损害的风险。

39家自有机房银行中, 除1家国有银行外, 其余均采用管网式、柜式或悬挂式气体灭火系统。39家自有机房银行均配置手持式灭火器, 但有8家采用了手持式干粉灭火器, 约占20.5%, 其余30家均为手持式二氧化碳灭火器。

3. 部分机房外围防护结构存在安全隐患。

39家自有机房银行中, 机房外围隔墙采用了无防火功能钢化玻璃的有5家, 约占12.8%;采用石膏板隔墙的有6家, 约占15.4%。采用无防火功能普通门的有7家, 无防火功能窗户的7家, 均约占17.9%。

(四) 少数机房防水措施须完善

机房外围墙体及门窗采取了防水措施的有28家, 约占71.8%;没有采取防水措施的10家, 约占25.6%;外资和异地城商银行机房防水措施相对较差。

(五) 机房精密空调为主, 部分机房无法控制湿度

39家自有机房银行中, 配置了机房精密空调的有27家, 其他空调的12家, 各约占69.2%和30.8%。不能控制机房湿度的有13家 (部分精密空调取消了加湿功能) , 约占33.3%。

(六) 多数机房安防设施完善, 少数须改进

33家银行机房建有入侵报警系统, 约占84.6%。除1家外资银行无门禁系统外, 其余38家均建有机房门禁系统。所有39家银行自有机房均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 除9家外资银行和1家城市商业银行外, 其余均实现7×24小时实时监控。

(七) 绝大多数机房建有环境监控系统

除1家外资银行外, 其余38家均有机房环境监控系统。其中能监控配电柜参数及开关状态的有28家;能监控UPS电源状态及参数的有35家;能监控机房环境温湿度的有34家;能监控空调状态及参数的有31家;能监测漏水的有34家;能监测门禁的有15家;能监控视频信息的有7家;能监测防雷器状态的有7家;能监控入侵报警的有8家。机房环境系统均能通过短信、电话或邮件等方式远程报警。

三、原因分析

经调查分析, 产生以上各金融机构机房情况差异较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缺乏统一的强制规范要求

目前, 各银行机房建设、改造主要参考相关国家规范、监管部门以及等级保护测评等相关要求。但相关国家规范适用范围很广, 不能体现银行业机房的特点和特殊要求, 且不同等级机房要求差别较大, 缺乏强制执行性。相关监管部门仅对机房进行了原则性规范, 对各银行省级分行机房没有明确其建设等级。而等级保护测评中机房方面主要根据机房安装的各业务系统的重要性来确定, 而业务系统变化较大, 机房一旦建设、改造完成, 改动相对较难, 且影响和风险较大, 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

(二) 各银行机房业务系统重要性和数量各异

由于银行规模不同, 所开展的业务各异, 信息系统架构不一, 在省级分行机房内运行的业务系统无论数量、重要性等方面都各不相同。有的银行省级分行机房甚至只作网络设备间使用, 因此在机房的规划、设计、施工及运行管理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三) 各银行对机房的重视程度和认识不一

部分银行存在重业务发展而轻IT建设, 重业务系统建设而轻机房投入的现象。在机房的规划、建设、管理过程中, 受重视程度、资金限制以及对机房各环境系统的认识差异等因素的影响, 导致各银行机房差别较大, 容灾容错能力不一, 机房管理人员的配备和培训参差不齐。

(四) 机房设计施工单位良莠不齐

由于机房装修工程涵盖的专业较多, 较普通办公楼宇装修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要求。目前机房装修与办公楼宇装修采用的资质大多相同, 不便从企业资质上区分, 而专业机房工程装修的公司相对较少, 存在没有机房装修经验的普通办公楼宇装修公司, 以办公楼宇的标准进行机房装修的情况。

四、相关建议

(一) 加强银行业不同层级机房建设、管理的规范和指导

建议相关金融监管部门协调制定规范性文件, 根据银行业不同层级、不同规模、存放不同重要程度业务系统的机房建设、管理工作进行统一的规范和指导。

(二) 在机房规划、建设中注重其前瞻性、安全性

机房作为各银行信息系统的基础性支撑设施, 加上其连续不间断运行的特点, 决定了其一旦建成投运后就不便改造的特点。建议各银行在机房规划建设过程中, 除了考虑自身规模、业务发展、信息系统架构等情况外, 更要注重其前瞻性和安全性。同时选择经验丰富、技术实力雄厚的专业机房设计、施工单位, 注意机房供配电系统、空调系统、消防安防系统和防水等系统的细节管理, 避免单点故障和短板效应。在条件允许时, 加强灾备建设, 提高机房容错、容灾能力。

(三) 加强机房运维管理

合理配置机房运维管理人员, 定期开展机房相关知识培训。加强机房管理, 开展动力检测, 及时发现和整改机房存在的安全隐患。同时注意托管机房的监督管理。

参考文献

[1]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Z].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08.

省级地区 篇4

环境噪声, 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声环境敏感目标, 指医院、学校、机关、科研单位、住宅、自然保护区等对噪声敏感的建筑物或区域[1]。

某拟建省级公路工程位于淮河以北, 属皖北地区, 地势以平原为主。工程按照设计速度为60km/h的二级公路标准进行建设, 双向四车道, 为沥青混凝土路面, 路基宽12m, 路面宽10.5m。工程内容主要包括道路工程、涵洞工程、交叉工程、沿线设施等工程。

根据环评报告, 某拟建省级公路项目声环境影响评级等级为二级,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噪声影响分析包括施工期和运营期两部分评价内容。公路运营期的交通噪声影响是长时间而且是比较严重的, 是评价的重点。

2 施工期噪声影响评价

施工期噪声影响主要表现为材料运输车辆行驶、施工作业机械产生的施工道路交通噪声以及施工机械噪声;施工单元主要在基础工程、基础部分的挖土作业、挖泥作业等。工程施工过程中噪声较大的施工单元主要为路基施工阶段和路面铺设阶段。

2.1 单台施工机械噪声值。

公路工程施工期常见的施工机械主要有挖土机、推土机、压路机等机械。道路常用施工机械噪声值[2]见表1。

2.2 不同施工阶段施工噪声叠加值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 各类施工机械同时工作, 各类噪声源辐射的相互叠加, 噪声级将会更高, 辐射面也会更大, 将远远高于《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根据表1中施工机械满负荷运行单机噪声值, 采用声源距离衰减公式和多个噪声源在预测点叠加声压级计算公式, 计算得到施工期主要施工机械满负荷运行时不同距离处的噪声影响预测结果, 见表2。

2.3 施工期噪声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期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12523-2011) 昼间70dB (A) , 夜间55dB (A) 。

施工不同阶段, 多台设备同时运转时, 在不考虑其他衰减因素和不叠加本底值作用的情况下, 路基施工阶段昼间噪声值在场界外81m处达标, 夜间场界外300m外仍不能达标;路面施工阶段, 昼间噪声值分别在场界外28m处, 夜间在场界外157m处达标。

Leq[dB (A) ]

2.4 施工期噪声防治措施

根据施工期声环境影响分析, 道路施工300m范围内若存在声环境敏感点, 应采取下列污染防治措施:

选用合理的施工工艺降低施工期噪声;合理安排施工时间与施工场所, 高噪声作业区应远离声敏感点, 靠近居民点路段应禁止高噪声机械夜间 (22:00~6:00) ;施工作业尽量采用低噪声机械;环境敏感点附近高噪声施工设备施工设置移动隔声屏;合理选择运输线路, 并尽量安排在昼间运输;运输车辆经过声环境敏感点应减速慢行, 禁止鸣笛。

3 运营期噪声影响评价

运营期的交通噪声等级LAeq取决于运营期的交通量、车型、车速、车辆辐射声功率及道路的路面状况、坡度等因素。

3.1 预测模式

预测模式采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HJ2.4-2009) 中公路交通运输噪声预测基本模式[1]。道路建成后, 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车辆通过时产生的交通噪声对周边敏感点的影响。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包括启动、加速、刹车等过程, 产生的噪声各有差异, 在预测中将视为匀速行驶, 且同一条道路中的每个行车道中的车流量及车型比例均相同。

采用EIAN2.0噪声预测软件进行预测, 该预测软件是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 (HJ2.4-2009) 中的相关预测模式要求编制的, 其具有与导则严格一致性的特点。该软件可手动输入设计车速、车流量及噪声源强等参数, 综合计算预测区域内所有声源、地形、建筑物、绿化带、声屏障遮挡等因素的影响, 最终给出符合导则的噪声计算结果, 适用于工业项目、公路项目和铁路项目环境噪声的各级评价。

3.2 预测参数

(1) 车流量。根据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给定的车流量预测值、各车型昼夜比系数及项目监测报告实测车流量, 结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 (HJ2.4-2009) 给定的大型车、中型车、小型车划分标准, 得出特征年, 即运营期近期 (运营期第1年) 、中期 (运营期第7年) 、远期车流量 (运营期第15年) 车流量, 见表3。

(2) 单车行驶车速。某拟建省级公路按二级公路标准设计, 双向四车道, 设计行车速度60km/h。皖北地区地势平坦, 道路两侧视野宽阔无遮挡, 车辆行驶速度较快, 按照昼间小型车车速60km/h, 中型车55km/h, 大型车50km/h, 各车型夜间车速按昼间90%计。

(3) 各车型平均辐射噪声级。根据汽车行驶平均速度计算公式[1]计算得到各车型在7.5m处辐射噪声级见表4。

dB (A)

3.3 预测内容及预测结果

根据预测模式以及实际情况确定的有关参数, 对拟建道路两侧运营期2017年、2023年、2031年的交通噪声衰减情况进行预测, 并绘制等声值线示意图, 其中预测模式中考虑了道路空气吸声、纵坡修正、软地面、树林等屏蔽影响等因素, 没有考虑声影区影响和前排建筑物及地形变化等因素。

预测在不同时期 (2017年、2023年、2031年) 时项目车流产生的交通噪声对周边敏感目标的影响程度。预测中考虑建筑物等遮挡作用、地形因素的影响。

(1) 道路两侧交通噪声分布预测结果及评价。根据噪声预测参数, 噪声预测结果见表5。

Leq[dB (A) ]

从表5可看出:随着运营期的增长, 车流量的增大, 交通噪声声级值也随之增强;另一方面, 随着距道路边界线距离的增加, 交通噪声的影响逐渐减小。

拟建道路为二级公路, 根据《声环境质量标准》 (GB3096-2008) , 评价道路运营期边界线外35m以内的区域执行4a类标准、边界线外35m以外的区域执行2类标准[3]。

由表5可以得出拟建道路两侧执行不同标准交通噪声达标距离见表6。

(2) 典型路段等声级线图。项目选取K4+000~K4+500路段作为典型路段, 由EIAN2.0自带绘图系统绘制各特征年昼间、夜间等声级线图。本文仅以运营期中期 (2023年) 为例绘制等声级线图, 见图1。

m

(3) 声环境敏感点噪声预测值。

某拟建省级公路沿线声环境敏感点共4处, 拟建道路从其中一处敏感点穿越。

本次评价采用EIA2.0噪声预测软件对交通噪声进行预测和评价。本次预测对于敏感点综合考虑已有道路及拟建道路交通噪声的叠加影响, 结合典型路段交通噪声预测表5, 得出各敏感点预测结果。预测结果考虑本工程道路建成运行后绿化带隔声、地形遮挡、建筑物遮挡、距离衰减等因素影响, 并分别给出拟建项目的噪声贡献值、叠加噪声背景值后的预测值、超标量、比现状增加值等。根据预测结果, 判定敏感点超标情况。

3.4 运营期噪声影响防治措施

(1) 根据运营中期计算结果, 应按以下噪声防护距离控制。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 (GB3096-2008) 中2类标准的居民住房、学校、医院等建筑物应建在距离道路边界线80m之外。

上述噪声防护距离内若新建住宅楼、学校、医院、敬老院等敏感建筑物, 尽量将楼梯、电梯、厕所、厨房等置于面向道路一侧。在噪声达标距离范围内新建噪声敏感建筑物时, 开发单位应自行采取适当的噪声防护措施。

(2) 敏感点噪声防治措施。通过对防护措施环境、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比选[4], 考虑各类防护措施的适用范围条件[5], 结合各声环境敏感点在营运初期的预测超标量及其与公路的空间位置关系 (距离和高差) 、保护对象平面分布和可能影响户数等实际情况, 主要对受噪声影响的村庄敏感点提出噪声防护措施建议;对于道路沿线密集的敏感点采取设置隔声窗并对路面进行降噪的方式进行降低噪声;对于学校采取增加其围墙、设置减速带、禁止鸣笛警示牌等措施。

近期噪声超标的敏感点第一排建筑物更换隔声窗;中期超标的敏感点加强跟踪监测, 预留安装隔声窗费用;远期超标的敏感点, 进行跟踪监测, 如远期仍超标, 则根据远期监测数据, 对超标的住户安装隔声窗。

4 结语

噪声环境的影响作为公路建设项目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 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某省级公路项目位于皖北农村地区, 周围声环境敏感点较为分散, 道路建设等级较低, 交通量一般, 交通噪声对周围环境影响程度不高。本文以某省级公路为例简要介绍了公路建设项目中交通噪声的环境影响分析情况, 总结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经验。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部.HJ2.4-2009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0:3~4, 33~38.

[2]杨书利.公路施工中的噪声污染与对策[J].公路交通科技 (应用技术版) , 2007 (2) :151~152.

[3]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JTJ005-96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 (试行) [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6:46.

[4]徐庶.浅谈公路环评项目中的噪声污染防治措施[J].污染防治技术, 2014 (1) .

省级地区 篇5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生产、投资、贸易等活动全球化的发展,FDI技术国际化载体作用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FDI会通过竞争效应、示范效应、劳动力流动和垂直关联等途径促进本地企业或东道国生产率提升,即FDI具有正向的技术溢出效应。但部分实证结果得出与之不一致的结论,例如,苏楠和曹晅(2012)采用2000年~2010年省级面板数据用广义矩估计方法分析FDI行业特征和技术溢出对地区生产率的影响,发现FDI对我国内资企业生产率的影响为负向,这说明FDI的技术溢出机制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失效的[1]。因此学者们将目光转向自主创新的问题,我国自主创新活动在2000年前后开始出现爆发性增长,从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来看,国内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从2000年的6177件增长到2010年79767件,数量增长了近12倍;从创新资源投入来看,国内R&D支出总额由2000年的2050.2472亿元上升到2010年7507.9775亿元。在整体迅猛增长的同时,我国地区创新差异却越来越明显。根据金祥荣和余冬筠(2010)的计算,如果以创新产出率衡量各省单位研发投入得到的创新数量,则各省之间创新产出率的差异呈现扩大趋势[2]。

现有关于自主创新的文献表明,企业家精神对提高本地区生产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关于企业家精神的定义,学者们有不同理解。熊彼特认为企业家精神的核心是创新,与追求成功、冒险精神、事业心、首创性相联系。德鲁克认为企业家精神的实质在于变革,进而引发社会的进步。国内学者叶勤(2000)认为创业是企业家精神的基础,创新是核心[3]。基于以上的观点,本文所讨论的企业家精神是指企业家创新和创业精神的统一。对于企业家精神对地区生产率的影响,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李宏彬等(2009)采用1983-2003年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后指出,企业家精神对我国地区生产率存在显著的正效应,其中,创业精神的积极影响在1%水平上显著,其每增加一个标准差,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会提高21.88%,而创新精神的正效应不显著[4]。李杏(2011)指出,企业家精神对地区生产率有重要影响,企业家精神增长百分之一,实际人均GDP年均增长率提高0.4%[5]。杨宇、郑垂勇(2008)提出我国东、西部地区创业对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更大,而中部地区创新对其的影响更大[6]。Arrow(1962)认为,企业家精神是通过知识溢出进而促进地区生产率提升的,知识溢出会提高地区生产率,但知识不会自动转变为有用知识,在它们之间存在“过滤器”机制[7],并且,Braunerhjelm 等(2010)指出企业家精神就是推动知识溢出并实现其商品化的机制之一[8]。本文沿袭以上理论文献的思路,以新古典增长模型为框架,实证分析地区生产率和企业家精神之间的关系。文章的创新点如下:采用省级面板数据,与Keilbach和Audretsch (2004a, 2004b)[9,10]的研究方法不同,我们将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看作为与本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相关的地区技术能力看待,而不是类似劳动力和资本投入这样的地区资源,从动态角度检验这些能力和地区生产率的关系,并且,我们还要对创新精神只是促进地区生产率提升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进行证明。

2 模型的建立及数据说明

2.1 建立计量模型

Solow(1956)的新古典增长模型认为,不能由劳动力和资本要素投入来解释的增长部分可以作为技术进步和知识存量增加的结果[11]。借鉴C-D生产函数形式,地区产出Y由有效劳动投入量L、物质资本存量K和全要素生产率A共同决定,用方程可表示为

Y=Af(K,L) (1)

在方程(1)中,我们将技术进步的变化作为影响生产率或投入要素使用效率的外生变量,因此经济增长依靠于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的可获得性,以及它们的使用效率(Romer, 2007)[12]。

因为地区能力代表资源利用效率,我们应该考虑将地区能力(创新精神IE和创业精神BE)作为提高生产率的无形要素,因此我们将它们加入到方程(1)变量A中,其中A=A(IE,BE)。与厂商理论基本原理一致,创造新知识和创办新企业的能力在不同地区之间是异质的,该异质性可以部分解释地区的经济表现。

将劳动力L和资本K均归入地区资源类别中,而将创新精神IE和创业精神BE作为“地区能力”(这两要素决定了地区全要素生产率A)。在规模报酬不变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得到方程(2)

YL=A(ΙE,BE)fΚL(2)

结合方程(1)和方程(2),我们可以建立初步计量模型

PGDP=γ0+γIE+γBE+γk+ε (3)

其中,PGDP为人均收入,表示地区生产率水平,IE为创新精神,BE为创业精神, k为人均资本,ε为随机误差项。

为进行GMM分析,在方程(3)的基础上添加时间维度和动态因素以及对外贸易系数、人力资本、政府购买、FDI技术溢出、信贷支持等五个控制变量,于是得到的最终计量模型为

PGDPit=γ0+γ1PGDPit-1+γ2BEit+γ3IEit+γ4kit+γ5OPENit+γ6HRit+γ7GOVit+γ8FDIit+γ9Credit+μi+ηt+εit (4)

方程(4)中,下标i表示省(市、区),t表示时期,PGDPitBEitIEitkitOPENitHRitGOVitFDIitCredit分别为第i省第t期的地区生产率、创业精神、创新精神、人均资本、对外贸易系数、人力资本、政府购买、FDI技术溢出、信贷支持;μi为个体效应,ηt为时间效应,εit为干扰项,μii.i.d(0,σμ2),εiti.i.d(0,σε2),E[μi·εit]=0。

2.2变量说明

(1)因变量 为地区生产率指标,用实际人均GDP来度量(2000年为参照年份)。(2)自变量 为创业精神指标。创业精神是新创企业的行为,一般是用企业所有权比率、自我雇佣比率、企业进入和退出率来度量。由于数据获得的有限性,本文选用地区个体和私营企业安排的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来度量。(3)自变量 为创新精神指标。创新精神一般是用R&D投入、专利数量、新产品价值来度量。由于数据获得的有限性,本文选用地区R&D经费内部支出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来度量;(4)自变量 为人均资本指标,用地区单个就业人员平均支配的固定资本来度量。(5)控制变量: 为地区对外贸易系数指标,用地区国际贸易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度量; 为人力资本指标,用地区高校本(专)科毕业生占地区人口数的比重来度量; 为政府购买指标,用地区政府购买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度量,其中,用政府最终消费支出替代政府购买。 为FDI技术溢出指标,用地区实际利用FDI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度量; 为信贷支持指标,用地区各项贷款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度量。本文使用的数据是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以及省(市、区)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整理计算得到。为了分析企业家精神对生产率影响的空间性差异,我们按照国家统计局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方法,将我国31个省(市、区)分别归类为东部经济地带、中部经济地带、西部经济地带三大部分,其中,东部经济地带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1个省(市);中部经济地带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个省;西部经济地带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市、自治区)。在模型(4)中,因变量与扰动项相关,从而固定效应OLS估计量和随机效应GLS估计量都有偏。为了解决上述估计问题,本文使用stata10.0软件采用GMM分析方法对动态面板数据模型(4)进行估计。

数据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和省(市、区)统计年鉴

3 结果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从全国整体来看,创新精神变量IE的系数为1.542805,t值为1.76,统计量仅在10%水平上显著,显然创新精神对整体生产率的正向影响偏弱。创业精神变量BE的系数为0.4571712,t值为1.53,显然创业精神对整体生产率的正向影响不显著。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第一是R&D投入相对不足。《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0年东部经济地带、中部经济地带和西部经济地带R&D经费内部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149%、0.7078%和0.4833%,只有目前世界领先国家R&D占GDP平均比重3%的38.3%、23.593%和16.11%,与它们相比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第二是风险投资行政功能突出,缺乏完善的运行环境。第三是高校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脱节、满足市场与企业需要的、实用性的项目偏少,技术创新转化率不高。第四是科技人员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第五是创新文化相对缺失。第六是民营企业存在融资渠道狭窄、综合实力不强等问题。

注:括号内为t统计值,“*”、“**”、“***”分别表示在10%、5%和1%的水平上显著。“[ ]”内为统计量的概率值。

分组回归结果显示:除了东部经济地带创新精神变量IE与创业精神变量BE的估计系数为正、且统计量在10%水平上显著外,中西部经济地带均为不显著正数或负数,这说明创新精神与创业精神对不同地区生产率的影响偏弱,资本和劳动力投入数量的增加仍然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创新与创业精神对地区生产率的正效应仅仅在东部经济地带成立,中西部经济地带均不显著,呈现割裂状态。这与东部经济地带较高的R&D投入强度、风险投资初具规模、高校技术创新产业化率较高、创新文化比较浓厚、民营企业融资创新、综合实力较强以及勇于创业、求真务实的民性特征等分不开的。

如果继续对创新进行讨论,创新既包括原创性的、真正的创新,也包括模仿性的创新。模仿性的创新主要是指当地企业把外部市场的产品在性能、外观等方面进行改造以便于满足本地市场需求,此类型“创新”产品通常仅相对于本企业或地区而言。模仿性创新产品在技术水平和市场不确定性方面大大降低,由于已经被外部市场消费者认同,因此一般也不存在消费者接受风险。真正的革新性创新往往先期研发投入巨大,而且在知识商业化过程中,由于经常存在不确定性,不但需要企业家敢于承担风险,而且需要有相对完善的外部条件,如风险投资、金融信贷支持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当企业从事真正创新时,在市场竞争中生存机会才能上升,这样才意味着成功的市场开发,企业家精神对地区生产率才会具有实质上的促进作用。目前我国大部分省(市、区)尚未具备这些条件,或者还比较缺乏,因此企业倾向于进行模仿性创新,这也导致目前“山寨产品”在市场上泛滥的局面。因为这一类型的创新需要承担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要小得多,需要更多的是企业的学习和模仿能力,因此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对地区生产率的影响就会大大降低,也就是说创新精神只是促进地区生产率提升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4 结论及对策建议

实证检验了企业家精神对地区生产率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创新精神与创业精神皆是提高地区生产率的动力,但创新精神与创业精神对地区生产率的正向影响偏体较弱;第二,从全国整体来看,创新精神对全国整体生产率存在在10%水平上显著的正效应,而创业精神对其的积极影响不显著;第三,从分组回归结果来看,除了对东部经济地带生产率的促进效应在10%水平上显著外,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对中西部经济地带生产率不存在显著性影响。

为了提高地区创新与创业精神,促进地区生产率水平提升,我们提出以下五点建议:一是改善风险投资的资本结构及运作环境。首先大力支持民间及境外风险投资的发展,积极建立政府与企业相结合的股份制风险投资公司,并强化其市场功能。其次,支持风险投资公司参与效益欠佳的上市公司重组,具备条件的可买壳在上海或深圳证券市场上市;对于风险投资境外上市,管理层收购以及其他企业进行股权收购等行为给予政策与税收等方面的支持。二是强化市场导向,优化选题,促进高校技术创新转化率的提升。建议高校科研人员重视对市场的调查与研究,精心筛选出满足企业实际需要的、创新性突出的科技攻关课题,开发出具有较大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进一步增强研究成果的经济价值与实用价值。三是实行科技人员产权激励制度。首先在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时,建立具有权威性的专业技术中介体系与技术交易网络平台,使得愿意转让的科技成果能够得到合理的评估;其次,在东部经济地带进行技术入股市场化实验,不受国家规定的35%的技术股份额的限制,完全由市场和企业决定技术股的份额。四是培育积极创新的文化氛围。积极营造创业光荣,允许创业失败的浓厚创新氛围;对创业成功者给予奖励,失败者予以帮助;倡导政府、企业、个人都来参与创新文化的培育及弘扬。五是加大对民营企业的财政和金融支持力度。首先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强化各类财政专项资金向民营企业倾斜的力度,重点支持民营企业公共服务体系、服务平台建设项目、自主创新产业项目以及安排就业的创业项目。其次,加快民营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开发符合民营企业特征的金融品种,建立区域性民营企业银行,建立健全融资担保机构。

需要特别指出,中西部经济地带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服务体系,改善企业家创业环境。一是政府要加大对中介服务机构的支持力度,支持集资融资、认证许可、市场开拓、技术支持、人才培训、管理咨询、信息服务等各类社会中介服务机构,授权民政厅、工商联引导他们建立行业协会、商会等自律性组织,整顿中介服务市场,规范中介服务行为,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二是优化创业发展环境。采取切实措施,加大对政务中心的改革力度,真正实现“一站式”和“一条龙”服务。严格治理“三乱”,除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务院财政、价格主管部门以及省政府规定的收费项目外,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收取任何费用。三是全面构建创业服务体系。首先进行创业辅导。由劳动人事部门牵头,商会组织配合,邀请专家和创业成功人事为创业者提供创业辅导;其次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确定一批创业培训基地,整合高校、技校、职校等职业教育资源,打造创业人才队伍。再次加强创业融资支持。建立政府、银行、商会、企业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创业者和金融单位之间的沟通,对符合国家政策的创业者和守信用的中小企业给予优先支持。

参考文献

[1]苏楠,曹晅.FDI行业特征、技术溢出与地区经济增长—基于省级动态面板数据的GMM分析[J].学习与实践,2012(5):20-29

[2]金祥荣,余冬筠.创新效率、产业特征与区域经济增长[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116-125

[3]叶勤.企业家精神的兴起对美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及其启示[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10):16-20

[4]李宏彬,李杏,姚先国,等.企业家的创业与创新精神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9(10):99-108

[5]李杏.企业家精神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基于SYS-GMM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11(1):97-104

[6]杨宇,郑垂勇.企业家精神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8(18):11-15

[7]ARROW K.The Economic Implication of Learning by Doing[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62,29(3):155-173

[8]BRAUNERHJELM,PONTUS,ACS,ZOLTAN J,AUDRETSCH,DAVID B,CARLSSON B.The Missing Link:Knowledge Diffusionand Entrepreneurship in Endogenous Growth[J].Small Bus Econ,2010(34):105-125

[9]KEILBACH M,AUDRETSCH D.Entrepreneurship and regionalgrowth:An evolutionary interpretation[J].Journal of EvolutionaryEconomics,2004a(5):605-616

[10]KEILBACH M,AUDRETSCH D B.Entrepreneurship capital andregional performance[J].Regional Studies,2004b(8):949-959

[11]SOLOW,ROBERT M A.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Growth[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6(70):65-94

省级地区 篇6

关键词:普通高中,优质资源,建设

普通高中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进入新世纪以来, 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 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稳步提高。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 从“有学上”转变成“上好学”, 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教育资源成为了发展普通高中教育的必然要求。

广西是西部少数民族自治区, 人口多, 基础薄, 属后发展地区, 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水平长期滞后。如2000年, 广西有普通高中464所 , 在校学生36.9万人, 校均规模795人, 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比例仅为23%, 规模偏小。同时, 广西未建立普通高中教育投入保障机制, 各级财政对普通高中教育投入很少, 普通高中学校基本处于“政府保工资, 投入靠贷款, 运转靠收费”的状态。全区仅有南宁二中、河池高中等16所“老牌”自治区级重点高中, 占全区普通高中总数的3.4%, 优质资源严重不足。

20世纪90年代 , 国家提出了建设 示范性普通高中的要求。1994年国务院颁布的 《关于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的实施意见》 指出:“每个县要面向全县重点办好一两所中学。全国重点建设1000所左右实验性、示范性的高中。”随后, 原国家教委颁布了《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评估验收标准 (试行) 》。2000年国务院在 《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中再一次明确:“各地要建设一批实施素质教育的示范性普通高中。”从国家先后颁布的文件来看, 部署建设示范性普通高中, 目的是促进一批高中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水平, 在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树立正确的办学思想、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 积极探索, 积累经验, 起到典范作用, 带动其他一般学校共同发展。进入21世纪, 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 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越来越依靠教育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创新, 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对于长期处在“应试教育重灾区”的普通高中教育, 要切实转变观念, 改革培养模式, 亟须产生一批先行“破冰”的典范学校, 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有益的经验, 建设示范性普通高中就成为了必然要求。

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西部地区省份, 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教育保障机制尚不健全、缺乏政策和经费支撑的情况下, 亟须建立一个有效的激励运行机制, 推动各级政府、各部门重视普通高中教育, 推动财政资金、社会资金投向普通高中教育, 推动学校的管理水平、教育质量上台阶。15年来, 广西大力开展了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 出台优惠政策, 建立科学评估体系, 以评促建, 有效促进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扩大了优质普通高中教育资源。至2014年, 终于实现了“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县县全覆盖”目标, 带动了全区普通高中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广西建设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的重要措施

广西通过建立政策支撑体系、科学合理地制定评价标准、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动态管理等有力措施, 建设工作和提升学校实施课程改革的能力并重, 大力开展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

(一) 建立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

第一, 将建设示范性普通高中纳入教育发展规划。广西先后出台的 《2003—2020年广西普通高中教育发展规划》 《广西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十一五”规划》 《广西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广西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均提出了不同时期建设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的目标任务。2001年 《关于加快广西普通高中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 还肯定了示范性普通高中的重要地位:“成为我区高中教育与国内外联系交流的窗口, 成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验基地, 成为辐射和带动当地基础教育发展的信息中心和资源中心。”

第二, 明确“省级统筹, 地方负责”的建设机制。《广西壮族自治区示 范性普通高中 建设实施 方案》 (以下简称 《实施方案》) 提出, 按照“谁办、谁建、谁管”的原则, 由市、县人民政府负责实施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 要求各地政府努力增加财政投入, 设立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专项资金, 并多渠道筹措建设经费;自治区教育厅成立“广西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领导小组”, 协调、指导各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加强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这就明确了自治区、市、县在建设示范性普通高中的职责。

第三, 出台示范性普通高中发展的优惠政策。在招生方面, 示范性普通高中在所在招生区域优先招生, 吸纳优秀生源, 还可按照“限分数、限人数、限钱数”的政策, 招收一定比例的择校生;在收费方面, 建立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 执行“优质优价”, 示范性普通高中可按照广西普通高中学费标准的最高等级进行收费;在投入方面, 各级财政对批准立项建设的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工程给予适当扶持。

(二) 采取分期分批的方式建设示范性普通高中

根据 《实施方案》 的要求, “十五”期间, 广西先期建设并验收了64所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 其中各设区市的市直学校占比例为50%。“十一五”期间, 广西进一步提出“每县建设一所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人口大县建设两所以上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的目标, 引导“空白点”县和生源多的县积极创建。随着越来越多的县市建成了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 广西还鼓励部分符合条件的乡镇高中加入创建行列。目前, 广西实现了“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县县全覆盖”目标, 为各县市学子建成了一批“家门口的好学校”。容县杨梅中学成为了广西首所位于乡镇的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 实现了优质资源的纵向延伸。

广西分期分批建设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概况见表1。

(三) 制定实施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

广西所制定实施的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评估标准, 采取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评估对象进行评估。量化指标分为一级、二级、三级指标, 包括办学思想、环境条件、班子队伍、学校管理、课程实施、教育科研、办学规模与质量、办学特色、示范作用, 涵盖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各个方面。综合定性考核内容为校容校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校风 (教风、学风、领导作风) 、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声誉、辐射作用等。最早使用的评估标准是2002年制定的, 随着教育改革出现新形势、新要求, 于2005年、2013年进行了2次修订。修订后的评估标准与早期相比, 有两个重要变化:一是增设有“一票否决”项目, 例如学校出现严重违法违规办学行为、较大安全责任事故、重要办学指标不达标、政府承诺投入资金未兑现等, 不能通过验收评估, 目的是督促政府责任落实、促进学校规范办学行为。二是更为强调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 对开设各学科选修课、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建设通用技术教室、实行学分制和走班制等, 增加或细化了具体要求, 引导学校认真实施课程改革。

(四) 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

广西在财政资金较为紧张的情况下, 从2009年起, 自治区财政每年安排普通高中基础能力建设经费, 并统筹中央财政普通高中改善条件资金、中央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建设资金, 支持示范性普通高中改善条件。在确定资金支持对象时, 优先安排政府责任落实到位、建设进度快、办学质量好的学校。5年来 , 投入中央和 自治区资金10.5亿元, 新增校舍面积48万平方米, 新建功能教室160多间。2014年, 自治区财政首次设立了普通高中贷款贴息资金, 其中投入51所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3100万元, 补贴因建设校舍及购置学校器材设备项目等产生的银行贷款利息, 带动社会资金超过6.5亿元投向这些学校。

在中央和自治区资金的拉动下, 各市县也通过财政投入、银行信贷等方式支持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不少学校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建设了新校区或扩充了校园面积, 新建、改扩建了一批教学和生活用房, 建设了规范标准的功能教室, 如南宁市第八中学建成新校区9.7万平方米;贺州高级中学建成新校区17.3万平方米;钦州市第一中学建成新校区16.7万平方米;苍梧中学从占地不足13万平方米扩大到15.3万平方米;容县高级中学先后投入3800万元, 新建了综合楼、学生宿舍楼、体育场;环江高级中学、平南中学为每间教室装配了多媒体设备, 为每位教师配备了手提电脑;贵港市江南中学、陆川县中学建成了标准的通用技术教室, 等等。

(五) 提高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实施高中课程改革的能力

广西壮族自治区自2012年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以来, 通过开展培训、组织课题研究、开发课程资源等方式, 提升高中学校实施课程改革的能力。针对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领导班子, 分期分批组织了赴上海市、江苏省、湖北省等课程改革先行省市的跟岗学习活动, 学习借鉴发达地区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实施学校管理的先进经验。各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逐步建立起了较为规范的课程和教学管理制度, 开设了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改革。例如, 南宁沛鸿民族中学大力实施综合实践课程, 设立了70多项研究性学习课题, 涉及社区管理、城市规划、交通建设、民俗文化、生态建设、能源利用、饮食与健康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防城港市实验高级中学结合“边、山、海”地区的实际, 开设独弦琴演奏课、京汉双语教学班, 大力弘扬京族文化。钟山中学推行以“课前精心准备”为前提、“课中精彩呈现”为核心、“课后精细落实”为保障的“三精教学”模式, 提高课堂效率。可以说, 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在实施新课程中形成了许多经验、亮点, 发挥了积极的示范推动作用。

(六) 实行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动态管理

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并非“一评定终身”, 它的建设过程是持续性、发展性的。基于这样的认识, 广西对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的动态管理主要抓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过程指导, 对立项建设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的学校, 定期进行实地指导, 及时了解建设与发展中的进展和出现的问题, 尤其对政府责任落实情况、规范办学情况加强检查;二是复查评估 , 2009年起, 对获评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达到5年以上的学校开展复查, 引导这些学校不断改进、持续发展。广西还形成了一支由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研人员、骨干校长、高等学校专家等组成的指导团队, 为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的建设发展“把脉”“诊断”, 以确保建设工作的专业性和科学性。

二、广西建设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的启示

从广西对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15年的建设过程可以看出, 在省级层面实施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教育资源, 大范围提升普通高中办学质量, 应当注意强化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一是加强省级统筹力度。在我国教育管理体制中, 省级政府部门具有独特地位和优势, 相对于中央它具有贴近基层的优势, 相对于市县具有政策和财政的调控能力。广西在建设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的过程中, 省级政府部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 合理确定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的目标、步骤, 提高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发挥了省级统筹政策、财力和资源的能力, 出台了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的评估标准、优惠政策, 集中各类资源大力支持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 对基础薄弱的地区和学校给予一定倾斜, 促进了每县尽快建成一所示范性普通高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明确提出要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广西建设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正是实践“省级统筹”推动改革发展的有效例证。

二是充分发挥基层的能动性。按照“谁办、谁建、谁管”原则, 大力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建设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的主要责任在市县人民政府。广西制定了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的优惠政策, 包括投入、招生、收费等方面, 激发了市县积极争创、大胆改革的热情。各市县人民政府成立了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领导小组, 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 各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作为成员, 加强领导和协调, 形成工作合力;通过财政、金融等手段, 多渠道筹措学校建设经费, 吸引社会资金进入教育领域;公安、卫生、人社、编制等相关部门, 在保障校园安全、食品卫生、建设教师队伍等方面, 发挥了积极作用。

上一篇:培训项目下一篇:甲地孕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