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课题

2024-10-01

省级课题(精选6篇)

省级课题 篇1

不久前笔者有幸参加海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课题结题会议, 看到一些现象由此引发对课堂教学现状的一些思考。

一、会议现场众生相

1. 发言人做课题研究展示时声音细小而低沉, 慢慢

地下边讲话声此起彼伏, 听报告的人听得隐隐约约, 似于梦游中……

2. 发言人会前精心准备, 制作了极为精美的展示课

件, 临上台仍不断在自己的手提电脑中演练操作。孰料计划赶不上变化, 该教师上台准备发言时惊讶地发现自己的文件居然无法在“官方”电脑中显示, 于是征得同意后该教师把自己的手提电脑抱了上去。一番折腾之后, 该教师将屏幕数据线接口插入自己的手提电脑, 或许是终于在电脑上看到预定文件打开了, 于是脸带笑容兴高采烈地开讲了。殊不知多媒体屏幕上什么都没有, 处于无信息状态, 即屏幕数据线接上了电脑, 但是电脑和多媒体屏幕的对接按钮没有切换过来。然而该教师自始至终没有回过头看看屏幕上有无显示内容, 按照自己的意愿顺利地把预定的内容讲完了。言罢, 自我感觉良好, 面向观众绽开了一个舒心的微笑。只有观众知道屏幕上什么都没有, 听得“走马观花”。

3. 发言人预定的发言内容过多, 发言详略不做考量,

恨不能一股脑儿将三年所做悉数道来, 全然不顾会议主办方发出的温馨告示:时间不超过15分钟。于是发言重点尚未涉及时间已到。评审组专家不厌其烦变换方式温馨提示发言人时间已到, 但是发言人怎舍三年努力毁于这一刻, 于是两耳不闻坚持不懈一路讲完, “精神可嘉”。

次日的优秀课题展示活动中更有某君洋洋洒洒讲了一个小时, “官方主持人”按捺不住上台提醒注意时间, 此时多媒体屏幕显示的内容仅到“课题管理”这一环节, 研究过程、研究成果等起码一半的内容尚未涉及。

二、由此而想到我们的课堂教学

在2010年10月10日进行的海南省教科研骨干教师培训活动中, 有位教师提出的自身教学之最痛引发了与会者的思考:教师讲得好、学生听得好、为什么考起来考不好?

1. 从会场众生相究其原因, 不外乎集中为一点:不关注听者, 仅关注自己的预设完成了没有。

于是声音小听众没有听到而不自知者有之, 于是作为展示的媒介———多媒体屏幕没有显示而不自知者有之, 于是由于不关注听众身份一路开讲使人不耐烦而不自知者有之……

于是我们明白, 有一种遗憾叫做一厢情愿。

在省级课题结题会议中不少课题组发言人没有关注发言场合, 没有关注听者身份, 这其中有来自高校、中学、小学的教师, 学科来源、研究领域如此众多复杂, 各自需求如此不一, 但是发言者全然不计, 径直按照自己的研究领域、学科研究特点陶醉于其中的某一点不可自拔一路引申。其实对于那些百忙中抽空前来与会的人而言, 他们未必对你具体研究领域的某个具体内容的展开感兴趣, 反而关注的是课题研究者如何发现并提炼一个问题、怎么去思考和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怎么样等等共性的东西。

2. 反思:这些现象和我们的课堂教学现象何其相似。

回到我们的课堂教学现场, 我们的教师总是自我感觉良好, 认为我准备讲的内容我讲完了, 学生没有打断我而是听完了, 说明他听进去了, 于是考试之后成绩出来教师痛心不已、倍感受伤:为什么他们考不好!

我们也可以做一个假设, 如果在省级课题结题会议之后组织所有与会教师进行考试, 内容就定为这两天课题结题各小组展示的内容要点, 那么可以想象考试成绩也绝对足够让主考官伤心。

日常工作场景中就往往存在这种不被关注的反思起来却足够震撼的现象。

回到那个讲了一个小时却还没有真正“开门”的课题结题发言场景, 发言人的初衷是好的, 想让与会者充分了解这个课题组做了些什么, 研究过程中他们和学生发生了些什么, 于是牵一点而引发, 越扯离主题越远。

对于不是这个学科、不是这个学段的与会教师而言, 听了一个小时由这个学科的一点迁移开的漫谈报告感受会如何, 不言而喻。

我们的课堂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

我们的学生其基础是千差万别的, 尽管考进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总分相差不大, 但是具体到每一个学生各个学科的发展是不均衡的, 而后回到某一个学科的课堂中, 学生的基础必然有不同的差异, 甚至是较大的差异。

我们教师至少也是科班出身本科毕业, 从知识储备而言教中小学生绰绰有余, 可谓满腹才华。于是我们教师有的怀揣一颗热心, 想倾其所懂将毕生所学在短短的四十分钟中都传授给自己的学生。要么是针对正讲着的某个知识点无限延伸, 讲“夜缒”一词能扯到古代军事防御工程讲了一节课;要么就是一堂课教学内容安排了十项八项, 教师心想这够全面了吧,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而实际上学生哪一方面都学得一知半解。

于是我们会发现, 往往下课铃声已响, 而教师自己想展示的知识点却还没有展示完, 于是唯有不断在教务处呐喊着追加课时。

欲速则不达, “贪”得反失。宜因材施教, 一课一得!

因此, 讲者、教者都要关注场合、弄清听者身份, 把握时间, 处理重点, 关注效率, 否则再好的初衷都可能会“意外”夭折。

省级课题 篇2

(一)创新理念

信息技术的巧妙运用将使音乐课有声有色,表现出来的音乐形象更加生动,不仅丰富的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且提升了学生学习与创作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使师生在音乐的海洋里自由而快乐地遨游。

音乐能力分为音乐心理能力和音乐学习能力两种。前者显示个人差异、音乐学习的内在潜力,与个人先天素质、环境影响密切相关,包括对音乐的感受和知觉能力、音乐记忆能力、音乐的联想和创造能力、音乐情感、音乐活动能力、音乐的创造能力。后者强调通过音乐教育达到的标准,主要包括培养对音乐的正确态度。怎样使学生的学习本身即包含着追寻、探讨、创造,这是一门艺术。如何在音乐教育和教学实践中发挥学生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并形成综合能力,已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课题的提出,使得我们在音乐教育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这个学习主体,更多地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教师的主导性,根据学生学习力的表现,使信息技术有的放矢地发挥作用,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音乐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学习注意、模仿、欣赏、表现、想象、创造等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审美能力的目标。

(二)理论意义

1.建设数字化教育环境,推进教育的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2.为课程改革作基础研究,将探究出基础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新思路。

(三)应用价值

1.利用网络高效、客观、开放的特点,为课堂教学提供一个科学的平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标志着数学课堂教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数字化时代,给音乐课堂教学以生机和活力,为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开辟了广阔前景,注入了现代音乐课堂教学的内在活力。通过互联网,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利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最大限度的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跳出只学课本内容的局限性。从而开阔视野,发散思维,提高学习能力。

年3月11日上午9:00在大厂区教师进修学校偕行楼三楼大报告厅隆重举行了南京市小学音乐优秀“教学案例及课件设计”展示交流活动。参展的六位教师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三十分钟说课与师师互动的形式来介绍各自“教学与课件”设计的创意,清楚地说明了设计的思路、目标、重难点以及为什么这样设计、目的是什么?并将有特色的教学部分与听课教师进行教学互动。他们的课理念领先,思维开阔,创意新颖、形式活泼、内容丰富、效果极佳。最后,与会教师开展了交流研讨活动,探讨课件设计的目的、意义、作用等要求!

2.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力,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利用信息技术,让音乐与文化融会贯通,为学生探究学习创设良好的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探索活动。这样,通过音乐教育教学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并在培养的过程中使学生达到并形成一种艺术能力。

侯姗姗老师的《水乡歌儿多》一课中,首先运用多媒体将学生带入水乡情境,学生仿佛坐着小舟飘进古色古香的江南,感受到了小桥、流水、人家……看到了江南风情的蓝印花布、滋润秀丽的水乡……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探究水乡歌曲的韵律。

五、研究目标

(一)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生音乐学习力的研究,促进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改革,推进教育的信息化的优化,促进学校音乐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二)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内容,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活学、乐学”,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音乐素质的全面发展及音乐能力的提高;

(三)通过本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提高全市小学音乐工作者的专业素养、教育理论与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与信息技术优化运用能力。

六、研究内容

(一)学生学习力现状的调查分析与研究:采取抽样调查的形式对全市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和分析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的音乐学习力目前的状况,为课题研究做好前测准备。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研究:设计音乐形象激发学习兴趣;创设意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降低教学难度,增强自信;帮助学生行使主人的权力,增强学生音乐活动的参与性,自主地面对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中的学生学习能力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的研究:通过案例研究,发现信息技术运用于音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在实践中找到问题解决的策略。

(四)基于信息技术小学生提高学生音乐学习能力的研究:分析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包括的几大方面,教师可从某一方面进行分析与研究,最后汇总学习力几大方面的提升策略。

(五)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学生音乐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的研究:现代教学改革的核心是使学生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我们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对教师指导性活动和学生自主性学习活动的设计,确立新型的提高学生学习力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学习力的快速提高。

(六)基于现代教育技术学生音乐学习力健康评价标准的研究:教学效果的分析与评价,是本课题用于调控实验过程的重要手段,也是开展教育科研的重要标志。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学生音乐学习力的提高是否科学有效,可通过教学信息的反馈和学生的学习力评价的标准等方面来收集有关资料及数据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最后对这些资料、数据进行判定,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便于指导教师教育教学。

七、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阅读有关的理论书籍,研究相关“信息技术与学习力”的理论基础、内涵、特点、策略、方式。搜集整理运用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教育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二)行动研究法:该研究的方法论应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方法,通过激励、培训、指导、实践、展示等多种路径,促使师生反思自己的行为和经验,在实践中形成和积淀实践性教学或学习能力。

(三)案例分析法:案例的收集与研究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参考对比的平台,让更多的师生分享到其他的案例知识以及相应的策略知识以运用信息技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四)经验总结法:总结课题实践案例,提炼经验,梳理方法,为课题的研究提供典型的范例,使之上升到理性高度。

八、实施步骤与成果形式

(一)准备阶段:

年10月~5月,组织课题组活动,进行音乐学习力培训。认真学习“学习力”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学习信息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方法;采取抽样调查的形式对全市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和分析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的音乐学习力目前的状况,确立课题,收集资料,申报立项。提交成果:开题报告、相关课题理论学习感想、小学生学习力现状调查报告等。

(二)研究实施阶段:

1. 205月~3月,在小学生学习力现状调查的基础上,进行跟踪调研,第一学期的教学研究工作,初步积累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的教育教学课例。根据各年级、骨干教师的教学风格进行子课题的分类与研究,总结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并根据教学案例设计有效的教学课件,用于教学实践。提交成果:中期研究报告、教学论文、案例、设计、课件、录象等。

2. 204月~年12月,继续进行第二学期的教学研究工作,进一步积累教学课例,进行分类与分析,并着重在学生音乐学习能力方面进行研究,包括学习注意、模仿、欣赏、表现、想象、创造等能力的研究。出台基于信息技术提升学生学习力的评价体系,在总结两年来的解决教学问题方法的基础上,提炼出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用于指导教学实践。提交成果:教学论文、案例、录象、学生音乐学习力评价体系等。

(三)总结验收阶段:

1. 1月~202月,子课题组收集、整理课题研究资料,总结研究经验,准备研究成果展示会,提出结题申请,撰写结题报告。

2. 年3月~5月,总课题组总结、概括课题研究成果,并在全市展示,完善结题报告,开结题现场会。提交成果:案例与论文集,录像、课件光盘,总课题结题报告等。

九、完成课题的条件和保证

本课题由市教研员、江苏省音乐特级教师陈萍飞老师主持,陈老师曾在一线从事多年的音乐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有着丰富的科研理论经验与实践指导策略,在“十五”、“十一五”课题研究中取得突出的成就,所研究的课题和相关论文多次在全国、省、市获奖。不仅如此,陈萍飞老师还带领全市小学音乐教师积极投入音乐教育教学科研中,为南京市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做出了贡献。次课题研究过程中,有一批各区教研员和青年音乐骨干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无论在课题理论研究中还是实践研究方面,都有较深造诣,利于课题顺利进行。

本课题的研究成员都是南京市的教研员与青年骨干教师,他们有着有强烈的敬业精神,较高的信息能力,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大多参与“十五”课题和“十一五”电教课题的研究工作,表现较出色,在“十一五”期间共有五十余篇论文在各级比赛中获奖,有二十多篇文章发表。

为了营造良好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工作环境,各实验参与实验的学校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并组织开发、制作了大量的专题网站、录音、录象、课件等。课题组将认真组织,精心安排,积极计划,大胆实践。紧紧围绕课题研究基本内容,同时借鉴省内外的成功经验,努力让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的实效性。课题期间,老师们将利用网络进行交流研究经验、困惑,商讨课题研究的进展、相互介绍经验、帮助解决困惑,并定期例会,有效地、科学地进行课题的实验与交流。

对于此课题,市、区教研室以及参与课题研究的学校非常重视并给予支持,实验经费能够得到保证,有利于实验顺利进行。

十、课题研究组织

省级课题 篇3

我们的英语课题实验与探究扎根于一线英语课堂教学实践。在课题研究的实验过程之中,我校英语课题研究的核心成员精诚合作,认真学习相关理论,制定详细的研究实施方案,组织严密,分工明确,实验细致,开展了一系列实质性的研究活动,不断地进行实践、实验、探索、反思、总结, 步步推进,逐步完善,并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我们在反思中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理念,以科研促课改,以创新求发展,不断将实践研究课上的精华延伸运用于日常教学实践,重视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努力实现英语教学高质量、英语课堂高效率。

我们的课题研究成员在探索与研究过程中,在理论学习、反复实践、合作交流、共同探讨的基础上,不断地反思总结,提练经验,撰写了关于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教科研论文60余篇(获奖和发表10余篇)、任务型教学模式课堂教学设计20余篇、实践活动报告数篇,并保留了多节任务型模式课堂教学实录(视频、多媒体课件)。这些作品凝聚着我们课题研究成员大胆探索与积极追求的精神,闪烁着启人心智、激人进取的经验和智慧的亮点。从我们的实验反思与研究心得作品中,可以看到年轻一代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上所面临的真实的个人探索历程、经历真实的情感体验,以及所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教学困惑,这些课题都有待于我们不断去探索, 有待于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共同去研究。

教师的生命在于创造。每一节课,都是教师职业激情和生命活力展现的舞台,是教师自己生命价值的体现和自身职业发展的平台。巧妙的课堂设计,智慧的目标设置,娴熟的教学技巧,饱满的工作热情,让我们在课堂上展现我们生命的活力和教学的激情。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才具有真正的活力,学生才能真正享受学习。在我们课题研究成员的这些精心撰写的教学设计引领之下的精彩的英语课堂教学之中,我们可以读出他们的智慧,感受到他们饱满的热情和生命活力的绽放。

两年的实验、探索和研究,提升了我们英语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促进了教师的角色转换,提高了教师教育教学和教科研能力,有效推动了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教师的教学理念更新颖、思想更解放、态度更端正、工作更务实、热情更高涨。我们创建了“课堂教学中任务设置”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改善了学生的英语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科态度,拓展了学生的英语能力, 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课题研究,我们英语教研组呈现出浓厚的学术研讨气氛,形成了积极进取的教学氛围; 通过课题研究,教师乐于交流,打破封闭走向开放,实现了教师在互助中成长;通过课题研究,教师改变观念,吸纳新知,实现了教师在汲取中成长;通过课题研究,营造进取氛围,引领教师理想,实现了教师在追求中成长。我们希望安庆市白泽湖中学将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课堂、教师愉悦学术的讲坛,成为引领先进教育理念发展的领军者。

我校的英语课题研究能够有效地推动教师提高教科研能力,探索教育的发展,实现我们的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的转轨,促进我们的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之中,更新课堂教学观念,提升课堂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中的创新能力,为学生语言素质的提高和终身学习打下夯实的基础;同时也促进我校英语教学工作逐步向最优化的方向发展,使我们的教师专业素质得到提升,使我们的学校实现飞跃式发展,为成功申创省级示范高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省级课题工作报告 篇4

(一)研究背景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一改过去的终结性评价比重过高的局面,要求加大形成性评价在教学中的比例。切实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不可以只注重评价的甄别功能而把评价理解为考试。

(二)研究依据

1、理论依据

形成性评价是在1967年由一位美国的著名评价学专家斯克里芬最早提出来的。它重视的是语言学习的过程,而不是语言学习的结果;形成性评价重视的是动态的进步而不是静态,语言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它不是在考试前的一个阶段性的任务,依靠每一天的积累;关注学生的进步和能力,而不是学生的弱点和失败;教学的手段从旁引导,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让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多样的活动,在此过程中培养积极竞争的课堂气氛,加强学生的主动性,同时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默契。 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使用所学知识进行学习活动的情况的评价,旨在确认学生的学习潜力,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形成性评价不仅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的评价,而且也重视对学生行为能力的评价,为学生提供一个不断自我完善和提高的机会。核心是让学生自主地完成某些学习任务,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与收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的动机和学习的自信心。总的来说形成性评价具有主体性、多元性、开放性的特点。

2、现实依据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听、说、读、写四项语言技能的评价,并不是只根据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注重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如何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英语教师对每个学生英语学习情况的评价,不只是通过传统的考试或听写成绩来考查。而是注重在培养学生外语知识的运用能力,即学生学习英语的听、说、读、写等各项技能的过程中,注重过程、动态的形成性评价,体现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方式上的.多元性、多样性。从而让每一位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智能优势领域,为每一位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发展留下足够空间,从而使其对英语学习活动树立自信。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

我们将从初一“说”的技能培养、初二“听”和“读”的技能的培养、初三“写”的技能的培养上,通过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实践,总结英语课堂教学评价中形成性评价的方法,例如学生自我评价、合作评价、教师评价、学生档案等形成性评价方法。以及其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项技能中的实际应用。

三、研究的方法

用课堂观察法、课后记录法、调查研究法、测试法

四、研究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11月上旬

成立课题小组,确定要研究的课题,根据选题进行分工。制定研究方案。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并开始学习相关的理论。完成开题报告的撰写工作,并上交学校教研室审批。

(二)实施阶段

1.实验与整理研究成果阶段:月--20xx年6月

(1)各成员根据选题和分工,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及相关理论,确立听、说、读、写语言技能培养的具体实施方案,并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应用。

(2)每周写教授日志,对使用的形成性评价方法进行记录。

(3)处理由课堂教学实践所获得的原始数据,并进行分析及总结。

2.实验验证阶段:20xx年9月--20xx年3月

各小组成员围绕所选课题,在实验的基础上对以形成研究成果提出评价修改意见,进一步明确下一步研究目标。

(三)研究总结阶段:20xx年3月--20xx年6月

根据实验结果,总课题组组织成果修订和完善课题报告

五、预期研究成果与拟得到解决的问题

(一)预期研究成果

结题报告、成果展示并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建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

(二)拟得到解决的问题

打破以成绩评价学生的现状,对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建立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体现英语学科教学特色。

六、研究的成员及分工

禚敏:尝试在初一年级建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说”技能的形成性评价。并写出小课题结题报告。

许琦:尝试在初二年级建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听”技能的形成性评价。并写出小课题结题报告。

王宁:尝试在初二年级建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阅读”技能的形成性评价。并

写出小课题结题报告。

省级课题 篇5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学方式,课题研究,五环节

教育的本质就是一个教与学互动、 探究、创新的过程。教育不再是一味灌输,而是要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 将已学知识按照自身特点或需求构建起真正属于自己的学科知识体系,从而优化学生能力结构,创造性地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甚至迈向更广阔的知识领域。新课程强调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发展;强调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发展能力;强调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以及学生开放性、体验性、探究性、 生成性和反思性的学习过程。

2012年,湖南省常德市第四中学(以下简称“我校”)成功申报了“十二五” 省级规划课题——“‘五环节’合作学习模式”的构建与实验的研究(以下简称“‘五环节’合作学习模式”)。 三年来,我校积极开展“‘五环节’合作学习模式”下课堂教学改革实验。

我校的“ 五环节”合作学习模式, 即:“提出问题—独立学习—合作交流—展示反馈—拓展提高”五个环节教学,这种模式以“问题”为中心, 以“合作小组”为平台,以学生自主学习、共同探究为前提,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打造快乐高效课堂, 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五环节’合作学习模式” 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教学观以及学生的学习理念和方法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形成了一些新观念,不断适应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新观念。

一、课堂是师生共同的“主场”

课改初期,我们先后选派骨干教师到山东的杜郎口中学和昌乐二中、江苏的洋思中学、湖南的许市中学等课改名校观摩学习,这些学校的共同特点是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这是课改名校最大之亮点和特色。 我们也开始在课堂上使用学案,甚至限制教师行为,要求教师做到“三不讲”——学生自学能会的不讲;学生合作交流会了的不讲;学生通过展示反馈会了的不讲。总之,要求教师少讲、 精讲(即便是讲,时间也不能超过10分钟)或不讲。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实践, 发现实验有偏差,课堂确实以学生为主了,但教师却沦落成了课堂的看客、 旁观者;教师课堂边缘化的现象凸显, 未能达到课改“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的双主目标。

为此,我们在“五环节”模式的实验中,提出了“双主并重,和谐发展” 的课改新思路,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要通过导学提纲,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有兴趣、有目的地学;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每一个环节, 教师都应主动参与其中,其乐融融;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开拓者,要通过追问、点拨引发学生深层次思考,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通过展示反馈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要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要通过拓展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践表明,教师既不能在课堂上 “牵着学生鼻子走”,搞“满堂灌”, 也不能全面放手让学生包打天下,搞 “满堂跑”,更不能一堂课几乎无声, 搞“满堂静”。正所谓“过犹不及”。 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准确把握好主导者地位。新课改课堂不仅是学生的“主场”,也应是教师的“主场”,课堂只有成为学生、教师共同的“主场”, 师生思维碰撞才会有火花,合作交流才会有快乐。

二、课堂信息化是深化新课改的有力“支撑”

课改前期,我们认为每一节课的导学案就是课堂教学的施工图,起着“拐杖”的作用。因此,上课前只要较为精心地设计出“五环节”合作学习模式导学案,上课时只要把导学案发给学生, 学生按图索骥就行了,导致一张学案 “满天飞”,自认为是“灵丹妙药”, 而学生却沉浸在题海当中,每天的课程内容几乎都讲不完,每节课几乎都要拖堂,延时补火,学生学得累,教师教得辛苦,没有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学生学习兴趣索然,效果不明显。

为此,在课改实验中,大力提倡教师利用丰富的教育信息化资源,激发学生兴趣,把信息化资源用到“五环节” 合作学习模式课堂教学所需要的环节中,优化教学过程,这样既节约了时间, 又增加了课堂的容量和思维量,提升了课堂效率。

通过实践,首先教师对于资源网、 科研网、校园网利用得更多,上传、下载了很多有益于教学的资料,达到了资源共享、互相借鉴、相互学习之目的; 其次教学做到了堂堂课用多媒体,有效运用多媒体。教师把信息化资源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地进行整合,有机结合在每堂课、每种不同的课型中,并且教师积极参加这类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例如我校数学组教师就承接了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的“品目3”开发和利用,获得了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肯定,影响深远。另外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进行学生作业的批改、呈现,和学生以及家长进行交流等,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了课堂教学和课后辅导,使我校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运用进一步得到了整体提升。

现代教育信息化资源飞速发展,为各学科课堂教学的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创建新型的“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方式,这是“整合”的实质与落脚点,也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特征所在。只要教师在实践中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与学科特点,广大教师都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创造出能有效支持“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方式的各种新型教学模式来。

由此可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这对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 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课堂信息化毋庸置疑成为了改变和创新课堂教与学方式的强有力的支撑。

三、合作小组是教育教学中育人的重要“平台”

传统观念认为,认真听讲的学生、 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成绩好的学生就是好学生。而今天则是会自主学习的、 能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的、敢于大胆展示的、勇于质疑创新的学生才是好学生。 当下新一轮课程改革不再局限于过去单一追求知识方面,更重要的是追求育人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要使课堂充满快乐和生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

在课改之初,我们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平台开展课堂教学,合作学习小组分组的总体原则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即在分组时考虑学生性别平衡、知识基础、成绩、学习能力、班干部的分布、 特长,甚至包括距学校的远近、各组员间家的距离等因素,此外,还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按层次把学生分为A、B、 C三类。经过一定的时间,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也有微调。这样的合作学习小组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 勇于质疑、敢于探究的习惯,积极参与、 踊跃发言的习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的习惯,学会倾听和评价他人发言的习惯,积极实践、善于总结、勤于反思的习惯等方面功能凸显。另外,由于新的评价体系、方式的多样化、多元化, 不仅要对学生掌握知识程度进行评价, 而且要对学生学习能力进行评价,包括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管理能力、 创新能力等,还要对学生努力程度、进步程度进行评价等。学生智商固然重要, 而非智力因素情商更重要”评价方式。 我们的合作学习小组正是以激励性评价方式为原则,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力为根本,能够更好地实施多元的评价方式, 较传统的行政管理小组的功能只限于收发作业、打扫卫生,而在课堂无大作为, 是巨大的进步,是质的飞跃。

课改经验告诉我们,合作小组不是永恒不变的,在实践中,由单一的“合作学习小组”到采取“合作学习小组” 和“合作管理小组”两条线。但其中“合作学习小组”不是固定不变的,又因不同的学科而有所不同;这样合作小组和组中组的建设有了一定程度创新。以合作小组为平台开展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合作学习小组和合作管理小组是我们学校教学成绩上档次,管理工作上台阶的法宝之一,大大地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以合作小组为平台的学习模式和管理模式有利于我校培养人的精细化管理;新的合作小组对培养学生优良的品德、健康的身心、良好的习惯和创新学习能力留出了很大的空间,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原动力, 从而达成“学习有进步、品行无差生” 的培养目标。我们将充分利用好合作小组这个育人的平台。

四、课堂教学无“模式”是新课改的终极“目标”

目前,课堂模式化现象流行,一校一模式,模式飞满天。一些所谓的课改名校不遗余力推介本校的课改模式,一堂讲座,一场报告就得花费数千元不等, 甚至有课改产业化现象。我以为这一课改现象令人深思: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生能够复制同一模式吗?何况还有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内容呢?如果没有利益驱动,这些课改名校会如此大张旗鼓地推广和宣传自己的课改吗?其中真心实意不图名利的课改专家和学校又有多少?

在课改初期,我们认为构建符合本校校情的课改模式,有利于帮助教师理解新课改理念;有利于帮助教师运用新课改理念驾驭课堂;有利于帮助学生适应“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课堂。 通俗地讲,课改模式能够起到“拐杖” 和“学步车”的作用,让师生能够更快地进入新课改,但在新课改的道路上师生决不能拄着“拐杖”、推着“学步车” 走到底,而是要能够在丢掉“拐杖”、 离开“学步车”的情况下,自由快乐地行走在新课改的大道上。

我校在“五环节”合作学习模式的研究中发现,单一、僵化的模式很难适合所有学科或同一学科不同内容的教学要求。我们鼓励教师在“五环节”合作学习模式课改理念的引领下创建适合教师、教材、学生特点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如语文学科的“四读”教学法、数学学科的“二五环节”教学法、英语学科的“5P”教学法、历史学科的“四步” 教学法、地理学科的“三学”教学法, 等等。

省级课题 篇6

为加强课题管理, 提高课题研究水平,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于2009年12月20日在北京召开了课题主要负责人座谈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及课题主要负责人、学会领导、秘书处相关人员近30人参加了会议。

座谈会上,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做了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指出:当前, 中国经济社会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 中国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跻身于创新型国家的行列, 离不开教育, 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一直把推动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作为自己的一项中心工作, 本届理事会更是把工作重点放在大力提高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质量与水平上。为此, 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组织开展了高等教育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评选、组织编写了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学参考用书, 并于2008年启动了“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重大研究项目, 这些工作的开展凝聚了整个高等教育战线的研究力量, 有力地推动了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虽然这些年中国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水平有所提高, 但是总体上比较薄弱, 还不大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为调动各省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积极性, 2009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又积极筹措资金, 面向省市高等教育学会开展课题研究。本次有10个省级高等教育学会提出的课题得到了立项。希望各课题在研究过程中, 既要总结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又要借鉴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相关经验开展研究, 不要把过去已有的东西拼拼凑凑又送上来, 要确实做一些深入的研究, 力争研究出一些能够对当前或者以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或者科学研究的发展起到一定作用的实实在在的成果。

在座谈会上, 各课题负责人分别围绕所承担的课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讨。

一、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经验研究

在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进程中, 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改革、大发展、大提高。及时回顾总结、全面分析及深刻反思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改革与实践, 是中国高等教育实现科学发展所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在座谈会上, 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秘书长梁克荫、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秘书长刘黎莉、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秘书长董新伟、中山大学高教所屈琼斐分别代表所在的课题组对所承担课题的研究基本思路、主要内容及方法路径等问题进行了发言。

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高等学校合并调整”对于改变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高校重复设置、单科性院校过多、办学规模过小状况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 并且为构建我国中央和省两级管理、以省为主管理的高等教育管理新体制奠定了基础。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秘书长刘黎莉在发言中指出:经过近20年的合并和整合, 合并效益已经显露出来, 而其中隐藏的矛盾和弊端也已经暴露出来, 对其经验进行深度分析和全面总结, 既是这些合并高校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的要求, 也是各级政府宏观管理、科学推进全国及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对吉林省高校合并调整的经验和教训进行实证研究, 有助于总结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规律与基本特点;有助于指导合并高校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有助于提出一整套高校合并调整的范式, 这些范式对今后高校合并调整具有借鉴意义。

1998—2000年, 以国务院机构改革为契机,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在三年内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大量部委属高校划归地方管理, 少数院校变为教育部直属高校。以辽宁省为例, 1995年以前, 共有26所中央部委属高等学校, 2000年以后, 已经有20所划归地方管理。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秘书长董新伟在发言中指出: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基本任务的完成, 以及高等教育区域化的不断发展, 进一步推动原行业院校适应新的发展环境, 努力创新符合自身实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并在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是一个值得特别关注的问题。为此, 在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所承担的研究课题中, 将重点研究我国行业院校划转地方的背景、行业院校划转地方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行业院校划转地方后发展战略与办学策略的选择、划转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重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基于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区域高等教育的资源整合与结构布局优化、推动划转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外部保障条件与保障机制等问题, 以此为国内不同地区划转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与启示。

经费投入不足一直以来是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 尤其是我国的西部地区。陕西省作为国家在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基地,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陕西省高校比较集中, 地方经济相对滞后, 矛盾较为突出, “211工程”院校、“985工程”院校较多, 仅划转院校就有15所, 民办高校居全国前列, 地方政府配套资金少。在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下, 不少高校取得了办学经费投融资的经验。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秘书长梁克荫认为, 由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承担“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投、融资经验研究”对于丰富和创建以研究经济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发展为主要对象的发展教育学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研究成果也可以为高校和政府部门决策服务。

独立学院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酝酿和跨世纪时期的大发展, 作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新生事物, 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有力地支持了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 且已成为我国承担本科教育院校行列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由于新建独立学院都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管理, 各地的差异较大, 运作方式也不同, 各地之间很少有借鉴。全面对其从管理机制到特色定位进行调查研究, 总结经验, 有利于推动其改革、整顿和发展, 使其更具生命力。中山大学高教所屈琼斐代表“独立学院发展经验研究”课题组介绍了课题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该课题将围绕独立学院的办学经验、独立学院的管理现状和问题、独立学院的办学特色、独立学院的发展战略等进行重点研究。

二、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时至21世纪初期, 中国高等教育结束了大规模的扩招, 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也从此前的规模扩增逐步调整为深化教学改革, 强化教学管理, 提升教学质量。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和研究成为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势。在10个立项的课题中, 有3个课题围绕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对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现状进行了研究。

高等院校本科教学质量不仅是中国高等教育新阶段发展的重点, 也是当前全球高等教育关注的焦点问题。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此次承担了“影响高等院校本科教学质量要素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研究课题, 在该课题的研究中, 将聚焦经历扩招之后的北京市“985工程”院校、“211工程”院校、一般本科院校和民办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鲍威老师在发言中认为, 考察高校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学习行为、个性发展、人生价值观、学业成就等之间影响因素, 有助于理解进入后大众化阶段的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和所面临的学生需求的变化趋势, 为高等院校及时适应学生多元化需求, 改善教学内容和方式, 提升高校教学质量的实践提供借鉴和启发。

课堂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质量。了解、评估、监控本科高校课堂有效教学现状, 分析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或影响因素成为高校保障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工作。湖南省高等教育学会承担的课题“高校本科课堂有效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将以湖南省为研究个案, 对湖南省不同高校教学进行调查, 从整体上了解湖南省高校本科课堂教学的现状, 发现存在的问题, 为湖南省高校改进教学提供参考。

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使教育资源配置特别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傅文弟在发言中分析了黑龙江省高校教师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是:师资队伍结构不尽合理;领军拔尖人才少;教师队伍不能合理流动;经费投入不足, 尚须建立人才引进与配套措施等问题。对黑龙江省高校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进行实证研究, 将为我国高校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 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省份如何发展高等教育提供一些借鉴。

三、边疆多民族地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研究

进入新世纪, 区域高等教育发展问题在高等教育与区域科技、经济、文化一体化战略中受到极大的重视。当前, 更多的省区逐渐意识到区域教育战略对于区域强省战略的主体支撑作用, 从而对区域高等教育战略研究的开展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刘徐湘在发言中指出:我国有着漫长的边境线, 而与其他国家接壤的大多是多民族地区, 这些地区的高等教育由于种种原因, 发展比较落后, 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拉越大, 不利于当地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其承担的“边疆多民族地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研究”研究课题, 以云南省为个案探讨特定区域在全球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现实, 总结其发展模式, 研究高等教育与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的作用和地位, 对于促进该地区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及政治经济文化进步具有积极的意义。

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经验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极具活力的部分, 承载着培养数以千万计的合格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为此, 在本次立项的课题中, 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仍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有2个课题获得了立项。

浙江省是全国最早提出“高职教育强省”目标并进行配套支持的省份。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秘书长庄华洁认为, 对浙江省高等职业教育进行研究能为浙江省打造“高职教育强省”提供系统的决策依据与实现途径, 充实“高职教育强省”战略的内涵, 明确其参照指标, 优化其实现途径, 总结更为丰富的经验, 提出可供其他省市参照与思考的政策建议、发展经验及改革方向。

四川省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唐朝纪在发言中指出:四川高职教育是我国西部高职教育的一个缩影, 如何在高职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中, 结合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学校自身特点, 找准自己的定位, 总结经验, 是西部高职院校实现持续科学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赵书生进行了总结发言。他在发言中希望在座谈会之后, 各课题组能够认真领会远清同志的讲话精神, 在研究中, 力求做到解放思想, 勇于创新;做到从宏观着眼, 微观入手;把历史与未来、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统一起来;既从历史出发, 也展望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力争早日拿出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上一篇:重庆地铁3号线下一篇:远程瓦斯抽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