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声规范

2024-10-21

轻声规范(共5篇)

轻声规范 篇1

阅读中, 朗读指清晰响亮的读文章, 朗读技巧指对朗读作品正确理解和感受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音、语调, 并用轻重音和停连等技巧表达作品。因此, 掌握轻声字词的规范很重要。

一.轻声含义和作用

汉语的音节大都有固定声调, 但构词时因相邻音节的影响, 普通话词中有些音节会失去原有的声调, 变成短而轻的声调, 即轻声。如:我们、似的、石头、热闹中的“们”“的”“头”“闹”等。

轻声是一种特殊的音变现象, 轻声不能独立存在, 必须伴有重读的音节。常见的轻声, 一般以单音节形式出现在较为固定的词语形式中, 即常说的“轻声词”。话语中也有轻声, 通常无较固定的词语结构形式, 我们称它为“语流轻声”, 如:

1、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冰心《繁星》)

2、我在巴黎大学, 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 (居里夫人《我的信念》)

轻声一般有区别词义和词性的作用。如:“他为人大方”和“贻笑大方”;“干得漂亮”和“年轻漂亮”等词中的轻声和非轻声词的词义、词性不同。

二.轻声的读音

轻声的读音主要与调值和音色相关。轻声的读音主要的特点是短, 同时和音强、音高也有关系。轻声的音高不固定, 常受前一个音节声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如:

1、阴平、阳平调后, 调值低、更短;如:先生、师傅、咳嗽。

2、上声调后, 调值较高 (44调) 、短;如:眼睛、本事、扁担。

3、去声调后, 调值最低、更短, 如:客气、亲家、罐头。

轻声和音色也有联系。受前面音节影响, 轻声音节的声、韵母会发生变化。如:

1、不送气的清塞音、清塞擦音浊化, b、d、g等变成相应浊音声韵母。

如:我的、哥哥、耽搁

2、高元音、低元音;韵腹向央元音靠拢, 韵母变得比较模糊, 甚至脱落。

如:豆腐、头发、棉花

三.轻声字词的规范

(一) 轻声词

有较明显规律的轻声词。普通话纲要列出了必读轻声词五百四十八条。其中二百多个有规律可寻, 如:

1、结构助词“的、地、得”和语气词“啊、吧、吗、了”等, 如:好的吃啊笑了来吧

2、动词、形容词后表趋向的词“去”、“起来”、“过去”等, 如:跑过来看上去好起来

3、构成名词的虚语素“子”、“头”和表多数的“们”, 如:孩子石头人们

4、叠音词和重叠动词的第二个音节, 如:妈妈说说打听打听

5、名、代词后的方位词, 如“上”、“下”、“里”等, 如:树上家里乡下

6、习惯上读作轻声的一些双音节词, 如:咳嗽豆腐脊梁

7、“得”、“不”、“一”在词或短语中的特殊音变, 如:吃得好说一说差不多

8、叠词后接“儿”字尾的词语, 靠近“儿”的字需轻声, 如:

慢慢儿

(二) 语流轻声

语流中词语受相邻音节影响产生的词语轻化现象。词语的这种现象, 对于准确表意, 体现语音节律和细微变化, 增强表现力有重要作用。这种轻化, 可为单个音节, 也可多个音节。除必有重读音节相伴这一特点外, 由于这种轻化现象不像“轻声词”出现在较固定的词语格式中, 规律性不强, 故更需仔细辨析。如:

1、海上的夜是柔和的, 是静寂的。 (巴金《繁星》)

2、她跳起来拍着屁股说:

“咱俩先换过来……”, 她嘿嘿地笑着, ……她却满不在乎地说…… (张之路《羚羊木雕》)

例2中, 神态、语言的轻声变读, 我们看出, 万芳急人所急, 性格爽朗。

此外, 还有从语义、情感表达的准确度和语言的韵律美变读的“轻声”, 除代词作宾语的形式结构比较明显外, 这种规律性不强。如:

1、谁也不去理会它。 (贾平凹《丑石》)

2、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例2中, “来”和“开”变读为轻声, 声调开张舒徐, 恰切地传达了诗人陶醉于“春色”的心声。

总之, 老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 在品味语言、体会感情色彩的基础上, 将两者融合, 才会更好地解读文本。

轻声规范 篇2

一、规范标准难分界限

首先, 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 但是北京语音本身就并非一成不变, 而是处于渐进式的发展变化之中。位于普通话范畴的轻声词显然难以有一个稳固的参考标准。特别是近年来南北语言的统一融合, 各地语言交互影响, 加之老北京人口比例的逐渐下降, 轻声词“轻重两读”的趋势正在扩大。可见, 轻声词的语音形式和范围规模也不是稳固不变的, 这种现象可以从部分重要字词典中得以反映。以《现代汉语词典》为例, 1998年的版本与1992年的版本相比, 非“子”尾的双音节轻声词减少了27个。而2002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增补本里收入的普通话轻声词共2235个, 其中轻重两读的词的数量共300多个, 比以往有明显增加, 占到了轻声词总量的13.4%。普通话部分轻声词的确定尚存争议, 这势必导致轻声词的规范标准不够统一, 并牵涉到“严标准”和“宽标准”的问题。例如张洵如编写的《北京话轻声词汇》, 把北京话里必须轻读的轻声词和可轻读可不轻读的一律作为“轻声词”, 共计4351个, 可以说采取了“宽标准”。而徐世荣为普通话语音研究班编写的教材《普通话轻声词汇编》, 从两万多个较为常用的词里选了北京话里必读的轻声词 (双音节) 1028个, 算是“严标准”。同时, 在以往比较陈旧的普通话教材中规定读轻声的词如“太阳”“老虎”“苹果”“棉花”等, 现在已经既可以读轻声也可以不读轻声了。甚至某些可轻读可不轻读的词其轻声音节已经逐渐被读成原有声调, 如“记录”“成就”“限制”“仪器”等。出现这种变动性是因为语音现象同样是随着社会逐步变化发展的。

二、轻声形成的团体性和区域性

词语中的某个语素随着历史的发展可能出现意义弱化但使用频率却很高时就可能丢掉原有的声调变成轻声。就双音词而言, 若历史悠久, 前后两个字之间的意义十分融合, 且在口语中常用的, 则后字多读轻声, 如“大人”“星星”等。反之, 新出现的词很少读轻声。但问题在于语音发展变化具有团体性或区域性。随着时间的推移, 一个词的某个语素可能产生虚化导致轻读, 但其虚化的程度由于时空的限制在不同地区却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和不同步性。一个词的某个语素可能在某些地区其意义已经不再重要从而被轻读, 但在其他地区其意义也许仍然得到重视, 那么同一个词轻读与否的合理性便是一个难以“一刀切”的问题。

三、轻声必要性的质疑

据统计, 普通话中大部分轻声词的主要作用并不在于区别意义, 而是音律的需要。如“馒头”中的“头”读轻声, 而“窝头”中的“头”不读轻声, 这种读法上的区别并没有什么坚实的理据, 只能说是习惯使然。再以《现代汉语词典》为例, 收入其中的轻声词共有900多个, 而无区别意义作用的占到了40%左右。这一现象说明了轻声词很大程度上是语音问题, 而非语法手段。作为非语法手段的轻声词更是难以确立严格的参考标准。关于这点比较突出的一种现象是, 含有相同语素的轻声词, 读不读轻声没有足够的客观依据, 即起不到类推作用。例如“卖弄”“逗弄”“搓弄”这三个词, 语素“弄”读不读轻声并不一致。“弄”在各词内部的意义范畴上具有共同性, 且在词中所处的位置也相同, 为什么有的要读轻声有的不要呢?似乎缺乏具有解释力的依据。那么, 硬性标准化的规定显然给学习者带来困难。还有一些轻声词从语音的生理或物理特征方面看, 在实际发音时读不读轻声区别不是很明显。例如, 词的语音结构为“上声+阴平”的“比方”“点心”“祖宗”等, 把这类词划为轻声词似乎没有太大的实用价值, 并且对于某些地区的人们来说把它们读成轻声可能会感到不够自然或不习惯。

四、轻声词掌握的个体差异性

除了语言自身特性和社会因素, 学习者个性差异也是普通话轻声词规范难以整齐划一的重要原因。轻声本来就具有浓厚的方言色彩, 在北方远比在南方使用的频繁, 尤其是在吴语和粤语等南方方言中更是少见。学习汉语的重要途径是记音, 当某些地区的人们学习普通话时不甚理解某个轻声在词语内部所表达的语义内涵或语义色彩时, 自然倾向于读该字单念时的读音, 其结果便使原本应该轻读的变成了读本调。一旦学习者形成了读原调的习惯便不易再改读。况且读不读轻声在多数情况下并不影响意思的表达和交际目的的实现, 轻声问题便难以得到应有的重视。有调查数据表明, 青少年和中年人使用的轻声词比老年人少得多。轻声词的书面规范和实际使用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反映出规范原则缺乏一定的现实依据。

通过以上对普通话轻声词规范及使用现状的分析, 我们希望语言发展的实际情况能够得到更充分的认识与关注, 也希望普通话规范工作在科学而全面地研究语言的基础上取得更大进展, 从而引导汉语走上更加纯洁和健康的道路。

摘要:普通话轻声词的规范问题一直以来未得到妥善的解决。这既受到语言自身发展规律的制约, 也受到社会因素和整理原则及方法的影响。同时, 学习者差异性也增加了轻声词规范的复杂性。全面地分析各种主客观因素有利于普通话规范工作步入更加科学的轨道。

关键词:语音的变化发展,规范标准和原则,个体差异性

参考文献

[1]劲松.《现代汉语轻声动态研究》.民族出版社.2002年出版.

[2]赵新.马贝加.《试论普通话的轻声词》. (《语文研究》2005年第2期) .

汉语轻声本体研究综述 篇3

关于轻声性质的研究一直是轻声本体研究的重要对象。轻声的特点是在语句或词中读得又轻又短, 声调变化特殊:失去了原有的声调, 在阴阳上去后分别读成半低、中、半高和低调。这是大家的共识。“但是, 它到底是一种变调, 还是一种声调, 或者一种弱读现象呢?” (朱宏一, 2008) 关于轻声的定位问题大致有三种说法:

1、调类说

调类说认为轻声是第五调类, 以张洵如先生为代表, 他认为轻声是北京话的第5调类。到90年代仍有人呼吁“请立轻声为第五声调”。近十年的研究中, 朱宏一 (2009) 从调类的含义, 轻声的性质以及权威文献中, 得出轻声不宜作为第五类调值的结论, 并逐一反驳轻声是“第五调类论”的理由, 全面而系统的指出轻声不是第五调类。

2、变调说

认为轻声是一种音变现象, 与典型的变调并列。广泛的流传于80、90年代的高校现代汉语教材中。变调说是基于实验语言学的研究成果:音高是构成轻声的一个要素。变调说在近十年来仍然得到部分学者的支持。如李如龙 (2002) , 李树俨 (2005) , 李小凡 (2006) 。他们虽然都赞同变调说, 但是对于轻声的性质的认识不断深化。李如龙 (2002) 认为轻声不仅可以区别字音、字义, 而且可以区别字与字之间的不同关系。李树俨 (2005) 认为轻声是受语义条件控制的变音。李小凡 (2006) 认为轻声与重叠变调、小称变调等处于同一层次。

3、轻音说

认为轻声是一种弱重音。80、90年代, 大凡讨论轻声的论著多肯定汉语有重音, 只是分类不同。有的认为有重、轻两类, 有的认为有重、次重 (中重) 、轻三类, 有的分作四类:重、次重 (中重) 、次轻、轻。或者从其他角度分类。近十年来, 轻音说得到进一步的研究。路继伦、王嘉龄 (2005) 中指出“轻声”一词有歧义, 即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是指重音层面上的非重读音节, 即与重音相对的轻音 (Neutral tone) 。“轻声”的另一个意思指声调层面上的一种单位, 即与四声相对的中和声调 (neutra tone) 。

二、轻声分类

20世纪关于轻声分类的研究主要是集中于轻声词的分类和根据轻声的声学性质的分类。一是轻声词的分类主要有两类:1、有规则的轻声词的分类, 如部分语气词“吧、嘛、呢、啊”等, 部分助词“的、得、地着、了、过”等, 叠音词“妈妈、爸爸……”等;2、无规则的轻声词, 如“稀罕、钥匙、算盘……二是根据轻声的声学性质的分类, 可将轻声分为调值的轻声、调类的轻声两类。

近十年关于轻声分类问题的研究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较之以前, 近十年轻声分类更加细化。

1、轻声词的分类

(1)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轻声词进行分门别类: (1) 根据韵律轻声可分为“可轻可不轻”、“有轻有不轻”、“必读轻声”三类情况; (2) 根据轻声词的构造类型可分为单纯式轻声词, 附加式合成词, 复合式轻声词; (3) 根据轻声词的语意类型可分为读轻声的名词, 读轻声的动词, 读轻声的形容词, 读轻声的副词和连词。

(2) 专家们对于轻声词的内部也进行了分类。比如语气助词 (了、吗、呢、么) 、名词和动词词缀 (-子、-着、-了) 、重叠亲属称谓, 与方位词、重叠动词、单音节副词、宾格人称代词。

(3) 进一步对于“两可”轻声词进行研究。所谓“两可”轻声词是指即既可以读作轻声词也可以读作非轻声词的。《现代汉语词典》一共有369个。

2、轻声的分类

(1) 根据轻声调值, 可以将轻声分为:自主的轻声和非自主的轻声。同时, 自主的轻声可以分为“自主的调值的轻声”、“自主的调类的轻声”、“自主的调值调类的轻声”三个次类。非自主的轻声可以分为“非自主的调值的轻声”、“非自主的调类的轻声”、“非自主的调值调类的轻声”三个次类。

(2) 根据轻声的语音功能, 可以将轻声分为:非功能性轻声和功能性轻声。非功能性轻声具有独立性, 不与前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它主要以虚词为载体, 只是辅助性地传达结构意义;它基本上用于句子平面, 调节的是句子平面上的节奏, 基本上是句轻声。功能性轻声相当于传统的以形式为区分的不规则轻声。它不具有独立性, 必定与前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它基本上以实词为载体, 主要传达和区别词汇意义;它基本上用于词平面, 区别的是词平面上的意义, 基本上是词轻声。

三、轻声功能

二十世纪对于轻声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轻声的辨义作用, 即轻声可以区别词, 词义或词组。如:一、变读轻声后词性发生变化:名词变为动词, 如大意da51yi51 (名词) , 大意da51yi (形容词) ;动词变为名词运气yun51qi51 (动词) , 运气yun51qi (名词) ;二、变读轻声后词义发生变化, 如孙子sun55zi214 (名词) (指战国时一位著名的军事家) , 孙子sun55zi (名词) (指儿子的儿子) ;三、区别词和词组, 如:东西dong55xi55 (词组) (指方向) , 东西dong55xi (名词) (指物件) 。

近十年关于轻声功能的研究不断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具体表现在:

1、在进行语言研究时, 把轻声放在语音系统中进行研究。

轻声虽然有辨义功能, 但并不能把它看作是一种独立的调位。由于轻声不是独立的声调, 没有固定的调值, 因此, 尽管它有辨义功能, 但通常我们不把它看作是一种独立的调位, 或只把它看作是某一调位的变体。因此轻声词的辨义功能与调位的辨义功能在表现形式上是有所不同的。

2、从语用的角度来说, 轻声不仅在口语中对声带具有调节作

用, 而且可带来生动的韵律和节奏特征、能增强表达的情感色彩, 它所凝聚的词汇语法功能等也有助于体现现代汉语的文化灵性。

3、从语流中来看, 轻声是语流中非常活跃的一份子。

语言的美首先通过语音的美传达给我们。轻声作为语音现象之一种, 它的存在是有其审美依据的, 它在语流中具有的语音修饰作用。

近十年来的轻声研究, 无论是从研究方法还是从研究思路上, 都为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深化汉语轻声本体的研究, 增强汉语语音理论的可论证性和解释力, 从而更好地促进现代汉语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

摘要:长时间以来轻声研究一直是现代汉语语音研究的一个聚焦领域。研究历经九十年, 在不同的时期, 专家学者依照不同的理论背景, 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出发对汉语轻声本体进行研究, 成就斐然。本文通过对前人的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 使汉语轻声本体研究的更系统化和清晰化。

关键词:轻声,近十年,轻声词

参考文献

[1]劲松.现代汉语轻声动态研究[M].民族出版社, 2002.

[2]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集[M].商务印书馆, 2002.

[3]蒋宗霞.二十世纪汉语轻声研究述评[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0 (6) .

[4]刘莉李.20世纪汉语轻声研究综述[J].语文研究, 2002 (3) .

[5]李学军.试论轻声词的辩义功能[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7.

[6]李小凡.汉语方言的轻声变调[J].中国方言学报, 2006 (1) .

[7]李树俨.汉语方言的轻声[J].语文研究, 2005 (3) .

武安方言连读变调中的轻声 篇4

本文调查和分析的主要对象是笔者的家乡话——武安市武安镇话。武安镇为市政府所在地, 本文用武安镇话作为武安方言的代表, 以下简称“武安话”或“武安方言”。

一、轻声成分的类别

轻声作为一种语流音变的现象, 并不单独发生, 只能在词语或句子中出现。武安话的轻声“和北京话一样, 与一定的语法、词汇成分相关联, 可分为语法性轻声和词汇性轻声两大类” (张安生, 2005:78) 。

1、语法性轻声, 主要是后缀、虚词、后附性实词和重叠式词语中的重叠成分, 如下 (下有着重号的为轻声成分) : (1) 后缀:桌子梳子看头石头

(2) 虚词, 主要4是语气词4和助词:44

对吧4好啊4你哩4我的4说得4好听着4走了

4 (3) 后附性实词, 主要是方位词、趋向动词和通用量词“个”:

墙上地下里边头里放下起来出去4 (44) 想重起4叠来4成分4七:个4妈妈44星4星4说说44热热44光秃秃乱哄哄

4 4头儿头4儿4条儿条儿慢慢儿的厚厚儿的

2、词4汇4性轻声, 轻4声4成分不可4预4见4, 大多为4口4语4中的常用词语, 有些词的轻声成分也可以重读, 属于“可轻声”。例如:

耽搁合同讲究见识钥匙欺负明白44大夫请示444444节省/节省

二4、轻声的4音值

1、轻声的超音段音值特征

武安话的轻声是轻短的弱化音节, 但在连调中有调域较窄的三种调型变化:21、12和42。其中21是轻声的主要表现形式, 本源调不同的轻声字与一定条件的前字连读都可以有这种读法, 原调差异消失中和。12、42两种调型的出现条件既与轻声字的本源调有关, 也与前字的调值条件有关。调查表明:轻声的中和调值21出现在阴平、阳平、去声的本调以及上声的本调与变调53、入声的变调后;——是本源调为去声的轻声字的音值形式, 主要出现在阴平变调值、上声本调值、去声变调值和部分阳平、入声字后;——是本源调为上声的轻声字的音值形式, 只出现在入声变调值——后。

2、声音段特征的改变

武安话轻声音节超音段特征的弱化还引起了音段特征的一系列改变, 主要有:声母的浊化、脱落以及韵母元音的央化、脱落、增音等。由于武安话是一种有入声的方言, 一些本为舒声的字轻读后韵母添加了喉塞音尾, 读得象入声一样, 即所谓”轻声促化”现象, 如“桌子, 窗户”等。

3、武安话轻声音值的类型

近30年来, 随着调查的深入, 人们发现, 方言中轻声超音段音值的表现形式比普通话要复杂得多。 (魏钢强, 2000:28) 曾将南北方言轻声音值概括归纳为八种类型, 这八种类型如果按轻声弱化、中和程度出现条件又可进一步归纳为三种类型: (1) 轻声的音值表现完全受轻声字本源调的制约, 中和程度最差。比如浏阳话“轻声有高中低三种, 由本调决定” (魏钢强, 2002:21) 。 (2) 轻声的音值表现完全不受其本源调的制约, 本源调不同的轻声字音值中和, 并且中和为同一种音值, 如西安话轻声的21低降调 (据张安生告知) 。 (3) 轻声音值完全中和, 但轻声音高或调型变化完全受重读前字调值的制约, 例如普通话。第 (3) 种轻声音值的中和程度是最高的。

武安话轻声的复杂性就在于它的音值表现兼有上述 (1) (2) 两种形式的特点。轻声中和程度较高的音值只有[21]一种, 与西安话相似;而制约[12]、[42]音值出现的条件首先是轻声字的本源调, 与浏阳话相似;轻声这三种音值的出现同时都要受前字调值制约。

轻声音值的弱化中和程度也有一个历史渐变的过程。武安话轻声表现的共时层面的“乱”从历史角度看, 正是这种渐变过程的反映。可以预测, 轻声[21]高中和形式还会进一步扩展分布领域, 而[12]、[42]这样的低中和形式的分布会进一步萎缩, 最终被[21]所替代。轻声中和调[21]还可能进一步弱化, 弱化到如普通话的轻声那样, 音值完全受前字调值控制的程度。这种前景的出现也不是不可能的。

摘要:武安方言中的轻声可分为语法性轻声和词汇性轻声两大类。轻声的超音段音值特征表现为轻短的弱化音节, 但在连调中有调域较窄的三种调型变化, 并有进一步中和的可能。超音段特征的弱化还引起了音段特征的一系列改变。

关键词:武安方言,轻声,连读变调,音值

参考文献

[1]张安生:2005《银川话阳平、上声合并史新探 (上) 》[J]《河北大学学报》第1期

[2]魏钢强:2000《调值的轻声和调类的轻声》[J]《方言》第1期

日本留学生轻声声调习得偏误初探 篇5

现代汉语中轻声已经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对外汉语阅读教材所选文学作品中轻声音节占全部音节的比重可达18—21%, 而留学生面对时常出现而又难以捉摸的轻声音节往往茫然不知所措。因此说, 轻声研究无论对汉语研究还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和语音教学, 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目前, 也得到了普遍的关注。

日语与汉语有很多不同点, 元音、辅音和声调都有不同。因为近年来, 来中国留学的日本学生也来越多, 日本学生学习汉语语音出现的偏误, 开始引起了汉语教学界的重视和研究。但是, 在日常的对外汉语教学中, 日本留学生还是存在洋腔洋调的现象, 特别是轻声词的问题上, 发音发得不好往往会影响到词义的理解。所以, 轻声词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分析日本留学生轻声的语音模式对于对外汉语教学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二、研究目的

轻声在交流思想, 表达情感, 准确表义, 增强汉语口语的音乐性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 目前留学生习得轻声声调却存在着一些问题, 洋腔洋调比较严重。通过对日本留学生轻声声调偏误的分析, 可以初步了解留学生习得轻声声调出现的问题, 进而可以分析偏误产生的原因, 从而对对外汉语轻声声调教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三、听辨实验

1、发音人

实验发音人是在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学习的日本爱知大学学生14名, 就读于不同的班级, 这些学生均在日本学习汉语一年, 中国学习3个月。平均年龄19岁, 男生8人, 女生6人, 男生中有两名韩裔。一名在韩国学习汉语1个月, 一名未在韩国学习关汉语。无人参加HSK考试。

2、发音材料

发音材料表包括双音节轻声词和非轻声词68个, 其中非轻声词每种调类搭配各有3个词, 轻声词每种调类搭配各有5个词, 将以上词语打乱顺序, 并在词表前后各附加4个干扰词, 共76个词, 尽量包括了各种音节结构, 每个字都注有拼音。

3、录音方法

运用笔记本电脑Windows系统的录音机功能和手机的录音笔功能交替使用, 对实验发音人的发音材料进行录音。

4、数据统计与分析

在对20个双音节轻声词进行统计后, 留学生所出现偏误70个, 其中前字偏误28个, 后字偏误42个。

(1) 轻声双音节词前字的偏误

前字的偏误类型共有12种, 调查收集偏误占其中的8种, 通过对轻声双音节前字偏误的统计, 可以发现:上声的偏误率较高, 且分布比较分散, 被误读成阴平、阳平和去声的情况都有发生。因为, 上声是一个又降又升的曲折调, 但是, 日本人发音时往往不能体现这样一种曲折变化, 因为日语里只有从上往下, 或是从下往上两种变化趋势, 没有和上声相似的曲折变化, 而上声在从2度下降到1度之后, 又上声到4度, 是一种上声的势头, 所以很多日本留学生容易发成阳平调。同时, 我发现, 去声读成阴平的情况是偏误类型中所占比例最大的。因为去声的调值为51, 变化比较大, 日本留学生因为国民特点, 比较羞涩, 普遍不愿意进行变化较大的发音, 所以会出现降调起点偏低或是降不到家的情况, 所以致使去声的偏误也比较多。

实验结果发现轻声双音节词前字被误读成阴平的偏误所占比例最大。分析其原因, 首先是阴平是高平调, 发音难度不大, 容易发生偏误;其次, 日语虽然没有声调, 可是有一些相对音高的变化, 这种调型类似汉语的阴平调, 这样, 日本留学生再读阴平调时, 相对简单, 造成被误读成阴平调的情况较多。

(2) 轻声双音节词后字的偏误

在留学生发轻声双音节词所出现的70个偏误中, 后字轻声被读错的情况比较多, 为42个, 占60%, 在对轻声偏误的统计时, 发现了与轻声双音节词前字被误读的声调同样的问题——被误读成阴平的情况较多, 这与日本留学生发阴平调比较容易有关。同时, 也发现, 被误读成去声的问题也比较突出。这可能与日语的音调规律有关。日语的汉字有“音读”和“训读”两种, “训读”音调较多样, 但是“音读”往往都带有下降调, 日本学者长谷川良一指出:这种音读汉字时的下降调, 日本学生的脑子里已经根深蒂固, 成了牢固的习惯。

在这些被读错的轻声词中, 前字的分布也呈现了一定的特点, 在轻声发生误读时, 前字为上声的情况较多。这可能是因为, 上声的发音比较困难, 留学生在发音时往往会顾此失彼, 过多注意前字上声的发音, 而忽略了后字的轻声, 导致偏误增多。

同时, 在对日裔的6名男生和6名女生进行统计, 前字的偏误均为14个, 轻声的偏误, 男生17个, 女声22个, 偏误分布大体相同, 女生偏多。

在对轻声发生偏误的词进行统计时, 发现这几个词的误读率比较高, 它们是:耳朵26%、老实19%、头发14%。这些词有一个特点, 就是这些发成轻声的词都有本来的非轻声调。通过统计可以发现, 有本调的轻声词发生误读的情况占到偏误总数的79%, 比例相当大。

5、偏误原因的初步探讨

(1) 母语对习得二语的影响

通过对这次听辨试验分析后, 我发现, 母语对于二语习得影响深远。例如, 在日语里, 只有从上往下, 或是从下往上两种变化趋势, 没有和上声相似的曲折变化。上声是一个又降又升的曲折调, 但是, 日本人发音时往往不能体现这样一种曲折变化。日语的汉字有“音读”和“训读”两种, “训读”音调较多样, 但是“音读”往往都带有下降调。日语虽然没有声调, 可是有一些相对音高的变化, 这种调型类似汉语的阴平调。日语的这样一些特点, 往往会对日本留学生习得汉语是造成负迁移。而两名韩裔录音人的发音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2) 国民性格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日本留学生普遍比较羞涩, 不愿意开口, 也不愿意进行变化比较大的发音, 如去声51的发音偏误较多, 但是同等环境下的韩裔录音人, 所发生偏误仅占偏误总数的4%, 可见, 不同的民族对目的语的社会心理距离不同, 习得二语的程度也不同。

(3) 轻声的本调对发音影响较大

在这次调查词表中, 有本调的轻声词共六个, 占总词数的30%, 但是所发生的偏误却占79%。可见, 留学生在发轻声词时, 受词的本调的影响比较大, 所以这部分词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

四、结论与启示

通过上述调查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日本留学生在习得轻声声调时还是存在着较大的问题的, 造成日本留学生轻声声调偏误的原因相对复杂, 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避免此类偏误呢?在此, 也提出了一些建议:

1、加强听力练习, 培养学生的听辨能力

针对轻声词的本调对发音影响较大这样的问题, 首先, 我们可以让学生听辨音节相同的轻声词和非轻声词, 以及词的本调和读成轻声时的调, 进行对比分析。如:, 通过对这些区别特征明显的词进行听辨和跟读, 可以帮助学生分辨哪些是轻声词, 以引起他们的注意。

2、引导学生多读

通过实验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 平时发言积极的两名韩裔学生的偏误相对较少, 男生因为较女生积极勇敢偏误也较少, 针对目前留学生不愿意开口读的问题, 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多练, 这对于轻声词的教学至关重要。

3、通过在具体语境中的词语分析对比来加深学生对轻声词的记忆

可以让学生对比词的轻声读法和非轻声读法, 分别进行造句, 以达到分辨的目的, 或是由老师写出这样的两个句子让学生分辨, 例如:

大爷1.在这, 他可是大爷, 谁都得听他的;2.大爷, 西南村怎么走?

轻声是一种颇为复杂的音变现象, 留学生在习得轻声时困难较大, 所以, 在对外汉语声调教学中, 一定要加强对轻声的教学, 才能进一步减少偏误, 使留学生能够轻松自如地对轻声进行发音, 真正解决洋腔洋调的问题。

摘要:本文通过对南开大学日本留学生轻声声调偏误进行抽样调查和分析, 初步了解留学生习得轻声声调出现的问题, 分析偏误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轻声声调,偏误

参考文献

[1]罗常培, 王均.普通语言学纲要[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57.

[2]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

上一篇:药物副作用下一篇:省级示范特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