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规范

2024-10-14

网络规范(精选12篇)

网络规范 篇1

摘要: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 加强网络道德建设需要高校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建立一个文明网络社会, 国家的相关法规政策的完善、学校对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视和互联网技术是必要条件, 每位网民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取决定性因素。本文通过调查当下大学生网络不文明行为的表现提出加强网络道德建设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不文明行为,网络道德建设

2010年1月15日, 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在京发布《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数据显示, 到2009年12月31日, 中国网民总人数达到3.84亿, 其中学生网民占28.8%, 大学生上网率超过85%。是中国庞大网民队伍主力军。网络社会的兴起带来大量的社会问题, 网络社会中的不文明行为同现实社会的不文明行为相比, 其行为后果具有更大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因此, 关注和规范大学生网民的网络文明行为显得尤为重要。高校的管理者和学生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结合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基本策略, 正确引导大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需求, 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1 大学生网络不文明行为的表现

在网络的高度自由开放的信息社会中, 大学生既能吸取许多及时、有用的信息, 也有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品德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并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校园问题。据调查显示, 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常见的不文明行有散布虚假消息, 诽谤他人;语言低俗恶劣, 谩骂和攻击他人;浏览不良信息网站;侵犯他人权利等。

1.1 散布虚假消息, 诽谤他人

大学生在网络聊天中表现得易怒, 情绪激动、口无遮栏。他们会随意在互联网的聊天室、微博和各种贴吧、BBS上发泄自己对学校或者其他人的不满以及比较偏激言论。不论是国内外事件、国家新出台的政策法律、学校的教学行为、社会热点问题, 还是热播的电视电影等、都可以成为他们交恶的导火线。他们经常不是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而是在网络上为了好玩随意编造或者夸大事实, 散布不实言论、恐怖事件, 转载虚假信息以引起别人的关注。由于网络社会的开放性和虚拟性以及相关部门对网络资源的来源和传播的监管力度不够, 网上信息容易造假。有一部分不良企图的人, 利用网络社会的漏洞, 在网上散布虚假信息或故意制造一些轰动性的话题。

1.2 语言低俗恶劣

有部分大学生在上网过程中, 言语中习惯性渗透着不健康的内容。从他们网上昵称到聊天、发言的内容, 频繁出现低俗、污秽的词语。经常出现互相谩骂、挑衅闹事, 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 所用语言不堪入目。网络上的大学生与现实中的似若两人。另外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对一些话题经常分辨不清, 很多时候在事情真相未明的情况下盲目跟风和加以批判, 用极尽挑剔的眼光看待社会现实, 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卷入“口水仗”中。

本人通过500人调查问卷调查统计, 学生有在网上时有使用过粗俗言语或谩骂他人, 占中人数73.07%。有26.93%的学生表示他们从未在网络发出不文明言论。有401名学生认为应该学校采取措施监控在网络不文明行为, 但也有部分学生认为可以接受此类行为。

1.3 出现双重人格、自我价值迷失

人格是指一个人在其生活实践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各种心理特点的总和。健康人格的形成必须建立在现实社会的基础之上, 脱离不了现实社会的环境影响。而网络社会中交往行为, 主体是虚拟的身份, 可不受社会道德的约束。这种高度自由的环境使大学生可按自己意志任意妄为, 没来得及理性思考就已被网络社会所影响并同化, 迷失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 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忽略自己的社会责任和现实生活中所形成的道德约束, 造成现实和虚拟的双重人格特点。

1.4 形成网络犯罪

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 现实社会中的伦理和法律约束形同虚设, 失去了它应有的威力, 如果人们没有高度的道德自律和法律意识, 容易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认感, 会大肆放纵自己。

1.4.1 成为网络黑客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人们对信息崇拜现象开始。黑客和计算机病毒的出现是信息崇拜的一种极端表现。某些大学生利用自己专业的特长, 编辑计算机病毒在网上发布。成为了网络黑客, 给网络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

1.4.2 侵犯知识产权

四通八达的网络及其海量信息资源为大学生获取新知带来了巨大的便利, 给大学生获取知识提高便利渠道的同时, 信息的加工和处理的数字化极大地方便了信息的复制和抄袭。严重侵犯知识产权, 触犯了法律。

1.4.3 侵犯他人隐私权

隐私权作为人的基本权利之一, 应得到充分地保障。在网络社会使用个人资料比较普遍。青年人中出现了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刺探他人私密信息;得到他人私密信息后, 干扰他人的正常的生活;对他人私密信息在当事人不知晓的情况下进行非法传播等行为。

2 加强网络道德建设的几点建议

要建立文明的网络社会, 首先提高参与者的自身素质。大学生作为网络社会的主力军, 必须提高其内在的道德修养。另外方面高校应该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2.1 加强大学生自身修养

2.1.1 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现代社会中, 大学生学习压力比较大, 生活比较单调。随着电脑的普及, 物质生活越来越富有, 精神生活空间却越来越狭小, 他们读书在绝大部分时候是为了考试、就业等硬指标, 他们忙于应付学校的各种考试, 部分学生沉迷于网游, 而并没有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作为高校应该多开始人文素养课程供选修, 注重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2.1.2 培养大学生的自律性

在网络社会的虚拟环境中, 人的一切行为缺乏他人监督和约束。在这种几乎无约束的环境下进行的自觉行为, 需要依靠个人的良知与责任来调控。这就靠高校平时对大学生的自律性培养。这是网络社会对个人自律提出的挑战。自律, 指在没有他人的现场监督的情况下, 用内省的方式去审视和判断自己的行为, 自觉、主动地遵循社会规定的法律法规和道德传统, 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自律并不是用一条一条的规章制度来束缚自己, 而是强调行为者的理性精神和自控能力。大学生网络的自律性同时也考验了一个高校对学生培养的成果。

2.1.3 加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靑年阶段属于人的世界观形成的时期, 学校的思想政治教必须担负起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责任。人生观是关于人生目的、态度、价值和理想的根本观点, 而价值观则是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2.2 加强心理素质教育, 建立正确的沟通方式

2.2.1 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大学生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更要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适应能力。“健康的心理品质是指奋发向上、积极乐观、健康成熟的生活情感品质, 坚强的意志品质, 良好的合作精神品质。健康的心理品质和完美的人格品行的人具有远大而稳定的奋斗目标、正确的自我认识、强烈的道德责任、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的适应能力、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高校可以从加强学生素质拓展课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2.2.2 加强大学生的美学教育

使大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 必须将人的心理、社会、道德和审美等要素有机统一。人类的认识是人类在一定客观范围和程度上征服自然的结果。人对客观事物的审美关系具有价值性。美是审美价值的一种最基本的标尺。美的概念是对象或现象的形式和内容的和谐统一。美的现象具有统一的审美属性和价值属性, 其基本因素就是要引起人的生理的愉悦反应, 同时又是变化多样的, 这种变化多样是针对不同的人群和不同的社会而使人产生个性的喜好和精神兴奋。

2.2.3 开设学校传播素养教育的通识课

传播素养教育是通过伴随传播媒介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全民应有的一种素质教育。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的工作生活离不开信息的传播, 尤其在网络社会中人们被眼花缭乱的信息所包围。人们必须学会有效地利用资源和辨别信息的真伪良莽, 拒绝不健康的信息数据。人们要依靠媒介素养教育来提自身的获取信息和选取信息的能力, 正确地运用网络资源, 促进个和社会的健康发展。“传播素养是指人们对媒介所提供的信息拥有自己的判断, 对所接触的信息不盲目接受, 而是批判性地选着性的欣赏, 并且学会利用媒介获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信息。

2.2.4 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

学校对学生网络行为的规范和网络道德教育的成效, 不仅仅取决于对网络技术的管理方面, 更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融于一体, 全面推进。这要求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但要提高自身的网络知识和网络素养, 还要学会将把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有机地结合起来, 有针对性地、有效地去解决青年人面临的新问题。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大学生逐渐成为网络社会的主体, 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2.3 加强外在平台建设, 加强网络法制教育

2.3.1 加强对网络资源的监管, 净化网络环境

网络是天使与恶魔的结合体。我们每个人在享受互联网带来的巨大便利的同时, 也受到它的伤害。网络是谣言蔓延的最佳载体和传播途径, 它会无限放大原来信息的威力, 甚至在中间的任何一环节中进行改变。网络上疯传的各种虚假消息, 不仅扰乱网络社会的正常运行, 为人们的现实社会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甚至人心惶惶, 影响社会的稳定。首先, 政府部门要加大对网络市场的监管力度, 规范网络市场, 学校要建立网络建设监督的长效机制。成立网络建设监督小组, 尤其对学校网络行为进行监控, 制定合理的监管制度。

2.3.2 加强青年人的法制教育

法律素质是当代公民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作为法制社会的一员我们必须做到知法、懂法、守法、依法行事。学校通过基础法律知识和法制观念教育, 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 懂得使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大学生作为国家栋梁, 担负着国家未来的发展重任, 其法律素质的高低对国家长远的发展, 民族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 结束语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 承载着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希望,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要求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社会和学校必须采取积极措施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 促使大学生养成网络文明习惯, 创建和谐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09) [EB/OL].

[2]蔡蓉英.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与应对策略[J].教书育人, 2003.

[3]叶通贤, 周鸿.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行为及其对策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9.

[4]张素玲, 张宝华, 上官林武.大学生网络道德调查分析[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3.

[5]李祥永, 蒋明明, 等.网络对大学生德育的影响调查及研究[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2002.

[6]戴伶俐.网络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及教育对策思考[J].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

[7]阿拉腾苏布达.青年网络不文明行为的教育与引导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2.

网络规范 篇2

一、选稿要求

1.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正确把握舆论导向,与党和政府的宣传口径保持一致,不得选用与中央宣传口径不一致、中伤我国、不利于祖国统一、攻击党、政府和国家领导人、违反民族宗教外交及其它政策,以及宣扬封建迷信、色情、暴力和明显失实、泄密的稿件,选稿时要通读全文,绝对保证无上述内容。严格禁止出现政治性差错。2.转载新闻要紧扣网站名称和行业特点,体现网站特色,选用健康向上、新闻价值高、可读性强的环保行业稿件,不遗漏用户关心的重要新闻,不断充实网页内容。

3.拒绝发布虚假新闻。

4.坚决不发布对客户不利的新闻,包括攻击、诋毁客户的新闻。

5.同行业网络竞争对手的原创稿件不用;但可以就其新闻主题编辑整理类似稿件。

6.鼓励和提倡信息内容的再加工和处理,避免简单的重复和拷贝,杜绝不良倾向。

7.摸准媒体更新规律,及时捕捉新闻,提倡“抢新闻”和适时发布,缩短与事件发生和信息源的时差。

8.对热点新闻注意从不同角度选稿,多方面报道,连续报道,深度分析,形成气候,但内容相同的只选一篇。

9.保证网站所有新闻页面的时效性,对各页面中过旧新闻及板块要及时进行更新。

10.发布前要对每一条新闻进行浏览,发现并修正其中的错误,避免知识性、文字性差错。

11.对于一些需要客户审核的新闻稿和专访,需经客户审核后才能发布。

12.发布的新闻应保证布局合理、美观,段落之间错落有序,重、次内容及小标题分明清晰。

13.当日发布的行业重要新闻,要设置其中的突出强调权限,以在首页重要位置突出显示。

14.尽量不要发布政治性强、负面、和社会性质较强的新闻。

二、标题规范

1.新闻标题应依倾向于行业进行编辑,使之合理、概括、新奇、引人注意。

2.标题句型完整,主谓宾齐全,行文通顺,言之有物,简要点明事实,避免出现同样词语,不能断章取义、以偏概全,仔细判断文章含义,避免因题目理解问题造成法律纠纷和政治错误。

3.尽量使用单句式标题,主谓宾结构必须完整,避免出现双谓语,必须有动态词汇,主要为“主体+行为+客体”;标题中尽可能避免“的”字结构、“是”字结构,“和”字结构等静态句式出现;控制双句式标题、倒装句标题和被动语态标题的数量。

4.所有新闻标题长短基本一致,不能折行,不能过长或过短。

5.标题严禁出现错别字。

6.标题涉及重要政治人物(特别是国家领导人、敏感人物等)时,其职务要标注准确,可以参考以前发过的新华社文章。

7.标题中的中国地名应避免使用简称,如蓉、豫等;市、县地名应考虑网友是否知晓,前面加上省或自治区的名称,避免采用不为人知的地名、人名。涉及国家名尽量写名,约定俗成的可用简称,比如美、英、俄;容易混淆的不可用简称,如巴(巴基斯坦、巴勒斯坦),阿(阿富汗、阿根廷)等。

8.非新闻事实类文章可在标题中注明类型,如评论、观点、报告、分析等,在类型后加冒号。

9.标题中不得出现非标准式缩写和港台式写法。例如:“星加坡”(港台称法)统一写成为“新加坡”,“纽西兰”写成为“新西兰”,“单车”改成“自行车”等。

10.有图片的新闻在标题后注明“图”。

11.重点媒体的文章,或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需要强调媒体出处,如欲表明文章权威、敏感或有争议性等,可以在标题前标注媒体名称。

12.标题中提及的人名如果不为网友所熟知,应在不折行的条件下注明职务

或头衔。

13.如标题链接为专题,则应标注“专题”二字。

14.标题中尽可能不使用英文。

15.标题一般不用标点符号,如果标题为两三个并列的短句,中间用半角空格较好,一般不用逗号、顿号。

三、新闻来源

1.转载新闻一定要注明信息来源(即便是网友原创也要注明),保证不牵扯版权问题。

2.尽量注明原出处,找不到原出处,则以最后出处为信息源。

3.转载文章时不得遗漏作者姓名。

4.台湾报纸或通讯社改为“台湾消息”、“台北消息”或“台湾媒体报道”。

四、新闻正文 1.所有正文应没有错别字和英文的错误拼写,无明显汉字标点符号错误。

2.文中或署名不应出现“本报”“本网”或其他媒体字样,应删去;文中出现的繁体字一律改成简体,标点用横排符号,文尾“完”字删去。3.文章开头“本报讯”、“本报某日电”后和正文、记者删除。每行段首缩进两个字节(中文全角状态下)。

4.正文文章如果出现作者署名,必须予以保留。作者名字可以放在文章的末尾(最后一段句号后)。

5.提倡缩编、精编,从报纸转成网络文稿,常常形成完全或基本雷同的两段文字,应删去雷同部分。

6.文中“今天”、“昨天”应改成具体日期。

7.正文中不要出现同一文章拷贝两遍、分段不清,小标题和正文联在一起等问题。

8.文章中的小标题一定要单独一行,并加粗。

9.不得出现“中华民国”、“民国”,不得将台产说成国产。对于台湾的一些内容必须引用的,要加引号,如台湾“国防部”。

10.正文中的所有标点为中文标点,所有数字和英文一律采用半角,如123(全角)应改为123(半角)。

11、稿件中的汉字、标点符号变成“?”、“囗”或空格的,应据原稿改正。12.港澳台和国外报纸译名与大陆译法不同,应改成规范译名,译名中的“·”不得写成“.”。13.正文中不得出现英文单词间无空格。

14.杜绝错字、别字和自造字,注意平时积累,避免符号代替的情况:例如:“朱镕基” 用“朱(金加容旁)基”代替。

15.部分网站的文章每段末尾有乱码,注意去掉。16.如果原文出现明显错误或者解释不清的情况,可以注意适当加注解修正。

17.重点文章须加超链接,主要是专题,与事件直接相关的报道等。

18.处理重点文章或重要事件的后续报道时,文章中提到的以前报道过的事件要加超链接指向此前相关报道。

19.文章中原则上不要出现网址、E-mail地址,或其他网站的超链接。

20.所有原创稿件必须认真较对、审核,尤其是采访和聊天实录。

五、图片处理

1.除充分利用现成的图文稿件外,可将分别报道的图片新闻与文字新闻加以组合,以利网民阅读。

2.所选取图片一定要注意版权,使用与原文出处不同的图片要注明该图片出处。

3.图片选择的主要标准是:清晰、明亮、信息量大。

4.用压缩技术提高显示速度。

5保证图片不变形。

6.图形文件扩展名必须为“JPG”。

7.所有图片必须有图片说明,其中必须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基本要素。

8.图片说明中所有主要人物必须注明姓名和职位;严禁以单独一张图片(没有任何其它代码)为新闻最终页的表现形式。

10.图片要尽可能注明摄影者。

“网络语言”的引导与规范 篇3

我们不能否认,网络给我们提供了高效、高质量的工作和生活,“网络语言”中相当一部分精品也一样会给我们带来表达上的精准和便捷。所以,部分“网络语言”也一样有着它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可以断言,其中的部分词语,尤其是表意精到,具备其他词语释义无法替代作用的“网络语言”,会在今后的某个时期被认可,被纳入“规范汉语”里。但是,大浪淘沙,真正能够流传下去的网络词语毕竟是少数,而那些刻意为了扮酷、显“潮”的“网络语言”便会因为不再时髦而慢慢被人们遗忘,会被淘汰。即使收入《康熙字典》或者《中华大字典》的字词,里面也有数不清的、我们不认识而且也用不着的汉字。

我们也注意到,那些使用“网络语言”频率较高的学生往往学业成绩不太理想。这就要老师们问个为什么。也许老师们会说,他们成绩差,不务正业。其实,这样认识就有点不负责任。这些学生高频率使用“网络语言”,也是一种渴望标新立异,具有好胜心的表现,这种求新求特求异的做法正是创新精神的一个方面。他们在学业成绩上得不到满足,自然追求其他方面的成就感。其实他们是值得同情、需要被认可的,我们有责任爱护他们。正确地引导学生冷静地看待它的存在价值,既不冷酷地剿灭它,也不狂热地追捧它,让学生明白满口“网络语言”算不上“新新人类”,它跟其他语言一样只是一种表达工具而已,任由其泛滥下去会对语言文化产生不利的影响。

在使用上,尤其是学生作文里,“网络语言”可以作为加上引号的引用词,而不应该作为正常表达词语出现,尤其是考卷里面使用它会让判卷老师无所适从,使用不被判卷老师认可的词语其后果可想而知。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里没有设置“新词语”栏目,而《中华现代汉语词典》里设置了“新词语”栏目,但里面收录的词语也具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而且具备了“约定俗成”的特性。

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与规范 篇4

在近几年的一些典型案例中, 如宝马撞人案、妞妞事件、孙志刚事件, 网络舆论监督都起到了非常有影响的作用。但是, 也正是由于网络媒体独有的特性, 使网络舆论具有不可忽视的内在缺陷。这几年, 网络舆论暴力渐渐凸现于公众的视野, 因网络舆论暴力所导致的社会事端也越来越多, 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担忧。网络媒体要把社会相关部门的规范引导与网络管理者、网民的自我约束相结合, 在法律的规制下形成良好的自律机制, 最终规范网络舆论环境, 树立网络舆论监督的权威性。

一、合理有效地开展网络舆论监督

与传统媒体相比, 利用网络进行舆论监督有特别的优势。

1. 网络舆论监督更具有公众监督的色彩

按照法律, 我国公民拥有对国家、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监督的权力。这项权力长期以来由新闻媒体替代。而我国传统媒体多担负着党和政府的“喉舌”角色, 媒介监督往往带有一定的组织性质和行政色彩。加之传统媒体在新闻发表的程序上比较繁琐, 信息的采集、制作、发布等环节都需要耗费较大的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 因此, 进行舆论监督的成本很高。网络舆论监督更具有民间性的特质。“互联网打破了新闻传播者和新闻接受者的森严壁垒, 在信息社会中, 每一个人都成为潜在的新闻记者, 当然更可能是隐性记者。” (1) 所谓“全民皆记者”的说法, 指的就是公众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网络传播信息, 发表言论。

2. 网络舆论监督更具有“过程”监督的意味

由于受信息发布技术和制度的局限, 传统媒体开展舆论监督往往很难做到和事件发展保持同步。在网络中, 不论是传播信息还是发表评论和意见, 几乎都可以在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里实现。网络信息的驻留特性, 也使得人们根本不必担心会错过接受信息的时机。因此, 网络舆论监督可以与新闻事件的发展保持同步跟进状态, 更具有“过程”监督的意味。此外, 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机制使其无法与公众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 信息得不到及时反馈, 传受双方互动性较弱。而网络的即时互动特性, 打破了传统传播模式中传受双方的固定角色, 每一位公众既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传播者, 又同时可以是信息的接受者、使用者。

3. 网络舆论监督主体与被监督对象拥有平等的话语权

在我国, 传统新闻媒体都属于国家行政事业单位, 拥有相应的行政级别。这些新闻媒体进行舆论监督一般都是面向行政层级低于自己的部门、单位、社会组织或个人。它们可以对监督对象进行批评、责备和督促。这种舆论监督会给被监督对象感到较大的社会压力和行政压力。同时, 在这种舆论监督实施中, 被监督对象一般也没有直接反驳或对抗的机会和话语权。而在网络上, 对被监督对象不存在任何意义的行政威压。同时, 被监督对象也可以针对不利于自己的网络舆论在网上发表言论或看法, 据理反驳。可以说, 在网络媒介中, 舆论监督主体与被监督对象拥有完全平等、自主的话语权, 双方甚至还可以随时就相关问题进行对话和交流。

二、防范与应对网络舆论暴力

舆论本质上是一种公众意见, 舆论调控得好, 可以使政府体察民意, 顺乎民情, 加快社会进步, 加速社会民主化进程。反之, 则会给社会带来一系列祸患。在我国, 新闻媒体开展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是一种权力, 也是一种责任。网络媒体同样如此。

1. 缺乏约束的网络舆论自由, 容易导向网络舆论暴力

网络是网民的舆论舞台和阵地。网民由于拥有相对自主的话语权, 可以就某些社会事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最后形成对社会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公众意见。这其中不乏切中时弊的中肯评论和建设性意见。然而也有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 宣泄过激情绪, 从而造成网上舆论鱼龙混杂。更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信息造假者和谣言传播者, 借机生造事端, 混淆视听, 制造混乱, 严重的还发展到干预司法程序, 误导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 影响政府决策和行政。

网络媒体的开放和兼容, 给公众提供了言论自由的空间。但这种自由如果不加节制后果是可怕的。良性的网络舆论, 可以有效地推动社会进步与社会和谐, 反之, 则会加重社会问题, 深化社会矛盾。因此, 要科学看待网络舆论, 在合理开展网络舆论监督的同时, 积极防范和应对网络舆论暴力。

2. 防范与应对网络舆论暴力的措施

防范与应对网络舆论暴力, 就必须对网络舆论进行必要而合理的规范和引导。要做好这一点, 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共同着手。

第一, 加强网络传播的法治化管理, 用法律来规范和引导网络舆论。自1994年正式引入互联网至今, 我国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有关网络运行、网络信息安全、网络信息传播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但是总体上看, 我国的网络管理法规并不完善, 以致不少在网络上做出了不道德行为甚至违法的人, 可以钻法律或政策的空子而逍遥自在。因此, 需要大力提高网络的法治化管理水平, 制定出更加具体、细致、可操作性强的法规条文约束网络传播行为。特别是对一些介于道德和法律方面的行为给予明确的界定, 提出管理办法。

第二, 加强网络道德建设, 用道德力量规范和约束网络舆论。网络的匿名性和隐蔽性特征, 带来了网民的自我约束力下降, 道德感降低。加强网络道德建设, 在网络上形成扬善驱恶、扶正祛邪的良好风气和舆论氛围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网络媒体工作者应该着重培养职业道德修养, 提高业务能力, 充当好网络“把关人”角色, 时刻以对公众高度负责的精神, 奉公守法, 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和不道德行为, 规范网上信息内容, 为形成良性的网络舆论创造条件。

第三, 加强网络主流媒体建设, 树立网络舆论的权威和声誉。与传统媒体不同, 网站没有独立的记者, 网站上大多数新闻都转载于传统媒体。所以, 必须加强网络主流媒体建设, 效仿传统媒体, 塑造网络媒体品牌, 树立网络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政府应在资金、政策上对重点新闻网站给予必要扶持, 造就一支政府管得住、网民信得过的主流网络媒体。

同时, 网络编辑和论坛版主应提高设置议题的能力, 尤其是对重大事件议题的设置。网络编辑要能够编排有引导性的事件和问题, 使之成为公众议论的焦点, 形成预期的社会舆论。

注释

网络规范管理制度 篇5

二、校园网由计算机网络中心负责运行、维护,各部门不允许与其它互联单位私自连网,不允许各部门和用户发展校外用户连入校园网,不允许利用校园网进行经营性活动。个人用户要求入网统一由计算机网络中心负责管理。学校对网络运行过程中一切非管理人员人为过错造成的后果不承担责任。

三、连入校园网的部门和用户必须严格使用由计算机网络中心分配的IP地址、用户帐号,不得转借、转让和盗用,由计算机网络中心负责对其进行监督、检查。

四、连入校园网的部门必须指定一人协助网络管理员管理本部门网络运行,并负责相应的计算机及周边设备日常保养、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工作,及时登记并保存有关记录。网络管理员要指导其对各自负责的计算机系统、网络系统和上网资源进行管理。

五、校园网上所有工作人员和用户必须严格执行安全保密制度,对所发布的信息负完全的政治和法律责任。不得利用计算机网络从事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等违法犯罪活动,不得制作、查阅、复制和传播妨碍社会治安和有伤风化的信息。

六、在校园网上不允许进行任何干扰网络用户、破坏网络服务和网络设备以及私自修改网络配置等活动;不允许通过网络传播计算机病毒、发布虚假和涉密信息;不允许利用网络侵入未经授权使用的计算机和冒用他人身份从事网上活动;不得在网络上利用各种手段非法窃取他人信息和侵犯他人的正当权益。

七、校园网管理工作小组应定期对各处室机户进行有关的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教育,并对上网信息进行审查。凡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严禁上网发布。

八、校园网的所有用户必须接受并配合国家有关部门依法进行的监督检查,并有义务向网络管理员和有关部门报告违反本管理条例的行为。

九、对于违反本条例的部门和个人用户,学校将依照情节轻重对其相应采取警告、停止网络连接、诉诸法律等惩罚措施。

十、凡连入校园网的各部门和个人用户必须接受并保证遵守本条例各项条款。

十一、本制度由学校校园网建设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解释并实施。

网络软新闻的语言特色与规范 篇6

关键词:网络 软新闻 语言特色 规范化

硬新闻(hard news)和软新闻(soft news)是新闻业务中常常提到的一对基本概念。然而,这对观念到目前为止还没能在业界完全达成共识,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业界对这两种新闻形式有不同的区分角度。比如有人从新闻报道的类别进行区分,也有人从新闻写作方法进行区分。目前比较常见的一种理解就是:硬新闻指题材严肃、着重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政治、经济和科技新闻,是一种强调时间性和重大性的动态新闻,重在迅速传递消息;软新闻指不平常的、奇怪的、娱乐的新闻,写作风格轻松活泼,主题可能会不应时或不甚重大。

我们基本同意这样的理解,但是同时我们要指出,绝对地按照新闻题材来对软硬新闻进行区分,也是不恰当的。硬新闻通常是短小精悍、语言精练的,适合即时消息的传递和报道,但未必仅限于政治、经济类新闻,而软新闻虽然常常使用散文式的写法,但也未必要局限在社会新闻和娱乐报道方面。应该说,无论是硬新闻还是软新闻,都适应于各个领域的报道,因报道的环境和要求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报道方式。而网络软新闻,就是那些以网络为传播媒介的软新闻,我们将以一些著名的门户网站作为分析对象,探讨网络软新闻的语言特色和规范问题。

一、网络软新闻的语言特色

1.新闻导语篇幅普遍较长,话语结构复杂,常使用引用、比喻、双关等修辞手法。硬新闻,比如即时消息报道,新闻导语通常是简洁明了,直入主题,常常使用一个主谓句,就把时间、地点、人物以及基本事件交代清楚。而网络软新闻,导语部分往往比较长,而且不会直接交代主题,往往会通过引用一段话、一段名言警句或者是一些比较有诗意的表达方式,吸引读者继续向下看。比如新华网的这则新闻,标题为“难忘‘郅青春”,导语是这样写的:

人生,或许就是不断的相遇和道别。18年前,“追风少年”横空出世。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年近19岁的王治郅和刘玉栋、巩晓彬、胡卫东等“黄金一代”一道,帮助中国男篮史无前例地闯进前八,世界也因此记住了这个高快兼具、技术细腻的家伙。……

借用热门电影《致青春》题名的语言框架,达到了一语双关的修辞效果,导语开头部分以回忆为主线,使用有散文写作意味的方式,勾起网民们对篮球运动员王治郅年轻时代的记忆,一下子就营造出了气氛,再往下才是逐步过渡到正题,王治郅将在本赛季末退役。

有的时候网络软新闻的导语看似与主题背道而驰,最后再话锋一转,言归主题,比如这则新闻:

昨晚,央视新闻报道说国产电视剧《潜伏》在朝鲜遭遇热捧,男主角成了不少朝鲜姑娘倾心的对象,女主姚晨在微博上流泪呼唤:“则成欧巴,我们终于混成国际影星啦!”……

从导语看上去,似乎是准备讲述外国电视剧在朝鲜的热播情况,但是事实却不是这样,新闻导语的最后一部分是这样的:

这些都是好消息,不好的消息是,去年11月,韩国《中央日报》曾经报道说,有80名朝鲜人因为看韩剧遭到处决。在这个神秘的国度,群众的电视电影生活到底是怎样呢?

报道口吻的180度大转弯,以一个设问句的方式引起了广大网民对朝鲜国内影视生活的极大的兴趣。这种导语写作方式,在一般的硬新闻中是不会出现的。

2.新闻主体部分的语言富有创造性。软新闻的语言风格非常明显。从用词角度来看,软新闻对词语的选用比较大胆、前卫。网络流行语、网络新词句都是软新闻热衷使用的对象,网络软新闻中还大量使用外来词、字母词、方言俚语,甚至是临时造词。在篇章特征上,软新闻对长短句式、整散句式的使用不一而足,风格自由,多数也不追求倒金字塔型的写作结构,有的采用螺旋上升式的结构,有的使用层层递进式的结构,还经常伴随着引语、插说等补充性的话语。不同于硬新闻的零度修辞倾向,软新闻为了抓住网民的兴趣,非常重视文本写作的艺术,软新闻会使用大量华丽的辞藻,借喻、暗喻、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飞白等都是在软新闻中普遍使用的修辞格式。语体风格上软新闻呈现出一种“混搭”的特征,有时非常口语化,甚至接近市井语言,有时又非常文学语言化,把新闻当做诗歌、散文等艺术形式来写。“混搭”不是“乱搭”,它取决于新闻主题的类型,根据题材选择适合的语体风格,最大程度上吸引网民的眼球。我们来看一则来自新华网的软新闻,题目是“盘点影视剧中那些无法复制的极品前任”,里面用字母词“TNT”来借喻强势的女人,并使用了很多诸如“极品”“劈腿”“作女”“闹炸”的网络流行词语,新闻还创造性使用了一些超常规搭配比如,“‘新鲜出炉的离婚夫妻”“校花一枚”“女人沦为前任”等,在语言风格上给人一种很新鲜很风趣的感觉。

3.新闻结语有明显的主观倾向。硬新闻通常是零度情感介入报道,旨在客观传递消息。而软新闻不以事件报道为主要目的,通常是讲述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与社会趣闻、明星和名流们的活动、社会或是自然的异常现象,也可以是热点新闻的后期报道和深入报道以及人物特写,等等。因此软新闻对新闻内容的报道通常是演绎式的,故事性、情节性、趣味性,强调故事化和文学化,这就必然带来软新闻的主观描写和论述的倾向。这种倾向贯穿于整个新闻文本,但是结语部分的主观倾向最明显。我们来看一则来自新华网海外版的新闻,是对云南香格里拉失火事件的后续报道,结语部分是这样的:

有人甚至把中国形容为失控的列车,似乎不懂得刹车或无意于刹车。此说未必准确,但我们仿佛进入了一个仓促而无序的时代,却有一定道理。为此,有人呼吁:中国哟,请你慢些走,停下飞奔的脚步,等一等你的人民,等一等你的灵魂,等一等你的道德,等一等你的良知!其实,快未必坏,慢未必好,其间判断的标准应该是质量,是品质,是从容,是规范。但愿有一天,我们把良知放在利益前面,把秩序放在仓促前面,将灵魂交给责任,将希望留给未来。

这则新闻显然不是在对失火事件调查进程做动态的即时报道,而是通过火灾事件,透视经济至上的时代那种大跃进式的贪快的发展思路。结语部分连用了排比和层递的手法,同时使用了比喻、比拟、仿词等修辞格,生动地表达了新闻作者的主观情绪。

二、网络软新闻语言的规范化思考

如上所述,网络软新闻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和特色,对于软新闻的语言使用情况,我们应该有一种更为宽容的态度。我们不一定非要用中央台新闻联播的语言规范要求去对待网络软新闻,毕竟语体不同,受众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整体而言,网络软新闻的语言使用应该是相对自由些的,软新闻的词语选用也可以适当大胆一些,但这不等于说网络软新闻的语言是无序的。我们认为,网络软新闻的语言在以下方面应该注意规范问题。

1.避免使用错字和出现明显的语病。软新闻即使不一定像硬新闻那样字斟句酌,但也不能失去新闻文本的基本准则。网络是个开放的动态的传输媒介,对于时效性的追求强于其他传统新闻媒介,因此网络新闻的审稿制度也不太严格,很多时候都是即时编辑即时发布,再加上部分网络编辑的语言文字功底稍显欠缺,就会造成新闻文本中的错字和病句现象。软新闻通常文本较长,用字用词较多,语句的组织相对较复杂,这些在客观上都会造成软新闻较之于硬新闻会更容易出现错误。我们看两则有错字的新闻:

5月18日,张梓琳出席BOSS北京时装秀,身穿金色深V亮片吊带裙的她十分性感有带有古典美。

正所谓人红是非多,或赞的同时也遭受了不少的非议。

这里“又带有古典美”写成了“有带有”“获赞”写成了“或赞”。这种现象很常见,都是编辑在新闻发布时同音输入的失误,只要在文本编辑结束后认真审校一遍,这种错误完全可以避免。而语病错误就不是输入失误这么简单了,我们再看几则来自新闻:

一向最懂得打扮吸睛的舒淇这次也不让人失望,出席活动的舒淇选择了一条裸色超柔软面料的深V长裙,腰间的金色宽腰带为整体搭配增色不少,个性而潮流的金色配饰果然抢镜。

当地的居民称对巨石的被破坏感到非常难过。

球迷们在酒吧的谈话就是如此。这些谈论只会造成争论,给足球界人士带来毫无益处的情形。

“吸睛”应属于生造词,而且在网络新闻里时有出现,这个想表达的“吸引眼球”意思而生造的词语,是不规范的。“对巨石的被破坏”是一个不太规范的欧化句式,很有可能是原版英文新闻直接翻译过来所造成的,应该改为“对巨石被破坏感到非常难过”。“给足球界人士带来毫无益处的情形”,这个句子就更离谱了,明显搭配不当,应该就是“对足球界认识毫无益处”。

2.网络软新闻要加强语言的严谨性,语言表达不能过于随意。虽然软新闻通常在报道一些看似不太重大的社会新闻,有时颇有些家长里短甚至八卦的味道。但是,其新闻的本质不能改变,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不应该因为新闻的题材领域、写作手法的不同而给真实性打折扣。依靠夸大事实,有意遮蔽部分事实而进行选择性报道,从而吸引网民的点击率,是不合职业操守的行为,应该坚决杜绝。比如有些软新闻,整体报道添油加醋,特别是在有关数字的报道上过分夸大,以期获得轰动效应。我们看一则来自某网站娱乐专栏的新闻:

《我是歌手》第二季在观众们的热切期待和呼唤声中华丽登场,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冠名费和插播广告费虽然上涨了好多倍,但是收视率和口碑却远远都不如第一季。

我们对这个上涨“好多倍”的用词表示怀疑,随即查阅相关新闻,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以冠名费为例,第一季的冠名费是1.5亿元,第二季冠名费拍出了2.35亿,同比增长了57%,何谈“好多倍”之说?软新闻也不应该出现这种虚假的报道。

有的时候网络软新闻还会出现标题与内容不符的现象,利用虚假内容做标题,吸引网民点击查看,新闻内容却非如此,常被网友斥之为“标题党”。比如,前几天关于云南香格里拉火灾的事件,某网站很早就发布了“香格里拉古城起火原因”为标题的后续报道新闻,赚足了网民的点击率,但是内容却根本不是官方发布的事故调查结果,而只是有关天干物燥,注意防火方面的介绍。这种有意的文不对题的新闻,也属于一种虚假报道。

网络软新闻语言应避免媚俗化。网络软新闻,由于其生活化的报道视角,此类新闻的语言使用限制较为宽松,因此规范度较低,时常呈现媚俗化的倾向。诚然,网络新词语、新语体的兴起是当下社会多元文化交融的反映,网络上新词新语和新颖的表达方式更新换代速度很快,软新闻的写作方式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猎奇的热情。但是语言的通俗,不等于语言的低俗。语言通俗,表示语言的表达比较“接地气”,能够被广大普通的网民所接受,软新闻不是政治说教,不是高高在上让人膜拜的,而是贴近生活,以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而网民的文化层次、道德水平等方面差异较大,新闻语言的低俗,虽然可以最大程度上迎合各类网民,却失去了新闻报道的道德底线。新闻,不能只是被动迎合,更应该主动引导。新闻工作者,应该以通俗风趣的语言表达形式去传递新闻的正能量,而不是以低俗的语言传递低级趣味。眼下的某些网络软新闻,就存在明显的媚俗化倾向,比如地域歧视、性别歧视、行业歧视,有的新闻毫无新闻性,通篇充斥着色情和暴力。比如一则新闻,标题为“最美伪娘小灿女惊艳评委,美艳胜过重庆冰粉妹妹”,毫无节制地为打造一个男扮女装的“伪娘”形象而造势,缺乏起码的审美情趣。再比如某网一则新闻“苏北一农民为免费睡卖淫女主动拉皮条获刑”,这则新闻中充满了各种刺眼的词语,新闻本身和犯罪嫌疑人的籍贯并无关系,而非要在标题中非常醒目地描写出来,“免费睡”这个词组的使用也是极度恶俗的,新闻正文中充斥着“壮志未酬”“饱受煎熬”“垂涎美色”等具有挑逗性的词语。明明是一条法制教育类的新闻,生生变成了具有浓重情色味道的微小说。不能不说是部分新闻工作者道德水平的缺失造就了这样的新闻。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2015年度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KYLX15_0767]。)

参考文献:

[1]潘家云.软新闻的语言变异探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6).

[2]张威.对国内有关“硬新闻”和“软新闻”新闻界定的质疑[J].国际新闻界,1998,(4).

[3]甘惜分. 新闻学大辞典[Z].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网络新闻评论的优势及规范 篇7

新闻评论, 作为新闻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不得不承认对一个事件发生而后续播的新闻评论是对这段事件的一个重要凭证, 那就是更有一种说服力, 这恰恰在县级电视台是不可缺少的, 因为老百姓比接受一个事情真相更相信评论的可信度。而互联网的出现, 它以崭新的方式、更新的资讯来让百姓接受, 而评论以理服人的特质也决定了, 网络新闻评论作为目前最自由开放的评论, 百姓可以通过网络自由评论, 无需时间、空间的限制。

1.1 网络新闻评论的连续动态性

传统的新闻评论由于技术、覆盖范围等限制, 在时间和空间上有一定的间隔, 网络新闻评论突破了技术等限制, 尤其是在县级媒体单位, 新闻评论几乎利用价值很少, 不能完全说没有价值, 只是在县级媒体它宣传的范围本身局限于某个事件或者某位领导参观调研, 一般性新闻很多。现在的网友写作的新闻评论已不在居于传统狭小的空间里进行写作, 自由开放, 畅所欲言, 这就使得网络评论远胜于传统评论, 最起码在时间上来说。

尤其是在县级广播电视新闻媒体中, 大众的接收面比较窄、慢, 对于网络新闻评论持有双层态度, 反而对新闻媒体有很大程度上的冲击, 导致只相信网络不相信具有事实根据的媒体评论。恰恰这些方便快捷的操作最终演变形成网络新闻评论连续动态性。

1.2 网络新闻评论的多元化

新闻评论的多元化, 传统评论写作的主体以记者、编辑为主, 而网络评论不仅包括记者、编辑, 它还包括数量庞大的网民。这些独特的人群以他们对新闻的认识、对新闻的感情、对新闻的真实可信度, 从而形成现在多元化的网络评论;就传统评论而言, 它是根据自身的特色和局限以文字、声音、图像为主, 网络新闻评论它是在传统基础上利用技术等多元素形成我们今天网络上可见的评论。对于新闻选题, 传统评论就是在描述事物、现象或是要评述问题, 它的范围很狭小, 而网络评论是以网民的评论性, 独立成篇、要素齐全, 基本采用了传统评论的特点。

1.3 网络新闻评论的交互性

网络是双向交流的媒介, 受众在阅读评论的同时参与评论, 传统新闻评论, 大众只能接受事实根据, 对此也不对结果进行深思细琢。在当下网络流传广泛下, 所有的网民都是在虚空的匿名空间里, 现实生活相对应的身份和责任在网络世界均隐退, 网民发表意见和言论可以规避“祸从口出”的风险, 不受社会规范的约束, 网民可以在自由的空间里畅所欲言, 网民可以完全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参与不同的讨论群, 全然不顾后果, 吸引和激发了网民的参与热情, 网民的参与又进一步推动网络信息传播的交互性。

1.4 网络新闻评论的鲜明批判

网络新闻评论的批判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必须是要建立在法律法规及政策的框架内, 对某种观点或者文章进行符合逻辑性的分析, 其分析的结果是对其的否定。潮流的个体、不同的集体代表着不同的立场, 对在同一时刻的新闻事件发出轰炸性的评论。网络新闻评论虽具有很多优势, 这些优势的存在无法掩盖网络新闻媒体权威性等缺陷, 但网络新闻媒体可以扬长避短, 根据自身优势, 为网络新闻评论拓展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2 规范网络新闻用法律解读网络新闻

传统的出版行为都有明确的机构及其载体 (出版物) , 从现行有关新闻单位管理的法律、法规来看, 其内容也多是以管理出版机构和出版物为主;管好了出版机构和出版物, 就可以从源头解决了新闻出版行业管理的主要问题。而对在网络发布的信息内容 (消息或新闻) , 并没有具体的规定来规范, 因此就无法用法律来管理、来制约。

国家现行的有关互联网管理的法律法规已有30多个, 尽管还不够完善, 但初步划定了网络运作的空间和方式。从法律视角来解读网络新闻可以发现, 规范性的法律条文既是实践经验的高度凝炼, 又为未来一定时期的操作提供方向指引。

2.1 从行政法视角看

规范网络新闻的主要行政法规, 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信息产业部曾于2000年11月发布了《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 把有权登载时政类新闻信息的网站分为三类。

一类网站为新闻网站;

二类网站为商业网站;

三类网站为媒体网站。

“时政类新闻信息”, 并非通常意义上的时政新闻, 而是“包括有关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社会公共事务的报道、评论, 以及有关社会突发事件的报道、评论”, 即与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时事新闻, 是所有新闻种类中的核心, 能最直接地影响社会生活。这一立法动机, 是基于网络传播快速、海量、易复制、易变异的特点, 授予一类网站时政类新闻信息的首发权和采编权, 保障公信力和权威性。

2.2 从公司法视角看

对商业网站来说, 非经营性的新闻发布显然不是赢利的直接途径, 公信力也无法和传统媒体相提并论, 其优势在于信息的集纳和检索, 但这并不足以形成传统媒体“以内容扩大影响力, 再吸引广告”的赢利模式。商业网站提出申请, 符合条件可取得登载新闻的资质, 能扩大社会影响, 也要承担主旋律宣传任务。但登载新闻不是商业网站法定的义务, 不是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 也不是赢利的必要条件。

2.3 从著作权法视角看

时下门户网站推崇“用户生产内容”, 传统的形式有论坛、跟帖、博客, 最新的形式是微博。信息———作品———有著作权的作品, 是网络内容的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信息, 数量庞大但缺乏深刻思想;第二个层次是作品, 有独创性和一定思想, 但未达到受著作权法保护的水准;第三个层次是有著作权的产品, 即著作权法界定的九类———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作品, 有高度的独创性、新颖性、思想性。权利人实现著作权的重要方式, 是获得报酬权, 这对保护智力劳动成果、鼓励创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4 劳动法视角看

网络编辑员时时与稿件打交道, 但基本不需要原创, 不需要拥有太多理论知识, 最看重的是动手操作能力, 所有稿件都化为标记、符号, 与制作报纸的组版员类似。不生产思想, 不输出价值观。新闻编辑恰恰相反, 需要强大的理论功底, 通过制作新闻稿件形成二度创作, 是思想和价值观的生产者, 属于专业技术人员序列。

3 打造网络新闻评论的特色样式

3.1 发挥多媒体优势, 以丰满的言论形式吸引人

传统新闻评论中, 多以文字较长、图文并存, 多以语言正规形式出现。而网络评论, 它的文本和自由式文体相结合的传播手段可以集报刊、广播、电视为一体, 如果运用得当, 它的受众青睐远超于所有的媒体。因此, 网络新闻评论的发展不仅要重视写作水平, 更要重视多媒体和网络的灵活运用, 更要重视网络写手的培养, 培养写手的综合理论素质, 发挥写手多样性的特性, 在网络空间里发挥更多更好的效应。

3.2 紧跟当下潮流, 别具特色抓住大众

从语言风格来说, 我们必须要跳出传统的语言“环境”, 要借鉴于网络语言文化。网络媒体的自由互动性, 促使了网民的特殊的空间中人际关系, 在这种特殊的空间里,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网络语言, 并随着网络迅速流传开来。网络语言已经充斥了传统, 但这也是网络青睐的一种表现。

鉴于当下网络媒体自由的特性, 我们要接受这种新鲜事物的发展, 同时也应当采取尊重的态度, 要积极的合理利用, 以宽容的姿态来对待这种新型的评论样式。探索出一条真正符合网络言论特点的管理方法, 促使网络新闻评论真正成为社会舆论健康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杜骏飞.网络新闻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1.

[2]李娜.网络新闻评论对于传统新闻评论的冲击[J].宿州师专学报, 2004.3.

[3]谭健.由网络博客想到新闻评论[J].军事记者, 2004.10.

网络社区道德规范现状及建设 篇8

一、网络社区道德规范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

(一) 研究方法

行为研究法:在教育情境中, 由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 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 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研究再把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去的一种方法。

调查法:为了达到设想的目的, 制定某一计划全面或比较全面地收集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情况的各种材料, 并作出分析、综合、得到某一结论的研究方法。

经验总结法:在不受控制的自然状态下, 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 通过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 进行归纳与分析, 使之系统化, 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科学方法。

(二) 研究结果

近几年, 网络社区技术的发展普及使得互联网正跨入社区时代。为了了解我县青少年对网络的使用现状, 我运用调查法、行为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对部分中小学生对网络的使用进行调查。自1999年以来, 有80% 的青少年开始使用互联网, 男生略多 (57.4%) 。年级越高, 用户比例越高。 有关青少年上网场所调查显示:61.2%的青少年在家里上网, 30.5%的青少年在亲戚朋友家上网。由此看, 青少年上网地点主要在家里, 多数父母通过不同方式管理青少年使用网络, 完全不限制的父母只占7.4%。青少年平均每周上网时长约为230分钟。上网主要有:玩游戏占50.3%, 聊天占43.6%。关于浏览黄色网站的问题, 有17.2%的青少年承认自己浏览过。以上调查说明, 当代青少年大多数上过网, 而且很多是经常上网, 有的甚至天天上网, 通宵上网。

二、网络社区道德规范的现状

部分青少年对网络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缺乏健康认识。网络的发展使他们尽情享受各种便利, 与亲朋好友沟通方便, 能更快了解科技动态、最新新闻, 极大丰富了业余生活。但网络道德失范的现象也比较严重, 黄色信息的传播、黑客的攻击、金融诈骗、虚假广告、散布电子谣言等对青少年产生较大的影响。另外, 青少年迷恋网络以及用网络弄虚作假现象日益严重, 不文明行为便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增多。在这样的现实下, 网络社区很难充分发挥引导教育和服务青少年的作用, 我觉得国家相关部门应出台相应政策, 通过多种方式展开监督。

三、网络社区道德规范与实施机制的建设

青少年身上有天然的发展性和进步性, 需要在社会进程中去认识他们, 观察青少年问题要选择发展的角度, 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对青少年教育应在预防、引导、拯救方面进行探讨研究。一方面, 要普及法律知识, 规范青少年的上网行为, 养成自律的习惯。另一方面, 学校可以把社会对青少年学生的道德要求转化为校纪校规, 强制学生遵守。对于年龄偏低、自控能力差的学生, 可规定上网时间和地点, 便于监督。还可利用教室宣传栏、主题班会等形式, 大力提倡文明理性的网络道德观念, 提供网络化学习, 批评黑客型、玩乐型网络观念和活动方式, 形成健康正确的舆论导向。组织学生经常开展网页有名设计、制作等比赛和展览活动, 让学生领略创造的乐趣, 形成文明、理性、高效用网的良好风气。还要重视发挥家长的重要作用。家长除了平时重视培养青少年的适应能力、好奇心、自信心外, 要让青少年明确上网以学习知识为目的, 安排足够时间让其参加社交活动, 控制上网时间, 加密锁定不良网站, 防止上网成瘾。

总之, 网络时代所构筑起的新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正影响着青少年的认知、情感、思想和心理。随着目前网络技术的发展, 网络社会的开放程度提高了, 每个人自觉遵守网络规则, 网络就变得文明、高尚起来, 青少年在网上也能得到健康成长。

摘要: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网络时代, 然而网络中存在很多不规范的网络道德行为。研究目的是通过合理分析、研究尝试为青少年的网络道德行为提供参照, 一是网络社区道德规范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二是网络社区道德规范的现状;三是网络社区道德规范与实施机制的建设。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道德,现状,机制建设

参考文献

[1]蒋有慧.中学生网络生活情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 2003 (7) .

[2]杨立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网络教育:规范办学难在哪 篇9

一、名校优质资源辐射, 有网院学历可考研, “没有围墙的大学”红火起来

“再过两天, 我们将进行春季入学考试, 报名请抓紧时间!”北京理工大学网络学院招生办公室里, 电话声此起彼伏;学院招生网页上, QQ头像不断闪动, 学员讨论、班主任通知、考试信息滚动发布, 一派热闹景象。金融危机寒意未散, 危机下职场人士充电意向如何?一份调查报告显示, 8%的人选择脱产学习, 而接近50%的人选择了“网络学习”。相比其他途径, 高校网络教育以其灵活的授课方式、较低的入学门槛和弹性学制、国家承认学历而备受青睐, 也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大学”。

由于入学门槛、考试难度低, 网络教育“含金量”一直被认为在自学考试、成人考试之下。2004年, 教育部出台一系列措施, 规范网络高等教育:试点高校一律停招脱产班, 学生以在职人员为主。2005年, 教育部又下发通知, 明确全国网络学院公共课实行全国统考, 本科生都要参加, 考试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学籍不能在教育部注册。去年起, 教育部对研究生报考资格进行全面调整, 首次明确网络教育学生的研究生考试报考资格。“国家调整研究生招生范围, 无疑是对网络教育形式的认可和对网络教育成果的肯定, 同时亦增强了网络学子学习深造的信心。”

不少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表示, 网络教育学院学生同时承担工作和学习压力, 完成学业需要极强的毅力, 这种能力会潜移默化影响工作, 因此网络教育文凭反而更有“硬度”。

二、“冒名”招生、学历及考试舞弊, 高校网络学院遭遇信誉挑战

4月9日本是工作日, 中国人民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办公区却空荡荡。据了解, 所有老师被派往人大网院在各地的五十多个教学中心负责监考。“总部人员全体出动, 为了防止个别教学中心出现考试舞弊现象。”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在每年两次的专业课考试中, 也会派总部教师前往各教学点监考、巡考。各地教学中心是高校网络教育学院的派出机构, 负责网校在当地的招生和教学管理。近年来, 高校网院的地方教学点不断扩充, 最多的达一百多个, 管理和监控难度增加。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学中心负责人说, 有些网院根据招生人数和学费来返还提成, 因此一些教学点为了让学生尽快毕业, 有意“睁一只眼, 闭一只眼”, 监考不严、考生替考、提前漏题等现象时有发生。“网络学院发展的成绩有目共睹, 然而目前网络教育在规范招生、入学门槛、教学培养、毕业审核等方面仍然遭遇较大的挑战。”一位高校网络学院负责人透露。

“冒名”招生、“套读”学历曾经是网络学院难以说清的问题。在发展之初, 曾经有部分院校的现代远程教育学院以全日制的方式招收大量高考落榜生。这种全日制的教学被教育主管部门叫停。此后, 各试点高校虽然没有了全日制的网院学生, 但是一些教学中心与一些民办高校或者培训机构合作, 在招收自考生全日制培训的同时“套读”网院的学历。一些培训机构则借重点高校的名声, 为各种培训项

“教育论谈”专栏宗旨

聚焦成才热点, 思考成才模式;阐释成才含义, 探讨成才规律;剖解成才案例, 反思成才误区;研究成才路径, 透析成才要素。

目添彩。

网络教育的利润, 也吸引一批非法中介蜂拥而来。“不用考试, 也不用交作业, 公司会请人代为考试, 只需要交12000元就可在两年半后轻松拿到本科毕业证。”广州市天河区某教育咨询公司把网络教育变成赤裸裸的“交钱买文凭”。黑中介另一种获利方式是买卖生源。通过虚假广告和招生宣传诱使学生报名, 手中掌握一定数量生源后, 再向高校网络教育学院“转让”, 收取中间费用。学生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转来转去, 承诺的教学质量大多不能兑现。“这些乱象不治理, 会贬低网络教育的含金量!”这位负责人表示。

前不久, 教育部下发《关于做好2010年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网络高等学历教育招生工作的通知》, 通知明确规定, 各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不得组织招收各级各类全日制脱产学习的在校学生 (含全日制脱产学习的自考学生) 同时兼读或套读网络高等学历教育。“此次通知, 明确了任何形式的全日制学生都不能注册网院学籍。”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试点高校所设的校外学习中心只能在试点高校的统一组织下配合开展招生工作, 不允许自行开展招生及录取工作, 严禁委托个人或中介机构代理招生。

三、优质资源免费开放、违规者一律“摘牌”, 高校网络教育要在发展中规范

如今, 当进入网络试点高校的学习平台后, 丰富的专业让人眼花缭乱: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英语专业、中国传媒大学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金融学专业……上万门课程已覆盖我国现有学科的大多数专业, 网络教育对每一位学习者张开双臂。日前, 国内部分高校网络教育学院负责人在京共同启动了网络教育资源免费开放计划。这一计划将使这些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 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53所高校的网络教育学院参与其中。“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免费向社会大众开放、建设公共资源平台具有重大意义。规范、严谨办学, 打造网络高等教育的品牌, 才是网络教育在技术优势下最根本的生存之道。”专家们表示, 网络教育要依托传统名牌高校和国家承认学历的优势, 逐步树立社会品牌, 以在传统教育体制中占据一席之地。

“网络教育取得发展并得到社会认可的关键在于课程和学习资源建设。”教育部高教司远程与继续教育处处长刘英在网络教育资源免费开放计划启动仪式上表示, 高校网络教育要在发展中规范, 保证学历教育的高质量。优质网络教育资源向社会免费开放, 要发挥普通高校教育资源优势, 利用学科齐全特点, 突出名师特色, 把网络教育优质资源通过网络服务于社会。

针对网络教育出现的不规范现象,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司司长张尧学在《高校现代远程教育调查与思考》一文中称, 国家应进一步建立完善现代远程教育法律法规, 规范包括学历学位教育在内的、终身学习的继续教育办学体系。抓紧实施现代远程教育质量评估, 对于教学质量达不到要求, 且在招生等办学过程中存在违规行为的试点高校, 严格实行以“停止招生”等措施为主的“摘牌”制度。

如何结合中国网络使用现状, 开发和推广适宜的学历和非学历在线教育模式, 提高网络教育质量, 发展网络教育品牌, 也成为当前网络教育的新课题。

网络新闻标题的现象和规范探讨 篇10

虚假标题及内容。2013年5月20日晚, 新浪网等少数商业网站发布所谓《中国被朝鲜抓扣渔民渔船获释》消息, 一些网站对此未经核实即予转发。此消息实为新华社一年前同一天 (2012年5月20日) 发布的旧稿, 相关网站将旧闻当作新闻发布;2013年5月28日凤凰网登载《消息称王岐山要求高官子女毕业一年内回国》一文, 被网站大量转载, 此文中大量引用所谓“可靠消息”, 凤凰网在首页显著位置推荐。后经核实, 此文为虚假报道;中国广播网、新民网、东方网以及搜狐网、网易、凤凰网等网站在2013年9月5日, 登载了《习近平出席G20峰会央视新闻特写其婚戒数秒》一文, 称“习总右手无名指佩带着婚戒, ”并同步配发所谓“央视新闻截图”。经核实, 此稿同样为虚假报道。

篡改新闻标题。2013年5月23日, 网易、新浪、凤凰等网站在转载解放军报评论文章时, 将原标题《中国梦的自信在哪里》篡改为《解放军报: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 文中提到要始终同心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 让人联想到邪教, 意思也相差万里, 引起不良的社会效果;2013年第18期广东《南风窗》杂志刊登的《村官腐败透视》一文, 被许多网站以《这个村, 有一半都是我的娃》为标题进行转载, 刺激着各新闻媒体以及网友们的神经, 引起热烈反响。随后, 《南风窗》编辑部发出道歉信, 声称所刊登文章内容为私下谈话, 村支书有“吹牛”嫌疑。此道歉信不但没有为事件带来正面信息, 反而使网友们对记者的新闻职业道德产生了怀疑, 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文题不符。2013年10月20日《中国青年报》原标题为《宣化县纪委:目前没证据证明“性骚扰”》, 事发地为河北张家口市宣化县洋河南镇, 凤凰网转发标题改为《河南宣化:目前无证据证明女大学生村官遭性骚扰》, 随后, 人民网、新华网、腾讯网、搜狐网等知名网站沿用凤凰网标题, 造成文题不符的错误信息在网络新闻页面和微博中大量扩散;2014年5月28日中新网刊登《辽宁开展为期一年的打击暴力恐怖活动专项行动》一文, 内容是从6月起, 辽宁警方将开展打击暴力恐怖犯罪专项行动。重点开展五个方面的工作, 其中打击暴恐重点“管住物”中, 加强民爆物品、枪支弹药、管制刀具、剧毒化学品以及烟花爆竹、硫磺、火柴、液化气罐、散装零售汽油等制爆原材料的管理, 明确企事业单位及销售人员的责任和义务, 严格落实购买实名登记制度, 严加管控。但被腾讯等网站转载时标题改为《辽宁6月起对购买火柴等制爆物品实行实名登记》, 不看文章内容只看标题会认为连买火柴这种小物件, 都需要实名登记, 有点草木皆兵的感觉, 这样一个“题不对文”的标题的确令人关注, 却引起网民的恐慌, 不利于社会稳定。

以偏概全, 断章取义。2013年5月15日, 搜狐、新浪、网易、凤凰等网站在转载新华社有关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动员电视电话会议的讲话时, 擅自断章取义, 将原标题《简政放权转变职能创新管理, 激发市场创造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 为了引起网上负面炒作, 篡改为《李克强:调查称上项目要经过27个部门》;2013年8月19日《京华时报》刊登的原文标题是《城镇化最难在人的城镇化》, 本义是讨论不同人员工资的改革方向, 被多家网站改标题为《财政部研究员:公务员工资进入上涨周期》进行发布, “公务员工资进入上涨周期”这样的标题被断章取义切割出来, 成了讨论绝非一味地提高公务员工资。但由于话题敏感, 诱发了社会公众对改革公平的担忧, 迅速被很多网站转载, 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标题低俗, 煽情暴力。2013年11月18日搜狐网发布《80后夫妇叫卖亲儿4万成交》;2013年8月5日大河网登载的《半裸女与警方“对峙”近3小时警察当街抬人引争议》一文;2013年10月24日, 《黑龙江晨报》《生活报》分别刊发“老汉开房见网友遇到儿媳妇”, 并被众多网站转发, 上述报道内容低俗, 造成恶劣社会影响, 引起负面效应, 有失社会公德。

“模式化”标签。为了强调社会矛盾, 标题上冠以一些明显倾向性或感情色彩的词语, 如:“富二代”、“官二代”、“史上最”、“性”、“揭秘”等等, 用有色眼镜看待这些现象, 影响对新闻真相的认知和判断, 带有情绪化的阅读正文, 致使部分受众先入为主。

为了追求高的点击率, 一些网络新闻故意扭曲实情, 标题华丽, 内容空洞, 休闲化、娱乐化特点更为突出, 制造“伪环境”, 不仅导致受众对新闻事实信息的误判, 误导受众, 激起受众的逆反心理。而且使得新闻失去必要的严肃性, 严重影响着新闻信息传播的准确。长此以住, 不利于网络媒体的健康、持续发展, 会导致网络媒体公信力下降, 会丧失更多的受众, 损害了网络媒体的整体形象。如何规范网络新闻标题?

完善内部发稿机制。为了给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合作找到了新的平衡点, 从2013年9月5日开始, 在转载新闻时, 北京地区大型门户网站的新闻要闻频道必须加注原标题, 从而在修改标题时, 避免了偏离文章原意, 方便了编辑进行对照, 也有效遏制“标题党”, 保持了原文的完整性。“转载新闻加注原标题”的做法充分的体现出对原作者和知识产权的尊重。

转发新闻同样有核实真实性的责任和义务, 当好把关人, 向网友传递和推广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提高从业者职业道德。为了不给虚假新闻传播扩散提供渠道, 要做到守土有责, 、负责、尽责, 坚持职业操守和新闻理念, 把好新闻稿件来源关和审核关。

加强行业自律与监管。目前, 在信息化时代中, 人人也都可能是新闻的制造者, 人人都可以是社会新闻的记录者, 人人都可以成就自已的媒体。为了做到不造谣, 不传谣, 要建立健全我国新闻行业的监管制度, 媒体和从业者都要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底线, 牢记社会责任, 加大实施责任追究处罚机制的力度。同时, 在媒体有所规范自律的基础上, 加大监管范围, 为了使受众有所警醒, 要建立投诉、举报等监督途径,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管作用。

摘要:新闻的命运是由网络的特性和网络新闻的标题直接决定的。伴随着互联网行业竞争日趋激烈, 有些网站以无中生有、断章取义等手法, 从传统媒体上转载时政、社会新闻标题, 以达到吸引人眼球的目的。这严重损害正常的新闻传播秩序。本文对上述现象列出并提出如何对网络新闻标题进行规范的建议。

关键词:虚假标题,文题不符,断章取义,低俗

参考文献

[1]洪欣宜, 向楠.万人民调:六成受访者曾受耸人听闻式新闻误导[N].中国青年报, 2012-5-29.

[2]陈秀云.新闻误解-论新闻文本间距[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2011.

[3]陈蕊, 宋悦.网络新闻标题的“诱惑性”[J].新闻爱好者, 2011 (15) .

[4]金可.网站转载新闻须加原标题[N].北京日报, 2012-9-21.

对网络教育规范办学问题的思考 篇11

一、网络远程教育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在网络教育兴办之初,不少地方、部门和社会各界对使用现代远程教育这一理念和模式缺乏系统深入的认识,存在认识和管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

(二)由于高校扩招后,高校品牌的效应和生源大战的竞争,使办学单位急需提高知名度,在设置校外学习中心时,部分中专、技校、培训中心在条件不具备情况下进入网络教育序列,存在场地、师资、资金、技术、管理等严重问题。特别是个别学校使一些不具备办学实力的“三无”社会力量办学单位也挂上了“联合办学”的招牌。

(三)远程教育中主要以自学+光盘+辅导为主的模式,对学员自身学习有严格要求,学员如果缺乏自觉性而不按教学计划学习,不善于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安排学习,不熟悉课件材料包括自测练习,就无法参加和通过规定的考试,而松散型自学为主的学习模式就达不到预定目的。

(四)部分试点学校不注重教学质量和遵循教育规律,盲目一味追求高速度发展,在自身教学资源和能力有限的情况下,盲目招生,而不能确保教学质量,在社会上引起不良反映,特别是对网络教育学习“含金量”的疑虑。

2003年底,教育部远程教育司通过对2003年各试点高校的检评和抽查,及时发现了上述问题并对存在问题的5所学校进行了处理,包括办学资格审查和亮出两年内不许招生“红灯”,及时起到了积极的效果和作用,对网络教育健康稳步发展,在全社会用人单位和广大群众心目中有了新的评价和认识,并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

二、在网络教育规范办学过程中,应考虑注意几个问题

对于网络教育的规范和发展,在2003年12月召开的全国网络教育学院院长年会上,教育部领导和有关方面已经有了清醒的认识,出台了一系列逐步规范的政策和措施,如包括限制盲目扩大招生规模,对学习中心的主体资格审查和报批,对达不到办学条件的学习中心予以取消,同时对在办学过程中,不规范的作法进行了纠正,并规定从 2004年春季起对网络教育的高升专、专升本各层次学历教育等全部进行入学考试和主干课的全国统一考试,这些规范性措施使网络教育从制度上、政策上有了一个高起点。

(一)试点高校应对进行网络教育有明确的定位,有积极稳妥的可持续发展计划,积极探索网络教育的基本规律,创新办学思想,本着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以质量为生命,以品牌求发展,以成人、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为主,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相结合,建立“终身学习”的平台和培养应用性、复合性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和指导思想。

要注重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统一,在人员、资金、设备、管理上充分运用高校已有的规范模式和互享互联的信息网络资源,同时实施从招生、教学管理、质量监控体系,学生辅导和反馈、毕业证发放等规范的管理。

(二)针对网络教育是一种“宽进严出”的新型高等教育教学模式,要严格按教学计划和辅导要求,完成“教材自学+学习指导书+课件学习 +网上导学+网上答疑讨论+课程作业(自测练习)+集中考试”的教学模式,在教材和多媒体课件自学基础上,在网上听课、答疑、讨论,通过做作业、课程辅导和最后的集中考试,保证教学秩序和质量。

由于成人(在职人员)参加网络教育学习的业余性和工作繁忙时间紧的特点,普遍反映集中学习时间不易安排,学了记不住以及工作忙无法合理平衡安排等问题,应考虑转变思想观念和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主要以有利于学生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和动手技能等方面有大的收获和效益为目的,不宜过分强调学科建设的齐全,调整实用性差、偏冷、偏深、在实际工作中帮助不大的课程。

(三)在校外学习中心设置和规范管理上,应着重考虑和解决以下问题:

1、必须有合格的主体资格,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和《办学许可证》,有固定的办学场地和配套的教学设施,开展网络教育必备的多媒体联网教室和用于网络自学、浏览课件,并按不少于1:5配置的计算机,或视频投影机或双向视频教学系统。

2、必须拥有一支工作能力较强、经验丰富、符合现代远程教育要求的专职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和技术人员。能保证网络按入、局域网络、对学生的教育实施和辅导工作,并能保证和支持信息网络资源的信息安全。

3、按教育部远教司有关规定组织招生和各项管理,把好入口关,特别是校外学习中心不许跨省招生和校外设点。而只能按各网校规定的《招生简章》进行宣传,并必须明确招生类型,学习方式,毕业证发放、收费标准等并在网上公布。要建立完善的录取、报到注册,学籍管理和电子注册等人学档案资料,做到对学生负责。

4、从2004年开始的网络教育全国统一考试是对网络教育质量和水平的考验和检评,考试的目的是为了确保网络教育的质量和声誉。因此,各网络学习中心在组织校考课和统考课的过程中,都应坚持原则,严肃考风考纪,严格考场秩序,宁可降低考试难度系数,也应保证考出考生真实能力和水平。

规范架建企业网络的设想 篇12

一、先规划后建网

1、最简单的网络:

包括一个微机房、一个办公电脑办公室以及几台员工办公室使用的电脑。这样的配置基本可以应付日常的企业管理和员工办公。企业也可以通过开发企业办公自动化软件来实现企业无纸化管理。

2、中档配置的企业网络:

包括若干个微机房、一个网络服务中心、多个办公地点、办公室配备办公电脑。这样的配置可以满足管理、办公、日常事务处理的大部分要求。企业可以使用办公系统、员工办公系统、企业员工考核成绩管理系统、人事档案管理系统、企业员工内部培训系统、图书馆管理系统、多媒体资源库系统、企业网站等。

3、高档配置的企业网络:

包括足够的微机房, 一个大型的网络服务中心, 每个分公司配备微机若干台 (甚至员工人手一台微机) , 配备办公电脑, 这样的配置可以实现所有的自动化企业管理和企业信息自动化。企业可以使用各种的管理系统、电子图书馆、网上办公、网上审批, 实现真正的网上办公。

架建办公网的设备, 除了考虑到日后的更新换代外, 摆在首位的是企业的实际需要问题。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 确定计算机的主要配置, 而且如何使用最佳的配置来实现最理想的要求而只花费最少的成本, 这是每个企业网都必须考虑到的问题。这就必须要对企业的要求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下面我们举一个例子来探讨一下架建企业网络的规划:

一个中型城市的完全企业拟架建自己企业的办公网, 员工办公去相当比较集中。根据的需要, 首先要建起两个办公区, 每个办公区拥有电脑60台, 两个办公区不宜配置同样的电脑, 我认为最好一个机房配置低一点, 只需要能支持一些简单的操作、文字处理、程序编辑、互联网上网等。另外企业一共有六个部门26办公室, 每个办公室配备电脑一台, 配置与高配置办公区的电脑一样, 需要大概15万元。企业领导一共有办公室10个, 也配备同样的电脑各10台, 共6万元。企业还需要建立起一个网络服务中心, 配备服务器5台, 共5万元。加上一批的网络设备和办公设备, 约7万元。也就是说建立一个中档配置的办公网络光设备的购置就约花费90万元。接下来就是选择技术、施工力量雄厚, 经验丰富, 有良好售后服务, 信誉良好的厂商承包工程。施工前必须先规划好网络线的布局, 网络服务中心的位置, 以免出现网络设备的浪费。

工程实施前, 还要找到一家技术力量雄、经验丰富、有良好售后服务、信誉良好的公司来开发企业的办公自动化系统。这样, 一个颇具规模的企业网络的规划也就差不多完成了。

二、先培训后建网

办公网的建设, 必须先进行全员培训, 即先要实现员工、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全员培训, 才考虑架建网络。如何没有一支技术过硬手员工、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队伍, 企业网就算是架设好了, 也会由于使用人员水平问题而不能正常运行或发挥最佳的运行效果。所以当规划好企业网, 找到了合适的硬件厂商和软件公司后, 立即要着手做的就是对全体员工和管理系统使用者进行全员培训。员工和管理系统使用者的全员培训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1、全体员工的培训。

员工的培训主要着眼于几个方面:第一, 对电脑操作的熟悉及常用软件的使用;第二, 企业办公系统的使用;第三, 企业电子办公系统的使用;第四, 多媒体辅助办公软件的使用;第五, 国际互联网的使用;第六, 计算机系统的安装和常用软件的安装;第七, 常见的软、硬件故障的解决方法。

2、管理系统使用者的培训。管理系统使用者的培训主要着眼于

几个方面:第一, 对电脑操作的熟悉及常用软件的使用;第二, 相应的管理系统的使用, 第三, 国际互联网的使用;第四, 计算机系统的安装和常用软件的安装;第五, 常见的软、硬件故障的解决方法。

3、网络管理员的培训。

网络管理员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人, 整个企业网络能否正常运行就取决于这个管理员的水平。企业最好是聘请有经验的专职人员来从事这一项工作, 如果聘请不到专职人员的话, 也可以聘请一位对电脑熟悉的员工来担任, 网络管理员的培训主要着眼于几个方面:第一, 服务器的安装和维护;第二, 服务器操作系统的使用;第三, 服务器操作系统的安装和维护;第四, 互联网技术, 第五, 网络安全的技术。

4、硬件维修人员的培训。

拥有一个企业网络, 不可能长期依赖于硬件供应商的售后服务, 企业必须拥有一到两个硬件的维修人员来维护企业的网络和硬件以及办公设备。硬件维修人员应该参预到企业的整个网络铺建的工作中, 熟悉企业的网络线路的布局。硬件维修人员的培训主要着眼于几个方面:第一, 网络的架设技术;第二, 微机的安装和保养;第三, 微机故障的处理和维修;第四, 网络故障的处理和维修。

5、软件维护人员的培训。

拥有一个企业网络的管理系统, 也不可能长期依赖于软件公司的售后服务, 企业必须拥有一到两个软件的维护人员来维护企业管理系统的正常运作。软件维护人员应该参预到企业的管理系统的开发中, 熟悉企业管理系统的结构和原理。软件维护人员的培训主要着眼于几个方面:第一, 数据库的技术;第二, 软件开发平台软件的技术;第三, 系统设计的原理;第四, 系统故障的处理和维护。

三、先建库后建网

要建立企业管理系统, 必须先要建立企业的档案库;要建立员工管理系统, 必须先要建立员工档案库;要建立员工培训系统, 必须先建立多媒体培训资源库。所以说, 要建立企业网络, 必须先建立好企业数据库。企业数据库内容包括很多很多的内容, 但总的来说, 我们都称之为企业资源。也就是要建立好企业网络, 必须先建立起企业的企业资源库。

企业资源库包括的内容有:人事档案库、财务档案库、文件档案库、企业信息库、市场信息库、多媒体信息库等。

人事档案库包括:员工档案库、职工档案库、客户档案库。员工档案库中包括了员工的一些基本个人资料、员工在企业的历任和现任职务、员工在企业期间的考核资料、员工在企业期间的奖惩情况等。

财务档案库包括:企业资产档案库、工资档案库、收支档案库。企业资产档案库中包括了常规企业设备资料、电脑培训设备资料、水电维修和木工资料、环境保护资料。

文件档案库包括:政府下达文件库、企事业下发文件库、企事业各种获奖文献库、企事业的各种计划和总结文件库。

客户信息库包括:客户基本档案库、客户改变档案库、企业与客户交易记录档案库、与客户各种活动档案库、客户信息档案库。

多媒体信息库:包括了声音素材库、图像素材库、影视素材库。多媒体信息库是为了企业服务, 员工培训系统、辅助办公系统都必须使用到这一类的信息。

只有把这部分信息库都建好或者规划好, 企业网建起来才会很好的运转起来。如果这部分信息库没有建好, 那么企业网建好后也只是一个空壳, 空有外表, 内在运作不起来, 企业网没有充分利用起来, 资金投入了没有好的收获。

建起了企业局域网后, 还要考虑到如何跟外面的广域网联系, 主服务器与Internet连接, 做成一个代理服务器, 企业内部其他的机器通过这个代理服务器登陆到Internet上, 这样员工可以通过Inte rne t访问到一些企业里没有的资源, 而社会上也可以通过企业的企业网站了解到企业的情况。必须要规范地架建企业网络, 才能充分利用起企业网络, 才能使企业网络的效益提到最高。

摘要:要规范地架建好企业网络, 必须做到“三先”, 即先规划再建网、先培训后建网、先建库后建网。

上一篇:急诊剖宫产术后下一篇:培养幼儿整理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