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词语的规范(共11篇)
网络词语的规范 篇1
机器翻译是人们借助计算机技术实现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运用软件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在对自然语言的处理上需要对机器翻译进行实验。机器翻译能够对各类语言加以转换,同时也对语言的研究有推动的作用。现在,人们进入了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机器翻译为人们提供了很多的方便, 机器翻译的前景也是比较好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语言的资料也越来越多,如果仅仅采用人工翻译,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采用机器翻译能够节省时间,而且也符合现代化社会发展的要求。
1汉语和维吾尔语词的对比分析
1.1单纯词的对比
在汉语中,单纯词是由单独的语素构成的,这个语素可以是实词,也可以是虚词。在维吾尔语中,单纯词是没有明确的定义的,其语言的形态变化是非常得丰富的,语法的遍体也是由不同的词干和词尾构成的。通过对汉语和维吾尔语的词对比分析,可以分析出汉语的单纯词是由单个的语素构成的,而维吾尔语的单纯词可以由不同的语素构成。
1.2派生词的对比
派生词是合成词的主要分支,在汉语和维吾尔语这两种语言中,派生词一般都是通过添加后缀的形式实现的,维吾尔语中的派生词一般都不会采用前缀。在汉语中,派生词运用前缀的形式要多一些,但是也不如后缀多。在维吾尔语中,派生词的主要构词法是添加后缀,其在构词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比在汉语中发挥的作用要大的多。
1.3复合词的对比
汉语中的复合词是由不同的语素构成的,其主要有偏正关系、支配关系等。在维吾尔语中,复合词的构成方法类似于汉语中句子的构成方法,要通过对句型的分析才能够构成复合词。
2面向机器翻译的汉维双语词对齐规范和主要方法
机器翻译是人们运用计算机实现语言之间的转换,面向机器翻译的汉维词语对齐规范符合现在化发展的需要,所以,应该对汉语和维吾尔语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两种词汇的结构,分析其在词法和句法方面的不同,才能够实现两种语言的准确地转换。
2.1词的对齐规范的定义
在汉语和维吾尔语两种语言的转换中,实现句子的对齐,句子中的词汇和词汇之间形成连接,词语的对齐是在两个句子之间能够寻找到词汇的子集,从而能够实现句子互译关系的衔接。
1) 一对一对齐
在原有的语言的基础上,其相应的位置或者在更加得范围中,所有的专业术语可以完全地对等,两种语言能够互译,这样就能够实现所有词汇的对应,这样的对齐叫做一对一对齐。
2) 一对多对齐
这种对齐方式实现了词汇的整体化对齐,是单个词能够对应不同语言的多个词汇,此于此的对应不是一对一对齐,而且也不是没有对齐的方式。
3) 多对多对齐
这种对齐方式指的是在维吾尔语里面有几个词汇能够与汉语中的一个词汇对应,实现词汇的全面地表达,这种对齐方式还是比较少见的。
4) 空对齐
这种对齐方式指的是在汉语里面没有词汇能够与维吾尔语中的词汇对应。
2.2词对齐规划的方法
1) 语义的对等
将一种语言转化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中,原有的语言可以翻译成不同的语言,有很多种翻译方法,这些译文尽管使用的词汇不同,但是都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所以他们在语义上能够实现对齐,只是选择的词汇不同。在翻译的过程中,使用不同的词汇对句子翻译,都可以实现两种语言的对齐。
2) 位置的对应原则
汉语和维吾尔语在翻译的过程中除了要实现语义的对齐之外,而且还要实现为止的对弈,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来翻译,在翻译的过程中是不能离开语境的,所以应该遵循位置对齐的原则,当不能运用准确的词翻译时,在机器翻译时要运用空对齐。
3) 最小的匹配原则
在这项原则中,应该准确地用词,将那些最准确的词汇实现优先对齐,首先要实现虚词的对齐,然后将两种语言的词组对齐,实现专有名词的对齐,尽量实现一对一的对齐方式。
4) 最大的匹配原则
在汉语和维吾尔语双向翻译的时候,尽量实现双向的对齐,在对词汇连接的过程中,需要对齐的词汇有多少,那么,另一种语言也应该选择多少词汇。为了能够形成一个系统的语义单元,所以,在词汇选取的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连接词,这些词汇具有固定的表达方法,而且还能够形成习惯用语,这些词汇的结构是非常得紧密的,一般都是以复合词或者合成词的形式出现,当两个语素拆开后,单个的语素就不能构成完整的意义,这类词一般是由动词短语或者带有前缀或者后缀的词汇构成的,这种词汇一般是采用一对多的对齐方式,实现最大化的匹配。
5) 减少对齐到空
在汉语和维吾尔语的翻译中,如果在一种语言中不能找到与之对应的语言,尽量不采用空对齐的方法,可以将这些句子采用对齐到空的方式,但是这种方法要谨慎使用。
6) 相关的注意事项
在汉语和维吾尔语相互翻译的过程中,如果发现了句子翻译有错误,或者出现单个词汇拼写错误的问题,这两种情况下, 一般可以采用空对齐的方式来处理,否则如果原文出现了拼写的错误,在采用机器翻译的时候,机器是不能自动的识别错误的,给机器的翻译工作带来错误,而且会出现一些不能理解的信息,导致机器翻译的正确率下降,所以,为了防止上述问题的出现,就必须采用空对齐的方法,在选择对齐方式的时候要反复地检查。
2.3汉语平行语料库加工处理系统的词对齐
2.3.1词对齐模块的分析
1)进入词的对齐模块
如图1所示,进入机器翻译界面后,点击对齐管理项目,进入词语对齐,就能够实现进入词的对齐模块,如果存在词对齐的任务,那么,这个界面就会将任务显示出来,一般会以第一个句子来安排。
2)词组对齐界面分析
词组的对齐是针对汉语和维吾尔语的句子中各个词汇的对齐方式,实现句子中每个词汇的对应关系,右边是汉语的句子,左边是维吾尔语的句子。
3)建立对齐
在汉语和维吾尔语中,选择两个词语对齐,这时可以采用一对一对齐和一对多对齐的方式,然后点击鼠标的右键,选择 “对齐”方式,实现两种不同语言中词汇的对齐。
4)取消对齐
取消对齐只能是在不同的语言的词组中实现,在句子中是不能实现的,在取消对齐之前,应该先选中要取消对齐的两个词组,然后实现对齐的取消。
5)空对齐和取消空对齐
空对齐指的是在一个句子中有某个词汇是不能够与其他语言的词汇对应的,在建立空对齐时直接点击鼠标的右键选择空对齐就可以。取消空对齐也是点击鼠标右键,然后选择取消空对齐就可以了。
2.3.2句子的编辑
1) 词语的拆分:将要拆分的词语选中,然后找到菜单中的 “分词”就能够实现词语的拆分。
2) 词语的合并:将拆分的词语选中,然后选择菜单中的合并。
2.3.3词对齐的分析
1) 一对一对词齐
一对一词对齐是将原有的语言与位置相同的语言实现较大范围的对齐,使大范围中的词汇或者句子中的语义保持一致,实现二者的互译,其能够实现对普通字典或者专业字典的此条使用,这样的对齐方式被称为一对一词对齐。一对一词对齐的方式是针对词汇或者词组的,不包括句子,在汉语和维吾尔语中,在语义完全相同的词汇或者词组中能够建立这种对齐方式,而且对齐的词汇能够在一个较大的领域中实现互译,在互译的过程中是具有普遍性特点的,一般双向的翻译词典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的。
2) 一对多词对齐
这种对齐方式实现了词组的整体对齐,是词组与单个词的对齐方式,在表示对齐词组的过程中,这样的两个词既不是一对一的对齐,但是为了能够实现词汇和词组的对齐,采用一对多词的对齐方式。
3) 多对多词的对齐
这种对齐方式一般是使用在词组和词组之间的对齐,不同的词组之间能够实现互译,一般是采用这种对齐方式。
4)空对齐
这种对齐方式一般是对虚词的对齐,在维吾尔语中,没有词汇能够与汉语中的虚词对应,所以,像汉语中“了”“之”“过” 等词汇都是采用空对齐的方式。
2.4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由于汉语和维吾尔语所属的语言体系是不同的,汉语属于汉藏体系,而维吾尔语属于阿尔泰语系,这两种语言要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对齐,不能运用任何的比较语言学进行分析。历史比较语言学是将两种同语系的语言进行对比,分析两种语言中的共有部分,从而能够分析两种语言的亲属关系,通过比较和重建的方法分析对比两种语言。但是,在对汉语和维吾尔语进行对比时,要对两种不同语系的语言进行对比,从而在机器翻译的过程中能够实现对齐。
首先要实现的是词量的对齐,在汉语中,词量指的是对人或者事物的数量的表达,如“一个人”,运用词量的表示方法从而能够对不同人或者事物的数量表达清楚。在汉语和维吾尔语中都存在表示数量的词汇,在汉语中有大量的量词,但是在维吾尔语中的量词是比较少的,两种语言的属性是不同的,汉语是能够以孤立的形式存在的,但是维吾尔语却是一种粘合的语言,所以,在机器翻译的过程中要花大量的时间实现两种语言量词的统一。其次是实现介词的对齐,如果二者的介词存在对齐的部分,那么就可以直接使用,如果在维吾尔语中存在着不同的后缀词,那么,可以将词汇进行粘合,然后实现汉语和维吾尔语中介词的对齐。
3结语
由于汉语和维吾尔语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所以其语言的构成也是不同的,在机器翻译的过程中首先要实现的是词汇和词组的对应,这样才能够提高机器翻译的准确率。
网络词语的规范 篇2
一、几种常见的连用词语规范:“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导小组”、“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局)”等。
二、当需要用“人口和计划生育”或“计划生育”作为修饰词,来界定另外一些词语时,最好统一使用“计划生育”。如:“计划生育经费”、“计划生育干部”、“计划生育宣传”、“计划生育培训”、“计划生育行政执法”等。
三、几种特殊的用语:“计划生育协会”或“计生协”、“计划生育办公室”或“计生办”、“计划生育专干”或“计生专干”。禁止使用不规范的简化词:如“计育协”、“计育协会”、“计育办”、“计育专干”、“计育经费”、“计育干部”、“计育宣传”、“计育培训”、“计育行政执法”等。
四、几个专有词语:“孕检”而不是“妇检”; “生育证”不称“准生证”;“村民自治合同管理保证金”不是“押金”,“村民自治合同管理违约金”不是“罚款”;“追查外出躲生人员”最好不叫“追逃”。
五、在同一篇公文或信息稿中,全称或简称要前后一致。“人口和计划生育”的规范简称为“人口计生”;“计划生育”的规范简称为“计生”。
网络词语与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 篇3
关键词:网络词 对外汉语教学 积极意义
引言
信息时代带来了网络语言的蓬勃发展,并催生了大量的网络词语。这些词语以其独特的特点展示于世人面前,涵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逐渐成为人们日常交际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联系日益紧密,“汉语热”在持续升温,对外汉语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当前汉语发展最迅速的一部分,网络词语代表着当今中国的新事物、新观点、新行为和新现象,是认识中国和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因此,为提高对外汉语的教学质量,把富有生命力的、稳定的网络词语引入到对外汉语教学中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关于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看待和使用网络词语等问题的研究并不多,但这已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着眼于此,研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如何科学地处理和使用网络词语。
一、网络词语的分类和特点
(一)网络词语大致可分为五类:
1.缩略词语。从构词角度,缩略词语可分为如下几种:(a)英语词语缩写,如:“DIY”:do it yourself,自己动手;“KISS”:keep it simple and stupid,保持简单和愚蠢。(b)拼音缩写,如:“LG”:老公;“BT”:变态。(c)汉语词语缩写,如:“白骨精”:白领、骨干和精明的缩写,指女性高级白领;“脱光”:脱离光棍生活。
2.谐音词语。谐音词语指用发音相近的词语或数字代替原有词语的一类词语,它简洁,诙谐,极大方便了网上交流;同时,它更为俏皮亲切,深受大家喜爱。通常它可分为三类:(a)汉字谐音词语,如:“神马”:什么;“木有”:没有;“围脖”:微博。(b)英文谐音词语,如:“扣扣”:QQ;“血拼”:shopping,指花钱后的心疼。(c)数字谐音词语,如:“886”:拜拜了;“521”:我爱你。
3.新词语。在网上交流时,网民们为了更加形象地描述某种事物或者避免某些忌讳而造出的新词语。如:“牛人”:在某方面特别厉害的人;“驴友”:喜欢旅游的人。
4.旧词新义词语。它指给旧词语赋予新语义,用诙谐的方式来表达某种意思的一类词语。如:“养眼”:好看;“打酱油”:对公共话题不关心;“居里夫人”:常窝在家里的女生;“雷”:出乎意料让人震惊。
5.符号词语。它是由计算机键盘上特有的字符组成的特定图形,用来表达一定的感情或语气的词语。如:“==”:等等;“(^_^)”:微笑。
(二)网络词语的特点主要有:
1.简洁性。网络词语中包含大量缩略词、谐音词语和符号词语,这些词语组成简单,能形象风趣地表达更多的信息。如:“7456”:气死我了;“GG”:哥哥; “Zzzz”:睡得正香。
2.开放性。年轻人是网络的主要使用者,他们思想自由、崇尚个性、追求时尚,创造了由多种语言表达形式组成的或由方言词的使用和变异而产生的词语。如:“Hold住”:从容应对各种状况;“Out了”:落伍了;“肿么了”:怎么了,山东枣庄的方言。
3.时代性。网络词语是应运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与社会热点事件相生相伴,体现出中国当前的国情、社情和民情,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如:“富二代”,“房奴”,“剩男剩女”,“蜗居”,“拼爹”,“高富帅”。
4.广泛性。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达5.38亿人,网络词语快速发展并广泛运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具有广泛性。如:“给力”,“神马都是浮云”,“亲”等已成为日常生活用语。
5.独创性。网民常采用比喻、借代、引用等方法,创造出一些描述新事物和新现象的词语,这些词语在构思上巧妙,语出惊人,充分体现了独创性。如:“裸婚”:没有房子、车子的婚姻;“伤不起”:形容处境比较糟;“坑爹”:骗老子;“囧”:尴尬。
6.随意性。主要体现在网民创造词语时,不遵守语言规范,不注重字斟句酌,随意地组合、嫁接和生造,用一些新奇的语言表达形式。如:“木有”,“吃饭ING”,“羡慕嫉妒恨”,“你妹啊”,“吐槽”,“偶”。
7.动态性。随着人类语言的发展,词语在不断地演化,有的稍纵即逝,有的流芳百世。网络词语也同样如此,当孕育它的环境发生改变,有的随之消亡,有的被新词语代替,这是网络词语的动态性。如:伦敦奥运会时一些宣传片和特色事物被形容“很英伦”,随着奥运会的闭幕对此词的热度也慢慢淡了下来。
二、网络词语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
网络词语简洁、诙谐、独创,不仅是一种语言、文化现象,还是一种社会现象,日益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目前,对网络词语现象的分析较多[1][3][4][5],但鲜有人研究网络词语是如何影响对外汉语教学的。本节主要分析网络词语对现有对外汉语教学的利弊。
网络词语对对外汉语教学具有宝贵的价值和积极意义。
1.激发学习兴趣。汉语是世界上公认的最难掌握的语言之一,随着汉语学习的不断深入,学习者往往感到困惑和无助,学习热情也慢慢被耗尽。而有些网络词语符合语言规范,生动形象,且有一定的造词能力。如果将这类词语教给学习者,能带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微博控”“QQ控”等都有个“控”字,具有很强的造词能力。通过学习这类词语,学习者不但可以了解当前中国的社会事件,还可以自己造词,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根据作者对留学生的调查,发现他们普遍认为使用网络词语可以让自己的汉语听起来更“地道”,并经常把学到的网络语言运用到网络社交和日常生活中。因此,网络词语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激发汉语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2.提高交际能力。通过对一些对外汉语教材的分析,作者发现它们主要包含以中国地理概况、文学、历史等为主的知识文化和以婚嫁、服饰等为主的风俗文化[2],却鲜有涉及当今中国人思维模式和观念的交际文化。而汉语学习者希望通过学习中国的交际文化,了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态度,真正地融入当地的生活圈,而网络词语中蕴藏着丰富的交际文化。因此,学习和掌握网络词语,可帮助学习者更好地了解当代中国人的生活、行为和思想观念,提高汉语交际能力。
3.诠释中国文化。网络词语是一种新的社会现象。首先,网络词语蕴含着中国式的调侃和幽默,如:“此处省略一万字”,“你懂的”。其次,网络词语生动形象,引人联想,充分体现出中国人常用联想和类比等思维方式。最后,网络词语覆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反映了当前的社会状况、人们的心态。因此,通过学习网络词语,有助于了解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了解中国的新事物、新发展,了解中国人的新思想、新观念,从而更好地融入到中国现实社会。
尽管网络词语有助于学习者掌握汉语和了解中国文化与风土人情,有利于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质量。但是,网络词语的随意性和动态性也给对外汉语教学带来一定的冲击。作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总结出它对现有的对外汉语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a)错别字盛行;(b)语序与词性的变化;(c)语法结构混乱;(d)生硬制造新词语;(e)中外表达交杂。这些都会增加汉语学习的难度,破坏现有的汉语规范。
三、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看待和使用网络词语
网络词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丰富了汉语的表达形式,对对外汉语教学有宝贵的价值,同时也给对外汉语教学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本节从教材编写和教学策略这两个角度,阐述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如何看待和使用网络词语。
作者采用调查统计的方法,对20多本对外汉语教材中网络词语的类型、分布情况和出现频率进行了分析,发现大部分对外汉语教材中的网络词语非常有限、类型单一、出现的频率低,且被选入的网络词语中大多数是网络专业术语。这些网络词语早已成为日常用语,无法满足学习者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当前社会的需求。因此,在编写教材时可以尝试对新出现的网络词语多予以关注。
1.选择能经受时间考验的、使用广泛的网络词语。网络词语层出不穷,但大部分都是昙花一现。此外,部分网络词语的使用范围窄,影响力非常有限。这些词语就没必要引入教材中,而应该选择广泛使用的、经得起时间考证的、具有代表性的网络词语。
2.选择反映社会良好风貌、积极向上的网络词语。在众多的网络词语中,有一些是暴力语言,有一些是反映中国社会阴暗面的。作为文化宣传和语言学习的对外汉语教材,这类词语应该被排除在词语选用的范围之外。
3.选择没有错别字和网络符号的网络词语。网络词语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包含各式各样的表达方式,如符号词语和中英文词语。但汉语教材是规范课本,是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一个模板,留学生对中文中错别字的辨别能力不强,含错别字或网络符号的网络词语会不利于汉字教学。因此教材中不应收录这类词语。
4.注意教材中网络词语的比例问题。在编写教材时,遵循适度的原则引入适量的网络词语,不能为了引入网络词语而在教材中收录大量的网络词语,过多的引入会增加学习汉语的难度。
网络词语的时代性、时尚性和独创性等特点决定了它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但它的随意性和动态性也给对外汉语教学带来了冲击。因此,在教学中要客观公正地看待网络词语,选择那些符合基本构词法的、有助于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交际水平的网络词语,而避免那些稳定性差的、随意的词语。
1.因材施教。(a)对不同汉语水平的学习者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初级汉语学习者,应该着重讲解一些基本词汇,不宜过早地引入网络词语。对于中级汉语学习者,在重点讲解汉语词汇的同时,适当地引入相关的网络词语,提高汉语学习的兴趣。对于高级汉语学习者,他们已经掌握了大量的词语和语法,接受能力较强,因此可以大量地引入网络词语,提高他们对汉语的鉴别力和交际能力。(b)对不同年龄层的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慎重地采用网络词语。年轻人喜欢接受新事物,可以大量地引用网络新词语;年纪稍长的学习者,应尽量少地引用网络词语。
2.区别对待。(a)根据学习者不同需求选择不同的网络词语。目前汉语学习者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兴趣、旅游、求学、研究中国文化、进行商务活动、提高就业竞争力等。在选取网络词语时,应根据学习者的不同需求,确定需不需要引入网络词语,如何选择和选择哪些网络词语。(b)根据课型的不同来选择不同的词语。网络词语中的英语缩略词是比较规范的,它可以应用于写作、综合、阅读、听力、口语等课堂。但不管是以口语形式还是书面形式出现,网络词语的其他种类都不具有正式性,这就需要根据不同的课型慎重地进行选择。如:口语课可以引入如“神马都是浮云”等词,但听力课就不一定适合了。
3.重视网络词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将网络词语引进对外汉语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没有任何经验可以遵循,教师们应该正视网络词语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做出适当的调整,不断地实践和积极地总结经验。
四、总结
网络词语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极大地丰富了汉语的内容和表达方式,是当前汉语词语中发展最快的部分。对外汉语教学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还处在发展阶段,有必要根据网络新词的发展和变迁,建立一个稳定的网络词语语料库,更新对外汉语教学现有的词汇大纲,这会给对外汉语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带来勃勃生机。作者认为对将网络词语引入对外汉语教学应该持开放的态度,同时也要谨慎地选择和使用。
注释:
[1]施春宏:《网络词语的语言价值和语言学价值》,语言文学应用,2010年。
[2]杨立华:《也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0年,第8期。
[3]孙瑞:《试论网络新词语的可接受度》,语文建设,2011年,第9期。
[4]张墨飞,张蕾:《浅谈网络语言对当代青年学生的影响》,语文建设,2010年,第10期。
[5]张云辉:《网络语言的词汇语法特征》,中国语文,2007年,第6期。
网络词语“推手”的由来 篇4
关键词:推手,词义,解释
“推手”最早见于汉代。《周礼·秋官·司仪》中记载:“土揖庶姓, 时揖异姓, 天揖同姓。”汉代的大注释家郑玄给这段话加注时认为:“土揖, 推手小下之;时揖, 平推手也;天揖, 推手小举之。”他在给《仪礼·乡饮酒礼》中“宾厌介, 入门左”这段话进行注释时也提到“推手曰揖, 引手曰厌”。唐代孔颖达对“宾厌介, 入门左”进一步提出注解, 即“引手曰厌者, 以手向身引之”。这里, “厌”指的是“厌礼”, 与“揖”的礼仪相似, 但有不同之处, 即两者手的运动方向刚好相反。“引手”是指手向后退, 即向人体靠近, 用的是“引”的引申义。而“推手”是动宾结构, 其意义与“推”的意思相关, 《说文解字》曰:“推, 排也。”其实“推”的本义就是向外或向前用力使事物有所移动。故“推手”则是指人们作揖时双手抱拳之后拳向前移动的动作。唐代杜佑在《通典·礼十四·巡狩》卷五十四中也提及这个词语:“王乃于坛上揖之, 以定其位。其揖之节有三仪:与王无亲者, 推手小下之;司仪所谓土揖庶姓。与王婚姻之亲者, 平推手揖之;所谓时揖异姓。与王同姓者, 推手小举之。”这里我们可以看出, 古人特别讲究礼仪, 且很注重礼仪的细节问题, 比如上文中古代的君主与不同层次的人作揖时, 动作要有所区别。
秦汉之际, 出现了直项的琵琶, 琵琶系用右手向前或向后弹的弦乐器。汉代刘熙在《释名·释乐器》中介绍了这一乐器, 并阐述了其得名的原因, 即“批把本出于胡中, 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 引手却曰把, 象其鼓时, 因以为名也”。其中“推手”其实就是“批”的方法, 即用右手食指指甲端去触弦, 将弦向左弹出来发出音的。杜佑在《通典·乐四》卷第一百四十四中也具体介绍了琵琶的产生:“风俗通曰:‘以手琵琶, 因以为名。’”又“旧弹琵琶, 皆用木拨弹之, 大唐贞观中始有手弹之法, 今所谓搊琵琶者是也。风俗通所谓以手琵琶之, 知乃非用拨之义, 岂上代固有搊之者?手弹法, 近代已废, 自裴洛儿始为之”。根据这些文字我们可以看到, 虽然唐代弹奏琵琶的方法有所变化, 但“推手”还是必需的指法。随着琵琶逐渐成为主要乐器, “推手”便在唐宋及其以后的古代文献中多次出现。如韩愈《听颖师弹琴》:“自闻颖师弹, 起坐在一旁 (一作床) 。推手遽止之, 湿衣泪滂滂。”欧阳修《明妃曲》:“推手为琵却手琶, 胡人共听亦咨嗟。”宋刘辰翁《水调歌头》 (自龙眠李氏夜过臞山康氏, 走笔和其家灯障水调, 迫暮始归) :“推手复却手, 都付断肠声。”
以上两个意义中, “推手”都是动宾结构的短语。到北宋时, “推手”又用来指“太极推手”, 即太极拳运动中的一种双人徒手练习。“推手时, 双方必须保持手臂黏连不脱, 在相互黏随的运转中使用方法, 致使对方动摇或失去重心。”这时“推手”是名词性的词语。如:“本报漳州4月3日电历时四天的紫山杯全国太极拳、剑、推手比赛于今日在福建漳州市体育馆收拳挂剑。” (《人民日报》, 1993年4月)
“推手”表示一种动作, 在双手往前移动时, 相对于人身体而言就有了距离, 因此就产生“伸手”的意思。如《大藏经》第11卷:“臭汁常流精血腐烂深可厌患。薄皮覆盖恶业身疮。于斯秽处。推手令入。以利刀子脔割儿身。”
因在推卸责任时往往是双方或多方扯皮、推三阻四的, 就如太极推手运动中两人手臂按照一定的程序互相推挽, 由“转喻”相似联想, “推手”便产生了“推卸责任”、“推辞”等意思, 如清代蒲琳的《清风闸》第一回:“可怜孝姑娘各庙烧香, 拜斗求符, 总是不灵, 医生都是推手。”民国李伯通《西太后艳史演义》第二十六回:“不行, 他的病, 听讲是伏邪, 现在御医院没法下药, 已推手了。”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3年8月)
“推手”作为太极的术语, 并不为人们熟知, 但自1991年中国台湾人李安导演的《推手》推出后, “推手”这个名词也由此为人们所熟悉。如《中国IT:成长的烦恼》 (《计算机周刊》, 2001年第32期) :“先是祝维沙携裕兴举牌方正, 一纸提案与董事会打起了太极推手。”曹艳爱《“延后”与“尽早”的太极推手——订货时间差对渠道总成本的影响》 (《中国商贸》, 2002年第6期)
“推”的目的是使事物离开原来的位置, 而在“推”的过程中手是一个重要的部分, 因此人们常常用“手”代指人。“推手”便产生了新的词义, 指幕后推动者, 这个推动者有可能是个人、组织或事件等, 其产生的影响有可能是积极的, 也有可能是消极的。这时, “手”的意思正进一步虚化。如:
《上海地铁难负公交之重》 (《新闻晨报》, 2004年4月12日) :“鼓励市民利用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是上海实施公交优先政策的重要推手。” (起着积极影响)
《人民币成内地与港更紧密联系重要媒介》 (《香港文汇报》, 2004年12月19日) :“人民币, 不仅成为内地与香港更紧密联系的重要媒介, 同时也是香港市场充满活力的重要‘推手’。” (起着积极影响)
林震《试论台湾民主化的动因》 (《河海大学学报 (哲社科版) 》, 2005年第2期) :“晚年的蒋经国是台湾民主化进程启动的‘第一推手’。” (起着积极影响)
《黔南日报》2010年1月14日:“惠水县委书记向忠雄到乡镇调研时指出以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 并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的推手, 实施好各个建设项目, 促进各项工作齐头并进、全面发展。” (起着积极影响)
《三大推手》 (《重庆晚报》, 2007年9月28日) :“政府、开发商、购房者, 被认为是重庆房地产能够走向今天繁荣健康发展的三大推手。” (起着积极影响)
陈初越《和谐的推手》 (《南风窗》, 半月刊, 2005年2月下) :“从‘审计风暴’到‘环保风暴’, 先后两起事件, 从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中国未来政经变革的路径——莫非‘和谐社会’, 也需要‘风暴’做推手?” (无消极与积极之分)
陆逊《疯狂背后是媒体的狂欢》 (《甲壳虫》, 2007年第6期) :“所有高潮都离不开它们的幕后推手——媒体。” (无消极与积极之分)
史大伟《“电荒”!“煤荒”!谁是背后真正的推手?》 (《中国煤炭工业》, 2008年第10期) :“近年来, ‘电荒’‘煤荒’像一个黑色的幽灵始终伴随中国经济发展的脚步, 让人不寒而栗。那么, ‘电荒’‘煤荒’是如何产生的?谁是背后真正的推手?” (起着消极影响)
谭辛鹏《揭秘药价虚高内幕》 (《政府法制》, 2009年第20期) :“在吕涛看来, 药价虚高的主要推手是那些通过各种非法手段销售药品的不法代理商。” (起着消极影响)
现在“推手”这个词更是为人们熟知。报纸杂志等均能见到这个词语。“推手”的词义也由“手”映射到某种职业上。这便是认知语言学中重要机制隐喻所起的作用。如《推手》 (《广州日报》, 2008年11月13日) :“只要是时尚女推手们看得上眼的单品, 并且穿上身背上肩, 还被八卦记者拍到了, 那么这件东西便会很快售罄, 整个就是一移动广告牌。”
今天随着网络的日渐普及, 出现了一些专门依靠网络炒作的“网络推手”, 又叫“推手”。这些人利用网络把某些人或事件凸显在公众面前, 使得公众及媒体过多地注意这些被推者。这些被推的可以是人, 也可以是商品以及事件等, 所要达到的效果可以是正面的, 也有可能是负面的, 只要吸引了大家的眼球, “推手”们就能谋利。如孟德华《网络编辑何以成为另一种推手》 (《新闻实践》, 2009年第8期, 第18页) :“如果可以把那些捧红‘芙蓉姐姐’和‘天仙妹妹’的幕后高手、把那些在毒奶粉事件中帮助问题企业做‘搜索优化’的网络公关者称作网络推手的话, 那么, 我们就不该忽视另一批更强力的网络推手, 那就是网站的内容编辑。”
参考文献
[1]. (汉) 许慎:《说文解字》, 北京:中华书局, 1963年版。
[2]. (唐) 杜佑:《通典》, 北京:中华书局, 1988年版。
[3]. (东汉) 刘熙著, (清) 毕沅疏证, (清) 王先谦补:《释名疏证补》, 北京:中华书局, 2008年版。
[4].罗竹风:《汉语大词典 (缩印本) 》, 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7年版。
网络新新词语分析 篇5
网络新新词语分析
我通过筛选出2个最受欢迎也最具代表性的字,即“囧”、“槑”,按照它们的使用频率高低依次加以分析。
1、囧。
造字方法:象形字。
音:jiǒng古同“冏”,《唐韵》《集韵》《韵会》并俱永切,音憬。
部首:口。
原义:⑴光明。如:冏冏(光明的样子);冏彻(明亮而通彻)。
⑵鸟飞的样子。如:冏然(鸟飞的样子)。
网义:悔恨、无奈、无力回天、被打败了;拜服、钦佩。
“囧”字乍一看到它我们首先会想到什么?我们第一感觉好像是看到一张脸,方框内一对“八”字形的眉毛,眉毛下面有一个张开的.嘴,像是一副哭丧的面孔,让人一看就想到了悲伤和无可奈何。
网民们尝试着单独使用它,于是就给它赋予了“悔恨、无奈”等意思,例如:“上学期英语59,差一分及格,囧!”、“今天股票又跌了,真囧……”这两句话都是网民在BBS中使用的回复,话里的“囧”都表示“悔恨、无奈、无力回天、被打败了”等意思。这是“囧”开始单独使用后被赋予的第一个义项,直接根据“囧”字的字形恶搞得来。
网络流行词语英译的修辞意义 篇6
【关键词】网络流行词语 英译 修辞意义
一、网络流行词语
最近网络上出现“蓝瘦,香菇”,是“难受,想哭”的意思。原本一个广西南宁的小伙子失恋了,很难过也很想哭,录了一段视频来表达自己伤心难过之情。这居然成了当下年轻人口中的流行用语。网络流行词语是通过特定的网络媒介传播表达特殊的意义,体现特定时代、区域或阶层的文化,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会随着社会的发展, 而迅速产生并广为流传, 但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淘汰、消失。本文通过实例,分析研究了网络流行词语的英译,指出其包涵的修辞意义。
二、英语修辞
修辞是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常见的英语修辞有以下几种:
1.明喻是将具有共性的不同事物作对比。这种共性存在于人们的心里,而不是事物的自然属性,有明显的喻词。
2.暗喻是简缩了的明喻,是将某一事物的名称用于另一事物,通过比较形成。
3.借喻不直接说出所要说的事物,而使用另一个与之相关的事物名称。
4.提喻用部分代替全体或用全体代替部分,或者特殊代替一般。
5.排比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结构大体相同或相似,意思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句子排列成串,形成一个整体。
6.对照指将意义完全相反的语句排在一起对比的一种修辞方法。
三、一些网络流行词语英译及其修辞意义
1.“我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译为I almost have a nervous breakdown.这里运用了提喻,用部分代替全体或特殊代替一般。“我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用于表达无奈、沮丧和哭笑不得等含义。由于这句话适用于受到压力等各种遭受负面打击的场合,因此很快被争相借用,成为“万能神句”。
2.“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用于表示强调某一件事情,译为Important things must be stressed for three times.还可根据英语特点译为Important words need be repeated for three times.又如:开会不许玩手机!开会不许玩手机!开会不许玩手机!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译为Dont fiddle with your cell phone during the meeting! Dont fiddle with your cell phone during the meeting! Dont fiddle with your cell phone during the meeting! Important things must be stressed for three times.这里运用了排比,是把“开会不许玩手机!”排列成串,形成整体,增强语气。
3.“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用来表达特别的想法,译为The world is so big and I want to see it.也可译为The world is so big and I owe it a visit.又如: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钱包那么小,哪也去不了。译为The world is so big and I want to see it, yet my wallet is so small and I can go nowhere.这里运用了对照,将大和小排在一起对比,形成反差。
4.“吓死宝宝了。”“宝宝”译为Baby,“吓死宝宝了”译为Baby is scared (to death).这里运用了暗喻,“吓死宝宝了”是指吓死我了,吓死人,把我变成宝宝,吓死自己的意思,是指自己受到了惊吓。后来“宝宝”独立单用,只要说话氛围协调,几乎在任何语境中,女生都可用“宝宝”或“本宝宝”来称呼自己,如“乐死宝宝了”“笑死宝宝了”等等。
5.“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偏偏要靠才华。”译为I could have undoubtedly made a living by depending on my face. However, I would rather make such a living by depending on my talent.这里运用了对照,将脸和才华排在一起对比,形成对照的效果。
6.“主要看气质。” 译为Temperament is more important.又如:美貌是浮云,主要看气质。译为Ones beauty is nothing but floating clouds, whereas ones temperament is more important.这里运用了借喻, 指不要太看重外在形式,内在气质才更重要,才是决定因素。
网络流行词语数量多, 传播快。文章选取一些网络流行语的英译,分析研究了网络流行词语的英译,指出其包涵的修辞意义,以期对语言研究和学习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丁显文.英文修辞.[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2]张会森.关于辞格和辞格的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6, (2).
[3]康晶晶.谈英汉语言中的几种常见修辞现象对比[J].上海商学院学报,2005(6).
[4]袁洁.浅析2008年网络流行语的新发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6).
网络新闻标题中的词语运用研究 篇7
网络新闻标题的特点
在网络新闻中, 当标题出现时, 正文却没有出现在同一页面上, 而是在它的下一级页面上, 即网络新闻标题是独立存在的, 通过标题上的链接才能看到新闻的内容。当海量的新闻标题集中到同一个页面上时, 读者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 在这些标题中扫描, 作出判断, 进而选择点击哪一条标题。正是网络新闻的这种特殊版面安排, 让网络新闻标题的特点与报刊新闻标题有很大的不同: (一) 题文分家; (二) 题长受限; (三) 单行为主; (四) 多用实题。
网络新闻标题的特点决定了网络新闻标题的词语运用特色, 即要求网络新闻标题的词语运用要尽量新奇, 能独具一格, 勾起读者阅读的欲望。因此, 除了新闻标题对词语运用的一般要求之外, 新颖是网络新闻标题对词语运用的最高要求。如果标题做得不够吸引人、不够标新立异, 就不能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 那么网络新闻的传播过程就会终止。网络新闻标题对词语运用的这个最高准则决定了网络新闻标题在词语运用上具有与一般标题不同的特色。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语运用特色
从我们收集的2000多条网络新闻标题来看, 网络新闻标题在词语运用上非常考究, 词语运用呈现出如下六大特色。
词语仿用。所谓词语的仿用, 就是对以前出现过的词语在音节或者意义上的仿拟。通过一个仿拟的语言表达形式, 在网络新闻标题中创造出一个熟悉的陌生词, 当受众看到这个“熟悉的陌生词”时, 往往会产生一种好奇心理, 这种心理可以有效地激发受众强烈的探究意识, 去阅读和接受网络新闻标题。所以运用仿词, 可以大大增强词语的表达效果。一般而言, 网络新闻标题中词语的仿用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
1.仿音:即换用音同或音近的语素仿造新词语。例如:
(1) 花季为何变花祭?对一起中学生自杀事件的调查 (浙江在线2006年1月16日)
(2) 涨价后物价部门在干啥“掌声一片”与“涨声一片” (人民网2007年12月21日)
例 (1) 中作者模仿“花季”临时仿造出一个读音相同但意义相差甚远的词语“花祭”来做新闻标题, 不仅简练、委婉地概括出了新闻的内容, 而且语言显得犀利, 极具讽刺意味。例 (2) 中“涨声一片”是对“掌声一片”的仿用, 两个词语形成鲜明的对比, 辛辣地讽刺了物价部门对涨价的置之不理, 极具诙谐意味。
2.仿义:即换用反义或类义语素仿造新词语。例如:
(3) 《糊涂神判》上演“裁判也疯狂”
10日全国上映 (新浪网2008年1月17日)
(4) 《赤壁》:一个女人引发的战争 (新浪网2008年7月11日)
例 (3) 中, “裁判也疯狂”是模仿我们熟悉的美国电影《修女也疯狂》改编而来的。例 (4) 则是对网络上热播的恶搞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仿拟。
这些仿用的“熟悉的陌生词”在网络新闻标题中的运用, 使得新闻标题独具一格, 更能增强读者对网络新闻标题的接受性, 让读者在轻松、戏谑的心情中完成网络新闻的阅读。
词语拆用。在说话或写文章中, 经常故意把一个复音词或固定短语拆开使用, 这种现象叫拆用词语。在网络新闻标题中, 恰当地拆用词语, 可以加强语意语势, 起到强调作用, 也可以增强情趣, 使表达幽默生动。例如:
(5) 招聘企业只招不聘将取消资格
虚假招聘可举报 (腾讯网2007年12月18日)
(6) 武汉整治“有路无灯”现象灯不亮不算竣工 (《楚天都市报》2007年8月2日)
例 (5) 和例 (6) 中都是对“招聘”和“路灯”的拆用, 拆开后构成了“只招不聘”和“有路无灯”的联合短语。
在网络新闻标题中拆用词语, 打破了人们思维上的定势, 既幽默诙谐生动活泼, 又妙趣横生富有哲理, 可以起到吸引人们眼球的效果。
词语对举。对举, 相对举出。词语的对举, 顾名思义, 就是词语的巧妙配合, 对举使用。在网络新闻标题中, 词语的使用往往不是“单打独斗”, 许多时候, 可以将一些有关联的词语对举使用。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同义词对举。例如:
(7) 让农民工高兴回家开心过年 (平阳新闻网2007年12月3日)
(8) 中国军事观察员在黎牺牲震动了世界震惊了中国 (人民网2006年7月29日)
例 (7) 恰当连用同义词“高兴”、“开心”, 例 (8) 将“震动”、“震惊”连用。
2.反义词对举。例如:
(9) 《刘跃进》首映小人物要创大票房 (新浪网2008年1月15日)
例 (9) 中, 刘跃进这个“小人物”要创造“大票房”, “小”和“大”这对反义词对举使用, 使语句富于感染力。
词语的巧妙配合, 对举使用, 能够增强语言表达的气势, 使文句生动活泼;同时相对相反的概念巧妙配合、对比鲜明, 能够形成一种正反映照、正反相成的效果, 能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熟语生用。熟语生用指的是在网络新闻标题中, 一个人们熟知的词语, 它的意义不是人们通常理解的意义, 而是偏离常规的陌生化用法, 给读者以新奇的刺激, 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在网络新闻标题中, 熟语生用能够很明显地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使网络新闻标题诙谐幽默, 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例如:
(10) 火箭队2010年靠谱吗?是打酱油还是做俯卧撑 (津报网2008年7月10日)
例 (10) 中, “打酱油”、“做俯卧撑”都指的是一种普通的生活行为, 但是在网络新闻标题中, “打酱油”、“做俯卧撑”却表达的是对时事不关心、不评论, 只做自己的事的态度。
熟语生用取原词的比喻义或者引申义, 能使句子的表达效果生动形象, 使句子更加诙谐、幽默, 增强读者心理上的新奇感和视觉上的注意力。
语素单用。在现代汉语中, 自由语素能够独立运用成为一个词, 但是粘着语素一般而言不能单独运用, 必须与其他语素组合成词。我们在考察了大量的网络新闻标题后发现, 现代网络新闻标题中, 有大量的不成词语素在单独运用。例如:
(11) 《西游记》选秀将始张纪中谈角被指“弱智” (东方网2008年3月22日)
例 (11) 用语素“始、角、指”代替词语“开始、角色、指责”, 固然一方面是出于网络新闻版面的需要, 但在语义表达上却并不缺少明确性, 甚至会有一种简练感, 可以给读者留下强烈的吸引力。
不成词语素在网络新闻标题中的自由运用, 读者在阅读时, 并没有一种晦涩难懂的感觉。语素单用在使句子变得简练的同时, 也使人们对词语运用基本规则的认识发生了改变, 使句子产生一种怪异的新奇感, 进而让读者有阅读的欲望。语素单用将会成为网络新闻标题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异常搭配。在现代汉语中, 词语之间有着一定的、固有的搭配方式, 一般情形下, 不能改变或破坏它们之间的这种搭配方式。不过在网络新闻标题中为了表达的需要, 有着许多改变或破坏它们之间的这种一定的、固有的搭配方式的现象存在。词语的异常搭配, 不仅可以带给读者新鲜感, 而且会使所表达的意思更加生动。例如:
(12) “俯卧撑”、“很黄很暴力”见证时代 (人民网2008年7月14日)
例 (12) 中, “暴力”是名词, 与程度副词“很”搭配使用。这些变异的搭配, 不但会给人一种新奇的感觉, 也会让读者产生阅读兴趣。
网络流行词语英译的修辞意义 篇8
最近网络上出现“蓝瘦, 香菇”, 是“难受, 想哭”的意思。原本一个广西南宁的小伙子失恋了, 很难过也很想哭, 录了一段视频来表达自己伤心难过之情。这居然成了当下年轻人口中的流行用语。网络流行词语是通过特定的网络媒介传播表达特殊的意义, 体现特定时代、区域或阶层的文化, 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会随着社会的发展, 而迅速产生并广为流传, 但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淘汰、消失。本文通过实例, 分析研究了网络流行词语的英译, 指出其包涵的修辞意义。
二、英语修辞
修辞是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 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常见的英语修辞有以下几种:
1.明喻是将具有共性的不同事物作对比。这种共性存在于人们的心里, 而不是事物的自然属性, 有明显的喻词。
2.暗喻是简缩了的明喻, 是将某一事物的名称用于另一事物, 通过比较形成。
3.借喻不直接说出所要说的事物, 而使用另一个与之相关的事物名称。
4.提喻用部分代替全体或用全体代替部分, 或者特殊代替一般。
5.排比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结构大体相同或相似, 意思相关, 语气一致的短语、句子排列成串, 形成一个整体。
6.对照指将意义完全相反的语句排在一起对比的一种修辞方法。
三、一些网络流行词语英译及其修辞意义
1.“我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译为I almost have a nervous breakdown.这里运用了提喻, 用部分代替全体或特殊代替一般。“我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用于表达无奈、沮丧和哭笑不得等含义。由于这句话适用于受到压力等各种遭受负面打击的场合, 因此很快被争相借用, 成为“万能神句”。
2.“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用于表示强调某一件事情, 译为Important things must be stressed for three times.还可根据英语特点译为Important words need be repeated for three times.又如:开会不许玩手机!开会不许玩手机!开会不许玩手机!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译为Don’t fiddle with your cell phone during the meeting!Don’t fiddle with your cell phone during the meeting!Don’t fiddle with your cell phone during the meeting!Important things must be stressed for three times.这里运用了排比, 是把“开会不许玩手机!”排列成串, 形成整体, 增强语气。
3.“世界那么大, 我想去看看。”用来表达特别的想法, 译为The world is so big and I want to see it.也可译为The world is so big and I owe it a visit.又如:世界那么大, 我想去看看。钱包那么小, 哪也去不了。译为The world is so big and I want to see it, yet my wallet is so small and I can go nowhere.这里运用了对照, 将大和小排在一起对比, 形成反差。
4.“吓死宝宝了。”“宝宝”译为Baby, “吓死宝宝了”译为Baby is scared (to death) .这里运用了暗喻, “吓死宝宝了”是指吓死我了, 吓死人, 把我变成宝宝, 吓死自己的意思, 是指自己受到了惊吓。后来“宝宝”独立单用, 只要说话氛围协调, 几乎在任何语境中, 女生都可用“宝宝”或“本宝宝”来称呼自己, 如“乐死宝宝了”“笑死宝宝了”等等。
5.“明明可以靠脸吃饭, 偏偏要靠才华。”译为I could have undoubtedly made a living by depending on my face.However, I would rather make such a living by depending on my talent.这里运用了对照, 将脸和才华排在一起对比, 形成对照的效果。
6.“主要看气质。”译为Temperament is more important.又如:美貌是浮云, 主要看气质。译为One’s beauty is nothing but floating clouds, whereas one’s temperament is more important.这里运用了借喻, 指不要太看重外在形式, 内在气质才更重要, 才是决定因素。
网络流行词语数量多, 传播快。文章选取一些网络流行语的英译, 分析研究了网络流行词语的英译, 指出其包涵的修辞意义, 以期对语言研究和学习有所帮助。
摘要:网络流行词语通过特定的网络媒介传播表达特殊的意义, 体现特定时代、区域或阶层的文化。文章通过实例, 分析研究了网络流行词语的英译, 指出其包涵的修辞意义。
关键词:网络流行词语,英译,修辞意义
参考文献
[1]丁显文.英文修辞.[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0.
[2]张会森.关于辞格和辞格的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6, (2) .
[3]康晶晶.谈英汉语言中的几种常见修辞现象对比[J].上海商学院学报, 2005 (6) .
[4]袁洁.浅析2008年网络流行语的新发展[J].安徽文学 (下半月) , 2009 (6) .
网络词语的规范 篇9
一、网络词语“X男”“X女”的起源
性别语素“男”“女”在现代汉语中具有很强的构词能力。在传统的由“男”“女”构成的词语中, 因为“男”“女”的位置不同, 其语法作用和意义也不同。性别语素位置在前时, 多是作为区别词, 是区分性别的一个标记, 如:男孩、女孩;男学生、女学生;男装、女装;男篮、女篮等。性别语素位置在后时, 一般具有实际意义, 是一个名词成分, 如:歌女、舞女、美女、淑女等。这样的用法出现较早, 且在日常生活中广为使用, 早已为人们普遍接受。
近年来, 受到网络普及的影响, 以性别语素“男”“女”构成的网络词语不断涌现, 且表现出与传统构词法不太一样的特点。在这类网络词语中, 出现较早的要算“宅男”“宅女”这样的外来词语。关于“宅”字, 很多人认为是来源于日本动漫界的“御宅族”说法, 指是20世纪80年代狂热喜欢动漫游戏的一类人, 后用来专指那些对动漫迷恋到无以复加且很有研究的人, 且多为贬义。“宅”字在中国内地流行以后, 人们很快对它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造, 只要是不爱出门, 常用网络环境代替现实, 追求独居时自由而放松的生活状态的人, 就会被自动归类为“宅”类人, 男性被称为“宅男”, 女性则被称为“宅女”。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如:“干物女”同样来自于日本, 指放弃恋爱, 认为很多事情都很麻烦而凑合着过的女性。“阿尔法女”中的阿尔法则是希腊字母中的第一个字母, 借以形容不受传统的性别角色约束, 各方面都很优秀的新独立女性。
由于网络时代的大力推动, 以性别语素“男”“女”构成的网络词语很快在中国大陆流行, 在以“男”“女”构成的网络词语中, 更多的是结合中国的现状而新造的, 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快男”和“超女”。这一组词语来源于中国湖南卫视的大型选秀类节目《快乐男声》和《超级女声》, 人们习惯性地把参与这两个选秀节目的选手称为“快乐男生”和“超级女生”, 并把这两个词语简缩为“快男”和“超女”以便更好地在娱乐报道、网络宣传等场合使用。而像本文开头提到的凤凰男、孔雀女, 经济适用男、简单方便女等众多词语则都是结合中国当下的流行趋势而创造出的, 有关它们的产生机制, 本文将在后面具体分析。
二、网络词语“X男”“X女”的分类
以性别语素“男”“女”构成的网络词语所代表的是当今社会中的某些男子或女子, 从词义上看, “X男/女”中的“X”是对某些男子或女子的修饰语, 从职业、性格、体型、相貌等方面来限定某男某女, 也有很多修饰语与一些突发事件有关, 现在具体分析如下:
家庭与地域背景:凤凰男、孔雀女、海龟 (归) 男、海带 (待) 女
职业或工作性质:IT男、电脑男、手绘男、学术男、吧女、白领女、售楼女、洗头女
体魄或形象:肌肉男、妖娆男、草莓男、橙皮男、健康男、轻熟女、肥肥女、龅牙女、清汤挂面女
性格与生活态度:努力男、牛奋男、肉松男、懦弱男、奶嘴男、花心男、饼干女、干物女、润物女、乐活女、文艺女、拜金女
婚姻状况:剩男、剩女、经济适用男、简单方便女、逃跑男、旺夫女、三高女、优剩女
生活习惯:宅男、腐女、呼噜男、网购女、锻炼男、潮女、嫩女
星座:水瓶男、金牛女、狮子男、白羊女、天秤男、摩羯女
某一具体事件:拇指男、朗诵男、讨薪男、宝马女、雅阁女
从上述的分类来看, “X男”“X女”是对某些男子或女子体魄形象、婚姻家庭、职业工作、生活状态、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的概括或表述以及社会对某类人的评价。其中有很多词语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形象色彩、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
三、网络词语“X男”“X女”的结构特点
从音节数量上看, 以性别语素“男”“女”构成的网络词语的前位成分从单音节到四音节的都有, 如:宅男、宅女;凤凰男、孔雀女;经济适用男、简单方便女, 但以二音节的为多, 因此所构成的“X男”“X女”类词语以三音节为主要形式。
从词语的生成方式上看, 以性别语素“男”“女”构成的网络词语的生成方式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是借用外来词, 如前文说过的:宅男、干物女。第二种是简缩构词法, 如前文说过的:快男、超女, 又如:三低男、三高女。第三种, 也是运用最广泛的一种, 是用类推方式产生新词语。“X男”“X女”族词语的类推建立在“特征+性别”的模型上, 以固定的模型“特征+性别”为基础, 经过类推, 将具有相同语法功能或相似语义特征的词语纳入模型内, 进而创造出大量新称谓。
从构词方式上看, 以性别语素“男”“女”构成的网络词语绝大多数为偏正式, “X”作为定语修饰中心词“男”和“女”, 用来表示这一类男女的共同特点。根据它们修饰成分性质的不同我们将网络词语“X男”“X女”主要的构形列表如下:
值得注意的是, 无论前面修饰的成分是哪一种词性, 都不影响这个词语在整体结构上的偏正性, 一些修饰成分虽然是动词性或名词性的, 但事实上已经兼具了形容词的一些功能, 只是为了词语的简洁性而保留了动词和名词的形式。比如:“肉松男”是指像肉松一样, 松松垮垮, 没有运动习惯的男生;“孔雀女”是指像孔雀一样生长在城市, 娇生惯养因而比较骄傲的女生。
从性别语素在词语中的位置来看, 在网络词语“X男”“X女”中, 性别语素都处于词的末尾。前文说过, 在传统的性别语素参与构成的词中, 性别语素的位置既可以在前, 也可以在后, 但是, “X男”这种说法一般不单独出现, 只以一种对举的方式与“X女”同时出现, 如:少男少女、俊男靓女。现在网络上出现的“X男”“X女”类的词语, 实际上是对传统用法中, 性别语素位置在后的词语的一种延伸与拓展, 不仅是“X”所代表的修饰语的不断丰富, 而且也将“X男”这样的用法推广到了日常语言之中。
四、网络词语“X男”“X女”的意义特点
除了结构上的相似性之外, 以性别语素“男”“女”构成的网络词语在词义方面也表现出一些共同的特点。
1.形象性与概括性强
“X男”“X女”族词的词义往往具有很强的形象性, 偏向于用大家比较熟悉的事物来描述某一类人, 比如:“草食/食草男”就是指像食草动物一样, 友善温和, 被动, 攻击性低, 不积极追求恋爱或性爱, 以如温水一样令人容易接受的方式和女孩子相处的男子。又如:“简单方便女”是指清爽简单, 不扭捏做作, 能自力更生, 奉行物美价廉的购物观, 感情经历简单, 办事干净利落不折腾的女子。我们通过“草食/食草”“简单方便”的字面意思即可大体推知词语的特点, 修饰成分本身即承担了这类词的核心意义, 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同时“X男”“X女”这样的词并不只用来指称某一个人, 而是代表了具有此类特征的一类人, 从这个角度看, “X男”“X女”族词也具有很强的概括性。
2.色彩指向义较弱
在传统的由“男”“女”构成的词语中, 大多具有明确的感情色彩指向, 如:
褒义:俊男、帅男、猛男、善男、美女、淑女、才女、玉女、圣女
中性:少男、少女、处男、处女
贬义:恶男、坏男、色男、裸男、变态男、懒女、贱女、蠢女、狂女、俗女
但是, 网络词语“X男”“X女”词族则大多不具有一个明确的感情色彩指向。前面举出的有关“X男”“X女”的实例中, 除了极少数感情色彩非常明确的词语, 如:猥琐男、拜金女之外, 绝大多数的“X男”“X女”只是对于这一类人的职业、性格、外貌、生活习惯等特征的客观描述, 本身并不带有评价的功能, 我们很难说像“宅男/宅女”、“学术男”、“轻熟女”这样的词语到底是褒义还是贬义, 只能根据具体使用该词语的语境来对它们所指代的人物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3.文化与时代特征鲜明
语言的发展与时代同步进行, 不同文化与时代特征也很自然地反映在词义之中。比如, 社会发展带来的城乡差异不断扩大就直接催生了“凤凰男”“孔雀女”这样的词语;而出国热、留学热以及紧跟而来的归国热则使“海龟 (归) 男”与“海带 (待) 女”隆重登场;网络时代的来临使人们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 因而“宅男”“宅女”的队伍越来越壮大, 这些鲜活的称谓正是我们时代发展的见证。同时, 这些词语的产生也深深地扎根于文化的土壤之中, 比如“凤凰男”中的“凤凰”并不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鸟, 而是因为“山沟里飞出了金凤凰”这句俗语而具有了出身卑微、依附性强的附属意义。一些由突发事件而产生的词语, 如:淡定男、拇指男、宝马女等也各自拥有与该事件联系密切的文化含义。
五、网络词语“X男”“X女”词族的关系
利用原有词的格式和规则创造新词是语言类推机制的表现, 人们通过“夫唱妇随”创造出“妇唱夫随”, 通过“全职奶妈”创造出“全职奶爸”,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前文已经分析过, 网络词语“X男”“X女”词族大多是在“特征+性别”的模型上类推而来, 而在具体的类推过程中, “X男”“X女”族词语表现出三种主要的关系:
1.近义关系
近义关系主要体现在“X男”“X女”词族内部, 即将修饰语“X”更换成相近的词语, 如:在“努力男”一词的基础上, 推出了“奋斗男、勤奋男、牛奋男、执着男、苦读男”等词。又如:在“宝马女”一词的基础上, 推出了“本田女、雅阁女、跑车女、单车女”等词。
2.反义关系
反义关系也主要体现在“X男”“X女”词族内部, 即将修饰语“X”更换成相反或相对的词语。出现反义关系的原因在于, 有时候在一个具体的女性群体或男性群体中, 也会因程度的不同而存在细微的分类, 由此可推出很多词语, 如由“剩女”推出了“优剩女”, 由“宅女”推出了“伪宅女”、“反宅女”等词。
3.对举关系
对举关系则主要体现在“X男”和“X女”词族之间, 即将中心词“男”“女”进行互换。由于男和女本身存在的相对性, 出现有关某一性别的新造词语时, 往往会对应产生有关另一个性别的同样的词。比如:“宅男”和“宅女”, “剩女”和“剩男”、“经济适用男”和“简单方便女”等词, 和传统的用法不同, 这里的“X男”都可以单独使用而不必与“X女”成对出现。
六、网络词语“X男”“X女”的产生原因
通过搜索, 我们发现, 以性别语素“男”“女”构成的网络词语几乎每天都在更新之中, 这其中既有语言自身发展的内部原因, 又有语言的使用环境, 即社会的原因。
1.传统的性别语素构词方式是网络词语“X男”“X女”得以产生的基础。
“男”“女”作为一对区别词, 当它们位置在前时, 可以用来修饰限定很多指称人的名词性词语。当它们位置在后时, 可以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面构词, 表示具有共性的一类人, 成为一种类词缀。这种“男”“女”位置在后的构词方式, 是网络词语“X男”“X女”得以产生的基础。
2.语言的类推机制为网络词语“X男”“X女”的发展提供可能。
“语言和思维具有类推机制是仿拟词得以产生的基础和内因” (1) , 也正是“X男”“X女”词不断产生的内因。利用原有的搭配规则创制新词语是语言的类推机制的表现之一, 当“X男”“X女”这样的搭配机制出现并为大众所认可后, 就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产生一系列的“X男”“X女”族词。
3.经济性原则为网络词语“X男”“X女”的发展提供动力。
语言学家们认为, 人们在言语交际中遵循着经济原则, 寻求效用最大化。网络时代带来信息的大爆炸, 而使用网络的人大多拥有快节奏的生活, 如何用最精简的字数表达出最丰富的意思, 一个特别突出、显著的关键词就必不可少。如“经济适用男”一词由“经济适用房”推导而来, 重在体现经济性和适用性。随着这个词的广泛使用, 媒体已不需要用“身高一般、发型传统、性格温和、无不良嗜好, 一般从事教育、IT、机械制造、技术类行业的男人”这样的句子来描述, 只需“经济适用男”五个字就可描述, 显得经济又快捷, 真正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4.求新、求广等用词心理是网络词语“X男”“X女”发展的潜在动力。
语言的发展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 一个新的语言现象出现, 一定积淀了一定的社会、文化和心理内涵。“X男”“X女”发展与网络时代的来临密不可分。许多生动有趣的、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由于满足了大众求新、猎奇的心理而受到广泛的追捧。如:草食男、肉食女、口罩男、宝马女等。
同时, 这样的词语选取使用者最为熟悉的成分来作为构词材料, 所表达的语义多为人们熟知, 且与当下被关注的生活焦点紧密相连,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因此更能为人们所接受, 并且在不断使用的过程中获得更高的认知度和认可度。
参考文献
[1]杨晓黎.以性别语素“男、女”构成的词语及其类推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 2003 (4) .
[2]张敏, 姚良.“X男”“X女”类词语新探析[J].语言新观察, 2010 (6) .
[3]王永燕.三个平面看“男”“女”组词及其产生原因[J].时代教育, 2010 (12) .
[4]黄娟.浅论“X男”、“X女”新词[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 2011 (5) .
[5]郭敏, 熊敏芳.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X女”现象[J].科教导刊, 2010 (9) .
网络词语的规范 篇10
这类网络新词是模仿“宅男”一词而产生的。宅男, “御宅男”的简称, 日语外来词, 最初的含义是指沉迷于美少女类成人动漫或游戏的男子, 后来泛指对某事物极端喜爱, 整日窝在家里的男人。这个词进入汉语以后, 用来指代那些痴迷于电脑网络, 足不出户, 厌恶上学上班的80后男子。
这类词语之所以能够在网络上走红, 在构词和使用方面有其显著的特点。
首先, “男”“女”类词语在构词方面具有较强的灵活性, 生成能力强。
(1) “男”“女”作为自由语素, 可以单独充当句法成分, 做宾语或定语, 如男/女老师、男/女装。另外, “男”“女”也可以作为词根, 与另一词根构成复合式合成词, 如男/女人、男/女方, 或与词缀构成附加式合成词, 如男/女子。
(2) 这类词语由前后两部分构成, “男”“女”处于后位, 定位性明显, 其前位构成成分是表示所指群体共有特征的关键成分, 名词、动词、形容词及缩略语等都可充当, 其中:名词性成分居多, 如玩具男、便当男、孔雀女;形容词性成分的有经济适用男, 简单方便女;动词性成分的有食草男;缩略语成分的有三高男、三低男、普相女, 等等。但不论与“男”“女”组合的成分是什么性质的, 一经形成“男”“女”类词, 则一律为名词。
(3) 从音节数量上看, 这类词的前位成分从单音节到四音节的都有, 如宅男/女、凤凰男、孔雀女、经济适用男, 但以二音节的为多, 因此所构成的“男”“女”类词语以三音节为主要形式。
(4) 这类词语前后两部分组合形式多借助一定的修辞手段, 曲折表意, 如:凤凰男, 指出身农村, 家境贫寒, 经过自己努力考上大学, 毕业后留在城市工作的男子, 出自于“山沟里飞出了金凤凰”。
其次, “男”“女”类词语在使用方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反映社会群体中存在的普遍现象, 如三高女, 指的是当今社会高学历、高收入、高职位的优秀女性。虽然她们在事业上很成功, 但在婚姻方面却很难找到合适的伴侣。因为大多数人在选择对象时, 强调“男强女弱”“门当户对”,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男性选择与“三高女”谈恋爱的机率。学历和条件低于“三高女”的男士们害怕被舆论定格自己为“攀高枝”“小白脸”“靠女人吃饭”, 等等。毫无疑问, 这是任何有自尊的男人最怕听到的评语。所以, 男士们即使喜欢三高女, 也往往顾虑重重。同时, “三高女” 的择偶眼光也较高, 喜欢追求完美, 对男方的长相、才华、学历、人品、经济、地域等各方面都很挑剔, 结果择偶范围狭窄。这也就导致“优剩女”的出现。“优剩女”是“剩女”的升级版, 指拥有高学历、高收入、高智商, 长相无可挑剔, 择偶要求比较高, 导致在婚姻上得不到理想归宿的大龄女青年。这类网络词语反映出了当今社会存在的问题。所以, “男”“女”类词从产生到被人们广泛使用也是社会现象最直接、最真实的反映。
另外, “男”“女”类词语多数源于外来语, 后经港台辗转进入普通话。如来自日语的便当男, 指不再热衷于金钱游戏, 而是爱上简单纯朴生活的日本新一代单身男性;干物女, 源自日浦悟的漫画《萤之光》里对二十七岁的女主角雨宫萤的生活形容, 后泛指那些不爱打扮, 放弃恋爱, 假日躲在被窝里, 凡事都说“这样最轻松”的年轻女性。还有来自韩语的玩具男, 取自韩国20世纪90年代一个流行音乐组合“玩具”, 泛指韩国新一代男性。他们的特点是:居家, 对待女性温柔体贴, 内心敏感、喜爱音乐, 主要集中在20岁至30岁。除了来自日韩语的, 还有来自英语的阿尔法女 (孩) , 源自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丹·肯德伦的著作《Alpha Girl (阿尔法女孩) 》, 是精英女性的代名词, 该类女孩在各方面的表现几乎都是“第一”或“最好”, 故以希腊文的第一个字母“α” (阿尔法) 来形容。
“男”“女”类词汇的出现与流行, 充分反映了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社会上有什么新的群体出现, 就可能出现什么男, 什么女。这类词语也为我们观察社会, 认识社会提供了一个好的窗口。
参考文献
[1]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
新闻报刊如何面对并应用网络词语 篇11
经过报刊等传统媒体的二次传播与扩散,一些原本并不怎么富有内涵与意味的网络词汇和语言瞬息发酵,很快变得更加火热。像“元芳,你怎么看?”这句话网络上“冒泡”之后,一时间报纸杂志上是铺天盖地,有的报纸在一天竟然有几个版的大标题离不开“元芳”,不仅广告版有,休闲版有,连新闻版也有。如“元芳,你怎么看‘微增长’下的中高级车市?”“元芳,您住的幸福吗?”……凡事必问元芳,一夜之间,“元芳”似乎成了无所不知的神明和圣贤。最近,“不明觉厉”、“细思恐极”等生拼硬凑的网络用语又在疯传,并引发了一股新的造词热。
传统新闻媒体,如何面对和应用这些新兴的网络词汇与语言,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慎重把握和妥善处理的问题。可以说,这也是检验和测试我们报刊新闻工作者政治水平、业务功底和把关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语文传播应当合乎规范便于交流认知
中国的语言文字历经几千年的积淀,内涵相当丰富,从古至今讲究的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既广博又细腻,既具体又宽泛。同样的字有不同的读音,不同的字又有同音或同意。同一词组、字句,如果念出来的声调轻重强弱不一,得出的效果也许完全相反;同一句话,标点、断句不在一个位置,显示的意思也可能相差十万八千里。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从小学开始便要学习语文,要了解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等词性的原因。
而现在出现的网络语言和词汇,大部分既不象形又不会意,连假借、转注的要求也不符合,蹦达出来纯属于“无厘头”。很多网络词汇词不达意,大多带有戏谑、调侃甚至是恶搞的成分,表现出明显的娱乐化倾向,有的则晦涩荒诞甚至散发出消极颓废的情绪。最典型的莫过于“屌丝”这个词,俗不可耐。“屌”本是男性生殖器的俗称,现竟然被用作指那些生活平庸、未来渺茫、感情空虚,渴望获得社会的认可但又不知道怎么去生活的人的代称,而在网络上大行其道,出尽风头,一些传统媒体也像捡到什么宝贝似的,趋之若鹜,大用特用。真不知这是文字的不幸,还是传播的悲哀。
至于所谓的借代、谐音,也让很多“旁观者”感到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明明是“有没有”,偏要写作“有木有”;本来应该写作“我们喜欢你”,硬要表达成“我们稀饭你”。而用“神马都是浮云”替代“什么都是浮云”,用“杯具”替代“悲剧”,虽然大致音同,但相互之间的意思没有任何关联,一点不靠谱,相当费解,要让人绕了几道弯子或听人点拨之后才解个中味。还有像最近在网络上风行的将常用语句改成的缩写形式,看似简洁,实则解释起来一大串,更显繁文缛节,如由“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四个传统成语首字结合而成的“喜大普奔”一词,有多少人能心领神会?
新闻报刊使用网络词汇有讲究
置身于网络时代,作为最普遍、最广泛的大众化传播工具,新闻报刊等传统媒体对网络语言一味迎合固然要不得,而完全将其拒之门外一概不沾边,显然也不可取、不现实,关键是怎么去用,用些什么,这里面其实大有学问和讲究。
一、理性面对,不盲目跟风沦为网络附庸
报刊杂志等传统主流新闻媒体,肩负着向社会、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大使命与崇高责任,与此同时,还承担着为维护祖国的语言文字的纯洁性而奋斗的特殊任务,这都是由新闻媒体的属性决定的。作为党的舆论宣传工具,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信息和文化的最基本领域,应该成为祖国语言文字的圣地。
尽管当今思维多元,观念多重,行为多变,方式多样,但不管怎么说,捍卫祖国语言文字的纯洁性这一点不能变。汉字造字的“六书”法则,也并没有过时。《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必须自觉遵守和执行,“用规范字,说普通话”始终应当得到提倡和遵循。因此,传统媒体在应对网络语言与词汇的态度上,一定要保持自己的立场和尊严,要有自己的价值取向,注重格调和品位,不能亦步亦趋,一味迎合奉承于网络,成为其应声虫和跟屁虫,被网络牵制而迷失了自己的观点与方向。相反,在时下纷繁复杂、浮躁狂热的传播语境中,还应自觉履行起引导网络舆论的责任。对有损文字尊严、玷污语言纯洁的行径,任何负责任的传播工具都不应纵容或顺从。
真实准确是新闻报道最基本的要求,而一些网络词汇的表达则与之相悖,可以说是格格不入。一些网络语言和词汇出现在网络中无关紧要,也不伤大雅,而出现在报纸杂志上则要掂量掂量。这也是由传统主流媒体和新兴网络媒体各自不同的特征决定的。显然,受众对于两大类媒体的期待、要求与评判标准并不等同。有些话、有些事,在微博、博客、BBS、论坛等网络空间上发布,即使错了受众也能承受并不觉奇怪,而一旦在严肃正规的主流媒体上出现,就不能容忍甚至要提出批评了,因为你不是“自媒体”。在正常的新闻报道中使用或夹杂着一些网络词汇,特别是运用到标题中,如果不准确贴切恰当的话,势必弄巧成拙,不仅难以获得受众的认同与接受,而且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报道的真实性、准确性和权威性。然而现实中我们有些主流新闻媒体,对网络语言和词汇乐此不疲,乱用、滥用的情况比较严重,好像非此就不足以表明自己新潮时尚有现代感似的。凡网络热词必用、热句必登,势必沦为网络的附庸。
二、去粗取精,有选择地使用网络词汇
对于频繁出现的网络词汇,主流媒体应当要有自己的主见和判断,注意分辨,哪些适合刊登,哪些不宜选用,头脑要清醒,态度不含糊,有选择、有分析地加以使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坚决不去为那些苍白无力、毫无意义甚至荒诞不经的网络语言和词汇去充当二传手,让其向更广泛的领域扩散开来。
一些形象贴切而又积极健康的网络语言和词汇,可以用、应当用,像“给力”、“正能量”这两个词,直白、浅显,比较好懂,一看便知是想表达什么意思;还有像用“高富帅”、“白富美”来形容人的身价地位等,也不难理解。这样的网络词语用出来不影响意思的表达。而一些不着边际的网络语言和词汇则不宜用,比如像“屌丝”这样的网络词汇,对我们一向以权威、严谨来要求,讲究公信力的传统主流媒体来讲,就应该坚决拒之门外,不让其登上大雅之堂。
一些网络词汇稍加改造之后,用一用也无大碍。像我们报纸,有一标题《考前“压力山大”老师开心理处方》,将“鸭梨山大”,直接改成“压力山大”,看上去舒服多了,也不会让读者感到别扭并犯糊涂。
三、因人而异,在特定范围内使用网络词汇
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并存时代,受众已经出现多级分化。网络语言和词汇产生在特定的网络环境和氛围下,使用一定要因人而异,视情而定,不能一概而论。如果不分场合、不看对象,漫无边际地使用或滥用网络词汇,势必引起更多人的反感。
【网络词语的规范】推荐阅读:
网络词语09-10
网络语言的规范12-09
表示声音的词语四字词语12-04
促进网络服务交易健康发展规范网络服务交易行为的指导意见09-05
描写人物神态的词语_词语08-28
描写海的词语_词语10-21
描写云的词语四字词语11-27
描写秋天的词语和描写柳树的词语09-14
表示绿色的四字词语_颜色词语10-01
网络规范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