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的锤炼

2024-06-06

词语的锤炼(精选3篇)

词语的锤炼 篇1

词语的锤炼, 是我国传统的修辞艺术, 是古人“炼字”传统艺术手法的继承和发展。“锤”一字在古代指一种兵器, 其柄上有个金属圆球。而“炼”, 其本义是用加热等方法使物质纯净或坚韧。因此由“锤”、“炼”二字的本义就可很好地理解“锤炼”一词的比喻义, 即通过刻苦钻研, 反复琢磨使艺术等精练、纯熟。

词语具有一定的语音和语义。据此词语的锤炼, 一般认为有两个方面:声音锤炼和意义锤炼。而现今对词语的运用和选择多从词的意义, 即语义上着手, 所以本文所探讨的“词语的锤炼”, 就是根据词的语义来进行最佳的选择。基于此, 本文所说的“词语的锤炼”就是指根据语义正确使用词语的基础之上, 再通过选择与锤炼词语, 使选词准确、鲜明、生动, 使表达精当贴切、简洁明晰、含蓄深厚。通俗地说, 词语锤炼就是不仅要求词语用得对, 而且要求词语用得好。

从语义角度进行词语锤炼, 主要有以下四个不同程度的要求。

一、观察细致

这是一个首要的、必须具备的思维品质。无论进行写作与否, 就是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也需要这种能力, 它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最基本的要求。只有有了对人和事物的细致、深刻的观察, 才能见微知著, 才能发现其中最有特征的东西。当想要用语言去表达时, 才能筛选出最妥贴的词语, 给以集中突出的表现。

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典故, 即“王安石、苏东坡的菊花风波”, 就能很好地说明观察细致对于写作的重要性。

据说, 苏东坡任职湖州期满后赴京等候新的任命。一日, 他到当朝丞相王安石府上拜访, 被安排在书房等候接见时, 看到一首题为《咏菊》没有完稿的诗稿, 上写有“西风昨夜过园林, 吹落黄花遍地金”两句。他认出这是丞相的笔迹, 但却心生疑惑, 因为据他看来, 黄花即菊花, 此花开于深秋, 敢与秋霜鏖战, 最能耐寒、耐久, 即使焦干枯烂, 并不落瓣, 所以“吹落黄花满地金”诗句, 是不符合事理的。这么一想, 苏东坡不由兴之所发, 便举笔依韵续了两句诗:“秋花不比春花落, 说与诗人仔细吟。”写完以后, 他又觉不妥, 便不待晤面地走了。后来, 朝廷在丞相王安石推荐下, 任命苏东坡为黄州团练副使。在上任的那年重阳节之后几天, 连日大风。一日, 苏东坡约好友陈季常一道去后花园赏菊花, 没想到只见菊花棚下满地遍洒黄灿灿的菊花, 枝上全无一朵。这一情景使苏东坡目瞪口呆。陈季常见而生疑, 苏东坡便坦言去年在丞相府上轻率续稿一事, 并言:“却不知黄州菊花果然落瓣!此迁到黄州, 原来是使我看菊花的。”

这个典故表现了对客观事物的细致观察对于选择词语的重要性。苏东坡之所以错, 就在于他对菊花有着一般性的观察, 只能得出一般性的认识。而王安石之所以能正确, 就在于他没有停留在一般性的认识上, 以细致的观察来发现事物的特殊性, 在描绘事物时, 才能不有悖于事理, 才能够选用符合事物规律性和特征的词语, 来集中突出地表现。可见观察仔细是锤炼词语的首要立足之本。

二、准确缜密

用词准确必然是建立在对客观事物细致观察的基础之上的, 同时它也是修辞的最基本的要求。所谓准确, 就是选用的词语要确切, 分寸要合适, 轻重要恰当, 做到表意精确缜密。

法国作家福楼拜曾这样说过:“我们所要表现的东西, 这里只有唯一的字眼可以表现它, 说明它的动作只有唯一的动词, 限制它的性质的只有唯一的形容词。”这里福楼拜都强调了用词的“唯一”, 即我们说的“准确缜密”。当然, 词语和人一样, 各有长短, 各有用处, 应该人尽其材, 词尽其用, 关键在于说话作文的人是否能够根据对象、环境和事实来选用最准确、贴切的词语, 使不同的词语各得其所。

总之, 在特定的题旨情境中, 应该本着以表现人或事物的词只有一个是最准确、最妥帖的为原则, 才能为表情达意的需要而力求更好地进行词语的斟酌锤炼。

例:鲁迅作品《孔乙已》中的主人公形象的描写。

“他不回答, 对柜里说:‘温两碗酒, 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这一段是孔乙己在咸亨酒店里买酒付钱时的一段情景描写。“九文大钱”可以用“交出”、“付出”、“拿出”等动词来表现, 而鲁迅先生用了“排出”这个动词。我们如果结合孔乙己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他本人的性格特征, 可以看出这个“排出”用得准确、精彩。

首先, 古制铜钱这个“孔方兄”本身样式的特点, 是可将铜钱一个接一个地按次序像排队一样在从手里数出的, 可以说“排出”用得非常直观、形象化。

其次, 透过“排出”一词可以验证和推测出有关孔乙己更多的信息。

一是这九文大钱来之不易, 他不舍得一下子拿出付钱, 鲁迅先生就用了表示动作慢的这个“排”字, 来表现孔乙己煞有介事的神情。

二是大钱少, 如果多的话, 孔乙己根本没必要一个个排出钱, 而会一把就数出来, 这就可以推测出他当时的生活境况并不好。

三是这个“排”字也写出了孔乙己这个封建知识分子的迂腐和拘谨, 但是又让人感觉到他的善良和朴实。因为他即使钱少, 也不赊钱买酒喝。

从以上分析中, 的确可以看出只有这个“排出”一词既准确又生动地表现了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的动作和神情。

以上是我们对既定的文本进行的分析, 体会鲁迅先生用笔的准确、精彩。如果换一个角度思考鲁迅先生用词如此准确、妥帖的原因, 这就涉及词语锤炼的要求了。正是由于对生活当中这类孔乙己式的知识分子的细致观察, 了解深刻, 掌握其外部特征和内心世界, 在表现他们时, 鲁迅先生才能在繁多的动词当中, 经过对词语的筛选、锤炼, 得到一个最准确的词来给以有力的表达。

三、生动形象

所谓生动, 就是具体形象, 新鲜活泼, 能感染人。生动是以准确为前提的, 是词语锤炼的更高要求。作为词语锤炼的更高要求, 要想达到, 绝非一日之功。需要注意的是, 在词语的运用中不能撇开, 片面地去追求生动, 生动也不是堆砌一些华丽的艺术辞藻, 那样反而收不到生动的效果, 给人华而不实的感觉。生动应该是创新地运用词语, 力求形象、具体、深刻, 使之出现新的意境、新的情趣和新的色调, 从而收到点石成金的效果。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写笑时, 并不只是描写单一人物的笑, 他更注重群笑形象的塑造, 而且塑造得非常生动形象, 极富感染力。如第四十回中, 凤姐、鸳鸯一手导演, 让刘姥姥装猪逗乐, 通过刘姥姥“老刘, 老刘, 食量大似牛, 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的这一席话和她“鼓腮不语”的神情, 使众人发笑, 从而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各具情态的“群笑图”。在“群笑图”中的史湘云, 曹雪芹用了一个“撑”字。史大姑娘一向大说大笑, 大大咧咧地, 所以这个“撑”字很能表现出史湘云豪爽、豁达, 较为超脱, 颇有名士风度的女孩子形象。在表现林黛玉的笑时, 作者用了“岔”字, 使得其弱不禁风的体态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而描写贾宝玉这个人物时, 作者用了一个“滚”字, 这字就生动地表现了贾宝玉撒娇的神态, 在贾府中的地位和他受到贾母的宠爱。此外, 对于作为贾府的实权派王夫人, 曹雪芹选用了“指”字, 这个“指”字突出地表现了王夫人封建家长制的威严。王夫人是“金陵王”的女儿, 她年势已高, 就把大权交给自己的侄女王熙凤, 但一些大事凤姐仍需向她请示汇报。对于王夫人的妹妹———薛姨妈, 作者用的是“撑”字。薛姨妈是一个笑不露齿的贵夫人, 她都“撑”不住了, “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 更加衬托出刘姥姥滑稽的话语和神态来。文中接下来用一个“合”字, 生动地表现了探春和迎春姐妹俩亲昵地坐在一起时的笑姿。曹雪芹描写四小姐惜春时, 用的是“离”字, 这个“离”字形象地表现出惜春年龄小, 活泼好动的性格。细细品味文中的“鼓”、“撑”、“岔”、“滚”、“指”、“撑”、“合”、“离”这八个字, 真可谓历历如绘, 栩栩如生, 传神摹影, 淋漓尽致, 精彩至极。不仅各种笑姿被形容殆尽, 而且每人的笑都是那样贴切地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由此可见, 用词“生动形象”能使人读后有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之感, 因而“生动形象”这个作为词语锤炼的更高要求是我们运用语言的更高境界。

四、言简意赅

言简意赅就是简练, 也即运用词语力求简洁, 做到词语少而含意多, 用最少的词语表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这是词语锤炼的更高境界。言简意赅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所选用的词语要有丰富的含义, 要有弦外之音, 以少胜多;二是尽量删去可有可无的词语和重复词语。郑板桥画竹时有诗云:“删繁就简三秋树, 标新立异二月花。”所以他画的就是闻名于世的瘦竹。

如茅盾的小说《春蚕》中的一句:“那时, 他家正在‘发’, 他的父亲像一头牛似的, 什么都懂得, 什么都做得……”一个“发”字就使人想到发达、发家、发迹、发展、发扬广大等之意, 耐人寻味。在描绘客观事物或表达主观情感时, 选词越简练, 可能会造成语义上的模糊性, 但同时这种模糊性则也会带来意义上的准确性,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 选词越模糊则越准确, 比如上述分析的一“发”字, 茅盾先生并未明确, 实为有意为之, 使得言简而意丰, 极大地增强了表现力。另外要做到选词的简炼, 还要适当使用成语, 这自然与成语本身的寓意丰富性和其言简意赅的特性有关, 这也在我们平时的运用中都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以上就是锤炼词语时不同程度的四个要求。词语的锤炼正是通过反复推敲, 选取一个最恰当的词, 使词语用得对, 又用得好。实质上, 把词用得既对又好, 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需要我们长期锻炼、反复推敲才能实现。因此, 只要我们不断地努力, 就能够达到词语锤炼的要求, 就能够更好地说话与作文。

参考文献

[1]黄伯荣, 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7.

[2]宋庆山主编.应用汉语.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5.8.

[3]姚殿芳.实用汉语修辞.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12.

易中天教授的词语锤炼艺术 篇2

关键词:易中天,词语,锤炼艺术

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被舆论界称为“麻辣教授”“学者明星”“学术超男”“超级教授”,同时也拥有自己的“粉丝”:“易粉”和“乙醚”。2006年12月16日,被誉为“麻辣教授”的易中天作为新锐榜年度新锐人物出现在《新周刊》年度颁奖典礼上。易中天的演讲取得巨大的成功,这得益于他在语言上的造诣,尤其是其词语锤炼艺术。

词语锤炼,是指说话或写文章时对词语的反复推敲,经过一番选择、变异或协调,使其在特定题旨和情境下用得精确、鲜明、生动;是利用词语本身及词语与具体语境的联系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段。这里的锤炼,是用其比喻义,它是古人“练字”传统艺术手法的继承和发展。它既有常规选择,又有变异使用;既涉及语义,又涉及语音;既主要指词,又包括一些固定短语。词语锤炼的要求是:准确、精炼、鲜明、生动。易中天在他的演讲里充分展示了作为一位大学中文系教授所具有的词语锤炼的素养,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词语常规词义的选用,言简意赅,形象生动

1. 使用熟语

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进行演讲,面向的是全国的观众。如何能够抓住观众的“听力”,吊起大家的胃口、征服听众,生动简洁、耳熟能详、富有表现力的熟语的运用必不可少。如:

(1)这一回袁术就叫做耗子腰里别了杆枪,起了打猫的心思,他觉得下一任的中国皇帝非他袁术莫属。

(2)他(袁盎)觉得吴王这个人很恐怖,摸不清楚他是什么意思;而且吴王是跟着高皇帝打天下的大功臣,国家又强大,我袁盎去做一个丞相,如果中央政府和吴国它们两个闹矛盾,我夹在当中不是成了风箱里的耗子啊?所以他不想去。

(3)从政治学的角度讲,袁术做的最愚蠢的事情是在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大家都想当皇帝而大家都不敢说出口的时候,他挑了这个头。谁都知道,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

例(1)中,不直接说袁术自不量力、骄横贪婪,而是选择一个歇后语,妙趣横生,讽刺意味不言而喻。例(2)中,只用了歇后语的前半部分,根据语境,自然得知结果。用人物的口吻说出来,生动风趣幽默。例(3)中,接连两个歇后语的使用,准确简练,讽刺了袁术的愚蠢、贪婪、没有政治头脑而又自傲自大。

像这些表现力丰富的歇后语,在易中天的演讲里俯拾即是。根据表达的需要,结合语境,有时直接使用整个歇后语,有时则是采用其前或后半部的内容。

2. 反义对举

指利用词义相反或相对的词语或短语,达到词义相互补充、说明,揭示事物的矛盾,使语意鲜明突出的一种修辞手段。由于词义的对立通常是客观事物矛盾对立的反映,因此通过词义相反或相对的词语或短语来揭示事物的对立面,可以使人们在鲜明的对比下认清事物的是非、善恶、轻重、缓急,达到良好的表达效果。如:

(1)他(曹操)既狡诈又老实,既温情又狠毒,既宽容又报复……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狡猾奸诈,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概,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

上例中,连续使用了10对具有反义的词语和短语,其中包括3对反义的词语,4对意义相对的成语,3对意义相对的四字短语。它们看起来自相矛盾,违背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但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表达者却可以有意把词义相互矛盾的两个词语(短语)联系在一起,造成一种似乎违反不矛盾律的现象,引起读者的想象和思索,并在想象和思索中领会作者的深刻用意,达到提高表达效果的目的。在“矛盾”的语言中,曹操的性格本质一览无余。

二、词语意义变异使用,词义多姿多彩,异彩纷呈

词语意义变异是在特定语境下暂时改变了人们对形、音、义的一般思维定势,所以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易中天先生积极调动语言各要素,为他的演讲增姿添色。

1. 词语移时

即把现代的事物用于古代,把古代的事物加以现代化,有意造成事物的时空错位。[1](P80)这种古词今用或今词古用的手法,“显示情态的可笑。使语言生动有趣,给人深刻印象”。[2](P12)“三国”历史与今人相距遥远,如何用语言把古代的历史说清楚,又不至于呆板苦涩难懂?易中天运用词语“移时”的修辞手法讲解历史人物称呼、古代职位、政治,不仅通俗明白,而且生动有趣。这也是其演讲幽默的一种表达方法。如:

(1)孙郎就是孙帅哥,周郎就是周帅哥,帅哥都是招美女喜欢的,帅哥也都是喜欢美女的。我们古人有两句话,自古美女爱英雄,自古嫦娥爱少年,所以美女最喜欢的那就是少年英雄,周瑜和孙策恰恰就是这样的少年英雄。

(2)刘备像什么呢?像一家正在发展中的民营企业,有一点资金,有一点经验,也有一点点产品,但是找不到主打产品和营销路线,他缺一个CEO。诸葛亮像一个能干的职业经理人,他就是给人家做总经理的,他自己没有产业,他也不开公司,他需要找到一家好公司。

(3)曹操是担任洛阳尉当中的一个,负责北部地区的治安,叫洛阳北部尉,他的级别是秩四百石,也就是说曹操担任的是一个副县级的公安局长。

例(1)(2)中,“帅哥”、“美女”等都是现代人的时尚词语,易中天将其用在孙策、周瑜、大乔、小乔身上,很容易引起当今青年对古代帅哥美女的联想,一下子古人、今人的距离小了、近了。“民营企业”、“营销路线”、“CEO”、“职业经理人”等都是现代企业或公司常用的名词术语,而易中天把刘备比作有前途的民营企业,对这一喻体似乎很不协调,但我们联系彼时刘备的处境就会对这个特殊的比喻义心领神会。同样,对“诸葛亮像一个能干的职业经理人”也不难理解了。例(3)中“公安局长”是非常熟悉的官职术语。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历史漫长,封建官僚体制复杂,对于非历史专业的听众来讲,很难明白诸如“长史”“太史”“太保”“侍郎”“御史”等这些官职究竟拥有哪些权力。如果纯粹是用古代官职的称呼,现代社会的听众可能不知所云,一头雾水。易中天非常善解听众之意,在演讲古人官职时使用对比修辞手法将其移植到今天,明白易懂。有“易粉”在总结易中天受欢迎的原因时说他语言幽默准确,与现实结合紧密,用现代语言阐释古代的人或事,生动、深刻、通俗、好玩。

2. 超常搭配

指两个词突破语义、范围和习惯限制的搭配。[3](P21)在易中天的演讲中,词语之间的超常搭配现象比较常见,并且这些超常搭配的可接受性也较强,很容易被听者理解、接受,有时甚至令人觉察不到它是超常搭配的用法。如:

(1)这就是晁错之错,他太急于成功了,他就想在自己有生之年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干成一件惊天动地、轰轰烈烈的大事。他也太个人英雄主义了,他不知道即使是一个英雄也是需要有后援的,也是要有后盾的。

(2)曹操之所以打败这一仗,是因为他当时得意忘形,他跟张绣的战争没有怎么打张绣就投降了,投降了以后曹操不但收编了张绣的部队,还收编了张绣的婶婶,张绣的婶婶是一个美女,曹操这个人是很好色的,走到哪他都要收编一些美女,于是把张绣的婶婶收编了。

(3)在吴县把他软禁起来,给他修很多的好房子,给他配备很多的美女,给他很多好吃好玩的东西让他声色犬马,花天酒地,消磨他的斗志。

例(1)中,“太”是副词,表程度,“个人英雄主义”是名词。在副词和名词各自的语法特征里,名词前面一般不能加副词,而副词不能做定语。在这句话中“个人英雄主义”在副词“太”后,意义发生了变化,指具有“个人英雄主义精神”。例(2)中,“收编”是军事用语,曹操打败张绣,收下并改编张绣的武装力量是正常的军事行为,而张绣的婶婶是一个美女,既非被打败的将领,又非作战的士兵,却用“收编”一词,给人以陌生感,从而刻画出是英雄的曹操不但行军打仗,也是爱美女的形象。同样,例(3)中的“配备”与“美女”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3. 语体变异

指不同语体风格的词语相互交叉使用,将“属于甲语体的语体词,有意让其进入乙语体言语作品里,往往会产生特殊的修辞作用”。[4](P91)易中天在他的演讲语言里,各种语体词的交叉使用俯拾皆是,极富表现力。如:

(1)关羽、张飞说这本来我们是哥仨啊,我们是食者同器、寝者同床,铁得不能再铁的哥们儿,怎么当中插了一个诸葛亮,而且我们哥哥对他好像就像老鼠爱大米,他们有意见。于是刘备就做工作,说你们不要有意见,我有了孔明就像鱼有了水一样。原来不是老鼠爱大米,是鱼儿爱水。

(2)你(晁错)应该预计到一旦发动以后会引起强烈的反弹,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麻烦。

(3)曹操确实是说笑话、听音乐、穿便服、作诗词,那是他紧张工作之余的一种放松,也是他内心世界丰富的表现,说不定还是他迷惑敌人的烟雾弹,你要把曹操当作轻浮的人那你就错了。

例(1)这段话妙趣横生。“食者同器、寝者同床”是文言句式,又有书面语的特点。“哥仨”、“铁得不能再铁的哥们儿”、“老鼠爱大米”和“鱼儿爱水”是口语和流行语。刘备和关羽、张飞的兄弟情谊,在历史上有口皆碑。作者用文白相加、流行语和口语与书面交替使用的变异用法,写出三兄弟间的深厚感情及对诸葛亮的中途插足的不满。作者绘声绘色的语言让人捧腹,又为之击掌叫好。例(2)中“反弹”是物理学术语,指“压紧的弹簧弹回或运动的物体遇到障碍物后向相反的方向弹回”。易中天先生把物理学术语“反弹”移用到政治中,已偏离了原来所指的科学概念,和故事中的人物、情景发生了关系,变为晁错主张削藩受到朝中上下大臣一致强烈的反对。晁错的削藩就像运动中的物体一样,没有朝着他原先预想的方向发展,而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例(3)中的“烟雾弹”是军事用语,指爆炸时可以形成烟幕的炮弹或炸弹等,这里用其比喻义,生动形象,饶有趣味。

三、词语的语音协调,体现音乐之美

传情达意要借助完美的语言形式,声情并茂离不开语音的配合。语音是语言的声音,汉语语音表达系统包括本体系统即声、韵、调的静态组合和变体系统即语调变化的动态构成,其表达响亮悦耳,节奏鲜明,抑扬顿挫,富有音乐美。词语的声音协调,就是使词语调整得音节匀称,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来琅琅上口,听来优美悦耳。演讲是用来听的,而不是看的,如何增强演讲的感染力,调动听众的听觉,关系到演讲的成败也关系到节目收视率的高低。拥有丰厚文学修养的易中天,充分利用语音,为其演讲增加魅力。

1. 音节匀称

指上下相关的词语在音节上尽量匀称,单音对单音,双音对双音,两两对称,节奏鲜明,声音和谐。如:

(1)刘备开溜,袁绍失了外援;许攸叛逃,袁绍丢了智囊;张郃反水,袁绍折了臂膀。

(2)孙策把他的老母幼弟托付给朋友,带上二弟十一岁的孙权继承了父亲的事业,叫做擦干了血迹,掩埋了尸体,又上战场。

(3)曹操是一个乱世英雄,他以微弱之身起兵靖难,讨董卓、伐袁术、杀吕布、降张绣、灭袁绍、征刘表,获得了当时北部中国的统治权,

例(1)中,“开溜”对“失了”,“叛逃”对“丢了”,“反水”对“折了”,双音节对双音节,音节匀称,形成富有旋律的排偶句子,读来有音乐美感。例(2)双音节的对称使用,使句子音律和谐,流畅自然。例(3)中单音节词与双音节词的使用,配合得当,错落有致,听起来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很有感染力量。另外,交错地运用单音节词,避免了词汇上的单调,也避免了节奏上的单调,从而造成一种整齐而不单调的匀称美和韵律美。

2. 重音叠字

即“相同字重复,是重字;相同音节叠用,是叠音”。[5](P12)写景状物叙事,运用重音叠字也能出奇制胜,创造独特的艺术效果。在易中天讲解曹操时,运用重音叠字,把历史上曹操鲜为人知的性格特点生动地呈现给听众。如:

(1)我(曹操)立志要做一番事业,我要轰轰烈烈地活在这个世界上,逢治世则造福一方,逢乱世我就称霸一方,反正我不能碌碌无为地平平淡淡地了此一生。

(2)他(曹操)只要不是在正式办公、正式作战的时候,他为人是很随和的,他会跟大家说说笑话,开开玩笑,打打哈哈,这样他就有了一种亲和力。

(3)(曹操)他是喜欢穿便服的,而且随身还带个小包包,包包里面装些个手绢啊,七七八八的东西挂在腰上晃荡晃荡,他也不在乎。

例(1)中,“轰轰烈烈”是重音词,与上文“立志”相承,表现曹操的政治抱负;“平平淡淡”是“平淡”的重叠。例(2)中,用三个现代语言动词的重叠,把曹操的随和展现给听众。例(3)中,“包包”是普通名词“包”的重叠,是现代流行的说法。“七七八八”是叠音词,表示多而不确定的事物。“晃荡晃荡”是动词“晃荡”的重叠。这些重音叠词的使用,把在生活中随便不讲究的曹操生动地再现在观众面前。

3. 摹拟声音

即运用象声词,摹拟客观世界的各种声音,给人以如闻其声之感,从而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真实感的修辞方法,又叫拟声,它是单借语音要素在言辞中起作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在易中天的演讲中,拟声词语的使用,或形象地再现了事物的声音,使所表达的事物活灵活现,有声有色,从而收到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或根据语境和表达的需要,“言在此而意在彼”,创造出简练生动的艺术效果。如:

(1)丁夫人继续“咔嚓”“咔嚓”。曹操就很没意思啦:你不回啊?不回那我可是走了啊。“咔嚓”“咔嚓”。曹操就走就走,往外走,走到门口的时候又回了一次头:别闹了,跟我回家,好不好?“咔嚓”“咔嚓”。

(2)曹操按照贾诩的建议,集中兵力进行反攻,而袁绍这边已经军心大乱了,不堪一击,袁绍本人带着他的长子袁谭跳上马掉头就往北跑,什么都顾不上了。稀里哗啦的,这场战争就结束了。

例(1)中用6个“咔嚓”的连用,就像一下一下的织布机的声音在耳边回响,使人如闻其声,既写出了织布机的声音,又写出了丁夫人在内心怨恨曹操,起到了托情于物的作用。例(2)中,用“稀里哗啦的”来描写战争,同时又说明战争的短暂,把残酷的战争场面简单化,语言简练形象。

参考文献

[1]刘焕辉.言语交际学[M].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1986.

[2]谭永祥.修辞新格[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

[3]冯广艺.变异修辞学(修订本)[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4]王德春主编.修辞学词典[M].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

鲁迅作品词语锤炼艺术刍议 篇3

一.求贴切

判断用词是否贴切, 主要体现在用词是否恰当、是否最具表现力, 正如法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福楼拜所说:“我们不论描写什么事物, 要表现它, 唯有一个名词, 要赋予它运动, 唯有一个动词, 要得到它的性质, 唯有一个形容词。我们必须不断地苦思冥索, 非发现这个唯一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不可。仅仅发现与这些名词、动词或形容词相类似的词句是不行的, 也不能因为思索困难, 就用类似的词句敷衍了事。”这个“唯一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就是最恰当、最具表现力的词语。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用词贴切呢?我们认为讲求语言的贴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注意词义范围的大小;二.分清词义的轻重;三.辨明词义的着重点;四.结合上下文意。如:

(1) 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 不倦的教诲, 小而言之, 是为 (邻) 中国, 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 (《藤野先生》, 见《鲁迅手稿选集》, 文物出版社, 1962年)

原文写作“邻国”, 词义范围过大, 表意不明, 因为日本的邻国有中国, 也有其他国家;改文换成“中国”, 所指就明确了。这是注意词义范围的大小来求贴切。

有些同义词虽然指的是同一事物, 但是在表现该事物的某种特征或程度等方面存在着轻重的差别, 因此在使用这类同义词的时候, 不能随意替代, 该轻的要轻, 该重的要重, 从而使语言表达贴切而有分寸。值得注意的是, 有时鲁迅故意将“轻重”错位, 以期收到积极的修辞效果。如:

(2) 段执政有卫兵, “孤桐先生”秉政, 开枪打败了请愿的学生, 胜矣。 (鲁迅《“公理”之所在》)

一方是荷枪实弹的军人, 一方是手无寸铁的学生, 双方力量强弱之对比是非常明显的, 而鲁迅用“打败”一词来形容段祺瑞政府的“武功”, 这就充分揭露了段祺瑞政府把学生当敌人并对手无寸铁的学生进行残酷镇压的罪恶行径, 语言犀利, 具有极强的讽刺意味。这是分清词义的轻重来求贴切。

汉语里有一种双音同义词, 它们是由一个相同的语素和一个不同的语素构成的。这相同的语素使得它们在意义上具有相同的一面;这不同的语素则决定了它们在意义上又具有相异的一面, 并且它往往是词义的着重点之所在。鲁迅在锤炼词语时十分注意辨明词义的着重点。例如:

(3) 忍看朋辈成新鬼, 怒向刀 (边) 丛觅小诗。 (《无题》, 见《鲁迅诗稿》, 文物出版社, 1976年)

原文的“刀边”, 虽然能够反映出反动派对革命者的屠杀, 然而其程度如何, 并不十分明显;鲁迅改用“刀丛”, 一方面突出了反动派所制造的严重的白色恐怖和作者所处的险恶环境, 另一方面表现了作者敢于斗争, 顽强不屈的硬骨头精神。这是辨明词义的着重点来求贴切。

有些词用在某些句子或短语里是准确的, 但是如果结合上下文意来看, 有时又显得并不十分恰当。因此鲁迅在锤炼词语时还非常注重结合上下文意来选词。例如:

(4) 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 而在这三十年中, 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 层层淤积起来, 将我 (闷) (淹) 埋得不能呼吸, 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 写几句文章, 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 自己延口残喘, 这是怎样的世界呢。 (《为了忘却的记念》, 见《鲁迅手稿选集》, 文物出版社, 1962年)

初稿写作“将我闷得不能呼吸”, 孤立地看, 这未尝不可, 然而由于上文陈述的对象是“血”, 因此这句就成了“ (血) 将我闷得不能呼吸”, 其中“血”与“闷”搭配欠妥, 于是鲁迅把“闷”改成“淹”。虽然这在搭配上是正确的, 可是“血”的后面有“层层淤积起来”作谓语, 因此再用“淹”来说明层层淤积起来的血, 就不是很恰当了, 于是鲁迅又把“淹”改成“埋”。这样不仅与上文配合紧密, 而且更深刻地揭露了反动派对革命文化战士进行血腥屠杀的罪行, 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的强烈控诉和对革命者的深沉怀念之情。这是结合上下文意来求贴切。

二.辨色彩

词语有褒义、贬义和中性之分, 这就构成了词义的感情色彩。有的词语表达了说写者对该事物肯定、喜爱、赞美、尊敬的感情, 含有褒义;有的词语表达了说写者对该事物否定、厌恶、贬斥、鄙视的感情, 含有贬义;有的词语不表示说写者对该事物的褒贬, 是中性词。鲁迅十分注重选择带有褒贬色彩的词语, 以便更准确、更鲜明地表达思想, 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例如:

(5) 终于这 (事情) 流言消灭了。于是却又竭力运动, 要收那一封匿名信去。 (《滕野先生》, 见《鲁迅手稿选集》, 文物出版社, 1962年)

该用中性词的时候却用了贬义词, 或者该用贬义词的时候却用了中性词, 都势必影响语言的表达效果。鲁迅把中性词“事情”换成贬义词“流言”, 这就表达出了作者对造谣生事者的愤慨之情。

有时鲁迅为了收到某种特殊的修辞效果而故意使褒贬错位:或在表示肯定、喜爱、赞美、尊敬等感情时不使用褒义词而使用贬义词, 或在表示否定、厌恶、贬斥、鄙视等感情时不使用贬义词而使用褒义词。例如:

(6) 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 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 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7) 也有解散辫子, 盘得平的, 除下帽来, 油光可鉴, 宛如小姑娘的发髻, 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鲁迅《藤野先生》)

例 (6) , “伟绩”和“武功”原本是褒义词, 而这里却是表示贬义:“伟绩”就是“血债”, “武功”就是“罪恶”。帝国主义和反动政府用荷枪实弹的军队来对付徒手请愿的学生, 以立下“伟绩”, 建立“武功”。这是何等的残暴, 何等的疯狂!鲁迅在这里把褒义词当做贬义词使用, 这就使得讽刺意味更深, 战斗力量更强, 对敌人的揭露也就更深刻。例 (7) , “标致”原本是褒义词, 这里用来讽刺“清国留学生”的大出洋相, 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人的厌恶之情。

三.善活用

每一个词都有固定的形式、语法功能和词汇意义, 唯有如此, 人们的语言交际活动才得以正常进行;然而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 人们有时为了达到某种特殊的修辞效果而临时改变某个词语的形式、语法功能或词汇意义。这就是词语的活用。词语的活用主要有词语形式的活用和词语语法功能的活用。鲁迅善于活用词语, 例如:

(8) 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 后来却好起来了, 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 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 从三言到五言, 终于到七言。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词语有固定的形式:语音形式和结构形式。它们是词义的载体。一定的意义总是通过一定的语音形式或结构形式来表现的。语音形式或结构形式不同, 其意义也就会有所不同, 但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 人们有时故意改变词语的形式而保留词语的原意, 以达到某种特殊的修辞效果。这就是词语形式的活用。鲁迅先生在这里运用节缩来改变词形。“三言”、“五言”、“七言”, 分别是“三言诗”、“五言诗”、“七言诗”的节缩。根据词的形音义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言”、“五言”、“七言”这一语音形式和结构形式并不表示“三言诗”、“五言诗”、“七言诗”的意义, 但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 读者可以明白它们分别是“三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的节缩。运用节缩这一修辞方式来改变词形, 可以收到语言简洁、音节和谐、结构整齐的效果。

(9) 秀才便有一块银桃子挂在大襟上了;未庄人都惊服, 说这柿油党的顶子, 抵得一个翰林。 (鲁迅《阿Q正传》)

这是运用飞白来改变词形。“柿油党”是“自由党”的谐音。鲁迅在《阿Q正传的成因》一文里解释说:“‘柿油党’……原是‘自由党’, 乡下人不能懂, 便讹成他们能懂的‘柿油党’了。”这两例词语形式的活用都是运用了飞白的修辞方式。所谓飞白, 就是明知别人把一个词读错或写错了, 却有意照录下来。这样就势必临时改变词语的形式。运用飞白这一修辞方式可以逼真地刻画人物, 产生幽默或讽刺的效果。

(10) 吃了么?好了么?老栓, 就是运气了你!你运气, 要不是我信息灵…… (鲁迅《药》)

(11) 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 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 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 (鲁迅《社戏》)

从词的语法功能来看, 每一个词都固定地属于某一词类, 词与词之间有着固定的搭配关系, 然而人们在使用词的时候, 有时为了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而临时改变词语的所属类别或搭配关系。这就是词语语法功能的活用。例 (11) , “运气”是名词, 这里的前一个“运气”带了宾语“你”, 后一个“运气”单独处在谓语的位置, 都活用为动词。这两处活用, 生动地描绘出了刽子手康大叔那种自鸣得意、“居功”自傲的嘴脸。例 (12) 中的“模糊”是形容词带宾语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之后, 既保留了形容词的属性, 又能给人一种运动或变化的感觉, 使语言生动。

(13) 大的圆脸上长着两条细眼和漆黑的细胡须。 (鲁迅《离婚》)

(14) 我到了自家的房外, 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 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宏儿。 (鲁迅《故乡》)

例 (13) , “眼睛”一般只能跟“只”、“个”、“双”、“对”等量词搭配, 而这里鲁迅有意用“条”来修饰“眼睛”, 改变了“条”的搭配功能, 从而传神地描绘了七大人的嘴脸:眼睛长得细, 是“细眼”, 再用“条”来修饰“细眼”, 这样就使人仿佛看到七大人那狭长的眼睛, 从而引起人们对他的憎恶。例 (14) , 人是不会飞的, 这里把动物的动作行为用于人身上, 生动地表现了宏儿在迎接“我”时动作的迅速与欢快的心情。这是运用比拟的修辞方式来改变词语的搭配关系。

上一篇:清洁生产机制下一篇:布局规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