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的规范(通用11篇)
网络语言的规范 篇1
摘要:在互联网广泛普及的现代社会, 网络用语因其具有创新性、简洁性、形象性等特点, 正被广大网民熟悉和喜爱。网络语言的使用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 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青少年群体是创造并使用网络语言的主体。这些网络语言给青少年的语文学习特别是日常语言的交流与表达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如何对青少年使用网络用语进行引导和规范, 是当前政府、社会及语言文字工作者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网络语言,运用语言,影响,规范
引言
“周末, 读大学的GG (哥哥) 回来, 给我带了很多好东东 (西) , 都系 (是) 偶 (我) 非常稀饭 (喜欢) 的。就酱紫 (这样子) , 偶 (我) 就答应GG陪他去逛街吃KPM (肯德基、比萨饼、麦当劳) ……”这段出现在中学生作文中的让很多人不知所云的文字, 就是在网络聊天室和论坛里经常能看到的语言。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 上网交流及获取信息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上的流行语日益丰富, 成为网民们网上交流的必用语, 网络语言随之诞生。青少年是网民的主体人群, 他们思想活跃, 崇尚创新, 不愿意受现实生活中太多的束缚。他们快速地接受并传播着网络语言。网络语言也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亮点。
一、网络语言的类型及特征
何为网络语言呢?从广义上说, 网络语言是指信息时代出现的, 与网络和电子技术有关的信息符号系统, 是在世界通行的网络自由空间中记录在电脑磁盘上的语言文字, 它是传统语言与高科技产品相结合后的产物。而狭义的网络语言是指网民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交流和信息处理时所使用的交际符号。
与书本、报纸和杂志不同, 互联网成为网络语言的一个新的载体。在网络这种特殊的环境中 (如BBS、OICQ、E-MAIL、HOMEPAGE等) , 网民群落逐渐创造出具有自主、开放、包容、多样和创新等特点的中国网络语言。
从网络语言与其所反映对象的关系来看, 可将之分为三类:一是和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 如鼠标、软件、硬件、病毒、防火墙等;二是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 如网民、网虫、网吧、博客、黑客等;三是网民在聊天或是BBS上的常用语, 也就是“口头语”, 如斑竹、筒子、酱子、沙发、大虾等。本文重点讨论的即为第三类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除了传统的汉字和标点符号外, 还包括数字、符号 (不同于标点) 、拼音和英文字母等。它是一种初始口语和书面语的结合体, 而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的造字过程, 基本上也是以象形文字为主。网络语言作为一种符号语言, 非常符合中国传统的象形文字的特点, 栩栩如生, 表现力强而又不失幽默。总体说来, 网络语言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方便性
使用方便是上述三种类型的网络语言得以形成并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既可以提高交流速度, 又可以节省输入时间和上网的花费。
2. 娱乐性
网民上网的一个重要动机就是“找乐”, 而网民在互动过程中形成别具一格的语言无疑增加了交流的乐趣, 使上网成了一件轻松而又有趣的事情。反过来, 众多网民在“找乐”的过程中, 又创造了大量新鲜的网语, 不断丰富着网络语言的词汇。
3. 键盘特征性
利用计算机键盘上的特殊字符表情达意也是网络语言的一个特点。这种键盘表情符号的历史可追溯到1986年, 日本一位网民在网络留言的尾端加上了一个“^_^”符号, 像一个眯起眼在笑的人脸, 至此这一表情符号开始风靡全球。受此启发, 网民们创造出一系列有键盘特点的网络语言符号。键盘符号的运用使得在网络对话中电脑屏幕上出现了一个个卡通式的形象, 不仅更加传神, 同时也体现了网络传播“超文本”的特点。
4. 形象性
网络语言的特征还表现在它的形象性上。如把网民称为“网虫”, 初级网民是“爬虫”, 高级网民是“飞虫”;把“这样子”连为“酱紫” (受到港台腔的影响) , 既有视觉效果, 又隐含了味觉效果。
5. 不规范性
从规范的汉语表达方式看, 网络语言中汉字、数字、英文字母以及文本符号混杂使用, 怪字、错字、别字层出不穷。有关专家认为, 这种语言随意性太大, 不稳定, 只是年轻人时髦的文字游戏。
二、网络语言对青少年运用语言的影响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 应具有较大的稳固性。网络语言的出现, 给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特别是对青少年运用语言的影响更大。在一些中小学, 网络语言已经成为很多学生的口头禅, 甚至在课堂上也经常发现学生在使用。网络语言对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到底产生了什么影响, 社会对此有什么样的反响?笔者在不同群体中进行了一些调查。
1. 学生觉得网络语言方便、有趣、时尚
一些学生说, 语言的使用本来就应该不拘一格, 网络语言活泼幽默、生动有趣, 用起来非常方便也很时髦, 很受同学们的欢迎。还有一些学生说, 生动有趣的网络语言其实和相声、小品一样, 也是语言魅力的体现, 很多畅销的网络小说如《第一次亲密接触》、《猪八戒日记》里充斥了“美眉”、“青蛙”这样的网络语言, 读起来让人耳目一新。如果把这些词换成正统的词汇表达, 作品的可读性就差很多。某市一位重点高中二年级的学生说, 网络语言是一种以汉语语系为基础派生出来的适应高速运转社会的一种语言, 可以增加交流时的亲和力和新鲜感, 但如果将其乱用, 并脱离网络这一载体, 则是对语言文字的亵渎。
2.教师认为网络语言冲击语文教学
语文教师时常会被学生作文里冷不丁冒出的“肿木”、“神马”、“油墨”之类的网络词语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受网络语言的影响, 学生随意对待写作, 写错别字, 甚至用数字、英文字母代替汉语。教师们普遍认为, 这种在虚拟世界里使用的网络语言, 堂而皇之地走进我们的生活, 会给学生运用语言带来不良影响。
因此, 建议学生不要在作文中运用网络语言, 特别是在中、高考这样重要的考试当中, 更不要使用网络语言, 以免被当作错别字或者怪词扣分。当然对社会认可度比较高的一些网络语言也是可以适当使用的, 像“给力”这种网络语言, 基本上人人皆知。但是如果考生运用的网络语言, 评卷老师并不了解, 也不能理解其意思, 就会将其当作怪词, 扣分是理所当然的。
也有些教师认为, 学生在作文中描写人物对话时引用符合其身份的网络语言会给文章增色。当然这种情况是一种语言活用, 不可滥用。
3. 家长认为网络语言使他们与孩子形成代沟
有位家长无意间发现女儿的日记中有这样的文字:“……没想到我最要好的朋友竟欺骗我, 我恨不得一脚TST。”这位家长看后不知所云, 直到孩子给她解释了一番, 她才明白。她说:“这是什么话啊, 日记本成了密码本, 根本看不明白。看来我和孩子之间已经有了‘网络沟’。”也有家长认为, 要让孩子不受网络语言的影响, 就要让他们远离网络。可孩子们都反映, 网络世界丰富多彩, 利用网络可以获得很多知识, 这令家长们左右为难。
三、在运用中规范网络语言
语言是一种文化, 一个民族要有文化前途, 靠的是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说, 新词语用过了些并不可怕;如果语言僵化, 词汇贫乏, 那才是真正的可悲。五四时期, 大量西方语言的进入推动了今天白话文的形成。而网络语言是电脑、网络的衍生品, 它是科技进步的一种表现, 当然其中也有许多不文明的内容, 因此我们应该引导青少年在使用网络语言的过程中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1. 研究语言的发展特点, 对网络语言持宽容态度
语言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有很强的包容力, 也有其优胜劣汰的自身规律。《中国网络语言词典》的主编丁根元教授说:“语言系统如果只有基本词, 永远稳稳当当, 语言就没有生命力可言。语言在发展, 语言也需要规范。但是规范是为了推动发展, 限制了发展不是规范。”
纵观历史, 人类每种新文化的兴起, 都会带来一些新的词汇。远的不说, 就拿近些年兴起的股票术语“熊市”“牛市”等词语来说, 早已家喻户晓, 而且应用的范围也超出了股市。有些网络词汇与汉字的表达形式一致, 意义也比较固定, 就有可能进入到日常口语中, 成为现代汉语的一部分, 例如“版主”一词已经被收录到新版《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些网络词汇可能会为现代汉语词汇增加某些义项, 比如“沙发”、“灌水”等;另一部分网络词汇则将逐渐被网民废弃不用。我们有理由相信网络语言会逐渐进入一种良性的循环机制当中。因而, 对待网络语言我们不必急于对它进行严格的限定, 应该持一种在开放中引导、规范的态度。
2. 在语文教学中, 引导学生正确规范地使用语言文字
语文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使用规范语言, 但是并不应该一味制止学生使用新鲜、活泼、文明的网络语言。
首先, 教师应该采取一些学生容易接受的好办法, 提高学生对现代汉语结构美、节奏美和音韵美的兴趣;其次, 教师应主动知晓网络语言, 在鱼龙混杂的网络词汇中, 教会学生如何进行甄别, 以吸收、接受有思想、有创意的健康网络语言。如果那些充满活力的网络语言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约定俗成后, 自然会被社会大众所接受, 毕竟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是我们这个网络时代的反映。
3. 全社会共同努力, 规范网络语言
任何一种语言的规范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它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工作,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我们的社会, 包括政府、学校、家庭以及青少年自身, 都要积极践行健康文明的网络言行, 提倡使用文明、规范的网络语言, 在全社会形成文明上网的风气。
如政府通过制定法规, 对网络语言的规范进行限定。上海推行《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 对网络用语作出这样的规定:“国家机关公文、教科书和新闻报道中将不得使用不适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则的网络语言。”福建审议该省政府《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 (草案修订稿) 》时, 就如何规划网络用语进行了立法讨论。这些规定限定了网络语言的适用范围, 就是引导措施的一种。营造健康文明的上网氛围, 对青少年规范文明使用网络流行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而这有赖于网络环境的优化。通过优化网络环境, 搭建网络平台, 把优秀的价值观及时传递给青少年;同时因势利导, 帮助他们提高判断信息、选择信息和文明使用网络流行语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于根元.中国网络语言词典[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1.
[2]郑海泓.网络语言对农村初中学生语言运用影响的研究报告[J].中学语文资源站, 2005.
[3]王人龙.网络语言的兴起古代汉语的衰败.[DB/OL], (2006-4-1) .http://www.gmw.cn/content/2006-04/01/content_395788.htm
[4]曾毅平“.驴友”“色友”及其社团方言释略[J].暨南学报, 2003 (5) .
网络语言的负面影响与规范原则 篇2
关键词:网络语言;负面影响;规范原则
【分类号】H030
随着网络的普及化与应用广泛化,网络语言的传播与风靡速度不断提升,对网络语言的定义有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上的网络语言指的使在网络传播媒体中使用的语言,狭义的网络语言是指在人们通过网络聊天软件、网络社交平台上出现的一些流行词汇,在狭义的网络语言不断流传中,对正处于语言学习阶段的小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也为小学生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对这些影响进行规范化原则探究能够为语言环境的改善提供帮助。
一、网络语言对小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1、网络语言干扰了小学生对正确语音的学习
小学生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他们很容易对新鲜事物产生兴趣,在网络语言中有许多谐音进行代替了的词语,小学生对这些词语的接触对小学生规范语音的学习产生了一定影响,他们在没有完全把握拼音语音的基础上,无法理解这些谐音代替的字词。例如,在网络上,将“朋友”称为“盆友”,将“同学”称为“童鞋”,将“孩子”称为“孩纸”,这些词语的谐音演变使小学生在前后鼻音、声母等音节内容的掌握上受到了一定干扰,导致小学生将错误的认为成正确的。
2、网络语言干扰了小学生对正确词语的把握
网络语言的传播范围极广,无论是对孩子、中年人还是老年人,网络语言都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尤其对现在的孩子而言,他们缺乏对正确语言的辨别力,受网络语言的影响更深,这种影响给小学语文的教学活动造成了一定难度,也对小学生良好的语言文明习惯的养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网络语言中错别字、缩写字母的使用,对小学生进行正确词语的学习产生了一定影响,例如“悲剧”错用为“杯具”,将“没有”错用为“木有”,将“哥哥”缩略为“GG”,这些现象都对小学生掌握正确的词语产生了一定难度。
3、网络语言干扰了小学生对正确语意的理解
网络上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欺骗性,一些网络语言从词语表面来看没有什么不妥,但在词语内部含有许多不良的语意,小学生无法对词语的内涵进行把握,只是决定语言比较新潮,大家都在用,于是就用了,这种现象对小学生语言习惯的养成及文明用语的使用产生了一定影响。例如,在网络用语中,“SB”、“你妹”、“屌丝”等词语都具有贬义,但是小学生不能辨别其中含义,常常进行使用,使小学生不能进行规范的文明用语。
4、网络语言干扰了小学生对正确语法的学习
在网络中的网络语言具有不规范性,许多语句都违背了汉语语言原本的语法规则,这种错误的网络用语使小学生在对汉语语言的语法知识掌握造成了干扰,限制了小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能力与水平。在网络语言中,对叠词的无界限使用、语法的错误使用,都对小学生的语言学生产生了影响,例如,将“漂亮”叠用为“漂漂”,将“害怕”叠用为“怕怕”,将形容词“黑”用作被动结构“昨天你黑我”等现象,用不规范的语言使小学生进行错误的语法理解,都对小学生语言的学习产生了影响。
二、网络语言的规范化的原则与方法
网络语言中不规范的多种表现形式都对小学生产生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小学生作为新生力量与我国文化的传承者,为他们营造一个规范的语言环境变得尤为重要,下面笔者就通过上述现象对网络语言规范化的原则与方法进行叙述。
1、網络语言的规范化的原则
在研究学者对网络语言规范化原则探讨中,通过对网络语言中不同现象的考察,提出了一些一定需要遵循的原则,这些原则包含有以下五个方面,首先使网络语言的使用要通过约定俗称,逐渐趋向与规范化的原则,语言环境的演变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要通过每个网民的自我约束进行规范化;其次,在对网络语言进行规范的过程中要将自发与自觉规范结合起来,通过问题严重性的呈现,使网民自发、自觉的进行语言规范;第三,要使用分层进行规范,动态的进行跟进原则,通过对网民主体的分层及语言变化的持续关注,进行网络语言的规范化;第四,要将语言与道德、文明规范结合起来,鼓励网民在道德基础上进行文明用语;最后,使要将我国的国民语文教育与社会网络中的用语结合起来,通过多角度的记录,将社会文化中的语言应用到语文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这些原则的执行,为小学生建立一个文明、有序的网络语言环境。
2、网络语言的规范化的方法
在学者们提出网络语言规范化原则的基础上,如何使网民通过这些原则进行网络语言环境的改进成了一个重要命题,通过学者们的实践研究,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首先,要对现有的网络语言现象抱有一个积极、平和、宽容的态度,通过对其中语言的分别辨识,寻找出具有积极意义的网络语言;其次,要通过网络文明用语的倡导,让网民自觉自发的进行语言改善,使网络用语呈现一个动态、健康环境;再次,政府要通过对网络用语的监管,设置好网络用语的下限,从管理和制度的层面进行网络用语的规范;最后,要通过网络技术的改进,对网络中不规范、不文明的语言进行及时过滤、纠正,为网络内容的传播提供技术上的支持。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使网络语言环境对小学生的语言学习提供积极的帮助意义,为我国语言文化的教育传承提供有利帮助。
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生作为文化的传承者和未来的希望,小学阶段是他们进行语言学习的最好时期,但是网络语言的出现与流行对小学生进行语言学习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冲击,因此对网络语言进行规范化的研究能够为小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使小学生能够正确把握语言的内涵,进行正确使用,养成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李铁范,张秋杭.网络语言的负面影响与规范原则[J].修辞学习,2012(2).
[2]李立新.网络语言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3]张剑平,刘波.中文网络语言的规范化问题探析[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3(6).
网络语言的规范 篇3
由于网络语言发展快、数量大、类型多,本文不讨论所有类型的网络语言,只以近几年快速传播于网络空间并能“反映社会生活、社会现象”的新词新语或者旧语新用的网络语言为研究对象,我们可以将其看作是狭义网络语言的一个分支,方便起见,也称之为“网络语言”。
一、网络语言的来源
由于我们所讨论的是近年能够反映社会生活和社会现象的新鲜的网络语言,所以“反映社会生活和社会现象”是笔者关注的关键,也是选择所讨论对象、区分其他类别网络语言的一个标准。当一个事件或一种社会现象出现时,人们将事件或社会现象概括成一个词语,如“范跑跑”“谣盐”“蒜你狠”等,都是用词语来描述社会、反映生活的,因此甚至有人声称我们进入了“词时代”。[3]通过对此类网络语言的归纳总结,我们认为,网络语言的来源有的网友们的创造,有的是某事件的代名词,有的仅仅是某知名人士的一句话等,有时候还会是两者的结合。
(一)名人的言语
名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尤其是网络名人,他们拥有众多粉丝,据新闻报道,微博红人的言语浏览量有时比人民日报的浏览量都大,其影响力可见一斑。通过他们的言语而产生的网络语言也是数量可观,如:
习大大:年轻人不要熬夜、也是蛮拼的(最初源于曹格)。
成龙:duang、其实我是拒绝的。
马伊琍:“恋爱虽易,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一句,甚至成为了一种体式——网友戏称“伊琍体”。
诸如此类的网络语言,几乎都是在一夜之间风靡网络空间,占据各大头条,成龙的“duang”更是成为2015最热新词,它是成龙在接受因代言被工商部门打假的某洗发水的采访时所说的一个词,原版是:“……你拍一个广告拍完以后加了很多特技,那头发duang……很黑!很亮!很柔!结果观众出来一定骂我,根本没有这种头发……”,“duang”跟“加特效”一义密切相关,网友们甚至为它创造出了字形——“成龙”的上下结构,并且造出了不少句子,在网络平台应用甚广。
(二)一句话的缩略
网友的创造力是无限的,同时键盘打字的现实让网友们追求简便快捷的输入方式,网友不能改变输入法,就会从字的个数上找方向,多是将一句完整的话取关键字进行重新组合,造出新的词组。举例如下:
不明觉厉:虽然不明白对方在说/做什么,但觉得很厉害的样子。
人艰不拆:人生已是如此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再拆穿了。
十动然拒:十分感动,然后拒绝。
这类新造词,不经解释往往不明其意,解释之后让人恍然大悟,而且觉得很是新奇简洁。从语言的规范化角度来讲,这类词肯定是不合规范的,而且从语用的角度看,在交际之初也没有达到表意明确的目的,可以说对于这类词我们应该是持否定态度的。但是我们认为这些语言在明白其意之后是可以用于交际的,确有其语用价值,也很受上网族的青睐,简单地予以抵制或排斥未必就抵制或排斥得了,需要认真对待和研究。
(三)某事件的代名词
这种情况又可以分为三小类:事件本身的代名词、事件人物的言语成为事件代名词、事件主要人物成为事件代名词。
事件本身的代名词,可以是对某事件的概括,比如“xx门”,甚至有专门的名词——“门事件”。“门事件”最初源于“水门事件”——专指尼克松所属的共和党为了赢得大选当上总统而做出的种种丑行,后来不仅用于政治领域,还代指任何发生的丑闻或新闻,多指丑闻。其次直接是事件自身的代名词,如“十六大、世界杯、三个代表”等等,这些事件因其年度性,事件名称本身作为网络热词也会在年度固定时间得以迅速而广泛地传播。
事件人物的言语而产生的网络语言,最典型的要数“什么仇什么怨、我项链两千多、一百块都不给我”三句,这三句都是相关事件中的主要人物不断重复的言语,因事件本身及其所反映的一定价值观而受到关注,并得以迅速传播。
事件主要人物往往也会成为网络语言,典型的有“xx族、xx控、最美xx”等,“族”泛指一类人,“控”多用于个体,“最美xx”多是针对某一时间中的具体人物而催生的网络语言。如“月光族(每月挣的钱还未到下月就用光的一类人)、地铁族(经常坐地铁的一类人)、短发控(超级喜欢短发的人)、阿狸控(对阿狸有强烈嗜好的人)、最美妈妈吴菊萍”。而且还有类似“中国大妈、广场舞大妈”等的网络语言,这类语言甚至被应用于官方媒体,如《四川新闻网》在2013年5月1号的新闻题目是:“‘中国大妈’10天抢金300吨专家称难撼动金市”,《华尔街日报》甚至专创英文单词“dama”来形容“中国大妈”,这类词语应该说是已经得到了国际的承认,我们绝不能简单对待。
二、网络语言的分类
关于网络语言的分类,目前常见的是按照网络语言的构成对其进行划分,如郑远汉在《关于“网络语言”》中将网络语言归纳为七种类型,分别是:符号组形类、数字会意类、谐音替代类、缩略简称类、转义易品类、双语混杂类、重字赘语类等七种。[2]我们是从网络语言表意的积极与否来进行的,按照其表意的积极程度将网络语言分为积极网络语言、中性网络语言、消极网络语言三类。
(一)积极网络语言
积极网络语言是指能够产生社会正能量、能够促进社会发展、能够给人积极向上的心态的正面网络语言,诸如打老虎(反腐的代名词)、最美xx、年轻人不要总熬夜等。
“打老虎”作为习近平总书记上台以后最能突出其政治作为的词语而在网络上迅速走红,究其原因主要是腐败问题一直是中国敏感而又难以触碰的大问题,而习近平的铁腕政策既是对腐败官员的沉重打击,又使民众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它不仅是一个词,更是一种能量。“最美xx”往往是人物本身做出了感动社会大众的事情,才被冠以“最美xx”之名,他们传递的是爱,是美,是社会正能量。“年轻人不要总熬夜”是习近平针对目前年轻人作息不规律的劝告,体现了对青年人的关爱和劝诫,因其身份特殊、言语亲民而被众网友广为接受并迅速传开。这类网络语言的广泛传播对社会、个人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中性网络语言
中性网络语言是那些在感情色彩上既不积极也不消极的网络语言,它们只是有意义的语言符号。
通过总结2010年到现在出现的网络热词,我们发现中性网络用语只是网友为了交际的方便或者对某一事件的调侃而频繁使用,如:有钱任性(本意是对于有钱人的做事风格具有嘲讽语义,而现今多出于好友间或者微博空间论坛上调侃用语)、不造(不知道)、人干事(这是人干的事?多用于嘲讽或否定)、注孤生(注定孤独终生的缩略)等等,并不能从中看出这些词是否具有促进社会进步、给人以积极的心态这样的功能意义。
(三)消极网络语言
至于消极网络语言则是那些涉及色情、暴力等不利于社会和谐、不利于塑造个人良好心态的一些网络语言。因其本来就是受抵制的,而且粗俗不堪,所以就不多加举例。因为消极网络语言的存在对个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都有着极大的诱导作用,进而做出一些危害他人、危害社会的行为,是阻碍个人发展、阻碍社会发展的潜在的巨大威胁。因此,对于这些网络用语我们是一定要坚决打击的。
三、网络语言的定位与规范
我们不能简单的看待网络语言这一语言现象,要想对网络语言这样一种客观存在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我们首先要去研究它、分析它,弄清楚它是什么,为什么能够发展、未来的道路会怎样,然后才能对其进行规划,使其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一)网络语言的定位
郑远汉认为“网络语言是一种言语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是依附于全民语言的一种言语行为、言语活动,能实现其交际功能”[2]的一种语言现象。邓文彬在《网络语言的定位与规范问题》中说:“网络语言是通用语言或全民语言在网络环境下的一种语言变体,属于社会方言的性质”“属于一般词汇的范畴。”[1]
我们认为,网络语言是特定对象在特定场合所使用的一种特定的语言,如果脱离了网友、脱离了网络平台,那么网络语言的表意功能、交际功能均不能得到很好的实现。这与社会方言的特点很相似。社会方言是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级、阶层的人们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有一些变异,是言语社团的一种标志,社会方言主要是由社会成员聚集为不同的言语社团而产生的。广大网民是网络语言的使用主体,可以看作是社会的一个特定阶层,网络平台是网络语言的主要支撑,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言语社团。所以我们是同意邓文彬先生的意见,将网络语言定位为“社会方言”,并且由于众网络语言并未进入到基本词汇,故也是将其看作是一般词汇。
(二)网络语言的规范
在在网络发展的早期,就有学者就一些规范的原则或者对策。我们认为针对网络语言的规范问题,不能仅限于语言学家的讨论,而应该全民参与,并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政府或相关组织应该对其进行系统的、有组织的、有目的的干预和规范,就像对待其他社会方言一样。
首先,语言最根本的目的是交际,网络语言也是如此,其首要原则就是要表意明确,利于交流。这就要求网络语言要简明易懂,满足交际需要。
其次,要注意网络语言的使用场合和范围。网络语言是在特定人群特定场合所使用的语言,一旦脱离特定环境就不能保证其表意的明确性。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中小学的作文写作中,一定要杜绝网络语言的使用,以纯洁我们的语言教学环境。
再次,网络语言还要力求“高雅”,对那些粗俗不堪、涉及色情暴力的网络语言一定要坚决抵制。
最后,还可以建立相关机构对网络语言加以研究,制定网络语言具体的发展规划,甚至可以编纂辞书,[4]将一些具有影响力的网络语言纳入其中,这也可以达到对网络语言的规范作用的目的,同时也是正面引导网络语言健康发展的一个积极途径。
摘要:本文所讨论的是最近五年风靡于众多网络平台并反映社会事件的新词新语或者能够旧语新用的言语,这类网络语言有其存在的价值,反映了某种社会现象,对此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任其泛滥。本文主要从网络语言的来源、类别以及定位与规范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关键词:网络语言,来源,类别,定位,规范
参考文献
[1]邓文彬.网络语言的定位与规范问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2]郑远汉.关于“网络语言”[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
[3]刘楚群.文化转型语境下语言文字规范纷争探析[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4(04)
测量体温的规范语言 篇4
高职护理1463班
罗宇
学号:520140101080
人体体温可以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发生生理性变化,所以我们需要每天为病人测量体温、血压、脉搏、呼吸。
首先,准备需要的器材,如体温计、血压计、酒精等,用治疗盘端去病房,敲门。您好,我是您的责任护士,是负责您在住院期间的护理工作,现在,我给您测量一下体温和血压,您不用紧张,不会感觉疼痛。并在病人不知情的情况下测量病人的呼吸频率。其次,让患者露出要检查的上臂,将衣袖卷至肩部打开血压计,将血压袋裹上去,并和病人说:“不用紧张,请放松,可能在打气的时候会有点痛。同时并观察病人的面部表情,记下他的脉搏,生命体征测量完了说如果有什么问题不懂,可以去护士站找我,请您好好休息,走出病房关门。
如何与患者家属沟通
高职护理1463班
罗宇
学号:520140101080
在护士众多的人际关系中,护士与患者家属之间的关系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视,我们通常把这种关系排斥在护患关系之外,这也是导致护患沟通不畅,往往用暴力解决的一个重要原因。
大多数病人在看病时会搞到恐慌和焦虑,理想的护患关系是建立在对病人充分的理解,相互信任和相互交流的基础上,当患者生病前,在家庭中有一个相对较为固定的角色,一旦病倒,其角色功能必须由其他家庭成员替代,否则患者将无法安心养病。所以护士需要尊重患者家属,护士要对所有的患者家属应给予尊重,热情接待并给予必要的帮助。
在患者治疗和护理的过程中,护士应主动及时向患者家属介绍患者病情鼓励患者家属共同参与患者治疗护理过程,耐心解答家属的提问并观察他们面部表情。对于前来探视的患者家属,要来有迎声、问有答声、去有送声,主动向他们介绍探视规定,并嘱咐要注意说话音量、时间、情绪等。总之,一切以有利于患者及其病友的病情为前提。其次,要常常征询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意见和要求,对护士服务态度是否满意,护理质量是否认可,收费标准是否合理,病区管理是否规范等等,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既体现了护士的修养,又彰显了对患者家属的尊重。
而且还要耐心回答提问,在患者住院期间,其家属会不厌其烦地提出一系列问题,护士应根据自己对病情掌握情况、自身的经验,向患者家属的焦虑心情,使其更好地帮助患者战胜疾病,支持患者家属,护士应体谅、理解、同情患者家属的处境,帮助家属正确认识疾病,提供心理支持。在患者诊疗过程中,患者家属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他们较普遍存在着一种恐惧心理,同时伴随着焦虑的表现,只是每个人生活阅历不同,心理素质以及对疾病认识的情况不同,其表现程度不同,特别是焦虑的成分非常复杂,既可能有现实的理由,也可能是过分的猜疑。这些导致他们易激动,爱发脾气、挑剔、怨天尤人。作为一名护士应了解患者家属的心情,多与之沟通,在沟通中应注意礼貌性语言,使其感悟关心保护性的语言,消除其心理负担,同时,指导患者家属控制好自身的情绪,以便用自己良好的心态去影响患者,帮助患者提高疗效。
所以,与患者家属的交流沟通是很重要的。
谈谈在与老年患者交往中如何掌握倾听和提问技巧
高职护理1463班
罗宇
学号:520140101080 护士在治疗性的沟通中首先要学会倾听,倾听不同于一般的听或听见,当人清醒时,外界各种各样的声音都会传入人的耳朵,这些声音我们虽然都听到了,但都不是入神的听。倾听即全神贯注地听,是指护士对患者发出的各种各样的信息进行整体接收,感知和理解的过程。
倾听是表达对他人的尊重,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当护士全身贯注地倾听对方诉说时,实际上向患者传达了这样的信息,我很尊重您,也很注意您说的话,请您畅所欲言!患者在接受到这个信息后,便会毫无顾忌地说下去,从中还会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和信心。
倾听有助于更多地了解他人,增加沟通的有效性。护士在和患者及家属治疗性沟通中,通过有效倾听,听其言,观其行,从中获得较全面的信息,有利于沟通的进一步展开,倾听可以了解到患者的心情、心理、情绪是怎样的,倾听也可以减轻他人的压力,帮助他人理清思绪,倾听可以给他人提供心理上的支持,帮助他人走出心理困境。人们常说,医院是个“变态”世界,因为人生病而导致自身的情感发生“变化”。
在工作中,护士习惯单纯地向别人灌输自己的思想,而忽视沟通是双向的,现代心理学已证实,我们需要创设一个倾听环境,不断向对方发布“我愿意听”的信息。在沟通时护士要以平等的、恭敬地、尊敬的心去倾听。在倾听时不要随意打断对方的谈话或不恰当地改变话题,以免说话者思维中断,影响深入交流,当然,在与老年患者交谈中老人很喜欢啰嗦,但我们可以适当的打断一下话题。
提问是沟通双方情感的双向交流,护士在与患者沟通时,不仅要学会听,更要学会问,可以说倾听和提问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提问是收集信息和核对信息的重要方式,也是确保交谈围绕主题持续进行的基本方法。
在临床护理中,提问是护患沟通的准备手段,也是护患治疗性沟通技巧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一名护士必须掌握提问的技巧。
从小事入手,在治疗性交谈开始时,患者可能比较紧张、拘谨,这时的谈话很容易出现冷场,为了缓解紧张气氛,使沟通顺畅进行,还要把握重点,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有逻辑性,用词恰当,在提问时,措辞要审慎。为了避免误解,仔细选词是非常重要的。
浅析网络主持人语言规范性问题 篇5
【关键词】网络节目主持人 语言规范问题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268-01
网络节目主持人以网站为依托,服务网民,与传统节目主持人一样,主持人的业务素养决定了一档节目的文化品位和受众数量,同样具有传播、宣传、引导、示范的作用。在姚喜双老师的《试析网络视频主持人语言规范问题》将网络节目主持人界定为:“在由网站制作的原创网络视频节目中,以个体行为出现,代表着群体观念,以有声语言为主干引导节目进程,直接面对网民,进行具有人际传播特性的大众传播的人”1。
一、网络节目主持人语言不规范原因
所谓语言规范化,就是指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有形式与内容之分,形式是语音声音,内容为遣词造句,必须严格按照规范的语言文字使用。我国语言规范的标准就是普通话,这也是主持人的工作语言。经过各方面的发展,我国的网络节目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各类型网络节目的竞争激烈,大多数网络节目注重的只有收视率,却忽略了语言是否规范这个问题。当今网络节目主持人语言不规范的原因是由很多方面造成的,可以从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具体总结。
(一)节目类型刻板认识导致
《大鹏嘚吧嘚》中的主持人大鹏的普通话问题最为突出,其中儿化韵问题最多,虽然儿化韵的使用并没有违反普通话中儿化的使用要求,没有给句子带来歧义,但是过多的使用使得主持人的语言更多的接近老北京方言的特征,其中没有必要儿化的词语也经常被儿化,比如“现象儿”、“多少儿”等,使节目显得随意性强。不仅仅是《大鹏嘚吧嘚》中普通话问题较多,在大多数脱口秀类网络节目中也是如此,大多數脱口秀类网络节目主持人由于并不是播音主持科班出身,所以普通话问题相对较多,普通话中的方言痕迹也比较明显,这是造成脱口秀类网络节目主持人语言规范问题较多的原因。而对于外来语的使用方面,在《大鹏嘚吧嘚》中使用较多,虽然是为了体现脱口秀类节目的幽默、轻松的特性,但是在主持人使用时却往往做出一种“明明不会说,却假装会说”的状态,使用外来语言以显示自己的品味,而这样的一种状态,使得主持人在把握语言规范性与节目轻松活泼的风格上产生偏颇,使得外来语的使用没有意义,而且也容易影响到不会英文的观众的收视效果,从而影响到节目的传播效果。
(二)语言规范意识缺乏
网络主持人因为其播出平台为互联网,受众比较广泛,分布在各个年龄段,且对互联网有一定的基础认识,所以比较容易接受一些网络语言和个性化语言。主持人也会因为受众的需求,而有意识无意识的去使用网络语言和个性化语言,长此以往,语言的规范意识逐渐淡薄,口语化、网络化的语言越来越多,虽然拉近了与网民的距离,但是在很大程度上,缺少了自己作为主持人的语言规范性,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比如在《大鹏嘚吧嘚》中大鹏在说“沙特阿拉伯”时,故意拖长语调,将作为翘舌音的“沙”发成了平舌音“sa”,虽然博了观众开心一笑,但是却以读错字音为代价的,很容易引起误导。
(三)主持人业务水平不一
大众媒体越来越发达,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进入到新媒体中工作,而使得很多媒体人良莠不齐。很多网络主持人因为要使自己更有特色,有的单一追求形象的美感,有的追求声音的独特变化,有的追求思维的快速转换,有的追求以语音不规范语言赶时髦为所谓的个性。而作为主持人的专业素养,很少有人达到,所以在当前的互联网环境下,就要求网络主持人拥有过硬的专业素养。
二、促进网络节目主持人语言规范化的方法
如今,互联网已经走进千家万户,网络成为了当前人们接受消息,娱乐活动的主流工具,网络节目主持人也作为一种新兴的行业迅速发展起来,成为了网民了解接收消息的窗口,他们拥有公共话语权,对广大网民起到了引导、示范的作用。与此相适应,就要求网络节目主持人提高业务素质,同时也要加强对相关媒体部门的监管。
(一)规范语音面貌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一样通过电子设备来传播消息,这必然要求主持人有规范的语音面貌,语音越规范,传播越广泛。我国播音界泰斗,中国播音学学科体系创立者张颂老师说:“作为用有声语言来传播信息、传播文化的播音员主持人,做到‘清楚明白是最起码的要求。如果观众听不清主持人说的是‘不信还是‘不幸、是‘明星还是‘民心,那将是语言传播的悲哀”2。中央电台著名播音员方明老师也曾指出,用标准、规范的普通话播音不仅是国家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也是广大听众观众的需要。
(二)正确使用网络语言
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网络节目主持人作为网络窗口,是进行大众传播活动的人,因此网络节目主持人使用网络语言成为了不可避免的问题,如何正确有效使用网络语言,成为了主持人应该考虑的问题。随着网络受众的增多,网络节目主持人语言的规范性对网民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所以网络节目主持人要对当下流行的网络语言,进行正确的甄别理解,不该用的不用,把好网络语言广泛传出的关口,避免错用滥用。
(三)提高主持人队伍素质
在选择网络节目主持人时要注重主持人的选录标准规范,在强调主持人个体特征和地方特征的同时,更要注重主持人综合素质的全面评估,特别是要建立健全一整套主持人选录标准体系,避免因为迎合一些社会低俗现象,以媚俗的态度去选秀作秀;要注重主持人的语言和行为规范,特别要注意把握综艺节目类的语言行为尺度,加强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的基本功训练和运用意识,防止竞相盲目模仿,动辄港台腔、娘娘腔或拿腔拿调,要建立正确的娱乐节目导向,建立奖惩结合的机制,引导网络主持人队伍向规范化道路上行进。
三、总结
在网络时代,网络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从静态的文字稿件到后来的图文并用,再到今天的视频播出,节目主持的运用在网络时代开始崭露头角。网络节目的发展趋势越来越以主持人为中心,节目风格、定位都是围绕主持人打造的,主持人如何应对知识更新、技术革命以及专业播音主持的运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拷问。这就要求网络主持人拥有较高的业务素养,尤其是要注意语言规范性问题,同时通过节目创新等方法以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要求。
注释:
1 姚喜双 《试析网络电视主持人语言规范问题》(《语言文字应用》2012.05)
网络语言的规范 篇6
关键词:网络语言,特点,成因,局限性,规范
计算机网络的出现和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的交际方式, 网络语言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在网上, 网民们有了充分的话语权, 网上交流的参与者通过打在屏幕上的文字符号与他人交流, 不受真实生活中的地位、身份、职业等的约束, 极大地提高了网民的交际效率, 扩大了网民的交际范围。而网络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 具有一定的专业性, 在使用中局限于特定的环境和人群。随着大量新词新义的出现, 网络词汇必将越来越丰富, 这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1 网络语言的特点
1) 口语特征。网络语言一个很明显的特征便是口语化, 大量的语气词构成了网络语言的主要特征。在人与人之间的非书面交流对话中, 语气词的运用随处可见, 这个特点在网络语言中也很明显。尽管网民基本上全部都会用标准的现代汉语, 由于急于表达谈话主题或个性需要, 或者为了显示其地方特色, 或是模仿某地方言显出自己的别致, 口语化的语言成为网络对话中的主流, 许多地方方言词和平时在口头交流时很少用到的书面语言, 甚至连文言文、古诗词都会在网络聊天中出现, 这也是网络语言的最大特色。
2) 简略性。网络语言的简略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网络语言显示出了超常规的随意性, 它将各种文字符号集合在一起, 交叉使用, 如汉英混杂, 符号和字母混用, 如“郁闷ing” (郁闷中) 、“工作ing” (工作中) 、I服了U。 (我服了你) 等。第二, 缩写或简写的方式。比如3q表示thank you, IC表示I see, “MSG”表示message等等。
3) 创新性。网络语言的简略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叠加方式的运用。例如“漂亮”就说成“漂漂”、“东西”为“东东”、“害怕”为“怕怕”、等等。第二, 表情图标在网络交流中的运用。各种各样的表情和姿态才得以在网络交流中传递, 从而减少了人们对信息误解的可能性。第三, 网络新词的出现。比如, “人”——“银”、“我”——“偶”、“没有”——“木有”、“怎么”——“肿么”等等。
4) 个性化。网络语言已经成为年轻人在网上彼此交流的最基本的、最常用的符号, 成为他们表现“不一样”和张扬个性的一种标志。虽然网络的世界是虚拟的, 但从网民的性格特点来看, 年轻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种没有声音、语调和笔迹的交流, 依旧可以满足他们个性化的需求, 并没有抹煞网民在网络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个性”展示。他们通过这种与传统相悖的个性化语音来张扬自己的个性, 以引起别人的重视、取得一定范围的身份认同。
2 网络语言的局限性
1) 丰富多彩的网络语言为网民提供了展示个性的平台, 网民们天马行空的思维在此刻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在语言的外在形式上也表现得极为突出, 但网络语言在网络的世界里必须借助汉语和其他语言的语句, 所以网络语言是一种副产品, 不可能上升为主流语言, 使用空间也只限于网络, 若与日常真实社会的语言混用, 则会带来诸多不便。
2) 网络语言是由于网络沟通方便而发展、存在的, 它流行于特殊群体之间, 代表了社会亚文化时尚, 一直到承受着社会舆论对它褒贬不一的态度, 不能也不可能代表整个社会价值取向。网络语言是一种口语化的语言, 从它出现至今, 充斥着一定的粗俗、轻佻的语言, 甚至有些粗话已登堂入室成为传统主流媒体的新宠, 这对我国传统汉语言的纯洁性造成了一定的伤害,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3) 网络语言发展的不确定性。网络语言的出现是因为它是网民减少语言障碍、上网方便的需要。但语言是相对稳定的, 又是不断发展的, 包括网络语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网民观念的不断变化, 网络语音也将随之无声无息地进行着新陈代谢, 因此, 从这个意义上讲, 网络语言不具有发展的可持续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 可能会不断地偏离常规, 甚至出现变异。
4) 网络语言对传统语言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一方面, 网络语言中, 新兴的词语和语法混乱的句子层出不穷, 给汉语的规范及发展带来了挑战。另一方面, 因技术和历史的原因, 计算机和网络所依托的机器语言是在以英语为基础的, 如果一味的使用网络语言, 则会更加确定英语在当今网络传播中的主流地位, 导致现代汉语处于弱势状态, 这是对汉语生命力的一个严峻挑战。
3 网络语言的规范
网络发展的强劲势头已经预示着它将成为新世纪的主流媒体, 网络语言并非仅仅是网民的语言文字游戏, 而是现代汉语的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比然结果, 在整体上是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一方面, 网络语言的存在具有合理性。如果网络语言在现实社会中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就可以进入汉语词汇系统, 因此可以说, 那些源于生活又出自交际需要的网络语言, 很好地补充了现有语言表达的不足, 也将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广泛运用。但另一方面, 对于那些不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网络语言, 其对我国现代汉语体系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而且目前网络语言的不正当取向还严重存在, 因此网络语言的规范也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 应加大对网络语言进行规范的力度, 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一方面, 语言的特点之一就是民族性, 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使“网络语言”这个只在特定环境中才使用的“语言”逐渐获得了“民族性”, 这需要我们每一个网民自觉以使用规范语言、净化网络环境为己任, 在网络中自觉使用规范化的语言进行交流, 尽可能地减少其对语言规范的破坏, 运用辩证的眼光看待网络语言中的内容。对此, 笔者建议网民使用网络语言时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 不盲从原则。民族语言体系需要大家自觉维护, 对于一些不规范的用语要慎重, 对于广大网民来讲要提倡自律, 不要盲从不随波逐流, 自觉用好规范的语言。2) 雅俗原则, 即提倡文明语言。语言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 包含了一种对于人类语言文字领域所取得的成果的价值判断。因此, 那些不文明的语言, 我们必须予以坚决抵制, 保证语言的发展向文明、高雅的方向发展。3) 扬弃原则。面对网络语言, 我们应学会扬弃。对那些充满生命力的语言, 我们要发扬;对那些不健康的语言, 则应该坚决抛弃。
另一方面, 技术问题在网络中始终是信息输入的瓶颈。首先, 汉语复杂的输入手段被大多数的网民所拒绝, 这也是网络语言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必须开发更为有效的汉字录入手段, 这样才能使信息更为便捷、准确的在网络上流通。其次, 应切实加强技术手段, 对进入网络信息严格“过滤”, 严格控制网络语言不文明信息的传播。第三, 鼓励一些知名网站, 如百度、新浪、网易、搜狐等强势媒体使用规范化的网络语言, 为其他网站做出良好的榜样。最后, 发挥网络、BBS管理员以及论坛版主的监控作用, 对网络语言使用不规范者实施警告及相应惩罚。
此外, 有关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 加强对网络文明的宣传, 提高网民的素质和网络公德意识, 对网络语言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其健康的发展。在此基础上, 逐步建立网络语言公共监督体系, 倡导全网民对网络语言进行规范, 实行全网民监督政策, 对指正、揭露网络语言不规范现象的网民给予奖励, 切实保证网络语言使用及传播环境的和谐。
总之, 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有别于传统语言的语体形式, 网络语言在网络中形成, 也在网络中得以有力地传播。但尽管网络语言给广大网民带来了很多乐趣, 但是网络语言的对传统汉语言的负面影响也是明显的。因此, 从网络语言的长远发展的需要来讲, 我们要采取措施, 提高广大网民正确使用网络语言的积极性, 同时采取技术和行政措施进一步规范网络语言的使用, 使网络语言的发展为我国传统汉语言的发展、繁荣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王志强.网络语言的产生及其特点分析[J].网络学习, 2005 (6) .
[2]赵红玲.试论网络语言的规范与运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07 (9) .
[3]邹立志.从语言系统本身看网络语言的规范[J].修辞学习, 2007 (5) .
[4]张剑平, 刘波.中文网络语言的规范化问题探析[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09 (12) .
[5]安志伟.论当代网络语言的社会影响[J].理论学刊, 2010 (4) .
网络语言的特点与几点规范建议 篇7
网络语言是人们在互联网上交流的工具, 它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是广义的网络语言, 指的是在网络交流中所应用到的一切语言, 其中涵盖人类自然语言、物理技术语言、与网络相关专业术语以及网民交流所使用的语言。二是狭义的网络语言, 即特指网民在聊天室、论坛、社交工具、e-mail等网络交流场所中经常使用的文字、图片、符号、数字等, 如恐龙、东东、灌水、幸福ing、9494等, 狭义的网络语言可以称之为“网络惯用语”, 是由网络衍生出来的语言形式。那么网络语言究竟有哪些特点, 人们应当如何认识评价和规范网络语言, 都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网络语言的特点
网络语言首先具有语言的一般特征, 与此同时, 网民在网络交流中将数字、符号、汉字、字母和图片等元素大量杂糅使用, 使之成为全新的语言表达方式, 其具有鲜明的特点:
(一) 创新性。
网络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空间, 网络使用者可以尽情发挥想象力和展示自我创造, 他们的语言更追求简约、创新、生动和形象, 不必可刻意去迎合传统语言的规范, 这就为其任意发挥消除了障碍, 使其各种构成元素充满了创造性, 与传统语法大相径庭。网络语言的创新性主要表现在意义内涵创新和展现形式创新上, 例如:“坑爹”表示拖累自己父亲;“躺着也中枪”表示无故被牵连;“稀饭”而在网络语言中表示“喜欢”;而“人艰不拆”则表示“人生已经如此艰难, 就不要拆穿了吧”。
(二) 简约性。
网络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发展迅速, 相应的交流要求简洁明快, 为了提高交流的效率, 网民选择尽可能少的载体来表达尽可能多的内容, 因此改变传统语言规范, 创造了各种字母词、数字词、图形符号, 其内容丰富性远超传统的语言。例如:拼音缩写LG代表“老公”、LP代表“老婆”;英文缩写GF是女朋友、PK表示“挑战”;此外还有不少数字与字母的谐音, 如1314 (一生一世) 、886 (拜拜啦) 等等。网络语言简约性主要体现在“形”上, 用最简约的“形”来缩短网络交流的时间, 并表达出更丰富的内容和感情。
(三) 直观形象性。
网络语言没有普通意义上的语音、语调、语气词等辅助手段来帮助交流, 于是网民创造了许多生动形象的字符图案和词句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与此同时, QQ、微信等即时聊天软件迎合网民需求, 制作了很多表情符号和图片型表情, 方便网民在聊天时直接发送给对方, 使虚拟的网络世界增添了生气和现实感、即时感。例如, “^-^”表示咪眼笑, “?_?”表示疑惑、茫然, “:- (”表示不开心;图片型表情就更为丰富了, 常见的有炮炮兵、兔斯基、悠嘻猴等等。
(四) 不规范性。
网络的相对开放使得网民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传统语言规范的束缚, 只要便于交流, 网民就根据个人的喜好或习惯遣词造句, 带有较大的随意性, 甚至具有一定的粗俗性。譬如, “me2”表示“me too”, +U表示“加油”, “绿茶婊”则指指外貌清纯脱俗, 实质善于心计, 生活糜烂, 思想拜金的少女, “TMD” (“他妈的”) 、“TNND” (“他奶奶的”) 等粗俗的词语也遍布网络交际平台。
二、网络语言规范的几点建议
尽管网络语言的出现与发展丰富了当今人类的社会文化生活, 体现了社会创新精神, 有助于提高人们交流的意愿和能力, 但由于网络环境的宽松和网民自身素质修养参差不齐, 使得网络语言的不规范性较为突出, 夹杂了很多不文明的语言, 不利于社会道德建设。那么, 如何规范和引导网络语言呢?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点:
(一) 重视网络语言研究, 了解其特点和发展规律。
网络语言的快速崛起是一种必然的社会现象, 我们应当承认其存在的合理性, 也应当正视其带来的利与弊, 及时加强网络语言研究, 全面分析其特点、类型、成因, 把握其发展规律和脉络, 有的放矢的提出切实可行的规范建议, 力争在网络语言研究这一领域有所作为, 使网络语言规范工作高效高质, 推动网络语言的良性发展。
(二) 健全相关法规及制度, 保障网络语言健康发展。
网络是一个相对宽松和开放的空间, 网民不受现实社会的各种约束, 导致各种负面情绪和粗俗化语言肆意传播。政府要保障网络和网络语言的健康发展, 就应当将网络行为规范逐步纳入法律体系, 制订相应的管理办法;加快网络语言监控软件的开发, 通过技术手段对网络语言进行过滤并及时控制清理;同时加强对各类出版物的管理, 将其中的网络语言规范化问题纳入视野, 引导网络语言的健康发展。
(三) 强化主体引导, 尤其注重青少年教育。
网络参与者是网络的重要主体, 要净化网络环境, 应加强对网民的宣传和引导, 提高网民整体素质, 使网民清楚知道网络行为越轨和道德失范的严重后果, 主动使用文明网络语言。青少年是网络的积极参与者, 应由家长和教师加以引导, 使青少年通过自己的参与和思考意识到哪些网络语言是健康的, 哪些是负面的, 从而去伪存真, 完善自我成长。与此同时, 他们处于学习模仿阶段, 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 重视对青少年的正面教育, 使其成为网络的文明参与者和生力军, 保障网络的健康丰富。
摘要:新世纪以来, 互联网作为继报纸、收音机和电视之后出现的新型高效传媒逐渐成为遍布世界各地的交际平台。文章分析了网络语言作为一种充满活力的语言变体所具有的创新性、简约性、直观形象性和不规范性等特点, 此外还针对不文明网络语言横行互联网提出了三点规范建议。
关键词:网络语言,特点,规范建议
参考文献
[1]陈原.陈原语言学论著.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8.
[2]于根元.应用语言学概论.商务印书馆, 2003.
[3]李坚, 周铭.肮脏语言应避免.网上文明建设刻不容缓.新民晚报, 2000.04.30.
[4]郑远汉.关于“网络语言”.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2年 (03) .
网络语言的规范 篇8
关键词:网络语言,规范化,对策
0 引言
网络语言也称为“网虫的语言”给网络世界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相对于严谨规范的现代汉语, 这些“网络词汇”似乎更加适应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人们并未对网络语言采取排斥的态度, 而是在不断地接纳它。近年来对网络语言的研究也取得了诸多的进展和成果, 尤其是在网络语言的收集、构成、特点、产生原因及规范等方面探讨颇多。诸如于根元的《中国网络语言词典》、《网络语言概说》等研究专著和词典, 以及大量研究论文。网络语言产生及广泛传播充分体现了依赖于特有的社会语言环境之下创造和理解网络词语的认知活动。
1 网络语言的特点
1.1 幽默风趣
网络语言的语句零融化、直观化、幽默、风趣为广大网民所喜爱。网友们为了追求标新立异, 活跃网络气氛, 发明了大量让人意想不到又让人捧腹大笑的网络流行语, 如“开车无难事, 只怕有新人”、“一觉醒来, 天都黑了”、“得知你过得不好我也就安心了”, 再如“听君一席话, 自挂东南枝”本来是“听君一席话, 胜读十年书”这是句谚语, 是指别人的话很有用。网友却巧妙地把它换成自挂东南枝, 意思与之前就完全相反, 指别人的话毫无用处。
1.2 保质期短
网络语言更新换代的速度类似电子产品更新的速度。基本上每个月都会出现几个让人摸不清头脑的网络语言。看到“临时欠编”、“颜值”、“QAQ”、“太任性”是不是很迷惑。如果有一阵子不逛BBS、微博、微信, 你就会与这个时代脱轨。网络语言是互联网时代催生的产物, 亿万网友的即兴创作使网络语言层出不穷。
1.3 方式多样
网络语言是与传统语言模式格格不入, 这些语言往往都是突发奇想的, 没有严谨规范的形式, 主要由数字, 字母, 各式各样的符号构成: (1) 中文缩写:“PXJF”表示“辟邪剑法”、“BS”表示“鄙视”等。英文缩写:“SP”表示“Support支持”、“PPL”表示“People人们”等。 (2) 数字谐音:“1314”表示“一生一世”、“95”表示“就我”等。 (3) 各种元素的组合:O_O吃惊、“搞siao”、“很low”等。 (4) 带有方言特色的用语:“给力”一词出自北方方言、“山寨”来自广东地区、还有“坑爹”一词就是来自江苏赣榆县一代的方言, 表示吃亏上当等。
2 网络语言的成因
如今网络语言出现在在各种社交平台上, 被广大网民广泛使用, 网络语言如此流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网络语言自身的魅力
网络语言之所以如此流行, 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网络语言快捷的特点。这一点在年轻人身上最能够体现。在平时的聊天过程中, 由于懒得打字, 更换中文输入方式。于是像“88拜拜”、“ISee You (ICU) ”等一类的网络用语开始出现。现代快节奏的生活, 让人们长期承受着来自工作和学习的双重压力, 网络语言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乐趣。网络语言轻松活泼, 能够缓解人们紧张的神经, 给枯燥的生活增添了活力, 深受人们的追捧。网络语言能够折射出当下最真实残酷的现实问题, 帮助人们传达喜怒哀乐, 宣泄心中的不满和苦闷。人们乐此不疲的使用和创造网络语言, 正是基于网络语言能够反映实际, 抒发心中的情绪。
2.2 新生代推动网络语言的流行
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发展的。随着社会的发展, 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 人们的思维愈来愈细致复杂, 这些都会向交际提出新的要求;不同社会的联系、交际、接触也必然会推进语言的发展。网络语言的出现恰恰满足了年轻人追求创新不断挑战自我的心理, 这种创新可以推动语言的发展, 是丰富和发展语言的重要动力和途径。在网上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网络语言, 它们或幽默或讽刺或奇特, 有的甚至让人摸不清头脑, 而这些正是年轻一代智慧的结晶。这些充满创新思维的广大网民用他们的智慧创造出极具个性的网络语言, 丰富了我们的语言世界。
2.3 互联网的普及和大众传媒的推广
我国互联网普及让越来越多的网民参与到网络文化的创造中来。人们每天都要使用互联网, 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流, 学习, 购物和交易, 从而形成大量新颖, 极具特色的网络流行语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中不断涌现, 如马伊琍的一篇微博, 让“且行且珍惜”红极一时, 广为流传。除了互联网的普及为网络语言的流行做出了贡献, 新闻媒体的推广作用也不容小觑。
3 网络语言的弊端
尽管网络语言幽默风趣, 充满个性, 活跃了网络, 丰富了人们的语言世界, 使原本枯燥的网络世界变得不再乏味。但是网友创造出的网络语言存在着是否规范的问题。如今网络上出现了越来越多恶搞粗俗的网络词汇, 对我们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3.1 阻碍代际间的交流, 影响社会关系
中国网民数量众多, 但多以年轻群体为主。网络语言的快节奏顺应了年轻人聊天的需要, 但这也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代沟逐渐拉大。父母不明白孩子口中的“抢沙发”、“心水”、“心塞”、“累觉不爱”等词语是什么意思。这种交流障碍导致父母不知该怎么和孩子沟通交流, 从而也影响了父母对孩子的教育。
3.2 不利于汉字和汉语的传承
网络语言存在着许多拆字、错别字和语法错误现象, 与汉字的严肃庄重的形象产生了冲突, 网络语言破坏了汉语的纯洁, 会使汉语规范带来极大的阻碍。错用滥用网络语言, 让网络语言取代汉字的书写, 就会对汉字的体系造成破坏, 不利于汉字的发展。诸如将“版主”打作“斑竹”, 忽视了汉语的语法规则。此外, 网络语言严重影响了人们对传统语言的学习, 影响了对民族语言纯洁性的继承, 而且助长了年轻人浮躁的风气。因此, 维护汉语的纯正性迫在眉睫。
3.3 影响阅读
网络词汇的简略化给阅读带去很多困扰, 英国学者简·爱切生说过:“语言倾向于减少没有必要的多样化, 而喜欢清楚、简单的结构。”人们常常因为其中夹杂陌生的网络词汇导致阅读从中中断或放弃阅读, 影响了阅读的速度和心情。就像最近出现的一些新词, 如“duang”一词, 原来该词与成龙有关, 一部由成龙代言的曾被工商部门打假的广告再次被网友们挖出来进行了新一轮恶搞。而这次恶搞的主要内容则是将成龙和庞麦郎的《我的滑板鞋》进行了神一般的同步成《我的洗发水》, 一句“duang”成了网络上最新最热门的词语。这是个象声词, 中文写成上面是“成”, 下面是“龙”。这种新兴汉字, 第一次见的人肯定特别困惑, 年轻人尚且如此, 更何况那些中老年人。
3.4 污染网络环境
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开放自由的交流空间, 增进了人们之间的感情, 为工作学习打开了沟通渠道。但网络是把“双刃剑”, 网络在增进感情促进交流的同时, 也产生了日益严重的网络问题, 最明显的就是网络语言的粗俗性。人们使用恶俗的网络语言公然对他人进行谩骂, 或是对他人进行有损名誉的人身攻击。有些网友经常在知名人士的微博留言中使用污言秽语, 类似于“TMD”、“SB”、“你妹”、“滚粗”、“我了个擦”等简直不堪入耳, 严重污染了网络环境, 不利于建设绿色健康的网络环境。
4 网络语言的规范化对策分析
网络语言虽然依附于网络而存在, 不同于传统语言, 但也要对其进行规范完善。因为网络语言在使用过程已经暴露了其自身的缺点, 各种不文明用语泛滥成灾, 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阻碍了文明社会的建设, 更不利与交流思想, 传承文化。
4.1 法律约束与惩罚相结合
要严厉打击创造和滥用网络语言的行为, 加强对网络语言的审核, 关闭不健康的网站, 加强对网络管理者的引导和管理, 一旦发现网站发布色情信息和不雅言论就进行惩罚。针对发布低级浅陋网络评论的网民也要给予惩处, 用实际行动约束网民的行为。只有通过处罚, 网民才能意识到在网上并不可以任意使用低俗的网络语言, 才能谨言慎行。网络语言是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才会出现的新生事物, 以积极的行动去引导、规范网络语言, 营造更好的网络环境,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4.2 发挥教育在遏制粗俗网络语言中的作用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反映和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 孩子经常说一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网络语言, 其中还有许多网络脏话。首先是家庭教育。家长应该经常教育自己的孩子, 告诉他们不要使用低俗的网络用语, 陪自己的孩子观看有意义的电视节目, 教导自己的孩子说规范的普通话。其次, 学校教育比家长的教育更具有话语权和权威性, 在平时的学校教育中, 老师也应该经常教导学生说正规汉语, 写规范汉字。
参考文献
[1]刘春丹.中国网络语言研究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山东社会科学, 2008 (9) :55-158.
[2]张云辉.网络语言的词汇语法特征[J].中国语文, 2007 (6) :531-535.
[3]李莉.网络词语的性质及特点[J].语文研究, 2005 (1) :21-24.
[4]连晓霞.从修辞手法看网络词语蕴含的价值取向[J].修辞学习, 2006 (2) :44-47.
网络语言的生命力及规范化问题 篇9
一、成为网络语言(流行语)的条件
(一)新颖性
使用网络的人群中,青少年占据很大一部分。该类人群处在青春期或是刚脱离青春期的状态,迫切想要证明自己的与众不同。使用新词时引起别人的关注,能够满足该类人群的表现心理。例如现在的网民们不论男女都爱以“宝宝”自称,这体现了现代人们渴望得到更多关注的心理。因为“宝宝”一般是父母对于幼年子女的爱称,说出该词的主体是他人,表达的是对被指称者的爱意。网民们用“宝宝”来自称,传达出需要被爱的信息,渴望得到更多关注。
(二)趣味性
书面语在网络上一般很少受到青睐,因为它的正式会使人产生隔阂感。相反,具有趣味性的用语很快便能为大众所接受并传播开来。人们享受网络带来的轻松无束缚的感觉,所以不要求语言表达有多正式或是多有深度,只要能愉悦身心,便能受到大众青睐。例如“红楼体”“甄嬛体”的流行。虽然这些文体是书面语,但是被网民们故意模仿之后带有了诙谐戏谑的色彩,因此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
(三)能引起共鸣
所谓孤掌难鸣。如果一个词只是少数人觉得新颖有趣,大多数人不能产生同感,那么这类词至多只能在小范围内流通,成为不了全民通用的网络语言。某个网络用语在小范围内流行后通过传播得到了大多数网民的认可,它才能成为真正的网络流行语。例如,在游戏中玩家们经常会说这样一句话:“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这句话强调了团队配合默契的重要性,因此被传播开来后可以运用在任何需要团队合作的情况中。并且这句话用通俗的方式说出了大多数人的心声,所以得到了网民们的青睐。
二、网络语言的分类
(一)谐音词
利用谐音是较为常见的方式。可以分为现代汉语谐音词(如“驴友”,意为旅游),方言谐音词(如“猴赛雷”,广东方言,意为好犀利,好厉害)和外语谐音词(如“狗带”,英语“go die”)。其中方言谐音词的运用呈不断增长趋势,尤其是强势方言的影响最为广泛。原因有二:一是该方言区人们的心理认同和地区自豪感,二是其他方言区的人对该方言的认同与从众心理。本方言区的网民可能是在无意中在网络交际中使用了方言词,非本方言区的网民看到这些词后感到新鲜,又觉得该类词很能代表地域特色,表示特定情境心境,于是便也跟着使用起来。二者互相促进影响,导致方言词的运用愈发广泛。外语谐音词中,英语、日语、韩语占绝大多数。使用该类词时网友们多运用“洋泾浜”式的语言来增加诙谐幽默性,如“亦可赛艇(exciting)”“因缺斯厅(interesting)”等,并且音译的汉字可随语境需要而变换。
(二)新造词
随着新事物新现象的出现,产生新造词也是必然的。如“草根”“碰瓷”……这类词反映了现代社会的新事物新事件,是描述新事物、新事件必不可少的词,所以生命力较强。互联网引领着时代前沿,网民们对于新兴事物有着异常敏感的嗅觉,所以一旦有新事物出现,必然会引起人们的大量关注。大家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在加强这些词在现实生活中的使用,导致新造词使用频率的提高,使用人群的增长,成为现代汉语一般词汇。因此,该类词的生命力是较为顽强的。
(三)旧词的复活
一些古代的词语(或语素)已经长久不使用,但是因某种原因又被网友们重新使用,有时也赋予其新的含义,使之复活。如“浮云”“小主”“霾”……电视剧《甄嬛传》的热播使得剧中很多只有在该时代才使用的词在网络上重新启用。但这类词会随着电视剧热度的下降而减少使用频率,甚至重新封存。所以该类词的生命力较弱。例外情况是,如果某语素或某词被用于指称新事物(如现在频繁出现的雾霾天气,用到了古汉语中的“霾”语素),那么它的生命力又会大大加强。
(四)缩略词与扩张词
分为汉语拼音缩略和汉字短语(句子)缩略。前者如“LS(楼上)”“RP(人品)”等,后者如“喜大普奔(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的首字)”“人艰不拆(人生已经如此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了)”等。缩略词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并且符合网络时代的快节奏,所以也常被网友们使用。
与之相对的还出现了把一个字拆成两部分甚至三部分的形式,如“月半(胖)”。这是因为大多数汉字是合体字,可以拆分部件,单独成字。这样的方式在古代就被运用过,如“一人一口酥(一合酥)”。该形式属于文字游戏,在网络用语中该类词的使用相对较少,但是会长期存在。
(五)颜文字和表情包
网络用语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于是现在的网友已经不满足用单纯的文字来表达心情。从开始最简单的“:)”(微笑)到现在的“(# ̄▽ ̄#)”(害羞),甚至一些更复杂的面部表情,颜文字已经成了网友们热衷的网络语言之一。近两年又流行起了表情包。一些简单的简笔画或是搞笑的图片配上合适的文字代替了传统的网络社交方式。传统社交方式只通过文字或是简单的表情来传达信息,会造成信息的失真,不能准确表达信息发出者的情感态度。有了图片加文字的结合体后,表达情感更方便、准确,所以该形式得到了网友的一致追捧。常见的表情包有姚明脸、神烦狗等。表情包更新换代的速度也很快,因为网民们不断有新的关注热点。但是这种形式以其传情达意的准确性、幽默性、简洁性取胜,将会在今后长期存在。
(六)固定句式或文体
使得某一句式或文体流行的原因有很多,如因社会热点而流行的句式(“我爸是李刚”等),如因电视剧的走红而流行的文体(甄嬛体等)。网友用其形式或是表达戏谑或是表达某种认同,但是以嘲讽戏谑为目的的较多。使用该类句式或文体的前提是其背后的事件被大多数人所知,并且网民对其褒贬态度较为一致。此处以某网民写的“甄嬛体”为例:“想如今我的身量儿自然是极好的,修长的身型儿加上标准儿的细高跟,是最好不过的了。我愿再长高些,虽会显高大威猛,倒也不负恩泽。”“说人话!”“我想再长高些。”由此可见网民使用该类文体是为了新鲜有趣,书面语运用到口语中产生了一种不协调的诙谐感,该文体末的转折又加强了这种诙谐感。这类网络语言容易随着社会热点的热度降低而没落,但是随着新事件的产生会有其他的句式或文体应运而生。
三、网络语言的生命力
每个年度都会涌现出大量的网络流行语,但是能保持两年以上热度的网络语言少之又少。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可在本文第一部分“成为网络流行语的条件”中得到解答。网民们使用某一网络语言首先是因为它新颖有趣,能够表达自己情感的同时享受一种引领时代前沿的快感。一旦使用的人数过多,甚至成了全网民通用的网络语言,那么也意味着该网络用语的生命即将走向没落。
对于普通抒发个人情感、状态的网络语言,其生命力曲线呈现较为平稳,升降都在一定范围内。对于带有侮辱性质的粗俗网络用语,其生命周期通常会更短,并且在大规模爆发式运用之后立即走向没落。其原因是,大多数网民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较为成熟的成年人,对于这些一时图口快的粗俗用语表示能够理解但是厌恶其滥用。所以当该类语言的使用超过了多数人能够接受的度,反对的呼声便会日益高涨。同时,由于人们对他人评价的重视,使用该语言的人也会因此产生一定羞愧感并减少甚至杜绝使用这些粗俗网络用语。但是一些减轻了侮辱性质及粗俗性的网络语言仍会在特定表达场合被继续使用,该类网络语言已经趋向于普通抒发情感的网络语言,如“MD,妈蛋(原意:妈的)”。只有少数社会、科学等知识类的词语或是反映新事物新现象的词语会长期存在并且逐渐收入现代汉语,如“雾霾”“PM2.5(细颗粒物)”“月光族”等。该类网络用语的生命力最强。
四、网络语言的规范化
从网络语言的生命力来看,“网络语言会破坏现代汉语的纯洁性”这类担心完全是多余的。因为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能够“存活”下来的网络语言极少,并且“存活”下来的语言有其存在价值,符合语言的发展规律。有些学者所担心的一些不规范甚至粗俗的网络用语并不会对现代汉语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因为它们自身的生命力不足以维持到这一步。大多数的网络用语只是求新求趣,过了这个时间段就会慢慢消失,不会对现代汉语造成过多影响。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收录了“给力”“雷人”等网络热词,但是现在(2016年),使用这些词的人几乎没有了。所以是否应该收录这些网络热词还有待商榷,不宜操之过急。
除此之外,对于网络语言的正确引导是必要的。虽然网络语言会在短期(通常为几个月)内“销声匿迹”,但是在这期间也不能完全任其自流。对于短期内影响特别大、使用人数特别多的网络用语尤其要注意,若其表达的情感为消极负面,政府有关部门及媒体一定要进行正确引导,尽量减少该类词语的使用。要以令人信服,平等交流探讨的语言来表达主流观点,而不是强制性地禁止。这样才能在网络氛围民主和谐的情况下顺利进行主流思想文化的引导。
五、结束语
网络语言是语言的一种社会变体,它的形成发展有其独特性。在互联网普及的年代,网络语言势必会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今后的生活中一定会出现更多新奇的网络用语,但是它们的命运是类似的,是可以预测的。对于这些“昙花一现”的网络用语,不要急着认可,也不要急着否定,用长远的眼观去看待,让时间来验证它们的价值。网络用语规范化虽然无此必要,但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引导还是必要的。网络语言的内容日新月异,但是某些形式特征会凭借其独特的魅力长期存在。所以对于网络语言,我们的态度应当是宽容对待、正确引导,共同营造和谐愉快的网络氛围。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cnnic.cn/gywm/xwzx/rdxw/2015/201601/t20160122_53283.htm
[2]百度百科.网络语言[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7e DMKv Sw9t By K_m MUl Kfswnp-r Ty Vjg Ggc6w C0gu Sbc9qxo5KcnedZ482u9ILGokq FDGn__2H_jbrjq LMWP7_
[3]百度百科.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L8Dv Etuo Av Uqw T12t WJ2xd0p3t Rpowxoa U1J Oast WJQ2r3d U_8tx Sk4DN9ZBl2EALLLtq9KT3epb9i Vyx Re QKa
[4]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网络语言的规范 篇10
1)我们全家都去看电影了,只剩下我一个人在复习功课。(《基础练习7》列为病句,小学《语文》第九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120)
但是我们的教材中却存在这样的经典例句:
2)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少年闰土》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3)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老舍《草原》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以上三个例句的表层结构都是“全部……只是”,但是有的被归入病句,有的却是经典之作。并非经典之作就不会有表达的失误,而是类似的表达随处可见,俯拾皆是。《北京日报》等报刊曾开展了一场关于“整个楼房漆黑一团,只有一个房间的灯还亮着”之类句子语言规范的讨论。对“全部…只有”结构的合理性持否定意见者有之,持肯定意见者也有之。事实上,不管讨论结果如何,这些语言结构仍在被人们不断运用,很少有人反对或“纠正”。到底何为病句,何为辞格,它们之间的界限是什么,这些问题一直是学者们讨论的热点问题。
这些例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表层语义的不可调和性。表面上不可调和的语义矛盾,是矛盾格和矛盾类病句的共性,也是两者容易混淆的主要原因。矛盾格是反义词语的无距离组配,违背了汉语语义的搭配规则,从而在语势上对受话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在表达意图上“凸显例外”。而矛盾类病句是由于前后语言表述存在矛盾,不能自圆其说,无法理解的句子,它是话语可操作零度形式发生负偏离的结果。病句是属于规范化层面上的问题,而辞格是属于审美层面上的艺术表达。矛盾格是语义辞格,主要借助于语义上的矛盾而产生,容易与之混淆的病句,一般就是自相矛盾的语义病句。
学界针对同一个句子,对其语言规范程度的认定也是千差万别的。例:
4)夜晚,远远望去,整栋楼漆黑一团,只有一个房间还有灯光。
很多学者对例4)是病句还是辞格也都提出了各自的看法:于根元先生认为这个句子是说得通的,“这里的‘漆黑一团用了小夸张,是很虚的用法,不等于一点亮也没有。”然后与“在一个漆黑的夜晚,老宋冒着刺骨的寒风到镇上去学习”相对照,认为夜晚要真是“漆黑”,老宋不可能摸到镇上去,可见得总还有点亮光。而邢福义先生的《逻辑知识及其应用》却将这个句子列为病句,他把前后两个判断的主实词改为相同的,便成为:所有房间都没有灯光,有的房间有灯光。小句的判断前后矛盾,视为病句。还有学者认为“‘漆黑一团是‘整个大楼这个集合体或整体的属性,而不是‘房间这个类的属性,不能说‘所有的房间都漆黑一团或‘每个房间漆黑一团……既然是‘漆黑一团,那就是‘没有一点光明,而不能是‘灯光辉煌,反之,有灯光就不能是漆黑一团。”
学者的观点看似截然相反,实则对这个表达出现争议的主要原因却是一致的。即:“漆黑一团”是说一片黑暗,没有一点光明,客观描述性较强,就单句考察,如果前后小句在语义上并重,所表达的逻辑意义实质上是相同的全称肯定判断与特称否定判断的并列,就是矛盾句。如果语义侧重于描述“远远望去,漆黑一团”,那么“只有一个房间还有灯光”的表述,使得陈述性语言更加精确。如果说话者强调的是“只有一个房间还有灯光”,那么“漆黑一团”的表述就是作为背景出现的:
5)每天深夜,这宿舍楼的灯光全灭了,只有他的窗户还亮着,远远望去,恰似一轮明月挂在空中……(肖恰然《荆棘路》)
这个句子追加了后续句子,使得表达流畅自然。通常这类句子中,如果表达重心在于突出特例,那么背景句的表述应该是模糊的,过于精确的表述就会产生语病。如:
6)伯父,您跟爸爸哪都像,就是有一点不像。(周晔《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7)伯父,您跟爸爸的五官都像,就是有一点不像。
8)教室里总共七盏灯都亮着,只有一盏灯没亮。
6)中“哪都像”是表述事物的性质的,具有较强的主观性。而陈述事物的形态、状态和动作等就不能用了。如例7)的表述就过于精确了,似乎有点说不通了。例8)可以很明确地被归为病句,这是因为“亮”这种状态具有很强的客观性,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不能说过头。
9)算术作业都作完了,只剩下一道题还没有算出答数来。(邢福义《逻辑知识及其应用》79页)
邢福义先生将例9)列为矛盾病句,他认为9)等于说“算术作业都作完了,还有算术作业没有作完。”一个全称肯定判断,一个特称否定判断。两者必有一真一假,不能并提。可把“都”改为“基本上”。如果9)前后两句语义并重,那么这句是病句;如果语义重心在后面,前面只是个铺垫,那么“都”在句中只有总括意义,没有逐一指代的意义,只是陈述一种整体情况。我们可以通过追加后续句子,体现这个句子的合理性:
9a)算术作业都作完了,只剩下一道题还没有算出答数来,这题还蛮难算的。
如果前一小句中的“都”前加上“每一题、个个”等表示逐指的词语,这个句子就是病句了:
9b)算术作业每一题都作完了,只剩下一道题还没有算出答数来。
9c)算术作业每一题都作完了,只剩下一道题还没有算出答数来,这题还蛮难算的。
可见,前一小句只是表示概数,并非精确的表达。并且这类矛盾格的后一小句也有所限制,即如果“只有”引导的小句是计数的,数又不是唯一的,前面往往不用全称,否则就是病句。
10a)在这曙色里,众多的星儿已经隐去了,只留下一颗、两颗——少少几颗晨星。
10b)在这曙色里,全部的星儿已经隐去了,只留下一颗、两颗——少少几颗晨星。
因此,何为病句,何为辞格的判断标准首先体现为:作为背景句的全称肯、否定判断句一定是模糊表达,而非精确表达。其次,结构要突出的“特例”一定要是唯一的。如果特例的数量较多,前面的概括小句就不能出现表示“总括”的词语。
“全部...只有”结构的问题出在两个反义词语的无距离组配上,那么对于进入这一结构的反义词是否有限制呢?下面就结合吕叔湘先生的《语法修辞讲话》中所举的例子进行比较:
11)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1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例11)是典型的病句,“幸免”自然是没有死,怎么能说是“许多遇难者中幸免的”呢?这就前后自相矛盾了。例12)也存在表层语义上的矛盾,死和活的对立,与11)的表述很相像,为何12)却被人们引为经典呢?可见表层的矛盾语义并不是划分艺术语言和病句的根据,语法上的形态也不能作为确定病句的标准。衡量话语是艺术表达还是病句的主要标准是话语中所表达的两个判断是否矛盾。如果讲话语转换后,两个判断前后矛盾,那么这个话语就可以划为病句来处理,反之亦然。11)可以转换为:他是死难者,同时他又幸免遇难。转换后的句子和例句是完全等值的,这是逻辑上的错误。而12)是无法转换成:他是死人,他又是活人。句子应该理解为“他是一个像死人一样的活人,行尸走肉。”“死难”和“幸免”都是对这个人生存状态的客观描述,而“活死人、死活人”中的“像死人一样”已经带有了说话人一定程度的主观评价。
因此,区分正误的标准主要有四条:1.矛盾格中至少一个反义词必须具备一定的主观性,如果两者都是对事物的客观陈述,就可以被划为病句;2.作为背景句的全称肯、否定判断句一定是模糊表达,而非精确表达;3.话语要突出的“特例”一定要是唯一的。如果特例的数量较多,前面的概括小句就不能出现表示“总括”的词语。4.矛盾格与矛盾病句最大的区分标志就是矛盾格具有言外之意——“凸显例外”,而矛盾病句没有。区分正误只要取决于原句等值转换后的两个判断句语义是否矛盾,矛盾就是病句,反之亦然。
参考文献:
[1]1邢福义.逻辑知识及其应用[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79:80.
[2]1吕叔湘.吕叔湘全集(第四卷)[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169—170.
新闻媒体如何规范使用网络语言 篇11
网络语言是指在互联网环境下, 网民为了适应网上交际需要而创造和使用的语言。网络语言有着十分鲜明的特征:简便、新奇、欠规范的特点。
(1) 简便。在当今媒体条件下, 基于网络发展而来的手机媒体相较互联网媒体最大的优势就是速度。因此, 无论是信息传播还是网民交流, 最大的特点就是快捷。为了追求速度, 缩略语、数字谐音表达、汉语拼音缩写以及文字录入时显示的第一个词就成了网络语言的首选。例如, “斑竹” (表示论坛中的“版主”) 、“酱紫” (表示“这样子”) 、“杯具” (表示“悲剧”) 等, 也有一些特殊的数字、符号来表示特殊的意思, 如“MM”来形容“美眉”, “88”表示“再见”等。
(2) 新奇。随着网络的普及, 特别是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兴起, 使用网络的群体逐步从高学历人群向全员过度, 有些人为了吸引眼球、博得关注, 往往煞费苦心, 不断创造和使用新奇的语言。于是, 给力、神马、高富帅、白富美、高大上、萌等词语不仅在网络中随处可见, 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被网民广泛使用。
缺乏规范。在网络中, 由于类似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因而口语词汇大量出现;同时, 不严谨的语法逻辑关系、随意的语言表达、省略等句式结构也造成了语言表达的不规范。网民往往会滥用常规的构词手法创造并不符合语言规范的新词, 也会充分利用独特的格式创造出很多新鲜的表达。比如说去年年底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禁止在广播电视节目中使用的“十动然拒”、“人艰不拆”之类的网络用语, 这些根据网络语言仿造生拼的词语, 或许还有网民能懂, 但把它们从网络搬到新闻稿件中, 只会让更多的受众感到“迷惑”, 影响节目信息的传递。
由于具有以上特点, 网络语言的出现丰富了新闻语言的表达, 拓宽了新闻在语言表达上的自由度, 为新闻语言带来一股时尚新颖之风;但与此同时, 网络语言也给传统新闻语言带来一股强烈的冲击, 特别是那些不规范用语的滥用, 严重影响新闻语言的严肃性和公信力。因此, 对待网络语言, 我们要辩证地看, 把那些反映了时代进步、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词汇, 用以充实汉语言文字中, 在新闻媒体中使用。另一方面, 对那些不符合现代汉语语言规范, 生拉硬造, 内容低俗的词语要彻底地摒弃。在对网络语言甄选、使用、规范的过程中, 要秉承准确鲜明、简洁明快、具体形象、通俗易懂的基本要求, 根据新闻语言及网络语言的特点要遵循以下几点:
形式一致原则。在新闻中使用的网络语言, 在形式上必须能与原有的汉语体系保持一致, 原则上采用汉字, 并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的要求。去年,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要求各类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应严格按照规范写法和标准含义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字、词、短语、成语等, 不得随意更换文字、变动结构或曲解内涵, 不得在成语中随意插入网络语言或外国语言文字, 不得使用或介绍根据网络语言、仿照成语形式生造的词语, 如“不明觉厉”、“火钳刘明”、“累觉不爱”等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这些要求, 正是基于汉语体系的完整性以及现在汉语词汇和语法的要求, 对于那些抛弃了汉字基石, 不顾汉字的表意功能, 增加了阅读难度的网络词语, 新闻报道采用时要慎之又慎。
约定俗成的原则。新闻媒体的受众是广大公众。因此, 新闻必须选用为大众所接受、在社会上较为通行的网络语言。有些网络语言已经广泛普及, 如“版主”、“黑客”、“博客”等, 无人不晓。去年《包钢日报》看发一篇《包钢环境治理赢来无数“点赞”》, “点赞”这个词语就是一个为大众所接受、在社会上较为通行的网络语言, 就连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新年贺词里都使用过。这样的词语, 词义清晰而且被大众所接受, 所以即使在新闻中使用, 受众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但那些完全丧失本来面目的网络语言, 会让大多数人不知所云。比如说“5201314” (我爱你一生一世) , 这种表述只限于特定网民之间的交流, 故不能作为新闻语言。
不可替代的原则。任何词语之所以能够存在, 是其有特定的价值, 而这种价值是由于它的特定的含义或特有的色彩, 是无可替代的。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 原有的语汇系统中没有能准确表达网络概念的词汇。因此, 吸收部分网络语言成为新词, 可提高新闻报道的准确性, 丰富新闻的语言表达。例如, 新闻里经常引用的“驴友”、“粉丝”、“潜规则”、“山寨”等词语, 所含的词义都有不可替代性。这些词语方便时尚、言简意赅, 读来让受众耳目一新。如果改用传统词语表达, 根本不能把背后的网络语言文化展示出来, 甚至连基本的概念都可能表达不出。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 媒体应该正确对待网络用语, 充分发挥网络语言的魅力与价值, 把那些符合语言规范要求的网络语言吸收进入新闻语言, 丰富和发展新闻语言;对那些表意含混, 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词语应果断摒弃, 保证新闻语言的严肃性和规范性。正所谓“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摘要:伴随网络传播的兴起和自媒体时代的到来, 网络语言应运而生。这一新兴语言的出现丰富了新闻语言的表达, 拓宽了新闻在语言表达上的自由度, 为新闻语言带来一股时尚新颖之风;但与此同时, 网络语言也给传统新闻语言带来一股强烈的冲击, 特别是那些不规范用语的滥用, 严重影响新闻语言的严肃性和公信力。因此, 秉承什么样的原则在新闻中使用网络语言是一件值得深思的事情, 本文立足分析网络语言的特点,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在新闻语言中使用网络语言的原则。
关键词:新闻语言,网络语言,规范化,形式一致,约定俗成
参考文献
[1]何力.浅谈报刊如何用好网络语言[J].新闻实践,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