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小说的语言特色(共12篇)
网络小说的语言特色 篇1
摘要: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技术的日趋成熟和网络文化的迅速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新语体。这种语体反映了我们当代人的生活思维方式和语言智慧, 为语言的发展抹上了时代的色彩。本文主要探讨了网络语言的特色以及它的影响和价值, 为网络语言的发展和运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网络语言,语言特色,影响因素,价值作用
随着家用计算机的普及, 以及高速互联网的大范围覆盖, 网络生活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上网查阅新闻、论坛学习知识、网上聊天, 小到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 大到国家大政、国际形势, 这些网络生活的构成内容, 越来越明显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人们从网络获得信息, 又反馈给网络, 再由网络传递给其他人群, 俨然形成了一种网络文化。
一、网络语言的产生
伴随着网络文化、网络生活的产生、发展, 网络语言也应运而生, 独有特色地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网络语言是指人们在网络上进行交流时使用的文字、图形、符号 (字母、数字) 等组成的语言体系。网络社会可分为“线上”、“线下”两部分, 所谓“线下”即指网络的硬件基础部分, 源于“线下”网络的网络语言:例如网页、网址、浏览器、局域网、路由器、宽带网络等, 这一类网络语言, 更多的是来源于网络的基础构成, 是一类约定俗成的定义, 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的影响不大。而“线上”网络, 就是指网络中各大网站、论坛等用于人们交流、交换信息的场所, “线上”网络语言则是人们在网络中日常交流时产生的具有鲜明网络文化特色的词汇, 例如:杯具、灌水、屌丝、女神、高富帅等。诸如上述的网络词汇, 源于日常生活, 又融合了广大网民的智慧, 被赋予了一层脱离字面意思的含义。这一类的网络词汇, 非网民似乎“不懂”, 而一经解说, 却又恍然大悟, 在网络语言中, 是重要的构成部分, 同时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的研究对象以“线下”网络语言为主。
二、网络语言的特色
网络语言来源于人们的网络生活交流, 同时又结合了自己的“加工”。大多数的网络语言、词汇都具有相对应的社会基础, 往往是在某一重大国际时事、社会事件发生之后, 某些社会现象得以曝光之后, 在网络的传递过程中, 网络语言得以创新、发展。由于网络的复杂, 网民人群素质修养的高低, 势必使新兴网络语言类型多样, 特色多样;再结合当代生活的快速节奏。网络语言的特点有如下四点:高度创新;使用不规范;语言简练;修辞手法多样。
(一) 创新性。网络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大量的新兴事物, 随之也出现了大量新兴的网络词汇。网络语言减少了传统语言的束缚, 再结合新兴事物的刺激, 可以使网民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例如“五毛”一词, 起源于各大论坛, 意指网络中为某些特殊利益进行虚假回复的人, 这些人每回复一条支持某特殊利益集团的帖子即可得到该利益集团所支付的五毛钱, 这种在网络中恶意宣传的事件自身就是新兴事物, 而起源其中的网络词汇“五毛”则具有高度创新性, 既形象又独具网络风格。
(二) 灵活性。网络语言的灵活性是指网络语言用词灵活, 追求抒情达意, 而不一定遵循语法原则, 字面内容与含义联系不大;更多的是靠着网民的创造性, 天马行空一般, 起源于某些时事, 经过网络的传播, 而成为当下最为走红的网络词汇。有些网络语言在传播中, 甚至会在不同层次的人群中拥有不同含义。例如起源于某购物网站的词汇“亲”, 该词常用于卖家对买家的亲密称呼, 通过该网站的影响力, 逐渐走红网络。而从语法角度来看, 亲是一个动词, 将亲密的或亲爱的简略称为亲也不符合语法习惯。再例如“屌丝”一词, 词汇本身的含义就不甚明确, 该词起源于某贴吧, 原是该贴吧网民自嘲的称呼, 但在网络传播过程中, 出现了针对不同人群的不同含义。上述两则实例充分体现了网络语言的不规范性。
(三) 简练性。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越发简洁。同样的, 网络语言也具有这一特点。简短的话语、浓缩的词汇, 不仅易于记忆, 同时也便于传播。从一个个简短、精炼的网络词汇中可以看到网民的民间智慧。例如“高富帅”、“白富美”这一对网络词汇, “高富帅”用于形容身材高大、拥有可观财富、外形俊朗的男性;而“白富美”则是用来描绘皮肤白嫩、收入颇丰、美貌动人的女性。从这两个词汇中不难看出, 仅仅三个字的词汇, 就包含了如此多层的含义。简练、浓缩的背后, 琅琅上口, 迅速地传播开来, 迅速蹿红于网络。
(四) 修辞手法多样性。网络语言由广大网民共同创造, 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修辞选择。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网络语言经过网民的智慧加工, 应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例如“神马都是浮云”, “神马”是“什么”的谐音, 而“浮云”则是一种比喻, 比喻那些脱离现实生活的事物。“杯具”则是“悲剧”的谐音, 结合“人生就像一张茶几, 上面摆满了杯具”一语, 寓意浅显易懂。而“粉丝”一词, 则是由英语词汇“fans”谐音而来, 同时也显得更贴近人群。“东东”一词, 使用了巧妙的叠音修辞手法, 代替“东西”一词。诸如“XD”、“:-) ”这类表情类网络语言, 则是使用了摹状的修辞手法。将使用搜索网站找寻相关资料称为“百度一下”, 则是应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用“JJWW”来表示“叽叽歪歪”, 同时使用了谐音和拟声的修辞手法。
三、网络语言的影响
网络语言来源于社会时事, 传播于各类人群之中, 可以说是日常生活的延展。随着各大网络媒体的发展, 网络语言也越来越频繁地出现于各正式媒体报道之中, 这样, 不仅影响着网民, 又同时影响着非网民, 影响着现实社会。在网络发展的过程中, 层出不穷的网络语言, 不仅对现实社会产生了积极、正面的影响;同样的, 那些消极的、负面的影响也值得我们留意。当今网络生活已经成为现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络语言的影响势必会越来越大、越来越明显。
例如 “富二代”、“官二代”等词汇, 它们都来源于现实社会的某些社会现象, 带有些许的暗讽意味, 指责那些凭着上一辈奋斗努力而自身却毫无建树的一辈人, 这些网络词汇的走红, 对社会产生了相当大的不良影响, 一种好逸恶劳的风气油然而生。同时, 针对这些现象的出现, 又引起了社会的反思。再例如“走你”一词, “走你”一词来源于我国航母舰载机试飞成功这一时事新闻, 原是为航母工作人员一指挥手势所配的画外音。经过网络的传播、各大媒体的报道, 一时之间, 在网络中、社会中迅速窜红。“走你”一词的发生、发展, 促进了人们的爱国热情, 使社会上更多的目光投向我国的军事发展上, 起到了明显的积极影响, 传递了“正能量”。
四、网络语言的价值
网络语言最大的特征就是高度创新, 所有的网络语言都是基于现实社会基础产生的, 源于社会, 同时又反过来影响社会。从大量的网络词汇的走红, 可以看到, 随着国际、社会大事的发生, 道德、伦理相关的社会现象的揭露, 越容易产生新的网络语言, 也越容易广为流传。这表明网络语言的价值与人们的社会生活价值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可以从一定角度反映出当前人们对社会的价值导向, 也反映出人们对时事的相应态度。
网民的智慧是无穷的, 结合网络社会环境的相对私密化, 许多现实社会中人们不愿或不敢提及的话题, 在网络社会得以畅所欲言, 从这方面来看, 更多“劲爆”的内容所形成的网络语言, 展现出了现实社会所隐藏的一面;从这些网络语言中, 剥离出产生的实质内容, 对我们全社会的道德、伦理工作的建设有种不容忽视的指导作用。
例如“山寨”这一网络词汇, “山寨”一词, 包含模仿、高仿等意思。由于在市场上出现了大量仿制知名品牌商品外形或将知名品牌商标稍加修改这一系列“挂羊头, 卖狗肉”的产品, 网友们将这些商品戏称为“山寨货”。“山寨”一词本是中性词, 但在“山寨货”一词中, 就略带贬义, 让人不禁想起肆意掠夺财产的江湖强盗, 因为强盗们在中国传统文学里总是居住在山寨里。而这些市场上的“山寨货”确实是掠夺了知名厂商的各种利益。从这里可以看出, “山寨”一词的走红, 很隐晦地表露出了广大人民对这一侵犯商家利益现象的幽默嘲讽;也让整个社会意识到, “山寨”行为在人们的价值取向中的地位。那么, 从“山寨”一词的走红, 所引出的如何完善商品经济中的利益保护措施, 如何开展自身产品创新这一系列问题, 就体现出了网络语言的相关价值, 起着一种有力的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邱凌.浅析修辞手法在网语构词中的运用[J].哈尔滨师院学报, 2005
[2].李存.网络语言对网民心理的折射[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3].王本华.实用现代汉语修辞[M].北京:知识出版社, 2002
[4].郑远汉.关于“网络语言”[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5].汤玫英.网络语言创新的动因及其不当取向[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0
[6].赵华伦.论网络语言的修辞现象[J].语言文字应用, 2009
网络小说的语言特色 篇2
1、异常我们知道,异常、特别是反常会令人发笑。赵树理就是为了这种“出乎情理之外”的异常现象,但又使人在发笑的同时感到这些异常现象是“在情理之中”的,因而获得了艺术的真实感。也只有富有真实感的表现异常的作品,才能真正有幽默感,赵树理有风趣的语言描写了他的人物与客观现实不协调的异常行动、表情,外貌及语言等。二诸葛在久旱逢雨后竟念念有词地说“不宜栽种”,结果违背了自然规律,误了农时,这种与周围人们完全不同的反常言行愚蠢可笑,他还善于描写人物的蠢话、假话。“传家宝”中落后守旧婆婆李成娘蠢话边篇,还自以为是,真是可笑至极。她笑媳妇走路不像女人家,力气太大,使水费,使油费„„当面撒谎,更使人感到荒谬绝伦:三仙姑装神弄鬼,口吐谎言说神非叫于福(小芹爹)“马上打小芹一顿不可”。《李有才话》中描写得贵跟着恒元屁股转时引起发李有才的段快板:“„„恒元说‘砂锅能捣蒜’,得贵就说‘打不烂’;恒元说‘公鸡能下蛋’,得贵就说‘亲眼见’。”恒元说的是谎话、假话,得贵则谎上加谎,深刻地揭示了张得贵丧失贫农立于场,与坏人互通鼻息的劣根性。《小二黑结婚》中写二诸葛见儿子小二黑被抓后自己心中恐慌的一段话,搞笑至极:“二诸葛连摇头说:‘唉!我知道这几天要出事啦:前天早上我上地去,才上到岭上,碰上个骑驴媳妇,穿了一身孝,我就知道坏了,我今年是罗堠星照运,要谨防带孝的冲了运气,因此哪里也不敢去,谁知躲也躲不过?昨天晚上二黑他娘梦见庙里唱戏,今天早上一个老乌鸦落在东房上叫了十几声、、、、、、唉!反正是时运,躲也躲不过’。”
异常会产生幽默。异常有种种,有异常的表情,异常的动作,异常的语言等。异常的语言也可以叫异常说法,有时候人物的语言与身份、地位、文化程度不相协调,失去了常格。人们往往适应常态、不适应异常、反常,所以异常就法会引人发笑。如:
(1)他一见老杨同志,就满面陪笑道:“这位就是县农会主席吗?慢待、慢待!„„晌午我就听说你老人家来了,去公所望发好几次也没有遇面对面„„
(2)二诸葛发急道:“千万请区长恩典恩典,命相不对,这是一辈子的事!”(《小二黑结婚》)例(1)张得贵本来是穷人,一个大字不识,可是多年跟着地主恒元转,耳濡目染,学会了几句半通不通的浮言客套,让人听起来觉得好笑。例(2)“恩典恩典”是动词的重叠用法,是“给予恩惠”的意思,但是这种词并不经常使用,而动词用法,特别是重叠用法则更少见,令人发噱。综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人物的话虽然因异常而令人发笑,但这些说法又是协调的,合乎情理的,他们不就这样的话谁说!所以说异常会产生幽默,也只有“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异常,才能产生幽默。从这个意义上说,协调也会产生幽默。比如“小黑结婚”中与区长问二诸葛收的童养媳几岁的时候,二诸葛三句话不离本行,说:“属猴的,十二岁了。”除了笃信属相的二诸葛,谁能说出这种话呢?所以这些都与二诸葛的人物性格是相符的。同时这些说法又是异常的,一般人不这样说,所以好笑。既不协调(异常)又协调,既协调又不协调,辨证统一于一体,幽默始生矣。
2、降用有不少语词,其基本义素相同,但在份量上却有轻重大小之别。利用这一因素“降级使用”(也就是“大词小用”)词语也是转移语义而求诙谐的好办法。“降用”在他的作中呼之欲出,俯拾皆是,可以说是赵树理独具特色的幽默风格之一。
说孟祥英的婆婆找牛差差老婆商量对付媳妇的对策是“开个座谈会”;说《三里湾》中描写能不够教唆小俊与玉生闹,说“以上还只是她一些原则指示,后来的指示就更具体了。”中的“原则指示”,《“锻炼锻炼”》中写李宝珠长得好“论人才是‘争先社’数一数二的”。可惜她这个优越条件变成了她自己的一个很大的包袱中的“包袱”;当描写到李宝珠对丈夫张信不满意,“只把他作为一个”‘过渡时期’的丈夫,因此她安排了一套对付张信的“政策”中的“过渡时期”和“政策”。《小二黑结婚》中的三仙姑在区上遭嘲笑后,实在觉得不好意
思,”回去对照镜子研究了一下,真有点打扮得不象话。中的“研究”等等词语就是采用“降用”手法,大词小用,庄词谐用,表面上看来好像用得不尽恰当,但仔细玩味,却是幽默有味,具有一种引人看下去或听下去的趣味和力量。
3、飞白所谓飞白就是“明知其错,故意仿效”。飞白可分为语音飞白、文字飞白、词语飞白、语法飞白和逻辑飞白。赵树理多采用词语飞白。例如:
(1)“地主刘石甫在太原混了几天,学了一套“官腔”,我们的中央军‘进行’到我们的‘原籍’来了。他们的共产党都被捉住了。我们国民党又都‘秩序’了。我们的吴参谋来给你们训话。大家要‘严肃’地听!越‘严重’吴参谋越喜欢。就是这个‘问题’!”(《灵泉洞》)
(2)“老相好都不来了,几个老光棍不能叫三仙姑满意,三仙姑又团结了一伙孩子们,比当年的老相好更多,更调皮.”(《小二黑结婚》)
(3)“三仙姑见二诸葛老婆已经不要了命,自己先胆怯了几分,不敢恋战,少闹了一会就出来走了.”(《小二黑结婚》)
在赵树理的笔下,如例1“进发”、“家乡”、“恢复统治”和“严肃”,分别被飞白成“进行”、“原籍”、“秩序”和“严重”,极其有力地暴露了财主的贪“官”不化,无知可笑。例2中的引诱被飞白成“团结”,表现了三仙姑的心灵的丑陋。赵树理通过词语的飞白技巧,使一些平常的口语产生幽默的情境.4、绰号在赵树理的小说中,给人物起绰号是幽默讽刺常用的手段,也是他的一种幽默方式,这些绰号常常使人永志不忘,如:“二诸葛”,“三仙姑”,“小飞蛾”,“小腿疼”,“吃不饱”,“糊涂涂”,“常有理”,“铁算盘”,“惹不起”,“老定额”,“牛差差”,“老驴”,“一只虎”,“杂毛狼”等等。这些实际上是作者用以揭露人物思想,刻画人物个性,漫画人物形象的一种手段。如《“锻炼锻炼”》中有段对“小腿疼”什么时候“腿疼”什么时候不疼的介绍,它诙谐地说明了和“吃不饱”其实吃得很饱一样,“小腿疼”其实腿也不疼,那些无非都是他们用来对付集体图谋私利的一种手段罢了。所以这些颇具幽默韵味的外号,不仅有助于显示人物的本相,而其中又是饱含着作者对落后行为的揶揄之情的。他把自己的爱憎鲜明的感情注入这些绰号。这种起绰号的形式无疑是继承了我国古典文学的传统。绰号往往是人物性格的形象概括或突出特点的形象反映。中国人的姓名以三字格为多,赵树理的人物绰号也多是三字格,因而比人物的正名生命力强。它们增强了语言的幽默感和含蓄性:每个绰号能引出一段或几段有趣的故事,它吸引人们去看故事,去思考绰号的精妙之处;它诙谐风趣,引人发笑。
5、谐音赵树理喜欢唱戏,他的家乡戏——山西上党梆子,他几十年来未与之断绝关系。15岁学会了打上党戏的鼓板。鼓板是指挥乐器的,要掌握好全剧的节奏,才能指挥好整个乐队,因此往往要把唱词和对白完全背诵下来。他也喜欢曲艺,如快板、小曲等,有些曲艺内容也能背诵。他在《李有才板话》`《“锻炼锻炼”》等作品中写了多段快板以及近似快板的其它韵文,除了内容的诙谐幽默外,音韵和谐的本身就显示出奇巧,使人觉得有趣。相同韵脚的回旋反复不但奇巧,而且通过声音的反复又使语势增强,从而引导人们在反复回荡的旋律中深深体味,使人感受道袍无限的情趣。例如《李有才板话》中有一段快板是讽刺刘广聚的:“刘广聚,假大头;一心要当人物头;抱粗腿,借势头,拜认恒元干老头。大小事,强出头,说起话来歪着头,从西头,到东头,放不下广聚这颗头。”这是谐音手法,“头”压韵,“头”的音同义各异,读来使人忍俊不禁。《“锻炼锻炼”》开头也写了两段快板,有助于引出矛盾,揭示人物性格,造成幽默讽刺的效果。有时候顶真与谐音或回环联用,更是趣味横生。例如《罗汉钱》就用这种手法介绍人物:
“有个农村叫张家庄,张家庄有个张木匠。张木匠有个好老婆,外号叫个‘小飞蛾’”。赵树理善于利用谐音来增强幽默感,而且这种幽默感总是拌着讽刺而生的。此外,赵树理还善于利用民间的“快板”形式来揭露矛盾,进行对比,显示实质,达到嘲讽的目的.例如《李
有才板话》中阎家村政策不纯,被坏人操纵,但反而被不明真相的上级封为“模范村”.对此,小说主人公李有才编了一首快板说道:“模范不模范,从西往东看.东边吃烙饼,西边吃稀饭”.群众苦乐不均,则有怨言,这算哪门子“模范”?这首快板将农民的怨气巧妙的发泄出来,因而不胫而走.书中这样的快板还不少.它既揭露了矛盾,有增添了文章语言的幽默色彩.(二)赵树理小说语言幽默特色的修辞构成幽默作家在创造幽默作品的时候,都要使用一些修辞手法,但各有各所不同。有的擅长比喻,有的喜欢夸张,而赵树理在创造幽默小说时,则较多采用以下修辞手法:
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比喻是语言艺术之花。人人喜欢用比喻,在文学写作中用得很多,创作离一开比喻。但并非所有的比喻都能造成幽默效果。从赵树理小说看,要使比喻产生幽默效果,应具备两个条件:其
一、事物(本体)自身有明显缺陷,比喻句式则仿佛是一具功率放大器,对其缺陷加以强化,发使丑因喻而显,因显而谐。如:(1)“干脆把耳朵贴在到纸窗上听李老师打电话,嘴张得像在皮球上挖了个窟窿。”(《卖烟叶》)
(2)“(阎家祥)这个人的象貌不大好看,脸象个葫芦瓢子,说一句话目夹十来次眼皮。”(《李有才板话》)
(3)“按旧习惯,婆婆找媳妇的事,好象碾磨上寻驴蹄印,步步不缺。”(《孟祥英翻身》)这些比喻用得俏,常与讽刺相结合,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达到了幽默讽刺的效果。其二,事物(本体)原于尊贵的,崇高的,而故意地低级的卑俗的喻体描绘之。这样,比喻句就仿佛是一具传感器,崇高的本体因喻体的作用而鄙俗了。如:
(1)“他这几年才成了落窝鸡儿吧,从前还不是能飞能跳的来?”(《铁定额》)。
(2)“福贵这个人,在村里比狗屎还臭。”(《福贵》)
此外,以不同语体色彩的形象来移植比喻通常也是诙谐的,尤其是以专业术语描写情感生活是时更是如此。
2、夸张夸张就是运用语言有意强调事物的某种特征,对其加以扩大或缩小。夸张的修辞效果主要是壮美的,从赵树理的小说看,要使夸张而改谐美者,应具备以下条件:其一,以夸张暴露人事、生活的缺陷,使得这种原先并不引人注目的缺陷变得非常明显。如:“三仙姑却和大家不同,虽然已经四十五岁了,却偏爱当个老来俏,小鞋上仍要绣花,裤腿上仍要不是镶边,顶门上的头发脱光了,用黑手帕盖起来,只可惜官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看上去好像驴粪蛋上下了霜。”(《小二黑结婚》)
其二,把夸张和精细结合起来,也会产生喜剧效果。如:
(1)“小元说道:‘你这老汉见不得事,只怕柿叶掉下来碰破你的头’。”(《铁定额》)
(2)“(李家详)眼一挤嘴一张,好象母猪打哼哼”(《李有才板话》)
其三,夸张不一定就是夸大,也可以缩小。缩小夸张的结果势心便表达对象的形象变得非常渺小,与此相对,审美主体的自我感觉也就比较容易得到顺利的舒展。因此,缩小夸张一般说来也都是诙谐有趣的。例如:
(1)袁天成说:“不行!满喜你也请回家歇歇吧!活儿我也不做了!三颗粮食,收不收有什么关系?”(《三里湾》)
(2)她的做法是张信上了地她先把面条煮得吃了,再把汤里下几颗米熬成糊糊粥让张信回来吃。(《“锻炼锻炼”》)
3、反复反复是一种强化矛盾的修辞手法,表现形式可以是同样的动作,表情的反复,也可以是同样的话的反复。赵树理的作品中多处运用了反复手法,有的反复描写了同一个动作。如《孟祥英翻身》中写孟祥英的婆婆,小女婿无法对付工作越来越积极的孟祥英时说:“梅妮(祥英的小女婿)没法,吸一吸嘴唇;婆婆也吸一吸嘴唇?”这里三次重复他们的尴尬动作,强化了他们的尴尬相,滑稽可笑。
有时故意反复某些话和与之相关的情态。如:听说四十军来了要先杀共产党的干部以后,孟祥英的婆婆,小女婿胆战心惊:“„„娘看看孩子,低声说:‘这回可在闯大祸!’孩子看看娘,低声说:‘这回可要闯大祸’”这段话又用“娘看看孩子”和“孩子看看娘”这一回环形式描写他们说话时的动作、表情,更有助于强化矛盾,再加上多次强化,就使人感到幽默风趣。
另外,有些重复的词语很像是口头禅,被人反复地说,很可笑。有时则表示人或事物的某种缺憾。在一定语言环境中叙述人反复提到某些词语,或让人物自己多次重复某些词语,或让别人故意重复某人物的某些口头禅来“揭短”,就会在多次反复中表现出幽默感来。比如《“锻炼锻炼”》的篇名就是争先社主任王聚海的口头禅。这个主任的主要性格特征是不讲原则,爱当和事佬,倚老卖老,看不起青年干部,凡事要讲究“性格”,对青年干部念念不忘“锻炼锻炼”。在一定语境中多次重复这些词语,强化了矛盾,收到了幽默讽刺效果。赵树理的反复手法还有一种独物的形式,我们索性叫作“故意啰嗦”。比如《传家宝》中有一段话:“有个区干部叫李成,全家一共三口人——一个娘,一个老婆,一个他自己。”这种写法本身就新奇,再看内容,更生奇趣。前而交代三口人,不用“一个”去限定已很清楚,而且按常规,一般都必须是一个娘,一个老婆,既然三口人,那么当然一个就一定是“他自己”,这不是故意啰嗦吗?这种故意啰嗦的形式给语言增加了轻松幽默的情趣。
除以上修辞之外,赵树理也用比拟、顶真、借代、反语等来增强幽默效果,但是用得较少。他主要不是借助多种修辞方式来表现幽默讽刺的谐趣的,主要还是通过具有民族化、大众化的简炼流畅,轻松幽默,含蓄俏皮的朴实语言自身显示出来的。这里要说的就是,有时你也说不出某些语言结构是哪种表现形式,但却十分有趣儿。赵树理是一位严肃而机智,质朴而幽默的作家.赵树理的幽默既是他智慧的结晶,也是他对生活的提炼.赵树理小说的幽默特色,从根本上说,正是用幽默的语言手段和修辞手段表现出来.赵树理的小说语言,识字的人能看懂,不识字的人能听懂,是大众化的模范,其特点就是成功地运用了群众口头语言。他的小说语言的艺术特色表现在诸多方面。
一、赵树理小说语言最鲜明的特色就是质朴无华,简洁明了,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为现代文学语言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带来了新的生命。他的文学语言,无论从什么角度看,都没有丝毫的粉饰、做作和卖弄,句句出自肺腑,渗透着作者深厚的感情,并有着巨大的艺术魅力。他对人物的行动和对话的描写特别简练、精当,有时即便是极短的一句话也能见其功力,含义深刻而隽永。赵树理小说语言的质朴自然,还表现在词语和句式的选用方面。他在词汇、语法以至语气方面都是口语化的。赵树理小说的语言运用,主要是针对农村读者的欣赏习惯、兴趣和爱好,即便是遣词造句、开头结尾的语言运用,也都是以农民看得懂听得懂为原则。他的创作是把农民的需要放在首位的。单就表达时间的词语,都是以农历节令等表示的。像“阴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二伏过后”、“从晌午睡到太阳落”等用法,都是农民所熟悉和欢迎的。再就文章的开头来看,也没有虚设的文字,一落笔就要触到所要表达的中心,三言两语就可抓住读者的注意力。
二、赵树理小说语言的特色就是顺口顺耳,活泼明快。他的小说作品,大部分是给农村中识字人读的,并通过他们介绍给不识字的人听,特别注意声律的和谐,节奏的匀称,贴近
口语又不拖沓。所以其小说语言很少有地区的局限性,各地的人都可以阅读,而且念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也有节奏感。赵树理小说语言的节奏感强,活泼明快地通过叠字壮声渲染气氛来表现。赵树理有时也常用词组和句子的反复来增强声音的节奏,达到节奏明快,活泼的效应。赵树理在作品中还故意运用语言上的同音手段,句式相同,而意义不同,使故事情节的发展波澜起伏,妙趣横生。赵树理小说的语言,对节奏感也是很重视的,随处都可以使人感受到优美的旋律与和谐的节奏,也正因此而吸引了更多读者。
三、赵树理小说的又一特色就是具体形象,幽默风趣。他的小说,无论写人叙事,写景抒情,总是有血有肉,散发着生活的体温,具体生动,使读者阅读时感到身临其境。为了使人物形象真实、可感,赵树理在其小说中经常用比喻的手法。这些比喻,具体形象,容易形成联想,让人一听就不会忘记,十分贴切、自然。赵树理小说语言的幽默风趣,有时会通过人物的主要言行的描写来表现,有时也会通过描写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来加以表现。像取绰号,就是作者常用的一种方法,像“常有理”、“小腿疼”、“吃不饱”、“糊涂涂”等等这些绰号,就把这些人物的性格特征、音容笑貌跃于纸上,饶有风趣,形象鲜明,而且有很强的讽刺力,小说中还常出现诗歌、快板、顺口溜和歇后语、谚语等等,都足以使小说显得幽默诙谐,新颖别致,生意盎然。
总之,赵树理和劳动人民有至深至切的关系,他生活在农民中,工作在农民中,而且善于向农民学习,以自己的执着实现了他的大众化、民族化的主张,写出了一部部大众化、民族化的优秀的文学作品,他朴素自然、精确简练、饶有风趣的小说语言,尤为大家所喜爱。从以上可以看出,由于出生于山系,所以他的文章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也由于长期在农村生活,所以作品与农村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在“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下,作者继承了“五四”的启蒙思想和反封建思想,因此作品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倾向;外由于长期从事解放区文艺工作,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是赵树理1943年发表的,被誉为“文艺思想在创作 实践中的一个胜利”。小说以小芹和小二黑的爱情为线索,围绕冲破三仙姑和二诸葛的封建束缚以及暴露农村生活中的落后面貌和落后思想来反映新时期农村思想新的进步和新的发展。,这篇小说也集中体现了赵树理小说创作的特点,一,问题小说,这是一篇典型揭露农村存在 的问题的问题小说;〈〈小二黑结婚〉〉中揭露了三仙姑和二诸葛的封建迷信思想,也深刻揭露了农民的愚昧。此外小说业从金旺兄弟的所作所为反映了解放后解放区遗留下来的恶霸作风,和欺上瞒下的行为;也反映出农民自身的小农意识。再有,文中对父母包办婚姻的揭露也很到位。如三仙姑不顾女儿的反对希望将其嫁给“插起招军旗,就有种粮人”的吴先生;还有二诸葛家养育的童养媳等等都可反映这些问题。
二,强烈的政治色彩,也由于过分注意为政治和中心工作服务,因此给赵树理的创作带来了一些明晰那的局限,如拘泥于具体问题和事件,伸展不开对人物的刻画时有简
单化的倾向;作品有图解政治,图解政策的痕迹。有时会因政策事物而累及作品等。但是由于赵树理常年生活在农村,扎根于基层,凭借他对农村和农民的深切了解,对中国农村革命历程的深切体验以及他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创作态度也使得他的问题小说得以突破就事论事的局限,取得不凡的思想成就。从〈小二黑结婚〉〉看,他把解决小二黑和小芹的自由恋爱婚姻以及解决金旺兄弟恶霸行为,还有使得三仙姑和二诸葛思想得以开化的这些问题都交由区长一人负责,文中也是由于区长这个关键性人物使得这些矛盾迎刃而解。从这方面可以看出其强烈的政治功利性,也正因为这样在表写和刻画各色人物时,岁鲜明富有个性,但却总觉得缺乏点什么。
三,鲜明的反封建倾向,受“五四”时期思想的影响,加上长期生活在农村,对于封建主义的表现相当了解,所以他的作品有对封建意识下的农村社会关系和道德伦理观念有比较深入的剖析和抨击。在文中,描写的三仙姑和二诸葛的神婆行为深刻揭示了封建的迷信思想。以及文中农民对于金旺兄弟的所作所为采取敢怒不敢言的态度也反映了农民思想的弊端。此外他的西欧按说关注现实服务于现实斗争。他的小说基本上属于现实主义范畴,但却又不同于欧美的批判现实主义,又不同于那种假现实主义,然而这样的现实主义可能导致狭隘的经验主义。如在小说中描写的解决各种矛盾的方式。但比起虚假,浮夸来说则不失针砭时弊的意义。而且他的小说没有那么咄咄饿理想化色彩,人物质朴如本色。
四,小说采用富有民族特色的方法构建作品,刻画人物;即他是民族化与大众化的坚定实践者。“五四”以来,“西化”
和“民族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问题一直是作家,批评家讨论的中心问题之一。赵树理的方向很明确,从〈〈小二黑结婚〉〉中,他采用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叙述,刻画人物。而且采用故事体小说的叙述方式,既少采用“横截面”式的段篇结构,也不太用跳跃式的或组合式的长篇结构,而是继承了中国评话式小说的特点,努力保持故事情节的连贯性,完整性。也非常注意按照故事发展的时序叙述故事。而且为了让读者了解事情发展的过程,极少采用跳跃,省略的方式来叙述,即便是交代故事 的人物家庭,也是不惜对牺牲对人物的刻画,来照顾读者,在文中先交代三仙姑,二诸葛的人物,家庭就可以很好体现这点。另外,小二黑与小芹爱情产生了问题最后也有了解决的方法,也体现了他小说的完整性,线索明确,脉络清晰,因果关系明了。
五,叙事,写人都用白描手法,而且以人物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性格,文中一出场就以讲故事的口吻交代了“三仙姑”,“二诸葛”两个人物的习惯难为,习惯,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看出他们两的性格特色,在叙述整个事件的时候也采用娓娓道来,并不惨杂太多的细节描写。但他的故事却头绪清楚,故事集中,故事中又可以因出其他小故事,作品也有悬念,有聚焦点。
六,语言的口语化,通俗易懂,平易朴实,生动风趣;他的语言能使读者造成在场感,语言简洁,上口,合乎自然语流。多用短语,短句,限制使用多重的修饰语,如“刘家峤,有两个神仙,邻近村无人不晓,一个是前庄上的二诸葛,一个是后庄的三仙姑。二诸葛原来叫刘修德,当年做过生意,抬脚动手都要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三仙姑是后庄于福的老婆,每月初一,十五都要顶着红布摇摇摆摆装扮天神”等等都可体现这点。在语言的使用上十分注意地方 色彩 和乡土风味,为了避免 采用文人书面语,也淘汰了生僻的字眼。作者吸收了通俗易懂的方言口语进入作品,如在文中“死受”这类语言同山西的民情风俗融合在一起构成 赵树理小说别具一格的语言风格。
陈茂智小说的语言特色分析 篇3
关键词:陈茂智小说 《归隐者》 《静静的大瑶河》 歌谣 瑶语
一、陈茂智生平及作品简介
陈茂智(笔名陈一墨、墨汁),男,生于1968年6月,湖南江华人,大专文化,1987年参加工作,当过教师、文化馆文学专干、报社编辑记者,现在党政部门工作。1988年开始发表作品,已在《民族文学》《湖南文学》《都市小说》《百花园》《佛山文艺》《戏剧春秋》等省级以上报刊发表各类文学作品三百余件,曾获“2001~2002《小小说选刊》全国优秀作品奖”“第二届全国微型小说评奖二等奖”等多种奖项。2005年12月出席湖南省第五次青年作家文学创作会议,系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江华瑶族自治县作家协会主席,《瑶族文学》主编,已出版中短篇小说集《静静的大瑶河》、长篇小说《归隐者》。
二、 陈茂智作品的研究动态
陈茂智作为瑶族作家的代表,作品丰富,社会影响颇深。但是由于其作品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鲜明的瑶族文化特征,不管是语义还是意境方面,都给广大读者的阅读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关于他的作品评论人们从现实与理想的角度切入的居多,如周生来的《守望 冲突 回归——论陈茂智长篇小说<归隐者>》中就提及陈茂智作品的主题和小说的故事一样,虽然看似很简单,但却意蕴深刻。聂茂的《转型时期瑶族文化的精神书写——陈茂智长篇小说<归隐者>研讨会综述》主要从《香草溪:家园的坚守与失落》《归隐:精神的安抚与拯救》《诗意栖息:审美价值的凸显》等方面对陈茂智长篇小说《归隐者》进行探讨。从众多学者的分析评价可以发现,陈茂智是当代著名的民族文学作家,陈茂智的作品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深受文学界欢迎。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歌谣、方言词汇和民族语言,结合了当地的民风民俗,在语言的使用上有独特之处。
三、陈茂智小说的语言特色分析
陈茂智小说的语言具有鲜明的特色,常以歌谣的形式展现出鲜明的地域色彩,以方言的形式展现乡土风韵,以“民族语、方言和普通话”相结合的方式凸显了陈茂智惯用的语言手段,使作品更具吸引力。作者惯用的语言手段鲜明突出,处处散发着“大瑶山”的乡土风情。
(一)方言词语
“人习其方言,事肖其本色。”[1]方言词语对表现小说人物的独特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韩邦庆在《海上花列传》“例言”中说:有时不用方音字“便不合当时神理”。对此,胡适认为“方言文学的可贵,正因为方言文学最能表现人的神理。通俗的白话固然远胜于古文,但终不如方言能表现说话人的神情口气。古文里的人物是死人;通俗官话里的人物是做作不自然的活人;方言土语里的人物是自然流露的人。”[2]由此不难看出,在众多乡土小说中,方言词语本身所具有的地域性和民间性的特点,能够更生动更自然地刻画出人物形象。而方言口语则能够将人物的神韵更加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
陈茂智的小说使用了大量的方言词语,让读者感受到独特的地方特色及浓厚的乡土气息。如:
(1)我一个寡男人就拉扯了这么个儿子呀,我一蔸巴人这一脉香火就这么断了!(《静静的大瑶河》)
(2)还得央你给写张状子,张老师……(《静静的大瑶河》)
(3)你是巴望着村里的旅游搞不起来,巴不得村里穷得屙牛屎,巴不得我们投进去的钱打水漂……(《静静的大瑶河》)
(4)你看这石卵卵冒了白烟,你看这龙鸡鸡吐了口水(《静静的大瑶河》)
(5)不行,把他的车摇把扣起来,不准他的车子走。(《归隐者》)
(6)还不死在这瑶山旮旯里!(《归隐者》)
(7)赵玉广说,山窝窝里哪有电话啊。(《归隐者》)
(8)不管怎么说,是他拉扯大的,是他给做的三朝……(《静静的大瑶河》)
(9)灵芝正在挺个大肚子正在给快要出生的毛仔仔做夹衣。(《归隐者》)
“蔸巴人”在这里指“上了年纪的老男人”,多含贬义;“状子”即现在的“申请书”;“屙牛屎”本义是“牛排泄粪便”,这里形容“穷到没话说”;“石卵卵、龙鸡鸡”都是对“石头”的称呼。在文中以歌谣的形式出现,是为了体现趣味性、对仗工整并符合人们日常生活习惯。“车摇把”指“拖拉机的摇手柄”,“瑶山旮旯、山窝窝”指的都是“偏远的大山脚”,“三朝”指“满月酒”,“毛仔仔”指“快要出生或已经出生的小孩儿”。再如:
(10)一小捉了很久没捉到,香英就骂他不湿鸟毛。(《静静的大瑶河》)
(11)程似锦唆唆鼻子,说:“好香的鸡肉味呢”(《归隐者》)
“不湿鸟毛”是“不中用”的意思,一般用于方言口语中;“唆”指“敏感地嗅”,例(11)中主要表现程似锦灵敏的嗅觉,刻画他用身体器官感知四方的形象。
陈茂智小说中使用了大量的方言词语,呈现出独特的地域风貌。
(二)熟语
“熟语”又名“习用语”,指人们常用的已经被定型的固定短语,是一种特殊的词汇单位。通常包括歇后语、谚语、成语、惯用语、俗语等。在陈茂智的小说中使用的熟语主要是谚语,体现了农民的精神风貌,再现了浓厚的乡土气息。例如:
(12)盖草说,他们都是水牯子一样的后生,每年都要跑一趟木排的,熟练得很,哪像我们,十年不耕九年不收的,搞不赢他们。(《归隐者》)
(13)有道是,无酒不成宴席,无色路断人稀,人活在世,都像他们,这个世界连人种都传不下来。(《归隐者》)
(14)盖草和百顺说,是要注意,病来如山倒,病去如丝抽,养病的日子总要一步一步来,着急不得。(《归隐者》)
(15)盖草说,百顺就这点不好,总喜欢来借他的书,老虎借猪,借了不还。(《归隐者》)
谚语大多是用一些浅显易懂的语言说明一些深刻的道理,是一种比较生动形象的语言。人们根据生活需要创造出来的口头语言,不但读起来琅琅上口,还给人以启示和教育,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在陈茂智小说《归隐者》中,谚语的运用也比较频繁,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比如“十年不耕九年不收”主要表达的是人们不经常干那活儿,但表达效果明显胜过普通的白话方言;作者通过“病来如山倒,病去如丝抽”的描写,形象地写出主人公病得很严重;“老虎借猪,借了不还”将百顺时常借书不还的习性表现出来。
(三)粗俗语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文学的本质在于以艺术语言、形象手法、饱含思想情感的笔触来塑造人物形象,艺术地反映现实生活。粗俗语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会不经意说出,因此,作者在塑造这类形象时就不可避免地要使用脏话、粗话、痞话。从这一意义上说,粗俗语主要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在文学作品中尤其是乡土小说中有其独特的作用。陈茂智的作品也不例外。如:
(16)百顺说:“你个鸟毛盖草,叫你来喊我的嘛!搞得我又被这些鼓手师傅们灌了几大碗,唢呐也没捞到吹。”(《归隐者》)
(17)地狗打了个长长的哈欠,说:“娘卖的,人背时卵生疮,这餐狗肉吃出这么大的事!”(《归隐者》)
(18)灵芝没好脸色,说阿婆不像你们这些饿痨鬼,她从来不吃这埋太龌龊的东西的!(《归隐者》)
(19)你爹麦子山屌用没有,就晓得窝在香草溪,就晓得整自家人!(《归隐者》)
(20)嘿!城里人就这卵样!(《归隐者》)
(21)“你娘个屁,逼的老子活不下去了,老子还真不想活了了……”(《静静的大瑶河》)
以上都是陈茂智作品中骂人的粗俗语,这些粗俗语的使用更能体现出小说中农民的粗野,更能体现真实的农村生活。
(22)盖草又臭了他一句:狗屎!(《归隐者》)
(23)根普老人见了灵芝,微笑着说:“灵芝,你是四眼人,还是避开的好!” (《归隐者》)
(24)麦庆富说,屌毛。百顺就笑,屌毛你也是头。(《归隐者》)
(25)庆富说,你就是讨骂的贱骨头。(《归隐者》)
(26)百顺臭他说,他就是只三脚猫,东跳西跳的,搞不出名堂。(《归隐者》)
(27)普详说,现在的屌毛后生,不晓得看是做事。(《归隐者》)
以上是陈茂智小说中非骂人的粗俗语,虽然字面意思看起来很像是在骂人,但是只要根据作品的上下文内容就会发现,这只是关系比较密切的熟人或朋友之间一种特殊的交流方式,从粗俗语的运用中透露出了浓厚的乡土气息。
(四)歌谣
如果说方言词语是陈茂智作品中的血肉,那么歌谣就是陈茂智作品中的灵魂。瑶族人民历来喜唱山歌,以歌传情、以歌代言的习俗代代相传,唱山歌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在瑶族人民情感表达、民族教育、宗教祭祀活动,以及日常交流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28)《十亲十不亲》:“第一亲来天也亲,想起天来两样心。南京城里落大雨,北京城里扫灰尘。人要害人天不肯,天要害人草不生……”
(29)《淋丧歌》:“水字海内一点清,龙王要水去藏身;千担良田水灌溉,穿山过坳水为踪。在生莫说水无用,死后还要水洗身……”(《静静的大瑶河》)
(30)瑶族的“圣经”《过山榜》:“国家普天下哟万顷山河,王瑶子孙哟承耕茅坡。青山茅坡哟建起家园,种下竹木茶叶还有野禾。只许与百姓通贩营生,莫许那汉家危害强迫。谁要是强占我田园山林,瑶人啊要控告绝无留情……”(《静静的大瑶河》)
(31)情歌对唱,云朵喊山黛唱歌,山黛说自己多年未唱,有些开不了口,于是云朵自己唱了起来:“大瑶河水清又清咧,两岸树木密又密呢,阿妹坐船河中走呦,只盼林中阿哥来啰。——呦喂!”
歌声一落,开船的岳西竟接了过来:“盼哥来呢哥就来,手上刚打一捆柴。问妹是要对个歌哟,还是一起放张排?”
云朵接着唱:“看你是个做鸡崽,哪有叫妹去放排?你有本事放排去,当了老板娶妹来。”(《静静的大瑶河》)
(32)“哥想妹来妹想哥,只因隔了一条河;喊声妹妹你听不见哟,要想过河哟——衣难脱”(《静静的大瑶河》)
(33)“送妹送到清水河,哥捧凉水给妹喝;妹吃一口哥一口,口口吃妹莫丢哥……”(《静静的大瑶河》)
(34)情歌对唱,百顺:“对门码头高又高,妹妹洗衣不用瓢;妹洗一件哥一件,件件都往怀里抱。——哟喂!”
码头边很快有人答唱起来:“妹在码头来洗衣,昨夜蠢崽尿了席;叫你学乖你不听,打你屁股喊母亲。”
……
盖草向似锦眨眨眼睛,接着唱道:“郎有情来妹有意,哪怕山高水又深;山高总有人行路,水深也有渡船撑。”(《归隐者》)
(35)那边又唱道:“情哥有意撑船来,阿妹赤脚走忙忙;走到河边望穿眼,风吹柳叶断了肠。”(《归隐者》)
(36)盖草又唱了起来:“讲起恋妹好作难,话都讲了几多船;井水讲成河水样,河水讲成醋样酸。”…… (《归隐者》)
(37)“皇朝奇女多好看,手拿银珠颈挂链;柳眉银眼(罗哩)细弯弯,好比日头初上山……”(《归隐者》)
(38)“草青草,背起褡裢上南京。南京买丝线,北京买花针,丝线花针买成了,送郎鞋子做的成……”(《归隐者》)
(39)“天呀天,瑶人有苦向谁言?晴天茅棚燃把火,雨天撑匹芭蕉叶;想要放排四方走,哪州哪县有人留?……”(《静静的大瑶河》)
从小说集《静静的大瑶河》和长篇小说《归隐者》来看,歌谣可以分为吊丧歌、历史歌、生育歌、节气歌、礼节歌、情歌和知识歌谣等。陈茂智的作品中除了方言词汇以外,最大的特色就是歌谣,而在歌坛、歌圩上更是不分男女老少,大家尽兴歌唱,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琅琅上口。人们对唱中,除了用方言词来体现作品的乡土风情之外,更重要的是用歌谣来体现生活哲理和表达情感。只要是歌谣,村民就可以做到信手拈来。歌谣中经典的歌词会使枯燥的生活变得有趣味,最重要的是这些歌曲能起到交流信息、传播知识和教育族人的作用。在陈茂智的作品中,瑶区的人们除了唱瑶歌,还会唱曲儿,《归隐者》里就有一段祁剧《花亭会》。
(四)瑶语
在陈茂智的作品当中,出现了少量的民族语言瑶语,既使作品具有神秘感和吸引力,也能增强民族认同感。例如:
(40)瑶山看中女子,一般都是招郎入赘的多,瑶语叫“纠朗瑞”。(《归隐者》)
(41)空坪中央摆的一张小方桌,人们围坐在一起,看筛翁(瑶语,师公之意)做法事。(《归隐者》)
(42)我的崽,这下逮着了,你们两个都给我来豆鼓(钱)!(《归隐者》)
(43)豆腐酿色泽金黄,红中透翠,清香扑鼻,卢阿婆叫他“塔耐”也就是趁热快吃之意。(《归隐者》)
陈茂智小说中的瑶语少而精。从主观上来说,民族语言的使用让读者感觉更有趣,更容易接受;从客观上来说,一是丰富作品的表现形式、充实作品的内容。作者有意识地使用民族语言,表明作者有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语言意识。因而通过巧妙地使用民族语,展示出一种与汉族文化不一样的民族文化,同时也唤起读者们的认同感,带来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是对瑶族语言的继承和创新。
陈茂智的作品,从词汇、歌谣和民族语的使用来看,强烈地反映出作者对大瑶山区,对故乡、对人民的一片深情。如此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是作者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关注家乡和长期亲身体验并认真思考的产物,体现出独特的叙述视角和独特的创作风格。
参考文献:
[1]臧晋叔.元曲选·序二[M]北京:中华书局,1958:3.
[2]易竹贤辑录.胡适论中国古典小说[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1987:508~509.
老舍小说的语言特色 篇4
关键词:北京文化,小说语言,特色
老舍的小说不仅在思想意义上影响深远, 它的小说语言更是为人称道。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京味小说家把老舍奉为“京味文学”的鼻祖, 其中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独具特色的小说语言。老舍在语言运用上不是自发的, 而是自觉的。他的语言并不单纯是二十世纪初的北京方言, 而是糅合了现代西方句法、中国古典文学语言和北京民间方言的。形成老舍小说语言特色的土壤是北京文化和北京话。
一、通俗风趣的北京话对老舍小说语言的影响
老舍从小生活在北京市民社会中, 深受通俗民间语言的浸润。“老舍生在北京, 长在北京, 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北京……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北京度过的, 是个地道的北京人……北京是他写作的源泉。”[1]北京方言 (京白) 是他语言的源泉。北京语言以幽默风趣闻名, 八角鼓、相声等说唱艺术都是以幽默搞笑为生命的。这种通俗民间艺术一方面是北京人性格的反映, 另一方面又塑造了北京人骨子里的幽默。且看老舍小说中几句话:
“伊牧师不管听见没有, 自要她一停顿, 一喘气的时候, 他便加个‘好极了’, 好像乐队里打鼓的, 在喇叭停顿的时候, 加个鼓轮子似的。”[2]
“大人呷了一口茶, 咕噜咕噜的漱口。漱了半天, 结果, 咽下去了。”[3]
第一句话生动活泼地写出了老马恭维温都太太的场景。第二句虽然显得有些“油滑”“耍贫嘴”, 但却是对督学大人的有力嘲讽。“油滑”的不足在早年作品中较多, 成熟期的作品中则较少有。
北京文化对老舍的影响用他自己的一句话说就是:“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 而是整个与我的心灵粘合的一段历史, 一大块的地方, 多少风景名胜, 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 都积凑到一块, 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 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二、老舍小说语言的四个特色
(一) 北京话是老舍小说语言的基础
北京方言具有诙谐幽默、生动传神、言约意丰、贴近生活的特点。对于老舍小说而言, 人物多是北京人, 即使写外国人 (例如《二马》中的温度太太和她的女儿玛力) , 也让人觉得她们的一言一行更像北京人而不是外国人。人物的生活环境和故事发生的场所多在北京, 例如《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可以说, 北京不仅是老舍笔下人物活动的场所, 更是老舍最擅长描写的城市。用北京方言———北京话无疑是最合适的。下面我们看几个例子:
“于是以前所想的全算白饶!”直译为“白送”, 这里表示之前的想法一干二净, 批判中国人国民性中的健忘。
“哎呀, 北京的饽饽也吃不着了, 这是怎话说的!”表现出马老先生到伦敦感到非常不适应这里的饮食, “这是怎话说的”类似于“这算怎么回事”。
描写李子荣“虽然他的腿弯着一点, 可是走起路来, 一点不含忽, 真咯噔咯噔的招呼;”描写李子荣走路时铿锵有力的气势。“……的招呼”意味“真能……样的做”。
“头发雪白, 大概其的往后拢着。”[3]描写西门爵士的头发笼统地往后梳着。
“他似乎没把话都听明白, 愣眼巴睁的走出来, 又愣眼巴睁的随着老人往院外走。”描写祁瑞宣看到自家的铜门环被盗, 感到一种不祥的预感后表现出来的目光迟钝和内心不安。
“这, 使别人看不起他, 也使被恭维的五脊子六兽的难过, 甚至于给一个工友道歉。”描写祁瑞丰不会巴结人, 让被恭维的人感到浑身难受。
“主仆二人吊儿啷当的走了出去。”[4]描写李空山和随从的流氓习气。“吊儿啷当”意味“作风散漫放荡”。
老舍对于北京话的运用是有着自觉选择的, “口语不是照抄的, 而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我们看起来通俗风趣的小说语言其实并不完全是照搬口语, 其中有作者的匠心独运, 以至于老舍说:“我的文章写的那样白, 那样俗, 好像毫不费力。实际上, 那不定改了多少遍!有时候一千多字要写两三天。”[5]
(二) 将欧化语法引入小说创作
老舍早期语言有一些欧化句法, 反映出了他对其他民族语言的借鉴, 同时也反映出对“京白”运用的不自信。这在其后来成熟的小说中就不存在了。老舍曾在英国学习生活长达六年之久, 对英文非常了解并能运用自如, 这是将欧化语法引入小说创作的前提。从他早期的作品《老张的哲学》和《二马》中可以看出欧化语法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句子中加“———”表示解释、补充说明
“称呼虽然不同, 而老张确乎是镇里———二郎镇———一个重要人物!”
“而小三———学务大人正站在他的右边——却以为大人的铅笔上有柿霜糖。”
“王德———诚实的少年———把一切的情形告诉小山。”
(以上出自《老张的哲学》)
“英国人是事事要逞能的, 时时要叫别人说好的, 所以她忘了马威———只是因为他是中国人———的讨厌。” (《二马》)
2.倒装句的使用
“他从前认识的和尚道士们称他为施主, 为善人, 现在却老着面皮向他说:‘拉洋车的, 庙前不是停车处, 滚!’当赵四把车停在庙外一边等着烧香的人们的时候。”
(《老张的哲学》)
“玛力看着他的脸红润润的, 腕子上的筋骨也一天比一天粗实, 眼睛分外的亮, 倒故意的搭讪着向他套话。因为外国女人爱粗壮的小伙子。” (《二马》)
这两句都是状语后置, 第一句将说话发生的时间后置, 第二句将事情的原因后置。这种倒装类似于“压轴戏”的想过, 让人读起来十分有趣。
3.代词前多修饰语
“傻子似的他自己笑了。” (《骆驼祥子》)
这句话为了强调祥子的憨厚朴实, 将“傻子似的”提前。
4.句首带有表状态的副词性修饰语, 如“在我看来……”, “从事实来看……”[6]
“二两酒三个男人喝, 从理想与事实上说, 赵姑父不会喝的超过二两或完全二两。”
“从他全体看来, 你越看他的最像烧饼, 便越觉得非鸣蝉似的鼻子配着不可。”
(以上出自《老张的哲学》)
这种类似于“From…, we can…”的句法显然是对印欧语系句法的借鉴。
5.标点符号的表意运用
新年!难道不是?
快乐!为什么不?
贺年!谁敢不去?
“!”对了!“?”自寻烦恼!
新式标点在表意方面独特而幽默的效果在老舍这里也有很好的表现, 事实和自我心态的冲突与矛盾用“!”和“?”即代表了, 老舍不愧为语言大师。
(三) 小说语言糅合古典文学因素
中国古典文学对老舍的小说语言也是有着重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的。他从九岁起进入私塾读书, 接受传统的蒙学教育, 背诵学习四书五经和古典文学, 与同时代的人一样打下了坚实的传统文化的功底。因此读者在小说中时而能够体会到古典意境的美感。例如:
“一阵阵的热风吹来的柳林蝉鸣, 荷塘蛙曲, 都足以增加人们的暴躁之感。诗人们的忧思, 在梦中引逗着残花落月, 织成一片闲愁。”
“老人声音更细微了, 好像秋夜的细雨, 一滴一滴的冷透了那两个少年的心。”
这些诗一样的语言不禁让人想起“鸟下绿芜秦苑夕, 蝉鸣黄叶汉宫秋”“春风桃李花开日, 秋雨梧桐叶落时”等诗句。
(四) 小说语言富有画面感和亲切感
老舍小说语言吸引人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能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且看这一段描写什刹海的文字。
“到了得胜桥。西边一湾绿水, 缓缓的从净业湖向东流来, 两岸青石上几个赤足的小孩子, 低着头, 持着长细的竹竿钓那水里的小麦穗鱼。桥东一片荷塘, 岸际围着青青的芦苇。几只白鹭, 静静的立在绿荷丛中, 优美而残忍的, 等候着劫夺来往的小鱼。北岸上一片绿瓦高阁, 清摄政王的府邸, 依旧存着天潢贵胄的尊严气象。一阵阵的南风, 吹着岸上的垂杨, 池中的绿盖, 摇成一片无可分辨的绿浪, 香柔柔的震荡着诗意。”
具有方向感和层次感的描写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置身于什刹海畔。老舍分别从西、东、北、南三个方向描写湖周边的情况, 给人全方位的感受。同时, 远处的得胜桥、摄政王府, 近处的孩子、白鹭、芦苇构成具有层次感的画面。极见艺术功力。
老舍小说中常常出现的北京地名给人亲切感与现实感。他笔下的人物即使经过了几十年却仿佛依然生活在我们周围, 是我们的邻居。《老张的哲学》中描写王德出了“护国寺西口”, 往南是“西四牌楼”, 往北是“新街口, 西直门”。街东一条胡同叫“百花深处”这些地名确实存在, 而且方位关系正确。《骆驼祥子》中, 祥子被抓到西山, 牵了几匹骆驼回城的线路也符合地理实际。这说明老舍肯定是之前亲自走访考察过的, 应用到小说中能够给人亲切感和历史感, 增强了现实主义的表现力度。这也验证了老舍小说是根植于北京和北京文化的。
参考文献
[1]舒乙.老舍的平民生活.北京:华文出版社, 2006.
[2]老舍老舍全集 (第一卷)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
[3]老舍.老舍文集 (第十四卷)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0年.
[4]老舍.四世同堂.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5.
诗歌的语言特色 篇5
一般说来,诗歌语言常见的有以下一些特点:
(1)清新。表现为语言新颖,不落俗套。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就是如此。
(2)平淡。也称质朴。表现为使用白描,不加修饰,真切深刻而又平易近人,直接而明朗。如白居易的《村夜》:“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如画一般的山村之夜在作者的笔下如此宁静,如此祥和,而如此生动地展现出来。
(3)含蓄。指意在言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如杜牧的《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诗人托事于物,以登乐游原起兴,说到望昭陵便戛然而止,不再多说一字,但他对祖国的热爱对盛世的追怀,对自无所施展的悲愤,无不包括在内。
(4)简洁。指干净利落,言简意赅。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十个字便将幽居的特点托出。再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仅十个字即写出了环境的清冷,钩勒出空旷寥廓、幽寂冷漠的背景。而“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十个字突出垂钓老人孤独傲岸,抗风斗雪的傲然之气和不屈精神,把诗人虽在逆境之中,虽觉孤独寂寞,但决不同流合污的气节展露无遗。这些作品均是简洁的典型。
(5)绚丽。主要指富丽的辞藻,绚烂的文采、奇幻情思。如李商隐的《板桥晓别》:“回望高城落晓河,长亭窗户压微波。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本来是一次生活中常见的离别,经过诗人那特有的.奇幻绚丽的语言,便将现实与幻想融为体,创造出色彩缤纷的童话般的幻境。
(6)作者人生经历和性格特点所导致的语言特点。如李白的诗豪放飘逸,热情奔放,气势磅礴;杜甫的诗则沉郁顿挫;王维的诗清新空灵;李商隐的诗瑰丽含蓄。
(7)诗歌所表现的流派所具有的语言特色。现实主义诗歌提倡客观地观察生活,并按照生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的描写生活,表现生活。真实地反映现实,针砭时弊。如杜甫、白居易、陆游等人的作品。 浪漫主义的诗歌则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感情热烈奔放,语言绚丽多彩,想象瑰丽神奇,多使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如李白、李商隐、李贺等人的作品。宋词中以柳永、李清照、姜夔等为代表的婉约派,其作品比较婉曲,比较含蓄,多以艳情为题材,严守音律。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其作品反映社会生活广阔,风格多样,旷达洒脱,慷慨激昂。[2]
(8)诗歌的修辞手法所具有的语言特色。
网络文学语言的美学特色与局限 篇6
关键词:网络文学语言 美学特色 局限性
随着网络信息资源的日益丰盛,网络文学语言从生根发芽到开花结果,一路发展而来,风格独特鲜明,形成了个性化的美学特色。作为一种最新兴起的文体,网络文学通过电脑进行创作,以网络为载体发表与传播。它既可以刊登在网络文学刊物上,又可以随意发表于任何网络媒体平台。促成网络文学出现并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之一,便是网络语言的美学特色。
1.独特话语体制的欢欣美
自文学诞生的那一天,社会生活便与之关系密切,尤其是文化、经济、政治等领域对文学的影响更为明显。中国所有的作家与文人,呕心沥血创作出的文学作品,几乎都难逃被退稿的“命运”,因此,文学成为普通人难以触及的、永远高于常人的“天使”,文学创作从而显得格外高尚,成为许多普通人向更高层的社会组织晋升的武器和手段。但是,网络文学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文学长久以来给人的高高在上的印象,网络文学的创作与发表极其自由,不受任何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网络写手更不必遭受被退稿的“命运”,他们可以在电脑后面隐藏真实的自己,用虚拟的名字甚至是性格、形象在网络中自由写作。一瞬间,人们就像从狭窄闭塞的瓶颈中游向广阔浩瀚的海洋,身体与心灵是从未体验过的轻松与解放。网络语言将文学从天上拽回人间,在许多普通人的心中,文学不再遥不可及。
话语体制的独特性,是网络文学之于传统文学最大的区别。后者的话语体制是属于社会精英的,社会主流文化中的阴晴冷暖,制约着传统文学中的褒贬扬抑,长久以来,传统文学话语体制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它跟随着社会主流文化,运行稳定。然而,如此稳定、不可撼动的话语体制,却被网络语言撕开了缺口,一个崭新的、开放的、随性而又真实的文学话语平台就此呈现在人们面前,它是自由的,屏幕式的话语体制。
2.屏幕诗家语——超拔抢眼的陌生美
文学言语,作为构成艺术世界的基本内容,同样与现实世界中的普通言语有很大差异,艺术言语被古代文论称为诗家语,可以这么说,当今时代下的网络文学语言,正是一种屏幕式的诗家语。网络文学言语所要彰显的是语言的表现力,写作者的感情、想象、思想、心理感知全部蕴藏其中,因此,它一定比普通言语更具有心理蕴涵的特性。与此同时,网络语言会尽一切可能去扭曲、改造、加工普通言语,使之产生令人耳目一新的陌生感。比如,东薛冰的作品《520:爱情数字密码手绳》中描写:高一的小女生万紫很羡慕那些有男朋友手上带有“520”、“04551”等表达爱意的手绳。
“520”、“04551”是谐音,意为“我爱你”、“你是我唯一”,在暗示了羞涩之情的同时,又表达了处于花季雨季青少年的浪漫与可爱。事实上,很早以前便有了用字母、数字表达感情的方式,只是网络语言将这种表达方式发展得更具规模,其应用的范围更广、自主性更强,甚至已经变成了约定俗成的日常生活用语。比如“MM”即为“妹妹”,“GG”即为“哥哥”,“886”即为“拜拜了”等,甚至经典国骂也被转化为数字与字母。纵然许多语言学家们发出“整顿网络语言、抢救汉语文学”的高声疾呼,但并不能改变网络语言的现状,它们依然层出不穷,我行我素,时刻都在冲击着人们的眼球,为人们带来一次又一次新鲜诧异的美感。
3.网络文学语言的应用误区
文学中包含了网络文学,这是毋庸置疑的。既然是文学,便要遵循文学创作的规范与规律,人的思想是任何载体与平台都无法取代的。网络作为新兴传媒,仅是沟通的工具,它的出现并不表示传统文学的原本面貌可以被改变。目前来看,网络文学还算是文学的一种,但如果要说它和传统文学存在本质区别,显然为时过早。许多人并不承认网络文学的特殊性与独立性,他们认为网络文学属于商业领域,而不是艺术领域,是个伪概念,根本就不存在“网络文学”这样一种文学样式,那些所谓的风花雪月的网络文学作品,最多只能算得上是小品文。
文学即为人学,文学所要映射的是以人为本的社会生活,文学要多视角、多角度地深入刻画人的多种性格,以此实现马克思主义所认为的人的全面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不应该是平面的,简单的,而是立体化,典型化的,文学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任何艺术符号都不能与之相提并论。凡事都有两面,一方面网络语言具有美学特色,另一方面又浅显粗糙。即便是红极一时的网络文学作品,其文学语言的运用也糟糕透顶,众所周知的人物形象“痞子蔡”与“轻舞飞扬”亦如此。
网络文学语言在网络话语体制的影响下呈现出狂欢状态,没有约束的自由解放会走向另一个极端;陌生的文学语言只是为了让读者感受文学另一层面的魅力,若只是一味追求陌生,便会给读者带来阅读的晦涩;简约是繁华褪去的清新与明净,并不等于简单与简化。只有走出误区打破局限,网络文学语言才能健康发展。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言特色分析 篇7
一、网络新闻标题的语言特色
(一) 词语特色
和传统媒体相比, 网络新闻由于标题排列在主页面上, 正文只有在点击标题的情况下才能够阅读, 因此网络新闻标题词语的选择更需要具有自己的特色, 要独具匠心、充满吸引力。当前,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语特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仿造原词新用。即通过模仿已有固定词语, 创造出和原词“形似”或“音同”的新词, 由此使受众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激发受众的探究意识, 如“2014年逾105亿美元外资79家外资总部‘落沪’”等;其次是拆分词语使用, 即故意把一个复音词或者固定短语拆开使用, 达到强调内容的目的, 如“笔形墨象——2009年黄光男现代水墨展”等;然后是“熟语生用”, 即使用一个人们熟知、但词义已不再是原义的词语, 如近年来流行的网络词语“剁手党”、“网红”、“宝宝”等被广泛地应用于网络新闻标题中;最后是词语的成对使用, 即通过巧妙的词语配合来达到突出新闻主题的目的, 如“《大众电影》否认破产, 创刊59年缘何变小众”中反义词的成对使用等。
(二) 修辞手法特色
一个好的修辞能够达到简化空间的效果, 一个形象生动的词语就能够使读者联想到文本的内容或者所表达的思想。当前网络新闻标题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设问、反问等, 具体如下:比喻即把两个事物有条件地相提并论, 用其中的一个事物描绘、说明另一个事物, 使得信息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如“海归怎样找到‘好婆家’”之类的新闻标题就是比喻修辞手法的实践应用;设问即用表示疑问的句子作标题, 如“楼价猜想:2015年坐过山车, 2016年稳搭地铁?”等;反问类型标题多出现在网络新闻评论中, 如“重点大学生何必当街卖肉?”等;引用, 即直接把新闻当事人所说的话作为标题, 使受众迅速地了解当事人的立场和观点, 如“卫生部:公立医院改革方案即将出台”等。
(三) 句法组合特色
网络新闻标题在句法组合上也和传统新闻标题有着很大的区别, 主要体现在句子成分缺省、长句拆分短用、句子前重后轻三个方面。其中句子成分缺省是考虑到网络新闻版面的有限空间并且不能分行, 因此往往会缺少一部分词语来达到标题的简约性和内容的丰富性目的, 如“新年致辞”中省略了介词“在”、“影帝吴镇宇面包店内暴力护妻”中“暴力”前缺少了谓语中心语“用”等;长句拆分短用是鉴于长句虽然具有表达完整、细密的优点, 但是在阅读和理解稍显拖沓的情况下采用的一种句法组合方式, 从而达到让人一目了然, 阅读无障碍的目的;句子前重后轻则是针对在信息大爆炸时代, 人们浏览网络新闻时往往是一扫而过, 因此一个标题的前半部分必须要能够对受众产生足够吸引力的情况下所采用的一种方式, 如“重庆警方披露涉黑案律师造假内幕, 专家提出质疑”中, 将社会关注的涉黑案和造假放在前面, 其他吸引力不够的要素放在后面等。
二、网络新闻标题的规范化
(一) 标题应真实简洁, 直观易懂
一方面, 不管是传统新闻媒体还是网络新闻媒体, 真实性都是新闻的灵魂, 因此网络新闻标题的语言要注意新闻的真实性;另一方面, 网络新闻是有固定的版面限制的, 过长的标题会占用大量的网络资源, 所以在确定新闻标题的时候要尽可能地节省空间, 否则不仅会影响到视觉效果, 也会影响到排版的经济性。
(二) 标题应突出最具价值的新闻信息
在生活中人们阅读网络新闻信息时往往是一扫而过, 这种情况下网络新闻标题能否凸显新闻信息的价值, 提高新闻对受众的吸引力, 引导受众点击标题和阅读文本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 在拟定网络新闻标题的过程中应当在真实性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将新闻文本的主要内容传输给受众, 引导其深入阅读。值得注意的是, 标题在彰显新闻信息上需要把握一定的尺度, 如果直接将新闻信息通过标题全部传达给受众, 那么受众点击新闻的欲望就会下降。
(三) 标题应体现人文关怀
“以人为本”的精神也同样体现在网络新闻写作中, 更体现在网络新闻标题上。原因就在于, 新闻作为社会舆论的引导者, 对于社会大众的思想有着直接的影响, 新闻标题中是否具有一定的人文情感不仅体现了当前社会的价值取向, 更体现了国家和社会的文明程度。可以说, “以人为本”精神是当代新闻创作的必然要求。例如, 在报道5.12地震纪念日、清明节等特殊事件时, 网络新闻标题也会相应地蒙上“一层黑纱”。
三、结语
网络新闻是随着网络技术和计算机的普及而出现的一种新闻报道类型, 和传统新闻报道相比, 网络新闻有着自身鲜明的特色, 这也决定了将传统新闻标题撰写规范照搬到网络新闻中是不可取的。因此,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结合网络新闻的特点来对其新闻标题进行规范, 确保网络新闻标题在能够吸引受众目光、揭示新闻主旨的同时, 促进网络新闻标题实现新闻性与审美性、准确性与灵活性的结合。
参考文献
[1]韩书庚.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J].新闻爱好者, 2010 (10) :91.
[2]王长武.读题时代网络新闻标题的传播价值与语言策略[J].新闻界, 2009 (6) :121.
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解读 篇8
关键词:老舍,语言,传统构成,风格特色,内涵特征
老舍先生曾获得“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他的作品对我们的现代生活也有着很大的启示。他的作品大多数都取材于市民生活, 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一个重要的全新题材领域, 在他的小说中描写的那些自然景色, 世态炎凉, 时尚风俗, 皆运用群众口语, 字字透出一股弄弄的“京味”。
一、老舍相关背景概述
老舍, 原名舒庆春, 出生于北京一个旗人家庭, 年幼的老舍幸免于难, 和靠替人洗衣裳做活维持生计的母亲相依为命。1913年考入京师第三中学, 后因经济问题退学, 同年又考取公费的北京师范学校。1924年秋, 老舍赴英国伦敦大学, 任华语讲师, 教导英国人学习中国的官话和古典文学, 在此期间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 并开始他的文学创作。1926年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1968年老舍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十年后, 老舍得到平反, 恢复“人民艺术家”称号。在他的墓碑上有一副老舍浮雕铜像, 上面刻着老舍在抗日战争中《入会誓词》中的一句话:文艺界尽责的小卒, 睡在这里。
二、老舍小说的语言传统构成
1. 民族语言传统。
老舍对民族语言传统有着充分的研究, 这一点不仅体现在其对白话语的研究, 更体现在其对古典文艺的见解上, 老舍在喜爱民间文学的同时并没有放下对古典文学的研究。中华文学几千年的历史, 对老舍先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自小开始, 老舍先生便展现出他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和喜好。中国古代文学中不缺乏语言简洁明朗, 文风行云流水, 情感真实质朴, 内容深刻丰富的优秀作品。他认为作家应当对古代文学的语言有所了解, 甚至深入了解, 发掘我国语言的本质。作家的语感并不是从其华丽堆砌, 风格独特来说, 而是从对写作节奏和结构的掌握来说的, 老舍先生的文章能够体现出其深厚的文学功力, 富有神韵, 他是中华名族古代文学传承和创新的先驱。
2. 外国语言传统。
老舍先生的语言艺术是中西结合的, 有中国古典文学的优点, 也吸取了西方文学的先进。他亲身经历过新文化运动, 接触过新文学, 并且曾经在工业革命先驱的英国教书。前文说过, 老舍先生在英国时曾阅读大量的英文作品, 对西方的文化和语言非常了解。因此, 他主张要学习世界其它各国先进的东西, 他认为新文学吸收国外的语法来丰富本国语言, 使得语言结构更加完整, 他的这种先进的意识和接纳思维在当时是非常宝贵的。在研究外国语言时, 老舍先生时常把中西方语言放在一起比较, 他发现中国语言有些时候显得单薄, 认为有些时候中国语言无法将一个复杂的情境表达清晰。所以他在创作时, 时常把语言外国化, 吸收国外的语法。他的小说中不仅具有口语化的短语, 也有表达深刻的长句, 吸收了西方长句的特点后, 使他的语言更加的贴切和精准。
三、老舍的语言风格艺术特色
1. 北京韵味。
老舍先生作品中一贯突出北京韵味, 就拿其代表作《骆驼祥子》来说, 这部作品最成功的, 莫过于老舍先生在其中突出描写的京味。主人公祥子及书中描写的各种各样的人物皆是处在一个老舍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北平下层社会中。在小说中祥子从军营中顺走几匹骆驼, 卖得不少钱的这段情节中, 老舍用相当生动的语言描写了的景物, 将祥子的内心衬托的无比恰当。描写天气的时候, 如烈日当头突然倾盆大雨, 不仅符合了北京的自然地理情况, 又写出在大自然变化的天气中, 祥子多么被动, 这些都表明了作者对北京城的熟悉与写作时轻车熟路的技巧。
2. 通俗明白。
老舍在语言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追求, 他曾多次表示不论写什么样的作品, 都希望多运用大白话, 认为大白话值得信赖。即使是描写一些比较深刻的事理, 他也不会一而再再而三的使用术语和名词。老舍在创作的过程中, 一贯保持着他的“俗”与“白”。何为“俗白”, 老舍先生一生致力于此, 自然“俗白”并不是单纯的俗。“俗白”的语言不仅通俗, 浅显易懂, 而且朴实无华, 更贴近自然。“俗白”的语言写作方式在老舍先生的笔下, 并不是那些粗俗浅陋的, 相反, 这种语言更加凝练深刻, 令人回味。
四、老舍的语言审美特征与内涵
1. 老舍语言风格的人格内涵。
老舍先生创作的年代刚好赶上新文化运动的爆发, 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 逐渐地, 人们懂得如何去发现本我, 觉醒自身, 受到新思想冲击的人们开始在美丽而残酷的世界中思考自身。在这种环境下, 深受影响的老舍先生通过小说创作, 展现出自身思考的结果, 形成了具有其个性特征的人格内涵。作者在书写书中人物悲惨的命运的同时, 将自己的现实经历融合进去, 展现出作者对其的关爱之情, 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感同身受。同时, 老舍先生的笔下也展现出一种对民族命运的反思人格, 他认为几千年的文化一根指头并不能撼动, 这种创作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财富。
2. 老舍语言风格的文学功能。
文学艺术作品中, 语言是的情感是应该让读者感受到的, 这就要求作家把自己的心写到文章中, 我们之前说过, 老舍先生的作品中有这样一种人格存在, 使得他的作品具有着老舍本人深刻的思想。思想深度决定作品的生命的长短, 这种思想的深度需要作家对生活积累, 拥有关心社会, 拥有一种能够给心灵提供营养, 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哲学意识。老舍先生所传达的那份悲哀的感情, 在其描写小人物的痛苦时, 随着感情变化而变化的语言中传达给观众, 进而对民族文化, 民族历史, 和当代社会进行反思, 这便是老舍语言风格的文学功能。
结语
老舍先生的一生都在研究和发掘艺术, 他从不对现有的文学进行描摹, 也不被已有的法则和套路所束缚。作为人民艺术家, 老舍的语言具有的是经久不衰的魅力, 了解和研究老舍的思想及作品能给我们的创作提供丰富而宝贵的经验财富。以上便是笔者在阅读老舍作品时, 所获得的财富, 希望这份财富能够与更多的人分享, 并且能够有更多的人一同探究老舍作品中的经验。
参考文献
[1]马尔华.《老舍作品中惯用语的语义构成及修辞作用》.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1996年第4期.
[2]王建华.《老舍的语言艺术》.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80后”青春小说语言特色研究 篇9
一、大量青春期心理特征情态词语的应用
“ 80 后”拥有丰富、细腻的情感, 也正因为如此, 他们易产生较大的情绪波动, 因此, 他们用非常情绪化的语言表达内心的情感, 用大量的青春期心理特征情态词表达孤独、伤感以及叛逆。 因此, “ 泪水”“ 痛苦”“ 感伤”“ 寂寞”以及“ 悲哀”等广泛地存在于“ 80 后”的青春小说作品中, 构成了“ 80 后”青春小说语言的重要特色。
“ 80 后”作者善于运用大量的情态词语表现自己的情绪, 也更注重自身内在情感的描述。 因此, 在词语表达上, 他们喜欢用较为消极、灰色的词语描述内心的失落和感伤, 这也就使得“ 80 后”的小说表现出较强的情感缺乏, 给读者一种“ 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 失落或者哀愁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作者为了打动读者所刻意制造出来的一样, 难以引发读者共鸣。 例如, 哭泣状态的词语在“ 80 后”作品中大量出现, 例如, 在《 幻城》 中, 郭敬明使用“ 泪流满面”或是“ 流泪”的频率高达十多次;而在《 梦里花落知多少》 中, 各种人物反复的哭泣。 对这些“ 哭景”进行分析, 有些哭是合适的、有价值的, 然而有些哭却并没有什么意义, 反而让人觉得无趣、无意义。
悲伤、眼泪是“ 80 后”青春小说作者构建语义场最常用的词语, 作者利用这些词语表现他们的心理以及个性。 这些词语频繁的、不合时宜的使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作品的质量。 但是, 我们必须承认, 这些伤感的词语迎合了时代青年孤独、压抑的情感, 在引发他们情感共鸣的同时, 给他们的生活增添了乐趣。
二、大量富有青春特色词语的应用
网络、校园、小资、魔幻、爱情是“ 80 后”青春小说的主题, 这些主题将“ 80 后”小说圈定在了具有青春特色的文学样式之中, 也使得富有青春特色的词语在“ 80 后”小说作品中广泛地应用。 例如, 光速、世界地图、线段等与校园文化相关的词语, 增加了“ 80 后”小说语言里的情趣;再比如, 美人鱼、巫师、吸血鬼等富含青春想象词语的广泛存在使“ 80 后”小说作品增加了魔幻色彩。“ 80 后”小说作者用超现实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也给作品增加了时代赋予“ 80 后”作家特有的魅力, 他们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增加了作品的震撼力, 让读者不自觉地想象, 让他们在精神的世界里实现超越。另外, 时尚语言和异语, 如烤吐司、酒吧、动漫等也是“ 80 后”小说中应用比较广泛的词汇, 这些极具时尚气息的词语给予小说时代的气息, 也带给读者时尚、新鲜的心理体验;再比如, 异语和口语等的运用, 虽然另类, 但也给读者带来了别样的感受。 虽然有些应用并不成功, 但却是现阶段青年人真实生活的表现, 是他们生存、交际最真实的存在。
三、大量与声、色、光相关词语的应用
时代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环境, 现代人与现代化的高科技产品联系紧密, 这也使得“ 80 后”的小说中包含了作者在五彩斑斓的现实生活中所感受的声、光、色等, 而这些也正是“ 80 后”青春小说语言的一大特色。 例如, “ 80 后”作品的作者在运用颜色营造气氛、渲染感情时, 他们会打破颜色词语简单、直观的表现形式, 而赋予颜色词特殊的感觉, 冲击读者的视觉, 给他们以神秘、奇异的心理感受, 如杏色的井水、橙色的瞳孔等;再比如, “ 80 后”作品的作者可以运用拟声词咔嚓、嗖嗖、哐当、咯吱咯吱等形容自己的声音或自己内心的感受, 也善于用哈哈、切、呜呜等描述人物心理, 反映他们情感的变化。
综上所述, “ 80 后”青春小说的语言具备非常鲜明的个性特点, 不仅真实地反映了青年作家的真实生活, 更真实地表达了他们的心理。 因此, “ 80 后”青春小说的语言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新一代青年人的心理变化, 对人类思想、语言的发展也会产生了非常重大的意义。
摘要: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的唯一途径, 是青年一代表达生活方式的一种体现。21世纪, “80后”以独特的语言方式开创了属于自己的青春文学, 并已经在历史的舞台上闪烁出璀璨的光芒。从三个角度分析了“80后”青春小说语言的特点, 希望能为相关读者提供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80后”,青春小说,语言特色
参考文献
网络小说的语言特色 篇10
(一)语言色彩上笑骂并重,赞美与诅咒并举。
莫言的小说很多篇幅都是反映农村生活的,所以为了追求刻画人物的真实性,在人物语言上常会夹杂一些粗话、脏话,来表达人物的情绪,如愤怒、厌恶、牢骚等情绪,但莫言一般采用一种笑骂形式,在诅咒的同时,又充满了对自然真实生命力的另一番赞美,别具特色。
在莫言的小说中骂人的话占了很大的分量,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
1. 有提高自己辈分的,如“老子”,特别在年龄或辈分比较大的人面前自称老子,有的则是称呼对方为“孙子”, 这类的词语侮辱性比较弱,只是抬高自己,一般无意激怒对方。
1.1“看门狗”嗷地一声叫,跳一跳,离地足有二十厘米高,喝道:“兔崽子,你敢骂老子?老子毙了你!”(《酒国》)
1.2司马粮道 :“我去跟爹说说,毙了这个灰孙子。”“对, 毙了这个灰孙子!”我解恨地说。(《丰乳肥臀》)
2. 有以农村比较常见但代表蠢笨、猥琐的动物为主的, 如“狗杂种”、“鳖羔子”、“兔崽子”、“臊狐狸”、“臊母狗”、“臊包狗蛋”、“骚狗”、“狗操的杂种”、“狗操的”等,这些词语把人比做低贱猥琐的动物,否定的意味非常强烈,常用来表达极其愤怒厌恶之情。如 :
2.1你想要个大姑娘来给你拉火是不是?挑个最漂亮的,让那个蒙着紫红色方头巾的来?美得你这个臊包狗蛋!(《透明的红萝卜》)
2.2“这两个狗操的杂种!”他们的爹恶狠狠地骂着, 好像他比阮书记更恨他们,“狗杂种,驴日的,什么王八蛋做出了你们这两个东西,快去,舔舔阮书记的脚后跟去!”(《食草家族》)
3. 有故意贬低人物地位身份的,把人比得像妓女一样下贱,如“臭婊子”、“臊货”、“臊货”、“婊子”、“臭不要脸” 等,常用来指那些淫荡低俗的女人,偶尔也指男人,贬低色彩也很浓厚。
3.1女公安满脸赤红,啐了司马库一脸唾沫,低声骂道:“骚狗,当心老娘阉了你!”(《丰乳肥臀》)
3.2他的瘦长的蓝脸抽搐着,因牙根紧咬腮上凸起几疙瘩硬肉,打一鞭骂一句 :“骚货 ! 婊子 !”(《生死疲劳》)
4. 有以和男女情事有关的词语来侮辱其家人的,主要以侮辱对方家里的女性长辈为主,如“操你妈”、“操你娘”、 “操你姐姐”、“操你姨”、“操你祖宗”、“日你娘”等,也有对男性的,如 :“日你大爷”、“操你二哥”、“操他爹”等等。 山东地区盛行孔孟之道,思想比较保守,而且重视孝道,所以这类有关男女情事、又带有对自己父母长辈侮辱成分的词语,是平时对话中的大忌,可谓脏中之脏,感情色彩严重, 一般在说话人极其愤怒时才会说出。
4.1鸟儿韩回答道 :“操你妈,站着说话不腰痛,十五年, 嘴唇一碰就过去了,老子却要一年一年一月一月一天一天一分钟一分钟地熬!”(《丰乳肥臀》)
4.2她却像一只凶猛的小豹子一样,不断地扑上来,嘴里嘟哝着:“我操你二哥,我日你大爷……”(《酒国》)
5. 还有一些和人或动物的“屎”、“尿”等粪便有关的粗语,粗俗直白,地道的农村人没有多少文化水平,他们在表示气愤时只能拿生活中自己认为最直接肮脏的词语 :
5.1“娘,您还要我怎么样 ? 您心里装着的只有金童, 我们这些女儿,在您心里.只怕连泡狗屎都不如!”(《丰乳肥臀》)
5.2老兰却说:儿子,你不是要跟我姓兰吗?怎么还叫他爹?我说:你是一泡臭狗屎!(《四十一炮》)
总的来说莫言小说中的粗话脏话数量很多、形式多样, 特别是在人物对话部分,莫言保持了农村人的那种原汁原味的语言习惯,通俗、自然、直接,没有经过太多的艺术加工, 但莫言并非是一个对小说语言没有底线、随意宣泄的人,也并非没有考虑小说的艺术性,除了追求真实之外,他主要运用“陌生化”[1]的手法,用大家心理上不宜写入的词语增强其陌生感、新鲜感,拉长其理解的难度,而这方面对于一个生活在农村二十多年的人来说正是他的写作优势,把自己的生活积累和体验融入小说中,丰富了小说的语言,也正因如此他塑造的人物独具一格、各放异彩,言语之间体现着一种贴近生活的灵气。
莫言的小说中的一些粗话脏话往往伴随着的是幽默和笑话,笑骂并重,别有一番情趣。其实这也和下层劳动人民的语言习惯有关,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有自己的自娱方式, 常常自己制造乐趣,互相取乐,互相调侃,有时言语中间夹杂的一些脏话俗语不仅没有伤了感情,反而更显亲昵。“它们制造下贱,制造毁灭,同时又孕育新生,再创生命。它们既是祝福,又是羞辱……同时,这些形象又总是同笑话连在一起。”[2]
如在《天堂蒜薹之歌》中一对小夫妻斗嘴的场景生动有趣,他们互相把对方贬低得一文不值,但言辞之间我们体会到的却不是粗俗,突显的却是一幅调皮恩爱的画面 :
“就她那模样,还能生国家主席,生个不缺鼻子不少眼的儿子,我就磕头不歇息了!”小个子男人说。
马车上的女人双手按住车厢板,支着锅跪起来,骂说 : 就他娘的你模样好!你不撒泡尿照照!耗子眼,蛤蟆嘴,驴耳朵,知了龟腰,嫁给你也算俺瞎了眼!
小个子男人嘻嘻地笑起来,说 :俺年轻时也是一表人才!
狗屁!女人说,年轻时你也是狗脸猪头,武大郎转世!”[3]
再如在丁钩儿开枪打了看门人之后,周围人的几句话把看门人贬到了极点,但同时又把幽默推上了极致,:
“这条老狗,作恶到了头。”
“卖到烹调学院特餐部吧。”
“老狗煮不烂。”
“特餐部要的是白嫩男婴儿,才不要这老货哩!”
“送到动物园里喂狼吧。”“狼也不喜得吃。”
“那就送到特种植物试验场去熬肥料吧。”[4]
像以上风趣幽默的例子在莫言小说的对话部分中占了很大比例,笑骂并重成了莫式小说人物语言的一大特色,也是他小说中人物生活和存在的一种方式,很多时候他的侮辱性明显弱化,有的因为长期挂在嘴边已经成了人们口中的一句口头禅或发语词,并不具有真的污蔑和诋毁之意,有时带了反而显得更亲切,比如“兔崽子”,有时候用在自己的家人之间或长辈对晚辈的时候,别有一番亲昵的意味 :
而这时,她的吼叫里就出现了文字,这些文字刚开始是对着我的,她骂我是“狗杂种”、“鳖羔子”、“兔崽子”。(《四十一炮》)
2. 我一走出大门,就被麻叔捏着脖子提起来 :“兔崽子, 你到哪里去下蛋啦?”(《牛》)
再比如“他妈的”这个词在莫言的小说中也是运用频率极高的,对山东人来说不算稀奇,很多地方已经直接弱化成了一个发语词,或者口头禅,也没有什么污辱的意义 :
离汽车老远就听到女司机在马路上咆哮 :
“你他妈的到黄河里去提水还是到长江里提水?”
放下水桶,他摇摆着麻木酸痛的胳膊说 :
“我他妈的到雅鲁藏布江里去提来的水。”
“我他妈的还以为你掉到河里给淹死了呢!”
“我你妈的没淹死还看了一部录像片。”
“是他妈的武打的还是床上的?”
“我你妈的不是武打不是床上是稀世珍品鸡头米。”
“鸡头米有什么稀罕,你他妈的怎么张口就是你妈的你妈的。”
“我你妈的要不你妈的就得堵住你的嘴。”(《酒国》)
我们不能不承认,莫言的小说在人物对话上过于直白真实,特别是莫言小说的粗话脏话,有时难免带有一定的粗鄙性,这也正是很多评论家批评的原因 ;但我们又不能不赞美, 他把人物描绘地如此形象自然,如此活灵活现,如此个性十足。因此莫言的语言往往具有暧昧和双重的意义,他歌颂和赞美的是人类最原始的生命力,人的自然人性,而非为了所谓的文学语言而迁就一批坐在庙堂之上的人的口味。正如巴赫金所言“赞美与诅咒”并存,他认为“世界是永远都未完成的概念 ;世界上总是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仿佛同时具有生死两副肉体。赞美与诅咒混杂的双重现象正是要把握住这一变迁的动势,把握由古老向新鲜,由死亡向新生的过渡时刻”。[5]
因此我们在读莫言的小说时,要细细品味其中的粗话脏话,斟酌判断其中的感情色彩,方可更好地理解作者的用意, 更好地把握他小说中设置的故事环境和人物特色。
(二)在语言内容上的“卑贱化”倾向,重视肉体的物质性原则。
所谓“卑贱化”,以肉体的低下部位颠覆高尚部位。“所谓上下,指的是天与地之分和人体的上部下部之分。……而卑贱化指的是将注意力集中在肉体的低下部位,即生殖与消化器官以及与之相关的排泄、交媾、受精、怀孕与生产过程。”[6]
莫言小说中出现了大量“卑贱化”的语言,或毫不避讳地描写人的拉屎撒尿等不堪场景,或毫不掩饰地描写人的性爱和野合等不雅画面,总的来说莫言的这种写作方式与整个新时期以来文学上充斥的审丑现象有关,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的先锋小说,受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弘扬个性,提倡颠覆和创新,在写作方法和语言上都进行了大胆地实验,对丑进行描写和揭露,刺激着读者的感官神经。 其实“丑”历来是人类审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雨果提出了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罗森克兰茨出版了《丑的美学》, 波德莱尔则主张“以丑为美”、“化丑为美”,美丑是并存可转化的双生体,如果丢弃丑的一面单纯地去歌颂生活中的真、善、美,未免会让人感觉单调乏味,欠缺真实感。在生活中正视丑可以催人深省,激人奋发,从而更加坚定地追求美。
莫言的小说受新时期以来审丑现象的影响,小说中出现了大量尿、屎、粪、屁等一些雅人引以为耻的描写丑的关键词,如写到“尿”时,有时他笔下生花,写道 :
“于是那两个黄毛丫头就跑到褥子前,用木棍指点着褥子上的尿痕 :这是亚洲,这是非洲,这是拉丁美洲,这是大西洋,这是印度洋……”。(《生死疲劳》)
再如,一些场面把“尿”当药,把“尿”当酿酒的重要一道工序,也让人啼笑皆非。
“他们说 :‘撒点尿撒点尿涂到涂到肚脐眼儿上肚脐眼儿上预防感冒预防感冒!’”(《食草家族》)
“提起‘十八里红’……往酒缸里撒尿,这一骇世惊俗、 充满想象力的勾兑法,开创了人类酿造史上的新纪元。”(《酒国》)
有时他用浓墨大肆渲染其丑陋肮脏,典型地当属《天堂蒜苔之歌》,第七章中从高羊撒尿,到中年犯人逼老犯人吃沾了尿的馒头,再到高羊回忆小学时的喝尿比赛,再到中年犯人逼高羊喝尿,整个第七章几乎全是围绕“尿”这个主题展开的。
“你,偷儿媳妇的老畜生!贫下中农子弟让我喝尿,我喝 ;红卫兵让我喝尿,我喝 ;你们这些罪犯让我喝尿?他愤怒地说 :‘我不喝!’”[7]在高羊这种理直气壮的声讨中,更可见莫言并非为了赤裸裸地展示这种丑陋,而是在在这些让人啼笑皆非地场景中蕴含一种更深层的揭露和批判,折射出 “文革”对人们肉体的迫害及思想的侵蚀。
另外文中也很多地方写到“屎”,如《食草家族》中就反复渲染四老爷、九老爷去草地里里拉屎的习惯,“四老爷拉屎过程漫长,这个特点村里人人知晓,四老爷认为蹲在干燥的野地里拉屎是人生的一大乐趣,四老爷只要不是万不得已,总是骑着毛驴跑到野地里拉屎。”而且言语之间屎不离口“不,他把烟吐掉了,好像那烟上有屎,他好像吃了屎, 他嘴里好像有屎,他呸呸地吐着唾沫,好像吐着屎。”
另外代表性地当属《檀香刑》中的片段,把吃屎上升为治疗的药方 :“实话对你说吧,你刚才喝下去的,就是你那心上人屙出来的屎撅子!这是货真价实的,绝对不是伪冒假劣。俺得了这味药可不是容易的,俺用三吊铜钱买通了给钱大老爷家当厨子的胡四,让他悄悄地从大老爷家的茅厕里偷出来。……”(《檀香刑》)
甚至莫言形容汽车撞死四叔的事件也用屎尿也比喻 : “后来发生的事就像开玩笑一样就像做梦一样就像拉屎撒尿一样。”[8]莫言把这种偶然事件比如成拉屎撒尿一样的自然必然事件,可见莫言思想深处拉屎撒尿是人性之本然,无需犹抱琵琶半遮面似的含蓄。
另外莫言的小说也出现了很多描写男女生殖器或性事有关的片段,有时用艺术化的手法处理,浪漫含蓄 :
“我们搂抱在一起,像两条交尾的鱼在月光水里翻滚, 我们流着感恩的泪水做着,身体漂浮起来,从窗户漂出去, 漂到与月亮齐平的高度,身下是万家灯火和紫色的大地。”(《生死疲劳》)
有时他笔法一转又描写得直露狂热,酣畅淋漓,如《酒国》里女司机强奸侦查员的情景 :
“她双手拽着他两只耳朵,屁股上蹿下跳,墩出一片脆响。丁钩儿感到五脏六腑都被震荡了。他忍不住地嚎叫起来。 女司机伸手摸过一只臭袜子,塞到他的嘴里。她的动作凶狠野蛮,没有半点儿女性温柔。丁钩儿嘴里奇臭难消,心里暗暗叫苦。这哪里是做爱?分明是杀猪。”
再如有些直接描写人类生殖器官的片段,虽有一定地艺术加工,但仍很赤裸大胆 :“我看到两兄弟双腿间的肉棍子直挺挺着,呈鲜红的颜色,根部的毛儿绿油油的——宛若两支新鲜的胡萝卜,真真美丽又多情,机警可爱还透着一股愣头愣脑的傻劲儿。”(《食草家族》)
莫言的这种崇尚“卑贱化”的写作手法打破了传统小说描写中使肉体欲望崇高化的话语程式 , 大胆地表现人的自然本性,充满了对原始生命力的赤裸裸地歌颂,对肉体感官欲望的纵情赞美,颠覆了一直以来束缚自然人性和肉体欲望的传统伦理道德、文明禁忌,正因他如此崇尚原始的生命力和感性体验之美,他的小说反映出的现实才如此有血有肉、生机勃勃。
由此可见,莫言具有超乎常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他擅于利用自身优势,深入挖掘民间的话语资源,给他的小说注入新鲜的血液和养分,读来精彩绝伦、引人入胜。同时又敢于冲破传统小说模式和道德伦理的禁忌,赞美自然和人性,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真实而神奇的“高密东北乡”的文学王国。
总之,莫言的小说中整体体现了一种“卑贱化”的审丑倾向,重视肉体物质原则,不拘泥于人间法则,勇于挑战传统伦理,酣畅淋漓地赞美人的自然人性,赞美人的原始生命力,可谓当代文坛一名骁勇的骑士。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莫言小说的语言上的两大特色,首先通过分析其小说中的粗话脏话,阐述莫言小说语言色彩上笑骂并重、赞美和诅咒并举的特色。此外还通过巴赫金在评价狂欢节的广场话语时所提出的语言上注重“卑贱化”和“肉体的物质化”的原则,分析莫言小说在语言内容上偏审丑的倾向,以便使读者对莫言的语言特色有更深地认识和理解。
新闻语言的艺术特色 篇11
新闻语言要符合真实性的原则
鲁迅先生说过,写文章要“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新闻是对客观现实的真实反映,新闻语言在运用上必须要保证真实可信,要用事实说话,它应该如实地记叙事件发生过程中的具体的人、事、时间、地点和经过,以及具体形象的现场描写、细节描写等,切不可主观臆断或以偏赅全。
比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栏目,主持人总是客观地述说记者调查来的事件真相,并没有过多地加入自己的主观评价和个人对事件的理解,“让事实说话”成为这一栏目的特色,这也正是它之所以受到上级部门的重视、受到公众普遍欢迎的原因。
客观地反映新闻事实,是对新闻语言的基本要求。要使新闻语言更好地为新闻事实服务,还要认真研究新闻语言的特点和表达规律,使其能动地反映新闻事实。这就是说,不仅要写出新闻事实的本来面目,还要注意选词的准确。同样一个“说”字,我们可以用“声称”、“断言”、“认为”、“叫嚣”、“承认”、“透露”等词替换,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用“建议”、“要求”、“命令”、“恳求”等词,其中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上的差异,使用时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谨慎挑选。
新闻语言应当具有简洁生动的特点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文以辨洁为能,不以繁缛为巧。”新闻语言应该提倡明快简洁、隽永清新,而不应该是累赘、拖沓。在叙述新闻语言时,遣词造句要恰如其分,切不能过多地堆砌辞藻。毛泽东同志写的《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是一篇著名的新闻报道。此文仅用了简短的文字,就记录了我三路大军胜利渡过长江的经过,语言真挚、简洁,而且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左传》鲁哀公十二年所载晋楚之战中晋军败退之事,只有一句话“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就把晋军战败后渡江逃命的惨状写尽:兵士们争夺船只,捷足先登者驾船夺路而逃,后至者攀附船舷抢着上船,先登者唯恐船沉危及自身,便用兵器砍断攀附者的手,船中的断指可以用双手来捧,惨败之相可以想象。这一句话胜过了上千字的场面描写。
新闻要用鲜明、具体、生动的新闻语言来描绘新闻场景,使人们未到现场而“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如触其温,如嗅其味,最终达到如临其境之感”,使新闻语言声情并茂,在观众心中产生挥之不去、难以磨灭的印记。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和《焦点访谈》栏目不乏此类例子。
新闻语言应该体现大众性原则
大众性原则即是新闻应该体现方便大众阅读和收看的原则。新闻工作者应该追求新闻语言的通俗化和大众化,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扎实地进行采访。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是新闻写作的唯一源泉,观察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只有认真地观察生活,仔细地体验生活,从人物自身的生活出发,研究人物的语言,深入实际去吸收人民大众语言的精华,寻找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词语,写出独具特色的新闻语言。
美联社在发给记者的《写作手册》上曾提出这样的要求:“尽量使用常用词汇。记住,美联社的工作并非在于扩大读者的词汇量。如果你不得不使用读者可能不熟悉的词,那就必须对该词作解释。”我国记者陆拂为在谈到他和穆青合作的著名长篇人物通讯《为了周总理的嘱托》时说:我总觉得,形容词和修饰语的级别越高,效果往往反而越差。我们在写作和修改过程中,有意识地把可有可无的形容词删除。例如《为了周总理的嘱托》第三段开头一句话是“林彪反党集团被历史的洪流冲走了”。有的同志看到清样后认为不解恨,建议添上“万恶的”三个字。但我们认为事实本身已很能说明问题,不必再增加什么了。
《燕赵都市报》有一篇名为《高中生源战背后的“恶性循环”》描写了很多中学因为利益驱动进行“生源大战”,在写学校举行“冬令营”考试保生源一事时,用了“肥水不流外人田”这个农村俗语,生动地描写了这所学校为保住优秀生不外流的无奈。
许多富有特色、表现力较强的新闻语言都是来源于我们的观察,来源于我们对语言的提炼。当然,要做到这一点,除了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外,还要加强自身的基本功,注意积累大量的词汇,这样才能把事物准确、鲜明、生动地描绘出来。另外不要忽略对语法、修辞知识的掌握。要使自己的新闻语言准确无误,必须学习基本的语法知识。新闻作品中出现的失实现象,有些是由于犯了语法错误才产生的失误;另一方面,也要重视修辞知识的学习。这样我们就可以将新闻事实叙述得更清楚、思想感情表达得更真切、新闻语言运用得更生动,使我们塑造出更多视角独特、性格鲜明的新闻人物。
参考文献:
①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1997年。
②石义彬:《新闻语言与社会的关系》,《光明日报》,2000年5月16日。
③石义彬:《新闻语言的本质特性》,《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2)。
④郭小平:《论媒介的生态共生与信息互补》,《当代传播》,2002(4)。
(作者单位: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学院)
皮书的语言使用与语言特色 篇12
上了年纪的中国人对皮书的印象,大概首先是来自毛泽东主席的那篇著名政论文《别了, 司徒雷登》中的“美国白皮书”。可谁曾想到,一个那么重要、严肃的政府文告到现在已经发展成了名为“皮书”、具有相当规模的一个大类出版物,有了一系列专门服务于它的载体,如“皮书网”“皮书数据库”“皮书评价研究中心”“皮书评价指标体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皮书管理办法”,当然还有起着直接推动皮书事业的领袖人物“皮书之父”。作为我国皮书主要出版单位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还制订了20多种有关皮书选题、撰写、编辑、格式、用词等方面的规章规约。“第三届皮书学术评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暨第六届优秀皮书奖评审会”刚刚在北京召开1,这个系列会议的举办就已经显示出它的历史与兴盛。
从内容来说,皮书指的是政府机构或社会组织就某一领域的重要问题而发表的重要文告或研究报告; 从得名之由来说,皮书指的是书的封面以某种颜色为基色,或以某种颜色来冠书名或丛书名。“单就皮书‘颜色’而言,红黄绿蓝黑金,无所不有”( 季韦晶,2005) 。在笔者所搜集的2243种皮书中2,就有“蓝绿黄白金红紫银”8色,排首位是蓝皮书,达1721种,占总数的76. 7% ,排第2位的是绿皮书,141种,占总数的6. 3% 。不同颜色的皮书与领域本来是有一定对应关系的,“蓝皮书通常代表的是学者的观点或者研究团队比如金融危机与农村劳动力就业课题组的学术观点。绿皮书是针对所观察研究的对象,带有可持续的意思,与农业、旅游、 环境等有关。黄皮书主要同世界经济、国际问题研究有关,国际系列绝大部分以黄皮书来标示。红皮书是关于危机警示的研究报告。其共同特点是,内容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 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原创性”( 米淑惠,2013) 。但由于参与编撰出版的团体和单位愈来愈多,对皮书颜色的使用因各自理解而自由命名,边界逐渐模糊。本来蓝皮书主要是在经济方面,可现在的1721种中属经济类的只有551种,属综合类的505种,其他的分属于“社会”“文化”“教育”“资源环境”“人口”“政治”“法律”“军事外交”“文学艺术”“医药卫生”“宗教”“体育”等,共14类。绿皮书有141种,分属的领域有“社会”“经济”“资源环境”“文化”“人口” “医药卫生”“教育”“综合”等8类。紫皮书有8种,其中7种为“中国大企业集团年度发展报告 ( 紫皮书) ”,属“经济”类,1种为“中国舆论监督年度报告( 2003 ~ 2004) ”,属“社会”类。 “银皮书”只有一种,为“《银皮书: 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研究年度报告. 2011》”。可见颜色与领域之间的关联已经比较随意了。
进入皮书的领域,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专题类皮书,万象包容”( 季韦晶,2005) , 已经很难用某种固定的领域、颜色来对它划界与分类了,更能反映其特色的倒是对皮书功能与特色的概括。因皮书内容的复杂,各家学科归属及需求的不同,概括角度自然也会不一样。如 “( 皮书) 是由某一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以个人或机构的学术成果或者分析意见为依托,在固定的时间( 一般以年度为单位) ,以连续出版为传播方式出版的系列图书”( 王瑜,2009) ,这是从图书出版、传播角度来概括的。又如“( 社会科学研究家们) 把大量的研究成果———数据、资料纳入其中,并且通过最新的数据和资料对本研究领域( 行业、地区) 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进行分析预测,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他们的研究成果就通过‘皮书’推向社会,各种职业的人士都能从中得到有益的帮助”( 陈泽伟,2004) ,这是从作者服务于社会的角度来概括。下面的定义则着眼于皮书的内容与社会服务功能: “‘皮书’是对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状况和热点问题进行年度监测,以专家和学术的视角,针对某一区域或领域的现状与发展态势展开分析和预测,具备权威性、前沿性、原创性、实证性、前瞻性、时效性等特点的连续公开出版物。”( 米淑惠,2013) 对皮书性质、功能、特点的阐述已进入相当深入的层面,有的甚至还细致地找出了皮书与年鉴之间的各种细微区别。( 熊向群、肖东发,2004)
对语言学研究者来说,更值得注意的是皮书已经达到的规模。“再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推出的‘皮书数据库’为例,截至2012年12月,皮书数据库已有3万多篇研究报告,并以每年1万余篇的速度保持增长”( 蔡维辉、张静鸥,2013) 。以书为单位,按每种书20万字来估算,2200多种图书就是5. 2亿字的规模。这是数量相当庞大的一类语料。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陆续有过一些颇有名气的通用语料库,如《现代汉语频率词典》所用语料库是180万字,语料类型是“政论: 占24. 39%”,“科普: 占15. 73%”,“口语: 占11. 17%”,“文学: 48. 71% ”。( 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教学研究所,1986) 20世纪90年代由国家语委主持建设的“现代汉语通用语料库”,从2000万字的核心库,到4500万字的扩大库,再到现在逐年增加、已达亿字规模的语料库,语料类型 大体不变,即“人文与社 会科学类59. 6%”“自然科学 类17. 24%”“综合类9. 36%”“报纸13. 79% ”。32005年由国家语委科研机构承担,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连续十年进行年度语言调查,每年使用约10亿字的语料,主要用的是新闻语料。由此观之,如此规模的皮书语言,自是一种不容忽视的新兴文体。 即便是跟内容较为接近的社会科学研究报告,或文风与之较为接近的政论文体相比,皮书在语言使用与语言特色上也有着不同之处,值得语言研究者关注。更何况,人们在阅读、利用皮书的数据、分析、观点时,准确把握其语言使用的规律与特色,更是益处多多。挖掘皮书语言运用规律与语料价值,正是本文写作动力所在。
在我国,皮书中最权威的当属政府白皮书。政府白皮书是表达中国政府在重大问题上的政治主张、原则立场及有关情况进展的官方文书,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颁布,通过新闻媒体、出版社、网络媒体或大使馆等渠道发布。为了保证其严肃性,国家有关部门还发文规定“不得擅自以‘白皮书’作为图书书名”4。除了政府白皮书,其他各色皮书由科研机构、社会组织或有关政府业务部门发布,本文统称为“彩色皮书”。下面按“政府白皮书”和“彩色皮书”两类进行分析。
二政府白皮书
( 一) 概况
政府白皮书指的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简称“国新办”) 颁布的、以“白皮书”命名的官方文书,全部内容见于国新办网站。我国第一本白皮书《中国的人权状况》于1991年发布,截至2014年,共发布白皮书91部,平均每年3. 8部。每年发布数最少的为1部, 最多的9部( 2011年)5。统计数据见表1。
政府白皮书通常用中文和英文发布。部分白皮书的内容涉及非英语国家或多语地区,会增加相应的语种版本,如2012年《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还有日文版,2010年的《中国与非洲的经贸合作》还有法文版。政府白皮书中文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外文对照版由外文出版社出版发行。
已发表的中国政府白皮书分为“国情”“外交”“国防”“人权”“地方问题”5类6。其数量详见表2。
“国情”可视为综合类,包括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如“司法改革”“稀土”“互联网”“气候变化”“减灾行动”“廉政建设”“和平发展”“人力资源”“劳动与社会保障”等。后4类是专题, “国防”类有“军备控制与裁军”“防扩散”“钓鱼岛”等专论,其余是年度本。“人权”类达14部,延续时间最长,份量最重,其中3部是专论,11部是年度本。“地方问题”类包括台湾问题2部,新疆问题2部,西藏问题8部。
( 二) 话语功能
政府白皮书代表中国政府的立场,反映了中国政府的声音,它有着突出的政治功能。“白皮书成为中国政府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表达原则立场和基本政策的重要文件,其国际政治和外交功能日益凸显。”( 李少杰、赵可金,2014) 有人指出根据时代不同,国际政治环境不同,不同年份的白皮书承担的任务不同,总的来说是“澄清事实和真相”“增进了解、塑造形象”; “中国政府的白皮书具有较为多样化的政治功能设定: 既有斗争色彩浓厚的一面,也有缓和合作的一面,还有劝诱说服的一面。”( 李少杰,赵可金,2014)
从语用理论的角度来看,政府白皮书有着报告功能、反驳功能、说明功能、宣示功能和说服功能。报告功能是其基本功能,指中国政府就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重要议题,向全体国民、国际社会报告中国的状况,以促进对中国的全面了解。其他功能都在这一功能的基础上发挥作用。1991年发布的第一部政府白皮书《中国的人权状况》,反驳了有关中国人权问题的不实言论,具有反驳功能。《中国的军备控制与裁军》向世界报告中国裁撤军队、积极推动军备控制的实践,具有说明功能; 《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揭露了日本窃取钓鱼岛的行径, 宣示了中国对钓鱼岛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具有宣示功能; 《中国的和平发展》系统阐述了中国和平发展道路蓝图,向世界许诺“一个繁荣发展的中国,一个民主法治的中国,一个和谐稳定的中国,必将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7,具有说服功能。
政府白皮书的话语功能随着国际环境变化而发展,具有明显的现实性与针对性。2005年发布的《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认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同样世界的繁荣需要中国”,并表示“中国今天要走和平发展道路,将来强大了也要走和平发展道路”; 2011年发布的《中国的和平发展》的相关表述为“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中国取得的发展成就与世界各国友好合作密不可分,中国未来发展更需要国际社会理解和支持,我们衷心感谢所有理解、关心、支持、帮助中国发展的国家和人民”。《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强调的是自己的态度,体现更多的是说明功能; 《中国的和平发展》体现更多的是自信,宣示了开放包容的态度,意在说服国际社会支持中国的和平发展之路。
( 三) 语篇特点
作为政府重要文告,政府白皮书具有规整的篇章结构,表述上严谨准确,表达色彩上理性而有鲜明立场。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政府白皮书形成了规整的篇章结构。政府白皮书通常采用的都是 “前言—正文—结束语”的“总分总”式,必要时会有“附录”部分。如《中国与非洲的经贸合作 ( 2013) 》,“前言”提出了“发展经济和推动社会进步是中国与非洲共同面临的任务”这一主旨,简述了中非经贸合作的历史以及“南南合作”的背景。“正文”部分从“促进贸易平衡发展”“拓展相互投资领域”“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发展能力建设”“帮助提升民生水准”“拓宽中非合作领域”“发挥中非合作论坛引领作用”7个方面详尽反映了中非经贸合作的发展状况。“结束语”表明了政府一如既往地推动中非经贸发展的立场,提出了“中非经贸合作一定会向更大规模、更宽领域和更高层次不断发展”的美好愿景。“附录”展现“中非经贸论坛”的资料。
政府白皮书使用的是标准书面语,表达严谨准确,语句结构复杂,多长句。91部政府白皮书共157万余字,有27702句,平均句长53. 6字。表达色彩充满理性力量,具有鲜明立场。语言表达以叙述、说明、议论为主,少描写、抒情,多援引历史事实、大量真实数据、国际国内法律条文,论据引用扎实充分,观点提出鲜明而准确,论述阐释严密周全,具有强烈的理性与逻辑力量。如《中国的人权状况》,在叙述中以“中国耕地只占世界耕地的7% ,人均占有量只有1. 3亩,比美国的人均12. 16亩和世界平均数4. 52亩低得多,却养活了占世界人口22% 的人”的事实为证据,进而立场鲜明地驳斥道,“西方某些政治家曾经断言: 中国没有一个政府能够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但是,社会主义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这一历史难题”。
( 四) 词语使用
政府白皮书是政府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的国情,反映的领域、层次、深度,都会在词汇使用上清楚地反映出来。91部政府白皮书共157万余字,70余万词,用词18738个。前100个高频名词是:
高频词中的“中国、国家、政府、人民、民族、少数民族、人、企业、公民”显示了白皮书中最常涉及的人物主体。“人、妇女、儿童、残疾人”反映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社会、经济、制度、 法律、技术、政策、资源、文化、权利、军事、能源、国防、人权、生态、宗教”等反映出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方面及人权关注的主要领域。“社会主义、人民代表大会、自治区、国务院”等反映出国家政治制度的性质。“农村、农业、基础、权益、食品”等反映了国家对民计民生的关注。
同一主题的白皮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府关注重心的变化,主题词、高频词也会有明显变化,从中可以清楚地观察到政府立场态度与执政重心。11部人权白皮书共使用汉字词6654个,见于11部年度报告的共用词有342个,其中名词122个。这些名词反映出人权白皮书的普遍特点,如“中国、全国、国家、人权、权利、少数民族、社会、人民、政府、万人、公民、法律、经济、民族、人、工作、地区、制度、农村、生活”。共用词以外的是年度独用或若干年度的部分共用词,能反映出一年或若干年中政府对人权问题的关注重点。表3列出了每年的前20个高频名词。
表3显示,“残疾人”“公约”“宗教”“家庭”等问题一直是政府关注的对象,“残疾人”一词在10部年度人权白皮书中都是高频出现,在所有词语中排第24位。有的高频词会随着人权事业的进展、问题得到解决或缓解而变为低频词,甚至不再出现。如“文盲”在前几种白皮书中多见,在后面不再高频出现,反映出人民受教育的权利得到了满足。“电视机”也是呈现前密后疏的变化,最后一次出现是在2000年的报告中,表明这一重要的家电及娱乐方式在现代生活中的关注度下降。新事物新问题的出现则会反映在高频词从无到有或从低频到高频的变化,如“艾滋病”“互联网”“网络”“信息”“移动电话”“犯罪嫌疑人”等。“移动电话”首现于2000年,之后逐年多见,表明移动通讯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日益普及,成为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也成为反映百姓家庭财产及娱乐消费方式的一个重要参照点。如“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移动电话数量从2000年的0. 33部,增长到2008年的54. 00部”( 2009年人权白皮书) ,“西藏的移动电话业务始于1993年8月,当时交换机容量仅为4500户,移动基站只有1个”( 2008年人权白皮书) 。
三彩色皮书
这里说的彩色皮书是相对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政府白皮书而言的,包括除此以外的所有其他皮书,因使用了各种不同的封面色彩而命名。它们由科研机构、团体或企业发布, 也有少数是由政府其他部门发布。调查发现,除了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公布的白皮书外,还有数十种也叫白皮书,如《重庆市2013年发展改革白皮书》《2008年厦门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白皮书》,本文统归于“彩色皮书”。这些皮书都是在一定的理论视域下,对相关领域重大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有现状的详实描述,也有对变化原因的探究,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和应对措施的预测与建议。
( 一) 概况
据初步统计,1986年至2014年共发布彩色皮书2152部。年度出版情况如图1:
彩色皮书1986年至2000年共发布65部,年均4. 3部; 2001年至2005年大幅增加,年均46. 2部。2006年后,年均达206部,2014年高达339部。出版单位有162家,出版10部以上的有25家,其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1402部,占全部数量的64. 9% ,排第二位的是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42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高度重视皮书的出版与研究,召开全国性研讨会,制定了一系列皮书规范,并大力推动中国皮书的海外发行和皮书数据库的建设。
彩色皮书覆盖面广,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简要统计如图28。
经济领域有715部,是分布数量最多的领域,全面涵盖了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宏观经济与区域经济、产业经济、金融财政与加工贸易等子领域以及各行业领域,如《经济蓝皮书: 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综合发展领域是指对地区、省份或城市的发展进行综合研究,这样的皮书有550部,如 《区域蓝皮书》《北京蓝皮书》《欧洲发展报告》。
社会领域有445部,涉及社会状况、社会构成、人口、就业、社保医疗、法律、公共安全等,如 《社会蓝皮书: 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文化教育领域有282部,包括教育事业、科研科普、文化事业、新闻媒体、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等,如《教育蓝皮书: 中国教育发展报告》《文化蓝皮书: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政治、军事、外交领域和资源环境领域相对较少,分别为86部和74部,如《国际形势黄皮书: 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环境绿皮书: 中国环境发展报告》。
彩色皮书依托有关学术机构、科研单位或课题组,采取团队组编、合作撰写的方式,体现了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成果向社会应用的转化。中国知网中以“经济蓝皮书”为参考文献的论文有1522篇,以“社会蓝皮书”为参考文献的论文有2624篇9。
( 二) 咨政资讯功能
彩色皮书不仅仅是学术报告,更主要的是学术转化为社会服务的产物。彩色皮书一方面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具有咨政服务的功能; 另一方面又是面向图书市场的出版物, 为普通读者提供信息资讯。不论是咨政还是资讯,都强调要提供详实准确全面的参考信息。 不管哪一种彩色皮书,都在努力追求所反映领域的真实面貌。重数据、重真相、重全貌,成为皮书的一个普及目标。在皮书评价体系中对此提出了明确要求: “‘实证性’则主要考察所评价皮书含有第一手资料,含专项调查数据、评价与评级报告等的研究报告占全书文章篇数的百分比,以及以数据或调查资料作为立论基础的研究报告占全书的百分比”,“‘前沿性’一方面考察皮书总报告和分报告中是否有对今后发展态势的预测或建议,另一方面考察皮书是否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重点问题”,“‘时效性’则从皮书所用资料的年份以研究报告所采用数据的最终截止时间为准和皮书的出版时间两方面进行评价,所用数据资料越新,得分越高,且由于经济类皮书大多是对未来中国经济状况的分析预测,所以出版时间在出版年前一年11月至出版年2月之间出版的皮书该项得分为满分,并以此类推,分数递减”( 蔡维辉、张静鸥, 2013) 。这里所说的实证性、前沿性、时效性,都是要实现咨政资讯功能的内在素质要求。如果说政府白皮书主要是对外,那么彩色皮书则主要是对内; 前者主要是以主张、宣示为主,后者则有更多的知晓、借鉴、参考的功能。
( 三) 语篇语句特点
作为严谨的学术报告,彩色皮书有着明显的学术著作语言规范和体例。皮书具有连续性, 彩色皮书往往是系列丛书,每一个系列的皮书具有稳定的体例。彩色皮书一般都采用“总— 分”结构,先综述论题和时间范围内总体的情况,再从不同的维度进行分述。不同领域和主题的皮书根据领域和主题的特点安排体例。以《经济蓝皮书》为例,系列中的每一部书均先对本书报告时间范围内的总体情况进行综述,对全国的经济走势和发展进行分析和预测,再分述。 分述通常有政策、区域省份、行业、专题4个维度。如果是区域发展类蓝皮书则会在区域范围下从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分而论之,如《北京蓝皮书》系列下含有《北京经济发展报告》《北京社会发展报告》《北京文化发展报告》,还有以更具体的问题作为论域的,如《北京社会心态分析报告》《北京律师发展报告》《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等。经过多年的发展,彩色皮书已经形成严密的学术体系,有层次地覆盖了各领域、各区域和各个产业行业,反映了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
彩色皮书多是由多篇报告按照体系组织在一起的,每一篇报告也是独立的一篇论文,具备学术论文的语篇结构。报告由标题( 副标题) 、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 英文摘要) 组成。正文的典型结构是“现状描写—问题分析—预测展望( 思考建议) ”。基于各领域学科特性,有的皮书根据分析和模型进行预测和展望( 经济类皮书多为此类) ,有的皮书则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思考,给出政策建议( 如《中国语言生活绿皮书》) 。
在叙述表达上,彩色皮书具有鲜明的科学论文的特征。主张用统计数据来“说话”,除了行文中随处可见的数字,还有大量的图表,如《2012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全书包含文章32篇,共有图表119幅,平均每篇文章用图表3. 7幅。
在语句使用上,使用最多的是陈述句和祈使句,直陈客观情况、统计数据、事件案例,不加文学修辞,强调精确性、专业性。
如陈述句的大量使用: “传统意义的文化内容生产是在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发轫之前形成的,侧重于实物形态、专业化、集中创作的小众生产。”( 张晓明等,2014: 26) “地下水污染、超量开采、水位下降导致的地面下沉等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起,日益严重,至90年代末,形成了不同规模的地下水位降落漏斗。”( 刘鉴强,2014: 3)
如祈使句的大量使用: “加强财税政策和金融政策的协调配合。对中小金融机构减税,甚至给予一定的补贴,以财政贴息和担保的办法,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对具有发展潜力、符合产业政策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 《经济蓝皮书: 2015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第19、20页) “一方面要慎重考虑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变化调整起征点; 另一方面要根据应税者家庭收入、消费情况而不是个人收入情况,来确立个人所得税税率和税收返还制度。”( 《社会蓝皮书: 2015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第16页)
( 四) 词语特点
彩色皮书是对行业、领域研究的产物,因此皮书中会大量使用学术术语。如经济类皮书中的“物价、GDP、内需、刚需、剩余劳动力、紧缩效应、CASS指数”等; 社会类皮书中的“社会结构、社会心态、舆情分析、城乡一体化”等; 语言类皮书中的“语言规划、语言冲突、汉语国际传播、流行语、语言社团”等。
皮书语言讲究叙述客观平实、判断准确可靠、预测合理可信,特别重视对同义词语的使用。 比如描述经济整体局势会用到“高速增长、中高速增长、稳健增长、平稳快速、平稳较快、低速增长、增长缓中趋稳、趋缓、放缓、稳中略降、衰退、大幅下滑、缓慢复苏、复苏巩固、止跌回升、企稳向好、大幅回暖”等。这些词语之间语义差别细微,体现出作者精确表述经济数据背后复杂形势变化与走势的努力。
彩色皮书带有明显的领域词特色,即不同领域的皮书会使用到不同学科的专用术语。我们从“文化”“社会”“环境”“经济”“政治”五个领域各选一种皮书进行分析,发现领域词的特色十分突出。下面是五种皮书10中词频排序为前10的独用词:
文化领域的是“艺术品、影视、演艺、创意、版权、票房、出版业、数字化、视听、音乐”; 社会领域的是“男性、初中、居委会、社区服务、入学、本科、宅基地、院校、劳动合同、打工”; 环境领域的是 “流域、鄱阳湖、长白山、石化、自然保护区、淮河、污染物、污染源、水质、环保局”; 经济领域的是 “国民收入、消费税、跌幅、美联储、税种、物价指数、特区政府、商品市场、增值税、负债”; 政治领域的是“难民、武装、恐怖主义、阿富汗、安理会、领土、经合组织、冷战、北约、攻击”。
跨领域的通用词语也会给人颇有意味的启示。除了指称词、关联词、语助词外,一些很普通的词语由于格外高频的使用,也会彰显出我国国情及文化发展的某些特点,如“发展、增长、 产业、企业、问题、市场、收入、政策、投资、安全”等,凸显出我国整个社会发展态势有着向上、 快速、政府主导、重视经济建设、市场经济等特点。
四思考与建议
( 一) 提高对皮书价值的认识
皮书近年得到了快速发展,各级政府与社会管理部门,各个行业、地区,都十分重视皮书的撰写与发布,愈来愈成为社会读物中的重要一类,它以真实、具体、全面、准确的数据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对我们详实地了解当下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了解社会管理者的政策、态度、措施,都有着重要的认知作用,值得现代社会组织与个人充分利用。这是学术研究界由深宅高院走向社会服务的产物,是整个社会走向公开化、透明化、资讯化的重要标志,也是语言研究的重要对象。如此重要的一种文本,值得语言研究工作者给予更多的关注。
( 二) 加强对皮书语言使用规律和特点的研究
发展如此迅速、对社会生活影响日益加大、规模如此宏大的新型读物,对它的语篇特点、语料价值、语言使用规律与特点,都需要作更深入的研究。传统文体的划分早已显得落伍,粗而不细,旧而不新,现在新文体、新语言、新运用层出不穷,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语料性质、语料类型的变化,影响到语言规律、语言风格、语言运用的研究和结论。皮书语言是一种重在叙事说理的科学文体的语言,以再现一个领域、行业、学科的真实面貌为基本任务,它紧密服务于皮书的目的,又有着说明事实、揭示真相、澄清谣言、申张主义、说服对方、驳斥歪曲的多重功能,因而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引用材料数据,也就有了多样性、复杂性、混合性的特点。它还承担着咨政辅政的功能,咨询建议、参考提策,服务于执政团队,因此,在语言运用、语言风格上又有了另一层的别样要求。这里面的语言运用规律与特点,及对实现皮书功能有着怎样的影响,都值得作更深入的研究。
( 三) 提高皮书语言的可读性
皮书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功能,研究者、写作者、出版者要高度重视皮书的写作,在谋篇布局、语体运用、遣词造句、数据呈现等方面多下功夫,提高语言的表达效力,使其更加通俗,更具可读性。上面说到彩色皮书在语篇语句、词语运用上的特点,显示了其独特的资讯性文本的特点与价值,但也会带来一些局限。即在提供了详实资料、准确数据、可靠理论、严谨分析的同时,也使得读者从中获取信息的门槛变高,需要读者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才能快速准确地从中获得有用信息。彩色皮书对学术论述风格严谨全面的追求也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语言的精简性。一部书动辄数十万字,单篇文章也是上万字。另外,叙述语言有模式化的倾向,文本重复率高。这一问题也引起了出版机构的重视。( 米淑惠,2013) 总的来看,相当一部分彩色皮书语言的学术性过浓,不利于咨政资讯功能的实现。
摘要:皮书是一种新的、已具相当规模的出版物,其语言使用具有独特的风格,形成了一种新兴文体。本文分别考察了政府白皮书和彩色皮书的基本状况、话语功能、语篇特点及词语使用,初步挖掘了皮书语言运用规律与语料价值。
【网络小说的语言特色】推荐阅读:
论莫言小说的语言特色07-02
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色11-09
贾平凹的小说主要特色09-03
鲁迅小说的语言艺术10-01
网络小说的负面效应09-17
网络小说的刑法保护11-04
对张小娴小说创作特色的若干解读06-19
小说语言与小说人物06-29
曹文轩纯美小说的语言魅力05-23
小说式语言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