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式语言

2024-08-06

小说式语言(精选7篇)

小说式语言 篇1

翻译式写作是指有翻译行为参与的非母语写作。翻译式写作与杨士焯建立的翻译写作学中的翻译写作并不相同。后者强调的是写作能力在翻译行为中的重要意义, 是属于翻译学的范畴 (杨士焯, 2012) 。而翻译式写作强调的是翻译在非母语写作的思维和行为过程当中的影响。

非母语的写作过程必定会涉及母语与外语, 对于像哈金这样以英语来书写中国的作家更是如此, 因而母语和翻译在二语写作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人们长期关注的焦点。 (王俊菊, 2007) 然而国内外相关研究的重心仍在对于外语学习者二语写作能力的考查, 而且考查焦点也仍位于评判二语表达高低对错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 对于进行非母语写作的作家这一特殊二语写作群体的研究比较匮乏, 同时现有研究很少关注到翻译式写作这一行为本身。因而, 可以认为对于翻译式写作本身的考查是非常必要的。

1 哈金简介

哈金是在美国为数不多的受到文学界广泛认可的华人英语作家之一。他的小说以及诗歌作品为他赢得了颇多奖项, 其中包括1997年获得的海明威基金会/笔会奖, 1999年的美国国家图书奖, 以及在2000年和2005年获得的美国笔会/福克纳奖。哈金的成名和他作品的语言分不开关系——一方面, 正如《芝加哥太阳时报》 (Chicago Sun-Times) 所言 (Ha Jin, 2000) , 哈金的语言让人想起海明威, 简洁又准确, 另一方面, 哈金作品中的英语充满中国风味。对于这一点, 《新共和》 (The New Republic) 的特约编辑Ruth Franklin (1999) 也表示正是哈金的写作风格才使他赢得如此多的荣誉。因此, 哈金的小说语言是考查翻译式写作这一行为很好的例子。本文将举例分析哈金小说中的翻译式写作。

2 哈金笔下的翻译式写作

哈金大量的小说都是以成立不久的新中国为背景, 描写的多是乡间故事, 因而其写作内容不可避免地触碰到许多中国传统民间习俗以及当时中国的一些政治运动。所以, 就哈金而言, 其文中的翻译式写作不仅是在思维上的, 更主要是非常显性的对于中国式表达的翻译。就这些表达的类型, 可以大致分为地名、事物名、称呼语、咒骂语、成语、歇后语、俗语、警语等。

哈金对于地名的翻译非常常见, 如短篇小说A ManTo-Be中的Flag-Pole Village (旗杆村) , 短篇小说New Arrival中的Gold County (金县) 以及短篇小说Resurrection中的Ox Village (牛村) 等等。

哈金对于事物名的翻译包括西方世界较为熟悉的一些政治相关词语, 比如小说Waiting中的Red Guard (红卫兵) 、短篇小说The Richest Man中的Reactionary Element (反动分子) 、短篇小说In Broad Daylight中的Revolutionary Masses (革命群众) 以及短篇Resurrection中的Corrupt Element (腐败分子) 。除此之外还有与中国民俗相关的一些词汇, 比如A Man-To-Be中的Finger Guessing Game (猜拳) 、New Arrival中的Thick Face (厚脸皮) 、In Broad Daylight中的Heaven Lamp (旧时的酷刑“天灯”) 、Beauty Wart (美人痣) , Tear Wart (泪痣) 以及Waiting中的Child Bride (童养媳) 等等。同时哈金的小说中还不缺乏像Tower Candy (宝塔糖) 、The Guerrilla Detachment on the Railroad (铁道游击队) 等等其他中国特有的词汇。

中文称呼语的直接引入是哈金语言非常大的特色。其中包括将中文“老+姓”的称呼直译为“Old+Surname”的结构, 比如小说Waiting中的:

与之相对应的是“小+姓”的结构, 在哈金的语言中为“Little+Surname”。可见New Arrival中的:

(2) “Little Lei, ”he called the boy back, “would you like to have this?”

哈金小说中Comrade (同志) 这个词的运用也十分具有中国特色以及时代特征, 比如Waiting中的Comrade Judge (法官同志) 。

同时, 哈金也将叔叔和阿姨等直接处理为Uncle, Aunt, 比如New Arrival中的:

(3) “Always listen to Aunt and Uncle, all right?”his mother said.

除此之外, 值得注意的是, 中文中类似“爷爷”“大爷”“爸爸”“奶奶”等中国人在口头中用于强调身份高下、具有威胁挑衅意味的称呼语也被哈金直接运用到他的英语当中来。比如A Man-To-Be中女人Shuling遭受强暴时反抗地说道:

(4) “Oh, you hooligans.Let your grandma go.Ouch!”

再如In Broad Daylight中的:

(5) We would also make him call every one of us“Father”or“Grandfather.”

对于中文咒骂语的直译也是哈金作品的一大特色。许多咒骂语和王八有关, 比如Resurrection中的son of a tortoise (王八羔子) , 与之类似的还有Saboteur中的egg of a tortoise (王八蛋) , The Richest Man中的egg of a turtle也是如出一辙。其他还有Saboteur中的son of a rabbit (兔崽子) 等。由于中国文化中强调“百善孝为先, 万恶淫为源”, 在哈金的笔下也可以看到许多相关的咒骂语。比如Waiting中的childless (无后, 断子绝孙) 。还有文中女人Shuyu受到强暴时的谩骂:

(6) I curse your whole clan!

(7) You’ll be the last of your father’s line!

Shuyu受到强暴后被人辱骂为self-delivery (送上门的) 。在小说In Broad Daylight中, 村中的老妓女受到人们的批斗, 其中有村民谩骂fox spirit (狐狸精) , 批斗完成后, 她被迫挂上侮辱的胸牌, 上面写着:

(8) I am a broken shoe.

a broken shoe (破鞋) 也是非常具有中文特色的咒骂语。

中文成语、歇后语、俗语、警语等的英文翻译也同样丰富。在Waiting中可见歇后语如:

(9) Hitting a dog with a meatball—nothing will come back.

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

成语可见:

(10) Loves the new and loathesthe old—fi ckle in heart and unfaithful in words and deeds.

喜新厌旧

谚语比如The Richest Man当中的:

(11) With an upright body, I’m not scared of a slant shadow.

身正不怕影子斜

以及Saboteur中的:

(12) When a scholar runs into soldiers, the more he argues, the muddier his point becomes.

秀才遇到兵, 有理说不清。

哈金作品中, 对于中国诗词、歌曲、戏剧的翻译也屡见不鲜, 比如Waiting中对于歌曲《洪湖水浪打浪》歌词的翻译:

(13) The wide lake sways wave after wave.

On the other shore lies our hometown.

In the morning we paddle out

To cast nets, and return at night,

Our boats loaded with fi sh…

洪湖水呀浪呀嘛浪打浪啊,

洪湖岸边是呀嘛是家乡啊,

清早船儿去呀去撒网,

晚上回来鱼满舱。

还有对于毛泽东《沁园春·雪》的翻译:

(14) The mountains and rivers are so enchanting

They have inspired innumerable heroes to compete for them.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以及对于柳永《蝶恋花》的翻译:

(15) For her I have grown bony and pale,

Yet I do not regret my robe

Is turning baggier day by day.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3 探查翻译式写作

从上文的例子中, 我们可以看到哈金的翻译式写作所创造出来的英语和母语作家笔下的英文大有不同。通过大量的异化以及部分的归化处理, 哈金尽可能地在语言文化的转换之中将中国的风土人情予以最大程度地保存和展现。美国国家图书奖评委Jim Grimsley曾表明, 哈金发明了只有他才能书写的新文学, 因为他生于中国, 说中文长大, 但却用英文来描述这些亲身感受。 (夏怡悦, 2011) 这正表明了哈金翻译式写作的效果, 由它造就的语言风格对于西方英语读者来说十分新颖。Zhang Hang (2003) 也认为哈金语言的天才之处可能就在于他能够将中文和英文的语言形式和语义进行融合, 创造出独属于自己的一种杂交语言。

这就为我们指出了翻译式写作与翻译的不同。翻译式写作本质仍然为写作, 与翻译并不相同。哈金的写作虽然不属于后殖民写作, 但后殖民翻译与后殖民写作中的概念却能很好地应用到他的情况中。后殖民写作和后殖民翻译的主要区别在于:第一, 写作的对象是文化以及文化中的一切, 而翻译的对象则是文本 (即便文本也涉及文化) ;第二, 对于一些文化专有项和语言专有项, 作者的处理自由度更大, 更好处理文本陌生化以及可读性、可接受性之间的区别。而译者总是会要面临忠实或者背叛的问题。 (Tymoczko, 1999) 这两大区别在哈金翻译式写作中, 表现得非常清楚, 尤其是第二点。比如:

(16) With money you can hire the devil to grind grain.

有钱能使鬼推磨

“有钱能使鬼推磨”, 在英语中存在几乎完全等价的元素, 即“money makes the mare go”。但哈金坚持字对字直译, 进行异化处理, 这明显是作者在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哈金自己也曾说:“我想要我的语言略带异国风味, 但也一定要可以接受。” (夏怡悦, 2011) 翻译式写作代表着双语者的创造性。

进一步来看, 翻译式写作代表着二语作家在非母语环境中突围的尝试。很明显, 从语言上来说, 双语者的写作资源比单语者更加丰富, 因而很自然地, 非母语作家在创作当中会利用这一资源作为自己的优势。也就是说, 翻译式写作不仅是因为跨文化、跨语言写作的需要, 更是二语作家在写作过程当中带有目的、主动使用的一种写作策略。尼日利亚著名小说家、诗人和评论家奇努阿·阿切贝 (Chinua Achebe) (1965) 曾表示, 二语使用者完全可能足够地掌握英语以从事英语的创意写作, 但对他来说像母语作家那样写英语, 既不必要也不是他想做的事情, 因为英语既然作为世界语言, 就必须要准备好付出代价, 也就是要屈服于许多不同的用法。翻译式写作作为一种写作策略, 它的目的因作家不同而有所不同。对于哈金来说, 使用这种策略的目的与他的生存有关。哈金用英语写作是为了保留终身教授的职位 (张丽莉, 2012) , 而翻译式写作则是为了进一步帮助他在写作上获得成功。对于其他二语作家来说, 采用翻译式写作可能具有政治目的。印度裔英国作家萨尔曼·鲁西迪 (Salman Rushdie) 认为印度作家应该让英语服务于自己的目的, 为印度语言文化出力。 (吴文安, 2007) 以英文写作的印度作家雷杰·饶 (Raja Rao) (1963) 也曾表示:

我们不能写得像英国人。我们也不应该如此。我们也不能仅以印度人的身份来写作……我们的表达方式必须形成一种方言, 这种方言终将有一天会变得和爱尔兰语和美式英语那样与众不同又丰富多彩……印度生活的节奏必须融入我们的英语……

他还表示, 印度人用英语写作是为了谋求自己的空间, 使得印度文本、语境和英语都有所改变, 要让英语印度化。对于这些作家来说, 翻译式写作的目的就是创造一种独特的英语, 通过将作品语言陌生化, 给西方读者造成某种程度上的阅读困难。而在这个过程当中, 弱势文化开始强制强势文化来关注其存在以及地位, 并向 (在这个情况下) 英语读者证明, 英语可以掺入杂质, 可以让原殖民地人民现身。 (吴文安, 2007)

自然地, 翻译式写作的结果必然会遭致批评。约翰·厄普代克 (John Updike) 曾批评哈金作品A Free Life, 认为其英文有一些不当用法 (Solecism) , 其中就提到了有些句子像是直接译自汉语 (Updike, 2007) 。然而将对非母语英语作家作品语言的观察只限于与规范英语做对比的层面, 是对于英语文学多元语言主义这一现象的视而不见, 具有纯粹主义的意味, 完全忽视了翻译式写作的创造性意义。正如哈金所言:“我们在英语的边缘地带、在语言和语言之间的空隙中写作, 因此, 我们的能力和成就不能只以对标准英语的掌握来衡量。” (黄修毅, 2001)

4 结语

不论是娴熟还是不娴熟的二语使用者的写作, 都会涉及到翻译。但高级二语作家的翻译式写作尤其值得注意。单从使用的翻译技巧和翻译策略来看翻译式写作是意义不大的, 因为作家使用的技巧可能多种多样、不能穷尽, 也不存在规律性。重要的是考查翻译式写作的本质以及潜在的使用目的。从写作策略的角度来理解翻译式写作, 能够很好地解释作家在写作过程当中在具体翻译方式上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同时该角度也受到事实支持。英语文学中非母语的英语作家数量逐渐上升, 并且许多也受到了关注和认可 (仅华人知名作家就有谭恩美、哈金、汤婷婷、郑念等) 。在这个背景下, 还从二语习得的角度来看待翻译式写作是有失偏颇的。因而, 应该认识到翻译式写作的创造性意义, 并尊重二语作家语言的地位。

体验式小说阅读教学有效策略 篇2

角色体验以小说的角色为参照, 掌握该角色规范, 在认识、情感、行为等方面达到相关要求。学生把握小说文本意义, 全身心投入到作品中去, 与人物同呼息、共命运, 设身处地融入角色进行体验。主要有分角色朗读和分角色表演。

言为心声, 对话是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角色进行朗读, 必然会认真揣摩人物内心的情感。把握语境, 带着一种高昂的主动情绪参与并进入独特的情感体验, 从而能心领神会地读出对不同角色性格的理解, 做到形神兼备。如《荷花淀》开始部分采用男女两人分角色朗读, 让学生直观感觉到水生夫妇形象, 从而深刻地体会人物的思想灵魂和作品的内容主旨。在小说的后面部分就安排五名女生分角色进行朗读, 同学们仿佛身临其境, 感悟到一群妇女偷偷摇船去找丈夫, 共同回来, 七嘴八舌地谈论着, 极有生活气息的场面。学生在角色朗读中体味文本的情理, 在愉悦的情趣中领悟小说内涵和语言的魅力, 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感受心灵的震撼。

另外, 学生根据课文的情节或一个片断编排课本剧, 分不同角色进行表演。这对小说中所表现的种种情感进行感同身受、细致入微地品味、体验、揣摩和猜想。因此说角色体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他们凭借自身的知识经验, 生活阅历及想象能力设身处地、推己及人、移情于物等方式去认识、开掘、补充, 来达到积累知识、锻炼思维和提高想象力。从而优化了教学过程, 提高小说阅读课堂的教学效率。

互动体验学生通过讨论、辩论、想象、互考、评点、批注、合作探究、质疑、表演等互动体验的阅读方式, 有效开展“动脑思, 动口议, 动手写, 动手做, 动情读, 动眼看, 动耳听”等互动体验活动。从中达到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潜能。

如《祝福》共同探究“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这个核心问题。学生进入文本, 互动体验得到见解丰富的多彩答案:自杀、冻死、悲伤而死、恐惧而死、孤独而死、憔悴忧郁而死……然后引导学生追根寻源, 分析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的态度, 品味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最后通过讨论、辩论、质疑等互动体验方式, 教师引导学生移情入文, 调动自己的经验与作者对话, 使同学们重视自己的生活经验、人生感受与作者作品产生共鸣的独特体验, 从而领略文本意境, 感受文本精神———封建礼教和迷信才是杀害祥林嫂的真正元凶, 而鲁镇的人只是充当帮凶而已。

另外, 把小说搬上舞台, 本身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同学们也会因此大大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小说《药》对剧情进行体验改编成课本剧, 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表演能力和合作精神。体验品味之际, 学生往往能全身心地沉浸于人物境界之中。不仅丰富了人物的内涵, 还能让学生主动参与, 享受到互动体验的乐趣。人人参与互动评点表演体验活动, 组织学生讨论切磋, 允许见仁见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既活跃思想又能开发智力。

影视体验同学们通过多媒体对课文小说改编成的优秀影视作品进行欣赏和评价。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亲身参与体验, 激发主动学习的愿望, 从而进行更大范围的学习和探讨, 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和整合知识。既有助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又为学生创造多信息交流的学习环境。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把小说中静、动、声、形、色展示得淋漓尽致, 给同学们创造出更逼真的体验。它以开放的学习心态和轻松的方式, 来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强烈兴趣和热情, 从而让经典的魅力滋润学生心田。

小说阅读教学关键是解读文本, 不能以影视欣赏来代替语言艺术的欣赏。而对于难以解读的内容, 则可以借助影视体验帮助解读。如《阿Q正传》的叙述语言不易理解, 借助电影就很容易理解阿Q起名缘由及其妄自尊大的性格特点。由于电影中阿Q个性化的语言被演员演绎的惟妙惟肖, 学生也很容易理解小说幽默夸张的语言特点。所以说以影视作品作为小说阅读的迁移和深化, 为同学们创造更丰富的体验, 在一定程度上更有利于理解文本。

老舍小说的语言特色 篇3

关键词:北京文化,小说语言,特色

老舍的小说不仅在思想意义上影响深远, 它的小说语言更是为人称道。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京味小说家把老舍奉为“京味文学”的鼻祖, 其中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独具特色的小说语言。老舍在语言运用上不是自发的, 而是自觉的。他的语言并不单纯是二十世纪初的北京方言, 而是糅合了现代西方句法、中国古典文学语言和北京民间方言的。形成老舍小说语言特色的土壤是北京文化和北京话。

一、通俗风趣的北京话对老舍小说语言的影响

老舍从小生活在北京市民社会中, 深受通俗民间语言的浸润。“老舍生在北京, 长在北京, 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北京……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北京度过的, 是个地道的北京人……北京是他写作的源泉。”[1]北京方言 (京白) 是他语言的源泉。北京语言以幽默风趣闻名, 八角鼓、相声等说唱艺术都是以幽默搞笑为生命的。这种通俗民间艺术一方面是北京人性格的反映, 另一方面又塑造了北京人骨子里的幽默。且看老舍小说中几句话:

“伊牧师不管听见没有, 自要她一停顿, 一喘气的时候, 他便加个‘好极了’, 好像乐队里打鼓的, 在喇叭停顿的时候, 加个鼓轮子似的。”[2]

“大人呷了一口茶, 咕噜咕噜的漱口。漱了半天, 结果, 咽下去了。”[3]

第一句话生动活泼地写出了老马恭维温都太太的场景。第二句虽然显得有些“油滑”“耍贫嘴”, 但却是对督学大人的有力嘲讽。“油滑”的不足在早年作品中较多, 成熟期的作品中则较少有。

北京文化对老舍的影响用他自己的一句话说就是:“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 而是整个与我的心灵粘合的一段历史, 一大块的地方, 多少风景名胜, 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 都积凑到一块, 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 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二、老舍小说语言的四个特色

(一) 北京话是老舍小说语言的基础

北京方言具有诙谐幽默、生动传神、言约意丰、贴近生活的特点。对于老舍小说而言, 人物多是北京人, 即使写外国人 (例如《二马》中的温度太太和她的女儿玛力) , 也让人觉得她们的一言一行更像北京人而不是外国人。人物的生活环境和故事发生的场所多在北京, 例如《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可以说, 北京不仅是老舍笔下人物活动的场所, 更是老舍最擅长描写的城市。用北京方言———北京话无疑是最合适的。下面我们看几个例子:

“于是以前所想的全算白饶!”直译为“白送”, 这里表示之前的想法一干二净, 批判中国人国民性中的健忘。

“哎呀, 北京的饽饽也吃不着了, 这是怎话说的!”表现出马老先生到伦敦感到非常不适应这里的饮食, “这是怎话说的”类似于“这算怎么回事”。

描写李子荣“虽然他的腿弯着一点, 可是走起路来, 一点不含忽, 真咯噔咯噔的招呼;”描写李子荣走路时铿锵有力的气势。“……的招呼”意味“真能……样的做”。

“头发雪白, 大概其的往后拢着。”[3]描写西门爵士的头发笼统地往后梳着。

“他似乎没把话都听明白, 愣眼巴睁的走出来, 又愣眼巴睁的随着老人往院外走。”描写祁瑞宣看到自家的铜门环被盗, 感到一种不祥的预感后表现出来的目光迟钝和内心不安。

“这, 使别人看不起他, 也使被恭维的五脊子六兽的难过, 甚至于给一个工友道歉。”描写祁瑞丰不会巴结人, 让被恭维的人感到浑身难受。

“主仆二人吊儿啷当的走了出去。”[4]描写李空山和随从的流氓习气。“吊儿啷当”意味“作风散漫放荡”。

老舍对于北京话的运用是有着自觉选择的, “口语不是照抄的, 而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我们看起来通俗风趣的小说语言其实并不完全是照搬口语, 其中有作者的匠心独运, 以至于老舍说:“我的文章写的那样白, 那样俗, 好像毫不费力。实际上, 那不定改了多少遍!有时候一千多字要写两三天。”[5]

(二) 将欧化语法引入小说创作

老舍早期语言有一些欧化句法, 反映出了他对其他民族语言的借鉴, 同时也反映出对“京白”运用的不自信。这在其后来成熟的小说中就不存在了。老舍曾在英国学习生活长达六年之久, 对英文非常了解并能运用自如, 这是将欧化语法引入小说创作的前提。从他早期的作品《老张的哲学》和《二马》中可以看出欧化语法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句子中加“———”表示解释、补充说明

“称呼虽然不同, 而老张确乎是镇里———二郎镇———一个重要人物!”

“而小三———学务大人正站在他的右边——却以为大人的铅笔上有柿霜糖。”

“王德———诚实的少年———把一切的情形告诉小山。”

(以上出自《老张的哲学》)

“英国人是事事要逞能的, 时时要叫别人说好的, 所以她忘了马威———只是因为他是中国人———的讨厌。” (《二马》)

2.倒装句的使用

“他从前认识的和尚道士们称他为施主, 为善人, 现在却老着面皮向他说:‘拉洋车的, 庙前不是停车处, 滚!’当赵四把车停在庙外一边等着烧香的人们的时候。”

(《老张的哲学》)

“玛力看着他的脸红润润的, 腕子上的筋骨也一天比一天粗实, 眼睛分外的亮, 倒故意的搭讪着向他套话。因为外国女人爱粗壮的小伙子。” (《二马》)

这两句都是状语后置, 第一句将说话发生的时间后置, 第二句将事情的原因后置。这种倒装类似于“压轴戏”的想过, 让人读起来十分有趣。

3.代词前多修饰语

“傻子似的他自己笑了。” (《骆驼祥子》)

这句话为了强调祥子的憨厚朴实, 将“傻子似的”提前。

4.句首带有表状态的副词性修饰语, 如“在我看来……”, “从事实来看……”[6]

“二两酒三个男人喝, 从理想与事实上说, 赵姑父不会喝的超过二两或完全二两。”

“从他全体看来, 你越看他的最像烧饼, 便越觉得非鸣蝉似的鼻子配着不可。”

(以上出自《老张的哲学》)

这种类似于“From…, we can…”的句法显然是对印欧语系句法的借鉴。

5.标点符号的表意运用

新年!难道不是?

快乐!为什么不?

贺年!谁敢不去?

“!”对了!“?”自寻烦恼!

新式标点在表意方面独特而幽默的效果在老舍这里也有很好的表现, 事实和自我心态的冲突与矛盾用“!”和“?”即代表了, 老舍不愧为语言大师。

(三) 小说语言糅合古典文学因素

中国古典文学对老舍的小说语言也是有着重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的。他从九岁起进入私塾读书, 接受传统的蒙学教育, 背诵学习四书五经和古典文学, 与同时代的人一样打下了坚实的传统文化的功底。因此读者在小说中时而能够体会到古典意境的美感。例如:

“一阵阵的热风吹来的柳林蝉鸣, 荷塘蛙曲, 都足以增加人们的暴躁之感。诗人们的忧思, 在梦中引逗着残花落月, 织成一片闲愁。”

“老人声音更细微了, 好像秋夜的细雨, 一滴一滴的冷透了那两个少年的心。”

这些诗一样的语言不禁让人想起“鸟下绿芜秦苑夕, 蝉鸣黄叶汉宫秋”“春风桃李花开日, 秋雨梧桐叶落时”等诗句。

(四) 小说语言富有画面感和亲切感

老舍小说语言吸引人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能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且看这一段描写什刹海的文字。

“到了得胜桥。西边一湾绿水, 缓缓的从净业湖向东流来, 两岸青石上几个赤足的小孩子, 低着头, 持着长细的竹竿钓那水里的小麦穗鱼。桥东一片荷塘, 岸际围着青青的芦苇。几只白鹭, 静静的立在绿荷丛中, 优美而残忍的, 等候着劫夺来往的小鱼。北岸上一片绿瓦高阁, 清摄政王的府邸, 依旧存着天潢贵胄的尊严气象。一阵阵的南风, 吹着岸上的垂杨, 池中的绿盖, 摇成一片无可分辨的绿浪, 香柔柔的震荡着诗意。”

具有方向感和层次感的描写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置身于什刹海畔。老舍分别从西、东、北、南三个方向描写湖周边的情况, 给人全方位的感受。同时, 远处的得胜桥、摄政王府, 近处的孩子、白鹭、芦苇构成具有层次感的画面。极见艺术功力。

老舍小说中常常出现的北京地名给人亲切感与现实感。他笔下的人物即使经过了几十年却仿佛依然生活在我们周围, 是我们的邻居。《老张的哲学》中描写王德出了“护国寺西口”, 往南是“西四牌楼”, 往北是“新街口, 西直门”。街东一条胡同叫“百花深处”这些地名确实存在, 而且方位关系正确。《骆驼祥子》中, 祥子被抓到西山, 牵了几匹骆驼回城的线路也符合地理实际。这说明老舍肯定是之前亲自走访考察过的, 应用到小说中能够给人亲切感和历史感, 增强了现实主义的表现力度。这也验证了老舍小说是根植于北京和北京文化的。

参考文献

[1]舒乙.老舍的平民生活.北京:华文出版社, 2006.

[2]老舍老舍全集 (第一卷)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

[3]老舍.老舍文集 (第十四卷)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0年.

[4]老舍.四世同堂.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5.

对初中小说体验式教学的思考 篇4

关键词:小说,初中,体验式,教学,策略

一、体验式教学的认识内涵

初中语文体验式教学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结合传统汉语文的特征和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体验式教学关注教学的过程及情感体验,是通过活动这一载体实现“体验—认识—再体验—再认识”的循环渐进的过程。它是一种比较开放、比较自主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自悟学习、自得学习,并鼓励学生主动建构,积极内化,将体验转化为自身的一部分,从而获得情感的碰撞与意义的生成,逐渐成为一种能力。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体验式教学逐渐被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和推崇,被实践操作者所认可。

二、目前初中小说的教学现状

小说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长期以来初中的小说教学都陷入一种模式化的教学状态。新课改后,在小说教学上也进行了许多新的探索与尝试,但在“拨乱反正”的境况下,又出现过犹不及的现象。新课标主张语文教学要打破学科本位,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要与社会实践相联系,这是对传统语文教学观念的一次重要突破。但是在当前的小说教学中,这一主张却被误解,走向了“泛语文”的极端。“泛语文”是一种教学内容的移位,教学目标的旁落,它把文本的内容当成了语文课堂的主要部分,而使语文本身的规律放在了次要的地位;它着眼于小说的内容,而忽视了小说“言说的智慧”,从根本上放弃了通过小说鉴赏体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误区在新课改后的有些探索性课程中是存在的,表面上看老师与学生的互动非常活跃、学生们也能积极地思考与回答、课堂上十分的活跃、但实际上是一种空洞化的语文教学。

三、初中小说体验式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从小说文体的特点考虑,小说是叙事的艺术,是形象塑造的艺术,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根,叙事是干,形象是果。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体验文本内容,让学生自己看到小说情节的波澜,构想鲜明的形象,体验独特的情感。

1. 理“干”——感受叙事文脉。

高尔基说:“‘情节’即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某种性格、典型的成长和构成的历史。”因此,阅读鉴赏小说必须从故事情节这个环节开始,只有细读小说,熟悉故事情节,才能把握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在具体的小说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自由体验式阅读小说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在找到小说线索的基础上自悟到情节的人物、时间、地点、故事起因、经过、结果,用自己的话大概复述故事情节,这一环节有助于让学生了解小说主要是写什么内容,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2. 品“果”——解读人物形象。

在小说体验式教学中,最核心的应该是对于小说人物的体验式解读。通过故事的讲述刻画鲜明、独特、丰满的人物,往往是小说家的一个基本目标,而小说文本刻画人物形象的思想容量和艺术水平,则直接决定着作品的价值。因此,准确把握人物性格,把握人物性格的思想内涵和美学内涵,自然也就成为小说文本解读的一个中心环节。肖像、语言、动作、心理这四个方面就能完全的刻画出一个人物的形象。因此体验式解读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就要从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以及细节描写入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设身处地”唤醒自己的生活体验。

3. 寻“根”——体味精彩语言。

语文教育专家王荣生教授说过:文学阅读需要“品其言才能会其意”。而小说为四大文学体裁之一,因此小说的教学还要注意扎根语言教学。体验离不开细节,品味语言自然要抓住细节。

4. 接“枝”——体验自我创造。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致力于:“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语文课堂,再让学生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社会生活。”教学小说就要带领学生走进小说,走进社会生活,让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去思考,去创造。

总之,只有我们初中语文教师积极推进教学改革,用体验式教学去唤醒学生对小说的兴趣,这样学生才会不惜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专注于小说,并从中感受无穷的乐趣,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陈燕.对比, 初中小说教学的最佳切入角度之一[J].阅读与鉴赏 (下旬) .2010 (11) .

[2]劳文彰.以说带读、讲读并进——初中小说教学的体会[J].教学交流理论版.2008 (4) .

[3]夏家亮.初中小说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分析理解人物形象[J].文教资料.2010 (27) .

浅析亦舒小说的语言特色 篇5

一. 简洁、跳脱、爽利的语言, 极富节奏感。

亦舒小说语言的最显著特色是简洁、跳脱、爽利而又极富节奏感。亦舒生活在香港, 她那快速跳跃的文字正好与香港快节奏的生活相吻合, 正如香港文学评论家胡菊人所说, 亦舒小说“行文如流水, 对话精彩生动, 语言简明活脱, 时有令人喷饭的幽默感。特别是快速跳跃的行文, 鲜活、诙谐, 极有城市节奏感。”[2]具体表现为:

(一) 运用短句短段形成快节奏的语言行文。

亦舒喜欢用短句短段, 大量短句短段的使用, 令小说的语言行文节奏极快, 如风行水上, 快言快语催促读者快读紧追, 直至了解到结局。例如:

(1) 自七岁开始, 任乃意就做这个梦。

这并不是一个噩梦。

但它是一个持续的、缠绵的、怪异的梦。

乃意在梦中游荡到一间雪白的大厦, 推开巍峨的大门, 一进去便是间宽厅。

乃意发誓有个柔和的声音唤她进屋, 并非误闯。

开头的时候, 就那么多。

随着年龄增长, 那重复梦境中的细节渐渐显露。 (《痴情司》)

这几段放在小说开头, 产生悬疑, 勾起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 深得侦探悬疑小说的精髓。

(2) 日朗靠的, 不过是她双手。

手总会有累的一天啊。

电话铃响了。 (《天秤座事故》)

这里写焦日朗作为现代女性的独立与感慨, 感慨被电话铃打断, 行文简洁, 转承突兀, 跳脱。

(3) 众哗然。

在开大会当儿修头发!

侮辱过于侮辱。

赵三目瞪口呆, 不知所措。 (《香雪海》)

小说女主角香雪海在主持行业大会时, 当着众人为她修头发。聊聊几句话, 爽快利落地将其率性怪异的行为, 惊世骇俗的作法全部展露。

(二) 运用简洁的对白与简短的夹叙夹议来刻画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

亦舒小说“不多交代时代背景, 不多描绘社会环境与自然景物, 不多刻划人物内心世界, 不多作冗长的议论, 几乎全赖对白与简短的夹叙夹议来推动情节发展, 因而留下许多艺术的空白, 引发读者以想象去填补”[3]。以《天秤座事故》为例:

(1) (1) 日朗只向他摆摆手, 便往停车场走去。

她已与岑介仁走近尾声。

话不投机半句多。

(2) 她觉得他恶俗, 他觉得她不切实际。

(3) 岑介仁不是坏人, 他有他的一套。

何其不幸, 他那套不是焦日朗那套。

(4) 日朗一愣, 醒了。

日有所思, 夜有所梦, 真让岑介仁吓怕了。

不能同这样的人在一起, 她不要接受岑介仁的人生观。

(5) 日朗不语, 没想到岑介仁力主她母女修好。

他陪她去看了隔壁那家公寓, 指出几个缺点, 也指出若干优点。

(6) 开门见山, 他问:“王首文追求你?”永远消息通灵。

原来是为这个, 日朗反问:“你投赞成抑或反对票?”

“他已婚, 妻善妒, 这还不算, 财政权不在他手上。”

“噫, 阁下反对。”

岑介仁焦急, “日朗, 你好好的一个人——”

“你放心, 那种人, 我不看在眼内。”

岑介仁松口气, “我走了。”

在例 (1) - (4) 中, 交待焦日朗与男友岑介仁的感情变淡及原因, 语言不多, 叙议结合, 但已看出日朗是非要与他分开不可的了。例 (5) (6) 写焦日朗与岑介仁分手后反成好友, 彼此关照, 着墨不多, 行文亦简, 读着令人动容。

(2) (1) 日朗靠的, 不过是她双手。

手总会有累的一天啊。

(2) 白来了, 日朗想, 不如饱吃一顿。

日朗总想恋爱一次, 她不急找归宿。

每当心情欠佳之际, 日朗吃得很多, 也不见胖, 全消耗在忧愁里了。

例 (1) 中写焦日朗作为现代女性的独立精神与辛酸慨叹, 这种独立精神与慨叹在亦舒小说中是俯拾皆是的;例 (2) 写日朗对爱情的期待, 有点寂寞。

(3) (1) 母亲随后就到了。

一进门就伸手。

日朗掏出支票簿。

她母亲不耐烦地说:“芝麻绿豆, 付现款不就行了。”

日朗只得数现钞给她。

可是她犹自酸溜溜说:“你赚得还要多。”

日朗过去, 把大门拉开, 示意她走。

(2) 每次吵, 日朗都取过外套到附近商场溜达, 或找梁兆平诉心事。

在街上游荡至深夜, 不愿返家。

她很早便持有门匙, 自出自入。

那日一回家, 便看到父亲提着箱子离去。

他没有正眼看女儿。

日朗看到母亲在哭。

哭泣失去的时光与感情。

她投资失败, 所托非人。

(3) 日朗不语。

还没利用那只来自天秤座的时计, 焦日朗已经回到过去。

她还以为她已经把她卑微的过去遗忘。

没有, 就因为永远忘不掉才越发想忘记。

(4) “你们已不相信嫁人是归宿了吧?”

日朗问:“你呢, 你相信吗?”

她母亲说, “我也不相信。”

日朗有点高兴, 母女总算找到一个共同点。

日朗伸出手来, 展示她的方型掌, “我相信这只手。”

“然而, 这也是很辛酸的吧。”

例 (1) 用精练的语言写焦日朗母女交恶, 感情冷漠;第 (2) (3) 交待父母婚姻的失败给日朗带来的伤害, 虽年久日深亦不能忘记, 边叙边议, 着墨简洁;第 (4) 用一组简短的对白表明日朗与母亲的关系转好, 可以心平气和地交谈。

从例 (1) 到例 (3) , 可以将小说故事的主要情节串起来, 也可将焦日朗这个都市女性形象刻画出来:独立、理智、善良、有好人缘、有爱情理想。

二. 巧用方言词句的语言, 极具个性色彩。

亦舒在上海出生, 小时候随家人移居香港。众所周知, 香港是粤方言区, 上海是吴方言区。亦舒在香港长大, 粤方言渗透于她的骨子里, 而由于家庭的影响, 她对吴方言亦略知一二。所以在她的作品里, 能够读到大量粤方言词句, 也偶见吴方言词句。从方言词句的运用, 可见亦舒在语言方面所下的功夫, 及其驾驭文字的功力。正是在方言词句方面的坚持, 令亦舒文字极具个性色彩, 有别于其他言情小说, 自成风格。即使亦舒故意不用“亦舒”这个笔名出书, 熟知她的读者, 也能够一眼就认出是她的大作, 正缘于此。

首先, 粤方言词句的使用形成了亦舒小说“港味”十足、地方色彩极浓的语言风格。亦舒小说风行香港几十年而不衰, 与她在这方面的用心与执着是不无关系的。例如:

(1) 我摇摇头, “真是现世, 有什么事国家还指望你站起来去革命呢, 大丈夫流血不流泪。” (《玫瑰的故事》)

(2) “真的, 你也快快拉拢天窗吧。”我闲闲地说。

大哥犹豫片刻说:“我也正与玫瑰商量这件事。” (《玫瑰的故事》)

(3) 南孙黯然, “若不是银行逼仓, 我父不至激气致死。” (《流金岁月》)

(4) “你的头发长了。”他说。

“是的。每星期我到维代沙宣去打理头发。要开车落伦敦呢, 剑桥简直是乡下地方。” (《喜宝》)

(5) 他一直想结婚, 韶韶却说:“给我五年, 若无作为, 立刻结婚, 我希望闯一闯, 可能扬名立万。” (《假梦真泪》)

(6) 谁知区永谅说:“我已打听过, 韶韶在新闻局做事, 很出锋头, 看情形早已出身。” (《假梦真泪》)

(7) 少女朱智良缩了缩鼻子, 模样趣致, 拍拍她兄长的肩膀, 调皮地说:“十年后, 家骏, 十年后再讨论这个问题。” (《没有季节的都会》)

(8) “奇怪, 苏阿姨怎么会允许女儿同这样的人走。” (《假梦真泪》)

(9) 谁知她冷笑一声, “邱小姐, 你也是个出来走走的人, 怎么比谁都小家子气, 给人一点儿好处, 说上十年八载, 同你说, ”她睁大杏眼, “那是半年前的事, 现在我服务期届满, 一切另议。” (《我们不是天使》)

(10) 只有她, 天掉下来当被子盖, 是应该这样。 (《流金岁月》)

(11) 我说:“士辉, 你已是三十多岁的人了, 当心再回头已是百年身。” (《玫瑰的故事》)

(12) 叙完旧, 韶韶问燕和:“令尊同令堂可好?”

“父亲在墨尔本做客, 家母在夏威夷度假。”

韶韶忽然冷笑, “杀人放火金腰带。” (《假梦真泪》)

(13) 桐油甕始终将装桐油。 (《绝对是个梦》)

例 (1) 中的“现世”是“报应”的意思;例 (2) 中“拉拢天窗”是指“结婚”, 与现代汉语的“结婚”一词相差很大, 不懂粤方言的读者不好理解;例 (3) 中的“激气”意同“急火攻心”;例 (4) 中“落”是粤方言中使用率很高的动词, 指“去某地”;例 (5) 中“扬名立万”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功成名就”;现代汉语中的“出身”是指“由个人早期经历或家庭经济状况所决定的某种身份”, 而例 (6) 的“出身”是指“已进入社会, 能够独立工作与生活”;例 (7) 中的“趣致”常用来形容小孩的可爱;例 (8) 中的“走”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走”, 其意思是“谈恋爱”;例 (9) 中的“走走”是指“在社会上混”, 这个词在粤方言中江湖味很浓, 且它在粤方言中是单音节词, 音读háng, 如果用“行”字来书写, 会更为恰切。

例 (10) - (13) 句是些粤方言常用俗语:“天掉下来当被子盖”是指“天大的事情都能轻松面对”;“再回头已是百年身”是说“有些事情到醒悟时已没有办法挽回”;“杀人放火金腰带”意指“做尽坏事却可得荣华富贵”;“桐油甕始终将装桐油”是句很地道的粤方言俗语, 是“比喻人总会做与自身特点相吻合的事情”。

其次, 吴方言在亦舒小说中出现较少, 偶然几句的点缀, 令读者莞尔。例如:

(15) “侬要做啥人?茶花女?芸芸众生挑中阿芒?人家阿芒是很英俊, 不像方协文, 简直是一块老木头, 拨一拨动一动。” (《玫瑰的故事》)

(16) 邱晴一边做事一边等, 过了半日, 才见她推门进来, “你找我?”声音懒洋洋, 姿势吊儿郎当, 一倒倒在邱晴对面的长沙发里, 明知故问:“啥格事体?” (《我们不是天使》)

(17) “为什么要学桂林话上海话?”我问。

“你这小姑娘, ”朱老伯不以为然, “她夫家是桂林人, 还有, 当时电影界大亨全是江浙帮, 讲广东话, 老板懂勿?勿懂侬自家吃亏。” (《她比烟花寂寞》)

三. 融入古语词与古典诗词的语言, 极有表现力。

粤方言和吴方言方面的坚持, 令亦舒小说语言极具个性色彩, 而为求语言表达上更具表现力, 其还嵌入不少古语词和古典诗词, 它们的出现令文本表达效果奇佳, 表现力得到大大增加。

首先, 亦舒古文功底扎实, 信手拈来许多言简意赅、富有表现力的古语词放在小说中, 文字更显简约、有趣。如:

(1) 老妈身为母亲, 却永远是个槛外人, 我衷心佩服她。 (《玫瑰的故事》)

(2) 作为她的哥哥, 看惯了她的五官, 并不觉得她长得特别美, 但是旁人骤见玫瑰, 莫不惊艳。 (《玫瑰的故事》)

(3) 我啼笑皆非。她已经染上名人的陋习, 只准赞, 不准弹, 再肉麻的捧场话, 都听得进耳朵, 稍有微词, 便视作仇人。 (《胭脂》)

(4) 每天用毛巾擦脸的时候就有无限厌倦, 这张老脸啊, 去日苦多。 (《胭脂》)

(5) 每次当我转头, 谁在灯火阑珊处?我的头已转得酸软, 为值得的人也回过首, 为不值的人亦回过首。我只是疲倦, 二十一岁的人比人家四十二岁还倦, 我需要一个可供休息的地方, 现在勖存姿提供给我, 我觉得很高兴。这里面的因素并不止金钱, 不管别人相信与不相信, 我自己知道不止是金钱。 (《喜宝》)

例 (1) 中的“槛外人”出自《红楼梦》, 在此处使用, 多了几分幽默调侃的味道。例 (2) (3) 中的古语词的使用, 文字不多, 行文简洁。例 (4) (5) 中富于浓厚古诗词意味的用词, 增加了些许的无奈与苍凉。

其次, 除了使用古语词外, 亦舒还在小说中使用了大量的精妙的古诗词, 融合巧妙, 生动传神, 读之趣味盎然。

(6) 这一刻, 她又不舍得琪琪长大, 她凝视女儿的脸, 片刻, 想到再过二十年, 琪琪也许会坐在小床边看牢了孩子, 更有种天苍苍地茫茫的感觉。 (《没有季节的都会》)

(7) 他目不斜视, 呵, 曾经沧海难为水的表情。 (《玫瑰的故事》)

(8) 我看了庄一眼, 无独有偶。为谁风露立中宵? (《玫瑰的故事》)

(9) 我们一家团聚, 济济一堂, 斯人我独自憔悴, 在一旁看着玫瑰的一颦一笑, 心碎成一片一片。 (《玫瑰的故事》)

(10) 爱玛是谢家的千金, 却完全没有接受过谢家文化的熏陶, 南孙说:“这不知算不算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想到能够为锁锁略尽绵力, 非常安慰。 (《流金岁月》)

例 (6) — (10) 句所用的古典诗句都是读者熟知的, 作者的巧妙化用, 平添了行文的雅趣, 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

总而言之, 亦舒小说除了内容精彩外, 语言也是魅力无穷的, 它熔铸明白晓畅的现代汉语、地道的方言、简约的古语词和精妙古典诗词于一炉, 自成一格, 独具风貌。正是独具风貌的文字与丰富深刻的故事相结合, 为其赢得了不同层次的读者和广泛的赞誉。

参考文献

[1]钟晓毅.亦舒传奇[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0:370.

[2]汪义生.文苑香雪海-亦舒传[M].北京:团结出版社, 2001:200.

[3]汪义生.文苑香雪海-亦舒传[M].北京:团结出版社, 2001:200.

小说式语言 篇6

许多经典的外国小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方面是源于其思想的力量和艺术的魅力, 另一方面则是源于作家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加夫列尔·马尔克斯曾说:“我全部的人生都被概括进了我的小说。”托尔斯泰也说过:“艺术是这样的一项人类的活动:一个人用某些外在的符号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 而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 也体验到这些感情。”对小说类的文本而言, 情感的体验应该是十分重要的。文学文本是作者丰富的人生体验的载体, 如果不能调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文本之中, 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永远是外在的, 不能将文章的丰富内涵化作自己的底蕴。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 学生在阅读中国小说时, 因为同文同种的原因, 理解起来更为顺畅, 但在学习外国小说时由于历史、文化、风情等差异, 读起文章缺乏真切的感受, 难以引起共鸣。因此, 情感体验式教学在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的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那么, 在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实现情感体验式教学呢?笔者认为,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创设情境, 体验文本情感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同时配合一些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 来引起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获得一定的态度体验,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语文情境教学的核心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激发学生人文情怀的提升, 而和谐生动的课堂氛围, 需要师生进行良好的情境沟通, 形成有效互动, 最终提升课堂的活力。

在进行外国小说的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 要应该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互动交流、合作学习的平台, 尽力利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 引导学生较快地进入小说设置的情景, 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合适的情境的创设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情感。一旦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了, 他们就能更加深刻地领悟到文本中的情感。因此, 在进行外国小说的教学中, 教师应让学生主动体验作品人物所处的环境, 感受人物的情感变化, 表达人物的喜怒哀乐, 促进学生对小说的认知和感悟。

在教授《娜塔莎》时, 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或扮演。娜塔莎·罗斯托娃是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之一。在托尔斯泰心中, 她就是生命和幸福的化身。作者通过对娜塔莎性格矛盾的揭示, 使她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真切细致地显露出来。《娜塔莎》一文中对人物心理的体验应当成为教学的重点。笔者在《娜塔莎》的教学中,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将学生分为创作组、导演组、演员组和观众组。引导创作组的学生发挥想象力, 根据小说内容创作课本剧;引导演员组的学生深入理解剧情, 充分表现剧情冲突, 借助于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的形象特征,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也在这一活动中深刻地体验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

《素芭》一文的第二节展示了一幅绝妙的风景画, 远离尘嚣的小村庄, 小溪、小鸟、树叶、蟋蟀, 仿佛是世外桃源。大自然仿佛是要为她弥补不会说话的缺陷, 仿佛是在为她述说心语。但就在这幅美丽的画卷里, 素芭却有着旁人无法理解的孤独与敏

感。在教授此文时, 笔者让学生以《大自然中的》素芭为题画了一幅画。虽然学生的美术功底有高下之分, 但通过这一教学环节, 学生对素芭渴望交流、渴望理解的心理有了深刻的体会。

受传统升学观念的影响, 教师在小说教学中普遍容易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教育。情境教学的运用, 可纠正这一偏颇。在小说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欣赏人物形象, 感受小说环境, 品味人物语言, 领悟艺术魅力, 为学生构建了一个调动兴趣、激发情感、展开想象的平台。

二.联系学生自身, 感知文本情感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 就本质来说, 是一种创造性活动, 在接受文本之后, 一定会有所思、有所问, 既而有所引申、发挥和创造。因此, 教师进行《外国小说欣赏》的教学时, 必须要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联系自身, 感知文本情感。

每个学生都有着独一无二的生活经验, 包括他们已有的个人知识、感受、见识及生活积累等, 这都是十分重要的有待开拓的课程价值。学生直接经验的千差万别, 构成了学生个人感受和见解的相异性, 也使他们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的直接经验是他们进行学习的便利条件, 利用直接经验学生可在事物做异同比较中, 在产生与生活贴近等相关的联系中进行由此及彼的推想, 在展开丰富的想象中进行情感体验, 爆发创造思维的火花。

教师在小说的教学活动中应积极帮助学生寻找与小说中的生活的相似体验, 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 使他们与小说作品产生情感共鸣, 以便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引导学生展开阅读、联想、交流等活动, 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通过一系列小说情节体验, 学会观察事物、思考问题, 感知文本情感。

例如在进行《墙上的斑点》的学习时, 可向学生发问:“只要一起身就能知道斑点是什么, 为什么作者仍然要沉浸在联想中?”这个问题的设置可帮助学生认识到其实“斑点是什么?”这个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在无拘无束的联想中体验世界, 产生了许多对世界、人生的感悟。教师可再要求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体验, 挑选文中的某个片段联系自身的生活经历谈谈自己的感悟。学生可能会由作者联想到坐火车时看见的与路边的老太太与年轻人瞬间错过的景象, 感悟到生活中的偶然与巧合。也可能由一再出现的惠特克尊卑序列表读出作者反对规矩禁锢, 追求精神自由, 批判不自由的现实的主旨。学生有着独特的带有个人色彩的情感体验, 也就逐渐走入了文本的世界。

三.尝试创作, 还原文本情感

从接受学的角度来看, 读者要全身心地融入到作者构造的艺术情境中, 充分调动自己过去的阅读经验和人生体验, 积极主动地对文本进行再创造。在外国小说中, 作者常常不将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直接说出来, 而是交给读者自己去想象, 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教学时, 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作品中启发性、暗示性的语句进行联想, 去还原作品中隐含着的“言外之意”。

小说《山羊兹拉特》淋漓尽致地描写了人与动物之间的深情厚意。这种情谊, 超越了人与物之间的界限, 是人世间一种高尚的, 纯洁的、无私的真情。在这篇小说中, 有个情节是兹拉特与阿隆在草堆里对话, 阿隆不断地与兹拉特交谈, 但兹拉特只能回应声“咩———”。此处可以设置一个环节, 让学生帮助兹拉特讲出它想说的话。如果兹拉特能听懂阿隆的话, 它会说什么?这个环境的设置可以帮助学生充分调动了自己的想象, 将小说中的模糊语言变成具有人性化的清晰语言让学生明白了这篇小说的情感变化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因素, 也是作者辛格“激情的叙事艺术”的张扬。

小说《素芭》的结尾耐人寻味, “这次, 她的丈夫用自己的双眼和双耳, 非常仔细地察听, 相了亲, 娶了一位会说话的姑娘”, 戛然而止, 留下了让人沉思的“余响”。这里的结局似乎是开放式的, 有着两种完全不同的结局。“素芭后来怎么样了?”我们可以让学生来写这个结局, 然后共同讨论, 找出最符合作者意图的结局。当我们把素芭这个人物放到印度的时代背景中, 放到泰戈尔的创作中去理解, 最后我们发现:在这里, 看不到人性的美好, 看不到亲情的可贵, 只有欺骗和交易, 女儿因为残疾而变成了亲人的负担, 而不是得到更多的爱护。到这里我们就能由泰戈尔诗情画意的笔法中体会到素芭难以言说的悲哀。

“80后”青春小说语言特色研究 篇7

一、大量青春期心理特征情态词语的应用

“ 80 后”拥有丰富、细腻的情感, 也正因为如此, 他们易产生较大的情绪波动, 因此, 他们用非常情绪化的语言表达内心的情感, 用大量的青春期心理特征情态词表达孤独、伤感以及叛逆。 因此, “ 泪水”“ 痛苦”“ 感伤”“ 寂寞”以及“ 悲哀”等广泛地存在于“ 80 后”的青春小说作品中, 构成了“ 80 后”青春小说语言的重要特色。

“ 80 后”作者善于运用大量的情态词语表现自己的情绪, 也更注重自身内在情感的描述。 因此, 在词语表达上, 他们喜欢用较为消极、灰色的词语描述内心的失落和感伤, 这也就使得“ 80 后”的小说表现出较强的情感缺乏, 给读者一种“ 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 失落或者哀愁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作者为了打动读者所刻意制造出来的一样, 难以引发读者共鸣。 例如, 哭泣状态的词语在“ 80 后”作品中大量出现, 例如, 在《 幻城》 中, 郭敬明使用“ 泪流满面”或是“ 流泪”的频率高达十多次;而在《 梦里花落知多少》 中, 各种人物反复的哭泣。 对这些“ 哭景”进行分析, 有些哭是合适的、有价值的, 然而有些哭却并没有什么意义, 反而让人觉得无趣、无意义。

悲伤、眼泪是“ 80 后”青春小说作者构建语义场最常用的词语, 作者利用这些词语表现他们的心理以及个性。 这些词语频繁的、不合时宜的使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作品的质量。 但是, 我们必须承认, 这些伤感的词语迎合了时代青年孤独、压抑的情感, 在引发他们情感共鸣的同时, 给他们的生活增添了乐趣。

二、大量富有青春特色词语的应用

网络、校园、小资、魔幻、爱情是“ 80 后”青春小说的主题, 这些主题将“ 80 后”小说圈定在了具有青春特色的文学样式之中, 也使得富有青春特色的词语在“ 80 后”小说作品中广泛地应用。 例如, 光速、世界地图、线段等与校园文化相关的词语, 增加了“ 80 后”小说语言里的情趣;再比如, 美人鱼、巫师、吸血鬼等富含青春想象词语的广泛存在使“ 80 后”小说作品增加了魔幻色彩。“ 80 后”小说作者用超现实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也给作品增加了时代赋予“ 80 后”作家特有的魅力, 他们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增加了作品的震撼力, 让读者不自觉地想象, 让他们在精神的世界里实现超越。另外, 时尚语言和异语, 如烤吐司、酒吧、动漫等也是“ 80 后”小说中应用比较广泛的词汇, 这些极具时尚气息的词语给予小说时代的气息, 也带给读者时尚、新鲜的心理体验;再比如, 异语和口语等的运用, 虽然另类, 但也给读者带来了别样的感受。 虽然有些应用并不成功, 但却是现阶段青年人真实生活的表现, 是他们生存、交际最真实的存在。

三、大量与声、色、光相关词语的应用

时代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环境, 现代人与现代化的高科技产品联系紧密, 这也使得“ 80 后”的小说中包含了作者在五彩斑斓的现实生活中所感受的声、光、色等, 而这些也正是“ 80 后”青春小说语言的一大特色。 例如, “ 80 后”作品的作者在运用颜色营造气氛、渲染感情时, 他们会打破颜色词语简单、直观的表现形式, 而赋予颜色词特殊的感觉, 冲击读者的视觉, 给他们以神秘、奇异的心理感受, 如杏色的井水、橙色的瞳孔等;再比如, “ 80 后”作品的作者可以运用拟声词咔嚓、嗖嗖、哐当、咯吱咯吱等形容自己的声音或自己内心的感受, 也善于用哈哈、切、呜呜等描述人物心理, 反映他们情感的变化。

综上所述, “ 80 后”青春小说的语言具备非常鲜明的个性特点, 不仅真实地反映了青年作家的真实生活, 更真实地表达了他们的心理。 因此, “ 80 后”青春小说的语言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新一代青年人的心理变化, 对人类思想、语言的发展也会产生了非常重大的意义。

摘要: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的唯一途径, 是青年一代表达生活方式的一种体现。21世纪, “80后”以独特的语言方式开创了属于自己的青春文学, 并已经在历史的舞台上闪烁出璀璨的光芒。从三个角度分析了“80后”青春小说语言的特点, 希望能为相关读者提供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80后”,青春小说,语言特色

参考文献

上一篇:作文教学思考分析下一篇:有线电视机房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