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片段

2024-07-02

小说片段(共4篇)

小说片段 篇1

从中长篇小说中截取的小说片段是初中语文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红楼梦》中的《香菱学诗》, 《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等。这些小说片段的了解和认知能让初中生从浩如烟海的诸多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中解脱出来, 有效地实现语文素质的提高。

然而, 长久以来, 我们在这些小说片段的教学过程中存在偏差, 比较偏重字词句的认识和人物形象、中心思想的讲解, 忽略了至关重要的叙事结构的分析。本文以《范进中举》为例, 进行小说片段的叙事结构分析, 以期对叙事学所提倡的叙事结构分析研究方法能有效地运用到初中语文小说片段教学中去, 从而提高整个初中语文教学对小说片段内容分析的水平。

一、《范进中举》的表层结构分析

《范进中举》通过描写老秀才范进参加乡试考中举人一事, 重点讲述了他得知自己高中后喜极而疯以及他的老丈人胡屠夫前后判若两人的表现, 刻画了一个科举制度高压下心灵极度扭曲变形的封建士人形象, 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 并描述了一些清朝后期封建知识分子和官绅士人的生活情况及精神面貌, 有着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历史价值。

《范进中举》的表层结构可以由以下几个叙述句构成: (1) 范进考中秀才, 老丈人胡屠夫前来教育训导; (2) 范进意欲参加乡试, 遭到胡屠夫的责骂; (3) 范进乡试高中举人, 得到消息后喜极而疯; (4) 在众人的劝说下, 胡屠夫扇了范进一个耳光, 范进恢复常态; (5) 张乡绅前来拜访范进。

在这个因果连续的表层结构中, 范进与胡屠夫是对立的, 穷书生、老秀才范进依靠老丈人胡屠夫为生, 经常遭到胡屠夫的责骂, 日子长了, 范进和胡屠夫都觉得心安理得, 胡屠夫处于上风, 范进处于下风, 这种情况在范进考中秀才后也没有发生改变, 这是最初的平衡。范进私自跑去参加乡试得中举人之后, 胡屠夫前去道贺, 但是, 范进喜极而疯, 胡屠夫在众人的劝说下, 拿出平日里老丈人的威严来, 打了范进一个耳光, 范进清醒过来, 胡屠夫却因为打了举人老爷这一个耳光心有余悸, 此时, 范进与胡屠夫的关系因为范进地位的改变发生了变化, 两个人都有些尴尬, 一时还不能适应过来, 这是中间的不平衡。最后, 张乡绅前来拜访范进, 送房子、送银子, 说了很多客套话, 范进的声望和地位随之陡然拔高, 范进拿出银子来送给胡屠夫, 胡屠夫不得不承认此时的范进已非昔日的范进, 这时候, 范进处于上风, 胡屠夫处于下风, 胡屠夫由此确认了范进地位的高升, 这是最后达到了否定性平衡。

在这个“平衡—不平衡—否定性平衡”的表层结构中, 范进因中举而得到的社会地位的实质性的提高是推动这种改变的实质性因素。事情为什么会如此呢?这就需要我们在深层结构分析中来求解。

二、《范进中举》的深层结构分析

《范进中举》叙述的是清代科举制度下士人的经历。因此, 该小说片段的深层结构分析就得从清代的科举制度入手进行深度探讨。

清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分两个阶段:一初步考试, 一正式考试。初步考试分为三种:其一童试, 其二岁试, 其三科试。童试, 又叫做“小考”, 凡童子开始应初试的时候称作“童生”, 童生由县教谕选拔了以后推荐学优者交由府督学进行考试, 督学考试合格就可以称作“秀才”。《范进中举》中的主人公范进就是个多年的童生, 好不容易考中了秀才。秀才每年一小考, 这叫“岁试”, 每三年还要参加一次大考, 这叫“科试”。科试主要是择秀才优秀者参加举人考试。范进参加童试的这一年恰逢举行科试, 他是童试第一名的秀才, 也就获取了参加举人考试的资格。

之后是科举考试的正式考试, 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种。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 考中者授予举人, 举人可以到吏部注册, 取得了做官的资格。乡试之后的第二年二月举行会试, 考中者叫贡士。会试之后第二个月, 由皇帝亲自主持在太和殿考试, 考中者即为进士, 可以直接做官。

范进考中举人后, 获得了当官的资格, 身份就和常人不一样了, 胡屠夫等小民百姓自然要敬若神明。至此, 我们也就知道胡屠夫等人对范进前后态度反差巨大的真正原因了。

小说片段 篇2

——《金锁记》 赏析:这是七巧临终前的绝望景象。七巧回忆着自己的受辱与委屈、自己的恶毒和残酷、自己没有爱情的非人一生,其中的淡淡怨恨,淡淡的悔痛就被张爱玲使用大量的柔细音韵、“声长而少波动”的平声调的字词所烘托而出,与现实境遇中的苍凉、凄婉的基调融为一体,表达了作者对七巧由“被人毁”到“自毁”到“毁人”这段经历深切地同情,同时也是张爱玲为唤引读者的怜惜而刻意安排的,声随情移,情由韵生,在这些段落中得到了最充分地展示,可见张爱玲的笔力穿透纸背,也穿透着每一个人的心。

曹七巧便是一个自己被这个社会套上了枷锁,这个枷锁在外人看来也许真是“金”的,那锁是豪门大宅中打造的金锁,那把锁将曹七巧死死捆住,挣不开,甚至连一个同情她的人都没有。这也许才是曹七巧为何如此恨自己的哥嫂的原因之一吧!她那所谓的哥嫂,就是那种不但不同情带锁的她,反而羡慕她拥有那把金锁,甚至希望能从金锁上刮写什么下来。这样的哥嫂,若换了谁也不会对他们有什么好脸色!曹七巧就这样糊涂地带上了这把金锁,就这样丧失了自己有可能得到的幸福。进入“豪门”后的她呢,得到的更没有什么快乐,有的只是姐妹们的不睬和对三爷姜季泽的幻想。曹七巧注定一生悲剧,不论是爱情,友情亦或是亲情,这些都是曹七巧注定没有的东西。这样的曹七巧是更会让人悲悯的。

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那是值得庆幸 的好现象,表示他完全把她当自家人看待——名正言顺的妻。然而流苏还是有点怅惘。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 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 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流苏并不觉得她在历史上的地位有什么微妙之点。她只是 笑盈盈地站起身来,将蚊烟香盘踢到桌子底下去。

传奇里的倾城倾国的人大抵如此。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胡琴咿咿 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火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

——《倾城之恋 》 赏析:对流苏的描写是透彻而现实的,不论是二三十年代还是现在,女人的本性变化不大。而流苏代表着一类女人的本性。用了张爱玲形容流苏和柳原的话,“然而两方都是精刮的人,算盘打得太仔细了,始终不肯冒失。”美丽、精刮、矫情、自恋以及还有一点点对生活和爱情的感动和梦想,更多的是对吃亏的担心和自我保护意识的泛滥。矛盾而煎熬地生活着。张爱玲太过犀利和尖酸,爱情被描述成如此是写真也是接疮疤,可能揭得的是社会和女人的伤疤。

在构思上,张爱玲也有她不俗之处,在《倾城之恋》的结尾,她设计了一个圆满的结局,这可不是琼瑶式的大圆满结局,而是一种貌似圆满的结局。这就很微妙了,到底是圆满还是不圆满呢?柳原这个风流人物,结婚后就再没有那些俏皮话了,因为结婚后日子就平淡了,两人天天相对,谁知道会长守还是会烦呢?婚姻有了,爱情没了,所以流苏有点怅惘。但是不管怎么说,也算是不容易,千辛万苦地总算是结婚了。所以她又笑了,却又带些恼意,踢了蚊香盘。

小说片段 篇3

语言除具有表达讲话者的亲身经历和内心活动的功能外,还具有表达讲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和他对事物的推断、参与社会活动、建立社会关系等功能。语言的这一功能称作“人际功能”。(朱永生等,2004:148)如果我们要研究语言的功能,就会不可避免地考虑到“选择”这个概念。人际功能就是通过对词汇和语法系统的选择来实现的。

本文将以人际功能中语气为基础,探讨马克·吐温的著名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一个片段,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语气在语篇分析中的应用。

1 语气

系统功能语言学家认为人际功能有两个最基本的目的:给予和需求。交际中的交换物不仅可以是货物和劳务,还可以是信息。交际中的言语角色和交换物构成了四种言语功能:陈述、疑问、提供、命令。(详见表1)

言语功能通常由语气来实现。陈述功能由陈述句表达,疑问功能由疑问句表达,命令功能由祈使句表达。(Thompson,2000:56)对于“提供”这一功能,没有典型的语气来表达,它可以通过不同的句式来实现。语气可以清晰地反映出对话参与者之间的关系。

小句中语气的实现需要从语气系统中进行选择。(详见图1)

从上图我们可以得知,语气包括直陈语气和祈使语气两种。直陈语气包括用于表达陈述的陈述语气和用于提问的疑问语气。疑问语气又包括表达对归一性提问的是非疑问语气和表达对内容提问的特殊疑问语气。

在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中,马克·吐温通过主人翁汤姆的历险经历,对美国当时虚伪庸俗的社会习俗和和陈腐刻板的学校教育进行了讽刺和批判。汤姆是一个聪明、活泼而又顽皮的少年,他喜欢冒险,足智多谋,争强好胜,向往自由。小说的开端提到,陌生男孩穿着讲究,还打了领带。汤姆身上的衣服却是寒酸破旧。陌生男孩显示出一副城里人的架势,汤姆为此感到很不痛快,于是开始了对陌生男孩的挑衅,由此引起了两个男孩之间的争吵直至最后的打斗。

从句式上看,整段对话中有63个小句,其中44个陈述句,10个疑问句,5个祈使句。此外,还有4个表达感叹语气的感叹句。

1.1 陈述语气

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陈述句的功能是陈述观点、事实和提供信息。对话一开始有这样一段话:(T代表汤姆,N代表陌生男孩)1

我们将对这段对话中的几个小句进行语气分析。

在功能语法里,语气在结构上由主语和限定成分组成。主语在前,限定成分在后,体现的是陈述语气。上面这段对话中的几个小句在句式上都是陈述句,用于陈述观点和态度。

当语言用于交流信息时,小句是以命题的形式出现的。(胡壮麟等,2008:120)句1“I can lick you!”是一个命题的提出。汤姆对陌生男孩的挑衅行为是从言语开始的。句1的这句话表示汤姆一开始就对陌生男孩宣战,对其提出警告。在对话中,说话者通常给自己设定某个角色,同时也赋予听话者相应的角色,并希望他对其言语做出回应。(Halliday&Matthiessen,2008:106)对于说话者所赋予的角色,听话者可以接受,也可以拒绝。通过句1这句话,汤姆就给自己设定了一个处于优势地位的角色,表示他能够将陌生男孩打败。同时,他赋予了陌生男孩处于劣势地位的角色。

在句2中,陌生男孩对此命题进行回应。在陈述句中,小句所表现出的不一定是陈述语气。例如,句2“I'd like to see you try it.”在句式上是一个陈述句,但却表达了祈使的语气和言语功能,其实际含义是“Come on!Try it at once.”。陌生男孩用了比较委婉的祈使语气来对汤姆的挑衅加以回应,表示他对汤姆能力的怀疑和蔑视。这说明他拒绝汤姆所赋予的角色。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发现,句式和语气,形式和功能都会存在不一致的情况。

限定成分不仅可以表达时态,还可以体现归一性和情态。(Thompson,2000:56)归一性表现为肯定和否定。句5中的限定成分“can”和句6中的限定成分“can't”分别是归一性中的肯定和否定。“Can”表示汤姆肯定自己能够打败陌生男孩,“can't”表示陌生男孩对汤姆能力的否认。作家正是借助于这样一段对话中的语气,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汤姆的性格特征。

1.2 疑问语气

当限定成分在前,主语在后时,小句体现的是疑问语气。一般情况下,疑问语气的功能在于提出问题以寻求信息。在句式上,第一章的对话中有10个疑问句,8个特殊疑问句和2个附加疑问句。

对话中的“What's your name?”是个特殊疑问句,其语气成分分析如下:

“What's your name?”和紧接着的小句“Tisn't any of your business,maybe.”实现了两种言语功能:疑问和陈述。特殊疑问句表达的是对内容的提问,用于提出问题以寻求信息。通过对上面一段对话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对话中每个小句的主语都是汤姆,两个男孩争论的主题是汤姆是否能打败陌生男孩。在小句“What's your name?”中,主语由汤姆转变为陌生男孩的名字。由此,对话的话题就转变了,汤姆意在转变话题以改变争吵的僵持局面。因此,此小句还起到了缓和语气的作用。

小句“Tisn't any of your business,maybe.”是一个陈述句,陈述语气用于提供信息,是陌生男孩对汤姆所提出的问题的回应。对于听话者来说,对问题可做出不同的回应,可以回答问题,也可以拒答问题。“Tisn't”体现的是归一性中的否定,陌生男孩并没有告诉汤姆自己的名字,因此是拒答问题的体现。

对话中有5个特殊疑问句有都具有“Why don't you…?”这样的结构。我们将以下面这个小句为例进行语气分析:

在句式上,这5个小句都是特殊疑问句,表达对内容的提问,都是陌生男孩用于询问汤姆为什么不立刻和他打一架,其真正含义是“You are supposed to do it.”。因此,其言语功能应该是命令,表达的是祈使语气,体现了陌生男孩在争吵中的强烈感情。

对话中有两个附加疑问句,我们将对其中一个进行语气分析。

以上句子满足限定成分在前,主语在后的条件,因此是表达疑问语气的疑问句。两个附加疑问句是汤姆对陌生男孩所提出的反问。附加疑问句的使用表示说话者希望从对方获取回应,要求听话者接受自己的观点。在这句话中,汤姆就是希望对方接受自己认为陌生男孩不聪明的观点。

1.3 祈使语气

在祈使句中,所表达的言语功能是命令。对话中有两个有标记性的祈使句,其语气成分分析如下:

表6祈使小句的语气

“Let's…”的结构表示要求,其内涵是陌生男孩对汤姆的挑衅。带有主语“you”的祈使句,加重了命令的语气。这样的特殊形式的祈使句的使用表现出汤姆强烈的命令语气。

1.4 感叹语气

感叹句的言语功能是提供信息和陈述事实,同时表达强烈的感叹语气。在该段对话中有4个表示感叹语气的感叹句。其中“Oh,what a hat!”是我们用来表示强烈感情的普通感叹句,其完整形式是“Oh,what a hat it is!”以下是对其语气的分析。

和陈述句的语序一样,感叹句的语序也是主语在前,限定成分在后,正如上表所示。其他三个(“Much--much--much”,“Smarty”,“By jingo”)是表示感叹语气的词。这四个表示感叹语气的小句都表现出两个男孩在争辩时的强烈语气和激动感情。

2 结束语

语篇是由意义组成的单位,是词汇选择的结果。人物对话是小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话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语言表达的形式。在这篇论文中,我们探讨了语气的人际意义在马克·吐温著名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第一章的人物对话中的实现。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语气在语篇的人际意义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不同的语气,小说中人物所使用的不同言语功能清晰地展现了出来。语气分析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是语篇分析的有效工具,人际功能有助于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

摘要:人际功能是功能语言学的三大元功能之一。它指人们使用语言与其他社会成员进行交际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以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语气是人际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该文将以人际功能中的语气为基础,对《汤姆索亚历险记》第一章的一个片段进行分析,旨在解释语气如何在人物对话中构建人际意义。

关键词:人际功能,语气,言语功能

参考文献

[1]Hu Zhuanglin,Jiang Wangqi.Linguistics:An Advanced Course Book[M].Beijing:Beijing University Press,2002.

[2]Halliday M A K,Matthiessen C.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Third Edi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Edward Arnold(Publishers)Limit-ed,2008.

[3]Thompson G.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Edward Arnold(Publishers)Limited,2000.

[4]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小说片段 篇4

想要把小说朗诵得“引人入胜“或”使人共鸣“,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基本功,诸如语音规范、吐字清晰、气息控制自如且富有弹性等,而且还要有准确而深刻的理解能力,丰富而细腻的感受能力,以及生动形象的表现能力等。

(一) 小说片段朗诵的准备与应考

限于考试时间的要求,朗诵小说只能选择精彩的片段,时间掌握在3——4分钟以内。

现在,我们就以小说《红岩》的片段为例,来具体分析。

一阵狂风卷过,寒气阵阵袭来,矗立在签子门边的余新江浑身发冷,禁不住颤抖了一下。

屋瓦上响起了“哗哗哗”的声音,击打在人的心上。“是暴雨?”这声音比暴雨更响,更加嘈杂,更加猛烈。“冰雹!”余新江听见有人悄声喊着。他也侧耳细听那屋瓦上的响声,在沉静的寒气里,在劈打屋顶的冰雹急响中,忽然听出一种隆隆的轰鸣。这声音夹杂在冰雹之中,时大时小。余新江渐渐想起,刚才在冰雹之前的狂风呼啸中,似乎也曾听到这种响声,只是不如现在这样清晰,这样接近;因为他专注地观察敌人,所以未曾引起注意。这隆隆的轰鸣,是风雪中的雷声么?余新江暗自猜想着:在这隆冬季节,不该出现雷鸣啊!难道是敌人在爆破工厂,毁灭山城么?忽然,余新江冰冷的脸上,露出狂喜,他的手里激动得冒出了汗水。他突然一转身,面对着全室的人,眼里不可抑制地涌出滚烫的泪水。

“听!炮声,解放军的炮声!”

1.通读全篇 整体把握

播讲小说首先要通读,读懂、读透,不仅要明白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矛盾冲突,更要从整体上把握情节与冲突的发展脉络、人物性格变化层次以及作者的创作主旨等。对于短篇小说或小小说来讲,这一点并不难,对于长篇小说也应努力做到。即使是播讲小说片段,也要尽可能通读全篇或至少弄清全篇的情节、人物、环境以及这段在全文中的位置、地位。

这个片段选自长篇小说《红岩》的第二十九章。

那么,我们首先要知道小说《红岩》写的是什么人、什么事,说明的是什么道理。那就是通过刻画许云峰、江姐、齐晓轩、华子良等一大批解放前夕重庆地下党人的光辉形象,真实地再现了在“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的集中营里展开的艰苦卓绝而又英勇悲壮的革命斗争,讴歌了共产党人鉴定的信仰、坚强的意志、勇敢无畏的品德以及高昂的革命斗志和严格的组织纪律性,揭露了敌人的残暴,深刻地揭示了正义事业必将最终获得胜利这一深刻的思想主题。

即使我们没有通读过全书,也应该通过电影《烈火中永生》以及其他文学艺术形式对此有所了解。

2、准确理解 确定基调

基调是播送这一篇稿件时所把握的总的感情色彩和分量。它既包含文学作品本身的感情色彩,也包含我们创作时的情感态度。它是全篇的感情基础。

通过对小说《红岩》的通读、理解分析,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了这部文学作品的风格应该是深沉、凝重、坚定有力的。我们在播讲它时,情感态度应该是深情缅怀、热情讴歌的。具体到这段应该是“凝重、深情地”。

只有把握好了基调,我们进行播讲时才“对味”。

3、理清关系 感受环境

我们在读懂全篇、找准基调的情况下,接下来就要真切地感受在“本片段”这个具体的环境中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在这一段中,写的是革命者余新江在狱中听到解放军的炮声前后的心理过程。主要人物关系是余新江和同一牢房的难友,另外相关人物还有狱中别的牢房的同志,他们患难与共,团结战斗;牢房外面关押革命志士的敌人狱卒,他们是凶狠残暴、色厉内荏。环境则包括社会背景、自然环境和具体的场所环境。这一段中,社会背景是解放前的重庆,人名解放军势如破竹,解放的炮声已隐约可闻。国民党反动统治大势已去,敌人在做最后的垂死挣扎,他们破坏重要部门,疯狂屠杀革命志士,山城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自然环境是隆冬的雾都,雾霭阴沉、寒气袭人。

4、表现形态 展现过程

艺术创作的魅力来自形象地表现情态和生动地展现变化过程。小说播讲就是要运用一切想象手段做到真实感受,逼真再现。

下面我们详细地分析一下这个片段中语言的不同情态和余新江的心理变化过程以及我们的感受。

(1)一阵狂风卷过,寒气阵阵袭来,矗立在签子门边的余新江浑身发冷,禁不住颤抖了一下。屋瓦上响起了“哗哗哗”的声音,击打在人的心上。

要真切地感到袭来的寒气和浑身发冷的感觉。“哗哗哗”的声音是在瓦上。不能太大,但却令人不安。

(2) “是暴雨?”这声音比暴雨更响,更加嘈杂,更加猛烈。

暗自思忖,但又否定。

(3) “冰雹!”余新江听见有人悄声喊着。他也侧耳细听那屋瓦上的响声,在沉静的寒气里,在劈打屋顶的冰雹急响中,忽然听出一种隆隆的轰鸣。这声音夹杂在冰雹之中,时大时小。

“冰雹”是远处的悄声喊,侧耳倾听的情态。

“隆隆”的轰鸣声要比“哗哗”声更大。

(4) 余新江渐渐想起,刚才在冰雹之前的狂风呼啸中,似乎也曾听到这种响声,只是不如现在这样清晰,这样接近;因为他专注地观察敌人,所以未曾引起注意。

渐渐想起

(5)这隆隆的轰鸣,是风雪中的雷声么?余新江暗自猜想着:在这隆冬季节,不该出现雷鸣啊!

暗自猜想,但又一次否定,不得其解。

(6)难道是敌人在爆破工厂,毁灭山城么?

心里猛地一紧,担心。

(7)忽然,余新江冰冷的脸上,露出狂喜,他的手里激动得冒出了汗水。他突然一转身,面对着全室的人,眼里不可抑制地涌出滚烫的泪水。

猛地意识到,不可抑制的狂喜。

(8)“听!炮声,解放军的炮声!”

兴奋、激动,盼望已久。但是对着一屋的难友,距离近,要有所控制。

5、用声自如 富于变化

小说朗诵中,情态的表现与过程的展现,需要我们有自如的用声能力。声音的虚实、明暗、强弱、快慢变化与气息的控纵是重要的表达技巧。这些外在的表达与内心的感受相互和谐,才能真正感染听众。

这个片段的第(1)句是平实的讲述,同时作为起句,要注意发语式内在语的运用,可以加上一个“这时候”。让我们一张嘴不突兀,有味道。同时要注意基调的深沉、凝重。所以第(1)句声音较实,速度较缓。“浑身发冷”一句速度略快,声不能太大,同时令人不安。

第(2)句“是暴雨?”暗自思忖,疑问句,声稍虚,上扬,问出来。“冰雹”是有人悄声喊,所以用声较虚,声音低,但要喊出来。

第(3)句又转入平实的讲述,声转实,速度不能太快。从“突然”开始,速度稍快,“隆隆”一词要稍突出。

第(4)句仍是讲述,速度比“突然”一句较缓,用声偏实。

第(5)句表现得是心理转换过程。“这隆隆的轰鸣,是风雪中得雷声吗?”这一句是余新江暗自猜想,是自问。声较虚,语速稍快。“在这隆冬季节,不该出现雷鸣啊!”是自答,所以在“暗自猜想”后要略有停顿,展现猜想过程,同时这一句的语速比上一句自问要略慢些。

第(6)句是余新江猛地想到敌人在“毁灭山城”,心里猛地一紧,声音要急促,略虚,气息不能中断。

第(7)句是一个大转,声音由上一句的虚、急促一下子转实、转亮、转强,但速度要快,从“突然一转身”开始,一起呵成,表现不可抑制的冲动。

第(8)句是本文的高潮部分,声音实、响亮,但是气息要有控制,不能大喊大叫。

(二) 小说片段朗诵的示范

1.小说《红岩》片段

一阵狂风卷过,寒气阵阵袭来,矗立在签子门边的余新江浑身发冷,禁不住颤抖了一下。

屋瓦上响起了“哗哗哗”的声音,击打在人的心上。“是暴雨?”这声音比暴雨更响,更加嘈杂,更加猛烈。“冰雹!”余新江听见有人悄声喊着。他也侧耳细听那屋瓦上的响声,在沉静的寒气里,在劈打屋顶的冰雹急响中,忽然听出一种隆隆的轰鸣。这声音夹杂在冰雹之中,时大时小。余新江渐渐想起,刚才在冰雹之前的狂风呼啸中,似乎也曾听到这种响声,只是不如现在这样清晰,这样接近;因为他专注地观察敌人,所以未曾引起注意。这隆隆的轰鸣,是风雪中的雷声么?余新江暗自猜想着:在这隆冬季节,不该出现雷鸣啊!难道是敌人在爆破工厂,毁灭山城么?忽然,余新江冰冷的脸上,露出狂喜,他的手里激动得冒出了汗水。他突然一转身,面对着全室的人,眼里不可抑制地涌出滚烫的泪水。

“听!炮声,解放军的炮声!”

2. 小说《孔乙己》片段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地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3.麻 雀

我打猎回来,走在林荫的路上,猎狗跑在我的前面。

突然,我的猎狗放慢脚步,悄悄地向前走,好像前面有什么野物。

风,猛烈地摇着路旁的白桦树。我顺着林荫路望去,看见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拍打着小翅膀。它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分明才出生不久,是从窝里摔下来的。

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突然,一只老麻雀像一块石头似地从一棵树上飞下来,落在猎狗面前。它蓬起了全身的羽毛,样子很难看,绝望地尖叫着。在它看来,猎狗是个多么庞大的怪物啊!可是它不能安然的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

猎狗愣住了,它可能没有料到老麻雀会有这么大的勇气,慢慢的,慢慢地向后退。

上一篇:网络市场营销下一篇:周期自回归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