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式语言教学

2024-08-18

交际式语言教学(共10篇)

交际式语言教学 篇1

摘要:交际性语言测试以测试交际能力为宗旨。本文回顾了交际性语言测试理论的模式, 分析其特征, 并以此为理论支撑来探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 得出交际语言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任务的设计、口语第二课堂的开发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关键词:交际式语言测试理论,英语口语,教学,启示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特别是听说能力, 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交流, 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2004) ”我国口语教学在授课时数、考试内容、课堂环境、师资、语言交际能力的训练等方面存在不足。交际测试理论把语言的使用看成一个动态的过程, 重视语言在具体环境、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使用, 突出语言能力不仅指对语言知识的掌握, 更重要的是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有效交际, 这为我国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交际式语言测试

交际式语言测试在20世纪70年代产生以后, 80年代迅速发展, 90年代趋于成熟。三个主要的框架理:Hymes (1972) 认为语言能力表现在语言交际使用能力上。Canale和Swain (1980) 提出交际语言能力由语法能力、社会语言学能力、语篇能力和交际策略能力组成。其中特别要强调的是Bachman (1990) 指出交际语言能力由语言能力、策略能力和心理生理机制三部分组成:语言能力包括组织篇章能力 (如词汇、词法、句法、衔接、组织等) 和语用能力 (如言语知识和社会语言知识) ;策略能力是指在具体情景下运用语言知识进行交际的心理能力, 它是语言使用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是一种综合运用已掌握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言使用者的策略能力使其能将语言能力与知识结构和交际情境的特征联系起来, 例如当语言使用者的语言能力出现障碍时, 他的策略能力会起到某种补偿作用, 以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心理生理机制是语言交际时的一种神经和生理过程, 如在接收语言过程中使用的是视听技能;而在产生语言的过程中使用的是神经肌肉技能。

二、交际式语言测试的特点

国内外工作者论述综合得出交际语言测试有如下特点 (薛荣, 2008) :

1、真实性:能够体现出交际的真实需要, 交际双方之间必须存在信息差。交际的双方能够通过交流来得到自己所需的信息。

2、功能性:强调语言的任务性, 即使用语言是为了完成某项功能。

3、交互性:

考官与考生之间, 或者考生与考生之间要围绕某个话题进行交流, 双方不断地交换听或者说的角色, 尽量根据对方的需要提供信息。

4、情景性:

将语言测试置于一个真实的情景中, 明确规定考生所要扮演的角色和对方的角色。考生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相符的反应, 考察语言的得体性。

5、综合性:

在评分时要按照考生完成任务的综合效果来评定成绩, 即在评分过程中要综合考虑考生所使用的语言的准确性、得体性和流利性。

三、交际式语言测试理论对口语教学的启示

在充分肯定了交际式语言测试理论的基础上, 本文将着重从交际语言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任务的设计、口语第二课堂的开发等方面提出一些口语教学的思路和设想。

1、交际语言能力的培养

语言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不仅注重传授语言知识, 如发音规则、词汇知识、句型、语法知识、语篇知识, 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等, 来加强学生的基本语言知识的输入量。同时要注重传授语用能力包括言语能力, 即了解完成语言功能所需的语用规则、社会语言学能力即在特定社会语境中得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要避免传统的教学方法, 一味地将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成份作为一个离散系统, 并把语言构成要素进行分解, 应该培养学生在真正的语言交际中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策略能力在口语教学中有重要的地位。学校可以邀请学习策略方面的专家或者有经验的教师给学习者做专题讲座或者报告, 让学习者大致了解或者熟悉语言学习策略、语言学习策略的类别、语言学习策略的意义以及学习策略的训练方法。另外, 可以向学习者提供有关学习策略训练的材料、参考书目等 (程晓堂、郑敏, 2002) 。教师可以通过布置背诵短文、复述故事、描述图片、英语演讲等口语练习活动来促进学习者的口语学习策略的训练, 从而提高口语的策略能力;蔡小红 (2007) 指出心理能力主要是临场承受各种压力时的心理控制能力, 如适应陌生环境及面对不同的雇主、发言者和听众的能力。口语是在大脑思维引领下进行的即时、动态的产出性活动。周秀苗 (2008) 提出英语口语学习中的焦虑情绪主要指学生在学习和运用英语过程中产生的害怕、不安、紧张以及自我怀疑等不良感觉。教师可以尽可能参照现实情景来设计任务, 使学生在模拟的现实的场景中得到预先的体验尝试, 从而降低学生在真实交际环境下的焦虑感;教师要抽出时间, 对学生进行心理技术的指导和训练,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口语活动, 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和习惯, 缓解学生开口说英语时的焦虑情绪, 使学生们敢于开口, 乐于开口;此外, 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理性信念, 防止出现“僵化的要求”, 例如“口语的表达必须完美”, 这一信念无疑会让学生在面对听众时表现地更加焦虑不安, 不利于口语能力的提高。

2、课堂教学任务的设计

口语课堂上, 教师应采用各种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唤起学生积极参与英语口语练习的意识。值得提出的是课堂口语任务的设计应遵循一致性、兴趣性、真实性、自主性的原则。口语练习的活动要与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相一致, 难度较大的活动容易让学生产生挫败感, 不利于口语活动的顺利展开。教师要本着合理利用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的理念, 运用学生喜欢的音乐、电影、人物、游戏等热门话题来设计有针对性、有层次、有目的性的课堂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 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提高口语课堂教学。同时, 教师应当模拟和展现生活中的多种真实场景, 话题的选择应能满足考生未来的交际需要, 让学生们在这种模拟生活化的英语环境里, 通过讨论、辩论、访谈、对话、角色扮演等, 提高语言应用的能力。在传统的教学中, 学生是教师灌输知识的被动接收者, 学习内容、方式、时间都是教师设计安排, 学生失去了自我表达的机会。因此, 教师应该从管理者变为指导者、协助者, 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精心地指导和督促, 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心理状态, 最终实现自主式学习。

3、口语第二课堂的开发

(1) 丰富多彩的校园口语活动

H.H.Stern (1983) 认为传统教学导致了“无用知识的堆积, 实际语言要比我们看到和分析的语言形式复杂的多, 通过课堂分析学得的知识并不能自动的应用到实际的语言交际活动中去, 交际能力的培养需要经常性的语言交际实践”。鉴于此, 学校应该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教师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课外多听多说, 定期组织学生开展以班为单位, 以系为单位, 直到全校范围内的丰富英语课外活动。例如, 通过参加外国专家的讲座来了解英美国家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开办英语角、组织英语演讲、英语话剧比赛、英语文化节、英语晚会等活动来加强口语交流的机会。

(2) 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

网络平台有着丰富的英语教学资源, 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提供大量的英语口语教学素材。学校要注重网络平台的开发和建设, 在口语资源库中为不同英语基础的同学设计不同训练模块的练习任务, 开办网络自主学习中心, 加强教学设备的管理维护和学习资料的建设共享, 为学生口语练习提供场所。此外, 教师还要建立口语学习资料库的自主学习监控体系, 要通过网络掌握学生自主学习的出勤情况、训练速度等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口语练习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利用网络的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媒质产生的动静结合的画面来激发学生学习口语的兴趣 (高德新、于秀金, 2008) 。同时, 学生们也要善于抓住机会学习机会, 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等方式加强同学间的英语交流, 通过网络向教师提出问题和请求指导, 或者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体会。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来结交英语国家的朋友, 多和他们沟通交流, 了解他们使用的语言的结构、交际模式、说话的思维及心理以及语言的文化观念等等, 让口语表达更加地道。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自由选择学习对象, 确定学习的进度。此外, 学生可以随时进入学校的网络资源库根据自己的水平与需要调用资源库的各类学习资料进行自主学习。

四、结语

口语教学折射着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实际水准。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 用交际式语言测试理论指导大学英语口语教学, 使大学英语口语教学跨上一个新台阶, 使语言教学达到最终的目的——交际。

参考文献

[1]Bachman, L F.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81-110.

[2]Canal, E M&Swain M.Theoretical base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J].Applied Linguistics, 1980 (1) :12-47.

[3]Hymes.D.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M].Harmondsworth:Penguin, 1972.

[4]H.H.Stern.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5]程晓堂, 郑敏.英语学习策略:从理论到实践[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6]蔡小红.口译评估[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7.

[7]高德新, 于秀金.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外语电化教学, 2008 (5) :21-25.

[8]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9]薛荣.交际语言测试:理论模式与评估标准[J].外语教学, 2008 (8) :68-71.

[10]周秀苗.英语口语教学中学生焦虑情绪的矫正[J].教学与管理 (理论版) , 2008 (4) .

生活实践式的口语交际教学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口语 语言 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口语交际能力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在素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语文的功能有了新的定位。《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应当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可见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过去,语文教学也十分重视口语训练,但忽视了语言的生活实践交际功能。新课程标准的明确规定,使语文的交际功能尤为突出。在口语交际训练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与人交流的意识、能力和习惯,其最突出的特点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这充分体现了语文的交际功能。而口语交际正是小学语文教学围绕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所设置的一项教学内容。那么,本人就口语交际的重要性和怎么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等方面的探讨,来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

一、小学生口语交际的现状及分析

口语交际是母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有这样一种观念,语文的学习主要是书面语的学习。在我国语文教学中,口语交际一直处在被忽视的地位。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口语交际作为一种重要的语文素养被提了出来,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语文综合能力一起在每个学段的目标中都有明确的要求。因此,在开展课标下新一轮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口语交际教学研究就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尽管如此,由于缺乏必要的教学策略、评价手段和方法,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发展仍处于自发的阶段。广大教师逐渐认识到口语交际能力是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推行新课程标准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明确提出口语交际问题,首先是针对当前我国学生整体上口语交际能力不高的现状提出来的。我国中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总体上存在一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相对下降的趋势。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在我国语文教学中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由于长期受“应试”倾向的影响,重知识、轻能力,重书面、轻口头的现象根深蒂固,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我国中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发展较慢。这些都成为了学生在未来发展中迈向成功的绊脚石。

二、培养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

1、创设情境,激发口语交际的兴趣

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无论干什么,只要有兴趣,便有了自觉性。进行口语交际训练也是如此。激发他们的兴趣,就等于激发他们的自觉性,这便成功了一半。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口语交际兴趣的重要途径。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

首先,老师生动的语言,便可以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情境,使学生的大脑里充满神奇的想象,欲罢不能,丰富的想象使他们想说,争着要说,比如,《倔强的小红军》的教学中,让学生闭上眼睛,那凄凉艰难的声音伴随着老师生动的语言描绘,使行军过草地时勇敢面对困境不畏牺牲的情景再现在学生的脑海,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丰富的想象使学生争着诉说,变“要我说”为“我要说”。阅读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了训练,又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想象能力。

其次,现代化教学媒体的运用,为学生营造一个身临其境的场景,使学生有话想说。现代化教学媒体的运用,是创设情境的重要手段,它直观形象,帮助我们生动地再现了情境,达到其他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效果。如在教学《鲸》中,我把齿鲸和须鲸的动画图像利用电脑屏幕投影出来,齿鲸和须鲸怎样呼吸的样子就历历在目。学生兴趣盎然,争相介绍它们是怎样呼吸的,说得活灵活现,口语交际能力得到了培养。

另外,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把表演、游戏、角色扮演等引进课堂,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语言环境,提高口语交际的兴趣。例如,《滥竽充数》这寓言具体故事性和趣味性。我在教学之后,让学生把“南郭先生逃走后会怎么样”来续写这个故事,写好后再修改,再让学生上讲台说故事,看谁编得好,讲得好。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了讲故事,积极性特别高,说得也特别好。

2、丰富说话内容,使学生有话可说

(1)密切联系生活实践,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活动和交往是发展的源泉。正是现实生活的需要,口语交际训练最终要回归到现实生活的应用中去。所以说,现实生活是口语交际训练最好的课堂。老师要密切联系现实生活,进行言语交际训练。比如家里来了客人,你是怎样接待客人的;你是怎样认识新朋友的;遇到困难时,你是怎样请求帮助的……。诸如此类,都是生活中的小镜头,老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表演再现情景,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2)开展各种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口语交际训练可以结合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进行。比如,我们学校每年都举办读书节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文艺晚会,背古诗比赛等,这些都是锻炼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很好的平台。除此以外,我还积极开展各种活动,例如在语文综合课让学生上讲台朗诵诗歌,讲个笑话,或者说一句名言,读自己最好的作文,又或者说说自己近来最开心的事情等等。这样的做法,丰富了学生的生活,既积累了说话材料,又激发了说话兴趣,活跃了思维,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

(3)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课文是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典范,也可以成为学生口语训练的内容。很多课文故事性很强,有些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如扮演小导游、讲解员、推销员的身份,向人们介绍某个景点,讲解某些知识,某种产品。这样既使教学活动生动有趣,又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训练。

三、语言要规范,落落大方,文明有礼

新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要文明礼貌。为此,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1、老师规范化的语言是学生习得的规范化语言的表率。老师的一举一动都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因此,老师要注意自身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化,语言要简洁、生动,表达要清楚明白。2、在口语交际过程中,要注意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对学生在说话、交际过程中出现用词不当,表达不清楚时,老师要迅速、准确地指出,并启发学生用规范化的语言来表达。3、尽量开拓规范化语言的环境,积累语言。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等途径,多听、多记、多练,不断规范化语言,并在交际中应用。4、提醒学生在交际过程中要注意文明礼貌。讲文明礼貌,指在交际时举止要大方有礼。在训练中,要正确引导学生使用肢体语言,纠正不良的习惯,与人说话时眼睛要看着对方。

交际式语言教学 篇3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语言交际发展,情境体验,教学模式

英语教学是学生学习思考和积极探究的过程, 也是师生互动的必然载体。课堂教学应该在学生自我实践、互动交流的基础上,多让他们获得深刻体验,从而提高问题探究和解决的能力。依据英语语言感知生成规则, 多从情境中活化教材资源,引导他们在相互交流中主动表述自己的认知感悟。基于语言交际性功前提下的教学模式活化和思维方法转变, 更利于帮助学生有效探知感悟点, 便于他们在主动学习中形成更为科学有效的学习思维方法。

一、提出问题

“哑巴英语”一直是困扰教学的难题,学生不敢言、不会言是其通病。剖析上述问题,一方面,缺少必要的环境支撑引导,使得学生在语言表达上不能产生主动交流的欲望。另一方面,学生语言交流的机会较少,教师对真正放手让学生交流仍有顾忌。

二、英语交际对情境与体验的指导意义

英语交际是学生学习认知和主动表达英语的过程, 是基于一定语言情境背景下的外化体现, 是学生对英语认知和表达交流的互动总结。依据英语交际发展,注重从情境中活化资源,帮助学生在熟悉的氛围中积极探索和主动探究,产生正面导向迁移作用:(1)激发学生大胆表达的激情和兴趣,彰显人文关怀教学理念,改变被动应付的学习尴尬局面。 (2)有效丰富课程资源,帮助学生形成深刻全面的认知感悟印象。 (3)能使得学生在彼此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增强理解体验, 有效强化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情境体验模式运用策略

(一 )创设自由表达情境 ,让学生有话可言 。

为学生创设自由的表达情境, 多给他们创造积极探知的环境, 更能使得他们有针对性地了解学习资源和深悟表达内涵。以自由为特征创设相关表达学习情境,能使得学生有效调整自己的认知感悟思维, 便于他们在相关情境中有更多的话题表达。

围绕学生表达需要创设自由情境, 以丰富教学资源为基本前提,多给学生提供多样化和可探究性的氛围,利于他们在轻松的背景下主动交流。按照课程学习内容和学生生活认知感悟,突出自由和宽松,让学生真心感受到情境的引导促学作用。围绕课程学习内容,多给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表达话题,让学生在感受到英语丰富性的基础上,灵活选择相关的内容予以表述。尝试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为课程创设相似的情境,帮助他们在熟悉的情景中主动表达自己的认知和感悟。允许学生针对各自的理解感知,尝试从教材资源中找出可自由交流的话题,引导他们在发挥想象力的基础上主动表达。

情境活化内容, 使得学生对英语内容产生主动表达和互动交流的激情与欲望。例如,在译林版《英语》(下同)七年级下册Unit 1“Dream homes”的Reading A“Homes around the world”教学中,不妨利用多媒体展示世界各地奇异的房屋,建议学生就“What do you find from the beautiful homes around the world?”进行表达交流,帮助他们打开认知思维。在此基础上,建议学生结合文章表达主题内容, 围绕“What is your dream home?”“How do you introduce your favourite home?”等进行主题演讲 ,帮助他们在自由表达中不断强化识记,增强主动表达的信心。

(二 )运用师生对话互动 ,给学生畅言机会 。

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关注他们的学习难点和重点,是加强师生互动的必然前提。运用师生对话互动的方式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 能使得学生在畅所欲言的过程中不断调整理解感知思维,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语言表达的激情。

师生对话模式能使得学生带着主动探知的激情和胆量,给他们更多的自由表达话语权。关注学生的认知差异和发展需要,多给学生准备多样化的交流题目,让学生能够在灵活选择的过程中获得更多表达自主权。多让学生有自我表达的机会,认真聆听他们的语言表达,多给他们以鼓励,帮助他们带着激情参与师生对话互动。针对学生的表达,教师不妨在学生“口想言又止”时 ,多给他们提供参考性的意见和建议 ,帮助他们在反思中获得更多体验。

运用师生对话的模式来活化教学过程, 能帮助学生不再感到畏惧,让师生之间的交流更为亲切和自然,帮助学生增强表达的信心。例如,在八年级下册Unit2“Travelling”的ReadingA“Welcome to Hong Kong”阅读引 导中 , 不妨围绕 “Where didyou visit?”和“Can you tell me what do you get from the wonderfulplace?”,鼓励学生和教师进行对话交流 ,帮助他们及时调整认知感悟思维。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和教师交流,能在引出相应话题的基础上,自然导入文章内容,并引导学生就“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Hong Kong from the article?”主动和教师对话,帮助他们深化阅读感知。

(三 )借助小组合作交流 ,帮学生各抒己见 。

学生在自由互动中感知更利于他们记忆, 能更好地展现他们的学习活力和动力, 便于他们在实践交流中促进理解向理性感悟转变。小组合作使得课堂教学情境氛围更为活跃,帮助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有效地发现更多学习内容。小组合作模式运用,能使得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彼此学习,在相互借鉴中提高综合语用能力。

小组合作探究模式运用, 能使得学生对语言表达认知有更为全面的了解。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关注重点上,应多关注学生的群体性互动交流需要, 以层次性和多样化的思维题目为导向,引导他们在相互讨论、争辩交流和对白尝试的过程中不断主动表达。小组合作交流模式运用,便于学生在主动表达意见和建议的过程中主动发现自身语用技能问题, 找到更为丰富的感知体验和学习思考方法。教师则对学生的合作交流予以必要指导和点拨, 鼓励他们在主动尝试的过程中大胆表达认知感悟,形成“我要表达”的主动学习意识。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 能使得学生在团队化学习过程中获得更为真切的感知体验。例如, 在八年级 上册Unit 5“Bird-watchers”的Reading“Birds in Zhalong”教学中 ,根据扎龙的有关特点,建议学生围绕“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Zhalong?”展开交流,帮助他们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深化理解感知。在此基础上,建议学生就“What do we should do for wild birds?”和“Why do the birds need place as Zhalong more and more?”等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帮助他们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感知。

(四 )搭建自由展示平台 ,请学生大胆表现

以帮助学生展示学习才华为根本, 多给他们搭建交流平台,能使得他们在争相争辩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和交流。运用自由化展示的平台鼓励学生大胆表现, 能使得学生带着激情主动学习,更利于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动力。

按照课程教学任务要求,针对学生在语言表达中的表现,多给他们搭建展示的平台, 帮助他们在活化理解感知的基础上增强学习的信心。在搭建过程中,一方面,突出“主题”性,针对课程教学内容,围绕作业展览、手抄画报、书面表达等方面实行集中性展览,帮助学生学习理解。另一方面,注重“激励”性,多给学生欣赏和肯定,让他们在受到鼓舞的过程中获得信心和动力,帮助他们增强学习的内驱动,提高英语学习激情和自我效能感。

四、情境体验模式运用的几点反思

情境体验模式运用, 在最大限度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和认知需求的基础上,使得学生在自然情景中深思、自由互动中交流、自信展示中增能,帮助他们获得更为全面的体验。在模式运用中,多给学生搭建宽广舞台,在情境创设上体现“真”字,再现学习内容,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感知中有所发现;在互动交流上彰显“活”字,多给学生争辩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自由表达中展现学习活力潜能;在才华展示上凸显“广”字,以宽容的心理和发展的眼光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 帮助在他们多元化、全方位的展示过程中不断增强他们学习的内驱动力和潜能。

交际式语言教学 篇4

关键词: 任务型语言学习    交际语言教学    语言能力    交际能力

一、交际语言教学(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1965年,乔姆斯基提出关于语言的“能力”和“行为”两个概念。乔姆斯基认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只是能力,语法是对能力的描写,而行为只是能力的外在表现,描写行为不能揭示语言的本质,因而没有必要研究行为。针对乔姆斯基的能力观,海姆斯(D.Hymes)提出“交际能力”理论,认为语言“必须有运用规则,否则语法规则就会没有意义”。海姆斯借用乔姆斯基的“能力”概念作为自己论述的出发点,他的交际能力理论实际上补充和完善了乔姆斯基的能力概念。但是,乔姆斯基的能力是高度抽象的内化的普遍的能力,而海姆斯谈论的“交际能力”实际上是乔姆斯基不屑一顾的非常具体的外化的特定的“行为”能力,即“在具体环境中语言的实际运用”的能力。海姆斯的交际能力包括语言的“可能性”、“可行性”、“得体性”及“可接受性”,使人类对语言本质的认识发生革命性的飞跃。海姆斯认为,至关重要的甚至不是“对语言是如何结构的更好的理解,而是对语言是如何运用的更好的理解”。语言教学实践者早就抱怨,由于注意力集中于语言结构的结果,学习者接受了几年“正式的英语语言教学”之后,“实际运用语言和理解语言运用的能力”常常仍然不足。他们也许完全具有语言结构能力,但不知道最简单的实际运用。我国(因为“十年动乱”滞后)在1980年代中期进行的代号为EATGEM84的测试证实了我国外语教学存在同样的问题。海姆斯关于语言结构和语言运用的见解回应了当时对结构途径的“听说法”(audiolingualism)的普遍不满,对语言教学实践立即产生巨大的影响。

海姆斯革命以后,在教学方法方面,卡纳尔(M.Canale)和斯威恩(M.Swain)提出“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及“策略能力”四个模式,使交际能力理论具有语言教学指导意义,随之产生交际语言教学(CLT),尝试怎么教的问题。这就是以交际能力理论为基础的交际途径(communicative approach)。交际途径之前的所有传统的途径都以语言能力为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而交际途径作为指导语言教学的理论原则与传统途径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它以培养交际能力为最终的教学目的。这是语言教学理论的革命性飞跃,交际途径顺理成章地被当做是最先进最科学的语言教学理论而风靡一时。但是,由于语言学理论对语言教学实践的技术性的具体指导方面的局限,更由于当时针对完全具有语言能力却不具有交际能力问题的矫枉过正,国内外交际语言教学的尝试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偏差,使语言意义成了交际语言教学过程中各种教学活动的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内容。弱式交际语言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学习者不仅必须学习语言,而且必须学习如何使用语言。弱式交际实际上直接回答了上述对强调形式的传统语言教学结果的普遍不满,因而它假定学习者已经掌握一定的语言形式,因而教师的首要职责是保证学习者已经掌握的语言形式能够有效应用于教学活动的交际目的。强式交际语言教学的基本思想是语言知识(主要指对语言运用的理解即语言的运用规则)不是交际活动的前提而是交际活动的结果。强式交际实际上间接反映了上述海姆斯的见解即至关重要的“是对语言是如何运用的更好的理解”,因而它不在意学习者是否已经掌握一定的语言形式/用法,因而教师的唯一职责是通过教学活动保证学习者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培养交际能力。弱式和强式的区别在于它们作为语言教学课程的基本思想和基本目标不同,前者是“学并用”什么即学习语言的运用、进行交际行为,后者是“用而学”什么即旨在掌握语言的运用规则、培养交际能力。

二、任务型语言学习(task-based learning)

与此同时,在批判结构主义途径的大气候下,应用语言学实践者继续探索语言形式教学的应用语言学价值,探索如何让学习者学好语言形式提高语言能力。普拉琥(N. Prabhu)为了探索学习者“学习结构”的最好方式而尝试任务途径,并因此而成为任务型语言学习的先行者。在有名的班加罗尔实验之前,他曾经做过他称之为结构—口语—情景途径的尝试,但是他后来将实践探索的注意力从“如何教”转向“如何学”,尝试用自然途径取代结构—口语—情景途径。他的基本思想是,“语法是作为意义实现的功能而习得的”,而“意义是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实现的”,虽然“方法不使用于语言本身而使用于解决问题的活动”,但是“这样明白无误的专注问题要素必然会将注意力引向表达问题要素的语言要素”。交际途径原理以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即交际能力为最终目的并因此而区别于其他所有语言教学途径,所以否定“语言教学交际目的”就是从根本上否定交际途径。

学习者在课堂活动中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普拉琥所指的通过解决问题而实现意义的过程,而问题的解决需要语言形式作为意义实现的枢纽功能,这样会“让与任务相关的语言发挥作用”。因此,学习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一定会注意到语言的形式,这样就如同儿童在玩耍嬉戏时自然地、偶然地习得母语一样,学习者会自然地、偶然地习得二语。

三、TBL与CLT之间的本质区别

任务型语言学习与交际语言教学的相似之处在于课堂活动,但是这种相似只是表面的。如果以有没有课堂活动甚至以课堂活动是不是交际活动作为判断的标准,就没有办法区分本质不同的各种语言教学途径。传统途径的语言课堂并非没有“活动”,典型的传统教学法“听说法”就有“交际活动”。传统语言教学只是没有把交际活动即语言的实际运用和语言实际运用的规则作为教学内容列入教学大纲,只是没有着意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没有以交际能力作为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所以,不能以有没有任务/活动、交际的或非交际的任务/活动区别任务型语言教学和交际语言教学的本质。

传统语言教学途径的课堂交际活动的目的不是培养交际能力,而是用来达到其教学目的的语言能力,被批评为非交际的。交际语言教学的课堂交际活动的目的是语言的意义,是语言的实际运用和语言实际运用的规则。因此,交际语言教学根据功能意念的难易深浅或轻重缓急安排教什么和什么时候教什么。传统语言途径的教学大纲是语法词汇大纲,以语法项目、词汇项目规定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Yalden, Janice. Principles of Course Design for Language Teaching[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Chomsky,N.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M].Boston:MIT Press,1965.

[3]Hymes, D. H. 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1971)[C].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Teaching.Ed.C.J.Brumfit and K. Johnson.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9.

[4]Howatt,A.P.R.A History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5]Widdowson, H. G.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as communication(1972)[C].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Teaching. Ed. C. J. Brumfit and K. Johnson.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9.

生活实践式的口语交际教学 篇5

一、创设情境, 激发口语交际的兴趣

新课程标准实施后, 将原来的说话训练改为如今的口语交际。要上好这门课, 作为老师是得花一番功夫。我们知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无论做什么, 只要有兴趣, 便有了自觉性。进行口语交际训练也是如此。激发他们的兴趣, 就等于激发他们的自觉性, 这便成功了一半。创设情境, 是激发学生口语交际兴趣的重要途径。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首先, 老师生动的语言, 便可以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情境, 使学生的大脑里充满神奇的想象, 欲罢不能, 丰富的想象使他们想说, 争着要说, 我发现, 小学生年龄越小, 思想越是最保守;年龄越大, 越是不愿开口 (他们考虑多, 爱面子的思想严重) 。因而如何营造这个“说”的氛围, 必须分高低年级进行。低年级学生年龄小, 好动, 感性思维大大优于理性思维。他们往往善于把自己看到的, 观察到的东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比如, 《倔强的小红军》的教学中, 让学生闭上眼睛, 那凄凉艰难的声音伴随着老师生动的语言描绘, 使行军过草地时勇敢面对困境不畏牺牲的情景展现在学生的脑海, 学生犹如身临其境, 丰富的想象使学生争着诉说, 变“要我说”为“我要说”。阅读教学变得生动活泼, 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了训练, 又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想象能力。其次, 现代化教学媒体的运用, 为学生营造一个身临其境的场景, 使学生有话想说。现代化教学媒体的运用, 是创设情境的重要手段, 它直观形象, 帮助我们生动地再现了情境, 达到其他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效果。如在教学《鲸》中, 我把齿鲸和须鲸的动画图像利用电脑屏幕投影出来, 齿鲸和须鲸怎样呼吸的样子就历历在目。学生兴趣盎然, 争相介绍它们是怎样呼吸的, 说得活灵活现, 口语交际能力得到了培养。另外,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把表演、游戏、角色扮演等引进课堂, 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语言环境, 提高口语交际的兴趣。例如, 《滥竽充数》这寓言具体故事性和趣味性。我在教学之后, 让学生把“南郭先生逃走后会怎么样”来续写这个故事, 写好后再修改, 再让学生上讲台说故事, 看谁编得好, 讲得好。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了讲故事, 积极性特别高, 说得也特别好。

二、丰富说话内容, 使学生有话可说

1. 密切联系生活实践, 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活动和交往是发展的源泉。正是现实生活的需要, 口语交际训练最终要回归到现实生活的应用中去。所以说, 现实生活是口语交际训练最好的课堂。老师要密切联系现实生活, 进行言语交际训练。比如家里来了客人, 你是怎样接待客人的;你是怎样认识新朋友的;遇到困难时, 你是怎样请求帮助的……诸如此类。

2. 开展各种活动, 丰富学生的生活。

口语交际训练可以结合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进行。比如, 我们学校每年都举办读书节朗诵比赛, 讲故事比赛, 文艺晚会, 背古诗比赛等, 这些都是锻炼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很好的平台。除此以外, 我还积极开展各种活动, 例如在语文综合课让学生上讲台朗诵诗歌, 讲个笑话, 或者说一句名言, 读自己最好的作文, 又或者说说自己近来最开心的事情等等。这样的做法, 丰富了学生的生活, 既积累了说话材料, 又激发了说话兴趣, 活跃了思维, 使学生有话可说, 有话要说。

3. 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言, 积累语言的典范, 也可以成为学生口语训练的内容。很多课文故事性很强, 有些可以通过角色扮演, 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如扮演小导游、讲解员、推销员的身份, 向人们介绍某个景点, 讲解某些知识, 某种产品。这样既使教学活动生动有趣, 又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训练。

总之, 口语交际训练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密切联系生活实践, 创设情景, 多途径地训练, 让每个学生想说、乐说, 大胆地、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

摘要:口语交际作为一种有声的语言, 它主要是依靠口语进行双向或多向的信息交流的一种活动。小学生应当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 在各种交际活动中, 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 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在教学中, 通过营造口语交际的氛围, 创造口语交际实践机会, 可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并拓展口语交际的空间。此外, 口语交际还应注重互动性与交际性, 可在交际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使口语交际更具鲜活力。

浅谈交际语言教学法 篇6

关键词:交际语言教学法,学习者中心原则,教师角色,教学实践

交际语言教学法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Approach) 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 主要包括两大部分, 即教学大纲 (syllabus) 和交际法 (communicative methodology) 。教学大纲详细说明教什么, 交际法说明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如何教。交际法指的是地道地使用语言的一整套方法。它要求学习者正确使用语言取得的真正的表达效果。在交际语言教学中, 交际法总是居于重要的中心地位, 这一点已在英国及其它国家的语言教学中获得认可。英国的应用语言学家强调语言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语言交流的能力上, 而不是过多地强调掌握语言结构。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 交际语言教学法的内涵规模扩大了很多, 不论是美国还是英国的交际法支持者, 都把交际语言教学法看作是一种方式。

一、交际语言教学法的主要观点

交际语言教学法视交际语言能力为教学的目标。在语言学习中, 交际是中心, 上下文要素是中心, 并且需要在广泛的社会文化的上下文中去研究语言。强调语言学习需要通过交流, 这不仅仅是一个活动问题, 而且存在把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插入到语言学习中的问题, 也是一个刺激语言系统本身发展的问题。“学习是为了使用英语”, 即必须通过使用语言来学习语言。强调使用集体学习的方式, 而不是个人, 学生理解失败实际上是大家共同的责任, 既不是讲话人的过失, 也不是听话者的错误。成功的交际是由于坚持不懈地使用语言而完成的。并且认为学习语言技能的四个步骤顺序是听、说、读、写, 认为语言知识和交际技能是相互依赖的。

二、交际语言教学法的基本原则

1. 语义集中原则 (Meaning-focused)

语义集中法要求按照谈话水平进行交际。说话人的意思是从语言使用的整个情景当中取得的, 而不是孤立地从单词或句子中取得的。因此, 交际活动应该采取措施保证教与学在谈话和前后关系中进行。语义集中法要求不必过于计较说话时出现的错误。只要学生在交际活动中能够清楚地表达他们的意思, 教师不要打断他们的讲话, 不必纠正他们的错误。因为错误是没有掌握第二语言规则的学习者的一种有规律的偏差, 是他们学习第二语言这一阶段的常见现象。教师应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些错误, 帮助学习者自己来认识和纠正这些错误。

2. 学习者中心原则 (Learner-centred)

我们必须意识到是学生在学习语言, 而不是教师。因此, 交际法要求把学生放在中心地位。教师和学生应当成为语言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学习者中心原则指的是学生积极地参加使用和思考语言的活动。他们应该按照他们接受的语言输入 (language imput) 得出关于语言行为的一般规律。事实上, 学生自己是语言的分析者, 他们能从其阅读和写作的语言中得出自己的语言行为规则。他们在课堂上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 而应当在交际和相互作用中起主要作用, 积极地参加学习活动, 有时学生与教师协商学习活动也是必要的, 这样可以使这些活动适合他们的学习需要。教师则肩负着创造课堂环境和气氛的重要作用, 引导和组织学生进入交际活动, 必要时提供适当的指导。

3. 任务调整原则 (Task-oriented)

交际法认为, 交际场合对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我们在课堂上给学生安排活动和布置任务让他们操练, 他们就会有一个实际使用语言的场合。交际任务和交际活动在语言教学中不仅应有真正的地位, 而且必不可少。没有这两条, 我们就无法达到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目的。这样的活动和任务包括推理、协商、问题的解决等等。这些活动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 如小组活动、两人活动、个人活动和分角色活动。学生应当成为语言节目中的一个角色。在许多情况下, 为完成演出任务和举行交际活动, 需要创造一定的条件和气氛。

4. 真实性原则 (Authenticity)

真实性原则要求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真实的语言, 即应当是在交际活动中真正使用的语言, 而不是为了非交际目的人为编织的语言;课堂上的交际情景应当尽可能与真实生活情景相似;任务和角色应当是真实的, 在表演任务和担任角色方面, 学生应该有一个交际目的和交际愿望;学生的语言输出量 (output of language) 应当是无法预见的和创造性的, 他们的语言应当有语言形式的变化, 而不只是显示掌握教师所教的语言的单一的形式。

5. 一体化原则 (Integrated)

一体化原则要求把听、说、读、写的教学结合起来, 以便把语言和交际能力紧密地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 当我们布置一个旨在提高阅读技巧或能力的作业时, 我们应当把它与写作等技巧或能力联系起来。这个原则也要求在交际中使用非语言手段 (non-verbal means) , 如在课堂上可以使用面部表情 (facial expressions) 、手势 (gestures) 、身体运动 (body movement) 、标记 (signs) 和图表 (charts) 等, 因为它们是交际手段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三、交际语言教学的基本要素

1. 目标

如同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任务一样, 交际语言教学大纲也有其目标指向。它以培养流利的口语和语意的理解能力为重点的目标, 特别强调语言学习要通过实际交际, 在使用中学习语言, 课堂活动应把集中设计的语言资料, 通过完成任务 (作业) 的媒介, 来达到传递信息和分享信息的目标。

2. 备课大纲

大纲的本质一直是交际语言教学的中心。它所阐述的是学习外语时需要使用外语的典型情况:如它们可能需要讨论的话题:Talking about Travel Experience、Talking about the Weather;如它们需要的语言功能:Introduction、Education、Shopping;如它们在语言交际中使用的概念:Describing something、Asking about Admission to a school、Agreement and Disagreement。大纲试图说明的是使用什么样的方法, 在用外语交际时才能达到一个理想的熟练程度。

3. 教学活动形式

在交际法的教学活动中, 与交际方式相一致的练习形式和活动的范围是无限的。练习的目的是使学生在交际中能达到交际大纲的要求, 并且建议把这样的交际过程作为分享信息, 讨论意义和相互影响的有效方法。这样的课程设计可以采取很多形式, 如Group discussion/debate, Pair work, Games, Role play, Free talk, Error correction等。

4. 教材

语言材料直接影响课堂反馈质量和语言使用的方法, 这说明教材在促进交际语言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把交际语言教学中使用的教材分为三种:

一是以课文为基础的教材, 有许多课本是直接提供给交际语言教学法使用的;

二是以任务 (作业) 为基础的教材, 指的是提供给各种各样的游戏、角色扮演、模仿和以作业为基础的交际活动所使用的材料, 如练习手册、提示卡片、活动卡片、实践材料和小册子;

三是以实物为基础的教, 指的是来自实际生活的材料, 如画片、广告、杂志、报纸或语言交际活动所使用的录音和视听材料。

5. 教师和学生的角色

在交际语言教学中, 教师的责任是组织课堂活动, 进行语言交流, 实践语言模式。教师作为语言材料的组织者, 同时教师本身就是语言材料, 教师是课堂活动步骤的设计者和指导者, 并能大量地提供符合课堂实际的知识和技能, 并具有实际教学、观察学习和课堂组织的经验。学生作为一位谈判者, 跻身于学习过程和学习目的之间, 活跃在小组或全班的活动中, 直接影响课堂活动, 充分发挥谈判者的作用。学生应尽可能多地贡献出他们在课堂上所获得的信息、知识和技能, 学习是在一种相互依靠的基础上进行的。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发现交际教学法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教学效果, 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跟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 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他们的钻研精神和自学能力, 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相互作用, 注意语言的运用能力, 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但是在运用过程中也应注意以下问题:

交际教学法的运用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虽然不再处于主导地位, 但是教师的作用并没有削弱反而加强了。和传统教学法相比, 教师在交际教学法的运用中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课前教师要做全面充分的准备工作, 在课堂上要有效地组织和引导课堂活动, 随时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 教师必须拥有渊博的学识和良好的应变能力。

在学生方面, 由于许多学生长期以来接受的是传统的语法教学方式, 他们已经习惯了在教室中被动地接受老师所传授的语言知识。如果教师采用交际法进行教学, 在教学初期学生会感到不适应, 他们会认为, 课堂上老师不再讲授语言点和语法, 一节课下来似乎什么都没学到, 因此会迷惑和不知所措。对于这些学生, 教师应该帮助他们理解交际教学模式的基本思想, 转变原有的观念, 让他们知道并不是背下来一些语言结构就等于掌握了一门语言, 要学会运用才是最关键的。

此外, 在教学中我们并不是一味地强调完全运用交际教学法进行教学而摈弃其它的教学方式。交际教学法只是教学方法之一, 应该把多种教学方式有效地结合起来。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来看, 交际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它注重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而从专业知识、基本理论的教学而言,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不可或缺的, 只有在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这一前提下教师才能充分发挥交际教学法的作用。

五、结语

交际法的主要原则给英语语言教学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 对改变长期以来我国学生擅长阅读而不擅于听说的状况颇为有益。贯彻这一教学法, 编写一本好的教材至关重要。同时采用交际语言教学法对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新挑战。然而, 我们必须接受这一挑战, 才能训练学生更好地用英语进行交际, 从而将我国的外语教学提到一个更高的台阶上。

参考文献

[1]Widdowson.H.G: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 1978,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非语言交际与外语教学 篇7

从广义上来说, 一切不是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统称为非语言交际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关于非语言交际的定义颇多, 杨全良 (1990) 的定义是:所谓非语言交际, 就是通过使用不属于言语范畴的手段来传递信息的这样一个过程, 非语言交际的形式有很多种, 不像语言交际那样只有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 它涵盖了除使用语言和文字以外的一切传递信息的方式, 如面部表情、身体动作、触摸行为、声音暗示、空间利用、穿着打扮和其它装饰等, 甚至没有表情的表情、没有动作的动作, 这些都是非语言交际的有效途径;Samovar和Porter的定义是非语言交际包括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人为的和环境产生的对于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收者含有潜在信息的所有的刺激, 定义着重点在于:一是非语言交际是发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 包括从事交际交流的双方, 也就是说, 并不是任何一个动作都属于非语言交际的范畴。二是非语言交际既可以是有意识的, 也可以是无意识的。三是无论是哪一类非语言交际, 都必须包括潜在的信息。Malandro和Baker的定义是非语言交际是个人发出有可能在他人头脑里产生意义的非语言暗示的加工过程。

非语言交际的涵盖范围很广, 众多的分类方法也随之产生。毕继万 (1999) 将非语言交际分为四大类型: (1) 体态语, 包括基本姿态 (姿势和身势) 、基本礼节动作 (如微笑、握手、体触、女士优先等一些礼节动作) 以及人体各部分产生的动作 (如头部、面部动作、眼神交流、手部、臂部、腿部动作等) 。 (2) 副语言, 又称类语言或伴随语言, 主要包括沉默、话轮转接和非语义声音 (发音器官非语言声音、非发音器官非语言声音) 。 (3) 客体语, 包括化妆品、服装、衣饰、修饰物、家具及其他耐用和非耐用物品。 (4) 环境语, 研究的是人们为自己所营造的环境对交际交流产生的影响, 而不是自然环境的作用。环境语包括时间、空间信息 (如拥挤、近体距离、领地观念、空间取向、座位安排等) 、颜色、声音、灯光、标识、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等。

二、非语言交际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

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非语言交际, 对于课堂教学中的语言交际是一种非常有效果的补充手段。恰当而幽默的非语言交际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启迪学生的智慧,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教学双方心情舒畅, 教学气氛和谐, 从而有利于改善教学效果。

1. 体态语。

体态语即学生们最熟悉的body language, 也叫做身势语, 主要包括面部表情、眼神语、头部动作、手势语、身体动作和姿势 (站、立、走、蹲) , 是最为直观, 信息含量最大, 也是人们最为熟悉的非语言交际行为。体态语是人利用身体某一部分的形态变化来表达情感的一种辅助性语言表达方式, 是一种没有声音伴随的语言, 在外语教学过程中, 如果能恰如其分地将体态语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势必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具有适时且适当的面部表情, 如经常以微笑面对学生会给学生亲切感, 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学生也会对教师的教学进行默契的配合, 从而形成融洽的课堂气氛;同样, 在学生出现不注意听课的现象时, 并非一定要用语言表达教师的意思, 可以用眼神示意他, 这样既不会影响课堂教学秩序, 又不会伤害该学生的自尊心。眼神可以传递信息, 增强语言表达的魅力。要用眼神顾及到每一位同学, 并且给他们以鼓励, 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教师增进与学生的感情交流, 从而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手势是无声的语言, 提问学生时, 用手势给学生的回答予以暗示、提醒和点拨, 对启发学生回答似懂非懂的问题特别有效, 因为给学生以暗中点拨, 让学生不觉难堪、丢面子, 可以减轻学生的压抑感, 提高学习积极性。课堂提问是外语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真正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来, 但是要注意提问的方式, 否则会得到不好的效果。

2. 副语言。

副语言又称伴随语言, 一般是运用特殊的发音表达交谈中的伴随意思, 属于一种声音信息, 具有声音的特性, 包括音色、音高、音调、音量、音频及重音等特质。副语言表情手段运用得当可以对语言表达起到补充、辅助、强化的作用。运用的原则是协调、自然、一致。虽然它属于语言表达的一部分, 但并非指语言本身, 因而常被用来辅助语言的表达, 通过说话人语气的轻重缓急、高低强弱、语调的抑扬顿挫等就可以判断说话人的感情和态度。例如在课堂上出现了学生不注意听课、互相交头接耳等现象的时候, 教师就可以突然把声音停顿下来, 这样就会令全体学生非常吃惊, 所有人都会把注意力都集中在教师身上, 从而迫使开小差的学生把注意力重新放到课堂上来, 这样要比直接点名告诉他们不要说话要好得多, 不会太伤学生们的自尊心。很多教师都会有这样的一种教学方式, 就是在本单元知识点的重点难点讲述的时候, 会适当的加重语气, 或者把音量提高一些, 从而提醒学生对这部分知识重点掌握。

3. 客体语。

客体语又称物体语, 是非语言交际的另一种形式, 主要指教师的着装、教师所佩戴的修饰物和教学过程中利用的各种不同教学手段所体现或传递的信息, 一般都具有实用性和交际性两个特点。教师的服饰与仪表, 即教师的穿着打扮, 虽然是教师自己的行为, 但是作为教学艺术的一部分, 这一点能直接反映教师的精神面貌, 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否收到良好的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穿着整洁, 风格适当、不怪异, 这样就可以增强教师对学生的感染力和亲和力, 从而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反之, 如果教师的服饰仪表不得体, 不符合教师的职业身份, 则会在学生中失去应有的尊重, 教学效果自然会不容乐观。这些客观因素作为一个人的外在表征, 一方面能表明他的身份、地位和情趣, 起到改善人际关系的作用, 另一方面也可以表现人的心情和价值观念。另外客观教学手段作为外语教学课堂中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手段也是不可以忽视的。善于利用板书、图表、直观教具等客观教学手段能有效增进教学效果。清晰、适当的板书、图表等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系统性, 可以使学生对重点难点问题一目了然, 可以减轻学生的语言障碍, 从而有助于学生对另一种语言的掌握。例如在英语教学课堂中, 在讲授worth, worthy和worthwhile这三个单词的意思和用法的区别的时候, 单纯用语言进行解释说明, 很难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对比, 容易把三个词混淆不清, 如果教师利用图标的方式, 把这三个单词的用法列出来, 并配合相应的例句, 学生就会对这些区别和用法一目了然, 自然也会有利于记忆。

4. 环境语。

环境语主要包括时间语、体距语和颜色语, 课堂环境语言主要包括教室环境、座位安排和时间观。教室中的亮度、温度和墙壁主体颜色等因素都会对学生的情绪产生影响, 从而影响学生对课堂授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作为现代社会的教师, 不应该只是个教书匠, 只是站在三尺讲台上把教学内容告诉学生们, 而是应该充分和学生互动起来, 跟学生们更好地交流, 在授课过程中走下讲台, 走到学生中间去, 这样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并且能督促学生把注意力放在课堂内容上, 这也是一种非常好的非语言交际方式。另外教师应该有效利用课堂时间, 按时上课, 不拖堂, 尽量帮助学生在有效时间内提高学习效率, 不搞疲劳战, 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

三、结语

非语言交际作为现代教育教学方式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对外语教学起着非常有利的促进作用, 简单说可以调节师生关系, 增强教学效果, 利于教学展开, 开拓教学渠道, 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学习兴趣, 这些作用的最终结果就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使学生对目的语的掌握达到了更高的水平, 最终使学生自主学习, 真正掌握一门外语。

摘要: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语言学习者能够使用目的语进行交流的能力, 这就需要教学双方充分调动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识去参与理解并做出语言和非语言的反馈。在外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恰当运用体态语、手势语、副语言和环境语等进行非语言交际, 对提高外语教学的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非语言交际,外语教学,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SAMOVAR, LARRY A.PORTER, RICHARD E.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Beijing:Beij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2]陈文娟, 唐敏.非言语交际与外语教学[J].理工高教研究, 2007 (8) .

[3]刘丽华, 李明君.非言语行为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6) .

[4]毕继万.跨文化非言语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5]李杰群.非言语交际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英语交际语言教学的理解与运用 篇8

一、交际语言教学不仅是教学形式, 而且是教学思想

交际语言教学思想的核心就是要把语言作为一种交际的工具来教、来学、来使用, 要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语言获取信息与人交流。笔者认为, 对于交际语言教学应该这样理解:

1. 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在于用英语进行交际

培养小学生在真实生活中运用英语的能力是小学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为实现这一目标, 教师必须树立交际语言教学的理念, 即课堂上所安排的一切教学活动, 都必须通过创设交际情景, 使学生掌握最基本、最常用的口头和书面语言, 并能在真实生活中运用。同时, 教师对教学效果的检测和评价也应该体现交际语言教学的思想, 而不应该把交际语言教学仅仅理解为在课堂上的一种双边或多边的活动形式, 更不该把英语课上成语言点知识课而让学生机械地背诵语法规则。

2.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很多学生觉得英语学习是枯燥无味的, 其根源在于课堂教学方式是单向的, 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实际上, 英语课是一种“技能”课, 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是学生自己“练”会的, 而不是教师“教”会的, 学习技能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才能获得。教师只有树立交际语言教学的理念, 才能贯彻“精讲多练”的原则, 抽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练习。教师可以让学生采取灵活多样的练习方式, 如学生结对互练、小组和全班集体操练等;活动类型可采用观摩、游戏、表演和比赛等, 要做到针对性强, 人人参与。

3. 要认真创设交际的情景

在情景中学、在情景中用是交际的基本原则。教师要尽可能通过表情、手势、实物等使学生明白句子的意思和使用场合, 使学生能把语言和它表达的情境直接联系起来, 做到听到句子, 就想到情景;看到情景, 就能用所学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上课时, 笔者使用歌唱、舞蹈、讲故事等形式呈现教学内容, 跟学生一起唱、一起跳, 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又如, 在教学生一些动物名称的单词时, 笔者通过简笔画、多媒体课件展示要学的动物名称,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活其大脑兴奋点, 提高学习效果。通过这些情景创设的方式, 既能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充分表现自己, 又能使全班同学受益, 促进彼此交流提高。

二、交际语言教学实施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种潜在的素质, 它是学生克服困难、推动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良好的学习兴趣不仅可以转化为学习动力, 而且也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因此, 一个成功的英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持久兴趣, 激励学生不断处于英语学习的良好状态。在激发学习兴趣方面, 笔者有如下做法和体会:

1. 沟通情感, 营造和谐轻松的气氛

一般来说, 某位教师形象端庄, 平易近人, 学生对这位教师就会喜欢, 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在实践中, 笔者努力通过自己的形象、言行、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 使学生不怕出错, 敢于用英语进行交际。

2. 力求教法上的多样化

多样化是指教学的内容、形式、思维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在这一方面, 笔者花了大量的精力根据每单元的话题设计和组织了多种教学活动, 除了使用配套的DVD光碟外, 笔者还根据教材内容制作了一些软件在课堂上使用, 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更加直观。另外, 笔者还在课堂上穿插多种教学游戏和竞赛活动, 使大家会唱、会跳、会说、会玩、会演, 人人参与。通过这些活动, 学生增强了英语学习的兴趣, 交际语言教学的气氛就自然在全班形成了。还有不少学生不知不觉地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用到实际生活中, 如学生在教室外面或校外遇到本校教师的时候, 都喜欢来几句简单的英语, 例如“hello, nice to mee you”等, 这样的语句强烈地表达了学生把所学英语用于交际的强烈愿望。

3. 建立乐学的组织形式

为了营造集体学习的氛围, 笔者把班上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把优秀生和学困生搭配到各个小组里, 使小组活动成为交际语言教学的主要形式。在教师的组织下, 学生开展组际间的竞赛和以组为单位的评价,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 培养集体的荣誉感, 也给个人提供了发挥能力的空间。

三、交际语言教学既要重视口头语言, 也要重视书面语言

有人认为, 只有教口语、教听说, 才是教交际, 而教阅读和写作, 则不是交际语言教学。实际上, 忽视读写是对交际语言教学的曲解, 交际语言教学从来强调的都是听、说、读、写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语言交际的过程就是语言输入和输出的过程, 听和读是输入, 讲和写是输出, 没有足够量的输入, 就不可能有足够量的输出。阅读是积累词汇量、提高词汇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是语言交际材料的源泉。交际语言教学对阅读和书面表达都是十分重视的。基于这方面的认识, 笔者对教材中的扩展阅读部分或配套阅读材料都很重视, 尽管里面的生词和未学过的语言现象比较多, 但是笔者一定要指导学生阅读, 并尽可能按故事情节组织学生表演或复述。

书面语言的训练要做到课内与课外结合。在课外, 笔者充分利用了校园里的环境设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阅读空间。例如, 为了从视觉上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 笔者组织学生在教室、办公室、学生的生活和活动场所都贴上了英语标牌、格言或警句。又如, 笔者利用英语墙报、英语手抄报、英语角、班级英语小图书馆等英语宣传栏目, 极大地扩展了学生的英语阅读内容。通过多种形式的英语信息输入, 学生在增加阅读量的同时, 潜移默化地提高了自己的英语交际能力。

四、交际语言教学既要重视功能意念, 也要兼顾语言结构

在教学过程中, 许多教师片面地理解为不能轻易讲语法, 特别在上公开课时, 教师基本回避语法讲解, 担心被扣上“教法陈旧, 走老路”的帽子, 从而忽视了对语言结构的教学。出现这种情况, 主要是教师对交际语言教学的误解所造成的。交际语言教学一向认为, 语言知识是交际能力的组成部分。虽然交际语言教学主张把培养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作为语言教学的最终目标, 但所有交际语言教学的理论家在为交际能力下定义时, 都把语言能力, 即掌握语言的知识, 作为交际能力应具备的首要条件。道理很简单, 交际需要以适当的方式, 使用适当的语言形式来进行, 而不适当的表达方法或不准确的语言形式都会影响交际。掌握语言的形式是语言教学的核心部分, 但通行的教材却不是按语言结构的路子编写的。

针对这种情况, 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 很注意适时、适量地讲授语言结构的有关知识, 如把简单的构词法、词形转换、简单的句子结构等都及时教给学生, 并适当地进行汉英比较, 从而使学生加深了印象。这种方式比让学生在一错再错中自行省悟、自行矫正要有效得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掌握两个原则:一是肯定语言错误会影响交际, 因此要矫正;二是承认学生之所以犯语言错误是因为没有掌握某些语言规则, 而这类错误需要在反复练习和使用中改正。教师在强调语言准确性的同时, 要注意学生掌握语言是有一个过程的, 即使学生不能一步到位达到学习目的, 教师也要以鼓励为主, 不要过于求全责备, 影响学生的积极性。

在交际语言教学的理念下, 有各种各样的交际语言教学法有待于教师去继承、发扬、探索、创新。作为教师, 我们也应注意到, 交际语言教学法并不排斥在其他教学思想指导下的教学法, 在进行交际语言教学时, 各种教学法可以交叉使用, 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交际式语言教学 篇9

【关键词】抛锚式教学;小学语文口语交际;应用

口语交际是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应用和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小学口语交际的教学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传统的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局限于单一的口耳相传的教学模式,缺乏真实宏观的教学情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动力机制。抛锚式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动力机制,培养学生自主与合作学习能力及构建知识体系。

一、抛锚式教学的含义

建构主义思潮的盛行,国外许多学者从此视角出发,重新审视知识和学习的性质及教育活动各要素,情境教学理论的提出成为关注点。自1990年起,情境教学的重要实验团体——美国“温特比尔特认知与技术小组”,在美国不同州进行大规模的情境教学实验,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模式——抛锚式教学。这一教学模式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中,激发学习的动机。

二、抛锚式教学在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的应用

抛锚式教学是让学生更好的适应日常生活,学会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真实问题的一个教学模式,将这一模式应用于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其教学环节包括:设计真实宏观的情境、明确解决的问题、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和基于情境中的效果评价。使学生在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中,激发学习动机,并通过独立探索、合作学习学会独立解决问题。

(一)创设真实的情境

学习是情境性活动,没有一种活动不是情境性的[1]。在无背景的情境下获得的知识,经常是惰性的和不具备实践作用的[2]。相关的情境是学生增强生活体验,激发思维与表达

的环境条件和动力源,真实的学习情境是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前提。

抛锚式教学模式认为教学应建立在真实的情境基础之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动机。学生要实现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行之有效的办法是让他们到真实情境中去感受、体验,通过获得直接经验来建构,而不是仅仅靠他人对知识的解说。因此,针对口语教育一定语言情境的创设,不仅会激起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同时能够更好地促进其口语能力的提高。创设口语交际情境的途径多样:

1.基于学生社会生活创设情境

口语交际是日常的生活交际,是现代社会必备的生活技能[3]。创设多元化的社会生活实际情境,促进学生对生活的体验、积累,使学生在交际中有话可说,乐于表达。根据社会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相关情境得到行训练,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例如,开展口语交际关于“保护环境”的主题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看一些关于“保护环境”的纪录片或者新闻报纸相关信息,使学生深入感知问题,展开对于环境问题的学习和讨论。

2.基于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

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教材是重要资源,教师可以凭借教材内容,丰富、充实教学内容。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口语交际主题是“夸家乡”,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相关主题交流,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家乡的特产、美丽风景。教师准备相关的资料,创设相关情境,进行交流互动。

(二)明确解决的问题

口语交际的直接表现是获取信息、表达个人看法等,学生在学习中以参与者的态度进入到对话过程中是进行口语交际的根本保证。学生能否真正的参与其中,取决于能否为学生创设一个能够激起学生表达思想和兴趣的情境。因此,在真实、完整的情境下,明确解决的问题是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明确需解决的问题的同时,教师应当考虑问题的设置与小学生各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相适宜,也应注意普适度,明确的问题不应是少数人的专门设计。维果茨基指出:“最近发展区界定了哪些尚未成熟但正在成熟中的功能。唯一良好的教学类型是走在发展的前面并引导发展的教学。[4]”口语交际教学中应该考虑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明确适切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三)学生进行独立自主学习

明确解决的问题后,学生进入自主学习阶段。自主学习是新课改提出的一种新的、有效地学习方式,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教师放任不管,而是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以辅助人员处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由传统的传授者变成教学的指导者、辅助者。自主学习是让学生从自己的知识角度出发看待言语学习材料,善于发现问题,并尝试分析问题、寻求方法、解决问题。需要指出的是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低,但并不意味着放弃这一能力的培养,而应是在学习过程中慢慢引导,逐渐形成。自主学习模式使课堂上的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有目的、主动性的个性化学习。这样既提高了学习效率,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维能力。

(四)学生在合作中学习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学习者在一个学习社群中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形成对问题的丰富的、多角度的理解,学习者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资源[5]。口语交际是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互动交流交换思想、交流经验、情感价值观的实践活动。因此,口语交际教学应为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通过合作学习有助于他们建构起新的、有意义的理解。在学生交流互动过程中,他们的想法、解决问题的思路都被明确和外显,更好的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自我监测。合作学习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这一思想相一致,抛锚式教学的应用不仅关注了社会间的互动交流,而且通过合作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发展。

(五)基于情境中的效果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推动课程发展、教师专业技能提升和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抛锚式教学强调基于学习过程这一情景的评价,将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习成就的评价,有利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观自我,激发学习的内部动力机制,让教师在施教过程中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掌握,引导学生的自我调控。师生在学习过程的相互监督、交流、反思中实施着评价。

参考文献:

[1]J.莱夫,E.温格,王文静译.情境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王文静.情境认知与字习理论研究述评[M].全球教育展望,2002.1

[3]王玮.口语交际课的教学模式[J].课程·教材·教法,2004.6

[4]M.P.德里斯科尔著,王小明译.学习心理学—面向教学的取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非语言交际与外语课堂教学 篇10

人类的交际是语言和非语言交际的结合, 非语言交际指的是语言行为以外的所有交际行为。关世杰 (1999) 提出:所谓非语言是指交流环境中除去语言刺激以外的一切由人类和环境所产生的刺激, 这些刺激对于交流的双方具有潜在的信息价值。美国的一些研究表明, 在表达感情和态度时, 语言只占交际行为的7%, 而声调和面部表情所传递的信息则达93%。美国教授Birdwhistell对同一文化的人在对话中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作了一个检测, 结果发现语言交际最多只占整个交际行为中的30%。因为语言交际产生听觉效果, 非语言交际产生视觉和更多的感觉效果, 非语言交际比语言交际更具有潜意识性, 更能连续不断地表达思想。一般来说, 语言交际传递交际的内容和思想, 而非语言交际则暗示着交际双方的关系, 体现了交际的模式, 在交际中脱离非语言交际行为与手段配合的孤立的语言行为往往难以达到有效的交际目的。借助非语言交际, 可以对语言交际行为起到良好的辅助和配合替代作用, 大大地加强了语言的表达能力, 使交际显得更有效。由此可见, 非语言交际是整个交际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二、非语言交际的特点及研究的主要内容

1.特点

在跨文化交际中, 非语言行为同文化一样是无处不在的、自发的、无意识的, 是人们在社会中潜移默化习得的, 非语言交际是依靠天生的本能, 往往它的发生是无意识的, 随情而变的, 因而非语言行为的潜意识性直接导致了人们对非语言行为的忽视。

非语言传达的信息比语言更为真实, 当人们说违心的话时, 神态却可以把真实的思想流露出来。因为非语言行为很难自我掩饰, 也最不易有意识控制, 有的甚至完全处于一种无意识之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它更能反映一个人的真实态度、心理活动和价值观念。

许多非语言行为都是文化习得的结果, 人们的非语言行为的形成和效果往往都由一定的文化环境决定。非语言行为的意义根植于文化之中, 不同民族的非语言行为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例如表示不知道、为难、不赞成或无可奈何等含义时, 中国人的习惯是摇头或摆手, 英语国家和许多西方人则喜欢耸肩。

2.研究内容

非语言交际的涵盖范围极广, 分类方法也很多, 毕继万从跨文化交际和外语教学出发, 借鉴西方学者比较统一的认识将非语言交际粗略地分为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和环境语。

体态语 (Body Language) 包括基本姿势、基本礼节动作以及人体各部分动作所提供的交际信息;副语言 (Paralanguage) 包括沉默、话语转接和各种非语义声音;客体语 (Object Language) 包括皮肤的修饰、身体气味的掩饰、衣着和化妆、个人用品的交际作用、家具和车辆所提供的交际信息等;环境语 (Environment Language) 包括空间信息、时间信息、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声音、灯光、颜色、标识, 等等。

三、非语言交际与外语教学

据专家测定, 课堂教学效果80%是通过教师的表情、举止、服饰及副语言等非语言行为来实现的。作为一名交际者, 教师应该学会在课堂上有效地运用非语言交际提高课堂效率, 改善师生关系。非语言交际形象直观, 能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情感交流。教师的表情、眼神、身姿、手势、服饰无不影响着学生, 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丰富的联想, 进而对学生的情绪产生极大的暗示和感染力, 使教学效果得到强化。正如戴维·艾伯克龙比 (David Abercrombie) 所说的:“我们用发音器官说话, 但我们用整个身体交谈。”

体态语, 即身体动作姿势和面部表情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准确适度地运用手势, 不仅有助于传递思想、表达感情, 而且可以加强语言交际的生动性和感染性, 它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 形成了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例如:教师脸上的微笑能放松课堂气氛, 而僵硬的表情会使学生感到枯燥、厌恶甚至反感。当然教师不仅要善于运用体态语传达信息, 还应该知道如何理解解读来自学生的非语言信息, 要善于观察学生的体态语, 往往学生会通过体态语来反馈教师的讲课情况, 如学生微笑、点头等暗示听懂教师所讲授的内容, 而皱眉、叹气等暗示不理解, 因此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这些体态语随时调整课堂教学的内容和进度。

副语言一般指的是伴随话语而发出的无固定语义的声音, 通过音调、语速、音质、清晰度等起到语言的伴随作用。教师讲课应做到抑扬顿挫, 学生不喜欢听声音平淡和单调的教师讲课。例如教师可通过拖长声音或加强语气来提醒学生所讲内容的重点或难点。

教师服饰应做到得体大方, 以免造成学生注意力的分散以及教学效果不佳。国际上公认的原则是TPO原则, T (time) 衣着要顺应时代和季节的要求, P (place) 衣着要适应地区和场合的要求和习惯, O (object) 着装应注意对象和目的。例如一位教师每天都打扮得花枝招展或油头粉面, 势必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师的诚信。

空间上的距离也是影响教学的因素之一。在课堂中包含了两种空间, 一种是地理位置上的空间, 比如座位之间的距离, 以及行距等, 而另一种则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例如师生之间的距离。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站在不同的位置或是与学生之间的远近, 都会给学生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 从而引起不同的教学效果。长期以来, 我国的外语课堂组织形式一成不变, 教师站在讲台上以权威的身份“发布”知识信息, 学生则一排坐着, 支起耳朵听, 瞪着眼睛看, 师生间的交流是直线的、单一的。如果把学生分成小组, 教师走下讲台, 走到学生中间去启发学生, 那么师生间的交流就是积极有效的、多角度的, 彼此间的心灵距离也会更近。

当然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其中包括语言交际能力和非语言交际能力两个方面, 两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指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不同文化的非语言行为的知觉、理解和运用的能力。传统的外语教学与研究往往只注重语言本身, 强调语言、语法、词汇的练习和掌握, 忽略了对交际中不可缺少的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中, 人们多把注意力放在语言使用的得体与否上, 而很少注意非语言行为, 结果交际一方会认为对方已理解并接受自己的看法, 殊不知自己的一些非语言行为已经冒犯了对方。Malandro&Barker (1989) 说:“非语言行为的差异往往会在人际或国际间各个层次上形成障碍。”比如美国人之间互用OK手势, 不会产生什么问题, 因为了解美国文化的人都知道这一手势表示“很好, 很棒”。而如果一个美国人向一个对美国文化不熟悉的法国人做同样的手势, 问题就会产生, 因为法国文化中这一手势表达的含义是“无价值, 什么也没有”。Axtell (1991) 指出, 人类的非语言交际手法很明确, 而且多种多样, 富有创造性。所以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非语言交际的应用技能, 注意非语言交际及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和禁忌, 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讲解和介绍目的语文化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手段, 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得体地处理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的方法。例如填写表格和选票时, 中国人以打勾或画圈表示赞成或肯定, 打叉则表示否定或不同意, 英语国家则以打叉表示肯定或赞同。英语学习者对这些都必须细致了解, 谨慎模仿。

2.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在语言行为与非语言行为相结合的话语结构中的非语言行为的含义和文化特点。例如有这样一个英语例子:一位贫苦的妈妈带着几个孩子艰难度日, 他们在银行存了一点救命钱, 现在遇到了极大的困难, 妈妈仍不敢去取。下面是她与孩子们商量这件事的对话情况:Mama pursed her lips, “we do not, ”she reminded us gently, “want to have to go to the bank.”We all shook our heads. (妈妈努了努嘴, 温和地提醒我们说:“咱们最好别动银行的存款。”我们都点了点头。) 在此, 英语的“shook our heads”必须译成“点了点头”。这是因为英汉的思维方式不同:英文化着眼于事实, 所以在否定的话语命题格式中, 英文化的人用否定的身势动作表示确认, 用肯定的动作表示否定。然后, 汉文化的人注重的是对交谈对象的态度的认同,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用点头表示支持他们母亲的看法。如果摇头, 则表示不同意了。

三、结语

新的时代对外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即应同时具备出色的语言能力及一定的非语言交际能力。因此, 我们要充分认识非语言交际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英语课堂教学必须重视非语言交际, 以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有利于使学生成为合格的外语人才。

摘要:非语言交际在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外语课堂教学必须重视非语言交际, 以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关系,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非语言交际,外语课堂教学,定义,特点,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2]胡文仲, 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8.

[3]胡文仲, 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8.

上一篇:肺血栓栓塞下一篇:调整影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