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语言能力模型(精选12篇)
交际语言能力模型 篇1
摘要:本文在分析Bachman (1990) 的交际语言能力模型的基础上, 梳理了其与Chomsky, Hymes的语言能力理论和Munby, Canale与Swain等人的语言能力模型的关系, 剖析了Bachman (1990) 的模型的成就与局限。
关键词:Bachman,交际语言能力模型,成就与局限
语言教学和测验中使用的语言能力概念是Chomsky (1965)提出的,后来被广泛使用。张凯(2000)提出,语言能力问题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基本问题。王佶旻(2002)认为在语言测验领域,语言能力问题是一个核心课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Bachman的语言能力模型在语言测验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Bachman (1990)的模型是语言测验领域的里程碑”(Skehan, 1991,引自王佶旻,2002)。陈宏(1996)认为这个模型在理论上是迄今最完备、最少片面性的。也有比较谨慎的评价:“Bachman (1990)的交际能力模型可能是90年代影响最大的。”(张凯,2000)
1. Bachman (1990)的交际语言能力模型的组成部分
Bachman (1990)的交际语言能力模型(Communicative Language Ability,以下简称CLA)由三个部分构成:语言能力、策略能力和心理生理运动机制。
其中语言能力包括语法能力、成段话语能力、言语施为能力和社会语言学能力,各由若干要素组成。策略能力包括估计、计划、执行三个阶段。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并非语言活动所独有,Bachman依其性质归入语言的心理生理运动机制。
2. Bachman (1990)的CLA产生的基础
Bachman (1990)的模型提出的重要基础是前人的研究。如Chomsky, Hymes的理论,Munby, Canale&Swain的模型等。
2.1 Bachman (1990)的CLA中的语言能力
Chomsky提出的语言能力(language competence)的概念是指说话人或听话人所知道的东西,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Hymes (1972)发表了著名的文章《论交际能力》,对Chomsky进行了广为人知的批评。在Hymes看来,语言能力既包括语言知识,又包括语用能力(Ability for use)。Bachman (1990)的模型是在哪种意义上使用语言能力这个概念呢?
“我或多或少是把知识和能力当同义词,指的是某些实在的东西,我们假设它存在于语言使用者的头脑里”(Bachman, 1990),似乎是在沿用Chomsky的界定。然而他又说:“我也在Hymes的意义上使用能力这个词,并不仅限于Chomsky原初定义的‘语言学能力’。”Bachman (1990)的模型中的语言能力实际上把Chomsky和Hymes调和到了一块(张凯,1998)。并且,不仅仅是这两个语言学家的调和,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到Munby (1978)的模型的影响,特别是Canale (1983)的模型的影子。
Canale (1983)更新了三年前他和Swain的模型,将语言能力归纳为四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语法能力、社会语言学能力、成段话语能力和策略能力。前三个方面在Bachman (1990)的CLA仍包含在语言能力板块中,“策略能力”则不然。
2.2 Bachman (1990)的CLA中的策略能力
Bachman认识到策略能力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并将其从Canale (1983)模型的语言能力中分离出来,使之与语言能力并列出现在1990年的模型中。
Bachman将策略能力又分成了三个部分:评估、计划和实施(在他本人1996年的模型中则是目标设定、评估和计划)。此前,Farch和Kasper (1983)将策略能力分为两部分:计划阶段和实施阶段。计划过程又由交际目标、个体可获得的交际资源和对交际情景的评估三个方面组成。由此,我们发现Farch和Kasper对Bachmann的影响也很大。
我将策略能力看作是所有交际语言使用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不只是在语言能力不足必须补偿时使用的手段。并且会因此而扩展Farch&Kasper的构想,提出一个在交际语言使用中对策略能力更一般的描述(Bachman, 1990)。
在Bachman (1990)的模型中,策略能力处于枢纽和核心的地位,是一种一般的认知能力或智力,在他1996年的模型中则被看作是一种元认知能力,重要性有增无减。
2.3 Bachman (1990)的CLA的心理生理运动机制
有了语言能力和策略能力之后,这个模型还是静态的。心理生理运动机制使模型“动”了起来,成为动态的。而这一机制也并非Bachman首创。
早在1965年,Chomsky在提出语言能力的时候,也提出了一个与之相对的概念:语言表现(language performance),但他所说的表现和后来大多数人(包括Hymes)所理解的完全不同,实际上是指语言的生理和心理过程,由语音形式(PF)和逻辑形式(LF)两个接口(张凯,2005)。Bachman (1990)的心理生理运动机制与Chomsky的语言表现所指相同。在Bachman的行文中也有performance,但那是在Hymes的意义上使用的,即指语言的实际运用或语言行为。
3. Bachman (1990)的CLA的成就与局限
尽管大部分人对Bachman (1990)的CLA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这个模型也是既有成就也有局限的。
3.1 Bachman (1990)的CLA的成就
首先,它强调了各个中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的关系。从分立式测验的鼻祖Lado (1961)提出语言测验领域第一个语言能力二维模型,到Carroll (1961)为开发TOEFL而提出的语言能力模型,再到Munby (1978), Canale与Swain (1980),以及Canale (1983)所提出的语言能力模型,基本都是静态的。Bachman看到了这些模型的不足,他的CLA强调了交际能力各部分之间,以及它们与语用环境、语言使用者的知识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他在这个层面超越了之前所有模型。
其次,Bachman (1990)的CLA对语言能力的描述一部分是建立在实证的基础上的(陈宏,1996)。综观各语言能力理论,没有令人信服的实证支持终究是站不住脚的。早期的TOEFL研制工作是Lado (1961)和Carroll (1961)的模型在实践中的体现。Oller (1979)在批判上述二者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语言能力一元化假设(UCH)后也积极寻求数据的支持。而Munby (1978), Canale和Swain (1980)的模型没有得到实证性研究的支持从而影响了其被认可与接受的程度。Bachman较之前人在提出模型之后寻求实践验证的做法更进一步,他(1990)的交际语言能力模型在提出时已经部分经过实证性研究的效度检验。
再次,Bachman发展了前人对策略能力的认识。他将策略能力的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以策略能力为核心提出了语用模型。
第四,Bachman在CLA中描述了语言能力和语言表现的关系(Skehan, 1991,引自王佶旻,2002)较完整地展示了潜在的语言能力转化为语言表现的过程,从而使他的交际语言能力模型与语用模型相得益彰。
最后,Bachman (1990)的CLA还有一个很大的贡献———它为语言测验提供了理论基础。McDowell, Clark与Tensen, Mckay等人以此模型为能力框架而开发了多项测验(Bachman&Cohen, 1998,引自王佶旻,2002)。
3.2 Bachman (1990)的CLA的局限
Bachman (1990)的CLA中语言能力部分是很成熟的,相对来说,对策略能力和心理生理运动机制的描写则似有不足。Bachman (1990)同意将策略能力界定为一般的认知能力或智力可能是不准确的。他希望自己提出的策略能力的构想可以通过以实际经验为依据的研究来检验并被证实。然而他自己对于这种提法似乎不太满意。在1996年的模型中又将其作为一种元认知能力。语言能力与认知能力的关系是内部的还是外部的一直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加入了策略能力后这三者间的关系更为复杂,而Bachman的处理也比较模糊。心理生理运动机制在Bachman (1990)的CLA中是模型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在1996年的CLA模型中就没有了。这反映出它是否应包含在CLA之内中在Bachman看来是个问题。在他1996年的著作中并未对这种变化作任何解释———仍是一个模糊的处理。
另外,Bachman (1990)的CLA也没有揭示出在个体语言能力的发展过程中的各个阶段CLA内部各成分之间、这些成分与语言学习者的整个知识体系及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在比例上、甚至可能是质上的变化和差别。当然,这也是以往语言能力结构方面研究的一个通病(陈宏,1996)。
参考文献
[1]Bachman, L.F.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 in Language Testing,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2]Bachman, L.F.&Palmer, A.S.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3]Canale, M.&Swain, M.Theoretical base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Applied Linguistics, 1980.1, (1) :1-47.
[4]Canale, M.From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to commu-nicative language pedagogy.In Richards, J.C.&Schmidt, R.W. (Eds.) ,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London:Longman, 1983.
[5]Farch, C.&Kasper, G.Plans and strategies in foreign lan-guage communication.In:Farch, C.&Kasper, G. (Eds.) , Strategies in inter-language communication.London:Longman, 1983.
[6]Hymes, D.H.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In Pride, J.B.&Holmes, J. (Eds.) , Sociolinguistics.Harmondsworth:Penguin, 1972.
[7]陈宏.第二语言能力结构研究回顾.世界汉语教学, 1996, (2) .
[8]王佶旻.国外语言测试领域对语言能力的研究述评.考试研究文集 (第1辑)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9]张凯.语言测验和乔姆斯基理论.世界汉语教学, 1998, (2) .
[10]张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方法.世界汉语教学, 2000, (3) .
[11]张凯.Performance是“运用”还是“表现”?.语言测试及测量理论研究.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5.
交际语言能力模型 篇2
新大纲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因此,我们要把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每个环节之中。如阅读教学可以通过描述画面、一问一答、复述课文、续编课文等形式,也可以将口语交际课的形式搬到教学中。如《比尾巴》这课的扩展活动,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准备的各种小动物的图片展示在黑板上,并围绕小动物尾巴的样子、颜色、功能以及小动物的有关知识等方面进行介绍或提问。这样,既丰富学生的知识,又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二、创设情境,丰富交际内容
1.问题探究。这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一种有效方法。如《我会拼图》一课,教师在指导交际时可提出这样几个问题:①这个小朋友拼的是什么?(2)他是怎么样的?(3)它长得怎样?吃什么?生活在哪里?……教师示范之后,让学生在小组或班上针对自己或别人的作品提出问题进行交际。
2.角色表演。小学生天性好动好玩。表演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又能使学生进入交际情境。如 《有礼貌》一课,可假设几种情况,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进行礼貌用语的对话练习,还可带两部电话机进教室,让学生在表演打电话中进行交际。表演过程,既是创作过程,又是交际过程。
3.猜谜激趣。让学生根据某一个动作、声音、谜语等生动具体的直接感观作出判断,得出结论,进行口语交际,这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如《我会拼图》一课,可让学生上台做自己所拼动物的动作,学其叫声,出简单的谜语等让其他学生猜一猜他拼的是什么动物,这既能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4.想象创造。如《我会拼图》一课,学生拼什么图,教师不要划框框,而要启发、鼓励学生用这些大小不一的纸片拼出一个个充满童趣、想象、与众不同的图案。有一个学生拼出的小狗,头上多了一个半圆,同学们看了都莫名其妙。在交际时,有的同学就向他质疑。他说:“我拼的是小狗。因为小狗的头痒了,它用脚去抓痒。小狗头上多的那个半圆是小狗的脚。”同学们听了都恍然大悟。这位同学的想象多么新奇,多么合理啊!
此外,还可创设动手、评析、联系生活、电教再现等情境以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丰富交际内容。
三、体验生活,提高交际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举行新闻发布会、讲故事、演讲、背古诗等活动,为学生创设一个施展口才的良好环境;要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与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接触、交流,丰富学生的交际语言;要适当地布置交际作业,让学生在社会、学校、家庭的生活实践中落实交际,切实提高交际能力。如每个学生都必须去商店买文具,可布置题为《逛商场》的交际作业。让学生在逛中了解文具的种类、样子、颜色、用途等,并让学生有意识地与售货员进行交际,听一听售货员是怎样与别人交谈,怎样推销自己商品的。交际课上,让学生有的扮“小顾客”,有的扮“售货员”进行表演、交际。交际时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说话时态度大方,有礼貌,听别人讲话
交际语言能力模型 篇3
一、表达能力的提升需要更好的口语交际氛围
目前语文课堂口语交际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方面,口语锻炼的机会少,学生缺少说的机会,也将越来越不能说,越来越不会说,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这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是极为负面的;另一方面,课堂上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教师难以掌握课堂教学效果,对教学质量也将产生不利影响,且与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相违背。因此,有必要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要鼓励学生多说,营造更好的口语交际氛围,让所有学生有更多自我展现的机会,这也是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穿插口语交互外,还可以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创造更多机会鼓励学生多说、敢说。比如,可以设置“课前演讲”和“课后总结”环节:在课前,让学生用三分钟时间来发表对前一知识点的看法;在课堂结束前,让学生用一至两分钟的时间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可随着年级的升高变换不同的主题。这样,既可以巩固和保证教学效果,又能让更多的学生有口语表达的机会,进一步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二、表达能力的提升需要更多的口语交际教学环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将口语交际教学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并列,作为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中考并不涉及口语交际的考核,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被忽视,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不设计或很少设计口语教学环节。但从实践的角度看,课堂上师生之间口语交互,不仅仅是口语交际教学的需要,同时也可以对其他方面教学产生促进作用。可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强化口语交际教学:一是阅读和背诵,凡是课本要求背诵的课文,都要求学生必须背熟,同时,还推荐学生阅读一些优美的篇章,领会体现在字里行间不同的表达技巧,甚至可以推荐学生们阅读《演讲》等一些提升演讲能力的杂志,让学生从中领悟交流的技巧。二是提倡“怀疑精神”,在把握课堂节奏的前提下,放下教师的“课堂权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有时候,教师故意讲错,让学生来“纠错”。学生“纠错”的过程,就是巩固知识点和提升表达能力的过程。三是辩论,对于一些合适的课文,可设置辩论题目来开展开放式的课堂辩论。比如,在讲完《马说》这篇古文后,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引申出来,让学生就伯乐和千里马之前的关联展开辩论,因为有了辩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语言组织能力也同样不断提升。
三、表达能力的提升需要更多的口语交际实践机会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在教学中,不仅要灌输知识,更要教会学生运用好这些知识,让学生更在各个方面都获得进步和发展。虽然初中《语文》课本从七年级至九年级每个单元都有“口语交际”这么一个环节,我们往往却会将其忽视。但这才是语文从“学”到“用”的关键环节,课堂学习的在于“学”,离在实践中“用”还存在差别,学生能够在课堂活动中自如表达,并不等于在生活实际中能够自然顺畅地用。因此,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之外,还要多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贴近生活实际的模拟场景训练,达到强化训练、巩固知识、提升能力的效果。当然,甚至还可以出类似标准化面试中的“你正在和父母打电话,但这时你的电话被人抢走了,你该怎么办”的应急场景类的题目,让学生来回答。这样的课题,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的口语教育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应答中训练语言组织能力和思维技巧;另一方面,通过这样的训练,也能提升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是大有好处的。同时,要多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将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内容不断地在生活实际中加以检验和提升。只有这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有全面的提升。
总之,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要全面优化课堂设计,营造更好的口语教学氛围,设计更多的口语教学环节,给予更多的口语实践机会,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全面掌握沟通交流的技巧和能力。(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县黄麟初级中学)
浅析非语言交际能力培养 篇4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但交际工具不只是语言, 还包括非语言。非语言交际是指语言行为之外的一切由人类和环境产生的刺激, 这些刺激对于信息发出者和接受者都具有潜在的信息价值和意义。通俗地说, 就是不说话的交流, 是人们利用面部表情、眼神、触摸、姿势等非语言符号传递信息, 增进了解的方式。研究表明, 人们的沟通至少有65%用非语言交际。
二、非语言交际的分类
非语言交际形式多样, 不同的非语言交际形式, 所表达的含义不同。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体距学、副语言和体势语。
1. 体距学, 是指人们在交际时利用空
间距离传递信息以及由此体现的特殊含义。根据美国人类学家霍尔博士的研究表明, 人们在交际时对空间领域有一定的要求, 并根据人际关系的亲密程度而保持不同的距离。
1) 亲近距离, 一般在0cm~45cm之间, 交谈双方关系密切, 允许身体接触, 可详细审视面部的细微表情变化, 并能轻声耳语的距离。比如夫妻或父母与子女的距离。
2) 私人距离, 一般在45cm~120cm之间, 由亲密关系向一般社会关系过渡的距离, 允许交际者相互触摸。朋友、熟人或亲戚之间的往来一般以这个距离为宜。
3) 社会距离, 也称为礼貌距离, 一般在120cm~360cm之间, 在此距离内, 交际者可以轻声说话。这是一般交际或生意往来时常常保持的距离。
4) 公共距离, 一般在360cm~750cm之间, 这是正式场合的交际距离。
5) 远距离, 一般在750cm以上, 这是公众场合的交际距离, 用于公众性演讲等。
6) 高度距离, 保持空间领域的高度是支配权力的一种方式。法庭、礼堂、会议厅的布置都是利用空间距离来发挥这一功能, 以表现优越感和从属关系。
2. 副语言, 也称为伴随语言, 是指超
出语言特征的附加现象, 也就是语音在频率、强度和时间三方面的变化表现。比如语音语调、音韵音量的变化。重音位置和音调有助于听话人推测话语之间的关系, 获取超越词汇本身意义的信息。在非正式谈话中, 韵律可以使谈话双方只用最少的语言说明就能把一段话的各部分联系起来, 并且恰当地使用无声语言———沉默。沉默是一种艺术, 而不是消极行为。在有些特殊环境里, 有时需要沉默。恰到好处的沉默, 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3. 身势语, 是指人们交际时身体各部分动作所表示的含义。
身势语行为大多是与生俱来, 无师自通的行为。包括眼神、面部表情和身体的姿态动作等行为。
1) 眼神交流。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 交往双方保持目光接触是十分必要的。眼神能传神, 会说话, 最能表达细腻的感情。即使是转瞬即逝的眼神, 也能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意向, 泄露心底最深处的秘密。
2) 面部表情。人是感情动物, 情感流露是人的本性, 利用面部表情的变化流露出信息, 是很自然而然的行为。相对目光而言, 表情是更容易辨别对方心情和态度的线索。“入门休问荣枯事, 观得容颜便得知。”所以, 在与对方交谈时, 要善于察言观色, 以捕捉对方面部表情所流露的情感信息。
3) 姿态动作。姿态动作可以传递人们的情感信息。研究表明, 人体能够发出多达50万个不同的身体信号, 有些姿态动作是与生俱来的, 也有些是经过学习得来的。因为文化差异的存在, 相同的姿态动作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表示不同的意义。所以要学会辨别身势语以及这些身势语在不同文化中所蕴涵的不同含义。
三、非语言交际的作用
人们通过语言和非语言进行交际, 相对语言交际而言, 非语言交际所起的作用更大, 在语言交际发生障碍时, 其代替、维持甚至挽救交际的作用更不可低估。
1. 补充作用:
非语言行为可以补充语言表达的信息内容, 更加充分形象地表达情感信息。比如赞美对方时, 由衷地与对方进行眼神交流, 更形象地表达出赞美和欣赏的情感信息。
2. 否定作用:非语言信息与语言信息
不一致时, 非语言信息更为真实准确。比如嘴上虽然说着赞美的言辞, 却用不屑的眼神看着对方, 对方会明显感觉到赞美的不真实。
3. 强调作用:
通过对非语言交际中眼神、手势、重音等等的变化应用, 达到辅助交际完善表达的作用。比如训斥某人时, 犀利的眼神和严肃的表情, 都可以让人感觉到气氛的压抑。
4. 调节作用:
非语言帮助交际双方更好地表达信息。比如说话陷入僵局, 一个手势的运用, 可以缓解紧张的气氛, 继续进行谈话。
5. 替代作用:
非语言行为可以替代语言发出信息, 单独完成交际任务。比如, 单独用个OK的手势, 就可以表达出完整的信息内容。
四、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非语言交际行为大多是天生的, 也有部分非语言行为是通过后天学习得来的。尤其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对不同非语言行为有着不同的理解。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存的。一方面,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 是传递文化的载体, 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另一方面, 语言又受到文化的影响, 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非语言交际行为不存在正确或者错误一说, 而且根据不同的文化、社会、场合的不同, 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所以在充分理解文化和与之形成的特定思维方式的基础上, 分析非语言行为, 更为容易明白对方所想表达的深层含义。
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首先是非语言交际意识的培养。多观察多学习别人在沟通时所使用的非语言交际行为, 总结归纳后融入自己对非语言的理解, 加以运用, 以提高谈话质量。在与对方进行沟通时, 为了补充或强调所表达的信息内容, 适当地运用非语言交际行为来辅助交际, 以加强意思的表达。
非语言交际是人类交际活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类的不断进步, 不同文化的人的交流越来越频繁, 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明显。在运用语言交际的同时, 运用非语言交际, 可以更加清晰明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 减少误会的发生;与对方进行深层次沟通, 提高人际交往的质量, 达到沟通无极限的境界。
交际语言能力模型 篇5
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
论文关键词: 精读课 非语言因素 语言交际能力
论文摘 要: 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尤其在精读课教学中,注重非语言因素的培养与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指出影响学生对精读课理解水平高低的非语言因素及采取的对策,论述了非语言因素的培养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一、引言
英语专业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其人才培养应该而且能够兼顾国家与社会和学生个人的长远发展和当前发展需要。英语口语流利性是英语学习者的口语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成了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英语课程教学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且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英语专业精读课作为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旨在培养英语专业的学生综合性运用英语的能力,以及在多个方面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英语专业学生对精读课的学习和掌握,一方面受到语音、语调、单词、语法等语言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则受到一些非语言因素的影响。
二、影响学生对精读课理解水平高低的非语言因素
1.文化背景知识。所谓文化背景知识就是对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 的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了解程度。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特定的文化背景产生了各具特色的语言。中西方文化的迥异形成了语言运用的不同、生活方式的差异、行为准则和价值观的不同。学生如果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没有一定了解,势必会导致在课文理解时的晦涩难懂。以《现代大学英语·精读》课本的第三册和第四册为例:在精读第三册中的Highland Fling(苏格兰高地舞),the Volga(伏尔加河),Thanksgiving(感恩节),Aristotle(亚里士多德)等;在第四册中的Communion(圣餐),the World Bank(世界银行),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世界贸易组织),Zimmerman Note(齐默曼函电),the League of Nations(国际联盟)等。以美国大片经典之作True Lies为例,如果学生对特定的文化背景缺乏相关的了解,在正常的播放速度下是很难完全弄懂影片的内容的。因此,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引入英语网络资源,营造真实的语言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例如在多媒体环境下加大有声资料的使用来培养学生的各项语言技能,从而提高他们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在背景知识介绍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加入一些与文章相关的英语网络资源知识介绍,营造真实的语言环境,在多个方面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和课堂教学效率。
2.信息的掌握程度及知识的广博程度。所谓信息的掌握程度及知识的广博程度,即对一般知识和各类学科知识的基本了解。这些知识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地理、体育等,这些知识本身就是一种非语言因素,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理解能力。一个不了解The
Beatles的人就不会去研究Rock and Roll的历史;还有像Oscar,Grammy及其相关的名作,以及一些国际性的组织UN,WTO,WHO,IMF等。当各种信息通过多种方式(课本、磁带、录像等)传到学生那里,有时会出现学生由于缺乏相关知识而使作为载体的语言被曲解或者完全听不懂的情况,这就直接影响到了学生对精读课文的理解与掌握。
三、采取的对策
在英语专业精读课教学中,注重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等语言因素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如果忽略了非语言因素的影响,则会对精读课教学产生很大的限制,也会从很大程度上阻碍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加强在精读课教学中对学生的非语言因素的开发与培养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更好地实施语言教育与文化教育。
1.要注意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跨越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文化障碍。在精读课教学中,教师要有意介绍英美文化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为我们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但仅有课本上的知识还是不够的。作为精读课老师,我们应在介绍语言技巧进行语言能力训练的同时,穿插一些额外的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要注重对学生非语言因素的开发,其实学生对课本内容的掌握或非语言因素应用程度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学生的语言因素,而且取决于教师对学生非语言因素指导开发的程度。例如,在讲WTO(世界贸易组织)时,也可引导学生关注一些常用术语:NAFTA(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北美自由贸易协定),IMF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GATT(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and Tariff:关税贸易总协定)等[1]。2.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GDP(国内生产总值),down payment(预付款;定金),bad debt(呆账),NASA(国家航空航天局),bioeconomy(生物经济),CPI(消费者物价指数)等名词的使用已越来越广泛。但是,由于学生的专业所限,当他们遇到信息量大、专业性强的语言材料时,往往摸不着头脑、有的甚至不懂装懂。在摸不着头脑或不懂装懂的状态下,学生很难调动自己的积极性与兴趣,更别说针对话题进行英语语言交际了。要想提高语言交际能力,这就要求学生们一方面具备扎实的语言知识功底,另一方面要求学生们多留意当代社会在各个方面取得的进步,尤其要熟悉一些专业术语。当然这对精读课教师的知识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不断“充电”,师生共同配合才能更快、更好地增强精读课教学的效果,使学生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取得较大进步。
四、非语言因素的培养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交际能力的培养最后还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精读课教学中非语言因素的培养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社会语言学针对Chomsky的语言应用和语言应用能力,提出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2]。交际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知识和技能体系。交际能力包含了Chomsky的language competence,包含了语言的知识和语言的应用。正如上文所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对曾经感到陌生的话题由无话可说变成有话可说,进一步表现
为能较好地运用英语的知识针对某一话题畅所欲言,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为了从多个方面调动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活动,从而有效地促成他们用英语进行语言交际,教师应摒弃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较好地融合语言因素与非语言因素,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语言交际活动[3]。在精读课堂中,词汇学习、文中涉及的语法知识及课后练习等内容可以由学生自行在课下完成,最重要的部分是课堂活动,教师应该使课堂活动成为学生对精读课教学中最感兴趣的部分。而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非语言因素与课文内容,扩大学生的信息量,采取将全班分组的形式,让学生主动进行同伴教学(peer teaching)、参与自我评价,共同探讨与课文相关且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4],最终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语言交际的能力。
五、结语
从上文中,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教师在英语专业精读课堂教学活动中,可在夯实学生的语言基本功的同时,加大非语言因素的培养,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汪福祥,伏力.英美文化与英汉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2.10.[2]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7.[3]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9
交际语言能力模型 篇6
【关键词】英语教学语言能力交际能力飞跃
随着我国加入WTO,经济活动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新时期的英语教学不能只把英语当做一门语言来研究.而应让学生把英语当做一门工具来学习,实现从语言能力到交际能力的飞跃,从而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际活动。本文试在分析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及其关系的基础上探讨英语教学如何实现从语言能力到交际能力的飞跃。
一、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及其关系
国内外外语学术界就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大致有以下几种看法。1965年乔姆斯基提出了“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这一概念。乔姆斯基认为,语言能力是某种远比语言本身抽象的知识状态,是一套原则系统,是一种知识体系,而并非一种处事的能力.甚至也不是一种组织句子和理解句子的能力。乔氏的语言能力是指一个理想的操本族语者所内在化了的语法规则。美国社会语言家海姆斯认为,语言能力恰恰是一种处世的能力,即指语言知识和使用语法(语言知识)的技能和技巧,语法知识是源,并非一种本身就存在的智力结构的抽象认知状态,语法知识的使用才是关键的问题,它属于交际能力的一部分。Yalden认为,语言能力是指语法结构和运用语法结构的能力,没有语言能力也就不可能有交际,完全没有为了要交际能力而牺牲语言能力。Johnson认为.语言能力就是语法能力,语言教师必须保证他的学生既能灵活地使用语言结构又能得体地使用语言。Bachman认为,语言能力包括语言的组织能力和语用能力。李观仪认为,语言能力必须建立在语音、语法、词汇三者综合的基础上,学习者必须既能正确而顺利地理解所学外语,又能自然灵活地运用所学外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样才是真正地掌握语言能力。在李观仪看来,必须兼有这样的语言能力和在实际交际中能应付自如、妥帖得体的交际能力。
何谓交际能力?人们对此通常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狭义的交际能力,主要是指社交交际能力;另一种是广义的交际能力,主要是指“交流。沟通思想”及“传递、获取信息”的能力,这种能力往往既强调口头语言,也强调书面语言。D.Hymesl971年发表的《论交际能力》一文把交际能力概括为4点。一是语法性,即具有所说语言的语法、词汇的知识,能够区分语法句和非语法句。二是可接受性,即具有说话规则的知识,能够判断哪些语言形式是可以接受的,哪些是不可接受的。三是得体性,即知道如何贴切地使用语言,懂得怎样根据不同语境,使用恰当的语法结构。四是有效性,即知道如何使用不同的言语行为和对不同的言语行为作出反应,以达到不同的交际效果。由此可见,交际能力指在语篇水平上以书面或口头方式进行交际的能力。
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关系如何?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尽管具有不同的内涵,但其却是紧密相关的。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必要基础。但是有了语言能力并不等于就有了交际能力。语言能力只是交际能力的一部分,交际能力是语言能力的发展,没有交际能力,语言能力就毫无意义。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培养语言能力是为了发展交际能力,所以,教师应帮助学生打好坚实的语言基础.最终实现从语言能力到交际能力的飞跃。
二、英语教学如何实现从语言能力到交际能力的飞跃
从以上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及其关系来看,为了实现英语教学从语言能力到交际能力的飞跃,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英语教学实质就是交际。一个成功的英语教师应该像一个好的导演一样,创设真实的英语交际环境,协调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
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学生。教师应尊重、热爱学生。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树立“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的学习观念。皮亚杰指出,知识是由学习主体与外部世界不断相互作用而逐步构建的结果,真正的学习并不是由教师教给学生,而是让给学生自发地,主动地进行学习。
因此,根据现代学生的特点,多数学生自我意识很强、有个性、有追求,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自行探讨。例如,采取Walk-talk形式,让学生互相赠送礼物。这样可以使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倾听,增加亲切感。也可以采取Group-talk,即小组学习形式,进行膨胀讨论,即小组成员合作,在学生已说的主题中添加相关的词句,展开联想。例如.以space为主题,每名学生说一句,一个小组合作就成为一次关于空间描述的小演讲了。
(二)创设整体语言环境
众所周知,学习语言必须要有语言交际的亲身体验。婴儿习得母语就是从要吃要喝这些实际生活需要开始,逐步习得母语的功能和结构规律。我国学生学习英语缺乏自然习得英语的环境,很多学生也过了自然习得语言的年龄,因而有必要学习英语的语言结构,即发音、语法、词汇等语言结构规律。但语言结构的学习是为交际活动作准备。正如一位英国外语教学专家指出的,应当努力去做的不是告诉学生有关语言的知识,而是要使他们学会使用语言。在英语教学中,无论是课堂的导入,还是知识的巩固和应用,都应坚持整体语境创设,让学生始终在结合实际的灵活多变的整体语言环境中,进行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如猜谜语、讲故事、演小品、自由对话等。可创设语言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视觉、听觉、运动觉等。教学内容以图像、图形、声音、文字、动画等多种形式生动、直观地呈现出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学习的氛围。例如,上课时伴随着音乐,让学生演示一场生日聚会,迎接客人等生动场面,让学生在情境中感识语言,领悟意义,并借助情景增强猜度、揣摩的交际能力。
情境引入是教师从教学的需要出发,根据教学目的创设语言环境,由师生会话、投影、录像、游戏等引入课文内容,从而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以活动为策略,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倡导语言教学中师生互相协作,特别是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语言,学会学习,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增强对学习英语的兴趣,推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投人学习,不断增强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应让学生主动而自信,从而促进教学秩序的达成。
(三)实现教学过程交际化
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交际化应实现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应用真实的语言材料,用英语教英语和学英语,用语言做事,用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等使交际活动贯穿课堂始终。教师应选择接近语言交际的练习,使课堂练习交际化。在做练习时,不仅应多给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还应设计多种情景,鼓励学生在说英语时多带表情,伴以手势、动作,要像演戏一样把生活中的交际场合搬进课堂,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课堂上所学的英语创造条件。此外,教师的示范作用尤为重要,教师在讲课时应以姿势助说话,充分利用手势和动作来增加说话的力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记忆,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学到的英语能派上实际用场。
另外,应充分利用课上师生用英语交流的机会。教师在课上的一切活动都应用英语进行,如组织教学、讲解、布置作业、解答问题等,应把教的英语用到师生交际中,扩大和占领使用英语的阵地。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和习惯。教师不但应注意课堂上英语的操练和使用,而且应引导学生在课外活动和生活里使用英语。操练是为了使用,使用是对操练的检查和扩展。把两者统一起来,才能实现英语交际教学的目的。
(四)突破课本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培养交际能力
现代外语教学应重视课本,但如果完全被课本束缚,不仅教法会凝滞、教学受到限制,更重要的是达不到交际的目的,因而在教学中应增加语言材料的输入。在利用课本的同时可使用电化教学手段,逐渐增加与课本水平相近的语言材料。这样会使学生既学到课本内的知识,又能让所学词汇、语法及语音在其他情景中不断地反复再现,从而在真实生活中将词汇、语法、语调的意义生动具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同时,学生跟着材料的设计自觉地参与练习,也能积极进行思考,从而使英语学习的方法得到改进。尤其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而且持久,语言信息大增而且易于吸收,他们很快就能深刻地感到,书本上的英语只不过是活生生的有趣的交际工具的一种书面符号,真正有意义的地方在于用一种语言去表达、接收、传输信息,在于用它去学习、了解、享受生活,创造生活。
课堂教学是英语教学与活动的主要场合。但是光靠课堂上的几十分钟来培养交际能力只不过是一种良好的愿望而已,无论教师怎样精心设计,学生怎样努力配合,没有课前课后的密切配合,都很难实现这一愿望。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就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语言的学习也决非局限于课堂。如果把语言当成一门课,或一门知识来学,离交际的目的就会越来越远。因此,学好并用好一门语言必须从课堂中心跳出来,创出一条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新课与旧课相结合、复习与讲新相结合、游戏与讲练相结合的新路。把传统的复习、预习、讲授、练习都纳入以学生为主体的生动有趣的言语活动中去。不论听录音、看录像、讲故事、学歌曲,还是角色扮演或对话都是在所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课堂上有新课,有练习;课外活动、业余自学也有新课、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这样学生不但能学会英语,而且会用这种语言交流思想,傲实事,享受英语的乐趣。
教师的作用固然重要,但又不能完全依赖于教师。教师应把精力放在培养学生爱学.肯学、会学的良好习惯上。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从一开始就接触标准、优美的发音,规范工整的书写,主动有趣的情景,可意会难言表的文化内涵。让学生理解外语源于生活又应用于、融合于生活的功能,感受到语言的自然美,增加学习外语的兴趣和信心。教师应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电教设备代替讲解.应从旁指引、辅导和解疑,让学生直接同活生生的英语见面,直接主动地吸收了解、练习和掌握。让学生跟录音学,跟录像学,跟英国、美国人学,跟同学学,使他们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仅能理解语言材料、实际运用,而且能增强语感,领悟非语言材料的运用。这样对学生完善学习方法,形成独立人格,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重要意义。
总之,突破课本中心,可以使学生接触到许多活的课本;突破课堂中心,可以使学生找到更广阔、更生动的课堂;突破教师中心,可以使教师的作用无处不在。
(五)采取“交际-结构-跨文化”教学模式
近年来,有关语言和文化的讨论成为语言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人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语言的文化内涵,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外语教学中文化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围绕外语教学与文化素质培养的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文化教学从属于语言教学(language leaching with cul-tural dimension),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同时进行(culture teaching as parallel to lan-guage teaching),文化教学融入语言教学(culture teaching an integral part of lan-guage teaching)。这三种观点有一点是共通的:就是在外语教学中一定要有文化内涵。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文化内涵是语言交际的具体内容,文化意识是语言交际的思维基础。国外英语教学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强调了语言的交际属性和文化属性。语言的结构规律是在语言交际实际中总结出来的,而语言的交际行为则是在社会文化活动中完成的。不掌握语言的结构规律,就无法进行正确的交际;没有文化内容,就无法进行有意义的交际。根据这一观点,外语教学应该包含以下三个部分的内容:一是交际体验,以掌握交际功能为目标,以日常生活为重点,语言媒体以外语为主(experience ofcommunication:func—tion-oriented,daily life focused,FL medi-um)。二是结构学习,以语言技巧训练为目标,以语言结构为重点,语言媒体以外语为主(1earning of structures:skill-orient-ed,structure focused,mainly FL medium)。三是跨文化意识,以了解文化知识为目标,以各种文化习俗为重点,语言媒体以外语为主(awareness 0f cuhurs:knawl—edge-oriented,culturalvarieties focused,mainlyFLmedium)。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归纳成“交际-结构-跨文化”教学模式(Communicative,Structural and Inter-cul—tural Approach)。
显而易见,“交际一结构一跨文化”教学模式是借助国外英语教学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总结出来的。三个部分的教学活动都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以掌握语言交际功能为目标、以外语为主要教学媒体的特征,符合语言习得的规律。
(六)加强英语背景知识的传授
非语言知识因素——英语背景知识,是进行交际的必要补充,对提高英语交际能力具有极大的作用,也是英语课堂不可缺少的内容。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习惯,才能正确地用英语表达思想,才能根据所在的场合和所面对的人进行得体的交际。如尊重西方人的隐私权;中、西方各种手势表达的不同的意思;圣诞节、感恩节的来历等等。因此,英语课文中的“交际窗”、“英语背景小知识”等系列知识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由此他们知道了一些交际中的常识。如西方人的爱好、禁忌、主要节日及庆祝方式等.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而且可以加深他们对英语语言文化的理解,从而更准确、地道地应用英语。
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篇7
要使小学生更有效地学习英语, 英语课堂教学应多创设具体的情境, 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真实的或模拟的活动中。情境教学在认知方面有启迪学生的作用, 能使学生有意识地和无意识地接受教育输入。学生的英语学习活动, 是一种情境化的互动活动, 创设多元化的情境能使学生的心灵与心灵进行对话和撞击, 使学生的感知过程变得容易, 认知更牢固。我们应根据儿童的实际与特点, 围绕教学的重难点设计生动、有趣的语言学习活动。语言学习是行为习惯的形式, 在英语课堂实践活动中, 不管是语言学习阶段还是交际活动阶段, 我们都要让英语学习贴近学生的生活, 只有将语言融入生活, 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语言最好的方式是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 让学生感知语言, 并在感知的过程中领会语言的真谛。教师可以实物为语言运用的载体, 让语言的情境更加真实、更生活化。这个活动还可以延伸到课外, 课余学生有了进一步巩固练习的语言环境, 这样学生练习说话、运用语言的能力就会有所提高。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 灵活地创设不同的情境, 促进学生思考, 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学习, 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和思考内容。在课堂中, 我经常利用多媒体设备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创设学生主动参与语言交际活动的情境, 使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真正掌握英语技能和英语学习方法, 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更容易进入角色, 课堂气氛也异常活跃。
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突破了以往课堂教学空间与时间的局限, 能使声音和形象、视觉和听觉、语言和情景有效结合, 不仅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演示出来, 而且其突出的较强的刺激作用有助于学生理解本质属性, 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较好的作用。多媒体通过图像的形色、声光的动态,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多媒体能实现大容量、高密度的信息传 递, 大大地为课堂教学赢得时间, 加大练习力度, 从而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 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等综合能力。多媒体形象活泼、丰富多彩, 大大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用计算机创设的与现实生活相仿的情境, 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提高学习兴趣。将现代教学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有机结合起来, 形成现代教育多媒体组合教学的各种模式, 使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进行学习, 以求达到优化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情态动词can时, 我先用多媒体演示can的用法, 然后结合具体例子进行归纳总结。1.表能力。如He can speak English but he can’t write it.The hall can seat 1000 people.注 :当can表示“能力”时 , 和be able to相当 , 许多场合都可以互相替换。但当叙述经历一番努力才能完成的事情时, 多用be able to.如I was able to swim half-way before he collapsed.他精疲力竭以前已游过一半。2.表示可能性。如He’s an hour late, he can have been delayed by rain.他迟到了一个小时, 可能是被雨所阻。Anybody can make mistakes.任何人都可能犯错误。3.表示允许。如You can borrow my dictionary.你可以用我的字典4.表示惊异、怀疑态度, 一般只用于否定句、疑问句或感叹句。如The young girl can’t be our new chairman.这年轻姑娘不可能是我们的新主席。Can it be true? 那会是真的吗? 通过这样的展示, 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利用多媒体的优势,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有效地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如果适时、正确地运用评价手段, 那么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营造轻松和谐的气氛, 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促进学生主体的全面发展, 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学习评价可采用多种形式, 在教学中要灵活使用, 启发和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并给予表扬, 由此增强他们发言的信心, 采用多种活动形式扩大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 激发他们的思维, 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交往中主动交流。教师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的发言, 做到放下教师的架子, 不断发现学生问答中富有价值和意义的世界, 体验学生的情绪, 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 让学生充分地思考、讨论和评价。教师在教学中不吝啬赞许和鼓励, 以激励性评价为主, 学生答得好, 及时称赞, 亲切的小小举动都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通过采用这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每个学生每节课都能有所收获。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我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 创设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 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相互评价, 以此增进学生间的多向交流, 让学生进一步在与同伴学习的比较中认识自我。由于采用了多元的评价手段, 他们的成功感得到了最大的满足, 觉得英语课对他们而言是一种享受。
农村职校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篇8
一、农村职校学生语言交际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障碍
由于农村相对闭塞的环境氛围,绝大多数农村学生在大庭广众之下说话时有恐惧心理,表现为局促不安,举止失态,语无伦次等。
(二)自信心不足
由于普通话不够标准,担心被人笑话或担心所表达的内容不够准确,因此农村职校学生相对缺乏自信心,应聘、谈话、交流时显得底气不足。
(三)辞不达意
不能准确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在关键词语的选择上不够准确,往往造成歧义,或语气语调的选择不合时宜,传递出与自己想法相去甚远的信息。
二、培养农村职校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方法
(一)通过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要结合语文课或是职业指导课程,开展自我介绍训练,锻炼学生的胆量,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在每节课正课开始之前,由一名学生进行自我介绍,具体内容可涵盖姓名、年龄、特长、家庭情况及家乡特产、风俗等方面,由教师对其进行点评,以引导、鼓励表扬为主,按座次次序轮换,人人参与。此举之目的为了锻炼学生的胆量,克服心理障碍,消除恐惧感,使他们敢在大众面前说话。
开展讲故事等班会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从每个宿舍或每个小组内随机选出2名~3名学生,在班级范围内开展讲故事活动,也可在宿舍或小组范围内开展。要求学生清晰、完整、明白无误地讲述故事内容,再由充当听众的学生进行评论,指出优缺点。在点评过程中,所有参与活动的学生都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开展辩论会,培养学生应变能力。设定相对简单的命题,两组学生抽签决定正反方,准备相关材料。指定主辩手及副辩手,在全班范围内开展辩论会。此举旨在培养具有一定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的随机应变能力,使学生能在关键时刻准确表达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组织观摩演讲活动,学习他人成功经验。由语言表达能力较好的同学进行演讲活动,要求演讲学生仪态大方、自然得体、口齿清楚、表达流畅、语气语调与内容配合得当,声情并茂,并鼓励其他学生模仿和借鉴,达到提高自我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
(二)创设模拟招聘环境,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让学生不甚熟悉的老师担任招聘人员,创设陌生环境,营造陌生氛围,就面试过程中常见的一些问题与学生进行问答,由教师现场点评,指出学生的优点及不足,明确强调应该改正的问题,并做相应评语记载,以便在下一次活动中有针对性地设置障碍,检查学生的整改情况。通过多次有针对性的训练,一般来说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语文教学中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篇9
一、创设“敢说”的氛围
受生活环境和语言环境的影响,有些学生性格内向、胆小害羞,没有当众清楚表达的习惯和胆量。记得前年我接了一个班,这个班的孩子听话、懂事,学习习惯良好,但就是不爱发言,口头表达能力弱,上公开课更是鸦雀无声。针对这种情况,我积极想办法为他们创设良好的说话氛围,把培养和训练学生敢于表达放在首位。
我采取的具体方法是:
1. 激发动机,使其想说。
要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说话动机,消除学生懒得说、怕说话的思想情绪和心理障碍,产生想说的欲望。开学伊始,我一改过去传统的选班委的方式,采取“竞选制”。想当班委的同学必须上台发表演说,谈自己的打算,先用演说去征服大家。同学们积极性挺高,全班一半的同学都参加了演说,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而那些当上班委的同学也第一次深刻认识到了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性,当众表达的信心倍增。
2. 分层要求,使其敢说。
由于性格、智力、生活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不同,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我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要求,让每个学生都敢说。特别是对那些性格内向、不愿发言的学生。我专门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练说机会,引导他们大胆说话。班里有一位从四川转来的学生,方言很重,一说话大家就笑,他自己很自卑,不敢发言。我在鼓励他树立信心的同时,经常先留一些问题给他,让他做好发言准备。每次当他较流利地回答了问题后,我都及时地表扬他,久而久之,他不但有了信心,口头表达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训练“能说”的能力
1. 丰富说话的内容,让学生有话可说。
说话教学要从内容人手,内容选择得好,学生就有话可说。说话内容可以来自课内,也可以来自课外。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强的课文,这些课文都可以成为学生说话的内容。另外,我还让学生解说课文插图,以口头作文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课外,我让学生从课外书、电视、广播中寻找说话内容。
2. 选择合理的说话方式,让学生有话能说。
有话能说就是想说的话能通过适当的方式说出来。在教学中,我采取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语言交际能力。我在班级开办了一个“信息发布台”。每天早读时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布他听到的新闻并谈自己的想法。课余时间,我经常组织辩论会、故事会、朗诵会,让学生有更多当众表达的机会。我是奎屯人民广播电台少儿节目的业余节目主持人,我经常带他们到电台主持节目、讲故事……学生们的表达积极性极为高涨,胆量也越练越大。另外,我还经常带他们参加社会实践,锻炼他们的口才。利用寒暑假组织小记者团四处采访,带领他们参观胡集奶牛场,去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这些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大提高了孩子们的语言交际能力,心理素质也有所增强。
三、培养“会说”的技巧
同样一句话,从不同人的嘴里说出来,效果会不同。因此,我们必须在学生能说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他们如何说、怎样说的能力。
1. 教师示范。
教师的话说得如何,直接影响学生的说话质量。让学生把话说好,首先教师的语言交际应成为学生模仿的标准。每堂课上,我都特别注意每句话的表达效果,说话时做到口齿清楚、用词准确、条理清晰,同时恰当运用眼神、表情、手势等体态语言,做到自然和谐不生硬,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说话的技巧。
2. 学习模仿。
语文教材中许多文章,人物语言含蓄,富有哲理。我让学生边学习边模仿,让学生掌握有逻辑性、深刻性、生动性的说话技巧。另外,我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摘抄本,让学生在积累的过程中将书中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东西,使学生在以后的说话中运用自如,提高说话技巧。
交际语言能力模型 篇10
一、创设情境, 营造口语交际氛围
在课堂中, 营造和谐、融洽的交际气氛, 创设生动、活泼的交际环境, 让学生产生强烈的交流欲望, 是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手段。
1.师生互动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在课堂上, 如果教师能够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片断创设交际情境, 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 学生就会感到亲切, 乐于表达。
如在新学期的第一节课上, 为了拉近与孩子的距离, 减轻他们回答问题时的恐惧心理, 我面带笑容, 走上讲台, 摆手对孩子们说:“嗨, 孩子们, 早上好!”, 然后向同学们作自我介绍“我叫王大伟, 是你们的语文老师, 我喜欢读书、旅行、练书法, 还喜欢和小朋友在一起做游戏。谁愿意做我的好朋友呢?”孩子们的眼睛顿时亮了起来, 我抓住时机, 大大方方地走到一个学生面前, 握住他的手说:“你好, 你愿意和我做朋友吗?能告诉我你的名字吗?”接着又提出如“你家有几口人?”“住在哪里?”“你最喜欢什么活动?”等问题, 在一问一答中, 原本陌生的面孔也逐渐熟悉起来, 课堂气氛热烈而融洽。
2.生生互动
爱模仿、喜欢角色扮演是孩子们的天性。教师可以利用孩子们的这种心理, 组织孩子扮演不同的角色, 激发孩子进行口语交际的欲望。如长春版教材一年级上册“打电话”这次口语交际训练, 我在上课前制作了多媒体课件, 展示了两个小朋友打电话的情景。小学生立刻被课件展示的可爱画面深深地吸引住了, 在了解图意的基础上, 我指导孩子明确以下内容: (1) 接打电话之前要想好说什么。 (2) 电话号码要拨准。 (3) 要把话说清楚。 (4) 要认真倾听对方讲话。 (5) 注意使用文明用语。然后让两名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互相打电话:把电话打给老师询问作业;打给同学相约去图书馆;打给奶奶讲学校里的趣事等。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 在和谐宽松的情境中, 学生的口语表达得到了训练, 学习效果令人满意。
二、加强指导, 规范口语表达技巧
1.明确要求
低年级的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练习时, 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并给予方法上的指导, 如一年级上册的口语交际“说说我的家人”这次训练, 我首先让孩子准备一张全家福的照片, 并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展示家人的照片, 向大家介绍我的家里都有谁, 他们都是从事什么工作的, 平时有什么爱好, 在孩子表达的过程中, 适时给予点拨, 让孩子练习将话说清楚、说准确、说完整, 避免词不达意、语无伦次。
2.评价激励
在口语训练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评价活动, 如二年级“绕口令比赛”这次口语训练, 我先把孩子们分成小组, 并设立了主持人、参赛选手、评委等角色。孩子们以不同身份参与到活动中, 并被评为“最佳选手”“优秀主持人”“星级评委”等, 从而使他们在评价过程中发现同学的优点, 取长补短。
三、看图说话, 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都配有相应的插图, 这些插图不但有助于理解课文, 还能够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如在教《古朗月行》时, 教师可引导孩子看着插图发挥想象:“图中的小朋友, 看见圆圆的月亮, 会想些什么呀?又会说点什么呀?”通过引导孩子结合插图来理解古诗的意思, 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久而久之, 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将普遍得到提高。
交际语言能力模型 篇11
【关键词】语言交际 语法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79-02
目前,几乎在我们整个英语界里存在着一种一致的认识。他们认为传统的语法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今课堂教学的需要,开始滞后于课堂教学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是过时的。这种教学模式,不再具有任何生命力,应该远离课堂。至于,课堂上不出现直接教授语法的现象,就更加表明这堂课是合格的、成功的。在一些专家眼里,他们甚至认为“功能交际法”取代“传统的非交际法”是时代所趋,人心所向。原因在于功能交际法它一方面符合教学大纲“培养学生为交际运用英语的能力”作为教学目的这一要求。同时更能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他们眼中,看来功能交际法取代传统的语法教学模式是百益而无一害的。
我曾参加过多次公开课,观摩课的评课活动,课后,也经过调查走访了一部分学生和教师,发现这些课有一个共同之处。一是,这些授课老师采用的都是“功能交际法”的模式;二是,他们这些课都是经过充分的准备和反复操练而成的“样版课”;三是,这些老师在组织这堂课的过程中都故意漏掉了相关的语法,而闭口不提不讲这些语法。结果把整堂课上成了以学生为主的表演课,教师却轻松地站在一旁,纯粹成了一位在这个表演过程中的一名演职人员。结果调查表明,课堂上学生“热热闹闹”,课后发现学生未学到啥东西。从而我认为由这些授课老师经过“精心打造的课”并不是一堂合格的课,更不能算是一堂优质课。相反这种片面之注重交际功能的培养而淡化语法传授的方法是舍本求末的做法,是危险的,是根本不可取的。
我是从1992年大学毕业以来就从事中学英语教学的,初上讲台,就大胆地采用“功能交际法”。这种方法它强调“听说领先,读写跟上”。授课多采用表演式操练方式。学校每次召开教学工作会都强调课堂上要尽量做到精讲多练,甚至“不讲多练”。经过不多时日,学生口语水平提高了,学生学英语的热烈气氛增长了,但不可思议的是,每次考试的结果却与这激动人心的场面大相径庭,真是心中有苦却难以表白。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拜读到了包天仁教授的《基础外语教学目的之我见》一文。文中说:“把交际能力作为基础外语教学目的来要求不符合我国基础教学的实际”。他说“在我国,由于中学外语教学起步比较晚,基础比较薄弱,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开设课时,外语环境及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实际等均有较大欠缺,在农村中学,这种现象更为严重。因此,学生学习外语主要还以‘学得为主,而不是过多依赖交际法去‘习得。学生能力的培养应以扎实的基础知识为前提。没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去培养能力只会是‘空中楼阁。”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使我如梦方醒,从而使我在教学中更加有勇气大胆地进行语法学习的传授了,在实践过程中自己经过认真分析钻研教材、细读了大量的教研教改论文,结合农村教学实际,创造出了_____“知识要点归纳法”。并把这种方法作为平时上课的主要框架,用这种方法更能让学生详尽地熟知各种语法规则,并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结果连续三年高考,我所教学生英语成绩均获得全区前茅。以后几年,在高考复习中我都将大多数精力用在语法知识的巩固和运用上,结果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实践证明,重视传统语法教学这种模式是必不可少的、正确的,一点儿也不过时, 它在教学效果中带来的好处更是看得见的,实在的。不仅如此,传统语法教学在课堂上一点儿也不可放松。张正东教授在他的《语法教学的再认识》一文中曾举例说。国外学者在进行学习理论研究实际,对学生的语言学习理念进行了多种调查,其结果表明,学生们大多认为语法学习极为必要。比如,Htorwitz在1987年所作的调查中,来自12个国家32名英语二语中级班学员的50%以上认为,学一门语言最重要的是学词汇或语法规则。Compbell等人1993年对美国中西部一所大学始修外语的70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有66%的学生认为语法学习比词汇学习更为重要73%的学生认为,学好一门外语必须死记硬背语法规则。以上事实充分表明学生熟知一门外语为己所用,学好语法显得多么重要。事实也如此,语法是联系词汇与句子的纽带,有了语法规则才能完整地表情达意,才能使语言具备有条理的可为人们所理解的特质。就如同我们学习汉语一样。学不精语法,你写出的句子就语病百出,令人费解。学不精语法,你就不能阅读文章,就不能获取更多更有用的信息。如果不能做到这些,学习外语又有何用处呢!
愈约法教授曾认为在中学外语教学方面,最重要的是明确外语是工具课,他认为对我国中学外语教学来说,应把阅读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这是因为除阅读最具有素质教育功能外,对中国中学生来说,毕业后有机会同外国人经常直接进行口头交际者毕竟是极少数,对绝大数人来说是通过阅读来吸取外国文化“为我所用”。因此,在中学英语教学尤其是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着重对学生进行英语基础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掌握英语的基本结构和用法。我想,他这里谈到的英语基础知识,除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外,大多指的就是英语语法知识吧。现在也有人认为,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交际,因此能会“说”就行,不是有很多文盲也能说一口流利而漂亮的话吗?如是这样,我们还发明文字干什么呢?再说,学会英语后,大多数人用英语交流的机会并不多,而我们需要的就是读写的能力。而“读”和“写”哪一个能离开语法而存在呢?就拿现在的中考,高考试题来看,虽然纯语法题在逐步减少,但象“完形填空”、“阅读理解”、“短文改错”、“书面表达”等这些在总分中占绝对分值的题,又怎能离开语法呢?语法学不精,不能综合运用,阅读和写作更是“难于上青天”。
因此,笔者认为,为了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在教学英语过程中放弃语法、淡话语法的做法都是不切实际的。当然,外语的听、说、读、写、译五种表现形式既是教师教学手段,也是教学目的,更是交流能力的具体表现,的确交流活动使我们的外语教师明白了现代外语教学原理,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培养了学生更好的学习习惯和兴趣。交流活动使我们的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这是十分可取的。如果在基础外语教学中对交流能力强调过了头,以至于忽视了基础知识的传授,就会出现“欲速则不可达”、“空中楼阁”等现象。结果岂不十分危险吗?相反,只注重语法学习,忽视口语的训练也是不对的。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在熟知语法的情况下,全面提高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这样从教学基础知识到形成能力,有步骤、有阶段、循序渐进。基础扎实了,能力的提高就会水到渠成。学生用语交流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
参考文献:
[1]包天仁. 我国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目的之我见[J]. 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1999(1).
交际语言能力模型 篇12
大学生是社会中素质较高的群体, 他们不仅要掌握先进的技术, 而且要掌握先进的文化, 应该成为我们祖国新形象的代言人。要想让当代的大学生真正成为祖国的栋梁, 就要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 就要在思想上重视、行动中落实。在语文教学中, 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已势在必行。
口语表达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 高职教师要利用语文教学这一课堂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现在的中职学生由于自身基础较差, 口语交际水平一般都不高, 教师只有树立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观念, 深入教学实际, 教会学生口语交际的技巧, 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一、口语交际能力训练的意义
1. 从社会发展的要求看, 口语训练非常必要。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 在社会工作与社会交往中, 信息、思想交流也日益频繁, 口语交际的机会也日益增多。可以说无论从事什么工作, 都需要有一定的社会交际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外事工作、商业谈判、法庭辩论、企业公关等都需要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师、记者、节目主持人、导游、推销人员等哪一种职业不用出众的口才?只要与人交往都需要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 社会要求人们重视口语交际。只有意识到这一点, 才能切实加强口语训练。
2. 从学生自身的发展看, 加强口语训练十分迫切。
中职学生在生理上趋于成熟, 心理上却趋于封闭。表现在家庭中与父母的隔阂加深, 在学校里不愿与别人交谈。许多学生整天埋头学习, 课堂上忙于听分析、记答案、做试卷, 不愿主动举手发言, 口头表达的机会减少, 上课回答问题或面红耳赤、低头不语, 或期期艾艾、语无伦次;与人交谈也是颠三倒四, 不知所云;与人交往显得胆怯, 害羞, 缺乏信心和勇气, 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发展。能言善辩是一个人才思敏捷, 聪明智慧的重要标志。因此, 加强口语训练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3. 从语文教学的目标看, 口语训练不容忽视。
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不仅是时代的要求, 更是语文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应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然而长期以来, 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 往往只重读、写, 而轻听、说。教师们并非不知道口语交际能力对于学生将来踏上社会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可是由于现今的教育体制, 教师们不得不违心地引导学生死记硬背。就这样许多能力训练被挤出了语文课堂之外。口语表达能力直接反映出学生的读和写的综合能力。听、说、读、写是提高口语交流的不二法门, 这四种能力的培养也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美国查德.L威瓦尔在他的《交际技巧与方法》一书里, 这样表述全部语言传播活动中“听、说、读、写”四种技能量的比例:倾听占全部语言传播的40%, 交谈占35%, 阅读占16%, 写作占9%。我们可以想一想, 地球上任何国家的婴儿出生时都不会说话,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无一例外都学会了各国的语言, 而且有研究证明同一国籍的孩子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长大能学会不同国家的语言而不会说自己本国语言。所以说, 我们现在所掌握的一切知识都是听和说的结果。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倾听和交谈,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体验生活, 强化口语交际训练
李吉林老师曾说:“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景, 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语言的动机, 提供语言的材料, 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所以教师要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在动态的口语交际训练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比如组织他们参加朗诵、背诵古诗、讲故事活动;充当小导游、小记者;让学生问同学借学习用品、接待客人、到商店买东西、学会道歉……在实际活动中进行锻炼。如在《小红帽》一课中, 要求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 甚至可以上一堂即时情景课, 让学生深入角色的内心, 这样她们复述这个故事的时候就会做到心中有数, 不至于死记硬背了。教师还可让几个同学来表演, 其他同学观看并提出建议, 然后再让其他同学来表演, 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强化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教师还要适当地布置作业, 让这些活动在现实生活中落实, 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不但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还应让它走出课堂, 辐射到校园的生活, 并走向社会, 在语言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三、通过社会实践, 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堂虽然是口语能力培养的主要渠道, 但并不是唯一渠道。还可以通过社会实践等环节来提高口语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余适当参加一些活动。例如, 我们班里有一位同学参加学校的讲故事大赛并取得了名次, 那么就可以让学生组建一个新闻参访社, 社团里的同学需要拟定一系列的采访问题来采访参赛同学, 这样一问一答之间参加采访的同学就会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语言组织能力, 而被采访的同学则会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语言水平。采访结束后还可以让全班同学自由发言, 对本次活动的优缺点进行评述。另外, 也可在每年一度的元旦晚会上出一个保留节目, 让学生们畅想毕业之后的人生之路, 甚至可以玩一个时光跨越的游戏, 让学生假定毕业十年后再相聚时的场景。这样学生就在玩耍中进行了一次社会实践, 口语的交际能力自然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四、引发说话兴趣, 让每个学生都“说”起来
说话训练是在学生的语言实践中进行的, 因此, 教师应注重创造恰当的说话机会, 激发学生说话的愿望。学生形成说话能力的最终目的是走向社会, 进行各种交际, 开展自己的言语实践活动。例如:2011年冬天, 我市下了一场雪, 虽然不大, 可学生在课堂上兴致勃勃, 我抓住机会, 让学生描述一下窗外的大雪。学生们高兴极了, 纷纷举手发言。描述完雪景, 我又抓住机会让学生来互相评价。结果学生抢着回答, 这堂课虽然与我事先的计划完全不同, 但收到的效果极佳。同时还应该注意, 说话训练是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的双向活动。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着优等生活跃, 学困生沉默的状况, 少数学生成了“发言专业户”, 表达能力愈来愈强, 大部分学生成了听众。为改变这一局面, 让每个学生都说起来, 提高他们说的能力, 我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说点, 其他学生可以自己小声说, 也可同桌同组互相说。这样整个课堂气氛就活跃起来了, 那些平常不爱说话的同学的积极性也就被调动了起来。
五、分专业开设普通话训练课, 形式多样地开展教学
普通话这门课程通常根据各高职院校的教学需要而开设, 比如说我们平顶山教育学院, 由于有幼师专业, 那么就在开设普通话口语表达技能课的基础上又加开了幼儿教师语言艺术训练这一课程。此课程专门培训学生如何给幼儿讲故事。在这门课里有一篇《老鼠开会》的故事, 我们可以针对这一篇故事在课堂上上演一出情景剧。首先让学生自己分析剧情, 然后分别找三个同学扮演其中的三只老鼠, 伴随着剧情的发展学生也可以自己现场改变台词。最后总结一下本场演出的经验, 让学生自己分析为什么三只老鼠最后都没有成功地在猫的脖子上系上铃铛, 整个故事中每个老鼠的性格特点有没有在语音、语调中表现出来。甚至可以改变故事的情节让三只老鼠成功地在猫脖子上系上铃铛。这样在学生们掌握如何给幼儿讲故事的同时适当地锻炼了口语表达技能, 而且还用实例教会学生团结就是力量。教师在促进学生们口语交际能力提高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虽然老师是主导, 学生是参与者, 但是这样的课堂气氛轻松, 学生思维活跃, 富有创造性, 他们会特别喜欢参与这样的教学活动。这样教师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而且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