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语言交际与外语教学

2024-08-25

非语言交际与外语教学(共12篇)

非语言交际与外语教学 篇1

一、非语言交际的定义及类型

从广义上来说, 一切不是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统称为非语言交际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关于非语言交际的定义颇多, 杨全良 (1990) 的定义是:所谓非语言交际, 就是通过使用不属于言语范畴的手段来传递信息的这样一个过程, 非语言交际的形式有很多种, 不像语言交际那样只有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 它涵盖了除使用语言和文字以外的一切传递信息的方式, 如面部表情、身体动作、触摸行为、声音暗示、空间利用、穿着打扮和其它装饰等, 甚至没有表情的表情、没有动作的动作, 这些都是非语言交际的有效途径;Samovar和Porter的定义是非语言交际包括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人为的和环境产生的对于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收者含有潜在信息的所有的刺激, 定义着重点在于:一是非语言交际是发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 包括从事交际交流的双方, 也就是说, 并不是任何一个动作都属于非语言交际的范畴。二是非语言交际既可以是有意识的, 也可以是无意识的。三是无论是哪一类非语言交际, 都必须包括潜在的信息。Malandro和Baker的定义是非语言交际是个人发出有可能在他人头脑里产生意义的非语言暗示的加工过程。

非语言交际的涵盖范围很广, 众多的分类方法也随之产生。毕继万 (1999) 将非语言交际分为四大类型: (1) 体态语, 包括基本姿态 (姿势和身势) 、基本礼节动作 (如微笑、握手、体触、女士优先等一些礼节动作) 以及人体各部分产生的动作 (如头部、面部动作、眼神交流、手部、臂部、腿部动作等) 。 (2) 副语言, 又称类语言或伴随语言, 主要包括沉默、话轮转接和非语义声音 (发音器官非语言声音、非发音器官非语言声音) 。 (3) 客体语, 包括化妆品、服装、衣饰、修饰物、家具及其他耐用和非耐用物品。 (4) 环境语, 研究的是人们为自己所营造的环境对交际交流产生的影响, 而不是自然环境的作用。环境语包括时间、空间信息 (如拥挤、近体距离、领地观念、空间取向、座位安排等) 、颜色、声音、灯光、标识、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等。

二、非语言交际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

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非语言交际, 对于课堂教学中的语言交际是一种非常有效果的补充手段。恰当而幽默的非语言交际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启迪学生的智慧,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教学双方心情舒畅, 教学气氛和谐, 从而有利于改善教学效果。

1. 体态语。

体态语即学生们最熟悉的body language, 也叫做身势语, 主要包括面部表情、眼神语、头部动作、手势语、身体动作和姿势 (站、立、走、蹲) , 是最为直观, 信息含量最大, 也是人们最为熟悉的非语言交际行为。体态语是人利用身体某一部分的形态变化来表达情感的一种辅助性语言表达方式, 是一种没有声音伴随的语言, 在外语教学过程中, 如果能恰如其分地将体态语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势必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具有适时且适当的面部表情, 如经常以微笑面对学生会给学生亲切感, 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学生也会对教师的教学进行默契的配合, 从而形成融洽的课堂气氛;同样, 在学生出现不注意听课的现象时, 并非一定要用语言表达教师的意思, 可以用眼神示意他, 这样既不会影响课堂教学秩序, 又不会伤害该学生的自尊心。眼神可以传递信息, 增强语言表达的魅力。要用眼神顾及到每一位同学, 并且给他们以鼓励, 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教师增进与学生的感情交流, 从而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手势是无声的语言, 提问学生时, 用手势给学生的回答予以暗示、提醒和点拨, 对启发学生回答似懂非懂的问题特别有效, 因为给学生以暗中点拨, 让学生不觉难堪、丢面子, 可以减轻学生的压抑感, 提高学习积极性。课堂提问是外语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真正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来, 但是要注意提问的方式, 否则会得到不好的效果。

2. 副语言。

副语言又称伴随语言, 一般是运用特殊的发音表达交谈中的伴随意思, 属于一种声音信息, 具有声音的特性, 包括音色、音高、音调、音量、音频及重音等特质。副语言表情手段运用得当可以对语言表达起到补充、辅助、强化的作用。运用的原则是协调、自然、一致。虽然它属于语言表达的一部分, 但并非指语言本身, 因而常被用来辅助语言的表达, 通过说话人语气的轻重缓急、高低强弱、语调的抑扬顿挫等就可以判断说话人的感情和态度。例如在课堂上出现了学生不注意听课、互相交头接耳等现象的时候, 教师就可以突然把声音停顿下来, 这样就会令全体学生非常吃惊, 所有人都会把注意力都集中在教师身上, 从而迫使开小差的学生把注意力重新放到课堂上来, 这样要比直接点名告诉他们不要说话要好得多, 不会太伤学生们的自尊心。很多教师都会有这样的一种教学方式, 就是在本单元知识点的重点难点讲述的时候, 会适当的加重语气, 或者把音量提高一些, 从而提醒学生对这部分知识重点掌握。

3. 客体语。

客体语又称物体语, 是非语言交际的另一种形式, 主要指教师的着装、教师所佩戴的修饰物和教学过程中利用的各种不同教学手段所体现或传递的信息, 一般都具有实用性和交际性两个特点。教师的服饰与仪表, 即教师的穿着打扮, 虽然是教师自己的行为, 但是作为教学艺术的一部分, 这一点能直接反映教师的精神面貌, 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否收到良好的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穿着整洁, 风格适当、不怪异, 这样就可以增强教师对学生的感染力和亲和力, 从而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反之, 如果教师的服饰仪表不得体, 不符合教师的职业身份, 则会在学生中失去应有的尊重, 教学效果自然会不容乐观。这些客观因素作为一个人的外在表征, 一方面能表明他的身份、地位和情趣, 起到改善人际关系的作用, 另一方面也可以表现人的心情和价值观念。另外客观教学手段作为外语教学课堂中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手段也是不可以忽视的。善于利用板书、图表、直观教具等客观教学手段能有效增进教学效果。清晰、适当的板书、图表等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系统性, 可以使学生对重点难点问题一目了然, 可以减轻学生的语言障碍, 从而有助于学生对另一种语言的掌握。例如在英语教学课堂中, 在讲授worth, worthy和worthwhile这三个单词的意思和用法的区别的时候, 单纯用语言进行解释说明, 很难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对比, 容易把三个词混淆不清, 如果教师利用图标的方式, 把这三个单词的用法列出来, 并配合相应的例句, 学生就会对这些区别和用法一目了然, 自然也会有利于记忆。

4. 环境语。

环境语主要包括时间语、体距语和颜色语, 课堂环境语言主要包括教室环境、座位安排和时间观。教室中的亮度、温度和墙壁主体颜色等因素都会对学生的情绪产生影响, 从而影响学生对课堂授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作为现代社会的教师, 不应该只是个教书匠, 只是站在三尺讲台上把教学内容告诉学生们, 而是应该充分和学生互动起来, 跟学生们更好地交流, 在授课过程中走下讲台, 走到学生中间去, 这样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并且能督促学生把注意力放在课堂内容上, 这也是一种非常好的非语言交际方式。另外教师应该有效利用课堂时间, 按时上课, 不拖堂, 尽量帮助学生在有效时间内提高学习效率, 不搞疲劳战, 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

三、结语

非语言交际作为现代教育教学方式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对外语教学起着非常有利的促进作用, 简单说可以调节师生关系, 增强教学效果, 利于教学展开, 开拓教学渠道, 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学习兴趣, 这些作用的最终结果就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使学生对目的语的掌握达到了更高的水平, 最终使学生自主学习, 真正掌握一门外语。

摘要: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语言学习者能够使用目的语进行交流的能力, 这就需要教学双方充分调动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识去参与理解并做出语言和非语言的反馈。在外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恰当运用体态语、手势语、副语言和环境语等进行非语言交际, 对提高外语教学的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非语言交际,外语教学,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SAMOVAR, LARRY A.PORTER, RICHARD E.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Beijing:Beij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2]陈文娟, 唐敏.非言语交际与外语教学[J].理工高教研究, 2007 (8) .

[3]刘丽华, 李明君.非言语行为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6) .

[4]毕继万.跨文化非言语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5]李杰群.非言语交际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6]杨全良.非言语交际简述[J].外语研究, 1990 (2) .

非语言交际与外语教学 篇2

江永一中

杨梅珠

摘要:非语言交际作为人类交际的一个重要部分,能够传递语言难以表述的意念和情感,促进了良好的交流与沟通。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能够恰当地运用体态语﹑手势语﹑眼神和空间语等等这些非语言,对改善教学效果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

关键词:非言语交际 教学

一 概念

非语言交际指除了语言之外的所有交际手段,包括肢体语言,面部表情,服饰,化妆,空间利用等等。非语言交际是语言交际的补充和完善,在许多语言无法准确表达的时候,适当利用非语言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 非语言交际在教学中的作用

萨莫瓦表明“: 绝大多数研究专家认为,在面对面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他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由此看来非言语交际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教学是一种艺术,但如何表现才能打动人心,却有很多学问。为了让课堂教学表述思想,传授知识信息畅通,除了用“语言”这个最常用的方式外,教师还应努力掌握手势、表情、动作、眼神等非语言。非语言也是知识信息传递重要的、不可忽视的方式和手段,它可以加强表达的效果,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在教学上有很大的意义。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各种非言语行为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使课堂气氛轻松活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他们的自信,降低他们的学习焦虑,进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总之,作为教师,我们要尽一切可能运用自己的非语言交际使课堂变得更活跃,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更容易的接受我们所传递的信息。

三 非语言交际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非语言交际在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就具体谈一下非语言交际在教学中的运用。非语言信号主要包括仪表语、眼语、表情语言、肢体语言和体距处理。仪表语

仪表是一个人外在形象,是别人见到你的第一感觉,所以非常的关键和重要。教师在“亮相”之前,应首先作好“形象亮相”的准备工作,这就是服饰。服饰指人们的穿着打扮,是重要的非语言手段之一。服饰包括服装、鞋帽、发型、化妆、饰物、随身携带物品等等。因为服饰是附着于人体而显示其意义的,所以说服饰是人体语言之一。教师应按审美规律办事,依据自己职业特点以及自己的性别、年龄、体型、肤色选择服饰的颜色、款式等,力求庄重、朴素、大方和文雅。切不可奇装异服,过分打扮;也不能邋里邋遢,不能不考虑自己的身份。女教师上课时不宜穿戴过分艳丽暴露,即使化妆也应以淡雅为宜,否则会引起学生的议论而影响上课效果。

教师的服饰仪表,作为教学艺术的一部分,能直接反映教师的精神面貌, 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否收到良好的效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整洁适体的服饰能增强教师对学生的感染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反之,如果教师的服饰仪表不得体,则会失去学生的尊重,教学效果自然不会令人满意。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应随时注意自己的服饰与仪表,给学生以为人师表的形象。眼语

教师无时无刻不在通过眼神向学生传递信息,眼睛是沟通师生感情的重要桥梁。教师在课堂上授课,教师应该具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随时对学生投以关注的目光,显示友爱与关心;当学生心不在焉时,应投以注视的眼神;指导学生讨论时,关注同学的发言,使其感受老师的重视;当学生专心致志听讲时,应投以亲切的眼光;当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应投以信任的眼光,予鼓励;当学生回答问题圆满时,应许之以欣慰的眼光;„„眼光运用得当,就会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盯着天花板或死盯教材照本宣科,而应有意识地用眼神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将课堂上每时每刻全体学生的心理活动反映和每一个学生上课过程中的情绪变化“尽收眼底”,了如指掌,这样才能有助于教师获得及时全面的课堂教学信息反馈,有助于教师对整个课堂教学的掌控,同时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面部表情

人的面部表情十分丰富,具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它可以准确而生动地表露微妙、复杂、深刻的思想感情。学生特别注意教师的面部表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随着教材内容的变化,面部表情时悲时喜、时怒时乐。教师丰富多彩的面部表情具有重要的模拟性和象征性,它能直接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喜怒哀乐的情感共鸣,激起学生对课堂教学中涉及的有关事物展开丰富的联想,具有启发思维、促进理解的作用。教师的或质询、或赞许、或赏识、或嘉奖等不断变化的面部表情,还具有激励作用,它不但有助于课堂教学张弛有致,纪律严明,而且还能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良好氛围。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情绪饱满、心情舒畅地进行学习,当然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肢体语言

肢体动作贵在精练、传神。它能加强信息力度,最能传情达意的就是手势了。手势语是教师表情达意的一种有效方式,它有助于描绘复杂事物的状貌,表达潜在的情感,有助于有声语言的陈述、说明和强调,有助于组织教学秩序,调控课堂气氛,有助于增强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作为教师,讲课时,都需要配以适度的手势来强化授课效果。手势要得体、自然、恰如其分。比如当你请同学回答问题的时候可以用手掌心向上向他表示“有请”的意思,这不仅表达了对学生的一种尊重,也是给学生的一种自信。在比如当学生回答完问题的时候老师可以竖起大拇指表示称赞,可以给学生带来自信,甚至可以影响学生对你这门课的兴趣。运用手势辅助教育教学应该成为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教师的手势没有统一的样式,很难说哪种手势是最为恰当的。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教学风格等不断探索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手势语,同时要在具体课堂场景中,运用不同手势。

体距处理

体距这一术语是由美国着名的人类学家霍尔(Hall)提出的。它指的是交际者用空间距离传递信息,即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处理相互之间空间距离的方式。人们的关系越亲密,其间的距离越短,反之,则距离越长。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有责任针对课堂环境状况,积极设法摆脱师生间的隔离状况。授课时应适时走动,不断地调节自己与学生的空间位置关系,深入到学生中去,形成师生经常融为一体的局面。这样不仅有利于营造一种自由轻松的气氛、减轻师生角色不同所导致的心理压力和教师呆板的空间形象所造成的神经抑制,缩小师生情感空间,也有利于某些性情内向、怯场的学生有机会近距离、小范围地同教师交流,消除其紧张心理。为此,教师上课要注意克服个人空间固定化的习惯定势,根据课堂具体情况,适时适当调节与学生的空间距离。

四 结论

综上所观,在课堂教学中,非语言可以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和准确性,是课堂教学中有声语言的必要配合和重要补充,非语言有着语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教学中准确合理、适时适度地使用非语言行为,有利于提高教学艺术和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李杰群.非言语交际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杨全良.非言语交际简述[M]

非语言交际与外语教学 篇3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学策略

一、引言

语言教学脱离不了文化的渗透和渲染,同时也是彰显各种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而长时间以来,教学双方对语言学习都会形成固有模式。即教师倾向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知识能力,学生也盲目跟从语言知识学习,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导致双方沟通交流不顺畅。目前已有不少学者从宏观层面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实际上,由于地区之间的教育水平和学情各有差异,我们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发现问题,找出有效方案。为此,笔者对某普通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通过问卷调查得到他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并通过反映出来的问题和现状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提出几点教学策略。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

国内外学者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阐述主要有如下:Spitzberg认为: “跨文化交际能力广义地说可以理解为这样一种印象,即这一行为在某一特定的语境中是恰当和有效的。” Lustig 和 Koester认为:“跨文化能力需要足够的知识、合适的动机以及训练有素的行动。单凭这些要素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足以获得跨文化能力。”也就是说,知识、动机和行动三者结合才能构成跨文化能力。贾玉新认为: “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至少由基本交际能力系统、情感和关系能力系统、情节能力系统和交际方略能力系统组成。”毕继万认为: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在跨文化交际环境中由语言交际能力、非语言交际能力、语言规则和交际规则转化能力以及文化适应能力组成的必备综合能力。”虽然学者们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所包含的要素各抒己见,但其核心组成部分都包含三个层面的能力即认知、感情(态度) 和行为。在认知层面,学者们指出交际者了解和掌握目标文化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是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关键。感情层面包括交际者对于文化差异的敏感、对于不同文化态度和尊重、对于本土文化的深刻理解等。行为层面主要是指言语能力、非语言能力、变通能力、外交能力、适应能力等。

三、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调查

1.研究目的。随着经济全球化,教育全球化,各高校之间人才交流不断深入,合作机会的不断增加,具有较好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必然。而对于从事语言教学工作者来说,了解本校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发现问题,并探索可行解决和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2.研究对象。本调查测试对象为贵州某普通师范大学的2014级258名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该学校比较注重对外交流合作,先后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葡萄牙、南非、日本、韩国、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与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与交流关系,分别与韩国、日本、泰国、美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多所大学开展了交换学生项目。在调查的258名学生中,也有少部分学生参加了学校的交换生项目。

3.研究工具和方法。根据文章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文献综述,结合本研究的目的,自编了《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问卷》,本问卷调查共设计44道选择题,由表层文化和深层文化两大部分组成,表层文化共设33道题,具体包括:有关英美国家基本文化常识(11道);体现日常交往的言语交际行为(11道);有关社会习俗规范方面(11道);深层文化共设(11道题),包括有关时间观念、推理方式以及价值取向。本次发放问卷258份,回收258份,有效率为100%。先用 EXCEL所得数据反映出当前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再用 Matlab 7.0生成相关的指标图像直观地反映出问题所在。

四、外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结果与分析

从指标图像上我们可以直观看到:(1)在相关文化背景知识这一领域,学生掌握的有关英语国家的知识不容乐观。指标图像的正确率波动很大,这充分反映出学习者对相关文化知识了解不够全面,这个层面还需要加强。(2)在言语交际这一板块上,受测者摆脱不了母语思维的影响,言语交际能力比较弱,正确率不到35%,这充分反映出课堂教学的一大缺口仍然还是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仍需引起重视。(3)在深层文化这一板块上,学生们中西文化差异的意识比较弱,文化差异的敏感度不高,这方面的文化知识内容缺口较大,有待进一步提升。不难看出,调查数据结果同时也表明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少关注学生们社会语言学、语用能力以及非言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指标图像还反映一个更为严重的事实: 即在教学中由于教师给学生们传达的目标文化通常都是正面的,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这恰恰引起学生对目标文化的真实面目产生误解。而实际上,教师应该给学习者传达真实的,确切的,与时俱进的真实信息。这样才能让学习者透视目标文化,了解文化,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五、课堂教学策略

1.比较讨论法。比较法常常被运用于文化教学过程中。该方法重心在于分析讨论本土文化和目标文化的区别和不同。在分析讨论中,除了比较两种文化的特点,还应关注各自文化的内涵。比如在大学英语课程中,谈论学校生活也成为广泛流行话题和学习内容。众所周知,“学校”所包含有如学校规章制度、教学科目、教学时限、校服、教学楼、家庭作业、学校饮食以及学生行为等。教师让一部分学生去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mujkh1Fff0) 观看一个关于中国典型的学校日。再让另一部分学生观看一个英国典型的学校日的短片。该短片包含有社会文化知识、社会语言学以及非言语交际如问候、打招呼、礼貌请求、感谢的恰当用法等。两组学生可以讨论比较中英两国学校系统各自的优缺点。通过观察,言语比较两个短片中的细小区别和最大不同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们语用能力和非语言交际能力、还可以拓展学生们社会文化知识。

2.设置教室文化长廊。文化长廊是最简单而有效的方式,因为它总是潜意识的影响着学习者。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文化长廊里张贴国际影视名人,文学作家,科学家,名胜古迹等当代海报图片。其目的是打造强烈的文化气息、引起关注和评论、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并发挥其想象力。文化长廊主要关注与社会文化知识,它的出现将取代教室里枯燥的语法规则表,词汇量化表,学生行为规范表等。

3.课堂内容信息重组复述。信息重组即要求课堂上学习者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复述相关教学内容。教师加强引导,要求复述时重点关注个别特征的表述。例如教师在进行听力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观看Short Video,再布置学生课堂Pair work,即对短片中的对话内容进行复述,突出强调部分,如对话中使用 “please”,“excuse me”,“sorry”的次数,眼神交流的频率,肢体语言的表达形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该教学环节可以使得学习者的说话能力,语用能力和非语言交际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4.课堂角色扮演。角色扮演适应范围较广,无论是听力课,写作课还是精读课,教师在课堂上都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开展角色扮演。例如听力课上,教师完成Short Conversation这一部分之后,可以让学生根据录音中的场景,Speakers 的语音语调,情感态度等进行脚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的真实感,感受语言中文化的美感。这有利于让语言学习者在脚色扮演中提高的社会语言知识,社会文化知识,言语交际能力和非言语交际能力。

六、总结

本次问卷调查结果真实地反映了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及问题。这些问题也是导致了学生跨文化交际失败的不足。然而随着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较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要求。因此对于语言教学工作者而言,始终把每一堂课的教学视为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阵地,定期调查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并总结归纳问题是相当有必要的。在此基础上及时改进课堂教学策略,采取实际可行的措施以达到提升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Spitzberg B.A model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A].In Samovar LA & Porter R E(eds.).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Reader(9th Ed.)[C].Belmont,CA:Wadsworth Publishing Co.,2000.375-387.

[2]Lustig M&Koester J.Intercultural Competence: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5th 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7.

[3]毕继万.第二语言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J].中国外语,2005(1):66-70.

非语言交际与外语课堂教学 篇4

人类的交际是语言和非语言交际的结合, 非语言交际指的是语言行为以外的所有交际行为。关世杰 (1999) 提出:所谓非语言是指交流环境中除去语言刺激以外的一切由人类和环境所产生的刺激, 这些刺激对于交流的双方具有潜在的信息价值。美国的一些研究表明, 在表达感情和态度时, 语言只占交际行为的7%, 而声调和面部表情所传递的信息则达93%。美国教授Birdwhistell对同一文化的人在对话中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作了一个检测, 结果发现语言交际最多只占整个交际行为中的30%。因为语言交际产生听觉效果, 非语言交际产生视觉和更多的感觉效果, 非语言交际比语言交际更具有潜意识性, 更能连续不断地表达思想。一般来说, 语言交际传递交际的内容和思想, 而非语言交际则暗示着交际双方的关系, 体现了交际的模式, 在交际中脱离非语言交际行为与手段配合的孤立的语言行为往往难以达到有效的交际目的。借助非语言交际, 可以对语言交际行为起到良好的辅助和配合替代作用, 大大地加强了语言的表达能力, 使交际显得更有效。由此可见, 非语言交际是整个交际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二、非语言交际的特点及研究的主要内容

1.特点

在跨文化交际中, 非语言行为同文化一样是无处不在的、自发的、无意识的, 是人们在社会中潜移默化习得的, 非语言交际是依靠天生的本能, 往往它的发生是无意识的, 随情而变的, 因而非语言行为的潜意识性直接导致了人们对非语言行为的忽视。

非语言传达的信息比语言更为真实, 当人们说违心的话时, 神态却可以把真实的思想流露出来。因为非语言行为很难自我掩饰, 也最不易有意识控制, 有的甚至完全处于一种无意识之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它更能反映一个人的真实态度、心理活动和价值观念。

许多非语言行为都是文化习得的结果, 人们的非语言行为的形成和效果往往都由一定的文化环境决定。非语言行为的意义根植于文化之中, 不同民族的非语言行为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例如表示不知道、为难、不赞成或无可奈何等含义时, 中国人的习惯是摇头或摆手, 英语国家和许多西方人则喜欢耸肩。

2.研究内容

非语言交际的涵盖范围极广, 分类方法也很多, 毕继万从跨文化交际和外语教学出发, 借鉴西方学者比较统一的认识将非语言交际粗略地分为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和环境语。

体态语 (Body Language) 包括基本姿势、基本礼节动作以及人体各部分动作所提供的交际信息;副语言 (Paralanguage) 包括沉默、话语转接和各种非语义声音;客体语 (Object Language) 包括皮肤的修饰、身体气味的掩饰、衣着和化妆、个人用品的交际作用、家具和车辆所提供的交际信息等;环境语 (Environment Language) 包括空间信息、时间信息、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声音、灯光、颜色、标识, 等等。

三、非语言交际与外语教学

据专家测定, 课堂教学效果80%是通过教师的表情、举止、服饰及副语言等非语言行为来实现的。作为一名交际者, 教师应该学会在课堂上有效地运用非语言交际提高课堂效率, 改善师生关系。非语言交际形象直观, 能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情感交流。教师的表情、眼神、身姿、手势、服饰无不影响着学生, 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丰富的联想, 进而对学生的情绪产生极大的暗示和感染力, 使教学效果得到强化。正如戴维·艾伯克龙比 (David Abercrombie) 所说的:“我们用发音器官说话, 但我们用整个身体交谈。”

体态语, 即身体动作姿势和面部表情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准确适度地运用手势, 不仅有助于传递思想、表达感情, 而且可以加强语言交际的生动性和感染性, 它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 形成了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例如:教师脸上的微笑能放松课堂气氛, 而僵硬的表情会使学生感到枯燥、厌恶甚至反感。当然教师不仅要善于运用体态语传达信息, 还应该知道如何理解解读来自学生的非语言信息, 要善于观察学生的体态语, 往往学生会通过体态语来反馈教师的讲课情况, 如学生微笑、点头等暗示听懂教师所讲授的内容, 而皱眉、叹气等暗示不理解, 因此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这些体态语随时调整课堂教学的内容和进度。

副语言一般指的是伴随话语而发出的无固定语义的声音, 通过音调、语速、音质、清晰度等起到语言的伴随作用。教师讲课应做到抑扬顿挫, 学生不喜欢听声音平淡和单调的教师讲课。例如教师可通过拖长声音或加强语气来提醒学生所讲内容的重点或难点。

教师服饰应做到得体大方, 以免造成学生注意力的分散以及教学效果不佳。国际上公认的原则是TPO原则, T (time) 衣着要顺应时代和季节的要求, P (place) 衣着要适应地区和场合的要求和习惯, O (object) 着装应注意对象和目的。例如一位教师每天都打扮得花枝招展或油头粉面, 势必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师的诚信。

空间上的距离也是影响教学的因素之一。在课堂中包含了两种空间, 一种是地理位置上的空间, 比如座位之间的距离, 以及行距等, 而另一种则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例如师生之间的距离。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站在不同的位置或是与学生之间的远近, 都会给学生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 从而引起不同的教学效果。长期以来, 我国的外语课堂组织形式一成不变, 教师站在讲台上以权威的身份“发布”知识信息, 学生则一排坐着, 支起耳朵听, 瞪着眼睛看, 师生间的交流是直线的、单一的。如果把学生分成小组, 教师走下讲台, 走到学生中间去启发学生, 那么师生间的交流就是积极有效的、多角度的, 彼此间的心灵距离也会更近。

当然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其中包括语言交际能力和非语言交际能力两个方面, 两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指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不同文化的非语言行为的知觉、理解和运用的能力。传统的外语教学与研究往往只注重语言本身, 强调语言、语法、词汇的练习和掌握, 忽略了对交际中不可缺少的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中, 人们多把注意力放在语言使用的得体与否上, 而很少注意非语言行为, 结果交际一方会认为对方已理解并接受自己的看法, 殊不知自己的一些非语言行为已经冒犯了对方。Malandro&Barker (1989) 说:“非语言行为的差异往往会在人际或国际间各个层次上形成障碍。”比如美国人之间互用OK手势, 不会产生什么问题, 因为了解美国文化的人都知道这一手势表示“很好, 很棒”。而如果一个美国人向一个对美国文化不熟悉的法国人做同样的手势, 问题就会产生, 因为法国文化中这一手势表达的含义是“无价值, 什么也没有”。Axtell (1991) 指出, 人类的非语言交际手法很明确, 而且多种多样, 富有创造性。所以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非语言交际的应用技能, 注意非语言交际及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和禁忌, 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讲解和介绍目的语文化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手段, 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得体地处理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的方法。例如填写表格和选票时, 中国人以打勾或画圈表示赞成或肯定, 打叉则表示否定或不同意, 英语国家则以打叉表示肯定或赞同。英语学习者对这些都必须细致了解, 谨慎模仿。

2.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在语言行为与非语言行为相结合的话语结构中的非语言行为的含义和文化特点。例如有这样一个英语例子:一位贫苦的妈妈带着几个孩子艰难度日, 他们在银行存了一点救命钱, 现在遇到了极大的困难, 妈妈仍不敢去取。下面是她与孩子们商量这件事的对话情况:Mama pursed her lips, “we do not, ”she reminded us gently, “want to have to go to the bank.”We all shook our heads. (妈妈努了努嘴, 温和地提醒我们说:“咱们最好别动银行的存款。”我们都点了点头。) 在此, 英语的“shook our heads”必须译成“点了点头”。这是因为英汉的思维方式不同:英文化着眼于事实, 所以在否定的话语命题格式中, 英文化的人用否定的身势动作表示确认, 用肯定的动作表示否定。然后, 汉文化的人注重的是对交谈对象的态度的认同,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用点头表示支持他们母亲的看法。如果摇头, 则表示不同意了。

三、结语

新的时代对外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即应同时具备出色的语言能力及一定的非语言交际能力。因此, 我们要充分认识非语言交际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英语课堂教学必须重视非语言交际, 以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有利于使学生成为合格的外语人才。

摘要:非语言交际在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外语课堂教学必须重视非语言交际, 以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关系,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非语言交际,外语课堂教学,定义,特点,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2]胡文仲, 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8.

[3]胡文仲, 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8.

非语言交际与外语教学 篇5

非语言交际行为在教学中的应用及文化差异

在实际交际中,人们通常多注意语言行为的正确性,合适性和为的文化差异及其影响.导致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和冲突频频发生.文章将就教室环境语,师生间距离和课堂沉默等静态无声非语言行为三方面在教学中的应用分别作以论述,并探讨由此反映出的文化差异.

作 者:万茸茸 段君 WAN Rong-rong DUAN Jun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陕西,西安,710069刊 名:浙江万里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JIANG WANLI UNIVERSITY年,卷(期):21(1)分类号:H319.3关键词:非语言交际行为 环境语 师生间距 课堂沉默 文化差异

非语言交际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篇6

关键词:非言语交际;英语教学;交际能力

正文:

众所周知,人类的交际行为可分为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长期以来,言语交际的研究一直倍受人们的青睐,而非言语交际的研究却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国内传统的外语教学往往只注重言语本身,强调语音、语法、词汇、句型的练习和掌握;对于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也主要集中在言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上,忽略了对非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作为言语交际的重要补充形式,非言语交际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能传递言语交际难以表达的事物、意念和情感,起到支持、修饰或否定言语行为的作用。

一 非言语交际的概述

1 非语言交际的定义

关于非言语交际的定义颇多。杨全良(1990)认为:所谓非言语交际,就是通过使用不属于言语范畴的方法来传递信息的过程,非言语交际的形式很多,不像言语交际那样只有口语和书面语之分,它包括除使用语言和文字以外的一切传递信息的方式,如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空间利用、触摸行为、声音暗示、穿着打扮和其它装饰等,甚至没有表情的表情、没有动作的动作,都是非语言交际的有效途径。Samovar(2000)等人将非言语交际定义为“在交际的环境中人为的和环境产生的对于传播者或受传者含有潜在信息的所有的刺激”,因此它包括了言语行为之外的一切由人为的或由环境所产生的刺激,如:表情、手势、身势、触摸、界域、服饰、副语言、时间、场景等;同时,李杰群(2002)也认为,非语言交际手段包括表情、动作、语调、气温、颜色、气味、器物、服饰、时间、空间等多种手段,其中与人体有关的表情、动作等又称为人体语言或体态语。由此可见,非言语交际是一项涵盖范围极广、内容颇丰的跨学科学术研究,除言语交际之外有助于交流的任何利用行为举止、表情、外部环境的交际我们都可称为非言语交际。

2 类型

非言语交际的涵盖范围很广,纷繁的分类方法随之产生。毕继万(1999)将非言语交际分为四大类型:(1)体态语,包括基本姿态(姿势和身势)、基本礼节动作(如握手、微笑、体触、女士优先的礼节动作)以及人体各部分动作(如头部、面部动作、目光交流、臂部、手部、腿部动作等等)。(2)副语言,又称类语言或伴随语言,主要包括沉默、话轮转接和非语义声音(发音器官非语言声音、非发音器官非语言声音)。(3)客体语,包括化妆品、修饰物、服装、衣饰、家具及其他耐用和非耐用物品。(4)环境语,研究的是人们为自己所创造的环境对交际的影响,而不是自然环境的作用。环境语包括时间、空间信息(如拥挤、近体距离、领地观念、空间取向、座位安排等)、颜色、声音、灯光、标识、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等。

3 作用

非言语交际通常与言语交际结合进行,大体上起到重复、补充、替代、调节、否定的作用。作为言语范畴外的一切表现形式,非言语交际不仅能产生听觉方面的效果,更能产生视觉、感觉、触觉等效果。同时,作为言语交际的重要补充形式,非言语交际能够传达出言语交际不能表达出的情感,人与人之间的态度等重要信息,能增强语言交际的效果。在有些时候,非言语交际较之言语交际更能表达人的潜在意识和真实情感。

二、非言语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 非语言交际在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Patrick(1988)指出教师授课时的信息88%由非言语渠道传递,只有12%是由言语交际传递的。而英语课堂又是一个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信息交流场所,教师会运用大量的非言语交际手段以保证学生对英语言语知识的切实掌握。所以,作为一名外语传授者,英语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言语交际能力,更应该有扎实的非言语交际功底。因为合理正确地将非言语行为运用到英语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同时,英语教师也能通过师生互动性极强的英语课堂切实提高教学效率,不仅使学生获得丰富的英语语言知识,而且能切实提高学生用英语交际的能力。

2 非言语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体态语

体态语,又称手势语,身势语,身体语言,行为语言等。它是指人用人体某一部分的形态变化来表达情感的一种辅助性言语表达方式,是一种没有声音伴随的语言,且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对言语行为起着支持、修饰、否定甚至直接替代言语行为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具有丰富体态语展示的英语课堂上中,如果能恰如其分地将其运用到英语教学中,势必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a)面部表情

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具有适时的面部表情,如经常以微笑面对学生会给学生亲切感,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也会对教师的教学进行默契的配合,从而形成融洽的课堂气氛。反之,如果教师一味刻意地保持严肃之态,学生势必会感到压抑,课堂气氛也就会死气沉沉,而这对于语言的教学是极其不利的,因为语言本身就是用来交流的,师生之间如果没有融洽的教学气氛,整个课堂也就是机械的教与学,学习语言的真正目的就没法实现。如有的学生性格内项,往往迫于羞怯而不敢回答老师的问题,即使遇到会的问题也常常保持沉默,这时,教师如能微笑并点头示意定能增加此类学生的自信,不仅能很好地回答老师的问题,同时也促进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b)眼神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自然、得体的眼神交际手段,因为眼神的表义功能极为丰富细腻,将其与具体的英语教学实践密切结合,可充分发挥其传情达意的功能。所以师生之间应适时保持恰当的眼神交流,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盯着天花板或死盯教案照本宣科,而应有意识地用眼神关注到每一个学生,这样才能有助于教师获得及时全面的课堂教学信息反馈,有助于教师对整个课堂教学的掌控,同时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c)手势

手势在体态语中占有重要的比例,手势的恰当运用有助于解读对方的心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手势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有助于描述和强调教学活动,使言语表达更有力、更形象、更生动。

非语言交际与外语教学 篇7

一、非语言交际的重要作用

人类在交际活动使用最为广泛的是语言, 但非语言的交际行为往往占有一定的比例, 非语言交际是使用除语言之外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所想的一种交际方式, 这种方式属于人类交流的共知属性, 是由信息发出者带有目的性的发出, 接收者则在通过有意识的接收后对该信息进行实时反馈。科学研究表明, 非语言交际的信息可信度要远远高于语言交际的可信度, 这是因为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人们往往能够有意识的对语言进行修改或通过调节语速来进行真实想法的掩盖, 而非语言交际行为则是人们不可控制的行为, 甚至是人们无意识的状态。非语言交际主要由眼神、面部表情、手势、姿势和服装等等身体特征及环境因素来表现。非语言对于语言的交际往往起着辅助性的作用, 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二、非语言交际在高校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适当地运用非语言交际方式进行教学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进度, 尤其是在高校英语课堂中, 非语言交际方式的运用还能够活跃课堂氛围, 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 笔者认为, 在高校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 非语言交际方式的运用主要需重视以下几点。

1、眼神

研究表明, 眼睛对于外界的刺激反应最为强烈, 它除了是人类用来观察事物、传递细微情感的主要工具, 同时也是人类心灵的窗户。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除了需要语言的交流之外, 目光的交流作用同样重要。当教师在上课时环视全班学生或将目光投注到某个学生身上时, 这种目光通常代表着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和鼓励等等, 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怀和期待, 从而用心投入学习之中。此外, 教师还能够从学生的目光中得到及时的教学效果反馈, 当学生的目光中流露出疑惑的眼神或者倦怠感时, 教师就要适当的调整教学策略, 用眼神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交流与沟通, 让学生减少课堂走神次数, 提高学习兴趣。尤其是在讲授高水平英语原文文章需要学生概括分析, 形成自己的观点时, 也许学生由于不自信、害怕出错出丑, 不敢大胆站起来讲述自己的想法, 这时更需要老师眼神的鼓励, 通过心灵之窗的沟通, 让学生抓住机会, 展现自我。

2、表情

脸部表情能够生动的传达人们的喜怒哀乐等情绪, 既是人们表达情感的直接方法, 也是非语言交际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对于一名合格的教师来说, 在课堂中保持微笑的表情, 适当的给予学生关怀和鼓励往往能够为课堂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对教师所教授的课程产生兴趣, 而教师若在教学中面无表情或板着脸进行教学则容易造成课堂气氛沉闷, 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因此, 教师要格外注意表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在课堂上要始终保持和蔼、亲切的表情, 减缓学生学习压力。尤其是在高校英语课堂上, 课本中一些精彩桥段、幽默对白可以辅以较夸张的面部表情, 让学生能够生动地感受到文章的魅力。

3、服饰和妆容

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书育人, 在穿着打扮方面要尽量表现得端庄和稳重。服饰和妆容通常是一个人气质修养和品格等方面的外在表现, 对于教师而言,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其一言一行都有可能影响到学生对生活对事物的看法, 因而, 良好的服饰搭配与妆容在课堂教学中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仪表上应当表现出职业美感, 发型和衣着都要给人整洁、大方的印象, 服饰方面最好以含蓄为主, 不要过分追求潮流, 而妆容方面则以素雅为最好, 给人干净的印象即可。如果教师在服饰方面穿着艳丽或过于邋遢则很容易引起学生引论, 分散学生注意力, 影响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 有时可依据教学内容, 穿着相应服饰配合教学, 以吸引学生的好奇心, 引起他们的兴趣。

4、身姿与手势

肢体语言是非语言交际的主要方式之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肢体语言对于教学效果具有很大的影响, 良好的身姿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自信, 从而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教师为了调节课堂学习氛围, 就应当用良好的身体姿态来唤醒学生学习的兴趣, 其站姿和坐姿都要自然、端庄。另外, 教师在讲解重难点部分时还可适当加入一些手势语言来辅助英语语言教学, 合理的运用手势语言来配合课堂教学能够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反馈效果, 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但也要注意, 夸张、做作的手势往往会引起反效果, 导致学生对英语课堂的学生产生厌恶感。

5、演示和表演

演示和表演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教师所讲授的内容, 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运用。这两种非语言交际方式都能够形象的创设情景, 丰富教学课堂氛围, 使英语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教师在课堂上为了避免学生对学习产生倦怠感, 可以适当的使用表演效果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利用道具或做肢体动作来引导学生将知识点放入真实的生活场景中进行联想, 充分调动学生想象力和创新净胜。除此之外, 教师还可以利用课堂现有的事物来为学生提供交际情境的创设, 如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分组表演等等方式, 以此带动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掌握知识。

三、结语

总之, 对于高校英语教师而言, 其除了要不断提高自身语言交际水平, 还要将非语言交际方式合理的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来, 要注意各种非语言交际方式的使用和对学生的影响, 让语言交际与非语言教学相结合为课堂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并从根本上提高高校英语课堂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黎.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非语言交际行为的功能[J].教育科学论坛, 2007 (9) :57-58.

外语课堂教学中的非语言交际 篇8

非语言交际是指不用言词表达的,为社会所共知的人的属性或行动,这些属性和行动由发出者有目的地发出或被看成是有目的地发出,由接收者有意识地接受并有可能进行反馈。非语言行为是一个微妙的多方位的自发的过程,所以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自己的非语言行为,萨莫瓦指出:“绝大多数研究专家认为,在面对面的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他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美国有研究表明,在表达感情和态度时,语言只占交际行为的7%,而声调和面部表情所传递的信息却多达93%。Birdwhistell的研究表明:语言在人际交流中只表达不超过30%~35%的信息,而其他65%的信息是由非语言传递的。Hennings也说教师在课堂上82%的行为是非语言的,而仅仅18%是言语的。这足以表明教师的非语言行为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David Abercrombie指出:“我们用发音器官说话,但我们用整个身体交谈。”非语言行为包括语言行为之外的一切由人类和环境所产生的刺激,这些刺激是语言反应连续发生的必要条件,对于信息发出和接受者都具有潜在的信息价值或意义。在师生传播信息和接受信息的课堂交际过程中。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往往只注重于词语是传递和领悟信息的唯一途径,即重视语言交际而忽略了非语言行为的传递信息的功能。

库伯还将课堂非语言交际分成如下几种类型:(1)近体距离(Proxemics),包括个人领地和人际体距。一般情况下师生之间体距较大,但为了表扬或抑制学生的某种行为时可适当改变。(2) 空间布置(Sparialar rangements),也就是教室环境的布置。座位的摆放、课桌和讲桌排放都包括在其中。(3) 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 factors)。教室内的张贴、亮度、温度、颜色等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4)教师的装束打扮(Physical attractiveness and artificial)也会影响课堂效果与师生关系。(5)体态语(Kinesics)能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一般教师在课堂上频繁使用体态语和表现活跃的话,教学效果较好。(6)体触(Touch)。教师不宜和成年学生发生体触行为,但可以碰触同性学生的肩或背,以示鼓励或表扬。(7)副语言(Paralanguage)。副语言能反映教师个人的特征。例如:学生不喜欢听声音平淡和语调单一的老师讲课。

二、外语课堂中的非语言交际的调查与分析

鉴于非语言交际的重要作用,笔者就其在外语课堂中运用的现状向大连交通大学2014级的三个班级(非别为机械、日语和艺术专业)200名学生发放了问卷调查,并对30名老师和50名学生进行了采访和数据分析。现以非语言交际的作用以及哪些非语言交际对学生的语言学习起到促进作用数据分析为例:在三个不同专业学生中认为非语言交际在外语课堂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分别为5%、8%、和10%,认为只是起到辅助作用的分别为32%、40%、45%,认为有时候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分别占63%、52%、和45%,这足以说明非语言交际在外语课堂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和力量。另外我们还对在外语课堂中哪些非语言交际是必需的做了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

通过以上的调查和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大部分师生对非语言交际在大学外语课堂上的作用是积极肯定的态度.学生中超过一半的人数认为师生间的眼神沟通和教师授课的音量、声音和语气是必不可少的非语言交际。各种非语言因素的重要程度依次为:教师的声音、音量和语气、师生间的眼神沟通、师生间体距、教师穿着打扮、教师行为举止以及教室布置和座位安排。有大概70%的师生对目前大学外语课堂上的非语言交际情况不是很满意。

三、如何具体发挥好非语言交际在课堂上的作用

1.重视非语言声音。非语言声音是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应重视的第一个方面。非语言声音是一种无固定语义却可以传递交际信息的声音,这类声音不是分音节的语言,而是发出声音的“副语言”。语调、音量、语速以及停顿都属于这一范畴。在语言运用中,语调能传达特定的含义。升调一般表达提问、怀疑、惊讶等语气;降调则表达陈述或强调等语气。当教师情绪激动时,副语言通常表现为音量高、语速急促;当情绪平和时,音量适中或低、语速缓慢。在英语课堂中,教师在进行难点和重点的讲解时要适当停顿,一般以降调、较高音量和较慢语速呈现语言知识,适当留有空余时间以便学生理解和吸收新信息。如有必要应再次重复这或者用提问的方式来检查学生的听课效果。教师应避免始终用同一语调、音量和语速贯穿课堂始末,那必然会想白开水一般索然无味。另外还有一些副语言声音可以运用到课堂中去。比如倾听学生发言时发出的mm,mm声音,或者是谈到某一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的笑声和赞叹声,这些都会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充分关注与尊重,从而容易一起共鸣,提高学习兴趣。

2.充分利用体态语及客体语。教师应该以阳光自信的精神面貌去影响和感染学生。教师上课时的着装、发型、所佩戴的饰物以及他们的动作、手势和姿势都会对学生的一言一行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就着装来说,教师应该以整洁、端庄、朴素大方为基本要求。课堂上教师的教姿教态应该大方得体,从容自信亲和。另外,师生的眼神交流不仅有助于课堂教学信息的有效传递与反馈,而且也是传递非教学内容的有效手段。教师的目光应从容、自然而且合理地投向每位学生,使他们感到来自教师的关注。同时,从学生的目视行为中,教师可以迅速捕捉到学生对信息输入的反馈。提问时,教师应把目光集中在被提问的学生身上,尤其是面部,以此来鼓励学生,还可以不时把目光投向其他同学达到监督与交换意见的目的。在学生的目视行为中,教师可以预测出不同的意见与看法为下一轮提问做好准备。当学生左顾右盼或者长时间地看向一个地方时,教师应该意识到学生没有认真听讲,可以通过直视学生来引起对方的注意,从而达到目的。还有遇到学生搞小动作,看课外书,玩手机的情况,可以用眼神或者动作加以提示,这样既保证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又保护到学生的自尊心。

3.灵活调整体距。环境可以影响交际。纳普认为,人们既受到环境的影响,也会影响环境。因为我们一旦对所处的环境产生一种看法,就会将这一看法体现在所发出的信息中。而美国著名人类学家霍尔也认为,空间的变化对交际产生影响,可以加强交际的效果,有时会超过言语的作用。人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感是后天习得的,不同的文化体现着其特有的空间规则和秩序。交谈双方的距离远近直接反映着双方的关系甚至是交谈的内容本身。距离过近会使人感到压抑和紧张,距离过远又会令人感到陌生和冷淡。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这一“动态的环境” 会直接作用于学生。因而,教师根据需要合理调整师生之间的距离以及合理安排学生的座位距离是十分必要的。一般上读写课以教师信息输入为主的课程时,采用传统的座位排列方法,有利于教师掌控整个课堂,避免学生互相干扰。在上视听说等以学生综合语言运用为主的课程时,采用U型或模块型的座位排列方法,有助于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激发所有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教师也应当不时走入学生中间参与讨论,这种面对面式的交际也正符合英语语言的交际习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非语言交际比教学本身的作用还要大。

4 . 观察学生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除了教师的非语言交际行为以外,学生的非语言交际行为也是一个不可小觑的因素。教师可以通过仔细观察学生课堂上的表现及情绪反应来了解自己教学效果的优劣;对于好的方面继续发扬,不足的方面则在下一步教学中加以改正。如果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是主动和积极配合,并且轻松愉快的情绪,那么说明老师所用的教学方法是适合的,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够掌握。相反,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沉默或者不合作的态度,冷漠或者抵触的情绪,甚至是哈欠连连、昏昏欲睡的状况,那就说明教师的教学方法需要调整,或者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心理方面存在问题或者发生了变化。另外学生上课选择的座位也能想授课教师传递出很多有价值的信息。一般坐在前面的都是对学习充满信心和兴趣,成绩比较好的同学,坐在后排的则是信心不足、基础比较薄弱的同学。那么教师就可以根据他们的不同表现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于那些程度较好学习积极主动的学生给予肯定表扬,而对于那些程度较差学习消极被动的同学,应该尽最大的可能帮助他们克服畏难情绪、建立自信心;通过有意给他们创造在课堂上表现的机会,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另外在学生发言时,教师一定要耐心倾听,并及时地做出反应,以示对学生的重视。当学生暂时无法回答出所提的问题时,教师可以面带微笑,用短暂的沉默来给他进一步思考问题的时间,直到想出答案或者继续发言,这样不仅可以化解学生的尴尬和焦急情绪,同时也有利于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四、非语言交际行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与启示

由此可见,运用好非语言交际行为,能够促进课堂互动和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充实和管理课堂教学,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帮助学生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非语言交际意识,提高交际能力。所以外语教师在重视语言教学的同时,应当同样重视非语言文化交际教学。因此笔者认为,外语老师要重视非语言交际,从各方面充分发挥非语言交际的作用,相信外语课堂必将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摘要:非语言交际在外语课堂教学中起着不容小嘘的作用。本文作者对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和外语老师做了调查研究,探讨如何具体应用非语言交际以及非语言交际行为对大学外语教学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非语言交际,外语课堂教学,师生

参考文献

[1]Hall,E.T.The Silent Language.Anchor Books.1973.

[2]毛军社,周燕.论非语言交际行为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优化作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9).

[3]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60.

[4]韩敏.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应重视非语言交际的运用[J].前沿,2007,(3).

文学语言与非文学语言的区别 篇9

李支军先生认为:“文学语境与非文学语境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一种语境, 是一种关系场, 具有承载信息的功能;文学语境与非文学语境最重要的区分在于文学语境是一种审美语境, 它所指涉的环境或范围是一种审美关系场所, 承载的是审美信息。”[6]也就是说文学语境是承载审美的。因此, 笔者认为, 正是由于语言所承载的特别的审美感受和审美意境, 才使得文学语言和非文学语言区别开来。但这样讲, 并不是完全否认文学语言与非文学语言在表现形式上的某些差别。整体来看, 二者在形式上确有不同, 文学作品常常使用形象性、情感性、模糊性、陌生化语言, 科学论著、新闻报道、日常交际则常常使用客观性、准确性、简明性、通俗性语言。这些不同点, 事实上与所描述的对象的性质不同有关。而文学语言与非文学语言之所以会关注事物的不同性质, 仍是由语言所承载的内容所决定的。

著名的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 语言“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语言符号“不是通过它们固有的价值, 而是通过它们相对的位置而存在并起作用”。[7]揭示了文学语言这种符号是通过相对的位置存在, 并起作用。同时他用“能指”和“所指”道出了语言是具有任意性和差异性的, 是由语言符号、概念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构成的, 正由于语言符号的组合关系的差异, 导致了各种意义生成的语境不同。韦勒克与沃伦认为, 文学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它是承载了历史的、文化的以及审美的多重意义的符号体系或符号结构。文学语言是“在历史过程中形成”、“带有某一语种的文化传统”, 它是“一个为某种特别的审美目的服务的完整的符号体系或者符号结构, 或者叫做‘符号和意义的多层结构’。”而且“它还有表现情意的一面, 可以传达说话者和作者的语调和态度。”[5]也就是说, 文学语言是通过承载历史文化、语言的含混多义等来传达创作主体或说话者的审美感受, 从而实现语言的审美变异的。

西方经验美学家认为, 同一事物具有三种性质。第一性质是指那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体积、形状、动静等, 这些都是可以计量的。第二性质是指那些不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而是人的感觉或经验附加到事物身上的性质, 如事物的色、香、味等, 必须靠知觉主体的感觉、经验才能出现或存在。第三性质是指由事物所唤起的人的情感反应, 又称为事物的表现性。文学作品的主要功能在于表现内在的主观情感, 在于承载具体的审美感受和审美意境。这一性质, 就决定着在文学语言中, 创作主体所关注的重点是事物的第二、第三性质。相反, 非文学语言客观描述外在世界, 承载实用性、功利性的内容, 这就决定着在非文学语境中, 写作主体所关注的主要是事物的第一性质。正是看到了这些不同, 才有了对文学语言与非文学语言在形式上作出的一些明确的区分。

但形式上的不同并不是绝对的, 出于某种需要, 有时科学论著、新闻报道、日常交际也需要描述事物的第二、第三性质, 文学作品也需要描述事物的第一性质。请看下面一段话:

记得那是1996年8月份的一天, 我独自坐在前厅里, 边喝着淡啤酒, 边收看《今日足球》。不知不觉地, 那罐啤酒已经被我喝下去了一大半, 而我也开始有点混混欲睡了。可就在这个时候, 电视屏幕上突然出现了一个让我终生难忘的场景……

按照人们平常对文学语言与非文学语言所作的区分, 可能会把这段文字划到文学语言的行列。但事实上它不是文学语言, 它出自安迪·米利根的品牌学著作《以贝克汉姆之名》。因此, 在非文学语言中, 有时也能看到一些具有审美意蕴的语言;而在文学语境中, 也能看到一些较为客观、平实、直白的描写, 比如周大新的《走廊》:

爷爷!

奶奶!

外爷!

外婆!

……

所以, 完全从形式或语境来区分文学语言和非文学语言的异同并不能揭示出这两种语言的实质。应在结合形式的分析上, 认识到语言所处的具体语境中是否承载了具体的审美感受和审美意境, 有没有特别的审美目的, 是否实现了语言的审美变异, 是否承载了历史的、文化的以及审美的多重意义。

参考文献

[1]米学军:试论文学语言和非文学语言的区别[J], 周口师范学院2006 (6) :35.

[2]童庆炳:文学心理学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204.

[3]沙立玲:关于新闻语言与诗艺语言的一点见解[J],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2002 (5) :66.

[4]童庆炳:文学活动的美学阐释[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2:192..

[5]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 三联书店, 1984:147、10-14.

[6]李支军:文学语境与文学语言[J],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5 (5) :15.

非语言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篇10

一、非语言交际的定义

非语言交际, 就是通过使用不属于语言范畴的方法来传递信息的过程。美国马兰德罗和拉里巴克在《非语言交际》中也认为:“非语言交际是不说话的交流。”它包含手势语、体态语、副语言等。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非语言交际, 有时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以通过“察言观色”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恰当的非语言交际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启迪学生的智慧, 使教学双方气氛和谐, 师生情感融洽。

二、非语言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神态语的应用。

面部表情的运用:面部表情是心灵、思想、神经的显示屏幕。面部表情的细微变化能迅速敏捷、比较真实地反映情况、传递信息。教师常带微笑, 以亲切、和蔼、热情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 无疑能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状态,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在教学新单词时, 面部表情也有它独特的功效。如:教学“cry、smile、happy、sad”等单词, 由于这几个词都表达人的某种情绪,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面部表情的夸张变化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这些单词。眼神的运用:眼睛是面部表达情谊最丰富的渠道。作为老师, 上课时也要充分发挥眼神的作用。不仅要正视学生, 而且要给教室里前前后后、左左右右的每一个学生一定的目光扫视。这既是维持学生秩序, 督促学生听讲的一种艺术, 也是尊重学生的一种表示。故上课时, 我们就要充分发挥眼神的作用, 在学生胆怯时, 用眼神送去鼓励;学生成功时, 赞扬的眼神应如期而至;学生走神了, 提醒的目光更应该伴其左右……高兴时, 眉飞色舞;询问时, 亲切和蔼……

2、手势语的应用。

指示性手势语——教师运用事物或图画进行教学时, 常结合手势语帮助提问。例如:在教“What's this?”时, 指近物;教“What's that?”时, 指远物;指着自己的衣服或可能带有的教具, 教“This is a map, bag…, ”。这类手势语的特征是所指事物作为教学内容和目标, 它的活动虽然简单, 但也有其特点:即所指对象必须为全体学生所明了。

演示性手势语——此类手势语演示出教学内容, 帮助学生理解。如:教师在讲解“shake hands”的意思时, 做一个握手的动作, 学生马上心领神会;在讲解渐进语 (Progressive Words) 时, 教师一边说“Every mornrning I get up at six.l brush my teeth.l wash myface”, 一边演示这些动作, 然后过渡到师生齐说、分别演示, 最后达到学生自说自演。如此教、学、演三者密切配合可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印象和理解。

指挥性手势语—-此类手势语的特征在于指挥学生活动, 用以在教师的指挥下演示教学。例如, 在训练学生朗读时, 读升调的地方, 手往上提;读降调的地方, 手往下降;让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 可以手心向上, 示意学生起立 (stand up) ;请学生坐下手心向下挥动, 示意学生坐下 (sitdown) ;右手手掌竖起示意学生发言前举手 (handsplease) ……教师运用指挥性手势语可以使学生轻松愉快的接收信息。

象形性手势语——这类手势语的特征在于可以形象的表达教师想要表达的教学内容或情感。例如, 描绘“roundface”可两手环脸作球状;描绘“long hair”可用手从头上划至腰上部;学生在英语会话中告诉老师他明天要去参加一项比赛, 教师可以用手打出“V”字状来表示“祝你成功”。学生心领神会, 肯定倍受鼓舞;学生回答对了问题, 教师竖起大拇指表示“How great you are!/Very good!/Excellent. (你真棒!) ”。

3、躯体语的应用。

躯体语言是体态语的重要组成部分。譬如:学习“Cleanthe desk.Sweep the floor.”这两个句型。这两句中“clean、sweep、floor、desk”几个单词本身比较难, 学生不容易掌握, 反复机械地朗读一定会让学生厌烦。这时, 老师就可以充分发挥身体语言的作用, 边演示扫地、擦桌子的动作, 边教学句子。学生在身体语言的辅助下, 对句子的意思一目了然。同时, 老师还可以邀请学生跟老师一起边说句子边做动作, 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真正实现了在玩中学, 在乐中学, 学得不亦乐乎。

三、非语言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具有形象性, 学生更容易接受。

非语言交际能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 可以使单词、字母和现实生活中的实物联系起来, 这样学生更容易记忆。例如:在教jump这个单词时, 教师可以做出跳的动作, 学生便很轻松很深刻地记住了这个单词。教授句子以及文章也是如此。如:当教师先做运球动作, 然后作单手肩上投篮动作, 一边做一边说:”I'm playing basketball.”学生立刻便能领会这句话的意思。

2、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把枯燥的语言用一些生动的表情和动作表达出来, 把教材的内容融入到实际生活中。例如在学“Could you help me?”时, 教师可以先准备一个箱子, 用手指着箱子边朗读:This is a box. (指着纸箱) The box is heavy. (抱着纸箱显示特别吃力的样子) Can you carry it?Could you take it to the office? (指着一名学生和纸箱) 这比课本中的原句“Could you take this box to the office?”更容易让学生理解记忆。

非语言交际与外语教学 篇11

关键词:非语言交际;中职;英语教学;影响力

·【中圖分类号】G633.41

一、 引言

人的交际分为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包括使用语言和文字以外的一切传递信息的方式,如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空间利用、触摸行为、声音暗示、穿着打扮或其他装饰等。非语言交际是辅助外语教学的有效手段,在外语教学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英语课堂教学实质上是师生之间进行的一种人际沟通活动,是师生间对知识、技能和情感等信息的相互传递、接受的动态过程的统一。本文从眼神、面部表情、动作手势、身体姿态、衣着服饰等方面来具体探讨身体语言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二、非语言交际的特点

1. 非语言交际的直观性

教师通过自己的表情、姿势、行为或举止向学生提供信息或发出指令,有助于吸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注意,加深印象,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比其他任何直观教学手段更方便、更形象、更直观。例如学习一个动词短语sweep the floor ,教师只要拿起扫帚做一个简单的扫地动作就一目了然了,这个动作更易理解。

2. 非语言交际的辅助性

非语言交际是人们生活中应用最广泛、最频繁、表现力最丰富的口语交际的补加物。外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表明,交际既是外语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又是外语教学的目的和归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恰当的身体语言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活跃课堂气氛,是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

三、非语言交际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意义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通过利用书面语、口语进行教学活动,可以取得不同的教学效果。

(1)非语言交际有利于教师更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

(2)非语言交际有利于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师生关系更融洽。

(3)非语言交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肯定的情感。

(4)非语言交际有利于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四、非语言交际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非语言交际是师生间情感交流的重要渠道,熟练掌握和应用它是每一个外语教师必备的基本功。在课堂上如能恰当地应用身体语言,如眼神、面部表情、动作手势、身体姿态、衣着服饰的引导作用等会使课堂教学更丰富﹑深刻而达到活跃课堂气氛和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

1.眼神的运用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教师在课堂上艺术性地用好眼睛,有利于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比如:环视每个视野内的沟通对象,使他们感觉到自己受到教师的注意;对一些在课堂上不专心听课,搞小动作的学生,教师可用注视来对其进行批评,使其从教师的眼神中得到信息而停止不良行为。

2.面部表情的运用

面部表情,是教师内心世界最直接的外观,是师生间情感交流的重要基础之一。其中微笑是世界上最有魅力的语言,她是使学生心悦诚服的有力武器,是师生沟通的捷径,还可适当加用QQ表情直观形象地表达,如:

3.动作手势的运用

英语教师在课堂中准确适度的使用手势可以增加有声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在某一时刻下用手势语来表示教师所想要的学生参加活动的性质。如:在英语Module2.unit 1中学到Whats this in English?这个句型时,教师就可以指着墙上的地图、学生的书、笔等用这个句型问学生。又如在讲解embrace这个单词时,可张开双臂做拥抱的动作。教师还可以利用手势去代替表达某些英语语言,这些英语可能学生听不懂,但是教师用手势来表示,如:Keep silent! Sit down ! Come here! 等学生可以看懂。

4.身体姿态的运用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教育学生最重要的形式,是师生接触的重要场所,教师要做到站姿要稳、挺拔、精神饱满,能给学生传递出正直、向上的信息,令学生有信赖感,以有利于稳定学生的情绪,振作学生的精神;点头或摇头时,幅度不宜过大过快,要与说话内容节奏协调,切忌摇头晃脑、探头探脑。讲课时,不要下意识地抖动双腿,也不要始终将双手撑在讲桌上或俯身在讲桌上。教师手撑讲台笔直地站立,会给人一种正式、威严的“传道者”形象,而身子歪斜在讲台上,则给人很随便的感觉。

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距离的变化,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例如,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进行辅导、检查和帮助;走进后排学生,使他们精力集中并感受到教师的关怀;貌似不经意地走向做小动作的学生,给以暗示性批评。但是,教师不能在教室内频繁走动,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带读时,必须尽量走到学生中间,使学生听到老师的准确发音,课上进行小组活动时,教师也应该走到各组旁边了解学生活动的情况。

5.衣着服饰的引导作用

教师的服饰会对学生情绪产生很大的影响。教师的衣着服饰要得体,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衣着服饰也是身体语言交际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的衣着服饰不仅要给学生美感,而且也是一种教育因素。一般要求以高雅大方、整齐干净,协调自然、美而不俗为原则,这样能体现出教师的风貌,课堂上教师不能穿花里胡哨、形式怪异的服装,切忌衣冠不整或过于打扮,不戴不适当的饰物,装饰过多会令学生眼花缭乱,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同年龄的老师应该穿着符合本身形象的服装。教师充分利用好服饰效应不仅有利于形成师生之间更为亲近和谐的关系,而且能使课堂教学更富有成效。

五、结束语

中职学校的英语课堂教学有许许多多的身体语言可以运用。恰当地运用身体语言可以调控教学进程,陶冶学生思想情操,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身体语言在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应该引起每位教师的高度重视。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科学、合理地使用身体语言,并与有声语言有机结合,能够使我们高效率地完成英语教学任务,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自我表达、理解他人以及在英语交际中的灵活应变能力。每个有事业心的教师都会在实践中不断摸索,逐步完善并形成自己的身体语言风格。

参考文献:

[1] 陈向明.在参与中学习与行动—参与方式方法培训指南 [M].上册. 教育科学出版社

[2] 林立 .英语新课程与学科素质培养—语言学习与语言教学 [M].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3.1

[3] 王福祥,吴汉樱.文化与语言 [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4

[4] 张艺华.体态语言奥妙 [M]. 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1997.8

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 篇12

中国的英语教学长期以来受结构主义语言观的影响,对学生的语言能力较重视,忽略了语用能力的培养。每年国家都有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以及针对英语专业的专业四八级考试。从题型看,这些考试检测了学生的听力、阅读、语法、写作、翻译等各方面的能力。普遍推行的交际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然而,学生在交际活动中尚缺乏跨文化意识,所操练的内容常常只是中国式的英语,或是带有中国文化内涵,不符合英语的句子,从而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交际能力。当今,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的结合成为普遍现象,而其中的非语言交际越来越受到重视。

2. 文化、语言与交际

现代社会中,“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所谓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一种文化会受到多种条件的制约,其中自然环境和社会物质条件的因素影响最为关键。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各自的语言环境会产生不同的语言习惯,形成不同的社会文化。语言是文化整体的一部分,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总而言之,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而某些语言形式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才能产生相关的语言交际意义。比如说,中国人注重谦虚,在与人交际时,常常贬低自己抬高他人,尤其是对别人的称赞予以否定或是自贬。西方文化则不同,他们会把这种否认看做是对谈话对象的无礼。交际能力既包括四种语言能力(听、说、读、写),又包括社会文化能力,即能够与另一种文化的人进行和谐交际的能力。有效的交际不是仅仅学会语法、词汇和造句这么简单。它要求通过语言这个载体,透过文化内涵,促进交际者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达到和平共处,互惠互利。因此,在跨文化背景的语言学习环境中,最大的障碍是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缺乏对文化的了解,必然会造成交际无

端也,犹其是有四体也。由抢救落水儿童,我们看到人都有恻隐之心,课文中帮助陌生老太太的Joe,就是一个富有同情心与恻隐之心的人。这样引入课文,性善论与西方original sin(原罪)相比较,学生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受到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洗礼。

四、结语

外语教学,不仅包括语言教学,而且包括文化教学;不仅要引入西方文化,而且要传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平等的文化意识,保持本土文化的独特性。要解决目前中国文化失语问题,必须在英语课堂中导入母语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传承中国文化,使之与世界人民共享人类宝贵精神法顺利进行。

3. 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

一般来说,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的过程。更准确地说,跨文化交际是文化认知和符号系统不同的人们之间所进行的交际,而这种不同足以改变交际活动。近二十年来,随着人类全球化、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人们一旦接触,不论愿意与否,或者是否意识到了,他们的所有行为都在交流着某种信息,即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接收信息和传出信息。语言交际是跨文化交际中信息交流的重要形式,但是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交际者的外语知识掌握得不够,或交际者不了解异族文化的特点,或者说文化背景不同,经常会在交际中出现语言运用上的失误,造成交际的失败或交际冲突。比如:红色是中国人最常用也最喜用的一种颜色,象征幸福、喜庆、吉祥、欢乐,有兴旺、发达、顺利、成功之意。中国人对红色的偏爱犹如对白色的避讳一样,认为白色除了象征高洁、纯洁之外,更有表示低贱、凶丧之意。而西方国家则不同,他们的红色概念中没有那么多的文化内涵,却认为白色是高尚、纯洁、善良的象征。不同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文化意义的不同,给跨文化交际带来了障碍。因此,深刻理解词所包含的文化背景是学习文化的一种重要手段。

如今,英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的结合成为普遍现象。现今的教育者认为,英语的教育不应只是单词和语法这么简单,应该在教授英语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断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对比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强化学生的语言能力,使其在交际的时候能够运用语言所承载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正确、恰当使用英语进行口头和书面交际。

4. 跨文化非语言交际

人类交际可以分为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两种方式。长期以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只注意语言交际,过分强调语言在交际过程中的作用。传统的外语教学也是如此,只注重言语本身,强调语音、语法、词汇、句型的练习和掌握;对于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也主要集中在言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上,忽略了对非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而非言语交际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语言交流手段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专家指出:言语交际最多只占整个交际行为的30%左右,70%为非言语交际。作为言语交际的重要补充形式,其话语音调、眼神的交流、姿态、手势、触摸及面部表情等都在交际中起着极其重

财富的合格的跨文化交际人才。

参考文献:

[1]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外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教育周刊,2000-10-19.

[2]宋晓红.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的原因及对策.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人文纵横),2010.

[3]刘润清.论大学外语教学[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27.

[4]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1997,

“脚手架”理论在大学日语教学中的应用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无锡

摘要:“脚手架”理论是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建立合适的“脚手架”可以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而教师应该成为“脚手架”的设计者和呈现者。本文以大学一年级日语课本为依托,介绍了如何在大学日语教学实践中应用“脚手架”理论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脚手架最近发展区建构主义大学日语教学

大学日语精读教学在日语学科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随着日语能力考试制度的不断发展完善和改革,加上大学生普遍是“90后”,如何在教学中真正贯彻新的教学理念,成为目前日语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来说,教师的角色需要进行一定的转变,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知识的引导者”;学生的角色亦需转变,学生的任务不应是被动地接要的作用。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把非语言交际有效地运用到英语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关系就会得到改善,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效率也会提高。

4.1非语言交际的定义

所谓非言语交际,是指借助非言语符号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以求达到某种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在人际交往中,人们无时无刻不用非言语符号进行交际活动,运用非语言符号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态度和意向。

4.2非语言交际的功能

非语言行为有五个功能:重复、替代、强调、抵触、协调。重复是指我们可以用非语言行为来重复言语内容。替代是指用非语言行为替代言语内容。强调主要用来强调语言信息或其他非语言信息的特别或重要之处,比如讲演者常用挥拳、鼓掌等动作和一些面部表情来体现语言信息,往往起到增强效果的作用。抵触指的是非语言信息与语言信息不一定相一致,语言传达的并非真正的信息,而非语言行为传达的反而才是真正的信息。协调是指通过用非语言行为暗示别人该做或不该做某事,起到调节两人之间传播交流的作用。

4.3非语言交际的类型

非语言交际研究包括四个领域:身势学、空间学、副语言研究及时间学。身势学研究的是身体动作,如面部表情、目光接触、手势和身体接触等。空间学研究的是人类和动物在交际中的空间使用。副语言研究关注的是交际中声音要素和声音信号的适应。时间学研究的是人类的时间观念及其对交际的影响。

5. 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近年来英语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让教育者们不断认识到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差,师生间缺乏有效的非语言交际的后果是课堂效果不佳。

5.1眼神

人的眼睛能传神、会说话,最能表达细腻的感情。因此,目光是最富于表现力的一种体态语言。英语教师要学会用眼睛说话,用眼神传意。教师如果在课堂上能艺术地运用好眼神,用多样化的眼神影响学生,就会有利于辅助教学,增强教学效果。首先,教师上课时要保持视线的有意识的自然流转,而不是长时间停留在教室的某一个角落或是某个学生上。通过眼神的交流,全班同学都能感受到老师的关注,提高参与学习的兴趣。其次,教师要学会从学生的表情及变化中,判断自己的教学效果,辨析学生听讲的状况。如果发现学生目光呆滞,哈

受知识,而应是主动地建构知识,重在学习的过程而不是记忆的结果。而作为三大心理学基础之一的建构主义理论,自然在教学方式转变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建构主义理论中的“脚手架”这一概念出发,探讨如何在日语课堂中搭建“脚手架”进行教学活动。

一、“脚手架”的理论与教学启发(一)“脚手架”的含义

脚手架(Scaffolding),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鲁纳从建筑行业借用的一个术语,用来说明在教育活动中,儿童可以凭借由父母、教师、同伴及他人提供的辅助物完成原本自己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一旦儿童能独立完成某种任务,这种辅助物就像建筑竣工后的脚手架,会被逐渐撤离。这些由社会、学校和家庭提供给儿童,用来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各种辅助物,就被称为“脚手架”。“脚手架”是个体欠连连,这个时候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状况适当地调整课堂内容。最后,教师也可以利用眼神鼓励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亲切感。总之,教师的眼神,应当是自然、亲切的,饱含着对学生的信任和期待,切不可瞪、盯着学生,传达对学生的不满,让学生产生敌意或是压力。

5.2面部表情

教师的脸孔是放大了的晴雨表,是情绪的显示器。在教学中,教师站在讲台上纵观整个课堂,其面部表情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心理。经常以微笑面对学生的老师会给学生带来一种亲切感和信任感,从而可以迅速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形成融洽的课堂氛围,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3手势

富有表现力的手势,往往对加强语气、语调内容、配合语气起到较好的突出重点的效果。它的运用往往与讲述、面部表情相配合,是一种重要的无声教学语言。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有了手势语的配合,有声语言表达的重点就能够表示得更鲜明、更突出、更生动、更形象。此外,教师的手势在一定情况下能给学生以安慰和鼓励。如拍拍学生的肩膀,对学生竖起大拇指,等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但运用手势也有个“度”的问题,不宜过多,也不宜重复,避免夸张、单调。

6. 结语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与跨文化交际密不可分。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是跨文化交际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应用不容忽视。教师要正确掌握非语言交际的运用艺术及其特点,使教师准确、适当、自然协调地运用非语言,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更加充分地表达自己,更加完美地展现语言的内涵,让学生更加深刻准确地掌握语言,使非语言交际在英语课上充分发挥优势,更有效地为英语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上一篇:企业并购融资策略下一篇:牧区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