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小说(精选9篇)
动物小说 篇1
初识王朔,应该始于他的小说《看上去很美》,最近又拜读了他的《动物凶猛》,不禁沉醉在作者的阳光灿烂的日子里。
小说所讲述的故事发生在北京的一个军区大院里,一群年少人无所顾忌地勾搭女孩子、模仿大人们抽烟喝酒,聚众打架斗殴,对性的向往也在此时萌芽、破土,吸收着稚嫩孩童们的荷尔蒙,以至于最后差点将他们吞噬。
小说以“动物凶猛”为题目,后来以之为剧本改编而成的电影又以“阳光灿烂的日子”为名,都是在陈述着社会的失范以及人们自由的困境。他们的梦想便是新一轮战争的打响,自己可以去前线杀敌,成为真正地万人敬仰的大英雄。但是,现实的日子里阳光灿烂,战斗的硝烟似乎永远不会在新中国的大地上再次弥漫。这些个怀抱伟大英雄梦想的孩子们又能够做什么呢?
答案是自由。他们所能做的就是自由,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可他们的心却是无比的空虚,阳光洒在他们稚嫩的脸上,泛起一层金色的晕光,逐渐升腾、弥漫、散布。洒在手上,街角斗殴,拳拳之心,唯有以此发泄;洒在嘴唇上,污言秽语,谩骂不休,只可如此这般;洒在脚上,追逐女孩,蹬踹“异己”,似乎也不为过;洒在心里,向往自由,焦躁不安,终日浑浑噩噩。周围的一切早已冷却,凝固,他们深知自己的未来早被框定,他们所能做的,就是在十八岁时那无需争取的未来之前,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挥霍着这以未来一生的循规蹈矩换来的来之不易的自由。如凶猛的动物一般,带着青春的锋芒,拖着理想的尾巴,竖着自由的耳朵,举着人生的大旗,在属于他们的世界里横冲直撞,无所顾忌,伤了他人,也伤了自己。
阳光很旺,灼伤了孩子们的眼睛。他们如盲人一般,试图探索到这个世界的实实在在的硬地,踩着什么坚硬结实的东西,可所触及之处,皆为温情脉脉的空虚,是那么得彷徨和无助。本来设想的自由世界里,如野兽一般的恣意妄为,其实只不过是困兽之斗,在绝望的边缘挣扎徘徊;井底之蛙,对着井口那一束天空咆哮;涸辙之鲋,一边贪婪地吸附着最后的自由河水,一边鱼眼空洞地等待着那根本就不存在的救援。
当一个妖娆妩媚的年轻女子变成了苍老憔悴的老人,谁又知道她年轻时候是多么的风韵绰约,不可一世,然而现在她的心甚至比她的容颜还要老得更快一些,她学会了逆来顺受,学会了成年人的生存法则,也就再也没有儿时纵情放肆的笑容。当一个英俊挺拔的青年男子变成了大腹便便、满嘴荒唐言的商人,过着被现实榨干了最后一滴理想的油水的为柴米油盐酱醋茶所笼罩着的曾经被儿时的自己所唾骂鄙弃的生活,失去了那个曾经于山花烂漫中与自己山盟海誓——非君不嫁,非卿不娶——那么信誓旦旦而又心之拳拳的可爱、迷人、妩媚、善良、多愁善感,对未来从不彷徨迷茫的姑娘,落入了世俗的窠臼。当年意气风发的我们迷失在房价的泡沫中,束缚于人际的关系网中,设想当一切期冀的东西得到之后,会不会自问一声,我的自由呢?我的理想呢?
我们早不再是凶猛的动物,似乎也从来没有是过。马小军们还可以趁着“文革”的“东风”做得一时的凶猛动物,我们却无有他们的福利。觥筹交错,推杯换盏之间表面上似乎流动的是酒,实际上是社会用之以消解你的理想,融化你的自由,吞噬你的人格的慢性毒剂。
当我们开始回忆的时候,时间已经摧毁了我们的回忆,我们甚至不能确定什么是真实存在过的,什么是自己凭空臆想出来的。稍不留神,青春已经从身上跨过。之前认为有很多重要的东西在前面,只要自己不停息地奔跑就可以看到。待到自己走过来了,又发现很多重要的东西都在身后发生了,过去了。而此时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往后退又不得愿,再往前又是一片空白。
记忆中永远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自己如猛兽一般在其中奔跑呐喊,不管有没有人注意到,有没有人听到。而后又有没有这样阳光灿烂的日子了呢?
正如王朔所言,我想我应该老实一点。
摘要:《动物凶猛》这本书是以“文革”作为其背景,具体地描述了一群年少人由无知到无畏再到无谓的成长过程。在“文革”那种备受压抑的黑暗时代氛围中,他们身上的野性便显得更为旺盛,更为醒目、也更加地具有威胁性。笔者就此书并结合自身谈论了一些对现世的看法,以及成长的困惑及自身的突围。
关键词:自由,理想,欲望
动物小说 篇2
也难怪其他动物会奚落它,瞧它那副样子,真是丑不堪言:一双棕色的猪眼失去了生气,显得昏昏入睡;两个猪鼻孔吊挂着鼻涕,让人感觉十分恶心;一张巨大的嘴一直张着,不时地流着口水;两只呈三角形的耳朵里塞满了耳屎。它浑身是泥,泥巴散发出一阵阵恶臭,你要是走进它身旁,准会被它身上那股臭味熏晕。
一天早晨,小黑猪睁开它那小小的眼睛,走向石槽时,看见一头老母牛向它走来,就是那头没有嘲笑过它的老母牛。小黑猪见它走来,恐慌地说:“你想干什么?”
“我想和你交朋友。”老母牛充满慈爱地说。
这话险些没让小黑猪高兴死。小黑猪疑惑地问:“我没什么特长,你为什么要和我交朋友!”
“哪里,你有一个我们大伙儿都不会的本事呢!你会在泥地里打滚,而我们都不会。”
“你说的是真的吗?哈,我要在大伙儿面前好好表演表演!”
于是,老母牛召集了所有的动物朋友,让它们来观看小黑猪的表演。
小黑猪跳进泥地里,给大家表演泥地打滚,还把水吸进鼻子里,向天空喷去。
大家都鼓起了掌。 小黑猪高兴极了,它的目光炯炯有神,耳屎和鼻涕也被洗掉了。
农民走过来,要给小黑猪洗澡。
十部经典动物小说与童话 篇3
作家与作品介绍:吉卜林和斯蒂文森(《金银岛》的作者)、哈葛德(《所罗门的宝藏》的作者)的作品,均以充满异国情调的传奇故事而深受少年儿童读者的喜爱。吉卜林以动物为题材的故事有《毛葛利故事集》和《原来如此的故事》。前者讲的是狼孩毛葛利在丛林王国中的奇遇,这个被母狼喂养大的孩子不仅有慈祥的狼妈妈、忠诚的狼兄弟为伴,他的朋友还有足智多谋的黑豹巴格伊拉、憨厚的老熊巴鲁、孔武有力的蟒蛇喀阿,他们在毛葛利的周围形成了一个温暖的集体,并且教给毛葛利丛林动物必须遵循的“丛林法则”。
作家与作品介绍:杰克·伦敦是早期美国文学中一位非常重要的作家,他的作品通称为“北方故事”,往往描写极其严酷的极地环境中的淘金人、猎人或者大海中的水手。他的两部动物小说《荒野的呼唤》(1903)和《雪虎》(又译《白牙》,1906),也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前者叙述一只叫巴克的大狗与群狗斗争之后,重返原始森林而变成狼;后者则叙述一只狼驯服野性,对主人忠心耿耿的故事。
作家与作品介绍:在北欧,这位女作家与安徒生齐名;她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这本书的内容是这样的:一个既懒又不听话的小男孩受到惩罚,被变成拇指一般大小的、非人类的“小狐仙”,骑着家养的一只鹅离家远行。他们跟随一群大雁,周游全国,见识了许许多多的他原本不知道的事物。在动物世界中,他改过自新,最后又变成了一个性格温柔、忠诚善良而富有责任感的孩子。
作家与作品介绍:故事写的是那条著名的泰晤士河畔四种不知名的小小动物—河鼠、鼹鼠、獾和癞蛤蟆之间的一段生活。河鼠见多识广;鼹鼠善良乖巧;獾慈祥宽厚;癞蛤蟆呢,不仅夸夸其谈,爱出风头,爱赶时髦,而且挥霍成性,完全一副公子哥儿的派头。如果不是上面提到的他的几个朋友一刻不停地帮助他,谁也不知道他有什么前途。格雷厄姆的这个故事本来是讲给他的独生子听的,后来就成了全世界孩子都喜爱的床头书。
作家与作品介绍:班比是生活在森林中的一只小公鹿。作家用小鹿的眼睛观察自然界的四季更替,用十分浅显的语言讲述小鹿如何学习在森林中与各种动物相处交往,如何仔仔细细体会着自己生命中每一点细微的变化。情节是简单的,一点也不难懂;天真、机灵、优雅、乖巧,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的班比,令我们真正从心里喜爱。但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大道理:有价值的生命必须承受生活的考验;生命之所以美好因为她是自由的。
作家与作品介绍:怀特是一位享有世界声誉的美国儿童文学作家,他创造了一系列令人难忘的幽默动物角色,给20世纪的儿童带来无限的快乐,如大灰蜘蛛夏洛、小猪威伯以及小老鼠斯图亚特等。《夏洛的网》即是怀特的代表作品之一,代表了美国儿童文学的一个高峰。书中描写了生活在一所乡下仓库里的小猪威伯与大灰蜘蛛夏洛之间的友情,普普通通的现实日常生活中流淌着温暖的诗意和快乐的关怀。
作家与作品介绍:小说讲述了一个小女孩帕特里夏与狮王之间不平凡的情感故事。帕特里夏是这样一个大自然的“精灵”:她和从事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父亲一起生活在东非的大草原上,在那里,帕特里夏没有别的亲人,也没有其他一起玩耍的孩童;但是,帕特里夏与非洲大草原真实的动物世界建立了一种心心相印的联系和交流,特别是她和一只被她叫做“金”的、尊严的狮王之间最忠诚、最默契的友谊,展示了自然界一切形式生命之间一种既深奥又透彻的关系。
作家与作品介绍:一只名叫切斯特的乡下蟋蟀偶然被带到了繁华喧嚣的大都市纽约。在著名的时代广场,它寄生于一处报亭,并且和老鼠塔克、猫哈里成了好朋友。谁能想得到:这只乡下来的蟋蟀居然在纽约这样的世界大都会一夜成名!更想不到的是:这只能够让纽约城为之轰动的蟋蟀一点也不贪图城市的繁华生活,最后仍然回到了他的康涅狄克老家。这是一部带着一点伤感的幽默故事,可以让你一辈子读它。
略谈叶广芩动物小说的情节编织 篇4
一、巧设悬念
叶广芩动物小说情节的展开跌宕起伏, 曲折有致, 增强了感染力, 引发读者强烈的阅读欲望。这其中的关键就是作家在小说的开头部分就巧设悬念, 引人入胜。《老虎大福》动物形象鲜明, 栩栩如生。为了刻画老虎大福的形象, 作家开篇就巧妙地设置四个悬念, 一波三折, 令故事情节生动感人, 紧紧扣住了读者的心弦。起笔就把大福三十七年前死亡的结局写了出来, 让读者带着“大福是人还是动物”、“它又是怎么死的”、“为什么会这样”等等疑问去追根溯源, 引起读者的好奇心, 掀起了文章的波澜。随后, 就引出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二福, 让人不由得又要产生诸多疑问, 二福和大福有什么关系, 读者总要追根究底。接着, 小说继续设置悬念, 二福以极其严肃的态度要求我给大福“立传, 立大传”, 为后面老虎大福被杀的情节展开埋下了伏笔, 迫使读者急于想知道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作品巧设悬念, 一个接一个, 而这多个悬念又是按照层层推进的方式设置, 显得很是紧凑, 从而使得文章波澜迭起, 把故事情节逐步推向高潮。当悬念揭晓, 大福就是秦岭最后一只老虎, 并且无情地遭到人类枪杀时, 人类对于生态环境所犯下的罪孽, 引起人们对生态的严肃思考, 作品的主题也就显现了出来。此时此刻, 读者和作家感情不禁发生共鸣。
二、高潮迭起
情节结构以冲突为基础、动作为主导, 强调情节的起伏转承、高潮迭起、层次分明。显然, 故事高潮精不精彩, 也成为了衡量作品感染力的一个尺度。动物小说就是讲有关动物的故事, 叶广芩无疑是讲故事的高手, 她善于抓住动物的命运悲剧这个关键, 不断地创造高潮, 以“如何生存”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小说的主人公是“动物”, 小说的主要冲突是“动物和人”, 小说的主要情节就是动物如何与人对抗。这种情节看上去显得过于简单, 但是叶广芩把故事设置得危机四伏, 高潮层起, 始终牵制着读者的兴趣和情绪。小说《猴子村长》故事中的猴群和人类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 故事情节高潮起伏, 头绪纷繁复杂, 人类用烂柿子烂萝卜之类的东西为饥寒交迫的猴群留下一块“幸福的土地”, 而实际上, 那块土地“暗藏着杀机, 暗藏着血光”。人类设下圈套, 老侯率领猴群在圈套外长时间观望, 双方能够僵持数日, 此时, 故事的气氛显得沉闷, 给人一种山雨欲来、大战在即的紧张感, 但是, 作家并没有立即展开大战, 而是, 请出了故事中另外一个不起眼的人物, 走出来吆喝, 企图赶走猴群, 让读者看到了一点猴群将会躲过杀戮的希望, 但是, 作家却在此时, 掀起了人猴大战的高潮, 险象环生。故事发展到现在, 猴群被围捕了, 故事似乎就要结束了, 但是, 整个故事真正的高潮还在后面, 猴群绝食, 猴群集体自杀, 母猴为了不向人类屈服, 忍痛杀子等等, 都紧紧地扣住了读者的心理。
三、故事曲折
叶广芩动物小说的情节曲折, 具有很强的故事性, 给人以曲径通幽之感。叶广芩常常在有限的篇幅中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故事的曲折变化, 腾挪跌宕, 使小说的矛盾冲突始终在一系列波澜层叠, 出人意料的情节中充满张力的向前发展。《狗熊淑娟》写的是狗熊淑娟整个的生命历程, 事情极为平易, 但故事情节却是有伸有缩, 摇曳多姿:二十年前被母熊抛弃并行将死亡的淑娟得到地质队员们救活, 以致于双方建立了很是友善的关系, 但是, 淑娟被队员们带到了城里, 送进了动物园, 囚进了牢笼, 故事就是在这样的一伸一缩中展开。后来淑娟在动物园里取悦观众, 日子还算过得富足。但是, 当她老了生病之时, 却被动物园无情地抛弃。后来饲养员林尧特别地关爱淑娟, 为它治病, 给它寻找吃食, 并且联络到了企业家丁一, 丁一答应要收养淑娟, 好事在望, 这即是一伸。不料丁一没有收养它的诚意, 淑娟辗转被卖到了马戏团, 受尽摧残, 又极力一缩。故事至此, 可以说, 已经柳暗花明, 再难伸缩。谁知作者又安排一个出人意料的事件, 淑娟的脚掌竟然被丁一提到了林尧的岳父家餐馆里, “领养它的人也是要吃它的人”, 这一缩出人意料, 力量极大, 犹如远山迤俪而来, 突成绝壁。《狗熊淑娟》写得如此伸缩自如, 开合有致, 而又平易近情, 故事情节发展, 波澜起伏, 高潮迭出, 具有很强的戏剧性, 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故事情节曲折多变的不懈追求。“创作就是突破已有的成就、规范, 解脱束缚, 最大限度地去探险, 去发现, 去开拓疆域”。叶广芩动物小说的突破, 就在于她善于浓墨重彩地展现动物世界一个特定的生存主题, 并通过情节的高度集中和凝练去有力地展现动物的生存状态, 在情节中巧设悬念, 在曲折多变的故事中掀起一个个高潮。
参考文献
动物小说读后感 篇5
这本书是由李丹莉写的,她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新疆作家协会会员、科学童话专栏作家。她写的许多作品也获了奖。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小雪豹托木尔在雪山上被盗猎者捕获圈养,它的伙伴拉雅奋力相救在白皑皑的高山上,托木尔与拉雅以为可以幸福地相伴走过自己的一生,但是愿望终归还是愿望,最后随着一声枪响,拉雅倒在了猎人的枪口下,托木尔满含悲痛孤独走向回家的路。
这本书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我们一定要善待动物保护,尤其是野生动物它们也有生命而且它已经濒临灭绝了不错哦 不错哦 你也可以投稿,而它们却还是要盗猎,这应该就是明知就范。
对黑鹤动物小说的解读 篇6
他曾经这样描绘过他对森林和草地的感觉:
在森林和草地中我们可以获得一种物理意义上的安静。这次从山上回来,我这样向朋友们解释那种安静:在山上我只要一转头, 左耳上的两枚耳环相碰会发出轰然巨响。
这种安静,于他而言,是一种境界,一种美学。我们在他的作品中无数次地看到了他对安静的诗化性体会与描述。
远离而带来的偏离,成就了黑鹤。
我下面谈论的话题,是在阅读黑鹤作品后的若干感受,没有主次安排,没有逻辑勾连。我更愿意将它们看成是关于黑鹤作品的词典。
浪漫主义
在黑鹤看来,他的文字是建立在认真而细致的观察之上的。那些冷峻的书写,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倾向。但我们的阅读印象却是:这些文本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意味。
我们今天不谈浪漫主义,因为它曾经有过不好的名声。在一个怪诞的时代,它成了空洞、妄想、痴人说梦的代名词。但我们不该忘记: 一部完整的文学史,是由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共同完成的。抽去浪漫主义,文学的殿堂将会倒塌。我们今天还在不时提及、不时阅读的作品,很多经典也还是浪漫主义的,它们一直在陪伴着人类。
今天,世俗化写作成为风尚与主流。浪漫主义甚至不再是一个话题。无论成人文学还是儿童文学,都已远离浪漫主义。张承志成了中国当代文坛最后一个浪漫主义者。现在,我们与黑鹤相遇,使我们有机会再次重温浪漫主义的种种特质——
崇尚自然。
黑鹤说:“我喜欢独自出行,选择北方的草地和森林,对于我来说,那是一种穷奢极欲的生活。”他几乎全部的文字,都是关于自然、关于人与自然的。在这个失去风景的时代,看到他笔下的风景,也算是一种幸福。雪原、草地、荒漠、崇山峻岭、原始森林,他向我们呈现了这些令人神往的风景。不只是纯粹的风景,它们在黑鹤的笔下,是被赋予神性的。它们被选,是造物主意味深长的启蒙之物。它们是书,大书,奥义书。它们向我们传达了造物主的意志, 并透过这本大书,教给我们关于存在、关于生命等重大意义。我们在黑鹤的文字里,不仅看到了他对自然的崇尚,还看到了他对自然的敬畏。万物有灵,他用他的文字告诉我们这些对自然已经失去敏感, 更失去敬畏之心的现代都市人。
在阅读黑鹤的作品时,我无意中联想到了契诃夫的《草原》。自然对黑鹤而言,不仅是修炼的场所,也是博大精深的教义。
对原始状态的认同。
经典的浪漫主义最瞧不上的风景就是人工的风景。他们喜欢、欣赏的是没有被人梳理过、改造过的,还处于原始状态之中的自然。草原、荒漠,甚至是废墟,才是他们美学情趣的落脚之处。
黑鹤呢?黑鹤的作品呢?他和他的文字,同样对由人而不是由神(造物主)成就的景物持有完全不同的看法。他反对人类对自然自以为是的修理和改造,反对对自然动手动脚。这一态度扩大到他对城市、对现代文明的看法。狗和人都是城市的囚徒,向往无边的野地,这一观点既表现在他的言论中,也表现在他的作品里。对荒野的赞美,对野性的珍视,在他是一贯的。黑鹤对于因为金钱,而对藏獒进行无节制的繁殖的行为嗤之以鼻,把那些有人类动过手脚而繁衍出的所谓藏獒,看作一钱不值的怪物。
眺望远方。
我记不清黑鹤在他的作品中多少次写到地平线。对远方的眺望, 既是一个造型,更是一种欲望的泄露。他和他的人物喜欢远方。没有终点,达到终点之后,很快将终点变成起点。对迁徙生活的向往, 既表现在自己身上,更表现在他的人物身上。他常常会写到一只狼, 一只从那边——蒙古国游荡而来的狼。时时,处处,总有一个远方, 一个无边的远方,地平线是不断后退的,因此,走的更远,眺望依旧是一个不变的姿态。
还有激情、忧伤、诗性、孤独,所有这一切,都是经典浪漫主义的特征。我们分不清楚,是荒漠、野地、冰原、草地造就了他的浪漫主义情怀,还是他的浪漫主义情怀导致了他对荒漠、野地、冰原、草地的一往情深。
自然法则
黑鹤有他稳定而坚实的自然观。它们究竟是来自他的人生经验还是来自知识,抑或是来自经验与知识的结合,我们在求得黑鹤本人的说法之前,难以判断。
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不是一个动物保护主义者。因为,在动物保护主义者那里,自然观是极其简单的,甚至是机械的。他们的意念是在一个一目了然、看似神圣而不可辩驳但却十分浅显的层面上展开的,黑鹤的自然观比较复杂、比较纠结,当然也比较成熟。他从不泛泛地谈自然与人类的利害关系,从不浅薄地表示对动物的怜悯和同情,更无拯救濒临绝境的动物的冲动。他所思考的是自然法则。
法则是造物主设定的——既然是造物主设定的,便是不可更改的。
淘汰是法则之一。当我们看到他的作品写一个人将那只最瘦弱的小狗毫不留情地抛弃时,我们按通常的人道主义建立起来的心理底线被撕开了,我们感到无法接受。但在黑鹤这里——至少在黑鹤的人物那里,这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黑鹤用了很多笔墨描写险恶环境中的生存竞争、生命竞争。对于那些强悍有力的生命,他无论是在理智上还是在情感上,都是倾斜的,因为在他看来,这些生命才有存在的理由——更准确地说,不是他个人认为这些生命才有存在的理由,而是他看到了那个自然法则:浩大丛林,优胜劣汰,唯有这样的法则,才能保全这个世界,使它生生不息。这里有着一个严峻的问题:是在一个浅层次上悲天悯人而最终导致物种灭亡呢, 还是在一个深层次上悲天悯人而最终使物种得以生存?这里有两种人道主义,前者是世俗的人道主义,后者是理性的人道主义。黑鹤选择了后者,因此,我们许多次在他的作品中读到了这种让人难过、难忍的淘汰。
这与我们在通常的文学中所产生的感受很不一样。通常的文学作品,永远是站在弱者一边的,而黑鹤的作品永远是站在强者一边的——即便是弱者,那也一定现在是个弱者,而将来还是一个强者,或者说,它看似弱小,但内心必须强大无比。黑鹤没有把人类社会的伦理简单运用到动物世界。社会与自然是有重大区别的。但我们可能得学会接受,也许道理在他一边。 在他看来,人不可能超然于这个世界之外,作为动物的一种,他也是参与自然法则制约下的这场竞争的。我不灭杀你们这些狼,这些狼就会灭杀我的羊群,我的狗,甚至我们,而当羊群不在,我们的生存便陷入了危机,因此,必须灭杀,狠狠地。
黑鹤许多文字写到了厮杀、宰杀场面。许多文字浸泡在汩汩的血泊之中。
没有办法,这是法则。
但在这一法则制约下,同时让我们产生了巨大的感动。当一只母狼或者一只母狗,它们已经被撕咬成碎片或被带刺的木棍捅成烂泥,我们却在它们的身体之下,看到了它们的安然无恙的后代。
黑鹤在面对那些残酷的法则时,还是经常控制不住地流露出他的悲悯。这是他笔下的那日苏——一个英俊而强悍的草原少年。他不能忍受一种声音:小羊羔被母狼追赶时的哀声鸣叫。“如果世界上有什么他不能忍受的,应该就是这种无助的小羊羔的悲鸣了。每当他听到这种声音,他都感觉到自己心中的力量被一点点地抽走,感觉自己越来越无力。”
黑鹤说:“由于生活习惯,我需要大量的肉食和奶制品。而要有充足的肉食和奶制品,就必须有草原,有羊群和牛群。而羊群与牛群的存在必须受到藏獒、蒙古牧羊犬的保护以及人的保护。饲养猛犬、灭杀豺狼就很必然。”
无论是黑鹤还是书中人物,他们对肉食和奶制品的需要变成了这些食品带给生命的快意,这点毫不掩饰。但纠结始终是有的。这便是悲剧——最深刻的悲剧,来自对立的,但双方的欲望都是合理的矛盾冲突中。
自然法则的贯彻,必然是一个悲剧性的过程。对此,黑鹤心领神会。因此,他的动物小说要比一般的动物小说来得厚重与深刻。
良种意识
这一意识隐藏在黑鹤作品的字里行间。对马,对骆驼,尤其是对犬,黑鹤还是十分在意它们的品种。与慈悲的佛教理念——佛教徒眼里,物种不分贫贱高贵,都是生命——“也是一条命”——不同, 在黑鹤这里物种并不平等,同一种物种的个体也是不平等的。他有明确的选择,明确的好恶。他在很多地方提到了物种的血统——血统对于他而言,是一个十分重要甚至十分严肃的问题。他甚至像一个动物学家那样,考证一条狗的血统,一旦发现血统纯正而高贵的动物,立即陷入情不自禁的喜欢和欣赏。他对他身边能有血统不凡的狗朝夕相伴而感到人生的快乐与幸福。最终它们成了他 的写作素材与资源。
他在几处地方描写过藏獒的形象:
头又大又方,额面很宽,吻短鼻宽,脖颈看起来肌腱绽起,粗壮有力,从刚才它叼住狼之后那几乎像在舞动一块破布的动作就可看出来,四腿强壮,粗大的尾巴毛蓬蓬的,像菊花一样翻卷在背上,一身黑色披毛又长又密,在夕阳中闪闪发亮,黑得发蓝。
在他看来,这显然是一头纯种藏獒,若不是这样,他不会去费这个笔墨。因为是纯种,这一切在黑鹤眼里 全都改变了。
黑鹤在几处地方挖苦和嘲讽过那些血统不纯的所谓藏獒。那些因与肥大犬种交配而肥胖得不成样子的藏獒,是乱交的结果,百无一用,只是废物而已。
知识
长知识。这是我以前读任何小说时都没有的体会。关于动物,关于植物,关于宗教,关于风俗人情的知识。这些知识,有一些直接出现在正文的叙述中,有一些作为附录呈现,还有一些以做注的形式呈现。这是我阅读记忆中,在作品中做注最多的作品。这些知识很专业,又很容易懂,每到一个注,我一定会暂时终止阅读,看看注,很像是听旁白。因为动物小说本就是要有知识介入的,因此,看这些注,就觉得非常自然、合适。你仿佛觉得,这世界上有些类型的小说,就是应当做注的。看故事,看风景,看人性,看天性,看动物界的悲欢离合,看人与动物的悲欢离合,又不时地收获一些平常不关注的知识,觉得这是一种别有情趣的阅读。
作者对知识的在意,可能源于他对动物小说的执着界定。黑鹤在心中有很明确的关于动物小说这一问题的看法。它强调真实性与科学性,不赞成脱离动物实际情形的所谓虚构,所谓艺术想象。他强调观察——类似动物学家劳伦兹的观察——动物小说必须建立在观察之上。要有关于动物的知识——不可违背知识。劳伦兹曾竭力抨击过那些对动物“任意加以塑性”的具有“自由创作”特权的文学家。他说,这些人将人们对动物的认识搞得一团糟。从黑鹤的言论和他的文本来看,他似乎在一定程度上与劳伦兹持有相同的看法。
我记住了黑鹤的话:一头狗咬死熊,那是不可能的,无论是藏獒还是中亚牧羊犬,除非那是一头小熊。
他反对将动物小说当童话、当传奇、当神话来写。他希望读者阅读的动物小说,可以帮助他们梳理自然科学的思想。
这样一分析,黑鹤倾向于知识,似乎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文学性
简而言之,动物小说,写的不是动物,是小说,写动物是在小说的意义上写的。动物只是题材,就像幻想小说中的魔幻,海洋文学中的海洋,科幻文学中的科幻。归根结底,它们是文学,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
黑鹤是一个作家,而不是一个动物学家,他对自己身份的认定是很清楚的。因此,我们看到的是他的作品所显示出来的自始至终的文学性。
比如语言,他的语言富有诗性,有力度,叙述风格强劲、干净利落,绝不拖泥带水。
比如画面感。读黑鹤的小说,你会欣赏到一幅一幅富有质地且又十分精致的画面。英俊少年那日苏投奔父亲,骑着马出现在地平线,缓缓而来的画面历历在目。这是一只游隼,“它长着一副梭形的身体”,“它那光洁的羽毛像海鱼漂亮的鳞片,闪闪发亮,只有在荒野之中自由飞翔的鸟儿才有这样一尘不染的漂亮羽毛。这俊俏的猛禽浑身上下闪耀着冷峻的紧凑与无畏的漠然……”文字有时在画面方面强于图画。相比于图画,我们宁愿阅读这一段具有画面感的文字。
黑鹤的感觉是让人羡慕的,对光影,对色调,对声音,对世界万物,他的感觉十分敏锐,并总能找到最恰当的、出人意料的形象, 向我们呈现他的感觉。
在动物园,在电视里,我无数次地听到老虎、狮子、豹子或形体巨大的猛犬的嚎叫,那种声音,我一直无法找到最精确的形容。 黑鹤告诉了我。他说,那只愤怒的雪豹,“傲慢地发出冰块破裂一般的嚎叫”。
我将这一形容看成是对一种声音的最后形容。
黑鹤的作品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峰期,一般来说,高峰期通常意味着某种瓶颈期的到来,但是,我们不用担心,黑鹤是一个有成长能力的人,他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动物小说 篇7
一、源、魂透析
作者儿时即对动物有浓厚兴趣, 并还有“用透明的童心书写在灵魂上”的第一篇动物小说, 是关于作者九岁时养的一只小鸭子的。作者梦想把小鸭子训练成猎狗那般厉害, 但很难办到。后来小鸭子病死梦想落空。作者还将其装殓埋葬, 还为其立碑:鸭子猎狗花旋风之墓。这足以看出作者对动物兴趣萌生之早, 且对动物爱之深切。16岁时, 作者到西双版纳下乡, 这是他生命中的一个转折。三年知青生活, 给作者后来动物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丰厚的素材。生活是文学的源泉, 是生活的积累, 才使“美的创造”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正如冯雪峰所言:文艺一定要浸满着作者的战斗的血痕, 才能证明是真实, 而给予理想和实践的力量。这正是沈石溪动物小说的源。
作者的动物小说同样受如张贤亮《灵与肉》、张承志《黑骏马》、冯苓植《驼峰上的爱》、刘兆林《索伦河谷的枪声》以及徐联《狼国的呼唤》等触及动物描写的小说的影响。虽然这些小说并非严格的动物小说, 但“还是为写动物而不写人的纯粹动物小说的出现, 积累了艺术经验, 而且替读者的阅读欣赏拓宽了审美领域, 从而为那种具有崭新风格的现代小说美学形态, 即富于极高审美价值之动物小说的产生创造了良好的艺术契机”。
由此不难看出沈石溪动物小说的内容之源与形式之源, 作者自身现实的生活和文坛动物描写审美观照现实的双重刺激, 使作者动物小说得以展现出新意, 展现出艺术折射的魅力。“我们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 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 这便是我们探究沈石溪动物小说之魂的目的。作者动物小说有一个共性, 即动物界中时刻存在着“兽道”, 又不断与兽性的罪恶展开斗争。然而其结果, 又往往是兽性的恶获胜。作者正是充分利用这种悲怆的笔调来达到美育作用。恩格斯说过“悲剧冲突是指‘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的不可能实现’”, 鲁迅将悲剧定义为: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既让我们感受了现实的残酷, 又体味到其悲壮的伟大。作者动物小说的魂, 正是这种悲剧的客观性产生的效果。透析沈石溪动物小说的源、魂, 可让我们进一步理解其蕴含的折射魅力。
二、折射魅力
下文从沈石溪《春情》《象冢》《老鹿王哈克》出发, 浅析动物种族繁衍、血腥的弱肉强食、生存欲望的积极性在人类社会中折射的现实意义。
(一) “春情”的折射——爱情观与女性独立意识的思考
《春情》中母鹿安妮深爱雄鹿杰米隆, 但因为其身体不够强壮, 最终安妮选择了红金背, 痛苦地成了红金背的新欢。《象冢》巴娅是“宁可为情死”的代表。如果对方值得爱, 殉情是神圣的。她在丈夫与儿子的王位争斗中帮了儿子而深感愧疚, 但最终追随丈夫跳入象冢。这是双重伟大——忠贞的爱情、母性的爱。《老鹿王哈克》中的艾莉, 只有水性杨花, 没有忠贞、独立与自尊。
(二) “弱肉强食”的折射——人生观与道德标准的思考
现实残酷, 甚至充满血腥。小到犯罪, 大到战争, 无一不是人性恶的展示。沈石溪动物小说, 有些“镜头”惨不忍睹, 如争夺鹿王之位时“挑眼绝招”, 残忍的格斗场面, 血液的猛烈喷射, 低劣情感的暴露。阅读过程中, 认识现实残酷, 承受压力, 是需要训练的。
(三) “抵抗天意”的折射——战胜并超越自我的思考
哈克是一只鹿, 虽然是一只鹿王, 但也有要和那只威胁种族生存的恶狼决一死战的“新奇想法”, 不仅敢想, 还反复想, 战胜了自己, 终于忍辱负重, 与恶狼拼了一死。可谓是一个大英雄的大悲剧。哈克怕说出要与恶狼拼死这个想法而遭受非议, 就决定孤军奋战, 然而“悄悄干”无疑是悲剧的咒语。哪怕是王者, 离开了集体, 还是要惨败的。
综上, 沈石溪动物小说真谛即内涵深蕴的艺术折射, 在现实中有诸多借鉴之处。
摘要:沈石溪动物小说魅力在其具有现实意义的折射作用, 其作品充满了“作者战斗的血液”, 西双版纳的生活磨砺了作者。作者充分利用“悲剧”形式来达到“美育”作用。
关键词:沈石溪,动物小说,折射,美育
参考文献
[1]沈石溪.沈石溪动物小说自选集[M].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2.
[2]沈石溪.红奶羊[M].天津:新蕾出版社, 1994.
[3]彭斯远.中国儿童文学潮[M].成都:天地出版社, 1996.
动物小说 篇8
一、动物小说 《斑羚飞渡》 入选初中语文教材惹争议
新世纪以来当代中国文坛动物小说创作名家众多、风格各异。前不久热播的一部电影 《狼图腾》 的同名原作即是作家姜戎创作的一部畅销动物小说。特别是新课程改革以来, 各个版本的语文教材编写者开始注意到这种独特的小说文体样式, 甚至像 《读者》这样重量级的大牌刊物也陆续刊登多篇动物小说作品, 尤其是被誉为“动物小说大王”的著名作家沈石溪, 更是以其作品的数量和质量的较高标准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其作品入选当前中小学教材篇目数量也是最多的, 具体篇目有 《斑羚飞渡》 (人教版、苏教版、辽宁版) , 《最后一头战象》 (人教版、香港版) , 《猎狐》 (鄂教版) , 《给大象拔刺》 《保姆莽》 《残疾豹》 《太阳鸟和眼镜王蛇》 《会做生意的狐狸》 (鲁教版) , 《第七条猎狗》 (鲁教版、辽教版、语文版) , 《脸色苍白的伙伴》 (人教版) , 《暮色》 (浙人美版) 等。
其中同时入选人教版、苏教版和辽宁版教材的《斑羚飞渡》 是一篇短篇动物小说, 收入作者小说作品集 《和乌鸦做邻居》, 最初发表在 《红岩》 杂志1995 年第1 期, 之后被 《语文学习》 《中学语文》杂志转载并见于 《中国民族博览》 《课外语文》《优秀作文选评》 等许多期刊。此文于2001 年入选人教版、苏教版新课程标准教材以来, 引发了读者的广泛关注, 论者反应褒贬不一, 由此引起的讨论话题一度成为语文教学中的热点问题, 值得我们深思。董水龙[2]、张国生[3]老师一致认为此文失却“真实性”, 严重质疑“故事的真实性、故事的科学性、情节的合理性、彩虹的可能性”, 认为文本叙述存在严重瑕疵, 不适合未成年读者阅读, 更不宜入选中学语文教材, 持相同观点的还有王礼平、蔡美玲、刘福学、丁海军等老师。同时有读者持与此相反的观点, 认为本文是一篇歌颂动物斑羚的“智慧、勇气、奉献、美德”[4]的优秀文学作品, 具有深刻的“文化批判性意蕴”[5], “直面人的贪婪性”, 是“形象与意象的完美融合”[6], 王祥初老师[7]提出如果更进一步从生态保护的角度来看, 认为文本具有更加广泛的警示教育价值。周钰老师持折衷态度, 认为此文“瑕瑜互见”。[8]可以看出, 以上观点的分歧已经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而是对动物小说这一文本样式认识上的含糊不清以及在中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中难以取舍的问题。
二、动物小说文本的语文教学价值
我们可以依据当前文学理论学术界对动物小说文本的研究成果, 结合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和目标内容, 从小说文本样式———“动物小说”文本的语文教学价值这一基点出发来分析解读动物小说 《斑羚飞渡》。
(一) “物性”与“人性”统一的动物形象
动物本是人类的朋友, 因此我们阅读动物小说有一种自然的亲切感, 其中鲜明生动的动物形象是最能打动读者的, 也是动物小说最富有独特吸引力的艺术元素。但动物小说以动物为叙述主人公, 在严格遵循动物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准则的同时, 还把动物看成是有情感、会思考的生命个体, 从“人看动物”“动物看人”“动物间互看”等不同视角, 描写动物的生活、动物的世界、动物的命运, 由此反映出丰富深刻的丛林法则。我们看到, 虽然它们都还是严格意义上的动物化形象, 一切属于动物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和它们身上特有的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惯都会在作品中体现出来, 但是在情感和思维方式等较高层次的意识方面却借助了人的特性, 甚至超越了人类的认知极限。可以说, 动物小说中的动物形象已经突破了传统动物寓言和童话作品对动物的单一片面认知, 刷新了读者对动物的固有认识, 狼不再是凶残狡诈的代名词, 狐狸也不是只有狡猾的一面, 狗的形象不只是忠诚而是更加立体丰满, 所有这些都给儿童和成人读者带来了一种陌生感和惊异感。
在阅读 《斑羚飞渡》 之前, 我们先补充一些必要的生态背景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形象。小说叙述的主人公“斑羚”是一种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见的高山野生动物, 生活在山林丛莽之中, 置身于孤峰悬崖之上, 极善跳跃和攀岩, 其肉、皮、毛都具有经济价值, 因此经常是猎人捕杀的对象, 加上其栖息地林木被大量砍伐, 导致近年来其种群数量越来越少, 已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故事就是在这样的生态背景下展开叙述的。作者描写一群被猎人逼至绝境的斑羚, 出于生存的本能, 为了获得整个种群的生存机会, 用牺牲一半搭建天桥“飞渡”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的壮举。作品浓墨重彩塑造了斑羚种群“英雄”的群像, 尤其是文中镰刀头羊临危不乱、富有智慧、指挥若定、先人后己的英雄表现, 读后更是令读者为之赞叹、为之神往。阅读作品的过程中, 我们对斑羚的认识由“陌生”一步步走向“熟悉”“深入”, 一步步体验到来自斑羚种群伟大精神的心灵震撼。跳跃和攀岩本是斑羚的本能, 是它们的生物属性, 但是在生命攸关的关键时刻, 这一本能焕发出了人性的光辉, 可以说, “斑羚飞渡”的精神是一种“物性”与“人性”的和谐统一, 斑羚群们从容镇定的悲壮行为、纤弱而又高大的身影、毫无畏惧走向死亡的气概, 使我们看到了动物身上的那种神圣不可侵犯的精神力量,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斑羚飞渡”的形象画面也定格典型化为一种文化现象, 揭示出“敬畏生命”[9]的深刻主题。
(二) 传奇化的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也是衡量文学作品艺术感染力的一个重要标准, 每一篇动物小说即是一个个精彩的动物故事, 尤其是以中小学生为读者对象的动物文学作品, 不仅要以鲜明的形象感染学生, 而且更要以惊奇的情节吸引未成年读者。沈石溪是讲故事的高手, 他善于抓住“生存”这个关键词, 以“如何生存”来推动情节的发展, 把故事叙述得危机四伏、悬念丛生、波澜叠起, 具有很浓的传奇化色彩, 始终牵引着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情绪, 这也是沈石溪作品受到中小学生欢迎的主要原因。
在 《斑羚飞渡》 故事结构的安排上, 显现了沈石溪动物小说的传奇色彩。作者开篇写一群斑羚被猎人和猎狗逼到了一个悬崖边上, 陷入进退维谷的绝境, 面临种群灭亡的危险, 原本故事已经可以结束, 但是, 没想到镰刀头羊在看到天边出现的彩虹以后, 急中生智, 一声“咩———”叫, 一个神奇的场面出现了:那些斑羚分站成老幼两队, 然后老幼搭配, 老的牺牲自己, 让青壮幼小羚羊踩着自己的脊背飞渡到对面的山崖上, 这是作品情节描写最离奇最惊险的地方, 最能让读者感受到动物求生的不可思议的力量。类似这样的富有传奇色彩的情节在沈石溪的其他作品中也经常出现。
值得一提的还有文章的结尾:“镰刀头羊孤零零地站在山峰上, 既没有年轻的斑羚需要它做空中垫脚石飞到对岸去, 也没有谁来帮它飞渡。只见它迈着坚定的步伐, 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这样的结尾颇具神话色彩的悲剧性, 愈发冲击读者的内心情感。
(三) 独特的叙述视角度
人们写作大多是从人的角度去理解事物, 即使是在以动物为主角的动物小说中, 也是很多从人的角度去理解感受动物形象。随着创作经验的丰富, 作家开始尝试从动物这个特殊的视角观察和体验社会。在沈石溪动物小说作品中, 人的地位相对虚化, 不再作为作品的主人公和主要角色出现, 而是作为一个观察者、旁观者、见证人或故事的叙述者出现, 这样的视角转换让动物有更加充分的展示其真实自然之美的机会和空间。如果我们以这样的观点来解读 《斑羚飞渡》, 就不会再指责“作者”———故事叙述人面对斑羚集体自杀而无动于衷地围观的残忍冷酷, 质疑文本内容描写失却“真实性”“科学性”“合理性”等所谓“瑕疵”, 应该说这是作家运用独特的叙述视角讲述故事, 是有意而为之的艺术手法。
《斑羚飞渡》 采用第一人称叙事, 叙述人“我”是由于参与了一场捕杀斑羚的狩猎活动而得以亲历整个事件过程, 入选语文教材时, 编者对原文作了很大的删改。对照阅读原文, 我们看到编者的删改确实会使读者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合理性产生质疑, 例如从斑羚被逼上悬崖到飞渡, 这么长的时间足够“我们”开枪了, 却自始至终没有一个人开枪, 面对一大群即将到手的猎物“我们”却收敛了无情的本性, 变成了“有情”的看客 (原文对此是有所交代的) [10], 但是这些并没有影响作品整体要达到的艺术效果, 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整部作品的艺术价值, 相反, 我们在使用这篇课文的时候, 以上文本“残缺”可以生成新的课程资源, 我们可以找来原文让学生对照阅读, 引导学生揣摩体会小说故事情节的构思技巧, 这也是教材文本的一种较好的使用途径。
(四) 反观人类的深刻主题
动物是人类最好的朋友, 动物小说中的原始丛林更令人心驰神往。每种动物都有其独特的生理个性, 动物身上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人类去学习, 人类应该理解它们、尊重它们、善待它们, 这能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反思自己, 重新认识这个万物共同生存的世界, 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动物小说之所以比其他类型的小说更有吸引力, 是因为这个题材最容易刺破人类文化的外壳、礼仪的粉饰、道德的束缚和文明社会种种虚伪的表象, 可以毫无遮掩地直接表现丑陋与美丽融为一体的原生态的生命。随着时代的变迁, 文化会盛衰, 社会会更替, 道德会修正, 社会文明也会不断更新, 但生命残酷竞争、顽强生存和追求辉煌的精神内核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因此, 随着人类对待大自然对待野生动物观念的更新, 随着人类更有勇气内省人类自身, 动物小说更有理由赢得读者, 也更有理由追求不朽。”[11]
动物小说作家在作品中展现出人和动物的许多相似之处, 处处流露出对动物、乃至整个大自然的热爱。正如沈石溪所说:“我之所以热衷于写具有野性和野趣的朋友, 就是想告诉那些很少有机会接触动物的读者朋友, 除了我们之外, 地球还有许多生命是有感情、有灵性的, 它们有爱的天性, 会喜怒哀乐, 甚至有分辨是非的能力。我们应当学会尊重动物, 尊重另一类生命形式, 别把除了我们人类外其他所有的生命都视作草芥。至少, 在吃它们和奴役它们的时候, 能够善待它们, 关怀它们, 让它们享受些许生活情趣, 还它们一丁点儿生命的天赋权利。”[12]
《斑羚飞渡》 从一个特殊的视角, 提出了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具有时代特征的命题。 《斑羚飞渡》是一曲对斑羚的生命赞歌, 老斑羚用自己的生命换来幼小斑羚的生存, 生命由上一代传递给下一代, 老斑羚们在人类的枪口下, 表现出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 令人肃然起敬, 只要是稍存人性的人, 都会感到心灵的震撼。长期以来, 人类自高自大, 以万物之主自居。面对我们共享大自然的另类生灵, 我们应该放下血淋淋的屠刀。学会尊重敬畏生命, 敬畏生命, 人类才能拥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灵魂, 才会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王泉根.儿童文学教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董水龙.《斑羚飞渡》不宜入选语文教材的三大理由[J].师道, 2004 (10) .
[3]张国生.《斑羚飞渡》质凝[J].学语文:A版, 2005 (6) .
[4]孙焕.智慧·奉献·美德——《斑羚飞渡》赏析[J].中学语文园地:初中版, 2009 (6) .
[5]张明珠.《斑羚飞渡》的文化批判性意蕴解读[J].文学教育 (上) , 2010 (1) .
[6]刘芳.形象与意向的完美融合——感受《斑羚飞渡》[J].语文教学通讯, 2002 (9) .
[7]王祥初.从课文《斑羚飞渡》遭非议谈起[J].生态经济, 2004 (3) .
[8]周钰.瑕瑜互见的《斑羚飞渡》[J].语文教学通讯, 2002 (19) .
[9]张玉玲.敬畏生命——沈石溪动物小说研究综述[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 2009 (1) .
[10]沈石溪.斑羚飞渡[J].中国民族博览, 2002 (2) .
[11]本刊独家专访——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J].东方少年:快乐文学, 2011 (11) .
面对写作瓶颈,动物小说何去何从 篇9
动物小说易成经典
动物小说持久弥香,不仅是成年读者的精神盛宴,也是孩子们痴迷的一类小说。因此我们也可以看到,与成人文学相比,动物小说在儿童文学中的独特地位更为明显,如金曾豪说:“动物小说先天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传奇性,具有独特、野性、神秘的美质,很能满足少年读者的阅读期待。”著名作家梁泊、金曾豪、朱新望、沈石溪、李子玉、黑鹤等都以动物小说在儿童文学界享有盛誉。
动物小说既畅销又经典,满足了不同年龄段的读者需要,不仅因为它有很强的故事性、传奇性、趣味性,更主要的是它的特殊性,即创作对经验的强依赖性和由此产生的稀缺性。无论是国外的杰克·伦敦、西顿,还是国内的沈石溪、姜戎、李克威,他们的写作无不建立在长年野外观察和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十几年的野外经验往往让作家们对动物有独特“发现”,“沉入动物角色的内心世界”(沈石溪《漫议动物小说》),在写作中自然传达出一组新鲜而真实的动物语言和生命信息。越接近自然生态的真实,越体现出动物小说的价值。因此,每一部动物小说都是珍贵的,难得的,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优秀的动物小说不仅凝聚了作家的心血,还为研究人类文明与自然法则的关系提供了珍贵的材料。
动物小说的写作瓶颈
由于作家个人的观察经验有限,与科学研究相比,他们关注的领域更显得集中并相对狭窄,因此,动物小说对经验的强依赖性也越来越显示出其约束力。
首先,内容风格趋同。以中国动物小说创作为例,动物小说的主题、结构、主要角色日益趋同。不是停留在“动物传记”式的写作方式,就是以动物为契机“人类反省”式的深刻主题,而主要角色不是围绕着狮子、老虎、熊,就是狼、狐、马、鹿等。2004年《狼图腾》之后,以狼、虎、狐等为主角的动物小说更是扎堆出现,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实际上暴露了此类小说创作的贫乏和单调。
其次,优秀作品的稀缺。回顾世界文学和中国文学史,我们可以肯定,每一部动物小说的出现都是值得珍惜的,因为它来之不易,每一部都需要作家投入足够的精力、耐心和时间,还要承受荒野的孤独和丛林深处的危险。动物小说产量少而精,正在于此。姜戎创作的《狼图腾》是以他11年草原生活见闻为基础的,无怪乎他说:“我的小说不是写出来的,也不是编出来的。它是我拿命换来的一个故事,从我的心里慢慢萌芽。带着我的血肉、感情和思考生长出来的。”沈石溪的动物小说系列也是他在云南边疆生活了18年的苦心积累。
面对以上问题,随之而来的担忧就是,以后的创作怎么办?这个时代能提供的与野生动物长期“近距离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少,我们与自然的距离愈发疏远,老作家的经验“到此为止”,新作家该如何写作这种强烈依赖经验的动物小说呢?缺少相关的经验和积累后的动物小说应该在那个方向寻找突破呢?这就遇到了动物小说的写作瓶颈问题。事实上,这应该是一个作家、出版人和读者共同思考的问题。完全依靠草原或者丛林的生活经验,其实是一种“等”的姿态,把动物小说创作置身于一个被动角色上。对于这个时代,它意味着,孕育一部动物小说需要更长的时间。
【动物小说】推荐阅读:
关于动物的儿童经典励志小说08-10
动物小说《混血豹王》的读书心得09-29
小说语言与小说人物06-29
武侠小说和侦探小说09-14
传统小说10-13
心理小说10-18
元小说05-14
小说《幸福》05-18
近代小说05-29
成长小说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