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小说和侦探小说

2024-09-14

武侠小说和侦探小说(共11篇)

武侠小说和侦探小说 篇1

“飞雪连天射白鹿, 笑书神侠倚碧鸳”是金庸先生创作的十四部小说的首字连成的一副对联。其中《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和《倚天屠龙记》三部武侠小说, 因在情节上有承接关系, 又被称为“射雕三部曲”, 被大众所熟知。而《神雕侠侣》这部小说, 因其情节曲折, 饱含爱恨情仇而倍受人们喜爱, 因此其相关影视作品颇多, 知名度较其它几部著作高。而其中绝情谷篇, 主人公杨过因身中情花剧毒而与女主人公小龙女之间的虐恋, 更是本书中的高潮部分。而小说中的“情花剧毒”何以用“断肠草”以毒攻毒而化解, 其中是否有相应的科学论证, 相信不少读者存有疑惑。因此, 笔者对小说中“情花”和“断肠草”两种毒药是否存在及其相应的药理作用关系进行浅析。

1 情花和断肠草在小说中的出处

1.1 情花和白色曼陀罗花

“情花”一词在小说《神雕侠侣》第十七回绝情幽谷中出现。文中写到, 情花“枝叶上生满小刺, 花瓣的颜色却是娇艳无比, 似芙蓉而更香, 如山茶而增艳”;花瓣可供食用, “入口香甜, 芳甘似蜜, 更微有醺醺然的酒气, 正感心神俱畅, 但嚼了几下, 却有一股苦涩的味道, 要待吐出, 似觉不舍, 要吞入肚内, 又有点难以下咽”。而情花的果实却吃不得, “有的酸, 有的辣, 有的更加臭气难闻, 中人欲呕”。情花枝上生满小刺, 若刺破皮肤, 动情之时, 破损处会出现剧痛, 文中形容道“痛楚竟然厉害之极, 宛如胸口蓦地里给人用大铁锤猛击一下”。而中毒之深, 则在思念意中人时, 便会心痛难忍。而书中治疗伤毒功夫天下第一的天竺神僧, 在了解了情花的基本情况后, 说道“这情花是上古异卉, 早已绝种。佛典中言道:当日情花害人无数, 文殊师利菩萨以大智慧力化去, 世间再无流传。岂知中土尚有留存”。说明情花在世间罕见, 在小说中的世界里, 也只有绝情谷尚有存留[1]。

而现实世界中, 实难寻找小说中的情花。情花是爱情之花, 而现实世界中, 与之相似的爱情之花便是白色曼陀罗花。曼陀罗花花瓣有白、紫、黑、红、黄和粉色等色, 而白色曼陀罗花, 因其洁白无瑕, 代表爱情, 而被认为是现代情花。白色曼陀罗花又称洋金花、醉心花, 全株有毒, 而以果实及种子毒性最大。又因白色曼陀罗花的外形及其所含药用成分对人体的作用与“情花”颇为相似[2], 因此笔者推断白色曼陀罗花与“情花”有很大联系, 而“情花”因此也可能是属于茄科曼陀罗属, 只不过未存活于当今世界。

1.2 断肠草和钩吻

“情花”之毒, 原著中天竺僧于死前想出破解之法, 解药即天竺僧手中的 “深紫色的小草”———“断肠草”。断肠草“奇臭无比, 而其味苦极, 远胜黄连”, 口服后会导致服用者“腹中猛地一动, 跟着便大痛起来。这痛楚就如千万枚钢针同时在腹中扎刺, 又如肚肠寸寸断绝”, 之后“疼痛更遍及全身, 四肢百骸, 尽受荼毒”。在服用“断肠草”后, “情花”的中毒症状会慢慢减弱。在服用一段时间后, “情花”之毒便会被“断肠草”以毒攻毒而中和[1]。

在现实世界中, 断肠草却是真实存在的。断肠草并非单指某一种药, 在古代, 人们往往把服用以后能对人体产生胃肠道强烈毒副反应的草药都叫做断肠草, 其中最具盛名的便是马钱科钩吻属的钩吻, 因其根部含有钩吻碱这种剧毒成分, 在人误食过量后会导致消化系统强烈反应, 腹痛不止, 易致命。

2 白色曼陀罗花和钩吻的药用成分

2.1 白色曼陀罗花/洋金花/情花

白色曼陀罗花, 即洋金花 (学名:Datura metel L) 。洋金花始载于《本草纲目》, 以干花用药, 具有平喘止咳、镇痛解痉等作用[2]。其所含的药用成分主要有生物碱类、黄酮类、醉茄内脂类三种 (表2) [3]。这些药用成分中, 以生物碱含最多, 占总重量的0.3% ~0.4%, 而其中东莨菪碱含量最高, 占生物碱总量的85%[2,4], 其次是莨菪碱和阿托品等[3]。阿托品对中枢神经有兴奋作用, 东莨菪碱对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5]。低剂量摄入洋金花生物总碱表现为中枢轻度兴奋作用, 大剂量下表现为中枢抑制作用[6]。东莨菪碱为M胆碱受体阻断剂, 对中枢神经具有抑制作用[6]。东莨菪碱对中枢的抑制作用主要与其阻断中枢M胆碱受体有关, 其可以选择性地作用于大脑皮层、海马、脑干网状结构等处, 阻断乙酰胆碱与M胆碱受体结合, 使其不能引起神经节细胞的去极化, 从而达到阻断信号在神经节中的传递, 进而影响意识、学习记忆等机能活动[6]。其药理作用强度与剂量呈正相关, 随着剂量的增加会依次产生镇静、催眠、抗惊厥、抗癫痈和麻醉作用[7]。阿托品小剂量使用可以兴奋迷走神经, 从而使心率减慢, 而在较大剂量时, 则阻滞心脏M-胆碱受体, 使心率加快[8]。低剂量的东莨菪碱同样可以增加心脏迷走神经张力而减慢心率[9,10], 大剂量时亦能阻滞心脏M-胆碱受体, 能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 使交感神经作用占优势, 使心率加快[2]。因此初次口服“情花”花瓣会感觉有“醺醺然的酒气”, 使人心神俱畅。而在中毒情况下, 会导致心动过速[11], 进而引发胸痛、心绞痛等情况[12]。

洋金花全株有毒, 而以花、叶、果实、种子致人中毒情况较为常见[13]。中毒情况多因误食、误服洋金花或者治疗用药剂量过大而引起[14]。其中以误食果实种子中毒最为常见, 其次为叶、花、根茎[13]。偶有因吸入其花、叶粉尘及外敷其叶引起全身中毒的情况[2]。赵泽玺等[15]报道, 洋金花注射液肌注6mg/天后可致人死亡。而成人干花中毒剂量在1至30g之间[2]。洋金花中毒主要是由于副交感神经功能阻断和中枢神经兴奋而引起的, 而严重情况下可导致中枢抑制, 主要表现为皮肤及面部干热潮红、烦躁不安、心动过速、恶心呕吐、瞳孔散大, 严重者可出现昏迷、阵发性抽搐及痉挛、发绀、血压下降、呼吸衰竭、昏迷甚至死亡[16,17]。洋金花中毒可以用胆碱能受体激动剂如毛果芸香碱或胆碱酯酶抑制剂如新斯的明等治疗, 用以拮抗洋金花生物碱的周围作用[18]。

2.2 断肠草/钩吻

在现实生活中, 虽然没有“情花”这种植物, 但是断肠草却是存在的。而无论在民间传闻亦或是正规的中药词典里, 断肠草并非单指一种草药。在传统中药里, 有多种名为断肠草的草药。在古代, 人们常把服用后对人体胃肠道产生强烈毒副作用的草药称为断肠草。而其中, 最富盛名的要数葫蔓藤, 而毒性最强的当属钩吻[19]。钩吻为马钱科 (Loganiacease) 植物胡蔓藤 (Gelsemium elegans Benth, GEB) 的全草[20], 全株有毒, 而以根毒性最强, 其次为叶, 成人吞食少量叶片就可能致命[21]。而引起此类毒副作用的罪魁祸首就是其叶片中所含的葫蔓藤碱和钩吻素[22]。葫蔓藤碱和钩吻素, 是强力的神经抑制剂, 会抑制中枢神经和运动神经。中毒后呼吸和心跳逐渐减缓, 肌肉也逐渐失去控制, 最终因呼吸系统麻痹死亡[22]。

国产钩吻中所含的有毒生物碱成分有17钟, 主要包括钩吻碱子 (koumine) 、钩吻碱丑 (kouminine) 即是钩吻素甲 (gelsemine) 、钩吻碱寅 (kouminicine) 、钩吻碱卯 (kouminidine) 、胡蔓藤碱甲 (humantenmine) 、胡蔓藤碱乙 (humantenine) 、胡蔓藤碱丙 (humantendine) 、胡蔓藤碱丁 (humantenrine) 等[20,23]。其中, 钩吻素子含量最高, 其次为钩吻素甲, 而钩吻素寅毒性最强[19,20,23]。钩吻中所含的化学成分具有良好的药理活性, 可用于临床诊疗, 如局部用于扩瞳、抑制肿瘤细胞生长、镇静镇痛等 (表3) [24,25]。误服过量钩吻, 极易引起死亡。钩吻中毒对心血管系统无明显的毒性作用, 中毒患者血压和心率均无明显改变[26], 心肌收缩力会受到一定的抑制[27]。中毒后首先表现为呼吸中枢抑制, 进而表现为血管运动中枢抑制[28]。引起此类中毒现象的原因之一即钩吻生物碱可以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 从而产生M样中毒效应[29]。钩吻中毒后, 给予适量阿托品可以有效对抗钩吻碱对迷走神经中枢的抑制作用[30]。而因运动神经元抑制而引起的肌肉麻痹, 可以采用新斯的明予以解除[30]。

3 结语

虽然现实世界中没有情花这种有毒的植物, 但是与其极为相似的有毒植物却是存在的。洋金花全株有毒, 而其中所含的主要生物碱东莨菪碱、莨菪碱和阿托品具有抑制M-胆碱受体的作用, 可作用于中枢神经和心脏M受体, 进而引起中枢抑制和兴奋心脏的作用, 中毒剂量下表现为心动过速、胸痛、呼吸衰竭等症状。洋金花生物碱亦可通过透皮吸收、血液途径而引起人体中毒, 中毒方法与症状同小说《神雕侠侣》中身中“情花”之毒症状颇为相似。小说中杨过身上的“情花”之毒藉由断肠草化解, 而断肠草这类药用植物却是真实存在于现实世界中的, 其中最富盛名的断肠草钩吻中所含的钩吻生物碱, 具有胆碱酯酶抑制剂的活性, 中毒剂量下可产生M样作用, 表现为呼吸中枢抑制和血管运动中枢抑制。钩吻生物碱中毒引起的迷走神经中枢的抑制作用却可以用阿托品对抗, 表明“情花”和断肠草确实存在相生相克的情况。情花中生物碱中毒后引起的心动过速等症状, 确实可以由断肠草中所含的生物碱相对抗, 具有以毒攻毒的奇效, 但是在药用剂量的把握上却存在相当大的难度。《神雕侠侣》此部小说由金庸老师于1959年创作, 而此阶段并未有充分的科学报道证实洋金花同断肠草的药物相互作用, 且在中医药书籍中也未有明确的此类用法说明, 在此笔者对金庸老师小说中如此细节的把握而惊叹。

武侠小说和侦探小说 篇2

1.散文重在抒情;小说主要是叙事

2.散文一般比较真实;小说大多是虚构的 3.散文以第一人称为多;小说多种人称均有

小说教学尝试和体会 篇3

[做法]

第一步:根据教学大纲和课本,确定每一单元的教学重点,然后根据这些教学重点,有侧重地教学。

1.对小说的有关知识做系统整理,主要是教师讲授。这些知识主要包括小说的界定、小说的三要素以及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情节的构成、环境描写的作用等。通过讲述,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小说单元在文体上有了统一的认识,较好地进入体裁环境,便于落实教学重点。

2.精讲课文。如:《祝福》中祥林嫂的人物形象、《边城》的文化内涵、《药》的主题、《项链》的结构、《林黛玉进贾府》的人物出场及人物语言、《智取生辰纲》的杨志形象等。其他内容少讲或不讲,以给学生留有较大的鉴赏空间。

第二步:在班内确定四名学生做编剧,学生自由选取四篇课文,将课文改编成话剧或小品(主题和人物性格必须忠实于原文,但情节结构可以增删),另配四名学生做导演,由他们选演员,成立自己的剧组,将课文内容搬上舞台。准备工作从进入小说教学单元时开始,直至第三单元教学结束。班内几乎人人有角色或任务,基本上做到了全体学生参与,教师在各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

第三步:选定一节语文课,在班级教室内或另择场地进行表演。结束后,由全班同学投票选出最佳编剧、最佳导演、最佳男女主角、最佳男女配角,然后分别赠发配有“剧照”的荣誉证书,最后要求全班同学写观后感或短评。

[体会]

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我发现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空前高涨。他们主动研究课文,琢磨人物性格,每个学生对课文都有独到的理解。体会如下:

首先,小说是人们普遍喜爱的文学样式,我精当地讲授小说知识,起到了导引学生阅读方向,教给学生鉴赏技巧的作用。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小说,感到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比较正确且透彻,产生了或多或少的成就感,如此,必然会点燃他们进一步学习的热情,这就给小说的学习起了个好头。

其次,在改编、导演和表演上,让学生忠实于原文。在这过程中,学生只有仔细琢磨原文,仔细研究主题,仔细探讨人物语言,才能再现人物以及当时的情景。该种形式所取得的效果要比传统授课时要求学生分析人物和情节好得多。

再次,现代中学生的表现意识比以前的学生要强,他们渴求自己的价值被认可,自己的才能被肯定,通过自己的语言和行动表现自己的才华。这种编、导、演的形式,可以让学生充分挖掘多方面的潜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无疑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是有益的。

最后,这种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结合的教与学的形式,对于学生枯燥而繁重的学习生活来说是一种调剂,是一种较为轻松愉快的学习形式,对学生情绪的调节以至身心成长都很有好处。

(作者单位:伊春市第一中学)

陈思和倡导加强短篇小说创作 篇4

2009年8月, 著名文艺评论家、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思和撰文说:当前的小说创作, 仍然摆不脱长篇小说领军主打, 中篇小说摇旗呐喊, 而短篇小说充当分母的局面。长篇是将帅, 中篇是主力, 而短篇小说, 充其量也不过是生死在线的兵卒。短篇小说越来越不景气的标志之一, 就连《人民文学》这样的权威杂志都经常性地把整本版面慷慨地留给了名家的长篇小说, 如果此风一长, 短篇小说大约真的会落到堂下妾灶下婢的境地, 再这么下去就是无家可归, 街头流莺了。他以为短篇小说在长篇小说张扬的压力下要自强自信, 作家们应该更加关注的是如何发挥短篇小说的长处, 使人们在繁忙纷乱的生活节奏下, 在瞬息万变的事务间隙, 习惯于攫取短篇之精, 享受短篇之美, 使短篇小说在现代人的阅读习惯中争得一个自己的空间。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 深受读者喜爱的大作家们, 其创作都是以短篇见长的, 如鲁迅, 沈从文, 张爱玲, 冯文炳, 孙犁, 汪曾祺, 高晓声, 陆文夫等等。当下有些作家虽以长篇炫技, 但真正成功, 并确立文学史地位的, 仍然是短篇小说, 如苏童, 阿城, 迟子建, 刘庆邦, 赵本夫, 李锐等等。虽然当下在传媒宣传的推波助澜下, 图书市场已经形成了长篇小说独领风骚的局面, 但绝不是说, 短篇小说就应该衰亡下去, 希望总是在实践当中显现其力量的。

“类科举”的情节和小说 篇5

关键词:明代科举;情节;小说;类科举;文体

中图分类号:1207.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09)05-0142-06

从明代小说发展趋势看,在现实社会中势力强大的“科举”对小说也具有异常重要的意义:它一方面稳定了某些小说的内部结构,使其在反映科举考试的同时,彼此之间产生相类的外部特征与内在意趣,并促使它们成为同一类型的小说,这也便是笔者所认为的“科举小说”;另一方面,“科举”又运用其溢出于“科举小说”之外的影响力,使自己的势力也可以渗入与“科举考试”无关的小说情节甚至小说类型中,而这也是笔者在文中所要重点讨论的内容。

一、科举:比喻与摹拟

在明代,由于“科举”具有非同寻常的显赫地位,其他与科举无关的社会领域也会受到科举风气的熏染。以科举中常见的“同年”为例,在《万历野获编》中有一则“非类效仕宦”,其中提到“近见宦官辈以年兄年弟相呼,盖同时选人内廷者”。此外,沈德符在另一则中还叙及僧人以类似八股制义的文体在祠部考选主持:“灵谷寺住持,年甫弱冠,态貌清粹,出考卷见示,则皆四股八比,与儒家无异。亦有新词绮旬,其题则出金刚楞严诸经,其入选者,亦称祠部郎为座师,呼同辈为敝寅,堪为破颜。”

可以看出,科举中人奋志功名以获得科名的荣耀,出于对这种荣耀的羡慕与向往,远离科举的人也会努力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寻或是创造出某种关联,以接近“科举”。这也便是说,在作为主体的“科举”周边,还会有这些“太监同年”、“僧家八股”等“类科举”的存在。从“科举文化”的角度说,“类科举”也应被包括其中。对于小说而言,正面描写科举制度以及士人科举生活的相关情节固然应当被重视,但即便与“科举”没有关联的小说情节,有时候也会留有颇深的科举印记,而这,或许可称之为“类科举”情节。

首先可以提到的是,在小说中往往会以“科举”作为喻体,来形容其他事物。在《肉蒲团》中,未央生欲图和艳芳偷情,赛昆仑与其说笑时有日:“你须要自己挣扎,不要被他考倒,只进一场,到第二三场就不得进去。”小说接着又叙道:“两个笑了一场,巴不得金乌西下,玉兔东升,好做进场举子。但不知那位试官是怎生一个考法,须得题目出来,方知分晓。”此外,在香云向瑞珠、瑞玉二人炫耀其与未央生偷情的经过时,小说中也写道:“瑞珠、瑞玉听了,一发要问,就像未考的童生,遇着考过的朋友,扯住问题目一般,是大是小,是长是搭,出经不出经,给烛不给烛,件件要问到。”

在《女开科传》一书中,作者也将美女与娈童,分别比作“房稿”和“行卷”:今我有个譬如,譬如美女佳人,只好贮之金屋,谓之房稿可也;娈童可儿正好随我四方,谓之行卷可也。如今做秀才的人,那有只读房稿,不读行卷之理。况且两榜人物,行卷内文字好的,然后想他的房稿。

需要注意的是,小说作者使用这些“科举比喻”显然是为了使小说的相关叙述既形象生动,又诙谐幽默。可当今天的读者读到“出经不出经,给烛不给烛”或是“房稿”和“行卷”之类的语句时总会觉得有些隔膜。实际上,“出经”应是指考题除了《四书》之外,有没有经书中的题目;“给烛”则是指考到天黑后,能否给考生蜡烛供其继续答卷。至于所谓的“房稿”和“行卷”者,可以参阅《制艺丛话》中的说法,“坊刻乃有四种…日程墨,则三场主司及士子之文;日房稿,则十八房进士平日之作;日行卷,则举人平日之作;日社稿,则诸生会课之作”。

这些今天需要细加解释才能明白含义的“喻体”,对于当时的科举中人来说,却是不需要点拨即可会意的“常识”。而正是通过这些比喻,便可知这些小说的读者或是作者在写作时所预设的读者,也必定是科举中人。否则,这些在作者看来既形象生动,又诙谐幽默的比喻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阅读效果,还反会给读者造成极大的障碍。

除了作为喻体出现在小说的对话和叙述中,“科举”还会还原其最基本的面目,即成为某种考试手段。只不过小说人物参加这些运用了“科举考试”方式的考试却并不是为了获取科名。

在《巫山艳史》中写道:“罗老有心要试李芳才情,因论及时事,和与战究竟何者为胜?”李芳便笑着说出一番长论,以致“罗老深嘉其论之明卓”⑤。从作者的本意分析,其不过是为了借小说人物论及时事,表达自己对“和与战”这一热点问题的看法,但就这一情节的效果而言,李芳的这一番五百多字的长论却可视作一篇策论,考虑到“策”正是明代科举中殿试的考试内容,则罗老与李芳之间进行的,便可算作是一种另样的“殿试”。而巧合的是,此时罗老已与李芳结为翁婿,则这种姻缘已定之后的面试,也与科举中人在已肯定将获得“进士”科名的情况下参加“殿试”正相仿佛。

而倘若从这一角度看,不仅是这种有科举考试意味的谈论,小说中以科举考试的内容或方法考女婿的情节也颇为常见。

在《型世言》的《拔沦落才王君择婿,破儿女态季兰成夫》中,王翊庵请李实甫与其两个儿子、两个女婿一起会文,共出了两个题目,从后文“把一本《四书》翻了又翻”之语来看,李实甫等人所做的应是《四书》义。李实甫写得“才气横溢,词调新雅”,且“笔锋犀利,英英可爱”,王翊庵大为赏识,便将自己的小女儿嫁给了他。从此处可见,“《四书》义”不仅是科举考试的内容,也能用来考选女婿,从“科举”与“类科举”的关系看,这与沈德符所说的“僧家八股”也颇有相近之处。

在《玉楼春》中,黄玉英择选夫婿,“要在府里发题考诗”,考试内容虽与科举无关,但所立规矩中却有“不许外人传茶,恐防夹带”⑥之语,则是将科举考试中防止舞弊之法带入了对于夫婿的考选中。而在运用科举考试的方法这一点上,《情梦柝》一书则体现得更为明显。

在小说中,沈若素也是自己出题,“选诗择婿”:“及至诗题一出,门上纷纷投诗不绝,一应着家人传进,并无可取,若素一概贴出。有几个央有才的代笔取中了,发帖请到后堂,不是年长,定是貌丑。或有俊雅的,当面再出题一试,竞终日不成一字。一概将原诗封还。”

不仅有初试,还有复试,这已经与科举考试的分级进行极为类似,至于将不中之诗“一概贴出”之举,更是对科举考试中将不符合规范的考卷贴出的模仿。之后沈若素的母亲又对择婿过程加以改动,更为逼肖科举考试:“近来夫人新设一法,不用投诗,求选者俱至迎宾馆,先将家世、年貌名帖写定,管家

传进,然后出题。恐人同谋代笔,却是一个另有一题,一人另设一桌,不许交头接耳,着管家监着。香点完不就,一概不收。”

所谓“先将家世、年貌名贴写定”,与乡试、会试前士子需要“报籍印卷”颇为相似;而一人一桌也是以分号考试为雏形;至于监考的管家,便是乡、会试时负责监临的外帘官;“香点完不就”亦与“举人黎明入场,黄昏纳卷,有未毕者给烛三枝,烛尽,文不成者扶出”相去无几。

可以看到,虽然考试内容与科举无关,但整个选婿过程,便是一个小型的科举考试。正因为是如此考法,小说中的人物才会将这一“选诗择婿”与科举考试相比,产生“考一个科举易,做一个丈夫难”之叹,并认为“沈小姐比宗师转恶些”⑨。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上面所举的这些对于女婿的考选已经充分显露了其中的科举印记,但从小说的角度来看,依然只是相关情节中一个场面而已。尽管其愈发详细、精致,但从本质上说,仍与以“科举”作为喻体没有太大的区别,这些“类科举”的摹拟,除了可以博得读者的会心一笑之外,对于小说结构并没有根本性的影响。就这一意义而言,下面举到的这些例子则更有价值。

二、“类科举”:从结构到文体

《醒世恒言》中有一篇《苏小妹三难新郎》,在秦少游与苏小妹成婚的晚上:

少游在前厅筵宴已毕,方欲进房,只见房门紧闭,庭中摆着小小一张卓儿,卓上排列纸墨笔砚,三个封儿,三个盏儿,一个是玉盏,一个是银盏,一个是瓦盏。青衣小鬟守立旁边。少游道:“相烦传语小姐,新郎已到,何不开门?”丫鬟道:“奉小姐之命,有三个题目在此,三试俱中式,方准进房。这三个纸封儿便是题目在内。

从“三试俱中式”中便可看出,所谓“三难新郎”,便完全是对于乡、会试三场考试的模拟。而这段话中更为重要的信息,则是其中出现的许多个“三”字:三个封儿、三个盏儿、三个题目、三试,除此之外,丫鬟的传话中还有若考试不中,“罚在外厢读书三个月”之语,当秦少游答出三个题目后,又走出一个侍女,说道:“才子请满饮三杯,权当花红赏劳。”倘若再加上二人成婚的日期是“三月三日”——也便是小说中所说的“礼部大试之期”,则“三”委实是这篇小说中一个不可忽略的字眼。

事实上,此篇小说对于“三”字的运用很大程度上是从现实的科举中来:“三年大比”;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作为其资格考试的岁考和科考也有三级:县试、府试、提学道的考试;乡、会试的考试都分为三场;每场之间的间隔时间都是三天;“未毕者给烛三枝”;头场的《四书》义是三道;进士有三甲;鼎甲有三人,诸如此类,整个科举考试,似乎便是由各种与“三”字有关的结构拼接而成。

由此可以发现,《苏小妹三难新郎》中对于“三”字的大量运用实际上是在刻意突出其小说结构与科举以“三”为主体的考试程序之间的联系,因此,小说中所说的“大登科后小登科”,就不仅是在追求一种功名、婚姻两得意的完满效果,更是在指明这种潜在的关联。而对于小说来说,即便是与科举考试无关的情节,也能通过这种“三”字的结构制造出与科举考试相同的情境。

除了《苏小妹三难新郎》,《八洞天》的《明家训》以及《都是幻》的《梅魂幻》也都运用了这般“三试”的类科举情节。与苏小妹相似,《明家训》中的瑞娘亦给丈夫晏述出了三道题,以考其才学。而在《都是幻》的《梅魂幻》中,情形则更为复杂。

小说的主角南斌在东阶家向其三个女儿求婚,却也被要求作诗为定,“东阶叫取文房四宝,彩笺三张。第一张玉梅为题,第二张白梅为题,第三张红梅为题”,南斌三首诗写得皆好,颇受东阶赞赏。在东阶初步首肯亲事后,请南斌饮酒,席中再向南斌请教梅花诗三首,南斌将以前的旧作录出,再次得到东阶的赞赏,婚事也由此确定下来。而在成婚之夜,i个小姐各出一个对联让南斌对,“若对得好,是状元同游上苑。若对得不好,做秀才独坐寒窗,明宵再试”,最终南斌对出了三个对句,三场皆“中式”,得以“状元游苑”。

可以看到,在这篇小说中,“三试”的类科举结构被小说作者运用到了极致:不仅考试分为三次,每一级考试又都有三题,显然是脱胎于科举考试中的三级考试,以及乡、会试的三场。与《苏小妹三难新郎》用“三”字刻意突出小说结构与科举之间的联系相同,“状元”、“秀才”、“中式”等科举用语在这些情节中的频繁出现,也是基于这一用意。此外,第二次考试南斌所录的三首诗便是之前其考秀才时所写,这也成为体现两者之间关联的一个明显标志。

由于作者的刻意突出,以上所举用“三”字结构的小说情节都比较容易看出其与科举考试之间的联系,而即便没有明确的提示与标志,在其他一些小说中还是可以发现这些“三”字结构的痕迹。

《玉支玑小传》一书主要叙述的是长孙肖与管彤秀之间的爱情故事。虽然没有明确的交待,相关情节也并不是集中在一处,但倘若细细寻觅,还是会发现在二人订有婚约之前,长孙肖实际上也经过了三次考试。首先是管彤秀的父亲管侍郎在初见长孙肖时便让其题一首诗在自己的扇子上。其后为了选定一个西席,管侍郎又将长孙肖及另外三个秀才请到家中,酒席过后“换上文房四宝并花笺写的一个诗题,外又一个礼盒,承着三封程仪,每封三面。又是一张百金的关书,并贽仪十两。诗成者请受关书贽礼,诗不成者,各送程仪一封,以为往来之费”。在长孙肖成为西席后,吏部尚书之子h成仁又向管彤秀求婚,管侍郎要考他的诗才,可管彤秀出的三个绝句题卜成仁无法答出,反是长孙肖做成了三首诗。而经过了这三次“考试”后,长孙肖与管彤秀两人之间的婚姻便也确定下来。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作者没有刻意突出“三”字,但从第二次考试的“三封程仪,每封三面”,以及第三次考试是“三首绝句”中,却依然可以追寻到“三”字的踪迹。更为重要的是,与上面所举的例子其三试情节都是发生在一篇小说或是一部书的一回中不同,《玉支玑小传》的“三试”贯穿了小说的第一回至第四回,且每次考试都出于情节的必需,显得有根有据,不是单纯为了显示男女主人公的才情而设置。从这一角度看,从一个场面到成为贯穿小说情节的一条线索,“三试”在小说中担负了更为重要的职责。

与《玉支玑小传》类似的,还有《玉娇梨》一书,在苏友白与小姐红玉定情之前,亦有“三试”,且这“三试”同样从小说的第六回延续到第十回,出现在全文四分之一的内容中:首先是苏友白所和的《新柳》诗被小姐赏识;其次是《红梨花曲》又受到红玉的激赏;而第三次考试则是由侍女传话:“但问郎君:既有真才,今有一题,欲烦郎君佳制,不识郎君敢面试否?”并当场做律诗二首,这场考试,苏友白同样也顺利通过。

除此之外,小说中还会同时出现作为小说线索以及特定场面的“三试”。在《五色石》之《选琴瑟》一篇中,何嗣薪之所以被随瑶姿的母舅郗乐看中,也

是因为经历了这样“三试”的过程,三次考试的内容分别是,一首扇上诗、一首象棋诗以及新咏绝句三首。需要说明的是,与《玉娇梨》中苏友白的诗被别人冒认相类,何嗣薪这些诗都被其学生宗坦拿到人前冒名炫耀,在这些考试中,从表面看郗乐所考的是宗坦的才学,但实际上却还是诗的真正作者何嗣薪在接受检验。这篇小说的另一题名《三会审辨出李和桃,两纳聘方成秦与晋》中的前半句,所说的也正是此意。

而在小说的后半段,即“两纳聘方成秦与晋”中,有一段何嗣薪与随瑶姿当面互考才学的描述。何嗣薪先是“自咏一首,求小姐和之”;然后“再咏一首,更求小姐一和”;在看了随瑶姿的诗后,“嗣薪大赞道:‘两番酬和,具见捷才。但我欲再咏一首索和,取三场考试之意,未识小姐肯俯从否?,并由此完成了这三场考试。

在这一情节中,“三场试卷”、“监场”、“监临”、“春闱状元”等科举术语也频繁出现,正与前面所说的作者对于小说与科举之间联系的刻意突出相同。从整篇小说来看,后半段有明显标识的“三试”又与前半段隐蔽的“三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或显或隐的这两次“三试”的结合,却又成为全文赖以成篇的决定性力量。

由此可见,源自于“科举”的“三试”成了小说中与科举无关的情节的结构要素,甚至是在小说与科举考试没有关联的部分,也能成为贯穿小说的线索,这充分显示了“科举”对小说的影响和渗透。需要指出的是,上面所举具有“类科举”情节的小说都与“婚姻”相关,这应当也并不是一个巧合。

从重要性的角度分析,与“科名”相同,“婚姻”也是科举中人心中的一大期盼,这是二者之间能有所关联的重要基础。进一步看,由于具备了这样的基础,在小说作者的意识中,“婚姻”会与“科名”产生某种场景的叠加或是混合,至少得到“科名”的场景会与“成婚”的景况十分相类,这便使得“婚姻”具有了某种“类科举”的潜质。

更为关键的是,基于现实科举的不得已,除了“察举”和“诗赋取士”之外,“婚姻”也成为了小说作者用来肯定小说人物甚至是其自身才学的另一幅幻境:以佳人作为考官,在类似“三试”的考察中,获得佳人的赏识与肯定,并使之以身相许,这不啻是对科举失意的一大补偿。而这也是“类科举”的潜质能够在“婚姻”中成为现实的根本原因。

从上面所举的“三试”的具体过程可以看到,管侍郎与郗乐等人对小说人物的赏识颇与本文第四章-所说的官员之“察举”相类,而考试内容基本上都是“诗词”也与小说作者“诗赋取士”的理想一致。就这一意义而言,作为“类科举”存在的婚姻实际上集中体现了作者在现实中的不平以及对于科举的理想。虽然是“类科举”,但从中却可以获得比现实的科举叙述更为真实的科举内容。

回到对于小说的观照,当“婚姻”实现了情节的“类科举”化之后,小说与“科举”的联系也便具备了更为多样化的可能。在《跨天虹》卷三中,陆友生先后三次结婚,所娶都为一个人,这与其先后三次中秀才的科举经历遥相呼应,共同成为结构整篇小说的支架。由此可见,由科举而来的“三试”中的“三”字,可以转化成为更为自由的情节和结构模式。而从另一个层面来看,既然可以在小说与科举无关的部分出现“类科举”情节,那么根本与科举无关的小说,也可以通过“科举”风气的浸染,成为“类科举”的小说。

在《风流悟》中有一篇名为《花社女春官三推鼎甲,客籍男西子屡掇巍科》,单从名字中的“鼎甲、巍科”来看,这篇小说以科举考试为主要内容。但实际情形却是,此篇话本没有写到任何科举考试,而小说的三个主角:王兰、吴雅、韩璧也甚至不是科举中人,从小说的具体描述来看,却是业余或职业的商人。而此篇小说所写的便是王兰、吴雅、韩璧三人从福建到广西浔州府经商,参加当地风俗颇为特殊的择婿仪式,并各自找寻到自己姻缘的故事。至于小说的题名,则完全来自浔州府特殊的择婿风俗:

他们闺女到十四五岁,要先寻个男子过癞。过癞了,然后每年春间打扮了,到名山胜行游玩,到尼姑庵里烧香,广采舆论,定个高下。才貌兼绝的,定为状元;才貌全的,定为榜眼、探花;有才无貌,有貌无才的,挨次俱为散进士。先定了,然后择婿匹配他。他们择婿,更有个择法。一年春间,结三个社,正月十五日叫梅花社,二月十五叫做桃花社,四月十五叫做兰花社。正月十五梅花社里,合城关女,俱在尼姑庵里,以烧香为名,选看烧香的男子。其时先聘几个少年孀妇为房师,极美者为大主试。这些少年男子晓得的俱来挨挤女人,还中了,即着了丫环请去。在尼姑庵里,原各分了房,先试外才,继试内才,得意了,然后送与大主考再试。又得意了,即记上题名录,定个高下,以俟三月十五桃花社再考。那桃花社更妙,合城美女依然来尼姑庵里烧香,那些美貌子,选过的不消说,还有不选的,依然混在中间挨挤,以凭美女的眼力再选。选中了,依然又请去。其时先精选定几个名妓为房师,以才色双绝的为大主考,亦各在尼姑庵里分房,先试外才,继试内才,俱无嫌了,然后送与大总裁,逐一再试。又无嫌了,那时大总裁即各送一物,或金扇、汗巾之类为贽,依然记上题名录,定了第一、第二,以俟四月十五兰花社会合。那兰花社比前两社不同。这次合城美女,到尼姑庵烧香,俱同了母亲,及前两社的大主考房师来。那时这些已选中的男子,俱打扮得齐齐整整来候。其时大总裁即着丫环,请进到各尼姑房里,状元会状元,榜眼会榜眼,依次先会过,然后归家行聘成婚。

王兰等三人正是因为在择婿中分别成为状元、榜眼、探花,题名中才会出现“推鼎甲”、“掇巍科”这样的字眼,整篇小说基本上便以上面所举的这一系列程序为依托循序展开。而整套程序,无论是择婿的过程分为三级,还是中选者有状元、榜眼、探花、进士的科名,乃至主考、总裁、房师之类的术语,甚至是“题名录”这样的物事,都从科举中来,显然是对现实中科举考试的模仿。倘若抛开具体的情节不谈,仅从这些描述中也可以还原当时的一些真实的科举情境。

由此可见,即便是与科举考试无关甚至与科举中人无关的小说,也可以与科举产生极大的关联。这便显示出“科举”不仅在特定的“科举小说”中拥有绝对的影响力,也能够通过其外溢的影响,与小说产生别样的融合,形成新的小说文体,即“类科举”小说。

事实上,科举在小说中成为了一种固定情境,并具有了现实科举笼罩一切的统摄力,其实际的影响力正如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谈及《玉娇梨》、《平山冷燕》等小说中“求偶必经考试,成婚待于诏旨”的现象时所说:“当时科举思想之所牢笼,倘作者无不羁之才,固不能冲决而高翥矣”。

需要注意的是,处在数百年后的现代,回望当时的小说创作,固然会对小说作者不能摆脱科举势力的影响而有所微词,但倘若回到当时的具体情境中,“科举”对于小说,却并不是,或不只是“牢笼”。便如小说科举中人对于得第后“显荣”的希冀,从表面看来“翰林”之类的官职只是人物才性的点缀,或是小说圆满完结的标志。可事实上官职却往往与小说具体情节息息相关:或与由科举产生的地域流动一般,规定了情节发生的路径;或是成为相应情节发展乃至整个故事完篇的重要推动因素(关于这一问题,笔者将另外撰文详细讨论)。这些“显荣”,以及与之相连的科举制度在小说中的作用很难用好或者坏、积极还是消极等词语去判断,但可以肯定的是,小说的形态以及具体表现方式却因为科举的加入而更为丰富。

再来审视鲁迅所说的“求偶必经考试”这一小说现象,如果立足于科举的负面影响,其只能算是科举思想对小说作者的羁绊。但一旦摆脱对科举制度先入为主的印象,深入到小说内部,包括情节、结构以及文体等各个方面,便会发现,仅仅是“求偶必经考试”,也会蕴藏着设置别样情节、搭建有序结构之意,甚至导致出文体变异的强大力量。就这一意义而言,倘或不是从持果索因的角度出发,只注重于这些科举制度影响下产生的小说共同的集体面貌,只充分关注体现为步骤与过程的科举对小说的渗透与交融,则对于小说来说,“科举”绝不是牢笼,而是历史提供给小说作者的一个契机。

参考文献:

[1]沈德符,万历野获编[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梁章钜,制艺丛话·试律丛话[M],上海:上海书店,2001:24。

[3]陆人龙,型世言[M],北京:中华书局,1993:251。

[4]徐学聚,国朝典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6308。

[5]冯梦龙,醒世恒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6]荑秋散人,玉娇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72。

浅谈古代小说的形成和发展 篇6

小说的形成和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时期。

1. 酝酿萌芽时期。

我国古代小说有一个漫长的形成过程, 其源头可追溯到远古的神话和传说, 如《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夸父逐日》, 等等。这一时期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都孕育着小说的艺术因素, 为小说的形成准备了条件。

2. 初具规模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写作小说几乎成为一种风气, 不仅作品的数量多, 而且内容丰富, 小说初具规模。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小说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的一个突出成就, 是出现了志人小说。

3. 成熟时期。

唐传奇的出现, 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的成熟, 如《柳毅传书》和《莺莺传》。其内容丰富, 题材广泛, 艺术上也较成熟。它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4. 继续发展时期。

宋元代的话本, 明代的拟话本的出现, 推动了古代小说的发展, 拟话本的内容、情节都更加丰富曲折, 描写也更加细腻, 如《灌园叟晚逢仙女》。小说家的话本﹐有100多种话本篇目, 如《错斩崔宁》等。讲史家的话本不多。讲史的代表作是《新编五代史平话》和《大宋宣和遗事》。《宣和遗事》和《五代史平话》只分卷而不分章回﹐但目录是分段标题﹐可以看作回目的起源。说经包括说参请﹑说诨经等﹐都没有话本流传, 只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它就是《西游记》的雏型。凌濛初同样认为小说当有补于世, 有裨风化, 他之所以编撰“二拍”, “意存劝戒, 不为风雅罪人, 闻之者足以为戒”。

5. 高峰时期。

明清章回体小说将古代小说逐渐推向了顶峰。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 等等, 《红楼梦》则代表了古代小说的顶峰。明清文学以小说为代表性文学样式, 小说又以章回体小说为高峰。明小说最负盛名的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清代的小说最负盛名的是曹雪芹的《红楼梦》与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三国演义》的全称是《三国志通俗演义》, 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系统而生动地描述了一百年间的重要史事和主要人物。《水浒传》是一部描述北宋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 其内容是根据《宣和遗事》及有关话本、故事写成, 书中创造了108个农民男女英雄形象, 以梁山为根据地, 对黑暗腐朽的北宋王朝进行了坚决的斗争。这是我国古代少有的描述官逼民反、歌颂农民起义的进步小说。《西游记》是长篇神话小说, 书中的主人公孙悟空曾大闹天宫, 又保护唐僧历尽千山万水, 到“西天”取经。此书视野广阔, 想象丰富, 蔑视封建秩序, 歌颂反抗精神, 情节曲折, 语言生动, 是一部家喻户晓、老少咸宜的通俗小说。《红楼梦》是一部杰出的长篇爱情小说, 实际是以贾宝玉、林黛玉两位青年的爱情悲剧为线索, 描述了清朝前期的贵族、官僚或富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盛衰过程。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各种矛盾和斗争。书中对封建制度和礼教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对于一些善良人们的不幸遭遇给予同情。《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著作, 代表了古代小说的顶峰。《儒林外史》是一部以描写封建社会后期儒生为主的长篇小说。书中揭露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 谴责了一些追逐功名利禄的儒生的种种丑态, 对于自食其力的人则给予同情。

谈谈现代小说的阅读和鉴赏 篇7

一.中国现代小说是承继了中国古典小说, 但同时又是在现代生活的土壤上汲取营养的产物, 所以它既是民族的又是现代的“新”小说。因此, 要在这个认识前提下建立起分析评论作品的思想性标准。一切显示了反帝反封建倾向的创作, 不管是何种流派, 何种风格, 不管是倾向于社会主义的还是民主主义的和爱国主义的, 它们都是现代进步文学大潮中的一部分。只有这样看问题, 我们才会避免在思想上苛求于前人的偏颇, 才能看清现代小说发展的丰富多彩, 才能理解接受在小说创作上, 在形成从鲁迅到茅盾直到赵树理的现代小说主流的同时, 又有“京派”小说, “新感觉派”小说的发展, 还有“鸳鸯蝴蝶派”小说, 民族主义小说家创作的兴衰。

二.当我们分析一篇具体作品的时候, 对于其创作方法特点的把握是很要紧的, 甚至常常成为体察作品思想内涵和感受作品艺术美的关键。在中国现代小说创作中, 各种文艺思潮包括各种创作方法, 如浪漫主义, 自然主义, 现实主义, 象征主义以及其他现代主义都曾产生过影响并且呈现出融合渗透的趋向。如沈从文的《边城》写的是一个世外桃源, 那里没有尔虞我诈的倾轧, 没有争名夺利的纷扰, 当然更没有如火如荼的阶级斗争。照有些理论批评家看来, 它脱离了现实生活, 它的背景和人物都是不真实的。但是, 我们应该注意到, 《边城》所用的不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它是一部带有明显理想色彩的象征性抒情小说。在这个“理想世界”中, 民风恬静、和谐, 民情古朴、淳厚, 生活在那里的人物也是重义轻利, 正直热情。可以说, 这是在一个深刻的层面上表现作品的真实性。

三.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是一个思想和艺术的复杂整体。现实生活的多样性, 感情世界的丰富性, 社会环境的复杂性, 艺术审美的创造性, 形成了结构的复杂性。在叙事性作品中, 结构的中心环节是故事情节的安排。而现代小说的艺术结构, 则呈现出了千姿百态多样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短篇小说采取了横断面切割的剪裁方式, 就是长篇小说也常常运用穿插倒叙等等更富有跳跃性富有表现力的结构。更有一些小说的结构突破了时空限制与事物发展的自然顺序, 仅随心理情绪的波动而随意拼接。以郁达夫的《沉沦》为例, 其情节叙事因素不过是“我”的所见、所闻、所遭、所感的印象式片断的连缀, 不仅量少而且结构也松散随意, 但却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一个既承袭着传统文化伦理价值观念, 又渴望和追慕现代文明、现代生活方式的知识分子那种矛盾困惑的感伤心理。

四.作家沙汀指出:“一般地说, 一个作家的作品, 最能引起读者关心, 对读者影响也最大的, 首先总是人物。作家也每每在人物塑造上付出他的绝大部分精力。”在现代小说中, 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是比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更具有价值的基本要素。因此, 对小说的分析、鉴赏也要特别重视人物的分析。例如, 《阿Q正传》中的阿Q, 他所处的具体环境, 就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江南的一个小镇———未庄, 这里纠结着封建社会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 阿Q正是在这张人际关系网中的一个特殊的网结。正是在这种具体生活环境中, 才形成了阿Q既痛苦屈辱, 又麻木不仁, 热衷于“精神胜利法”的复杂的性格特点。

五.我们强调要把作品作为一个艺术整体来认识, 但是艺术鉴赏又不应放过作品中任何有意义的细节描写。小说里的细节不是无关紧要的细微末节, 而是构成艺术整体的细部, 是构成情节链条的一个又一个环节。鲁迅是运用细节的高手。《风波》中的九斤老太的口头语“一代不如一代”, 活画了一个贫穷愚昧而又顽固守旧的形象;赵七爷头上那根放下来的辫子, 不但揭示了这位封建遗老的反动本性, 而且借此掀起一场偌大的风波;六斤的饭碗打破了一个大缺口, “七斤直跳起来, 拾起饭碗, 合上检查一回, 也喝道:‘入娘的’, 一巴掌打倒了六斤。”表现的是七斤在贫穷中养成的吝啬的粗俗习性。

从萧红小说看中国女性情感和命运 篇8

萧红,1911年生于中国最北部的大地主家庭。 虽然家里物质条件较好,却从小难以得到父母的爱, 遭到父亲和继母的嫌弃。她坚强独立的个性与父亲的贪婪冷漠,是截然不同的。虽然得到祖父的疼爱, 但最后她还是忍受不了浓厚的封建重男轻女思想, 反对包办的婚姻,踏上了离家的道路。在离家路上, 与中学同学同居并意外怀孕,最后却遭抛弃。在感情上,还遇到了未婚夫汪恩甲、萧军等,可是最终都没有一个圆满的结果。

萧红,在命运多舛的人生中,用她出色的才华编织了许多耐人寻味的优秀作品。其中,《生死场》《呼兰河传》等作品更是闻名于世,感召和哺育了无数中华儿女。作为女性作家,萧红作品自然少不了女性的抒写。另外,她坎坷的感情生活,让她用这种凄惶、落寞的绝望心理在作品中刻画了中国女性的情感与命运。例如《王阿嫂的死》,就是以女性为主角,萧红用自己独特的视角,描述了中国女性的悲剧情感与不顺的命运,并向传统男权主义发起了挑战。

二、萧红小说中女性的情感与命运特点

(一)惨遭挨打,无家可归的家庭牺牲品

在萧红作品中,有这样一种女人,她从小就到了婆家,却过着无感情并惨遭威迫的日子。在《呼兰河传》,这个女性就是“小团圆媳妇”,她从小被迫到了胡家,并从未体验过自己想要的感情。这位大方活泼的女孩,不仅没有属于自己的感情,而且从小惨遭婆婆的打骂和折磨。在婆婆的暴力折磨下,内心麻木的她还是不驯服,于是遭到更残酷的暴打。这个小媳妇,从开始的拥有乌黑头发,笑呵呵,到哭笑不得,最后全身伤痛悲惨而去。在这个封建思想浓厚的家庭,小团圆的媳妇不仅是身体被婆婆鞭打和欺辱,她的思想和尊严也被践踏和侮辱。 本应该享受人生喜怒哀乐的她,不仅没有享受到半点感情的滋润,经历的却是一种痛不欲生的人生。 就这样,没有情感慰藉的她,结束了短暂的生命。

(二)为爱情掉进男权筑造的陷阱

《生死场》是萧红最出色的作品,她将更多的笔墨倾注在了女性的形象上。在作品中,金枝就是一个典型为爱情牺牲的女孩。这位天真美丽的少女,由于错爱了强壮粗狂的青年,她享受了瞬间的甜蜜和短暂的感情,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作品中的金枝,因为对爱情的无知,掉进了男权主义的陷阱,并从此没有办法解脱。在文章中,萧红用坚定的笔墨,赤裸裸地描写仅仅是两性的结合,却看不到金枝的幸福与愉悦,只有粗暴男性对柔弱女子的性虐待,根本没有感情的影子。在生活中,这位柔弱女子,含辛茹苦生下女儿,却被粗暴的丈夫摔死了。后来金枝成了寡妇,只能独身到城里谋生,却继续遭受男权的侮辱。总的来说,金枝是封建男权主义的牺牲品。

(三)渴望知识和爱情,现实背道而驰

在《小城三月》中,翠姨是另外一个封建残害下的牺牲品。与萧红笔下的其他女性相比,这位女孩多才多艺,性格温顺,是封建家庭中的小家碧玉,也是传统的优秀女性,可她也渴望知识,渴望自由和爱情。在情感上,她心里一直爱慕留洋的表哥,可是现实却让她与一个不喜欢的人订婚,走着封建女性要走的老路。她对表哥的爱慕,却不能表达,过着郁郁寡欢的日子,最后到死也不能将自己的心里话倾诉。总的来说,翠姨有着追求自由爱情的梦想,却被残酷的封建思想剥夺了自己的幸福。 人生短暂的她,留给世人的是对传统女性悲惨命运的感叹。

(四)冷酷的母亲

萧红从小就得不到亲生母亲的关爱,后来继母对她更是用尽心计折磨。于是,在她笔下,很多女性自私冷漠,没有情感,犹如一只恐怖的动物。 她作品中的“王婆”就是一个没人性的母亲,女儿平儿因为寒冷穿着父亲的靴子,王婆就像野兽一样开始折磨平儿。在冰天雪地上,平儿被母亲夺走了靴子,只能赤着脚艰难走着,平儿不小心摔在犁上, 母亲不仅没有去救援,反而将她扔到草堆中,亲眼目睹平儿流血死去。萧红描写这个野兽般的母亲“孩子一死,不算一回事”,向读者展示了封建社会中有残暴没人性的母亲形象。

三、结语

康拉德小说的时间和空间形式 篇9

小说作为一种叙述体文学形式, 经常被认为是在一张由时间和空间交织而成的网络中记录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的样式。一部小说史, 其实就是小说家们安排、处理时空的探索史。当人们已经无法用传统的小说理论阐释乔伊斯、伍尔夫、普鲁斯特等人的小说时, 有人试图用空间形式理论来解释。这个概念是美国文学家批评家约瑟夫·弗兰克于1945年首次提出, 该理论从空间形式的创造与接受两个方面为现代小说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范式, 从而为现代小说的空间“转向”开了理论先河。

在《现代小说的空间形式》中, 弗兰克指出, 空间形式是“与造型艺术里所出现的发展相对应的……文学补充物。……二者都试图克服包含在其中的时间因素。”[1]这篇论文的发表引起了人们对文学作品中空间形式问题的关注。后来, 其他的一些评论家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述了小说的空间形式理论。米切尔森的《叙述中的空间结构类型》一文比较详细地分析了了构成小说空间形式的各种因素。在戈特弗里德·本的《表象型小说》中, 他用了一个比喻比较生动形象地说明空间形式小说的结构特征, 他说小说像一个桔子一样的结构。其结构由数目众多的果瓣、诸如此类的东西组成, 它们都相互依靠, 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它们趋向于中间, 趋向于中心白色坚韧的茎。这个茎就是表型, 是存在。除此之外, 各部分之间是没有任何别的关系。[1]米切尔森将此进一步阐释, 指出空间形式的小说不像是长得枝繁叶茂的萝卜, 而是由许多相似的果瓣组织的桔子, 它们集中在唯一的主题 (核) 上。[1]

一般说来, 空间形式可以看作小说叙述结构的一种模式, 体现在对时间形式的扭曲和破坏中, 是在对时间形式的瓦解中诞生的。相对于传统小说家对时间序列的遵循, 现代主义作家通过空间并置、频繁穿插、印象主义、重复叠加等手法, 在时空顺序上大幅度跳跃、颠倒, 把现在、过去、将来、梦幻等不同时空单位巧妙地组合起来, 充分展示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对比, 从而有效地再现了人们意识中的价值生活。

1 空间并置

在弗兰克的《现代小说中的空间形式》译序中, “并置”被定义为“在文本中并列地置放那些游离于叙述过程之外的各种意象和暗示、象征和联系, 使它们在文本中取得连续的参照与前后参照, 从而结成一个整体。”[1]也就是说, “并置”是主要针对传统小说的时间艺术而言, 强调打破叙述的时间流, 在空间上把场景与场景、事件与事件、意象与意象、过去与现在并列放置在起来, 这样文本的统一性不再存在于时间关系中, 而是存在于空间关系中。

在传统小说中, 故事情节的发展, 人物的出场都是依照时间之轴的自然转动而展开, 叙述者的叙事禁锢在一种时间的线性模式上, 以达到一种符合逻辑与伦理的美学效果。而康拉德在《吉姆爷》中通过并置的策略, 构架了一个包罗万象的空间结构。小说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章至第四章采用的是传统的全知叙述方式, 展示主人公姆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第五章至第三十五章是马洛的第一人称叙述, 第三十六章至第四十五章的叙述方式比较复杂。这部分主要是是马洛致无名氏的信件和手稿。此部分的整个叙述并不是沿着单一的时间线格局展开, 而是在时间倒错和空间破碎之中展开, 整个故事的结局和人物的命运, 叙述的蕴涵和作品的意义“永远被放逐在伟大的流亡中。”[3]马洛在故事中作为一个遥远的叙述者, 增加了作者与故事的距离感, 同时也拉开了读者与叙述的距离, 使一个看似简单的故事变得扑朔迷离, 也使一个有实感的形象变得异常缥缈。

其实康拉德在《诺斯托罗莫》中也突破了线性时间和物理空间的限制, 他的多个事件交叉叙述, 多个场景并置, 从而非常有效地形成了如米切尔森所言的桔状结构。小说中一个长达几十页的场景———诺斯托罗莫与德考得护送银子到伊莎贝尔群岛的海湾之战, 是将小说中看似散乱的场景凝结在一切的“茎”。[4]无论是这一场景之前的高尔德继承其父亲的家业, 在租借地开发桑·托梅银矿、里比厄拉政府的失败、国内武装叛乱、大庆典等, 还是之后所法伤的诸如诺斯托罗莫潜回萨拉科, 诺斯托罗莫的堕落等事件都直接指向这一场景。诺斯托罗莫与德考得的个人命运, 萨拉科的历史, 似乎都凝结在这样一个既短暂又漫长的夜晚, 都指向共同的本质的力量———银子的魔力。作者通过这种独特的画面将故事不同场景之间的关联性和空间性呈现在了读者面前, 成功地建构了故事的空间性。

2 凝固的时间

“凝固时间”就是作者以大量篇幅将短时间段内的意向、事件、人物细节进行堆积式呈现, 使读者在对细节的关注和对意象的体验中失去与时间的联系, 沉浸到一种空间意识之中。康拉德正是采取了凝固时间的手法来增强小说的空间性。

在《诺斯托罗莫》中, 诺斯托罗莫和德考得驾驳船离开港湾的那个夜晚被英国批评家利维斯誉为“文学里最为生动而具美感的描写之一”。[5]在这样一个时间仿佛停止的空间内, 诺斯托罗莫一会儿想起临终的特利萨, 一会儿又谈起艾斯马拉达的驻军司令官索第罗。作者花大量的笔墨将记忆、意象、人物、甚至细节一一呈现, 这样使小说的情节发展非常慢, 时间犹如凝固起来, 从而表现出了一种空间感。在这种空间化的叙述中, 作者努力试图表现静态的空间内容。如故事中的驳船不再是一个纯粹的空间背景, 而成为诺斯托罗莫和德考得的炼狱, 他们共同的海湾之行不再是为萨拉科的财富寻找一个藏匿之地而是诺斯托罗莫和德考得认识自我和征服自我的精神旅程。我们可以看到绝对平等的黑暗把人性的外壳一层一层地剥落下来。世界的一切标准在黑暗中的大海面前, 对诺斯托罗莫和德考得都失去了意义。康拉德在《诺斯托罗莫》中通过精细的渲染和描述, 成功地达到了凝固故事时间、拓展审美空间的艺术效果。读者在对细节的关注和对美妙意象世界的体验中失去了与时间的联系, 陷入到空间的绚美之中[5]。

3 印象主义

印象主义最先起源于绘画领域上的现代主义革新, 以塞尚和莫奈等画家为代表, 注重光线和色调的鲜明强烈从而捕捉瞬间的感官印象。印象主义的哲学基础是休漠的经验主义, 注重感官印象和直觉, 认为感官印象先于观念的形成。休漠的印象更强调由于外部刺激带来的感官感受和非理性非逻辑的直觉。而在文学上, 现代主义作家把绘画中的印象主义技巧和理念运用到文学创作中, 着力表现生活世界与人物相遇而留下的印象以及这些印象引起的情感和观念。

康拉德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的实验与革新, 在小说创作中引入了印象主义的艺术手法, 成功地实践了自己的美学理论和艺术观念。他的小说中的许多场景犹如印象派的油画, 给读者展现的是一个个强烈的印象、互不相关的场景和不同人物的臆测。读者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 会随着积累更多的各种偶然事件和印象信息随时修整自己的猜想。在小说《黑暗的心》中, 马洛对库尔兹的认识过程就是通过各种途径得到的印象信息的归纳过程:从马洛在去内陆贸易站的沿途中所获得的关于库尔兹的赞美之辞, 从会计主任那儿他得知库尔兹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 他是一个有才能的人, “一个天才”, “怜悯、科学和进步的使者”, “一盏明亮的灯”。[6]马洛在中心贸易站又被告知库尔兹前程远大以及他对公司的重要性。从制砖师兼经理的密探那儿, 马洛得知库尔兹是道德高尚的人, 有非同寻常的观点。然而, 马洛亲眼看到的却是令人触目惊心的景象:在树下有“微弱的蠕动着的人群”, 到处摇晃着“黑颜色的疾病和饥饿的影子”, “被制服的怪物 (黑人) 戴着镣铐的形象”, 在篱笆上“摆着一个个人头”, 贸易站里堆放着“成垛的象牙”[6]。所闻和所见的两组印象彼此矛盾, 更强化了马洛对库尔兹的好奇心理。因此, 随后马洛在深入非洲腹地的时候, 随着各种印象信息的累积, 慢慢地揭开了库尔兹的神秘面纱。

康拉德的印象主义还表现在他对色彩的运用方面。白与黑、光与影在他的作品里总是相伴而行。然而, 在他的作品里, 象征纯洁和真实的白色与明亮总是飘忽不定, 不堪一击, 而象征邪恶和死亡的黑色与阴暗, 却显得无所不在, 坚不可摧。在《吉姆爷》中, 吉姆全身总是穿着洁白的衣服, 但是一旦置身于现实世界, 他就无法逃离阴影的追随。吉姆的脚下是“黑沉沉吐着火光”的“帕特纳”号轮船, 头上盘旋着“一只孤独的黑鸟”, 面前闪动着舵轮的“一只黑色的手”, 背后是幽深莫测的丛林, 而吉姆只不过是“一个微小的白色斑点”, “一个在漆黑的世界捕捉到全部光线的白色斑点”。[7]康拉德的小说运用印象主义的手法, 创造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 这些流动的画面不强调对现实的精细刻画, 更在意的是瞬息的感受, 传达一种视觉上的强烈感受, 表现种种情绪。

4 结语

康拉德一生致力于小说艺术形式革新, 通过空间并置、时间凝固和印象主义手法的创造性使用, 他使作品从整体到局部都摆脱了传统小说的线形结构模式, 呈现出空间立体的结构布局。其相对于传统小说来说, 康拉德小说中空间艺术的引入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意义。它扩大了小说容量, 使小说结构由封闭走向开放, 小说的内涵由确定变为不确定, 增强了其思想性, 多义性, 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多侧面、多层次、多角度、多走向的广阔想象空间和情感空间。另一方面, 康拉德的空间形式小说对于现代读者的阅读经验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读者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对作品的细节保持审美距离, 在重复阅读中通过反思, 记住各个意象及其暗示, 才能在连成一体的参照系的整体领悟中同时理解每个参照的意义, 通过创造性阅读给文本开辟一个广阔的涵义空间。

参考文献

[1]约瑟夫·弗兰克.现代小说的空间形式[M].秦林芳, 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

[2]程锡麟, 等.叙事理论的空间转向:叙事空间理论概述[J].江西社会科学, 2007, 11.

[3]刘建.康拉德小说的复型叙事结构[J].时代文学, 2012, 4.

[4]孙薇娜.康拉德小说《诺斯托罗莫》中的印象主义画面的构筑[J].时代文学, 2011, 7.

[5]邓颖玲.《诺斯托罗莫》的空间解读[J].外国文学评论, 2005, 1.

[6]康拉德小说选《黑暗的心》[M].袁家骅, 等,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5.

“轻小说”总想和现实讲和 篇10

《她和她的猫》及《追逐繁星的孩子》这两个极具代表性的作品,集中了新海诚许多构思上的特点。比如,都出现了对生命轮回和死亡的探讨。《她和她的猫》中的老狗约翰说:最早出现在地球上的生物是没有性别之分的,到了后来才有。也因为有了性别,所以有了寂寞,而这寂寞,反而成了生物们带着忧伤和期待生存下去的力量。这是一个从性别角度出发阐释生存意义的十分特别的视角,用性别串起情感,再由情感连接生存价值,戈泰去寻找使她复活的方式,从而引出关于长生不老与生死轮回这组千古悖论的探讨。当然,这些命题在一本严肃小说里可能是家常便饭,但作为轻小说,不把自己当成消费观众和读者的物质消耗品,反而有意识地,甚至独立于小说情节之外去特意涉猎这些命题,这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作品的重量,也唤起了人们更深层的共鸣。

打破界限,是这些故事另一个非常打动人的地方。人与动物之间的界限,生活在地上的人类和生活在地下的古老族群之间的界限都并非不可打破,在他看来,任何一个群体虽然都有生存的规则,但这些规则并非没有交集,而这交集往往来自情感的互通。《她和她的猫》里讲了三只猫和收养它们的主人的故事,小说分成三个单元,看上去是彼此孤立的,但实际上这三只猫和三个主人在血缘、性格或人生际遇上,都多少存在相关点,他们并不完全孤立。到最后,作者还很巧妙地安排了他们的相遇,让他们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群体,这样做显然希望利用群体产生的暖感来温暖读者,去对抗相对闭锁的孤立人生。《追逐繁星的孩子》在这一点上做得更为玄妙了,作者先将世界分为地上和地下,地上的人虽然拥有人性的种种弱点,会贪婪,残暴,会产生杀戮,也会面临死亡,但他們同时拥有仰望星空的权利,繁星象征希望;位于地下的雅戈泰世界,虽然拥有智慧和长生不老的能力,但他们望不到繁星,自然也就无法感知躲在死亡背后的生之喜悦,也无法体会绝望身后的希望了。小说以地上人类明日菜与雅戈泰人瞬、心两兄弟的友谊作为突破口,试图超越地上与地下的界限,打破人与神的分隔。这或许也是作者怀有的美好心愿,让肉眼凡胎的人能拥有神的智慧,用智慧化解邪恶的欲望;也让睿智的神能感受到人类真实的情感,去理解人类生命的意义。

论网络小说类型划分的特色和误区 篇11

自2010 年以来, 中国的互联网PC机转向移动终端, 智能手机的普及为网络文学产业化的繁荣提供了温床, 网络小说在近十年间得到了井喷式的发展。

就网络小说站点来说, 当前网络上存在起点中文网、红袖添香、17K文学等多个大型网络文学站点。这些站点形成了自己特色, 就网络小说数量来说, 网络小说的数量和篇幅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更深入的, 我们可以看到网络小说的类别在近十年间得到了惊人的扩充, “盗墓”、“穿越”、“无限流”、“仙侠”等层出不穷;网络文学的评价方面, 中国文学界由最初的质疑、无视转向了关注网络文学发展以及通过多种方式促进网络文学发展。

目前, 网络小说走向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相应地学者和大众对于网络小说的关注和认知也不断加深, 但是总体来说, 无论是学者还是媒体和大众, 在对于网络小说进行点评的时候, 往往在对于网络小说类别认知不清。

二.当前网络小说类型主要划分方式和依据

学者和大众媒体都直接采用网络站点提供的类型划分, 而中国最具有综合性的网络小说站点是起点中文网, 它的分类模式影响了之后一批网络小说站点的分类, 下面以起点中文网为例, 考察当前网络小说类型的划分:

第一类是基于性别的划分, 即女生版和男生版。相应的男性和女性由于其性别带来的生理体验、社会地位以及人生经历的不同, 导致其阅读的兴奋点和满足感的获得点都不同。

第二类是基于小说本身已经固定的惯例和规则进行划分。文学类型即为一批文本共同遵循一套相对固定的管理或者规则。这种划分是基于网络小说中存在惯用的套路和模式。

第三类则更为细化, 基本上是情节关键词的展示。这类划分的共性在于这一类别是对于小说关键套路的描述, 而在各个大类下进行的此类关键词类的划分则并无太多规律可言。

网络小说形成当前这类几乎稳定的类型划分模式是多种力量共同推动的结果:

网络小说类型的划分首先是基于小说本身来开展的。“小说类型是一组具有一定历史、形成一定规模, 通常呈现出较为独特的审美风貌并能够产生某种相对稳定的阅读期待和审美反应的小说集合体;”在各个网络小说站点上的类型划分很细致, 涵盖了多个类型, 呈现出一种内在的默契和相似性。

网络小说类型的划分受到商业运营因素的影响。网络小说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充斥着商业运营的种种影响。当下网络小说类型划分实质上是一种标签式的划分, 其目的是便于读者快速找到自己喜欢的一类小说。这就导致网络小说类型划分模糊和不合理, 不利于学者进行网络小说类别的相关研究。

三.基于类型学视野的网络小说类型划分

基于类型学视野,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应对当前的网络小说类型划分问题:

首先, 在进行相应地网络小说研究时, 我们应该摒弃传统文学批评中使用一元化的标准进行文学评判我们必须基于类型学视角, 对于文学类型进行细分, 从而建立相应的评价标准。如《千秋家国梦:中国现代历史学说研究》中, 作者便采用了“文史合一”“索引研究”的方式来开展相关的研究。

其次, 在进行网络小说的具体研究时, 我们应该基于其内部“成规”清晰的展示其类别属性, 即一个小说类型的最基本的分类依据。这一类研究有助于打破目前网络文学研究中, 小说命名混乱以及在研究中刻意模糊小说概念和边界的局面, 并且对于相应小说类型的叙事成规进行深挖, 帮助文学批评的深化。

再次, 在进行网络小说的研究时, 还应该展开纵向研究, 打破古今和中外的界限, 研究其小说类型生成、消亡和形态转化问题, 将古今中外都纳入小说类型研究中, 阐述其兼类和反类的现象, 从中寻找小说形态演变的内部因素。

最后, 小说类型研究最终指向是挖掘其叙事成规背后的“地方知识”, 小说是“地方知识的文本象征, 是叙事形态的地方知识”。在通过横纵两个方向的小说类型研究, 我们拟建立一种适用于单个类型的文学批评模式, 借由这一模式, 在对于其叙事成规的清晰认知中, 力求挖掘单个类型背后呈现的文化、民族、历史图景。

摘要:90年代至今, 中国当代小说创作中的类型化趋势愈演愈烈, 这是多种文化共同发展下的必然结果, 也是当前社会阶层分化的具体体现。文学批评界长久以来固守“纯文学”研究阵地, 在目前的研究中, 虽然有研究者开始意识到网络小说类型划分的重要性, 但是在研究中开展的小说类型研究大多基于当前网络站点上的小说划分, 这类划分边界模糊且受到主观印象和商业因素的影响较为深重。此外, 就纵向划分来看, 极少有研究者关注网络小说内部类型的流变, 追溯当前网络文学和通俗文学之间的脉流。面对这样的新形势, 我们必须借助类型学的新视野来审阅网络文学类型划分的混乱现状, 找出其中划分依据, 指出其合理和不合理之处, 借以提出未来网络文学类型划分的相关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网络小说,类型划分误区,类型学视野划分

参考文献

[1]周志雄.网络小说的类型化问题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 2014, (3) .129-135.

[2]葛红兵.小说类型学的基本理论问题.[M].上海:郭纯生, 2012.

[3]汤哲声.论新类型小说和文学消费主义[J].文艺争鸣, 2012, (3) .41-45.

上一篇:创新创业创意下一篇:走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