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小说的负面效应

2024-09-17

网络小说的负面效应(共12篇)

网络小说的负面效应 篇1

20世纪90年代中期, 因特网的规模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张蔓延, 到上世纪末, 因特网已遍及世界各地。它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地缘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概念, 形成了虚拟的以信息为主的跨国界、跨文化、跨语言的全新空间。

网络文化带来精彩的同时也夹带了危机, 在传播文明的同时也在倾泻垃圾, 既为人类和个体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又带来了一系列复杂的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 在给人类带来幸福和自由的同时, 也给人类带来了失望和负担。

1 网络文化的特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沈杰先生将其定义为“是人们在互联网这个特殊的世界中, 进行工作、交往、学习、沟通、休闲、娱乐等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的总和。”

网络文化是基于互联网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人文与技术结合的文化, 它不仅蕴涵了原先的大众媒介传播模式, 而且还蕴涵了先进的网络电子传播方式。它具有全球一体化信息交流平等开放的特点, 尤其是网络通信技术打破了时空的界限, 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使人们置身于更加广泛的联系和接触中, 将人们带进了一个直接相互影响的境地。其重要特征就是虚拟性。同时网络文化也呈现其多样性。内容上的多样性由于它的开放性所决定的, 网络文化包容了人类社会中几乎所有的信息。互联网的多元取向则倾向于更有利于少数群体和弱势群体实现自我确认。只有在网络时代的基础, 人的个性才能得到极大的张扬, 人才可以自由地选择接受各种文化观念, 各种观点思想才能自由地宣扬。因此网络时代的文化必定是多元的文化。

2 不良网络文化引发的负面效应

近年来, 不良文化在因特网上流行的现象日趋严重。网上民意放大和失真现象严重, 网上道德逐渐沦丧, 各种有意无意的网上谩骂、人身攻击、个人隐私、电脑病毒等广泛传播, 对社会具有潜在或现实威胁的“黄色”、暴力、恐怖等信息不同程度地泛滥。这些现象己经成为威胁文化安全的世界新公害。这对正常文化秩序对社会的健康发展构成了巨大威胁。不良网络文化对生活以及价值观念等造成越来越多的负面影响, 直接影响着国民的综合素质, 其具体表现如下:

不良信息的肆意泛滥。虚假新闻多, 一些网站片面追求商业利益, 为了提高访问量、制造轰动捕风捉影, 把未经核实的传闻编发上网。不少媒体喜欢跟风炒作, 尤其是对娱乐新闻中的“绊闻”、“艳遇”等低级庸俗的内容乐此不疲。不少商业主义导致网络媒体中广告激增, 大大削减了媒体的有效信息量。有些网络媒体为了赚钱, 播发虚假商业广告、黄色短信息等有害信息。有的甚至散布仇恨情绪, 宣扬恐怖主义以及其他邪恶思想, 毒害网民。

网络行为失范。在网络社会中, 借助于虚拟现实技术, 现实交往中那些备受关注的交往特征, 诸如交往者的性别、年龄、相貌、身份等都能得到隐匿和篡改。人如同进入了一个无序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 人就像脱了缰绳的野马, 无拘无束, 纵横驰骋。这种无约束的交流使人们对人际之间的网络互动关系的反映及与人自身的利益相关联的考虑, 比在现实社会更为弱化和缺乏直感, 从而导致其可能做出在现实社会中难以做出或很难想象的失范行为。

社会伦理道德弱化。在网络社会中, 一种全球性的网络规范并没有形成, 有的只是各地区、各组织为了网络正常运行而制订的一些协会性、行业性计算机道德规范, 这些规范考虑了一般道德成分在网络上的反映, 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目前网络发展水平的基本需要。而在网络社会这样一个虚拟性的电子空间中, 人们摆脱了现实社会中制约人们的道德环境。社会舆论、传统习俗这些强大的力量就显得微弱。有时网络共同体的成员也进行一些相互性的道德评价, 但由于虚拟性和匿名性, 别人不知道不道德行为者的具体情况因此就没有较强的约束力。

网络成瘾。英格兰诺丁汉升Trent大学心理学家Griffiths (1998) 在《互联网心理学》一书里列举了互联网成瘾症核心标准。比如:用户认为使用互联网是最重要的活动:使用互联网的时候感非常舒畅, 需要更多使用互联网达到心理满足, 有不安的逃避症状, 不使用互网时, 正常生活受到千扰。

哈佛医疗学院心理学医师Orzack (2003) 多年来一直以多种形式对计算机成瘾开展研究。Orzack同时指出, 网络成瘾症病人的数量也在增加。所有病人几乎有如下共同问题:沮丧, 社会恐怖症, 易冲动, 注意力不够集中。另一些病人甚至有其他物质成瘾历史, 这些人易走极端, 有自杀倾向和暴力倾向。某些网络人际关系的冲突可以严重影响自己的情绪和生活, “网友”成为自己主要的或“真正”的朋友圈子等。这些体验和表现, 往往是现实社会生活“退化”的指标。

3产生负面效应的诱因

在由计算机设计的环境中, 人们体验到了许多在真实环境中无法体验到的现象, 但长此以往, 人们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会逐渐脱离真实的实在, 对真实的现实产生某种疏远感、淡漠感、甚至不信任感。当人沉浸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之中的时候, 他或她很难真正有“自我”意识, 这种主体自我意识的消解, 使得他或她对自己在网络社会中的行为往往注意不够, 缺乏统一道德规则的约束。网民可在网上随心所欲地“冲浪”, 日常社会身份等级和权力完全失去了以往的作用。在此, 有什么样的道德条件, 就有什么样的社会交往, 在极端条件下, 网络会沦为独裁者操纵社会的手段。

人在网络交往中既是信息的发布者同时又是信息的接受者。大众在网络中感觉到的是一个“虚拟的时空”世界, 其信息交流是悄然无声、全无踪影的, 结果造成虚拟与现实错位, 使人丧失了最基本的是非判断力, “因此主体已经消失了”, 人们在网络中所获得了一种等级、地位或社会承认的自我感觉, 同时也在网络的幻象晕眩中, 失去了自身的判断力。有的人意志力薄弱, 自我控制能力不够, 面对网络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在网络色情中迷失了自我。当然有些人缺乏社会公共道德意识, 为满足自身的欲望, 利用自己在学历和技术上的优势, 充当网络黑客, 对网络安全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随着社会要求的提高以及竞争的加剧, 升学、就业、生活等都令我们不由自主地产生压力感。在这些压力面前, 人们需要缓解和释放, 但是由于众多原因没有机会释放自己, 于是只好借助网络把自我心中的郁闷爆发出来, 是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获得成功的机会远远高于现实生活, 个人可以获得心理满足。

在网络使用者中, 有相当一部分人对网络的隐秘性的技术权利怀有天然的向往, 愿意为获得这样的权利而采取任何手段。而这种破坏活动的动机和目的十分复杂, 有对社会不满的、有因不正当竞争的、有因心理变态的, 亦有“黑客”侵入以显示自己才能的。同时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被人与网络的依赖关系所取代, 导致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往变成了人与机器的交往。从而使人际关系疏远、道德滑坡, 进而引发情绪障碍、精神忧郁、孤僻冷漠等健康问题, 失去了传统的亲情友谊、和谐一致的道德关系。由于以上种种不良心理网络的负面效应就很容易产生了。

由于网络是一种新生的事物, 我们还缺乏必要法律手段来制约。网上虚假新闻多、炒作跟风多、剿窃侵权多、有害信息多, 这说明不少网络媒体还缺乏社会责任感, 不仅损害了网民的利益, 更是导致了网络媒体公信力的丧失。2003年中央电视台文化频道专在网上作的一个“网络媒体社会责任网民调查问卷”统计中, 在10348位投票者中, 认为目前中国网络媒体基本承担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占55.40%, 基本没有承担30.67%, 没有承担8.24%, 已经承担5.68%。从上面的统计中可以看出, 只有5.68%的网民认为中国网络媒体已经承担了其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这个比例确实太小了。这说明中国网络媒体中社会责任心缺失的现象比较严重, 己经让不少网民感到难以接受。网吧的消极的作用变得相当突出, 目前一些青少年的严重不良行为、违法犯罪行为的形成, 很大程度上是对网络中不良信息的“活学活用”。显然, 网吧对青少年所造成的不利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个体具有的某种特征导致他们更可能容易受到网络负面效应的影响。性别、年龄特征在个体特征中是较为显著的, 青少年使用网络的时间和内容多于成年人, 而易受影响的主要是受教育不多的中年妇女和各年龄段的学生。

网络使用动机同样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即交互式 (如聊天室、在线游戏) 与非交互式 (收集资料、收发电子邮件) 网络使用对成瘾的影响是否有差别。用户主要使用网络的社会功能和互动功能较之使用用网络收集信息或完成工作更容易受到负面效应的影响。

综上所述, 网络道德规范对维护网络社会的有序运行起到了一些作用, 但值得注意的是, 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特征及缺陷, 网络社会道德环境相对虚弱以及网络社会文化所具有的后现代主义色彩等原因, 网络文化引发的负面效应不容小觑。网络本身并没有错, 错在使用者的不当使用。不能因此全盘否定网络的积极意义。在数字化时代, 我们应该鼓励使用网络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 限制网络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这就要求正确引导大众接触、使用和驾驭网络, 做网络的主人而不是奴隶, 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网络小说的负面效应 篇2

网络、多媒体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及负面效应规避

将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引入外语教学,改变了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给外语教学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应当从理论上认识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正面效应,同时也要认识其负面效应,以便在使用时趋利避害.

作 者:孙慧 张爱华 SUN Hui ZHANG Ai-hua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刊 名:山东外语教学  PKU英文刊名:SHANDO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JOURNAL 年,卷(期): ”“(4) 分类号:H319 关键词:网络   多媒体   外语教学   负面影响  

消减惯性的负面效应 篇3

别在潜意识中衰老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人们基于对过去方式方法的认同和依赖,会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和心理暗示,并进一步固化为根深蒂固的“潜意识”,从而排斥生疏的、不熟悉的方式方法,使企业在发展中固步自封、画地为牢。“潜意识”不仅是日积月累的思想能量,同时也是对思想的自我设限。“潜意识”惯性是管理中最隐匿的危机。

善于认识自我,要有“归零”心态。一个志在守业的企业其实已经进入了惯性滑行期。已有的成功往往把企业的领导人推上了荣誉与权威的顶峰,伴随着他们极端良好的自我感觉和日渐膨胀的心态,任何来自他人对变化的认识和对改进管理的建议,都可能被认为是对其荣誉的藐视和对其权威的挑战。长此以往,员工对企业领导人产生了一种潜在的依顺感,企业领导也对自己的传统习惯产生了一种依赖感。这种潜意识使员工失去了创新的冲动,企业开始囿于以往的经验而止步不前。因此,企业家不仅要有带领企业走出低谷的勇气,更要有成功后能够归零的心态。只有心态的不断归零,才能彻底放下成功的包袱,不拘泥于经验的诱惑,时刻保持一种虚怀、谦虚、学习的心态,在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中找出发展的新思路、新办法和新规律,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敢于否定自我,要有“否定”勇气。在企业的发展中,很多企业将成功归因于拥有独特而富有竞争力的经营管理模式,即使在变化面前,他们也往往秉持自信,很少怀疑这一成功模式的价值。由于一成不变,企业昔日的辉煌渐渐变为生存道路上的羁绊。可以说,不断延续和复制的僵化管理模式,来自于企业管理者潜意识的惯性驱动。解决这种惯性,企业管理者必须有敢于否定的勇气,这种勇气源于更坚定的自信。管理者要定期盘点自我,经常运用SWOT分析法来分析和诊断企业的发展,从中找出企业发展面临的优势和劣势、机遇和挑战,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的办法,明确发展的方向。

理智把握自我,要有“取舍”智慧。取和舍是管理的高等智慧。一个企业的成败取决于其适应变化的能力,适应变化就意味着必须学会取舍甚至放弃曾拥有或习惯的东西。企业的成功取舍要求企业家要有前瞻的战略远见,能够认清行业发展前景和市场竞争规律,敏于发现、捕捉和创造机遇,在对现状深刻分析和对发展趋势作出直觉判断和科学预测之后制定企业发展战略。

大胆超越自我,要有“创新”精神。创新是打破惯性的利器。培育企业的创新精神,要在思想观念上推陈出新,管理者不仅自己要率先培育创新观念,而且要发挥企业家的牵引驱动作用,在企业中构建隐含和显见的创新文化,营造创新的文化氛围,使创新的价值观得到全体员工的认同并转化为积极行动。

打破潜规则桎梏

“潜规则”的惯性是管理中最顽强的桎梏。企业中存在很多的潜规则,虽然并不是正式的规章制度,但这些潜规仍像一支“看不见的手”,往往支配着员工的行为,左右着企业的发展。对一个追求基业长青的企业而言,就必须突破“潜规则”的惯性,压缩“潜规则”发挥的空间,持续不断地转化和改良“潜规则”。

从“帕金森定律”到生锈的“奥卡姆剃刀”。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在《帕金森定律》一书中揭示了这样一个现象:一个不称职的领导者可能有三条出路: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三是任用两个比自己水平更低的人当助手。现实中,很多企业领导人不会选择第一条路,因为那样会使自己丧失所有的荣耀和权力;第二条路也不能轻易去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很可能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甚至超越自己;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助手选择助手也尊崇这种逻辑,企业逐渐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行政体系。正如“奥卡姆剃刀定律”所指出的“从简单到复杂很简单,从复杂到简单很复杂”,解决这个问题是一个很复杂和艰难的过程,“帕金森”惯性如果积弊已久,那么删繁就简的“奥卡姆剃刀”也会逐渐生锈并钝化,使企业陷入“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困局。因此,企业领导者不仅要有识人之慧眼,还要有用人之胆、容人之量,把他们的能量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

从“二八规则”到肆虐的“马太效应”。企业管理中普遍存在这样一个规律,80%的效益来源于20%的产品,80%的管理工作由20%的员工来承担,这就是意大利经济学者帕累托所发现的“二八规则”。在企业发展中,企业领导者基于市场竞争的考虑,往往会对优势项目、优秀人才给予更大的投入和支持,以求取得更大的成功,这些做法是应该予以肯定和发扬的。但如果这种支持和投入过度,以致需要牺牲大多数项目和大部分员工的利益来实现时,这种“二八规则”的惯性就会演变成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使具有潜力的项目和员工丧失成长的机会,甚至严重伤害企业的均衡发展和整体进步。企业的发展正如“木桶理论”指出的,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恰恰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任何企业的各个业务系统都存在相对薄弱的环节,它决定着一个团队或企业的综合实力,也决定着企业的整体业绩。因此,企业管理者既要尊重“二八规则”的存在,也要充分考虑“马太效应”的负面效应,统筹兼顾企业的整体发展,既要不滥用“一刀切”或“切一刀”等武断的管理手法,简单地将那些暂时处于劣势的项目和员工边缘化;也要牢固树立“价值创造”的概念,找到对企业贡献较大的关键环节、关键岗位、关键流程和关键员工,从而采取倾斜性措施,确保优势项目和资源尽快成为带动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还要大力加强企业危机管理,变“扬长避短”为“扬长补短”,促进企业的整体均衡发展。

从“人性化”管理到泛滥的“人情化”管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提出了人性化管理的口号,但是相当一部分企业却将人性化管理简单演变为“人情化”管理,随意突破制度原则,片面追求平衡妥协的“人情化”,从而软化和弱化了企业的制度管理。因此,推进企业的人性化管理,一是要坚持把尊重人、服务人、发展人作为企业的第一使命,将“利用人”的工具理性与“为了人”的价值理性相结合,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来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员工的归属感。二是要致力于人性化管理与制度化管理的相辅相成和相互促进,既要建立决策科学化、流程标准化、监督制度化、考核系统化的刚性管理模式,又要充分信任和尊重员工,保障员工权利和义务的对等,形成富有人性色彩的弹性管理机制,使员工获得充分释放能量的相对自由的空间。三是要致力于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为员工提供各种成长与发展机会,使企业在不断提升员工价值的过程中赢得持续发展。

从“一体化”整合到僵硬的“集权化”模式。在推进企业一体化整合的过程中,受计划经济集中管理模式的惯性驱使,很多公司将权力、资源过度集中到了母公司,特别是一些国有企业在产权改革中存在“拉郎配”的现象,使母子公司的“一体化”整合逐渐嬗变为母公司的“集权化”管理。因此,解决母子公司发展的惯性问题,就必须保证母子公司的协调发展,实现由“铁索连舟”向“航空母舰”的转变。一是要以资本为纽带,以合理结构为支撑,以科学机制为保障,以地域、专业协作和经营分工为联结,建立和完善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母子公司结构。二是母公司要按照企业中长期战略目标,对子公司的业务进行专业化分工和优化组合,通过设计合理、有效的管理体制和监控管理模式来对各成员单位进行资源配置,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规模经济效应,保证战略发展的协同性。三是母公司要按照“集权有道、分权有序、授权有章,有权有度”的原则,正确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正确对待母子公司由于在组织中的不同定位、在管理中的不同角色以及在空间位置上的分离而产生的矛盾,在不牺牲活力的前提下,通过有效分权来调动组织内部各级管理者的积极性,化解好母子公司之间的信任危机,实现母子公司的协调发展。

网络小说的负面效应 篇4

一、虚假、色情新闻泛滥:

互联网的诞生, 实现了数据化的多媒体传播。一些网络媒体为了提高点击率吸引更多的读者, 置正确的舆论导向于不顾, 将道听途说的消息编发到网上, 或新闻核查不严, 转发、引用虚假新闻和有害信息, 误导公众, 混淆视听, 使网络新闻失去了真实的本质。与虚假新闻相比较, 色情新闻同样是网络新闻传播一大问题。由于目前多数网民的受教育程度还不高, 在大量刺激人的原始需求的“拷贝”面前, 尤其在目前的中国, 大多网民不具有理性的辨别信息的能力, 这种不良的传播现象最容易腐蚀人们的思想, 危害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一般来说, 产生虚假、色情新闻的主要原因如下:

1. 经济利益驱动。

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任何商业活动的根本目的, 互联网经营企业如何获得利润, 最主要的渠道就是通过提高点击率, 而提高点击率的方式最有效便捷的途径就是吸引人们的内在欲望。眼球经济导致个人隐私备受网络媒体青睐, 网络媒体的赢利模式———眼球经济决定了网站赢利的多少与网站是否能够吸引眼球以及能够吸引多少眼球息息相关, 而人们天生的好奇心和“窥私欲”使个人隐私尤其是名人的个人隐私, 成为大量受众的关注焦点。

2. 网络新闻来源的多元性。

互联网的信息发布具有开放性与不确定性的特点, 使因特网成为一个无中心的开放性系统。传统媒体网站发布的新闻消息, 一般是传统媒体发布信息的翻版和补充, 其信任度较高, 网络新闻来源具有权威性。商业网络其新闻来源主要是在传统媒体及各网站之间转载, 这些转载来的新闻难免有未经审核、考证的“事实”。甚至有些网站为了刺激网民, 凭空捏造新闻发到网上, 这些信息很难让网民辨别真伪。

3. 网络新闻的核实环节薄弱。

新闻信息传播中把关人起到重要的作用。这些互联网新闻工作者既缺乏编辑经验, 也缺乏核实事实的经验, 对新闻行业的规范、自律原则很难说清楚于心, 当然对众多的信息进行把关、选择和删除达不到一定的水准, 甚至自己也无意识地进行虚假信息和新闻的传播。

二、侵犯个人隐私、知识产权:

信息网络技术的出现使得个人隐私遭到前所未有的威胁。由于计算机强大的记录、储存功能, 以及网络这一新兴媒介的发达, 对个人信息的搜集和利用已较以往更为容易、便捷。随着人们对网络的依赖性增强, 个人隐私被窥探、窃取的可能性随之大增。鉴于网络空间的全球性和和信息传输的迅捷性, 公民隐私一旦在网上披露, 全球范围的人在瞬间都能知道, 这势必将致被泄露隐私者于非常难堪的境地, 使他们遭受心灵上的不必要的巨大痛苦。

而在知识产权方面。近年来围绕网站的知识产权官司不断。就主体来说, 网站告网站、网站告传统媒体、传统媒体告网站、著作权所有人告网站等情况均有发生。在新闻和信息传播方面, 突出的表现是商业网站将传统新闻媒体及其网站上的内容随意取用。

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网络媒体的赢利模式和部分受众的窥私心理是个人隐私屡屡成为被侵犯的罪魁祸首。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知识产权侵权事件更易发生。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不受任何时间、地点的限制, 也不受作品数量的限制, 更不会给权利人留下任何记录, 致使在网络上发表、转载原创作品的行为大肆流行。加之, 法律监管不健全, 僵化的立法规范会束缚网络经济的发展, 挫伤网络行业的积极性, 妨碍技术的进步, 失去发展的契机, 不利于我国的长远利益。同时, 单纯的行业自律模式也是不行的, 行业自律缺乏有力的执行措施和保障手段, 没有强制力, 使网络隐私权和知识产权侵权事件频繁发生。

三、意识形态、文化渗透:

网络传媒的文化传播比传统媒介更频繁、更直接、更广泛。而网络传媒突破了任何个人或政府对媒体的控制范围, 任何人、任何机构、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左右它、操纵它或控制它。网络不断改变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网络社会”的游戏规则正在动摇传统社会的道德基础和行为准则。通过网络传媒, 我们可以接触到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 可以从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中吸收到营养, 但是也会受到其他不良信息的深刻影响。但因特网的这一优势并没有使异质文化之间的沟通更有效, 传统媒介在国际文化传播中的不平等现象在因特网上表现得更突出。主要表现在来自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声音多, 而发自发展中国家的声音少。西方国家利用他们在网络上的种种优势倾销他们的政治思想和文化, 宣扬西方的民主、自由和人权观念, 对我们进行意识形态上的渗透, 因特网上全球性的高科技竞争实质上是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的斗争。

从分析网络新闻传播的主要负面效应和成因入手, 可以更好地规范互联网的健康发展, 进而为文化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彭兰.《网络传播概论》,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年

[2].彭兰.《网络新闻学原理与应用》, 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3年

别忽视农村学校消亡的负面效应 篇5

别忽视农村学校消亡的负面效应

作者:

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23期

11月17日,21世纪农村教育高峰论坛在京举行。会上,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发布了《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十年评价报告》。报告显示,2000年到2010年,在我国农村,平均每一天就要消失63所小学、30个教学点、3所初中,几乎每过1小时,就要消失4所(11月18日《京华时报》)。

尽管不是第一次读到相关新闻,但看到这则新闻时,还是难掩愤懑与忧伤。因为,当持续十年的撤点并校,变成有论者所称的“一哄而起”而又“一刀切”的普遍动作时,最终被放置在“受害者”位置的,还是那些农村孩子们。正像抽样调查显示的那样,农村小学生学校离家的平均距离为10.83里,初中生离家的平均距离为34.93里,流失辍学及隐性流失辍学率提高。加之,撤并后导致的新学校的管理和教育资源紧张,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饮食安全、交通安全等问题,更是屡屡进入公众关注视野。

一些本该存在的农村学校,也正静悄悄地走向集体消亡,这足见推行了十年之久的撤点并校,在施行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显然已引起相关方面的高度重视。201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规范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提出“坚决制止盲目撤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在完成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备案之前,暂停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并”,“已经撤并的学校或教学点,确有必要的由当地人民政府进行规划、按程序予以恢复”。

而仅仅“恢复”就能解决农村学校和农村教育的所有问题吗?问题注定不是这般非此即彼地简单。正像很多人看到的那样,现如今,不少即便被保留的农村中小学,其资源投入的匮乏、教育资源的贫瘠、教学质量的滞后,已经严重到触目惊心的地步。比如在笔者的农村老家,二十年前那些曾教过笔者一代人、现已接近退休甚至是被“”的教师,依然在教诲着笔者这一代人的孩子——原因只是,小学教师,特别是幼儿园教师严重匮乏;目前的工资与待遇,吸引不到年轻人来农村教书。

所以必须思考的是,当年风风火火地撤点并校,现在“确有必要可以恢复”未必有那么顺利;因为每一个学校和的恢复,都意味着公共财产需要多一份真金白银的投入。与此同时,正像杨东平说的那样,农村学校日益荒芜凋敝,农村教育出现了“城挤、乡弱、村空”的危局——而面对这样的危局,特别是面对那些生源不多、教师年迈、资源匮乏的学校,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未必有大力扶持和投入的耐心。

不错,截至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达6.91亿,人口城市化率为51.27%,城镇化发展的成绩有目共睹。但关注城镇化不能仅看数字呈现的光鲜,还应该看到所有人生存的现状。比如,那些仍身处偏远地方的孩子,他们的教育、成长问题,绝不应该被野蛮放逐。所以,必须关注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公司身份特征分裂的负面效应 篇6

身份特征漂移

漂移经常在无意当中使得公司清晰持久的身份特征变得模糊。凯马特公司(Kmart)和波音公司(Boeing)就是渐变漂移的好例子。凯马特曾努力挑战沃尔玛的霸主地位,想向所有人卖一切商品,但它的身份特征最终变得模糊不清,同时还成为经营业绩持续糟糕的代名词。

凯马特董事会任命亚当森掌管公司,他令公司重新恢复了状态。在美国《商业周刊》的一次采访中,他明确地表示,关于澄清凯马特身份特征的必要性:我们现在不得不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我们是否应该向所有的人提供一切东西,或者说,我们是否有对所有类别顾客服务的优势?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尽快找到答案。

凯马特到底是谁?我想花一些时间去搞清楚这个问题。顾客为什么来凯马特消费?我们失败在哪里?我们的优势又是什么?我们调查了公司的店面经理和员工,来听取他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并对所调查的内容进行分析。因为,随着这个全面、详尽的过程的推进,它会影响公司的每一个角落。我们公司已经拥有了独家专用品牌,并在城市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我们拥有的是比较零碎的市场,而问题在于我们该如何将它们整合在一起,以及如何使经营理念不断发展。

波音公司是另一家正经历身份特征漂移的大公司。管理者为了使波音公司“远离原来作为飞机制造商的公司身份特征”,将公司总部从它的发源地西雅图,迁往芝加哥,并且使得波音公司的主要目标,远离了它曾经在军用航空和民用航空中的核心业务。

此外,波音公司还采取了一些其他举措,比如,通过调度卫星和扩展由卫星将电影传到电影院的计划,对彻底改革美国的空中交通管制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但这些计划不但没有成为现实,还使得公司遭到了一连串的打击:国防业务合同中的舞弊行为被揭露,民用航空的领军地位被空中客车所取代,前任总裁兼CEO哈里·斯通塞弗与女员工之间的丑闻被曝光。这一系列事件的直接后果就是,波音公司不再是以前那个民用飞机制造商了,虽然它一直在为建立新的波音公司而努力。

颠覆性变革

管理者可以努力澄清公司的身份特征,以此来解决漂移的问题。比如,他们可以通过重申公司的历史身份特征,来结束漂移状态。史蒂夫·乔布斯重新掌管苹果,使得公司找回了它注重创新和设计的传统身份特征。乔布斯的前任,曾努力使公司成为一个没有基本产量和成本结构的个人电脑设备仿造商,试图与IBM、戴尔或康柏等公司竞争。这一度使苹果公司陷入困境。

管理者可以减少并购,只专注于它的传统市场和客户,以此来与它的历史身份特征保持一致。极端的做法是通过改变公司的所有权结构,使创始人或公司的经营理念的维护者,在公司管理和决策中占有比较重的分量。这种方法并不一定会带来成功,但福特公司却是一个很好的成功案例。

清晰地建立一家公司的新身份特征。并且能够有力地维护它,这是解决漂移问题的较好战略。让马里耶·梅西尔对法国通用水务公司所进行的运营操作,使得这家水处理公司变为一家大杂烩企业。从电子通信到书刊的发行,从房地产到私立医院以及有线电视,从废物管理到电力生产等等,不管这些业务相互之间有没有联系,都全部包括在内。为了结束这种由于疯狂兼并而引起的身份特征混乱,梅西尔对威望迪(vivendi)这家全球传媒公司的身份特征提出了明确的看法,并试图在资产组合、经营战略和生产运营等方面对其进行相应的调整。但是,梅西尔按照新的想法对威望迪进行改造时,遭遇了很多困难,这也表明对身份特征进行颠覆性的变革,是非常冒险的。

分裂与自恋

当公司中的个体和小团体更倾向于与一些子公司联系紧密,而不是与总公司联系紧密时,公司就会出现身份特征分裂。当发生这种情况时,员工与整家公司之间的联系,就会被弱化。高度分裂的后果就是,公司会失去共同目标,而且公司各部门之间。也会缺乏相互支持。公司也无法使外界相信自己仍然是一个整体。

在一家法国跨国公司里,北美的员工在若干年内,会一直与他们当地的附属企业保持密切联系,有时甚至会延续到被法国母公司兼并后的几十年。这就使得法国方面总是抱怨美国人对“团体”缺乏忠诚和承诺,而美国人则认为法国的母公司在地域和文化方面过于冷漠,看起来更像@排他的组织。

事实上,这种在精神上的分歧,已经带来了严重后果。北美员工非常不愿意与欧洲母公司的战略(比如竞争定价)相配合。并且很少参与在巴黎的公司总部里进行的全球战略创新决策。当本土身份特征开始公开或默认地与已有公司身份特征相冲突时,分裂就会阻碍公司的运行,严重的甚至会在公司中形成帮派分立。

英国广告代理商圣卢克斯就是受帮派分立影响而创建的。1995年安迪·劳创办了这家公司。他是查特戴广告代理公司伦敦分公司的总经理。他的同事们反对将母公司出售给奥姆尼康(Omnicom)公司,这家公司已经与李岱艾公司(TBWA)合并。

伦敦的员工觉得自己在出售的过程中被出卖了,因此,无法与他们即将加入的新公司保持密切关系。安迪·劳并没有按照杰伊·查特(Jay Chiat)的命令,来推进英国公司的兼并活动,而是带领着那些已经被他说服的同事们,离开了公司,并一起建立了一家更能反映他们独立、平等要求的新公司。

在对公司总部多次施压后,安迪·劳和他的同事们终于买下了伦敦办事处,并建立了圣卢克斯。这家公司由它的员工平等拥有和管理,他们遵循着“每人都有话语权”的原则。公司在追求独立、创意和乐趣中不断发展。

管理者应该理解和接受一定程度上的分裂,因为分裂有时是不可避免的,这也是人们与他们的工作群体的联系发展的趋势使然。每个人都会从社会组织中的不同群体或层面中,找到他自己的身份特征。为了使多种身份特征在同一个组织中得到发展,领导者必须保证不同的身份特征层次,都能在公司整体中得到展现,并且使它们之间相互适应融合。这样就可以使同一个员工既能与专门的团体、生产部门紧密结合,又能与公司整体紧密结合,甚至这些身份特征还能相互支持。

和分裂一样,自恋倾向也是不可避免的。每家公司都会遇到来自竞争者、客户、投资者或政府的挑战,这些挑战有些是针对它的目标。有些是针对它的经营方式。因此,它需要一种建立在自信和效率基础之上的适度自恋,来应对这些挑战。没有自恋。就没有自尊。

浅析广告语言的负面效应 篇7

随着当代社会进入一个以消费为主要特征的时代, 广告凭借形形色色的传媒形式早已渗透到了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 它带有明显的强制性和重复性, 用语言掩藏着其商业的本质。

一、广告语言与品牌

一种产品只有能够得到消费者信任、认可与接受, 并能与消费者建立起互动关系, 才能使标定在该产品上的品牌得以存活, 而品牌得以生存的巨大动力则是其传达出的产品属性, 进而由这种属性转化而来的心理倾向性与赞同, 这种意识的传播, 广告语言功不可没。

1、广告语言与品牌的本土性

例如, 孔子是世界闻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大哲学家, 山东是孔子的故里, 山东企业界借孔府之光, 推出了“孔府家酒”“孔府宴酒”, 其广告语言为“孔府家酒, 叫人想家。”“喝孔府宴酒, 做天下文章”。在稳定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 运用名人效应拓展海外市场, 促进名牌产品产生。“孔府家酒”现已经成为出口量最大的白酒之一, “孔府宴酒”也已成为国内的知名品牌。

再如, 中国有五千多年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 这也是品牌文化取之不竭的源泉。红豆集团就是以王维的诗《相思》为独特创意的。“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红豆”衬衫一上市, 就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许多海外华侨和熟悉中国文化的日本人竟把“红豆”衬衫当成收藏品和馈赠的佳品——朋友相送, 情人分别, 夫妻分离, 都爱送上“红豆”衬衫, 因为“此物最相思”。如今, 红豆衬衫已经名列中国十大品牌服装之列, 市场份额一直位居全国前列, 远销港澳台及海内外其他地区。

2、广告语言与品牌的民族性

上世纪90年代后, 人们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生活价值的比重已从物质转移到心理, 透过物质来寻求潜在的精神价值和心理满足。广告语言更加强调民族性, 重视民族文化的特点。“新一代的选择” (百事可乐) 是为广大青少年所熟知的广告语。在饮料市场激烈的竞争中, 百事可乐从年轻人身上发现市场, 定位于新生代, 创造了自己的市场。“味道好极了” (雀巢咖啡) 是真正发自内心的感受, 脱口而出, 简单而又意味深远, 朗朗上口。咖啡, 西方生活方式的代名词, 赋予国人无限美好的遐想, 如今也慢慢融入了国人的生活。“把精彩留给自己” (李宁体育用品) , 这恰好迎合了所有人的心态, 谁不希望精彩呢?李宁体育用品走向了世界。“钻石恒久远, 一颗永流传” (戴比尔斯) , 已被喜欢金、银饰品的中国人所接受, 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这些都是广告语言与品牌搭档的成功范例, 再看我们的国内市场, 盘点近两年的雷人广告语, 大有“没有最雷, 只有更雷”之势。

二、广告语言的负面影响

1、广告语言与中国的传统文化

(1) 广告语言对汉语“成品”的借用与改造

“成品”主要是指熟语, 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等。“新成语”中的新语素灵活多变。最明显的是体现在谐音替换上。

如, 语素的替换。“随心所欲”可谐音成“随心所浴” (热水器) 。“乐在其中”可谐音成“乐在‘棋’中”用于棋业广告, 也可谐音成“乐在‘骑’中”, 用于自行车或摩托广告。

同一语素嵌入不同成语中, 如同样是为自行车做广告, 也可选用“‘骑’乐无穷”。网吧广告:有“e网情深”“e触即发”“e往无前”等等。

成语中被替换的语素大都是一个, 如“咳不容缓” (“刻不容缓”) , “闲妻良母” (“贤妻良母”) , “默默无蚊” (“默默无闻”) 。也有少数是两个的, 如“‘衣衣’不舍” (服装广告) 、“‘碟碟’不休” (影碟广告) 、“无‘鞋’可‘及’” (鞋业广告) 都分别是替换了原成语“依依不舍”“喋喋不休”“无懈可击”中的两个语素。

仿用成语早已不是一个新的现象, 有的配眼镜小店打出了“一明惊人”的广告语。当询问一家眼镜店的店主时, 对方解释说:“大家都这样用了, 我也就跟着学了, 网上这样的东西很多的, 这样做又不犯法。”另一位餐馆的老板则说, “这样的宣传效果比一般的口号要好很多。”

换用后的成语与原成语之间绝不是外在形式上的简单替换, 因为被替换掉的还有他们原本具有的文化内涵。取而代之的只有广告为推销商品而传达出来的现实诉求及商业观念。

(2) 语境使传统语言的使用产生不同的文化意味

完全借用原形式来表达的, 如“真金不怕火炼” (金正VCD) 。只是强调了产品质量上的可靠性, 其最初的语境意义已经不复存在。

只借用语言形式本身的, 如“不打不相识” (打字机广告) 。只是单纯的突出了其产品的“打字”属性, 对于语言形式纯属生搬硬套。

反其意而用之的, 如“臭名远扬, 香飘万里。” (臭豆腐广告) 。

无论是哪一种的使用, 广告语言的借用都在实际上改变了汉语最初的意义, 其原本的文化内涵已经不复存在了。

(3) 文字游戏背离传统文化惹争议

广告语言的使用, 不可避免的会受到传统文化的制约, 在不同题材的广告中, 人们会青睐于传统观念受到认同。如, 美国的速溶咖啡面市之初, 厂商以方便、省时、省力为主要广告诉求点, 然而却遭到美国家庭主妇的冷落。经过调查才知道是因为这种宣传与传统家庭主妇的价值观相冲突。购买者害怕被人视为懒惰, 不够贤妻良母。后来广告宣传以味道为主打, 并增加开启难度, 才被人们广泛接受。

近年来, 随着房地产业的兴盛, 雷人广告语更是层出不穷。《梦幻家园》中的“买房子送家具”首当其冲。相类似的还有“买铺子送老婆”, 虽然其意思是买个铺子送给自己的老婆, 但是不可避免的另一层意义则是违背了我们人民的道德底线, 违背了人人平等, 把老婆看作是附庸品, 贬低了女性的社会地位, 受到人们的唾弃。相同的还有某开发商在未完成的楼盘上张贴“买房子送岗位”。“80后供小三 (房) 。”等等。

上述广告之所以引争议是因为其文字游戏蕴含了超出大众可接受的伦理道德的限度, 虽然足够吸引眼球, 但是确是借着违背传统文化的鳌头逐商业之利。

2、中西方广告语言的矛盾与妥协

中西方广告语言不可避免的包含有两个不同的内容, 其一是经济全球化之下西方文化的强势地位, 其二是一直以来存在的中西方文化的矛盾与冲突。

(1) 中国广告语言体现出来的西方崇拜

一直以来, 政治,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带来了文化认可心理上的不平衡。从广告语言来看, 其表达方式也明显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表现出一种“西方崇拜”情结。近年来, 我国经济发展迅速, 但是这种迅速并没有使这种情况缓解, 相反, 经济的全球化使这种情结深深地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命名崇拜。一方面, 国产品牌早已经习惯于使用西方名称来与中文名称相对应。如联想 (Lenovo) , 金山软件 (Kingsoft) , 光明乳业 (Bright) 等等。另一方面, 有些品牌直接使用西方元素作为自己的品名。如, 南京一房地产名称直接就叫“威尼斯水城”。相同的例子还有化妆品品牌“珀莱雅” (Proya) , “欧珀莱” (Aupres) 等等。

技术崇拜。这一现象的广告语犹指电器、汽车这一类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如“英国MIRA检测” (英国汽车研究协会) , “匹配原装进口五速全铝手动变速器……接近甚至超过其他车型” (名爵) 。隐藏在这些语言背后的既有对西方形象的臣服, 也有对于自我形象的怀疑甚至否定。

文化心理崇拜。大量的广告语不断地在西方的生活方式、文化观念中寻找自己的灵感。如“真情永远, 阅读欧洲, 凤栖花园, 生活比传说更迷人。”在这里, “欧洲”无形之中已经成为了与“幸福生活”相关的符号, 其魅力可见一斑。

“当年八国联军侵入中国, 很多地方被占领后变成了法租界、英租界, 如今北京许多开发商为了吸引客户, 纷纷给楼盘起名‘香榭丽舍’、‘波西米亚花园’、‘马可波罗半岛别墅’等洋名。”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院研究院院长俞孔竖教授说, 社区命名是公共行为, 它的暗示效应会影响一个时代, 影响到在“香榭丽舍”或者是“枫丹白露”长起来的我们的后代。

(2) 广告语言体现出来的中西方文化的矛盾与妥协

尽管我国的广告语带有强烈的“西方崇拜”色彩, 但是并不意味着西方文化可以无视我们的传统文化。

各个国家和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深厚情感, 这种情感会通过种种形式表现出来, 体现出民族精神。在商品消费中民族精神的作用不可小视。解放前, 宋斐卿在天津开办了著名的东亚毛纺织公司, 生产的毛绒以两羊顶角图案为标志并命名为“抵羊”牌, “抵羊”暗含抵制洋货, 恰好符合当时举国上下抵制洋货的大众心理。当国内电器“四川长虹”战胜众多国外品牌, 在市场上独树一帜时, 不难发现“以民族昌盛为己任”这句广告词对中国消费者在精神上产生的影响。

再如丰田的“霸道”广告, 一辆丰田“霸道”停在路边, 车旁边有两个石狮子, 一个卑躬屈膝, 一个向车敬礼, 旁白写道“霸道, 你不得不尊敬。”众所周知, 石狮子是中华民族的代表, 象征着中国人民的不畏强暴, 威武雄壮的尊严。石狮子的卑躬屈膝刺激到了具有强烈民族自尊心的民众, 使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斗争心理。所以, 我们也做了一则广告来回应:石狮子高大威猛, 把“霸道”汽车掀翻并摁住, 旁白曰, “霸道, 不得不拿下。”

可见, 传统的文化是不允许遭到扭曲甚至丑化的, 而我们对语言的使用也不能超出这个限度。

另一方面, 绝大多数情况下, 这种矛盾又会通过文化间的妥协来避免。如“可口可乐”, 1979年时的广告语是“可口可乐添欢笑”, 1989年变为“挡不住的感觉”, 2004年是“要爽由自己”。可见, 可口可乐在进入中国市场时也是经历了由谨慎到张扬的过程。

事实上, 一些国外品牌在进入中国时都会积极寻找文化间的平衡点, 尽量避免产生矛盾与冲突。

三、语言在广告中的使用要适度

立足于我们的文化传统来看, 广告语言不仅仅对其产生依赖, 更是对传统文化的现代阐释。同时, 我们还应该正视外来文化对于本民族文化发展产生的重要作用, 但是不能超出传统文化的适用限度。

第一, 对于汉语“成品”的更改导致其意义及其原有文化内涵的丢失, 会直接造成人们对汉语传统文化的认识产生偏差, 特别是青少年, 这一问题更加严重, 成语, 俗语的使用出现越来越多的错别字, 篡改后的成语甚至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这就要求广告语言在借用时要充分考虑到成语本身的涵义, 否则不仅会产生表达效果, 还会导致文化的曲解, 甚至被逐渐淡化。

第二, 汉语自身的特征为广告语言的创造产生了很好的条件, 为此, 有些广告语像是日常语言一样“强制”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 特别是词语的生造, 语法的乱用, 意义的模糊, 还有网络词语的盛行等, 不知不觉的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

第三, 无论是“发明”还是“再造”, 不难发现, 有些会有文化价值的偏差, 例如右图大家都熟知的广告语。只是执着于为消费服务, 却产生了对某些人群的歧视。这种问题同时也发生在中西文化的矛盾碰撞时, 对于西方的崇拜影响我们对于文化价值的准确判断。因此, 我们对于广告语言要有一个清醒的文化立场, 从而做出准确地判断。

我们的汉语博大精深, 为语言的使用提供了千万种的可能, 但是, 在语言规范化滞后的今天, 适度的使用是我们要注意的问题, 也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参考文献

[1]何自然, 冉永平.语用学概论 (修订本) [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2.

[2]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 (第二版)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3]邵敬歌.广告语研究的现状与我们的对策[J].汉语学习, 1995 (3) :43.

关于体育旅游负面效应的思考 篇8

关于体育与旅游的结合以及两者结合的产物——体育旅游,已有很多体育界和旅游界的专家学者对之进行了论说。成都体院的柳伯力先生从体育与旅游结合的社会文化背景,体育产业和旅游业对经济的作用,体育和旅游产品的共同特征,体育与旅游活动内容的兼容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体育与旅游结合的机理是成立的,其基础是巩固的。而天津体院的韩鲁安先生论述了体育旅游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功能与作用,提出发展体育旅游在丰富和促进旅游的发展、带动和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两方面的研究不仅从理论上解决了两者能否结合的困惑,而且前瞻性地看到了体育旅游的经济和社会价值,使得体育的功能得以拓展,旅游的内涵得以丰富,创造了时代发展需要的产物。这无疑具有很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随之,稍后的诸多相关研究均以体育旅游与社会、与经济发展正相关的视角对体育旅游的美好前景进行了探究,而对其结合会可能或必然产生的负面影响或是负相关的研究不是多见。从事物具有两面性的哲学原理分析,这种情况不利于体育旅游的科学发展。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体育与旅游相互之间的内部制约和影响、体育旅游与经济和社会之间、体育旅游外部与环境之间的负面影响或负相关,以更加理性地认识体育与旅游各自的本质特征,探索克服体育旅游负面影响的途径与对策,为体育旅游的更科学发展提供参考。

2 体育旅游及负面效应界定

2.1 体育旅游界定

关于体育旅游的概念,因为定义主体研究领域的侧重点不同或是各自看问题的视角不一样,因而目前难以有统一的“标准定义”,至少在体育界和旅游界就有各自的看法。综合种种观点,笔者认为体育旅游是旅游中的一个分支,是指旅游者在旅游中所从事的各种体育娱乐、健身、竞技、康复、探险和观赏体育比赛等活动与旅游地、旅游企业及社会之间的关系总和。这一定义明确了旅游是体育旅游上位的属概念,以及界定了体育旅游的基本构成要素,如参与活动的主体,活动的内容,活动的目的地以及活动的组织管理等因素。

2.2 负面效应界定

负面效应总是与正面效应相联系和对立的,它对事物产生消极、不利或是阻碍作用,并形成了一定的影响。本文所说的负面效应,意在从不利于体育旅游本身、宏观环境以及人的发展等负面影响进行分析,旨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和规避消极影响,并最终能从整体上产生正效应。

3 体育旅游的负面效应分析

体育旅游的正面效应是主流,但体育旅游发展中的负面效应也是不容忽视的。如果没有处理好体育旅游发展中的科学发展观问题,其负面效应将会影响大至社会、经济效益,小到个体利益,涉及到社会和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仅从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宏观的角度进行审视。

3.1 经济上的负面效应

很多学者和体育旅游实践者从体育旅游当中看到了巨大的商机,如增加外汇,提供就业机会等。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看问题,我们就会知道,这仅仅是考虑了“收益”一块。而人们对经济行为的选择往往取决于成本与收益的比较,只有在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的情况下,经济行为主体才会去推动直至最终实现该经济行为的变迁。我们在考虑成本时,不仅要注重开发者的直接成本,我们还要考虑它的“外部性”,尤其是“负外部性”影响,即体育旅游的生产者加给除体育旅游消费者之外的第三方的成本。很多的体育旅游活动是具有破坏性的,如打猎和在生态比较脆弱的地带举行汽车、摩托车拉力赛等,尽管眼前的经济效益确实是很好的,但是长远的和对周边居民的损害是我们无法用活动所得的金钱来弥补的,而且真正能把活动所得的款项再投资到动植物等方面进行环保,即所谓的以“开发”促进环保的,在我国目前的现状下还是存在操作上的难度,如破坏性直接,速度快,而环保投资间接,速度慢;旅游收益所得并非全部投入环保,很大一部分是归属了集体或个人,而个人对大的环保很难有足够的资金保障,等等。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把眼前的收益和以后的环保投资两者相抵消,难保“净收益”就成为负数。

在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由于旅游资源,尤其是能进行体育旅游开发的资源是有限的。因而,把某处资源开发成了体育旅游,就不能开发成其他的旅游了,至少是开发成其他的旅游的机率就少了。如有些体育活动是不能兼容的,特别是水上运动,同样的水域,就不能同时进行垂钓和滑水,造成了机会成本的损失。而且体育旅游主要是体现参与型的活动,场地要求很高,但同时体育活动的流行性很强,很多的开发的场地在该活动不再流行之后,不容易改造还原。像前几年我国流行的旱冰市场,不少地方停止经营后仅剩下光秃秃的一块水泥地。还有些季节性很强的体育旅游项目,像我国北方很多滑雪场,冬天是场面热闹,生意火爆,一到夏天就门可罗雀,而且滑雪场水土流失严重,破坏生态。相反,海滨的沙滩体育设施则是夏“热”冬“凉”。因而在反季节如何利用好这些设施就成了体育旅游的一个难题。而有的体育项目,像高尔夫,场地建设所需投资大、占地广,但有的风景区为了体现特色,建成了数量众多的高尔夫场“集群”,但是能否收回投资基金,就成了问题,易造成大量资金的停滞和浪费。这些不合理的、过度或超前的开发都会导致产业结构失调。

3.2 体育旅游的社会负面效应

公平是社会效益的重要内容,而扶持“弱势群体”,保障他们的利益,实现他们在社会中的公平是我国现阶段的一项紧迫任务。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但在经济发展中,强势的利益集团往往不易顾及到、甚至损害了作为弱势群体第三方的经济利益,导致社会成本和收益与个别成本和收益不对等。体育旅游中有很多项目是在乡村举行的,但是一些活动被认为是有害的,例如摩托车、滑水和射击,它们破坏了乡村环境,带来了诸如噪音、空气和水等的污染。在旅游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乡村中的滑雪资源和景区中的体育资源是既定的,当大量游客涌来的时候,就会损害当地居民使用这些资源的权益。

当今大型体育赛事的频繁举办,在具有正面经济利益和旅游价值的同时,在某些方面就不可避免地损害了居民的利益。例如,为了建立比赛所用的体育场馆,造成了原有的社区的体育设施的破坏,甚至是使得当地居民进行搬迁。尽管很多人认为这种再发展的正面影响多一点,可以改善当地的环境和提升城市形象,但是对于那些被搬迁的人来说是心情复杂的。即使原来这些社区的居民比较贫困,而新搬迁的居住条件有所改善,但是他们往往要迁到陌生甚至是较偏远的地区,远离熟悉的邻居、朋友和世世代代延续下来的居住环境,使他们原来工作、社交的网络,甚至是整个社区易受到影响。

体育旅游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体现了体育和旅游在经济恢复中的价值。而过度依赖休闲产业是不健康的,就业结构不合理,就业的时间上出现严重的“淡季”和“旺季”之分,发展的偶然性和不确定因素较多,很难实现地区的持久和全面发展。

3.3 文化上的负面效应

文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总是在不断的消失的同时又会有新的文化产生。在过去相对闭塞的环境下,体育和旅游在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实现新的文化诞生方面起到了独特的作用。但是,体育旅游同时是一把“双刃剑”,它加速了全球文化的大同化,使得很多民族传统文化正在消失。同时,很多的地区为了保护自然环境,使得体育旅游的活动走向单一化。如个人登山活动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商家组织的类似的登山假期,而且对旅游体验进行了控制,使个人的体验大大减少,这样就意味着体育旅游的活动方式逐渐程序化和单一化,使得体育旅游的创造性文化易于萎缩。

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会在短时间之内涌来大量观众,而少数不法分子如足球流氓会利用这样的机会制造暴力事件,这些无序性会给当地的体育乃至文化很大的负面影响。同时,一些富豪商贾也会利用这样的场合进行“挥霍无度”的消费,把大型的体育赛事作为出头露面的炫耀,以及部分像高尔夫之类的贵族体育旅游项目的超前消费也会冲击当地人们的价值观和文化观。

4 体育旅游负面效应的原因探究

体育与旅游结合本质上的不完全兼容是造成体育旅游负面效应的主要因素。体育和旅游尽管有很高的关联度,但是终究它们是两种彼此独立的活动。关于体育,因为历史发展的缘故,定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体育是指各种各样的身体活动,通过正式或者非正式的参与,旨在改善身体和精神状况,建立社会关系,或者在各种竞赛中一显身手”(欧洲理事会,1992)。从中我们可以理解体育活动的方式或者途径是身体运动;而其目的是多元的,有健身、愉悦、社交、提高成绩以及未来可能会衍生出的诸多方面。旅游也有很多的定义,英国旅游协会认为旅游是“人们离开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地方进行的短暂的外出活动的行为及其在目的地参与的各种活动”。它的活动方式和重要特征是“旅”,即外出行为;而其目的主要是为了休闲。以此看来,两者活动方式和目的均不尽相同,有时甚至是大相径庭。如参加体育活动就不一定要外出离开居住地,而旅游一定是离开日常住所;体育和旅游尽管都有可能参加一定的活动,但是体育尽管辛苦,甚至是在挑战人的身体极限,但旅游一般不会是去参加高强度、大负荷的活动,它的界限停留在休闲层面。因而,从一定的程度看,体育和旅游在一定的方式上是相互“冲淡”了对方的本质和特征。两者即使没有形成“相互对立”的状态,但是要把彼此独立的体育活动和旅游活动发展成为“内部和谐”、有机结合的体育旅游,首先得从体育与旅游本质上进一步挖掘其契合与互补的资源。

外部因素也是造成体育旅游产生负面效应的重要因素。如,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机构的健全,体育旅游规划、开发、管理的科学程度,体育旅游者素质的高低,人们的旅游观念、文化价值等等。

5 对体育旅游负效应的思考

事物从产生到发展是一个不断细化或变化(转轨)的过程,而要把事物进行非此即彼的改变,主要取决于时代发展中人们的需要。体育旅游也不例外,传统的观光旅游尽管能愉悦人们的心情,但是因为其单调的模式难以满足人们日益求新的需求。而社会物质条件的发展和人们不完全健康生活方式的双重作用,又使得人们的吸入营养过剩,产生了许多诸如高血压之类的现代“文明病”。人们试图用体育的方式来解决自身的健康问题,但实践证明,体育活动在锻炼身体方面显示出其特有的功能,而旅游活动又在丰富多彩的过程中使人们获得了心里愉悦。正是现代人对“身”与“心”全面发展的要求,使得体育旅游应运而生。而现代人以体育旅游为时尚和品味的追逐,甚至是追求象征身份地位的“符号”消费,加速了体育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因而,可以说体育旅游的发展,适应、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它的产生和发展就显得顺理成章了。从“存在就是合理”的观点来看,它的正面意义是主流的,负面影响是次要的。但是从科学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我们又必须研究它的负面效应,哪怕是细小的方面。现阶段,我国的体育旅游在缩小负面影响方面,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研究体育与旅游结合的“有机性”。简单说,体育旅游就是在旅游之中举办一些体育活动,而这些与旅游有关的体育活动主要有两类:一是有目的地为了发展旅游而举办的体育活动;另一种是体育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或多或少带有自发性的旅游行为。所以应该根据不同的类型而选择恰当的体育活动,使体育活动和旅游的形式完美、内容吻合,不至于喧宾夺主、不伦不类。

第二,在体育旅游的开发与实践上面,要紧密结合当前我国的大政方针,实现它的科学发展。我国在经济上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的小康阶段,正在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政治上,我国正在为实现国家基本制度现代化,即在实行“良治”确保国家利益最大化,全体人民福利的最大化,努力实现和谐社会。总地来说,我们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同时也在建设高度民主与法制的现代化社会。因而,体育旅游的开发首先要适合我国居民现有的生产力水平和消费水平,不能停滞不开发或是超前开发;在实践层面上,既要考虑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实现经济发展和体育旅游的相互促进,又要顾及到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效益,使有形的经济效益和无形的社会效益都获得发展。同时,要处理好体育和旅游之间的部门利益,通过有机协调,使得两者能够实现资源互补,优势共赢。

第三,处理好体育旅游的持续发展问题。我们在实现体育旅游的科学发展的同时,更要实现它的可持续发展。既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也要合理规划、开发,更要健全机制,加强管理,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发展的传承等方面考虑,使之在整体上形成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优化模式,使得体育旅游能够更好地朝着将来发展。

参考文献

[1]柳伯力,尧燕.体育与旅游结合的机理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28(3):25-28

[2]韩鲁安,崔继安,和平,等.体育旅游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0,15(2):42-44

[3] Mike Weed,Chris Bull,体育旅游[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4]常华罗,韩晓燕.我国体育旅游现状及前景浅探[J].体育文化导刊,2003(1)33-34

浅析商业贿赂的负面效应及其惩治 篇9

一、商业贿赂的负面效应

大致归纳一下, 商业贿赂的负面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商业贿赂破坏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

保障公平竞争的良好秩序环境是商业活动有序进行的必然需要, 而商业贿赂的存在, 使行贿者处于优势地位, 合法竞争者处于劣势地方, 就会造成恶性循环, 广大竞争者不会追求提高商品服务水平来提高竞争力, 他们会争相通过贿赂来竞争商业机会, 这样商业贿赂会愈演愈烈, 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秩序将会丧失殆尽。

2. 商业贿赂加大了交易成本, 而这最终由消费者买单。

在大多数情况下, 贿赂的存在造成了在高于正常价格的金额和低于正常品质的商品服务之间进行交易, 此时不仅价格虚高, 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也不能得到保障, 而最终这些由消费者买单, 严重侵害消费者的利益, 也造成了消费者的消费危机——对国产货的严重不信任。

3. 商业贿赂破坏了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 为假冒伪劣产品大开方便之门。

商业贿赂使交易的天平向行贿者一方倾斜, 这势必影响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技术、生产的进步。商业贿赂还使商品和服务不能按照本身质量的好坏、服务水平的高低进行交易, 致使在市场竞争中质量差、水平低的商品和服务可以打败质量好、水平高的商品和服务, 为假冒伪劣商品和服务提供了“肥沃土壤”, 造成了现在市场上的假冒伪劣商品泛滥的局面。

4. 商业贿赂已成为贪污、受贿等腐败经济犯罪的重要诱因。

在商业贿赂成为商业活动中的“潜规则”之后, 越来越多的经营者不惜以重金腐蚀、收买商业活动中相关单位的人员, 其中国家工作人员占据很大比例, 商业贿赂成为贪污、受贿等腐败经济犯罪的重要诱因。

二、商业贿赂的惩治

通过上面对商业贿赂负面效应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商业贿赂就相当于一个毒瘤, 严重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 所以对商业贿赂一定要严惩。对商业贿赂进行惩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完善行政法关于商业贿赂规定的法律责任, 强化行政机关对商业贿赂行为进行查处的手段。

目前对于商业贿赂的行政处罚包括没收违法所得和行政罚款两类, 而罚款数额最高不超过20万元, 数额偏低, 相对与商业贿赂获取的重大利润而言微不足道, 无法遏制商业贿赂者的违法行为;为有效打击商业贿赂, 建议对商业贿赂的行政处罚予以完善, 根据违法行为的不同情节, 增加吊销营业执照等行政处罚方式, 以取消实施了商业贿赂行为者从事商业活动的市场主体资格, 对严重的商业贿赂行为处以高额罚款, 以剥夺其再次进行同样行为的能力。

另外, 目前行政机关对商业贿赂行为进行查处的手段有限, 加上商业贿赂的双方各得其利, 往往形成攻守同盟, 造成商业贿赂的调查很难展开, 很难有效打击商业贿赂。因此, 为了有效地打击商业贿赂, 应当赋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收集、查封、扣押有关证据的更大的权力。

2. 在刑事法层面, 应当放宽贿赂犯罪的构成要件, 降低构成犯罪的标准, 以确保对商业贿赂行为构成犯罪的重点打击。

刑法是其他部门法的保障, 是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最严厉的手段。加强刑法对商业贿赂构成犯罪的打击力度, 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扩大贿赂的内涵, 使贿赂不仅局限于财物和财产性利益, 还应该包括非财产性利益, 比如性服务。 (2) 取消行贿罪中“为谋取不正当利益”中“不正当”的限制。 (3) 加强财产刑的适用力度, 剥夺商业贿赂行为实施者的再犯能力。

3. 要调查研究, 善于规范运作。

商业贿赂作为贿赂的一种表现形式, 其本质是经营者为了获取更多、更大的交易机会和利益而采取各种手段暗中给予相关部门或个人以好处, 具有贿赂隐蔽性强、手段多样、潜规则多的特点。因此, 要加强调查研究, 一方面重点分析企业、基层及各类市场主体这些行贿主体进行商业贿赂的心理、社会环境等原因所在, 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堵住商业贿赂的源头;另一方面, 重点对拥有公共权力的部门和组织进行摸底调查, 对一些容易发生商业贿赂现象的主要部门、重要岗位和主要环节, 深入分析原因, 在此基础上确定治理商业贿赂的工作重点, 制定治理商业贿赂的实施方案, 把好商业贿赂的闸门。

4. 建立和完善重奖举报人制度。

商业贿赂的双方各得其利, 往往形成攻守同盟, 造成商业贿赂的调查很难展开, 从普遍反映的商业贿赂现象, 到现实中查办的案件比例之少, 这一现实矛盾要求我们必须挖掘民间潜力, 发挥“民力无穷”的优势, 这也是社会治理尊重人性的必然要求。鼓励探索建立和支持专业举报人或线人制度, 适度允许民间调查机构协助政府对商业贿赂的法律治理。

参考文献

[1]谢望原张雅:商业贿赂犯罪刑事政策研究[J], 《和谐社会语境下刑事政策》国际研讨会论文[C]

SOX法案实施的负面效应分析 篇10

关键词:SOX法案,公司内部控制,负面效应

一、SOX法案简介

2002年7月, 美国国会正式通过了《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 (简称“SOX”法案) , 该法案规定在美国上市公司的公司管理层对公司财务信息披露和内部控制效力负有直接责任, 上市公司的内控措施应由管理层声明有效并由独立审计机构出具内控审计意见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这标志着自上世纪30年代股市崩溃以来最大规模的证券业管理制度改革达到高潮。

通常认为, 安然能源公司及安达信会计公司的财务丑闻是SOX法案急于出台的导火索, 针对上市公司瘟疫般漫延的内控危机, 该法案分别在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责任追究机制、内外制衡的强化约束、内部独立监督能力的提升、公司与注册会计师的利益瓜葛、会计行业由自律向监管过渡作出了财务监管和公司内部控制方面的硬性规定。该法案被认为是美国公众公司会计改革和投资者保护的法案, 它代表了一个新的资本市场监管体制的到来, 在功能上强化了上市公司首席执行官 (CEO) 、首席财务官 (CFO) 对公司内部控制程序和内部控制报告的责任, 要求在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信息中, 必须附有CEO和CFO的承诺函, 保证所提交的定期信息披露报告的真实性以及外部审计师证实管理层报告的准确性。此法案在提高公司财务会计水平和整体运营效率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然而, 也是一把双刃剑, 也有相当的负面消极效应得以暴露, 为此在第二部分作相应介绍。

二、SOX法案实施的负面效应

SOX法案实施的目的是加强对公司企业的内部控制, 降低财务风险, 对公司账目等存在的缺陷进行及时填补, 相应的, 伴随此法案运作的还有非常严厉的惩罚措施, 这样一来, 惩罚方式的激进和法案的固有漏洞等问题便给公司和市场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如前所述, “安然事件”的爆发直接导致了此法案的仓促出台,

因此, SOX法案的实施更像是亡羊补牢的产物, 是政府用来平息公众质疑与进行政治加分的临时性决策, 在政策出台前没有进行过深入的论证和探讨, 缺乏科学的根据和实践检验, 这就造成了在法案实施的过程中, 很多必要的措施都只是流于形式, 没有起到法案应起的作用, 违背了其操作的初衷。

2. 增加了上市公司的内控成本, SOX法案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

涉及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上市公司财务与内控规范法案, 其中的第四章“强化财务信息的披露”被认为是最复杂、耗费成本最高、最难操作的一项, 该法案要求上市公司必须在定期的财务报告中披露公司的重大信息以及内部控制的活动细节, 并且不得有隐瞒或虚假陈述, 这不仅增加了直接会计费用, 同时也增加了外部审计费用, 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公司的运作成本。

3. 这一法案没有考虑上市公司企业的异化程度, 有些公司本身

信用状况良好, 有很规范的财务操作流程与内部控制规则, 这些公司的运营风险一般来自于外部的市场消费者需求和行业技术变化, 并不在于SOX法案试图规范的风险, 因此, SOX法案的出台实施对于这些企业无疑是多余增加了一笔成本, 并且政府规则制定机构也没有将公共权力资源进行有效地配置, 从全社会来看, 这是效率的缺失与净福利的减少。

4. 过于严厉的惩罚措施使企业丧失了创新与实施灵活策略的空

间, 因为公司一旦被判定为未能达到SOX法案的规定, 将遭受到严厉的惩罚, SOX的规则制定硬性较强, 条条框框较多, 公司谋求机动灵活运作战略的动机被极大的禁锢住, 市场没有活力与生气, 此外连带高额罚款而带来的个人责任追究使得管理层人员谨小慎微, 这无疑是对市场经济自由主义的违背, 不利于竞争带来的优胜劣汰和公司运营的高、低端分化。

5. 过于强调信息披露而导致的信息欺诈。SOX法案规定, 公司高

管、董事或者受益权人10%的股权变动必须在两个营业日内披露, 进一步缩短财务报告披露的滞后期, 要求公司在定期报告中披露所有的资产负债表外交易和财务状况的预测性信息、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实质性的纠正调整、临时报告中公司的财务状况以及实质性变化等, 所有这些信息披露的高要求都使得公司的信息公开存在一定程度的欺诈与敷衍动机, 财务信息的有效性被降低。

三、SOX负效应的应对及改进措施

1. 增强法案的科学性及效率的适用性。具体要对已经出台的法

案再次进行科学的论证与评估, 将公司进行相关信用与业务评级, 针对不同等级的公司制定不同的应对规则以优化行政资源配置和市场参与者效率, 大胆摒弃目前法案中的一些降低市场活力的硬性规定, 法律的实施目的在于规范, 而不是扼杀, SOX法案中的一些对财务操作标准的条框是不合时宜的, 需要加以改良和扬弃。

2. 重新评估认定法案中涉及的惩罚性措施。由于上市公司的会

计丑闻给投资者带来了极大的损失, 因而仓促出台的SOX法案对违规分子的惩罚极重, 其中更是涉及到了大量的刑事处罚, 从目前情况看, SOX法案提出的严厉刑事处罚对于稳定美国股市起到了一定作用, 但更多的是使公司管理层的创新求变能力受到束缚, 市场活力降低, 惩罚力度有待商榷。

四、结束语

SOX法案是匆忙出台的产物, 这与美国特定的政治背景有关, 然而企业内部控制的加强不是短期内就能完成的, 也不是单靠企业自身的努力就可以达到的, 更不是仅依靠政府的行政力量就可以得到提升的。一个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最终在良好的制度和法律环境的保证下, 建立以内部监督为主, 全面风险评估为辅的内部控制体系才是改革的方向。该法案尽管存在着固有的负面效应, 但它的问世对公司审计和财务规范具有警钟式的效应, 目前来看, 它还需要进一步规范和改进以适应自由市场经济时代对公司财务的高标准和灵活性要求, 真正起到适度管理和规范的双重作用。

参考文献

[1]武英珂.SOX法案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的启示[J].经营管理, 2011. (5) :59-60.[1]武英珂.SOX法案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的启示[J].经营管理, 2011. (5) :59-60.

[2]陈倩.SOX法案实施的负面效应分析[J].江苏科技信息, 2011. (11) :26-28.[2]陈倩.SOX法案实施的负面效应分析[J].江苏科技信息, 2011. (11) :26-28.

[3]王伶, 邢珊.我国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挑战与对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1. (5) :44.[3]王伶, 邢珊.我国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挑战与对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1. (5) :44.

不礼貌言语的正负面语用效应 篇11

【摘要】礼貌现象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国内外关于礼貌言语的研究已汗牛充栋。相比之下,对于不礼貌现象的研究则比较匮乏。本文通过不礼貌言语的语用功能和制约因素的论述,试图阐明不礼貌言语不仅具有负面语用效应,同时也能产生正面语用效果,以期对不礼貌言语行为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不礼貌 ; 言语 ; 行为 ; 语用 ; 效应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3-0291-01

1.引言

不礼貌言语行为,与礼貌言语行为相对,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Culpeper(1996)把不礼貌定义为“不礼貌是旨在引起社会负面影响即社会不和谐的策略的使用,这些策略是为了攻击对方的面子”。对于不礼貌的定义,不同的学者也各有见解。Bousfield结合说话者意图及听话者对此意图的识别将不礼貌行为分为四种情况:说者有心听者有意;说者有心听者无意;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说者无心听者无意。国内学者杨子等人对不礼貌言语的分类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处,他们将不礼貌分为:言者有意、听者有心型;言者无意、听者有心型;言者有意、听者无意型;言者无意、听者无心型。本文通过对不礼貌言语的语用功能和制约因素的论述,试图阐明不礼貌言语不仅具有负面语用效应,同时也能产生正面语用效果。

2.不礼貌言语的分类

关于不礼貌言语的分类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不同学者从不同视角对不礼貌进行了分类。本文采用Kryk-Kastovsky(2006)的分类标准,将不礼貌分为Overt impoliteness(显性不礼貌)和Covert impoliteness(隐性不礼貌)。

2.1显性不礼貌

显性不礼貌指已经标准化了的不礼貌言语方式。Culpeper(2011)将英语中的显性不礼貌分为9类: 侮辱性的、抱怨或者批评性的、问题或者预设、贬低性的、强化信息性的、驱逐性的、沉默性质的、威胁性的、诅咒性的。这些不礼貌言语属于常规的或者显性不礼貌用法,使用者可以不费心力地理解其不礼貌的含义。

2.2 隐性不礼貌

隐性不礼貌,是指话语的表面形式与语义不匹配或者与行为的象征意义不匹配的不礼貌现象。 Culpeper( 2011) 指出,95%的不礼貌行为与显性不礼貌无关,大部分的不礼貌都是隐含在言语中没有说出的内容,通常,它被认为是不文明的表现。对于隐性不礼貌话语的理解离不开语境因素的制约,也就是说言语究竟是礼貌还是不礼貌应该依据具体情况而定,特别是亲密友人之间不礼貌用语的使用情况。

3.不礼貌言语的正负面语用效应

不礼貌言语不仅具有实施或维护权力的语用效应,而且还具有辅助性功能,如建立群体内的亲密关系、增进友人间感情等。在交际主体之间存在权力不对等的情况下,不礼貌言语易产生负面语用效应;当交际双方的关系较为亲密或熟悉时,不礼貌言语易产生正面语用效应。

3.1不礼貌言语的负面语用效应

在不礼貌言语中,交际双方的权利、地位差异等因素容易引发负面语用效应。交际双方一方占据强势地位,另一方处于弱势地位。具有强势地位的说话者希望听话人能够听从他的交际需求。这种情况多出现在上级与下级、长辈与晚辈之间的人际互动中。由于此类现在日常交际话语中较为常见,本文就不再赘述。

3.2不礼貌言语的正面语用效应

在不礼貌言语行为中,称呼语的使用可以充分体现人际功能,从中反映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关系亲密的家人,朋友之间,那些不礼貌行为可看做是尊重得体,适合时宜的体现方式。以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一段台词为例:

(许三多在钢七连不被重视,成才给许三多支招)

成才:你也别灰心啊,三呆子,你看咱们现在,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啊,所以你只得努力了。

许三多:我怎么努力?我只有内务做得合格,其它的什么都不行。

成才:不是我说你啊,三呆子,你就不会动动脑子,处人,处人,万事万物以人为本,你把人处好了,别人还会说你啊?

这段对话正是体现了语言的人际功能。成才多次用“三呆子”称呼许三多,如果不考虑两人是同乡熟识关系,这样的称呼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言语行为。此处“三呆子”这样的称呼语,以及带有责问性质的话语,如“不是我说你啊”“你就不会动动脑子”等都具有拉近说话者与听话者心理距离的作用,同时,它也是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语用策略。成才的话语并无不妥,反而在此情境下是合适的,这充分体现了成才对许三多的急切关心之情,希望他能早日摆脱当前不被重视的处境。同时,许三多也理解到了成才的好意,并未因为自己被叫“三呆子”而生气,反而因为成才向自己支招而心存感激。此处充分体现了好友之间在恰当语境下使用不礼貌用语的正面语用效应。

4.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交际主体的权力关系和亲密关系这两个重要的制约因素,阐明了不礼貌话语不仅具有负面语用效应,也具有正面语用效应,且这种正面语用效应在日常会话中普遍存在。本文只研究了不礼貌话语的正负面语用效应,但不礼貌话语的其他方面,仍有待系统研究。

参考文献

[1]Bousfield. Impoliteness in Interaction[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 Publishing Company,2008.

[2]Culpeper, J. Towards an anatomy of impoliteness[J]. Journal of Pragmatics,1996(25) : 349-367.

[3]Culpeper, J. Impoliteness revisited: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dynamic and prosody[J].Journal of Pragmatics, 2011(24):321-331.

[4]Kryk—Kastovsky,Barbara.Impoliteness in Early Modem English Courtroom Discourse [J].Journal of Historical Pragmatics,2006,(7:2):213—243.

[5]李元勝.汉语中不礼貌言语行为的顺应性研究[J].语言理论研究,2006,(11).

抗生素添加剂的负面效应 篇12

1 长期使用抗生素导致细菌产生抗药性

由于细菌种类多、数量大、繁殖快,尽管耐药性因子的传递频率不高,由于广泛使用抗生素类药物,造成抗药菌株产生、扩散、蔓延,而且一种细胞可能产生多种耐药性。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群众科学文化素质低,各项制度尚不健全,存在片面追求高效、广谱、“百病皆治”的抗生素效用和片面追求效益而大量添加抗生素等错误做法,导致我国病原菌抗药性问题越来越严重,各种病原菌均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在中、东部经济发达、抗生素应用频繁地区,志贺氏菌几乎100%具有抗药性,对四环素类抗生素尤为明显。畜牧业中,大肠杆菌、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等过去并不严重或较少发生的细菌病,现已上升为家禽的主要传染病,这与长期滥用抗生素有直接关系。

2 长期使用抗生素造成畜禽机体免疫力下降

大量抗生素在摄入机体后,会随血液循环分布到淋巴结、肾、肝、脾、胸腺、肺和骨骼等各组织器官,逐渐削弱动物机体的免疫能力,导致动物慢性病例增多,一些可以形成终生坚强免疫的疾病频频复发。抗生素还会导致抗原质量降低,直接影响免疫过程,对疫苗的接种产生不良影响。

3 长期使用抗生素引起畜禽内源性感染和双重感染

抗生素虽都有自己的抗菌谱,但基本都难以避免在作用于病原菌的同时影响机体内有益菌群的生长。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会造成机体内菌群失调,微生态平衡被破坏,潜伏在体内的有害菌趁机大量繁殖,引起内源性感染。同时,抗生素消灭体内敏感菌,为外界耐药病菌乘虚而入提供了机会,从而造成外源性感染。双重感染就是由于应用大量抗生素杀灭某种细菌时,破坏微生态平衡,另外一种或多种内源或外源病菌随即再次感染机体造成的。

4 长期使用抗生素在畜产品和中造成残留

抗生素在内脏器官尤其是肝脏内分布较多,而在肌肉和脂肪中分布较少。抗生素的代谢途径多种多样,但大多数以肝脏代谢为主,经胆汁由粪便排出体外,也会通过泌乳和产蛋过程残留在乳和蛋中;一些性质稳定的抗生素被排泄到环境中后仍能稳定存在很长一段时间,从而造成环境中的药物残留。这些残存的药物,通过畜产品和环境以各种途径汇集于人体,导致人体产生大量耐药菌株,失去对某些疾病的抵抗力,或因大量蓄积而对机体产生毒害作用。

上一篇:补偿收缩钢纤维混凝土下一篇:降解菌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