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题材网络小说

2024-07-12

青春题材网络小说(通用9篇)

青春题材网络小说 篇1

总的来说, 网络青春小说盛行的题材有都市言情、校园青春、穿越古代、玄幻、武侠、科幻这六种。从这些盛行的题材倾向中“体现作者、读者、社会和谐发展创作观念的创新”, 又反映出一种平民意识的崛起, 是文学解放的一种表现, 并能积极地导向文学和谐地发展。但我们也要警醒:这一种现象有其利也有其弊, “有的作者过于沉湎于个人化写作, 强调自我, 缺乏大器。创作的游戏心态及非职业化态度, 既解放了文学, 又往往使创作忽视了艰苦劳动, 导致作品难以获得经典作品所具有的深度和广度”, 所以我们必须要进行深刻的反思, 从而知其不足而改之。

一、年轻一代:迷、乱、俗、哀

阅读网络青春小说其实是年轻一代的一种释放本能的途径, “一种本能的满足可以取代另一种本能的满足, 艺术作品正是这种替代性的满足。如此在这样一个宣泄释放的过程中阅读, 又获得了另一种替代性的情感共鸣”, 纵观年轻一代所追捧的网络青春小说的题材, 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正处于迷、乱、俗、哀之中。

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加上三年的高中, 网络小说几乎是学校领导与老师最讨厌学生选择的读物。原因是网络小说容易使学生沉迷其中, 荒废了学业, 甚至把他们导向不正确的价值观。而特别是随着网络小说改编成电视剧, 其影响更为广泛, 即使是网络不畅通的地区, 也能在电视上观看到。在2012年3月就因为穿越剧发生了这么一出悲剧:福建漳浦县的两名小学女生相约自杀, 其中一名女生在遗书中写到, 想要穿越到清朝拍电影。小学与中学阶段, 特别是未成年阶段, 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受社会、家庭和学校等诸多因素综合的影响。如今, 网络作为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社会化环境及影响因素, 已经成为了影响未成年人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因素。在有网络的地方就有网络小说的时代, 网络小说对年轻一代的价值导向有着重要的影响。网络小说特别是网络青春小说, 因为虚拟而用谎言编织了一个又一个虚幻而美好的梦, 让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正确价值观的年轻一代沉迷其中, 难以自拔, 一不小心还会误入歧途。

网络青春小说题材的错综复杂也反映出年轻一代思想的乱。在多元化的世纪, 没有对年轻一代有硬性规定的统一思想统一路线, 思想天马行空, 无所约束, 从而在网络青春小说中书写着各种标新立异甚至是变态极端的心理。而读者的选择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即使在一些明知道“很黄很暴力”的网络青春小说, 也依然可以从中得到阅读的快感。乱是因为没有建立起自我的主心骨, 正如上海复旦附中的一名“90后”陈维佳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的“现在的我们——‘90后’, 真正要的, 也许只是一个路标, 一座灯塔, 因为, 我们已经迷路太久了”。

网络青春小说有低俗化的趋向, 在百度搜索上还有人曾这样百度“低俗的我想找一些低俗的小说来看看”, 而事实上低俗小说随便到一个网络小说阅读网都能找到。例如一部名叫《宅魔王》, 2012年2月5日登上了起点首页的强力推荐榜, 于2012年8月26日累积获得五百张月票 (起点的新书月票奖及老书月票奖奖励具体金额为:第一名:人民币1万元;第二、三名:各人民币6000元;第四-六名:各人民币3000元;第七-十名:各人民币1000元) , 内容表达口语化, 一些粗口脏话也不避讳, 例如“雷哲彻底无语了, 他真想把威尔斯的翅膀拽下来, 然后问他是不是那个仇人故意找来整自己的, 这你妹的CCAV都出来了”“是你妹啊! 你们这保密工作怎么做的”, 一句粗口“你妹的”在同一章中出现了两次, 读者倒是司空见惯了, 所以丝毫不影响其登上强力推荐榜、获得月票。网络青春小说的低俗除了一些文字上的粗俗, 还表现在大多数小说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色情的描写, 在此不赘举例了。

在21世纪的今天, 年轻一代不再需要上场打仗, 不需要忍饥挨饿, 也能享用着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便利, 但他们却要承担可能以前那些年代所不需要承担的哀痛。曾少武、杜军在《90后青少年的网络小说阅读心理——以文化消费观念为视角》中, 有这样一段切实的分析:“我国90后青年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他们享有优越的物质生活, 来自家庭6个长辈的过度关心及其寄予的高度期望必然对90后青年学生造成超负荷的心理压力。加上许多学校以高考考分为指挥棒, 青年学生的课业负担严重挤压学生的自由发展空间。青年学生的一举一动, 在校受到学校管理, 回家受到家长监督, 其自由空间越来越小, 自由时间越来越少。”年轻一代肆无忌惮把网络青春小说增添上五颜六色, 有夸张的红色喜悦, 深沉的蓝色忧郁, 极度的黑色绝望, 朦胧的灰色欲望, 乖张的橙色性情。这百变的题材其实正是他们所挣脱不掉的悲哀的一种体现。

网络青春小说都市言情、校园言情、玄幻、武侠、科幻这些盛行的题材让年轻一代痴迷, 同时也折射出他们的迷茫、狂乱、低俗、哀痛的精神特质。在一个开放性、匿名性的网络环境下, 他们毫无保留地暴露出自己最真实、最深层的一面, 让人唏嘘不已——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要改变这种状况, 当务之急是培育一个强大而正确的向导, 指引着年轻一代走向正确的方向。

二、青春追求:空、大、假、虚

涂绪谋曾探究网络青春小说中的穿越古代题材所体现出青少年的一些陋习、弊病, “折射出了当今青少年世界的一些现象, 如偏执的世界观和视角、对现实的迷失及幻灭感、‘拒绝长大’的逃避倾向、严重的功利主义以及拜金主义等”, 同时他指出这一种影响的严重性, “穿越小说折射出来的社会问题及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 需要教育工作者以及社会各方面积极关注并加以适当引导”。而其他网络青春小说的题材也同样折射出青少年青春期的精神特质, 总而言之, 反映出他们青春追求的空、大、假、虚。

江汉大学学报曾刊登了一篇学术论文《论小说题材的审美个性》, 文中提到“小说题材是创作主体审美精神的新发现。它是一种由于情感需要导致的精神活动, 题材意识的最初苏醒, 或者说唤醒题材意识的本原动力, 就是小说因素。”再一步印证网络青春小说题材的选择与偏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年轻一代青春的追求。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甄别了格律恩在理解和叙述圣西门及其学说的误解, 批判了格律恩不求甚解、断章取义的学术态度。他们认为文本与思想之间的关系并不完全是一一对应的, 根据文本而引申和推导思想有可能导致错位和失误;如果只借助“第二手”的材料来进行推测、揣摩和判断, 研究基础就更不牢实, 于是只能通过关注细节、描述客观和判断审慎来弥补。诚然, 通过对网络青春小说文本的解读来分析青少年青春追求情况不够充分, 但亦能按照马克思、恩格斯所说“通过关注细节、描述客观和判断审慎”来弥补。首先, 关注细节:在一些讨论网络青春小说的贴吧里, 他们畅所欲言, 有以下的一些言语“本人曾经看过一本H书, 叫《乳来伸掌》。这意思就表达的很明确, 也很到位, 让人初一见就产生了极为深刻且生动的印象”“当一个人有了盛名之后, 那拉炮屎都是香的”“别听X点的, 什么刷数据必究, 刷数据必封杀?那都是放屁”, 从中可以看出来一部分人青春追求的空洞, 没有实事求是, 脚踏实地;夸夸其谈中把一些东西夸大——这是青春追求的空与大。

接着是描述客观和判断审慎, 这可以从较客观地描述网络青春小说来判断审慎青春追求。在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文本与思想的关系并不是完全是一一对应的”观点时, 网络小说尚未出现, 网络小说作为网络时代的特殊产物, 与传统的“文本”不同, “网络青春小说”未必要对号入座。正如蓝爱国所说“对文学作品而言, 题材既不是无差别的也不是决定性的, 题材的选取和生成一方面取决于文学本体和本体之外的很多方面, 另一方面取决于主体对于客观生活的认识和选择。”例如在起点上连载的一部都市小说《极品抽奖》, 林羽拥有一枚可以抽奖的戒指, 每个月总会来那么几次, “可以抽本易容术、抽本武术、抽本厨房美味大全、抽本2053的科技技术大全, 当然, 抽奖系统还可以抽点其他东西, 未来科技, 超级宠物, 富可敌国, 权倾天下, 纵横花丛不再是梦”。这部网络小说赤裸裸地表达了不劳而获的思想与渴望, 文本与思想上可谓是对应的。再从青春一代创作网络小说的心理来看, 要么是为了求财, 即获得点击率与报酬, 要么是为了求表达, 即精神上的释放与发泄, 不满于现实的条条框框, 反映的是青春追求中的造作与虚伪, 即“假”与“虚”。

三、网络青春小说:简单化与游戏化

杨燕在其论文《浅谈网络小说的负面效应》中一针见血地指出网络小说的三大负面效应, 其中之一是“网络小说娱乐至上导致文学创作媚俗风潮”, 她认为文学应该把人两种主要的原始欲望性欲与攻击欲加以道德化的处理再表现出来, 而不是网络小说以感官化的形式宣泄出来、直接表现出来, 还认为“网络小说被越来越多年轻人作为休闲娱乐工具”。确实, 大部分网络小说写手把网络文学简单化与游戏化了, 也正是这一种创作方式对文学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文心雕龙》中说“龙凤以藻绘呈瑞, 虎豹以炳蔚凝姿; 云霞雕色, 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 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 盖自然耳。”就是说文章要自然。而大部分网络小说没有达到刘勰这一种“自然”的标准, 相反以“自然”为幌子, 连最基本的小说理论都没有掌握。例如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的, 但在众多网络小说中, 读者一读而过, 心中很少会留下一个诸如诸葛亮、林黛玉、孙悟空、宋江等这样深刻生动的人物形象, 网络青春小说通常会以故事为中心, 把讲故事当作重点, 而忽略了对人物的塑造。这一些文学基本功的缺乏, 使得网络文学趋向简单化。面对众多粗糙的网络文学作品, 莫言指出, 网络文学推崇的肆无忌惮地言所欲言的创作方式, 固然是其吸引人的地方, 但由此造成的大量文字垃圾的堆积, 足以完全毁掉读者的胃口。

关于网络文学, 早有“经典化”与“去经典化”之论。但盛行的网络青春小说, 除了一小部分是写手苦心孤诣力求打造精品外, 多数写手是漫不经心地码字, 没有认真对待, 正如欧阳友权说的“网络写手在自由的空间里逍遥恣肆, 以短平快的文字游弋于虚拟的快乐世界, 不追求经典性与精致性, 他们要做的只是如何更充分地展示自己和被他人欣赏, 他所诉求的是自况而非自律, 他追求的是‘当下’和直观, 而不是经典的深度与意义。”陈定家在其著作《比特之境——网络时代的文学生产研究》中, 也这样表述“文学经典在走向大众化和娱乐化过程中, 其商品化、快餐化、游戏化、庸俗快倾向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日趋严重”。网络小说的游戏化日趋明显, 也引起了评论界的注意。

综上所述, 网络青春小说所盛行的题材虽然为网络文学的发展锦上添花, 但其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也迫切地要求我们进行深刻的反思。迷失的年轻一代、扭曲的青春追求以及简单化、游戏化倾向等都需要我们正视并去解决, 但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是发展中的事物必然要面临的窘境, 而网络文学发展的自我调节以及多数作者的努力, 网络文学将给予我们精神世界更多正能量。

参考文献

[1]袁月华.对我国网络小说发展与创新的思考[J].青海师专学报, 2006.

[2]宋辉, 赖大仁.文学生产的麦当劳化和网络化[J].文艺评论, 2000.

[3]曾少武.杜军.90后青年学生的网络小说阅读心理[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4]涂绪谋.论网络穿越小说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2011.07.

[5]吕幼安.论小说题材中的审美个性[J].江汉大学学报, 2004.

[6]杨燕.浅谈网络小说的负面效应[J].文学教育, 2008.

[7]于洋, 汤爱丽, 李俊.文学网景网络文学的自由境界[M].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

[8]陈定家.比特之境:网络时代的文学生产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

青春题材网络小说 篇2

十三岁·陌生

十三岁的我们,背着空荡荡的书包,箭步如飞地跑进这样一个陌生的校园。但是刚刚步入青春的活力四射的我们,却也可以在一天内熟悉了全班所有的同学,可以立马称兄道弟。把班级里的每一个人都变成自己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原来十三岁,也是一个活力四射的岁月。

十四岁·无畏

这时的我们,就像初生的牛犊,天不怕地不怕。有时会在上课无聊时偷偷揪下前位女同学的一根头发,有时也会和同桌玩一些极其幼稚的游戏,像抛硬币,然后看正反,再打手,不过在那时却觉得很有趣。十四岁,我们懂什么?我们只会在安静闲逸的午后,望着太阳炙烤着的操场,无畏地幻想自己大学的生活,然后在美丽,甜蜜中度过午休时光。

十五岁·了解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慢慢长大,真正地了解谁是自己真正的朋友,这样的朋友,并不是在一起有着说不完的话题,而是在一起就算不说话,也不会感到尴尬。我们渐渐了解老师对自己的苦心,不再与他们作对。这时,我们也会在心底怀念着某人,伴着心底那段最纯真的感情,度过这段羞涩的青春。

十六岁·迷茫

已经步入初四的我们,学会了感谢身边的每一个人,我们有的只是聚在一起胡闹一番,然后各自回家。我们有时也会很迷茫,对自己的未来不确定,也会没有信心,经历了离别,也学会了珍惜。

青春题材网络小说 篇3

一、题材分类:标准纷繁

网络青春小说从产生到发展都是借助了网络这个媒体, 而网络本身又具备虚拟行这一特点, 所以不同网站下的青春小说的分类都带有其网站创建者、管理者、编辑的主观因素, 因而网络青春小说的分类因网站而不同。总的来说, 网络青春小说并没有固定的分类标准, 为了方便不同阅读趣味的读者找书, 各大文学网站基本是按照各自对于写作题材的理解进行类别划分, 添加标签, 以便搜索链接。且看下面七个综合排名较强的正版文学网站的分类方式 (一些不属于网络青春小说的不在此列出) :

起点:玄幻、奇幻、武侠、仙侠、都市、青春、历史、军事、游戏、竞技、科幻、灵异、同人

红袖添香: (言情小说) 穿越时空、总裁豪门、古典架空、玄幻仙侠、青春校园、都市高干、白领职场、女尊王朝、耽美同人、魔法幻情、台湾言情; ( 幻侠小说 ) 玄幻奇幻、都市情感、悬疑小说、科幻小说、网游小说、武侠仙侠、惊悚小说、历史小说、军事小说) ;经典小说 (商场小说、官场小说、婚姻家庭、职场励志、纪实文学、乡土文学

小说阅读网:奇幻小说、武侠仙侠、网游小说、历史军事、灵异推理、都市小说、古代言情、总裁豪门、穿越小说、仙侠魔幻、校园小说、同人小说、魔幻传奇

潇湘书院:穿越、架空、历史、都市、青春、豪门、魔幻、玄幻、异能、耽美

晋江文学城 (原创言情站) :古言武侠、都市言情、古代穿越、科幻悬疑网游; (耽美同人站) :现代耽美、古代耽美、百合、同人耽美、同人言情动漫、同人言情小说影视纵横中文网:奇幻、玄幻、武侠、仙侠、历史、军事、都市、娱乐、竞技、同人、科幻、游戏、悬疑、灵异

言情小说吧:豪门总裁、都市高干、穿越架空、仙侠·幻情、纯爱·耽美、职场·励志、宫廷斗争、种田重生、青春·校园、灵异·恐怖、综合其他、言情小本

小说排行榜:玄幻、奇幻、武侠、仙侠、都市、言情、历史、军事、游戏、竞技、科幻、灵异、悬疑、同人

正如宋玉霞所分析的, “从以上题材类别看, 各网站分类的方式不一致, 名称也不统一, 即使是同一网站内部, 分类的标准也并不统一。如果细究起来, 这种分类方式并不十分严谨, 有些以时间为分类为标准, 如划分古代言情、现代言情;有些以中外文化背景为标准, 如玄幻和奇幻;有些以小说发生的环境背景为标准, 如都市情感、青春校园、豪门、婚姻职场;有些以约定俗成的网络小说要素为标准, 如穿越、架空、玄幻、异能、网游、同人、女尊等等”。

的确, 上述不同网站的分类方式错综交织, 有些是内容重叠, 例如起点中文网、潇湘书院都有“都市”与“青春”这两个类型, 其中, “都市”类型中主要讲述年轻人大学毕业后在都市中奋斗的题材也可以归为“青春”类, 也是属于青春的故事, 而直接归类为“青春”的也有一部分是都市生活的。而有些网络小说写的是主人公的成长过程, 既写了大学校园生活, 又写了都市职场的, 这一类应该归为“都市”还是“青春”呢?例如《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辛夷坞“暖伤青春”系列小说, 讲述大学女生郑微莫名其妙被断了与青梅竹马的联系, 在大学里重新开始了一份恋情, 但也以男孩的出国破碎, 进入社会后郑微与两个男孩重逢, 两个男孩重新对其展开追求, 郑微也陷入情感抉择的故事。由此亦可以理解网络小说为何分类错综交织了——是因为其跨越的阶段、包括的内容复杂, 并非一个标准单一的类型可以划分的。

二、题材类型:丰富多样

网络小说题材广泛, 蓝爱国曾这样划分题材类型, “可以大致分为:言情、都市、幻想、军事、推理、游戏、历史、同人耽美、竞技九大类别”这些分类看似杂乱无章, 但熟悉网络小说的读者却一眼就能判断这些类型之间的最大不同, 找出自己感兴趣的类型, 而网络小说写手们也能根据自己的写作题材把所写的小说归为哪一类。网络青春小说, 之所以有众多的类型, 是因为在大多数的小说中所发生的事情多是在“青春”阶段的, 就上面所提到的九大类别来看, 无论是在中校园的学生 (言情类) 、都市中的女强人 (都市类) , 还是穿越到古代市井种田重生、宫廷中卷入宫斗 (历史类) , 无论是在战争中成为英雄 (军事类) , 还是在江湖化身为大侠, 无论是奇幻中的神人鬼三界 (幻想类) , 还是查案推理中的曲折迷离 (推理类) 等等这些故事都是由年轻的人带着一颗年轻的心去演绎。

网络青春小说在大多数的读者眼里, 就像市场上的菜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任人挑任人选, 蔬菜类里有瓜类, 瓜类里又有丝瓜、南瓜、茄瓜等, 即每一个大的分类中有更多小的分类。例如在潇湘书院, 当你搜索“青春”这个类型时, 就会出现一系列小说, 而每一部小说都有更详细的标签, 让你了解到更完整的题材。

例如《错上黑老大》的标签是:青春 / 现代 / 诙谐搞笑 / 搞笑, 豪门, 宠文, 黑帮, 爽文, 女强;《市长, 我爱你》的标签是青春 / 现代 / 正剧 / 高干, 总裁, 婚姻、专情, 小三, 契约;《重生复仇千金》的标签是青春/现代/轻松小白/豪门, 异能, 重生, 复仇, 高干, 腹黑。“青春”是这些小说共同的元素, 即它们都是典型的网络青春小说, 但分类却可以非常丰富而细致。

通过这些这么详细的标签, 我们几乎可以猜想到该小说主要讲述的故事发生的背景、人物, 甚至连小说的中心塑造人物形象也能猜到八九分, 例如《重生复仇千金》的标签中有“高干”“腹黑”这两个词语, 这透露着小说中的女主角或男主角或两人是一个当高官或高官的儿女, 表里不一的冷酷、有心计。从这些大大小小的分类中, 可想而知网络青春小说的题材是多么的丰富多彩。而通过这些丰富多样的类型也有利于读者辨别不同的题材的网络青春小说, 为他们寻找到最想要的读物提供一索引途径。

三、题材特征:大众化与边缘化

对于当下的网络青春小说的题材, 有网友吐槽说是千篇一律, 其大众化是显而易见的。而又因为假如选择的题材具有大众性, 可以满足某一群体普遍的阅读需求, 便能比较持久地受写手和读者的欢迎, 所以大众化小说层出不穷。而现在网络青春小说题材的大众化最明显的两处表现在:一、性别式大众化, 即“男频”与“女频”中的读物在各自领域中有各自的特色;二、故事式大众化, 即同一故事原型, 用不同的情节不同的手法等加工成不同的小说。

(一) 性别式大众化。同一性别的读者会有类似的阅读需求, 所以形成了男性读物、女性读物 (即“男频”“女频”) 两大类网络青春小说。就用女生与男生所感兴趣的穿越小说与玄幻小说作为例子分别分析一下。穿越小说备受女生的欢迎, 从早期的席娟的《交错时光的爱恋》、黄易的《寻秦记》到最近的金子的《梦回大清》、桐华的《步步惊心》等便是最好的范例。即使是大同小异的穿越小说, 点击率依然非常高, 女读者们依然热衷, 仿佛百读不厌。相对而言, 玄幻小说则是名副其实的男生的“心头好”。从萧鼎的《诛仙》开始, 再到唐家三少的《斗罗大陆》、天蚕土豆《斗破苍穹》, 到现在, 玄幻依然是各类网络小说阅读网点击率依然名列前茅。以起点为例, 该网站的“月票PK榜” (截止到2013年4月27日) 排行前三名的都是玄幻小说, 《武动乾坤》《莽荒纪》《光明纪元》, 点击率分别是59038923、27963442、12070720, 数字惊人。

(二) 故事式大众化。很多网络青春小说都有着大同小异的故事架构, 然后不同的写手改了一下时间、地点、人物等, 运用了写作的原理甚至一些小技巧, 便能把原有的小说翻新一遍, 就比如一间房子, 每次用不同颜色粉刷一下, 给人的感觉便是焕然一新。例如穿越小说, 同是要达到穿越的效果, 但写手则各显神通制造出不同的穿越的方式与途径。《木槿花西月锦绣》穿越现场是这样的“一阵尖锐的车鸣, 一片强烈的灯光, 使她本能抬手遮挡那光芒, 恍惚中听到长安疯狂的叫声, 然而无尽地黑暗向她袭来。”《步步惊心》的穿越现场是“张小文从阳台上把沉重的梯子一点点挪到浴室, 试了试平衡, 小心翼翼上了梯子, 突然脚一滑, ‘啊’的一声惊叫, 身子后仰重重摔倒在瓷砖地上, 一动不动。”《金风玉露》的穿越现场是“她想呼吸, 她想挣扎, 可换来的, 却是江水汹涌的灌入她的口鼻, 呛入她的肺部。窒息, 令她感觉胸膛里像被万根以上的钢针反复扎着, 痛不可挡。同时, 似乎有莫名的力量, 把她拖到江水深处。”一般是在现实中不小心出车祸、滑下梯子、溺水等意外事故, 或不小心碰到某个穿越的媒介或契机。而一旦穿越到古代, 就多是穿越到清朝或明朝, 成为古代的一位才貌双全的女子, 一不小心又进了宫, 卷入宫廷的勾心斗角中, 而这个过程一般都曲折动人、惊心动魄, 又再演绎披着新装的大众化故事。而且一旦某一种题材流行开来, 读者们绝不是三分钟热度, 而是十分的热爱, 一路追捧各种类似的小说, 一看再看。再如“都市”题材的小说, 也容易吸引到读者, 变得大众化。这一是因为在都市生活的群体因其相似的环境相似的故事能在小说找到共鸣感, 二是因为非都市生活群体因为好奇或向往都市生活而关注小说来满足现实中的缺失。网络青春小说的大众化是其发展的趋向, 但经典的元素不会突然在时间中流失, 就好像酒没有变, 变的是装旧酒的瓶子, 依然有络绎不绝的人来光临。

在网络青春小说大众化的同时, 亦有不少写手意识到这一问题, 便追求创新, 力求标新立异, 于是形成了网络青春小说的题材的边缘化。所谓边缘化是指向人或事物发展主流的反方向移动、变化, 非中心、非主流, 关注的不是整体, 而是个体, 不是主流, 而是支流。边缘化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小说内容的反潮流, 二是小说思想感情反主流。 (一) 小说内容的反潮流, 仔细观察一下各小说阅读网页便能找到其蛛丝马迹。在科技昌明的今天, 大家的目光主要停留在大城市, 所以“都市”题材被炒得热火朝天, 而网络青春小说新兴的一种题材“种田”, 不是塑造了科技发达的新型的农民形象, 就是穿越到农耕时代, 做了地主或地主婆。再看, 我们理想的职业是医生、作家、教师、公务员等才是符合潮流的, 但一部网络青春小说《天才相师》, 在起点中点击率为19219063, 同时被印刷出版, 在信奉马克思主义的21世纪竟然还有这么多人热衷“相术”, 相师也得到那么多人的认同。这一种边缘化的反潮流的内容的题材, 其实带领读者去了解更多平日少接触的领域, 开拓了读者的眼界。

(三) 小说思想感情反主流。网络青春小说思想感情反主流具体表现关注了更多被忽视或被轻视的群体。而这被忽视或轻视的群体包括生活中的情妇、小三, 也包括小说中的非主角人物。自由行走所写的《第三种爱情》颠覆了人们对情妇深恶痛绝的感情, 还让人们同情上了主角邹雨, 甚至理解了地下情的无奈与疼痛。还有匪我思存所著的《千山暮雪》中的童雪是不折不扣的小三, 男主角莫绍谦为借慕家之力拯救家业, 早已被迫与慕氏千金慕咏飞结婚, 为复仇保养了仇人之女, 在百般折磨童雪之中却逐渐动了真感情。更有趣的一种现象是, 写手关注了小说中的某一非主角人物, 把“男二” (第二男主角) 或“女二” (第二女主角) 扶正了, 最后得到了女主角或男主角的爱。例如“春天不开花”写的《杯具女王》, 因为上一辈的怨仇, 秦然有预谋地接近童颜, 顺利地使童家家破人亡之后, 两人离婚。五年后, 童颜带着她的孩子回国继续艰难地生活着, 一男性卓正扬追随在童颜身边, 帮助她, 而秦然亦放不下童颜。最后, 童雪选择与卓正扬在一起, 秦然依然处于深深的愧疚之中。很明显, 从小说的故事架构以及在人物上所花的笔墨来看, 秦然当属第一男主角, 但小说却让第二男主角卓正扬与女主角童颜修成了正果, 似乎在为许许多多部小说中条件很优秀、对女主角很好却始终得不到女主角的所有第二男主角鸣不平, 为第二男主角改变了悲剧的命运。这颠覆了大众的价值观, 也是网络青春小说题材边缘化的一种表现。

四、结语

当下网络文学的研究越来越丰富, 网络青春小说题材的研究也是其中的一部分。本文在散布在各网站中茫茫的小说海中, 以网络青春小说为对象, 把它的题材分门别类, 归纳总结出题材的类型与特征。其题材分类的错综交织、题材类型的丰富多样既是网络青春小说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也是网络青春小说发展的源泉中的支流。而题材的大众化与边缘化这两大特征, 则既体现了网络文学发展的主导方向与力量, 又尊重了“小人物”“小思想”, 即体现了人本思想。我们有理由相信, 网络青春小说的发展是向前的, 而题材类型与特征将不断更新, 同时也留下更多的依据让研究更深一层。

摘要:文章从错综交织的题材分类、丰富多样的题材类型和大众化与边缘化这三方面分析论证了网络青春小说题材的主要类型与特征。

关键词:青春小说,题材分类,题材类型,题材特征

参考文献

[1]欧阳友权.主持人语[J].创作与评论, 2012.

[2]金春平.网络青春小说写作艺术特征初探[J].小说创作, 2013.

[3]宋玉霞.网络女性小说研究[D].兰州大学学报.2012.

青春励志题材电影 篇4

剧情简介:多组校园欺凌事件,打破了5位主角本应该美好的青春校园生活。齐铭清俊帅气,是人人称颂的优等生,而易遥却是大家口中的“赔钱货”。两人一同长大,感情很好。而这一切,在转学生唐小米出现之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流言成了毁人利器,处处对易遥进行刁难,易遥的生活开始陷入黑暗,遭受各类残酷欺凌。顾森西教会易遥对校园暴力进行反击,他的出现给了易遥一丝曙光。可阴差阳错,顾森湘的意外却将她再度推入黑暗。当受害者变成施暴者,当看客变成助推,在这一场名为“玩笑”的闹剧中,没有旁观者,只有施暴者。

影片评价:该片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首次直面“”校园霸凌“”这个值得引起大众关注的社会问题,为国产青春片拓宽了题材,也让观众对青春片多了一些沉重的思考。该片的意义也在于能让更多人不再选择霸凌,让受害者有勇气反抗,让沉默者不再冷眼旁观,让学校和家庭更加关注,让相关法律更加完善 。该片的题材和切入方向,对于之后的青春片很有启发。

青春题材网络小说 篇5

关键词:社会性别,青春题材电影,性别形象

社会性别是指“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 以及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女性或男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这是针对生理性别而下的定义, 主要论证了社会文化建构对两性社会性别形成的重要影响。媒介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正如斯图尔特·霍尔在《文化、传媒和“意识形态效果”》 中指出, 现代传媒的首要文化功能便是选择建构社会知识和社会影响, “大众是通过传媒建构的这类知识和影像来认知世界, 来体味他们曾经经历过的现实生活”。电影作为当下一种受众分布极广的大众传播媒介, 对社会性别建构的影响不可低估。本文对“青春题材电影”的界定, 是指近两年迅速崛起的, 包含校园爱情、青春怀旧等元素的国产青春片, 主要包括 《匆匆那年》 (张一白导演) 、《同桌的你》 (郭帆导演) 、《左耳》 (苏有朋导演) 、《栀子花开》 (何炅导演) 等和赵薇导演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以下简称《致青春》) 等。本文将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 辨析青春题材电影对性别形象塑造的媒介特征呈现, 并考察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成因。

一、青春题材电影的性别形象塑造

社会性别理论认为, 男女两性气质差异主要不是来自生理区别, 而是来自于社会文化。分析发现, 在上述的青春题材电影中对男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 主要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以男性为主人公, 他们是整部影片的中心和亮点, 这主要表现在男性导演的作品中。首先, 把男性塑造成阳光、帅气、 魅力十足的形象, 人气聚集, 头上光芒四射。例如, 《匆匆那年》 中的陈寻、苏凯;《同桌的你》中的林一;《栀子花开》中的许诺等。其次是极力表现男性的行动能力, 在男女两性关系中, 不是充当居高临下的感情行为主动者, 就是充当女性的“救世主”。《匆匆那年》中的陈寻, 在与女主角方茴的感情关系中, 占据了完全主动的咄咄逼人的位置, 包括在黑板上写下“方茴喜欢陈寻”、校医务室里要求方茴对自己表白的“是”还是 “不是”, 这些都是电影相对于小说原作着意强化的情节。能够充分展现男性刚性魅力的篮球比赛也是影片反复渲染的场面。《栀子花开》中的男主人公则被塑造成女性的“救世主”, 这也是商业主流电影好莱坞电影对男性塑造的方式。偶像小生李易峰饰演的男主人公许诺高大、帅气, 是一名校园乐队主唱。他为帮助因腿伤失去行动能力的女朋友言蹊及她意外身亡的舍友在大学“梦想之夜”毕业晚会上演出“四小天鹅” 芭蕾舞的愿望, 说服乐队的其他三个成员, 在不到一个月时间里, 从零开始苦练芭蕾。在这过程中不仅要忍受训练的辛苦, 更经历了因为放弃主唱可能失去的跟唱片公司签约的机会, 以及乐队成员的误解和放弃配合的种种困难。这些许诺都默默忍受、默默坚持了下来, 最后成功为女主角实现了愿望。这样一个“好男人”的形象, 也让影片的光环聚集在他身上, 而使男性成为影片的中心和亮点。相对于男性是整部影片的中心和亮点, 女性形象却显得平淡许多。她们或者被塑造成符合男权社会传统审美标准的形象, 她们的主要形象特点是美丽、温柔、顺从、被动, 如《匆匆那年》中的方茴、《同桌的你》 中的周小栀、《左耳》中的李珥;或者被塑造成男性情欲投射的对象, 如《匆匆那年》中的沈晓棠。其次, 无论是哪种女性形象, 影片对她们的精神世界都极少刻画, 她们很少发出自己的声音, 她们要么是感情和思想上的被动接受者, 最突出的是 《匆匆那年》中的方茴;要么是男性世界里的被保护者, 如《栀子花开》中的女主角言蹊。

在男性的权威叙事下, 男性的成功、自信与女性的“失语”也同样形成了鲜明对比。尤其在《匆匆那年》中, 无论是男一号陈寻还是男二号苏凯, 甚至是曾经追求林嘉茉失败的赵烨最后都以事业爱情双丰收的美满结局来凸显男性的成功。影片以赵烨婚礼现场作为现在的时空来串联起过去的时空, 在这个时空里, 我们看到的是成功的男人和失意的女人: 小有成就的高级分析师陈寻、银行副处长苏凯、英国留学归来的乔燃、婚庆公司老总赵烨;比起男性的成功, 女主角要么是缺席者, 要么是落寞者或“失语”者。关于方茴, 影片只在最后交代了她在法国读书, 对她的学习、生活现状影片并没有交代, 只展现给观众一个沉默凄美的笑容。而来参加婚礼的林嘉茉, 影片对她的社会角色交代也很模糊, 感情方面编导赋予她的是仍然形单影只, 一败涂地。《同桌的你》中, 影片一开场, 编导就用横移和仰拍镜头对美国标志性景点和建筑进行了全景式扫描, 画外音是男主角林一洋溢着自豪之情的成功自白, “我来这 (美国) 十年了, 十年来, 我总是一帆风顺, 一鸣惊人, 混得一家体面的大公司, 幸得一群温文尔雅的同事, 远见卓识的我, 在纽约二环外, 买下了地铁旁一套安静的大三居, 还有一个未婚妻, 总是那样知书达理, 每天早晨, 我都开着加长的大Limp上班, 哪怕是早餐, 也必须是在顶级的米其林七星餐厅就餐。”而《同桌的你》周小栀曾在大学校园里跟林一一起努力、奋斗, 后来林一一举获得美国留学资格, 周小栀却多次努力未果, 两人迫于现实分开。观众看到周小栀的最后结果是嫁为人妇, 至于对她的职业、社会角色, 影片都没有涉及, 即跟方茴、 林嘉茉等女性一样被省略了社会地位。可以看出, 在男性中心世界里, 女性只有性别, 而不是作为一个跟男性一样独立的、 具有社会性的人而存在, 女性的主体性被男性霸权消解了。

赵薇执导的《致青春》是其中唯一一部由女性导演的青春题材片。跟男性导演塑造的被动、沉默、顺从的女性形象不同, 影片塑造了以郑微、阮莞、朱小北、黎维娟四名大学舍友为主角的女性形象, 构建她们的心理过程, 透视她们的人生成长, 描写她们身上特立独行的勇气和对男性的审视。尤以一号女主角“玉面小飞龙”郑微最突出, 杨子珊饰演的郑微形象活泼富有朝气、性格独立、敢爱敢恨, 能动性选择自己的命运。 她勇敢追求自己心目中的爱情, 最后发现自己所爱的人陈孝正的懦弱和不堪后, 拒绝了陈孝正的重新追求而宁可孑然一身。她对陈孝正说:“我曾经以为没有你的爱我会死, 其实爱情死不了人, 它只会在最疼的地方扎上一针。”这是一句响亮的女性宣言, 告别了以往把爱情 (男性) 视为生命全部的传统女性心理, 表现出新时代女性精神的独立性、主体性。在职场上, 她也成长为一个干练的白领丽人, 影片中有一个长镜头: 公司里, 从第一个员工跟郑微打招呼开始, 郑微穿过公司员工工作大厅, 一路上都有员工跟郑微打招呼, 一直到郑微要批评的那个员工的位置, 摄影机一路跟踪郑微身穿职业装的干练背影。这个长镜头将郑微的干练以及在公司里的地位、人气精彩地展现出来。相比之下, 编导通过女性的视角对男性进行审视, 去掉了男性形象的光环, 把男性还原为现实中的怯弱男人。例如, 通过郑微的视角展现了男主角陈孝正、林静内心的怯弱。赵又廷饰演的陈孝正学习成绩优秀, 却缺乏男人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为了个人赴美留学的前途放弃了与郑微的爱情, 又为了得到在美国的绿卡违心与不爱的人结婚而导致婚姻失败。编导设置了杨澜电视访谈节目的环节, 强化了女性及公众视角下男性的失败, 正如陈孝正在接受访谈时所说: “我事业的成功是用我做人的失败换来的。”韩庚饰演的林静是郑微青梅竹马的初恋, 他同样深爱着郑微, 但由于父辈的原因, 没有勇气面对与郑微的感情, 影片中的他总是躲在一个角落里默默地注视着郑微, 这使他最后也错过了与郑微的缘分。 阮莞的男朋友赵世永更是一个怯于担当的“小男人”形象, 他呈现给观众的是一个总被女性照顾的角色, 因此被阮莞舍友笑称他为阮莞的“小男朋友”。影片中他导致别的女生怀孕而前来请求阮莞原谅, 这是小说原作里没有的情节, 在招待所房间门口, 摄像机跟随阮莞的视线, 将镜头对准了蜷缩在角落里的他, 强化了他感情道德缺失的猥琐形象, 而后他抱着阮莞的大腿痛哭流涕, 与阮莞的冷静、大度形成鲜明对比, 更是将他的怯弱与不堪表现了出来。大学毕业后, 出于对父母的依赖和唯命是从, 他对自己与阮莞之间多年的感情始终没有勇气承诺, 导致了最终的悲剧结局。

二、性别视角与社会性别建构

以上分析至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看问题的角度:这些有着貌似相近校园爱情和青春感伤的青春电影, 在人物塑造策略上, 呈现出不同的性别立场。从创作者的角度, 恰可以从导演性别来进行划分, 男性导演的青春叙事策略中, 仍遵循了传统性别文化中“男强女弱”、“男主女从”的角色定位;女性导演的青春电影则表现出觉醒的女性主体意识, 即以女性为主人公, 摆脱“男强女弱”、“男尊女卑”的性别刻板印象, 描写女性特立独行的勇气, 以女性视点揭示在男权文化下捍卫尊严的女性主体性。这就涉及“性别视角”差异的问题。“视角”是叙事学的一个重要术语, 是指叙事者组织安排故事内容的角度。视角的选择表达了叙事者对所叙事件、人物的价值立场和情感取向。除生活体验等外, 性别意识也是一个决定叙事者叙事视角差异的因素。叙事者从他们不同的性别意识出发, 对其作品中的人物进行社会性别建构。而性别视角的表现来自于浓重的社会和历史、文化语境的制约, 男性视角的存在与男权制的存在是息息相关的。自古以来, 在长期以男性为主导的经济社会中, “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的父权制性别体系对男女的气质和特性设定, 《敬慎》中提供了形象的说法: “阴阳殊性, 男女异行。阳以刚为德, 阴以柔为用;男以强为贵, 女以弱为美。”传统的性别文化给女性带来了很多不公平的待遇, 长期以来制约了女性的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西方女权主义理论兴起, 女性解放运动不断深入, 尤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 国家从政策上赋予男女社会地位平等、同工同酬, 中国女性地位明显提高, 在理论上基本实现了与男性平等的地位。但种种事实表明, 在现实中, 尤其在文化层面, 男性本位的传统价值观念仍在延续。在当前全媒体时代, 无处不在的媒介传播为社会性别建构提供了影响力巨大的社会舆论环境。“把关人”的社会性别意识对媒介如何建构和表现两性起着重要作用。诚然, “把关人”的性别并不是作品性别态度的决定性因素, 关键还是在于“把关人”本身的性别态度。但从本案例来看, 作为电影“把关人”的导演, 男性导演的性别意识仍无法僭越男权社会秩序的局限, 导致女性意识或女性经验在某种程度上被其男性意识所阉割。而女性导演赵薇以独特的“内聚焦”叙述视角表现了她清醒的女性性别意识, 这使她能从女性的角度去观察女性, 充分表现女性的主体性。当然, 提倡女性的主体性, 并不是要站到男性的对立面, 更不是要贬抑男性, 而是要摆脱“男性中心”的传统观念的束缚, 建立男女平等的性别意识, 男女形成平等合作互补的性别关系。媒体文化创造权仍主要掌握在男性手中, 他们始终控制着对作品的叙事权和阐释权;女性处于决策层的“边缘地位”, 使女性很难有机会发出自己的声音, 女性的表达方式被男权媒介所遮蔽。这对于从思想意识、文化形态方面真正实现男女平等是不利的。

三、结语

青春题材网络小说 篇6

近年来,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审美需求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影视文化消费成为大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作品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在推动大众文化前进与流行的同时,呈现出越来越重的大众审美倾向,自从电影诞生以来,由于它的生产和传播是以现代视听科技为基础,同时,电影的制作、营销和影响力体现了它作为大众文化审美标杆的重要性,特别是那些获得大众的好评的电影都代表了当下主流认同的审美走向和思想观点,其中,青春怀旧题材电影在这两年的电影市场上中占有越来越多的关注度,这类题材电影的故事内容和情节大部分都在追忆青春、怀旧经典,受众范围十分广泛,越发具有发展势头,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明星是票房首要保障

人气明星的高知名度对于电影票房的贡献是不可否认的,在现代社会,拍电影更倾向于是一种审美与商业相结合的商业行为,在电影上映前就会通过各种方法吸引到大众的眼球,如电影《何以笙箫默》中就有黄晓明、杨幂等几位明星的出演,他们的合作和新闻从选角的初期到电影上映一直话题不断,不仅仅是演员,明星担任导演和制片人的噱头也会为电影赢得一定的票房收入,如电影《致青春》就因为赵薇的执导而赢得媒体的关注,不论明星的表现是否与电影的质量成正比,都证明了知名度高的导演、明星的出演无疑是一个成功的商业电影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二)情感慰藉的需要

青春怀旧题材电影顾名思义就是以怀旧青春为主题的电影类型,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这种题材的电影不仅可以给人们带来情感慰籍,还可以给当下的人们一个警醒,就是要珍惜当下、勿忘初心。这类影片的故事情节和内容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点,都会着重渲染主人公在学生时代与成人后的转变,从而表达对过去惋惜不舍的情感,引起观众的共鸣,传达出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鼓励当代人应该活在当下、乐于挑战。

(三)追忆青春、怀旧成风

怀旧是一种情怀,同时也是大众文化中的一个典型的情感表达,随着近年来复古风的兴起,怀旧与商业结合在一起,带着怀旧主题的各种商业电影也呈现出新的姿态,表现在会遵循大众的审美需求和市场的走向进行投资和制作,在现代产业和商业利益的推动下,从一种个人的情绪感染转变成一种社会群体性的情感追忆氛围,甚至形成一种社会风潮。当今社会流行的怀旧风潮,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的目的以及现代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构成了青春怀旧题材电影在大众文化中兴盛的原因。

二、青春怀旧题材电影的特征

(一)商业化特征

青春怀旧题材电影和其他类型的大众商业电影一样,选择商业化道路是青春怀旧题材电影的一个成功因素,为了获得电影市场的成功,一切向市场看齐,都是以争取票房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进行投资制作的,青春怀旧题材电影把大众审美需求倾向作为首要的选择标准,商业化特征的表现在于最大程度的符合大众的审美趋势,紧跟时代的潮流变化,获得高票房和大众媒体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带来了电影市场的巨大成功,也能形成对各种衍生商品市场的利益推动,促使怀旧风潮持续升温。

(二)类型化特征

在电影市场中,各种类型电影的区分决定了这类电影是否能够搏人眼球,也刺激消费者对于观看此种影片类型的选择欲望,青春怀旧题材电影的着重点就在于“青春”二字,其类型化特征主要就表现在故事内容能够深深触动着人们的怀旧情感,会联想带青春时期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带给观众既心动又惋惜失落的感受。校园、师生、友情、初恋成为了青春怀旧题材电影独一无二的标签,也是吸引观众的一大法宝,如近年来大热的《匆匆那年》《我的少女时代》等,都以学生到成人之间的转变为切入点,重点讲述了以学生时代为影片背景的内容,而且都把主人公们成人后的迷失与迷茫作为贯穿影片的主线,让观众的观影的同时,能从影片中找到当年的自己,也可以以这种方式纪念过去曾经失去的美好回忆。

(三)世俗化特征

青春怀旧题材电影的兴起有利也有弊,除了给现代产业带出了无限商机,也难免落入俗套,形成机械化的输出形式,不利于影片质量的提高。从叙事情节上看,主人公之间的感情纠葛是主要的表现内容,通常都会出现三角恋、出国、失恋、分手等等情节,虽然在叙事方式上是采用小故事代替大篇幅的形式,但是重复利用会容易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的负面评价,电影的主要消费人群是来自80、90后,这类人群往往是处于事业上升起或者刚刚走向社会,挑战与机遇并存,对于生活与工作中的压力无处释放,容易怀念过去单纯轻松的学生时代等等,于是,电影投资者正是利用了消费者容易被校园时光所触动的心理特点,纷纷对这类电影进行投资制作,也导致了这类青春怀旧题材电影落入俗套。

三、青春怀旧题材电影的审美功能

(一)心理宣泄功能

对于大部分消费者来说,青春怀旧题材电影是他们释放生活与工作压力的一种方式,尤其对于80、90后来说,人们总是愿意去怀念某些得不到或者回不去的事物,对于观影者来说,他们一方面是希望能够从影片中找到当年的自己,另一方面,也希望从影片中得到在当时所失去的东西。例如,在影片中出现某一年代标志性的事件或潮流,《那些年》中的大地震,《致青春》经典歌曲《红日》的出现,或者某种感同身受的桥段,如递情书、暗恋、追星等情节,都能够让观众在生动有趣的故事中得到放松,达到释放心理压力的目的,在人的青春期这一个成长阶段,人们都会经历许多难以忘怀的第一次,然而出了社会之后环境的巨大反差会让人觉得无所适从,所以,青春怀旧题材电影把这些或开心或遗憾的“第一次”重演,勾起回忆,引起观众的共鸣,实现社会群体的主流认同。

(二)意识形态教化功能

大众文化下的青春怀旧题材电影,拥有着固定的受众群体,同时也对这些受众群体产生意识形态教化的影响,人们可以从中找出合适的解决方法以及形成相对积极的情感认知,这包括正面和负面的两个作用。正面的作用表现在于能够提高观众的审美能力,满足观众的审美享受,这主要表现在电影中的服装、道具等等的精心安排都会让观众第一时间感受到电影所处的时代环境,符合他们的审美需求和期待视野,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观众的意识形态教化,然而,也存在着负面的影响,例如,在电影《我的少女时代》中面对老板的无情压迫,主人公选择在面前霸气地递交辞职信这一举动,虽然一方面可以表达出主人公重新获得自由的情感,让观众得到情绪感染,但是另一方面,对于处在相同环境的观众来说,也许是一种心理暗示和行为参照的对象,也就是说,青春怀旧题材电影可以起到心理疏导的作用,可以让人们回忆过去、回归当下、回到正常的生活工作状态中去。

(三)情感消费功能

青春怀旧题材电影对于大众的情感消费功能,也要借助于文化产业与电影市场机制的影响,特别是对大众提供追忆过去、怀念美好的文化服务,实质上是通过贴上怀旧标签的商业手段获得经济利益,是通过市场运作来实现的,因此,青春怀旧题材类型电影对于大众的情感消费体验,也需要遵循市场运营的规则来加以运作,随着大众文化中怀旧风潮的盛行,带动了各行各业衍生品的商业消费,现如今,贴上怀旧标签的各种商品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由于共同的时代记忆和情感诉求所带来的大众群体性的文化认同,从而被消费者所接受,甚至成为了一种现实需求时,商机也就随之而来了。例如,电影《致青春》的成功虽然少不了媒体的包装和炒作,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成功成为了青春怀旧题材电影的一个标杆,引起了大范围的怀旧浪潮,之后上映的一系列类型电影大部分都赢得口碑,也收获了高票房。

(四)社会性功能

人类的社会是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的群体性组织,是需要维护和建设的,但是现代社会越来越紧张的生活与网络科技、通讯工具的快速发展,容易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得疏远和微妙,青春怀旧题材电影、一方面能够提高观众的审美品位,准确的把握市场走向,紧跟时代潮流走向,另一方面,通过对过去发生的人事物的细致描写,会比较容易让观众产生怀旧心理,从似曾相识的电影情节中联想到现实生活中所忽视的人际关系的维护,青春怀旧题材电影所产生的余韵比较持久,许多观众的看完这类型电影后,会重新反思自身和周围的一切,从而对现有的生活状态进行重构,产生重新建立或恢复自己人际圈子的意识,找到更好更安稳的生活状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青春怀旧题材电影能够对人们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进行重构,在比较短暂的时期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并对人们所处的社会结构产生影响。

四、小结

在现代社会,怀旧风潮上升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而应运而生的青春怀旧题材电影作为一种商业产品的同时,也是一种大众的审美工具,通过这几种相互交叉渗透的审美功能的分析,可以在满足观众审美体验的同时,也反映出它作为一种为大众而生、因大众而生的产业化商品所带来的群体性的文化风向标,以一种复古翻新的形式更加成熟的表现出其中的审美功能。

摘要:在现代社会大众文化流行的背景下,作为其重要部分的影视文化呈现出越来越重的大众文化色彩,越来越受到关注,其中的青春怀旧题材电影也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近年来,随着内地涌现的如《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匆匆那年》《我的少女时代》等一批青春怀旧题材电影,在赢得社会关注度的同时也得到了高票房的收益,改变了人们的审美习惯和潮流走向,所以,本文在大众文化的语境下,对青春怀旧题材电影的审美功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大众文化,青春怀旧题材电影,审美功能

参考文献

[1]朱沁.新媒体语境中大众文化新趋势[J].今传媒,2015(8).

[2]陈旭光.大众、大众文化与电影的“大众文化化”[J].艺术百家,2013(3).

青春题材网络小说 篇7

《笨花》继承了革命历史题材小说重要的精神资源和文化资源, 也找到了适合这一内容表达的完美形式, 以革命的历史观念和方法来表现二十世纪上半叶波澜壮阔民族革命和抗日战争, 使人们再一次重温了半个世纪以前的军阀混战、阶级矛盾、民族危机和文化挑战的风云史。与梁斌的《红旗谱》相近, 《笨花》也是一部以鲜明的政治立场来反映中国民主革命和冀中敌后抗日斗争的乡村画卷, 描写冀中农民在甲午风云后的生存现实和参与抗战后的命运历程。冀中在抗日战争初期是敌占区, 抗日的形势十分严峻。正是燕赵文化精髓的承传和党的正确领导, 使笨花人在民族灾难面前空前的觉醒, 笨花人深明大义, 没有国家的前途, 就没有个人的前途。他们在在党的领导下, 坚韧、智慧、机智、英勇的在敌后与日伪斗争, 各尽所能的为夺取抗战的胜利尽着自己的力量。但《笨花》中的“英雄人物”是退去了传统题材的神秘光环的现实中的“英雄”, 铁凝努力挖掘出了蕴藏在人民群众之中的正义力量和英雄性格, 以向氏家族为首的一群“中国凡人”承担着演绎中国革命大历史的使命:旧军人向喜识破了日本人请他出山的阴谋, 支持两个儿子到抗日根据地, 宁愿回到笨花老家做一名大粪厂的经理, 最后为救自己的同胞与日本鬼子同归于尽;儿子向文成在国家和民族的危难中, 在自己的家中办起夜校, 向村民传授着文明和救国的道理, 腾出自家的大西屋做后方医院, 在笨花村的抗日斗争中起到重要作用;女儿取灯的断事智慧而冷静, 成为一名优秀的抗日干部, 后被小袄子出卖而惨遭日寇杀害;长孙向武备是一名冀南特区的游击队员, 后来成为太岳抗日根据地一位久经锻炼的领导人;十四岁的弟弟向有备也成为一名八路军的卫生员, 在实际的锻炼中成长。性格“各拧”的西贝时令积极要求进步, 成为尹区长的助理员;平时爱说大话的“瞎话”叔, 为了笨花全村人的利益, 死于日本人的屠刀下;就连走动儿也在笨花的黄昏消失了, 他辞别了家和“幽会”的女人, 去了一个国家民族更需要他的地方, 成为一名抗日的交通员, 象一支黑暗中游走的烛光, 带领那些为民族的生存和希望奔走的人, 到该去的地方———“面对那个纷繁复杂的历史年代的种种艰难的选择, 这群人最终保持了自己的尊严和内心的道德秩序, 揭示了一个民族不屈不挠的耐力和韧性, 这是一个民族的底色.”[2]正是这些普通的农民、乡村知识分子承担着革命的道义和民族的尊严, 在维护日常生活的正义和神圣的民族抗战中, 他们无私的为了国家民族倾其所有、流血牺牲, 那种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崇高精神和道德情操使平凡的生命焕发出强烈的光彩。《笨花》凸现的是在日常化、生活化的厚重叙事, 这种日常生活来自铁凝最真挚的个人体验和家族记忆, 那独具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日常生活叙事极具感染力, 它以独特的审美意蕴成为凝聚人心、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优秀作品, 这使小说超越了传统经典的现实主义叙事的美学命题而达到了真正意义上成熟的“政治小说”, 维护的是主流文学的核心价值体系:作品中以强烈的情感色彩和浪漫的表达, 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显示出了向传统文学的回归, 通过再现历史场景肯定革命的正确性、历史的进步性, 推崇传统道德、弘扬民族正气, 使作品具有震撼人心、催人奋进的力量。

作为一部经典的现实主义作品, 作品具有唯物史观和明确的写作目的, 但并不是传统革命题材的所“强制”写作的那中笼统的“革命史”, 《笨花》无论在“反映生活的真实”还是“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方面都对经典的现实主义的叙事模式有所超越。在人物塑造上, 她超越了“高大全”式的革命英雄塑造及模式化、类型化、概括化的粗线条的叙事框架, 表现出更尊重历史真实、作家主体选择和文学本身规律的新的意识形态的特征, 比如对于向喜这个旧军人的塑造, 她说:“在日本人侵略中国以前, 一般中国百姓的国家观念是淡薄的, 但是日本人来了以后, 民族的凝聚、中华民族的强烈意识、国家的意识在全民当中被唤起了。培育向喜这个人物的过程中, 刚开始我给他设计的不是回到粪场, 我设想他开了一个地下的兵工厂, 造枪的厂, 暗中支持八路军打日本人。我觉得这是戏剧化, 有几分做作的, 不太适合这个人物的归宿和性格的形成。于是我让他后退一步, 就要他去了大粪场, 没有让他和共产党直接合作。他坚决拒绝当汉奸, 他的后代子孙都是共产党, 但是他没有, 他后退一步。我觉得这个是恰如其分的。他回到粪场, 在粪场里和日本人有一场恶战, 最后死在粪池里。”[3]《笨花》中的人物不再是单纯依赖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或历史风云中的简单符码, 而是充满生活智慧和生命质感的。就是在这段血雨腥风的战争岁月中, 铁凝也没有忽略日常生活的暖意, 极具诗意的描绘了一群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他们以“和”为贵的处世姿态、四季的农事、不同的故事和命运, 饶有兴味的描绘了冀中乡村的风土人情、民俗特征, 弥补了传统革命历史小说所缺乏的日常生活的恒久的魅力和诗意, 因为这正是统革命历史题材中常常被遮蔽的生活。传统的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中, 革命的唯一目的和社会主义道德的不断净化演变成一种权威性的宰制力量, 它以排出日常生活和人性的复杂为代价, 与革命无关的情感和欲望, 都被视为“不洁”和不道德的, 爱情和亲情不再成为一种询唤和感召, 战争的正义性被无限夸大为一种人性和道德宣战的实践。就是极具革命浪漫主义的作家孙犁也被战争思维所主宰, 《荷花淀》在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小说不仅反映了抗日战争中, 以对战争中人性美和人性美的歌颂焕发出永恒的艺术魅力。但它依然存在人性的压抑和失落的问题, 小说中的人物被战争需要神圣化和模式化了, 淡化了自然属性和个性自由。

《笨花》既继承了“革命历史小说”的“规定性”, 但又以一种崭新的意识形态理念对传统革命历史中所遮蔽的“日常生活”进行了精彩的、诗意的展现, 用一种饱满温润、准确结实的艺术质地去追求史诗化的思想承载, 铁凝以崭新的革命历史叙事手段弥补和纠正了历史叙事在两个方的偏差:经典的现实主义文学的过度历史化和概念化;后新时期以来文学个人化和私人化方向的极端发展。这是铁凝在新世纪对《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红旗谱》、《风云初记》、《野火春风斗古城》等革命历史经典叙事的回望中做出了世纪性的超越。传统革命题材的小说中因主要写革命斗争的生活而忽视人的生活, 集中表现人在战争中的生活;而《笨花》更多地体现战争中人的生活。因此, 冲破了既定的意识形态模式, 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超越, 抓住了主流文学为革命现代性诉求论证的精髓, 跨越既往社会主义的历史政治遗产与现实中国“和平崛起”之间的鸿沟, 以一个党员作家和文学官员的政治身份完成了主流文学的使命。

摘要:论文将铁凝的《笨花》与传统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进行对比, 指出《笨花》既继承了“革命历史小说”的“规定性”, 但又以一种崭新的意识形态理念对传统革命历史中所遮蔽的“日常生活”进行了精彩的、诗意的展现, 用一种饱满温润、准确结实的艺术质地去追求史诗化的思想承载, 铁凝以崭新的革命历史叙事手段在“反映生活的真实”还是“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方面都对经典的现实主义的叙事模式有所超越。

关键词:“笨花”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日常生活叙事,超越

参考文献

[1]孟繁华:《传媒与文化领导权——当代中国的文化生产与文化认同》,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第182页

[2]铁凝、崔立秋:《笨重与轻盈的奇妙世界——关于铁凝〈笨花〉的对话》, 河北日报2006年1月6日

叶广芩满族题材小说的民俗研究 篇8

一、俗与雅:民俗的书写

叶广芩的满族题材小说, 既展示了人物崇高与卑劣、真实与虚伪、善良与软弱、欢乐与痛苦、智性与惰性并存的复杂人性和贵族精神;又营造出一个充满世俗美感的生活环境和彰显传统文化的精神家园, 使人物的灵魂从浮躁的尘世中得到涤荡与升华。

(一) 俗世里的人物刻画

民俗, 既是民族文化意识的外化表现, 也内化于民族成员的生活之中, 与民族文化心理互相渗透。因此, 文本中关于民俗的书写, 对塑造人物形象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与汉族只承认父系亲属、男权统治的封建观念不同, 满族习俗讲究重视内亲、亲近母系亲属, 对家庭中的女性给予比较尊贵的地位。满族独特的女性文化使叶广芩塑造了许多散发着独特光辉的女性形象。比如《采桑子》中痴迷京剧艺术的大格格、追求爱情离家出走的二格格、献身革命光荣牺牲的三格格, 《豆汁记》中善良守礼的莫姜、《逍遥津》中自尊自立的大秀……特别是《状元媒》、《大登殿》中的母亲 (盘儿) 形象, 敢于抗争、独立自主, 极富人格魅力。母亲是下层旗人的后代, 为了抚养年幼的弟弟成了三十岁的老姑娘。后来无意中被贵族后裔的父亲相中, 成了父亲的填房。洞房花烛之夜, 母亲才知道父亲并非比自己大六岁, 无所畏惧、刚强不屈而又极重名分的母亲不满被欺骗, 大闹洞房, 母亲为了尊严几经周折, 显示出一种独立的人格和可贵的气节。母亲给金家大宅门带来了鲜活的市井气息, 家中一有难事一定是母亲出头露面, 儿女在外闯祸受气, 只有母亲为自家孩子打抱不平;日本宪兵队来家检查, 母亲抵挡周旋, 保护家人, 母亲以生命树立起的坚定信念体现出民族文化精神的可贵之处。

叶广芩笔下的女性形象, 坚强而又善良、忠贞而又自尊, 无论是出身尊贵还是地位低下, 都表现出贵族精神中最稳定的内质, 正是这样的女性, 用柔弱的臂膀承担起了传承民族文化、拯救民族精神的历史重任, 闪耀着可歌可泣、可钦可敬的人性光辉。

(二) 雅境中的文化观照

在传承了千百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 道家、儒家的文化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叶广芩的满族题材小说, 以人物的意识形态 (精神民俗) 来展现文化, 同时文化又构成了人物生活和精神的背景。

在《醉也无聊》中, 五姐夫生于华门长于鼎食, 可他却信奉老庄哲学闲云野鹤般的生活、飘逸洒脱的做派和空灵恬淡的性情。对于道家提倡的清静无为、无所不容的哲学思想和贵族精神中“闲来无事不从容, 睡觉东窗日已红”的人生追求, 叶广芩持批判的态度。但不可否认, 五姐夫的精神主流, 传达出的是一种个体对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 这种追求不是道德的完满, 而是生命的解放, 为此他不惜付出巨大的代价——摆脱外物的束缚、超越世俗的羁绊、恢复朴野的人性。

在《曲罢一声长叹》中, 以“儒”来概括老七舜铨的一生。他是事亲至孝的儿子、是和蔼可亲的兄长、是温良恭谦的君子。在纷乱的时代, 恪守家族的贵族气质和儒家的文化传统, 寄情于琴箫、沉湎于书画, 坚持自己的人格操守。通过舜铨的形象, 叶广芩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信条和“忠”、“孝”、“和”、“德”的人格魅力由衷的赞赏。这种对本民族精神的强烈认同感, 能够有效地防止文化的断裂、超脱世俗的卑污, 成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核心。

二、常与变:民俗的传承与变异

叶广芩的满族题材小说, 既表现出她对往昔岁月贵族旗人精神气质和生活品位的眷恋与认同, 于字里行间营造出一种怀旧的氛围;又在立足于现实的基础上, 探究旗人贵族文化传统的消极意义, 关注这种文化传统在新时期的处境与变动, 并对其在商品经济和市民文化不断挤压下逐渐走向没落的境遇表现出深深的忧虑与无奈。

(一) 温情脉脉的怀旧情结

叶广芩的满族题材小说, 最耐人寻味的部分就是对旗人民俗的怀旧情绪。叶广芩依托对民俗的文学化阐释, 再现了经记忆滤化的过往生活, 表现出她对旗人命运的关怀、气质的欣赏;对家族精神的眷恋;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彰显出一种崇高的人文关怀精神。

学者王元化曾说, “近两百年来京剧在民间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其中所蕴含的道德观念和审美趣味, 影响了不止一代的中国人。”[2]叶广芩在《逍遥津》中塑造了一个男旦钮青雨的形象, 他终日沉迷于京剧之中, 活在戏里、活在旗人优裕洒脱的贵族心态里, 甚至迫于淫威, 成为日本人玩乐的工具, 为人所不齿, 但最后他却以枪杀日本要员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慷慨悲壮。可见, 传统京剧中蕴含的忠孝信义的精神、惩恶扬善的道德观, 就是在这经久不绝地浅吟低唱中潜移默化, 成为老百姓现实生活中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参照。

在《豆汁记》中, 叶广芩写落魄旗人莫姜的起居坐卧无不合乎规矩, 她睡觉安静、说话不紧不慢、走路轻快、目不斜视、嘴角永远微微上挑, 再加上对身外之物的淡漠、恬静随和的性情、以德报怨的行为, 虽出身卑微, 却得到了众人的尊敬。通过莫姜的行为方式, 叶广芩道出了“不以规矩, 不能成方圆;不以六律, 不能正五音”的人生道理。

(二) 真情守望中的全面突围

叶广芩的满族题材小说, 是对满族民俗的书写, 是对故园记忆的怀旧, 除了具有传承文化和抒发情感的作用, 还有哀叹家族衰微、反思历史消极、修正社会道德、呼唤人情人性的意义, 可以说是于世道人心有补、于社会人生有益。

我们从她的满族题材小说中, 既看到了忠孝节义这些烛照过人类精神的火焰, 也看到了传统文化没落、商品经济冲击之下精神之火的次第熄灭。在《醒也无聊》中, 金家五爷舜锫聪明但浮躁、多情却不专, 唱得地道京剧、写得苍劲书法、说得流利英语, 却热衷于声色犬马, 最后犯烟瘾成了“倒卧”。舜锫就是邓友梅所说的“有文化没职业, 有教养没技能”[1] (P.3) 的纨绔子弟, 是没落腐朽的旗人文化的人格化象征。在《雨也萧萧》中, 老三舜錤深受传统文化熏陶, 遵循封建道德规范, 对二格格嫁给商人坚持反对。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 在传统的道德文化与现代的商品经济发生矛盾时, 舜錤屈服了, 鉴定古玩时把真文物说成假的, 再低买高卖, 奸诈至极。舜錤可以说是“新”与“旧”的混合物, 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体, 他心灵的煎熬来自于自身的堕落, 对此叶广芩感到痛心疾首:“中国几千年建立起来的道德观、价值观, 深入到我们每一个人的骨髓中, 背叛也好, 维护也好, 修正也好, 变革也好, 惟不能堕落。”[1] (P.337)

叶广芩的满族题材小说, 艺术化地描摹了往昔岁月满族旗人的民俗, 刻画人物形象、展示文化底蕴, 充满眷恋、惋惜、反思、批判的复杂情感, 带有一定的文化寻根意味。面对着已经消失的满族语言、服饰、饮食、职业甚至是满族精神, 叶广芩用满族题材小说, 复活民族的古老记忆、连通民族的文化之根, 保护民族之神韵、传承民族之精魂, 为满族文化作传、传统文化作传、为中国文化作传。

摘要:叶广芩的满族题材小说, 立足于现实, 揭示满族传统文化逐渐走向没落的现状, 于字里行间充斥着眷恋与同情、反思与批判的复杂情感。本文通过民俗的书写和对民俗的传承与批判两个方面, 展现叶广芩满族题材小说文学审美和民俗研究的双重艺术价值。

关键词:叶广芩,满族题材小说,民俗,反思

参考文献

[1]叶广芩.采桑子[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9.

青春题材网络小说 篇9

关键词:网络题材,戏剧,舞台表现力

在网络刚出现的一段时期, 网络题材的戏剧也逐步踏入人们的视野。网络题材的出现, 不仅在客观上提高了舞台戏剧的表现空间, 而且丰富了舞台戏剧的变现内容, 提高了舞台戏剧的表现价值。于此同时, 网络题材给戏剧艺术带来了新的舞台表现力。

一、网络题材的舞台戏剧的种类

第一类网络题材的舞台戏剧的特点就是单纯地把网络这个因素作为一个媒介与亮点出现在题材中。这是网络题材应用最早, 同时也是最广泛的一种方式。这类网络题材的戏剧一般都是出现在早期的舞台戏剧中。在网络刚刚出现阶段, 大多数人对网络的真实接触不多, 却基本都有所耳闻。这时网络作为一个十分新鲜的元素, 是吸引观众的一个亮点。通常在这些早期的网络题材的舞台戏剧中, 网络语言十分具有特色。戏剧台词往往都是网络作品中最原始的语言, 没有经过修改与添饰, 表现出网络语言最原始的面孔。

第二类网络题材的舞台戏剧是基于网络的视角与理念, 将现实生活最大程度的与网络相结合。这类网络题材的舞台戏剧利用网络这个新鲜的视角, 演绎真实的生活, 表达最新的、最真挚的情感, 这一类网络题材不仅仅是把网络这一元素呈现给大家, 而是将网络融入生活, 利用最鲜活的事例让观众去感悟网络带给我们的变化, 去反思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网络。在观看这一类舞台戏剧时, 观众无法再做独善其事的看官, 观众一定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 让自己尽可能的融入其中。这一类网络题材的舞台戏剧传递给大家的除了故事, 还有思想, 这是相比于第一类网络题材, 更进步的一种网络题材的舞台戏剧类型。

第三类网络题材的舞台戏剧是以网友见面为主题的艺术形式。这种见面可能是悲剧也可能是喜剧, 但是无论结局如何, 都是通过网友见面这一个环节制造舞台戏剧的矛盾冲突, 通常舞台戏剧也在网友见面这一场景达到整个戏剧的高潮部分。这类网络题材增加了整部戏剧的戏剧性, 对观众的好奇心极具挑战。这种网络题材虽然通过舞台戏剧演员夸张的表现手法展现出来, 但是这类题材却也是来源于真实的网络生活。同样, 这类网络题材也会引起观众关于此类问题的反思, 提高舞台戏剧的价值。

最后一类网络题材的舞台戏剧是借助网络这种元素的新鲜性与戏剧这种元素的传统性, 对时间与空间的概念进行发掘与表现。传统的戏剧与网络题材看起来格格不入, 但是将这两者融合起来却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对时间与空间进行创新与转换。尽管在这个尝试的过程中, 这类网络题材的戏剧并没有获得很高层次的发展, 但是, 这种新颖的艺术表现方式值得尝试, 也值得探究。

这四类网络题材的舞台戏剧形式虽然不能涵盖目前为止出现在舞台戏剧中的所有网络题材, 但是却已经包括了绝大部分。将网络题材应用于戏剧是一种十分大胆的尝试, 但是这种尝试对网络作品的宣传和表现以及戏剧的发展都是十分有利的。但是, 笔者认为应该继续完善网络题材在舞台戏剧中的应用。

二、戏剧的舞台表现力的影响因素

戏剧的舞台表现力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 戏剧的舞台表现力与舞台戏剧演员自身素质和表演能力息息相关。一个优秀的舞台戏剧演员能够把戏剧的精髓与灵魂通过肢体动作与语言传递出来, 充分提高戏剧的舞台表现力。其次, 戏剧的舞台表现力与音乐、道具、背景等因素也都有很密切的联系。但是, 决定一台戏剧是否有杰出的的舞台表现力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戏剧的题材。戏剧的题材是戏剧的根本与核心, 题材的好坏直接决定戏剧的质量, 题材的类型决定戏剧的类型。新的题材类型能够为舞台戏剧注入新鲜元素, 提供新的发展空间。所以当网络题材的舞台戏剧出现时, 带给大家一种新的试听效果, 刮起了一阵网络题材的戏剧之风。

三、网络题材影响舞台表现力的应用实例

在网络题材出现早期, 《第一次亲密接触》这部网络题材的戏剧红遍全国。在这部网络题材的戏剧中, 讲述的是主人公“痞子蔡”和“轻舞飞扬”在网络上相识、相恋的一段感情故事。首先, 网络是两位主人公认识的一个平台, 这是一个朋友相识的新的途径, 给观众带来不同于的艺术体验。其次, 在《第一次亲密接触》这部网络题材的戏剧中, 舞台语言有很大的特点。在以往的由小说改编的戏剧作品中, 舞台语言往往是经过改编和修饰的。但是这部网络题材的戏剧中, 舞台语言完全按照网络小说中的原文来编写。呈现给大家一种新的戏剧舞台的语言形式, 让大家更直观的接触网络这一新鲜元素。这种单纯的网络语言同时可以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艺术感觉, 使得观众在观看时更加投入, 舞台戏剧中的情境更加接近真实情况, 增加了舞台表现力的张力。另一方面, 网络题材能够制造新的故事情节与戏剧矛盾冲突。因为网络相识的人, 在见面时充满了未知性, 能够营造一种特殊的气氛, 丰富舞台戏剧表现内容, 加强戏剧的舞台表现力。

结语

戏剧的发展在不断地深入与完善, 随着网络的普及, 网络题材的戏剧也渐渐得到发展与认可。网络题材具有新鲜性和开放性, 能够为戏剧的发展提供新的发展空间, 同时也可以丰富舞台戏剧的表现内容, 有效地提高舞台表现张力。网络题材的戏剧的出现显示了戏剧发展的与时俱进。如果网络题材能够被不断挖掘与完善, 与戏剧有机结合, 一定可以产生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范爱桃.论戏剧演员素质与自我修养[J].北方文学, 2012.

上一篇:社会性网络下一篇:科学技术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