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题材(精选7篇)
爱情题材 篇1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选篇有各种题材和类型, 其中有一类较为特殊的题材, 那便是爱情题材类选文。对于这类文章, 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引导模式都要适宜, 并且要以正确的心态来展开这类文本的教学。在和学生谈论爱情话题时, 教师应当以相对开放且积极向上的态度展开, 让学生能够以正确的心态面对这类题材, 并且慢慢能够理解爱情的实质和真谛。即是说, 能够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 才充分体现出这类文本的教学价值, 并且可以为学生今后的人生指引方向。
一、感受相应文本题材的艺术美
在教学爱情类题材的选文时, 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充分理解文本, 能够感受文章的内核。高中课本中爱情类题材的选篇大多来自一些非常经典的名篇, 并且不乏中国古典文学中对于爱情展开描述的篇目。这些文章通常在语言上都很优美细腻, 文本自身的艺术美体现得非常明显。在教学这类文本时, 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文章的艺术美, 让学生融入文本的语言情境中体会那种优美的场景, 感受作者内心的心境。这不仅是深化阅读教学的一种方式, 这其实也是在潜移默化地将学生引入作者的内心, 让学生跟随作者的思维理解其对于爱情的看法和感触, 让文本作者成为学生的向导, 带领学生在爱情的世界中徜徉。
课本中有很多爱情题材的选文, 不少经典的古诗词作品其实都一定程度涉及了爱情主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细细分析与品味这些文章, 让他们在感受文本的语言美和艺术美的基础上领会作者对于爱情的表述与描摹。比如, 在进行“蝶恋花”这部分知识点教学的时候,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感受文章艺术之美。《蝶恋花》是晏殊写的一首词, 词中的意境十分优美, 其中的“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这一句更是成为名句, 词人借助清晨栏杆、雾中野菊以及当空明月表达出自己对远方恋人的思念之情。教师不仅要向学生讲述这首词的特别之处, 而且还应该让学生透过晏殊的词句感受整首词的艺术之美。学生会在优美的语境以及语言所描摹的那种美丽画面中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情思, 也能够体会到作者内心对于远方恋人的想念。这种爱情较为纯美, 同时也流露着丝丝凄美之情, 整首词可以充分让学生置身于作者当时的那种心境, 进而体会到爱情带给作者的愁思。
二、让学生对于爱情形成正确认识
爱情题材类文本的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使命就是让学生对于爱情形成正确认识, 这是青春期很有必要传达给学生的一些基本理念。很多教师对于爱情类话题在教学中不太愿意提及, 刻意回避其实并不是最好的做法。这个时期的学生其实已经有了青春期的萌动, 他们对于异性、对于爱情其实充满了好奇与渴望, 但是很可能对于爱情的理解和认识并不太合理与深入。这时, 教师要充分正视这个话题, 可以多和学生聊一聊这类话题, 遇到学生有早恋倾向时要懂得巧妙地处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本中的爱情题材来给予学生一些引导, 让学生对于爱情的认识更加充分, 并且形成正确的对于爱情以及对于异性的观念。这不仅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积极向上, 这对于学生今后的人生都能够给予非常正面的引导。
课本中有一些很有代表性的爱情类题材的选篇, 教师在教学这些文本时可以充分展开对于学生的引导。比如, 《边城》出自著名作家沈从文之手, 这部作品十分经典, 而语文教材中节选的部分和翠翠的爱情相关。根据“看着天上的红云, 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这一句, 就可以从中体会到一个正值青春的少女所独有的情怀。其中, 也涉及很多的心理描写, 作者通过描写翠翠的心理情况来表现她内心的情愫。课本部分只是这部小说的一个选篇,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课下自己去读这篇小说, 并且可以在学生读后和他们进行相应的交流, 看看学生对于作品乃至对于小说中呈现的爱情的理解与感受, 并且适当给予学生一些引导和启发, 这会让学生对于爱情的理解更加深入。
三、在交流讨论中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 教师可以慢慢尝试在爱情类题材的文本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让学生能够更理性且深入地看待爱情。爱情类题材的文本通常学生会很感兴趣, 他们也会有着较为浓厚的阅读欲望, 所以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完后或者是文本教学结束后和学生进行一些相应的交流探讨, 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话题或者问题来考查学生对于文章乃至对于爱情的一些基本理解, 看看学生基本观念的形成。教师在和学生进行沟通时还能够给予他们一些引导和点拨, 这会让学生对于文章的认识更充分, 同时也会帮助学生一点点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在教学《罗密欧与朱丽叶》这篇文章时,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主动讨论爱情。《罗密欧与朱丽叶》借助教父之口讲述了一个爱情悲剧故事,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教师应该将课堂话语权还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发言。教师不妨这样提问:“为什么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会流传千古呢?请说说你的看法。”有些学生可能在刚开始较为害羞, 他们不太愿意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 随着课堂讨论气氛逐渐活跃, 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会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学生会表达自己的看法与理解, 教师也能够在学生的表达中了解他们对于爱情的一些基本观念, 这种开放式的教学过程更加有助于学生正确爱情观的形成。
爱情题材 篇2
阴阳雌雄,天地男女,这都是自然规律所使。
男人的另一半是女人;女人的另一半是男人。男人渴望着女人;女人也渴望着男人。这就构成了所谓的爱情。如果,男人单从感性的外在去找女人;或女人单从感性的外在去找男人;那么,他们的爱情关系就是仅仅建立在人的肉体与性别上的。
其所追求的幸福与快乐就只能停留在获得性欲的快感和生理的满足上。因此,这个爱情就被沦为情欲的工具;沦为本能的武器。男女双方都会视对方为工具,为使用的武器。狭隘的自私的自我双方都会绝对不允许对方出轨,但是,当有条件和情缘时,他(她)可以允许自己出轨!
如此一来,爱情是有冲突的`、有矛盾的、有打斗的、有杀伤力的。双方的生命安全也是难有保障的!因为,情感性的、情绪化的自私的自我一旦暴发,其疯狂和残酷是不堪设想的!
爱情,如果是建立在双方的本性上,也就是真实的心上面,那双方的性欲和生理满足的需要,远远会小于来自双方的智慧、理解、恩缘与爱。事实上,双方的生理、性欲、情感等外在都被本性、真心所内化为一体了。
所以,人的理解、恩爱,真实总是处于上风。人的肉体、情感和性欲决不会操纵人心。这样,双方谁美谁丑都不重要;谁遇上了突发灾难也不会离弃的。因为,同命爱情是主题。彼此理解与相爱是幸福!即使有谁有了别缘与另投相爱,另一方也会理解、包容和支持的。要知道,爱情原本就不是锁链、不是囚牢,不是单方面的自私与占有。
高中语文教材爱情题材处理之我见 篇3
一、现行高中语文教材“爱情题材”作品的情况及学生对此的看法
“爱情题材”作品的基本情况
新编高中语文教材(《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中的许多作品都涉及到爱情题材,以现行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到第四册为例,笔者经过统计,其中涉及爱情问题的作品大约占了全部作品的20%,这是个不小的比例。而且,相对于《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来说,现行教材爱情题材的比重更大了,对于这样的安排,学生将有什么样的态度与看法呢?
二、合理处理爱情题材的必要性
(一)学生成长的需要
高中正是学生生理、心理、知识、能力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 ,是今后深造提高的基础阶段 ,生理学、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由于青春期生理及心理的急剧变化,中学生开始对两性关系产生兴趣和好奇心,内心深处有着和异性交友的渴望,这是一种本能的反映。
(二)现今教育的需要
语文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并指出:“應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三)社会发展的需要
“爱情——伟大的智慧,年轻一代对它掌握的程度如何,不仅仅决定着个人的幸福,由此也决定着我们整个社会的风貌、美德的纯洁和安宁。” 无庸置疑,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个体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
三、爱情题材文本的处理
(一)教师爱学生,有责任心
老教育家徐特立指出:“教师是有两种人格的,一种是‘经师……一种是人师,人师就是教行为,就是怎样做人的问题。经师是教学问的……我们的教学是要采取人师和经师二者合一的,每个教科学知识的人,他就是一个模范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有学问的人。” 这就表明: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严师,也是拓展心灵智慧的人师,而爱学生则是教师所有工作的前提。
(二)落实到文本,结合到生活
1、梳理脉络,整体把握
教师对教材的阅读,是感知课文内容的第一步。作为语文教师,没有深入细致对教材的阅读,没有高瞻远瞩对教材的总揽,对教材就不会有自己的体验,自然更不会有精湛的教学艺术。因此,教师应对教材内容读得精,读得深,形成一定的脉络,从宏观上进行把握。
2、落实课堂,深化拓展
(1)把握情感,创设情境
课堂上,教师首先要善于把课文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并调动、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以自己的真情实感引发学生的情感。对于爱情题材的作品,学生大都比较喜欢,但爱情是一种非常隐秘的感情,它是保密的,学生对此不会轻易地打开话匣子。于漪认为:“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青少年的情感尤其容易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教师应用教学激情来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创造和渲染气氛,使学生产生身历其境之感,耳濡目染,受到熏陶”。 可见,创设一定的情境,有利于让学生快速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进入内部的情感世界。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很多,笔者认为在爱情题材的处理上最有效的当是音乐和文字的语言。
(2)体验交流,感悟爱情
每篇爱情题材的文本中都有一个情感场,教师创设情境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情感进入教材的情感氛围后,此时我们需要学生朗读(全班读或者个别同学朗读)由表及里反复品味作品,深入体验让其产生情感的共鸣。朗读可以让学生在读中借作者的眼睛去看生活,借作者的耳朵去听世界,借作者的心灵去感悟情感。
(3)深化爱情,透视社会
我们都知道,比较阅读是一种通过对不同的材料的阅读和比较,强化对内容的理解,使之深印脑中的很有效的阅读方法,在处理这些爱情题材时同样很有效果。在阅读《孔雀东南飞》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这两篇课文时,学生很容易就发现了其中有两处较为相似的“严妆”,有什么可比性?通过学生的讨论与老师的引导,学生很容易自己总结出来。
(4)结合生活,内化爱情
我们的学生生活在社会现实中而非真空的世界里,他们已经在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我们的教育如果仅仅停留于理想的追寻,而忽略了对现实中背离理想的实际问题的思考和分析,那么这种教育是无法深入到孩子们心中去的因为现实和理想的反差会动摇他们心中的追求。
笔者认为,这样通过结合生活理解爱情,内化爱情,发展学生健康个性,最终是能达到教育的所要的“育人”目的的。
(5)走出文本,拓展阅读爱情文学
教学中,我们带领学生“走进”教材,因势利导,对学生加强爱情教育。我们还不妨走出教材,进行拓展阅读。例如,阅读鲁迅先生的名篇《伤逝》,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子君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由,不顾一切非议和讥笑,勇敢地冲出家庭,但是她不知道个性解放不能离开社会解放而单独解决,没有远大的理想,爱情也失去了瑰丽的色彩。并以此告诫学生,“不能只为了爱,而将别的人生要义全盘疏忽了”(鲁迅)。
(6)不盲目模仿,增加反省力
当然,教材中爱情题材的文本的增加并不是鼓励学生如何谈情说爱,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这点,而是为了让我们在做人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去拥有人世间这份美好的感情,去获得幸福的人生。《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固然真挚感人,我们很欣赏其爱的坚贞与纯美,但爱情并不是人生的全部要义,我们绝不能盲目地去模仿,“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辩证地看待爱情,增加自己的反省力,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是绝对必要的!
四、结束语
爱情题材 篇4
高中生本来就对美好的爱情充满了向往, 如果老师见爱情题材的篇目而避之, 只打擦边球, 不能抓住文章的重点来分析, 不能切实地解决学生遇到的难题, 有时还会被一些调皮的学生故意刁难, 不仅不能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编者的用意, 反而会起到不良的效果。 学生总是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 在如今比较开放的文化环境下, 面对爱情题材的教学, 教师更应该把握重点、讲究方法, 注意到教学的对象, 有取有舍, 既要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真情、学会应该掌握的知识点, 又要引导学生正确地面对纯洁美好的感情。 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社会的重要任务, 首先是家庭和学校的重要任务, 是培养道德高尚的、美好的爱情”。 下面我将主要以 《边城 》这篇课文为例, 同时结合一些其他爱情篇目, 谈谈我的理解。
一、从“真”入手, 体会感情的真挚
一篇篇动人的爱情课文, 一个个温情的故事, 一幅幅感人的画面, 这些古今中外优秀的爱情作品, 情感真挚, 动人心弦,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 这些篇目的编排根据的是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需要, 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也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 这就要求语文老师正确对待这一题材的篇目, 无论什么篇目都是学生生活中的教科书, 高中生的心理和生理都在急剧发展并迅速走向成熟, 社会上的不良文化常常会误导和诱惑他们, 这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巨大挑战, 不能因为是爱情题材就避而不谈, 老师应顺势而导, 而不是回避禁锢。
爱情这个话题的敏感性, 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果对教材的处理不当, 就会让课堂变得无聊低俗, 老师成为学生早恋的点火者, 其后果不堪设想。 我认为, 对于教材中以爱情为题材的作品, 课堂上可以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 让情感的气氛涵盖课堂, 让学生能体会到真挚的情感。 例如在 《雨霖铃》中, 可以让学生配乐结合动作朗读, 来体会“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的难分难舍, 品味凄美动人的离情美;在《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 可以给学生讲一讲苏东坡的爱情故事, 让学生感受断肠的思念;在《孔雀东南飞 》中, 讲一讲当时的社会背景, 让学生充分地融入情境, 尽情地享受爱情的真与美, 这对教师和学生的审美体验和文化素养都有一定的提升。
《 边城 》 虽然是一部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 但它主要表现了湘西的风土人情和人性的善良美好。 在教学中, 有的老师始终围绕翠翠的爱情故事展开讲解, 会发现效果并不理想, 一堂课下来学生不能理解小说的内涵, 也没有把握主人公的特征, 只是对翠翠和傩送的爱情故事一知半解。 作品丰富饱满的内涵, 是它广而流传成为经典的原因, 除爱情之外, 作品还描述了湘西地区淳朴的民风和质朴的乡民, 宣扬了人性之美和自然之美。 如果教师盯着文中的爱情不放, 忽视了其他情节和内涵, 轻则影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 重则是语文学习方法的误导, 这不仅是对教育时间、教育资源的浪费, 也是教师的失职乃至语文教育的失败。
二、从“美”突破, 赏析语言的魅力
爱情饱含丰富的情感和人文气息, 爱情教育更是一种审美教育, 应该自然地渗透在语文课堂中。 在语文课堂上通过生动的形象和感人的情节, 引导教育高中生认识爱情、理解爱情,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爱情观, 从而最终达到欣赏文本, 完善情感态度的教学目的。
爱情为题材的文学作品, 语言优美, 抒情自然, 手法多变, 形象生动, 意境深广, 不仅有丰富的个人情感世界, 也展示了世间百态, 尤为美妙。 再看《边城》这篇课文, 翠翠喜欢上傩送之后, 她的语言、神态都产生了一些变化, 我们可以让学生从选文中寻找相关语句, 看看作者是如何优雅自然地表现爱情之美的, 如何表现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的心情的, 品析这些文字的魅力。
“ 但是另外的一件事情, 属于自己不关于祖父的, 却是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
“ 留下一个热闹的印象, 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原因, 中不如那个端午节所经历过的事情甜美”。
“翠翠虽装作眺望河中景致, 耳朵却把每一句听得清清楚楚”。
“翠翠还正想起两年以前的端午节的一切事情哪”。
……
翠翠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流露出她的爱慕, 这正是一个15岁的少女展现出来的美感, 它有一丝忧伤又带有几许甜蜜, 这种感觉穿越了湘西、跨过了时光, 直达我们的心灵世界, 带给读者阅读的美感, 这种含蓄温婉的表达方式, 正是我们可以学习, 也是我们需要教给学生的。 对比今天的爱情快餐, 粗俗的字眼、盲目的追求, 少了美感而多了疯狂, 少了温暖而多了炫耀。 我们学习《边城》或者其他的以爱情为题材的篇目, 一方面为了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另一方面也为了让学生感受情感的真挚, 学习情感的表达。 当这些学生长大想谈恋爱的时候, 脑海中回荡的是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是“人道海水深, 不抵相思半”、是“只愿君心似我心, 定不负相思意”, 而不是“死了都要爱”、“爱情像糖, 甜到忧伤”、“ 爱情不是你想卖, 想买就能卖”……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注意对课文语言的琢磨、分析, 如《长亭送别》、《边城 》、《罗密欧与朱丽叶 》等都是著名的篇目, 其中有不少优美深刻的语句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这样, 不仅能让学生更加透彻的理解文章的深意, 而且也学会了赏析文段。 笔者认为课文就是阅读理解中的精华篇目, 我们在分析课文的同时也是学习阅读文章的方法, 只有学会了阅读才有可能达到理解的功效, 这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 而不是迅速地上完课文, 然后通过题海战术来提高阅读成绩。 在课文中感受了语言的魅力, 就应该让学生试着学会表达, 如可以在课后安排一个小练笔, 写一段小短文, 内容不一定要与爱情有关, 可以让学生运用到亲情、友情中来, 想想什么时候适合直抒胸臆、什么时候适合委婉含蓄, 如何才能把自己的感情表达的恰到好处又不失优雅。
三、从“情”提升, 学习文化的特点
“情”是文章主线, 但一段情感的发展往往与当时当地的环境以及政治文化因素有关, 一些以 “爱情”为题材的篇目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传达的也许是国仇家恨、也许是文化制度、 也许是爱国之情, 通过情感来探索文化的特点, 正是学习爱情为题材的篇目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师的教学活动不能仅仅停留在人物关系的表层, 而应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情感变化的原因、相恋的结果, 探求结果背后的风俗或者文化, 只有如此, 才能学习到文章的精髓。
还是以《边城》为例, 《边城》这么美, 边城中的人也这么善良, 关系纯真。 作者一方面歌颂人情美、人性美的湘西世界, 为什么一面又要把翠翠的爱情处理成一个悲剧呢? 这就涉及到了文化的原因, 这也是爱情题材的教学为什么不能停留在表层而要深入文本的原因。在翠翠爱情的悲剧中, 最能撼动人心的是翠翠爱情生命自然萌生和对自由生命的本真追求以及这种自然萌生与本真追求被无端的“阻隔”及被动消解的悲剧性。 翠翠和傩送对自己爱情的把握, 是作者从生命无为到自觉的人生体验, 他表现出少数民族在封闭的农业文明中人们精神的孤寂, 这是备受压迫而又赋予生命激情的湘西人民心中的隐痛。 他不仅唱出了少数民族的心声, 也唱出了旧一代知识分子的心声, 这就是它的深刻之处。 又如老船夫一生渡船而不被人理解, 是湘西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岁月中, 被压迫和歧视的写照, 以及作者作为一个“乡下人”, 在大都市生活中精神上有所压抑的情感流露。
除了 《边城》、《孔雀东南飞》、《西厢记 》等众多爱情篇目, 不论悲剧还是喜剧, 之所以成为名著, 都与其背后的文化因素分不开。 《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故事揭示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度对美好爱情的破坏, 此外他们自身的思想也不能摆脱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意识形态。 《长亭送别》中, 作者让张生与莺莺的爱情故事成为喜剧, 正是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 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 并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的进步思想。
语文学科既具有人文性, 又具有工具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 有关爱情题材的选文要兼顾两者, 一方面要注重学生人文情感的培养,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 其情感方面的健康发展关系到人格的健全发展。 语文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 充分利用教材里的情感因素, 帮助他们梳理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才能更大的发挥其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 语文课不能等同于思想政治课, 教师还应当注意爱情题材中语言的运用、情感的表达、文化的积累, 鼓励学生多读古典爱情名篇, 搜集国内外有关于爱情题材的经典名著, 使学生在阅读品鉴名著的同时, 激起对爱情、对生活的向往, 熏陶个人情感。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 爱情题材的篇目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关于爱情话题的讨论也越来越广泛。这引起了很多人的质疑, 担心对中学生的身心发展不利, 这也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既要满足语文课程文化审美的需要, 又要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对高中生爱情题材作文的思考 篇5
一、以作文为载体,疏导学生心理
青春期男女彼此向往与追求是性心理发展的正常表现。高中生在作文中表达对爱情的好奇、向往是青春期男女真实的心理现象。
X同学这样描写:“恋爱了,发现自己是那么的小心眼,只是看到他和别的女生讲几句话就很嫉妒。可只要他一跟我讲话,我心情又会马上转好,这种感觉就像坐云雾飞车,起起落落,心里也酸酸的。”“一次,我们吵架了,……但心真的很痛,这种痛比考试没考好,挨父母的骂还要来得剧烈。”
教师因为功利性而置高中生心理健康不顾是不道德的。所以强堵不如疏导,教师只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情感,才会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X同学在改过的文章中写道:“早恋是爱情的萌芽,朦胧美好,却也暗含着盲目与冲动,烦躁和痛苦。它如此的自然、纯洁,如此迷离交错。它在青春里闪光,在年轻的心灵中隐藏。但它不适合我,我应该把它抛到九霄云外,专心学习。”
二、指导学生鉴赏,树立正确爱情观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阅读并欣赏名作中关于爱情的部分,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理智控制情感。激情不等于爱情。在与异性交往中产生的激情往往被学生误认为是真正的爱情,在读到学生这样的文章时,笔者会告诉他们:美国有位心理学家斯科特·派克,他认为那种感情只是一种激情,激情虽然狂热,但不是真爱。高中生对异性产生的朦胧感情大多数是青春期引发的激情。
精神之爱最纯洁。高中生在与异性交往中往往会有身体接触的欲望。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这样教育青少年:“每个人,无论男女,到了一定年龄是要谈恋爱,要过家庭生活的。但是,如树上的果子,是熟的好吃,还是生的好吃?”梁山伯和祝英台甚至没有机会表达相互的爱,更不要说身体的接触了,他们的爱情与罗密欧和朱丽叶的故事一样是以死亡为终极顶峰的,是纯粹的精神之爱。这样的爱是高中生所钦羡的,以此去评价朦胧的恋情,自然远离我们所担心的早恋误区。
真正的爱情是利他的。在希腊神话《阿尔克提斯和阿梅塔斯》中,国王阿梅塔斯病倒,一个神使宣布除非有人愿意替他死,否则国王将会死去。他的妻子阿尔克提斯决定为他而死。高中生所谓的爱情大多较为自私,教师应引导他们冷静考虑,自然冷却逐渐升温的感情。
爱是一种转化力。在《奥德赛》中,珀涅罗珀等她丈夫奥德修斯回家等了将近20年,她是忠实贤惠的妻子的完美典型。真正的爱是禁得起考验的,高中生面临升学压力,如果能在与异性交往过程中激发潜力,进而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这应该是我们所期待的结果。
三、因材施教,肯定作文闪光点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写作感情真实健康。新课程要求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纳入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当然也包括爱情。教师要用开明的方式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其中就包括让学生在作文中自由表达自己的情感,包括爱情。
C同学在作文中这样描述爱情:“爱情也许只是一种感觉,是那种初次相遇,心跳加速的心动……我认为所谓爱情就是真心相爱的人一起享受幸福,克服困难时的那种感觉。……这种彼此互助,真心关爱,才是真正的爱情。”
质朴诚挚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一个高中生对爱情的理解。教师只有把握动态、及时处理、正确引导,学生才能够形成健康的心理。
四、汲取生活素材,创作有内涵作文
虽然高考没有明确规定考生在作文中写爱情属于思想不健康,但事实上写这方面的作文不容易得高分。笔者在有意识地培养高中生正确的爱情观的同时,引导他们学会了关注生活,观察生活中的凡人凡事,积极思索,敢于在考场上创作思想健康、深刻内涵的爱情题材的杰作。
G同学在创作命题作文“爱的味道,忘不了”时,写下了这样的文字:“涸辙之鱼,相濡以沫,这也是一种爱。”“我看见妈病得躺在床上,……爸在旁边一口一口地喂妈,像哄小孩一样让妈吃下药,妈因病而恹恹的脸在刹那间有了阳光般的灿烂。”“爸闲来无事,为妈梳头,调皮的卷发轻轻穿过梳子……眼神之间,流露出彼此心照不宣的爱。”“只有一种爱,它的味道最甘甜——执子之手,与子携老,让我永远也忘不了。”
朴实的文笔,真挚的情感,真有催人泪下的效果。学生对爱情的理解已经不再仅仅停留在自我的感受,抒情的需求,而是赋予了更深刻的理解,这难道还算不上一篇好文章?在母爱、师爱、同学的关爱遍布的作文题材中,这样真正源于生活的文章岂不让人耳目一新?
总之,教育者应让高中生敢于冲破藩篱,突破题材局限,创作真情实感的作文,进而提高作文教学质量。这有利于引导高中生形成健康的心理,让学生获得终生受益的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
爱情题材 篇6
一、内聚焦式的表现手法
电影在讲述影片的情节时, 以第一人称的所见、所闻来讲述故事的发展, 在表现第一人称的内心活动时, 其他人的内心也受到推测,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让观众轻松地进入故事, 感受情节的发展。如《黄河绝恋》运用的就是内聚焦的叙述视角, 影片以美国飞行员欧文的视角讲述了1943 年一支八路军小分队是如何掩护和帮助他的全过程, 并且穿插讲述了他与安洁那刻骨铭心的异国恋。在电影开始, 欧文和孙女乘坐飞机, 打算跨越太平洋来到中国, “近乡情更怯”这句话最能体现此时欧文复杂的心情, 当飞机离自己思念的中国越来越近的时候, 老人的思绪慢慢地回到了1943 年时的中国, 往事历历在目, 回忆如潮水般在欧文这位老人的心中流淌。影片中欧文以自己第一人称的视角来讲述故事, 表现爱情。他以自我的感受来表达感情, 让观众身临其境, 体会他们当时的一颦一笑。而安洁的死去让欧文深受打击, 心爱的人就这样死去, 让相爱者的心受到自责。他们扮演的角色是历史真实存在的人物, 对演员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影片通过欧文的生活、爱情的感受来传达他的思想, 让观众深切感受爱情之美。
二、商业化的渗入运用
现在商业价值慢慢冲击着中国电影市场, 中国电影所展现的影片主题, 由于娱乐因素、商业因素的加入, 战争题材的爱情电影就和商业因素融合, 成就了另一种电影类型, 并使其顺水顺风的发展下去。电影不管具有多大的娱乐、商业化表现, 或隐或现地传达着政治功能。《红色恋人》这部影片的最大看点是英文台词和著名影星的参与, 影片不仅使用好莱坞的著名编辑师, 还有影星张国荣和梅婷的出演。这部影片保留原有的爱情元素, 这里的爱情故事不单单只有爱情的元素, 同时还加入了娱乐、商业因素, 让影片更具有可观性, 也让观众感受到影片中传达的种种思想。这在向商业化电影靠拢, 以历史叙事为主, 注意要保持观众的快感。导演拍摄电影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人们在观看影片的前前后后, 学会怎样去“消费”革命和爱情。
三、新思维的多元创新
《红色恋人》这部影片讲述的是男女主人公受命潜伏, 为了开展地下革命工作, 她们两个人以夫妻的名义来进行伪装。影片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90 年代, 电影采用了革命中产生爱情的方式来讲述故事。在当时, 文化受到社会的影响, 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情感叙事使影片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让人性主题优先于政治主题。在导演叶大鹰拍摄影片《红色恋人》时期, 他请来了好莱坞编剧大师们, 为了让电影以一种新型的方式呈现给观众, 不惜重金请了编剧, 改编电影剧本里的台词, 增加英语元素。这是叶导用自己的新思维来表现新的爱情, 慢慢地革命在电影中减少了“戏份”, 爱情却被导演和剧本创作者们传颂, 人们也对爱情电影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影片中佩恩的描述, 让人们好好的回味了上世纪30 年代的感情生活。佩恩一见钟情于秋秋, 那是1936 年, 佩恩给秋秋的假老公靳看病, 一个外国人去爱中国人, 在当时是不能被大家广泛接受的。但是, 佩恩为了更好的去爱秋秋, 一度让自己深陷困境。靳和秋秋都是革命的潜伏着, 在之前的战争中, 靳不幸脑部中弹, 患上了间歇性狂躁症。秋秋是上海地下革命的领头人, 为了便于靳更好地开展地下工作, 上级找她谈话, 她答应了组织的安排, 和靳以假扮夫妻的名义来到上海进行地下革命斗争。他们两个人在朝夕相处的日子里, 秋秋喜欢上了靳, 靳在她眼里是智慧的化身。佩恩也慢慢体会到, 秋秋的心甘情愿付出, 是自己所不能及的, 他只有祝福、关心和帮助他们。
九十年代以来的战争题材电影, 根据导演的不同思维, 展现了中国式的爱情表现。归属于革命的爱情正慢慢地回归到个人的爱情故事之中, 电影也将革命作为背景来展现爱情, 战争题材电影中的爱情越来越被凸显。这些电影在中国红色革命的土壤里开出了各具特色的爱情之花, 并且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红色恋情模式”, 具有中国的“地域性”特征。
摘要: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 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 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都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 战争题材电影在陈述故事、制作和营销等诸多方面, 吸收和借鉴商业电影的运作模式, 转变陈述故事策略, 从而呈现出与商业、娱乐相互结合的特征。与此同时, 战争题材电影中的爱情也在顺应着时代的变化, 与时俱进的发展。
关键词:战争题材,爱情,商业化
参考文献
[1]韩三平, 黄建新.开天辟地的礼赞——《建党伟业》创新谈[J].求是, 2011 (13) .
[2]陈林侠.华语电影中的“休闲政治”、中产趣味与艺术选择——对亿元票房的一次文化分析[J].中州学刊, 2011 (03) .
爱情题材 篇7
爱情是文学和影视作品的永恒主题, 但影视作品不像文学作品那样直接讴歌爱情,而是通过一定故事情节中的人物情感冲突来加以揭示。一般来说,通过婚恋双方情感与欲望的冲突、婚恋双方的社会背景与个性冲突、婚恋双方的价值取向冲突几种模式来完成对爱情的阐释[1]。提到爱情题材的小说的影视改编, 人们脑海中会出现一系列的作品,《长恨歌》《半生缘》《倾城之恋》等久经流传的经典爱情故事。这些作品或成功重现了原著精神,或偏离了原著,或直接脱离了原著的精神,但无论怎样,影视界对爱情小说的改编热潮只增不退。 事物总是不断发展的,影视界也在不断的变化发展,爱情题材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亦然。新世纪以来,爱情小说的影视改编也是随处可见,这一时期的爱情小说的影视改编在前边的基础上在内容、 表现手法、意义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新世纪的小说改编的爱情题材影视作品呈现出了新的趋势和特点。
1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新世纪的小说改编影视作品在不断发展变化,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现在来看,小说改编影视剧向多个方向发展,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对于爱情的演绎也不尽相同,有含蓄纯情的、有热烈奔放的,当然也会有很多很现实的问题通过作品表现出来。对已经改编的经典作品的再改编,对于经典小说的影视改编向来是不断的,爱情这个永恒的话题更是不能缺少的,新世纪以来,有很多导演仍然选择对经典小说进行改编, 而且已经改编过的作品的再改编作品也越来越多。而且很多二次改编的是电视剧,把作品从小说搬到银幕又从银幕搬到荧屏,如《半生缘》《倾城之恋》《玉观音》等。这些经典的再现注入了很多现代的新鲜的元素,根据时代的要求在改编过程中有很多修改,这也是为了适应市场和受众的需求,也是进行陌生化的处理,让观众感觉到新鲜,如果是对原来的作品照搬,这样的二次改编不仅不会给人新鲜感,也没有改编的必要, 每部作品都会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闪光点。经过再编的作品在不同的社会环境里就要有相对应的改变,让观众在每一次观看后都会得到新的东西,而不是千篇一律,没有新鲜感而言。对于经典作品的二次改编在经过前一次的改编后会面临更大的问题,现在的很多作品在经过二次改编后,制作人为了迎合当下原著中的精神、精髓几乎消失殆尽, 只是借用了原著的大外壳和故事,所表现出来的那些东西和原著几乎是偏离太远了。例如,张爱玲的很多作品都被改编成电影,现在也有很多的作品被改变成电视剧搬上了荧屏,张爱玲本身就是很热爱电影的,也是一个影评人,她的小说带有很多电影化的笔法,她的作品的改编是有很大难度的,而《半生缘》是张爱玲的经典作品之一,这部小说在上个世纪就被许鞍华改编成电影,改编完成后, 就已经与小说有了不同,电影文本还省去了部分在原著中较为隐晦的冲突,例如小说中世钧冷漠、尖刻与舞女曼璐的不和谐; 曼璐前期对曼祯过分的爱,也让观众对其后的巨大变化反差感到惊奇。另外,小说中对于色彩的丰富描写,也是电影始终以冬天为时间环境,以黑灰为基调的悲凉氛围大不相同的,但是这部电影基本还是符合原著的,是成功的,获得了大量的好评[2]。 2003年,这部经典被改编成电视剧搬上了荧屏,但是看到这部电视剧却完全没有了张爱玲原著的精神气,没有了张爱玲冷峻悲凉的气质,整部电视剧看下来就是一部琼瑶式的爱情苦情戏,主题、情节与原著都偏离甚远。另外,演员的气质和原著相差甚远也是该剧的一大败笔。这部剧就是为了迎合市场适应当下泛滥的爱情剧的模式,如此经典作品被改的面目全非。所以, 二次改编需要新元素但不是全盘改掉。
2向网络小说取材
现在,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网络小说也越来越多,其中不乏经典,网络的便利为影视界也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现在越来越多的网络作家的作品也开始被搬上荧屏。比较典型的应该是作家六六。六六的作品体现着都是中小人物的现实,爱情、婚姻、生活。在过去特别是现在,爱情都不太可能会被单独拿出来演绎的,爱情是生活的一部分,爱情的过程中掺杂着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 六六的作品是以“现实”著称,她作品中的爱情同样现实,甚至现实的让人感觉绝望、疼痛。现时代人们生活在巨大的压力下,爱情可能真不再是那么纯粹的爱情,也经历着现实的考验。新世纪小说改编的爱情影视剧也表现的越来越现实,与其说表现的爱情,倒不如说是表现的是艰难生活中无奈,即使神圣的爱情也会变得如此现实[3]。如在热播剧《蜗居》中的爱情似乎被淡化了,其实是无奈, 海藻和小贝没有爱情吗?海萍和苏淳没有爱情吗?我相信他们都是因为爱而在一起的。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现在看来和原小说基本没有什么出入,作者在写小说时应是考虑影视的需要,影视向网络取材的作品越来越多,毕竟网络是个如此大的平台,网络小说中爱情小说也很广泛,不仅有现实的,如六六的作品,也有轻松的、时尚的,如刚刚播的《和空姐一起的日子》,也是影视向网络取材的一部,这就是轻松、青春的。 爱情影视剧与网络小说的结合应该也是一种趋势。
3注入外来理念、元素,与原作相结合
在当下发展迅速的影视界,与世界的联系越也越来越紧密,文学作品的改编也会受到外来理念的影响。导演在改编的过程中可能就会注入外来的新理念、 新元素。现在,韩剧的影响很大,韩剧中的爱情元素可能就会影响到改编,韩剧的唯美、时尚等可能会在改编的过程中运用到中国的作品中。在与原著的精神相吻合的情况下,加入新鲜的元素也有助于作品的成功,但是,不能在改编的过程中一味追求这些,否则就不伦不类了。
以上总结了对新时期爱情题材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趋势和特点,但无论怎么改编,都要遵循文学和影视改编的原则。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要忠于原著。 原著是基础,它所表现的主题和蕴含的内涵是影视改编的方向,所以,必须尊重原著。其次,忠于原著与创新性合理结合是我们改编的原则,为了适应影视和当下社会的发展,需要一些创造性的改编。在改编时,要符合中国受众的传统欣赏习惯,中国人的爱情是含蓄的、 朦胧的,小说中即使有敢爱敢恨的主人公也不会太直接,所以改编后也要保持中国的韵味。最后,要适当地根据实际情况增减情节。要根据小说和影视叙事方法的不同来调整故事情节,影视作品讲究故事的连续性,时空不能太跳跃。 但是,小说的时空是可以分割的,时空组合相对来说要自由。
参考文献
[1]张舒.国产爱情电影婚恋观的流变与思考[J].电影文学,2010(10).
[2]孙昕.论张爱玲作品的影视改编[D].济南:山东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