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题材分类

2024-05-22

高考作文题材分类(共8篇)

高考作文题材分类 篇1

不同题材的文章有不同的写法,不同题材的诗词在塑造形象、运用语言、表现技巧、表达感情上也有不同的要求。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考诗歌题材分类鉴赏,超级实用,快收藏起来吧。

(一)写景抒情诗的鉴赏方法

古代诗人经常游山玩水、写景言志,写景抒情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了较大的比例。一般来说,写景抒情诗往往塑造形象,或勾勒意境,或用衬托、对比的手法,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用白描手法,或托物言志;诗的中间两联往往对仗工整,诗的语言特点:明快清新、简洁质朴。从1994年开始,写景抒情诗考了两年,即1997年和1999年。

1、写景抒情诗,要特别注意从四方面入手:①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②体味诗歌中的情景交融的意境;③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这一点尤其重要;④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2、鉴赏写景抒情诗,要学会从下列几个角度去掌握:

第一,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应特别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动静结合(“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第二,体味诗歌中的情景交融的意境。人们分析古诗的各种说法:如“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都指出了中国古典诗词最常用的艺术手法是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这里需要理解一个基本道理,就是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会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人的特定情感服务。“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就是一首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的好诗。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天际碧水带走诗人的无尽思念,诗人的惜别之情,从每一个画面中渗透出来了。

第三,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像上面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当然好理解,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丰富的色彩,活泼的诗情,飞动的意象,除了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以外,如果我们了解到这一首诗写于安史之乱平定之后,那么或许更容易体会到作者这一首即景之作,还包含着一种万象更新的企盼和买舟东下的欢悦。这里牵涉到一个感情寄托的问题,分析诗歌,切忌随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第四,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3、备考要点:

①首先从诗作整体出发,理解作品写了什么样的景,从什么角度写。

②其次理解用了什么方法来写景。

③分析表达的感情,这几乎是每一道题都要考到的。

4、下面的五首写景抒情诗,可以说是比较典型的。

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①在诗中作者写了哪几种景物?请分析这一首诗写景的顺序,并说明这一首诗是怎样以景衬情的。

答:(月落、鸟啼、霜满天、江边的枫树、渔火、寒山寺;从远到近;用秋夜的寂静、凄清、朦胧来烘托羁旅者孤孑清寥、愁绪满怀的思乡之情。)

②诗歌在景物描写中巧妙地运用冷暖对比、动静结合。其中月落、霜天是“冷色”,江枫、渔火“暖色”;

一、二句是“静景”,第四句是“动景”。③“江枫渔火对愁眠”一句中的“愁”指的是一种思乡的感情,诗中的客字可以与之引证。

绝句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①写出这一首诗的艺术手法。

答:诗中有画,本诗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对仗工整,又流畅自然,毫无雕琢。

②这一首诗表现出春天怎样的特征?

答:写出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景象。

滁州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夜渡无人舟自横。

这一首诗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这一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也有人认为运用了比兴手法。诗的前两句写自己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却无意于黄莺,表现出诗人恬淡的胸襟;而夜渡无人,水急舟横的景象里,蕴涵着一种不得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兰溪棹歌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①诗的第一句从什么角度写?第二句从什么角度写?这两句诗勾勒出一个怎样的境界?

答:仰视;低头;勾勒出月色秀朗、溪水清澈的兰溪山色,朦胧飘渺,使人如同坠入仙境。

②整首诗,从头至尾没有写到“人”,也没有写到“情”,而读来使人感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问:诗中的人是怎样的形象?情是怎样的情?

答:写出渔民欣快欢畅之情,整个画面使人感到兰溪山水充满着蓬勃生机。

题义公禅房孟浩然

义公习禅房,结宇依空林。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①这一首诗所描写的景物具有怎样的特征?

答:山谷秀美、山峦清净、空气清新、和润阴凉、自然幽雅。

②这一首诗的语言特征怎样?

答:表现自然明快、词句清淡秀丽。

(二)即事感怀诗的鉴赏方法

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谓“即事”诗,一般来说没有什么严格的界定。之所以把“即事感怀诗”列为一类,是从高考的实际出发。因为除了上面我们所分列的“写景”、“咏物”、“边塞”、“怀古”这几类有明显特征的诗词外,还有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例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等,一般不便再细细分类,所以笼而统之称为“即事感怀诗”。这些内容的诗词被选作高考鉴赏材料是最多的,1995年、1998年、2000年、2001年的高考材料就可以视作“即事诗”。

1、分析即事感怀诗要特别注意:①“事”,作者写了什么事,或者说是什么事触发了作者的思绪;②“怀”,要体味诗人抒的是什么“怀”,所抒之“怀”是否深挚感人。重点和难点是第二点,“即事”是为了“感怀”,这一点一定要紧记。

2、即事感怀诗的鉴赏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弄清诗人感慨的事由。在赏析这类作品的“抒怀”特点的时候,必须了解诗人感慨的事由。如同是怀乡思亲:杜甫《月夜》“今夜郛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环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是在战乱离散、月夜冷清的情景中思念妻子;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是在国破身囚、欢梦醒来的景况中痛悼故国。朱弁的《春阴》是在被拘塞北、春寒阴冷的环境中盼望返乡。由此引发的感慨的事由不一样,诗人抒发感慨不一样,诗人抒发的感情和采用的笔法也不一样。

第二,“事”与“怀”的结合是否高明。如许浑的《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第二句全是写景,两岸青山,满林红叶,一江碧水,着色鲜艳,如见图画,但美景恰成离别之情的反衬,第四句没有接着写情,而只是叙事写景。在酒已全醒,人已远去的时候,风雨西楼,更没有可以留恋之处,只好默默地独自走了下来。只写凄黯之景,而迷惘之情自在其中。作者对于离别的感伤,全诗中虽一字不提,却仍然强烈地感染了读者。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诗人的故园情思是由一曲《折杨柳》引发的,先写笛声满城飞扬,再写故园之思深浓,“事”与“怀”结合紧密、自然熨帖。

第三,要体味诗人抒的是什么“怀”,所抒之“怀”是否深挚感人。特别是思乡、念亲、怀友、送别之作,若是矫情造作,必然无从动人。能够流传千古的,都有一份真挚的感情,我们要细加领会。例如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别的对象是作者游览此地时寄居之家的一位村人,常酿美酒款待李白。当李白离开时,汪伦前来送行,可见虽是邂逅相逢,也十分投契,李白以此诗作答,恰如前人所言:“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以浅白的语言流露出真挚诚恳的情怀。

3、下面六首即事感怀诗具体分析体会鉴赏方法

戏答元珍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不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①元珍:欧阳修的朋友丁宝臣,字元珍。当时任峡州军事判官。这一首诗是作者被贬为峡州夷陵县令时所作。

①首联的“春风”和“天涯”均有所比喻。说说这两句诗的内在含义。

答:“春风”比喻朝廷的恩典,“天涯”比喻自己受贬远离朝廷。内在的含义是:大概朝廷是不会关注到我这个远贬的人了,重新有所作为的希望很渺茫。

②颔联中“犹”字和“欲”两字用得好,包含着诗人对于自己处境的联想。试联系作者感情分析这两个字的意思。

答:“犹”是“依然”的意思,写出风雪摧残不了美好事物。“欲”字是想象之辞,写出万物即将萌发的希望。

③尾联写了两种花,分别是洛阳花(牡丹)和野花。末句与上文“二月山城不见花”有呼应效果。

④尾联两句有因果关系,诗人用两种花做比喻,实际意思是说因为我充分享受过春光(见过大世面),所以(不必为眼下小小挫折而嗟叹。)

(三)咏物言志诗的鉴赏方法

咏物言志诗是通过对独特的事物的赞赏,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94年考的《菊花》诗,就是属于这一类作品。

1、弄清咏物言志诗的特点。要特别注意三点:①作者是怎样咏物的;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③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2、咏物言志诗的鉴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咏物言志诗要写出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追求贴切逼真,但如果仅仅是客观的描摹,满足于形似,那还不是一首好的咏物诗。一个出色的咏物诗人,就应该像高明的摄影师那样,他的镜头要深入到对象的灵魂,摄出事物的神韵、品格。也就是说,不但要形似,而且还要神似。所以古人对于咏物诗有一个说法,要做到“不即不离”。就是说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滞于物),但又要切合所咏之物,写出物的特点(曲尽其妙)。古人激赏林和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是因为作者通过月下水边的梅枝横斜的侧影,写出它凛然冰清的神态品格。所以,读一首咏物诗,先要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

第二,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我们在欣赏一首咏物诗时,要特别注意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然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对事物观察的角度、认识的深浅的不同,所以即使写同一事物,他们也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唐代有三位诗人都写过咏蝉的诗,被人诬陷入狱的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发出的是“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的“患难人”的心声;仕途蹇滞的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慨叹是“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的“牢骚人”的遭际;而身居高位、一生平庸的文学宠臣虞世南:“垂蕤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表达的却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清华(清高华贵)人”的志得意满。他们都抓住了蝉鸣高远的特点,却都揉进了自己的不同感受,堪称咏物诗的上乘之作。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作者明确意识的寄托的,我们在阅读时要特别注意分清。但不管有没有寄托,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有深有浅地都能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这就需要我们在读解时细加领悟。

第三,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我们要特别注意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一般地说,咏物诗从整体构思上看,或用拟人(如上述的咏蝉诗),或用比喻(如贺知章的《咏柳》)。手法的不同,往往能反映出所咏之物与诗人自我形象融合的深浅程度。作者自我形象不明显的客观咏物,往往采用比喻的手法,作者形象并不融入描写对象中。

此外,从具体描写方法看,对于所咏之物,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如陆龟蒙的《白莲》:“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就是用“月晓风清”作背景,写出白莲独特的气质、神韵来。

3、下面三首咏物言志诗具体分析体会鉴赏方法

春夜喜雨杜甫

好语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①这一首诗从整体看运用了什幺修辞手法来描绘春雨?并说说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拟人手法。把春雨写得富有知觉,富有灵性,给人们深刻的印象。)

②这一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请具体指出哪里是真实描写,哪里是想象之词?(二、三联是实写,末联是虚写。)

③这一首诗赋予了春雨怎样的品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赋予了春雨无私地滋润万物,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美好品格,表达了诗人乐民之乐,喜民之喜,与广大劳动者息息相关的思想感情。

小松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①这一首诗刻画“小松”形象,借以象征出身低微的士人不甘埋没的精神,同时也批评“时人”的目光短浅。

②对“小松”形象的塑造,第一句的刺字显示其蓬勃的生命力,第二句的出字写出其锐不可挡的发展势头。

③三、四句的“凌云”含意各有不同,前者指未长成的小松,后者指长成后的小松。

南国十三首(其一)李贺

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解说:这是李贺辞官回乡居住在昌谷家中所作。诗中第一二句是写新花开,三四句则写暮春花落,通篇把花人格化。花开时像越女那双水灵灵的眼神和那副白里透红的漂亮的脸蛋,美不胜收。可是好景不长,一到日暮(暮春)百花凋零,落红满径。“可怜”乃惜花伤春之情,也是诗人自伤自悼之词。末句则用拟人手法写落花身不由己的时候的状态。从表面上看“嫁与东风”是自愿,“不用媒”证明了这一点。其实娇花又何尝愿意离开枝头。“嫁与东风”虽“不用媒”,仍是不自主的事情。花盛开时未嫁,而花凋零时始嫁,则倍增惆怅。其实,这是一种悲剧的气氛,却从欣喜的情调来写它。似乎反常,又合乎诗中旨趣之道。联系诗人当时的境况,诗人才不过二十多岁,正当风华正茂,却不被当局所用,怀才不遇,自生自灭,不胜悲凄。细品此情,便知诗人写此诗的良苦用心。

(四)怀古咏史诗的鉴赏方法

1、怀古咏史诗在赏析时,要特别注意下面几点:①要弄清史实,作者“怀”什么“古”;②要体会意图,作者为什么怀古;③要领悟感情,作者在怀古中表达了什么感情;④要分析写法,特别要特别注意分析典故。

2、怀古咏史诗的鉴赏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第一,弄清史实。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积累得越多越好。我们在中学历史课、语文课和课外阅读中所学到的有关知识,应该成为我们头脑中历史知识库的宝藏。在阅读一首诗词时,一定要读好注解,这也是读懂材料的一把钥匙。解答鉴赏题时,特别注意不要被命题者设置的误区所干扰。比如1996年高考题选了元代作家阿鲁威的散曲《咏史》:“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故意把作者所歌颂的三国英雄诸葛亮说成是刘备,就是制造误区的一个例子。

第二,体会意图。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者是触发感慨的媒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被贬黄州,到过当地一处叫作赤鼻矶的地方——传闻就是当年三国的古战场赤壁——凭吊,这赤鼻矶也可以说是触发了诗人感想的媒介了。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人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孙权、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这京口北固亭就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的报国无门,也就是诗人引发诗思的现实原因。

第三,领悟感情。诗家怀古咏史,大致上有这么几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诗人自己并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诗,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却意识到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另一种情况是把史实与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我们中学里学过的两首宋词《赤壁怀古》和《京口北固亭怀古》,便是如此。还有一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一些影子,故意借题发挥,如李商隐的《贾生》就是这么一首借古讽今的杰出之作。关于诗人对史实的态度,我们这里再举一个例子。像昭君出塞这样一个汉代的和亲故事,杜甫说“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深沉地抒发了自己对远嫁异域的姑娘的同情,他在这里只是就史论事。而王安石则说“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作者在这里“借他人酒杯,浇历史题材,是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反映的,这里不但体现了诗人们不同的艺术技巧,也反映了他们不同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第四,分析写法。在构思上,怀古咏史诗可以说是百花齐放。有以景衬情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议论引发的,如清人刘献庭的《王昭君》:“六奇已出陈平计,五饵曾闻贾谊言。取惜妾身归异国,汉家长策在和番”,对汉元帝统治的无能作了辛辣的讽刺。在章法上,或作正反对比,或是侧面烘托,不一而足。不同的写法,是由主题的需要而决定的。我们要在对具体篇章的分析中仔细体味,并且从中领悟作品的基本风格。还有一点必须提醒,作为咏史怀古诗,不少篇章在吟咏的主要人和事之外,还会引用一些其它的典故,比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共用了六个典故。对于这些典故,一定要有所了解,并且要很好地体会作者用典的目的。至于用典时有明用的,也有暗用的,有正面用的,也有反其意而用的,在分析时也要留意。

3、下面五首怀古咏怀诗具体分析体会鉴赏方法

阅读下面三首诗,完成以下题目。

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叠题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主卷土来?

夏日绝句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乌江亭在安徽和县乌江浦。项羽垓下战败,逃至此地,乌江亭长驾船请他渡过江东。项羽说:“我当年与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乃自刎。

①杜诗中“不期”的语义是不可预料,王诗中“势难回”的语义是局势难以挽回。

②杜诗以项羽事为题材,实际是宣扬了百折不挠这样颇有积极意义的道理。

③杜诗认为项羽还可能卷土重来的原因是什么?王诗认为项羽不可能卷土重来的根据是什么?

答:杜诗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不灰心,重整旗鼓,再争取胜利也是可能的。王诗却认为项羽已经众叛亲离,丧尽人心,江东子弟不可能再为他卖力了。

④两诗末句表达方式有何不同?

答:杜牧诗用不大肯定的语气来表述,表示推测语气,实际上是借题发挥。王诗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⑤这三首诗都从项羽的乌江自刎写起,但三位诗人评价有何不同?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杜牧认为项羽应包羞忍耻,卷土重来;王安石认为项羽军民离心,败势难回;李清照认为项羽气概豪壮,令人敬仰。(赞成哪一种观点都可,只要言之成理)

汴河曲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汴河怀古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教多。

解说:《汴河曲》第一句就是景物描写,曾经是隋朝宫殿的地方,现已经长满杨柳,着重表现的是昔盛今衰之情。《汴河怀古》以议论起笔,从通常所说“隋亡为此河”说开,认为隋炀帝南巡,仅就开通大运河而言,他的功劳不次于治水的大禹。

(五)边塞征战诗的鉴赏方法

迄今为止,还没有在高考中考过关于边塞征战诗为题材的作品。但边塞诗的备考仍然是不容忽视的。

1、边塞诗赏析要特别注意:①了解时代背景;②体会思想感情;③感受艺术风格。

2、边塞征战诗的鉴赏方法。

赏析边塞诗,可以从多个角度切入,体味每首诗的整体风格,领会作者熔铸其中的感情,以及把握好所反映的时代风貌。

第一,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边塞诗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因此,我们在接触这类诗歌时,如果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肯定是大有帮助的。诗评家常称赏“盛唐之音”,边塞诗正是构成“盛唐之音”内容的一个基本方面。“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到了中晚唐,国势开始式微,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婉伤:“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更多地体现为归家无望的哀痛,如“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尽管仍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和盛唐时代的边塞诗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题材、主题基本类似,风格似乎也差别不大,却都分明展示了各自不同的时代特征。所以对于边塞征战之作的鉴赏,首先要对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第二,特别注意区别各自的思想内容感情特点。在边塞征战的大题材下,每首诗歌还有各自的思想感情特点。从边塞征战诗中,我们看到诗人的眼界开阔了,诗歌的境界拓展了,诗歌的内容更显得异彩纷呈。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有报效国家的激情:“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不少诗人在塞外军营生活多年,象高适、岑参、李益等,他们的边塞篇什中反映的几乎遍及边塞征战诗的各个方面:有的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的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的反映对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有的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的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我们在阅读这些诗歌时,要能够区别每首诗作思想内容上的细微差别。同时,我们还要体会到,跃动于边塞征战诗中的种种矛盾: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都回旋着爱国主义的主旋律,把握住这个主旋律,对于提高我们对这类诗的鉴赏水平还是很重要的。

第三,分析边塞诗的不同艺术风格。在大量边塞征战诗中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是很不相同的,有的豪放旷达,如前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的雄奇壮美,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的豪壮悲慨,如杜甫的“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有的委婉清丽,如李白的“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细细体会,才有可能准确领会到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以及不同诗人的不同艺术素养、不同生活遭际,反映在边塞征战诗这个大主题下异彩纷呈的不同艺术风格。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一首诗题作《闺怨》,有“怨”必有“愁”。诗的开头却出其不意地从题意的反面入手,独辟蹊径,以退为进用反说起笔,说这位与丈夫阔别独处深闺的少妇,似乎已经习惯了躲在这与世隔绝的封闭式的小圈子里,反而精神麻痹、已经“不知愁”了。当她“春日凝妆上翠楼”之后,“忽见陌上杨柳色”,明显地感到了良辰美景的巨大诱惑力,触景生情,油然而生出青春难再、红颜易老的闺怨之情:悔不该让夫从军以求功名,却辜负了这番良辰美景。一个“悔”字道出了这位少妇的“闺怨”浓愁。先说春色撩拔得少妇春心荡漾而“不知愁”,以乐景起笔,反衬出愁怨,以反起强化题旨,使得行文波澜起伏,跌宕生姿,更令人醒目。总之,这一首诗不说别情而别情自露,不言愁而愁绪倍增,表现了高超的艺术手法。这也是赏析边塞征战诗的一方面内容。

3、下面这一首边塞征战诗具体分析体会鉴赏方法

从军行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①题目“从军行”中的“行”的意思是指(表示诗歌体裁,“歌行体”的意思)。说明这一首诗的体裁是歌行体。

②这一首诗写“夜战”的前军用侧面描写,而写增援的后军则是用(正)面描写。从诗中的描写来看,增援的后军出发的时间是在(第二天清晨)。

③这一首诗在写法上很有特色,给读者很多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试说说从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描写中,提供了让读者怎样的联想和想象的余地?

答:从“红旗半卷出辕门”可以想象到(唐军出征时迅猛声威)

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可以想象到(唐军在战场上勇猛善战的情景)

高考作文题材分类 篇2

走进名著的思路有三:一是对名著的细节进行合理扩展。根据主题需要对名著的某个精彩的细节进行扩展,由此可以形成一个生动的故事。 二是对名著的结局进行创新性续写。 借助名著的详知性信息和典型情节, 就其结尾进行扩展赋予一种新的意义。第三是对一个或多个典型人物进行抒情或说理。所谓“多个任务”一般是指三、四个左右,期间要有内在联系,即都要围绕主题和话题。

这些名著有: 《三国》 《水浒》 《西游》 《红楼》 《东周列国 志》 《封神演义》 《家》 《鲁迅小说》 《神曲》 《唐·吉诃德》 《浮士德》 《哈姆雷特》 《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复活》 《安娜·卡列尼娜》 《战争与和平》 《红与黑》 《简·爱》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些名著大约每个同学都知道一些,作文中只要应用一点就会使文章不同凡响。

如2002年考“心灵的选择”这个话题 , 有考生写 《相逢是一 种偶遇———现代西游记》,写 《八戒破产记》;2004年考“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意见”这个话题,有考生写 《孙悟空再打白骨精》,考“遭遇挫折放大痛苦”这个话题有的考生也用到了取经故事;2005江苏卷“凤头猪肚豹尾”这个话题的满分作文中 《没有了妖魔的取经路》 也绝妙地化用了取经的故事。 《三国演义》 故事也是大家所熟悉的,因此运用这个材料的也很多,如2002年考“心灵的选择”这个话题,就有不少像 《三国英雄开会》 《赤兔之死》《三国演“异”》 这样的佳作;2003年“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也有 《孔明挥泪斩马谡》 等好文;2004年“相信自己和听取别人的意见”有 《关羽之恨》; 2005年湖北卷“入乎其内 ,出乎其外”则有 《马谡日记》 等。另外运用较多的 名著就是 《红楼梦》, 如 : 《送玉僧妙语如珠解心结贾宝玉思前想后出家门》 (2002年“心灵的选择”)、 《宝钗鸣冤》 (2003年“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 《薛宝钗魂断大观园》 (2004年福建“人物或文学形象”)、 《晶莹雪寂寞林》 (2005年福建卷“圆形与星形图”)、 《花气袭人》 (2005年全国卷一“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 等。

走进名篇也是使自己的思路马上进入题材的好办法。旧瓶装新酒,可以写故事新编,可以就名篇评论,借名篇抒情,可以化用名篇的意境写散文,方法不一。可以走进的名篇主要是写你熟悉的名篇,也可以是你学过的名篇,能背下来的名篇,这些名篇要有张力,要是经典,有再创造和多角度分析、解读的可能性。

这里主要谈谈课本上的名篇。课本是我们最熟悉的经典,每一篇课文都是我们写作的最好素材。高中阶段学习任务繁重,很多学生无暇阅读太多的课外书籍,但这并不意味着高考作文就不会赢得理想分数。因为我们12本还有掌握的最熟的材料———初中高课本。课文作为第一手材料,一定要把他们作为高考作文一个重要的切入点,考试的时候可以先回想学过的课文,看一看哪些内容可以与实体建立联系。

课本篇章大多数都是一些经过几代人筛淘的经典作品,有着很深的文化和思想内涵。他就像一大批品质很高的原材料,可以让我们加工和再创作。很多同学关注了这笔财富,高考满分作 文 《哀痛者 ? 幸福者》 (2004年全国卷: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 《〈孔雀东南飞〉 新传》 (2004年江苏卷:山的沉稳与水的灵动)、 《愚公移山吃官司》 (2005全国卷一“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 都是取材于我们最为熟悉的课本材料。

利用课本名篇做文章,关键在于立意要新,要旧瓶装新酒,要有化腐朽为神奇,要善于挖掘新的表现角度。

比如高考满分作文 《作文收藏古典———〈红楼梦〉》:

《三国演义》 写雄主名王,谋臣勇将之事,攻城略池,纵横捭阖之心; 《水浒传》 写草莽英雄,江湖豪杰之事,仗义行侠,报仇雪恨之心; 《西游记》 写师徒四人,西天取经之事,伸张正义,斩妖除魔之心 。独 《红楼梦》 写少男少女之事。小小女儿国里,花招绣带,柳拂香风。笑和泪、爱和怨、酒和诗,流淌青春。故于茫茫书海,我收藏心中的最美—— 《红楼梦》。

高考作文题材走进名著名篇摭谈 篇3

走进名著的思路有三:一是对名著的细节进行合理扩展。根据主题需要对名著的某个精彩的细节进行扩展,由此可以形成一个生动的故事。二是对名著的结局进行创新性续写。借助名著的详知性信息和典型情节,就其结尾进行扩展赋予一种新的意义。第三是对一个或多个典型人物进行抒情或说理。所谓“多个任务”一般是指三、四个左右,期间要有内在联系,即都要围绕主题和话题。

这些名著有:《三国》《水浒》 《西游》《红楼》《东周列国志》《封神演义》《家》《鲁迅小说》 《神曲》《唐·吉诃德》《浮士德》 《哈姆雷特》《巴黎圣母院》 《悲惨世界》《复活》《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红与黑》《简·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些名著大约每个同学都知道一些,作文中只要应用一点就会使文章不同凡响。

如2002年考“心灵的选择”这个话题,有考生写《相逢是一种偶遇——现代西游记》,写《八戒破产记》;2004年考“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意见”这个话题,有考生写《孙悟空再打白骨精》,考“遭遇挫折放大痛苦”这个话题有的考生也用到了取经故事;2005江苏卷“凤头猪肚豹尾”这个话题的满分作文中《没有了妖魔的取经路》也绝妙地化用了取经的故事。《三国演义》故事也是大家所熟悉的,因此运用这个材料的也很多,如2002年考“心灵的选择”这个话题,就有不少像《三国英雄开会》 《赤兔之死》 《三国演“异”》这样的佳作;2003年“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也有《孔明挥泪斩马谡》等好文;2004年“相信自己和听取别人的意见”有《关羽之恨》;2005年湖北卷“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则有《马谡日记》等。另外运用较多的名著就是《红楼梦》,如:《送玉僧妙语如珠解心结 贾宝玉思前想后出家门》(2002年“心灵的选择”)、《宝钗鸣冤》(2003年“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薛宝钗魂断大观园》(2004年福建“人物或文学形象”)、《晶莹雪 寂寞林》 (2005年福建卷“圆形与星形图”)、《花气袭人》(2005年全国卷一“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等。

走进名篇也是使自己的思路马上进入题材的好办法。旧瓶装新酒,可以写故事新编,可以就名篇评论,借名篇抒情,可以化用名篇的意境写散文,方法不一。可以走进的名篇主要是写你熟悉的名篇,也可以是你学过的名篇,能背下来的名篇,这些名篇要有张力,要是经典,有再创造和多角度分析、解读的可能性。

这里主要谈谈课本上的名篇。课本是我们最熟悉的经典,每一篇课文都是我们写作的最好素材。高中阶段学习任务繁重,很多学生无暇阅读太多的课外书籍,但这并不意味着高考作文就不会赢得理想分数。因为我们12本还有掌握的最熟的材料——初中高课本。课文作为第一手材料,一定要把他们作为高考作文一个重要的切入点,考试的时候可以先回想学过的课文,看一看哪些内容可以与实体建立联系。

课本篇章大多数都是一些经过几代人筛淘的经典作品,有着很深的文化和思想内涵。他就像一大批品质很高的原材料,可以让我们加工和再创作。很多同学关注了这笔财富,高考满分作文《哀痛者?幸福者》 (2004年全国卷: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孔雀东南飞〉新传》(2004年江苏卷:山的沉稳与水的灵动)、《愚公移山吃官司》(2005全国卷一“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都是取材于我们最为熟悉的课本材料。

利用课本名篇做文章,关键在于立意要新,要旧瓶装新酒,要有化腐朽为神奇,要善于挖掘新的表现角度。

比如高考满分作文《作文收藏古典——〈红楼梦〉》:

《三国演义》写雄主名王,谋臣勇将之事,攻城略池,纵横捭阖之心;《水浒传》写草莽英雄,江湖豪杰之事,仗义行侠,报仇雪恨之心;《西游记》写师徒四人,西天取经之事,伸张正义,斩妖除魔之心。独《红楼梦》写少男少女之事。小小女儿国里,花招绣带,柳拂香风。笑和泪、爱和怨、酒和诗,流淌青春。故于茫茫书海,我收藏心中的最美——《红楼梦》。

把四大名著恰如其分的引入作文中,增加了文章的意蕴,提高了作文的档次,自然在考场作文中脱颖而出。

高考英语作文题材 篇4

不完整的美The Incomplete Beauty

Today, we are affected by the commercial ads everywhere. When we open the TV, we will see the ads to advocate us to pursue perfectness, when we walk on the street, there are beautiful stars’ pictures on the shops. So most people have the consciousness that we are not perfect and we should buy some products to make us look perfect. As for me, when I see a very beautiful girl who makes up with thick power, I don’t appreciate her beauty, while when I see a girl who looks so natural and with some spots in her face, I think she is pretty. No one is perfect, the incomplete beauty is the real beauty.

今天,我们受到商业广告无处不在的影响。当我们打开电视,我们会看到广告提倡我们追求完美,当我们走在街上,商店上有美丽的明星的照片。所以大多数人的意识是不完美的,我们应该买一些产品让我们看起来很完美。就我而言,当我看到一个非常美丽的女孩使厚实力,我不欣赏她的美丽,而当我看到一个女孩看起来很自然和一些点在她的脸上,我觉得她很漂亮。没有人是完美的,不完整的美才是真正的美。

高考语文作文题材 篇5

——题记

窗外的一束强光折射到翻开的书面上,被照射的那几行字,在阳光的衬托下,显得金光灿烂而又狰狞恐怖——花季少年以肾换“肾机”,“豪言”大放,尽露不屑。而下文的几行字更让人沉默不语——是对生命的无知,还是“理性”的选择?!

一台iPhone4,竟使数人竟“折肾”;一时的潮流炫酷,竟让人们毫不犹豫的丢掉理性;一时的“巅峰人生”,竟让人们愿意生命为代价,走向毁灭……

失去了理性,你就失去了一切:花季少年王某,本应有着精彩的人生,却架不住一时的冲动,丢掉了理性,选择了“肾机”。还郁闷无知的自鸣得意!二十五岁的他,本应走入社会,创造自己的未来。可事实上,当初自鸣得意的他竟在病床上无力的躺着,俨然一副苍老垂危的耄耋老人一般。而“守”在他身边的,是一部过时已久的iPhone4……

他丢掉了理性,也随之迎来了毁灭。他得到了一时的虚荣,也随之掉入了无尽的深渊。生命,仅一次。你一时忍不住放弃理性,也许就是你以后一生的悲哀!花季少年还未绽放,就已凋零枯萎。还未享受生命的无价,就已在病床上等待死神的降临。一切,只因你放弃了理性。

人生没有彩排,你的每一秒钟都是现场直播,不会有重新来过的可能!你曾带着理性“闯天下”,最后却架不住世俗的“贪婪”与“虚荣”,丢掉了你赖以生存的“工具”,毁灭了自己。

人生路漫,从未有过回头路。不要在放弃理性之后大喊“后悔”,那时,已晚!你需要做的,就是抓紧理性,不要让一时的冲动,毁灭你本应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

当你出于生死关头之时,当你已行将就木之时,当你已身处“淤泥”之中不可自拔之时,你是否会为你曾经放弃理性选择毁灭而后悔?如果你到那时才明白——“恭喜”你,你的人生“杀青”了!

懂否?你因放弃理性而毁灭了自己。思悔吗?可惜为时已晚。从你丢弃理性,融入贪婪时,你就以戴上了死神的枷锁——万劫不复!……

一丝丝凉风从窗外吹进,打断了我的思路。我默默的放下那篇文章,却仍不解——人的一生是何其短暂,但为何还会有人“引火自焚”,放弃理性,“奋不顾身”地扑向毁灭?

当你懂得了人生的真谛,你是否还会放弃理性?

当你思考过人生的长短,你是否还会执迷不悟?

当你身边的佳人离你而去时,你是否会悔恨不已?

——悲哉!人生没有回头岸!

高考作文题材分类 篇6

请根据以下提示,并结合事例,用英语写一篇短文。

Diligence is the means by which one makes up for one’s dullness.If you are not good at something, you may as well practise it many times until you make it.注意:

①无须写标题;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内容必须结合你生活中的一个事例;

④文中不得透露个人姓名和学校名称;

⑤词数不少于120;如引用提示语则不计入总词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节:短文写作

请根据以下提示,并结合事例,用英语写一篇短文。

Diligence is the means by which one makes up for one’s dullness.If you are not good at something, you may as well practise it many times until you make it.注意:

①无须写标题;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内容必须结合你生活中的一个事例;

④文中不得透露个人姓名和学校名称;

⑤词数不少于120;如引用提示语则不计入总词数。

高考作文题材分类 篇7

两类教育的再定位

实行分类高考, 必然导致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在教育功能及教育目标上产生新的变化, 乃至重新定位。

(一) 基础教育的再定位

当前, 基础教育的定位是以对受教育者施以普通文化知识教育, 培养公民基本素质为目标。从理论上讲, 这并没有错。但仔细审视其现实, 却有明显缺憾:一是功能性偏失。即通过不断的选拔与淘汰, 实际上强化了学生发展层次的划分, 而忽视了学生发展类型的区别。二是导向性偏失。即教育模式和教学内容过于注重学术型人才培养, 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技术型人才培养。

为了弥补上述缺憾, 必须对基础教育进行重新定位。其定位要点是:第一, 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 介入职业教育内容。如通过整合劳技课和课外科技活动, 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第二, 在职业启蒙教育的基础上, 开设正规的职业科目。这既包括普及性的职业通识教育, 也包括以学生“成长档案”为依据的具有初步职业定向性质的培养。第三, 为学术型和技术型两类高等教育输送合适生源。即由单向输送向双向输送转化, 为两类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同样牢固的基础。

显然, 基础教育再定位的核心目标, 是将仅注重培养学术型预备人才, 向既注重培养学术型人才、又注重培养技术型预备人才转型。

(二) 职业教育的再定位

当前, 职业教育基本定位于进行科学技术理论和职业技能教育与训练。但在实际执行中, 也有明显缺憾:一是教育体系不健全。即仅有中专、大专两个层次, 鲜有本科层次, 研究生层次基本空白, 故被指为“断头教育”。二是中职和高职衔接不畅。所谓“中职接高职”, 主要着眼于架设升学通道, 双方缺乏相互统一的教学计划和课程结构。三是职业教育“普教化”倾向值得关注。

实行分类高考之后, 为真正实现职业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定位, 有几件事是必须要做的:其一, 构建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即建立与普通教育 (学术型教育) 相同的办学层次架构;设立从中专到研究生教育的统一教学计划、课程结构和教材体系。其二, 确立明晰的职业教育目标。近年来, 一些职业院校提出的“中专加中级技工”和“本科加技师”的培养目标值得推广。其三, 优化职业院校的教育模式, 着力扭转脱离产业、脱离实际的非职业性倾向。

概言之, 职业教育再定位的核心问题, 不是原有定位不确切, 而是要采取有力措施, 使之更加完善。

(三) 高等教育的再定位

当前, 普通高等教育的突出问题, 一是过于偏重规模扩张和层级升格, 忽视内涵发展和质量提高;二是过于偏重学术型人才培养, 忽视技术型人才培养。而高职教育的突出问题, 一是仍然存在偏重“学科本位”的办学思路, 在一定程度上与生产实际和产业结构相脱节;二是教育层次过低, 社会认可度不高, 在某种程度上陷入“既不叫好, 也不叫座”的困境。

实行分类高考, 为两类高等教育作了形式上的再定位。而如何将这种新定位落到实处, 还需下一番工夫。就普通高校而言, 主要是压缩规模、提高质量, 集中优势资源, 切实造就一批学术型杰出人才, 以提升国家的整体科技实力。对高职院校而言, 主要是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发挥排头兵作用, 着力建设层次完备、衔接紧密、与产业结构相适应、能引领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职教体系, 造就一批技术型领军人物和数以亿计的创新型劳动者。

简言之, 高等教育再定位就是要充分发挥两类高校的各自优长, 为不同类型的人才提供相同的发展空间, 合力推进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重新定位, 是国家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必然要求, 也是实行分类高考所产生的一种必然的延伸效应。因此, 顺应形势、有所作为, 就成为各级各类教育的必然选择。

两类教育的再融通

实行分类高考的要旨, 表面上是促使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各司其职、各展所长, 而深层次的目的, 却应当是促进两类教育的进一步融通。

(一) 教育理念的再融通

尽管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是分属两类不同性质的教育, 但在教育理念上却有许多共通之处。

第一, 都要秉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因为无论哪类教育, 都不能流于空谈, 无论哪类人才, 都应当知能兼备。所以, 应像黄炎培先生所倡导的那样:“一面做, 一面学。从做里求学”。将教育目标界定为“是给人家一种实际上服务的知能, 得了以后, 要去实地应用”。

第二, 都要秉持为社会需要服务的宗旨。普通教育为各科学领域的发展服务, 职业教育为诸技术领域的发展服务, 其实是殊途同归的, 都是为社会需要服务。现今的理、工、农、医乃至艺术、军事院校, 无论称之为普通教育也好, 称之为职业教育也罢, 都不能脱离具体的产 (行) 业而存在和发展。

第三, 都要以造就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当今的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 但无数事实证明, 其本质却是教育水平的竞争, 是人的创新能力、创造能力的竞争。毋庸讳言, 在前一时期, 无论哪类教育, 在造就创新型人才方面都有较大欠缺。当前, 要以实行分类高考为契机, 切实补上这块短板, 并应努力取得新进展和新突破。

(二) 教育模式的再融通

简而言之, 普通教育模式具有“学科本位”的特征, 主要表现是学科划分严谨, 知识结构系统。而职业教育模式具有“能力本位”的特征, 主要表现是注重知识的应用性, 强调能力的实践性。

学科本位与能力本位并非是截然对立的, 只是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教育而已。那么, 普教模式与职教模式的契合点在哪里?答案是素质教育。这主要体现在: (1) 发现人的价值。学术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有着同等的社会价值, 实行分类高考, 只是为他们铺设了适合于不同发展趋向的成才路径。这两类教育的共同目标, 都是充分发掘和展现他们的社会价值。 (2) 发挥人的潜能。任何教育的价值都在于把自然人的潜在能力激活, 使之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动力。让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自主选择与其相适应的教育门类, 使自己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显然是分类高考的要义之一。 (3) 发展人的个性。个性是创造性之源, 各类教育都要着力造就既遵循科学规律、又善于创新, 既尊重前人成果、又勇于超越, 既遵守普遍规律、又敢于标新立异的个性化人才。

(三) 教育资源的再融通

实行分类高考之后, 学术型院校与技术型院校的教育资源必须实行优势互补、合作共赢。这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是师资融通。学术型院校汇聚了一大批各学科的领军式专家、学者, 可以为技术型大学的专业定向和专业建设提供指导。同样, 技术型院校中富有技术实践经验的教师, 也可以到学术型大学授课, 或兼任普通中小学职业科教师, 指导职业启蒙教育。

二是设施融通。通过校际合作, 学术型院校的实验设施、设备, 可以向技术型院校师生开放, 以提高其科研水平。技术型院校的实习场地、设备也应当向学术型院校师生开放, 以提高其实践能力。这对于两类教育的理念融合及造就“双师型”教师和“双能型”学生大有裨益。

三是联合研发。学术型和技术型大学都承担着国家或地方的科技开发项目, 如果开展联合研发则更能体现集成优势, 较好较快地取得成果。无数事实证明, 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 我们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技术领域, 因此, 加大技术开发在科技研发领域中的力度, 已成为当务之急。

增强两类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科技研发中的深度融合, 一定会在提升我国教育水平, 进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方面产生巨大推动力。

教育体系的再构建

实行分类高考必然会催生教育体系的再构建。因此, 建议中央政府在适当的时候, 以政令方式颁布一部新学制, 以利地方执行。至于学制系统的基本架构, 笔者不揣浅陋, 试提出如下构想 (如图1所示) 和建议。

(一) 基础教育

主要指小学、初中和普通高中教育。小学和初中学段, 以教授普通文化知识为主, 酌增职业启蒙教育和职业科。普通高中学段除设置职业科目外, 应完成学术型和技术型人才可培养方向的测试和甄选, 在此基础上实行分类施教。至于普通高中的办学规模, 似以占高中阶段教育的40%为宜, 其升学方向为学术型和技术型高校。

(二) 职业教育

系指初等、中等、高等 (含研究生) 学校职业教育和初、中、高三级职业培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可占高中阶段教育的60%, 其毕业生应达到中级工水平, 出路为直接就业或升入高等职业院校。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可占高等教育的70%, 招收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毕业生入学, 以本科层次为主, 修业4年。其毕业生应达到技师水平, 出路为直接就业或接受研究生教育。

职业培训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职前和职后培训。其指向为单一工种 (如电气安装工) 或工种群 (如金属切削加工类) 培训, 期限数月至数年不等。初等培训主要招收初中学段愿接受职业教育者 (主要是欠发达地区) , 学制4年, 培养初、中级工。中、高等培训分别招收初、高中后未升学和同等学力的在职者, 学制2~3年, 培养中、高级工。此外, 还可举办紧缺工种培训 (如电焊工) 、晋级培训 (如高级工晋升技师) 等短训班, 学制依需确定。职业培训主要由各级人社部门举办, 可依托全日制职业院校办学, 亦可直接设在中、高等职业院校之中。此外, 还要制定相关法令, 规定企业的职业培训义务, 强化企业内职工教育。

(三) 高等教育

主要包括普通 (学术型) 高等教育和职业 (技术型) 高等教育, 以及相应的两类研究生教育。仅就学术型高等教育而言, 其宗旨是培养学术型高端人才, 造就当今世界前沿科技的领军式人物, 其学术水平应瞄准世界尖端水准。因此, 学术型高等教育当前的第一要务是压缩规模、强化内涵。换言之, 是将规模掌控在高等教育的30%左右, 集中优势教育资源, 精心培育一批学术精英人才。这是适应人才合理结构之举, 也是抢占世界学术高地, 增强国际学术竞争力, 彰显大国综合实力的必然抉择。

学术型大学和技术型大学都要设立研究生教育, 前者要侧重基础科学研究, 后者则应侧重应用科学研究。同时, 应注重两类研究的融合, 以打造复合型高端人才。

(四) 师范教育

不争的事实是, 学术教育和技术教育所需要的师资是不同的。纵观我国师范教育现状, 是普通师范教育与职业师范教育的比例严重失调。据笔者所知, 独立设置并有一定规模的职业师范院校仅在天津、吉林等省市有几所, 这是长期迟滞技术教育发展的主因之一, 也与分类高考之后的教育结构转型极不适应。

因此, 重新构建教育体系的关键在于大力强化职业师范教育, 建议把普通师范和职技师范的规模调整为1∶1的比例。同时, 职技师范类研究生教育的占比要适度高于学术型大学和技术型大学。普通师范院校以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 职技师范以招收职业高中毕业生为主、以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为辅。据悉,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早在35年前就开展了同时从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招收学生的尝试, 并一直延续至今。建议有关部门就此展开专项调研, 推广他们的成功经验。

另外, 还要保留一定规模的中等师范教育, 以培养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及职业启蒙指导教师。

总之, 实行分类高考, 释放出我国教育体系将要进行战略性大调整的明确信号, 预示着各级各类教育必将重新定位、再度融通, 最终构建起一种全新的教育体系。这就是分类高考的倍增效应。

分类高考的倍增效应, 在某种程度上有水到渠成的必然性, 而更多的则应按照国家战略部署有意而为, 主动拓展。唯有如此, 才能充分彰显分类高考的重要价值和深远影响。

摘要:分类高考模式的倍增效应, 主要体现在各级各类教育的重新定位、再度融通上, 最终将构建起一种全新的教育体系。这样的倍增效应, 在某种意义上有其水到渠成的必然性, 而更多的则应按照国家战略部署有意而为、主动拓展。

关键词:拓展,分类高考,倍增效应

参考文献

[1]纪秩尚, 等.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实务全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96.

[2]中共中央, 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分类高考解读 篇8

3月22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表示,我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第一种高考模式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第二种高考模式就是现在的高考,学术型人才的高考。技能型人才的高考和学术型人才的高考分开。鲁昕说,“在高中阶段,16岁就可以选择你未来发展的模式。当然不管你选择的是什么模式,你都可以实现你的人生目标。”

教育专家认为,此次改革,将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的矛盾。也有观点认为,这一改革相对阻力小,但效果也有限。高考改革难啃的骨头还在后头。

逐步实现了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的中国社会,正面临着高校毕业生数量过剩、就业压力过大的问题。与此同时,身处制造业转型关口的大量中国制造业企业,却遭遇着无法招到高素质工人的困境。毫无疑问,只占高等教育知识结构10%比例的职业教育发展过于滞后,导致了上述“尴尬”的存在。

对此,主管全国教育工作的教育部并非没有被触动。近期,中国高等教育结构将发生重大调整,近700所地方本科院校将逐步转型,做现代职业教育,重点培养工程师、高级技工、高素质劳动者等。这样的改革,对于饱受高级技工稀缺的中国制造业企业来说,也算是一个略显遥远的福音。

人才差距造成产业差距

中国过去几十年创造的经济奇迹,其原因历来众说纷纭,但无论何种说法,都不曾忽略中国规模庞大并且价格低廉的劳动力的要素。2012年发布的《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统计报告》中显示,4634.28万名职工中,高级技师占0.76%,技师占2.34%,高级工占7.34%,89.56%均为中级工和初级工。而国际劳工组织的调查显示,发达国家的产业技术工人中,高级工占35%,中级工占50%,初级工占15%,与之相比我国还存在很大差距。再从2010年公布的《国家竞争力蓝皮书》来看,在劳动力素质层面,中国只能排在G20国的第18位,所公布的指数值仅为美国的1/12,日本的1/10。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劳动力素质高是占据产业链的高附加值环节的基本条件。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哪些国家高技能人才的数量越多,经济腾飞的速度就越快,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就越足,人民的生活水平就越高。充满危机感的美国人曾写道:“日本人与欧洲人在很多年前就已认识到,经济成功的关键在于高素质的一线劳动力”,“尽管在培养一线工人的高职业技能方面,日本和德国所采取的方法大相径庭,但结果是一样的:两国都拥有世界上技能最高的劳动力”。

长江商学院创办院长、教授项兵曾这样表示,“中国制造”必须从低附加值的加工组装走向高端制造业,这一升级必须对我国现有的职业教育体系进行改革。如何实现这一转变?“双元制教育”是“德国制造”的基石,德国产业工人的培养模式是可以参考和复制的。为了借鉴这一模式,政府必须从法律、投资方面给予高度重视,和企业及行业协会运作,避免职业教育脱离市场需求。中国社会要建立起尊重技工与制造的文化,还需要倾斜社会资源,鼓励企业提高产业工人的生活保障。

除此之外,还需打破职业教育的尴尬境地,全方位提升职业教育人才的社会地位,扭转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因为只有“体面”了,才会觉得“高大上”。

改变人才评价体系

技能型高考,其实并非新词。早在2012年,湖北省就率先实施以技能考核为重点的中职毕业生升入高等院校的办法,力图在中职与高职、职教与普教之间搭建起沟通衔接的“立交桥”。目前在北京、上海、浙江等省市也已经开始探索高职招生与普通高考录取的分离。而此次鲁昕的表态,更透露出面向普通高中生实行技能型高考的改革意向。

那么,高考模式为何要实现这样的“一分为二”?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袁振国解释称,职业院校和普通高校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要求,以及学生未来工作去向都有所不同,所以在考试招生方面需要有所侧重。但在目前高考“全国一张卷”的大背景下,职业院校和普通高校的招生无法体现这种区别。

参与此轮考试招生制度设计的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也表示,将技能型人才选拔和学术型人才选拔分开,进行两种模式的考试,这一做法的目的是将占考生数量近一半的中等职业院校学生“解放”出来,不再与高考“陪绑”。

而在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亚群看来,这种分类考试办法更适合现代社会对人才选拔的要求,“过去是‘一张卷子考各类考生’,很难体现不同类型高校对人才选拔的特定要求,也使高考低分者不免有挫折和自卑的感觉”。不少专家也表示,在国际上普教与职教“分类考试”已是普遍做法。

不过,在习以为常的“职教是二等教育”“技能型人才低人一等”的观念面前,此次改革能否不再像由职教“扛大旗”的春季高考一样寂寞收场?

“这项改革举措的真正落实,需要加强四方面的配套工作。”张亚群表示,根深蒂固的“重学术轻应用”观念或将成为最大阻力,为此,“首先应提升对技能型人才的价值及选拔方式改革意义的认识,营造人才选拔的适宜环境;其次,要精心组织技能型高考,从命题、选拔标准到组织管理,必须严格要求,不能‘降一等’来考,缺乏应有的含金量;三要加强教育配套,充分重视高职及应用型本科建设,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四要解决好技能型人才的出路问题,这将提高人才选拔的吸引力。”

对于此项改革的意义,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认为:“为技术型人才创造一个平等的入学机会和学历被认可的社会共识,才是至关重要的。”他表示,虽然当前社会上,很多职业院校因毕业生技术突出而看起来就业率高,但大多数毕业生社会地位并不高。例如,一个技术型人才很可能因为他是职业院校出身,而晋升空间受到限制。

熊丙奇分析,从中考开始,职业化教育就被排在教育选项的最末,很多人认为差生才去读技术型职业院校。因此,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必须提升职业技术学校以及技术型人才的社会地位。这需要人才评价体系和学历社会观念的改变。

nlc202309020551

毕业生的社会地位和实际能力会直接影响学校的口碑,而学校的口碑也是促进学生更好就业的重要因素。“要将对学校的评价权交给社会,而不是以行政手段去划分三六九等。”熊丙奇说。

高考改革还有哪些“硬骨头”

也有观点对于此次“技能型与学术型分开”高考改革方案的效果持怀疑态度。

熊丙奇认为,分类考试、分开录取并不能解决人才选拔机制的问题,最为根本的还是应该彻底改革高考录取制度,通过建立社会化考试和高校自主招生,让学生拥有多次考试的机会。

更多的人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下一步的高考改革方向。

根据此前教育部“考试招生改革总体方案”的征求意见稿显示,在改革考试评价制度方面,重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推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引导学生学好每门课程,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充分发展个性潜能和学科特长,同时引导学生参加公益服务和社会实践等。二是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探索“减少考试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等改革。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申继亮称,教育部正组织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研究缩小必修课比例,增大选修课比重。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表示,要减少高考科目、探索不分文理科设置高考科目,需建立在健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基础上,学业水平测试要实行“一门一清”,主要考查学生高中学业的完成情况,计分方式将变成等级制,避免分分计较,还要为考生创造一科两次考试的机会。

而外语不再在统一高考时举行,由学生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和次数,增加学生的选择权,并使外语考试、成绩表达和使用更趋于科学、合理。

“相对于其他高考改革,这一改革相对阻力小、难度小,学生、家长、学校都比较认同。”袁振国如是说。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刘海峰也认为,在本次考试招生制度总体改革中,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是较为容易进行的,反倒是公众更为关注的外语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减少高考科目和不分文理科,改起来较难一些。

能否倒逼教育改革

作为“牵一发动全身”的选拔环节,此次改革能否倒逼教育改革?

“最有可能发生变化的是一批地方本科院校,不再一味地争办研究型、学术型大学,而是该认真思索如何办出特色。对于一批坚持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高校,这种鼓励性政策则可以提升其办学自信。”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洪成文表示,随着两种高考模式的深入推进,一些成绩中上游的学生可能会因为就业压力等因素主动选择技能型高考。

这样的预测也和未来改革不谋而合。据统计,中国普通高校共1200所左右,但仅在办学水平和质量上有分化,在办学功能上并没有明显区分,办学模式趋同。3月22日,鲁昕表示,教育部未来将推动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最近已成立联盟,150多所地方院校报名参加转型改革。

对于处于高考前端的基础教育,洪成文认为要适应这样的双轨选拔,必须变革已有的“重知识训练,轻实践训练”的教育模式,一些学校可能面临新问题,须同时提供两类教育。“还要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学生分轨年龄的科学性,为什么是16岁,不是更早或更晚?二是学校是否有合适的师资、科学的评价体系去帮助学生规划,科学地选择好自己的发展轨道。如果这些条件不具备,那么分轨考试的设计终将遇到麻烦,改革能否取得预期效果,也值得怀疑。”

(本刊编辑综合整理)

相关链接

多国酝酿“高考”改革

美国SAT一年可考7次

美国并不施行统一的全国大学入学考试,对中学生上大学影响最大的考试是“学业能力评估考试”(SAT)和“美国大学测评考试”(ACT)。

ACT考试更像一种学科考试,强调考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与中国的“高考”有相似的地方。

SAT考试每年举行7次,考试内容与高中教材没有直接的关系,主要是考查学生的逻辑、分析、推理等方面的能力。

改革后的SAT将更重视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批判性阅读中将增加经济学相关的文章,数学部分也将增加对运算过程的考查,线性函数、推理等题目也将更多地出现。最近有消息称,SAT改革将从2015年延迟到2016年。

英国“高考”从高二开始

在英国,中学生在接受5年的中学教育后,要参加GCSE考试,即“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希望上大学的学生,可以接着进行A-Level课程学习。

在A-Level两年中,学生们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将来大学本科要攻读的专业,从经济、语言、数学、计算机、法律、音乐等70多门科目中选择,一般选3-4门,参加“高级水平普通教育证书”考试。所以A-Level考试即英国高等教育的入学考试,相当于中国的“高考”。考生只有在A-Level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才能被一流大学录取。

英国计划把A-Level考试改革成为两年学习后进行的统一考试,改革将会在2015年生效。

韩国高考改革凸显综合素质

韩国教育部于2002年初实施新的高考制度。新制度的最大特点是,考试成绩不再计算总分,而将各科目的考试成绩分别打分,然后依据分数段确定各科目的等级以及综合等级。等级划分为九个级别,每年的等级比例根据考生人数确定。

各大学根据考生各科目考试等级、学生手册、面试成绩、专长等情况招生。实行等级制后,考生不会像过去那样因差一分或零点几分的差异而落榜。

根据韩国近期公布的高考体制改革方案,韩国的高考将从目前的每年一次改为今后的一年两次。考生可自愿选择参加考试的次数,最终考试成绩取两次成绩中较高的一次,以避免“一考定终身”的情况发生。

日本“达成度”考试

日本的“高考”制度经历了由各大学分别组织考试,到全国统一考试——“大学共通一次学力考试”、“中心考试”的变革历程。

目前,日本正在进行新一轮“高考”改革,讨论引入“达成度考试”。日本首相咨询机构——“教育再生实行会议”于2013年向首相提交了新一轮改革议案,下一步将由日本文部科学省所属的中央教育审议会讨论具体实施方案,最快于5年后实施。

“达成度考试”的“基础级别”考试在高二和高三期间进行,用于测试学生高中阶段的学力水平,以促进学生学力的提高。“发展级别”考试将在高三毕业阶段进行,取代现有“中心考试”,作为“高考”时的一般入学资格考试。在此考试合格后,各大学将自行举行第二次本校录取考试,通过论文写作、面试、高中阶段平时表现等多个方面评判考生可否被录取。

上一篇:神舟十三号发射成功的观后感下一篇:利沟小学-度第二学期安全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