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负面

2024-09-27

网络负面(共12篇)

网络负面 篇1

信息技术教育的飞快发展,使得计算机网络成为人们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然而,计算机网络也像其他事物一样,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在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可能会产生一些消极的效应,这不仅对学校的传统德育工作是一种严峻的考验和挑战,而且对尚不具备判断力和自制力的青少年在身心的健康发育和成长方面,可能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

一、负面影响

1.弱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影响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

大量的网络信息为上网中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开拓了他们的眼界,大大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但是这些信息都是没有加工、筛选的原始信息,良莠不齐。在各种信息观点自由表达的网络上,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和实用主义等西方价值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追求奢侈等腐朽生活方式以及注重感官刺激的庸俗情趣,乘信息大潮汹涌而来。中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还没有成熟,还没构成一个较完整的体系,大量地接受这类信息,势必影响中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使他们逐渐认同西方民主和西方文化,并对自己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产生动摇,进而动摇传统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同时,因特网上信息传播的隐蔽性,使部分学生在网络上容易放松对自己言行的要求,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自己想做的事。例如:语言亲昵、挑逗、煽情、粗俗、辱骂等,使得学生对自我行为的约束力大大减弱,网上不良行为逐渐增多。

2.影响现实人际交往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思想异常活跃,他们渴望获得与成年人同等的交流自由。由于网络具有间接、虚拟、平等、自由的特点,这种特点使得中学生可以在网上宣泄自己内心真实的快乐、烦恼、孤独、痛苦。中学生的性格尚未定形,长期迷恋网上交友,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他们与真实世界的交往能力,严重的还能导致心理疾病,患上“自闭症”。

3.迷恋上网严重影响学业

部分中学生自控能力差,也不善于取舍。一上网就下不来,将大量时间用在网络游戏上,痴迷于“聊天室”、沉迷于“网恋”而不能自拔,做了网络的俘虏。长期下来,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4.影响身心健康

在生理上,中学生正处于快速发育时期,若长时间与计算机相处,不仅眼睛超负荷运转,危害视力,脊椎也易变形,还可导致神经衰弱,情绪不稳,严重影响身体的正常发育。同时,由于网迷对上网有很强的依赖性,时时刻刻脑子里想的都是网上的虚拟世界,不能实现客观现实和虚拟世界间的角色转换,形成心理错位和行动失调。不仅如此,长期与网络打交道,又阻滞了认知———逻辑的良性发展,导致认知惰怠,思维迟钝,自我评价降低。

二、防范措施

1.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和管理

面对网络上良莠参差的信息流,有必要建立相关的监控机制。可以通过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控制信息源头,以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及早研制出能“过滤”有害信息,为青少年学生输送科学、正确、健康信息的软件。同时,学校和家长联合起来,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上网把好关,成为学生网络生活的导航者、心灵的守望者。

2.加强网络道德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免疫力

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精彩的、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网页,通过校园网和网络德育课,向学生介绍和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网络安全管理条例》等,使学生通过学习和查找,了解一些相关的法律知识和制度措施,在头脑中建立起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意识,认识到浏览网页上的色情、暴力信息对未成年人的危害,知道哪些行为会触犯法律、违反法律,自觉抵制网络中的不良信息,自觉遵纪守法。加强对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教育,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免疫力。

3.加大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力度

首先,多让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意识,形成良好的品格。其次,加强对学生的写字、运算等基本功的操练,不能用计算机和网络来代替写字和运算。再次,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计算机前只点击鼠标就能驰骋在因特网中,手脚活动减少,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最后,让学生参与教师的备课,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课程内容先预习,运用计算机制作有关课程学习的课件,好的予以采纳,及时鼓励表扬,这样不仅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而且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还减少了学生浏览其他网页的时间。

4.通过网络进行心理咨询,开展健康教育

中学生正处于从少年到青年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的成长给他们带来了许多烦恼,他们需要向别人倾诉,但羞于启口。教师和家长对于某些敏感的问题,不便在公开场合宣讲或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建立健康教育的专题网站,设置心理学知识介绍、青春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心理测试或心理学专业教师在线指导等栏目,使学生通过网络与教师或家长交流、谈心,通过网络来获得帮助与指导。由于网络交流具有隐蔽性,学生可以匿名,因此他们就少了几分顾忌、多了几分坦诚,可以大胆地向教师或家长说出自己的隐私和心理疾病,以获得最大的帮助,保证身心的健康成长。

总之,网络对中学生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要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信息化社会需要的下一代。

网络负面 篇2

[关键词]网络网络媒体负面效应媒体互联网信息

一、前言

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的采集、传播的速度和规模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实现了全球的信息共享与交互,它也已经成为信息社会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网络传播克服了传统的时间与空间的障碍,使世界更进一步的链接为一体,但是,汹涌而来的信息,使得网络媒体的负面效应已经显现,前一阵的“艳照门”事件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而已。目前,国内外针对媒体所显现出来的负面效应,都已经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除了对相关的责任人进行了处罚外,还制订了相关的管理条例,如:《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方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咱研规定》等等,但是,都仅仅只是采取“堵”的方法,针对此种做法,本文提出新的思想,从“大禹治水“的思路出发,采取“疏而不堵”,有效的以疏为主,堵结合的方式,来发挥政府及大众的作用,使网络媒体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

二、基本内容分析

广义上,网络媒体使人们能够自主而全面的了解世界,在宏观上可以促进社会和谐进步,从微观上利于人们的全面发展,但是,目前网络的内容鱼目混珠、良莠不齐,人们对网络的接触复杂多样,无章可循,在这样的状态下,网络对人们既有前述的积极意义,消极作用也不容忽视。现在,网络媒体的负面效应,已经不仅仅是假新闻、个人资料隐私和邮箱地址被有偿出卖、色情内容的传播、网络广告的骚扰、对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的侵犯、恶意言论的肆意发布和公开等等,这些看似简单却对受众媒介消费造成了极大的损害,由这些损害也造成的网民对网络内容信任的缺失,所以,必须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网络媒体是传播新闻信息的一个新媒体,也是增强社会方方面面沟通的一个新渠道,更是我们思想文化领域的一个新阵地。它有传统媒体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网络媒体如果能够趋利避害,加强科学管理,一定能够为社会的进步发挥重要作用,反过来说,如果不能够正确认识、积极使用、科学管理的话,将对社会产生严重的破坏作用。因此,网络甚至被许多社会成员视为“洪水猛兽“,如何扬长避短是目前关于网络传媒的讨论热点。要解决网络媒体的负面效应,我们必须对监管对象和监管主体加以分析,监管对象包括宏观和微观,网内和网外两大方面;监管主体包括:政府部门、社会机构、学校、家庭。宏观包括:(1)政府机构促进政府部门及国有单位积极推进电子商务;(2)学校、团体对学生等个体等相关网络应用的培训监管;(3)网站监管、网吧管理。微观包括:网络内容、网络游戏及规则、网民个人的分类管理等,本文通过分析得出,首先要掌握网络媒体和网民的交流过程详细状况,再在此基础上,制订相关对策,提出发挥主流网站和积极内容的引导作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再通过编制“过滤”软件的方法来加以管理,使网络媒体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

三、解决的难题及注意的问题

目前,网络传媒的负面效应研究多数侧重与对消极内容的监管,对于积极内容的建设,缺乏足够的重视,要使网络媒体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有一个难题需要突破,即:对积极内容的监管,比消极内容难度大,如何定性、定量监管主流网络媒体积极作用的发挥,成为新的课题。以疏为主,还是堵为主,如何堵疏结合,如何发挥主流网站的积极引导作用,如何编制堵的过滤的软件,将成为难点。

四、提出对策

通过分析,我们提出以下措施来减少网络媒体的负面效应:(1)通过调查,根据网民在网络上的具体的交流过程进行全程监督。在此基础上,制订相关对策,找出主流网站,对主流网站进行政策引导,使其规范化。(2)通过编制过滤软件,过滤掉有害信息,包含文字、图片,使不利信息在第一时间被及时发现并做出合理的处置。(3)根据调查,对网络中的信息采取大禹治水的方法,采取“疏而不堵”,有效的以疏为主,堵结合的方式,使有利信息大力宣传,有害信息进行堵方式,来支持网络的发展。

总之,净化网络环境,通过促进社会成员对网络内容的了解,参与互动,从而推进社会和谐,和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使政府部门能更好的管理网络媒体,能引导网络单位按照法律、法规来依法经营自己的网站,有效的利用网络资源,对网络媒体的负面效应尽可能的减少,能够极大的减少政府投资的人力、物力、及财力。

参考文献:

[1]孙少晶:网络传播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青年探索,1999年

[2]张国良:传播学原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

[3]匡文波:网络传播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网络语言的负面影响与规范原则 篇3

关键词:网络语言;负面影响;规范原则

【分类号】H030

随着网络的普及化与应用广泛化,网络语言的传播与风靡速度不断提升,对网络语言的定义有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上的网络语言指的使在网络传播媒体中使用的语言,狭义的网络语言是指在人们通过网络聊天软件、网络社交平台上出现的一些流行词汇,在狭义的网络语言不断流传中,对正处于语言学习阶段的小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也为小学生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对这些影响进行规范化原则探究能够为语言环境的改善提供帮助。

一、网络语言对小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1、网络语言干扰了小学生对正确语音的学习

小学生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他们很容易对新鲜事物产生兴趣,在网络语言中有许多谐音进行代替了的词语,小学生对这些词语的接触对小学生规范语音的学习产生了一定影响,他们在没有完全把握拼音语音的基础上,无法理解这些谐音代替的字词。例如,在网络上,将“朋友”称为“盆友”,将“同学”称为“童鞋”,将“孩子”称为“孩纸”,这些词语的谐音演变使小学生在前后鼻音、声母等音节内容的掌握上受到了一定干扰,导致小学生将错误的认为成正确的。

2、网络语言干扰了小学生对正确词语的把握

网络语言的传播范围极广,无论是对孩子、中年人还是老年人,网络语言都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尤其对现在的孩子而言,他们缺乏对正确语言的辨别力,受网络语言的影响更深,这种影响给小学语文的教学活动造成了一定难度,也对小学生良好的语言文明习惯的养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网络语言中错别字、缩写字母的使用,对小学生进行正确词语的学习产生了一定影响,例如“悲剧”错用为“杯具”,将“没有”错用为“木有”,将“哥哥”缩略为“GG”,这些现象都对小学生掌握正确的词语产生了一定难度。

3、网络语言干扰了小学生对正确语意的理解

网络上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欺骗性,一些网络语言从词语表面来看没有什么不妥,但在词语内部含有许多不良的语意,小学生无法对词语的内涵进行把握,只是决定语言比较新潮,大家都在用,于是就用了,这种现象对小学生语言习惯的养成及文明用语的使用产生了一定影响。例如,在网络用语中,“SB”、“你妹”、“屌丝”等词语都具有贬义,但是小学生不能辨别其中含义,常常进行使用,使小学生不能进行规范的文明用语。

4、网络语言干扰了小学生对正确语法的学习

在网络中的网络语言具有不规范性,许多语句都违背了汉语语言原本的语法规则,这种错误的网络用语使小学生在对汉语语言的语法知识掌握造成了干扰,限制了小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能力与水平。在网络语言中,对叠词的无界限使用、语法的错误使用,都对小学生的语言学生产生了影响,例如,将“漂亮”叠用为“漂漂”,将“害怕”叠用为“怕怕”,将形容词“黑”用作被动结构“昨天你黑我”等现象,用不规范的语言使小学生进行错误的语法理解,都对小学生语言的学习产生了影响。

二、网络语言的规范化的原则与方法

网络语言中不规范的多种表现形式都对小学生产生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小学生作为新生力量与我国文化的传承者,为他们营造一个规范的语言环境变得尤为重要,下面笔者就通过上述现象对网络语言规范化的原则与方法进行叙述。

1、網络语言的规范化的原则

在研究学者对网络语言规范化原则探讨中,通过对网络语言中不同现象的考察,提出了一些一定需要遵循的原则,这些原则包含有以下五个方面,首先使网络语言的使用要通过约定俗称,逐渐趋向与规范化的原则,语言环境的演变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要通过每个网民的自我约束进行规范化;其次,在对网络语言进行规范的过程中要将自发与自觉规范结合起来,通过问题严重性的呈现,使网民自发、自觉的进行语言规范;第三,要使用分层进行规范,动态的进行跟进原则,通过对网民主体的分层及语言变化的持续关注,进行网络语言的规范化;第四,要将语言与道德、文明规范结合起来,鼓励网民在道德基础上进行文明用语;最后,使要将我国的国民语文教育与社会网络中的用语结合起来,通过多角度的记录,将社会文化中的语言应用到语文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这些原则的执行,为小学生建立一个文明、有序的网络语言环境。

2、网络语言的规范化的方法

在学者们提出网络语言规范化原则的基础上,如何使网民通过这些原则进行网络语言环境的改进成了一个重要命题,通过学者们的实践研究,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首先,要对现有的网络语言现象抱有一个积极、平和、宽容的态度,通过对其中语言的分别辨识,寻找出具有积极意义的网络语言;其次,要通过网络文明用语的倡导,让网民自觉自发的进行语言改善,使网络用语呈现一个动态、健康环境;再次,政府要通过对网络用语的监管,设置好网络用语的下限,从管理和制度的层面进行网络用语的规范;最后,要通过网络技术的改进,对网络中不规范、不文明的语言进行及时过滤、纠正,为网络内容的传播提供技术上的支持。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使网络语言环境对小学生的语言学习提供积极的帮助意义,为我国语言文化的教育传承提供有利帮助。

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生作为文化的传承者和未来的希望,小学阶段是他们进行语言学习的最好时期,但是网络语言的出现与流行对小学生进行语言学习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冲击,因此对网络语言进行规范化的研究能够为小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使小学生能够正确把握语言的内涵,进行正确使用,养成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李铁范,张秋杭.网络语言的负面影响与规范原则[J].修辞学习,2012(2).

[2]李立新.网络语言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3]张剑平,刘波.中文网络语言的规范化问题探析[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3(6).

网络媒体新闻炒作的负面影响 篇4

网络新闻炒作对青少年学生的误导

中国已步入信息化时代, 中国的网民数量与日俱增。如今网民人数已突破4.2亿, 也就是说每3个人中就有一个网民, 网络新闻使用率为78.5%, 用户规模达3.3亿人。由此可见, 在中国已经有很多网络新闻的受众, 他们在互联网上接受各种各样的新闻信息。目前, 掺杂在网络上的某些特意针对受众的新闻炒作对许多受众, 尤其是青少年学生产生了消极影响。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 思想和心理并不成熟, 在其成长阶段的很多方面还需要一些正确的引导。而如今, 许多的青少年学生都已成为网络新闻的受众, 据CNNIC的报告显示:学生群体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仍远远高于其他群体, 接近1/3的网民为学生。因此, 有一些网络媒体针对青少年学生这个受众群体开始特意炒作, 而炒作出来的“爆料”给青少年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 给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心理等众多方面带来了许多误导,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误导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前进方向。青少年学生在思想上应该是积极向上的, 以科学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然而某些炒作之人却利用青少年学生强烈的猎奇心理, 专门针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刻意的炒作, 以此吸引学生的眼球, 左右学生的思想。例如, 在李宇春夺得超女冠军之后, 一些网络媒体开始为了利益而精心炒作。顿时, 网络媒体炒作出的“春哥”红遍整个互联网, 其炒作之风席卷各大贴吧、论坛以及博客。炒作者从青少年学生的角度出发, 把炒作出的产物渗透到了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 以便引起共鸣, 吸引青少年学生的眼球。于是, 特意炒作出的“信春哥, 不挂科”成为青少年学生百谈不厌的话题。由此可见, 这些新闻炒作对一些学生的审美意识、文化思想等的前进方向带来了误导。而更为严峻的是, 这类新闻炒作误导了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前进方向, 势必会给他们带来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给青少年学生的心理成长带来影响。网络新闻炒作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方面产生了误导, 同样也给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带来了影响。学生们在关注一些恶俗的新闻炒作的同时, 也可能会产生与炒作内容相似的病态心理。比如, 在“芙蓉姐姐”以“变态审丑”的炒作方式在网络上大红大紫之后, “凤姐”也开始以这种方式在网络上炒作自己, 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迅速畸形走红。那么继她们之后还会不会有青少年产生这样的病态心理, 用这样的方式进行炒作, 以达到走红的目的呢?这种趋势令人担忧。现在许多青年人都渴望出名, 看到其他草根出名, 会对其红遍网络产生羡慕的心理, 而如果青少年学生的心理被这些刻意的炒作所影响而变为病态心理, 那么也会盲目地对其迅速走红的畸形方式进行模仿和尝试。可见网络上这些特意的新闻炒作会给青少年学生的心理成长带来不小的影响。在思想前进方向和心理的成长都被影响之后, 青少年学生在对新闻的关注方向上也会走上歧途。

将青少年学生对新闻的关注引入歧途。由于网络新闻炒作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观、价值观、心理等方面的误导, 学生们对新闻的关注也被其禁锢。某些网络媒体利用学生强烈的猎奇心理, 针对学生的口味炒作“爆料”, 使得学生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被炒作的“爆料”上, 而对真正应该关注的新闻事件、时事政治都视而不见。在这些网络新闻炒作的影响下, 有些学生在议论“凤姐”的笑谈和玉树灾区的国殇之间, 选择了前者;有些学生谈论“小月月”的动态比谈论国家重大新闻事件要多得多。当学生们张口“凤姐”, 闭口“小月月”, 而不知“神八飞船”何时上天, 不提我国首架大型民用直升机试飞成功的时候, 可以看出网络新闻炒作已经把青少年学生带到了一个关注误区, 学生对某些网络新闻炒作的过分关注, 使得自己对有价值的新闻报道知之甚少。

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 某些网络媒体针对学生而刻意进行的新闻炒作已经严重误导了青少年学生的思想进步、价值观、热点关注的方向, 甚至影响其心理的健康成长。这些网络媒体利用青少年学生在许多方面的不成熟以及“年少无知”, 牺牲学生们的利益, 以谋取经济利益, 是极其不道德的行为。而其对受众的误导也会成为网络新闻迅速发展的一个重大阻碍。

网络新闻炒作会成为网络新闻发展的绊脚石

如今, 因为信息化的高速发展, 网络新闻已迅速发展成为新闻传播中的一股重要力量。然而, 我国的网络新闻因为发展的时间较短, 并不成熟。网络上某些针对受众而特意进行的炒作如果大量占用了网络新闻的空间, 很有可能会让处于发展阶段的网络新闻畸形发展。其具体影响如下:

网络新闻的意义与作用变小。因为某些特意的新闻炒作是利用了受众的猎奇心理, 并且有很强的针对性, 所以能够迎合受众的需求, 比普通新闻报道更具有吸引力。当这些新闻炒作吸引了大量受众目光的时候, 就会导致有价值、有内涵、有意义的新闻报道的关注率和点击率相对下降。网络新闻是新闻的一个分支, 应该有着新闻的本质属性。而网络中某些新闻炒作是弄虚作假的新闻报道, 没有真实性和事实性可言, 从本质上而言已经不属于新闻的范畴, 当受众所接受的不再是真实的新闻, 那么网络新闻就失去了新闻本身的意义和作用了。

比如, 2010年网络上有关“小月月”的炒作就是完全弄虚作假的, 是利用了受众的猎奇心理而编造的故事, 却获得了巨大的关注率和点击率。去年国庆期间, 一篇名为《感谢这样一个极品的朋友给我带来了这样一个悲情的国庆, 深度八做留恋》的帖子迅速吸引了千万网民的眼球, 还获得了超过3万条的网友回复。随后, 各网络媒体开始争相报道“小月月”, 而“小月月”的衍生品———贴吧、论坛、讨论组、群组也迅速出现在网络上, 使得与其相关的新闻和报道的搜索率及点击率一路飙升, 瞬间占领大量市场。虽然后来作者已经表示“小月月”纯属笔下之物, 但是由于网络上层出不穷的炒作, 网民仍然对其有着浓厚的兴趣, 并给予高度关注, 继续在贴吧、论坛上发帖讨论, 让“小月月”之风在网络上刮了很长一段时间。在这股炒作之风席卷网络之时, 网民大量的注意力被其吸引, 对于网络上那些有真实性和价值性的新闻报道的关注就相对减少了。

由此可以看出, 网络新闻中弄虚作假的炒作占有大量市场, 有价值、有意义的新闻关注率就会相对下降, 如果这类炒作之风越刮越猛, 这些类似的新闻炒作越来越多, 越来越能够吸引受众的眼球, 那么网络新闻作为新闻的一个分支, 其应该具有的意义和作用就变得越来越小了。

网络新闻的优势被削弱。网络新闻的最大特点是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将大量的信息传递给受众。速度快、信息量大, 这是网络新闻相对于电视新闻和报纸新闻的巨大优势, 这也是绝大多数人选择互联网作为信息媒介的重要原因。如果新闻炒作越来越多, 占用了互联网过多的空间, 那么, 在速度方面, 受众接收真正有价值的新闻报道会有一定的滞后性;在信息量方面, 当受众发现网络上充斥着大量虚假、无用的垃圾信息, 而有价值的信息却少之又少, 那么网络信息量大的优势便毫无意义。

网络新闻炒作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网络上的新闻炒作, 对青少年学生以及网络新闻的发展都有着不小的负面影响, 以至于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因此, 网络上的新闻炒作, 对社会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 在信息时代, 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与发展对新闻的传播有一定程度的依赖性。而网络上的新闻炒作会成为网络新闻发展的绊脚石, 是新闻传播中一个不小的隐患。新闻炒作故意夸大、扭曲、掩盖新闻事实, 以哗众取宠的方式欺骗受众、欺骗社会, 并常常报道虚假的信息、庸俗无聊的新闻, 是对社会不负责任的行为, 在社会上掀起了不少舆论, 制造了诸多不良风波, 这些都成为影响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与发展的不利因素。

其次, 社会风气是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环节。然而, 网络新闻炒作中的恶俗、虚假的成分, 不仅违背了职业道德, 传播了恶俗文化, 而且不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建设。关于“小月月”的炒作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在有关“小月月”的各种炒作蹿红网络之后, 网友们竟把主角看做神一样的人物, 进行膜拜, 还成立了“拜月神教”的团体, 使得天涯、百度、豆瓣、人人、新浪微博的网友争相讨论。这些行为对社会风气的影响颇大, 主要表现在:其炒作的恶俗内容影响了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 变态审丑的方式则影响着当前社会上时尚思潮的方向, 而成立“拜月神教”对一个子虚乌有的丑陋角色进行膜拜, 无疑是误导了受众思想, 败坏了社会风气。

对网络新闻炒作的反思

网络新闻炒作对受众、网络新闻乃至整个新闻界以及社会的负面影响是很多的。面对这些负面影响, 我们应该进行反思。

新闻炒作是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是随着网络新闻的发展而迅速发展的。新闻炒作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 适当的新闻炒作是可以在网络新闻中传播的。但是, 当很多网络媒体或商家都跟风大量特意炒作时, 就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对其造成或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应该及时采取一些措施。例如在炒作之风刚刚盛行, 并未对网络新闻的发展和社会发展造成巨大的阻碍之前, 相关部门应该对网络上的新闻炒作加以控制, 在网络管理方面严格把关, 禁止在互联网上对某些人物、某些事件进行特意的炒作;严厉惩治网络媒体或商家为谋取经济利益, 不顾道德底线, 针对某些群体而进行的炒作行为。另外, 网站编辑以及参与网络传播的普通受众也要加强责任感, 做好把关人, 不传播虚假信息, 不进行跟风炒作, 使网络传播有序、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剑美、唐朝华:《商业策划与新闻炒作》, 中国商务出版社, 2005年版, 第22页。

网络负面 篇5

网络涉军负面舆情是指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一些公众对现实生活中军队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负面言论和观点。其主要特点是传播速度快,有效控制难;诱发原因多,容易成焦点;片面性较强,真假难辨别。网络涉军负面舆情的成因既有政治因素,又有社会问题,还有部队自身原因,相互交织,错综复杂。其主要成因是敌对势力恶意攻击、部分社会人员心理失衡、商业利益炒作需要以及个别官兵思想行为失范。网络涉军负面舆情丑化军队良好形象、诋毁军队性质本色、挑拨军政军民关系,严重损害军队的声誉地位。为此,各级要进一步增强网络涉军舆情处置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切实维

护部队的良好形象。

建立健全预防体系,立足早发现、早应对,牢牢把握处置工作的主动权。一是建立军地协查机制。主动加强与地方公安网监部门的沟通协调,积极借助地方科技手段,建立优势互补、信息共享、顺畅高效的监控体系,对网络信息实施24小时不间断监控。一旦发现有涉军负面舆情,公安网监部门应立即以传真、电话等方式及时通报部队,确保部队能够迅速找到发布源头,第一时间掌握第一手资料,迅速作出反应。二是健全军队自查机制。信息化、军务、保卫、宣传等部门要联合建立网络舆情监测室,专设网络信息员、侦察员,依据“专机入网,专室处置,专盘存储,专人管理”的原则,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后,设立互联网监控专线,安排专人值班,利用网络舆情监控软件和网络监控技术,采取确定涉军敏感信息检索内容和关键词等手段,全天候、全时段对大型网站、微博、帖吧进行搜索侦控,实时掌握涉军负面舆情动态,提高信息获取能力。三是完善应急处置机制。根据可能出现的网络涉军负面舆情,及时制定完善《涉军负面舆情应急处置方案》,明确任务区分、组织指挥、处置方法等具体细节,定期组织演练,达到一有情况能够反应迅速、指挥顺畅、分工明确、行动有序、处置得当,使负面舆情止于初萌、扼于未散、止于未果。

坚持客观处置与积极引导相结合,及时有效查处解决。一是调查取证,判别真假。一旦发现网络涉军负面舆情,部队军务(警备)、保卫等部门要在第一时间赶赴第一现场进行调查取证,会同地方公安、宣传、信访、民政等部门和舆情事实涉及单位,尽快查清负面舆情的真、伪、虚、实。对于虚假的涉军负面舆情信息,要迅速联系地方公安网监、宣传广电部门进行覆盖、删除,同时认真追查发布负面舆情的人员、网站,运用法律手段追究相关责任,及时消除不良影响。二是区分情况,迅速处置。对发现的涉军负面舆情情况属实的,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及时通报或抄告舆情涉及单位认真调查核实,区分性质,查清责任,依据法律法规对相关单位和人员进行严肃惩处。同时,一方面积极协调地方公安网监、宣传广电等部门对负面舆情进行封堵、删除,缩小传播范围,控制事态发展;另一方面要及时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开诚布公地向民众作出科学合理的解释,及时回应公众疑问,尽快化解舆情危机,严防一些人恶意炒作和诱发群体性事件。三是持续跟踪,正面引导。处理网络涉军负面舆情要注意持续跟踪引导,防止因情况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演变成热点敏感问题。要积极发挥军队专家学者、先进典型、网评员和网络新闻发言人的引领作用,对已经扩散的涉军负面舆情利用各种媒体加强正面引导,坚持用典型说话、用数据说话、用事实说话,通过主动、及时、全面、权威的信息发布,引导负面舆情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网络负面 篇6

一、网络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一)网络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

网络文化的多重性,尤其其中的消极文化和思想,极大的影响着青少年及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其掌握的先进信息技术,在网络上大肆宣传他们的意识形态文化价值观,宣扬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将产生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青少年的生理、心理、思想等各个方面正处于一个成长变化期,可塑性极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判断形势、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大量接受这类信息势必影响他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及价值取向,使他们逐渐认同西方民主及文化,进而动摇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造成思想观念重心的偏离。

(二)网络信息杂乱,良莠不齐,黄色污染严重

由于网络具有的隐蔽性和虚拟性,网民以“隐性人”的身份在网上自由操纵,他们摆脱了现实社会诸多伦理、道德等方面的约束,极易放纵自己的行为,忘却社会责任,这使得网络空间各种思潮泛滥,暴力、金钱、色情、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颓废的内容充斥其间,大学生信息选择能力、是非辨别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还不足以抵御这些不良信息的影响。并且网上黄色污染严重。据调查,19.2 %学生曾无意去过黄色网站,12.3%的学生因为好奇偶尔点击过黄色网站,甚至8.6%的学生经常光顾黄色网站。

(三)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网络对大学生心理的冲击容易造成他们情感和自我角色的迷失,影响其心理健康,并诱发出种种心理障碍。首先是网络成瘾症,电脑网络成瘾问题在大学生中越来越突出。网络成瘾的大学生似乎对上网有强迫倾向,整天沉溺于网络,甚至通宵达旦。再次,就是人际交往障碍。大学生们在网上的交往以间接形式为主,其交往活动不受物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热衷于虚拟交往使得部分学生疏远了现实社会中的人际交往,与现实社会产生了距离感和陌生感。更有甚者,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交往中一旦受骗,容易导致他们在现实社会人际交往中产生的怀疑、敌意和悲观态度。

二、对网络的负面影响所采取的对策

就家庭而言,家长应熟悉电脑和网络,平时多了解孩子常访问的网站的情况,辨别安全网站与不良网站,多收集优良网址,花时间与孩子一起上网,一起讨论,用成年人的经验帮助孩子离开网上垃圾。孩子在遭遇挫折时,应给予关怀和帮助,而不是让他们到网上去寻求安慰。为防止孩子登陆色情网站,家里的电脑应安装过滤及防止色情网站进入的防毒软件,防止未成年人不当使用网络。同时,家长应该通过各种方式让孩子充分认识“黄毒”的危害,自觉抵制黄色信息的诱惑。

就学校而言,应建立一支能适应网络时代教育需要的教育者队伍。教育部门应加强对青少年教育工作者的电脑知识和网络技术的培训,让他们尽快熟悉网络,提高驾驭网络的能力,学会网上的教育方法。应帮助青少年形成对网络道德的正确认识,增强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指导他们学会选择,识别,提高个人修养,养成道德自律。学校也应协助家庭进行网上心理健康教育,引导青少年解决因迷恋网络带来的心理和生理问题,培养青少年健全的人格,加强对青少年人文精神和思考能力的训练,培养青少年的文化自省、选择、判断能力和批判意识。同时,高校应加强网络系统的监督和管理。采取必要的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对校园网络进行24小时监控,及时处理有害信息。控制信息源头,以达到正本清源,净化高校信息生态环境的目的。

从社会来看,网络从业的人员、网络服务机构应当自律,不制造和传播含有淫秽、色情、赌博、凶杀、暴力、恐怖等内容的信息。在网络从业人员的管理上,不但应注重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也应重视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个人修养,增强综合素质。同时应要求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经营者自律,遵守法律规定,接受有关部门依法实施的监督管理,自觉接受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进行的社会监督。强化社会管理者对网络信息的监督和管理作用,要通过技术和行政、法律等手段正本清源,凸现网络的积极价值。

网络负面新闻对茶叶品牌的影响 篇7

1 关于网络负面新闻的概述

1.1 内涵

从“网络负面新闻”这一概念可以看出, 其基本特征有三个方面:网络性、负面性以及新闻性。其中网络性是在传播范围与传播媒介方面对网络负面新闻加以界定, 即在互联网上传播;负面性则是从性质方面对网络负面新闻加以界定, 一方面是指内容的负面性, 主要是指这一新闻类型所聚焦的问题大多都是社会中的黑暗面, 例如事故、违法行为、丑闻等。另一方面则是指影响的负面性, 网络负面新闻可能会对社会大众产生消极的影响;新闻性则是从体裁与形式方面对网络负面新闻加以界定, 它属于新闻报道的一种形式, 在文体、语言方面都具有新闻的特征。[1]

综上所述, 网络负面新闻即是在网络上流传的、关于违反社会秩序与法律准则事件的负面新闻报道, 例如事故、违法犯罪、丑闻、灾害等, 其目的是为了将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呈现在大众的面前, 从而引起社会的警醒。

1.2 传播特点

1.2.1 广泛性与即时性。

在互联网上, 信息的流通速度极快, 在世界上任何地点, 只要通过互联网, 就能在几分钟的时间内将一些重大社会负面事件上传到网络上。例如飞机失事、恐怖袭击事件等, 且能够以极快的速度被各地的民众所接收。

1.2.2 多媒体性。

借助互联网上多媒体传播的优势, 网络负面新闻能够以文字、音频、图片、视频等方式直观呈现在民众的眼前, 从而提升新闻的渲染性。许多网络负面新闻的曝光都是借助了多媒体的形式, 例如“三聚氰胺”事件, 最开始就是在网络上所流传的“大头娃娃”照片, 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并最终牵扯出了“毒奶粉”事件。

1.2.3 跟风性。

网络新闻有着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 而对社会负面新闻的报道, 能够引发一连串的后续效应。例如“三聚氰胺”事件之后, 我国媒体又陆续报道了一系列的奶粉、食品安全问题, 在社会上掀起了热烈的舆论, 并对食品生产厂家起到了警示的作用。

1.2.4 失实性。

由于网络新闻具有传播速度快、受众广等特点, 再加上在网络信息监管缺乏有效的机制与策略, 使得事件可能在传播的过程中被夸大, 与真实事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因此具有失实性。尤其是当前在微博上, 许多营销号为了博取关注而从主观出发, 故意夸大事实, 发布虚假信息, 对大众起到了误导的作用。[2]

2 网络负面新闻对茶叶品牌的影响

2.1 茶叶品牌网络负面新闻产生的原因

2.1.1 企业内部原因。

茶叶品牌危机的主要成因就在于企业内部的问题, 包括诚信问题、自律方面、市场营销的问题。如果产品质量方面存在着缺陷, 就会致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损, 从而影响企业的信誉, 网络上面的差评也会相应增加。企业管理者与员工的行为同样也可能导致负面新闻的产生, 例如领导丑闻、员工斗殴等, 都会影响茶叶企业的品牌价值。企业的市场营销是实现产品宣传的重要手段, 但是这种手段一旦使用过度或者出现偏差, 就会导致企业名声受损, 从而形成品牌危机。[3]

2.1.2 消费者原因。

一方面, 随着消费者维权意识与消费意识的增强, 一旦遇到产品质量方面的问题, 消费者都会选择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一旦维权事件上升到舆论高度, 就可能引发一系列的网络负面新闻。另一方面, 消费者具有跟风性的特点, 很容易受到外界舆论因素的影响, 如果同行的某一茶叶品牌出现了质量问题, 那么消费者对类似产品的消费戒备心就会增强。因此茶叶品牌网络负面新闻的产生, 也可能是因为受到同行的牵连。

2.1.3 竞争对手的原因。

我国茶叶企业数量众多, 在销售领域存在这激烈的竞争, 部分商家可能会利用不正当的手段来抹黑对手, 通过买通媒体在网络上发布虚假的负面新闻, 从而影响竞争对手的良好形象。对对方茶叶品牌造成负面的影响, 以此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

2.1.4 媒体监督的原因。

随着新媒体、自媒体的自由度的提升, 网络上的公众号、微博博主以爆料或者发布新闻来吸引粉丝, 并从中获利, 已经成为了一股不可忽视的舆论力量。一旦这些公众号或者自媒体博主将茶叶企业运营中所存在的问题发布出来, 通过众多网络媒体人的转发与扩散, 就会使得企业问题扩大化, 从而造成企业的网络负面新闻。[4]

2.2 网络负面新闻对茶叶品牌的影响

网络负面新闻所带来的影响, 应当辩证来看。它对茶叶企业既有消极的影响,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同样也会对茶叶企业带来一定的积极作用, 能够为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调整提供良好的契机。

2.2.1 消极影响

(1) 网络负面新闻的传播与扩散会带来较大的社会舆论压力, 将企业自身的问题扩大化, 被网友口诛笔伐, 致使企业长久积累下来的品牌形象严重受损, 使品牌价值大幅度下降, 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负面的影响。而如果企业管理者不能正确处理这些问题, 就会导致企业内部矛盾的尖锐, 一旦爆发出来就会使投资者分崩离析, 最终走向破产。

(2) 如果是因为质量问题或者企业内部管理问题而导致的网络负面新闻, 会致使茶叶品牌信任危机的产生, 消费者对产品的质量会存在较大的质疑, 甚至可能会借助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 从法律的层面上对企业的发展造成巨大的打击。一旦茶叶企业在诉讼中失败, 不仅会极大损害品牌形象, 同时也要面临巨额的赔偿与罚款, 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3) 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企业的品牌竞争优势, 使其在茶叶市场的竞争中丧失原有的优势, 丢失市场份额, 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而竞争对手则会利用这一机会, 大力发展企业, 扩大产品销售。若茶叶企业不能及时处理好网络负面新闻带来的危机, 那么其原本的市场地位就会被对手所替代, 很难东山再起。[5]

2.2.2 积极影响

网络负面新闻会让茶叶品牌内部矛盾与外部冲突更加尖锐, 同时暴露出企业在管理中弊端, 能够让企业管理人员更加深刻认识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不足, 并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改善。因此, 茶叶企业管理者应当在处理好舆论危机的同时, 为企业的运营创造出一条新的路径, 促使企业的转型与改革。

3 茶叶品牌应对网络负面新闻的策略

3.1 澄清策略

舆论危机具有突发性以及威胁性, 这就要求茶叶企业必须及时有效地处理这些网络负面新闻。在网络负面新闻产生之后, 企业首先要做的就是构建专门的处理机构, 如果确认这些负面新闻是虚构而成的, 那么就应当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众予以澄清, 避免失态的恶化, 缩小谣言传播的空间。[6]

3.2 屈从策略

如果是因为茶叶产品质量问题或者管理问题而导致的社会信任危机, 茶叶企业就应当及时通过公众平台或者媒体平台向社会承认自身的错误, 并制定有效的应对机制, 以避免类似事情的再次发生, 维护品牌价值。同时还要积极与消费者沟通, 并提出合理的赔偿办法, 尽可能缓解负面影响, 并树立“有担当”的企业形象。

3.3 转移策略

茶叶品牌的树立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如果在网络负面新闻的影响范围较小时, 为了保证品牌价值, 可以利用一定的转移策略, 将公众的视线转移到其他方面。例如及时推出新产品来替代问题产品, 或者由企业出面参与慈善事业, 从而再一定程度上博得消费者的好感, 以减轻负面新闻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3.4 公关策略

在新媒体与自媒体影响力与日俱增的当下, 借助媒体公众号的力量来减轻网络负面新闻的影响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在网络负面新闻出现之后, 为了保障企业品牌形象, 茶叶企业可以与部分媒体公众号进行沟通, 并付出一定的费用让其发布一些对企业有利的信息, 利用这些媒体公众号的影响力减轻企业所面临的舆论压力, 并适时转移公众的目光, 为企业处理舆论危机奠定基础。

3.5 恢复策略

在及时处理了网络负面新闻之后, 企业应当抓住这一机会, 寻求新的突破与发展。首先, 茶叶企业应当及时转变危机理念, 积极更新发展理念, 吸取教训, 构建新的危机预防机制与防范意识。其次, 要进一步优化企业管理, 缓和企业高层之间的矛盾, 调整组织结构, 构建民主决策的机制。最后, 要提升应对舆论危机的能力, 要善于借鉴典型的公关案例, 并时刻关注舆论的变化, 同时改善经营模式, 提升产品质量, 以恢复原有的市场份额。[7]

4 结束语

网络负面新闻会为茶叶品牌带来巨大的舆论压力, 致使企业形象严重受损, 并大幅度降低品牌价值, 影响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 甚至还可能导致破产危机, 具有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因此, 茶叶企业应当对网络负面新闻的传播特点加以分析, 并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 通过澄清、屈从、转移、公关等手段降低负面影响, 同时还要化挑战为机遇, 借助这一危机促进企业的转型与突破, 制定合理的恢复策略, 以促进企业的新发展, 重新恢复企业的品牌形象。

参考文献

[1]陶晓波, 宋卓昭, 张欣瑞.网络负面口碑对消费者态度影响的实证研究---兼论企业的应对策略[J].管理评论, 2013, 03:101-110.

[2]张虹.中国茶叶企业品牌营销问题与对策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 2014.

[3]隋越.微博口碑对品牌态度的影响[D].北京邮电大学, 2014.

[4]李全生.论网络负面新闻的传播特点[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4, 02:91-92.

[5]周健明, 郭国庆, 张新圣.网络负面谣言与品牌依恋:品牌涉入与品牌信任的作用[J].经济管理, 2015, 09:83-91.

[6]陈飞.中国茶叶品牌塑造影响因素实证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 2014.

网络传播的负面影响及应对策略 篇8

网络传播的特征

虚拟性。现实传播中可听、可视、可触摸的语言、表情、姿态, 在网络里变得模糊不清。网络构成了一个虚拟世界, 打破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界限, 折射着虚幻、模糊、变形甚至扭曲的现实社会镜像。人们可以忘记现实的自我, 进入网络里的不同角色, 在这个虚拟世界里, 享受现实生活中体验不到的虚拟感觉, 满足一种全新的、刺激的、自由的感觉。传统的思维观念、价值取向在网络中得到不同程度的颠覆、解构与重新组合, 责任与自由、真我与假我, 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显得不再那么泾渭分明。

即时性。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 使现实社会的传播变得如此便捷。大到国际、国家大事, 小到生活中鸡毛蒜皮的琐事, 都能够在第一时间出现在网络上, 并可以实现即时更新。原先人们通过传统媒体几天之后才能了解到的信息, 通过网络几分钟就能知晓, 而且可以了解到通过其他途径无法了解到的细节。人们通过网络传递信息是如此之快, 无论是相隔千山万水, 只要鼠标一点, 信息就会发送到千里之外。

隐匿性。无所不能的网络如同巨大的海洋, 覆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看似平静的网络海平面下面, 到底隐藏着什么, 人们可能不得而知。在网络里, 沟通双方的年龄、性别、地位、角色等信息只是靠一些单纯的文本和对方的自我表述, 在受众的脑海中产生虚幻的影像, 给沟通双方的交流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

互动性。传统的传播方式, 除了当面交流等形式外, 较难实现即时的互动传播。如, 读报需要考虑报纸编辑和印制的时间, 而且人们读报之后的感受到底是什么, 发行报纸的人员可能很难知晓。而网络使互动的沟通与传播成为可能。通过聊天室, 可以进行即时交流;通过新闻跟帖, 可以及时表达自己对新闻事件的看法;发送电子邮件, 对方可以随时在线接收和回复;登录游戏网站, 在不同地域的人可以一起下棋, 享受游戏的乐趣。尤其是一些网络沟通软件的开发, 使得上百人群体的即时沟通与传播成为可能。

开放性。网络是一个开放性的平台, 在全球各地, 所有的人都可以通过这个开放的网络平台共享信息资源。无论是官员还是平民、老人还是孩童, 任何人都可以登录网络, 浏览网络资源, 发布相关信息, 发表对某事的见解。在网络上, 不同国家、民族、区域的人都可以进行交流;不同的思想、观念、文化都可以进行碰撞;不同的知识、信息、资讯都可以在网络的海洋里沉浮, 或被拾取、或被利用、或被淹没。

连锁性。以数码形式为存储的网络信息不受传统物质载体的限制, 通过超文本链接方式提供信息, 使网络成为“一部永远写不完、读不完的大书”, 彻底打乱了传统的阅读习惯, 消解了阅读的中心。当人们登录网络的时候, 大量的相关文本链接以及吸引人眼球的广告, 会使人陷入阅读的“沼泽”。此外, 网络沟通的连锁性还体现在, 某一网络信息或网络事件, 可能会在某一群体甚至不同群体之间产生连锁反应, 引起扩散甚至放大效应。

网络传播的负面影响

与传统的媒体相比, 网络传播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例如:网络资源丰富, 获取信息便捷, 沟通交流方便, 有利于文化融合。然而,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 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垃圾信息泛滥。网络的公开性和进入门槛较低、审查制度不严、监管机制缺失等因素, 造成网络信息泛滥甚至成灾。一个网页上会强加许多无用甚至无聊的信息;电子邮箱里每天会收到很多垃圾邮件;在网上搜索一个信息, 会出现成千上万个搜索结果, 而且很多时候对同一事物的描述并不一致。网络在快速发展的同时, 带来了内容良莠不齐、信息泥沙俱下等问题。除了网络产生的很多“文化泡沫”、“文化垃圾”之外, 还滋生了很多低俗、庸俗的文化成分。如果缺乏正确的甄别和判断, 人们在复杂的信息面前会显得无所适从。

使人际关系疏远。随着互联网对人们生活的日益渗透, 当人们感觉通过互联网的沟通像“地球村”一样便捷的同时, 互联网给人们带来的社会距离却在逐渐增大。长期生活在网络社会中的人习惯于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 反而会使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变淡, 在现实社会中的沟通遇到障碍。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显示, 2009年感觉到互联网减少了其与家人相处时间的网民比2008年攀升5.4个百分点, 由于使用互联网感觉更孤单的网民比2008年增加2.1个百分点。有人因迷恋网络而患上了“孤僻症”。

导致上网成瘾。由于长期上网, 会使人对网络产生一种依赖, 久而久之便会成瘾。有的人沉溺网络, 连续几天甚至十几天不出网吧半步。尤其是一些自控能力比较弱的中学生, 一旦沉溺网络, 往往不能自拔, 导致情绪低落、食欲不振、精神空虚、学业荒废。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调查显示, 我国77.5%的网民觉得生活中离不开互联网;16.4%的网民表示一天不上网就感觉难受;17.4%的网民觉得与现实社会相比, 更愿意待在网上, 平均每6个网民里就有1个有上网成瘾的倾向。

产生网上诈骗。网络的虚拟性和隐匿性的特点, 使人们对网络上的一些虚假信息很难作出正确的判断, 一些人利用在线匿名的手段, 骗取他人信任, 设置陷阱, 实施诈骗。因轻信网上信息被骗钱财、因轻信网友身份与其会面被抢劫、因上网不慎被黑客攻击使账号丢失、因上钓鱼网站而中招被骗等案例时有发生。尽管人们对网上信息有一定的防御心理, 但由于网络的隐匿性, 再加上网上诈骗手段不断翻新, 人们防不胜防, 很多人落入网络诈骗的陷阱。

形成网络暴力。人们通过网络可以宣泄自己的压力和不满, 但是也容易产生污蔑、辱骂、人身攻击的不良行径。一旦这种不良行径得到网络的助推力, 很容易升级成网络暴力行为。因网上言论不和而争吵导致双方人身伤害的事情曾有发生。网络“人肉搜索”等行为在揭示了一些丑恶现象的同时, 也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做出危害社会的事情。

助长无政府主义滋生。在网络中, 网民的身份和地位都是平等的。网络俨然一个无政府的社会, 没有谁是权威, 没有谁是主导, 也不存在对人们的言行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体系。在网上, 谁都可以畅所欲言, 谁都可以对某件事情指手画脚。这极易导致人们的道德意识弱化、责任意识淡薄、无政府主义滋生。而一旦这种无政府的意识和行为折射或浸透到现实社会生活中, 极易导致主流意识形态的消解和核心价值观念的削弱, 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网络传播的应对策略

网络终究是一种传播的平台和工具。从国家的角度看, 应该加强监管和疏导, 依法管网, 健全控制, 实现网络传播的良性发展。从网民个体来看, 在网络传播中, 如果能摒弃负面影响, 发挥其正向功能, 以积极的心态上网, 使其为我所用, 那么, 不仅会对个体的成长与发展有帮助, 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与稳定都是有益的。

将网络作为学习的平台。要树立网络为工作、学习、生活服务的理念, 利用好网络信息宝库, 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为我所用, 而不是仅仅将网络作为游戏娱乐、休闲消遣的依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公布的“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学习意识与状况比较研究”结果显示, 中国学生在学习中对电脑的使用远低于其他三国。这说明我们在教育青少年如何将网络作为学习的工具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将网络作为交流的工具。网络提供了更先进、更便捷、更有效的传播方式, 我们要学会利用网络, 传递和获取各种有价值的信息。要坚持网上网下相结合, 提高传播的效率。国家和政府应对网络传播进行监管和控制, 保证网络的安全和纯正。企业要真正认识网络的价值, 完善内网外网建设, 形成高效的管理沟通与传播机制。个人要改变“人人都上网, 却只知天天偷菜”的现象, 真正使网络成为人们之间有效沟通与传播的工具。

将网络作为了解时事的渠道。网络具有传统媒体所不具有的新的优势, 为我们提供了世界各地的丰富信息, 使我们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我们要学会利用网络, 了解和关心天下大事, 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责任的公民, 而不可沉溺于网络消遣, 消磨光阴。

以积极的心态进行网络沟通。要以理性和现实的眼光看待网络, 以正常而积极的心态参与网络沟通与传播。首先, 沟通与传播的目的要正, 网络沟通与传播的目的是交流信息, 交朋识友, 通过网络交流结交网上乃至网下志同道合的朋友。其次, 沟通与传播的心态要正, 要客观评价网络上的新闻事件, 理性参与各种事项的讨论, 真诚地与网友交流与沟通。再次, 沟通与传播的方式要正, 要深入了解网络文化的特点, 适应网络沟通的环境, 学会使用网言网语与别人沟通。只要我们能够了解网络沟通与传播的特点和优劣影响, 理解网络沟通与传播的真谛, 扬长避短, 合理使用, 网络就会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摘要:随着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 互联网成为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影响最深、最广的新型传播系统和联系纽带。网络传播如此深远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认知方式和交往方式, 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本文从网络传播的特征、网络传播的负面影响、网络传播的应对策略三个方面进行解读, 从而得出只要以理性和现实的眼光看待网络, 扬长避短, 合理使用, 网络定能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关键词:网络传播,负面影响,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刘京林:《大众传播心理学》,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2].赵亚辉:《我国互联网用户数量达3.38亿》, 《人民日报》, 2009年7月17日。

[3].贺林平:《网络问政的“广东样本”》, 《人民日报》, 2010年4月21日。

网络负面 篇9

一、网络成瘾导致自我分裂和异化

青少年时期最重要的是发展人格的自我同一性, 即确信我就是我本身而非其他的一种心理过程, 主要包括我的持续性和统一性两个方面。随着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就逐步形成了忠诚的品质, 以此为基础, 进一步形成爱和关心他人等品质。网络中角色虚拟、身份匿名, 出现的多元化自我, 既有统一的可能, 也有分裂和异化的可能。在网络交往过程中, 许多现实社会规范、规则、道德控制在虚拟世界中冻结了, 许多自控力不强的大学生开始恣意表现自我, 放纵自我。他们在现实世界无法实现和满足的事情, 在网络世界中逐一变成现实, 得到了满足。他们在表现自我时, 把社会自我抛得越来越远。此外, 某些大学生上网是为了发泄不满, 逃避社会, 却在网上遇到充斥的色情图文、脏话、无聊的贴子、庸俗的话题等等亚文化现象。这些亚文化被学生不加反思地接受, “使主体性意义上的自我被主体间性意义上的自我僭越, 使自我丧失最基本的同一性, 即为了自我的多元化和经历多种可能的生活, 付出了自我断裂和碎片化的代价。”[1]“我是谁”这样一个简单问题的答案变得复杂或扑朔迷离。

在许多情况下, 放纵比自制更容易发生。一些大学生一接触网络, 便被“一网打尽”, 成了网络“瘾君子”, 结果便可能导致一系列网际自我异化现象。“所谓自我异化, 是指自我的行为后果减少了可能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幸福 (同时也未必增加了他人可能的幸福) 的现象。网际自我异化特指自我醉心于网络空间中的信息收集, 专注或痴迷于通过网络电子化身所拥有的虚拟生活, 但结果并未使自我获得稳定的满足感, 甚至加剧了焦虑, 导致自我控制能力的丧失”。[1]具体而言, 由网络沉迷和沉溺导致的网际自我异化大致存在以下情况。[1]

1. 数码焦虑。

虽然网络信息技术有助于推动经济、加速生产、丰富生活, 但其发展的迅猛速度和势头超乎了人们的想象, 将人们带入了一个“讯息密集”的社会, 从而导致一系列的数码焦虑症状。这种数码焦虑的实质就是自我恐惧。大学生主要是害怕跟不上网络的快速发展, 怕掌握不了新的网络技术而被淘汰。正如一位求询学生所言:“网络发展一浪高一浪, 一波比一波快, 这么快的更新速度, 真叫我紧张。”[2]

2. 自制力丧失。

虽然网络空间的许多活动只是一些受到程序设计限制的重复性和缺乏真正的创造性的活动, 许多人依然陷入其中难以自拔。其原因有二:一是网络空间给人以易于控制环境和表达自我的感觉。二是网络空间中有一种类似于博彩的强迫机制。具体而言, 网络空间对地理空间的超越和交往的匿名性等因素形成了一种强迫性的激励机制:当你无目的地向陌生人发出了你的信息之后, 要么在很短时间内就可能得到回复, 要么干脆就收不到, 这种不确定性的回应类似于博彩游戏中对重复行为的不确定性奖励所带来的刺激, 它使人们为了等待不确定的奖励而沉溺于网络空间。这两个因素使得网络沉溺者如果没有足够的决心就很难摆脱上瘾的状况, 进而失去了自我控制的能力。

二、符号化的间接交往引发人际冷漠和信任危机

“网络社会”是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 它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享受和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人类情感危机。个人只要进入纵横交错的网络, 就可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但人们面对的只是一台与网络“大机器”相连接的“小机器”, 活动在“人—机—人”的相对封闭环境中, 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具有可视性、亲和感的人际交往方式。而人际之间的情感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特别是直接交往来维持。社会心理学家Mehrabein的研究结果表明, 人际之间是通过非语言的方式, 如眼神、姿势、手势等传播的。当人与人之间直接交往和互动增多时, 就会进一步增进了解、理解和同情。而网络所能给的只是键盘、鼠标和显示器所造就的书面语言 (尽管现在能够进行音像交流) , 人们在网上直接面对的是冰冷的机器而非活生生的人, 远不如现实社会人际交往而获得的情感更真实。另外人们沉浸在网络相对封闭的环境中, 减少了与家人、朋友、同学、老师和社会其他人的接触机会, 亲情、友情、同学情变得疏远。网上交友的机会增加了, 但现实生活的交往机会减少了, 无形中缩小了个人的生活圈, 造成人际情感逐渐萎缩和冷漠, 也陷入一种内在的心理孤独。关于这一点, 许多研究结果都可以佐证,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研究协会的一份报告指出, 美国网民上网时间平均每天超过5小时, 其中1/4的人表示他们与家人及朋友呆在一起的时间少了, 由此学者提出怀疑:国际互联网会不会制造一个充满孤单者的世界?领导此项研究的黎艾教授指出:“我们已从一个每天和许多不同的人相互往来的世界迈向一个功能化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心理学家克劳特主持的一项调查也表明, 经常使用因特网及电子邮件的调查对象与亲戚朋友之间的交流明显减少, 孤独感加剧, 电脑使用得越多, 孤独感和压抑感便越强。可见, 在主体交流上, 远距离拉近, 而眼前的事物却被拉远。“自闭”心态使主体对周围发生的一切一无所知, 也漠不关心, 走出虚拟社会则焦躁不安, 情绪低落, 甚至对现实产生极端的反感与抵触情绪。[3]

真诚守信是现实社会交往所提倡的基本准则。但在网络社会中, 由于它无主控中心, 人们以“符号”进行交往, 在这个“非熟人”的社会中, 谎言对说谎者几乎是无害的, 人们可以无所顾忌地欺骗。可以说“网络交往的基本游戏规则是, 人们所说的不一定是真话”。[1]人们难以判断对方言论的真实性和真实程度。网民可以隐去真实的社会身份, 甚至以多个虚拟身份进行交往, 而不需承担任何责任。这就使许多网民以游戏的心态上网进行交际, 从而造成人际信任危机, 人们对网上人际交往充满了怀疑和不信任感, 不敢轻易相托。现实社会中的诚信机制在网络中明显弱化, 网上交往为虚假的甚至带有欺骗性质的人际关系的出现和扩展提供了方便。据美国的一份调查显示, 大约50%的网民曾在网上撒过谎。另一份调查表明, 46%的男性网民承认自己曾在网上冒充过“淑女”, 其中86%的人承认曾利用女性角色“勾引”过男性。[3]当这种网上虚假言行, 带到现实社会中, 容易造成网民的人格分裂, 也易加剧现实社会人际关系的信任危机。

三、充斥的色情内容导致性罪错感与错误的性认识

网络因其匿名性、无主控中心、传播快速等特点, 成为色情内容充斥的场所。伴随着网络科技的进步, 网络上色情内容的种类也不断推陈出新。目前较为普遍的类型有电子图片、连续动画、色情文学、性爱聊天, 有含暴力的, 有不含暴力的, 有贬低女性的, 也有不贬低女性的。无论表现形式如何, 都包含了不健康的赤裸裸的性内容。它已成为人们探索有关性问题的主要渠道。青年大学生性意识进一步觉醒, 对有关性知识和生育现象比较感兴趣。然而目前中国性教育滞后, 这使得青春期年轻人的性知识处于一种无知、匮乏的境地。青年人想了解性, 但又没有正当的途径, 于是便到网络中去了解有关信息, 难免不被色情内容俘获。尽管目前网上搜索引擎已经限制了诸如sex、girl等的查询, 但在绝大多数的引擎中都能找到黄色网站的位置。台湾最受欢迎的前30个网站中, 有一半是色情网站。台湾人自创的色情网站有746个, 并且呈增多趋势。[4]以黄色网站为基础形成的“感情游戏”使很多人乐此不疲, 网友变成了“情侣”, 他们大肆与“异性”调情、矫情, 网上成为婚外恋、多角恋、忘年恋、同性恋的好地方。青年人轻击鼠标, 通过一个个网站提供的“黄色套餐”, 满足了对性的好奇与渴望, 有的自控力较弱的青年还会沉溺其中。这样会使青年人一方面产生性罪错感;另一方面形成错误的性观念。在扭曲的性认识的促动下, 有的人会以身试法, 导致性犯罪行为的发生, 遗恨终身。网络色情的负面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了以往的任何媒体, 尤其是对儿童和青少年, 这已成为许多家长和社会最为关注的一个新的社会问题。

四、难以控制的网络引发诸多道德问题

信息科技的发展将人类文明带进了一个信息化的社会, 使得社会的发展与时空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也使得各种文化冲突表面化、尖锐化, 带来利益冲突与权利转移, 使得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迅速地转变和日趋复杂, 加上传统社会制约力的减弱, 新的社会规范尚未完全建立, 伦理的矛盾和冲突日趋显现, 产生了诸多的道德问题。

1. 道德相对主义盛行。

科学家们设计Internet的前身ARPANet时, 军方就要求这个网络没有中心, 这样Internet就成了一大片相互连接在一起的网络, 没有哪片网络统治哪片网络, 也没有哪片网络是主要的。即“网络无中心与非中心、无主要与非主要之分”。[5]这为道德相对主义提供了技术基础。个体一进入这个由光纤电缆和调制解调器构成的世界, 就发生“脱离肉体”的现象, 变成了电子化的飞速运动存在。在无终极目标的网络中, 显得微不足道, 他似乎没有能力, 也不想使自己对任何行为负责。这也成了道德相对主义盛行的口实。另外, “互联网虚拟出来的公共空间与使用者私密操作的‘双元空间结构’固化了伦理相对主义的构架。数据化和符号化推进了伦理相对主义的实现”。[6]

2. 无政府主义泛滥。

眼下网络是一片藤草丛生的荒野。在这里, 没有政府、没有警察、没有制约。所有的人都是自己的领导和主人, 所有的人都拥有网络的一部分, 没有一个最终的管理者, 谁都有了发言权。因此网络成了一个所谓真正言论“自由”的地方, 一个彻底所谓真正“民主”的地方, 一个无法无天的地方。任何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思维逻辑和原则, 说任何话, 做任何事, 不需承担自己的义务和责任。无政府主义在这里找到了广阔的栖身之地。

3. 道德判断力和行为弱化。

在网络中, 人与人的交往是以计算机为中介的间接交往, 不能感受到对方作为活生生的人的反应, 接受各种芜杂的信息, 而且信息接受完全是在既定的程序的左右下进行的, 计算机程序编制的非道德性原则, 使人在不自觉中患上“精神麻木症”, 变得道德冷漠, 并丧失有效的道德判断力。这就如西方学者描述的“热衷于在闪烁的屏幕前进行着假想毁灭, 让自己的闲暇充满着好战尚武之举的电子游戏迷, 早已将正义感和道德感置之度外, 大规模的杀戮被视为一种威慑, 尸体只不过是一串统计数字, 4000万人的死亡被当作一项胜利, 战争连续升级看成是和平, 他们的正义感和道德规范更无从谈起。”[6]据调查, 不少大学生上网大部分时间里不是在学习, 而是在玩网络游戏, 精于此道的人也不少, 当前网络游戏大部分充斥着战争、暴力、凶杀等血腥内容, 痴迷于此的学生容易养成冷漠、无情、自私的性格, 既不关心集体, 也不关心他人。[7]道德弱化还表现在, 一些青年人在无约束或低约束的网络中, 释放人性恶的一面, 做出明显不道德的行为, 如喋喋不休散布虚假无聊信息, 窃取他人账号密码, 偷看他人信件, 侵犯别人隐私, 非法进入别人系统, 甚至编制和传播电脑病毒破坏他人系统, 利用网络进行传销、赌博等违法犯罪现象日益增多。

可见, 网络的出现与发展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诸多不良影响, 而且网络发展迅猛, 影响也远未结束, 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对此予以关注并认真把脉, 以便对症下药, 引导大学生健全人格形成。

参考文献

[1]段伟文.网络空间的伦理反思.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2:62, 186, 186-188, 34.

[2]乐国林.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及对策.社会, 2001, (6) :16.

[3]王晓霞.“虚拟社会”的人际交往及其调适.南开大学学报 (哲社版) , 2002, (4) :90-91, 91.

[4]罗明、林玲.网络对人格心理发展的负面影响.心理学 (人大复印资料) , 2002, (1) :25.

[5]谢桂山.网络道德:伦理学的新领域.山东社会科学, 2002, (2) :65.

[6]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76-77, 82.

论网络新闻低俗化的负面影响 篇10

一、网络新闻低俗化

“网络新闻低俗化是伴随着网络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以来, 我国网络新闻传播市场化、娱乐化蓬勃发展的变异现象。”[1]这种低俗化表现为谣言、炒作、色情信息、扭曲价值观、语言暴力等一系列现象。网络作为新兴的“第四媒体”相比较于报纸、广播、电视有极大的自由度, 这种“接地气”的传播媒介为在走向通俗化的道路上往往陷入低俗化的泥潭。美国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家麦克·唐纳说:“它是一种低级的、琐细的文化, 而大众, 既然经过几代人如此这般堕落下来, 反过来要求得到琐细的和舒服的文化产品。”作为当前缺乏有效监管的网络环境而言, 网络新闻的低俗之风与有偿新闻、虚假报道、不良广播一道, 被公众列为中国传媒业的“四大公害”, 受到各界的强烈抨击。[1]

二、形成原因

(1) 网络自身特点。互联网的英语写作Internet, 互联网从一开始就具有的开放、自由、平等、合作、个性、虚拟、持续以及全球化的特点, 正是这种拟态环境为新闻的大量传播提供的发展的土壤。

(2) 微博的出 现及发展。 微博译自 英文Micro-Blogging, 是博客的微缩版本, 可实现手机终端与电脑终端的联动。同博客专注个人写作与自我展示不同, 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微博突出体现了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融合、互动性强、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的特点, 也有手机媒体使用便捷的优势。微博传播的一大特点就是信息碎片化。此外, 微博的自媒体特性也十分凸显, 普通的个人用户可成为信息发布传播的主角。微博独有的“带评论转发”功能使任何用户都可以在转发信息同时表明自身立场, 也体现了微博传播的互动性。

(3) 媒体从业人员自身缺乏传播观念。媒体的从业人员是新闻事件的传达者, 媒体环境的鱼龙混杂同样也容易使从业人员迷失方向。盲目追求关注和经济消息, 让大量毫无营养的“消息”称之为“新闻”, 把新闻看作是新奇刺激的代名词, 这种思想也导致了低俗化的大量出现。

(4) 市场经济的发展为网络传播提供土壤。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变化, 不仅仅是人们生活水平有了提高, 更重要的是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愿意和接受新奇的事物, 而网络在市场经济的带领下蓬勃发展, 满足了人们猎奇的心理需要, 而网络环境的无限制和无标准也为低俗化新闻的产生提供了生长的土壤。

三、具体表现及负面影响

(1) 扭曲价值取向。媒体向受众传递着自己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审美情趣, 进而潜移默化地改变社会风气, 影响社会伦理秩序的建构。以“百元哥”小红帽为例。2014年11月, 南山警方处理两名男同性恋街头纠纷的视频在网络上曝光, 其中一戴着小红帽的男子因为其尖细的嗓音和“雷人”的言语引来网友关注。事发南山街头, 录像显示, 小红帽与黑衣男通过微信认识, 现场小红帽在不停控诉黑衣男, 而黑衣男则较为羞涩, 指对方“你丢不丢人”。小红帽则不依不饶, 用尖细的嗓音连连称, “玩都玩了, 一毛钱都不给”。小红帽称被对方从西乡骗到南山, 结果和对方开房完事了之后, 竟然连100元打车费都不给。两人由此在街头发生争执, 期间黑衣男向警方报案称, 自己遭到抢劫。警方赶到现场, 有人记录下了两人在现场争执的画面。事情很快向娱乐的方向发展。因为视频中另一位主角“小红帽”的语言过于夸张和生动, “戳中了网友的笑点”, 引起网友的自发传播, “简直停不下来”。很快, 有人把100元上面的头像PS成了他, 有人制作了一首歌“100块钱骗我玩”, 欢快的节奏, 配上“小红帽”视频中的经典语句, 有网友“恨不得把铃声都设成这首歌。”从这件事情的本身来看, 就存在着很多不良的价值取向。首先同性恋在我国社会并不普遍, 甚至是违背人伦常理的现象, 是不应该暴露在阳光下的, 而“百元哥”事件不仅暴露出“同性恋”, “一百块都不给我”、“玩都玩了”这种粗秽的字眼一经传播迅速被社会大众竞相模仿, 严重扭曲了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 道德意识遭到严重破坏。

(2) 利用炒作吸引眼球、寻求关注。利用网络炒作和宣传自己, 甚至不惜引起冲突, 是低俗化的又一体现, “于正骂战”正是这一现象的体现。芒果TV全新综艺节目《偶像万万碎》号称“要把偶像撕碎”, 内容以大尺度爆料为主。首期节目由于正带着《美人制造》的杨蓉和金世佳做客。面对主持人孙骁骁的“大尺度”拷问——“说出在娱乐圈最讨厌的人”, 于正表示:“我最讨厌所有扮演‘白莲花’其实是‘麻辣烫’的人, 就是表面温顺、骨子里两面三刀的那种人。”面对众人的猜测, 于正又接连说了几条线索, 他说:“讨厌的只有一个, 而且是非常非常讨厌, 那个演员是女的, 台湾的, 过气了, 又被他做红了, 现在红不红也不知道, 应该一般般吧。”于正所指的女明星正是林心如。两人在2010年就因关系不和掀起骂战, 而随后杨幂、佟丽娅、江一燕等人纷纷被视为“骂战”的对象。于正借由微博与女明星们展开的言语冲突无外乎是为自己寻求关注, 宣传新作, 采用这种言语暴力的手段, 将整个事态低俗化。这不仅有违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倾向, 这种不正当的传播方式更给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 让公众受到“恶语攻击”这种不理智交流方式熏陶, 在不经意间对这种交流形式进行效仿, 这对于文明社会的建立和发展十分不利。

(3) 贬低文艺、降低受众对文化作品的审美。“网络恶搞”作为一种网络大众消费文化现象, 它风行一时, 在网络上呈现出一种全民狂欢的姿态。它颠覆传统, 标新立异, 用一种讽刺、幽默、游戏的视角来看所谓的传统和经典, 而正是这种恶搞之风的盛行, 使得大众逐渐丧失了对文艺作品的审美。将文艺“低俗化”。2014年7月, 一首《我的滑板鞋》在网络上广为流传, 被网友称为2014年最新洗脑曲。2014年11月网络上正式发布官方MV, 再次引发网友关注。歌曲的演唱者约瑟翰·庞麦郎, 原名庞明涛, 他所演唱的《我的滑板鞋》以“跑调”和“直白低俗”吸引着大众的眼球, “一步两步, 一步两步”、“一步一步似爪牙似魔鬼的步伐”、“摩擦摩擦”等歌词更是被社会大众竞相传唱, 觉得“跑调”是一件十分值得炫耀的事情。随着《我的滑板鞋》的走红, 《小鸡小鸡》《play我呸》等一系列网络歌曲的蹿红成了大众的“洗脑神曲”, 这种低俗文艺的盛行不利于传播优秀的文化作品, 使受众逐渐丧失对优秀的文艺作品的鉴赏能力。这种“神曲”不仅不能陶冶情操, 反而容易被大众模仿, 使低俗之风更胜。

四、针对低俗化提出的措施

(1) 政府出台相应规范。“由于互联网在我国普及时间较短, 自1994年至今, 只有不到20年的发展时间, 网络新闻的真正起步也才只有几十年。”[2]由此, 建立健全的网络新闻监督管理机制就成了当务之急。网络新闻管理法规有待完善。“当前我国与网络新闻有关的法规约有20多部, 而具有针对性的却很少, 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等信息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办法》《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少数几部, 且多数网络新闻管理法规缺乏可操作性, 相对法律而言, 立法层次较低。”[3]

(2) 网络本身的传播机制。面对形形色色的新闻信息, 网络作为一种传播媒介更应该做好“把关”的作用。网络的传播自由并不是任意的自由, 更不是低俗自由的传播之地。而且, 作为网络本身的技术完全能够控制这些低俗的新闻, 断绝它们传播的途径才能净化网络空间。

(3) 媒体从业人员加强自身职业精神。“当前我国的传媒职业道德建设和行业自律应该在完善和监督上下功夫, 强化对媒体和从业人员的自身素质, 强化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4]不将炒作、特立独行、恶语攻击、谩骂作为展示自己、博取关注的手段。

五、总结

网络归根结底是一种传播媒介, 如何对它加以利用, 使它成为弘扬社会积极正确的价值观才是它的首要职能。而作为传播事实, 报道真相的新闻更应该朝着宣扬正确道德文化观念的方向迈进, 而不是在低俗化的道路上渐渐迷失了新闻应有的品质。网络新闻究其本质也是新闻, 而新闻本身除了真实性, 还要有其价值性, 不能因为传播介质发生改变而降低了新闻应该有的质量。低俗化的新闻带给人的负面影响不是一朝一夕才能形成, 身处在虚拟文化的大环境中, 在低俗氛围的包裹下难免会走上偏颇的道路。低俗化对人产生的影响往往在潜移默化之中, 我们说出或做出的话语或事情往往会不经意地模仿同一时期的热点新闻。因此, 规整网络环境, 抵制低俗化是我们每个人应该牢记的事情。

参考文献

[1]韩靖.对网络新闻传播低俗化的思考[J].新闻传播, 2009 (7) .

[2]叶燕.网络新闻传播的负效应与应对措施[J].今传媒, 2012 (3) .

[3]钟瑛.我国互联网管理模式及其特征[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6 (2) .

网络负面 篇11

关键词:网络 负面影响 应对措施

近几年来,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日益普及,我国网民数量不断增加。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8年7月24日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2.53亿人,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此次是CNNIC首次以数据证实我国网民数量超越美国。生活在社会之中的在校大学生并非生活在真空之中,他们容易接受新兴文化,受其影响高校师生中上网普及率几近100%,可以说,互联网时代的大学校园,“无处不网,无时不网,无人不网”。互联网改变着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模式,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并对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提出严峻挑战。所以,面对网络时代,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研究网络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趋利避害,扬长避短,使网络成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阵地。

一、网络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负面影响

1、网络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

上大学以前,学生一直在家庭、学校相对封闭的环境成长,接触信息是家长和老师的指定信息,所以学生相对单纯,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入大学后,不可避免地接触电脑、接触网络。网络上的信息量虽然大,但内容良莠不齐、鱼龙混杂这不可避免地给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2、网络对大学生身体发育的负面影响

多数大学生都曾有过身陷网络游戏的经历,连续几天连夜奋战,饿了吃方便面,渴了喝矿泉水,甚至连厕所也舍不得去,精神高度紧张,睡眠不足,这使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大学生视力下降、身体素质下降。有的大学生整天热衷于网聊天,在网上交友聊天,这给了一些不法之徒可乘之机,利用网络进行诱骗、色情等非法活动,致使大学生受骗上当,严重损害了大学生的身心成长。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网络色情被成为网络的三只魔爪,过度上网不但导致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而且也会使大学生误入歧途、耽误学业。

二、趋利避害,利用网络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措施

当然网络也有信息快捷、内容丰富、沟通平等、沟通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等优点,应认识网络的利与弊,趋利避害,充分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措施如下:

1、加强网络监督、建立网络非法信息、色情信息举报制度,净化网络环境。

高校要利用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制止社会上的反动、色情等有害信息进入校园网,同时对社会上的网站进行监控,发现非法信息及时举报,第一时间消除非法信息带来的负面影响,使高校成为净化网络的先锋。通过分析监控,及时发现大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做到“防微杜渐”,从而在高校校园形成一种健康的网络环境。

2、提高大学生对网络内容的鉴别能力,教师、家长、同学共同督促,提高嗜网大学生的上网自控能力。

网络时代,人们获取信息信手拈来,但是怎样选择信息、分析信息,进而有效地利用信息并不容易。对于大学思想政治工作者来说,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方式应由灌输信息为主转变为以疏导为主,以消除大学生的抵触情绪,使其易于接受,真正提高对网络内容的鉴别能力。大学思想政治工作者应采取各种形式,引导、利用和强化其积极因素,排斥、弱化和抵消其消极因素,并使这种强化或弱化的工作体现在对象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变化上。

同时,父母应加强与大学生的沟通,在尊重他们想法的前提下,帮助他们提高对网络内容的鉴别能力,逐步提高自我约束能力,积极主动抵制网络的不良影响。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立相关网站,占领大学生思想文化阵地。

对于大学生上网不应该一味严格禁止,应利用网络优势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将大学生的主要精力引入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学校要高度重视网络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要将网络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格局进行规划,建立一批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红色网站”,如我校承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网”。这些“红色网站”除了进行网络讲座和辅导外,还可采用电子论坛、教师博客、网上聊天室等交互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有说服力和有针对性的宣传和沟通,把科学理论灌输和渗透到大学生头脑中去,培养大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让他们在多元化的价值体系下学会鉴别、学会选择,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观念的侵袭。通过这些“红色网站”还可以及时收集当前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及时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针对学生思想现状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措施,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通过这些网站,学校能及时解决大学生思想和生活上遇到的问题,并针对学生特点开设网上论坛,引导大学生就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自由辩论,在各种思想碰撞中,使学生明辨是非,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总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网络的利与弊,网络的出现和发展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必须利用先进思想主动占领网络文化阵地,增加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加强校园网络的科学管理,净化校园网络环境,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综合利用现代技术、心理指导、校园文化活动等手段,扩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渠道,搭建起新颖生动、形象直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台,以应对互联网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李国庆.浅析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应对[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8(5).

[2] 刘芳.网络时代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08):112-115.

网络负面 篇12

1 什么是负面口碑

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工作习惯, 也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 网络上关于产品的负面信息与常规的负面信息有很大的不同, 相比于常规的负面信息, 它更具有代表性, 传播也更加迅速。

在互联网环境下我国学者对负面口碑做了如下定义:消费者通过论坛、微博、视频等互联网渠道将其对有关企业、产品或服务内容在购买过程或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不满意购买经验发布出去, 并建议他人不要购买某项产品或使用某项服务的过程。即人们对公司、产品及其服务的不满, 不仅来自于消费者本人的购物经验, 还可能来自于他人失败的购物体验。

网络时代的负面信息产生了新的特点: (1) 匿名性。由于互联网信息传播往往是非正式且不具名, 传播者可以是第三方代理机构或市场权威与意见领袖, 也可能是是匿名的企业人员。 (2) 多样性。由于网络的可存储性, 互联网时代下负面信息可以为声音、文字、图片等多种形式, 消费者可随时随地的看到关于产品的各方面信息。 (3) 广泛性。互联网信息传播不受地域影响, 甚至可以跨国传播, 网络普及度越高的地区, 负面信息传播越快。 (4) 参与度高。一般情况下负面信息比正面信息传播的范围更广。互联网环境下, 负面信息传播由传统的口口相传演变为点到面的传播, 它以互联网为平台, 更快速、低廉、广泛的传播, 制造更具影响力的舆论影响。

由于互联网时代下产品负面信息所具有的上述特点, 给企业的口碑营销带来很大的复杂性, 互联网也有可能成为企业间恶意竞争的工具。

2 互联网环境下企业应对负面口碑的问题分析

网络的迅速普及与发展让关于产品及公司的负面信息传播的更快, 波及的范围更大, 企业在面临负面信息时, 如果不能针对互联网传播信息的特点去解决问题, 会给企业形象带来更差的的影响。当互联网出现企业负面信息时, 如果企业采取消极方式掩饰负面信息, 而不是站在消费者角度时思考时, 那么消费者会丧失对企业的信心, 这个结果是企业所不期望的。

2.1 一味压制网络不利言论

负面的信息会影响到企业自身的发展, 比如会降低自身的价值、减少销量、损害形象等。当企业出现网络负面信息时, 很多企业不是及时的向消费者澄清和解释而是雇佣公关公司删除网络上的负面信息, 这样一味的压制不利言论, 往往适得其反, 未从根源解决问题, 只会增加消费者的失望与不满。

2.2 攻击竞争对手

由于负面口碑会使企业的形象受损害, 形成不利影响, 所以有些企业为了使自己的竞争对手受到损害, 采取了“非诚信”的竞争手段, 匿名在网络上发布不实信息以攻击对手。例如在网站上看到了某个企业的品牌产品新闻时, 会在新闻后的评论里发布这一品牌负面评论。这类行为, 通常不是一般的消费者所为, 而是竞争对手有组织有目的的策略行为, 但是这样的行为往往会造成消费者对整个行业失望, 不一定能够为竞争的任何一方带来利益。

例如在网络上闹得沸沸腾腾的农夫山泉和《京华时报》之争, 无论是否有幕后黑手操作, 还是水质量标准确实有异议, 最终两强之争的结果, 虽然农夫山泉被迫退出了北京桶装水市场, 但《京华时报》也不是赢家, 作为一家媒体, 它融入太多的感情去报道新闻, 已经有失行业水准。

2.3 单纯放大正面言论

一些企业在出现了负面口碑之后, 并未及时、合理的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而是从其他角度大肆宣传自己的产品。这种不能听取不同意见, 没有诚恳的解决问题态度的逃避方式, 并未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不仅伤害到了消费者的利益, 而且损害了企业的形象和信誉。

2.4 不作为态度

当网络上出现企业的负面信息时, 一些企业忽视了互联网在公众消费生活中的重要程度, 认为公众的焦点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转移, 这样的企业针对负面口碑往往采取不作为态度。对负面信息听之任之的处理方式, 在消费者中形成不负责任的企业形象, 从而潜在影响企业的未来业绩。

3 建议和对策

根据一项调查结果, 消费者传播负面口碑的原因主要有四个:

(1) 发泄负面情绪, 将不好的购物体验告知他人以达到不满情绪的发泄。

(2) 利他主义消费者, 用自己的消费经验为其他消费者提供参考。

(3) 报复公司, 在消费体验中未得到销售方的足够重视而采取的报复行为。

(4) 寻找信息, 将消费行为中遇到的问题发布在互联网上, 以寻求帮助, 这类消费者的本意并不是传播负面消息, 但是却间接达到负面消息传播的效果。

所谓“好事不出门, 坏事传千里”, 负面信息对于企业来说是非常有害的, 不仅降低了产品的销量, 而且损害了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 更为严重的可能会使企业走上破产的地步。根据企业在处理负面口碑时存的问题以及消费者发布负面信息的原因, 企业怎样减少关于产品的负面信息呢?面对负面信息, 企业怎么做才能更好的减少损失呢?

3.1 提高顾客满意度

大部分负面口碑的形成的直接原因是企业不能满足消费者的一些经历。所以, 企业要找准问题的本质, 把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作为出发点, 避免和减少负面信息的出现。

3.1.1 提高顾客让渡价值

企业可以通过把产品价值转移到顾客身上的方式, 提高顾客的满意度, 让顾客从购买中得到实际的价值。顾客的需求是多样的, 产品不能满足全部需求, 所以企业要满足顾客的特殊需求, 提供更多具有特征鲜明的服务, 让顾客达到满意状态。

聚美优品在提高顾客满意度方面做得非常好。作为第一家也是中国最大的在线化妆品商场, 它提供的限时卖场、团购模式, 打造更加简单、有趣的购物体验。在产品质量保障方面, 聚美优品保证正品销售, 三十天不满意退货的服务, 打造顶级信任, 让顾客消除了后顾之忧, 此外“买二包邮”活动, 还达到刺激了顾客的购买欲望, 提高了发货量的目的, 也为用户带来了实惠。聚美优品为顾客着想、满足顾客个性化需求的策略, 为其获得成功奠定了基础。

3.1.2 完善顾客抱怨处理机制

顾客抱怨处理机制的完善能减少负面信息的发生和传播, 处理机制形式也多种多样, 比如:在线客服、口碑中心等。采用顾客抱怨处理机制可缩小顾客的不满情绪传播的范围, 将意见反馈给企业, 企业拿出诚恳的态度解决问题, 是对于顾客负面情绪最好的缓解, 企业还可借此树立正面的品牌形象。

3.1.3 鼓励顾客向企业内部投诉

通常情况下, 由于投诉索赔需要很长的解决时间, 所以当产品出现的问题不严重时, 消费者更多的选择利用快捷的互联网传播负面口碑。但是如果企业能够明确对产品的赔偿承诺, 和赔偿方式, 消费者可在遇到问题时及时与企业进行沟通。当消费者对索赔结果感到满意时, 甚至会推荐这个商品。

3.1.4 建立负面信息快速反应通道

企业应建立公共关系管理部门, 关注网络上、媒体上关于企业的报道, 当出现负面信息时, 企业相关部门应立即反应, 一方面组织对负面信息进行落实调查, 另一方面及时向公众发布调查进展情况, 使信息完全透明, 这不仅能及时化解负面信息所带来的危机, 同时也在公众当中建立起企业高效作业的良好作风。

3.2 加强品牌和形象建设

要树立正面的品牌形象, 企业可从发展品牌策略, 提高消费者对品牌认知度以及履行社会责任着手。企业应当在负面信息出现前就致力于品牌建设、培养与潜在消费者的关系, 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并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持续在公众当中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这样当出现品牌的负面信息时, 消费者就会产生一定的免疫力, 企业也可减轻负面口碑对品牌的不良影响。例如, 正是由于加多宝在汶川地震中的巨额捐款, 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引发全社会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激烈讨论, 为品牌建立了良好的形象, 当加多宝和王老吉出现品牌之争时, 消费者更多的选择了支持加多宝, 这样在更换名称之后, 加多宝凉茶依旧在消费者中享有较高的评价。

3.3 充分发挥价格在负面口碑中的调节作用

企业应当重视价格在营销中的影响力, 利用价格调节负面信息的影响程度。因为人们普遍有“价高质优”的观念, 当低价购买的产品品质未达到消费者期望时, 考虑到性价比因素, 消费者也不会产生很严重的负面情绪, 当然, 相对应的, 消费者高价购买的产品未到达期望时, 所产生的负面情绪会更大。这一现象在中国最大的C2C电子商务平台———淘宝网的调查中得到了印证。此外, 郭国庆等 (2012) 以大众点评网所提供的近2万条餐馆点评及餐馆销售收入数据为基础所进行的实证调查发现, 价格的高低会影响消费者对于网络口碑的态度, 所以价格对网络口碑的影响是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的。

因此, 利用价格杠杆调节负面口碑的影响程度有其实际的意义。

3.4 培养客户关系

对社会有较强责任感的人, 通常情况下更容易发布一些负面信息。这类人群的性格比较外向, 比较活跃, 更容易接收和传递信息, 当人们遇到消费问题时, 也会咨询他们的意见, 他们就是通常认为的“意见领袖”, 他们会把在消费中的不满意, 在互联网上传播, 扩大负面影响。

3.4.1 与顾客建立联系, 拉近与顾客的距离

负面消息与消费者的核心利益联系是非常密切的, 消费者会依据负面口碑信息与其自身核心利益的相关程度来决定对品牌的评价。当负面信息损害到消费者的利益时, 消费者就更容易相信那些负面信息, 这会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 对于“意见领袖”这样一类容易传播负面消息的消费群体, 企业要定期收集他们的消费信息, 建立一个信息库, 与这些人保持沟通, 帮他们解决消费中遇到的问题, 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

3.4.2 面对负面口碑态度诚恳、及时, 培养顾客忠诚

企业在应对负面口碑时, 态度永远是第一位的。在负面信息形成时, 企业如果能够以诚恳、积极的态度对待已经出现的负面口碑, 消费者也不会采取一味攻击的态度, 反而会相信企业, 并对企业更加忠诚。例如德芙巧克力的“蟑螂门”事件, 玛氏 (德芙巧克力的生产企业) 并未采取积极的态度应对, 冷漠敷衍的态度将企业推向公众对立面, 对公司品牌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4 结论

网络环境下负面消息的传播速度快, 范围广, 破坏性强。相比于一般负面口碑, 它有很多新特点, 对企业品牌危害性也更大。所以企业要从源头上减少负面信息的出现, 努力提高产品品质和售后服务质量, 与特别客户进行特别沟通。当出现负面消息时, 企业一定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应对, 及时、负责的采取处理措施, 正面回应问题, 这样才能避免负面信息带来更为严重的后果。

参考文献

[1]曹丽.消费者负面口碑传播动机及其对企业营销创新的启示[J].商业周刊, 2012, (2) :14.

[2]毕继东.负面网络口碑对消费者行为意愿的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 2011.

[3]黎小林.负面口碑对顾客购买意愿的影响[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 2010:25.

[4]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 2012.

[5]郭国庆, 杨学成.互联网时代的口碑营销及其应用策略[J].财贸经济, 2011, (6) :24.

上一篇:语用目标下一篇:工程造价管理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