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负面披露

2024-06-25

媒体负面披露(精选3篇)

媒体负面披露 篇1

根据中国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认监委)2012年6月21日发布的《认证机构履行社会责任指导意见》的规定,从2014年起,所有认证机构每年都要发布社会责任报告。但从企业已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来看,大多数企业仅仅披露其正面的可持续发展信息,比如员工福利和慈善事业,而很少有企业自愿披露负面信息,比如环境污染和安全生产的数据、商业道德的案件等。企业更多地把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看成是一种自我宣传,而不是客观评价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一、企业负面信息披露情况

从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来看,不同行业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对负面事件的披露存在较大差别。化工行业更容易出现负面事件(如泄漏,事故,环境损害),负面事件发生时也更容易被追踪报道,因此相关企业一直不断受到公众和媒体的舆论监督,所以在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时披露负面事件的行为更加主动。而金融服务企业披露的负面事件就相对较少。

绝大多数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更多地披露了履行社会责任的绩效等正面信息,而对于运营中存在的问题等负面信息的披露不足。甚至一些重大的负面信息已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但在报告中却忽视披露。

此外,对重大负面事件的影响,拟采取的改进措施和已经取得的成效等也披露不足。例如,在2012年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中,安徽古井贡酒针对部分酒用食用酒精勾兑事件,在其发布的2012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并未做出任何相关说明。湘酒鬼针对白酒塑化剂超标事件,在其发布的年报中只用两段文字描述公司的应对措施,如“公司生产经营中每个环节进行了全面排查和整改,对有可能导致酒类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感染、迁移的工具、包装材料、设备、设施进行了全面更换,以彻底消除源头。整改工作已于2012年11月底全部完成。”而对事件产生的后果和原因避而不谈。

相比之下,光明乳业披露负面信息的态度比较端正,公司在36页的社会责任报告中,针对牛奶酸败事件用了整整两页来披露食品安全事件,包括:公司的态度和回应、质量安全体系建设、质量过程控制、生产过程控制、冷链管理和产品召回机制实行的措施。

二、企业负面信息披露策略

分析企业在社会责任报告中对负面信息披露的方式,可以概括为以下六种策略。

1. 边缘化策略。

即企业通过采取不相关或不重要导向的叙述手段来淡化负面事件的消极影响。在发布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通常使用判断性短语和形容词如“无重大的”、“影响甚微”、“轻微”和“忽略不计”等。例如中国远洋2012年年度报告披露:“中国远洋立项金融衍生品风险管理项目,对2008~2009年因BDI指数暴跌产生的亏损实施风险管理应急处置,采取风险规避的策略,清理FFA业务并逐步交割在2011年退出,该项业务整个生命周期基本盈亏平衡,略有不足但并未对企业后期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边缘化策略的显著特征是企业对负面事件的陈述语言以及对事件影响的自我评估。企业避免客观清晰地描述负面事件,便主动评价事件的消极面,以减少其负面影响,防范第三方进行评估。尽管消极方面被淡化,但企业在某种意义上并没有否认事件本身,只是干扰了报表使用者对信息的判断标准。自我评估行为是站在企业的角度发生的,并没有相应的统一标准来规范,对利益相关者的认知和判断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2. 抽象化策略。

该策略的意图是使某一事件的负面影响具有行业普遍性,以此来淡化事件对特定企业造成的不良印象,在报告中通常会涉及“本行业”、“许多公司”等模糊词汇。例如中国远洋2012年年度报告陈述:“2012年宏观经济下滑、市场发展不均衡的形势依然没有改变。这使包括中远在内的航运及相关企业的经营业绩波动、发展不平衡。”“2012年在运价低迷和油价上升的双重夹击下,据《国际金融报》报道,中国14家航运上市公司2012年全部亏损,2012年的航运业综合整体亏损过百亿大关。国际、国内许多船厂倒闭和破产,航运业的整体身陷寒冬。”抽象化策略还通过直接或间接地暗示某一问题并非单一公司独自存在,而是整个行业共同面临的问题。

3. 事实化策略。

与边缘化策略相对,事实化策略简洁明了地指出了负面事件的存在,不附带任何自我评估或者解释。例如中石油2012年年度报告披露:“2012年,公司催化裂化装置再生烟气脱硫综合效率达到76%,二氧化硫减排近3 000吨。”“产品溢漏数量达0.30%每吨出货。”“我们的合规热线登记了29份报告。其中27份报告通过电子邮件收到(14份匿名),两份通过电话(1份匿名)收到。”企业直接量化负面事件的行为,虽然可以被视为客观公正的披露方式,但是由于多数报告读者并非专业人士,企业没有提供基准(如行业标准和参考),个别特殊企业的行业基准甚至无法获得,读者无法评估数字背后的负面影响,在阅读时可能忽视其重要性。

4. 理性化策略。

Leeuwen(2007)区分了两种不同类型的理性化策略:工具理性化和理论理性化。针对公众质疑的问题,工具理性化强调通过主体本身带来的利益或者效益来维护其合理性。例如卡特彼勒2011年年度报告陈述:“201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是由于2011年预计需求、产量和销量的增加所导致。”“云计算量的增加导致更多的能量消耗。”

理论理性化强调理论上的“事实本应如此”,即事件的发生在某种意义上是“自然正常的”,符合客观发展的需要。例如“作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司,拥有多样化的业务组合,拜耳集团承受许多法律风险,尤其是在该地区的产品责任”。(拜耳,2011)理论理性化行为引导利益相关者对其负面事件产生合理化感知,但事件本身往往并不具有合理性和合法性。

5. 权威化策略。

该策略往往引用权威机构的观点来解释其负面行为的合法化,权威机构可以是法规本身或学术研究的代表者,也可以是自然人(如公司的CEO)或者执法机关、监管机构等。例如莱茵集团2012年年度报告陈述:“对冷凝河水的加热会对河流产生不良影响,但是监管当局已出台相关限制措施,公司遵守相关措施,所以对河水的影响甚微。”

与边缘化策略不同的是,采取权威化策略的企业本身并不判断事件的消极影响与否,而是借助权威机构来辩护其事件合法性。当企业参照的权威机构是同行竞争者或者领头者时,从公正的角度来看,业界同行及其制定的条例并不是客观的第三方,但是可以作为一条评判事件负面性的参考线索。当引用一个或者多个第三方的正式观点时,企业直接指向事实,而事件的合法性就取决于参考的权威机构的合法性。

6. 补救化策略。

即企业试图采取(或已采取)措施来解决负面事件、消除事件的负面影响,以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例如有些重大事件影响较为广泛,企业已无法采取其他策略来降低损失,在社会责任报告中公布补救措施能够挽回一定的公众形象,使企业损失最小化。补救化策略分为模糊补救化策略和明确补救化策略。

模糊补救化策略只是含糊其辞地进行概括描述。例如:中国南车2011年年度报告并没有自检在事故中应该负有的责任,也没有披露对未来整改计划,而是笼统地表态,要“深刻吸取‘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的教训,认真落实国务院、铁道部一系列指示精神,全力抓好高铁安全大检查工作,坚持把确保产品质量和行车安全摆在最根本、最核心的位置,牢固树立产品质量第一的意识,致力为我国铁路和城规交通提供性能优良、安全可靠的装备产品。”

明确补救化策略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具体的行动方案、及时的处理状况和预期的行为后果。例如中国远洋2012年年度报告陈述:“2012年以来,中国远洋共开展监督检查及效能监察68项,检查单位267家/次,查出各类问题244个,提出整改建议266条,促进完善制度7项,避免和挽回经济损失5 608.3万元。”

三、结语

在上述六种策略中,一些策略并未从客观公正的视角来披露公司的负面信息,公司也并未采取实质行动来消除负面影响,因此这些策略也只是一种权宜之计。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补救化策略表明公司针对负面事件采取了具体行动或预防措施,这一行为传递给利益相关者的信号是公司积极披露负面事件并认真处理,而不是消极回避。

企业在编制社会责任报告时,应该勇敢地面对社会舆论,积极与公众沟通,改进不足。对负面事件进行系统回应,列出跨年度负面比较的数据,分析造成负面信息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机制,方便利益相关者监督,同时在未来的工作中不断探索,实现报表平衡性的持续改善。

摘要: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发布社会责任报告,但大多数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仅仅披露了履行社会责任的正面信息,而对于负面信息披露不足。本文在研究大量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基础上,分析了披露社会责任负面信息的六种常用策略,并提出了改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社会责任报告,负面信息,信息披露,环境污染

参考文献

[1] .殷格非.2012: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元年.WTO经济导刊,2012;7

[2] .深交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证券时报,2006-09-25

媒体负面披露 篇2

摘要: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网络媒体发布的网络新闻已经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并迅速占领市场,网络传播也已经成为与电视传播、报纸传播并驾齐驱的一种传播途径。然而,在网络新闻迅速发展的同时,新闻炒作之风也刮向了互联网的每一个角落。而网络上某些针对受众群体而特意进行的新闻炒作,在众多领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关键词:网络新闻 新闻炒作 负面影响

新闻炒作是指在新闻发生和传播过程中,新闻提供者或新闻传播者有意识地介入其中,预设或者引导、强化部分新闻要素,以达到吸引受众注意、实现直接或间接商业利益的一种新闻运作手段。如今,网络上出现了一类新闻炒作,它们受炒作者受利益的驱使,针对某些受众群体,利用其猎奇心理,特意用某些 “爆料”来吸引受众的眼球,而丧失了新闻的本质属性的虚假无用的信息。这类特意的炒作不仅给新闻受众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也给网络新闻乃至整个新闻界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阻碍,甚至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新闻报道是服务于受众和社会的,网络媒体新闻炒作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值得人们深思。

网络新闻炒作对青少年学生的误导

中国已步入信息化时代,中国的网民数量与日俱增。如今网民人数已突破4.2亿,也就是说每3个人中就有一个网民,网络新闻使用率为78.5%,用户规模达3.3亿人。由此可见,在中国已经有很多网络新闻的受众,他们在互联网上接受各种各样的新闻信息。目前,掺杂在网络上的某些特意针对受众的新闻炒作对许多受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产生了消极影响。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思想和心理并不成熟,在其成长阶段的很多方面还需要一些正确的引导。而如今,许多的青少年学生都已成为网络新闻的受众,据CNNIC的报告显示:学生群体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仍远远高于其他群体,接近1/3的网民为学生。因此,有一些网络媒体针对青少年学生这个受众群体开始特意炒作,而炒作出来的“爆料”给青少年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给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心理等众多方面带来了许多误导,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误导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前进方向。青少年学生在思想上应该是积极向上的,以科学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然而某些炒作之人却利用青少年学生强烈的猎奇心理,专门针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刻意的炒作,以此吸引学生的眼球,左右学生的思想。例如,在李宇春夺得超女冠军之后,一些网络媒体开始为了利益而精心炒作。顿时,网络媒体炒作出的“春哥”红遍整个互联网,其炒作之风席卷各大贴吧、论坛以及博客。炒作者从青少年学生的角度出发,把炒作出的产物渗透到了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以便引起共鸣,吸引青少年学生的眼球。于是,特意炒作出的“信春哥,不挂科”成为青少年学生百谈不厌的话题。由此可见,这些新闻炒作对一些学生的审美意识、文化思想等的前进方向带来了误导。而更为严峻的是,这类新闻炒作误导了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前进方向,势必会给他们带来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给青少年学生的心理成长带来影响。网络新闻炒作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方面产生了误导,同样也给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带来了影响。学生们在关注一些恶俗的新闻炒作的同时,也可能会产生与炒作内容相似的病态心理。比如,在“芙蓉姐姐”以“变态审丑”的炒作方式在网络上大红大紫之后,“凤姐”也开始以这种方式在网络上炒作自己,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迅速畸形走红。那么继她们之后还会不会有青少年产生这样的病态心理,用这样的方式进行炒作,以达到走红的目的呢?这种趋势令人担忧。现在许多青年人都渴望出名,看到其他草根出名,会对其红遍网络产生羡慕的心理,而如果青少年学生的心理被这些刻意的炒作所影响而变为病态心理,那么也会盲目地对其迅速走红的畸形方式进行模仿和尝试。可见网络上这些特意的新闻炒作会给青少年学生的心理成长带来不小的影响。在思想前进方向和心理的成长都被影响之后,青少年学生在对新闻的关注方向上也会走上歧途。

将青少年学生对新闻的关注引入歧途。由于网络新闻炒作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观、价值观、心理等方面的误导,学生们对新闻的关注也被其禁锢。某些网络媒体利用学生强烈的猎奇心理,针对学生的口味炒作“爆料”,使得学生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被炒作的“爆料”上,而对真正应该关注的新闻事件、时事政治都视而不见。在这些网络新闻炒作的影响下,有些学生在议论“凤姐”的笑谈和玉树灾区的国殇之间,选择了前者;有些学生谈论“小月月”的动态比谈论国家重大新闻事件要多得多。当学生们张口“凤姐”,闭口“小月月”,而不知“神八飞船”何时上天,不提我国首架大型民用直升机试飞成功的时候,可以看出网络新闻炒作已经把青少年学生带到了一个关注误区,学生对某些网络新闻炒作的过分关注,使得自己对有价值的新闻报道知之甚少。

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某些网络媒体针对学生而刻意进行的新闻炒作已经严重误导了青少年学生的思想进步、价值观、热点关注的方向,甚至影响其心理的健康成长。这些网络媒体利用青少年学生在许多方面的不成熟以及“年少无知”,牺牲学生们的利益,以谋取经济利益,是极其不道德的行为。而其对受众的误导也会成为网络新闻迅速发展的一个重大阻碍。

网络新闻炒作会成为网络新闻发展的绊脚石

如今,因为信息化的高速发展,网络新闻已迅速发展成为新闻传播中的一股重要力量。然而,我国的网络新闻因为发展的时间较短,并不成熟。网络上某些针对受众而特意进行的炒作如果大量占用了网络新闻的空间,很有可能会让处于发展阶段的网络新闻畸形发展。其具体影响如下:

网络新闻的意义与作用变小。因为某些特意的新闻炒作是利用了受众的猎奇心理,并且有很强的针对性,所以能够迎合受众的需求,比普通新闻报道更具有吸引力。当这些新闻炒作吸引了大量受众目光的时候,就会导致有价值、有内涵、有意义的新闻报道的关注率和点击率相对下降。网络新闻是新闻的一个分支,应该有着新闻的本质属性。而网络中某些新闻炒作是弄虚作假的新闻报道,没有真实性和事实性可言,从本质上而言已经不属于新闻的范畴,当受众所接受的不再是真实的新闻,那么网络新闻就失去了新闻本身的意义和作用了。

比如,网络上有关“小月月”的炒作就是完全弄虚作假的,是利用了受众的猎奇心理而编造的故事,却获得了巨大的关注率和点击率。去年国庆期间,一篇名为《感谢这样一个极品的朋友给我带来了这样一个悲情的国庆,深度八做留恋》的帖子迅速吸引了千万网民的眼球,还获得了超过3万条的网友回复。随后,各网络媒体开始争相报道“小月月”,而“小月月”的衍生品――贴吧、论坛、讨论组、群组也迅速出现在网络上,使得与其相关的新闻和报道的搜索率及点击率一路飙升,瞬间占领大量市场。虽然后来作者已经表示“小月月”纯属笔下之物,但是由于网络上层出不穷的炒作,网民仍然对其有着浓厚的兴趣,并给予高度关注,继续在贴吧、论坛上发帖讨论,让“小月月”之风在网络上刮了很长一段时间。在这股炒作之风席卷网络之时,网民大量的注意力被其吸引,对于网络上那些有真实性和价值性的新闻报道的关注就相对减少了。

由此可以看出,网络新闻中弄虚作假的炒作占有大量市场,有价值、有意义的新闻关注率就会相对下降,如果这类炒作之风越刮越猛,这些类似的新闻炒作越来越多,越来越能够吸引受众的眼球,那么网络新闻作为新闻的一个分支,其应该具有的意义和作用就变得越来越小了。

网络新闻的优势被削弱。网络新闻的最大特点是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将大量的信息传递给受众。速度快、信息量大,这是网络新闻相对于电视新闻和报纸新闻的巨大优势,这也是绝大多数人选择互联网作为信息媒介的重要原因。如果新闻炒作越来越多,占用了互联网过多的空间,那么,在速度方面,受众接收真正有价值的新闻报道会有一定的滞后性;在信息量方面,当受众发现网络上充斥着大量虚假、无用的垃圾信息,而有价值的信息却少之又少,那么网络信息量大的优势便毫无意义。

网络新闻炒作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网络上的新闻炒作,对青少年学生以及网络新闻的发展都有着不小的负面影响,以至于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因此,网络上的新闻炒作,对社会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在信息时代,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与发展对新闻的传播有一定程度的依赖性。而网络上的新闻炒作会成为网络新闻发展的绊脚石,是新闻传播中一个不小的隐患。新闻炒作故意夸大、扭曲、掩盖新闻事实,以哗众取宠的方式欺骗受众、欺骗社会,并常常报道虚假的信息、庸俗无聊的新闻,是对社会不负责任的行为,在社会上掀起了不少舆论,制造了诸多不良**,这些都成为影响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与发展的不利因素。

其次,社会风气是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环节。然而,网络新闻炒作中的恶俗、虚假的成分,不仅违背了职业道德,传播了恶俗文化,而且不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建设。关于“小月月”的炒作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在有关“小月月”的各种炒作蹿红网络之后,网友们竟把主角看做神一样的人物,进行膜拜,还成立了“拜月神教”的团体,使得天涯、百度、豆瓣、人人、微博的网友争相讨论。这些行为对社会风气的影响颇大,主要表现在:其炒作的恶俗内容影响了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变态审丑的方式则影响着当前社会上时尚思潮的方向,而成立“拜月神教”对一个子虚乌有的丑陋角色进行膜拜,无疑是误导了受众思想,败坏了社会风气。 对网络新闻炒作的反思

网络新闻炒作对受众、网络新闻乃至整个新闻界以及社会的负面影响是很多的。面对这些负面影响,我们应该进行反思。

新闻炒作是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随着网络新闻的发展而迅速发展的。新闻炒作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适当的新闻炒作是可以在网络新闻中传播的。但是,当很多网络媒体或商家都跟风大量特意炒作时,就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对其造成或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应该及时采取一些措施。例如在炒作之风刚刚盛行,并未对网络新闻的发展和社会发展造成巨大的阻碍之前,相关部门应该对网络上的新闻炒作加以控制,在网络管理方面严格把关,禁止在互联网上对某些人物、某些事件进行特意的炒作;严厉惩治网络媒体或商家为谋取经济利益,不顾道德底线,针对某些群体而进行的炒作行为。另外,网站编辑以及参与网络传播的普通受众也要加强责任感,做好把关人,不传播虚假信息,不进行跟风炒作,使网络传播有序、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剑美、唐朝华:《商业策划与新闻炒作》,中国商务出版社,版,第22页。

美国媒体对华负面报道特征浅析 篇3

在全球传播中,由于其庞大的技术,人员和财政支持,美国拥有并控制了几乎所有的全球性媒体,美国在利用媒体作为其政策放大器,操纵国际舆论等方面,拥有世界上任何国家无法想象的优势。

美国控制的全球性媒体对国际新闻的报道是非常不平衡和体现了双重标准的,尤其是对华报道欠公正性。美国的全球媒体控制着国际社会所读到的,看到的和听到的一切,他们制造了一个有利于美国议程的国际舆论环境。

今年3月14日,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发生打砸抢烧暴力事件,一些不法分子追打过路群众,冲击商场和政府机关,给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组织公安、武警,对在拉萨街头打砸抢烧的不法分子进行依法打击,迅速平息了事态,维护了社会稳定,维护了法律尊严,维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已经有充分的证据证明,“3·14”事件不是孤立的、偶然的,而是达赖集团策划组织的所谓“西藏人民大起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藏“3·14”事件发生后旋即成为全球媒体的关注焦点,国外媒体大多进行了客观报道。但是,CNN、BBC、《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等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主流媒体却对西藏“3·14”事件进行了连篇累牍的歪曲报道。这些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媒体违背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歪曲事实,混淆视听,完全违背了新闻的客观公正原则,进行了失实的报道。

因此我就以美国媒体CNN对此事件的报道为例来分析美国媒体对华负面报道的一些固有特征。

一、研究方法:

(一)目标媒体的选定、分析单元与考察对象的选取:

目标媒体的选定:由于整个二十世纪90年代,美国主流媒体对华负面报道事例众多,我主要选取了今年-CNN“3·14拉萨事件”的报道为例进行分析。CNN是美国著名的新闻媒体,一直强调要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报道新闻,但是在报道拉萨发生的暴力事件中,以CNN为代表的部分西方媒体却出现了大量失实报道。

时间范围的选定:3.7-3.21拉萨事件发生前后的两周内。

分析单元的选定:本文的研究对分析单元的界定是CNN以3·14拉萨事件为报道的内容,包括图片等。

(二)分析方法:

本文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对目标媒体进行分析,主要以定性分析为主,并结合定量分析,主要对CNN自3·14拉萨事件开始前一周到后续一周的一段时间内,对其相关报道和评论等做归纳总结,以阐释其报道的特征。

二、文本分析:

(一)泛意识形态:

美国媒体在中国的选题和报道中,常常是泛意识形态,一切从政治出发,把国家及政治意识融入新闻报道中。例如,总喜欢在涉华报道中,加上意识形态符号:共产党政府、中国占领下的西藏等等。

2008年3月7日的报道“坐天空火车去西藏”里就把西藏写成是一个国家。08年3月13日发表的“印度警方阻止西藏游行者”主要描述了西藏游行者想借阻止奥运会来达到他们的要求这一行为在印度遭到阻止,这里第二次把西藏称为国家把达赖喇嘛的逃亡称为被逼迫。3月14日报道“一触即发的火药箱”(在开头就把问题归咎于中国政府对西藏的统治而引发的怨气的爆发,西藏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在新中国的带领下,西藏如今的生活和过去相比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些都是铁的事实,不容篡改的。把解放军解放西藏称为“入侵,侵占”,并且第三次提到了西藏是一个国家。整篇文章都是在责备中国侵占了西藏,歧视西藏的宗教,以及说藏汉关系如何的敌对,没有从事实出发客观地看待,而是在美国政治形态下帮助制造谎言,那天发生了那么残酷的打砸抢烧事件,这篇报道里却只字未提当时的场景。3月21日“佩罗西呼吁各国抵制中国对西藏的控制”,援引自白宫发言人的正式表态。

(二) 欠公正性:

美国自由论坛主席Charles L.Overby提出了“新闻公正性公式”:A+B+C+D+E=F,即准确+平衡+全面+客观+伦理=公正,李里、李希光在其《中国有多坏》一书中对美国媒体对华报道欠公正性也进行了分析,他指出,“美国媒体对华报道简单化和模式化,采用双重标准,模糊新闻来源,只取对己有利的新闻报道,而且妄加评论,乱用背景材料或直接发表恶意评论,丝毫说不上全面和公正”。

3月14日报道“西藏抗议活动的时间表”,回顾了从3月10日到3月14日西藏抗议者的行动及结果,文章一开始就说明了文章信息来源于印度流亡政府举办的“西藏人权和民主中心”、在华盛顿、阿姆斯特丹、柏林、布鲁塞尔的“国际声援西藏”组织。这种信息源都是来自于一方,即支持西藏派,他们执一面之词。而没有其他的信源和声音,这本来就没有达到新闻的平衡原理。然后非常详细地叙述了一开始他们是怎么和平地游行,警察却阻止、逮捕甚至释放催泪弹来驱逐僧人。到事态真正发生到最惨烈的3·14那天时,文章却意外简短地结束了,对暴力袭击事件轻描淡写带过,甚至捏造事实说喇嘛游行者遭到了警察的阻止,而一些外人参与的暴力攻击,并且对最惨烈的攻击情况在最后一句轻轻带过,惨绝人寰的暴力袭击却只在最后一句一提了事。这就是用大量细节来模糊最重要的事实。并且不厌其烦地夸大西藏如何遭到中国政府的控制,特别是强调藏人如何抵抗中国政府的压制,而几乎没有受害者的采访报道,没有众多目击者的采访报道,这与新闻的平衡原理完全相背。3月16日发表“达赖喇嘛称中国造成西藏文化灭绝,置西藏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事实于不顾,反复指责中国政府“剥夺藏人宗教自由”、“灭绝西藏文化”。而德国汉学家、民族学家南因果博士4月23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书面采访时,驳斥了达赖喇嘛的西藏“文化灭绝”论。他说,恰恰相反,“西藏文化在中国得到了繁荣和长足的发展”。南因果最后说,“作为一个民族学家,我认为中国在某地方还有待改进,人们必要时应该提出批评。但是,这种批评应该是具体的、建设性的,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尽说些无知的话,根本于事无补。遗憾的是,这正是很多西方媒体已经做并且还在一个劲地做的事情”。3月17日,CNN网站上还使用了一张拉萨事件的图片,图中两辆军车正向两名平民驶来——事实上,如果完整展示图片的话,可以看到当时军车旁有约10名暴徒在向军车投掷石块,显然CNN网站的图片故意剪裁了暴徒向军车投掷石块的图像。恶意删改图片,乱用背景材料,CNN这都是在断章取义,混淆视听,以此来达到对己有利的目的。3月18日发表报道“100多自首者承认参与西藏冲突,来源于新华社,这是首次源用中国官方信息源。同样,直到3月20日才发表“游客录象显示拉萨暴动和火焰”,第一次提到了这个最关键暴露真相的事实,那就是游客的录象记录的真实场景。然而达赖却称他无力阻止暴行。同日发表“全文:詹姆斯英里对西藏的采访,是关于一个外国记者对这次事件的描述,同样是站在替暴力分子辩解的角度上,污蔑中国军队,歪曲事实。3月22日“中国对西藏的威胁将带来抵制的升级”,中国对西藏暴力分子合法的逮捕居然受到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威胁,用抵制奥运来威胁中国,他们标榜的正义和人权到底在哪不得而知了。

由此可见,如果只看CNN对西藏的报道,只能看到冲突、暴力和流血,根本看不到藏汉百姓和平相处、共同发展的现实。没有去过藏区的人就会形成藏汉之间矛盾尖锐的印象,就会以为“藏族人民一直生活在中国政府的残酷镇压下”。面对中国人民的愤怒声讨,CNN还拿出新闻自由当挡箭牌,继续标榜自己“秉承客观均衡报道的新闻理念”,可在对中国的报道中,CNN自吹的“客观均衡”体现在哪里呢?它报道过藏族百姓50多年来生活水平的提高吗?报道过达赖其实是农奴制的代表吗?报道过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给中国少数民族带来的优惠和创造的机会吗?报道过藏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吗?都没有。

(三)双重人权标准:

2008年3月12日发表报道“中国反驳美国的人权攻击”讲述了美国发布的一份关于中国的人权报告,尤其指出严格控制了西藏的宗教信仰自由,还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那里的许多人都反对中国统治,这些都是无中生有的指责,美国老拿所谓的人权问题来压制中国。3月17日报道“美国电影摄制组被阻止观看抗议活动,通过一个到中国拍摄电影的人,讲述他们如何被关在房里不让出去,又如何看到中国动用大量的军队,又如何让他们立刻离开,作者甚至把那些暴徒描述为神奇的,奇妙的、亲切和快乐的,并且为他们将要被抓走而怜悯。3月21日“美国白宫发言人谴责中国镇压西藏示威者”,这里把那些打砸烧杀的恶徒视做无辜者,甚至呼吁全世界热爱自由的人都来抨击中国,这就是美国的人权,一方面呼吁阻止中国政府镇压暴力活动,称是干涉人权,那么另一方面那些无辜老百姓的人权谁又来管呢,他们的人权又体现在哪呢。美国的人权难道只保护他们想保护的人?藏独分子难道就不是在公然地践踏人权?事实上,这些“抗议人士”根本不是什么“人权斗士”,而是实施打砸抢烧杀的刑事犯罪分子,是危害人权的人。同样,搞民族分裂的也是刑事犯罪分子,也和人权问题搭不上钩。由此可见美国采取的完全是双重人权标准。

(四) 措辞太随意:

在美国媒体的言论中,他们过分追求新闻的娱乐化和阅读率,有太多主观色彩和浓厚的煽情报道,他们的文章读起来常常带有一种精英阶层常具备的那种傲慢与偏见。

3月14日文章“西藏冲突中有10人死亡”,首先这里不应叫做冲突,西藏少数不法分子突然而公然地攻击普通民众和毁坏商铺,怎么能叫冲突,这就是明显而恶意的袭击。有10人死亡,是指谁,无辜人民还是攻击者本身,直代不明,混淆视听,而且根本就不止10人死亡。3月19日发表“藏人继续违抗中国的镇压” 分明是藏独分子在恣意闹事,却说成是他们在违抗中国的镇压,把事实反过来说,颠倒了是非。在其刊登的另一幅图像说明中称,一些“西藏青年”正在攻击一名“中国人”。难道西藏青年不是中国人吗?

这种倾向性明显的报道,一定程度上催生了美国民众的对华抵触情绪,加剧了两国民意的相互对立和不信任,不利于中美关系的长远发展。

三、结论:

(一)以上通过对美国媒体对华负面报道的特征分析,可以发现美国媒体对华的负面报道是长期形成的且处于固定的报道框架之中的。美国媒体对华负面报道是欠缺公正和客观性的,是采取双重标准的,是有违西方新闻观念的。

(二)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美国媒体对华的负面报道也促使公众舆论和民意反作用与中美关系。因为从受众理论得知,媒介既可以引导和塑造民意,同时反过来也为民意所左右和推动。

(三)面对美国媒体这样歪曲事实的负面报道,我觉得有必要改善中国国际舆论环境,下面提出几点思考:

首先要认识到这是一个长期形成的问题,要有足够的耐力和信心来应对此事,心态要摆正。

其次就是重视当今国际竞争中的“舆论战”,提高我国主流媒体传播的“软实力。

第三、 打破西方媒介的话语霸权,加强我国主流媒体在国际传播领域的地位。

第四,我们应变被动为主动。

最后,我想用anti__CNN的一句口号来结束这篇论文:

我们并不反对媒体本身,我们只反对某些媒体的不客观报道;我们并不反对西方人民,但是我们反对偏见。

参考文献:

[1]李希光.转型中的新闻学.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年,第261、275页.

[2]李希光.新闻学核心.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年,第一章.

[3]何英〈美国媒体与中国形象〉南方日报出版,2005.

[4]郭可.从新闻客观性看中美两国报纸如何报道对方国家.参见2003年10月13日的http://www.sina.com.cn.

【媒体负面披露】推荐阅读:

负面报道10-14

负面事件10-17

负面影响05-10

负面功能05-13

正面负面05-17

负面舆情09-05

负面价值09-08

网络负面09-27

负面网络口碑07-14

负面心理压力05-30

上一篇:中专声乐下一篇:实验室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