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面影响效应

2024-07-08

负面影响效应(通用12篇)

负面影响效应 篇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10年6月底, 中国网民规模达到了4.2亿, 突破了4亿大关。在所有的网络应用当中, 商务类应用发展仍然最为突出, 网络购物、网上支付和网上银行的使用率分别为33.8%、30.5%和29.1%, 半年用户规模增幅分别为31.4%, 36.2%和29.9%, 增速在各类应用中排名前三。而2008年6月底的CNNIC统计, 中国网民人数刚刚超过2.5亿人, 其中25%的网民青睐网络购物, 53.9%的网购用户表示买每种商品前都会看相关商品评论, 78.9%的网购网民买大多数商品前都会看看商品评论, 超过9成的网民在原购物网站商品下方发表评论。显而易见, 随着中国互联网络的迅速发展, 口碑在网络消费中的重要性将越来越明显, 网络口碑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

1 网络口碑的理论概述

Arndt认为口碑是指传播者和接收者关于一个产品、品牌、组织或服务的非正式信息沟通行为, 它是一种直接面对面、无商业目的的行为。网络口碑是口碑的新形式, 指的是公司或消费者通过BBS、博客或在线视频等网络渠道和其他网民共同分享关于公司、产品或服务的各种多媒体信息。

网络口碑按照性质不同, 可以分为正面口碑和负面口碑两种形式。正面口碑可以对公司、产品或服务等产生积极的推销作用, 改变一些原本印象不佳的观念, 促使消费者产生较高的认知水平, 加深消费者对其原有形象的印象, 进而产生购买意向或重复购买行为。负面口碑恰好相反。本文所提出的负面影响效应, 指的就是网络负面口碑对公司、产品或服务等产生的消极影响以及这些影响所带来的原有印象破损、消费者认知改变以及致使其放弃购买的行为。

目前, 口碑研究者普遍认为负面口碑对消费者的影响远远大于正面口碑对消费者的影响 (Bone1995;Mizerski 1982) 。一个对产品满意的消费者有可能把他的经历告诉他所认识的一些人;然而, 一个不满意的消费者可能把他的遭遇告诉遇到的每一个人 (Patrali, Chatterjee2001) 。

对于企业而言, 网络口碑的影响效应主要表现在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的销售量的影响上。Chevalie等 (2006) 以Amazon和Barnsand网站为例, 检验消费者在线评论对书籍销售量的影响效果。他们发现, 顾客对于书籍的评价得分 (平均分) 的提高能够增加相应的销售量, 并且消极的评论要比积极的评论影响更大。但在这方面的研究中, 研究者的结论不完全一致。Liu (2006) 发现, 因特网信息板上的消费者评论是即将播放的电影票房收入的指示器, 研究表明不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在线评论都会增加电影的票房收入。

然而, 研究结果的不完全一致, 并不影响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较之正面口碑, 负面的网络口碑, 无论是对消费者个人、还是企业本身, 都具有很大的影响效应。

2 网络口碑的负面影响效应

2.1 网络负面口碑, 较之传统负面口碑, 传播速度更快, 影响范围更广

传统负面口碑传播是点对点的传播, 主要是在消费者的社交范围内进行, 并且其大小与顾客的主观努力有关。网络负面口碑传播是点对面的传播, 它借助互联网这一特殊工具, 能够使负面口碑信息以更快捷的速度、更低廉的成本辐射到更广阔的范围, 制造舆论压力从而给企业造成影响。因此, 网络负面口碑行为较传统负面口碑行为发生了质的变化, 是一种不满意的消费者采取的具有相当负面影响力的事后行为。

2.2 网络负面口碑, 较之传统负面口碑, 消费者的参与程度更高

传统的负面口碑仅限于在消费者的社交范围中传播, 而对于社交范围之外的人群, 即使消费者迫切地想把某项产品或服务的不足告诉潜在的购买者, 也显得无能为力。而网络负面口碑的传播可以超越人缘、地域的限制, 众多的消费者聚集到互联网这一平台之上, 传播网络负面口碑。消费者的参与程度更高还体现在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消费者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可以为参与者提供不同的视角, 加深其对某一网络负面口碑的理解和认知水平。

2.3 网络负面口碑的虚拟性特点, 使其可信度弱于传统负面口碑

Zhang and Hu (2005) 的实证研究表明网上的评论呈“U”型分布, 消费者往往在非常满意或非常不满意时才会去网上发表评论。口碑的“U”型分布会给消费者和企业带来一定的福利损失。极端情绪不满的消费者的负面口碑往往过低地评价某项产品或服务, 不能客观地反映该产品或服务的真实质量, 潜在购买者受此极端负面口碑影响, 可能会延迟购买、放弃购买或转换品牌, 进而影响企业声誉和未来的产品或服务销售, 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3 应对策略

3.1 重视挖掘女性意见领袖, 全力培养“口碑消费者”

从本质上来说, 网络口碑是交流沟通的一种新形式。社会学家认为, 男性和女性在交流沟通上有一个显著差异, 即交流沟通的目的不同。女性往往期望通过沟通建立良好的关系, 而男性往往试图通过沟通强调自己的能力和地位。因此, 在网络环境下, 男性在网络上发布口碑信息, 是希望与人共享资源, 让人感知自我价值;而女性的网络口碑则是为了建立关系、寻求帮助。男性和女性对网络口碑的态度不同, 会使负面网络口碑的影响效应因性别差异而不同。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 2009年女性占网购网民的比例升至61.5%, 成为当之无愧的网购主角。营销专家表示, 由于网络购物的时尚性、便捷性和娱乐性与女性的购物习惯相吻合, 女性热衷购物的习惯在线上延伸, 女性网民逐渐成为网络购物的活跃人群。

因此, 企业应高度重视挖掘女性中的意见领袖, 全力培养“口碑消费者”, 利用她们的先天优势, 在第一时间切断网络负面口碑的传播并转变负面口碑的传播方向。保洁公司培养“口碑消费者”堪称业中典范, 其精心培养的25万“口碑消费者”为其新产品成功进入市场并大获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

3.2 注重价格营销策略, 充分发挥价格在负面口碑中的调节作用

淘宝网是中国最大的C2C电子商务平台。多年以来, 淘宝网已经让消费者养成了一个消费习惯 (也提供了心理暗示) ——这里是一个寻找价格低廉的商品、甚至是仿制品的绝佳场所。对淘宝网2009年之后开店的10名店主进行的访谈, 也进一步验证了这一观点, 并且受访者一致认为价格低的商品受负面口碑的影响弱于价格较高的商品受负面口碑的影响。

此外, Lu Xianghua等 (2010) 以大众点评网所提供的近2万条餐馆点评及餐馆销售收入数据为基础所进行的实证研究发现, 价格的高低会影响消费者对于网络口碑的态度, 对网络口碑的影响效应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因此, 企业应高度重视价格营销策略, 充分发挥价格在负面口碑影响效应中的调节作用。大部分消费者都相信“一分价钱一分货”, 对于价位偏低的产品或服务, 即使其外观、性能、质量等没有达到消费者所期待的水平, 消费者也比较能够接受, 因此, 消费者制造负面口碑并进一步传播的概率比较低;而价位偏高的产品或服务, 面对同样的情形, 消费者的反应会比较强烈, 在得不到满意答复时, 其制造负面口碑并进一步传播的概率相对较高。企业应根据产品或服务的特点制定合理的价格, 在源头上减轻不可避免的网络负面口碑影响效应的程度。

3.3 发展品牌战略, 提高消费者的品牌认知度

品牌认知是品牌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衡量消费者对品牌内涵及价值的认识和理解度的标准。品牌认知是公司竞争力的一种体现, 有时会成为一种核心竞争力, 特别是在大众消费品市场, 各家竞争对手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品质差别不大以及消费者难以辨别各家产品孰优孰劣, 这时消费者会倾向于根据品牌认知程度来决定购买行为。

Thomas等 (2007) 提出消费者已经形成的对企业品牌的认知可以弱化负面口碑的影响。消费者对企业的品牌认知不同时, 消费者对负面口碑的归因结果也有所不同:品牌认知度较高时, 信息接受者会偏向于把负面信息归因为传播者主观因素;品牌认知度较低时, 信息接受者会偏向于把负面信息归因为企业客观因素。因此, 要弱化负面口碑的影响效应, 企业应该选择发展品牌战略, 通过品牌建设提高消费者对企业品牌的认知度。高品牌认知度可以增强消费者对负面网络口碑的抵抗力。

摘要:在信息经济时代, 消费者面临更多的信息选择, 也接触到更多的负面网络口碑, 负面网络口碑的影响效应得到了口碑研究者的普遍关注。本文对网络口碑的负面影响效应进行了分析, 并从性别、价格与品牌认知三个视角对网络口碑的负面影响效应进行了对策研究。

关键词:网络口碑,负面影响效应,性别,价格,品牌认知

参考文献

[1]Arndt J.Role of Product-Related Conversations in the Diffusion of a New Product[J].Journal of Maketing Research, 1967, 4 (1) :291-295.

[2]卢向华, 冯越.网络口碑的价值——基于在线餐馆点评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 2009 (7) .

[3]徐琳.网络口碑和知识困境[J].现代经济探讨, 2007 (6) :76-78.

负面影响效应 篇2

[摘要]金融理财产品的大量推出以及国债销售主体的商业银行利益取向的变化,直接影响国债在金融投资市场的占有份额,国债投资追逐者逐渐减少,国债销售情况逐渐由热趋冷。为扩大国债发行的市场规模和占有率,本文拟从金融理财产品不断丰富以及国债销售利益分配机制不匹配等具体情况的对比入手,分析国债销售受到冷落的原因,针对性地提出意见或建议。

[关键词]金融产品;国债销售;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F8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1)05-0186-04

国债发行不仅仅是一种弥补财政赤字的手段,也是筹集资金用于社会经济建设的一种行为,国债更是一种金融商品、信用工具和宏观管理手段。国债的销售变化情况较大程度上受基准利率调整、市场资金松紧、理财产品定价及货币政策预期等市场因素掣肘。然而,随着一些收益性高、流动性强、管理灵活的金融理财产品的不断推出和投资主体风险承受程度的提升,国债因风险定价和收益之间的确定性面临诸多投资主体投资偏好与销售主体利益取向等非市场性因素的影响,阻碍了国债在理财市场尤其是农村市场的销售态势。为分析影响国债销售的非市场因素及其负面影响,本文对江西抚州市影响国债销售的各类非市场性因素进行了调研分析与全面界定,以期最大程度地降低国债资金筹集主体的发行频率和成本,提升国债发行资金使用效率。

一、国债销售的基本情况

1.国债销售规模快速扩大

2005年,抚州市国债销售额仅为565.80万元,人均购买国债1.53元,占当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的0.18%。近年来,随着经济总量增大和财政政策导向顺势调整,国债发行和销售规模均呈现快速扩容的态势。2009年,抚州市国债销售额达到6157.60万元,销售量为2005年的10.88倍,人均购买国债额增长到15.79元,占2009年抚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的1.20%。另外,国债销售增幅大大高于同期抚州市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幅度(见图1),这就充分体现了“金边债券”的价值,同时,也反映出国债在城乡居民投资主体资产配置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2.国债销售率低位徘徊

由于国债发行规模的扩大,导致国债销售主体下达给分支机构的销售计划也逐年增加。但是,从抚州市各销售主体近两年来的销售率分析(见表1),各类国债销售率均低于40%,且销售率随着国债持有年限的增长而降低。因国债销售率低位徘徊,导致销售主体被动用大量自有资金垫付所持有的国债,销售主体被动持有的国债缺乏投资渠道和政策环境,因而,直接影响了国债销售主体对国债营销的积极性。

3.国债销售与其他理财产品相比呈逐年下降趋势

调查反映,以基金投资和黄金投资为代表的理财产品在居民资产配置中的权重大幅上升。随着品种多样的保险产品和其他年收益率偏高的短期理财产品的推出,迅速改变了“金边债券”为城乡居民投资理财首选产品的局面,国债销售与理财产品销售相比呈明显下降趋势。经统计,抚州市国债销售总量从2005年的565.80万元增长至2009年的6157.60万元,增长lO.88倍。然而,其理财产品的销售形势则是2005年抚州市各类金融理财产品销售额为1.49亿元,2009年猛增至195.70亿元,增长131.34倍,国债所占比重却从2005年的3.66%下降至2010年上半年的0.25%。

二、国债销售额逐年下滑的原因

国债销售形势的持续下滑固然有国债产品收益定价、金融市场化程度提高及投资渠道多元化等市场性因素的影响,但就作为国债销售主体的商业银行而言,国债销售利益分配机制才是影响国债销售主体销售国债积极性的主要因素。在政策环境和市场化程度不断成熟的条件下,唯有通过畅通国债销售利益分配机制来缓解目前国债销售过程中遭受非市场因素带来的冷落现象,才能真正达到国债发行成本最小化和发行方式最优化的目标。

1.国债销售总量与销售主体手续费收入不相匹配

从2009年以来的数次国债发行中,均将国债发行和兑付手续费合二为一,两者的手续费确定为7%,这部分手续费是商业银行承担国债销售任务的主要推动力。在商业银行致力于改变存贷差为主要利润来源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利润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其中间业务收入,国债发行、兑付手续费也是商业银行获取中间利润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国债销售利益分配机制设计并未对商业银行扩大国债销售总量带来积极推动作用,反而出现了国债销售总量与银行实际收益成反比的不利局面。

从抚州市各家商业银行2009年一2010年上半年国债销售的情况分析(见图2),工商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及农业银行2009年以来分别销售国债3797.00万元、1451.34万元、1340.00万元、776万元及600万元,在各家商业银行除去销售宣传、纸张、人工等费用后,上述5家国债承销机构每销售1万元国债得到的收益分别为67.26元、62.2元、65.76元、65.66元和66.87元。不难看出,图表上并没反映销售总额越多收益越高的态势,究其原因在于各家商业银行销售环境、系统改造、网点布局、人员培训、销售对象等条件不同,导致国债销售成本客观上存在较大差异,但财政部则是将各类国债销售主体的手续费统一核定为7%,这样势必会动摇国债销售主体的销售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对下一轮国债销售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

2.国债销售与个人酬金间未形成有效激励机制

抚州市现有的5家国债承销机构对国债销售采取的是差异化管理措施,工商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中国银行采取地市分行额度管理形式,对于未完成营销任务的国债销售机构,其未销售部分由各地市分行以自有资金出资承销。建设银行和农业银行则实行省分行统一管理销售额度,地市分行不承担具体国债营销任务,对于未销售的部分国债由省分行统一出资承销。上述两种管理措施直接导致营销人员的国债销售收入差异明显。如采取地市分行承销模式的工商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中国银行每销售1万元国债,营销人员分别可获得营销收益为8.25元、6.22元和3.81元,而这3家承销机构国债销售额与个人酬金完全呈现出逆向态势。采取省分行统一承销模式的建设银行和农业银行不给营销人员支付个人营销酬金,这也是2家承销机构国债销售量排名靠后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债销售激励机制未有效与个人酬金挂钩,使营销人员对国债营销不积极,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会直接影响后续国债的销售,因而,固化了国债销售额与个人酬金的反比趋势,增加了影响国债发行的非市场性因素。

3.国债与其他理财产品的营销收益存在较大差异

在以往情况下,商业银行的营销人员往往是国

债销售的主力军,因为大多数百姓对国债投资有一定的认知度,认为投资国债安全性高、收益稳定、可抵押或提前支取,营销人员对国债产品的推荐和引导能对国债销售对象产生较强的驱动效应。而且,国债市场购买主体的年龄层次普遍偏大,对保险、基金、黄金、国债以及品种繁多的个人理财产品难于决策,银行营销人员对金融理财产品优、劣势特征的介绍,在一定程度上对投资者的决策能起到导向作用,在此时,支付给国债营销人员的个人酬金则成为决定国债销售重要的非市场性因素之一。调查发现,抚州市各商业银行营销人员销售各类理财产品所获收益差异较大(见表2)。以农业银行抚州市分行为例,该行营销人员销售1万元理财产品获得营销收益为20.00元,代售保险产品的营销收益为16.00元,吸纳1万元储蓄所获得的营销收益为2.00元,而在国债销售任务采取省行统一管理模式下,国债销售任务不纳入对营销人员的绩效考核范围,营销人员个人也得不到任何营销收益;再以工商银行为例,销售人员营销1万元国债,可获得营销收益为8.25元,也是低于其他理财产品的营销收益,因而,营销收益激励制度的设计促使高收益的金融理财产品对国债产品的“挤出效应”。

三、国债发行规避非市场性因素影响的措施或建议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投资理财产品的期限结构日臻完善,品种繁多的基金、黄金、保险以及个人理财产品层出不穷,且投资者的投资偏好也产生了个性化和多样化。长期以来信誉度高、收益稳定、品种限期单一的国债已不能完全满足各种投资需求,当年的“金边债券”其独特的优势将渐渐地被新的理财产品所代替。为增强国债的吸引力,扩大国债投资群体,建议在国债产品的设计和利益分配机制的制定等方面,应摒弃指令性任务、政策性包销和期限结构简单等政策导向,通过疏通利益分配机制、优化产品设计和畅通国债投资渠道规避阻碍国债销售的非市场性因素。

1.建立国债发行手续费浮动匹配机制

2009年以来,面向个人投资者发行的国债主要有1年期、3年期和5年期三种。从文中表1可以看出,1年期国债最受个人投资者青睐,持有期限较长的3年和5年期国债因期限长、流动性差而销售冷淡。但3种不同期限的国债其发行手续费则统一为7%。从理论上说,财政部门发行期限较长的国债其成本相对偏低,反则国债销售成本高而利用率低,从客观上造成财政部门国债发行成本和频率增加的现实难题。为此,建议建立国债期限和发行手续费之间的浮动匹配机制,即5年期国债发行手续费高于3年期和1年期国债发行手续费,通过调整不同期限国债的发行手续费来推动中、长期国债的发行,从而提高营销人员对中长期国债营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确保国债发行市场的健康发展。

2.优化国债结构,丰富国债品种

国债期限种类的设计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喜好投资者的需求,采取长、中、短期相互结合的国债发行比例进行灵活调整,针对当前市场的需求,可适当扩大短期国债的发行比例,如发行3个月、6个月、9个月等多种期限的国债种类。同时,要及时了解百姓投资理财的特点,适时调整国债发行频率,如根据每年第一期国债销售火爆的特点,可在每年的一季度加快国债发行频率,到下半年的9、10月可适当放缓发行频率,从而达到降低国债发行成本和发行频率的目的。进一步丰富国债品种,财政部门需要对应债主体的投资行为模式进行分析,根据不同的应债主体设计特色国债品种,例如在农闲时发行农村特色国债,年底分红派息和投资回笼资金较多时发行短期贺岁国债等等,以更多地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同时,可将长期国债利率与国家通货膨胀指数相结合,适当考虑保值补贴,有效消除投资长期国债者的后顾之忧。

3.国债发行手续费实行差异化管理目前,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地方商业银行之间国债承销比例和销售成本存在较大差异,按照统一标准支付发行手续费势必影响承销比例较高的国有商业银行的销售积极性,在地市和县乡网点较多的国有商业银行,其国债营销成本要高于集中程度较高的其他商业银行。因此,建议对国债承销总量大、贡献大的商业银行实行差异化发行手续费管理,借鉴保险公司和基金公司的营销手段,适当提高国债承销总额较高机构的手续费标准,充分调动承销机构和营销人员的销售积极性。

4.允许地方国库尝试现金管理操作,吸引国债持有银行竞标国库现金存款

国债政策性包销制度导致商业银行被动持有大量未售出国债,在现行政策和市场环境下,商业银行对持有的国债缺乏投资渠道。目前,部分国有商业银行已具备了国库现金存款定价机制,如个别国有商业银行具有SHIBOR实时利率浮动2%以内进行协议竞标存款的操作权限。对此,建议逐步放开地方国库现金管理政策限制,允许持有一定数量国债的国有商业银行进行国债投资,畅通被动持有国债的投资渠道,在丰富市场投资品种的同时抵消国债承销政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和资金使用效率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高坚.中国债券[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2]刘霞.从双鸭山市凭证式国债销售状况看农村国债市场开拓[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3]梁国平,徐德华.农村国债市场发展思考[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短期战略的负面效应 篇3

通过将高管和投资者之间讨论中所使用的语言进行分析,研究人员可以评估公司在交流中所强调的时间跨度。他们开发了一种针对短期主义的新的考量方式,即考察这某关键词在短于一年的计划中和长于一年的计划中被提及的频率的对比。

研究者所分析的电话会议记录来自汤姆森路透的数据库。排除美国以外的、丢失的或者不完整的数据后,最终得到的样本包括从2002年到2008年,共3,613家企业的70,000个电话。

总体而言,销售服装、汽车、饮料、日用消费品、医药产品和娱乐服务的公司同建筑、医疗器械和公共事业设备等行业的公司一样,大多是长期导向,而销售商业服务和物资、电脑与电子设备的企业则和银行、能源、外贸、保险和批发等行业的公司一样,更倾向于短期战略。

“与那些向企业客户销售产品的公司相比,向个人销售产品的公司更倾向于长期导向,”作者写道,并且“与那些受执行效率驱动业绩的公司相比,受品牌和创新驱动业绩的公司更倾向于长期导向。”

结果还表明,伴随着更大的现金流波动和更长的运营周期(即其销售商品或服务的周期),公司展示其短期战略会产生更为动荡的商业模式。短期主义同样与资产收益率、杠杆作用、标准普尔指数等级和市价账面值比率有着消极的一一对应的关系。

尽管公司和经理们往往侧重于关注那些在近期实现的项目,但直接的效果往往是混乱的,并且会掩盖比其他公司所面临的更大的风险。另外,这些企业吸引了很多短期投资者,这将导致更高的股价波动。

负面影响效应 篇4

1 供应链相关企业之背景

位于湖北省十堰市的东风汽车悬架弹簧公司, 是一家生产销售汽车零部件的企业, 有独立的销售公司。始建于1969年,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 公司已发展为中国汽车钢板弹簧行业特大型骨干企业, 拥有国内最大的汽车钢板弹簧研发中心。从1988年开始, 连续十四年担任中国汽车钢板弹簧行业理事长单位, 综合实力位居行业榜首。目前开发的重、中、轻、微型各类载货车、客车用等截面、变截面和渐变刚度钢板弹簧已成为国内著名的汽车公司的配套产品。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法国、菲律宾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创汇500多万美元。

2 供应链企业牛鞭效应的数据分析

研究该公司与其下游分销商苏州金龙客车的销售订货情况。数据详见下表:

(1) 首先我们看2002年1月至2003年7月19个月内苏州金龙客车关于型号为2912Q80xm-010弹簧的订单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 (纵轴单位:件;横轴单位:月) 。

(单位:件)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 以月为周期, 在横轴方向, 金龙公司的初次订货量在这19个月内最高时为660件, 最低时为0件。而东风汽车悬架弹簧公司实际发出产品的数量最高为500件, 最低时为50件。可见订单在整个研究时期内波动幅度非常大。在纵轴方向, 我们可以看到在每个周期内, 金龙公司的订货量和东风汽车悬架弹簧公司的实际发出量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变化最大时2002年1月订货量为0, 而实际发出量为300件。这说明金龙公司的订货量在进行着不断的调整, 这种订货的波动性必然给东风汽车悬架弹簧公司的生产计划带来困难, 公司要根据订单的变化随时调整生产计划, 必然会带来成本增加。

(2) 再看2003年1~7月份东风汽车悬架弹簧公司关于型号为2912Q80xm-010弹簧的生产数量和实际发出的数量 (销售量) 。如图2所示 (纵轴单位:件;横轴单位:月) 。

从图2中我们看到公司的生产量有时高于其收到的订货量, 在某个订货周期内, 又会低于订货量。这是由于下游金龙客车订货量的波动引起对生产预测的不确定性。当生产量高于订货量时, 势必造成库存积压;当生产量低于订货量时, 只得依靠库存来补充。

(3) 2003年1~7月份东风汽车悬架弹簧公司关于型号为2912Q80xm-010弹簧的库存量变化图。从图3中我们看到在7个月内库存量波动幅度很大。

以上的数据分析都说明了在供应链企业中存在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牛鞭效应, 显然这种现象给供应链企业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产品库存积压严重, 成本过高以及质量、服务水平低劣等问题, 必然会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3 供应链企业信息共享系统之构建

东风汽车悬架弹簧有限公司将资源优势、质量优势和市场优势有效的结合起来, 以过硬的质量、最优的服务、准时的交货期作为三大法宝, 在全国建立起了50家代理商80个销售技术服务网点, 形成集总成配套、备件供应、售后服务和信息反馈为一体的强大经销服务网络。公司在营销管理上实行销售买断制——该公司按照设定的价格将产品卖给销售公司, 再由销售公司自行定价出售给社会用户, 其间的市场风险和利益差价均由销售公司承担。公司积极运用现代管理手段, 将计算机普及到生产经营工作各领域, 并建立公司内部网站, 构建了信息平台, 实现了网上行文和信息资源共享。同时还开发完善了财务、人事、仓储管理系统,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公司的市场地位和行业影响力, 对其上下游企业有相当的凝聚力, 具备了作为供应链核心企业的条件。而市场竞争的激烈残酷性, 使得供应链合作伙伴联盟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公司内部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 为实现合作伙伴间信息共享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

公司供应链结构如下:供应商→东风汽车悬架弹簧有限公司 (生产厂、销售公司) →分销商→最终用户。供应商包括:原料供应商、辅料供应商、零件供应商。最终用户包括:国内外的汽车整车生产厂, 如著名的国内汽车公司 (东风汽车公司、神龙汽车有限公司、江铃汽车公司等) 。为了减少供应链牛鞭效应的影响, 我们将供应商、批发商、分销商纳入公司供应链信息共享系统中。系统以东风汽车悬架弹簧有限公司为核心, 在公司内部建立Web服务器。对于小规模的供应商, 只要通过Internet浏览器访问公司的Web服务器, 维护本企业在东风汽车悬架弹簧有限公司服务器存储的信息, 由东风汽车悬架弹簧有限公司的服务器统一进行数据管理。对于大规模的供应商, 可以在企业内部建立供应链管理系统, 这样东风汽车悬架弹簧有限公司和供应商之间通过浏览器相互访问、传递信息。根据该结构, 可以在东风汽车悬架弹簧有限公司与其供应链合作伙伴间充分利用Internet/Intranet建立三个层次的管理信息系统。

3.1 外部信息交换

东风汽车悬架弹簧有限公司首先建立一个Web服务器 (Internet和Intranet软件的主要部分) 。通过Internet, 实现如前所述的两个方面:①完成对不同地域的分销商、合作伙伴的信息沟通与控制, 实现对重要客户的及时访问与信息收集;②实现企业的电子贸易, 在网上进行售前、售中、售后服务和金融交易。例如, 公司内部操作系统建立了一份采购单, 这个加密的信息通过Internet上传到Web服务器。当服务器接收到信息后, 就会给发件者和供应商各发出一份电子邮件告知供应商。一旦确认供应商已看过该信息后, Web服务器将通知发件者, 并根据发件者与商业伙伴间的关系, 判断是否自动通知货运代理商, 其处理流程如图4所示。

这一层的信息交换, 东风汽车悬架弹簧有限公司与其合作伙伴间必须规定统一的信息交换种类、格式和标准。

3.2 内部信息交换

该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是公司内部的Intranet。东风汽车悬架弹簧有限公司目前正在推行SAPR/3系统, 该系统是SAP公司开发的客户机/服务器环境下的套装软件, 可用于处理公司中几乎所有的经营管理任务。R/3系统中各模块使用共同的数据库工作, 由一个部门输入到系统中的信息, 所有其他部门都会马上得知。例如, 财务部可以获得来自销售公司的信息, 生产计划部又可以获得来自财务部的会计信息。这样, 每个部门使用的都是最新的信息, 即使公司的部门之间存在着各种分割, 这些信息仍然被各个模块共享使用。例如, 公司的SAP R/3系统上线后, 处理客户订单的时间将由现在的48小时, 缩短为24小时, 客户的需求将更快得到满足, 因而库存也会大大下降, 从而削弱了长鞭效应。

东风汽车悬架弹簧有限公司在建立了内部的Intranet系统之后, 就要决定在Internet上共享信息的组织形式, 涉及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业务流程、数据处理、状态统计、趋势分析等工作。

3.3 信息系统的集成

要实现东风汽车悬架弹簧有限公司与其上下游供应商信息的交换, 就需要设计系统之间信息交换的数据接口。使企业内外部信息环境集成为一个统一的平台整体。同时, 系统的安全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系统必须保证只有被授权的人才能访问相应的数据, 每个用户都有特定的访问权限。东风汽车悬架弹簧有限公司内部的Intranet不直接连至Internet, 通过设置防火墙和Web服务器, 为服务器与浏览器之间的通信提供保密层加密, 保证有效地获取信息并防止信息被截取。系统信息处理过程如图5所示。

互联网的广泛性、共享性和交互性,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也改变了商业的环境。供应链信息系统之间只有相互达到良好的信息共享, 才能充分利用供应链的整体资源优势。本文所构想的东风汽车悬架弹簧有限公司供应链信息系统, 应用Internet技术, 集成供应链企业间的信息, 使企业的业务运作超越了企业的边界, 为企业创造了更多的商业机会, 提高了效率, 在成本和周期上都将得到很大程度的降低。另一方面, 供应链也在不断发展之中, 在推行该供应链信息系统时, 还应注意系统必须满足良好的扩展性, 以便让其他的企业加入供应链系统中, 并保证不会因信息平台的差异而出现无法合作的情况。

供应链企业间利用信息技术建立起信息共享机制, 使供应企业能够很快捷地获得合作企业的需求信息, 能够主动采取措施提供优质服务, 加快整个供应链对市场需求的反应速度。信息共享, 在某种程度上克服了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使供应链中的企业相互猜忌的弊端, 消除了牛鞭效应带来的风险, 有助于合作方建立起信任关系, 最大程度地降低交易成本。

摘要:由于信息在供应链传递过程中经过一系列的环节, 每个环节上的企业都会从自身的角度去收集信息、分析与处理信息、传递信息, 致使信息由供应链的始端传递到供应链的终端, 必然会导致信息的失真。信息的失真, 也就必然会影响供应链上企业的决策。因此, 在供应链上建立信息共享系统显然非常必要。本文专门就东风汽车悬架弹簧公司为例, 探讨供应链上信息共享系统的构建。

关键词:供应链,信息共享,牛鞭效应,构建

参考文献

[1]张钦, 达庆利, 沈厚才.在A RIMA (0, 1, 1) 需求下的牛鞭效应与信息共享的评价[J].中国管理科学, 2001, 6 (12) :2-7.

[2]杨海蔚, 董安邦.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集成[J].工业工程, 2002, 5 (10) :26-30.

网络媒体的负面效应的论文 篇5

[关键词]网络网络媒体负面效应媒体互联网信息

一、前言

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的采集、传播的速度和规模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实现了全球的信息共享与交互,它也已经成为信息社会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网络传播克服了传统的时间与空间的障碍,使世界更进一步的链接为一体,但是,汹涌而来的信息,使得网络媒体的负面效应已经显现,前一阵的“艳照门”事件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而已。目前,国内外针对媒体所显现出来的负面效应,都已经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除了对相关的责任人进行了处罚外,还制订了相关的管理条例,如:《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方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咱研规定》等等,但是,都仅仅只是采取“堵”的方法,针对此种做法,本文提出新的思想,从“大禹治水“的思路出发,采取“疏而不堵”,有效的以疏为主,堵结合的方式,来发挥政府及大众的作用,使网络媒体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

二、基本内容分析

广义上,网络媒体使人们能够自主而全面的了解世界,在宏观上可以促进社会和谐进步,从微观上利于人们的全面发展,但是,目前网络的内容鱼目混珠、良莠不齐,人们对网络的接触复杂多样,无章可循,在这样的状态下,网络对人们既有前述的积极意义,消极作用也不容忽视。现在,网络媒体的负面效应,已经不仅仅是假新闻、个人资料隐私和邮箱地址被有偿出卖、色情内容的传播、网络广告的骚扰、对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的侵犯、恶意言论的肆意发布和公开等等,这些看似简单却对受众媒介消费造成了极大的损害,由这些损害也造成的网民对网络内容信任的缺失,所以,必须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网络媒体是传播新闻信息的一个新媒体,也是增强社会方方面面沟通的一个新渠道,更是我们思想文化领域的一个新阵地。它有传统媒体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网络媒体如果能够趋利避害,加强科学管理,一定能够为社会的进步发挥重要作用,反过来说,如果不能够正确认识、积极使用、科学管理的话,将对社会产生严重的破坏作用。因此,网络甚至被许多社会成员视为“洪水猛兽“,如何扬长避短是目前关于网络传媒的讨论热点。要解决网络媒体的负面效应,我们必须对监管对象和监管主体加以分析,监管对象包括宏观和微观,网内和网外两大方面;监管主体包括:政府部门、社会机构、学校、家庭。宏观包括:(1)政府机构促进政府部门及国有单位积极推进电子商务;(2)学校、团体对学生等个体等相关网络应用的培训监管;(3)网站监管、网吧管理。微观包括:网络内容、网络游戏及规则、网民个人的分类管理等,本文通过分析得出,首先要掌握网络媒体和网民的交流过程详细状况,再在此基础上,制订相关对策,提出发挥主流网站和积极内容的引导作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再通过编制“过滤”软件的方法来加以管理,使网络媒体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

三、解决的难题及注意的问题

目前,网络传媒的负面效应研究多数侧重与对消极内容的监管,对于积极内容的建设,缺乏足够的重视,要使网络媒体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有一个难题需要突破,即:对积极内容的监管,比消极内容难度大,如何定性、定量监管主流网络媒体积极作用的发挥,成为新的课题。以疏为主,还是堵为主,如何堵疏结合,如何发挥主流网站的积极引导作用,如何编制堵的过滤的软件,将成为难点。

四、提出对策

通过分析,我们提出以下措施来减少网络媒体的负面效应:(1)通过调查,根据网民在网络上的具体的交流过程进行全程监督。在此基础上,制订相关对策,找出主流网站,对主流网站进行政策引导,使其规范化。(2)通过编制过滤软件,过滤掉有害信息,包含文字、图片,使不利信息在第一时间被及时发现并做出合理的处置。(3)根据调查,对网络中的信息采取大禹治水的方法,采取“疏而不堵”,有效的以疏为主,堵结合的方式,使有利信息大力宣传,有害信息进行堵方式,来支持网络的发展。

总之,净化网络环境,通过促进社会成员对网络内容的了解,参与互动,从而推进社会和谐,和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使政府部门能更好的管理网络媒体,能引导网络单位按照法律、法规来依法经营自己的网站,有效的利用网络资源,对网络媒体的负面效应尽可能的减少,能够极大的减少政府投资的人力、物力、及财力。

参考文献:

[1]孙少晶:网络传播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青年探索,1999年

[2]张国良:传播学原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

[3]匡文波:网络传播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经济增速回落 负面效应显现 篇6

应对经济增速的回落,希望还在民间。民营企业和居民的债务水平相对是比较轻的,相对而言还有加杠杆的空间,但在制度安排方面,给民间的发展空间比较窄。而民营企业与国企改革一起,是“国退民进”的过程,与其守着国有企业让它低效率,还不如把资产转让给民营企业,政府可以丢下包袱,民营企业寻找到新的投资机会。

改革滞后的负面效应显现

过去当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候,财政收入的增长几乎要超过GDP增速一倍,当初的官方解释是得益于税收征管的力度加强和规范化提高。那么,从上半年整体经济效益来看,国家税收收入增长低于GDP增速,又如何解释呢?我认为,这与财税改革滞后有关,因为中国税收构成中,间接税如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是大头。直接税占比不高,尤其是个税,仅占税收总收入的7%左右。而在诸多西方发达国家,个人所得税都是其第一大税。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的税率档次过多、最高边际税率过高是被学界与实务界广为诟病的问题之一。所得税的税率档次过多、最高边际税率过高,在我国现行分类征管模式下,降低个税的最高税率,名义上是减税,实际上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税收收入。同时,通过综合税改革,实现向富人有效征税。如果中国的个税占比能够提高到20%,则将净增个税收入超过2万亿,这对于提高政府财力和缩小贫富差距,都是非常有利的。

政府财力的不足,从根源看,与中国十几年来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不断增加债务、加杠杆有关。尽管中央政府的债务水平不高,但地方政府的债务均以每年两位数的增速提高。而在面临产能过剩的窘境下,也没有明显的去杠杆举措,钢铁、煤炭、有色和石化四大行业一季度继续亏损。从今后看,中国的重化工业化过程已经步入后期,这意味着以重化工业为主要特征的国企将面临资本回报率的下行;土地价格的不断走高的神话也一定会被打破,所以,政府的财力下降也将成为常态。

除了财税改革滞后外,金融体制改革、国企改革、土地制度改革、行政体制改革等也明显滞后,其影响已经日益体现出来。虽然,从表面上看,不改革无成本,但却在承受着巨大的时间成本。这种成本之大难以估量,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大羁绊。所以,这属于体制性因素,短期内已经很难突破。但可以依靠民间力量,通过市场化手段来进行逐步化解。

如何应对经济增速的回落

现实问题我们现在还面临着产能过剩、经济正在下行、企业债务水平过高、地方债务增长过快等,所以整个来讲目前股市的大幅下跌可能也代表了某种悲观的预期,就是中国经济是否会面临一轮经济危机,是否会出现经济衰退。那么如何来应对目前的经济通缩问题?我们先不讲会不会出现金融危机,现在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经济增速的放缓。在这个过程当中,中国的对策是什么?我认为我们的对策还是在于民间,我们前面讲的中国经济增长当中的非体制因素。同样,这种非体制因素到现在为止还是存在的。那么就对目前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几个主体进行分析。

第一大主体当然是国家,是政府。我们在过去30年经济靠投资拉动,政府就是投资拉动的倡导者,政府也有钱,地方政府靠卖地,中央政府靠发债,靠财政收入,拉动了经济增长,投资拉动中政府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功不可没。政府不仅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来拉动经济,还可以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来引导企业和居民进行投资与消费。

第二个靠我们的国有企业,国有企业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主体。在我们计划经济时代,形成了中国制造业的一个体系,即便是现在来讲,中国的央企的规模巨大,在很多领域有垄断性。比如我们的电信、石油石化、有色等等。另外我们的服务业,服务业中我们的国有企业占到投资的2/3,比如文化娱乐、传媒、金融、教育、医疗卫生等等占的比重较高。国企是中国政府所拥有的最大一块资源了,因为其他国家政府没有这么大规模的资产。但同时,国企的债务也很重,也是政府的一个包袱。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甩掉包袱,让它成为资源。

那么,我们债务相对比较轻的是哪两块呢?我觉得一块是非国有企业,也就是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第二块是居民,这两块的债务水平是相对比较轻的。假如说民营企业的整个债务水平是20万亿的话,那么整个中国的企业债务占GDP的比重大概可以达到150%左右,这是非常惊人的,而民营企业债务水平相对来讲是比较低的。我国的居民的债务余额大概占GDP总额的36%左右,这个比重与西方国家相比还是比较低的,后者一般是60-90%。因此,中国的这两个民,一个是民营企业,一个是居民。它们还是有加杠杠的空间的,所以说中国下一步经济怎么发展,我觉得就要靠民间加油了。

但是中国的问题在于,居民在这一阶段,从去年年末到现在,杠杆主要加在了股市上面,引发了股市的暴涨,接下来面临去杠杆,又引发了股市的暴跌。而民营企业应该加杠杆,应加在哪里?应该与国企改革一起,是国退民进的过程,国有央企债务水平过高,大部分央企普遍债务率水平在65%以上,它应该降,怎么办?应该债权转股权,把债权给民营企业,让民营企业以股权的形式进入,是一个好的思路。这样国企去杠杆和民营企业加杠杆就同步实现了。银行在资源配置上也应该更多倾向于民营企业。当然,目前由于社会征信体系不完善,也给民企融资比例的上升增加了难度。

为什么现在民营企业还是没有积极性去投实业呢?就是因为它可以投的实业领域大都是产能过剩,就是说那些有利可图的、发展空间大的产业不让民营企业去进入。民营企业只能去投什么呢?投加工工业、投房地产、投制造业,都是一些产能过剩的行业,那它当然没兴趣,它没钱赚怎么办呢?它还是把资金转向虚拟经济,我觉得这种现状是应该去改变的,政府应该想明白一点,与其守着国有企业让它低效率,还不如把资产转让给民营企业,政府可以丢下包袱,民营企业寻找到新的投资机会。

关于体育旅游负面效应的思考 篇7

关于体育与旅游的结合以及两者结合的产物——体育旅游,已有很多体育界和旅游界的专家学者对之进行了论说。成都体院的柳伯力先生从体育与旅游结合的社会文化背景,体育产业和旅游业对经济的作用,体育和旅游产品的共同特征,体育与旅游活动内容的兼容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体育与旅游结合的机理是成立的,其基础是巩固的。而天津体院的韩鲁安先生论述了体育旅游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功能与作用,提出发展体育旅游在丰富和促进旅游的发展、带动和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两方面的研究不仅从理论上解决了两者能否结合的困惑,而且前瞻性地看到了体育旅游的经济和社会价值,使得体育的功能得以拓展,旅游的内涵得以丰富,创造了时代发展需要的产物。这无疑具有很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随之,稍后的诸多相关研究均以体育旅游与社会、与经济发展正相关的视角对体育旅游的美好前景进行了探究,而对其结合会可能或必然产生的负面影响或是负相关的研究不是多见。从事物具有两面性的哲学原理分析,这种情况不利于体育旅游的科学发展。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体育与旅游相互之间的内部制约和影响、体育旅游与经济和社会之间、体育旅游外部与环境之间的负面影响或负相关,以更加理性地认识体育与旅游各自的本质特征,探索克服体育旅游负面影响的途径与对策,为体育旅游的更科学发展提供参考。

2 体育旅游及负面效应界定

2.1 体育旅游界定

关于体育旅游的概念,因为定义主体研究领域的侧重点不同或是各自看问题的视角不一样,因而目前难以有统一的“标准定义”,至少在体育界和旅游界就有各自的看法。综合种种观点,笔者认为体育旅游是旅游中的一个分支,是指旅游者在旅游中所从事的各种体育娱乐、健身、竞技、康复、探险和观赏体育比赛等活动与旅游地、旅游企业及社会之间的关系总和。这一定义明确了旅游是体育旅游上位的属概念,以及界定了体育旅游的基本构成要素,如参与活动的主体,活动的内容,活动的目的地以及活动的组织管理等因素。

2.2 负面效应界定

负面效应总是与正面效应相联系和对立的,它对事物产生消极、不利或是阻碍作用,并形成了一定的影响。本文所说的负面效应,意在从不利于体育旅游本身、宏观环境以及人的发展等负面影响进行分析,旨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和规避消极影响,并最终能从整体上产生正效应。

3 体育旅游的负面效应分析

体育旅游的正面效应是主流,但体育旅游发展中的负面效应也是不容忽视的。如果没有处理好体育旅游发展中的科学发展观问题,其负面效应将会影响大至社会、经济效益,小到个体利益,涉及到社会和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仅从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宏观的角度进行审视。

3.1 经济上的负面效应

很多学者和体育旅游实践者从体育旅游当中看到了巨大的商机,如增加外汇,提供就业机会等。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看问题,我们就会知道,这仅仅是考虑了“收益”一块。而人们对经济行为的选择往往取决于成本与收益的比较,只有在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的情况下,经济行为主体才会去推动直至最终实现该经济行为的变迁。我们在考虑成本时,不仅要注重开发者的直接成本,我们还要考虑它的“外部性”,尤其是“负外部性”影响,即体育旅游的生产者加给除体育旅游消费者之外的第三方的成本。很多的体育旅游活动是具有破坏性的,如打猎和在生态比较脆弱的地带举行汽车、摩托车拉力赛等,尽管眼前的经济效益确实是很好的,但是长远的和对周边居民的损害是我们无法用活动所得的金钱来弥补的,而且真正能把活动所得的款项再投资到动植物等方面进行环保,即所谓的以“开发”促进环保的,在我国目前的现状下还是存在操作上的难度,如破坏性直接,速度快,而环保投资间接,速度慢;旅游收益所得并非全部投入环保,很大一部分是归属了集体或个人,而个人对大的环保很难有足够的资金保障,等等。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把眼前的收益和以后的环保投资两者相抵消,难保“净收益”就成为负数。

在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由于旅游资源,尤其是能进行体育旅游开发的资源是有限的。因而,把某处资源开发成了体育旅游,就不能开发成其他的旅游了,至少是开发成其他的旅游的机率就少了。如有些体育活动是不能兼容的,特别是水上运动,同样的水域,就不能同时进行垂钓和滑水,造成了机会成本的损失。而且体育旅游主要是体现参与型的活动,场地要求很高,但同时体育活动的流行性很强,很多的开发的场地在该活动不再流行之后,不容易改造还原。像前几年我国流行的旱冰市场,不少地方停止经营后仅剩下光秃秃的一块水泥地。还有些季节性很强的体育旅游项目,像我国北方很多滑雪场,冬天是场面热闹,生意火爆,一到夏天就门可罗雀,而且滑雪场水土流失严重,破坏生态。相反,海滨的沙滩体育设施则是夏“热”冬“凉”。因而在反季节如何利用好这些设施就成了体育旅游的一个难题。而有的体育项目,像高尔夫,场地建设所需投资大、占地广,但有的风景区为了体现特色,建成了数量众多的高尔夫场“集群”,但是能否收回投资基金,就成了问题,易造成大量资金的停滞和浪费。这些不合理的、过度或超前的开发都会导致产业结构失调。

3.2 体育旅游的社会负面效应

公平是社会效益的重要内容,而扶持“弱势群体”,保障他们的利益,实现他们在社会中的公平是我国现阶段的一项紧迫任务。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但在经济发展中,强势的利益集团往往不易顾及到、甚至损害了作为弱势群体第三方的经济利益,导致社会成本和收益与个别成本和收益不对等。体育旅游中有很多项目是在乡村举行的,但是一些活动被认为是有害的,例如摩托车、滑水和射击,它们破坏了乡村环境,带来了诸如噪音、空气和水等的污染。在旅游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乡村中的滑雪资源和景区中的体育资源是既定的,当大量游客涌来的时候,就会损害当地居民使用这些资源的权益。

当今大型体育赛事的频繁举办,在具有正面经济利益和旅游价值的同时,在某些方面就不可避免地损害了居民的利益。例如,为了建立比赛所用的体育场馆,造成了原有的社区的体育设施的破坏,甚至是使得当地居民进行搬迁。尽管很多人认为这种再发展的正面影响多一点,可以改善当地的环境和提升城市形象,但是对于那些被搬迁的人来说是心情复杂的。即使原来这些社区的居民比较贫困,而新搬迁的居住条件有所改善,但是他们往往要迁到陌生甚至是较偏远的地区,远离熟悉的邻居、朋友和世世代代延续下来的居住环境,使他们原来工作、社交的网络,甚至是整个社区易受到影响。

体育旅游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体现了体育和旅游在经济恢复中的价值。而过度依赖休闲产业是不健康的,就业结构不合理,就业的时间上出现严重的“淡季”和“旺季”之分,发展的偶然性和不确定因素较多,很难实现地区的持久和全面发展。

3.3 文化上的负面效应

文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总是在不断的消失的同时又会有新的文化产生。在过去相对闭塞的环境下,体育和旅游在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实现新的文化诞生方面起到了独特的作用。但是,体育旅游同时是一把“双刃剑”,它加速了全球文化的大同化,使得很多民族传统文化正在消失。同时,很多的地区为了保护自然环境,使得体育旅游的活动走向单一化。如个人登山活动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商家组织的类似的登山假期,而且对旅游体验进行了控制,使个人的体验大大减少,这样就意味着体育旅游的活动方式逐渐程序化和单一化,使得体育旅游的创造性文化易于萎缩。

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会在短时间之内涌来大量观众,而少数不法分子如足球流氓会利用这样的机会制造暴力事件,这些无序性会给当地的体育乃至文化很大的负面影响。同时,一些富豪商贾也会利用这样的场合进行“挥霍无度”的消费,把大型的体育赛事作为出头露面的炫耀,以及部分像高尔夫之类的贵族体育旅游项目的超前消费也会冲击当地人们的价值观和文化观。

4 体育旅游负面效应的原因探究

体育与旅游结合本质上的不完全兼容是造成体育旅游负面效应的主要因素。体育和旅游尽管有很高的关联度,但是终究它们是两种彼此独立的活动。关于体育,因为历史发展的缘故,定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体育是指各种各样的身体活动,通过正式或者非正式的参与,旨在改善身体和精神状况,建立社会关系,或者在各种竞赛中一显身手”(欧洲理事会,1992)。从中我们可以理解体育活动的方式或者途径是身体运动;而其目的是多元的,有健身、愉悦、社交、提高成绩以及未来可能会衍生出的诸多方面。旅游也有很多的定义,英国旅游协会认为旅游是“人们离开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地方进行的短暂的外出活动的行为及其在目的地参与的各种活动”。它的活动方式和重要特征是“旅”,即外出行为;而其目的主要是为了休闲。以此看来,两者活动方式和目的均不尽相同,有时甚至是大相径庭。如参加体育活动就不一定要外出离开居住地,而旅游一定是离开日常住所;体育和旅游尽管都有可能参加一定的活动,但是体育尽管辛苦,甚至是在挑战人的身体极限,但旅游一般不会是去参加高强度、大负荷的活动,它的界限停留在休闲层面。因而,从一定的程度看,体育和旅游在一定的方式上是相互“冲淡”了对方的本质和特征。两者即使没有形成“相互对立”的状态,但是要把彼此独立的体育活动和旅游活动发展成为“内部和谐”、有机结合的体育旅游,首先得从体育与旅游本质上进一步挖掘其契合与互补的资源。

外部因素也是造成体育旅游产生负面效应的重要因素。如,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机构的健全,体育旅游规划、开发、管理的科学程度,体育旅游者素质的高低,人们的旅游观念、文化价值等等。

5 对体育旅游负效应的思考

事物从产生到发展是一个不断细化或变化(转轨)的过程,而要把事物进行非此即彼的改变,主要取决于时代发展中人们的需要。体育旅游也不例外,传统的观光旅游尽管能愉悦人们的心情,但是因为其单调的模式难以满足人们日益求新的需求。而社会物质条件的发展和人们不完全健康生活方式的双重作用,又使得人们的吸入营养过剩,产生了许多诸如高血压之类的现代“文明病”。人们试图用体育的方式来解决自身的健康问题,但实践证明,体育活动在锻炼身体方面显示出其特有的功能,而旅游活动又在丰富多彩的过程中使人们获得了心里愉悦。正是现代人对“身”与“心”全面发展的要求,使得体育旅游应运而生。而现代人以体育旅游为时尚和品味的追逐,甚至是追求象征身份地位的“符号”消费,加速了体育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因而,可以说体育旅游的发展,适应、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它的产生和发展就显得顺理成章了。从“存在就是合理”的观点来看,它的正面意义是主流的,负面影响是次要的。但是从科学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我们又必须研究它的负面效应,哪怕是细小的方面。现阶段,我国的体育旅游在缩小负面影响方面,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研究体育与旅游结合的“有机性”。简单说,体育旅游就是在旅游之中举办一些体育活动,而这些与旅游有关的体育活动主要有两类:一是有目的地为了发展旅游而举办的体育活动;另一种是体育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或多或少带有自发性的旅游行为。所以应该根据不同的类型而选择恰当的体育活动,使体育活动和旅游的形式完美、内容吻合,不至于喧宾夺主、不伦不类。

第二,在体育旅游的开发与实践上面,要紧密结合当前我国的大政方针,实现它的科学发展。我国在经济上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的小康阶段,正在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政治上,我国正在为实现国家基本制度现代化,即在实行“良治”确保国家利益最大化,全体人民福利的最大化,努力实现和谐社会。总地来说,我们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同时也在建设高度民主与法制的现代化社会。因而,体育旅游的开发首先要适合我国居民现有的生产力水平和消费水平,不能停滞不开发或是超前开发;在实践层面上,既要考虑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实现经济发展和体育旅游的相互促进,又要顾及到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效益,使有形的经济效益和无形的社会效益都获得发展。同时,要处理好体育和旅游之间的部门利益,通过有机协调,使得两者能够实现资源互补,优势共赢。

第三,处理好体育旅游的持续发展问题。我们在实现体育旅游的科学发展的同时,更要实现它的可持续发展。既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也要合理规划、开发,更要健全机制,加强管理,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发展的传承等方面考虑,使之在整体上形成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优化模式,使得体育旅游能够更好地朝着将来发展。

参考文献

[1]柳伯力,尧燕.体育与旅游结合的机理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28(3):25-28

[2]韩鲁安,崔继安,和平,等.体育旅游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0,15(2):42-44

[3] Mike Weed,Chris Bull,体育旅游[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4]常华罗,韩晓燕.我国体育旅游现状及前景浅探[J].体育文化导刊,2003(1)33-34

高烧不退,英国楼市积聚负面效应 篇8

广告设计师詹姆斯的家境并不殷实, 妻子长期卧病在家, 还有3个孩子需要抚养, 生活压力不小。他告诉记者, 自己正在办理贷款, 准备为大儿子买房, 可令人发愁的是, 即使有贷款, 自己的钱还是不够。

英国主要房贷银行哈利法克斯日前公布的调查显示, 英国20—45岁年龄段的首次购房者中, 有超过2/3靠父母资助。受访的父母中有38%坦言, 在帮助子女购房后, 对自身的经济状况前景感到担忧, 但仍有超过1/3的父母表示, 尽管财政吃紧, 仍希望咬紧牙关资助子女买房。

詹姆斯的情况并非个案。在英国, 房价持续上扬使民众要么透支未来做房奴, 要么望房兴叹。在5000名受访的父母中, 有半数人说, 他们“拿出了一辈子的积蓄为孩子买房”。

哈利法克斯的调查同时显示, 大约90%被调查的父母认为, 对于首次购房者来说, 借房贷“非常困难”甚至“根本不可能”。有超过1/4的父母表示, 由于房价过高, 他们最终也未能帮儿女买成房子, 子女不得不重新搬回来与他们同住。

高房价让年轻人买不起房子, 但富豪们则出手阔绰。据《泰晤士报》报道, 伦敦海德公园1号的一套公寓最近被一位商人以1.4亿英镑的天价购得, 成为英国有史以来最昂贵的公寓。

低利率政策等多重因素助推房市过热

有分析指出, 英国房价疯涨的主要原因, 一是整体供求状况使然, 二是低利率政策的结果, 三是政府的鼓励政策刺激了更多民众购房。

自2008年以来, 英国推行严格的建筑许可批准制, 建房许可的批准率下降至50年来最低点, 住房建造速度缓慢, 数量严重不足, 难以满足英国居民的需求, 致使供需方结构性的矛盾不断加剧。英国慈善机构“庇护所”5月上旬发布报告称, 伦敦每年所需的住房中, 至少有10万栋的缺口, 只有到2021年新建房屋数量达到25万栋时, 购房者需求才可能得到满足。

国际金融危机后, 为拉动房地产和推动经济复苏, 英国央行出台了一些信贷政策。譬如, 2012年8月出台了“融资换贷款计划”, 规定由英国央行向其他银行和建筑业提供低息融资和信贷, 条件是后者必须增加对企业和家庭的信贷。2013年4月, 英国政府又推出“购房援助计划”, 根据这一计划, 新建房屋购买者只需承担房屋价格5%的首付款, 政府提供另外20%的5年内免息贷款。

英国《金融时报》负责房产报道的资深编辑托马斯认为, 这些措施大大降低了英国居民的“购房门槛”, 推动不少持币观望者加入购房大军。其好处是刺激、活跃、繁荣了房地产市场, 助推房地产的需求大幅增长, 有力地吸引了投资, 拉动了经济复苏。5月9日, 英国国家经济社会研究院指出, 受到低利率、低通胀和强劲房市的提振, 2014年的经济增幅预期被上调至2.9%。

眼下, 房市过热的弊端正在显现。房市泡沫对金融稳定和经济长期发展构成压力。高房价造成社会财富分化、贫富差距扩大, 对社会和政治稳定形成潜在的冲击。同时, 高房价还影响代际财富差距, 对年轻人形成负的财富效应, 而资源过度集中在年长和富裕人群手中, 阻碍社会的创新能力和生产效率。此外, 高房价使房地产成为一个暴利行业。英国经济智囊机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认为, 英国房产市场的投资回报率远高于银行存款及股市, 因此导致投机暴增, 普通购房者反受其害。

央行最早六月出台限制性调控措施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5月6日发布报告称, 英国应采取措施应对房价飞涨, 为此需要缩减政府抵押贷款担保计划的规模。报告说:“与房租和住户收入比起来, 现在的房价已经远远超过长期平均水平。”英国毕马威会计事务所日前预测, 如果当前情况持续下去, 20年后英国房价或将增加4倍。

5月2日, 英国央行对房地产的持续飙升提出了警告, 强调“房价急涨也有可能以骤跌告终, 房市崩盘并非不可能”。央行副行长康里夫强调指出:“如果对房地产市场积聚的能量置之不理, 是非常危险的。”他透露说, 央行可能会在未来的几个月中提出应对措施。

英国《每日邮报》透露说, 英国央行正在制定措施收紧房贷和提高首付, 预计央行最早6月出手调控楼市。据悉, 英国央行可能会采取的措施包括, 为贷款比例设限或者迫使银行以更多资金做贷款保障。同时, 央行还要求银行和建房互助协会在今年进行严格的压力测试, 来检测其在面对房价猛跌或利率骤增时能否避免危机和困境。英国央行正在考虑的防治泡沫的措施包括引入“放贷压力测试”, 测试贷款银行一旦遇到房市动荡或利率突然大幅上调时的承受能力。

同时, 英国对外国人的购房也将做出限制。财政大臣奥斯本日前宣布, 从2015年4月1日起, 外国人在英国拥有的房产出售时的增值部分需要交税。他还承诺, 将密切观察房价变化引发的连锁反应, 当就业、收入以及开支都实现稳定增长后, 央行将上调利率, 以控制不断攀升的房价。

浅析商业贿赂的负面效应及其惩治 篇9

一、商业贿赂的负面效应

大致归纳一下, 商业贿赂的负面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商业贿赂破坏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

保障公平竞争的良好秩序环境是商业活动有序进行的必然需要, 而商业贿赂的存在, 使行贿者处于优势地位, 合法竞争者处于劣势地方, 就会造成恶性循环, 广大竞争者不会追求提高商品服务水平来提高竞争力, 他们会争相通过贿赂来竞争商业机会, 这样商业贿赂会愈演愈烈, 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秩序将会丧失殆尽。

2. 商业贿赂加大了交易成本, 而这最终由消费者买单。

在大多数情况下, 贿赂的存在造成了在高于正常价格的金额和低于正常品质的商品服务之间进行交易, 此时不仅价格虚高, 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也不能得到保障, 而最终这些由消费者买单, 严重侵害消费者的利益, 也造成了消费者的消费危机——对国产货的严重不信任。

3. 商业贿赂破坏了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 为假冒伪劣产品大开方便之门。

商业贿赂使交易的天平向行贿者一方倾斜, 这势必影响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技术、生产的进步。商业贿赂还使商品和服务不能按照本身质量的好坏、服务水平的高低进行交易, 致使在市场竞争中质量差、水平低的商品和服务可以打败质量好、水平高的商品和服务, 为假冒伪劣商品和服务提供了“肥沃土壤”, 造成了现在市场上的假冒伪劣商品泛滥的局面。

4. 商业贿赂已成为贪污、受贿等腐败经济犯罪的重要诱因。

在商业贿赂成为商业活动中的“潜规则”之后, 越来越多的经营者不惜以重金腐蚀、收买商业活动中相关单位的人员, 其中国家工作人员占据很大比例, 商业贿赂成为贪污、受贿等腐败经济犯罪的重要诱因。

二、商业贿赂的惩治

通过上面对商业贿赂负面效应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商业贿赂就相当于一个毒瘤, 严重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 所以对商业贿赂一定要严惩。对商业贿赂进行惩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完善行政法关于商业贿赂规定的法律责任, 强化行政机关对商业贿赂行为进行查处的手段。

目前对于商业贿赂的行政处罚包括没收违法所得和行政罚款两类, 而罚款数额最高不超过20万元, 数额偏低, 相对与商业贿赂获取的重大利润而言微不足道, 无法遏制商业贿赂者的违法行为;为有效打击商业贿赂, 建议对商业贿赂的行政处罚予以完善, 根据违法行为的不同情节, 增加吊销营业执照等行政处罚方式, 以取消实施了商业贿赂行为者从事商业活动的市场主体资格, 对严重的商业贿赂行为处以高额罚款, 以剥夺其再次进行同样行为的能力。

另外, 目前行政机关对商业贿赂行为进行查处的手段有限, 加上商业贿赂的双方各得其利, 往往形成攻守同盟, 造成商业贿赂的调查很难展开, 很难有效打击商业贿赂。因此, 为了有效地打击商业贿赂, 应当赋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收集、查封、扣押有关证据的更大的权力。

2. 在刑事法层面, 应当放宽贿赂犯罪的构成要件, 降低构成犯罪的标准, 以确保对商业贿赂行为构成犯罪的重点打击。

刑法是其他部门法的保障, 是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最严厉的手段。加强刑法对商业贿赂构成犯罪的打击力度, 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扩大贿赂的内涵, 使贿赂不仅局限于财物和财产性利益, 还应该包括非财产性利益, 比如性服务。 (2) 取消行贿罪中“为谋取不正当利益”中“不正当”的限制。 (3) 加强财产刑的适用力度, 剥夺商业贿赂行为实施者的再犯能力。

3. 要调查研究, 善于规范运作。

商业贿赂作为贿赂的一种表现形式, 其本质是经营者为了获取更多、更大的交易机会和利益而采取各种手段暗中给予相关部门或个人以好处, 具有贿赂隐蔽性强、手段多样、潜规则多的特点。因此, 要加强调查研究, 一方面重点分析企业、基层及各类市场主体这些行贿主体进行商业贿赂的心理、社会环境等原因所在, 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堵住商业贿赂的源头;另一方面, 重点对拥有公共权力的部门和组织进行摸底调查, 对一些容易发生商业贿赂现象的主要部门、重要岗位和主要环节, 深入分析原因, 在此基础上确定治理商业贿赂的工作重点, 制定治理商业贿赂的实施方案, 把好商业贿赂的闸门。

4. 建立和完善重奖举报人制度。

商业贿赂的双方各得其利, 往往形成攻守同盟, 造成商业贿赂的调查很难展开, 从普遍反映的商业贿赂现象, 到现实中查办的案件比例之少, 这一现实矛盾要求我们必须挖掘民间潜力, 发挥“民力无穷”的优势, 这也是社会治理尊重人性的必然要求。鼓励探索建立和支持专业举报人或线人制度, 适度允许民间调查机构协助政府对商业贿赂的法律治理。

参考文献

[1]谢望原张雅:商业贿赂犯罪刑事政策研究[J], 《和谐社会语境下刑事政策》国际研讨会论文[C]

负面影响效应 篇10

一、虚假、色情新闻泛滥:

互联网的诞生, 实现了数据化的多媒体传播。一些网络媒体为了提高点击率吸引更多的读者, 置正确的舆论导向于不顾, 将道听途说的消息编发到网上, 或新闻核查不严, 转发、引用虚假新闻和有害信息, 误导公众, 混淆视听, 使网络新闻失去了真实的本质。与虚假新闻相比较, 色情新闻同样是网络新闻传播一大问题。由于目前多数网民的受教育程度还不高, 在大量刺激人的原始需求的“拷贝”面前, 尤其在目前的中国, 大多网民不具有理性的辨别信息的能力, 这种不良的传播现象最容易腐蚀人们的思想, 危害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一般来说, 产生虚假、色情新闻的主要原因如下:

1. 经济利益驱动。

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任何商业活动的根本目的, 互联网经营企业如何获得利润, 最主要的渠道就是通过提高点击率, 而提高点击率的方式最有效便捷的途径就是吸引人们的内在欲望。眼球经济导致个人隐私备受网络媒体青睐, 网络媒体的赢利模式———眼球经济决定了网站赢利的多少与网站是否能够吸引眼球以及能够吸引多少眼球息息相关, 而人们天生的好奇心和“窥私欲”使个人隐私尤其是名人的个人隐私, 成为大量受众的关注焦点。

2. 网络新闻来源的多元性。

互联网的信息发布具有开放性与不确定性的特点, 使因特网成为一个无中心的开放性系统。传统媒体网站发布的新闻消息, 一般是传统媒体发布信息的翻版和补充, 其信任度较高, 网络新闻来源具有权威性。商业网络其新闻来源主要是在传统媒体及各网站之间转载, 这些转载来的新闻难免有未经审核、考证的“事实”。甚至有些网站为了刺激网民, 凭空捏造新闻发到网上, 这些信息很难让网民辨别真伪。

3. 网络新闻的核实环节薄弱。

新闻信息传播中把关人起到重要的作用。这些互联网新闻工作者既缺乏编辑经验, 也缺乏核实事实的经验, 对新闻行业的规范、自律原则很难说清楚于心, 当然对众多的信息进行把关、选择和删除达不到一定的水准, 甚至自己也无意识地进行虚假信息和新闻的传播。

二、侵犯个人隐私、知识产权:

信息网络技术的出现使得个人隐私遭到前所未有的威胁。由于计算机强大的记录、储存功能, 以及网络这一新兴媒介的发达, 对个人信息的搜集和利用已较以往更为容易、便捷。随着人们对网络的依赖性增强, 个人隐私被窥探、窃取的可能性随之大增。鉴于网络空间的全球性和和信息传输的迅捷性, 公民隐私一旦在网上披露, 全球范围的人在瞬间都能知道, 这势必将致被泄露隐私者于非常难堪的境地, 使他们遭受心灵上的不必要的巨大痛苦。

而在知识产权方面。近年来围绕网站的知识产权官司不断。就主体来说, 网站告网站、网站告传统媒体、传统媒体告网站、著作权所有人告网站等情况均有发生。在新闻和信息传播方面, 突出的表现是商业网站将传统新闻媒体及其网站上的内容随意取用。

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网络媒体的赢利模式和部分受众的窥私心理是个人隐私屡屡成为被侵犯的罪魁祸首。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知识产权侵权事件更易发生。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不受任何时间、地点的限制, 也不受作品数量的限制, 更不会给权利人留下任何记录, 致使在网络上发表、转载原创作品的行为大肆流行。加之, 法律监管不健全, 僵化的立法规范会束缚网络经济的发展, 挫伤网络行业的积极性, 妨碍技术的进步, 失去发展的契机, 不利于我国的长远利益。同时, 单纯的行业自律模式也是不行的, 行业自律缺乏有力的执行措施和保障手段, 没有强制力, 使网络隐私权和知识产权侵权事件频繁发生。

三、意识形态、文化渗透:

网络传媒的文化传播比传统媒介更频繁、更直接、更广泛。而网络传媒突破了任何个人或政府对媒体的控制范围, 任何人、任何机构、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左右它、操纵它或控制它。网络不断改变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网络社会”的游戏规则正在动摇传统社会的道德基础和行为准则。通过网络传媒, 我们可以接触到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 可以从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中吸收到营养, 但是也会受到其他不良信息的深刻影响。但因特网的这一优势并没有使异质文化之间的沟通更有效, 传统媒介在国际文化传播中的不平等现象在因特网上表现得更突出。主要表现在来自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声音多, 而发自发展中国家的声音少。西方国家利用他们在网络上的种种优势倾销他们的政治思想和文化, 宣扬西方的民主、自由和人权观念, 对我们进行意识形态上的渗透, 因特网上全球性的高科技竞争实质上是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的斗争。

从分析网络新闻传播的主要负面效应和成因入手, 可以更好地规范互联网的健康发展, 进而为文化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彭兰.《网络传播概论》,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年

[2].彭兰.《网络新闻学原理与应用》, 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3年

乡村旅游的负面效应及对策研究 篇11

[关键词] 乡村旅游负面效应对策

一、前言

乡村旅游是我国今年来兴起的一种旅游形式,自上世纪80年代起,在我国一些富裕农村开始推行, 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乡村旅游的热潮。以森林公园、度假区(村)、休闲农场、民俗文化村、乡村俱乐部、农家乐等多种形式开发的乡村旅游,像雨后春笋一样,迅速在全国各地涌现出来。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假日休闲旅游的好去处,满足了他们回归自然的愿望,同时也为农村闲散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使部分农村居民迅速脱贫致富,并帮助广大农村居民更新观念、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乡村旅游对乡村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及村民思想观念更新的积极促进作用,引起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和肯定,但其对乡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却也不容忽视。

二、乡村旅游发展的负效应

1.乡村旅游发展对经济的负效应

(1)过分依赖旅游业,增加乡村经济的风险。有些地方过分夸大了旅游业的作用,许多农民离开土地,从事旅游服务,基本上不再以农业生产为经济来源,由于旅游业的高度敏感性,农村经济基础薄弱这种过分依赖旅游业的做法,势必会增加乡村经济的风险性。(2)可能导致消费品和服务价格上涨,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由于乡村旅游者大都来自经济发达的城市,消费水平较高,他们在乡村的消费可能会导致当地消费品和服务价格上涨,从而当地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也随之提高。(3)造成农村贫富差距拉大。由于发展乡村旅游需要一定资金基础,比较富裕的农民,可以利用手中的资金开设乡村旅馆,或利用本家的农业资源发展观光农业,而那些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农户,由于缺乏资金只能从乡村旅游中获得相当少的利益或者没有利益。随着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这种现象会更加严重,加大乡村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容易形成农村新的不稳定因素。

2.乡村旅游发展对环境的负效应

(1)发展乡村旅游使大量农村用地遭到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农业用地減少。初期的乡村旅游大多靠农民自主开发和经营,但当乡村旅游发展到一定高度之后,由于农民没有足够的资金、经验和知识水平,他们的自主开发已经不能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这时他们就开始把乡村资源转交给一些企业或城里人来投资、开发、经营。这些商家们,为了能够在短时间内回收投资、获取利润,大肆修建别墅、餐馆、旅舍等设施,许多农村用地被占用和毁坏,植被面积减少。无规划的建设、不合理的开发,及道路、别墅、餐馆、娱乐场所等建筑用地,占用了大量的农村用地,农业用地减少。(2)发展乡村旅游给农村带来环境污染。首先,大量城市居民涌进农村,由于他们大都是采取自驾车的形式进行旅游,这些汽车排放的尾气对农村的空气环境造成了较大的污染,尤其是在黄金周、周末等高峰期会出现空气质量超标的现象。其次,农村一般不具备完善的排水系统和污水处理设施,生活污水利用农田灌溉系统进行排放,大量旅游者拥入农村,生活污水得不到充分的净化,增加了河渠的负荷,造成对地表水体的污染。而农民经营者不负责任的随处堆放、倾倒生活垃圾,也造成了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再次,旅游者不负责任的旅游行为,给农村留下了大量的不可分解的生活垃圾,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由于我国乡村旅游刚刚起步,缺乏完备的管理机制和管理队伍,游客自身环保意识薄弱和旅游区客观约束的放松容易造成旅游垃圾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3.发展乡村旅游对农村文化的负效应

(1)乡村建筑的商业化、城市化破坏了乡村的整体形象。一方面,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一些经营者由于对乡村旅游的本质缺乏认知,建造了一些现代化建筑和设施,如旅馆、饭店、卡拉OK厅等。有的甚至在古村落中修建星级宾馆,将有特色的传统民居改建成洋房,这些都使乡村浓郁的乡土气息遭到破坏,甚至消失;另一方面,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富裕起来的农村居民,出于对城市生活的向往,迫切渴望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他们运用现代化的建筑材料,建造了一些非本地风格的建筑,与本地原有的建筑风貌格格不入,大大破坏了乡村的整体形象,乡村的聚落景观、田园风光逐渐消失,乡村景观的美学价值不断下降,乡村旅游的硬件吸引物就逐渐地消亡。(2)发展乡村旅游使部分乡村文化被扭曲甚至丧失。乡村旅游是一种商业化的活动,开发商和经营者以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为迎合旅游者求新、求异的心理,达到短期内旅游者数量和消费额最大化,往往把乡村风俗、乡村民情表演化和快餐化。一些传统的文化习俗和庆典,脱离了特定的环境和背景,失去了原有的韵味,旅游资源特色大减。(3)乡村文化被城市文化所同化。由于乡村旅游者大多是城市居民和国外游客,城市发达的经济孕育产生的“强势文化”对经济欠发达的乡村旅游地的“弱势文化”具有很强的影响力,乡村居民出于对游客的羡慕心理,而模仿游客的生活方式,这就加剧了乡土文化的消融,使乡村的“弱势文化”逐渐向城市的“强势文化”靠拢,最后被同化。农民的服饰文化、乡村民俗、农耕文化逐渐被消弱,乡土文化逐渐被异化,乡村旅游吸引游客的魅力也将不复存在。(4)乡村朴实的民风和传统的伦理观、道德观被改变。城市居民的大量涌入,在带来先进思想观念的同时,也对农村的传统观念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村民之间贫富差距拉大,利益分配不均,为了追求各自的经济利益,可能会相互嫉妒、互相猜忌,不再坦诚相待,这必然打破原有的淳朴民风和村民之间和睦相处的和谐关系。

三、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科学规划、积极引导、加强管理

为保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应走“先规划,后开发”的路子,在充分考虑当地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前提下,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科学的规划开发,严格控制旅游中产生的废渣、废气、废水的排放,对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进行积极引导,坚决制止有意或无意的浪费土地资源、干扰野生动物生长等破坏环境和生态平衡的行为。

2.对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加强宣传教育,使他们树立生态环保意识

多数乡村旅游业的经营者对乡村旅游的内涵、本质归属尚不十分清楚,缺少对乡村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恢复与保护的意识,因此,要通过宣传教育,使他们认识到保护乡村旅游资源的必要性。可以借鉴饭店业中的星级评定的做法,定期或不定期的对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实施“分级”评定,以确定其是否具备开发经营的能力和权利。

3.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遵循“做减法”原则

乡土文化是乡村旅游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土壤,一些经营者在缺乏对乡村旅游本质认知的情况下,匆忙上马,盲目开发,不仅耗费了大量资金,占用了大量农业用地,同时也破坏了乡村独特的景致,降低了乡村的旅游吸引力。“做减法”就是要去除工业化、现代化设施等与乡土氛围不协调的“异质”,突出乡村的自然景观和乡土风貌,同时降低乡村旅游的门槛,使广大农民都能踊跃参与,进而创出品牌,提高效益,并提高社区居民自觉保护传统文化和乡村生态环境的意识。

4.对乡村旅游资源采取梯度开发策略

我国乡村旅游仍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经验不足,还不能较好地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这种情况下,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大量无计划的开发,不可避免的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因此,应本着“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对乡村旅游采取梯度开发的策略,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开发,取得一定成功的经验后再逐步推广。

5.让农民参与旅游经营,保证其经济利益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人只有从资源保护中获得回报或者受益才可能更自觉地去保护资源,让农户参与旅游经营活动,最大限度地保护农民的利益,让他们从资源保护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才能调动他们保护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减少人为生态破坏的积极性。

6.培养乡村居民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乡村相对于城市来说,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因此一些人就认为城市文化都是先进的文化,乡村文化都是落后的文化。他们为自己的落后而自卑,企图改变传统的民俗文化和生活方式。政府要加强对传统文化、民俗文化价值的宣传,激发接待地居民对所在社区和地方文化的自尊、自爱和自豪感,提高其控制自己生活的能力,从而促使他们自觉保护传统文化。同时,对游客加强尊重接待地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宣传教育,降低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的冲击作用。

参考文献:

[1]尹振华:开发我国乡村旅游的新思路[J].旅游学刊,2004(05)

[2]吴建华郑向敏: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3)

[3]郑群明钟林生: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J].旅游学刊,2004(04)

[4]税伟张启春王山河:城市化对城市近郊乡村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影响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06)

[5]甘巧林陈忠暖:从乡村非农化看乡村旅游的兴起[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04)

[6]段致辉韩丽:关于乡村旅游开发的研究[J].旅游资源, 2000(05)

[7]马文银:生态旅游的负面效应及对策研究[J].生态经济,2003(10)

SOX法案实施的负面效应分析 篇12

(1) SOX法案的实施背景。

2001年, 美国安然能源公司因财务丑闻申请破产保护, 紧接着国际五大会计律师事务所之一的安信达会计公司因审计丑闻申请破产, 还有一些上市公司出现了一系列财务审计事件, 这些充分暴露了美国核查体系的严重缺陷, 动摇了公众对会计师行业的信心, 直接导致美国公民乃至全球投资者对投资市场的安全感缺失, 使得美国股市暴跌。针对上述公司财务不透明, 缺乏监管等问题, 美国国会于2002年出台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 也就是SOX法案。

SOX法案被认为是美国公众公司会计改革和投资者保护法案, 它代表了一个新的资本市场监管体制的到来。它在功能上强化了上市公司首席执行官 (CEO) 、首席财务官 (CFO) 对公司内部控制程序和内部控制报告的责任, 要求在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信息中, 必须附有CEO和CFO的承诺函, 保证所提交的定期信息披露报告的真实性以及外部审计师证实管理层报告的准确性。

(2) SOX法案的主要内容。

SOX法案共分十一章。第一至第六章主要涉及对会计职业及公司行为的监管, 包括:建立一个独立的“公众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 对上市公司审计进行监管;通过外部审计负责合伙人轮换制度以及咨询与审计服务不兼容等提高审计的独立性;对公司高管人员的行为进行限定以及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等, 以增进公司的报告责任;加强财务报告的披露;通过增加拨款和雇员等来提高SEC的执法能力。第八至第十一章主要是提高对公司高管及“白领犯罪”的刑事责任。如对故意进行证券欺诈的行为最高可判处25年入狱;CEO和CFO必须签字保证其报送给SEC的财务报告的合法性及公允性。对明知财务报告没有满足要求却蓄意签署证明的, 处以最多500万美元的罚款, 最多20年的监禁或并罚。美国的2001到2002年度所爆发的系列公司丑闻事件中, 公司管理层无疑负有主要责任。因而SOX法案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明确公司管理层责任 (如明确管理层负有建设并评估公司内部控制的责任) 等。由于公司会计人员及外部审计在这些事件中亦负有重要责任, 因而提高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成为SOX法案的另一个主要内容。法案的要求包括:建立一个独立机构来监管上市公司审计;要求外部审计合伙人定期轮换;全面修订会计准则以及制订关于审计委员会成员构成标准;要求管理层及时评估内部控制;更及时的财务报告;对审计时提供咨询服务进行限制等。因而, SOX法案更像是一个会计改革法案, SOX法案与财务会计和审计直接相关的条款有七项 (见表1) 。

该法案为公众公司的外部审计师创建了一个广泛的、新的监督体制, 并将对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作为关注的具体内容, 相关的主要条款是302条款和404条款。302条款明确了公司对于财务报告的责任;404条款是SOX法案中最严厉、最昂贵的条款。它要求上市公司建立内部控制体系, 内部控制活动记录不仅要细化到像产品付款时间这样的细节, 对重大缺陷都要予以披露。根据国际财务执行官 (FEI) 对321家企业的调查结果, 每家需要遵守SOX法案的美国大型企业第一年实施404条款的总成本超过460万美元。

2. 我国学者对SOX法案的研究

虽然起初SOX法案是针对美国上市公司的财务问题而颁布实施的一项法律, 但是这部法案内部所包含的企业内部财务治理机制是很先进的, 在应用上具有普遍性, 这对我国大型企业和一些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内部控制提供了一种方法, 国内不少学者也对此进行了研究。

卢中伟, 韩秀明 (2005) 分析了SOX法案给中国公司治理的启示, 他们认为虽然SOX法案仅仅在美国具有法律约束力, 但是它对我国公司财务报告的治理却同样具有参考意义。徐莉, 徐楠 (2006) 立足SOX法案, 剖析了其对企业信息系统的影响, 并结合企业管理信息化现状, 探讨了当前形势下企业信息化发展道路。张俭 (2006) 探讨了SOX法案对内部审计地位所产生的影响, 进而认为内部审计在公司遵循SOX法案中可以承担职责。解学成 (2006) 分析了SOX法案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他认为, SOX法案在加强证券市场监管、恢复投资者信心的同时强化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责任, 加重了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但也给上市公司造成了成本负担。赵丽娟 (2009) 分析了SOX法案对我国通信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 她认为SOX法案企业内部控制管理项目在中国移动各省级公司的全面推广, 引起了企业整体控管流程的重组即人员岗位职责的改变, 对企业内部流程梳理、加强财务投资监管、协调内部资源分配、提高管理透明度等方面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以上学者对SOX法案的研究主要是结合具体产业来说的, 而且大部分是强调SOX法案对公司内部控制的促进效应, 但很少认识到这一法案的实施多带来的负面效应。

3. SOX法案对公司内部控制的促进效应

SOX法案的颁布确实促进了上市公司财务内部控制, 其具体的促进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提高财务会计水平和信息技术。

著名的United Technologies公司在SOX法案遵从项目过程中发现, 公司ERP系统已经植入了很多自动化的内部控制程序, 如开具发票时系统自动将发票与定单进行匹配核对。但测试后发现, 公司实际上并没有应用系统的该项功能。公司计划更多地挖掘系统的自动控制功能, 使公司财务会计工作更加自动化和规范化。Nextel电信公司在进行SOX法案遵从测试时发现, 虽然公司对敏感信息的接触管理有明文的控制制度, 但实际上制度的执行却带有随意性。Nextel意识到这不仅对财务报告数据是一个威胁, 对公司整体信息安全都是很大的威胁, 之后Nextel采取了措施, 提高了公司信息安全工作的整体水平。

(2) 提高财务工作的整体水平。

SOX法案重点关注的是与财务报告相关的财务会计工作。然而一些与SOX法案没有直接关系的管理工作, 却同样可以从SOX法案遵从过程中获益。如, 一家公司在做SOX法案遵从项目的过程中, 要对固定资产清查与报告流程的内部控制进行记录和测试。项目组发现公司关于固定资产财务报告方面的内部控制虽然没有大的缺陷, 但公司的固定资产闲置现象十分严重。公司管理层得知这一发现后, 可以采取措施加强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可行性分析、竣工交付、投资收益后评估等流程的风险控制。通过强化对固定资产运行效率的监控, 可以提高公司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 虽然这些工作本来不是SOX法案关注的重点。

(3) 提高公司整体运营效率。

一些公司意外地发现, SOX法案遵从项目所用的一套方法体系, 完全可以用于控制公司经营风险, 提高公司经营效益。这完全超出了SOX法案遵从项目初期的目标———控制财务报告相关风险。COSO内部控制框架是404条款遵从工作最基本的依据和工具, 而实际上COSO内部控制框架本身不仅强调控制财务报告风险, 也强调控制经营风险。SOX法案遵从工作只是应用了COSO内部控制框架功能的一部分, 即“财务报告”风险控制部分。应用COSO内部控制框架控制运营风险, 提高运营效率, 其原理和方法与控制财务报告风险是一样的。United Technologies公司正在实施其“追求卓越, 实现竞争优势”的“持续改进计划”。该公司认为在很多方面, SOX法案遵从项目与其“持续改进项目”是完全一样的。公司正在将SOX法案遵从工作纳入其“持续改进”整体工作当中, 以法案实施为契机, 提升公司竞争优势。

4. SOX法案的实施对公司经营的负面影响分析

SOX法案的核心是通过立法加强对财务制度和企业内部的控制, 并增加企业财务透明度, 及时对各种缺陷进行修复, 在内容上具体细致, 相应的惩罚措施也非常的严厉与苛刻, 对金融市场的整顿有着里程碑式的作用。此外, 该法案还明确了上市公司要制定内部控制的报告, 把注册会计师审计和提供建议这两项服务职能相分开, 进一步强调了审计的独立性, 同时从企业自身加强管理和控制, 即从源头上保护投资人的利益, 是为众多投资人所欢迎的。但是sox法案也存在一些疑问:

一是这些条例的出台, 虽然经过20多次的修改, 仍是“安然”和“世通”等会计丑闻的产物。当时急需出台新的严厉的行业规范措施来平息民众的愤怒, 这更像是一种政治宣誓, 而不是深入的分析行业舞弊的原因, 未免失之草率, 流于形式。

二是这一法案过于“一刀切”, 没有针对不同公司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举措。纳斯达克90%的上市公司是中小企业, 高科技公司。它们最大的风险来自于客户需求、技术和市场的变化, 并不是来自于SOX法案试图加以控制的风险。

三是SOX法案的实现需要企业支付巨额成本, 这对大企业相对容易, 但对中小企业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 尤其是对高科技公司来说, 互联网创新速度快, 流程过于严格死板就会影响经营。这个法案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善高科技企业的管理, 存在过多无谓的耗费。

四是严厉的惩罚措施是把双刃剑, 如果企业被认定未达到SOX法案的要求, 将可能使企业受到严重处罚, 包括高额罚款以及管理层个人责任追究。这会使企业高管的创造性受到限制, 降低企业的活力, 与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的性质是不符的。

综上, 企业的发展与完善, 应更多的依靠人自身的力量。柔化内部控制, 形成一套诚信为尊的价值体系, 把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与投资人的利益, 企业高管的利益相捆绑, 达到目标的一致性, 通过预防性控制, 让企业中的组织团体, 如工会等参与企业价值观的形成和巩固。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拉莫斯.如何遵循SOX404条款-评估内部控制的效果 (第二版) [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7

[2]赵丽娟.SOX法案对我国通信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影响[J].企业导报, 2009 (11) .

[3]卢中伟, 韩秀明.SOX法案给中国公司治理的启示[J].财会通讯, 2005 (8) .

[4]徐莉, 徐楠.从SOX法案看企业信息化发展[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6 (1) .

[5]张俭.美国SOX法案对内部审计的影响[J].财会通讯, 2006 (6) .

[6]解学成.美国SOX法案对证券市场影响的评估及启示[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6 (2) .

上一篇:高边坡填石路堤下一篇:当代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