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面反拨作用

2024-09-24

负面反拨作用(精选6篇)

负面反拨作用 篇1

一、引言

为了解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执行情况, 教育部专门组织实施全国性的TEM4测试, 着重检查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作为标准参照性教学检查类考试, TEM4测试采用多题型, 考试范围包括听、读、写技能以及语法词汇知识, 在英语专业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语言测试的反拨作用

语言测试的反拨作用是指其对教与学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正面的, 也可能是负面的。根据Hughes的反驳效应模式, 教学活动包括参与者、过程和结果。语言测试会影响参与者的行为活动, 如教材的编写和出版、教学大纲的制定和修订以及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调整等;语言测试还和教学过程密切相关, 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测试规模越大, 影响面越广, 反拨作用就越强。

三、TEM4写作测试对EFL写作的负面反拨作用

实施新版高校英语专业考试大纲后, TEM4测试加大了写作测试的比重, 加强了对语言输出能力的考查, 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衡量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增强测试的正面反拨作用。然而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 TEM4测试特别是写作测试对写作教与学的负面反拨作用不容忽视。

(一) 增强了写作教学的应试倾向

许多高校用通过率衡量教师的教学效果, 证明学校的办学质量。为了提高通过率, 教师把TEM测试作为指挥棒, 把历年真题和模拟题作教学内容。对于写作课的教师而言, 一方面, 写作教学内容的设计和作业的批改费时费力, 另一方面, 学校、教师和学生对于通过率的有共同追求, 把TEM4写作测试相关材料用于教学可谓是省时省力, “三全其美”。

(二) 束缚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对学生TEM4备考情况的调查表明, 随着考期的临近, 学生投入的备考时间增多。就备考时间的分布而言, 大部分学生在听力、阅读和语法词汇方面投入的时间较多, 在写作方面投入的时间较少。这是因为他们认为可以通过背诵范文、套用模板在短时间内走捷径提高写作水平。大量背诵范文造成的结果是学生一看到作文题, 大脑会迅速对之进行归类, 搜索出大脑中储存的范文, 把范文语句直接搬来套用, 应试作文的痕迹太重。比如在分析利弊的作文中, 肯定会有人用“Every coin has two sides”。这样写出来的作文乍看起来层次清晰、有条有理, 读起来却感觉味同嚼蜡, 缺少新意。而且不少学生语言基本技能较差, 不会融会贯通, 范文的句式和个人观点不能很好地结合成统一的整体, 文章中存在着大量的语法词汇错误, 结果反而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四、对策

弱化TEM4写作测试负面反拨作用不仅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身作用, 积极引导学生端正写作态度, 克服投机取巧的心理, 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不断改进教学策略。

(一) 加大语言材料输入

写作是语言技能的输出途径, 遵循信息的“输入→加工→内化→输出”过程。写作教学不应该只是针对TEM4的应试教学, 不应局限于TEM4测试相关训练。教师在选用教学素材时应注意到输入的语言材料的丰富多样性, 科学地甄选能够盘活学生的已有知识、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挑战学生的认知能力的话题, 利用分组讨论、辩论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让学生最大程度地占有语言材料并通过内化吸收最终实现高质量的自然输出。

(二) 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写作能力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 即语言表达能力;二是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 即逻辑思维能力。由于语言教学的特殊性, 教师会特别强调学生的语言准确性, 在作文的批改和评讲时首先指出的往往是用词、搭配和语法错误, 对内容的逻辑性、论述深度和观点的新颖性不够关注。一篇观点新颖但语言错误百出的文章一般不会得到好评价和高得分, 这样无疑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思辨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强调语言学习需要记忆、模仿、复现的同时, 需采用问题型、任务型等教学策略活跃学生的思维, 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

(三) 进行语篇教学

教师利用范文进行教学时应尽量避免应试倾向, 在传授词法、句法等基本语言技能的基础上按照“整体-局部-整体”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分析范文的层次结构和篇章内容, 让其最大限度地获取语篇的完整意义, 培养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生成英语语篇的能力。

五、结语

TEM4测试是为了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大纲规定的语言知识和技能, 可以引导和加强学生的语言学习, 为教学服务。只有尽可能地弱化其负面反拨作用才能真正促进英语教学水平和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Hughes, A.Backwash and TOFEL 2000[Z].Unpublished manuscript.University of Reading, 1993

[2]高校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大纲修订小组.高校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大纲 (2004年新版) [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3]司显柱等.英语写作教程[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 2006

[4]吴克炎.EFL写作“思辨缺席症”与“修辞发明”的治疗[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6)

试析高校英语测试的负面反拨效应 篇2

关键词:高校英语测试,负面反拨效应,英语教学

一、引言

为了适应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深化教学改革, 提升高校英语教学质量, 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外语人才培养的需要, 国家教育部于2004年出台了《大学英语课程要求 (试行) 》 (简称《课程要求》) , 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特别是听说能力, 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 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以适合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语言测试则是衡量外语教学成效和提高外语教学质量的手段, 目的是为了通过各种各样的测试来检验特定教学大纲下的实际教学与学习情况。

反拨效应则是指测试对教学的影响, 是语言测试质量标准的一个主要指标 (Bachman、Palmer, 1999) 。Hughes (2000) 给反拨效应的界定是:“语言测试对教学所产生的效果”。反拨作用可以是正面的, 可以是负面的;有显性的, 也有隐性的。当一种语言测试对语言教学和学习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时, 那么, 它所产生的反拨作用就是积极的。反之, 则是消极的。

二、高校英语测试表现出的负面反拨效应

由高校英语测试所产生的负面反拨效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英语教育者 (英语教师) 的影响, 二是对英语学习者 (英语学生) 的影响。

1. 对英语教育者的影响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英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目的上。今天的高校外语测试, 已经形成了CET一支独秀的局面。笔者通过访谈了解到, 大多数英语教师把帮助学生通过四级考试当成自己的首要任务, 教学重点放在知识的讲解上, 忽视了学生综合语言技能的发展。例如:大部分教师将词汇列表中的词汇进行反复讲解。这种做法重知识, 轻运用, 忽略了词汇学习的语境和语言交际功能, 而且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除了CET外, 其他类型的英语测试也被强加上了不同的目的。如大学生的英语期末结业考试, 很多院校将其与学生的毕业证或者学位证相联系, 如果不能在结业考试中取得及格, 就要一次次的参加补考, 直至毕业前夕, 如仍不能达到学校对外语考试的要求, 那么毕业时将不予发放毕业证或学位证。单从这一点来说, 就已经偏离了外语学习的目的。

由于种种类似原因, 英语教学活动较其他学科明显表现出“应试教育”倾向。教师的“应试教育”具体表现在教学活动, 即课堂教学上。听力在新大学英语四级中所占比分较高, 因此, 如何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就成了课堂教学的一个重点。事实证明, 其效果并不理想。在听力课中我们发现, 教师很少在听力活动之前通过情景介绍、问题讨论、解释生词和理解话题等形式来导入词汇或语法、激活学生大脑中相关情景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 而且听音后的“延续性”活动很少。大部分教师让学生边听边做笔记, 然后完成练习题。听力教学局限于“放音—做题—对答案”, 任务设计没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 缺乏梯度, “延续性”活动的缺乏无法使学生通过听来发展其他语言技能。此外, 课文内容讲解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目的, 因此教学活动首先为“了解文章细节和语言点”, 其次为“确定段落大意”和“理解深层次问题”。课文内容讲解前与导入话题、激活背景知识和呈现新词汇相关的一系列讲解前活动的总频率以及课文内容讲解后所开展的“拓展性”语言运用活动的总频率都相对较低, 这导致学生因教学活动千篇一律而产生厌学情绪。通过调查发现, 大学英语教学活动大都围绕新大学英语四级命题类型而展开, 学生在课内很少能获得各种机会去运用所学语言, 综合发展说、写、译等其他各项语言技能, 大部分学生英语学习的内在动机不强, 学习兴趣不高。在今后的大学英语四级改革中, 如何利用丰富多变的题型设计来促进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2. 对学生的影响

由于外语学习环境有限, 以及外语测试所表现出的强烈的功利性学习目的, 其所反应出的负面反拨效应也是多方面的。首先, 英语学习者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由于各种测试的压力, 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被压制了, 由主动学习变成了被动学习, 片面地认为通过各种考试就是学习的终点, 而我们知道, 外语学习中兴趣和动力等情感因素可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其次, 英语测试使学生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由于大量考试题为识别性的客观试题, 而不是提取性的主观试题, 学生学习时只满足于语言知识的理解, 忽视了语言的产生和运用, 从而养成了“眼高手低”的学习习惯。再次, 为了应付各类测试, 学生无暇顾及各种对英语学习真正有帮助的英文报纸、杂志及小说等英语书。一天忙于看各种有关英语测试的指南、练习等, 课堂上听不到教师流利、优美的英语, 听到的只是教师讲解的习题答案, 学生利用英语交际的能力无法提高。

三、应对策略

针对高校外语测试, 关于如何降低负面反拨效应, 许多专家有过许多的研究和成果, 笔者认为, 高校外语教学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改善目前由测试所带来的诸多问题, 即测试角度和教学角度。

从测试角度来看, 减少测试中出现的负面反拨效应。有关专家如:Kellaghan和Greaney (Wall1996:337—338) 就提出了十一条建议。如:测试须反映课程的全部内涵而不只是一部分;测试要涉及到高级认知水平。以考促教;所测试的水平不能只限于完成学校学习任务的技能, 也要包括完成校外任务的能力。测试形式应当多样化, 包括口语、书面、听力和实用测试等…… (黄大勇、杨炳钧:2002) 。Kellaghan和Greaney的建议考虑的因素很多, 但也只是从测试的方面来考虑。

从教学角度看, 减少测试中的负面反拨效应至少应从下列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不能只为测试而教学。二是帮助学生排除英语学习方面的心理障碍以及对测试的焦虑因素, 让学生得以轻松的学习。三是教师应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多方面、多角度来指导学生如何学。四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五是学生应善于总结前人的学习经验和方法, 及时改进自己的学习方略。六是学生要博览群书, 扩充自己的知识面。七是学生要勇于实践, 大胆实践。因为语言是一门实践性要求很强地学科, 要做到学以至用, 才能不脱离语言学习的目的, 通过多方面的交流, 才能使自己的听、说、读、写、译各方面的能力得以提高。

四、结语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 没有任何的语言测试会产生绝对的积极影响, 也没有任何的语言测试可以产生绝对的消极影响。客观而言, 语言测试对语言教学与学习产生的反拨作用的大小与其科学程度成正比。语言测试对语言教师和学生具有一种自然的推动力, 那就是促使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朝着满足测试的方向发展。只要我们能够端正测试态度, 充分认识到测试与教、学之间存在的三位一体关系, 认真设计测试的题型与评分标准, 把握好测试的信度和效度之间的关系, 保证测试的质量, 就能发挥测试的正面反拨效应, 促进高校英语教学, 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HUGHES A.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ALDERSON J C, D WALL.Does washback exist?[J].Applied Linguistics, 1993 (14/2) :115-129.

[3]BACHMAN L F, A S PALMER.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4]黄大勇, 杨炳钧.语言测试反拨效应研究概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2 (4) :289-292.

语言测试反拨作用述评 篇3

语言测试是用来衡量外语教学成效的方法, 也是提高外语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它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科学的衡量工具, 对学生来说, 它能对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进行客观、准确并且公正的评价;对教师而言, 它为检验老师的教学成果、及时了解教学中的不足与长处、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实际依据。作为一种评估手段, 语言测试也随着外语教学的发展逐步发展起来。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开始关注考试本身的科学性以及对教学的影响。早期的语言测试和语言教学是一种主从关系, 测试完全为了教学服务。但随着近二三十年语言测试的飞速发展, 测试已经具备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已经从单纯的教学附属品这一定位中“走”了出来。它从语言学、语言教学法和学习论中获取科学的内容, 从心理测量学中获得科学方法, 测试成为多种学科的综合体。语言测试也发展成为了一门独立的跨学科的综合性科学。在地位上, 语言测试和语言教学形成了平等的关系。两门学科在实际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本文所提到的反拨作用就是指语言测试对语言教与学的影响, 是在语言测试中对测试本身, 譬如说命题的宗旨、范围、难度系数、环境、答题要求、测试的分析对老师、学生、教育管理者乃至整个社会的影响 (Alderson&Wall, 1993) 。早在1802年牛津大学推行的新考试在社会大众中所造成的不满情绪时, 人们对语言测试反拨作用就开始了最初的关注。但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有关反拨作用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才开始得到迅速的发展。自1985年至1987年, Swain, Popham, Morrow, Madaus等对反拨作用都提出了重要的观点和概念。理论方面, 在1993年, Alderson&Wall提出了15个“反拨作用假设” (washback hypotheses) 。这些假设为反拨作用的研究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它涉及的对象主要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 他们提出的反拨作用既有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1993年, Hughes提出了反拨作用的“三分法” (即3P模式, 涉及对象、过程和结果) 。在他看来, 反拨作用的发生应该包括“参与者 (participant) 、过程 (process) 和结果 (products) , 即3P模式”。参与者主要包括教师、学生、教学行政管理人员、教材编写者和出版商以及课程设计者。Hughes的反拨作用理论是更为认同反拨作用最终的目标是促进学习者学习的。1996年, Bailey在3P模式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反拨作用如何发挥功效的流程图, 比Hughes的“三分法”更加实用、具体。此后Shohamy, Doniitsa&Ferman (1996) 依据15个反拨作用的假设对反拨作用的时间效应性进行了研究, 得出了反拨作用是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结论。1996年, Alderson&Hamp-Lyons采用访谈和课堂观察的方法对托福考试对教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在1998年, Cheng对香港英语证书考试对教学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Saif提出并通过实验检验了一个反拨作用的理论模式。期间还有一些学者也对语言测试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2 目前反拨作用研究存在的问题

2.1. 研究涉及的因素较单一

根据笔者的调查发现, 目前反拨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对教学反拨作用的探讨上。作为大规模的全国性的标准化考试,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与大学英语教学息息相关, 很多高校将非英语专业学生通过四、六级考试作为教学培养的目的, 所以大学英语四、六考试吸引众多学者、教师的关注并不足为奇。但作为研究者来说, 也不能忽略了其他考试。例如本校的期末测试、诊断测试以及阶段性的考试对大学本科阶段的英语学习同样有着重大的影响。类似于剑桥英语考试, 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等在我国也是很有影响力的大规模测试, 其考生多、社会影响力大, 但对这些测试的反拨作用进行研究的文章寥寥无几。另一方面, Alderson&wall (1993) 提出的15个反拨作用假设和Hughes (1993) 的3P模式都将教师和学生作为研究的主体, 他们认为测试对教师和教师的教以及学生和学生的学都存在反拨作用。但笔者从我国的反拨作用实证研究的论文看到, 很多论文都笼统地将测试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缺乏系统地对教师尤其是对学生这一受试主体的实证研究。第三, 目前我国的反拨作用研究大都集中在对受试者和教师的研究, 而忽略了对其他“参与者” (participants) , 如考试设计者、课程大纲编订者、教材出版商、用人单位等的研究。这些参与者同样在测试对教学的反拨作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而我国近期的反拨作用是正在研究却很少涉及这些参与者。更没有文章涉及到语言测试对这些参与者以及他们的行为能否在多大程度上产生反拨作用方面的研究。

2.2. 研究涉及的范围较狭窄

在知网上收集近十五年的反拨作用研究文章中, 除了元鲁霞 (2005) 研究高考英语的预期反拨作用之外, 大部分的文章对反拨作用的研究范围仅限于探讨测试对教学是否产生反拨作用、多大程度上产生了反拨作用、有什么样的积极或消极的反拨作用, 即关注的是反拨作用的即时性。那些关于促进或协调反拨作用实施的因素, 比如说:试题的编制、成绩评定和个人因素对教学的影响等却很少或是基本没有涉及。这里所说的个人因素既有教师的教育背景、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 也包括学生的学习策略、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备考及考试的心理状态等。Alderson&Hamp-Lyons (l996) 、Cheng (l998) 等学者也通过他们的实证研究说明:教师的个人因素同样影响他们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而Green (2006) 也证明了一个观点, 即教师和学生思想的差异性, 在对待测试和测试准备的看法上有很大的差异。所以, 在研究反拨作用时也要添加对教师和学生对于测试对他们教和学影响的看法的考虑。

2.3. 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相对比较匮乏

这十几年来我国对英语测试反拨作用进行研究的文章并不多。对于理论方面的研究虽有系统的阐述, 但理论的发展研究十分缓慢。除了黄大勇 (2002) 对国外反拨作用理论做了概述之外, 能够较系统地探讨反拨作用的就只有李绍山 (2005) 和陈晓扣 (2007) 两位学者。李绍山区分了反拨作用的研究和后效研究。他认为后效研究的范围比反拨作用研究更宽, 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进行研究。然后他从语言测试的具体设计和编制过程这些细节:如测试的目的和性质、测试内容、题型选择等方面论述了反拨作用与语言测试设计的关系。陈晓扣在2007年提出了符合我国语言测试实际的反拨作用理论研究的新模型。这在我国反拨作用研究中第一次提出理论模型, 为我国测试的反驳作用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其他的理论研究都只仅仅对语言测试的反拨作用做了一个概括性或者描述性的综述或者探索性的研究, 如陈纪梁等 (2001) 、刘艳萍 (2003) 。近几年, 测试的反拨作用的实证研究有上升的趋势, 但研究步伐仍然不快。从近几年国内的核心外语期刊没有一篇关于反拨作用的实证研究文章可以看出, 我国对于测试的反拨作用的研究不够重视, 有待提高。

3 反拨作用未来的研究趋势

3.1. 研究对象方面

Hughes认为积极的反拨作用要促进语言的学习, 而且只有学习者自己才能真正的“学习”。那么我们可以看出学习者是反拨作用过程中非常关键的研究对象。未来的反拨作用研究应该更加重视对学习者 (leaner) 的研究, 了解他们对考试的真正态度, 关注考试带给他们的影响及如何影响的。此外, 对其他参与测试的人员也要给予关注。通过设计、编排、教材的使用等, 我们能够研究出测试对教学的影响, 由此可见, 测试对教材设计者是否有反拨作用或有怎样的反拨作用都是需要我们仔细研究的。

3.2. 研究内容方面

Hughes的3P模式包括了参与者 (participants) 、过程 (process) 和结果 (products) 三个方面。从我国目前研究反拨作用的文章来看, 我国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教学过程的研究上, 对学习结果的研究关注甚少。另外, 对促进反拨作用实施因素的研究也会是未来研究的一个趋势。在涉及的考试范围上, 不会仅仅局限于大学英语四、六级, 专业英语四、八级上, 还会扩展到国内其他规模巨大的测试上, 如研究生入学考试、剑桥商务英语等等。除此之外, 对其研究还会更加精细, 测试的研究内容不仅是整个测试, 还将会细化到测试的各个部分, 如将会研究写作、听力、阅读、翻译等部分等对语言教学的反拨作用, 这将会对教师和学生提供更有效的指导作用。

3.3. 研究方法方面

反拨作用研究理论是进行反拨作用研究的理论基础, 掌握国外的反拨作用理论对我国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外, 还要进一步加强我国实证研究的实施。只有掌握真实有效的数据, 才能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 才能使结论站得住脚。问卷调查是反拨作用实证研究中最常用的数据收集方式, 其中, 课堂观察和访谈是得到问卷数据非常必要的途径。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度访谈、小组讨论能让研究者更深入地了解其行为和心理, 这都将成为未来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

4 结语

通过以上对国内外语言测试界对反拨作用研究的现状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国外对这一领域的兴趣和重视程度与日俱增, 而目前我们国内对于反拨作用有影响的研究不是特别多。但我们相信我国学者们在该领域的未来研究中会结合我国语言测试实际, 运用更加理性化、科学化的研究方法, 更多地应用新兴的语言学研究方向的综合理论, 利用电脑和网络技术, 解决当前存在的研究疑难, 更好地服务于语言教学的实践, 探索出有利于我国语言教学的积极反拨作用的方法与策略, 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工作。

摘要:反拨作用在语言测试研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反拨作用的概念层面、语言测试对教与学各方面的影响、促进反拨作用的各种因素进行了探讨, 根据反拨作用研究的程序和综合理论模型对目前语言测试研究的问题与不足进行了分析, 并分析了未来反拨作用研究的趋势。

关键词:反拨作用,促进因素,问题,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Alderson, J.C.&L.Hamp-Lyons.TOEFL preparationcourses:A study of washback[J].Language Testing, 1996 (3) :280-297.

[2] Cheng, L.Impact of a public English examination change on students perceptions and attitudes toward their English learning[J].Studies in Educational Evaluation, 1998 (24) :279-301.

[3] Hughes, A.Backwash and TOEFL2000[Z].England:University of Reading, 1993.

[4] Shohamy, E.S.&Donitsa-Schmidt&I.Ferman.Test impact revisited:Washback effect over time[J].Language Testing, 1996 (3) :298-317.

[5] 陈晓扣.论语言测试的反拨作用[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7 (3) :40-44.

[6] 金艳.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口语考试对教学的反拨作用[J].外语界, 2000 (4) :55-61.[7]李绍山.语言测试的反拨作用与语言测试设计[J].外语界, 2005 (1) :71-75.

[8] 亓鲁霞.意愿与现实:中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英语考试的反拨作用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交际语言测试及其反拨作用 篇4

20世纪70年代, 交际法语言测试兴起。 其理论主要源于Hymes (1971, 转引自黄大勇2004) 提出的 “ 交际能力”, 此后Canal和Swain (1980, 转引同上) 发展了Hymes的交际语言观, 90年代Bachman提出了由语言能力、策略能力和心理机制组成的新的语言交际能力模式。Bachman认为语言交际能力即把语言知识和语言使用场景特征的结合, 创造并解释意义的能力。语言使用是多种知识、技能及心理过程互相交织、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动态过程, 随后Bachman和Palmer又将其模型进一步改进为互动模型。 交际法语言测试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真实性, 考查学习者在实际生活中的语言使用能力。 受试不仅要注意语言的正确性, 还要注意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得体性。 因此, 加强对学习者真实语言能力的考查, 充分发挥测试的反拨作用, 才会对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语言测试 “真实性”的界定

Bachman将语言测试真实性定义为以下两种: (1) 与真实生活的相似性 (Authenticity as real-life language use) , 测试要反映现实生活中的语言使用特征, 通过考生对语言的实际运用评估他们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说得通俗些, 考试的真实性意味着考试的语言行为要复现真实生活中而不是考试中的语言行为。 考生所接触到的语言就是平时在生活中听到和看到的语言; 考生在考试中要完成的任务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可能要解决的问题。 (2) 交互真实性, 即Authenticity as interactive language use, 它强调的是考生与测试任务之间的交际关系, 如考生在完成某一测试任务时, 其语言能力的哪些方面参与了该测试任务的活动, 参与程度如何。 这两种定义的侧重点各有不同, 但二者并不互相冲突。在测试实践中, 命题人完全可以根据具体情况, 如测试目的、测试对象的不同, 选择其一或结合两者使用。 可以肯定的是, 测试材料和测试任务方面真实性都较高的测试, 能够增强考生与测试之间的交互性。

3.交际测试的语言真实性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 要实现有效交际, 只有语言形式是不行的。 语言交际涉及多个因素, 如交际双方的角色、地位及交际目的、语境等。 相同的语言形式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 意义完全不同。 语言交际实质上是交际双方的意义协商过程。Bachman认为语言测试的真实性体现在应试者、测试任务与测试情境三者间的交互作用。 所以, 语言测试需在真实语境中采用真实材料进行, 观察考生在真实语境中使用语言达到交际目的的能力, 并以此判断考生的语言程度。 语言测试的真实性即考生在测试中使用目的语完成测试任务与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言完成交际任务的相似程度, 也就是语言测试与语言交际的统一程度 (Bachman, 1990) 。

测试的真实性体现在文本、 任务、 情境的真实性三个方面。 文本真实性是指测试材料与实际生活中的真实情况相一致。 设计测试时, 文本的外观及内容要与生活相似。 卢晓仙认为, 国内学生外语测试可以使用以下真实材料, 如听力测试要尽量选取与生活接近的文本, 如天气预报、机场广播、时事新闻、体育报道、学术讲座等。 一些来自实际活动的材料, 为了符合被试者的英语水平, 经过加工, 删除难词难句, 甚至略微改变结构, 仍然有很高的可信度。 此外, 出自母语为英语人士之手, 来源于实际生活的虚构材料也是很好的材料, 这些虚构材料可以很好地体现母语人士的真实交际特点。 还可以通过插图、照片、图表等视觉辅助材料尽量做到外观上的真实性, 以此生动地体现实际的交际情景。 在写作测试中, 材料尽量是考生生活或未来工作中可能碰到的写作材料, 与实际生活相接近, 如信件、邮件、简历、校园广告等。 在外观上尽量做到真实性, 即语言材料或语言任务最好配有视觉的辅助材料, 如插图、照片、图表等, 有助于生动地体现实际的交际情景。

测试任务与真实交际活动的相似性被称为测试任务的真实性, 其中的任务即考生要做的事。 Bachman和Palmer对测试真实性的定义是 “语言测试任务的特征与目标语使用任务的特征的对应程度”。 这就要求测试任务不能仅限于选择、填空、改错等, 还应侧重考查被试在当前或将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真实情境中实际使用语言的能力。 测试任务应尽可能与现实交际任务相似, 命题者需确定被试的实际语言使用目的、范围及特征, 使之与测试任务相对应, 吻合度越高, 真实性越高。

考生完成测试任务的情境与完成真实交际任务的情境的相似程度称为测试情境的真实性。 情境的真实性取决于任务的真实性。 例如在口语测试中, 我们经常会让考生模拟在讨论、讲座、购物、娱乐等情境下完成交际任务。 情境的创设可通过文字描述、图片等, 如CET-4考试中的漫画写作, 向外国朋友介绍风景名胜、家乡、学校校园等。

4.交际语言测试的反拨作用

语言测试因语言教学产生, 为语言教学服务。 语言测试对教学具有指导、诊断及促进作用, 即语言测试对教学的反拨作用。 测试的真实性有助于推动义务教育、高中及大学各阶段英语课程标准的实施, 对语言教学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有助于帮助教师建立新的教学理念, 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语言测试应侧重考查考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其反拨作用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分别反思各自教学和学习的有效性, 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他们在真实环境中使用语言的能力, 有助于培养学生用英语获取、加工信息,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强化其英语思维及表达能力, 推动教育者建立, 更新外语教育教学理念, 深化课程改革, 增强课程设计和内容的时代感、现实感。

参考文献

[1]Bachman, L.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2]Bachman, L.and Palmer, A.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3]黄大勇.语言测试中的真实性概念[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4 (2) .

负面反拨作用 篇5

关键词:反拨作用,考试价值,认知

考试是检查、评定学业成绩和教学效果的一种方法, 它是教学方法的一个组成部分。一切教学方式方法都是为了达到培养人的教育目的而组织展开的。因此, 考试不是一种孤立的、自足的活动, 而是从属于教育活动, 为了达到教育的目的所采取的方式方法之一。在这个意义说, 教育是目的, 考试是方法。教育与考试的关系是目的与方法的关系[1]。考试会对教与学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反馈作用, 理论界称之为考试的反拨作用 (washback or backwash effect) 。从考试反拨作用的理论成果[2]中可以看出, 考试对教学的影响十分广泛, 涉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观念、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等方面。考试对教学的影响, 有可能是积极影响, 也有可能是消极影响, 积极影响就是考试的正面反拨作用, 是方法与目的的统一, 消极影响就是考试的负面反拨作用, 是方法与目的的背离、倒置和错位。因此, 通过反拨作用认识考试的负面反拨作用及其危害, 并寻求将考试的消极影响转化为积极影响的有效途径是非常重要的。由此不难看出, 考试的价值实质上就是考试的正面反拨作用, 其价值所在就是它主要具有评定、诊断和反馈、预测、导向和激励功能。

但是, 长期以来, 人们常常把目的与方法倒置。应试教育就是这种目的与方法倒置的典型。之所以会产生目的与方法的倒置,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对反拨作用认知的不足和偏差, 尤其是负面反拨作用。

1 对考试的负面反拨作用及危害认知的不足和偏差

1.1 陈旧的考试观念误导教学观念

合护理本科生个性素质发展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对学生的评比、选优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3) 评价体系中加大了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测评力度, 这就引导护理本科生既注重智育发展, 又不忽视个性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4) 护理本科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理论研究的过程, 更是一个实践探索的过程。大学生的素质要求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因而该评价指标体系也应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考试注重书面形式, 强调统一的要求、标准的答案等等, 结果导致教师将大量的时间用在理论课程、理论知识的传授讲解上面, 学生将大量时间用在理论知识的阅读和记忆上面。这使得高职医学教育教学的学以致用、从职业岗位需要出发、重实践技能的培养等教学观念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 不能落实。又比如重结果轻过程的观念对此也有很深的影响。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知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在不同的情景中需要重新建构。由于经验相异, 建构知识的方法不同, 不同个体对知识有着独特的建构过程和结果[3]。因此考试命题应加强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考查, 应该了解教学双方的活动现状, 诊断教学困难所在, 判断以改进教学活动为目的的形成性考试和评价教学双方活动的结果是否达到了标准的程度。然而现实则过多关注总结性考试, 并使之成为教学过程中的惟一考试。结果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只关注整体的目标, 而较少关注学生个体, 导致教学模式固化, 机械教条, 缺乏生机。

1.2 缺失的考试功能误导教学目的

由于教师对考试的认识和研究不够, 导致考试功能单一化。教师认为考试就是为了给学生一个成绩, 这是保证学生听课的手段, 学生则认为考试就是为了过关。这种评价的结果没有起到真正衡量学生水平、激励学生信心的作用, 反而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理想的考试操作困难, 导致教师删繁就简, 在专业考试中, 题型经常是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等。这种考试不能真正发挥考试诊断教学效果的功能。由于忽视了教学目标与学生成长目标的一致性, 考试基本上不适合发挥学

参考文献:

[1]曾惠芳.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研究[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5 (2) :8~12.

[2]黄殿臣.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研究[J].南京化工大学学报, 2001, 10 (4) :86~88.

[3]钟强.层次分析法 (AHP) 在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中的应用[J].聊城大学学报, 2007, 20 (1) :98~99.

[4]孙振球.医学统计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5]施爱平.浅析大学生素质测评[J].江苏高教, 2001, 5:83~84.

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考试内容和方式僵化, 考试的形式主义非常严重。考试的功能缺失与偏离必然误导教学目的。即教学不是为了培养各种能力, 而是仅为考试服务, 考试就意味着课程的终结。这种考试只能反映出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甚至只是反映了学生的应试能力, 并使学生的这一能力片面膨胀, 其他素质片面缺失[3]。

1.3 重知识轻技能的考试内容误导教学内容

传统的考试重知识轻能力, 由于客观知识便于命题、考核和评定, 所以现在的高职医学教育考试内容多是以概念化、原理化的记忆性知识考核为主,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很少, 实践操作能力考核更少。从某种程度上说, 知识的记忆对于能力的发展是必需的, 但是知识的记忆并不一定导致能力的提升, 而死记硬背却往往导致思考、判断的依赖性, 导致想象力匮乏。片面注重知识的考核会使学生习惯于这种考试模式下的惰性思维, 遮蔽对发展自身能力的关注, 同时也与高职教育教学的特征相违背。片面注重知识的考核将会产生两种负面作用[4]:一是会阻碍高职教学改革, 使教学内容的选择导向以知识传授为主, 忽视能力的培养, 违背高职教育规律;二是会使学生脱离实际生活, 习惯于这种考试模式下的惰性思维, 遮蔽对自身能力的关注, 局限学生的知识和思维结构, 而背离高职教育的实践能力培养目标。

1.4 单一化的考试方法误导教学方法

考试方法主要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 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笔试形式由于其自身的弊端, 不太适合高职医学教育考试。笔试试题内容的抽象性、考生所处的考试环境、心理状态等因素的影响造成考试成绩的偶然性, 这是笔试无法克服的弊病。笔试中记忆力的考核为主角, 而操作能力、分析能力、批判思维能力为边缘角色。所以, 笔试对于学生素质的考查不全面, 考试无法测出学生素质的发展状况。笔试一般客观题较多, 标准性答案使得课程教学与学生的思维走向趋同, 限制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也限制了学生主动求知探索主体性的发挥。

2 考试反拨作用对医学教育考试改革的启示

2.1 考试的价值即正面反拨作用体现在三个层面上

第一层面, 考试成绩的评价性判断作用, 这是考试最直接的, 也是最低层次的价值标准, 它可以较为客观地把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进行档次划分。第二层面, 考试犹如教学和学习的指挥棒, 起着反馈和导向作用, 它促进学生摆脱“学习挫折”, 尽可能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该层面在理论上和取向上要胜过第一层面。第三层面, 也是最高层面, 是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效和作用, 即考试和素质教育的统一。

2.2 发挥考试的整体效能

好的考试要达到第三层面, 即考出学生的长处和优点, 要能够把学生的兴趣、能力、潜质等特征性的东西描述出来, 并予以引导, 鼓励其发展自己的特长, 即马克思所说的“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强化第二层面, 即考试的反馈、导向作用, 发挥评价、激励、教育和发展等本质功能, 从而回归本我, 发挥整体效能。也就是说, 首先学校应采用多元教学评价机制, 将平时的表现成绩与终结考试评定相结合, 扭转单一的终结考试成绩决定教学全局的现状。其次是教师应综合利用形成性、诊断性和终结性评价, 根据考试的结果调整现有的教学策略, 不仅为考生提供一个分数 (第一层面) , 还要通过各种数据给考生知识、能力、特长和潜质的报告 (第二层面) , 最后是考试应确立绝对标准和个体标准, 对学生素质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 明确学生素质的优劣及其潜能所在, 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方向和指南, 从而过渡到第三层面。成人医学考试以及各级卫生职业培训和普通生考查课的考试和备考, 普遍存在着考试范围的条框化和训练及考试容量小、考试时间过剩以及考试的操作行为过于情感化的弊病。此类考试价值难以定论, 这从根本上限制了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2.3 注重考试的实用性

根据教育学家布卢姆的教学思想, 考试应该获取最佳分数, 它对试题的实用性有很高的要求。医学知识的实用性很强, 需要考试价值与考试改革的评估。因此, 医学教育诸多考试体现也应是实用性的, 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显示考试价值, 考试的价值观才会更加明晰。故医学教育考试改革应成为一个热点。目前各医学院校的考试改革多样化展开, 从考试方法上看, 有“教考分离”、“时间限制选择题考试”、“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单纯立卷考试”、避免“选择题考试的‘二次思维’和‘紧迫思维’”等。考试形式突出多样性、针对性、生动性, 不能只限于笔试, 还应采用口试、实验、参与科研、实地调查等多种多样的形式。例如针对护理教育的性质和特点, 应重点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护理技术操作技能, 实施模块式考试, 即理论加技能, 尤其重视对学生护理技能的考核, 如对基础护理中铺床、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等;护理礼仪中的姿态训练、语言交流等达标程度的评价, 这种考试不仅鉴定了学生的护理技能, 考试过程本身也促进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从考试内容上看, 一是考试内容应该能反映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 而不是课堂内容的简单重复;二是制订命题双向细目标, 规划测试知识和能力的题目分配, 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加大非智力因素考核的命题力度, 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综合评估, 通过答案的灵活多样性, 给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创设一种弹性环境, 注重学生的个性, 使具有特殊学习能力和才能的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四是考试不应限制答案, 标新立异,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使考试真正能够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评价。这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考试意志及其意志行为, 激发其学习和考试情感, 追求考试与教学改革的统一。这样获取的考试价值效应也就更大。

参考文献

[1]潘懋元.教育与考试——目的与方法[J].教育与考试, 2007, 1:16.

[2]黄剑平.论语言测试的反拨作用[J].US-China Foreign Language, 2005, 10:47.

[3]陈福军.能力本位观念下高职教育考试模式改革的思考[J].职教论坛, 2005, 11:12~14.

负面反拨作用 篇6

关键词:PRETCO,英语写作,高职英语,反拨作用

一、PRETCO测试及语言测试的反拨作用

高等学校英语应 用能力考 试PRETCO (Practical English Test for Colleges)是根据教育部2000年10月颁布试行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而设立的语言测试系统。该测试面向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分为A和B两个等级,A级为标准要求,B级为过渡要求,目的是考核学生实际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该测试在高职高专院校的语言考核方面占据日益重要的位置,有些院校甚至将其与学生毕业挂钩。因此,该项测试对高职高专院校的英语教学有深远的影响和反拨作用。

对于反拨作用的权威研究,当属Alderson和Wall的反拨假设影响最大。Alderson和Wall的反拨效应研究认为测试会影响教师的教学, 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反拨作用既有正面的反拨,又有反面的反拨,在实践中应避免负面的反拨,实现正面的反拨。 本文基于PRETCO的写作训 练与测试 研究 , 分析PRETCO测试对英语写作教学的正负两个方面的反拨作用 ,从而提出实现正面反拨的建议。

二、PRETCO写作要求

PRETCO测试共设听力理解、语法结构、阅读理解 、翻译和写作五个部分的测试内容,其中写作部分所占分值15分,测试时间25分钟。

《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对于该测试写作部分的要求是“A级:能就一般性题材,在30分钟内写出80~100词的命题作文;能填写和模拟套写简短的英语应用文,如填写表格与单证,套写简历、通知、信函等,词句基本正确,无重大语法错误,格式恰当,表达清楚。B级:能运用所学词汇和语法写出简单的短文;能用英语填写表格,套写便函、简历等,词句基本正确,无重大语法错误,格式基本恰当,表达清楚”。

PRETCO测试对写 作试题的 要求表述 为 :Directions:This part is to test your ability to do practical writing.You are required to write a business letter (a letter of complaint,an e-mail,a wanted Ad.,an application letter) according to the following information given in Chinese.Remember to do the task on the Translation/Composition sheet.

通过上述要求可以看出,写作题目涉及的均是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常用的实用性写作,包括投诉信、商业信函、电子邮件、招聘广告、申请信等形式,说明写作测试的基本原则是实用为主、够用为度。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用技能、使之运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流,培养他们在工作中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三、PRETCO对英语写作教学的反拨作用

作为高职英语教学的重要衡量标准,PRETCO测试受到越来越多高职院校的重视。对于教师而言,该测试的通过率证明其教学水平,也可以推动其教学积极性;对于学生而言,通过考试证明其学习能力和语言水平,也可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对于学校而言,该项测试的通过率则是反映该校英语教、学水平的直接证据。因此,诸多院校将该项测试与教师考核、学生毕业直接挂钩。这样,该项测试对于教与学和学校教学管理的反拨作用便更明显,也更值得关注。

测试中的写作部分往往是学生的短板, 也是最容易被放弃的部分, 这项题目的得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最终得分。因此,本文通过聚焦写作,分析该测试的正负反拨作用,从而有效实现该测是对英语写作教学的正面反拨。

(一 )PRETCO测试对写作 教 学的 负 面 反拨

写作教学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任务中没有专设课时,综合英语课 程教学实 践过程中 的写作是 不受重视 的环节。PRECTCO测试之前 , 学校往往安排一定的时间集中训练 ,但是这样的教学安排,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对于师生的教与学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干扰。

高职英语课程多选用综合英语类教材, 在每个单元的教学板块中,写作占一部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写作教学因为费时、费事、批改量大,往往成为教师不愿耕种的荒地。在集中训练时, 教师会因为短时间内难以大幅度提高学生写作技能而选择较为快捷的方式,教学中出现强烈的应试倾向,那就是为学生提供针对性较强的模板, 而模板的套用既限制了学生的开创性思维,又固化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利于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改进。

于学生而言,写作是语言的输出,是平时英语学习的一种书面检验方式。但是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往往相对薄弱,平时的英语学习中写作又缺乏长期的训练,所以在思想意识上缺乏重视的同时多了一分畏惧。在集中训练时,大量的写作任务接踵而至,各种各样的错误集中出现,面对飘红的写作作业,学生的自信心受到沉重的打击, 导致很多学生在训练和测试时选择放弃写作题目。

(二 )PRETCO测 试对写作 教 学的 正 面 反拨

写作在PRETCO测试中所占分值比重为15分,我校曾有学生在该测试中得分99分, 这说明该生很有可能只在写作部分失分,而客观题则达到满分。这一方面表明该考生的英语水平发展全面、基础牢固、水平较高,另一方面说明写作评分要求并非极其严苛;而很多学生由于放弃了写作部分,直接影响了考生通过考试,这说明了写作教学的重要性。这些均是该测试体现在教学方面的反馈信息,因此,上述各方面的原因大大鼓舞了教师的写作教学积极和责任感。

PRETCO测试中的写作题目 ,均是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用性写作,形式多样,这样有利于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写作教学探索,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PRETCO测试既是对教师教的激励 , 又是对学生学的激励 ,有助于调 动学生的 学习积极 性、明确学 习目标、改 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检验学习效果。写作是语言输入的重要检验方法, 在语言输出时出现的问题即是今后学习中应关注的方面。 因此,参加该项测试有利于学习及时发现学习中的薄弱点、及时查漏补缺。例如,通过几百份学生写作作业的批改发现,多数学生在构建句子的主语和谓语时明显地存在问题。

四、实现PRETCO对写作教学正面反拨的建议

本文通过分析PRETCO测试对写作教学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反拨作用, 认为PERETCO测试符合高职英语教学特点,对高职英语教与学的检验具有权威性,并对其在教学管理、教、学三个方面具备正面和负面的反拨作用。在高职英语写作教学实践中,应避免负面反拨,努力实现正面反拨。

在高职英语写作教学实践中, 首先考试相关部门应在下发考试大纲的同时, 将该测试试卷的分值分配及具体评价标准分发到各校相关部门, 使得管理部门和教师对该测试具备更充分的了解和掌握。在学校教学管理方面,应尽量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避免分级分层集中训练,贯彻高职英语教育实用为主的原则,避免将该测试变成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同时避免将其称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和专业水平的标尺。

其次,应高度重视写作教学,即使在日常教学中,写作也是对每个单元英语教与学的最好检验方式, 并且较全面地设计各个方面,既能有实用性的写作,又能有学术性的写作,满足各个水平的学生的不同需求。

再次,将写作教学融入日常教学中,长期训练,可以有效避免教与学过程中的应试倾向, 有利于教师制订长期的教学计划,也有利于学生克服畏惧心理。循序渐进的教学,可以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认真批改学生的写作作业, 从而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发现学生在写作方面存在的问题, 有机会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负面反拨作用】推荐阅读:

负面报道10-14

负面事件10-17

负面影响05-10

负面功能05-13

正面负面05-17

负面舆情09-05

负面价值09-08

网络负面09-27

负面网络口碑07-14

负面心理压力05-30

上一篇:闯红灯现象下一篇:培训工作主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