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影响效应

2024-11-10

经济影响效应(精选12篇)

经济影响效应 篇1

前言:无论是在历史还是在现实中, 会计工作都为促进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正因如此, 为了进一步促进会计的经济效益发挥其最大作用, 我们就必须加深对会计经济效益的了解。以下笔者即结合个人多年从事会计工作的实践经验, 从会计经济效益的主要体现入手并对影响会计经济效益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 提出促进会计经济效应有效发挥的几点个人建议, 也希望通过本文笔者的粗浅阐述为广大同行做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一、会计经济效益在历史与现代的主要体现

可以说, 无论是在历史活动中, 还是在现代社会中, 会计始终都发挥着重要的经济效应, 并体现在经济活动之中。尤其是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其重要性也越加凸显出来。

第一, 在历史活动中会计经济效应的体现。从最初人类进行数据计算就体现了会计活动的相关内容, 且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会计的计算方式也在不断的改进与完善。尤其是自古代珠算开始, 利用珠算进行数据的统计与计算, 恰恰有效提高了人们在数据运算上的速度与准确性, 其正是会计工作的重要体现。而西方工业革命以后, 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又给会计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改变, 也给我国的传统封建制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由传统的单式薄记账转变为复试记账, 为企业的发展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与此同时在这一段时期内, 我国的工业化水平也在迅猛发展, 其经济生产总值飞速提高, 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可以说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会计事业早已进入到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全新时期, 很多会计工作在历史中的重要意义, 在新时期内都得到了有效的延续。

第二, 在现代社会中会计经济效应的体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现代化社会中会计与企业、事业单位、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更为紧密, 因此, 会计工作的重要性也在日益提高。尤其是在很多跨国企业中会计工作的经济效应更是得到了圆满的体现。 这是因为许多跨国公司其所拥有的产业规模巨大且在所处的某个行业中具有绝对的代表性, 因此跨国公司的经济效益总额也是十分庞大的, 势必就会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 所以, 往往跨国企业也对会计工作有着很高的要求。正因如此, 加强对会计工作制度、会计工作模式、会计工作方式的创新与完善始终是人们关注的重点。此外, 我国的会计事务所也正面临着十分激烈的市场竞争, 虽然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正在不断扩大, 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多, 但是与发达国家的会计事务所相比在综合技能上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时, 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也较为严重, 因此更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 不断的完善会计工作制度, 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进而为各项决策的提供更为准确的参考与依据, 使会计呈现出最大的经济效应。

二、影响会计经济效益有效发挥的制约因素

清楚的了解与掌握会计的经济效应对推动会计工作的有效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通过上文笔者的分析, 我们能够清楚的看到, 会计工作早已渗透到人类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之中。因此, 为了进一步促进会计经济效应得以有效发挥, 就必须清楚的了解影响会计经济效应有效发挥的制约因素, 并对其进行深入的剖析以求得完善的解决策略。

第一, 缺乏通用的会计语言。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 目前我国的会计语言通用性极为不强, 尚无法在全国范围内得以有效实施。尤其是在不同地区的会计语言其在表达、具体含义等诸多方面还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 不仅严重影响到会计工作效率的稳步提升, 也进一步加重了不同地区会计人员相互之间的业务工作量, 拖缓了整个会计工作的实际进度。此外, 我国的会计语言虽然在不断向着国际会计语言标准靠拢, 但是仍与国际会计语言准则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这些都给会计工作的有效开展, 发挥其最佳会计经济效应带来了巨大的不利影响。

第二, 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偏低。在会计实际工作中往往存在着弄虚作假的情况, 以至于相关的会计信息准确性偏低, 不仅影响到会计工作效率的有效提高, 也直接影响会计经济效应的有效发挥。 尤其是一些会计人员的职业技能低下, 综合素质不高, 在实际会计工作中常常会因为人为失误而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 且缺乏完善的会计监督管理机制, 以至于即便会计信息失真也无法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而奖惩机制的不完善不仅难以调动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也制约了会计工作的有效开展, 直接影响到了会计经济效应的有效发挥。

第三, 会计信息缺乏足够的透明度。可以说目前我国的会计信息普遍存在透明度不高的问题, 尤其是受到传统封闭思想认识的影响, 不愿意对会计信息进行有效的披露且缺乏对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要认识, 致使会计信息的使用人难以拥有足够的知情权。而这就导致了会计信息使用者在会计管理与财务工作决策上缺乏足够的会计信息资料, 不仅难以有效提高会计的实际工作水平, 也无法给管理者与决策者提供有效的参考与帮助。

第四, 缺乏完善的会计工作制度。完善的会计工作制度对促进会计工作的有效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虽然近些年来, 我国企业都普遍加强了对会计工作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但是绝大多数企业的会计工作制度仍不健全, 且在实际应用中缺乏实用性, 难以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因此, 也难以对会计人员的实际工作进行规范, 对会计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 进而致使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屡屡发生, 严重影响会计经济效应的有效发挥。

三、促进会计经济效应有效发挥的几点个人建议

通过上文笔者对制约会计经济效应有效发挥因素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 目前我国在会计工作上仍存在着许多问题。而要想进一步促进会计经济效应的有效发挥则必须要结合会计的日常工作需求, 对会计工作进行必要的改进与完善。

第一, 进一步提高我国会计语言的通用性。会计语言是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进行交流、沟通的重要基础。也正因如此, 进一步提高会计工作语言的通用性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应该在全国范围内对会计语言标准进行设定, 使其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一致性, 进而使得不同地区的会计工作者能够在同一平台上更好的交流、互动, 而这样不仅有利于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提高会计工作效率, 也能够进一步促进会计经济效应的有效发挥。尤其是在我国会计语言的制定上还应该尽可能的向国际会计语言靠拢, 进一步拉近我国会计语言与国际会计语言之间的步伐, 在便利国际会计人员交流、互动的同时, 也进一步促进我国会计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第二, 进一步提高我国会计信息的准确度。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能够为经济决策者提供有效的参考与依据, 对整个经济活动而言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也正因如此, 进一步提高我国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则早已成为促进会计信息发挥其最佳作用的重要基础。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应该加强对会计管理制度的完善, 利用会计管理制度规范会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做好会计监督、管理工作, 进一步加强对会计信息的监控与核对, 进而避免弄虚作假现象的发生。 同时, 进一步完善会计人员的奖惩机制, 充分调动会计工作人员的自我监督与相互督促的意识。并定期对会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培训, 严格遵循会计标准规范会计人员的各项会计工作。

第三, 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有效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不仅能够帮助企业发挥自有资源的最佳配置能力, 让会计信息被所有使用者清楚的掌握与采纳, 节约会计交易费用, 还有利于增强会计经济效应的发挥, 为会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因此, 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应该不断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 并且帮助管理人员树立正确的会计信息披露认识。

第四, 进一步提高会计制度的科学性与实用性。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应该始终以科学性与实用性为会计制度建设的指导原则, 制定符合要求的会计制度, 从而规范会计工作流程, 明确会计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增强企业风险抵抗能力的同时, 为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奠定基础, 并为经济决策提供有效的参考和依据。

四、结束语:

可以说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 会计始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不仅能够直接反映出经济效益的高低, 更为经济决策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与依据, 进一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更应该采取有效的对策,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完善各项会计制度, 使会计工作发挥出最佳的参考与启示作用, 进而让会计经济效应得以有效发挥。

摘要:近些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 会计的重要性也越发凸显出来, 其经济效应也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合理把握会计经济效应不仅能够加深人们对会计工作的认识, 还能够进一步完善会计的相关制度, 促进会计作用的最大化发挥。因此, 加强对会计经济效应的分析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笔者即结合个人多年从事会计工作的实践工作经验, 对会计的经济效应进行分析, 以供参考。

关键词:会计工作,会计经济效应,会计信息,制约因素

参考文献

[1]张媛媛.分析会计的经济效应[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 (08)

[2]张新宏.论会计的经济效应[J].现代经济信息.2015 (05)

[3]黄潇.关于会计的经济效应的研究探讨[J].现代商业.2015 (07)

[4]叶倩.浅议会计的经济效应[J].全国商情 (经济理论研究) .2014 (Z1)

[5]谢志华.论会计的经济效应[J].会计研究.2014 (06)

经济影响效应 篇2

病人使用药物后,有无效果,疗效多大,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与心理因素有关的列举如下:

1.文化因素 病人的求医行为、选择药物的习惯与偏见、对用药的民间传说、舆论和宣传、病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情况等因素都能影响药物的心理效应。例如:城市居民一般推崇现代医学,喜欢用西药;而农村居民,多首先去找中医或民间医,服用中药或单方草药。一般在治疗无效时,才去找西医。也有一部分人,始终只相信中医或西医。

2.疾病的性质 一般来说,凡是感染、代谢、内分泌紊乱和营养不良疾病,应进行抗感染、纠正代谢及内分泌的异常机能活动、补充营养,以使用调整生理功能的药物为主。而心因性疾病、心身疾病,或虽为器质性疾病,但其症状中有心理因素色彩明显的心因性症状夹杂其中者,在使用药物时,要充分发挥药物的心理效应。此外,还应注意的一个规律是:应用治疗症状的药物,如止痛药、催眠药、助消化药、镇咳药等,较易产生心理效应。而消除病因的药物,如抗生素、解毒剂,则以产生生理效应为主。

3.个体特征 如气质、人格特点、年龄等因素,也会影响药物的心理效应。动物实验证明,强而不可抑制的兴奋型实验动物,其所需药物的剂量要大于弱而抑制型动物的8倍,才能产生药物的生理心理效应。具有癔病人格特征的病人,由于暗示性强,极易接受药物心理效应。儿 1 童也容易出现心理效应;老人产生药物的生理心理效应所需剂量仅为成人的1/3。老人出现心理效应的机会较少,但对不少药物的生理反应敏感,在一般剂量下即可引起意识恍惚或谵妄。

4.药物的制备、剂型和包装 医务人员应当交流并把病人对药物选择的信息(如剂量、包装、价格等)提供给药厂或商人。成都军区军医学校调查了8所部队医院中1,016名内科住院病人的心理需求问题,结果发现,对药物颜色的选择,以喜欢白色的最多(41.6%),其它依次为:浅黄色(23.2%)、浅红灯色(17.2%)、浅绿色(11.7%)、棕色(2.3%)、黑色(2.2%)、紫色(1.8%)。看来,病人喜欢色淡鲜明的药片,不喜欢深色者。对药物的味道,最喜欢甜味(40.9%),其它依次为:无味(34.5%)、香味(12.2%)、酸味(5.6%)、苦味(4.7%)、咸味(1.8%)。对药物剂型的选择,最喜用糖衣片(42.2%),冲剂则锐减为(17.9%),其次依次为:胶囊(15.2%)、普通片剂(13.6%)、丸剂(7.3%)、合剂(2.1%)、散剂(11.3%),对包装的选择,喜欢玻璃瓶者仍较多(35%);喜欢压膜药物的病人也较多(31.4%),因携带轻便,又可防潮;对塑料包装满意者仅有14.8%;无所谓者占10.1%;愿用纸包者最少,仅占8.7%。此外,药物的装璜设计、美工造型、图案、商标,也都会产生药物的心理效应。为了适应病人的求异心理,市场上不断有新药推出。

5.用药心理 医师和病人都喜欢使用作用强、见效快、安全的药物。成都军区军医学校对5所医院的门诊用药进行了调查,共查处方10,090 2 张,发现滥用抗生素、维生素、激素的现象十分严重。究其原因,一是病人要求用,二是医生也往往有一定的投其所好的心理。享受公费医疗的病人,喜欢用新药、进口药、名贵药、多用药、联合用药的心理十分普遍,而经济条件差的农村病人则希望用价廉而有效的药物。

6.用药方法和途径 就服药次数来说,病人倾向于以少为好。因为既可减少麻烦,又能避免遗忘服药。故出现一日一次、一周一次或两周一次的用药方法。用药次数过频、间隔时间太短,易发生副作用、干扰工作和学习、引起病人的不良心理反应。就用药途径来说,在病菌中往往有一种偏见,认为注射比口服好,静脉输液又比肌注好。故而有人伤风感冒也要求注射一针青霉素(只一次)。直肠用药,在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下,病人多因害羞不愿用。吸入法,因对呼吸道粘膜有激惹,也不乐意应用。

热剧,经济效应远非如此! 篇3

日本热播剧《半泽直树》早已落幕,但关注却没有下降,续集、电影版的传言不断流出,“半泽效应”持续发酵。也衍生出很多经济效益,从衍生品到创新应用软件,甚至连取景地都成了观光胜地。

衍生品卖疯了!

《半泽直树》在日本TBS电视台播出后,电视台开发周边商品,推出印有半泽直树名言“加倍奉还”的馒头点心,1盒9个馒头,约50元人民币,第一天就卖光400盒。在结局前,馒头每天卖掉1000盒。TBS电视台介绍“这是加倍奉还热切的思绪,给带来这段佳话的那个人加倍奉还的礼物!”同时推出的手机壳共有3种款式,名片版、台词版和存折版。台词版手机壳上印有半泽直树的经典台词。名片版手机壳根据东京中央银行总行营业第二部次长半泽直树的名片设计。存折版则根据东京中央银行的存折设计而成。三款手机壳适用于iPhone 5、iPhone 4、4S和索尼Xperia A这四种机型。每个210 0日元,BANDAI的网络商店“PREMIUMBANDAI”接受预订。

除了馒头、手机壳,TBS直销店还有印了半泽直树名片的其他造型商品,包括笔记本、档案夹、钥匙圈、笔记本、透明档案夹、T恤……

APP 不落后

《半泽直树》的衍生品大卖,也出现了多款创新应用服务的软件。

与《半泽直树》直接相关的A PP主要有两款:一款主要是提供《半泽直树》的影片观看;另一款则提供日本TBS电视台的详细资讯和半泽直树人物角色的相关资讯,包括播出时间、剧情介绍和剧中商品以及YouTube日剧影片的链接等。

而Facebook上也出现一款“日曜剧场半泽直树”游戏,可以把FB好友当作《半泽直树》剧中的角色来做关系表,一同分享给个人社交网络里的剧迷朋友玩玩,游戏结果相当有趣,完全是博君一笑。

搭载着半泽狂潮,一款名为《加倍奉还!半泽直树》的跑酷游戏在Google Play上架。现实中,我们不敢想不敢做的,现在可以在游戏中实现了!冲吧!半泽!“人若犯我,必然加倍奉还!”

取景地变观光胜地

据日本《产经新闻》网站报道,随着电视剧《半泽直树》的热播,外景拍摄地大阪的商店、餐饮店相继推出“加倍奉还”促销活动。许多游客冲着“半泽直树”而来,当地的商店也因此销售额“倍增”。一家位于道顿堀的章鱼烧店推出“加倍奉还”促销活动,同等价格商品加量一倍。在大阪心斋桥附近的一家商店也推出开业酬宾“在店消费,加倍奉还”,只要在店消费便可获得相当于消费金额至少两倍的代金券。如果消费者与剧中主人公“直树”同名,更可以拿到10倍的代金券。据悉大阪道顿堀地区在节假日一天的客流量约为10万人,并且外国游客越来越多。

经济影响效应 篇4

一、内生效应

2012年乃至2013年全年, 内生效应值得企业关注,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虽然放缓, 但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在增强。

2011~2012年连续两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制造业PMI一直下滑, 2012年连续四个月低于50%。但是2011年非制造业PMI始终高于65%, 2012年回落到55%, 2012年12月份回升到57%。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能够达到7.5%或8%之间。这个背后最重要的就是内生效应的变化。非制造业PMI之所以能够保持在55%线以上, 主要是由于电子商务、物流、金融服务、批发零售等服务业, 生产型服务业和为生活服务的一些新型业态发展比较活跃。这说明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在发生“静悄悄”的革命, 企业的供应链整合, 企业的产业分工、布局, 产业组织的重组、利润分布点的分配调整都在发生变化。这些内生动力的变化是一个重要指数。

2013年产业转移带来的地区重新分布。2012年, 上海、广州、深圳及江浙等地, 出口利税下滑非常明显, 但中西部包括河南、湖南、四川的工业增加值出口利税都在70%、80%的翻番, 盈利增长点在向中西部转移。我不认为这是坏事, 因为主要是附加值低的产品出口下降, 在深圳, 华为、中兴这样产业出口比重非常稳定。传统产业进行淘汰、转移, 这就是中国在发生“静悄悄”的革命。近两年企业结构、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区域内的产业布局发生变化, 中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是看内生效应, 这个内生效应就是结构转换的动力、技术创新的动力、管理创新、劳动者素质提高的动力、政府服务效应的提高。未来中国经济增速放缓, 但是内生动力在发生变化, 这种深刻而长远的影响才值得企业关注。

内生效应如果能够稳步壮大,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能够相对稳定。即使放慢也不要紧, 在放慢的过程中淘汰落后, 才能真正产业重组, 有人抨击不靠投资和出口拉动, 我认为如果投资和出口符合内生效应, 符合国家转型的方向, 企业当然应该鼓励发展。内生动力强劲的经济增长能保证我国基本经济增长速度至少能达到7%。

二、基数效应

基数效应虽然是统计效应, 但是反应出经济增长趋势性的变化, 即环比。2012年第四季度的GDP季度环比比三季度提高了0.2个百分点, 区别于同比, 其表示经济趋势性的增长是上扬还是下滑。

根据景气指数、先行指数我们可以看出, 2012年6月中国经济已经触底反弹, 回升迹象越来越多, 经济时钟从下滑、低谷、复苏、高涨这样的表现很清楚。再看39个工业行业总体景气指数, 现在反弹比重的增加越来越多。中国经济虽放慢, 但对企业来讲要看背后增长动力的变化、结构的变化、是不是符合转型的方向。

三、外部输入的通胀效应

2013年的通胀水平肯定比2012年高, 2012年低于3%, 2013年会超过3%。因此今年企业的发展速度会快于去年, 通胀水平高于去年, 这为今年宏观调控取得新的平衡带来了挑战。众所周知, 美国、日本、欧盟这些发达经济体都在不断的推出货币宽松政策。从M1、M2来看已经不够, 即使央行把闸门关死也有国际上的货币往里冲, 因此中国通胀仅仅考虑国内远远不够, 这就是外部输入通胀效应, 也会影响2013年的经济宏观走势。

在通胀高企的情况下, 外部输入通胀加大, 企业需要消化2009年、2010年连续投放的4万亿投资, 对于配套的贷款也要消化, 因此2013年国内的通胀压力一定会显现。从货币宽松、信贷宽松角度来说, 企业经营环境不会像去年那么紧。

四、换届效应

每一个领导换届年经济增长数据都是高峰值, 2013年也一定会是一个峰值面。因此, 2013年中国经济必定会增长。

五、小结

这四种效应影响2013年的走势, 是企业的政策把握。企业要鼓励内生效应的巩固和壮大, 这是经济增长的健康力量、不断壮大的力量, 这部分力量越大, 经济增长速度越会稳稳的提升。对于基数效应, 企业要关注的不是今年一个季度与去年同期对比, 而是要看本月本季度和上月上季度的环比, 这样对政策微调预调会有预见性。输入的通胀效应就是要对国内国际的环境有一个总体的把握, 为我国国内的发展、国内的企业经营环境营造一个比较稳定的态势, 不要一下高企、一下收紧。对于换届效应就是要通过改革, 用市场的办法为各类企业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 使经济运行能够反应客观的要求。

因此我认为如果想要判断经济走势, 就要分析哪些是影响经济最主要的因素。我认为这四个方面的效应是影响2013年走势的主要效应。对于2014年来讲, 换届效应可能就会淡化, 企业就要关注别的因素和效应, 而对于2013年来讲, 换届效应是非常重要的。

经济影响效应 篇5

国债销售形势的持续下滑固然有国债产品收益定价、金融市场化程度提高及投资渠道多元化等市场性因素的影响,但就作为国债销售主体的商业银行而言,国债销售利益分配机制才是影响国债销售主体销售国债积极性的主要因素。在政策环境和市场化程度不断成熟的条件下,唯有通过畅通国债销售利益分配机制来缓解目前国债销售过程中遭受非市场因素带来的冷落现象,才能真正达到国债发行成本最小化和发行方式最优化的目标。

1.国债销售总量与销售主体手续费收入不相匹配

从以来的数次国债发行中,均将国债发行和兑付手续费合二为一,两者的手续费确定为7%,这部分手续费是商业银行承担国债销售任务的主要推动力。在商业银行致力于改变存贷差为主要利润来源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利润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其中间业务收入,国债发行、兑付手续费也是商业银行获取中间利润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国债销售利益分配机制设计并未对商业银行扩大国债销售总量带来积极推动作用,反而出现了国债销售总量与银行实际收益成反比的不利局面。

从抚州市各家商业银行20一上半年国债销售的情况分析(见图2),工商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及农业银行年以来分别销售国债3797.00万元、1451.34万元、1340.00万元、776万元及600万元,在各家商业银行除去销售宣传、纸张、人工等费用后,上述5家国债承销机构每销售1万元国债得到的收益分别为67.26元、62.2元、65.76元、65.66元和66.87元。不难看出,图表上并没反映销售总额越多收益越高的态势,究其原因在于各家商业银行销售环境、系统改造、网点布局、人员培训、销售对象等条件不同,导致国债销售成本客观上存在较大差异,但财政部则是将各类国债销售主体的手续费统一核定为7%,这样势必会动摇国债销售主体的销售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对下一轮国债销售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

2.国债销售与个人酬金间未形成有效激励机制

抚州市现有的5家国债承销机构对国债销售采取的是差异化管理措施,工商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中国银行采取地市分行额度管理形式,对于未完成营销任务的国债销售机构,其未销售部分由各地市分行以自有资金出资承销。建设银行和农业银行则实行省分行统一管理销售额度,地市分行不承担具体国债营销任务,对于未销售的部分国债由省分行统一出资承销。上述两种管理措施直接导致营销人员的国债销售收入差异明显。如采取地市分行承销模式的工商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中国银行每销售1万元国债,营销人员分别可获得营销收益为8.25元、6.22元和3.81元,而这3家承销机构国债销售额与个人酬金完全呈现出逆向态势。采取省分行统一承销模式的建设银行和农业银行不给营销人员支付个人营销酬金,这也是2家承销机构国债销售量排名靠后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债销售激励机制未有效与个人酬金挂钩,使营销人员对国债营销不积极,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会直接影响后续国债的销售,因而,固化了国债销售额与个人酬金的反比趋势,增加了影响国债发行的非市场性因素。

3.国债与其他理财产品的营销收益存在较大差异

福利替代效应问题及其影响 篇6

摘要:俄罗斯一直是我国主要的原木进口国,我国对俄原木具有较强的依赖性。俄提高原木关税的宣布产生了相关的效应,这将对我国木材贸易产生影响。从实际现状入手,以经济学均衡理论为基础,将国际贸易中出口国与进口国的均衡情况结合起来,从经济学和实证分析两个角度提出和探讨了国际贸易中福利替代效应问题及其影响。

关键词:原木贸易;均衡理论;实证分析;福利替换效应;关税;俄罗斯

中图分类号:F7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165(2009)02-O079-05

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对木材的需求不断增长,而国内木材的供需缺口使我国每年要从国外进口大量原木。一直以来,俄罗斯是我国主要的原木进口国,我国对俄原木具有较强的依赖性。而俄于2007年2月宣布逐步提高原木出口关税并于2009年达到80%,这将对我国的木材贸易造成一定影响。本文以经济学均衡理论为基础,将国际贸易中出口国与进口国的均衡情况结合起来,从经济学和实证分析两个角度探讨双方的福利替换效应及对我国的影响。

一、相关资料与情况的分析

(一)我国从俄进口原木数量逐年上升、依赖程度不断提高

中国原木的进口自1997年以来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趋势,原木已成为我国最主要的进口大宗商品之一。自1997年中俄原木贸易以来,我国进口俄原木的数量迅速攀升(除2003年略有下降外),2007年达到2539万m3。(图1)。

中俄原木贸易以来,俄一直是我国第一大原木供给国。1997~2007年,在我国进口木材总量中,俄木材的份额由21.27%上升到68.45%,2007年我国从俄进口的原木是1997年的26.75倍,总量增加了2444.1万m3。(图1)。

我国从1999年1月1日起国家取消了原木和锯材的进口关税,此外,还规定了边境小额贸易实行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按法定税率减半征收的政策,这些鼓励木材进口的政策与措施,极大地刺激了俄原木进口贸易,使得俄木材进口从1999年的430.5万m3。迅速上升到2007年的2539万m3。由图1不难看出,无论是从量还是比例方面,我国对俄原木依赖性逐年增强。

与此相对应,由于保护生态环境的呼声日益增强,许多传统的木材出口国如东南亚、非洲、南美洲等一些国家出于对本国森林资源保护以及促进本国木材加工业发展的考虑相继出台了限制出口原木的政策,这使我国必须更加依赖俄原木出口。

(二)我国进口俄原木的价格呈上升趋势

中国进口俄原木价格依涨幅程度不同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0~2003年,由61.88美元/m3上涨到67.45美元/mm3,涨幅为9%,年均涨幅3%。第二阶段为2003—2006年,由67.45美元/mm3上涨到90.13美元/mm3,涨幅为33%,年均涨幅11%,呈现出加速上涨的趋势(图2)。

(三)俄提高原木出口关税的措施分析

俄政府于2007年2月宣布提高未来2年的原木出口关税,具体税收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看出,从2007年1月到2008年4月各种原木的出口关税提升并不明显,但是到2009年1月,所有原木的出口关税和最低数额都将飞速飙升,最明显的就是针叶原木和杨木,分别提高了55和70个百分点。各种原木的最低数额普遍提高了一到两倍,而杨木的最低数额从5欧元/mm3飞速增长到50欧元/mm3,提高了整整9倍。

(四)俄提高原木出口关税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俄木材采伐量与贸易量在不断提高,但俄森林资源的优势没能为本国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根据国际贸易理论,这就是所谓的“贸易大国的贫困化增长”。现代国际贸易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应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中,通过政府干预使本国最大限度地获取贸易利益,即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所追求的不应仅是正常利润,更应追求通过控制市场销量或市场价格来获取最大限度的垄断利润或超额利润。据此,本文分析,出于改善出口贸易效益和提高国民福利、大力发展本国木材深加工业的目的,俄宣布了未来几年内逐步提高俄罗斯原木出口关税。

二、基于均衡理论的俄原木出口关税福利替换效应分析

在经济理论分析中,均衡理论被经常使用,因此,经济学理论也被称为“均衡学理论”。但通常的理论研究中均衡理论分析是单一的,本研究以经济学均衡理论为基础,将国际贸易中出口国与进口国的均衡情况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双方的福利替换效应。

俄分阶段提高原木出口关税的政策不仅可以促进俄木材加工业的发展,而且可以改善本国的利得。下面我们从均衡模型出发,利用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等理论对俄提高原木出口关税的福利替换效应进行分析。

如果一个国家不能通过改变其进口或出口的数量来影响贸易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价格,我们就把这个国家看作为“小国”。这样,一个进口小国面临的就是一条完全有弹性的(水平的)进口供给曲线;而一个出口小国面临的就是一条完全有弹性的出口需求曲线。如果一个国家能通过改变贸易商品的贸易量来影响该商品世界市场的价格,我们就把这个国家看作为“大国”。俄罗斯作为世界森林资源最丰富的国家,近几年其年出口原木数量都占世界原木出口量的35%以上,其关税政策的实施已经使世界原木价格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上涨,所以我们可以认为俄是一个原木出口大国。

出口关税最基本的效应就是使贸易商品的出口价格与进口国价格之间出现一个差额。俄提高原木出口关税,其直接效应是使进口国原木价格提高,价格提高会使进口需求减少,从而在俄罗斯本国造成需求减少、木材价格降低。显然,在大国模型中,进口国原木价格的上涨要低于关税幅度,两国价格的差额恰好等于原木出口关税。我们通过图3探讨俄征收原木出口关税后的均衡问题。

对于进口国来讲,由于价格上升,导致消费者需求从D1下降至D2,供给从S1上升至S2。因此,进口从D1-S1,下降至D2-S2。同时,俄罗斯的生产由于国内价格下跌从S1。减少至S2,而需求从D1增加至D2,从而使出口由S1-D1减少至S2-D2

由于价格上升,进口国的福利必然减少,我们从图3可以看见,进口国的生产商因价格上升而得益,生产者剩余增加部分为。相应消费者剩余减少的部分为n+6+c+d,减去生产者剩余,则进口国的净损失为b+c+d。

对于出口国来说,由于价格下降,消费者剩余增加为e,生产者剩余减少为f+g+h+e,两者相加后损失为,+g+^,但是俄罗斯政府因为征收出口关税增加了收入,增加部分等于g+i这两块的面积,也就是(Pr—PT)×(s2-D。),它在弥补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损失后,还存在净收益i-(g+h)。但由于俄罗斯原木提高后,国际市场的原木价格提升了许多,所以i-(g+h)>0,因此俄罗斯的总收益增加,而i比(g+h)多出的部分不是由本国产生,而是其原木进口国损失的部分转移至俄罗斯,造成了其收益的增加。

所以俄罗斯征收木材出口关税会给本国带来的收益,但是这种收益是由原木进口国(包括中国)的损失部分产生的,在这个模型中,出口国(俄罗斯)福利的增加导致了进口国(中国)福利的减少,从而形成了福利替换效应。

三、基于实证研究的俄原木关税现实影响效应分析

(一)对我国原木进口成本的影响

中国和俄罗斯进行木材贸易有陆路口岸也有水路口岸,以陆路口岸为主要方式,但较大的口岸并不多,满洲里是俄木材贸易中最重要的口岸。对2000—2006年满洲里进口俄原木与全国进口俄原木进行了比较,见表2。

由表2不难看出,满洲里口岸进口俄罗斯原木的数量逐年上升,并且在全国从俄进口原木中所占的比例也一直维持在30%~40%,是全国进口俄罗斯原木的最重要口岸,所以满洲里口岸在俄罗斯提高原木出口关税后的成本变化也能很好的反映全国的变化情况。

2007年前8个月,满洲里关区进口俄产原木量7831.8万m3、贸易值7.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8.6%和38.4%。我们可以计算出这8个月的俄进口原木的平均价格为99 593.96(美元/万m。),由于2007年前8个月进口量和贸易值同比2006年前8个月分别增长了18.6%和38.4%,由此可计算出2006年前8个月的进口量和贸易值为6603.54(万m3)和5.64(亿美元)。那么两年之间前8个月的成本差即为:7.8-5,64=2.16(亿美元),再由满洲里口岸占全国原木进口原木40.39%可粗略计算出全国2007年和2006年前8个月进口同样多木材的成本差为:2.16/40.39%=5.35(亿美元)。

(二)对我国木材进口结构的影响

2007年下半年由于俄罗斯提高原木出口关税,原木进口速度呈现季度放缓态势,板材进口增长幅度较大,表明我国进口俄罗斯木材已经受到了俄罗斯政策调整的影响,我国进口俄木材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三)对我国原木进口地理方向的影响

我国2007年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木占全部原木进口的比例从2006年70%下降到68.45%。而到了2008年,俄罗斯原木的进口更是体现出逐渐下滑的趋势,我们看一下以下几方面情况:

第一,2008年前2个月,满洲里铁路口岸进口木材161.7万m3,同比下降28.8%,而到了4月份满洲里口岸俄产木材进口90.1万m3,同比下降25.8%。

第二,2008年1至3月份,宁波口岸累计进口俄罗斯原木3.023万m3,价值333.34万美元,相比2007年的5.456万m1、424.865万美元,分别减少了44.53%和21.54%。

以上都是我国进口俄罗斯木材的大港口,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但我国的原木缺口依旧巨大,寻找其他的原木出口国家是个切实可行的办法。我国一些木材进口企业单位已经能够开始把注意力逐渐转移到非洲、美洲、大洋洲一些地区的国家,近年来,在我国进口原木前十名的行列里,就有来自这些地区的国家像新西兰等(表3)。

从表3我们发现随着俄提高原木出口关税,我国加大了对非洲、大洋洲国家原木的进口。综上所述,虽然在很长一段的时间内,俄罗斯仍旧是我国原木进口的第一来源国,但是我国可以开拓其他国家的原木资源,特别是非洲、大洋洲以及东南亚各国。

四、结论

本研究在经济学均衡理论基础上,将国际贸易中出口国与进口国的均衡情况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重点探讨了双方的福利替换效应,提出了一个直观简明的复合分析方法,同时利用实证分析方法从不同方面进一步验证了理论分析结果。

经济影响效应 篇7

各个国家的货币根据其地位来划分可以分为3种:贸易货币、国际性货币以及主要储备货币。贸易货币是指该货币可以作为国际贸易中的结算货币。这要求其经常账户是完全开放的。目前人民币就是一种贸易货币。国际性货币是指在世界经济金融体系当中被普遍接受、广泛使用的可兑换货币。国际性货币应当具有3个特征:可兑换性、价值的相对稳定性和普遍接受性。国际性货币的这种特征要求该国的资本和金融账户也是开放的。目前日元就是一种典型的国际性货币。而由于资本和金融账户尚未完全移除管制,人民币虽然币值稳定,但却不能自由兑换。因此人民币还不是国际性货币。主要储备货币是指被多国政府或机构大量持有,作为外汇储备的货币。在国际市场上进行如石油、黄金等商品的贸易时,也常使用储备货币来计价。历史上英镑曾经承担过主要储备货币地位的职责。而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英美实力的此消彼长和布林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美元就抢走了英镑的主要储备货币地位并一直持续到现在。主要储备货币除了要求该国有超强的经济实力之外,该国的央行应当具有独立性以及被认可的制约制度保证货币的稳定性,从而获得其他国家对该货币的认可。目前除了美元之外,欧元也承担了一定的储备货币职责。

美国享受了美元作为主要储备货币的好处有:(1)美国可以向境外居民征收铸币税和通货膨胀税。利用美元的地位,美国可以开动印钞机发行更多美元来向其他国家购买商品和服务。其他国家,主要是亚洲发展中国家和石油出口国出口了大量的商品换回了美元外汇储备以及美元债权。但是美元的大量增发,使得这些巨额的美元外汇储备和美元债权伴随着剧烈的贬值。王铁锋(2010)测算,如果美国通胀年率达到6%,那么只需要经过4年,美国的国债余额/GDP比值就可以下降20%。(2)国际市场上对于储备货币有较高的需求。这样美国就能以较低的利率进行进口,所以美国的国债收益率都是较低的。

2 全球经济失衡与危机

美元在目前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领导、支配和优势地位。美元的主导地位导致了两个矛盾:(1)美国要想维持美元的国际地位,需要为其他各国提供商品销售场所,保持国际收支逆差,从而为国际货币体系提供美元流动性。但是美国持续的国际收支逆差将会导致全球的经济失衡,对美元的信心削弱以及美国的收支危机,从而引起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地位的衰落。(2)美国本国的经济是美国货币政策服务的主要目标之一,而美元又是一种全球货币,足以影响全球经济。当这两者不一致时,美国必定会选择前者,从而对其他国家经济造成影响。美国利用其美元的主要储备货币地位以及强大的金融体系,在全球范围内透支信用,借贷消费。这种以美国为中心的“借贷消费”通过全球金融体系放大成全球的货币扩张,从而带动了全球的经济发展。Dooly & Garber(2003)将这种体系称为“新布雷顿森林体系”,认为新兴工业国家为了换取工业部门的规模经济,不惜承担持有低收益美元资产的风险。而新兴的工业国家将会不断涌现,如果中国及其他东亚国家不再继续这种模式,印度、巴西或者是俄罗斯将会做好这种准备。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国家面临着巨额的经常账户盈余,国内流动性过剩。那么完成工业规模化的国家如何平稳退出这个机制,而不至于引起经济波动甚至是经济危机,大量的美元外汇储备以及美国不断积累的债务如何解决?Obstfeld & Rogoff(2004)、Cline(2005)、Chinn & Frankel(2005)认为目前虽然各国仍在普遍的使用美元,但在美国持续性的经常账户严重逆差的情况下,美元能否保证其在国际支付体系的地位值得怀疑。同时认为,这种状况的持续性将不会延续下去,存在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全球经济将进入调整平衡期。由于美国的债务由美元计值,潜在危机爆发的损失将由外方承担,即发展中国家为世界上最富有的美国买单。美元储备制在泡沫形成期为全球提供了过剩的流动性,随之而来的是美国的过度消费,美元的贬值以及美国巨额债务的形成,也为全球经济体系积累了风险。随着风险的爆发,全球经济进入调整平衡期,美国经济通常先于其他经济体复苏,经常账户得到改善,国债余额得到削减,美元持续升值。过去40年的美元走势不断循环着这样的周期,而在每个周期里总有一些国家成为泡沫破灭的受害者。

关于不断爆发的经济危机,Krugman(1979)、Flood & Garber(1984)提出了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认为货币危机的根源是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发生冲突时,政府为了内部均衡而扩张货币政策时,国内资金将流向国外。为了维护固定汇率制度,必将导致资金的持续流出而耗尽外汇储备,在某一临界点导致危机的爆发。Obstfeld(1994)、Esquive & Larrain(1999)发展了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将政府和公众看作是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主体,并引入了博弈论,探讨了在经济基本面没有出现恶化的情况下也有可能爆发经济危机的可能性,认为投机者的行为将使公众丧失信心,从而使得维持固定汇率制的成本过高,导致危机的爆发。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经济学家对于危机理论展开了进一步的探讨。Krugman(1998)认为企业的经营状况、脆弱的金融体系以及腐败的政治是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纵观三代危机理论,都将危机发生的原因归结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状况、金融体系、外汇制度安排、政治腐败以及投机者的攻击。而忽视了美国主导的经济体系失衡是根本原因,美国在危机前的经济货币政策诱导了危机的发生,由美国主导的IMF等国际组织要求其他国家开放资本项目等为危机的发生创造了条件,危机发生后IMF等国际组织迟缓、附带难以实现条件的救援更是加深了危机的影响。

3 欧洲的成功与东亚的困境

对于不断累积国际收支逆差,美国得益于其美元的主导地位、经济优势、政治实力以及强大的金融机构,利用美元币值的变化,甚至是公然向其贸易伙伴施压,以达到延迟支付甚至转移支付的目的。70年代美元与黄金脱钩,美元贬值;80年代《广场协定》的签订与压迫日元升值;这些都是美国延迟和转移支付的最好体现。甚至在1994年墨西哥比索危机以及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美国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受益者。因为对美主要贸易顺差国遭受重大损失,美国债务得以缓解。至于利用美元币值的变化来剥削其他国家,享用其经济发展成果更是常态。各个经济体都试图努力隔阻美国经济政策的这种溢出效应。其中效果最为突出者当属欧洲。美国最为有效的工具即是其占据主要储备货币地位的美元,因此隔阻溢出效应的关键在于如何降低美元对自己经济的影响力。虽然单个欧洲国家仍无法与美国抗衡,整个欧洲在经济发展、金融体系、政治影响力等方面与美国差距最为接近。以德、法为首的欧洲国家联合行动,引入了欧元并成立了欧洲中央银行。虽然欧元区同样受到了次贷危机的影响,并且随后爆发了欧债危机,表明其并未完全隔绝美国经济政策的溢出效应而且欧元区内各个成员国的发展并不平衡。但是欧元区仍然是试图隔绝美国经济政策溢出效应的最为接近成功的尝试。在东亚的情况比欧洲的情况要复杂的多,东亚许多国家都饱受美国经济政策溢出效应的困扰。日本虽然是名义上美国的盟国,但在此问题上受害最深。过去几十年,日本总是试图以盟国的名义直接与美国谈判解决此问题。但是,最近日本也越来越意识到美国最关心的是自己的利益。东南亚国家在1998年金融危机当中受到重创,在此之后,一直在试图避免类似的事情再度发生。中国已成为对美贸易最大顺差国。随之而来的是,中国成为持有美元储备最大、以及购买美国债券最多的国家。如何解决巨额债务以及持续的对中贸易逆差已成为美国国内政策讨论的焦点。目前,中国实行的是软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资本项目在不断开放。经济理论表明,此种制度安排使中国较易受美国经济政策影响。例如,金融危机过后,美国为了防止经济进入持续的衰退,实行了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为市场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由于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大量过剩的美元造成国际市场上流动性泛滥,资产价格上升,通货膨胀抬头。中国亦因为大量的美元流入,增发了大量的基础货币,加大了政策调控的难度。

虽然东亚各国都急迫的想要降低美国经济政策溢出效应的影响,但是在地区合作上进展非常缓慢。日本在这个问题上做出的努力最多,因为其逐渐意识到无法与美国直接谈判解决此问题(格莱姆斯,2010),同样也无法依靠自己的力量单独解决此问题,尽管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元是世界第三被广泛使用的货币。其作为美国盟友的身份让日本在诸多方面依然仰仗美国的支持,因此日本在这个过程当中是否足够的坚定能够顶住压力仍然是个疑问。中国正越来越紧迫的面对这个问题,但是到目前为止,中国仍然是试图独自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这个问题,对日本所推崇“亚元”计划不感兴趣。而问题在于,中国在经济实力、金融系统、货币地位等方面不但与美国相去甚远,就是与近邻日本相比,也显得稍有不足。唯一的优势在于政治地位上,中国不会像日本那样经济政策受到美国所逼迫和左右。综合各方面情况看来,中国现阶段无法彻底解决美国经济政策溢出效应所带来的困扰。不管是由于历史问题、政治、经济,或者是别的方面的考量,中国和日本两个东亚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国家并没有在如何隔阻美国经济政策溢出效应的问题上走到一起,整个东亚地区的合作也就无从谈起。这也是相比欧洲大家庭式的氛围,东亚地区情况更加复杂的原因之一。目前,东亚的地区合作仍然停留在旨在为该地区深陷货币危机的供给提供应急流动性的《清迈协议》,其作用如何仍然有待考量。

4 中国的思考与抉择

中国在过去数年间一直作为“新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的一方,即保持人民币的略微低估,以保证强劲的出口,达到工业部门的迅速增长的目的。为此,不得不忍受经常项目的大量顺差并持有巨额的低收益美元资产。同时,为了避免受到国际冲击的影响,中国对资本和金融账户实施了严格的管制。这个体系使得中国在过去数年间一直保持了较快的经济增长,工业部门迅速完成了规模化,吸收了大量的就业人口。然而,现在这个体系是否有必要继续维持,是否还能继续维持?(1)这个体系虽然带来了工业部门的迅速增长,但是国内人民却只享受了一小部分发展成果。大量的产出支撑了美国的高消费,换回了大量的美元外汇储备。而这些巨额的外汇储备在美国的经济货币政策下却是在不断贬值的。(2)为了保证出口增长,人民币一直有一定程度的低估。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生产所需要的各种资源来自于国内或者国外,包括原材料、人力资源、能源等。由于人民币的低估以及美元推高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中国产品的生产与出口相当于是高价进口了国外资源,低价贱卖了国内资源。(3)中国之所以要实行面向出口的经济类型,快速发展工业部门是为了吸收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但根据最近的情况来分析,各地劳动密集型行业都出现了用工荒,工资水平亦不断上涨。民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交织在一起,说明中国经济工作重心要从提供岗位向提供更好的岗位上转变。这同样也是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要求。(4)目前全球经济的失衡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调整的情况随时可能发生。中国需要早作打算,如何平稳的度过调整期当是重中之重。因此,中国目前有必要调整自己在世界经济秩序中的位置,并且防范在调整过程中由于美国经济政策溢出效应所造成的损失,避免重蹈其他经济体的覆辙。

由于中国目前无法单独依靠自己的实力解决此问题,而整个东亚地区的区域合作更是遥遥无期。因此,中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美国经济政策的溢出效应问题将会如影随形困扰着我们。这就要求我国政策制定者时刻保持警惕,及时出台行之有效的政策,避开可能出现的陷阱。(1)应当逐步调整失衡的局面,在保证汇率稳定的同时,逐步调整到均衡汇率。(2)调整升级产业结构以及收入分配,拉动内需,降低出口占GDP的比重。(3)实施货币政策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国际形势,并及时对冲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造成的影响。在做好国内工作的同时,在国际上充分利用巨额外汇储备,实施外汇储备多元化。如果美国继续贬值美元,我国将大量外汇储备转为欧元或日元,抛售美元。这将大大打击美元的国际地位,势必对美国行为产生一定的约束。同时,面对美国各种施压,我国应当立足国情,避免重蹈日本《广场协定》的覆辙。

摘要:当今全球经济体系失衡的根源在于美元的主要储备货币地位,以及美国依靠美元的地位所进行的经济政策和“新布雷顿森林体系”。由于各种原因,东亚无法像欧洲那样通力合作以隔阻美国经济政策的溢出效应,而中国亦无法依靠自己能力单独解决此问题。因此,中国暴露在美国经济政策溢出效应当中。这就要求我国时刻保持警惕,及时出台行之有效的政策,避开可能出现的陷阱。

民间借贷的经济效应分析 篇8

民间借贷是一种复杂的金融现象,对民间借贷的界定目前在理论界尚无统一的内容,一般认为,民间借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民间借贷是指个人同个人和个人同集体之间的借贷活动,它包括个人之间的借贷和私人钱庄等地下金融组织的借贷活动。广义的民间借贷是指游离于经国家职能机关依法批准设立的金融机构之外的所有以盈利为目的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资金筹集活动,广义的民间借贷又被称为民间金融或民间信用,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不公开的、非正规的金融,它处在国家宏观调控与金融监管之外,不在官方的统计报表中披露,也不受法律保护,它包括民间金融的各种形式和活动。

二、民间借贷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民间借贷在我国普遍存在并且呈现出一种规模扩大化的趋势,是一个客观事实。从民间借贷存在的必然性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民间借贷的大规模存在是与其对经济发展和满足市场需求的作用分不开的。民间借贷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对此,我们应该区别对待,扬长避短。

1、民间借贷对经济的积极影响

第一,民间借贷缓解了资金供求失衡状况,实现了民间资金的优化配置。资金供给不足是地方经济、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民间借贷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资金需求,弥补了正规金融的不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但由于金融结构失衡等原因,我国的金融抑制还比较严重,广大的个体私营经济、中小企业缺少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只能转而依靠民间借贷寻求资金上的支持。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但是,中小企业的成长过程却是困难重重,其中融资难的问题一直是中小企业成长前进中的桎梏。在银根缩紧、从银行主渠道很难获得贷款的情况下,多数企业面临资金危机,于是,民间借贷方式就成为很多企业和个人融资的重要渠道,特别是对于那些不具备向银行申请贷款条件的企业。

第二,民间借贷利率形成机制对利率市场化进程有着积极的意义。民间借贷利率具有因地而异、因人而异、因用途而异、随行就市的特点。如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利率水平较低,欠发达地区利率相对较高,同时,信用度较高的借贷主体其利率较低,获得贷款也相对容易。民间借贷利率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民间闲散资金的供求关系和使用成本,与市场真实利率水平接近,有利于市场均衡利率的形成。

第三,民间借贷的存在,有助于打破金融市场的垄断局面,形成一种竞争氛围,推动正规金融机构的改革创新。民间借贷吸收了大量资金,分流了银行存款,对正规金融机构的经营理念和服务带来一定的挑战,但是,民间借贷同时也有效引入了金融竞争机制,有利于正规金融机构改善经营方式,调整服务手段,加大信贷营销力度,提高自身竞争力。民间借贷作为市场竞争的一个有力参与者,对正规金融机构的替代效应会加大金融机构改革的外在压力,迫使正规金融机构在竞争中对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反思,进行体制创新,实现自身的重组与发展。

2、民间借贷对经济的消极影响

第一,民间借贷的自发性和随意性,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国家的货币政策执行力度,影响国家宏观调控效果。我国民间借贷的存在和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资金从正规金融体系中分流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加大了国家宏观调控的难度。一国的金融总量理论上应该等于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之和,因此资金配置在正规金融和民间借贷之间必然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如果过多的资金流入政府控制之外的民间借贷市场,必然会对正规金融机构造成巨大冲击,并影响到国家对宏观经济和区域经济金融运行状态的准确判断,从而影响国家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造成国家宏观调控能力的减弱。

第二,民间借贷会对正规金融机构造成一定的冲击。民间借贷与正规金融机构之间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民间借贷的利率往往较高,这样就会诱导一部分居民个人的资金流向民间金融机构,从而直接减少了银行资金来源,加剧了金融机构的存款竞争,提高了银行吸收存款的难度。并且,民间借贷在特定条件下间接加剧了正规金融机构信贷资产的风险。比如对于既有银行贷款又有民间金融机构贷款的企业,在偿还贷款时一般会考虑先偿还后者,因为民间借贷利率较高,这就给正规金融机构的正常运营带来不确定性,这显然会对正规金融造成一定的冲击,并削弱金融主渠道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

第三,民间借贷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企业负担,并助长高利贷的存在。一般来说,民间借贷的利率水平比银行同期利率高3—4倍,过高的利率水平,一方面会降低高息负债企业的利润空间,容易使企业在资金使用上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加重企业的财务负担,影响企业日后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民间借贷的长期存在也助长了高利贷的存在,在社会上出现了部分食利阶层,干扰了正常的金融秩序。

三、结束语

民间借贷如同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民间借贷游离于官方金融体制之外,缺乏外部约束,对正规金融机构造成冲击,影响了国家宏观调控效果。但另一方面,民间借贷确实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对民营企业和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民间借贷的双刃性,以法律形式明确其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应有的地位,引导和规范其发展,消除其负面影响,从而更好的推动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摘要:本文以民间借贷为主要研究对象,在阐述民间借贷基本涵义的基础上,讨论了民间借贷的经济效应,认为民间借贷的存在对经济发展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因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民间借贷的双刃性,引导和规范民间借贷的发展。

关键词:民间借贷,民间金融,金融机构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课题组,合理引导规范操作趋利避害——对江西省民间借贷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武汉金融,2004(4)

[2]、林声,民间借贷的发展动因、发展效应与有序引导──以莆田市为例[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8(3)

[3]、马中杰,杨得芳,李玉霖,我国当前民间借贷活跃的原因及发展建议[J],发展,2007(08)

试论品牌的经济效应 篇9

1 品牌概况

据2012年商务部的一项调查:一线品牌在市场中所占的比例虽然微乎其微, 大约4%, 但是带来的收益却是60%强。目前, 世界一线品牌主要被美国、日本、欧洲占据, 大约占3/5, 我国能走出国门的品牌少之又少, 这也是长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位做餐饮的老板曾经发出这样的感慨:“真是中国的悲哀呀!堂堂一个美食大国却没有一个世界性的餐饮企业”。他的话确实应该值得每个中国人尤其是企业家们的深思, 中国人在肯德基、麦当劳消费, 但却基本不索要发票, 据说这个未开发票节约的金额可以让肯德基、麦当劳少交好几十亿元的税, 这几十亿元的税金可以开办几十个高档的大规模的餐饮企业, 可悲的是, 这种现象不仅仅出现在餐饮行业。

1.1 品牌的内涵

“品牌”这个词来源于古斯堪的那维亚语brandr, 意思是“燃烧”, 指的是生产者燃烧印章烙印到产品。最古老的通用品牌是在印度, 吠陀时期 (9000~10000年前) 被称为“Chyawanprash”, 广泛应用于印度和许多其他国家, 以受人尊敬的哲人Chyawan命名。意大利人最早在1200年在纸上使用品牌水印形式。品牌不仅仅是一个易于区分的名称和符号, 更是一个综合的象征, 需要赋予其形象、个性、生命。品牌标志和品牌名称的设计只是建立品牌的第一道工作, 但要真正成为品牌, 还要着手品牌个性、品牌认同、品牌定位、品牌传播、品牌管理等各方面内容的完善。这样, 消费者对品牌的认识, 才会由形式到内容、由感性到理性、完成由未知到理解、购买的转变, 形成品牌忠诚。商标是品牌中的标志和名称部分, 便于消费者识别, 但品牌的内涵远不止于此。

1.1.1 站在消费者的视角看品牌的意义

法国品牌专家卡菲勒说过, 品牌是伴随着消费者的不安全感及对梦想的追求而出现的, 品牌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体现商品本身的质量、价格及通过与企业关联的一些传奇故事而表达的企业文化, 更重要的在于体现商品和消费者之间的特定情感交流。比如说那些喜欢穿耐克鞋的消费者, 他们未必对耐克鞋本身和它的企业有很多关注或了解, 他们或许压根儿对此一点也不敢兴趣, 但是企业通过用乔丹这样的大明星做广告, 达到让消费者“爱屋及乌”的目的, 因为热爱乔丹, 所以也喜爱穿乔丹穿过的鞋子, 通过穿乔丹穿过的鞋子, 他们似乎感觉到自己也生活在成功的光环之中, 离乔丹越来越近, 未来某一天也许也会像乔丹一样功成名就。

1.1.2 站在企业的视角看品牌的意义

可口可乐总裁曾经说过, 即使把可口可乐在全球的工厂全部销毁, 它也会在一夜之间东山再起, 其原因在于品牌作为巨大的无形资产, 其重要性已超过土地、货币等生产要素, 一个成功的品牌就如一个只进不出的账户, 可谓福泽无边。对企业而言, 品牌的作用是巨大的:第一, 从财务角度, 品牌本身就是一种资产, 在资本市场中可以直接换算为价值;第二, 品牌生命周期越长, 核心竞争力越大;第三, 品牌忠诚度越高品牌成功度越大;第四, 通过品牌可以赚取附加利益, 提高利润率。19世纪初, 商品不像现在这样丰富, 同类商品之间差别不大, 可供消费者选择的余地也就不大, 不像现在, 同种的商品可按照质量、科技、生产过程、功能多少、品牌细分成很多小类, 而且, 那个时候消费者生活水平相对较低, 对商品除了关注其使用价值外, 没有更多的诉求。所以当时, 消费者最喜欢购买的就是价格低的产品, 后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商品的进一步细分, 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购买质量高的商品, 但是, 随着商品的同质化, 品牌的观念逐渐深入消费者内心, 购买商品的目的不再仅仅满足于商品的使用价值、甚至质量, 更多的则体现了消费者的一种精神诉求和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总之, 未来的世界, 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品牌的竞争, 谁的品牌“响”, 谁就是赢家。

1.2 商品的多样化、同质化和市场失灵决定了品牌的诞生

所谓市场失灵主要指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市场失灵。所谓信息不对称, 是指在某一经济关系中部分参与者拥有另一些参与者所不拥有的信息, 这样在决策中拥有“私人信息”或“独有信息”的一方更具有信息优势, 能在交易中占有更多的主动权;而另一方由于对对方所具有的优势或所处的环境不甚了解而处于劣势。在市场失灵情况下, 商品市场上会出现逆选择问题。逆选择是信息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 又称为“柠檬”现象 (柠檬在美国俚语中有次品的意思) , 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中, 只有卖方了解自己要出售的商品的质量, 而买方却不了解。如果在信息完全对称的市场中, 优质品和劣质品可以有各自的需求和供给曲线, 各自的成交价格也可以明显区分。但此时, 市场中的优质品和劣质品混合在了一起, 供给曲线没有发生变化, 但需求曲线叠加到了一起, 这时的成交价格介于原来的优质品和劣质品成交价格之间。那么, 拥有劣质品的卖方就出售了他们的商品, 而拥有优质品的卖方就不愿意出售。这样随着交易的不断发生, 更多的劣质品涌入市场, 而买方也逐渐认为市场上所有的商品都是劣质品, 他们的需求曲线继续下降, 市场成交价也停留在原来的劣质品的成交价格上。拥有优质品的卖方逐渐退出了市场, 造成了劣质品驱逐优质品的情况, 这就是市场的逆选择。某汽车行业2011年度调查结果显示, 高端市场是品牌溢价最大化的细分市场, 同样是奥迪A6这款车, 如果换成奔驰品牌, 用户认其价格可以上调7.6万元。单车7.6万元的价差, 完全来自品牌的净收益, 是个惊人的数字。

2 品牌的经济效应

2.1 站在买方视角评估品牌与非品牌产品

2.1.1 供给与需求分析

两种外表、功能十分相似的产品, 因为品牌不一样, 被消费者接受的程度也会大相径庭。通过品牌, 消费者可以估计某种商品的诸多信息, 如质量、信誉、售后服务等等。不是品牌商品质量不一定会差, 但发生差的几率会很大, 但如果是品牌商品, 质量一定不会差到哪里去, 即使偶发差的概率, 但这个概率会很低, 而且可以通过完善的售后服务及赔偿程序得到补偿, 消费者承担的经济风险就会小很多。消费者购买品牌产品其实买的就是一种放心, 安全感和确定感是人的基本情感需要。相反, 消费者为了贪图便宜购买一些非品牌大件商品, 虽然外表、功能似乎与品牌产品没有多大差别, 短期内也看不出有何质量问题, 甚至该商品也有很规范的质量保修单, 消费者还可以通过消费者协会、司法机关维护自身权益。但是要花费较多的财力和时间, 是很不划算的。而且人处在一种对产品质量的的不信任中, 随时担心质量可能会出问题, 内心的安全感和确定感无法满足, 直接影响幸福指数, 甚至生活质量。在经济能力许可的情况下, 对于一些花费相对大的商品 (锅碗瓢盆等一眼就能辨别好坏孬丑的诸如此类的日常生活小用品除外) , 消费者更倾向于品牌产品。

2.1.2 消费者行为分析

消费者购买品牌产品从经济学角度分析, 究其原因是因为品牌产品具有相对较高的边际效用。在相同类型、不同品牌的商品在功能、价格相同或相差不大的情况下, 消费者愿意购买边际效用高的商品, 导致品牌产品的销路好于非品牌产品。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具有连续性, 消费者对该品牌的购买经验将显著影响其重复购买行为, 企业应通过提供满意的购物经历来逐渐获得消费者的信任, 使得消费者对该品牌进行正面评价, 进而容易原谅该品牌的失误行为, 最终排斥替代品而实现重复购买。

假设一下, 在某个商场某一类产品有两个品牌, 一个高端品牌能够给买者带去300单位的经济效应, 而另一个低端品牌给买者带去的则是200单位的经济效应, 再假设买者探询一次损失10个单位的经济效应。

解得:n=3.321928, 将n值代入, 求得Umax=256.78

得出的结论是只要品牌给买者带去超过256.78个单位的经济效应, 买者选择该品牌的可能性很大 (但是, 对于锅碗瓢盆等一眼就能辨别好坏孬丑的的日常生活小用品除外) 。

2.2 站在商家的角度看品牌的重要性

2.2.1 品牌的博弈

对于商家来说, 品牌有很多重要的意义:第一, 击败竞争对手, 只要品牌响, 它将会永立不败之地;第二, 会收获一大批忠实的消费者, 而这个消费者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第三, 创建一系列的延伸品牌, 一本万利;第四, 在营销上有更多可以拓展的空间等等, 这些因素都会促使企业努力打造品牌。当然, 企业塑造品牌不仅有自身主动的因素, 也有迫于竞争对手的咄咄逼人的气势而不得不采取的一种防卫措施, 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 不进则退。

假设某个商场有两个厂家生产的两款洗衣机, 暂且称为甲和乙, 甲和乙之间可以相互代替, 在价格、质量等任何一个方面都没有多大差别, 两个厂家决定联手起来, 用最少成本赚取最大利润, 不再花费资本去打造品牌, 然后以较低的价格对外出售, 关键看双方是否都能坚守约定, 商家永远追寻的是利润最大化, 那么, 这样做, 它们都能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吗?

假设两厂家都不打造品牌, 那它们都可获益60;假设其中一个厂家打造品牌, 则它可获益90, 另一个则获益30;若它们都去塑造品牌, 那么各获益50。所以, 究竟是塑造品牌还是不塑造品牌, 显然塑造品牌更具有优势。

如果同一类产品的生产商仅仅有两个, 那么出于惰性, 也许它们还真联手都不去塑造品牌, 只图有个稳定的收益即可, 但是现实的同类产品的商家何其之多, 联手协商是不可能的, 所以除非生产商没有能力, 否则都会去塑造品牌, 这样才可以赚取最大的利润。

2.2.2 品牌效应的供求分析

设在没有塑造品牌之前的供求曲线方程为:

解方程组得:p=2, q=40

即供求平衡点为p=2, q=40。此时生产者剩余为△OAE, 其面积为1/2*40*2=40。

然后, 企业决定塑造品牌, 这样一定会引起生产成本的提高, 而价格也会随之升高, 从而带来供求曲线的变化。生产成本提高, SS向上移动, DD不移动, 但由于品牌效应, 会使更多的消费者不惜花高价购买品牌商品, 从而使DD向右移动至D′D′, 此时新的均衡点为E′。则新的供求曲线方程为:

此时, 生产者剩余为△O′A′E′, 其面积为1/2*60*3=90。

显而易见, 品牌的塑造带来了更大的收益。

2.2.3 分析品牌的成本

当一个公司或者企业拥有自己的品牌地位时, 自然会带来一定的附加回报。例如一个肯德基鸡肉汉堡10.5元/个, 而在普通店面里不过4元/个。这并不完全取决于其品质与口感。同时品牌有助于有效的推销。品牌在产品宣传中能够使企业有重点地进行宣传, 简单而集中, 效果明显, 印象深刻, 有利于使消费者熟悉产品, 激发购买欲望。从以上可以看出, 品牌的力量, 同时也可以由此了解, 为什么各个公司不惜花重金打造自己的品牌。可以将企业的成本函数近似的表达如下:

其中, C为总成本, T为对品牌的所有投入, B为变动费用, 亦即边际成本, 假定其为一个不变的常数, x为产量, 是变量。平均成本AC为总成本C除以产量x。即:

随着x的增长, 平均成本不断下降, 呈现出规模经济的特性。由于在品牌的经济规模之下, 有几种技术意义上的规模经济, 所谓平均成本的单位也可以不同。最基本的单位是一个产品;高一点, 是一个工厂;再高一个层次, 则是一种品牌。相应的, 边际成本也可以按照几个不同的单位核算。即增加一个产品的边际成本, 增加一个工厂的边际成本, 增加一个品牌的边际成本。

3 结语

从2012年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品牌排行榜看, 入围的中国品牌共有11个, 分别是中国移动排名第10位, 中国工商银行排名第13位, 中国建设银行排名第24位, 中国农业银行排名第38位, 中国石化排名第56位, 中国银行排名第61位, 中国石油排名第68位, 茅台排名第69位, 中国平安保险则是第78位, 中国电信排名第90位, 中外运敦豪排名第100位, 入围的品牌主要集中在银行、电信、石油这样一些高度垄断行业, 品种单一, 缺乏竞争力, 和在相对开放的西方市场经济中所孕育的品牌不可同日而语, 据此, 并不能完全反映中国品牌的实力。而排名前9位的无一不是北美的品牌, 而且分布在科技 (如苹果、微软) 、餐饮 (如麦当劳、可口可乐) 、烟草 (如万宝路) 、金融 (如美国运通) 、零售 (如沃尔玛) 、服务 (如联合包裹) 等多个不同类别的行业。品牌代表一个国家的实力, 邓小平在1992年就已经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 他说我们要创造出自己的拳头产品, 创造自己的品牌, 否则就要被人欺侮, 就要吃亏。某汽车大腕如是说:“没有自己的品牌, 造多少车都是别人的辉煌!”品牌就是质量, 就是效益, 就是生命力。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的经济是建立在品牌之上的, 而非建立在商品之上, 未来属于品牌, 尤其是属于全球性的品牌。

摘要:品牌经济是在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产生的新的经济现象。关于品牌的创建及其对买主和卖主的意义, 怎样去评价它的经济价值是本文着重研究的方面。品牌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 更是一种商业现象, 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的无形力量。品牌是一个国家或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金钥匙, 只有拥有过硬的品牌, 才能立足于世界经济之林。

关键词:品牌,经济效应

参考文献

[1]高志丹.用科学的质量观营造品牌[J].市场营销, 2001 (1) .

[2]王兴元.名牌生态系统的竞争与合作研究[J].南开评论, 2003 (6) .

[3]于珺.论品牌效应和品牌延生[J].财经问题研究, 2001 (12) .

[4]马永生.品牌关系管理——营销理论的新发展[J].财经研究, 2001 (12) .

[5]张世贤.略论品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J].南开管理评论, 2000 (1) .

[6]宁昌会.品牌联合的前置因素和溢出效应分析[J].财贸经济, 2006 (6) .

商业文化的经济效应研究 篇10

1 商业文化的内涵

1.1 商业文化的含义

商业文化是商业领域经过多年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文化, 在商业活动的很多方面都可以发现商业文化的影子, 商业文化主要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物质、制度、观念, 首先, 商业文化是在物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没有物质层面的发展就没有商业文化的产生, 只有通过物质商业文化才能够得到体现, 如商场的形象需要通过商场的建筑和装饰来体现, 商品的形象需要通过产品包装和产品外形等来体现, 饭店的服务需要通过服务员的行为来体现, 所以说商业文化的基础是物质, 没有物质商业文化就得不到体现。其次, 制度是商业文化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主要体现在企业文化中, 每个企业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 很多情况下企业更是通过制度的形式来发展企业文化, 如很多企业把公司对于员工的要求和期望进行总结, 并把这些内容放置在企业内部显眼的地方, 对员工起到约束和激励的作用。再次, 观念是商业文化的重要内容, 是人们在商业活动中不断积累下来的一些思想和观点, 对于企业或者对于商务人士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企业家或者商务人士的行为中得到体现。商业文化在物质、制度和观念等三个方面的内容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应该从不同角度来理解和把握商业文化, 以便于让商业文化为经济的发展做出最大的贡献。

1.2 商业文化的核心内涵

商业领域的活动都是与经济利益直接相连的, 而商业活动在当今社会也是随处可见的, 小到商店的经营大到企业发展策略的制定这些行为都是商业行为, 所以说商业文化体现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商业行为的逐利性和普遍性决定了商业文化的核心内涵:诚信、和气、双赢、美观。首先, 诚信是人们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 更是商业文化的核心内涵之首, 没有诚实和信用, 商业活动就不能正常开展, 商业文化也就不复存在, 如一个企业在生产产品时不能遵守诚实信用的原则, 生产质量低劣对人们身体有害的产品, 或者产品不具备自身应该具备的功能, 那么一旦消费者发现了商家的不诚信行为, 就不会再继续购买产品, 这样的企业就会很快被淘汰, 企业一旦倒闭就不会再有任何的商业活动, 商业文化也就变成了天方夜谭, 又如一个企业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不能够按照合同的规定发放工人的工资, 工作人员就不会一直留在这样的企业工作, 那么企业就不能够正常的运营, 由此可以看出诚实信用是商业文化中最基本的内涵, 只有做到诚实信用企业才能够不被市场淘汰, 才有继续发展壮大的可能, 只有具备了诚实信用的品质企业家或者商务人士才能够开展商务活动。其次, 很多企业家和商务人士都非常看重和气, 中国自古就有和气生财的说法, 企业家和商务人士在开展商业活动时必须本着与人和谐共处的原则, 才能够为企业的发展营造出非常有利的条件和环境, 纵观国际局势也能够发现和平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对于处于战乱中的国家, 人们维护本国的安全和独立都已经力不从心, 更不用说发展经济, 所以很多处于战乱中的国家经济的发展情况并不乐观;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与其他企业和机构的合作, 如果合作的双方不能够和睦地相处, 而是经常存在矛盾, 企业就很难与其他企业和机构维持稳定长期的合作, 而企业需要的资金支持或者其他产品设备的支持也会面临风险, 最终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再次, 共赢是商业领域人们非常推崇的理念, 也是促进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理念, 一方面, 企业在与其他企业或者组织合作时, 只有双方都能够从中获得利益, 合作关系才能够稳定, 一旦一方在合作关系中不能够获得利益这一方就会很快退出合作, 另一方的经营则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另一方面, 企业在销售商品过程中, 虽然消费者是购买者, 但是企业应该利用双赢的理念, 使消费者在购买商品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和满足感, 这就需要企业生产质量高的产品, 并且尽可能在不影响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生产成本, 进而降低商品价格, 最后, 美观是商业文化的另一个核心内涵,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在如今人们喜欢的美的事物已经不仅仅是美丽的人或者服饰, 还包括环境、装潢、包装等, 美观的商场能够更快速地吸引人们, 美观的商品包装也能够更快地吸引人们的眼球, 能够增加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进而增加企业的收益, 并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2 商业文化的经济效应

2.1 商业文化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要素

城市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对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人们的幸福感具有重要作用, 在城市化进程中, 会使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城市生活的快捷和便利, 在城市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中, 商业的发展必须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离开商业的发展, 城市生活就会缺乏便利性和快捷性, 因此商业发展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要素, 进而商业文化也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要素, 商业活动的开展需要商业文化的指导和规范, 在商业文化的指导和规范下, 城市化才能够有序地进行, 否则只有不断扩大的城市范围, 而没有城市生活应该具备的物质支持。城市化进程的快慢不仅仅是通过建筑物数量的多少来判定, 而且也通过城市中商业文化的发展水平来衡量, 只有一个城市的商业文化发展到一定的水平, 才能够说这个地区具有城市的特征和属性。

2.2 商业文化具有美化企业形象和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越来越快, 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 只有有能力面对激烈的竞争, 企业才能够盈利, 进而不断发展壮大, 如今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不只是产品的竞争, 而且也是文化的竞争、信誉的竞争, 良好的企业信誉能够让消费者在数量众多的商品中记住该企业的商品, 并在有需要时首选该种商品, 让企业获得更多的收益, 在激烈的企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只有在商业文化的指导下一个企业才能够建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企业信誉, 首先, 企业应该本着诚实守信的原则开展生产活动, 生产出消费者信赖的产品, 就算再多的企业出现, 消费者也会选择质量有保证的商品, 让企业在激烈地竞争中脱颖而出。其次, 企业应该本着共赢的原则开展销售活动, 让消费者在购买产品过程中感受到满足, 或者是让消费者觉得自己占了便宜, 这就需要企业维持好与其他企业的合作关系, 利用稳定的资金支持来不断优化企业的生产线, 降低生产成本。再次, 企业在生产产品或者提供服务时, 应该注重商品的外观设计, 让赏心悦目的包装为商品加分, 对于服务性行业来说, 工作人员在提供服务时应该注意形象, 结合良好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 提高接受服务人员的满意程度。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商业文化在美化企业形象和增强企业竞争力方面的作用。

2.3 商业文化在维护经济秩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法律和文化是制约人们行为的两个重要因素, 相比于法律而言, 文化的制约范围更广, 在维持经济秩序方面, 商业文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 商业文化中的制度方面对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的行为具有规范作用, 保证了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的行为合乎规范, 同时商业文化中的制度方面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等方面提供了大方向, 在正确的大方向的指引下, 企业的经营不仅能够顺利地进行, 也会使生产经营的产品质量合乎标准, 不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其次, 商业文化有助于建设良好的企业形象, 企业文化是衡量一个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当企业体会到企业形象能够帮助企业实现更多的利益之后, 企业就会更加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与维护, 自觉遵守商业文化的原则。如果每个企业都能够遵循商业文化的原则规范自身的行为, 那么就会使整个行业呈现出一片诚实守信的商业氛围, 这就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上维护了正常的经济秩序。

2.4 商业文化能够促进网络经济的健康发展

网络时代的到来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依赖网络, 便捷的网络环境也为经济的发展带来机遇, 商业文化在网络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网络经济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首先, 网络经济中较为普遍的经济行为就是销售行为, 网络经济中的销售方和购买方并不能够直接面对面地交流, 购买者也不知道销售方的具体地址在哪, 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商业文化就变得非常重要, 销售方的产品是否合乎标准和规范, 质量知否达标都是人们经常思考的问题, 只有销售方做到诚实信用, 才能够使更多的人通过网络来够买商品, 才能够使网络经济不断地发展。其次, 当消费者发现所购买的商品质量存在问题或者是对产品不满意, 销售方应该保证退货通道的顺畅, 否则一旦让消费者觉得通过网络购买商品风险过高就会阻碍网络经济的发展。再次, 有些网站支持货到付款的支付方式, 如果消费者在接到货物之后不付款, 就会使销售方遭受损失, 如果大多数消费者都不能够本着诚实信用的原则履行付款义务, 可能在短时间内这种便利的购买方式就会退出人们的生活, 网络经济的发展也会受到影响。因此, 为了使网络经济能够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无论是企业、商家还是消费者都应该遵守商业文化中诚实信用的原则, 使网络经济发展得越来越好, 越来越多的人能够从网络经济的发展中获得好处。

2.5 商业文化具有带动地区旅游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作用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增加, 越来越多的人们把旅游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旅游业的发展能够带来直接的收益增加地区的经济收入, 一个城市和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不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资源造成消极影响, 而且还有助于一个城市和地区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 这是因为旅游业不是生产性或者开采性行业, 不会向环境中排放废气废水废渣等污染物, 城市为了吸引游客也会努力美化城市环境, 增强旅游业的实力和竞争力, 除此之外, 旅游业也能够间接地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进而推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 因此很多城市和地区都在大力地发展本地旅游业。一个城市和地区的商业文化是地区的标志之一, 良性的有特色的商业文化对于增加城市魅力和吸引力是非常有帮助的, 因此商业文化具有带动城市旅游业发展的作用, 并间接地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如浙江义乌是商业文化气息非常浓郁的地区, 当地的人们大多数都可以被称为生意人或者商人, 在其他城市中也经常能够看到浙江义乌商人的店铺或者企业, 很多人都被浙江义乌这种浓郁的商业文化气息所吸引, 希望自己能够到浙江义乌去看一看, 浙江义乌的商业文化带动了当地旅游业、餐饮住宿业的发展, 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3 结语

通过上述对商业文化内涵和商业文化的经济效应的分析, 可以发现商业文化具有诚信、和气、双赢、美观等四个方面的核心内涵, 其具体经济效应包括商业文化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要素, 可以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能够通过美化企业形象增强企业竞争力, 并且具有促进网络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地区旅游业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姜长宝.商业文化的经济效应探析[J].理论学刊, 2004 (2) .

[2]黄国雄.商贸企业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商业文化新解[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1) .

影响历史的蝴蝶效应 篇11

就像当年刘备摔孩子,流下鳄鱼的眼泪一样,晋武帝司马炎的眼泪,也绝对应该载入史册。司马炎的这滴眼泪,是作为一个男人的情感流露也好,还是作为一个皇帝的恻隐之心也罢,总之随着这滴眼泪的涑然落下,他亲手建立起来的王朝命运也发生了悄然变化。因为就是从那一刻起,他决定将西晋王朝交给他那个白痴儿子打理。而白痴皇帝司马衷主政西晋16年,八王之祸也乱了16年。

导演这出煽情戏的,是司马炎的皇后、司马衷的生母杨艳。司马炎最初并不想将皇位传给司马衷,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本人并不白痴。但杨艳却一直盯着接班人问题不放,母亲都是护犊子的,儿子虽然是白痴,但终归是自己的好。杨艳甚至在临终前都念念不忘此事,亲自担纲主演了一出“枕帝膝”的苦情戏,在营造一番凄凉的氛围之后,楚楚可怜地要求老头子传位给司马衷。

温柔漂亮的女人,病怏怏地枕在男人膝上,无奈又无助地提出生命即将终结前的最后要求,大概是一个男人最承受不了的,哪怕是一向“聪明神武”的司马炎先生。司马炎完全入戏,最后“流涕许之”。16年后,白痴皇帝闪亮登场,像小丑一样在皇朝的前台表演着他的愚蠢,也同样辉映出16年前那滴眼泪的愚蠢。自此司马氏祸起萧墙,朝纲败坏,边疆不稳,客观上也导致了五胡的趁机涌入,开始了北方长达130多年的乱世纷争。

和司马炎的眼泪有着同样功效的,是贾南风的内分泌失调。要追本溯源,导致贾南风内分泌失调加速的,还是皇后杨艳,是她的力挺,才让贾南风得以入住皇宫。司马炎给司马衷选太子妃,最初看上的是司空卫瓘的漂亮女儿。结果宰相贾充的老婆,也就是贾南风她妈,疏通打点好了杨艳这层关系,于是杨艳坚持“称贾后有淑德”。于是,杨艳“固以为请”,哼哼唧唧地坚持,最终改变了后宫的用人导向。

有的人很难从他身上找出优点来,贾南风即是如此。贾南风长得丑,又深得其母善妒的遗传,这些也都罢了,偏偏又进入了一个不该进入的生活环境。贾南风入宫时年仅15岁,正处于心理和生理上的成熟期,在如美女俱乐部般的后宫中成长,饱受刺激。况且,司马衷再白痴,也没傻到美丑不分的地步,贾南风被冷落是肯定的,长此以往,自然就会导致内分泌失调。丑女也是人,在需求上一点儿不逊于美女,甚至会更强烈。老贾憋囊得无处发泄,就产生了两个后果:一是秽乱宫廷;再就是弄权,通过攫取权力获得心理平衡转移注意力。于是从诛灭杨氏集团开始,西晋皇宫刮起一阵迅猛的黑旋风,最终导致了长达16年之久的八王之乱。

五胡时期一个重要的分水岭,便是冉闵的大诛羯胡。冉闵的功过是非,咱们暂且不去讨论,最起码,他是一个血性汉子,是敢于冲冠一怒的性情中人。而他的血性,也改变了当时中原的政治格局。冉闵是后赵皇帝石虎的养孙,客观上说,他最初并没有剿灭石氏集团之意,是石遵的食言和石鉴的两面三刀,最终让他大开杀戒。

石虎死后,石遵为争夺皇位,曾许诺冉闵“事成,以尔为太子”。最后却立了自己的侄子石衍,后来又看冉闵有“欲专朝政”之嫌,便想除掉他,就召集义阳王石鉴等人开会商量,结果石鉴表面上坚决贯彻会议意图,私底下却快马加鞭地派人向冉闵报信。于是冉闵联合司空李农等人,杀石遵立石鉴。然而石鉴对冉闵也不放心,又派人杀冉闵,这下惹急了冉闵,血洗邺城,并于公元350年称帝,国号大魏。冉闵的血性,险些让历史改写,从此匈奴和羯胡二族退出了中原的历史舞台,取代它们的是氐族建立的前秦和慕容氏建立的前燕。

就像会议争论得久了,最后主会者不耐烦地拍案定论,随后拍屁股走人,让实践再去检验真理一样,苻坚南下攻晋,也同样是在连番讨论未果的情况下决定的。然而,苻坚拍的是桌子,影响的却是半个世纪的历史。

淝水之战的前几年,苻坚其实一直在犹豫。良相王猛临终前嘱咐他“勿以晋为图”,他并没有忘了个干净彻底,所以与朝臣反复论证出兵的胜算。朝中意见不一,大多数人反对,只有慕容垂、姚苌等几个人支持。苻坚的讨论,其实只是为了让自己快下决心;别人的意见,就像选举会上的举手,只是一种形式和过场。既然讨论不出个子丑寅卯,苻坚只有“内断于心”,拍板定论了。

正是苻坚的拍板,才有了后来历史上那场著名的淝水之战。此战再次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东晋度过了一场亡国危机,得以延续半个世纪的安宁;而刚刚趋于统一的北方,则再次陷入列强纷争的境地。甚至可以说,它将中国南北朝对峙局面的到来,推迟了半个多世纪。

经济发展的密度效应 篇12

经济发展结果的累积对人均生活水平的各个方面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因此, 它吸引了众多杰出的经济学家的关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Robert Lucas教授1988年在他的具有深远影响的论文中写道, “一个人一旦开始思考它们 (即各种经济发展问题———作者注) , 就很难去思考其他任何问题。”

到目前为止, 经济学家已经对经济增长提出了很多解释。Robert Lucas (1988) 指出了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Paul Romer (1990) 认识到了干中学是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支持。这些理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经济为什么会增长, 但是都不能够解释各国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 以及经济增长率的数十年间的持续的差异。具体而言, 这些经济理论对于各种著名的经济发展现象, 如“李约瑟之谜”, “亚洲四小龙”和“金砖四国”等显著的经济增长奇迹没有给出有说服力的解释。同样的基于经济规模的解释也解释不了这些现象, 因为这些经历了经济发展奇迹的国家或地区, 从人口规模到经济规模都很小。

本文将通过对这些经济现象及现存的各种解释的分析, 概括出它们共同的特征, 即经济活动的密度是经济发展的关键, 并解释了该特征促进经济增长的具体机制。

二、“李约瑟之谜”及其启示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其著作《传统中国的科学》一书中提出了如下问题:为什么中国科学技术在公元2世纪开始领先欧洲, 而自此始直到公元16世纪的约14个世纪中, “中国文明在发现自然, 并将自然知识造福于人类方面比西方有成效得多”而此后中国并没有发生科学革命以及工业革命, 再度落后于西方。

因为科学技术水平代表了劳动工具的水平, 因而科学技术的相对水平也基本代表了一国经济的相对水平。因此这不仅是一个科学之谜, 也是经济发展之谜。林毅夫 (1995) 提出中国曾经领先的原因是:中国人口众多, 因而在以经验为特征的发明中占有优势, 而后来欧洲采用了以重复试验为特征的发明模式, 中国的众多的人口在发明中不再具有优势。这是以规模效应来解释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思路。但是, 他不能解释Maddison (2001) 所指出的事实:在中国的科学技术以及将自然知识造福人类领先于世界的时候, 印度人口事实上一直多于中国却远没有达到中国的科技与经济发展水平。

文贯中 (2004) 提出了比较可信的解释, 该文是用自然地理的原因来解释科技以及经济发展的相对水平的起伏。中国汉朝和唐朝开始, 虽然完全控制并开发的疆域并不大, 但是内部比较稳定, 形成了长安, 洛阳等大城市。南宋疆域更小, 于是迫使核心城市人口密度增加。这都在客观上造成了人口以及经济活动的密集, 这使得经济竞争加强, 城市提供的便利性也使得商业, 协作与分工得以发展。正是这些促进了当时科技发明的涌现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明末甚至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而元朝之后疆域扩大, 人们能够轻易地购买到土地而不需要在狭小的城市竞争, 人口以及经济活动密度降低, 因此科技与经济水平便停滞不前。

由此可以看出, 经济规模的大小只是表面现象, 经济发展本质上是要求在一定区域内有密集的科技与经济活动。经济活动的密集促进了竞争, 并产生了更多相关产业, 如商业等经济媒介行业的需要, 使得社会分工程度提高, 从而提高了科学与经济发展的水平;反之, 即使经济规模再大, 如果分布分散, 彼此间联系很少, 则经济活动产生不了互动, 所谓规模效应根本无从发生。我们可以将这种由于经济活动密集使得竞争加剧, 并且导致社会分工发展, 最终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称之为经济发展的密度效应。

三、现代主要经济发展现象中的密度效应

现当代经济增长早期突出代表是日本, 日本土地狭小而多山, 而且不濒临发达经济体, 但是在“二战”后却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增长。相反的是加拿大, 其国土广阔而且与美国接壤, 但是增长却远逊于日本。这同样可以用前一部分归纳出的经济活动的密度效应来解释。日本众多的人口分布在相对贫瘠的土地上, 促使其在国内激烈竞争, 并努力利用国际贸易和分工的好处。加拿大与日本形成鲜明对比, 该国地广人稀, 经济活动不够集中, 因而极不利于竞争也不利于相互协调, 不利于“干中学”等正的外部效应得以体现, 因此发展缓慢。“亚洲四小龙”紧随日本的脚步, 取得了经济增长的奇迹。但是其经济总体规模都很小, 无所谓规模效应。仔细分析会发现, 4个国家和地区内部联系都很紧密, 经济活动密集, 也正是这种密度效应同样造就了“亚洲四小龙”。

2003年美国高盛公司报告中将英文名称分别以英文单词“brick”之中的字母开头的巴西、俄罗斯、印度以及中国, 称为“金砖四国”, 其经济发展引人瞩目。这4个国家疆域人口数目都比较大, 看起来它们的增长是所谓规模效应的体现。但如果具体分析, 还是经济活动的密度效应的表现。俄罗斯虽然国土广大, 但位于亚洲的部分人烟稀少, 经济活动也是零星地分布, 彼此联系很少, 很难发生什么效应。但是处于欧洲的莫斯科, 圣彼得堡等城市很大, 人口和经济活动都密集分布, 增加了竞争, 也增加了相互间正的外部效应, 很多产业因为人口的密集也才有了发展的必要和市场需求。中国虽然不像俄罗斯那样分布极端, 但是主要的经济发展成果与科技成果, 也都主要产生在因对外经济交往便利而使经济活动密集的东南部省份以及由于政治原因形成的主要大城市中。这又是经济活动的密度效应的例证。巴西、印度的情况也是非常类似的。

经济活动的密度效应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机制前面已部分地提及。

第一, 经济活动的密集加剧了竞争, 迫使每个劳动者更加努力, 每个企业更努力的提高起生产水平, 即提供了一种经济激励的外部机制。

第二, 经济活动的集中导致更多的社会产业需要, 特别是商业, 促进了社会分工, 每个生产者能够更专注于自己所擅长的生产活动, 从而有利于发明创造的产生, 有力地提升了社会生产力。

第三, 经济活动带来的科技成果相互可以借鉴, 此所谓正的外部效应, 或者知识的外溢。此外, 众多产业集中便于相互协作, 容易形成产业链, 相互支持对抗外部的竞争。

四、总结以及政策启示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无论是从长远的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 还是就当代较短期的经济增长而言, 大城市中经济活动的密集带来的竞争与分工协作都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增长。这一点对于当代的中国的经济战略而言具有以下启示:

第一, 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应该主要通过重点支持其中具有自然资源或知识资源优势, 或者是便于发展贸易的大城市来进行。不能面面俱到, 点点不漏地扶持。

第二, 我国的城市化战略应当以发展一定数量的较大城市为主, 而不应当以发展小城镇为主。小城镇是由于其位于一定行政区划的核心位置而确定的, 但是其人口与经济规模全国来说差异很大。就城市化的主要对象而言, 一般是那些经济落后, 人口密度也相对低的地区。其依照乡、镇的行政区域划分集中起来不能够形成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口与经济活动的密度。相反地, 应当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程度与潜力, 规划一定数量的大城市, 使其真正具有促进经济的作用。另外, 据李子奈等 (2006) 所指出, 小城镇因不具有真正的城市生活功能, 也并不是农村居民所需要的。

摘要:文章通过对“李约瑟之谜”, “金砖四国”等经济发展现象的总结, 提出了经济体的人口及经济活动的密度对经济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发展了对经济发展中经济活动相互影响的“规模效应”的认识。

关键词:经济发展,密度效应,规模效应

参考文献

[1]、李敬红.金砖四国的经济增长优势比较[J].经营与管理, 2008 (4) .

[2]、李子奈, 侯红娅, 杨晶.中国农村城市化模式的需求分析[J].科学新闻, 2006 (20) .

上一篇:多功能升降舞台下一篇:动态用户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