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经济的影响

2024-10-19

对经济的影响(共11篇)

对经济的影响 篇1

一、语言经济学综述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 由于商业经济发展的缓慢, 因此语言和经济的关系并未凸显, 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自上世纪60年代起, 经济学者Jacob Marschak提出了语言和经济的关系问题, 引起各国学者对于语言和经济关系问题的关注和研究。最近三十年是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的三十年, 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人们对于经济学的研究, 同样语言经济学的研究也在国外取得了重大的进展。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起步较晚, 因此对于语言经济学的研究, 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 我国语言专业的学者和经济学者分别从不同专业视角对于语言经济学展开了研究, 已经取得了很多重大成果。

二、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语言的发展

(一) 经济影响其他语言区域国家语言政策的设定和语言培养体系的建立

经济体通过自身经济实力产生的影响力, 影响着其他语言区域国家语言政策的设定和语言培养体系的建立。首先表现在经济贸易交往中, 使用不同语言的贸易双方, 由于经济实力在贸易双方中占主导地位, 从而导致了语言的主导地位。其次, 由于经济实力强大, 经济贸易的频率高, 从而导致使用该语言的频率高, 被认知度高于其他语言, 从而逐步提升和确立语言的使用地位。在经济贸易活动中, 贸易双方处于主导地位的经济体, 通过商品的输出过程同时伴随着语言的输出, 从经济交往的协商过程到商品的宣传、包装、说明等, 整个流程都伴随着语言的应用。在贸易双方处于非主导地位的一方, 为了扩大经济利益, 同时也为了更好地实现经济目标, 满足经济需要, 必然在语言政策的设定和语言人才的培养上与之相照应。例如, 我国在建国初期至上世纪70年代末期培养了大量的俄语人才;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 我国整体经济实力相对较弱, 为了吸引外商投资, 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调整了语言政策, 建立了新的语言培养体系, 我国开始培养大量的英语人才和日语人才, 俄语的主导地位下降。

(二) 经济影响着人们对于语言学习的选择

经济体通过自身经济实力产生的影响力, 影响着人们对于该语言学习的选择, 从而推动该语言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我国改革开放后, 外资的引进, 通过经济交流和外来商品的接触, 让我们接触英语的频率增加, 一时间“英语热”席卷全国。至今, 对于英语人才的培养, 仍然是我国外语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外资的引进, 也增加了更多的需要英语的就业岗位, 并且英语的就业岗位在薪金上高于普通岗位, 由于好就业、待遇好, 因此吸引了大量的学习者主动选择学习英语。同样,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我国总体经济实力全面提升, 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伴随着国家经济影响力的提升, 在商品输出的同时, 汉语也逐渐为世界所熟悉。经济实力的提升、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购买力的增强、旅游消费的需求增加, 也直接导致了语言的传播。伴随着经济的发展, 汉语的传播也更为迅速和宽广, 各国对于汉语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更为重视, 建立了各自的汉语人才培养体系。到2012年, 中国孔子学院已经在100多个国家建立了350多所孔子学院。在2013年1月,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里顿宣布成立“十万人留学中国”基金会, 在韩国、日本等国家在公共场所的广播、标志也在使用本国语言和英语之后开始加入汉语。

语言能力作为劳动能力的一部分, 早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劳动力市场对劳动者的要求已经从对于母语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书写阅读能力发展到对于外语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书写阅读能力。例如我国实施的职称外语等级考试, 已经将外语能力作为衡量职业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当人们认识到, 学习和掌握外语有利于个人的就业和发展, 自主选择影响力相对大的外语进行学习, 在这个选择过程中, 经济因素是其选择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三、研究意义

语言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意义在于两个层面:其一, 通过研究语言对于经济的作用, 从而认识语言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掌握其中的规律, 推动经济的发展;其二, 通过研究经济对于语言的作用, 从而更好地制定语言政策, 建立语言培养体系和规划和实现语言传播的策略。以语言作为研究的主体, 通过探讨经济活动对于语言各方面产生的影响, 来认识语言的演变过程和发展规律。本文更加侧重第二个层面的研究, 希望可以通过系统地认识经济对于语言的作用, 从而增强对于影响语言传播和发展因素的认识, 通过对于经济对于语言影响规律的掌握, 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语言的发展规律, 有利于我们进行语言投资、语言规划和语言的保护, 不仅具有理论意义, 同时也具有较大的实践意义。

摘要:在现代经济中, 语言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经济发展对于语言发展的影响日益突出, 语言和经济的关系日趋凸显。通过研究语言和经济的关系, 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语言和经济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更好地认识和掌握其中的规律。

关键词:语言,语言经济学

参考文献

[1]王清智, 黄勇昌.对语言与经济关系的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04:77-80.

[2]王清智.论语言的经济功能[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02, 03:4-5、77.

[3]张哲.浅析人类语言的经济作用[J].时代经贸 (中旬刊) , 2007, No.87SC:73.

[4]苏剑.语言演化与语言保护:语言经济学的分析框架[D].山东大学, 2011.

对经济的影响 篇2

内容提要:信息革命加速催生了一个全新经济形态――网络经济的诞生,对当代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本文从网络经济产生的背景和特点入手,借助美国90年代经济周期新变化,研究了网络经济对经济周期的影响。文章分析了网络经济对传统经济周期的宏观环境的改变和对微观主体的改造,得出结论: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周期必将成为历史。

世纪之交,人类正经历着历史上一次史无前例的科技革命――信息技术革命,它加速并催生了一个全新的经济形态――网络经济。网络经济正在成为推动全球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象征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推动着全球经济新时代的到来。网络经济作为一场崭新的经济革命,猛烈的荡涤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轨迹,引起了整个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对传统经济发起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内在地要求其创新变革。首当其冲且影响最明显的就是对传统经济周期的冲击。

一、网络经济产生的背景及其特点

网络经济是信息社会的经济,是一种有别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崭新的经济形态,它是基于互联网进行资源分配、生产和消费为主的经济形式,也就是后工业社会信息价值取代工业价值在经济增长中居主导地位的网络化经济活动。它的产生有其技术经济背景和社会物质基础。它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信息技术革命,直至90年代,现代通信、电子计算机、信息资源在信息的数字技术革命的支撑中,各自网络化,相互渗透连接形成信息的全方位服务网络,实现了通信网、计算机网、资源网的“三网合一”。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网络革命,是网络经济得以最终实现的动力之源。网络革命只是为网络经济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发展的时代需要。经过近3的发展,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已达到了工业经济的顶点。跨越所谓的后工业社会,社会进一步先前发展,必须提升经济效率,拓展新的经济发展空间。而网络是高科技,它给旧的经济环境、制度带来了根本的、全新的变革,推动着经济的发展,并超越着原有经济框架。这是一场真正的经济革命,是网络经济的根本内涵。

网络经济与以往的传统经济相比,有诸多的内在特点:

(1) 网络经济是直接经济。以网络为依托的电子交易运行,推倒了横亘在供应商、顾客、姻亲集团和竞争者之间的高墙,使处于网络端点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可以绕过中间层次,在自己与目标之间走最短直线。

(2)网络经济是全球化经济。互联网体系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信息资源库,可进行全球信息传播,并可24小时全天候运行,实现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因而把空间地理因素对经济活动的制约降低到最小限度,使之更具有全球一体化的特点。

(3)网络经济是虚拟经济。网络经济是一种虚拟的现实经济,是在信息网络空间构筑的虚拟空间中进行的经济活动。网内媒介空间中的虚拟经济与网外物理空间中的实体经济相互并存、相互促进,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趋势。

(4)网络经济是创新型经济。网络经济的发展主要靠智力而不是体力,靠知识信息而不是物质资源,应用知识添加创意已成为经济活动的核心问题。技术创新同制度创新、管理创新、观念创新相结合已成为新经济增长的引擎。

(5)网络经济是速度型经济。网络经济是节奏空前加快的实时性经济,信息化使经济活动的离散性减弱,连续性增强,极大地提高了时间利用率。快速高效已成为各种经济体及个人行为的基本要求。

二、网络经济对经济周期的影响

经济周期就是指一国总体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每个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宏观经济总量发生这种周期性波动,是自重商主义时代以来遍及世界各国的客观规律,只是在二战后,随着西方发达国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采取反周期的手段,使经济周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但始终没能摆脱经济周期的任桔。

到了90年代,美国经济自1991年4月走出二战后第九次衰退期,到年8月经济持续增长了112个月,成为1854年以来美国经济史上32个周期中最长的一次,并继续处于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的“一高两低”的良性发展阶段,进入了所谓的“新经济”的最佳运行期。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只要美国经济增长率保持在2.25%-2.5%,其NAIR自然失业率,即不加速通货膨胀的失业率)会保持在5.5%-6%。然而在这轮经济增长中,1992~美国GDP平均年增长率达3.6%(-19高达4.l%),而失业率和通胀率同时走低,失业率自1992年以来逐渐接近4%,1999年美国劳工部宣布全年失业率达 4.l%,创自1969年以来最低记录。通胀率在1990年为5.4%,而在1991-1999年平均仅为2.6%。这完全背离了菲利普斯曲线,超出了主流经济理论的解释力。美国这轮超长的经济扩张打破了经济周期的许多规律,给经济周期理论带来了直接的挑战,引起了经济学界的瞩目。

美国经济周期的这种新变化的原因很多,但其根本原因是它在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经济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今天的世界,正如300年前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发展一样,只能说出现了网络经济的萌芽,正处于新旧经济形态交替的转折时期。因此,从长远意义上说,这次经济增长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对这次变化的现实思考,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它给研究未来经济形态中经济增长模式提供了参考。

经济周期是建立在现代机器生产基础上的货币――商品经济的产物,马克思将其称为“现代工业特有的生活过程”。因而,探讨经济周期新变化必然要从产生经济周期波动最根本的、具有物质性和本原性的物质技术条件入手。这次科技革命的产生和深化,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产业和网络经济的形成,使经济周期运动的基础发生了实质的变化,宏观环境和微观主体上质和量的变革正在改变着经济周期运动的规则。

(一)宏观环境的改变

信息革命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一次科技革命,它以信息技术为核心,扩展成为一个庞大高新技术群,对整个宏观经济基础产生了强大的震撼力,改变了现有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引起了经济运行方式和市场机制的巨变,因而彻底的改变了传统经济周期运行的宏观环境。

1.信息产业的崛起奠定了新的产业结构的基础。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取得主导地位是信息技术转化为生活生产力的结果,也是网络经济形成的最大标志和核心内容。人类经济发展和进步是通过产业结构的变化呈现阶段性的,任何新经济形态的出现都与产业结构的变动有直接联系。在美国,以网络服务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主导产业群已取代了以汽车制造为核心的传统主导产业群,成为市场规模潜力大、产业关联度高、经济拉动范围广的前沿性支柱产业。信息技术产业部门占GDP的比重

从1994年的6.4%增长到的8.2%。自1990年以来,美国信息产业销售额增长对%,1996年就达到了8660亿美元,一举超过了建筑业和食品业。1999年仅互联网给美国经济增加了5070亿美元的产值,并且自1995-1998年保持年增长率174.5%的惊人速度。在经济创新的带动下,美国对信息基础设施投资大幅增长,1990年美国对信息产业部门的投资总额首次超过同年对其他行业的所有投资。1994年美国企业对信息技术设备的投资第一次超过其他厂房设备的投资。从1991~1999年的前三季度,整个计算机和软件的投资金额高达3.48万亿美元,占全部设备投资7.07万亿美元的45.3 %。这标志着信息产业成为名副其实的美国第一产业,美国再次成为世界范围产业结构调整的先驱。

信息技术的发展,深刻的影响着美国的产业结构,有力的促进了网络经济的发展,其原因不仅仅在于信息技术使信息产业本身获得长足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信息技术与以往的技术革命相比有质的飞跃,具有极强的渗透力,既能用于新兴的高科技产业,又能普遍用于传统产业的改造,将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都联系起来。信息产品再生产与物质产品再生产同时并存,相互促进,并有以后者为主向以前者为主的趋势,两者运行既服从统一的一般规律,又服从各自不同的特殊规律。因此,由于新产业的新规律,传统的、由工业兴衰决定的经济周期波动必然要发生重大变化。

(1)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增大,1993年以来,高新技术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为27%,其中电脑和半导体产业贡献率又高达45%。美国商务部今年6月5日发表的(2000年数字经济)报告显示,1995年以来,美国经济增长中30%来自信息技术产业,信息产业已取代汽车、建筑等传统行业,成为美国新经济增长点。而且,信息技术在其他经济部门应用所产生的效益更难以估量。网络经济时代,科技真正成为了经济发展的第一利器。

(2)信息产业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信息产业本身劳动生产率极高,美国劳动生产率从1995年以来增幅平均达2.8%,比1973-1995年之间的平均增幅1.4%提高了一倍,其中一半以上的功劳归于信息技术产业。同时,信息技术在其他经济部门的广泛应用,又提高了传统产业的生产率,如大量使用计算机的制造业生产率由80年代的3.2%增长到90年代的5.7%。以往的技术革新主要以革新成果来代替和增强人的智能,而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则用其成果来代替和增强人的智能,知识和信息成为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因此,高新技术在融入传统工业领域,提高其生产率的同时,使物质生产部门的固定资产更新方式和周期发生了变化,机器设备的更新,更多的取决于其自然寿命,而非社会寿命,从而减缓了固定资产更新所引起的周期波动。而且,信息产业本身的周期波动也不取决于固定资产更新,而取决于新技术、新知识及其获取方式。在网络经济时代,智力资源的潜力无限,新技术层出不穷,新知识不断涌现,而获取方式更加快捷方便,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的发展使新产品生命周期大为缩短,从而保证了经济增长持续稳定。

(3)信息产业对就业的影响。信息技术是普遍的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但它并未给就业带来压力,反而不断创造更多的新的就业机会。1980年以来,美国因裁员和重组失去了4300万个就业机会,但同时却创造了对op万个新就业机会。而最近5年里,仅信息产业就创造了1500万个就业机会。1998年以来,信息产业每月创造就业机会21.3万个。出现这种情况,首先是这次信息技术革命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减少了对劳动力的需求,但同时强化了分工,使产业分化过程趋于深入,创造了生产过程的新领域,形成了新的生产门类和部门,衍生了新的投资,提高了生产“迂回化”程度,从而又提高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其次,迅猛发展的信息产业需要大量的新型劳动者,有利于扩大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人力资本在具有“固定资本”特性的同时,也具有较高的“柔性”和广泛的适应性,大大减少了结构性失业。最后,中小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大大增强了其特有灵活性,从而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形成了灵活而有弹性的劳工市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劳动力资源将不断的从低收入产业走向高次产业,从低收入产业向高收入产业转移。而信息产业是软化和高级化的新兴产业,其劳工平均薪资达52920美元,比全体平均工资高78%。因此,信息产业将会进一步拓宽深层次的就业空间,改变就业结构。

(4)信息产业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的同时,对抑制通胀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根据信息技术功能价格比的摩尔定律,计算机硅芯片的功能每18个月翻一番,而价格却以减半数下降。1991-1996年,计算机微处理器的生产成本从每秒百万条指令(MIPS)230美元下降到3.42美元,下降幅度之大、速度之快是其他传统产业部门所无法比拟的。1999年美国商务部的(正在兴起的数字经济)指出,1996年、美国信息技术产业产品价格下降使通胀率下降了一个百分点。信息技术渗透到其他产业,又使其生产率提高、生产成本降低、价格下降。而且,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工人竞争压力加大,更多的是想保住就业机会而不是提高工资,使近年来工资实际增长率低于经济增长率,这大大缓解了物价上涨压力。信息产业产生的这种宏观外部效应对整个经济的通胀都起到了抑制作用。

2.网络经济改变了经济周期运行的市场机制。网络经济时代,信息作为调节资源优化配置的“第二只看不见的手”,填补了市场价格机制的空缺,使经济平稳运行。在网络经济中,一切都以信息为基础,信息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并借助网络,使信息传输速度更快捷,使信息获取更方便,从而使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个环节、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不平衡幅度减小,使经济增长的升幅跌幅落差缩小,进一步使经济增长速度的.周期波动过程变形。正是在信息的调节作用下,市场正在向一个近乎理想状态下的经济模型发展:买方和卖方都具有完全的价格信息和供求信息,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联系”,价格水平始终处在供求平衡点上,实现了“零库存”和市场准入自由。

网络经济也是全球化的经济,网络经济依靠无形资产的投入实现可持续发展,显然要依托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促进各国加强R&D,创造竞争优势,同时深化国际分工,既拓宽了市场,又降低了成本,在世界范围内资源优化配置。信息产业的崛起,又为国家间关系创造了新的手段和条件,进一步打破了时间和空间对全球经济的限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网络经济市场形成了在竞争中创新和在创新中竞争的动态机制,趋于理想完美的完全竞争模式――市场效率最高,资源配置最佳。这改变了社会经济的不确定性以及处于其中人的理性预期,保证了经济运行的平稳。当然,现实存在和理想逻辑并不等同,现存经济还远未达到理想模式的标准,但既然找到了路,就不怕路远。

(二)微观主体的改造

网络经济带给经济影响的深度和广度都是空前的,它扫荡着社会经济的每个角落。它改造着经济主体,甚至使他们角色互换,命运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

1.企业(生产者)。企业是现代经济的细胞,是社会经济的基本主体。可以说,网络经济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运作的模式和企业生存的原则。在工业经济分工中,生产只取决于人与物质之间的关系,而在网络经济中,生产更多的取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信息与知识代替了资本与劳动力,成为最核心的生产要素,知识本位和信息本位成为网络经济下企业的新标志。以实物资本为核心的经济周期波动必然要让位于以无形资本为核心的经济运行周期。网络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要求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实践发生根本变化,建立适应新颖、创新和变革的柔性而敏捷的企业形式,使生产和销售更加符合市场需要,及时准确掌握市场动向,降低库存和提高“市场出清”速度,实现“有求立供、供随求止”的目的。这样就减小了供求矛盾带给经济的影响,从而降低了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爆发的可能性。

2.消费者。在网络经济中,消费者是最大的受益者。随着网络化时代信息的大量流动、共享,作为市场的另一主体,消费者不再是传统经济中被动的角色、主动性大大增强,权力逐渐从生产者一边转移到消费者一边。网络经济是直接经济模式,消费者可以与生产者直接对话,参与产品决策,满足其个性化需求,从而改变了传统工业大批量生产的生产模式。同时,消费者拥有完全的信息,缓和了信息不对称的矛盾,摧毁了企业用价格作为超值赢利的手段,形成了一种有效的价格收缩机制。随着消费者行为的日趋“理性”,经济运行也将更为“理性”。

3.政府。政府不是市场经济行为的主体,但却是非常重要的参与者。自从30年代凯恩斯经济学诞生以来,宏观调控理论不断发展,政府干预在现代经济生活中作用越来越大。传统经济以实体经济为主,实体经济是传统政府宏观调控理论的基石。网络经济是信息网络化时代产生的一种新经济形态,依赖网络从事经济活动的虚拟经济迅猛发展,与实体经济两足鼎立,且有取代后者占统治地位的趋势,因而必将成为宏观调控的重点。传统宏观调控下,政府干预在弥补“市场失灵”缺陷的同时,又陷入了“政府失灵”的怪圈。因此,在网络经济下,政府的角色定位呈现出新变化,在信息网络这“第二只看不见的手”的协助下,真正成为电子化的第三者政府。政府通过信息网络将政府信息基础设施与其外部任何可以数字化的经济主体相连接。信息网络调节的运用,使政府决策更及时、准确、可靠。在此条件下,政府的基本职能就是指导,而不直接干预经济,做到只“掌舵”不“划浆”。在信息爆炸、瞬息万变的网络经济社会里,电子化的第三者政府既能远离凯恩斯主义,又能收到积极的干预效果;既能增强政府管理能力,又能保证微观经济的效率。政府的这种转型,最大限度地克服了“政府失灵”,确保经济良好健康运转。

经济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形成于工场手工业时期,它研究的主要是工业社会的经济。正在兴起的网络经济的性质和特点都超出了物质资料再生产总过程的范围,它的经济运行规律必然超出传统经济周期理论的解释。处于新旧磨合时期的美国这次经济周期的新变化还不能完全否定传统经济周期理论,但如果我们站在历史的角度,以未来的眼光看待这一具有前瞻性的变化,可以判定,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周期必将成为历史。

对经济的影响 篇3

关键词:金融经济;中国经济;相关影响

在经济危机影响的背景下,如何治理国家内部的经济发展,已经是各国发展的主题之一。如今的金融市场持续波动,面对着金融环境的日益严峻,我国应当看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障碍,也应该善于在逆境中求生存,将不利因素转化为良好的发展机遇,从而更为有效地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一、当前的国境金融发展形势

经济危机使得全世界都陷入到恐慌之中,虽然在各国的不断努力下,类似于美国以及欧洲的一些强国,一点点恢复过来,但是由于未从经济发展的根源处进行处理,因此所谓的经济复苏只能算是暂时性的恢复,危机带来的恶性影响依然存在。目前的危机影响主要有市场价格不稳,波动性极大;世界贸易水平下降;各国经济增长缓慢等。因此,就目前情况来讲,在未来几年或者十几年之内国际金融经济的发展都会处于一个持续动荡的状态,而且潜在的经济危机不断,要想短时间摆脱经济威胁几乎不现实。鉴于此,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参与、共同努力,加快国际金融体系的整改与优化,共同监督国际市场的变化,从而争取以最短的时间稳定国际经济局势,实现稳定发展。

二、当前金融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

(一)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因为我国目前的资本项目并未完全开放,我国原有金融机构在持有与美国次贷有关的经济资产数量有限,这就使得金融危机并未直接冲击我国的金融机构。但是金融危机的发生,使全球经济萧条,外需量的极速下降,这样直接导致我国对外贸易出口的大幅度下降。同时,一些依靠出口盈利的国内工业企业在危机的影响下,整体的盈利额也在不断下滑,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在我国相当突出,整体的经济形势并不乐观。

除此之外,金融危机使我国沿海等地的贸易出口企业面临着巨大压力,甚至一些企业为渡过难关不得不停产减员,这样就会造成大批工人失业。失业的工人无奈转向内地,向一些中小企业不断扩散,从而导致我国就业压力暴增,整体的就业形势出现严重的问题。

(二)对我国现有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提出挑战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经济一直呈上升趋势,各个阶层均鼓励对外贸易,这样有力地促进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以及就业岗位的增加,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年均经济增长率在9.8%左右,外贸企业以及外资企业在吸纳就业人数方面已超过一亿人。在2001年,我国成功加入到WTO,这使得我国从此进入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浪潮中,对外贸易数量飞速增长,每年的年均外商吸收投资额高达500亿美元。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在对外贸易的同时对外依存度也与日俱增,近十几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需要靠经济投资以及贸易出口拉动,尤其是企业在设备投资上,均需要依靠经济出口增长拉动,这样也就形成了一种依赖外需拉动的特殊经济增长模式。但是,如果要是没有金融危机及对中国的影响,相信这种特殊的经济增长模式很难持续。

目前,国际市场的实际需求逐渐扩大,这使得我国外贸出口速度高速增长,很多行业都不约而同的扩大产能,但是在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同时却导致我国的国内外需求比例失调,外贸顺差幅度逐渐增加,造成了流动性过剩以及人民币的升值压力过大。同时,固定资产增长速度过快使我国能源供给与环境保护等环节出现问题,经济面临着巨大的调整压力。在我国,无论是短期的经济稳定,还是长足的经济发展,都必须加快经济运转方式的改变,推进经济结构的优化与调整,立足当下,不断扩大内需,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逐渐转变成为依靠消费、依靠投资等手段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

(三)为我国顺利进入到国际金融市场带去机遇

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以及改革开放的程度相对滞后,在国际上对金融运行的准则以及国际货币体制的改革等,我国均缺乏有效地的影响力与发言权,在某种程度上我国已经成为国际金融秩序无理要求的被迫接受者,以及金融危机影响下的受害者。此次金融危机席卷了全球,但是从某种角度上讲,金融危机为我国的银行等金融机构利用海外收购等方式逐渐实现跨国经营,推动我国货币逐渐向区域化以及国际化方向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难得的机遇。

因此在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要抓住机遇,紧跟金融改革的发展步伐,努力实现金融机构的国际化经营,逐渐占领国际金融市场,在金融体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影响力与发言权。除此之外,我国应在原有的基础上推进资本项目的进一步开放,不断创造有利条件,让我国的货币能够早日成为可以自由兑换、拥有无限价值的国际性储备货币,从而大范围地培养属于中国自己的金融经济中心,让我国实现从制造大国过渡到金融大国的终极目标,彻底改变我国之前的被人任意束缚的局面,最终成为在国际市场与国际货币体系发展中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纪性国家。

结语:总之,目前的国际经济形势不容乐观,面对着负面影响我们绝不能有任何疏忽。当下,我国应系统分析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尽可地排除潜在的经济威胁,立足实际,调整结构发展,从而更为有效地促进我国整体经济的稳定与发展,让我国在紧张的局势面前也能做到游刃有余,真正成为世界强国。

参考文献:

[1]毕吉耀.国际金融经济形势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宏观经济研究,2009.

美国经济回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篇4

数据来自“美国经济数据中心”

由于美国是中国的第一大出口国, 加之中国又是美国的第一大债权国, 中美两国在各方面联系愈加紧密, 美国经济的复苏肯定对中国产生诸多影响。

我认为对中国的正面影响,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 有利于中国贸易出口。近年来, 中美两国经济的互相依存程度愈来愈高, 中国工业制品的78%、纺织品的18%、医药制品的35%都用于出口, 据美国贸易部数据显示:2014年4月份中国产品对美国的出口已经达到21%, 这是有史以来的最高比例。虽然出口对我国GDP的拉动是-2.9%, 但是这仅是统计学上的意义, 我国出口增加了, 就会解决一部分就业问题, 提振我国经济, 还引导着相应产业链的形成, 所以出口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作为中国出口的第一大国的美国经济形势好转, 中国是受益的。

第二, 在技术溢出方面对我国是有益的。从中美两国过去30年的经济数据可以看出, 美国经济好的时候我国是受益的。美国经济总量排行世界第一, 是全球经济的发电机, 同是也是创新的发源地, 引领着新技术革命。过去30年间中国受益于美国的技术扩散是非常巨大的, 美国回归实体经济的战略将会引起工业的又一次新的技术革命。同时这也会加快产业转移的进程, 因为现在有很多企业家都去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等考察工业4.0, 在过去的十年间, 产业转移的话, 中国需要花费5年的时间去承接, 但是随着技术的溢出效应, 我们可能需要仅仅需要1年的时间去承接。虽然美国的再工业化政策会不可避免地收回一些美国在华投资, 造成一部分技术回流, 但是从长远和整体来看, 在技术创新方面, 对我国是有积极影响的。

对中国的负面影响, 则表现为以下方面。

第一, 对中国制造业的重创。美国经济转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再工业化, 这也意味着全球经济的最大引擎—美国开始降低身段回归实体经济, 这就导致了“中国制造”与“美国制造”的正面交锋, 无疑会造成中国的“外伤”。美国实体经济的强劲反弹, 必然吸引大量的资本进入美国, 我国实体经济最匮乏的就是资本, 这又会造成中国的“内伤”。

第二, 金融货币方面。考虑到美国在经济回暖的背景下结束了QE, 且计划在2015年进行加息, 美国国内货币政策趋紧, 会导致资金更多地流进美国, 而使别国流动性偏紧, 经济面临失血的风险。美国经济回暖还导致美元的强势, 致使美国的大宗商品的价格上升, 会使我国进口成本增加, 造成我国出口企业产品失去价格优势, 相应市场逐渐被越南、缅甸、印尼、马来西亚等新兴国家取代。美国经济回暖虽然增加了我国的出口量, 但却使我国出口愈加困难。从金融途径传导的外部效果来看, 美国经济好转对我国的影响是负面的。

中国应对美国经济回暖的对策。

首先, 我国加快了降息的政策, 未来或可采取降准的政策, 但是还是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不变。降息降准等主要是缓解美元强势造成的流动性过紧。

其次, 在十八大四中全会上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无疑将创业和创新推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政府将陆续出台相应政策鼓励创新, 加大研发投入, 使“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 变低端出口为高端出口, 使我国工业企业逐渐拥有核心技术的支持, 在国际贸易中化劣势为优势。

此外, 中国目前也在积极从德国引进工业4.0。此后中国将呈现出一种大战略格局, 未来的某个时间将会实现工业流程各个环节的智能化, 这可以称之为工业史上的第四次革命, 不仅大大提高了我国工业的生产效率, 还可能引起科学技术的爆发式进步。总之, 无论中国从大的宏观经济政策如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到小的微观经济政策如对小微企业和工业企业的融资优惠政策等都不会被动地面对美国的经济回暖, 而是会相机抉择采取最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政策和战略。

摘要:美国作为世界经济的最大引擎, 其一举一动牵动着别国经济的神经。经过几年的量化宽松政策, 其经济有渐渐回转的迹象, 这对于和美国经济相互依存度日渐趋高的中国, 既有积极影响又有负面作用。好的方面主要表现在出口和技术溢出两方面, 负面作用主要体现在制造业和金融货币两方面。

关键词:再工业化,金融货币

参考文献

[1]宋国友.美国经济回暖对其他经济体是好消息吗[N].东方早报, 2015 (1) .

[2]程实.美国经济何以化危为机[N].第一财经日报, 2015 (1) .

加息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篇5

在市场体制中,利息的变化本来是一件十分平常的事情,但是10月28日晚上央行加息的消息一公布,立刻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反应。29日,全国大多数媒体都把这则消息作为头条新闻,并报道了国内各界对这次加息的看法。可以说,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一般民众,无论是市场还是机构,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人们都对此次央行加息作出了强烈的反应。不仅引得国内经济学家、政府职能部门的发言人、企业人士、国际财经名人纷纷发表言论,还引起了国际市场的强烈反应,为什么呢?加息消息宣布时,正当国内股价下跌、国际市场上原材料及油价下跌、美元上升,民众一定十分纳闷,这次加息仅仅只加了0.27厘,为什么会引起国内外如此的轩然大波?是民众反应过度吗?是市场的反应过度吗?欧美国家的加息通常是一次又一次,人们都习以为常,但这次央行加息时国内的情况迥然不同,我想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这是中国9年多来的第一次加息,也是中国市场条件较为成熟的情况下进行的第一次加息。9年多以前,中国经济刚刚从计划经济中走出,那时政府的加息政策往往都是计划性的,因此,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对利率的变化都不会十分敏感。特别是个人,大家的金融资产、实质资产都不多,即使利率不具有计划性,利率的变化对个人的影响也不大。而这次央行加息完全不同,目前中国经济除了极少数部门还带有一些计划经济的痕迹外,其他基本上都处于市场之中,既然利率是市场资金的价格,利率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每一个人或每一家企业的利益。特别是近十年来个人财富(无论是金融资产还是实质资产)成倍成倍地成长,利率的变化就必然会影响到个人财富的大小。普通民众和企业出于对自己利益的关注,利率一变化自然就会有强烈反应。尤其是,市场条件下第一次碰到这种尝试,反应就更会如此了。

其次,这表明了宏观调控方式的改变。这次加息看上去调整幅不大,无论是对存款人或贷款人来说,收益的调整都十分微小。比如,有人说,对房地产开发公司来说,加息会增加企业的开发成本,其实这是一个烟幕弹。此次央行加息0.27厘的成本与房地产开发公司的实际成本及利润,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因而国人对这次加息的关注,应该放在政府的宏观政策方式的转变上,即由以往宏观调控采用行政的方式改变为市场化的方式。这只要看看几个月来政府领导人的讲话,以及政府推出的一系列政策就会有明确的答案,例如股市的市场询价制度、土地价格机制等制度的推出。而这次央行加息就是要摒弃以往行政管制的方式。政府宏观调控方式的转变必然会触及到经济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利益。由此岂能不引起国人的众多关注?

再次,这次加息也向利率市场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无论是这次利息调整的本身,还是加息后市场利率变化的趋势,都清楚表明了这一点。前者表明了这次利息调整差异性地调整了不同期限的利息水平,放开了存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而这些都是推进国内利率市场化的重要举措。对于后者,由于以往利率是管制下的利率,而且几年来管制下的利率不是随着国内经济的增长不断上升,而是处于下降通道上,甚至降低到了利率最低水平上,因此,利率市场化的步伐加速必然会使得国内利率由下降的通道进入到上升的周期。此外利率水平的变化还会引起国内金融资源投向的大变化,引起国内产业结构的缓慢调整。因此,企业与个人也必定会关注这种变化趋势可能对他们产生的影响。

另外,这次央行加息使国内民众增加了对金融市场与利率的风险意识。可以说,目前的房地产热,特别是一些大中城市的房地产热都是与民众的利率风险意识太弱有关的。国内房地产的个人消费信贷在短期内成长了几十倍,目前全国个人住房贷款达到近2万亿元,为什么?就在于进行住房消费信贷时,有80%以上的民众根本没有考虑到利息风险,而以传统的定势思维认为,他们购房时的利率是不变动的。购房时,房地产商以最低利率平均数告诉购房者每月要还贷款多少,不少人一看觉得这个数自己有能力来支付,因此也就进入了房地产市场。如果开发商和银行把利率风险(以利率为10%复利计算,8年本金与利率要增加一倍)考虑在内,情况就会完全不同。在个人住房贷款这个问题上,由于民众利率风险意识弱或知识不足,近几年来房地产开发商与贷款银行利用这些弱点,推动了民众的资金大量进入房地产市场,拔高了民众对住房的有效需求。

最近,有研究表明,目前上海个人负债率高达155%,北京个人负债率达122%,这些都与民众对利率风险不清楚有关。这次加息,民众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就是开始意识到利率风险的表现,特别是那些潜在的想进入房地产市场的民众,他们不仅注意到了购房时的利率风险,更重要的是还更加关注今后的利率趋势,以及利率趋势对购房的影响。

有人说,加息房价会下跌,我想这是市场的基本逻辑,也是一种趋势。因为,很简单,利率一变化,处于最低利率时期的利率水平必然会进入上升周期,对于贷款10年、20年甚至30年的人来说,利息上升更是毫无疑问的。既然利率将进入上升周期,那么民众购房考虑到利率风险,购房需求也会下降。市场不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吗?需求下降房价自然下跌,只不过不会立即表现出来。而对于国外市场来说,央行加息意味着信贷紧缩,也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即将放缓。

正是由于以上这些原因,这次的加息一定会对人们的经济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首先就要看我们自己是债权人还是债务人,比如,我们是借了银行的钱还是存款到银行。从债权人的角度来说,由于早几个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十分高,在存款处于负利率的情况下,民众的储蓄有2000多亿元流出了正式的银行体系。尽管此次加息的幅度不大,但是至少利率水平有所提高,这对国内投资渠道不多、只好把存款存入银行的广大民众来说是有利的。

目前国内民众有银行储蓄存款12万亿元,光是以一年期定期存款加息幅度计算,一年就可以增加300多亿元的收益。此次加息,政府为了让民众的更多储蓄进入正式的银行体系,对中长期存款的加息幅度较大,因此对民众收益的提高十分有利。但长期存款的民众也不要太着急,因为国内加息一定会进入上升周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加息的幅度还会增加,因此,不用急于把原来的定期存款取出重新存,也不要把自己的全部存款都做成定期,因为加息后国债发行会产生火爆场面。不过现在许多民众只看到了这期国债的利率比以前几期高了许多,却没有看到今后利率还会上升。如果大家都预期利率还会上升,就应该使自己的投资更为分散,因为,以后好的投资机会可能会更多。

而债务人则主要是指近几年来进行汽车按揭、住房按揭、信用卡消费的群体,特别是住房消费信贷的群体。正如上面所说的,这几年国内住房消费如此火爆,基本上是银行消费信贷激励的结果。如果没有个人住房消费信贷,国内又有多少人能够购买得起那样高价的房子呢?这几天就有许多朋友打电话来问我,自己的房子已经购买了,但是目前又在加息,那应该怎么办呢?

当然,就目前央行加息的幅度来说,购房者的还款负担不会加重多少。比如一套住房贷款40万元,贷款期20年,其增加还贷也不过1万4千元左右,每一个月增加还款不到一百元。但是,如果银行利率进入了上升通道,那么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我把购房者分为三大类型:一类是购房自住者,一类是购房投资者,一类是徘徊在这两者之间的购房者,而事实上第三部分人数是最多的。

对于购房自住者来说,利率水平进入上升通道必定会增加其生活的成本,影响到这一人群其他方面的需求。对于大多数徘徊在投资与消费之间的购房者来说,尽管他们购房的愿望是为了在负利率情况下让个人资产保值与投资升值,但随着利息不断的攀升,房价一定会下跌,这不仅会造成个人想保值及升值的资产贬值,也会使贷款抵押品贬值从而形成银行金融风险。这一方面成了徘徊在自住与投资之间的购房者最为关注的问题。我认为,此类购房者不应该因利率上升而争于抽回资金,而应该重视如何对自己的住房及资产进行重组。比如说,有两套房子者可以考虑让房子出租或在价好时出售。

而对于那些已经进入市场的购房投资者来说,他们多以赚取房产买卖价差为主,利息调整不仅会增加他们供楼还贷的成本,也会由于对是否进入加息的预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使自己手中的房子成了烫手山芋,随时都可能变现了结。在这样一种预期下,如果大家都不约而同这样做,房价必然下跌。而房价一旦下跌,已吹起的房地产泡沫随时都可能破灭。

但这次央行加息,受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尚未进入市场的潜在购房者。利率进入上升周期,潜在购房者考虑到这种利率风险,一方面可能尽量延迟购房的时间,另一方面,当他们进入购房市场时,也会考虑利率风险,购房需求在短期内一定会下降。购房需求减少,房地产泡沫也就会渐渐地消解。这几天有不少熟人纷纷打电话向我问到这个问题,我想道理就在于这里。利率在变、处于上升的周期,潜在购房者自然会十分关注这种变化了。

试析经济发展环境对经济的影响 篇6

环境问题是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 把经济发展同环境提升结合起来并提出经济发展环境进行研究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因此, 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财力、物力、人力资源等经济发展硬环境的支撑, 更需要相关软环境的支持。经济环境指企业营销活动所面临的外部社会条件, 其运行状况及发展趋势会直接或间接地对企业营销活动产生影响。所谓经济发展软环境是相对其硬环境而言的, 概括地说硬环境是物质的、有形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软环境是非物质的、无形的, 如经济开放程度、市场体系、管理水平、法律意识、居民素质等。下边就谈谈经济发展硬环境、经济发展软环境对经济的影响。

二、经济发展环境与经济的关系

以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投资银行宣布进入破产保护为拐点, 美国次贷危机迅速演变成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在国际金融危机出现的时候, 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也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影响。国际市场的发展, 使得欧美发达国家出现经济危机的时候, 他们对中国商品的进口需要大幅度萎缩, 这直接影响到了中国商品的出口, 给中国的一些以出口为主的企业造成了直接的创伤。与此同时, 这些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首创的企业又影响和波及到了内地的一些企业, 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 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影响。这些影响, 也直接或间接地重创了国内金融市场的信心。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影响的特点是:波及范围是从沿海经济发达省份逐渐波及内陆省份;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影响程度相对强于内陆省份。在分析经济环境与经济关系的时候, 可以从经济发展的软环境和经济发展的硬环境两个方面来分析。

1. 经济发展硬环境与经济的关系

硬环境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及地理条件、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物质条件。良好的经济发展硬环境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必需的原料和能源, 并容纳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废料, 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促进经济发展硬环境的前提条件。只有保护好经济发展的硬环境资源, 才能促使经济长久发展。客观事实说明, 那种以盲目扩大投资规模、乱铺摊子为基础的经济增长, 其增长速度越快, 经济发展的硬环境资源浪费就越大,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就越严重, 发展的持续能力就越低。我国是人均占有资源十分匮乏的国家, 我国只有遵循经济发展硬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和谐统一、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路, 才能保证我们国家的长期、稳定发展。

2. 经济发展软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软环境主要包括社会政治及管理体制、政府服务效率、法律、社会安全和社会文化观念等环境和氛围。在硬环境旗鼓相当的条件下, 城市间乃至国家间的竞争最终是软环境的竞争。软环境的提高和改善, 对于经济环境的提高和改善具有重要的作用, 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 经济发展对软环境的需求也越来越强大。经济发展软环境是一个地区市场发育程度和政府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优化软环境, 是加快经济发展、提高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在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下, 优化软环境是促进各地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之举。要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参与国际国内竞争与合作, 各地都要重视软环境建设。当前, 某些地区经济发展软环境不好, 仍然是制约当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软环境建设的当务之急是创造规范严明的法制环境、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和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

三、从软硬环境方面促进中国经济环境的改善

纵观我国国内外的经济形势, 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竞争就是经济发展环境的竞争。无论是经济发展的软环境还是经济发展的硬环境, 都需要进行改善和提高, 以促进中国经济的改善, 提高经济的发展水平。

1. 加强经济发展硬环境

(1) 树立科学发展观, 调整产业结构,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为特征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 因其粗放经营和盲目开发造成经济发展硬资源的浪费以及失衡, 限制着生产力的发展, 实践证明这种外延式的经济发展方式不可取, 我们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 调整产业结构,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谓新型工业化道路, 就是科技含量高, 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道路。要在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进程中, 不断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提升产业层次, 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进一步提高发展循环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实现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 要以提高经济发展硬环境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 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 优化产业结构, 继续淘汰和关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设备和企业, 用高新技术和生态技术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传统产业, 大力发展节能、降耗、减污的高新技术产业。

(2) 运用市场机制协调经济发展硬环境与经济发展。运用市场价格实现经济发展硬资源的合理配置是有效的经济发展硬环境的管理方法。首先, 通过对资源核算、计价、并有偿使用的方法, 把生产过程的经济发展硬环境代价纳入成本, 有利于经济发展硬环境的提升和经济发展硬环境资源的节约。其次, 市场机制可激发技术进步, 开发新技术、新工艺, 有利于提高经济发展硬环境资源的使用效率, 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依靠科技发展“绿色产业”, 通过环境标志认证, 可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并打破“绿色贸易壁垒”, 有利于实现经济发展硬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提升。

(3) 依靠科技进步夯实经济发展硬环境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解决经济发展与经济发展硬环境协调提升的重要途径。依靠科技进步研究开发无废、少废、节水、节能的新技术、新工艺, 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

(4) 健全和完善法规体系, 保障经济发展硬环境的提升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施。环境法制、法规的建设是经济发展硬环境提升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保障。环境法规作为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手段, 通过对行为主体的规范可预防或控制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发生, 同时也是对以经济发展硬环境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经济发展硬环境的提升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化和制度化。

2. 加强经济发展软环境

改善经济发展的软环境是提高经济发展环境, 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的举措。在当今形势下, 各个地方的政策优势在招商引资的竞争中失去优势之后, 竞争的焦点就在经济发展环境的软环境上。无论是经济发展中的信用环境、法制环境、还是政府的服务方面, 都需要加大重视, 提高经济发展过程中软环境的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说, 经济能否发展取决于经济发展软环境的优劣, 谁能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软环境, 谁就能赢得发展主动权。营造良好的企业发展软环境, 是提高经济发展的重要策略。

(1) 加强诚信的经济环境建设。诚信自古以来, 都是一个重要的为人做事的原则,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 诚信对于商业环境的发展来说, 显得更为重要。经济发展环境要改善, 必须加强信用的建设。在诚信的环境建设中, 政府应当首先树立起诚信的形象, 加强政府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整合力。另外, 政府在处理当地的经济事务中, 也应该以诚信为主, 建设一个诚信的经济环境。

(2) 建立服务效能型政府。政府的职能转变是现代市场的要求, 也是经济发展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 建设服务效能型的政府是改善经济软环境的举措之一。通过深化机关的效能建设, 充分改善经济软环境的综合服务, 权力全面地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

(3) 强化效能监督, 加快依法行政进程。环境改善重在规范, 要进一步加大效能监督力度, 切实规范政府行为、企业行为, 做到政府依法行政, 政法部门依法办事, 企业依法经营, 社会依法管理。在经济软环境的建设中, 政府的监督效能非常重要, 只有提高政府的监督效能, 加快依法行政进程, 才能建设良好的经济软环境。在加强效能监督的时候, 政府应该提高对企业执法行为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接受法律和群众以及新闻的监督, 创造出良好的经济发展软环境。

四、为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经济环境的对策

当今世界经济形势依然复杂多变, 金融市场仍在持续的动荡中。与此同时, 我国经济的压力也比较大, 经济运行仍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在我国的经济环境中, 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 从根本上遏制经济下滑的不良趋势, 必须改变国内经济发展的环境, 促进经济的发展。

在我国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经济环境的对策中, 国家围绕改善民生、稳定金融、启动消费、减轻企业税负等方面, 先后出台了系列政策措施。目前, 中国政府正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扩大内需应对金融危机。这些金融政策的出台, 有利于把握新的经济发展机遇, 实现平稳的经济增长。如2008年11月以后,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金融促进经济发展政策措施。九项金融促进经济发展政策措施是继央行大幅下调“双率”后, 国家短期内又一次发力金融领域提振经济的重大举措。九项金融举措其本质核心在于扩大贷款规模, 从多个环节进一步解决当前经济困境中的“资金供求问题”, 这些环节包括资金流向过程中的“价格、数量、渠道和方向”等多个方面, 其最终目标是促使资金按照最优化的方式配置到实体经济中, 进而促进经济增长。这些措施的颁布和实施, 有利经济环境的改善进一步具体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促进货币信贷稳定增长, 促进人们对于经济发展的信心重拾, 改善当前的经济环境, 这些都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另外, 在10月12日公布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 对于农业的扶持政策的调整, 也对民生的发展和农业生产发展的提高起到一定的作用。这些, 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环境, 有利于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维护良好的社会经济发展。

五、结语

总之, 在经济危机面前, 提高经济发展的环境对促进经济发展有着良好的作用和效果。经济发展软环境依赖一定的经济发展硬环境而存在, 经济发展硬环境功能的实现需要经济发展软环境的支持。经济发展硬环境的到位可以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完成, 而经济发展软环境的营造却需要长时间的不懈努力。

摘要:在现代化建设中, 应该处理好经济发展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才能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环境有软硬之分。本文分析了经济发展硬环境、经济发展软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讨论了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硬环境、经济发展软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加强保护经济发展硬环境、经济发展软环境以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分析。

论环境对经济的影响 篇7

一、环境对经济的影响

环境对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 除了造成生产力下降等看得见的经济损失外, 还会影响到地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投资环境。这方面影响主要为以下四点:

首先, 生态环境恶化会影响到地区生产力的提高。自然生态环境的状况不仅是确保某些产品质量 (如绿色食品等) 的必备条件, 而且会对经济发展的类型、规模、速度, 以及生产效率和投资效率施加影响。

其次, 生态环境的恶化会影响产品质量进而影响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由于农业生产所依赖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的恶化, 各种病虫害泛滥, 会造成传统优质农产品的质量下降农产品质量大幅度滑坡, 影响到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甚至国内市场也受到国外农产品的巨大挑战。

再次, 生态环境的恶化会影响到地区的投资环境。许多因拥有丰富的遗传基因资源而对外资有吸引力的地区, 由于不注重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 随着自然生态的不断恶化, 外部投资者失去了投资兴趣。

最后, 环境恶化影响城市化。一是阻碍甚至逆转城市化, 使技术和资金也随之流失, 最终造成区域经济的衰退;二是改变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中心一般人口密度高, 生态环境压力大, 一些有钱有车居民纷纷到郊区寻求适宜生活环境。

二、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矛盾

自然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生态环境的状况与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社会发展的质量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会带来经济投入产出效率的提高, 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则会对社会经济系统施加负面影响。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不但要以生态环境为基础, 同时也会对生态环境带来影响, 对自然界的侵犯与破坏已经严重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甚至危害到人类的健康与生命。环境问题的重要性、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然而, 人类为促进生活水平的提高, 需要发展经济, 需要利用各种自然资源, 对资源的过度利用不可避免的会对环境造成破坏, 这种破坏反过来又会阻碍经济的发展。

上面的论述说明在环境保护方面人们还存在一些分歧, 有的人认为要大力加强环境保护工作, 对任何污染环境的行为严惩不怠。但是经济的发展不可避免的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如果要停止任何污染行为, 经济也可能停滞, 甚至发生倒退。对于很多发展中国家, 也面临着同样的难题:一方面人民的生活迫切需要提高, 需要发展经济;另一方面, 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又对人类生活产生不良影响。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同样要面对这个问题。

三、我国需要做的努力

由于知识经济的全球化和一体化, 环保工作的国际合作更加紧密, 这也就加快了环保产业、环境科研和环境监测的国际标准化的进程, 促进了全球环境问题的解决。对我国来说, 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 要从我国环保产业的现状和基础出发, 建设知识济型环保产业。发展知识经济, 既要有企业的人才和技术基础, 还要有全社会的经济和科学技术进步的环境。

其次, 要积极做好环保人才的培养和储备。环保创造性人才的储备与培养, 一是要吸引一批高学历的年青专家、在环境管理、环境立法、环境监测、环境教育等各领域充当学科带头人;二是要抓好在职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更新知识, 培养创造力, 使其早出成果、快出人才;三是要从中、小学生的环境教育抓起, 大力培养跨世纪的环境保护人才。

第三, 要加快环境信息网环境信息共享, 加快环境信息产业的区域化和全球化建设的步伐。

第四, 研究制定激励环境保护人员的知识创新的政策, 营造有利于环境知识创新的社会环境, 在全社会建立起环境知识创新的机制, 并纳入国家知识创新工程体系。

第五, 实施知识管理。所谓知识管理是运用集体的智慧, 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 为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要加大培养环境管理人才的力度, 使环境管理人员更新管理知识, 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 提高科学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四、结论

总之, 环境是经济的基础, 对环境的过度破坏势必会阻碍经济的发展, 我们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努力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三效益的统一发展。

参考文献

[1]、查尔斯·I·琼斯:《经济增长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2]、蒋中一:《动态最优化基础》, 商务印书馆, 1999

[3]、吴季松:《新循环经济学》,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4]、王育保, 李国平:《环境治理的经济学分析》,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3, (6)

[5]、李连华:《环境污染治理的经济分析模型》, 五邑大学学报, 2003, (2)

[6]、师莉娟:《从环境经济学原理分析污染交易的必要性》,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3, (12) .

企业文化对经济的影响 篇8

企业文化本质, 是通过企业制度的严格执行衍生而成, 制度上的强制或激励最终促使群体产生某一行为自觉, 这一群体的行为自觉便组成了企业文化。它体现着着一个企业的经济和文化价值。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进步与发展的灵魂。企业要想实现长久的发展就要有符合自己的文化底蕴。企业必须要有特色的企业现代文化。

二、企业文化的现状以及利弊

1.大时代下企业文化发展的现状

随着信息和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于国的好不好不在拘泥于吃穿住行, 而是更多地注意在了文化层次上。人们开始更加追求文化层次方面, 不管是人们买衣服还是食品, 大家往往比起质量更加注重品牌, 这里所谓的品牌其实就是企业的一种文化, 企业的这种文化潜移默化的进入了人们的脑子, 所以现在商场里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大牌, 也许这些大牌并不比一些中低档商品质量好, 但是却能更大的满足人们的一种精神上的追求。所以人们愿意花更多地钱购买这样商品。企业文化虽然是一门新的学科, 单却正在从一个经济利益的物质载体, 转变成一个文化层次的商业载体。

2.企业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好处

我们可以从消费者的角度, 生产者的角度, 还有进出口方面, 商品服务等角度还有对于企业自身的员工来看。首先对于消费者来说, 不仅仅满足了一个身体上的满足, 更重要的是一个精神上的追求。人们在花费更多钱的时候, 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再一个是生产者, 消费量的增大, 会促使需要的商品更多, 这样生产者就要生产比以往更大的产量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企业文化对于员工也有很多的好处。企业文化首先能激发员工的一种使命感。不管它是什么企业都有它独特的的责任和使命, 企业使命感是全体员工工作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 是企业不断发展的源源动力。企业文化能凝聚员工的一种归属感。企业文化的作用就是通过企业价值观的提炼和传播, 让一群来自不同地方的人共同追求同一个梦想。从进出口的话, 一个品牌单单就只有好的产品是不行的, 要保证产品走出国门, 走向国际, 就需要做打自己的企业文化, 只有这样才能把真正自己的东西走向国际。所以说当我国的进出口增大时又带动了我国的经济的一个发展。最后就是从商品服务来看, 一个具有企业文化的公司, 能够提供更好的产品服务, 在提高产品服务的同时, 会促使人们对这个商品的需求量加大, 所以又间接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对于企业自身的员工来看, 企业文化可以加强企业员工的一种使命与责任感。使员工们在为之的同时, 心中一直存在这一条主线, 这条线可以使员工脱离一个简单的工作工具, 往一个具有灵魂的现代化员工转变。当员工存在这样的文化底蕴, 生产出来的商品也就不再是简单的商品, 而是带有人们感情色彩的文化商品, 这样的文化商品更能给消费者带来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随意就会带来更大的消费量, 从而带动更大的生产量, 从而带动企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以至于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的快速发展。

3.企业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弊端

尽管企业文化催在一定的好处, 但是却也是存在很大弊端的, 因为, 人们可能只是在盲目的崇尚一些品牌, 但是忽略了商品本身的价值, 这样其实对于消费者来说其实存在这很大的不公平, 消费者剩余在不断的减少, 生产者把更多地税收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了, 消费者却还盲目乐观, 这样会对整个社会形成一种不好的风气,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网上炫富, 这其实就是企业文化的一种变相的影响。这是一种病态的。这种病态的文化, 对于人们的精神层次有着严重的侵蚀作用, 人们慢慢的从一个简单的消费者转变成一个品牌的傀儡, 这就造成了许都消费者不能达到这样的消费层次, 就会造成一些中低档商品的生产, 就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资源的浪费, 这样的发展不仅仅是对于经济的发展起着严重的阻碍作用, 更加对我国的环境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企业文化今后的路。也许企业文化并不是完美的一种存在, 但不得不说的是, 企业文化对于经济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影响。对于企业文化我们其实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看, 首先对于国家来说, 国家可以实行一系列的政策来督促和监督企业文化是否是一个正统还有积极作用的文化, 国家还可以多举行一系列的宣讲活动。再就是对于企业自身来说, 对于企业, 它们自己首先做到的应该就是把握好自己文化的方向, 把自己的方向引导到一个促进企业, 促进社会的文化, 千万不能因为利益的问题就跑偏了自己的方向。在一个做到的就应该是消费者自己, 消费者因该具有辨别好坏的能力, 只有这样从三个层面来加强文化的监管。才能促使企业文化又快又好的发展, 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企业文化作为一个新兴的名词,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对立面, 所以它也就不可避免的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弊端。但是企业文化是经济大时代下催生的经济产物, 所以我们应该顺应时代的经济发展与带动作用, 把企业文化做成一个, 富有中国特色企业特色的商品文化。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可以说是蓬勃发展,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 中国的企业也伴随着成长起来, 企业成长的背后不仅仅是有强大的资金支持, 更重要的是由企业的文化在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个企业要想更加持久的去发展自己, 就要把自己的企业文化做的足够好。文化能够带动经济更加深远的发展。

关键词:经济,企业文化,纽带作用

参考文献

[1]高培勇.新一轮税制改革评述:内容、进程与前瞻[J].财贸经济, 2009, (2) .

[2]杨卫华.关于进一步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的研究[[J].涉外税务, 2010, (1) .

关于文化对经济的影响 篇9

从古到今, 从外国到中国, 还没有一部较为成功的著作对于文化与经济关系进行比较详细系统的论述。就经济学发展极为快速的西方经济学界, 也还没有经济学派或大师, 专家学者对这一领域专心研究, 几乎是一片空白。我们是可以看到一些有关于文化产业的研究, 但这只是其中的一小块, 我讲的是一个大的“文化”, 是一个一般人所不了解的文化。在那些研究经济学历史和社会学和历史的论述中, 或许可以找到一些这方面的“文化”。

1 什么是文化

要研究文化对经济的影响, 就首先要弄懂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定义是什么?文化是一种由公民所约定俗成的或习惯性的具有时空性的一组或一个带有一定固定性的集体生活活动和行为活动的模式。它包括了历史遗留的精神行为、民族思想意识、地域国家观念、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法律等的明文规定、知识及其传承等。文化的外在表现为一个国家的整体文化素质, 教育水平, 科学工作者所占比重, 科技, 人才, 人口素质, 创新意识观念等。

2 文化与经济

经济活动是一项社会活动, 这就必然要求人的参与, 人的加入就要形成一定的制度等行为约束, 这些制度安排和行为约束就形成了各个时期的文化环境, 这些文化环境又作用于经济活动, 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萨缪尔森写到:“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分配给不同的个人”。那社会是什么?社会是有着不同的需要、经历、文化、价值观和理想的人, 为着各自的短期和长期目标相互冲突和合作, 斗争或妥协的场所。社会本身不是一个客体, 人与人的相互关系, 人的思想和见解, 才同时具备客观性。就因为这些经过一定的时间冲洗最终凝聚成了文化。‘经济人’的假设是一种经济人化本身的历史过程, 是在历史的文化熏陶下所形成的文化历史过程。经济与文化的相互作用, 是从经济发展由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的转变, 这种‘质’, 很大程度上是包括科技、教育、人才在内的文化内涵。首先表现为人的素质;这种‘质’还表现为产业层次的提升和产品质量的提高。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这都包含到文化的运用。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最大的还是体现在文化在经济社会中的运用, 对经济的影响, 特别是当今知识经济的兴起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联系更加密切, 文化和经济出现加快融合乃至一体化的趋势。

3 文化对经济的影响

3.1 科学技术与生产力。

生产力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生产率的变化。我们来研究生产效率:劳动生产效率=产品量/劳动时间△C/△T。假设△T为单元1且不变, 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生产者在△T单元1的时间下生产的所有的商品的总量C。而商品的总量C又由那些生产要素所决定或者所影响?主要取决于科学技术生产力, 劳动者所受的教育, 劳动者所具备的知识, 劳动者的专业技术, 劳动者的素质, 劳动者对其专业技术的撑握和熟练程度, 这些都是科学技术。

关于科学技术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邓小平就有一句话“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率”, 科学技术的提高, 可以改进基础生产设备, 提高资本有机构成, 调整产业结构, 固定资产所形成的生产设备的科技化提高, 使生产同一产品的时间缩短。特别是当代, 以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为核心的高科技及其业的迅速发展, 更使得生产力发生了革命性的飞跃。科学技术提供了更可靠, 更迅速, 更准确的服务, 使得生产效率提高。而科学技术是文化的一个内在发展的外在的表现, 所以, 文化, 特别是科学技术的提升有易于生产力的提高。

3.2 人口素质问题。

人口学也是现代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分支, 从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开始, 就有关于人口素质的研究, 因为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 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和执行者, 人的素质直接关系的经济活动的运行。人口素质问题是一个关于科学教育体系和文化的传承, 是文化在一个大的范围内, 历史性的学习和继承。人口素质关系到国家或地区当前和未来一大段时间内的生产力、创造力、科学水平、人口压力、地区生产潜力等。

3.3 创新与经济。

在有关经济的文化内, 创新是发展的灵魂。其可以体现在文化的积累结果和文化传承过程, 也可以体现一个人, 民族的前进精神, 勇于接受不存在的, 和宽广的胸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核心, 也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核心, 它不但继承了文化, 而且还推动了文化前进, 使文化得也发展, 是文化在经济领域最成功的运用。创新提高了效率, 减少了消耗, 增加了产出。创新了一个企业的灵魂, 关于“创新”这个词, 曾经有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的“创新毁灭论”便明显地提出资本主义的资本生产过程便是一个“创造一样新的生产方式来替代已有的生产方式”创新是一个现代企业所必须的, 企业依靠创新, 以新的生产方式来生产商品, 既可得到有利的竞争地位, 同时也可以得到更高利润率, 甚至于得到暴利, 这是当代每一个企业所追求, 也是一种最好的企业运行方式。创新不但能让一个企业更好的生存, 也是经济活动得以正常运行和发展的必然条件。

3.4 文化与贸易。

贸易的前提是有地区性和区域性的成在, 是比较优势在不同区域的不同。地区性和区域性的划分是一个政治性的划分, 区域性的确定在古代政治筐架下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团体环境, 在起原有的生产力不同和经济生产活动不同的前提下, 文化的区域界定进一步使地区间生产的差距和种类的扩大, 在不同部落间的交换就有必要在生产剩余的条件下产生, 贸易就得到产生和发展。比较优势的产生也是文化等的历史结果, 是文化在历史里形成差异性的影响。

3.5 文化产业。

在文化中, 可接触的文化在一定条件下形成了文化产业, 其组成了经济活动中的一部分, 和其他的经济活动构成了社会经济活动。比如中国的饮食文化, NBA篮球文化等。

3.6 文化的差异性所引起的经济行为差异性。

中国人重储蓄后消费的观念, 生儿养老, 节约用钱, 钱不露白与美国人重消费和投资, 提前消费和享乐主义所产生的不同经济现象, 中国储蓄过多, 美国消费过剩等。

4 总结

文化无处不在, 其对经济的作用, 就我国现状来看, 我过应加强文化的管理和引导, 加强文化教育和培养, 加强文化相关产业的发展, 树立科学的文化观, 进行科学的文化引导, 使其为我过经济建设提供服务, 推动我国经济发展, 促进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摘要:政治经济文化构成了社会的三大基础, 但是在大多的研究质料中人们对于文化的认识还是停留在其为社会的一般精神享受上, 对其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却是知之甚少。就有必要对其做一番研究, 本文就文化对经济的影响作一点探讨。

关键词:文化,生产力,生产率,科学技术,创新

参考文献

[1]吴树青 (顾问) 逄锦聚洪银兴林岗刘伟2005-7政治经济学 (第二版) [M]高等教育出版社

[2]约瑟夫·熊彼得 (1883-1950) 吴良健译1999-02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M]商务印书馆

[3][美]阿兰·斯密德Allan A.Schmid刘璨吴水荣/译, 2004制度与经济学、THE INSTIIUIONAL AND BEHANORALECONMICS,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申明/编著, 2006中式领导人[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5]林伟贤, 2006创新中国, [M]北京大学出版社

[6]林双林王振中尹锦声/主编, 2006-1民营经济与中国经展北京大学出版社

[7]刘文瑞2006-8边缘琐语:人文与管理的对话[M]朝华出版社

[8]孟晓驷著, 2005-12文化经济学思维 (物质与文化均衡经展分析) , [M]人民文学出版社,

[9]陈小萍/著, 2005跨文化管理、Managhg Across Cuttures, [M], 清华大学出版社

对经济的影响 篇10

关键词:低碳经济;国际经济法;影响

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低碳经济”的名词再一次被提出,并且迅速得到宣传和发展,逐步进入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低碳经济”的提出对人们生产生活很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法律层面则对国际经济法也同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低碳经济”及国际经济法的概述

“低碳经济”可以理解为通过一定的手段减少可以产生碳排放的产业如煤炭、石油等能源的消耗,进而达到减少碳排放的目的,最终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共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式。国际经济法是一种调整国家之间,国家和国际组织之间,国际组织之间,国家与他国私人之间,国际组织与私人之间以及不同国际的私人之间的,相互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盖一言以蔽之,国际经济法实际是调节和制约国际间经济交往的法律,它的范围也非常广泛,与经济相关联的事宜都可以归属于它管辖。

为适应“低碳经济”的新要求,法律规范也需进行相应的调整,尤其是在国际经济法方便,“低碳经济”对其影响颇深。由于国际经济法主要由国际贸易法、国际投资法、国际金融法、国际税法等组成,因此本文接下来将着重介绍“低碳经济”对上述四个方面的影响。

二、“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法的影响

国际贸易法是用来调整不同国家之间商品的交易关系和与其相关联的其他关系,包括国际商品货物运输、保险、支付与结算、调节与仲裁等关系的法律法规的总和。

当前,环境与贸易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为有效缓解气候变化,新的贸易政策工具不断被采用,导致了国际贸易法的变革。碳足迹、碳标签等贸易政策工具对国际贸易自由化以及国际贸易法带来重大影响[1]。

所谓的贸易就是指商品之间的买卖,在购买商品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在商品的包装上会有很多的标志,例如合格标志、安全标志、产品的组成成分等,而“低碳经济”的出现就是对产品的标志做出了进一步细致的规范,在“低碳经济”的要求下,产品的包装处需要明确的表明该产品在生产的过程中碳排放的情况,这一新的标签被称为碳标签,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可以通过碳标签了解商品在生产过程中碳排放的情况,然后便可以直观的对不同商家的产品进行直观的比较,进而挑选出既环保又适合他们使用的产品。

由于消费者可以根据碳标签直观的不同厂家的商品进行对比,这样也加大了不同厂家之间的竞争,在环保为主要背景的消费环境下,市场的需求促使厂家改进他们的生产技术,大力研究低碳技术,减少生产过程中碳的排放,这样互相竞争互相促进的良性市场才会为环境保护做出最大的贡献。因此“低碳经济”就是通过在产品上标注“碳标志”的方法,增大企业间无形的竞争,从而促进企业进行产业转型和技术提升,使国际间的贸易往来与时俱进,对国际贸易法也具有提升促进的有效地影响。

三、“低碳经济”对国际投资法的影响

国际投资法就调整海外投资关系以及关于外国投资保护的国内法规范和国际法规范的总称,主要是对国内与国际间的投资进行合理化约束的法律。

跨国低碳投资是指运用国际投资发展低碳经济,具体包括本国的对外低碳投资和本国接受的外国低碳投资。跨国低碳投资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可再生能源、循环再利用、与环保相关的产品制造等三个低碳行业[2]。

产品的生产过程需要进行技术方面的提升以减少在生产过程中碳的排放,促使技术人员开发低碳技术,因此在投资方面也是一个巨大的商机。由于市场的需要,市场对低碳的需求也不断的提升,需求量增加后,就需要加大产业的生产,投资者可以对低碳技术、低碳设备、低碳产品进行大规模的投资,有了资金方面和技术方面的保障,“低碳经济”的发展就会变的更加的畅通,同时低碳技术在投资方面所占比重的增加也促进着未进行低碳经济的厂家加快产业的转变,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多方面的共同进步使全面实行“低碳经济”成为可能。

同时为了鼓励对“低碳经济”的投资力度,不同国家的有关政府还可以采用一些优惠政策鼓励投资者对低碳技术进行投资,投资方有了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会更加有信心进行投资建设,增加了投资的数量,对在本国内大力推行“低碳经济”也具有促进的作用。而在国际方面,国家与国家之间也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投资政策,使一些跨国的投资公司感受到国际间对低碳投资的重视,使得国际间的投资能够顺利有效地进行,国际间的投资能够顺利的进行对促进国际间的“低碳经济”也同样具有推动作用。

四、“低碳经济”对国际金融法的影响

国际金融法是调整国际间货币金融关系的国际法规范和国内法规范、公法规范和私法规范的总和,是一项对金融产业进行相关规范的法律法规。

同样,“低碳经济”也给国际金融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投资需要资金方面的支持,而资金的使用与转移受到国际金融法的影响,因此它们之间的影响都是相互作用的。为了促进低碳经济,金融法可以指定一些针对低碳经济的政策,对关于低碳方面的资金的使用可以采用快速审核的方法,这样加快了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后,使得低碳技术的发展走在快速的道路上,同时对于一些有发展前景的企业,金融法还可以适当的放宽一些政策,使得他们在资金方面得到充分的帮助,顺利的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没有了这些繁琐的事情的干扰,他们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低碳经济的建设中,对低碳经济的发展也同样具有有效地促进作用,并且由于有了国际金融法方面的支持,使他们感受到低碳经济带来的益处,进一步加快了他们在低碳方面的技术升级,这样便达到了相互促进的作用。无论金融法做出哪些方面的改进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加快低碳经济的发展,而低碳企业的增加使得他们的改进朝着最终的目标又迈进了一步。

五、“低碳经济”对国际税法的影响

国际税法是一门年轻的有关财政税收的法学学科,其主要目的在于调整国与过之间因跨国纳税产生的诸多事项,使国际间的税收达到稳定、公平的状态。

全球向“低碳经济”的转型行动将对国际税法产生重要的影响。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可能减少对化石能源的需求,同时将部分能源密集型行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在这一过程中,各国为实现国内的减排目标采取的国内政策,比如征税、补贴等都将影响国际税法规则[3]。

国际间的贸易来往,最重要的就是税收,“低碳经济”在国际税法方面的影响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于产业生产中的税收问题,另外一个就是商品在国际间的贸易往来过程中的税收问题。

对于产品生产中的税收问题,税务局部门可以对进行低碳经济建设的相关工厂采用减少税收的方式鼓励他们大力的开展低碳建设,而针对那些拒绝进行产业转型,由传统生产过渡到低碳生产的企业进行加大税收金额的方式,使他们直观的感受到低碳生产带来的好处,迫使他们最终向低碳生产方向进行过渡。

对于国际间贸易往来过程中的税收问题,由于“低碳经济”对贸易法的影响,在产品的包装上,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产品的生产过程中碳的排放,因此国际税法可以根据这一便利之处,根据碳标签对不同的产品进行不同的税收,其基本原则为对于碳排放过高的采用征收额外碳排放税的方式,以此来监督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碳排放的严格监控。同时,由于碳标签的重要性,国际方面的有关部门也应该设置专属的机构进行碳标签的管理,这样也能使国际税法在使用的过程中保持着相对公平。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论述了“低碳经济”分别对国际贸易法、国际投资法、国际金融法、国际税法这四个方面的影响,进而说明“低碳经济”对国际经济法产生的影响。总体来说,就是在国际贸易法的监督下,使得各个国家的产业建设能有效地建立在低碳环保的要求下,对实现“低碳经济”具有有效地促进作用,并且在国际投资法的支持与帮助之下,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快速通道,使得“低碳经济”在这样强有力的支持下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在国际金融法的监督与管理下,使得金融业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下保持平稳的状态,避免严重的金融危机的产生。国际税法在税收方面的调节作用,使得人们发现“低碳经济”的优势,也进一步促进了其发展。“低碳经济”促进了这些法律的进步与发展,这些法律的改革同时也带动着“低碳经济”的发展,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阮洪.低碳经济影响下国际经济法的变革[J].长沙大学学报,2012-01-15

[2]刘洋.低碳经济对国际经济法的影响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2-03-20

[3]刘婷婷.“低碳经济”对国际经济法的影响[J].法制与社会,2010-06-25

作者简介:

对经济的影响 篇11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 各国纷纷出台相应的救市计划, 美国救市计划总额达8500亿美元, 德国政府推出了总额达4700亿欧元的救市方案, 法国宣布了3600亿欧元拯救银行。我国政府于2008年11月推出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这四万亿中, 保障性安居工程占2800亿;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占3700亿;铁路、公路、机场、城乡电网占1.8万亿;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占400亿;生态环境方面的投资占3500亿;自主创新结构调整占1600亿;灾后恢复重建占1万亿。由此可见, 我国的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在本质上是一个投资驱动型方案。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 全球经济出现了复苏和增长的势头。然而很大程度上, 这是在各国政府向市场注入大量资金的前提下取得的, 复苏的基础并不牢固, 而且不同国家之间的复苏和增长步伐也不一致。这其中, 中国经济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 率先实现了复苏。国民经济企稳向好, 投资快速增长、消费市场活跃, 进出口在2009年下半年快速回升, 工业生产明显恢复。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 2009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35353亿元, 比上年增长8.7%。2008年全年CPI同比降0.7%, PPI同比降5.4%;2009年12月CPI上涨1.9%, PPI上涨1.7%, 为2008年内首度转正。在经济复苏的同时, CPI的加速上行和信贷的巨额投放加剧了管理层对于通货膨胀的担心。

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而言, 由于市场本身的弊端造成了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 市场萧条疲软, 而本次刺激计划具有坚实的短期基础, 具有及时性和必要性, 是宏观经济治理和社会治理通盘考虑的产物, 是政府这种公共职能部门为调节经济所采取的必要措施。目前欧美政府也出来拯救企业, 这已成为一个世界潮流。从这两个层面上来讲, 我国政府投资四万亿拉动内需的做法是符合经济学原理和世界潮流的, 同时这种积极参与的态度也是值得称赞的。

二、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现状

1、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并没有增加就业

首先, 从中国目前的就业形势来看, 2000万农民工失岗返乡、600多万高校应届毕业生面临就业, 两大群体叠加, 就业压力陡增。城镇新增就业增速在下降, 企业的用工需求也在减少, 现有的工作岗位流失非常严重, 这些都是新问题。与此同时, 我国就业领域长期存在的老矛盾, 比如总量矛盾、结构矛盾还没有破解, 新问题又不断出现, 导致就业形势更加不容乐观。

其次, 作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美国, 它的实体经济的疲软直接造成了我国出口企业面临严峻的形势。2009年上半年, 全国有6.7万家民营企业倒闭, 而2007年, 民营企业吸纳了34.2%的大学毕业生, 这么多企业倒闭, 肯定会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市场。2009年中国经济实现了8.7%的增长, 大约创造了900万个工作机会, 但应届毕业生就有611万人。据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估计, 611万应届毕业生中, 将有200万人无法就业。因此, 中国的就业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棘手的、紧迫的难题, 一个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想要起到扭转乾坤的作用恐怕只是奢望。

再次, 从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来看, 我国经济的增长主要靠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拉动, 其中出口和投资一直占有主要地位。出口的增长带动了每年大概三分之一的就业, 最近几年就业增长大概在每年八百万到一千万左右, 2007年超过一千万, 出口企业对于就业的拉动是非常明显的, 而当前的出口放慢带来了严重的失业问题。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主要以拉动投资为主, 对提高出口企业吸纳就业能力的直接影响是很有限的。

最后, 目前所有的政策都不具有就业导向的性质, 同时也没有出台专门的失业应急措施。现有的刺激方案主要以加大投资刺激重工业、缓和制造业为核心, 而这些行业大部分都是资本密集型的, 不具有大规模就业吸收的功能。并且, 在社会保障体系缺失和难以在短期发挥功效的约束下, 政府必须建立专门的失业应急措施。

2、四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资产泡沫的形成

强有力的刺激政策在顺利完成“保增长”任务的同时也顺便带来了副作用:银行信贷激增, 货币供应量快速上升, 资产价格特别是一线城市房地产价格随之迅速上涨, 并且有向全国蔓延的趋势, 通货膨胀预期正在快速形成。背后推手之一即是银行争先恐后的信贷量。2009年近10万亿的信贷规模是历史最高水平2007年的近3倍 (2008年由于刺激政策而不具可比性) 。大量的信贷蜂拥而至必然有部分信贷未流入实体经济而转道进入股市, 这将带来资产价格泡沫膨胀风险。据测算, 2009年新增贷款与GDP的比例高达40%, 而往年这一比例一直稳定在10%~20%之间, 这说明目前的实体经济增长并没有吸纳如此多的信贷资金。

此外, 受到流动性宽裕和经济回升、企业赢利改善及通胀预期的影响, 2009年以来资产价格重回高位且大部分机构预计:2010年资产价格可能大幅上扬后形成明显泡沫。这使得2010年宏观调控面临的局势将更为复杂。通过制造一个信贷泡沫来催生一个资产泡沫再打造8%的经济增长, 这种方式无法持续。可靠的办法还是要把短期政策和长期经济发展的结构性改革相结合。我们不能仅仅着眼于年度的GDP增长, 还要着眼于长期经济增长的基础。

因此, 2010年在继续维持“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前提下, 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就是:如何在保持货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管理通胀预期;如何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 把握好货币信贷增长速度;如何密切跟踪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 特别是美国加息及退出政策的时间点, 把握好货币政策的调整时间。在2010年的第一周, 央行延续了2009年10月以来的公开市场操作净回笼态势, 实现净回笼1370亿元, 是央行连续13周实现资金净回笼。2010年1月7日, 央票和正回购利率更是打破持续数月的连平局面, 双双上扬。2010年1月18日起, 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些信号表明我国将进一步加快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步伐, 以防范不断加大的通胀风险。

三、经济刺激政策退出的建议

1、经济刺激政策退出时机的选择非常重要

对各国决定退出经济刺激政策的原因, 本文认为主要有两点, 对经济回暖的信心以及对通胀压力的担心, 对两者的平衡将决定加息的时机。世界各国都面临着刺激政策退出的两难选择, 如果刺激政策退出太迟, 政府债务还会高涨, 资产泡沫和通胀预期增加;如果退出过早, 经济将会面临衰退的风险。近期, 国内外金融市场均出现了大幅调整, 经济刺激政策退出的预期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可以预见, 如果世界各主要经济体掌握不好刺激政策退出的时机和步骤, 退出政策协调不好, 无法做到有序退出, 则完全有可能造成全球经济剧烈波动, 从而导致世界经济的二次探底。所以我们要密切关注其他国家政策及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动趋势, 尤其是主要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变化, 避免过早加息而导致热钱流入、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上升。在经济刺激政策退出后, 关键是要创造长久性的需求。

2、经济刺激政策的退出要和一些结构性改革政策的进入组合起来

因为现在巨大的经济增长是靠政府下放的投入在支撑, 一旦退出, 这个速度还会保证吗?这个问题是存在的。但是, 这个问题的解决方向, 不能由于政府退出行为的存在而导致经济增长速度下滑, 所以政府要继续保持高强度的刺激, 即高额的负债和过量的货币供应。本文认为, 正确的解决办法是让经济回到能够持续增长的可靠基础上来, 最重要的是供给一方进行结构性的改革, 所以退出和进入要组合。政府的负债、过量的货币供应要退出, 坚决地有步骤地退出, 但是结构性的改革要进入。

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信号价值大于其实际投资启动价值。虽然该调控行为在短期内可能会促进中国经济好转, 但其规模不足以弥补经济深度下滑带来的缺口, 且在世界经济萧条的时期, 这个数字是渺小的。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 并没有在本质上改变目前萧条产生的内置机理, 也没有解决中国本轮经济下滑的内在矛盾, 对于经济振兴也就显得力不从心。所以, 目前问题的解决方向就是逐步缩小刺激政策, 退出刺激政策, 同时启动结构上的改革, 让中国经济有一个更可靠的发展基础。

参考文献

[1]保罗·萨缪尔森、萧琛:宏观经济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9.

[2]刘崇献:当前国内通货膨胀的特点及原因[J].价格与市场, 2008 (4) .

上一篇:政法工作下一篇:心脏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