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对萧山经济的影响

2024-07-24

外资对萧山经济的影响(共9篇)

外资对萧山经济的影响 篇1

摘要:利用1988-2011年青岛市外商直接投资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协整分析与局部调整模型,研究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对青岛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青岛的外商直接投资与GDP之间的关联性逐渐降低,外商直接投资在青岛经济发展中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不是主要的推动作用。青岛市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还是内部资金,在引进外资候应该有一定的政策引导性,不应该盲目引入,导致本地企业被外资大量挤出,应引入一些国内技术不完善、难以形成有效生产规模的行业。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青岛市,经济增长,影响

一、引言

近年来,对东道国(地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DI)效果和如何更加有效地利用FDI的研究颇受关注。FDI与国际贸易并被称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双引擎”,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外国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普遍认为:对资金流入国(地区)而言,FDI具有资本形成效应、技术外溢效应、产业升级效应、贸易创造效应和就业效应,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东道国的经济增长。

运用大量的计量模型等现代计量手段,大部分学者都得出来FDI对于东道主国家的经济增长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如王佳慧(2010)《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聚集效应的实证分析》、高佩娟(2007)山东省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及李盛祥(2010)《FDI流入对青岛经济增长和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另外,一些学者得出的结论却并不相同,他们认为FDI在不同地区,产生的影响力是有区别的,如费宇(2013)《FDI对我国各地区经济增长的非线性效应分析》与曾慧(2008)《外商直接投资与浙江省经济增长关系的协整分析》。

二、青岛的外资利用情况

作为全国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青岛市经济取得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处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享有诸多的优惠政策,较早的引进外资和技术, 并由此促进了当地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调整。

数据取自青岛统计年鉴

从图1中可以看出青岛市实际外资利用从1988年的2.34亿元到2011年的228.91亿元,翻了97.824倍。而其中外资的固定资产投资也从1988年的1.1395亿元到了2011年的176.629亿元,翻了155倍。实际利用外资从1998年起,进入FDI飞速增长的时期,到了2004年出现下降,直至2008年重新出现回升的趋势。而就外资对于固定资产的投资看,前期趋势与实际利用外资趋势相同, 但是到了2005年后,则出现了震荡上升的趋势。但总体上两者之间均呈现较为稳定的上升趋势。

三、外商投资对青岛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对于外商直接投资是否直接拉动了青岛的经济增长, 下文用将数学建模的形式建立青岛经济增长的整体函数, 讨论外资是否成为了青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修正后的经济增长模型

首先根据柯布- 道格拉斯函数认为,经济产出主要受到人力资本的投入量与物质资本的存量有关,虽然有很多关于GDP与FDI之间关系探讨的文章,但是其往往只考虑了外资的当期投入量,并没有考虑到资本的存量, 且忽略了除了外资以外的其它影响因素,致使测量的外资对产出的弹性过高。这里结合局部调整模型对传统的计量方式提出了修改意见。当期的产出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当期增加的投入产量,包括外商投资,国内投资以及人力投入的增加量;二是往期已形成的生产能力,在这里用GDP的滞后值代替。得到修正后的产出函数:

两边同取对数,方程变为:

其中GDP即为当年的总产值,TZ为当年青岛市内资的固定资产投资,FDI为当年青岛市外资的固定资产投资,L为青岛市年新增人力资本的度量值。

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实际利用外资中不能排除热钱的干扰,且到位的资金若没有进行生产性投资,产生的经济影响相对较小,而且若是单纯的跨国并购, 并不会直接对产业结构和经济总量产生明显影响, 因此外资总量选取了外资对于固定资本投资的数量。

对于人力资本的衡量,虽然传统的从业数量能很好的反应人力资本数量上的变化,教育年限法的人力资本能反映出人力资本质量的变化,但是考虑到人力资本的内生性,即人力资本是通过物质资本生产财富的,所以在这里参考人力资本的价值理论,使用青岛市职工的平均与从业人员数量的乘积衡量人力资本的即期值,而用即期值减去上期值作为新增人力资本的衡量。

而上期生产能力,若单纯使用资本存量的概念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资本存量为一估算值,而且其折旧率也并不是年年均等的,其本身并不完全可靠;二是上期生产能力不再是单纯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因为其根据所需人员素质与物质资本搭配进行了调整,往往比即期效率要更高,若是采用资本存量这一概念,由于现有的人力资本度量方法不能区别新增与存量的差别,使用存量则算出数值受到干扰较大。所以参考局部调整模型的思路, 在这里用上期的经济总量表示上期经济生产能力。

本文选取青岛市1988至2011年共23年的数据,这些数据均来自历年的《青岛统计年鉴》,或根据《青岛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而来。为了消除时间变量数据的异方差性,并考虑到对各时间序列的数据取对数之后不会改变它们之间的计量关系,在此对原始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对数处理。在以下的分析中,所有在字母前加上L的变量表示是由相应数据经取对数转换而得到的新数据。本文涉及的数据处理借助Eviews6.0统计软件完成。

(二)协整分析与检验

从研究数据的平稳性入手,运用协整理论中的JJ协整检验和局部调整模型等技术,试寻找到FDI与GDP之间是否有稳定的协整关系。

协整性检验。协整分析的前提是样本时间序列经一阶差分后形成的时间序列是平稳的,所以首先采用扩展的迪基—富勒(Augmented Diekey- Fuller,ADF)方法进行序列平稳性检验。

借助Eviews6.0,运用ADF检验法对变量LGDP、LF- DI、LTZ、LL五个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如果ADF大于临界值,则数据为平稳的。检验结果见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四变量都不是水平平稳的,但是其一阶差分形式都是平稳,也就是说它们都是同阶单整的即其存在着协整的可能性,下面用JJ协整检验证明其协整的可能性,如图2所示

由图2可以看出,在5%的置信水平上,这些变量之间存在协整的可能性,而且协整关系最多有两个。

(三)回归结果

以下给出了通过软件计算的各系数及其检验数值或其检验的伴随概率:

从上式可以看出,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共线性,但是各个单体的系数均通过了10%置信水平的检验,且方程整体检验表明方程拟合度较好,而且DW值落在无自相关的区间内,F检验也表明方程整体稳定性良好。因此认为此种方法得出计量估计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综上所述,得出的主要结论有:

第一、各项投资对于经济发展都提供了帮助,但其对青岛市经济发展的作用有大有小。

第二、在短期内FDI与GDP的乘数效应约为0.039, 即当FDI增加1%,GDP大约增加0.039%。说明FDI虽然与经济发展为正相关关系,但其相应乘数效应较小。

第三、根据柯布道格拉斯函数,由模型系数之和为0.96113小于1可知,青岛市正处于投资规模收益递减, 即我们应该改善其经济增长以投资为驱动力的拉动方式。从格兰杰因果检验也看出了只有资本投资才是主要影响经济总量的原因。

第四、在当期新投入资本中对经济总量影响最大的是国内资本投资,因为其投资比重远远大与外资。外资总量由于只占到了总投资的10%,所以并未对青岛市的经济发展启到很大的影响。

四、外资与G D P增长关联性测度

我们就外资与青岛GDP的增长的相关性进行了灰色关联度的测量,以便得出外资与GDP发展的动态联系,其具体测量方程为:

此式反应了两者之间相互的关联性,越接近1说明两者之间的关联性越大,而平均关联性大于0.6则说明两个数据有着一定的联系,大于0.8意味着他们之间的联系性较大。其中 ε 为为分辨率,这里采用一般常用取值即0.5。

对数据进行了如下的处理,同除以第一个数,同时在关联度测量中没有测定第一期值。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出GDP增长与外资增长之间的关系。使用基于matlab开发的软件灰色估计,得到的关联性如图3所示。

我们利用灰色关联度进行分析发现,FDI与GDP有一定的关联性,但是不能说强关联性,且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这种关系相对密切,到了中期下降了一些,但是到了1998年,又出现明显的强关联,本世纪初至今则整体出现关联性减弱的趋势。

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在90年代初期,青岛整体经济水平较差,国内市场对于青岛的投资能力有限,而外资很好的弥补了国内投资满足不了生产需求的这一缺陷,从而对GDP的增长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而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国内市场自身就已经可以满足其投资的需求了,导致国内投资增加,而外资与GDP之间的关系逐渐呈现下降趋势。

依照此我们认为外资的引入需要政策的引导,因为对于资本投入相对不足的地区,外资才能更好的促进其经济发展,而外资进入相对发达地区,所带来的利益会有所下降,而且会造成较发达地区外资依赖症,导致原有企业竞争力下降,被挤出竞争市场,外资所占比重加大等问题。

五、结论和建议

综上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于青岛的经济发展启到了一定作用,但还不是主要的影响作用。结合青岛市当前的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有选择地引入外资

青岛市整体经济实力增强,民众手中已经不像二十年前那样缺钱了,投资缺口相对减少,所以对于技术含量较低的产业不应该大力引资,因为这样可能由于品牌效应、技术效应导致本土企业竞争不过外企,对民资造成挤出。

(二)完善金融服务业

应大力完善金融服务业、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加强对于金融风险的抵抗,改善国内居民以储蓄为主的生活方式,促进消费以创造拉动国内生产,从而促进投资。拉动国内投资,从而使得国内投资能更多的流向技术成熟产业。

(三)引入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

对于一些技术含量较高,国内投资难以形成规模的行业则应适当引资,弥补技术上的缺陷保证发展。引进国际先进海洋科学技术,通过与国际科研机构、大型跨国公司合作,达到降低风险,减少成本的目的。引导企业制定知识产权发展战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促进产学研合作, 鼓励企业与山东省科研院所和高校进行合作,实现技术突破,推动现有企业运用高新技术对产业进行改造升级。

(四)加强有实力企业对于核心技术的创造

加强有实力企业对于核心技术的创造,从而改变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当今社会技术的迅猛发展、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导致了环境的动态变化, 也使企业的竞争环境更加激烈。只有掌握了核心技术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外资对萧山经济的影响 篇2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外商投资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如何客观地分析外资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进一步确定未来新的引资政策,对保持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分析外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提出利用外资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外资,经济发展,政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吸收和利用外资的规模巨大。特别是1993年后,连续9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吸收外资的国家,年以来我国吸收外资更是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外资的大量流入,为我国带来了国际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我国长期存在的“技术缺口”和“管理缺口”,促进了我国技术水平和经济水平的提高。然而,外资也存在加剧国内市场竞争、挤压民族企业和品牌等问题。从实际出发,正确评价改革开放以来外资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正确制定和实施应对外商投资的战略举措,才有利于我国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以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一、外资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从总体看,外资对我国经济既有积极作用,也有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

(一)积极影响

1.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财政收入增加。我国的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相对短缺,外商直接投资满足了我国经济建设对资金的大量需求。据统计,1978年至,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已达6224.01亿美元,外资资本存量相当于同期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70129.43亿美元)的8.85%,它对于我国20多年连续保持年均9.6%的经济增长率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外商直接投资不仅增加了我国的资本存量,而且间接推动了我国企业扩大投资规模,从而明显增大整个社会的资本规模。同时,也促进我国财政收入的增加。我国涉外税收总额由1992年的122.26亿元猛增到的5355亿元。特别是来自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税收总额占我国涉外税收总额的98%以上。

2.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过程中,外商直接投资起到了一定作用。据资料显示,外资中的近70%投向第二产业,近30%投向第三产业,投向第一产业的比重尚不足2%。这大体符合我国现阶段调整产业结构的客观要求,从而促进了我国第二、三产业(特别是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中的房地产业)的发展。

3.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在外资迅速增长的同时,我国的对外贸易也飞速增长。我国的对外贸易从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加到20的11545.6亿美元,增长56倍,年均增长率为16.74%。我国对外贸易在世界的排名也由1978年的第34位上升到年的第三位,贸易大国的地位已确立。

4.提升我国产业的技术水平。外商直接投资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我国技术水平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外商直接投资给我国带来不少较为先进和适用的技术,促进了我国产品技术的升级换代。通过与外商的合资与合作,我国许多产品的技术水平也有明显提升。从间接效应看,外商直接投资企业通过示范作用,促使我国企业或通过技术贸易的形式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或通过自主创新来采用较为先进的技术。

5.增加就业总量。在外资对我国就业数量增加方面,1992年至2004年,外商直接投资企业职工人数由221万人猛增到1033万人,占我国职工人数的比重由1.49%升至9.77%。外商投资企业通过前后向的产业联系也间接地创造了就业机会。

6.推动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我国吸收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特别是通过吸收欧盟、美、日等发达国家大型跨国公司的投资,借鉴先进的管理方式和制度,推动了我国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推动了我国国有企业改制和健全公司治理结构。

(二)消极影响

1.形成对某些行业和市场的垄断,造成大量民族品牌流失。一是外商在我国幼稚产业抢先建立大企业。二是外商在我国某些盈利率高、市场前景广阔的支柱产业和战略产业实行垄断。外商凭借其品牌产品的质量和服务优势,加之我国的劳动力低成本优势,与我国内资企业进行激烈竞争,将我国一些民族品牌产品淘汰出局,或是通过合资收购中方的名牌商标,导致中方的名牌产品在市场上销声匿迹。

2.削弱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与跨国公司的竞争中,我国企业明显处于劣势。我国企业研发投入不足,企业R&D费用只占销售收入的0.39%,即使是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经费也只占销售收入的0.6%。我国许多企业还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通过实施本地化战略,低价竞销,打垮内资企业;遏制合资企业开发新产品或新技术,与内资企业争夺人才,导致内资企业和国内相关单位自主研发力量受到削弱。

3.通过不正当经营或转移定价,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外商在与国有企业进行合资或对国有企业进行并购的过程中,往往低估国有资产,特别是漏估国有企业的品牌、商誉等无形资产,从而使国有资产蒙受损失。而且许多外资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偷、漏、逃、骗税问题。特别是不少外商投资企业通过在跨国公司内部转移价格方式偷逃税款,给我国每年造成大量税收损失。

4.加剧资源短缺,恶化生态环境。在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中,有一部分是属于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企业,这给我国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带来的负面影响较大。外商在华设立这些高物耗、高能耗和高污染企业,实际上是将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某些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产业转移到我国,不仅加剧我国资源短缺状况,恶化我国的生态和社会环境,而且也严重危害企业职工和附近居民的身体健康,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加剧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具有明显的非均衡特征。截止2004年,我国东部地区累计批准的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总和、合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和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分别为全国的82.43%、86.78%和86.25%;中部地区分别为11.04%、7.69%和9.16%;西部地区分别为6.53%、5.53%和4.59%。这种非均衡格局的出现,加剧了我国东西部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而且也促使西部、中部地区的一些人才和资金向东部地区“倒流”。

6.产业同构现象比较严重。许多地方政府在引资中出现重复引资问题。以长三角为例,据统计资料显示,在长三角区域内15个城市的“十五”计划中,12个城市把电子通信业列为支柱产业,11个城市把汽车零配件制造业列为支柱产业,8个城市把石化工业列为支柱产业。区域内各城市之间存在着“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体系,重复建设、“产业趋同”现象比较严重。这样的产业结构严重制约了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发展,使其难以发挥整体竞争优势。

二、我国吸收和利用外资的政策建议

我国应坚持科学发展观,正视和利用较长时期内国际直接投资自由化的发展趋势,制定合理的外资战略、方针和政策。

(一)积极利用外资参与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充分发挥外资在缓解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紧张和弥补外汇缺口方面的作用,发挥外资并购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的积极作用。应加大外资参与国有企业资产重组的力度,推动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的对接,以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二)培育和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充分利用国外技术资源的同时,更应通过自主开发和科技创新加快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打破国际技术垄断,提高国际分工地位,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把技术进步的主要立足点由依赖国外技术逐步转移到自主创新上来。

(三)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增强服务企业的竞争力。随着我国电信、金融保险、商业贸易、零售业等服务行业进一步向外资开放,大量外资进入这些行业已成为必然的趋势。所以,应加快调整产业发展战略,打破政府对金融、电信、供电、交通运输业等行业高度垄断的格局,积极把服务业向民营化和地方化方向拓展,形成充分竞争的格局;对其它竞争性行业要积极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推动第三产业的繁荣发展;通过大力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保险金融服务业和旅游业,促进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四)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推动西部地区引资的步伐。对于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而言,以资源换资金、换技术是重要的选择。我国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对国外资本有很强的吸引力。美国宝洁、微软等近40家跨国公司已在四川投资设厂,世界500强中已有32家在西安设立分公司、合资公司或代表机构等。西部地区吸引外资的速度将不断加快,成为新一轮外商投资的热点地区。因此,要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机遇,放宽西部地区在一些领域对外商投资的限制,积极吸引外商参与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特色农业和生态工程建设,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通过引资,开发优势资源,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

(五)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应合理调控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着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将外资规模控制在经济建设需要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合理区间。实施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的转变;重视考核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含量、就业贡献、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等项指标,克服片面追求引资数量的倾向;根据我国国情和国际法制以及国际惯例,进一步修订《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和《外资企业法》。可制定《反垄断法》和《并购法》,对外商直接投资在投资流向、企业股权比重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控制,通过法律措施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外资对萧山经济的影响 篇3

关键词:经济普查;外资经济;发展状况;影响效应

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外资,至今已经有三十多年。外资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为扩大中国经济发展规模、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升级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外资经济主要分布在第二产业,这里主要从发展状况、与内资经济的比较以及对内资企业产生的影响效应去分析第二产业外资经济。

一、 第二产业外资经济的发展状况

根据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第二产业规模以上外资企业个数达到5.80万个,资产总量为190 241.62亿元,主要业务收入为244 359.16亿元,利润总额为15 864.15亿元,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为2 562.68万人。外资企业法人单位数、资产总量、主营业务收入和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分别占第二产业全部规模以上企业的23.73%、32.38%、27.47%和21.46%,外资经济在第二产业的地位依然十分重要,不容忽视。

1. 第二产业外资经济的行业分布情况。第二产业外资经济主要以制造业为主,制造业外资企业法人单位数为56 161个、资产总量为175 031.8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为234 661.36亿元、利润总额为14 470.69亿元,从业人员平均人数2 498.92万人,制造业各项指标在第二产业外资经济的占比分别达到96.78%、92.01%、96.03%、91.22%和97.51%,占有绝对优势。采矿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以及建筑业等部分占比非常小。

在制造业里面,资产总量排名前12位的行业分别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造纸和纸制品业和金属制品业。这些行业资产总量占制造业资产总量的74.29%,主营业务收入占比为75.31%,利润总额占比为73.74%,企业法人单位数占比为62.87%,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占比为65.01%。

2. 第二产业外资经济的区域分布状况。第二产业外资经济的区域发展呈现不平衡性,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各个区域的地理位置优势、基础设施建设、消费市场规模、地区经济实力、劳动力素质、对外开放程度和外资投资环境存在较大差异。为了全面展现第二产业外资经济的区域差异,这里主要从规模以上工业外资企业去描述第二产业外资经济的区域分布状况。

(1)外资经济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外资企业单体规模呈现西高东低的趋势。根据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工业企业的外资分布从企业法人单位数、资产总量、主营业务收入和从业人员平均人数看,主要还是集中在东部地区。东部地区占比分别是85.22%、76.79%、78.79%和82.11%。仅从资产总量、主营业务收入、从业人员平均人数看,中部地区占比大于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占比最小。

无论是外商投资企业还是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东部地区的各项指标(企业法人单位数、资产总量、主营业务收入和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占比都处于第一位,其次是中部地区,占比比较小的是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

(2)东部地区外资企业的出口倾向要高于其他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外资企业的出口倾向为31.47%,远远高于内资企业的出口倾向4.74%。从地区分布来看,东部地区的工业销售产值为189 837亿元,占比为78.68%,出口交货值为64 779亿元,占比为85.31%,出口倾向为34.12%;东北地区的工业销售产值为12 847亿元,出口交货值为1 925亿元,出口倾向为14.98%;中部地区的工业销售产值为22 554亿元,出口交货值为4 585亿元,出口倾向为20.33%;西部地区的工业销售产值为16 035亿元,出口交货值为4 645,出口倾向为28.97%。可以看出,东部地区的工业销售产值、出口交货值贡献了全国的绝大部分份额,并且东部地区的出口倾向大于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

(3)R&D活动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除了西藏以外,其他省份规模以上工业外资企业都有R&D活动。就全国来说,外资企业的平均R&D内部经费支出为351.29万元,而内资企业的平均R&D内部经费支出为201.78万元。除了天津、山西、陕西、甘肃、新疆、西藏以外,其他地区的外资企业的R&D内部经费支出都要大于内资企业的R&D内部经费支出。

从法人单位数、有R&D活动的法人单位数、R&D人员数、R&D经费内部支出、有效发明专利数和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等指标可以看出,东部地区都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占比分别达到85.22%、88.84%、87.22%、85.90%、91.01%和86.20%,均在八成以上。其次是中部地区,占比最低的是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均不超过5%。

(4)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经营绩效要强于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从经营绩效来看,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外资企业的资金周转率为128.78%,资产收益率为8.38%。东部地区的资金周转率为132.15%,资产收益率为8.45%。东北地区的资金周转率为113.20%,资产收益率为6.90%。中部地区的资金周转率为130.64%,资产收益率为8.64%。西部地区的资金周转率为106.41%,资产收益率为8.42%。从资金周转率看,东部地区大于中部地区,并与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存在较大差异。从资产收益率看,中部地区的大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东北地区最低。

外商投资企业的资金周转率为133.34%,资产收益率为8.95%,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资金周转率为121.57%,资产收益率为7.47%。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效率最好的地区是东部地区,资金周转率为139.96%,资产收益率为9.27%。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经营效率最好的地区是中部地区,资金周转率为148.18%,资产收益率为9.67%。

(5)东部地区外资企业的税负压力大于中西部地区的外资企业。从税负压力看,外资企业的应交所得税为2 645.7亿元,广东、江苏、上海、山东、浙江、天津、福建和北京贡献了2 109.07亿元的所得税,占比为79.72%。其中广东、江苏和上海贡献的所得税占全国的52.88%。从利润总额看,外资企业的利润总额为15 802.58亿元,江苏、广东、上海、山东、浙江、福建、天津和北京贡献了11 967.15亿元,占比为75.73%。其中江苏、广东和上海贡献的利润总额占全国的比重为47.64%。

东部地区的利润总额为12 247.32,占比为77.50%,应交所得税为2 163.79亿元,占比为81.79%。东北地区的利润总额占比为4.87%,应交所得税占比为4.68%,两个占比基本持平。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利润总额为2 786.37亿元,占比为17.64%,应交所得税总额为357.98亿元,占比为13.54%。可以看出,东部地区外资企业的税负压力大于中西部地区的税负压力,这与中西部出台了一些吸引外资的税收优惠政策有关。

二、 第二产业外资经济和内资经济的比较分析

1. 经营状况。外资企业的经营效率依然高于内资企业。由于外资企业拥有着先进的管理经验以及生产技术,因此其在经营管理效率以及盈利能力上依然处于行业的领头羊位置。

从资产收益率来看,内资企业的盈利水平逐渐增强,但外资企业的整体盈利水平稍高于内资企业。由2013年经济普查数据可知,第二产业规模以上企业的平均资产收益率为7.85%,其中外资企业为8.38%,内资企业为7.71%,其差距为0.67%,这相较于2008年1.89%的差距有着很大的提升。从资金周转率来看,外资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仍然高于内资企业。2013年,第二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平均资金周转率为117.282%,其中外资企业为133.36%,内资企业为114.15%,其差距为19.21个百分点。

从劳动收益率来看,外资企业依然比内资企业占据优势。在2013年所有规模以上外资工业企业行业的劳动收益率当中,有19个行业的外资企业劳动收益率大于内资企业,在外资企业劳动收益率高于内资企业最多的11个行业中,外资企业每名就业人员所创造的营业收入均超过内资企业30万元以上,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的差距最大,达到了1 109万元。

2. 税负压力。外资企业的税负压力与内资企业相近,但依然小于内资企业。2008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所得税法》把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税率进行统一,并实施了五年的过渡优惠期,同时,取消外资企业所得税减免优惠政策。而对外资企业税收优惠取消的政策在近年也逐步得到落实。

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外资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占到了23.42%,其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依然仅占13.96%,由此说明内资企业在创造了76.58%的主营业务收入之时依然承担着86.04%的主营业务税负,与此同时,规模以上外资企业工业销售产值占比为23.69%,而外资企业当年销项税额占比为20.39%,上述数据说明外资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依然享受着税收的优惠,内外资企业依然存在着税负差距。但从所得税占比来看,规模以上外资企业利润总额占比为23.09%,外资当年应交所得税占比为27.95%,这说明国家实施的取消外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得到了比较好的落实。

3. 出口倾向。外资企业的出口倾向高于内资企业。近年来,外资企业依然保持着出口战略的导向,外资工业企业在我国的出口中持续占有重要地位,不断影响我国的出口竞争力,对我国工业的出口产生了深远影响。

由2013年经济普查数据可知,我国外资企业的出倾向依然明显高于内资企业,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出口交货值已经达到了112 614.72亿元,其中外资企业就占到了67.27%,在出口总额中持续占据着绝对的份额。规模以上工业外资企业创造了24 088.92亿元的销售产值,仅占所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3.69%,但其31.45%用于出口;而规模以上工业内资企业创造的775 789.47亿元的销售产值中,出口占比仅仅为4.75%,由此对比可知外资企业的出口倾向十分明显,依然占据着我国出口的主导地位。

4. 科技投入。2013年外资企业全部法人单位中开展R&D活动的法人单位比重略大于内资企业,分别为19.64%和13.95%,再将外资企业细分为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看,外商投资企业法人单位中开展R&D活动的单位比例为19.90%,高于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19.34%。从R&D人员投入情况看,2013年我国全部R&D人员投入中有75.95%来自内资企业,24.05%来自外资企业,其中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10.45%,外商投资企业占到13.60%。按折合当量计算,内外资的R&D人员投入比例分别为74.79%和25.21%。2013年全部R&D经费内部投入中,75.78%来自内资企业,24.22%来自外资企业,其中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比例为9.28%,小于外商投资企业的14.94%。

5. 劳动报酬。根据经济普查数据可以看出,第二产业中,虽然内资法人单位的最高平均工资(烟草制品业)高于外资法人单位的最高平均工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但整体看,外资法人单位的平均工资高于内资法人单位。并且,用变异系数衡量平均工资差异发现,属于第二产业中平均工资较高的前十位行业,外资法人单位的平均工资差异小于内资法人单位的平均工资差异。具体分析排名后十位的从业人员平均工资情况,可以发现内资法人单位比外资法人单位的平均工资低。但外资法人单位的平均工资差异大于内资法人单位的平均工资差异。排名后十位的行业中有七个行业内、外资法人单位都出现,说明这些行业普遍的低工资现象,这七个行业中只有非金属矿采选业外资企业的平均工资低于内资企业,其他六个行业外资企业都要高于内资企业。

三、 外资经济的影响效应分析

外资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内资经济会产生哪些影响,我们主要考察外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可以把研究视角放在工业产业中进行分析,由于有相当规模的外资企业和科技研发活动聚集在工业产业中,看外资企业如何影响内资企业的技术创新。这里参考蒋殿春(2006)的研究思路,把外资作为影响因素纳入生产函数,通过对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进行变换,设置以下计量模型:

ln(Y/L)=?茁0+?茁1ln(K/L)+?茁2lnRD+?茁3FDI+u

变量设置:Y为内资工业企业的销售产值,K为内资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L为内资工业企业的从业人员平均人数,RD为内资工业企业的研发投入,FDI为外资工业企业的人均固定资产。FDI的系数?茁3是外资企业技术溢出的影响系数,系数大于零,表示外资企业对内资企业的技术进步有正向的促进效应,系数小于零,表示外资企业对内资企业的技术进步有负向的抑制效应。为了建模的简便,这里令YL=Y/L,KL=K/L。

lnYL=?茁0+?茁1lnKL+?茁2lnRD+?茁3FDI+u

数据来源: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汇总数据为研究范围,分别采用行业截面数据和区域截面数据进行计量分析。行业数据包括39个行业大类,区域数据包括31个省份。

根据以上模型和数据进行计量建模,结果如表3。

根据计量结果可以看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回归系数 都通过检验,表明内资企业的劳动资本投入和研发投入对内资企业的产出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行业数据的模型中,系数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系数小于零说明外资企业对内资企业的技术进步存在负向的抑制作用,没有正向的技术溢出效应。外资凭借先进的技术水平和管理经验在工业产业的发展处于优势地位,内资企业未能有效通过科技研发合作吸收和消化这些技术,反而在与外资企业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从而产生外资企业挤出了内资企业发展的情况。此外,在工业产业各个行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可能也存在差异,这和外资进入方式有关,独资企业对科研技术和知识产权的保护比较严格,会不利于技术溢出效应。在区域数据的模型中,系数 在1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系数大于零说明外资企业对内资企业存在正向的技术溢出效应,但这种影响不是太显著。综上分析,可以看出外资企业对内资企业没有明显的正向技术溢出效应。

参考文献:

[1] 高敏雪,何静,刘晓静.中国外资经济发展现状报告——基于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的截面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2] 高敏雪,许晓娟,李静萍,张芳.追寻中国经济与世界的联系——对外经济统计数据估算与计量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3] 蒋殿春,张宇.行业特征与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基于高新技术产业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6,(10).

作者简介:徐礼志(1981-),男,汉族,江西省南昌市人,延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统计。

浅谈外资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篇4

关键词:外资,中国经济,影响

一、外资促进经济发展

(一) 促进经济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有数据统计, 1979-2002的, 我国GDP高速增长、年均增速高达9.4%, 比同期世界平均增长水平高出一倍, 同时也比同期发达国家平均增长水平高出两倍等, 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创下了惊人的成绩, 而这使得我国经济占世界经济的比重, 稳步、持续和显著提高, 直到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的经济体。

(二) 缓解就业问题

中国改革开放之后, 中国逐步步入到现代化的工业社会, 外资进入中国市场, 带来的主要是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 他们需要在国内建立厂房, 聘用当地的劳动力, 所以外资企业吸纳了相当部分的劳动力, 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国家政府解决了民众的就业问题。

但是外资进入中国初期的时候, 与本土企业竞争较少, 能直接为本土提供就业岗位;逐渐到后期, 进入本土的外资越来越多, 且拥有了一定的市场, 加之自身较为先进的技术, 会造就与本土企业激烈竞争的局面, 这个时候, 就可能发生外资将本土企业挤出行业, 造成失业的问题。所以在考虑外资创造就业岗位时, 我们需要充分分析短期效应和长期影响, 不仅要注重吸引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大型跨国公司投资, 以此提高我国的技术, 更要吸引劳动密集型企业特别是加工贸易投资, 为降低失业率提供更大的服务。

(三) 对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贡献

外资还能促进国内企业技术进步和行业结构升级。

1. 外资企业引进先进技术

整个20世纪80年代, 我国外资企业多是以中小项目为主, 外资企业的技术水平并不高出我国企业的平均水平。但是在90年代之后, 大型跨国企业开始进入中国, 外资企业的技术水平也明显上升, 拥有先进技术含量的资本货物和加工工艺进入中国市场, 同时进入的还有有效使用这些先进技术的管理能力。这样就使得中国市场出现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 并且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而这些产品主要是出自外资企业。

2. 技术外溢效应

外资企业在本土化的过程中, 使用本地的劳动力, 利用母公司先进的技术进行生产。外资企业的员工会流入到本土企业中, 这时随之流动就有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 就产生了所谓的技术外溢。

随着本土企业环境的不断改善和创造条件的完备, 有利于人才在企业之间流动的体制和政策逐渐形成, 掌握了较为先进技术的工程师和有效管理理念的管理层人士从外资企业进入本土企业, 促进了跨国该公司技术外溢, 提高了本土企业的技术水平。同时值得强调的是技术合作, 技术合作就是跨国公司和中国的科研机构或者大学合作建立专门的研发机构。这些研发机构通常会进行一些企业所需的研发项目, 因此在合作的过程中就促进了跨国公司技术外溢。

但是必须强调的是有了跨国企业的技术外溢, 更重要的还要看本土企业的学习创新能力, 能否吸收外资的先进技术, 并加以创新, 满足自己的需要。本土企业只有在加强自身的研发能力的基础上, 再辅之以外资的技术外溢, 不断学习和探索, 提高自身技术融合和创新能力, 最终才能生产出有价值、吸引性强的商品。这样才能不断缩小与外企的差距, 逐渐与之形成有力竞争。

3. 促进中国产业结构升级

农业到工业制造是产业升级, 工业制造到高新产业和服务业是产业升级, 不得不说, 外资进入中国之后, 推动了我国高新产业的发展, 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从工业制造型的单一结构转向融合了高新产业和服务业等多元产业结构。

二、引进外资的弊端

虽然引进外资能够促进经济发展, 提高国内GDP, 加速我国的现代化进程, 但是不得不说, 引进外资企业会带来一定的风险, 是具有弊端的。主要的弊端有外资影响国家安全和外资优惠政策过多几个方面。

(一) 外资影响国家安全

这里的安全并非指的是国家的领土、主权等安全, 而是指和外资相关的国家民生的安全, 其中, 比较明显的是粮食安全和水安全。

关于粮食安全, 有一个说法叫“外资抢粮”。所谓“外资抢粮”, 就是外资靠着自己雄厚的资本高价收购粮食, 然后“囤粮”占领市场, 之后再高价卖出。说到“囤粮”, 我们不得不想到“蒜你狠”、“姜你军”和“找你茶”这些曾被炒到高价的商品。但是粮食和以上商品相比是不一样的, 上面的商品可以不吃, 对市场和民众的影响不大。而粮食则不同。第一, “民以食为天”, 没有粮食我们还怎么生活;第二, 粮食价格变动会牵连到许多相关产业的价格, 这样百姓生活受到更大影响。中国有13亿人, 一旦上述的危机遍及到国家的大多数地方, 那必然会引起很大的恐慌和民怨, 这时候就会给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影响。

可以看出, 在一些关乎国计民生的行业, 我们应该保持相当的清醒, 严禁外资大规模进入此类行业。否则外资有机可乘, 控制了国计民生, 就会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和谐。

(二) 外资优惠政策过多

在改革开放初期, 我国为了更好的吸引外资, 给予外资适当的优惠政策, 以便外资能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 促进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但是长期坚持全方位的优惠政策, 就会对我国经济的全局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内外资的不平等待遇, 会造成市场经济竞争机制不公平, 这样会产生出孕育外资的“温床”, 促使外资在本土市场疯狂的成长, 最终形成市场垄断, 本土工业受到强烈冲击, 导致外资肆意抬高物价等, 掠夺国有资产;有些地方部门为了提高政绩, 一味强调招商引资, 导致在优惠政策上的恶性循环, 外资项目过滥, 资源分配极不合理, 甚至有些外资趁优惠政策之势, 将外国淘汰的、污染严重的工厂搬到中国来生产, 给我国经济环境和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

鉴于更多由于外资优惠政策过多而造成的不良影响, 2006年10月, 商务部发布了《商务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指出“十一五”期间, 将逐渐形成内外资政策一致、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这意味着, 多年实施的外资在中国的“超国民待遇”将走向终结。

外资对萧山经济的影响 篇5

关键词:外资引进,国民经济,安全影响

我国政府当局重视经济安全问题, 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确保国家经济安全。所谓国家经济安全, 是指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 国家的经济发展能够保持长期、稳定和健康发展态势。外资危及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 主要源于国家经济过度依赖外资, 或受到外资的控制。具体表现在5个方面: (1) 外资总体规模安全; (2) 敏感部门安全; (3) 产业安全; (4) 技术安全; (5) 金融安全。

一、外资的引进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影响

产业安全是指一国拥有的对于涉及国家安全的产业和战略性产业的控制力, 以及这些产业在国际比较意义下的发展力。随着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社会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加强, 特别是近几年来“独资化”趋势的出现, 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影响日益突出。我国引进外商投资的方式有6种: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外商投资股份制企业、合作开发和其他方式。自1997年起, 外商独资企业数量超越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 成为我国最主要的外资利用方式。单北京引进外资注册的企业中, 外商独资企业的比例已超过一半, 当中还不包括外商通过增资扩股的方式组成的外方控股型企业。而这些企业在技术、规模等方面都是我国民族企业无法与其比拟的。因此外资凭借其自身的优势挤占中国市场, 影响我国的经济安全。

从产业层面来看, 外资对我国经济安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行业的控制和支配上。按三资企业工业总产值占该行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看, 排在前十位的行业分别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73.36%) 、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机械业 (61.84%)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59.08%) 、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 (53.23%) 、家具制造业 (47.33%) 、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 (45.34%) 、塑料制品业 (41.90%) 、食品制造业 (39.57%) 、橡胶制品业 (36.58%) 和金属制品业 (35.87%) 。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食品制造业属于国家重点行业。根据以上现象20 03年的时候, 商务部和其他几部委制定了明确的外资并购管理办法, 所以对于并购, 政府是严格控制的, 一发现苗头比如说重大装备上, 国务院马上出台相关管理规定, 使得他在这个行业上的并购难以实现。

二、FDI与国有资产流失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一些理论和实践工作者曾提出“以市场换技术”的引资策略, 期望以让出市场份额为代价, 换取外国的先进技术。由于合资企业可以享受优惠政策待遇, 一些陷入困境的企业希望通过合资, 享受到优惠政策, 以摆脱困境;一些发展前景好的企业也希望通过合资, 壮大自己的力量, 享受到优惠政策, 获得“体制外”的许多好处。结果, 必然形成外资与内资在合资选择中的不对等地位, 大批等待合资的内资企业在相对较少的外商投资者的选择面前处于被动地位, 于是, 纷纷降低合资条件, 压低资产评估数额, 给予外商种种便利和便宜, 吸引外商与自己合资。外商在合资谈判时, 往往在转让技术、商标和设备上漫天要价, 赚取高额利润, 致使内资企业在吸引外商投资的过程中, 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 在独资或控股的情况下, 其公司内部交易占了公司交易总额的相当大一部分。跨国公司往往采用高进低出的方法转移价格, 从其母公司高价进口原料和设备, 而对在华子公司的产品实行低价收购, 从而将利润转移到其母公司或其他国家子公司, 以至出现有的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账上亏损、实际盈利, 账上利润少、实际利润多的情况, 给我国的财政税收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三、FDI与敏感行业安全

所谓关键部门是指国内一些敏感行业, 如军事、文化等。实际上, 在敏感部门, 外资不会对一个国家产生威胁。因为, 几乎所有国家, 在关键部门都禁止外资进入。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允许外资进入所有行业, 在国际投资协定和各国产业投资指导目录中, 每个国家都对外资的行业准入有明确规定。

我国在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 列举了禁止外资企业进入的名单, 因此, 外资对我国关键部门的安全威胁是不存在的。

四、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 目前, 外资对我国的经济安全是有所影响但并未构成威胁。虽然, 外资存在一定的负面效应, 例如转移价格、技术控制、滥用市场垄断力量、降低环境保护标准等, 虽然存在这些弊端, 但这些问题与国家经济安全本质不同, 不能以国家经济安全为理由, 改变我国长期以来的外资政策和树立起来的开放形象。因此, 中长期内, 积极扩大利用外资规模, 提高外资质量, 仍应将作为我国外资政策的主要目标。

因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逐步取消对外资的种种优惠政策, 对其实行国民待遇。

2. 加强法制建设和政府监管。

《反垄断法》的出台使得法律规范越来越完整, 如何切实地落实下去, 以法律手段规范外资对国内企业的并购行为, 防止出现外资的市场垄断;另一方面, 完善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 加强对外资并购中的国有资产评估与外资企业内部转移价格制定的监督和管理。

3. 加大外资的的引进的力度。

一家外资企业控制了某一市场, 那是垄断, 而众多的大跨国公司进入同一行业, 就形成了竞争。只有吸引更多的外资进入这一市场, 在各个大跨国公司之间造成激烈的竞争, 那么, 最终受益的, 就将是中国政府和中国消费者。

参考文献

[1]葛顺奇:外资与我国经济安全问题探析[J]《.国际贸易》2004年第9期

[2]夏兴园 王 瑛:国际投资自由化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影响[J].国民经济管理, 2001, (06)

外资对萧山经济的影响 篇6

根据世界银行2008年发表的《世界发展指标》, 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二, 远远高于排名第三的俄罗斯联邦, 略微低于美国, 但是从1990年-2004年二氧化碳年均增长率来看, 我国4.8%的年均增长率要远远高于美国的-0.2%, 同时也要高于排放总量前五位的其他各国。我国1970年-1990年的二氧化碳年均增长率仅0.2%, 远远低于1990年-2004年的增长率4.8%, 这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不断增加, 经济的发展已经威胁到环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趋势不断加强, 截至2007年底, 全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63.2万家, 累计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630亿美元 (《中国统计年鉴》, 2008年) 。从总体上看, 吸收外商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高度相关, 并且成为推动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因此研究外资的引进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关系对我国走低碳经济之路至关重要。

一、外资对二氧化碳排放量影响的理论分析

Grossman-Krueger (1991) 在对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分析和研究中首先提出了FDI对环境的影响机制和效应: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显然外资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也包含在对环境的影响之中, 因此这三种效应同样适用于本文。

1. 规模效应。

是指由于引进外资导致的经济规模变化而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引进外资通常可以扩大原有企业的规模或者是建立新的企业, 从而增加产出并从中获利, 但同时随着生产要素需求的增加, 能源消耗也会不断增加, 假如技术水平仍然保持不变, 且节能减排意识没有建立, 则外资的增加必然导致对环境的破坏增加, 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会随之而增加。从这个角度来看, 外资带来的规模效应对环境的影响是不利的。但同时外资带来的资金会促进就业, 增加居民收入。伴随居民收入的增加, 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会提高, 而环境质量是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会要求法律的完善来保护环境、改善生活质量。

2. 技术效应。

外资引进的同时也会带来新技术和节能减排、绿色生产的管理理念, 这对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而言, 无疑会给他们带来更好的示范效果, 从而降低生产对环境的破坏。但是技术效应也有可能带来不利影响。如果在贸易自由化条件下, 产品的生产被转移到环境规制较松的发展中国家, 而这些国家的生产技术低于发达国家同类产品的生产技术, 则对环境保护产生负面影响。

3. 结构效应。

因外资的引进造成产业结构改变, 高污染产业的比重上升或下降, 因而对环境产生影响, 即结构效应。当外资流入是为了进入具有低门槛环境保护标准的国家时, Copeland和Taylor (2003) 将这种行为称之为污染庇护假说, 即当两个国家的环境保护标准不同时, 污染密集型产业将向环境法规相对宽松的国家转移。当外资企业将生产的产品大量出口到国外而把污染留在国内时, 就产生了不利于外资流入国的效应。

二、我国外资流入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实证分析

为了探讨外资流入对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 笔者利用1997年-2007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做回归分析。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数据来源于The U S.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和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所得, 人均GDP和人均外商经济固定资产投资额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所得。模型:CO2=C+β1GDP+β2FI+ε, 其中C为常数项, ε为残差项, CO2表示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 GDP表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FI表示人均外商经济固定资产投资额。回归结果如下:

由表2可知:CO2=0.168433+0.000221GDP+0.147932FI, 可绝系数R2=0.993346, 调整后的可绝系数达到0.991683, 表明模型的整体拟合程度很好。从t检验来看, GDP和FI均大于5%显著性水平下自由度为11-1-1=9的临界值t0.025 (9) =2.262。从F检验来看, F=597.1694>F0.05 (2, 8) =4.46, 表明模型的线性关系在9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成立。从GDP前的系数来看, 随着人均GDP的增加, 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加。从FI前的系数来看, 随着人均外商经济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增加, 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会增加。

根据日前中科院公布的一份首次按行业估算的2010年二氧化碳排放名单, 其中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居于首位, 占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40.10%。该名单显示, 分列“贡献排行榜”2~5位的产业及其排放量占比分别是: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15.7%;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7.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6.7%;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6%。根据国家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GB/T4754-2002) , 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总量比例排名前五位的行业均属于第二产业, 除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外, 其余四个行业均属于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 (1997-2007) , 制造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一直占外商对我国投资比例的一半以上, 2001年-2005年投资于这两个行业之和占外商实际投资总额的比例一度高达70%以上。因此对于外资的流入主要积聚于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现象, 我们不得不怀疑其进入动机除了追求利润之外, 还有追求污染庇护所的原因存在。

自2001年以来, 从绝对数来看, 外商投资企业货物出口总额逐年增加, 从相对数来看, 虽然2007年占全国比例有所减少, 但是仍然高达50%以上。我国出口货物主要是工业制成品, 其生产必然会带来能源的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 同时外商投资企业大量出口也使我国承担了不必要的环境成本。

三、结论和建议

根据以上研究, 围绕外资引进对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 可以得出外资的引进一定程度上给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带来的不良影响:从规模效应看, 外资规模的扩大带来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随着人均GDP的增加, 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也随之增加, 这说明外资给我国带来的经济收入并没有带来环境的改善, 反而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 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随之增加。同时, 居民收入的增加也并未使其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从技术效应看, 用人均外商经济固定资产投资额反映外资的资本装备程度, 从而衡量外资的技术水平, 通过上述模型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到, 随着人均外商经济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增加, 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会增加, 外资流入并未给我国带来先进的二氧化碳减排技术;从结构效应看, 外资过度集中于二氧化碳排放严重的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 加剧了二氧化碳的排放, 同时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生产, 却将一半以上的货物出口到国外, 这意味着消费该产品的国家在本国不需支付环境成本, 而是将污染转移到了我国, 从而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环境成本。

外资加剧了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 从而使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之路并未因外资的引进而更加平坦, 那么如何处理外资流入对我国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的冲突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针对外资引进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带来的不良影响, 我们可以通过一定途径改善目前不容乐观的现状:

1. 一定程度上限制外资流入总规模。

在1990年后引进的外资中, 除了个别年份外, 其他年份的两缺口数值均为负值, 体现了该时期引进外资的非缺口型特征, 这种外资所体现的引资背景是我国国内资金闲置和外汇盈余状态的并存。因此一定程度上利用内资取代外资, 创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 促进我国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 不仅可以减少外资对能源的消耗, 而且可以避免外资将生产出来的产品运往国外, 从而使我国承担巨大环境成本的现象发生。

2. 引导外资产业投向。

我国对外资的进入领域日渐放松, 有些地方政府更是为了业绩而盲目引进外资, 造成大量的重复引入、破坏环境的现象, 这就需要国家改变对地方政府原有的业绩考核制度, 提高外资利用效率, 积极利用优惠的外资政策引导外资向第三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投资, 以提高税收等方式限制外资过度投向二氧化碳污染严重的制造业。

3. 限制外资企业在二氧化碳排放严重的产业的产品出口量。

外商在我国投资二氧化碳污染严重的产业, 却将一半以上的产品销往国外, 将巨大的环境成本留给我国承担, 因此我国政府必须采取诸如提高相应产品出口税的措施来直接限制这些产品的出口, 从而间接减少外商对这些产业的投资。

4. 完善相关环境保护法律。

我国目前虽然已经建立起了环境保护的法律框架, 但是仍然存在着法律漏洞以及执法不严的情况。为了避免污染庇护假说的存在, 我们不能为了暂时的经济利益而忽略长远的环境利益, 如果不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 其后果远远不是外资带来的利益所能抵补的。

摘要:文章运用1997年-2007年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外商经济固定资产投资额相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从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三方面探讨我国外资的引进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现阶段外资的引进加剧了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 不利于发展低碳经济, 应该对外资的引进进行合理引导, 进而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外资引进,二氧化碳排放,低碳经济

参考文献

[1].郭印, 王敏洁.国际低碳经济发展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改革与战略, 2009 (10)

[2].商务部研究院.中国吸收外资30年[M].中国商务出版社, 2008

[3].张彦博, 郭亚军.FDI的环境效应与我国引进外资的环境保护政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9 (4)

[4].张连众, 朱坦, 李慕菡, 张伯伟.贸易自由化对我国环境污染的影响分析[J].南方经济研究, 2003 (3)

[5].高敏雪, 何静, 刘晓静.中国外资经济发展现状报告——就基于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的截面分析[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

[6].Yan Yunfeng, Yang Laik.CO2Emissions Embodied in China-U.S.Trade[J].Chinese Journa1of Popu1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9Vol7No.3.

[7].章轲.首份行业碳排量名单曝光.中科院建议“抓重点”[N].第一财经日报, 2010.2

外资对萧山经济的影响 篇7

关键词:外资并购,影响,对策

一、外资并购概念

外资并购 (Merger and Acquisit ion) :是企业兼并与收购的总称, 前者是指在竞争中占优势的企业购买另一家企业的全部财产, 合并组成一家企业的行为, 其目标公司的法人地位立即消失;后者则指一家企业用现金、债券、股票等公开收购另一家或几家企业一定数量的股份而获取该企业控制权和经营权的行为, 其特点是目标公司的法人地位并不消失。

二、外资并购发展现状

1. 规模迅速增长, 已经成为FDI的主要方式

跨国并购占全球对外投资的比重, 已由1995年的69%发展到2000年的90%。受世界环境的影响, 2003年下降到2970亿美元, 占FDI总量的53%。数据显示, 2008年除日本外, 亚洲的并购规模增长77%, 达到7515亿美元, 其中海外并购规模增长两倍达到3750亿美元。外资并购在经济全球化等因素推动下成为外商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

2. 发达国家所占比例大, 但发展中国家增长速度加快

1990年, 发达国家占世界跨国并购的比重为95.2%, 1996年下降到87.1%。2000年其规模达到历史最高点。到2008年, 外资并购总额已达到18330亿美元, 超过2000年的高峰。外资并购已成为全球资本流动的一个热点, 同时也成为了大型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外资并购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推动着全球化的发展。

三、外资并购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1. 积极影响

(1) 有利于弥补国内企业在资金, 技术和管理经验上的不足

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而跨国资本是其重要来源。利用外商雄厚的资本进行国有企业的跨国并购可以使国有企业获得大量的资金, 弥补中小企业资金不足的问题,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此外, 跨国公司具有强大的研发能力, 掌握着当今世界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技能, 并购后我国企业通过引入技术人员, 不断培养高端人才, 加速企业进步。

(2) 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外资并购带来的大量外资流入有利于我国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 促使我国新的资金技术密集型支柱产业的形成跨国公司以适当的形式收购国有企业的部分股权, 不仅可以改善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规范公司行为, 同时也提高了企业运营效率和经济效益。

2. 消极影响

(1) 外资并购会导致某些行业生产垄断

拥有垄断优势的跨国公司保持稳定的加工市场和寡头竞争, 排斥中小规模厂商, 一旦它控制市场就可能压制竞争。跨国公司外资并购国内企业后, 不仅能够控制价格, 瓜分市场, 通过打断国内运行已久的供应链破坏市场秩序, 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国内企业的生产和进步, 压制国内企业的发展壮大, 最终会损害到消费者的利益。

(2) 跨国公司外资并购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造成挤出效应

国有企业普遍存在产权模糊, 治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而且有些地方政府出于地方保护或提高业绩等目的所采取的政策都有可能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有些地区, 为获取更多的外商投资, 国有企业许诺给外商以丰厚的利润回报。跨国公司外资并购后可能在公司内部利用转移价格, 以这种隐蔽性较强的方式提高成本, 降低利润, 导致合资企业连年亏损。

四、外资并购我国应采取的战略措施

1. 完善我国的投资环境

要改善国内投资环境, 吸引跨国公司来我国进行研发活动, 设立研发中心, 以提高我国技术水平。在基础设施、人才教育培养、专利保护以及相应的法律环境来支持技术的开发和利用等方面都标志着一国的投资环境, 并且亟待提高。

2. 熟悉相关法律, 运用健全的法律体系规范外资并购行为

借鉴发达国家的立法经验, 确立外资并购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逐步取消一切与国民待遇不一致的投资措施, 尽量避免引进外资过程中存在的超国民待遇现象。应运用WTO有关条款和允许的手段规范外资行为, 加强对跨国外资并购的政策指导, 加强国家对的宏观调控和有效的政策指导, 减少跨国公司对我国关键产业的冲击。

3. 对待不同行业, 实行有区别的并购政策

对于具备竞争能力的行业, 应该放开对跨国并购的各种限制, 适当放松对这些行业外资并购的管制, 有利于提高行业竞争力。对服务业的跨国并购应该采取较为谨慎的态度。, 服务业跨国并购应对外资的股权比重进行限制, 同时在审批环节上要从严把关。对于国防军工企业要严格禁止跨国公司的并购。

4. 国内企业要学习先进技术, 加大创新力度

面对国内市场外资并购规模的不断夸大, 企业一方面要积极学习外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应对全球化的竞争;另一方面, 充分借助国际跨国公司的先进技术能力和管理经验, 加速我国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赵燕.外资并购:天使还是魔鬼——对外资并购现状, 动因, 趋势政策的分析[J].对外经贸实务, 2006 (09)

[2]崔新健.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的现状, 特征及成因[J].国际经济合作, 2006 (02)

外资对萧山经济的影响 篇8

随着外商对华直接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 外商直接投资的地区来源、区域分布、产业结构、投资方式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另一方面, 随着我国经济整体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国际直接投资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也已逐步从资本形成、获得进步技术等转移到产业结构升级方面来。从总体上说, 自改革开放以来, 外商直接投资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 起步探索阶段 (1979年—1986年)

这一阶段是我国利用外资的起步阶段。1979—1986年间, 外商投资项目累计达到了7819项, 外商投资协议金额为191.59亿美元, 外商投资的实际金额为65.95亿美元。从行业分布看, 这一时期的外商直接投资, 大多数集中于劳动密集型加工业以及部分第三产业;从地区分布看, 吸收的外资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两省及沿海地区;从资本的来源结构看, 主要是港澳台及华侨资本。

(二) 稳定发展阶段 (1987年—1991年)

这一阶段是我国吸收外商投资的稳定发展阶段。在此过程中继续扩大沿海经济开发区, 实行沿海经济地区外向型经济的战略。1987年—1991年间, 外商投资项目累计达到34208项, 外商投资的协议金额达331.79亿美元, 实际金额为167.52亿美元。

(三) 高速增长期 (1992年—至今)

我国经过利用外资20多年的发展, 总量上, 截止2005年底, 我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52960家, 合同利用外资金额12856.73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25.70%, 出口额占到了我国出口总额的52.2%。

1、我国利用外资的区域结构发展历程。

2008年, 随着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 外商投资区域布局也继续优化。在非金融领域, 东部地区实际吸收外资783.40亿元, 同比增长19.35%, 占全国的84.79%, 比重比上年下降3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实际吸收外资74.36亿元, 同比增长36.44%, 占全国的8.05%, 比重比上年提高0.76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实际吸收外资66.19亿元, 同比增长79.84%, 增幅比上年提高10.8个百分点, 占全国总量的7.16%, 比重比上年提高2.24个百分点。中西部吸收外资增幅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上年相比, 中东部地区吸收外资增速基本保持平稳, 西部地区吸收外资呈加速增长之势。

2、我国利用外资的产业结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 通过历年来外资在我国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的变化,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 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三类产业中的分布如下: (1) 第一产业中的外商直接投资比重很小。从我国协议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看, 第一产业的投资所占比重很低, 甚至可以说为不知足道, 所占比重在2%左右徘徊。 (2) 投向第二产业的投资占绝对主导地位。外商直接投资在第二产业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 如纺织服装、机械、轻工等, 在第二产业中, 外商投资又主要集中于工业部门。 (3) 投向第三产业的外资所占比例有先降后升再降的趋势, 呈现周期性变动趋势。

1997年以来开始下降, 由1997年的31.2%降至2002年的20.3%。2002年以来开始上升, 总的说来, 由于外商对第三产业直接投资的结构性倾斜很突出, 因此对第三产业的结构变动也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二、国际经济环境对目前我国外商投资形成的影响

(一) 我国投资环境的变化。

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会继续回落, 而个人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现实以及人们对未来风险偏高的预期, 使居民最终消费需求增长相对缓慢, 短期消费热点培育并非易事, 内需增长必然放缓。我国外汇储备偏高, 人民币升值压力仍然较大, 出口成本将持续上升, 外贸出口增长的势头会放缓。从经济增长方式看: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中能源、矿产资源等的约束日益强化, 环境成本趋于上升, 依赖资源投入增加支撑的粗放型扩张模式难以持续, 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将得到进一步压缩, 外商投资结构也面临调整压力, 技术含量高、技术密集型的外商投资增长潜力大, 而高污染的外商投资将被严格禁止, 高耗能的外商投资会受到更多限制。

(二) 金融危机对我国吸引外资带来的不利影响。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初步统计, 2008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资比上年下降了21%, 跌至1.45万亿美元。其中, 发达国家获得的外商直接投资总额比2007年减少了32.7%, 降为8401亿美元;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为5177亿美元, 增长了3.6%, 但增幅远低于2007年。在全球FDI大幅下降的背景下, 2008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虽然实现了增长, 但也遇到了困难, 特别是在最后一个季度;而新增项目数和合同外资金额出现明显降幅, 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 我国2008年前5个月外商直接投资 (FDI) 总额达到427.8亿美元, 较上年同期上升了55%。然而, 2008年10月份金融危机的爆发后我国吸收外资自2008年10月份以来连续6个月下降。2009年一季度, 全国实际吸收外资217.8亿美元, 同比下降20.6%, 全国新批外商投资企业4554家, 同比下降34.5%。

(三) 经济环境变化对我国转变利用外资模式提供的机遇。

从目前我国利用外商投资的实际效果来看, 明显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的外资企业主要是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工业的企业。一般这类企业技术含量相对较低, 主要是利用我国低廉的生产成本来制造产品并出口。当发达国家发生金融危机导致国内消费萎缩时, 进口的需求减少, 导致一些出口企业破产或者减产。相比之下, 汽车、电子等全球性产业外商投资企业一般技术和资本密集度高的行业不但没有因为金融危机降低在我国的投资, 反而比以往增加了很多。对这类产业特别是其中的高新技术项目, 我国应鼓励外资进入, 放宽股权比例要求。

三、优化我国利用外资结构的对策与建议

(一) 改善投资环境, 继续吸引FDI流入。

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 积极吸引跨国公司来我国投资。我国应在下一阶段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使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 为跨国公司提供一个更好的体制环境;增加市场的开放程度, 减少市场准入的障碍。政府可通过采取一定的优惠措施激励具有基础科技创新能力的跨国公司进入我国, 或鼓励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并在此过程中, 推动国内科研部门与跨国公司的合作, 提高我国产业技术水平。

(二) 利用外资的区域结构政策调整。

由于中国对外开放是由沿海地区逐步向内陆地区推进的, 加之地区投资环境的差异, FDI在东部地区大量聚集, 并由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 这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要根据各地区的不同优势, 制定适合自身条件的发展战略。在中部地区, 以太原、郑州、合肥、南昌、武汉、长沙等中心城市为依托, 以50年代到70年代发展起来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为基础, 以长江、京广线、京九线、陇海线为纽带, 推动中部地区经济的发展。西部地区是经济基础比较落后, 投资环境相对较差的地区, 发展西部的关键是发现资源;发现资源、开发资源的关键是筹措资金, 因此, 利用外资的作用就显得尤为突出。

(三) 利用外资的产业结构政策调整。

从世界范围来看, 在制造业内部, 汽车、电子、通讯等全球性产业以及食品、饮料、洗涤用等多国内产业是跨国公司活动集中的产业, 同样也是我国吸引外商投资较多的产业, 但跨国公司这两类产业中对东道国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影响却有差别。从我国利用外商投资的实际效果看, 汽车、电子等全球性产业外商投资企业一般技术和资本密集度高, 进口替代和出口增长效果比较理想。对这类产业特别是其中的高新技术项目, 我国应鼓励外资进入。

(四) 积极探索利用外资的新方式, 促进利用外资方式多元化。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均GDP的增加, 国内企业海外上市会进一步增加, 股票、证券类的外商间接投资会比外商直接投资更快增长。实施利用外资方式的多元化发展, 积极吸引风险投资, 放开股权、规模等方面的限制, 允许外商独资经营, 在中国获得发展。目前, 世界各国在完善高科技风险企业投资环境方面采取了许多积极措施, 其中发挥资本市场创业板块以及风险投资基金的作用是改善风险投资环境的重要环节。中国目前的风险投资基金规模有限、机制不够灵活, 证券市场的创业板块也迟迟未能推出, 尤其在外资参与风险投资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尚未形成。为了鼓励外资积极参与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人才, 这些方面的问题应当尽快予以解决。

参考文献

[1]、江小涓:《吸引外资对中国产业技术进步和研发能力提升的影响》[J], 国际经济评论, 2004.3

[2]、强永昌, 王天滨:《FDI与中国地区产业竞争力实证研究》[J], 世界经济文汇, 2005.4

[3]、赵洪斌:《论产业竞争力—一个理论综述》[J], 当代财经, 2004.12

[4]、胡涵钧、王纪亮:《中国外国直接投资地区分布影响因素分析》[J], 社会科学, 2005.5

[5]、杨晓东:《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区位因素分析》[J], 财贸研究, 2004.4

[6]、魏后凯、贺灿飞、王新:《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动机与区位因素分析》[J], 经济研究, 2001.2

外资对萧山经济的影响 篇9

2009年12月1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在规划的战略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2020年比2015年下降15% 的定量指标,并且还指出将进一步拓宽利用外资领域,扩大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在此背景下,利用外资技术溢出降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工业能源强度,对于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外学者对外商直接投资与能源效率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研究,但研究结论存在分歧。Mielnika和Goldembergb研究得出随着FDI的增加能源强度显著降低。而Hübler和Kelle认为FDI并没有降低发展中国家的能源强度。国内一些学者就外商直接投资对能源效率的影响进行了一些研究,研究结果普遍认为,外商直接投资有助于提高我国能源效率。如张贤、周勇得出FDI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FDI通过溢出效应不仅对本地区的能源强度,而且对于降低周边地区的能源强度也有明显的作用。叶素云、叶振宇研究得出,FDI通过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降低了省区能源强度。陈媛媛、李坤望研究表明,外资进入总体上会提高省区的工业能源效率。已有研究主要从宏观层面( 工业行业或地区) 分析外资技术溢出对中国能源效率的影响,但从县级层面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对工业能源效率影响的文献鲜见。为此,拟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利用2012—2013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38个县区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外资水平技术溢出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工业能源消耗强度( 以下简称“能源强度”)的影响。

二、计量模型

已有研究表明技术水平、对外贸易、外商直接投资和能源相对价格等因素都会影响能源强度,在已有研究基础上,为了考察外资水平技术溢出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工业能源强度,本文设定如下计量模型:

其中,i和t分别表示行业和年份; EI表示工业行业能源强度; F表示外资水平技术溢出; I表示进口依存度;M表示出口依存度; G表示能源相对价格; α0为截距项;ε为误差项。

三、数据与变量

( 一) 数据来源

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择的样本是2012—2013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38个县区的面板数据。38个县区的名称如下: 南昌县、新建县、进贤县、安义县、南昌市东湖区、南昌市西湖区、南昌市青云谱区、南昌市湾里区、南昌市青山湖区、九江县、彭泽县、德安县、星子县、永修县、湖口县、都昌县、武宁县、九江市浔阳区、九江市庐山区、瑞昌市、共青城市、浮梁县、景德镇市珠山区、景德镇市昌江区、乐平市、余江县、鹰潭市月湖区、贵溪市、新余市渝水区、东乡县、抚州市临川区、丰城市、樟树市、高安市、鄱阳县、余干县、万年县、新干县。本文各项指标( 工业增加值、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实际利用FDI、进口总值、出口总值、工业能源消费量、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 数据均来源于2013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统计年鉴》和《江西统计年鉴》。

( 二) 变量构建

1. 能源强度( EI)

能源强度反映的是能源利用效率,能源强度越低说明能源利用效率越高。采用各县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来表示各县区的产出。用江西省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将当年价格的工业总产值折算成以2012年为基期的可比价。各县区工业能源强度用该地区单位工业增加值的能源消耗量来表示。

2. 外资水平技术溢出( F)

根据2001年的世界投资报告,FDI技术溢出包括水平关联溢出和垂直关联溢出,其中水平关联溢出主要通过示范效应、竞争效应和人员流动效应等途径发生,通常发生在产业内; 垂直关联溢出主要指外商投资企业与当地企业之间通过供应链的关系而产生的外部效应,通常发生在产业间。采用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兑人民币中间汇率,将以美元表示的外商直接投资额换算成以人民币表示的外商直接投资额。采用外商直接投资额与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值来表示外资水平技术溢出。

3. 进口依存度( I)

进口的商品数量越多,物化在进口商品中的技术也越多,本地区技术进步越快。外国技术进步造成了更多种类的中间产品。通过进口,本地区能够获得更多种类的中间产品投入,有助于提高本地区的技术水平,进而降低能源强度。采用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兑人民币中间汇率,将以美元表示的进口额换算成以人民币金额。采用各县区进口总值与工业增加值的比值来表示进口依存度。

4. 出口依存度( M)

出口商从外国消费者处获得改进制造工业、产品设计和产品质量的各种建议。出口市场由于存在更多的供应商,将会比国内市场竞争更为激烈。企业很可能需要学习新的技能,这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生产率,进而降低企业能源强度。采用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兑人民币中间汇率,将以美元表示的出口额换算成人民币金额。采用各县区出口总值与工业增加值的比值来表示出口依存度。

5. 能源相对价格( G)

采用江西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来表示产出价格,并折算成以2012年为基期的定基指数。采用江西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来表示能源价格,将其换算成以2012年为基年的定基指数。能源相对价格用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之比来表示。

四、检验结果及分析

( 一) 基本回归结果

借助软件Stata 11. 2,采用模型( 1) 研究外资水平技术溢出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工业能源强度影响。根据Hausman检验来选择随机效应 ( RE) 模型还是固定效应( FE) 模型,具体估计结果和说明见表1。

注:*、**、***分 别表 示 10% 、5% 和 1% 水 平 显 著; 根 据Hausman 检验结果,在 10% 显著水平下,采用固定效应模型

( 二) 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从表1中可知,在1% 的显著性水平下,外资水平技术溢出显著为负,这表明外资水平技术溢出降低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工业能源强度。这与李铠和齐绍洲的研究结论一致[6]。拥有高效能源利用技术外资企业的进入,通过竞争效应、示范效应和人员流动效应等渠道促使内资企业在生产中采用先进的能源技术,迫使内资企业进行研发活动提高技术水平,改进能源管理方式,在生产中更加高效地利用能源。在1% 的显著性水平下,进口依存度不显著,而出口依存度的系数显著为正。这说明出口贸易依存度越高,越不利于降低工业能源强度。这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出口学习效应对提高企业生产率的影响不显著,未能起到降低企业能源强度的作用;二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工业企业主要出口的是能源密集型产品。能源相对价格的系数在1% 的显著性水平下也显著为正,将对降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工业能源强度产生不利影响。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利用2012—2013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38个县区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外资水平技术溢出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工业能源消耗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外资水平技术溢出显著降低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工业能源强度; 提高出口依存度对降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工业能源强度有不利影响; 提高能源相对价格对降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工业能源强度也有不利影响。

根据上述结论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第一,扩大引资规模。2012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引进外商直接投资250176万美元,2013年增长到287845万美元,增长率仅 为15. 1% 。因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应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引进外资规模。第二,促进各区县利用FDI均衡发展。2013年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南昌县、青山湖区、瑞昌县、西湖区和新建县,这五个区县实际利用FDI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实际利用FDI总额的36% ,其余33个县区实际利用FDI规模偏小。并且,各区县实际利用FDI存在很大差异,南昌县实际利用FDI额是湾里区的863倍。因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加大引资力度的同时,引导FDI流向实际利用额较少的县区,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均衡发展。第三,充分利用外资水平技术溢出效应,降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工业能源强度。应进一步扩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质量外资的引进规模,加大内资企业自主研发力度,提高技术水平和技术吸收能力,充分释放外资企业通过水平渠道的技术溢出效应,降低能源强度。第四,优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工业企业出口商品结构。工业企业在扩大出口规模的同时,应尽量降低高耗能产品的出口额,提高低耗能、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

摘要:运用2012—2013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38个县区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外资水平技术溢出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工业能源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外资水平技术溢出显著降低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工业能源强度,提高出口依存度对降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工业能源强度将产生不利影响。

关键词:外资水平技术溢出,工业能源强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参考文献

[1]Otavia M.,Josle G.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decoupling between energy and gross domestic produc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Energy Policy,Vol.30,2002.

[2]Michael Hübler,Andreas Keller.Energy Savings via FDI?Empirical Evidence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Economics 02/2008,15(01).

[3]张贤,周勇.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能源强度的空间效应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1):101-108.

[4]叶素云,叶振宇.FDI对我国地区能源强度影响的经验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0(9):90-95.

[5]陈媛媛,李坤望.FDI对省际能源效率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6):28-33.

上一篇:家居综合布线系统下一篇:心肌梗塞的临床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