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旅行社在中国的发展(精选10篇)
外资旅行社在中国的发展 篇1
请就以下材料发表你的看法(下节课课堂回答)
一、总量
北京地区共有旅行社700家,其中外商独资和外商控股旅行社共7家,占北京地区旅行社总数的1%;占全国外商独资和外商控股旅行社总数(10家––根据国家旅游局统计)的70%,数量位居全国之首。尤为可喜的是,全国首家外商独资旅行社和全国首家外商控股旅行社均涎生在北京。
由于其中2家外商独资旅行社(均为日资独资社)和1家外商控股旅行社(港资控股社)于近期刚刚成立,尚未开展业务,因此本文对已开展业务的4家外商旅行社进行分析。
二、基本情况
已开展业务的4家外商独资和外商控股旅行社均为国际旅行社,其中外商独资旅行社3家,外商控股旅行社1家。
(一)3家外商独资旅行社
日航国际旅行社(中国)有限公司––全国首家外商独资旅行社:成立于2003年11月,2004年末员工总数为12人,投资方为日本“株式会社日航旅行”。
全日空国际旅行社(中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6月,2004年末员工总数为15人,投资方为日本“全日空旅行公司”。
格里菲旅行社(中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7月,2004年末员工总数为47人,投资方为英国“格里菲旅游集团(香港)有限公司”。
(二)1家外商控股旅行社
中旅途易旅游有限公司––全国首家外商控股旅行社:成立于2003年11月,2004年末员工总数为51人,投资方为3家:德国TUI股份公司(控股方),占股51%;中国旅行社总社,占股25%;MB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占股24%。
三、2004年度主要经济指标
4家外商独资和外商控股旅行社合计:
资产总额:7675万元,占北京地区旅行社资产总额的0.9%;
收入总额:1.64亿元,占北京地区旅行社收入总额的0.8%;
利润总额:-2926万元,而北京地区旅行社利润总额为1.57亿元;
入境旅游外联和组织人天:272386人天,占北京地区国际旅行社入境旅游外联和组织人天总数的2.5%;
入境旅游接待人天:26220人天,占北京地区国际旅行社入境旅游接待人天总数的0.3%。
四、经营、管理的主要优势与特点
(一)母公司具有明显的入境客源优势
日航和全日空:母公司均为日本著名的航空公司,掌握着日本人来华的主要交通工具。
中旅途易旅游有限公司:总部设在德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旅行商之一,目前仍在欧洲大量收购旅游企业,其销售网络遍布欧洲,尤其是在德国,其销售网络占有明显的优势。
格里菲旅行社:总部位于英国。目前已与另一巨头美国胜腾公司合并,其资源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强化。
母公司的优势,使得其在中国设立的外资旅行社并不急于真正进入中国市场,经营上显得很有底气,对国内合作旅行社的要求也非常严格。
(二)经营范围与客源市场的构成 由于受国家旅游局有关外资旅行社不得从事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业务的规定的限制和投资方对其旅行社主要功能定位的影响,4家外商独资和外商控股旅行社目前主要经营入境旅游业务,基本未涉足国内旅游市场。其客源市场带有明显的投资方背景,其中:
2家日资旅行社的入境客源全部为日本人,而且几乎100%来自日本的母公司;总部设在英国的格里菲旅行社(中国)有限公司入境客源以欧洲为主;德方控股的中旅途易旅游有限公司,入境客源中德国人占90%。
(三)明确的品牌战略
外商独资和控股旅行社是其母公司全球品牌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在中国市场的形象代言人。这些外资旅行社有着较为完整的品牌战略。以中旅途易旅游有限公司为例,他们的理念是“旅游代表着旅游者的情感”,并且致力于通过全球统一的“微笑”标志来向世界各国的消费者表达其品牌理念。
“途易”的品牌战略中包含的是两维空间的不同客体:首先是全球横向空间,其品牌包含了几乎所有的旅游活动内容,代表了对组织消费者赴世界各地旅游的承诺––这是以途易公司在世界各地所拥有的高度协调能力为保证的;其次是垂直空间,包含了全部的旅游价值链,从客人进入旅行社咨询开始,至结束美好的行程返回家园为止,途易将保证同一水准的高品质服务,这也是其在中国所设立旅行社的首要任务。为了打造这一全球统一品牌,途易在全世界投入了七千万欧元,不仅是投于旅游行业,而且对一些极受人们欢迎的行业,如英格兰足球超级联赛等,也积极投身其中,既丰富了经营创利的手段,又增加了“途易”的知名度。“途易”这种品牌战略的直接结果就是德国大约90%的消费者熟知“途易
微笑”,而“途易”每年在世界各地为2200万游客提供各种服务。
其他几家外资社也非常重视品牌建设。这些外资社在设计企业发展规划和预算时,一般会把开业之初的一两年内企业经营利润预算定为亏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将大量的资金用于品牌建设与宣传促销方面。
(四)重视培训工作
这些外商独资和控股旅行社的一个显著的共同点就是重视培训,不论是外联人员,还是导游员,均需经过较长时间的岗前培训:中旅途易旅游有限公司对职工的培训时间为三至六个月,日航和全日空两家日资社则是对负责接待其团队的各社导游员进行严格的选拔和培训后,再组织到日本本部进行进一步的培训。
以日航为例,早在成立外商独资旅行社之前,日航就已经开始对中国地接社的导游员进行培训,每年从中国选派约30名日语导游赴日培训10天。这种做法坚持了近10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日航独资旅行社成立后,进一步加大了相关培训工作的力度。2004年从26家日航指定的
中国地接社中选派了300名导游员赴日培训,2005年进而选派了450名导游员赴日培训。除了对导游员的培训之外,日航也注重对旅行社管理人员以及旅游客车司机的培训。该社每年均从26家指定地接社中选派15名管理人员赴日考察学习,并对北京、河南等地为日航来华旅游团服务的司机进行了统一培训,其中一些人还被派往司机服务较规范的意大利进行了实地考察。
(五)产品策划围绕消费者的心理与实际需求来制定
这些外商旅行社对中国旅游产品的策划,一般都是由外方人员亲自操作,通过大量的考察研究,制定出符合其本国(本地区)客人需求与习惯的中国旅游产品,然后通过母公司向其本国(本地区)进行推销。例如中旅途易旅游有限公司的外方工作人员中有专人负责对北京、上海等地的旅游环境进行研究与实地考察,从中找出适合欧洲人旅游需求的地方和需要改进的问题,进而设计出全新的适合欧洲人的旅游产品;而全日空国际旅行社(中国)有限公司则是指派日方专人,用了近一年的时间,走访北京的各种旅游资源,重新设计符合日本人习惯与需求的北京旅游产品,通过其日本母公司向日本国内进行推广,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由于外方人员了解本国(本地区)消费者的需求与习惯,而且外方人员在考察中国市场的过程中把自己假设为其本国或本地区的来华旅游者,以本国旅游者的视角进行观察,尽可能获得第一手信息与体验,在此基础上,为本国(本地区)旅游者量身定做的产品必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五、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建议
(一)企业功能与客源市场的单一性
外商独资与控股旅行社的功能基本上被母公司定位为:入境旅游团队批发与分配、对接待社的质量监督及对中国旅游信息的收集整理。这种相对单一的功能定位以2家日资旅行社为代表,格里菲与其略有不同,只有中旅途易旅游有限公司在真正从事具体的入境旅游团队接待工作。从具体数据也反映出这种定位的
影响:2004年度4家外商独资和控股旅行社的入境外联与组织人天占北京地区总数的2.5%,而入境接待人天却只占0.3%,这就是因为其中3家外商旅行社在功能定位上以批发为主,并未直接从事接待工作,而只有中旅途易旅游有限公司在从事入境旅游团队的接待工作。
这种定位似乎更接近于外国旅游企业的驻华办事处,而非独立经营旅游业务的旅行社。由此产生一个问题:投资方放弃设立办事处,而选择设立一家成本更高、运作更为复杂的旅行社,效费比是否合算?然而由于这些外资旅行社成立时间不长,另外国家对外资旅行社的各项政策限制的解除时间尚不明朗,因此这一问题尚需时间检验。
与此问题相关联的是客源市场的单一性。这一点仍然以2家日资旅行社最为典型,其客源100%来自日本。其次是中旅途易旅游有限公司,客源的90%来自总公司所在地德国。相对而言,格里菲的客源市场更为丰富一些。
客源市场的单一,可以说是由投资方的性质先天决定的,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但是我们
必须对这种单一客源市场的脆弱与风险有足够的认识。比如近期的日本退团事件,使得日航与全日空深受影响,而且2家社都没有替代产品和替代客源市场。解决这一问题,比较可行的办法是早日进入方兴未艾的国内旅游市场,丰富自身的旅游产品,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
(二)经营成本较高
根据2004年度旅行社年检情况,4家外商独资和控股旅行社的利润均为负值,远不及一些国内大型旅行社。这主要是由于各社成立时间不长,对硬件的标准也较高,因而各种启动费用增加了经营成本,影响了利润;而且,外方人员的薪金及在中国的生活费用也是一笔可观的开支。
另一方面,随着正常经营活动的开展,外商旅行社又遇到了一个问题:经营成本与一般国内旅游企业不在同一起跑线上。造成这一问题大致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由于外商旅行社实行的管理与经营模式是与母公司一脉相承的,而其母公司做为发达国家的大型企业,其经营与管理模式与相关
标准均高于国内一般旅行社,外商旅行社要维持这一体系,自然其经营成本也会高于国内旅行社;二是有关方面在收取费用时存在着对外商旅行社和一般国内社区别对待的问题,从而也导致外商旅行社的成本高于国内社。例如:外商旅行社在参加国内某些旅游交易会时就被告知要按照境外参展商的标准收费,这也造成了外商旅行社的经营成本与一般国内旅游企业不在同一起跑线上。
(三)某些现行政策限制了外商旅行社的发展
从外部环境来看,还有一点也在客观上制约了外商旅行社的进一步发展,这就是国家现行有关政策对外商旅行社经营行为的限制。
外商旅行社反映较多的几项限制性规定主要有:外商旅行社不得设立分支机构;外商旅行社不得从事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业务;外商旅行社不能经营中国国内机票预售业务
等。
这些限制性规定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出台的,应该说已经基本完成了其历史使命。目前的客观现实是这些规定确实制约了外商旅行社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造成了外商旅行社无法充分发挥母公司已有的、较为成熟的、庞大的营销网络与海外资源的作用,规模效益难以实现。以途易公司为例,其在全球拥有7个航空公司、6个饭店管理集团、287家酒店和13000多家零售商,并且拥有一整套较为先进、完善的经营体系。但是由于政策不允许其从事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和机票预售等项业务,因而使得这些资源难以得到充分利用,不利于其入境旅游业务的发展以及对国内旅游市场的开拓。而另一方面,国内目前国内出境旅游市场和机票代理市场在总体上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需要先进的理念和成功的榜样来配合有关部门,共同引导产业的健康发展与升级。因此,现行的某些政策不仅限制了外商旅行社的进一步发展和其自身价值的充分体现,也不利于实现有关部门通过引进外资提高国内旅游行业经营
与管理水平的初衷。
(四)建议
针对外商旅行社客源市场单一性的问题:一方面,旅行社本身不应将希望完全寄托于将来政策放开后从事出境游业务,而应在现行条件下,认真研究中国国内旅游市场的发展方向与特点,找到与外商旅行社的结合点,抓住国内旅游市场迅速发展、高端市场正在形成的机遇,积极拓展国内旅游市场。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可以制定相应措施,吸引并扶持外商旅行社进入国内旅游市场,从而带动国内旅游市场的升级。
关于经营成本的问题:外商旅行社的启动性费用将会随时间而减少。但是外方人员维持在什么样的比例,哪些职位必须由外方担任?什么样的配备才能既保证管理与经营质量,又不至于因为薪金等开支使企业背上较重的负担,这是外商旅行社需要予以研究的一个问题。至于由于与国内企业区别对待造成的成本增加问题,建议提请有关方面依据“入世”承诺和相关规定予以妥善处理。
关于某些现行政策限制了外商旅行社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建议国家旅游主管部门结合旅游市场的实际情况,利用目前正在修改《旅行社管理条例》的时机,对有关规定进行适当调整。关于外商旅行社机票预售资质的问题,经了解,外商旅行社不能经营中国国内机票预售业务的规定于2005年年底到期,此后外商旅行社是否可以从事中国国内机票预售业务以及如何办理等问题尚需有关方面及早予以明确。
六、外商独资和外商控股旅行社对国内旅行社行业的积极影响
(一)引进国外先进理念,推进国内旅行社行业实现分工体系的革命
外商旅行社的进入,使得现代企业经营模式、宣传与市场开发手段、人员培训机制等先进的管理与经营方式,以及国外先进的经验和新兴的理论与技术随之而来。这对国内旅行社业的发展以及与国际
接轨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我国现行的旅行社产业结构中一个明显的问题是:缺少一个强大的旅游零售体系,大部分旅行社集批发与零售于一身,既要开发产品,又要直面客户,散而不专,难以形成正常的批零格局。而外商独资与外商控股旅行社的母公司基本上都是批零体系的受益者,例如途易公司在世界各地的零售商(尤其是欧洲地区的零售商),每年都会给途易公司带来大量的客源,途易公司从中获利颇丰。这些母公司先进的经营模式和理念以及现实的利润,将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商旅行社的成立以及有关政策的调整,推进国内旅行社行业逐渐走向批零体系和垂直分工的产业结构。实际上,从当年北京成立第一家中方控股的中外合资旅行社开始,外商旅行社就已经开始对我们现行的旅行社企业机制产生冲击,而且这种冲击越来越猛烈。不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企业管理与经营机制,国内的旅行社迟早会被消费者和市场抛弃。在这种背景下,外商独资和控股旅行社将逐步发挥
引导作用,促进国内旅行社行业分工体系的革命,实现产业升级。
(二)引领旅行社行业提升服务质量
由于有着共同的利益和近乎垄断的客源优势,因而外商独资和控股旅行社对国内合作旅行社及导游员的质量要求与监督措施,比政府部门的行政规定更容易产生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与外商独资和控股旅行社的竞争,也将迫使国内旅行社比照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随着时间的推移,外商独资和控股旅行社对旅游者需求的高度重视,人性化、细致入微的服务,主动从旅游者的角度考虑问题等等,这些都将对国内旅行社的经营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三)为旅行社行业培养国际化人才
目前,外商独资和控股旅行社都是来自发达国家和地区,其整体发展水平和旅游业的现代化程度远高于我国,而且外商
旅行社普遍对培训工作非常重视。中方从业人员置身其中,切身感受国际化的氛围,“零距离接触”先进的管理与经营体制,必然受益非浅。随着旅行社行业的人员流动,久而久之,外商旅行社将会为国内旅行社行业的升级换代发挥人才培训学校的作用。
(四)外商旅行社的不断进入,传递给国内旅行社一个明确的信息:跨国经营正在成为旅行社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商进入中国旅行社业发展,向国内旅行社传递着一个越来越清晰的信息:跨国经营正在成为旅行社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国际旅行社行业,尤其是商务旅行商的全球化趋势是引发当前发达国家和地区旅行社行业各种变化的催化剂。为了满足视时间为生命的商务旅行者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都能够及时得到旅行社服务的需求,商务旅行社必须在商务旅游者可能达到的世界上任何地点随时准备为他们提供及时的服务。为了确保这
一点,越来越多的旅行社采取在旅游客源地直接建立销售网络并在旅游目的地直接经营接待服务的方式。国界将不再是旅行社经营的天然边界,跨国经营正在成为旅行社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五)外商旅行社的产品策划与开发措施对国内旅行社将起到借鉴与引导的作用
外商旅行社对中国旅游产品的策划,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坚持由外方人员亲自操作,模拟外国旅游者的视角进行考察,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制定出符合其本国(本地区)客人需求与习惯的旅游产品,然后通过母公司向其本国(本地区)进行推销。如此制作出的旅游产品往往比国内旅行社向海外市场推出的旅游产品更具吸引力和针对性。
这种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潜在客源群体的实际需求与各种习惯,以人为本的产品策划与开发理念将对国内旅行社的产品开发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从
而带动旅行社行业整体产品策划与开发水平的提升,促进旅行社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综上所述,随着外商独资和外商控股旅行社的逐渐增加,外商旅行社因其先进而造就的综合优势将越发明显,更多的国际商业规则和先进经营理念也将融入中国的旅行社行业,这对于中国旅行社行业实现产业升级换代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外资旅行社在中国的发展 篇2
关键词:外资银行,经营发展,金融监管
1979年第一家外资银行机构——日本输出入银行经批准进入北京设立代表处, 拉开了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金融市场的序幕。1995年, 中国向外资银行开放的城市增加到24个。2001年12月11日, 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金融市场的速度不断加快, 与中资银行的竞争与合作也全方位展开。
一、外资银行在华经营情况
1、外资银行在华机构设置
目前,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主要有以下方式:一是参股或控股中资金融机构, 中资银行性质未变;二是在华建立代表处, 待条件具备升格为分行, 最后升级为独立法人银行;三是在中国建立合资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其他形式的金融机构, 但性质上属外资银行。
外资银行在华机构从地区分布特征看, 外资银行机构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沿海城市, 大部分集中在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心城市, 如上海、深圳、广州、北京、天津、大连、厦门等地, 这些城市外资银行设立分行的数量占到在华外资银行分行总数的87%。截至2010年3月末, 据统计数据, 外资银行在我国共设有34家外商独资银行, 下设202家分支机构, 2家外商合资银行, 1家外商独资财务公司, 226家外资银行在华代表处、95家外资银行分行。
从来源国别 (地区) 分布特征看, 目前, 港资、韩资、日资、美资、欧资银行在华均设有分支机构, 甚至一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也开始在我国建立网点。在华外资银行来自德国、日本以及我国香港地区的最多, 网点数量占到在华外资银行总数的60%左右, 其次为法国、美国、英国等国家。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银行来华设立银行机构较多。
从国际超强银行在华分布特征看, 进入美国《财富》杂志排行榜500强的国际跨国金融机构中, 已有一半以上在华建立了机构, 在投资银行、公司金融、个人银行业务各方便竞相发展业务, 与中资银行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尤其在上海、广州、北京、深圳、天津等大城市尤为突出。
2、外资银行在华业务经营现状
2006年底, 中国银行业开放过渡期结束, 外资银行开始全面经营人民币业务。从整体上看, 外资银行的业务发展重点主要是集中在贸易融资、中间业务和高端个人银行业务, 外资银行在客户选择和产品设计方面, 一般都避开中资银行的优势。在客户群上, 外资银行主要选择高端零售客户、需要复杂金融产品和海外金融服务的公司客户。竞争的主要手段是产品创新和业务整合。不同类型的进入方式意味着不同的经营策略,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外资银行由于背景不同, 其业务发展战略迥异。如, 批发和零售兼营的全能型银行选择了全面发展的战略;批发型银行专注于拓展企业和银行业务市场;还有的则致力于专项业务;日本的银行主要面向日本企业客户;台湾则努力发展个人金融业务;欧洲的银行多采用入股的方式, 发展方式较为谨慎;美国的银行多采用激进的产品设计。
截至2009年底, 在华外资银行的资产总额达到1.35万亿人民币。在华外资银行资产和市场份额的情况如图1所示。
至2009年底, 在华外资总贷款规模为人民币7236亿元, 存款总额为7336亿, 不良资产占比0.85%, 利润总额64.5亿元, 保持了资本充足率在21%左右水平, 其中核心资本充足率亦达到20.76%。按照主要经营指标衡量, 在华外资银行经营情况排名见表1。
2009年, 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取得的利润大幅下滑, 但中国仍然是外资银行“新兴市场战略”发展的中心。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逐步缓解和中国经济快速回升的背景下, 在华外资银行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1) 网点拓展瞄准新兴热点地区。网点布局在追逐国家区域发展规划的同时更趋均衡化。2009年, 外资银行在继续深化一线城市的营销网络建设的基础上, 同时紧密跟踪近年来涌现的新兴区域发展热点, 加速在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各主要区域中心城市的布局, 如天津、青岛、宁波、大连、厦门等沿海港口城市, 汇丰、花旗、东亚等前期布局较早的银行已经开始加速在这些城市的支行网络建设。包括重庆、成都、武汉、济南、太原、南宁、哈尔滨等在内的重要省会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也成为外资银行竞相布局的新热点。除加速重点城市的网点布局外, 外资银行在我国农村地区的布局也继续稳步推进, 如汇丰和花旗分别在我国一些农村地区设立村镇银行和贷款公司。
(2) 股权投资进退分化明显。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 2009年外资银行在华股权投资出现了进退明显分化的复杂局面。由瑞银集团2008年底尽抛所持中行H股开始, 外资金融机构对中资银行股份的减持在2009年上半年达到了高潮, 包括中行、建行、工行3家大型银行和招行、民生等中型股份制银行在内的多家主要中资银行都先后受到外资战略投资者的大幅减持, 主要是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的自救之举, 而非对中资银行投资价值的否定。与此同时, 另一些国际金融机构则加紧了对中国银行业的股权扩张, 一类是以德意志银行和西班牙对外银行为代表的、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的欧洲金融集团;另一类是以恒生银行等为代表的亚洲金融机构, 由于以传统商业银行业务为主, 远离危机发源地, 受金融危机的冲击相对有限, 也开始了针对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资本扩张。这也从一个侧面显示了国际投资者对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前景的信心。
(3) 业务创新。外资银行重新重视他们更擅长的理财中间业务、投资银行和财务顾问业务上。另外, 加快了人民币业务的拓展, 在银行卡、个人贷款、电子银行等业务上创新不断, 其捕捉市场机会和产品创新设计等方面的优势得到进一步展现。
二、我国对外资银行的监管
随着外资银行在华的不断发展, 一方面为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带来了新的动力, 有利于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我国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 另一方面, 随着监管对象的增加, 监管范围的扩大, 监管理念的更新, 也对我国的金融监管当局提出了更高要求。
1、目前的监管体系
中国根据加入世贸组织承诺和自主开放政策的需要, 修订和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 逐步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和《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报告》等法规、文件和部门规章组成的外资银行监管法规体系。
银监会成立以后, 形成了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监管的金融监管体系, 这一方面反映了监管当局加强监管制度建设和提高监管效率的意图, 另一方面也预示着金融业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的格局仍将继续维持。银监会的成立为提升外资银行监管的专业性提供了保障。在具体操作上, 我国对外资银行从进入日常—监管—风险控制与处置—市场退出各方面, 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监管程序。
2、对外资银行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这些年来中国银行业的监管水平总体有了明显的提高, 但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许多方面与《巴塞尔协议》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 并且面临着一些监管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监管目标和监管理念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外资银行监管在一定意义上具有政治行为特征, 但是监管不是管制。加强监管不是提升干预力度, 加大监管成本, 而是为了本国更好的发展, 吸取他人长处, 弥补自己的不足。由于监管原则和监管理念的不明确, 导致了监管职责不明确、结构性的监管过度和监管不足并存。
(2) 监管法规不够完善。监管的有效性依赖于监管的法制化, 而我国的金融立法相对滞后。引进外资银行以来, 直到200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和《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弥补了法律监管上的漏洞, 但相关法规的健全工作随着外资银行的不断发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健全。
(3) 监管资源严重不足。目前, 我国外资银行监管还停留在传统“经验式”管理阶段。主要实行报送稽核。监管部门对各外资银行报送的报表、材料进行全面分析, 以确认其经营的合规性。而对于外资银行运营的风险性监管上处于监管不足的状态。
(4) 监管资源严重不足。目前, 我国外资银行的监管在资源方面相对缺乏。包括监管人员、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不足。在监管人员方面, 表现为量不足、质不高。在信息系统建设方面, 缺乏灵敏、准确、高效的监管信息系统。在监管信息流程上, 表现为低效率性。金融监管当局与相关机构缺乏信息交流。
(5) 缺乏与外资银行母国监管者的合作。当今世界金融体系间的跨国联系不断加大, 仅在某一国范围内考察金融监管问题已不能满足金融监管的需要。政府和金融监管当局要加强与各外资银行母国监管者的合作, 以协调监管措施, 降低共同面临风险。而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在这一方面尚处于十分被动的境地。
3、有关对外资银行监管的建议
此次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 已经将美国金融政策和监管体制的重大缺陷暴露无疑。针对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体系, 我们应认真总结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 借鉴可用经验, 完善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
首先, 要加强银行业中对于信贷风险的防范。贯彻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 加强信贷管理, 积极防范信用风险。建立完善的信用制度, 使银行在发放贷款前可较为准确的掌握贷款人的个人信息和资信状况。其次, 进一步完善金融体制, 在现行分业监管模式下, 加强中国人民银行主导作用, 协调好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间的分工协调关系, 建立更完善的新型金融监管模式。第三, 对于金融创新可能产生的市场影响有足够预期和准备, 使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能更好的促进金融市场发展。最后, 从加强各国间国际监管合作着手, 建立完善的信息交换机制, 有效预防和降低国际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
外资旅行社在中国的发展 篇3
摘 要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金融市场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在全球金融环境发生改变的大背景下,中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日益则为全球金融机构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尤其是在银行业的发展方面,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本轮危机过后,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战略会发生一定程度转移,以力争扩大客户资源,发挥自身优势,从而大力提高市场份额。
关键词 后危机时代 外资银行 发展趋势
一、危机后全球金融市场发展趋势
1.金融危机难以阻碍金融全球化的进程
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是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前存在的两个趋势,金融全球化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金融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不可抗拒的一个潮流。虽然此次金融危机带来的连锁反应波及全球,在全球范围内也出现了反对金融全球化的声音,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的大趋势下,金融全球化也将进行下去。但与此前金融全球化进程有所不同的是,危机后金融全球化的推动力量以及发展重心可能会有所不同,且面临的监管环境也将发生变化。
2.危机后全球金融市场格局重心逐渐转移
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欧美等发达国家银行业损失惨重,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难度较大。而同时新兴市场国家金融业损失较小,而且随着新兴市场国家实体经济的不断发展,也必然会推动金融业等虚拟经济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加速全球经济格局的转变,同时也意味着金融市场的重心逐渐发生转移,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金融市场规模将大幅提高,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将处于加快转变之中。
3.国际银行业竞争格局发生变化
虽然危机中欧美银行业遭遇重创,很多大型银行亏损严重,且由于货币贬值和去杠杆化而导致市场份额有所下降。与此同时,银行业竞争的天平向发展中国家市场倾斜,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兴市场国家银行业的发展,同时也提升了其竞争力。不过同时也应注意到,虽然发达国家银行业在金融危机中损失惨重,但其在全球银行业竞争中的霸主地位并未得以改变,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大型银行在全球银行竞争中依然处于主导地位。尤以美国为例,金融危机中美国政府通过注资、并购等形式,使美国的6大银行和5大独立投行发生天翻地覆的剧变,在全球前25家大银行中占据6席,摩根大通、美洲银行和花旗银行超越英国汇丰银行居前3位。而且日本3大银行也未受重大影响,继续居于全球25大银行之列。
4.全球范围内金融监管力度将会加大
金融危机的爆发与金融监管不力有直接的关系。这次金融危机后,许多国国家的监管当局都认为危机的发生与监管理念没有跟上金融系统的变化有关。因此后危机时代,全球金融监管在监管理念、监管规则、监管方法等方面开展根本性改革。首先,金融业监管方面将会扩大监管范围,将重要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工具以及第三方服务机构纳入监管。其次,全球范围内金融监管约束将会加强,如限制过度杠杆以及加强金融交易信息披露等。未来监管当局会加强对金融产品和金融机构的杠杆比率的控制,除纯经纪业务和结算服务外,所有业务均应有资本约束。同时会加强场外市场交易的监管,要加强对冲基金的信息披露。各国应扩大对本国金融监管范围,对所有金融机构银行、证券、保险、金融产品与衍生品及金融市场实行全面监管,确保各金融市场之间监管信息通畅和信息共享,防范跨行业风险。
二、后危机时代外资银行在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在全球金融环境发生改变的大背景下,中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日益则为全球金融机构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尤其是在银行业的发展方面,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机遇。
1.后危机时代中国金融市场潜力巨大
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救市措施和经济刺激政策,使得中国经济率先从金融危机中复苏。同时,中国的银行业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成功的经受了考研,显示出多年来金融改革所产生的积极效果。经过危机的洗礼,我们看到中国的金融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而且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以及中国金融市场开放力度的进一步加大,以及危机后全球金融业重心呈现出向亚洲转移的新趋势,这些都凸显出中国金融市场未来发展的潜力巨大。这种巨大的发展潜力不仅对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也为城市商业银行、外资银行等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中国的银行市场远未饱和。
2.危机中部分外资银行在华业务不降反升
在本轮全球金融危机中,虽然外资银行所受损失要远远大于中资银行,但那主要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外资银行在中国境内的分支机构所受到的损失要小很多,甚至有些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更为迅速,与母国银行的业绩形成鲜明对比。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的信心和投入都没有受到重大影响。而且由于中国金融市场环境相对要简单,外资银行在中国面临的机遇也较好。
3.外资银行在管理与技术等方面拥有强大竞争力
相对于中资银行而言,很多外资银行在经营理念、产品创新和人才管理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这些正是外资银行在中国发展所特有的优势。
在经营理念方面,外资银行一直把盈利性放在首位,而且秉承以“客户为导向”的理念,注重对客户具体需求的调查和沟通,通过细化市场等方式为客户量身定做个性化服务。而且注重盈利性的同时,还强调安全性和流动性,这说明同中资银行相比外资银行商业化程度较高。产品创新也是外资银行同中国银行业竞争的优势。目前,中国国内大多数银行的主营业务依然集中在存贷差方面,利差收入占全部收入的80%甚至更高,中间业务收益仅占总利润的10-15%。而外资银行的主营业务则是中间业务,而且中间业务收入、资金交易收入和利息差收入约各占三分之一,比较平衡。由于中间业务所具有的高盈利性和高服务性,未来银行业竞争的核心必然将集中于中间业务的竞争。而在此方面外资银行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利用其丰富的金融创新经验,在个人理财、现金管理等中间业务领域发展客户群,提高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此外,外资银行还拥有先进的信息技术平台,遍及世界的机构网络体系,24小时快捷的咨询渠道,可以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差异服务,这种技术上的硬件优势极其派生的服务优势是对中资银行的巨大考验。
三、后危机时代外资银行在中国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1.危机后外资银行遭遇信誉危机,在中国市场份额下降
金融危机下,因为国外母公司的亏损严重,外资银行在华分支机构也遭遇了巨大的信誉危机。金融危机之前,很多客户被外资银行提供的高投资回报率所吸引,但危机爆发后,这些客户很多都迅速转向中资银行更为安全的投资。为此许多外资银行流失很多客户资源。除此之外,危机发生后中国启动巨额经济刺激计划,信贷投放总量增长30%,但外资银行在拓展业务过程中并没有能借势取得发展。中资银行原本就在整个银行业体系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外资法人银行所占比重相当低,而经过此次金融危机的冲击,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进一步下滑,目前市场总份额维持在2%左右。
2.外资银行可能面临更严格的监管环境
虽然中国金融业绝大部分市场都已开放,但外资银行对中国的监管环境依然存在担忧,尤其是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对外资银行的监管将会更加严格。现在外资银行必须要应对不断加强的监管力度,其中包括新账户的开立指引、客户账户余额对账、针对房地产抵押贷款的新限制以及理财产品的推出。这些日益严格的监管环境对外资银行在中国的生存与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3.中资银行的竞争将成为外资银行在中国的最大对手
金融危机发生后,同外资银行相比中资银行所受冲击较小,并乘此机会缩小了与外资银行的差距,随着中资银行服务能力和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以及其在中国无与伦比的网点优势,外资银行面临着比其他因素更为严峻的形势。在理财、银行卡和网上银行等业务领域,中资银行都在不断努力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促使外资银行在优质服务上与中资银行展开竞争,而外资银行在创新方面的能力和优势却因为各种限制而无法完全施展,这使得外资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倍感压力。
四、后危机时代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趋势与策略分析
1.完善东部重点城市布局,加大中西部中心城市的网点建设
2010年是中国经济走出危机后巩固提升的一年,在各项区域发展规划统筹协调之下,中国经济有望实现更加均衡和谐的发展。尤其是中央政府发展中西部地区的各项政策措施不断推出,为广大中西部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了诸多机会,尤其是对中西部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必然会带动当地对金融机构的需求。在此背景下,以追求金融资源为战略目标的外资银行必然会在完善东部重点城市网点布局的同时,加速对中西部中心城市金融市场的开拓。而重庆、成都、西安等城市将成为外资银行中西部布局的重点,同时安徽、内蒙古、广西、海南等省区有望成为外资银行青睐的新热点。
2.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将加速亚资银行进入中国的步伐
虽然亚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要迟缓于欧美银行,但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亚资银行加快了在中国的发展。恒生银行、富邦银行、香港大新银行、马来西亚联昌银行等纷纷加大对中资银行的股权投资。而且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正式启动,以及EPA补充协议六的影响将进一步显现和两岸金融合作备忘录的正式生效,东南亚地区银行、香港地区银行和台湾银行都将加大对内地市场的渗透,这也是中国在亚洲经济中影响力不断提高及于亚洲地区经贸联系日益密切的大背景下,亚洲银行加速进入中国市场的所表现出的利益诉求。
3.加大农村市场建设力度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呈现出一种新的现象,即外资银行“下乡”,汇丰、渣打开设了多家村镇银行,而花旗也在湖北公安县、赤壁县和大连瓦房店等先后设立多家贷款公司,外资银行开始进入中国广大的农村市场,这标志着中国金融业开放的力度进一步加大。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前景广阔,但为农村市场所提供的金融服务有非常单薄,这种尚待大力开发的农村市场,将成为外资银行业务发展的新机遇。
4.业务发展突出自身优势,加大中小企业市场开拓
在具体业务实施开展方面,未来外资银行将继续利用自身优势,深入挖掘客户需求、进行产品创新和加强风险控制,同时会加速银行卡、个人消费贷款和中小企业融资等业务的发展。尤其是在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外资银行逐渐由多年来重点面向大型企业集团等高端客户的战略转移为亲民策略,这是因为外资银行认为中国中小企的融资困境对金融机构而言是一个巨大的契机。因为一方面中国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对金融服务存在巨大的需求,另一方面外资银行如果想加快在中国的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庞大的中小企业客户群,以此来破解网点稀少、客户资源欠缺以及存款和贷款额度的政策限制等方面的劣势。外资银行可以利用其强大的全球网络和国际清算系统,帮准中小企业尤其是外向型中小企业拓展业务,规避风险。
参考文献:
[1]刘鹏.后危机时代欧美银行业的几个趋势.中国金融.2010(6):69-70.
[2]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2009年:外资银行在中国.新金融.2009(8):22.
在中国设立外资企业申请书 篇4
一、申请设立外资企业的外国投资者(下称投资者)的情况
1、投资者名称:
2、法定地址:
3、公司成立的国家或地区:
4、公司成立日期:
5、经营范围:
6、法定代表姓名:
国籍:
7、注册资本:
8、资产总额:
9、生产规模:
10、银行:
11、投资者在华联系人姓名:
地址:
电话:
二、拟在中国设立的外资企业:
1、外资企业名称:
英文名称:
2、法定代表人:
3、法定地址:
4、投资总额:职务:国籍:
5、注册资本:
6、外资企业为有限责任公司,责任应限为(注册资本总额)
7、投资构成:
A:外汇资金:
B:设备:
C:技术:
D:其它:
8、需要的土地面积和建筑面积
A:办公室:
B:生产厂房:
C:其它建筑:
9、项目情况
A:经营范围:
B:生产规模:
C:原材料及来源:
D:协作配套件的来源:
E:产品用途:
F:销售市场:
G:出口比例:
H:外汇资金收支安排:
10、外资企业管理
A:董事会组成:
B:管理机构和高级职员:
C:财务制度:
D:职工总数:
外籍职工:
管理人员:
技术人员:工人:
11、主管单位:
三、项目建设和执行
1、项目使用的技术:
2、三废处理指标,安全指标:
3、项目所需水、电、气、燃料等用量:
4、项目实施的建设进度:
第一年:
第二年:
5、投产日期:
6、投产后计划产量:
A:第一年:
B:第二年:
C:第三年及以后:
7、在中国购买的主要原材料:
A、第一年:
B、第二年:
C、第三年:
8、进口原材料:
A、第一年:
B、第二年:
C、第三年:
9、中国职工培训计划:
四、拟设立外资企业经营期限:
五、同意以下建立外资企业的条款:
1、外资企业的一切活动都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法令和有关规定并受其保护。
2、外资企业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法令和有关规定交纳有关税款。
投资者法定代表或授权代表(签字):
广东省在中国设立外资企业申请表 篇5
接收人
日期
经营行业
在中国设立外资企业申请表
一、申请设立外资企业的公司(下称公司)的情况
1.公司名称
2.法定地址
其它地址
3.公司成立的国家或区域
4.公司成立日期
5.法定代表姓名
6.国籍
7.经营范围
8.生产规模
9.资产总额
10.注册资本
11.银行
12.已在投资的国家
13.请附公司近三年资产负债表。如公司经营期未满三年,请附母公司情况。
14.公司在华联系人姓名
15.地址
16.电话
二、拟在中国设立的外资企业
1.外资企业名称
2.地址
3.投资总额
4.注册资本
5.外资企业为有限责任公司。责任应限为(注册资本总额)
6.投资的构成a.外汇
b.设备
c.技术
d.其它
7.需要的土地面积和建筑面积
a.办公室
b.生产厂房
其它建筑
8.项目情况
a.经营范围
b.生产规模
c.原材料及来源
d.协作配套件的来源
e.产品用途
f.销售市场
g.出口比例
h.外汇收支平衡计划(请附在后面)
9.外资企业管理
a.董事会组成
b.管理机构和高级职员
c.财务制度
d.职工总数
外籍职工
管理人员
技术人员
工人
10.主管单位
三、项目建设和执行
1.该项目内将使用的技术
2.该项目将使用的主要机器设备
3.项目所需水、电、气、燃料等用量
4.三废处理指标、安全指标
5.计划建设进度
第一条
第二条
6.投产日期
7.投产后三年计划产量
a.第一年
b.第二年
c.第三年
8.在中国购买的主要原材料
a.第一年
b.第二年
c.第三年
9.进口原材料
a.第一年
b.第二年
c.第三年
10.中国职工培训计划
四、外资企业经营期限
五、公司同意以下建立外资企业的条款
1.外资企业的一切活动都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法令和有关规定并受其保护。
2.外资企业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法令和有关规定交纳有关税款。
__公司
签字:
附件:
法定代表
1.外资企业章程
2.公司登记注册证明
3.给法定代表的经过公证的委托书
4.公司近三年的资产负债表
大湘西旅行社发展路在何方 篇6
大湘西旅行社发展路在何方
我国加入WTO和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直接给大湘西地区旅行社带来了冲击.面对双重压力,大湘西旅行社惟有认清形势,面对市场,走改革创新的道路.
作 者:邓永亮 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76 刊 名: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21(1) 分类号:F592.7 关键词:大湘西 旅行社 服务贸易总协定 旅游电子商务
外资旅行社在中国的发展 篇7
一、我国现行企业所得税制的弊端
1. 违背公平税负、平等竞争原则, 不符合国际税收惯例。
我国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实际平均税负一直在10%左右, 而内资企业则在25%以上。实行内外有别的两套税法, 既违背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平税负、平等竞争原则, 也不符合国际惯例。
2. 税基界定不规范, 内资企业税前扣除限制过严。
近年来, 为适应市场经济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 会计制度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且不断处于调整之中, 而税法没有建立一套独立的所得税税基确定原则, 有些规定甚至在沿用老的会计制度。对内资企业税前扣除项目列支标准规定过严, 不利于内资企业的健康发展。
3. 税收优惠政策多变, 税收优惠形式单一。
目前, 我国内资企业的优惠比较少, 偏重于解决机制转换过程中的临时性困难。对外商投资企业的优惠政策, 其效果偏重于鼓励吸引外资总量, 不能有效调节外商投资的方向。另外, 我国税收优惠方式单一, 政策效果不确定, 企业偷税、避税现象严重, 地方优惠政策的实施主观性、随意性大, 随意扩大优惠范围, 越权减免税, 采用地方税先征后还、即征即退等形式变相减免税, 搞低税优惠竞争, 扰乱了正常的税收秩序。
4. 企业间税负差异过大, 部分企业税负过重。
我国现行税制对同一经济行为在各类主体之间税收待遇上的差异性很大, 尤其是在所得税上表现最为明显, 导致税收待遇不公现象非常突出。
二、新《企业所得税法》对外资企业发展的影响
1.“两税合一”政策中税率的变化对外商投资企业影响不一, 可以享受的优惠税率将同时被取消。
对部分外资企业而言, 税率将来是从33%降低至25%;但对另一些外资企业可能要面对税率从15%或24%提高至25%, 将直接影响外资企业的利润。对于投资和经营国家鼓励和重点扶持的产业和项目的外资企业, 似乎新的税收优惠体系对它们的影响不会太大;对于投资和经营一些较传统的产业的外资企业, 便可能要面对再没有税收优惠的冲击和困难。
2. 优惠政策在两税合并后对外资优惠政策方面的直接影响主要可能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 现行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可以享受的“两免三减半”的优惠, 在两税合并之后可能取消;其
文
次, 就是再投资退税, 在两税合并之后, 这个优惠很可能会被取消;再次, 就是外商比较关注的税后利润, 按照现有的《企业所得税法》, 外国投资者在外商投资企业所获取的税后利润在汇出中国时, 免征预提税。
3. 这次税改不是中国对吸引外资政策的大改变, 而是以调整吸引外资的方向为目的。
从新的税收优惠政策看, 中国将优惠原则从过去以区域优惠为主转变为以“产业优惠为主、区域优惠为辅”。高新技术企业和某些属于国家鼓励的行业等, 将仍可继续享受税收优惠。而一些行业, 如服务、零售贸易行业, 于现行的税收政策下是没有任何优惠的, 它们将因税改后税率降低而受益。
毫无疑问, 税改在短期内可能会影响到某些行业中的部分外资企业, 使它们可能考虑选择将投资转向周边税收优惠政策明显的国家。但从长远来看, 应不影响中国吸引外资的流入规模, 而且还将有助于提高我国引进外资的质量, 改善社会经济结构。
三、外资企业针对新税法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1. 新税制对于投资和经营国家鼓励和重点扶持的产业和项目的外资企业的影响不会太大。
但是这些企业必须注意, 国家鼓励和重点扶持的产业和项目是有机地根据发展变化的情况不断加以更新完善, 国务院相关部门会适时制定获取税收优惠的新标准和要求, 所以外资企业需要持续密切地跟进。
2. 新税制对于投资和经营一些较传统的产业的外资企业影响巨大。
此时, 外资企业需要考虑新的措施, 例如提高产品和生产技术的高新技术含量或增加环境保护与节能节水、支持安全生产等投资, 来争取新的税收优惠以减轻总体税负。
3. 当“区域优惠为辅”的税收优惠政策成型后, 外资企业在
华的投资重点就不再是找最多最长的税收优惠地区了, 而是回到更切实际的考虑。
外资旅行社在中国的发展 篇8
关键词 零售饱和 零售生命周期 体验式消费
加入世贸组织对于中国的零售企业来说,可谓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如何应对外资进入中国市场所带来的巨大威胁?
一、外部环境改变给百货业带来的冲击
(一)外资进入對百货业的冲击
外资零售企业进入中国引发的问题及对策虽然外资零售业进入促进了中国零售业的现代化进程,并且目前在中国零售市场所占的比重还很小。但是外资零售企业的进入已经引发了一些问题
1、外资零售企业进入速度过快
中国政府承诺2004年底最终放开零售市场,目的在于可以为国内零售业留一个缓冲和调整时期。但是在入世后的几年时间内,外资进入速度大大超过了这一时间限制,表现为外商计划开店和实际开店的数目都大大快于中国零售企业,对本土零售企业造成了竞争压力。
2、一些地方政府给予外商“超国民待遇”
国内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所谓的政绩, 给予外资零售企业超国民待遇,把许多最好的商业地段拱手让给外资零售巨头,而且在地价、税收等方面给予一系列各种优惠,造成明显的不公平竞争。
(二)国内其他零售业态挤占了巨大的市场份额
国家内贸局在《零售业态分类规范意见》中,将中国零售业商店分类确定为百货店、超级市场、大型综合超市、便利店、仓储式商场、专业店、专卖店、购物中心等。由于各种零售业态的争相抢占市场,使得百货业的市场竞争加大,市场空间狭小。
据2010年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百货店总店数有83家,占整个零售业的市场份额只有3.8%左右,表明其经济效益很低。同时,占零售业市场较大份额的业态主要是大型超市、专业店和专卖店,三者约占市场总额的88%。随着零售业的发展,各种业态厂商数量大幅增加,行业内竞争过度扩大,消费品市场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
(三)整个零售商品市场基本饱和,百货业发展空间狭小
在目前零售业高度发展的中国,随着国外零售商的拥入和国内零售业的迅猛发展,尽管我国消费需求总量很大,但零售业市场的发展空间仍具有有限性,当零售空间的供给等于或超过消费需求时,市场饱和就会出现,零售业的整体福利将会很低,不利于零售业态的健康发展。近几年全国各地连锁零售市场并购和门店关门事件不断发生,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市场趋于饱和的问题。
二、百货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导致了百货业发展受限制
经营管理水平低,技术创新水平低,网络营销成效低。
1、经营管理方面:
百货商店的内在特点要求自主经营,统一管理,其基本表现是集中采购,进销分离。交易方式主要采用定单制、定牌制、经销制和代理制。目前,百货商店普遍采用的招商、联营、代销甚至柜台出租为主的经营方式,可以说是我国百货商店存在的最大弊端。抛开价格抬高、灰色交易、工商冲突等弊端不谈,这种做法本身是违反百货商店业态规律的。
2、技术创新方面:
传统商场管理基本依赖于人,一系列信息必须通过大量的人工计算与处理才能得到。跨国零售企业广泛使用的POS(销售适时系统)、EOS(电子订货系统)、EDI(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等零售信息管理系统。而国内不少零售企业目前还处于凭经验管理,过分注重店面的装潢,而不注重技术改造和提高,不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致使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不能顺畅,从而无法在效率、成本及市场动态监控上与外资零售企业相抗衡。
3、网络营销方面:
由于电子零售存在一些局限性,如信息不完整,缺乏足够的购物刺激,权益保障不充分,货物获得存在风险以及支付方式存在交易安全等。这些来自网络自身的局限性加上长期以来我们形成的付钱即取货的消费习惯,直接导致了我国网络营销发展滞后。虽然目前我国传统百货业相继触网,但并未将电子商务作为企业发展的重头戏,未来我国百货业的网络营销方面潜力巨大。
三、百货业未来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网络营销成为传统百货新的增长点
从营销模式来看,传统百货业主要依靠大量的资金投入,齐全的商品,豪华的装饰吸引顾客。随着电子商务硬软件条件日趋成熟,为实体零售进入电子商务扫清了客观障碍,传统实体零售企业进军网络零售业已成为企业和社会发展的双重需要。目前已有王府井、广百百货、广州友谊、银泰百货、新世界、中友等多家传统百货强势企业纷纷触网,建设线上渠道。
(二)摒弃传统单一的购物方式,打造购物中心
随着城市开发的日渐成熟,土地资源越来越紧缺,土地使用成本将大幅上涨。百货业为了谋求新发展,将朝着与地产紧密结合的方向发展,比如进入购物中心、或者自建购物中心,实行消费者体验式消费。大型购物中心设施齐全,能满足消费者购物、餐饮、娱乐、休闲、交友、学习、健康、养心、酒店等多元需求。
(三)百货公司业态的改造更新
由于百货公司业态过于单一化,同业态的残酷竞争使百货公司改变其长期以来的市场定位,力求高档与豪华而大大提高了经营成本;另一方面又舍不得放弃低档商品,却又被超级市场、货仓式商场等新型业态夺去了一定的市场份额,百货公司只有调整市场定位,扬长避短,力求企业创新,不断适应新的生存环境,才能得以发展。因此,营业面积大的百货公司可增加服务项目和增设停车场,向购物中心转化;或者利用良好商誉这一无形资产创立自有品牌,出售价廉质优自有品牌商品。只有随环境不断的改变经营方式或业态,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张春法,韩耀.传统零售业的电子商务导入及网络营销战略[J].经济问题,2005(12).
[2]刘星原.WTO下我国零售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与连锁化发展战略[J].当代经济科学,2000(3).
中国外资并购的国家安全审查反思 篇9
一:我国外资并购的国家安全审查法律现状
我国在法律层面规范国家安全问题的只有 1993 年 2月 22日颁布的《国家安全法》。从内容看,《国家安全法》所规范的“国家安全”系传统国家安全范畴。即政治安全。《反垄断法》中规定的国家安全应该不是《国家安全法》中的传统国家安全概念能够涵盖的,应当包括国家经济安全的内容在内即包括非传统安全范畴。2006年 8月商务部、国资委、税务总局、工商总局、证监会和外汇管理局等6部委颁布的《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以下简称《并购规定》),第十二条规定:“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并取得实际控制权,涉及重点行业、存在影响或可能影响国家经济安全因素,当事人应就此向商务部进行申报。当事人未予申报,但其并购行为对国家经济安全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商务部可以会同相关部 门要求当事人终止交易或采取转让相关股权、资产或其他有效措施,以消除并购行为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可以看作我国国家安全审查制度的雏形。2007年 8月通过的《反垄断法》第三十一条进一步明确指出,“对外资并购境内企业或者以其他方式参与经营者集中,涉及国家安全的,除依照本法规定进行经营者集中审查外,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国家安全审查”。从目前法律规定的精神来看,《反垄断法》所指的外资并购“国家安全审查”职能可以由《并购规定》这一制度来担当。但是《并购规定》只是简单的规定了外资并购可能影响国家经济安全因素的.当事人应 当就此 向商务部进行申报。而没有就 国家经济安全的定义以及审查标准作出具体规定缺乏操作性。二:我国外资并购国家安全审查存在的问题 1:目前外资经济安全审查的法律效力层次较低
综观各国法制,事关国家安全与经济安全的立法一般都通过法律的形式规定 .很少采用法规或规章的形式。如美 国的《埃克森一弗罗里奥修正案》、《伯得修正案》、《外 国投资与国家安全法案》,以及 日本的《安全保障会议设置法》等都是议会立法,而非政府或政府部门立法。因为,国家安全与经济安全事关重大,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审查涉及各方面利益关系.非一部门所能决定
如关于金融方 面的外 国投资势必涉及 到 “一行三会”与财政部等部门 .关于军工产品的生产与投资涉及 国防部,关于石油、煤炭、天然气等战略性资源涉及能源部 .以及环保总局、发改委等多个部门。以美国为例 .该国专门负责监控外资的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就涉及财政部、商务部、国务院、国防部等若干政府部门 而我国仅有 的一个涉及外资经济安全审查的规定。属于部门规章级别。层次太低,权限太小 .即便属于六部委联合 出台的规章。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机构和协调机制 .也无法协调其他相关部委从事安全审查工作 .即便开展工作 .其有限的效果必然在预料之中。2:内容不完备
政府作为国家经济安全的监管主体理应担负起应尽的职责,但从 “法治政府”和“有 限政府 ”角度看,目前政府对市场进行干预的法律依据并不充分。政府如果完全依照“法治国家”的理念对国家经济安全进行监管,首先遇到的是法律缺位问题,我国目前没有关于外资经济安全审查的专门法律。例如,对于“国家经济安全”本身就没有一部法律对其作出明确界定。国家经济安全的内涵与外延究竟有多大,其涵盖的领域是什么,是否有量化的指标可以评判等问题,在法律上都未明确规定。虽然在 2006年 8月六部委联合出台的《并购规定》第 1条明确提到了“维护公平竞争和国家经济安全”,在第 12条还提到“影响国家经济安全 因素”,但对于“国家经济安全”本身始终没有作出解释。从第 1条的立法依据看,系根据外商投资企业的法律、行政法规及《公司法》和其他相关法律、行政法规而制定。但在上述法律法规中,也没有对“国家经济安全”作出界定。虽然,《并购规定》对有可能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的并购规定 了申报、评估、审查等程序,但是各职能机关在 “国家经济安全”的概念与标准尚不明确的情况下。又如何能有效实施该规范?即便作出外资并购可能损害我国经济安全的决定。又如何能让外国投资者心服口服? 3:如何协调外资经济安全审查与 《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之间的关系
目前,我国对外资实行的是实质审批原则,但该原则与外资经济安全审查有本质的区别。因为,作为决定外资准人 的法律依据是 《指导外资投资方向规定》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这些依据始于上世纪改革开放初期,当初的基本理念是 “以市场换技术”,其关注的是通过出让国内市场来引进外国技术而对涉及的国家经济安全问题考虑不足。故此,《指导目录》所鼓励 的项 目多集 中在高新技术领域,而这些领域又往往是与国家经济安全联系最密切的行业。同 时,各地方政府也普遍依据上述规则鼓励外资并购划归地方的行业龙头企业。其结果必然是强化了外资对我国重要产业的进入甚至控制。“坚持改革开放”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引进外资工作中,必须始终不移地严格奉行。但在引进外资的同时,如何在产业上为外资经济安全把关,既通过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又有效防范外资对产业发展和国家经济安全可能造成的潜在危害。是一个亟待研究的新课题。
4:缺乏可操作性
《并购规定》对外资并购国家安全审查制度的规定过于原则性,仅仅规定了商务部及相关部门为审查机关,但审查应遵循什么样的程序无章可循。而《反垄断法》中的“国家有关规定”是什么,国家安全的审查标准、审查机构、审查程序等又是什么,目前仍然没有明确。三:构建我 国外资并购国家安全审查制度的建议
l、尽快制定外资与国家安全的相关法律
如前所述,我国在对外资行业准入审查和外资反垄断审查两个方面已经有相应的法律规定,而对于外资并购所引起 的国家安全问题仅在2006年 8月六部委联合出台的《并购规定》和2007年《反垄断法》中有所涉及,它所规定的内容十分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并且它也是从 防止外资并购造成垄断的角度提 出的,对于新设项目可能造成 的国家安全问题似乎并没有涉及。同时外资并购中的国际经济安全审查因为不属于国家竞争政策的问题,国家经济 安全审查的任务不能由反垄断执法机关来承担。在这方面我国将会借鉴其他国家的实践经验,建立相关的审查机构和程序。我们认为我国应针对外资与国家安全进行专项立法,同时鉴于国家安全审查具有”一票否决 ”其他外资审查的效力,因此它的法律位阶不宜太低,但考虑到与其他相关法律 的协调和 目前的立法难度,可以先制定《外资并购国家安全审查条例 》,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上升到法律层面。
2、成立专门的审查机构
按照我国现有的法律规定,对外资投资项目核准的主体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改委)。外资并购的审查主体是商务部,涉及金融并购的离不开财政部和银监会,涉及国企并购的离不开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资委),涉及上市公司的离不开证监会。由此看来我国外资并购的审查尽管处于多头管理的状态,但是没有哪个机构能够独立完成对外资并购进行安全审查的任务。同时这种多头分散的状态因为涉及众多部门,部门间的职责分工本身就不利于维护我 国的产业安 全,鉴于此,我们认为我们应该建立类似于美国的外国对美投资审查委员会的机构,以整合集中外资并购监督管理权。
3、明确审查标准和审查对象
国家安全审查的审查标准主要是如何定义国家安全的问题。毕竟国家安全的范围原本就是动态的,主观的,它会随着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格局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要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是困难的。甚 至有学者认为美国有意不对国家安全进行明确解释,这种刻意的模糊有助于在国家安全与”开放外资”的两种政策之间形成微妙的平衡。我们认为面对日益复杂的并购交易 和国际形势,国家安全的宽泛理解应该是切实可行的,我国由此可以拥有合理的 自由裁量权,根据个案的情况享有必要的灵活度,以最终满 足维护 国家安全的需要。另外我国还可 以借鉴美国对”国家安全”的考 虑,不再局限于直接影响军事和国防产业的并购交易,还要充分考虑到任何可能对国家安全产生负面作用的行业、设施、技术等。当然对国家安全做宽泛理解,并不等于泛用国家安全审查机制。中国的外资并 购国家安全审查对象应该规定为 :”任何外国投资者对 中国企业 的并 购”。其中外国投资者应包括”外国 自然 人、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实体组织,其他实体组织甚至可以包括外国政府或者地区,唯此才能适应外商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趋势,对此美国安全审查中的”控制”标准值得我们借鉴,即将审查对象中的并购方定义为“受到外国利益控制或能够受到外国利益控制的任何实体”。在判断”外国投资者”对我国企业是否形成控制 时,也像美国那样除了考虑控股 例外还可以结合个案,具体考察他们对我国企业是否具有实质上的影响力或者主导力,如人事任免权、重要事项决定权等,防止出现规避法律的情形。
4:确定公开透明的审查程序
外资旅行社在中国的发展 篇10
经092-1200913501140袁珍珍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日新月异,高速增长,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这一巨大成就的创造离不开对外资的充分利用。然而,在中国利用外资的过程中也存在外商“独资化”趋势对中国经济安全构成威胁、对外资的优惠待遇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的运行机制、外资与内资企业市场竞争中产生挤出效应等问题。在新的时期,我们应调整外资利用战略,转变引资方式,调整引资政策,进一歩健全相关法律,维护国家产业安全。
关键词:改革开放外商直接投资外商“独资化”
一、中国利用外资的现状分析
(一)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产业和行业间的分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获得了突飞猛进得发展,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外资投向的产业结构来看,产业间出现不平衡的特征,主要以第二产业投资为主,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所占比例最低。统计资料表明,截至2006年底,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1.94%、68.27%和29.79%。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在行业间也表现出巨大的不平衡特征。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和以房地产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农业和服务业没有受到外资的青睐,这种情况产生的后果一方面推动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我国产业之间的发展差距拉大,二元经济结构更为严重。
(二)外商直接投资区域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的分布极不均衡,投资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大约占比87%,中部次之,西部最少。吸收外资最多的5个省、市均在东部,分别为江苏、广东、上海、浙江、山东。所以,目前使用中、西部地区外资的水平仍然不是很高.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三)外商直接投资方式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占外资比例在利用国外借款、外商直接投资和其他外资的三种方式中,外商直接投资总额及其所占比例不断增加,并最终成为我国外资主导方式。2008年,外商直接投资更是达到了96.99% 的高水平。
二、中国利用外资存在问题分析
改革开放30年来,外商投资改变了中国经济运行的轨迹,加速了中国参加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使中国快步融入全球经济主流。但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暴露出了一定的问题。
(一)引资方式“独资化”趋势极有可能造成中国部分产业对跨国公司过分依赖,进而可能对中国经济安全构成威胁,主要表现在:
1、股权控制。外资企业具有资本雄厚、技术先进、管理高效等优势,在与国内企业合资时倾向于控制股权来控制生产经营决策权,并借此获得经营收益分配权等与之相关的诸多效益。因此,外资容易在国内获得巨大市场份额,挤压内资企业的生存空间,甚至垄断国内市场,控制国内产业,威胁国内产业和国家经济安全。
2、品牌侵夺。长期以来,由于商业文化的落后以及产业基础的滞后,多数国内品牌只能固守本土。在政府保护和缺乏竞争中生存。正因这些品牌日益处于“边缘化”的困境,在合资或并购过程中容易遭受品牌狙击,外商在合资企业中取得
控股地位后,国内企业的产品品牌或被外商占有,或被束之高阁被国外品牌所代替。
3、技术锁定。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吸引外资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希望从外资企业获得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即“以市场换技术”,但实践证明效果并不理想。跨国公司一般向中国转让的技术大都处于成熟期的标准化技术,其外溢效应很小,对我国整个技术水平的提升作用不大。尽管我们所让出的市场份额很大,他们也不会无偿转让专利技术,放弃知识产权,因此中国在合资中得到的技术要么是完成标准化的技术,要么是即将被淘汰的技术,严重阻碍了中国技术的升级换代。
(二)对外资的优惠待遇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的运行机制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外资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对引进外资,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我国改革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系逐渐确定,外资优惠政策在整个改革和市场经济体系中就显得不适应了。中国政府一直以来对外资企业提供用地、税收、融资和关税等方面的优惠待遇,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的运行机制,使国内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处于极为被动的局面。外资企业依靠其本身强大的财力,并借助中国政府给予的这些优惠政策,在我国迅速发展壮大,形成不公平的市场竞争条件,占有了市场,冲击我国名牌产品,挖走国内技术骨干,是国内企业极为被动,甚至破产。
(三)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产业呈现越来越明显的挤出效应 外资在带来了直接和间接就业效应的同时,使得一些内资企业处于竞争劣势,迫使一些内资企业退出市场,造成其职工失业。
三、中国利用外资的对策思考
(一)利用关税的调节作用,实现引资方式的战略性转变
1、要调整外商投资政策,改变过去对外商投资“鼓励过度”的优惠政策,对国内不同所有制形式的企业应实施“国民待遇”政策,使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在竞争方面处于平等的地位。
2、继续对外开放,实现引资方式的战略性转变,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不仅要“引进来”,即引进外资和技术,而且要“走出去”。
3、对民族经济要有重点地选择性保护,对本国已具有一定竞争力的部门以及技术密集性部门给予较少保护,鼓励外资与民族资本兴建合资企业,以便利用外资在资本和技术上的优势,带动民族企业的升级,对一些外资企业采用“市场保留”政策,利用关税的调节作用,控制进口商品的流人量。
(二)调整引资政策,实现新经济格局下引资方式的合理引导性转变
1、加快中西部的对外引资工作,优化外商直接投资地区结构在继续发挥东部优势引进外资的同时,中西部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合理、有效地加快利用外资步伐。中西部要结合自身资源、劳动力优势和市场潜力,鼓励和支持外商投资于资源开发项目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支持外商投资于高质量的劳动力密集产业。中西部地区发展农业的机会成本比东部沿海地区低很多,引导外资投向农业开发项目,促进中西部农业集约化发展。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对中西部地区投资项目的审批、资金配套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以鼓励外商向中西部地区直接投资。
2、积极引导外资投向,进一步优化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应该积极的引导外商投资于农业、基础工业、基础设施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创汇产业和环保产业上,促使外商直接投资从传统低层次的产业转向较高档次的产业。
3、组建具有一流竞争实力的跨国企业集团。鼓励和支持优势企业通过逐步建立海外销售网络、生产体系和融资渠道,促进我国企业在更大范围进行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的跨国经营,加快培育我们自己的跨国公司,努力促使我国经济在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中迈出新的步伐。
(三)健全法制和增强政府规制能力,维护国家产业安全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各国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利用外资己经成为各国都十分重视的问题。相对于具有强大优势的跨国公司来说,我国许多行业还处于 弱势地位,因此,为了防止外商的“独资化”意图,我国应抓紧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快统一内资企业的税收政策和监管政策,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同时,政府应建立国家经济安全预警指标体系,及时反映国家经济的异常征兆,适时采取措施,将显性或隐性的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另外,我国还需要建立自己的绿色保障系统,以维护产业安全及生态安全。
参考文献:
[1]张建刚.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
[2]邹辉晖.我国利用外资的现状、问题及策略建议m.经济师,2006,(4).
【外资旅行社在中国的发展】推荐阅读:
发展中国家如何引进外资以中国为例10-07
广东省在中国设立外资企业申请表10-18
中国外资11-09
《中国外资》征稿函05-24
外资并购冲击中国12-07
中国利用外资新趋势05-29
外资企业在华并购问题08-21
开放三十年外资中国行08-29
信阳旅行社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