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引进

2024-10-24

外资引进(精选12篇)

外资引进 篇1

一、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新思想

1977年9月29日,刚恢复工作不久的邓小平在会见英籍作家韩素音时说道:“我们已经损失了二十年或三十年时间,再不能搞关门主义,不搞闭关自守,把世界上最新的科技成果作为我们的起点,那么,我们就有希望了。”当中国再次把四个现代化作为国家发展的目标时,如何筹措到经济建设所需要的资金加速经济的发展,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邓小平和当时的国家领导人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国外。

1978年,中国正处在历史转折关头,经济改革的冲动正在坚冰冻土下缓缓涌动。当邓小平在北京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即将开放的宏伟设想时,远在中国东南一隅的广东省宝安县石岩公社上屋大队的大队干部们正在为是否可以让港商在大队办工厂争论不休。

二、宝安县迎来第一家外资企业

在广东省宝安县,是距离香港最近的地方,作为中共宝安县委书记的方苞,每天要考虑的头等大事是如何防止宝安农民不往香港跑。有一份数据统计,在改革开放前,有十多万人因贫困偷渡香港。1978年,国门洞开,得天独厚的香港商人率先到内地来投资办厂。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经济开始腾飞,经济的快速发展迅速拉开了与内地经济收入的差距,巨大的收入落差吸引了很多广东农民通过各种途径跑到香港谋求发展。在生产队干一年挣八九十块钱,到香港去干一个月,就可以挣一百多块钱。1978年,中国人开始从革命的狂热中醒来,贫穷如一根芒刺穿透刚刚复活的肌肤,让人感觉疼痛。宝安县委在深入调查研究之后意识到,必须在经济发展上寻求突破。农民的诉求,对改革开放的诉求也教育了他们,一定要在经济发展里面寻求突破。

对于宝安县委来说,如何才能尽快地增加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缩小与香港居民的收入差距,是他们想方设法要解决的问题。1978年4月,由国家有关部门在宝安召开的一个座谈会让宝安县委茅塞顿开。一家叫德信行的进出口公司的经理给他们提个建议,他说,除了农业,可以搞工业。当时香港的工业,感觉到挣钱不多,甚至有一些厂感觉到要亏本,所以他们正酝酿要搬到东南亚各国去。能不能把港商引到宝安来,人家拿出样板来,宝安按他的办法来做,很快可以出口。

1978年7月15日,国务院颁布了《开展对外加工装配业务试行办法》,鼓励开展“三来一补”的业务。所谓的“三来一补”,是指工厂的产品样式、原料和设备都由境外运来,生产出来的产品再以补偿贸易的方式出口,内地工人和政府收取一定的加工费。

香港的投资商,也想找一个机会在内地投资建厂,因为当时内地工资只有香港的10%。所以,他们要到内地来,看看运气怎么样,考察能不能做。在宝安县有关部门的协调下,香港诒高实业有限公司打算在上屋大队投资30万港币开办一个加工厂,招收当地人来工厂做工,为香港的工厂加工生产吹风机里的发热线圈。但是,这样的动议在上屋大队足足讨论了半年时间。经过多次的讨论都没有一个结果,最终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同意引进。

1978年12月18日,上屋电业(深圳)有限公司在上屋大队落户,这是深圳第一份来料加工协议,它不仅开启了深圳乃至全国“三来一补”工业的大门,也像一块基石奠定了深圳经济特区的历史。就在深圳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成立的这一天,中国当代史上最重要的会议之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开幕,会议决定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发展生产力。随着上屋电业公司在1979年开工,村里的25名女工上岗,她们成了村里派出的第一批给香港老板做工的打工仔。

但是,当地很多人并不知道,他们引进的“三来一补”企业被认为是落后的夕阳工业。当时,他们也想引进先进的设备,技术档次高的,但是很多投资商仍在观望。

引来的工厂改善了农民的生活,也稳定了边境的人心。农民生活的改善坚定了领导们的选择,他们坚信,只要政策稳定,法律逐步完善,外商投资的回报率比在香港、台湾高,就会在境内扩大投资,推进技术、设备的升级换代。

1979年是中国经济细胞的复苏之年。这一年的3月,1979年3月撤县改名为深圳市。随后,邓小平提出在深圳建立一个新的开放区域,全力引进外来资本,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并且建议这个开放区域就叫特区。从1980—1985年的五年时间里,深圳实际利用外资12.8亿元,香港和国外商人纷纷涌进特区办厂开公司,改革开放之风自此一路北上,再不可挡,中国经济即将通过深圳经济特区逐步活跃起来。

在很多人眼里,深圳就是奇迹的代名词,深圳从边陲小渔村变成了世界现代化大都市,深圳在经济、政治、文化探索,创立了众多个率先和第一。1983年的工农业总产值比上一年翻了一番,比办特区前的1979年增长了10倍。

摘要:环境是招商引资的第一竞争点,地区经济发展快慢决定因素不在于资源,而在于是否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招商引资环境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包括一个地区的自然、地理、基础设施等物质形态的硬件环境,也包括该地区政治和经济体制、经济结构、法律法治等物质形态的软环境。对改革开放初期深圳的招商引资环境进行简要介绍,阐述招商引资工作的意义。

关键词:深圳,改革开放,引进外资环境

外资引进 篇2

发展中国家是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的力量,整个世界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发展中国家的参与,离不开发展中国家的繁荣与发展。然而发展中国家面临着经济发展的难题,外资已经成为推动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但是外资是一把“双刃剑”,它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既有重大的积极作用,也有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一方面,发展中国家通过引进外资来加速其资本形成的规模和速度,弥补国内资本短缺,并通过优化其结构来促进其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发展、增加就业、推动产品技术进步。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在引进和利用外资方面存在不少问题:1.有些发展中国家对外资的优惠待遇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的运行机制,使国内企业处于极为被动的局面。外资企业依靠其本身强大的财力,并借助这些特殊优惠政策,在发展中国家迅速发展壮大,形成不公平的市场竞争条件,占有了市场,加剧国内市场竞争;大举收购内资企业,挖走国内技术骨干,使国内企业极为被动,甚至破产, 造成行业垄断,危及产业安全。2.利用外资闲置了内资,从当前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储蓄和外汇储备来分析,均没有大量利用外资的必要。

3.只注重引资量,忽略了引资质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这种非理性的引资心态,在当前合理利用外资中起着强烈的误导作用。4.引进外资技术含量低,消化不足,重复引进现象严重。当代经济竞争,已从资本实力转向技术实力,技术进步和创新是产业升级的有效途径,但一些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技术档次低。同时,往往只注重技术引进,不注重引进技术的消化创新。因此更好地引进外资对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从跨国公司和国际金融体系两方面论述发展中国家如何引进外资。

㈠跨国公司是以一国或几国为基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其他国家设立分支机构和子公司,从事国际化生产和经营活动,获取高额利润为目的的大企业,跨国公司已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载体,对外直接投资是跨国公司最重要的经济活动形式。随着全球化竞争的加剧,跨国公司以更快速度和更多元化的形式涌入发展中国家。当今,在世界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展中国家通过跨国公司的外国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已经大于贸易的增长速度,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活动的核心作用进一步得到加强。

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经济的影响:㈠要素转移效应⑴资本。一方面,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可以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实力为东道国提供资金,有助于填补东道国的储蓄和外汇之间的缺口。但另一方面,跨国公司的实际资本流入很少,他们的资金大多数来自于利润的在投入和当地的储蓄,这就有可能造成更大的资金缺口,使当地企业面临更严重的资金短缺。⑵技术。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的技术进步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东道国利用引进的技术进行生产,可以缩短技术差距,增强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但并不是所以跨国公司的技术转让都对东道国有利,这还取决于技术定价及相关的销售条件、技术的适用性和产品的适用性⑶管理。跨国公司会带去东道国所缺少的高级管理人员和管理技能,有助于东道国的经济发展,但这有可能挤垮当地的生产者,从而产生消极影响。㈡国际收支效应。跨国公司在国外建立子公司,使东道国外汇收入增加,它有助于弥补东道国的外汇缺口,但随后东道国要给投资国支付红利、利息、特许费以及行政管理费等,有可能面临更多的外汇支出。㈢就业效应。一方面,跨国公司的投资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发展中国

家东道国工资的提高和工作条件的改善,另一方面,如果跨国公司是资本密集型和劳动节约型有可能带来相反的效果,造成更多的失业。㈣主权效应。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可能会促进东道国经济的发展,但由于跨国公司财力雄厚,在很多方面操纵东道国经济,也会对东道国的经济主权造成一定的丧失㈤稳定效应。跨国公司的稳定经营是东道国经济保持稳定的一个因素,但跨国公司分公司的倒闭和资金的转移会对东道国经济产生不利的影响。依据上述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应注意: 1.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培育本国所有权优势产业和跨国公司。发展中国家必须把技术进步的主要立足点由一段时期以来依赖国外技术逐步转移到开放型自主创新上来。在引进外资充分吸收跨国公司技术外溢和扩散效应的同时,应努力培育本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强本国企业开拓国外市场的竞争力,将自主创新与引进先进技术、吸收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相结合。2.实行同等国民待遇,调整涉外税收优惠政策。发展中国家在制定激励性的政策,吸引跨国公司投资的同时应注意调整涉外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要加强对各地区涉外税收优惠政策的管理与协调,避免以提供过度优惠条件、损害国家利益的做法来吸引外资。要加强对外资企业的税收征管,尤其要采取有效措施,尽量避免或减少跨国公司通过转移价格造成的税源流失。3.提高本国引资质量和利用外资水平,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基本经济制度。在引资政策方面,既不能盲目认为外资越多越好,也不能拒绝外资的大量流入,克服片面追求引资数量的错误倾向,合理调控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切实提高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和水平。在对外商直接投资统计指标和评价体系上,要重视考核外资的技术含量、就业贡献、资源消耗、环境

保护等质量指标。

㈡国际金融体系是指国际间的货币、货币资本的流动与交换关系的总称。它包括国际间的黄金买卖、货币兑换、短期货币资本的借贷、长期货币资本的流动、各种国际间的资金结算、各种国际间的证券交易以及国际保险等,其中国际货币制度和国际金融组织是其两大支柱。而各国对世界市场,特别是国际金融的依存度不断加大。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资本输出和生产的日益国际化,国家或地区的金融活动摆脱本国或本地区政府的金融管制,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发展和扩张机会。金融国际化是指金融机构或金融资本跃出国界的现象。20世纪80年代,一些发展中国家纷纷改革金融体制以吸纳国际资本。

中国引进外资更趋“精挑细选” 篇3

外资“超国民待遇”被终结

去年12月1日,国家已开始对外商投资企业(含合资企业)、外国企业及外籍个人征收1%~7%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及3%的教育费附加(下称“两税”)。此举一是宣告外资企业在税收政策上“超国民待遇”的彻底终结;二是会带给外资企业的利润缩减,“短期内要经过阵痛”。

事实上,弱化外资“超国民待遇”这一趋势自2008年新所得税法统一内外资企业税率以来便已启动,而两税合一的政策酝酿可追溯到2004年年底。但若进一步追溯,可以发现1994年以来,全国人大、国务院已经着手逐步统一内外资企业税收制度。在1995年十四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就明确提出,未来十五年内,要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对外资企业逐步实行国民待遇。因而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在中国现行税收体系中,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税、耕地占用税和房产税等原来内外资企业分设的制度均已先后实现了统一,在12月1日前仅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仍实行内外有别的制度。可见,目前中国是按着15年前制定的方针在稳步推进税制统一。换言之,外资企业“超国民待遇”的终结更体现出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更加公平、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心。

外资企业不必“大惊小怪”

外资企业“超国民待遇”被终结政策一经公布,招来了外商的诸多抱怨,同时也不乏向一些外媒传递中国投资环境变得不友善的言论。尤其是在强制性技术转让方面,外资意见颇大。如中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草案出台后,外商对“新建车用动力电池、驱动电机、整车控制系统等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合资企业需具有自主研发能力和知识产权,中方股比不得低于51%”的规定几乎一致反对,认为中国政府可能会迫使想在中国生产电动汽车的外国厂商与中方分享其关键技术。

事实上,与其说执行“两税”制是对外资企业在税收政策上“超国民待遇”的彻底终结,倒不如说是还原他们原本的“国民待遇”。“两税”的征收税率本来就不高,只是象征性的征收,目的也是为了平衡内外资企业的缴纳税收差别,给他们本来的“国民待遇”。曾作为改革开放初期吸引外资的一项重要政策,“内外有别”的税费制度,对吸引外资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外资企业享受着城市基础建设和教育等公共资源的同时,却没有履行缴纳相关税的义务,已经产生了抑制内资企业发展的效应。因为外资优先,中国有些领域已经被外资控制或垄断。去年“两会”期间,苏宁电器董事长张近东便呼吁取消外资零售企业享受的种种“超国民待遇”,给予内外资零售企业同等待遇。因为“无法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技”已经成为民族企业在中国零售行业日渐式微的重要原因。

目前统一内外资企业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制度的时机已经成熟。对外资企业征收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这对于外资企业利润的增加会有影响。但放眼长远,这只是把超国民待遇取消,并不是取消外资在华的利益。目前,中国市场的发展前景对外资的吸引力很强,中国的市场环境也比以前有所改善,因此,新税制可以抑制一些科技含量低的外商投资,吸引高新技术产业的外资进入中国。因此,外资企业对于“超国民待遇”的终结不必大惊小怪。

中国引资进入重“质”阶段

数据显示,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全球排名由“十五”期末的第四位上升至目前的第二位,并连续18年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对于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外资企业将继续成为强有力的“助推器”。在打破行业垄断、帮助国内企业吸收先进技术、保持市场的良性竞争方面,外资企业的作用举足轻重。

其实,即便是在“超国民待遇”终结后,外资企业的优势依然明显。《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中国未来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等领域。这些领域正是外资企业的强项,未来发展空间巨大。对于外资企业而言,当务之急是要全面理解中国的新外资政策,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读。包括此前国务院公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若干意见》,该意见规定,中国对高科技产业、服务业、节能和环保产业的海外投资表示欢迎,但对重污染和高能耗及产能过剩的产业的投资则受到限制。合格的外资公司甚至可以在华上市,发行公司债券或开展中期票据业务……中国对外资政策的适度调整,目的是鼓励外资产业结构升级和推动其向资本稀缺的中西部转移。政策落脚点都是为了最大程度地保证市场的效率与公平。

中国“十二五”规划建议已经提出,利用外资要优化结构和提高质量。外资企业如不摒弃对中国经营环境变革的猜忌,及时调整经营战略,肯定会被淘汰出局。说到底,中国正在逐步调整引进外资的方式,对比从前利用各种优惠政策大力引资,如今中国则更趋“精挑细选”。

市场环境变局大势所趋

如何面对中国市场环境的变化,将决定未来外资竞争的格局。当下,还有很多外资还抱着旧观念,并未完全明白中国现在的大势是什么,中国市场将如何变化。这种认识上的模糊,导致他们在战略上犹豫不决甚至犯错误。

一方面,正致力于推动经济结构转型的中国,将会提供比之前大得多的舞台。中国市场将随着内需战略而急剧扩大,任何产品和技术如果脱离了市场,那就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中国市场的变化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规模扩大,二是市场升级。目前,很多外资看到了前一点,却忽视了后一个方面,依然将陈旧产品和技术向中国市场推销,这必将遭受冷遇。实际上,任何一个经历了高速发展的市场都会经历不断的技术升级,更多技术含量高、符合节能环保要求的产品才是未来中国市场的王者。数据显示,中国成年人的人均财富已从2000年的6000美元增至2010年的1.8万美元(约12万元人民币)。如果中国的成年人口以7亿计,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市场?

另一方面,面对中国持续进步的制造业产业链,聪明的外资會选择主动融入。最近,全球最大挖土设备制造商卡特彼勒(Caterpillar)计划将中国工厂复杂部件的采购“尽可能多”地从日本转移到中国。之前,该公司在中国的挖掘机工厂约有40%的部件是从日本进口的。卡特彼勒新兴市场主管里奇·雷文表示,“随着他们展现出制造更多复杂部件的能力,我们将减少日本的产能,增加中国产能。”2010年7月23日,日本佳能集团旗下重要精密产品之一大幅面打印机第一次在日本本土以外生产并出货,而生产地就是广东深圳。在佳能大幅面打印机事业本部长本间利夫看来,珠三角的配套是全球最有优势的,特别是高科技含量的精密元器件。

装备制造业引进外资股权辨析 篇4

根据对沈阳装备制造业合资企业的调查发现, 外资控股装备制造业企业较多。沈阳是我国装备制造业企业较多的城市, 至2008年, 全市共有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1733户, 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43%。装备制造业企业中, 85.1%为内资企业, 3.6%为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11.3%为外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为提升沈阳市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开拓国际市场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外商投资企业中外资控股较多需引起关注。

1.外方热衷于控股。外方与我方合作热衷于控股, 掌握决策权。外商投资企业中有73.2%为外资控股企业 (含41.7%外资企业) 。例如, 沈阳某股份有限公司与外商建立两个装备制造业合资企业, 其中2002年8月注册的某数控机床有限公司, 外方占60%股份, 中方占40%股份, 外方绝对控股。另一家合资企业中外各占50%股份。沈阳某机械集团与外方建立的合资企业较多, 在6个装备制造业合资企业中, 只有一个为中方控股, 其余均为外方控股。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带来了对装备制造业的强大需求, 据中国社科院预计, 到2010年, 我国对装备制造业的市场需求将达到47844亿元。面对这一巨大市场需求, 外资面对的首要问题就是要实现从技术优势向市场优势转化, 通过控股装备制造业企业, 外方能够获取市场营销网络和客户关系资源, 使自身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外方热衷于控股还可以在随机决策中为外商获得更多利益。一是从中获得更大利润;二是控制关键技术, 防止关键技术流入内资企业。

2.外方取得控股的成本较为低廉。外商往往以1%的微弱优势取得对企业的控制权。例如, 沈阳某机械集团被外资控股的5个装备制造业合资企业中, 有3个是外商以51%的比例控股;一家合资企业外商以53%的投资控股。再如, 沈阳某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和沈阳某焊接合金有限公司, 外方均以51%控股。

3.外方通过控制进出口市场, 鲸吞中方利润。外方通过高价进口设备, 低价出口产品, 在流通中获利, 从而使外资企业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 鲸吞中方利益, 并逃避向我国政府交纳所得税。外资企业虽然利薄或亏损, 但外方获利巨大。例如:2007年末, 沈阳市规模以上内资工业企业亏损面为10%, 全市规模以上外商投资工业企业亏损面为19.8%, 即外商投资企业亏损面高于内资企业近1倍。再如2006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内资工业企业亏损面为13.6%;全市规模以上外商投资工业企业亏损面为23.7%。在企业外部环境一致的条件下, 管理水平决定企业相对亏损水平。外商投资企业管理水平平均高于内资企业, 而亏损面大大高于内资企业, 反映了外方为了获得最大利益而牺牲中方利益的情况。

4.部分国有企业在引进外资时存在错误认识。有的企业为引进外资而引进外资, 只要外方同意出资就尽量满足外方要求, 从而牺牲国有企业利益。有的企业把引进外资当成任务, 为完成引进外资的任务而引进外资, 只要外资引进了就可以向上级交待了, 在谈判时迁就外方以达到引进的目的。还有的企业有依赖外方思想, 认为外方管理水平高, 了解国际市场, 管理权交给外方, 可以少出力, 多盈利;合资企业盈利了参与分成, 亏损了责任在外方, 自己不担责任。在上述错误思想的支配下, 一些企业在与外方合资时, 轻易将控股权交给外方。而外商也是惟利是图的商人, 到中国投资并不是来行善的, 而是来淘金的。许多外商并不厚道, 利用决策权采取种种手段损害中方利益。而一些中方企业既没有学到先进管理方式和技术, 也没有获得足够的应得利润。

5.可能危害装备制造业安全。外资对国内装备工业骨干企业的并购与控股在我国约70%为战略性的, 即全球布点性质的长期投资, 最终会产生对中国装备工业企业的“挤出效应”。具体表现为三方面:一是直接造成中国装备工业技术创新主体不足;二是由于许多技术创新工作是通过联合研发完成, 会造成联合研发网络破碎;三是由于装备工业企业被“挤出”, 客观上会形成与市场需求的隔离, 从而丧失自身的技术学习能力。外资控股通过资本控制、技术控制和市场控制, 实现对高端设备和关键设备控制的动向, 还会使中国装备工业出现内空危险, 并进而“扩散”和“波及”到其他制造业, 直接影响到相关制造业的产品成本优势和国际竞争力。

二、政策建议

装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适当利用外资是非常必要的。但是, 利用外资应掌握好策略。特别是国有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是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脊梁, 在引进外资时更要注意掌握原则。

1.建立装备制造产业安全预警体系。通过利润、管理权、技术转移情况、市场份额等关键指标, 及时发现并解决可能影响到装备产业安全的问题点。

2.分类对装备制造业外资控股进行限制。具体见下表:

3.引资中积极争取我方权益。一是要明确引进外资的目的, 引进外资是为了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要根据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需要引进外资, 不要下达引资任务;二是要积极争取控股权, 将装备制造业掌握在自己手里;三是要积极参与管理, 不要放弃管理;四是要积极了解和参与进出口, 不要依赖外方;五是要通过合资掌握先进技术, 注重消化吸收;六是要注重环保, 防止外方将污染型企业向我国转移。

外资引进 篇5

引进优质外资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领导和市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开区坚持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积极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指导思想,坚持以产业发展为主线,狠抓对外开放工作。努力实现以优质外资投资发展壮大区域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提升区域核心竞

争力,推动经济跨越式增长。2006年,全区引进外资项目个,协议引资万美元,累计到位外资1118万美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11.8。新引进中外合资总投资60亿元以上长虹PDP项目、总投资10多亿元台湾东元空调压缩机项目。引进中日合资东泰机械项目,租用标准厂房实现当年建成投产。台湾福笙电子公司投资2亿元电容贴片项目,华晨瑞安汽车零配件项目,香港华冠投资3000万元继电器项目等,继续增资扩大生产。利用世界银行贷款2300万美元开发建设我区A、C片区基础设施项目也于2006年10月成功签约,进入项目实施阶段。截止2006年,我区建区四年来累计协议引进外资2亿多美元,实际到位外资5171万美元,辖区注册外资企业达到12户,外资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15亿元,投资效益显著。

一、2006年我区利用外资主要工作经验

(一)利用外资发展比较优势产业,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强化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围绕四大主导产业延伸优势产品链,重点培育四大特色产业集群,即百亿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精细化工、食品饮料和汽车零配件三个50亿以上产业集群。发挥优质外资在技术、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突出优势,充分利用产业集群内在集聚动力,增强产业内在引进外资内资动力,不断打造产业集群式招商引资平台。

发挥绵阳电子信息产业优势,发展百亿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大力发展长虹配套项目以及相关多元化产业项目,建设韩国工业园,全力打造长虹配套产业集群。围绕长虹家电产品及其元器件、长虹数字产品及其元器件配套产品生产项目,服务外商投资、服务核心企业,以PDP(平板显示器)、CRT(显象管)、空调压缩机及其配套项目为基础,参与企业与韩国、日本、台湾等实力公司洽谈合作,实现多个外资项目落户我区,取得良好效果。

同时,以利尔、美丰等为核心,努力实现核心企业扩张,建设百亿化工产业集群;因应强劲的市场需求和绵阳已有的汽车产业优势,发展汽车零配件制造产业集群;依托雪宝、华润、葡露等企业发展食品饮料产业集群。在这些产业集群的发展中,不断推动产业国际化,利用外商优势的管理、技术和品牌等提升这些产业集群,已经形成了华润绵阳分公司、华晨瑞安、利尔、恒旺电子、福特电子等优势外资企业。

(二)创一流投资环境,以优资服务实现扩大利用外资规模

一是优化投资软环境,创建高效运转的“一站式”行政服务的机制,为投资者、企事业提供优质服务。2006年,紧紧围绕长虹大型配套项目和现有外资项目增资扩能作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报批、国土、融资等各个环节具体服务事宜,以深入的优质服务实现了长虹PDP、空调压缩机等大型外资项目前期工作顺利推进。加强对现有外资企业的服务工作,实现了现有外资企业增资新上凸轮轴生产线、贴片电容生产线等技术改造扩能项目。

二是继续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完善的产业发展硬件设施,提升产业承载能力。2006年新建成工业标准厂房3.5万平方米,一期、二期近1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的三江电子信息工业园已基本建成,为科技型企业产业化发展创造条件。利用外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新启动利用世界银行贷款2亿元A、C片区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国家开发银行建设长虹工业园基础设施,辖区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硬件环境,为招商引资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是坚持不懈深入企业现场服务,解决企业实际问题。

区管委会一贯重视作风建设,强化为企业服务的意识。管委会领导和职能部门经常深入企业现场,到企业现场办公,每季度召开工业经济分析会。经济主管部门开展“三个一”服务企业活动,定期汇总掌握经济发展、项目建设动态资料。总体上,使我区办理企业事项做到快捷高效。

四是推动产业协作配套,逐渐形成了产业内部协作配套环境。经过五年的培育,工业已经形成以电子信息、食品饮料、汽车机械、化工四大产业为主导的相关企业,极大地提高了产业内在的引资能力。四个主导产业集群外部经济性逐渐显现,给予外商投资形成良好的产业发展配套环境。

二、2007年利用外资工作思路措施

2007年,我区将继续推动四大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提高利用外资规模和质量,将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产业关联度、企业集聚度和提供特定的需求配套作为利用外资工作的重心,集中力量引进带动性强的大项目和一批具有分工协作关系的关联项目,带动产业集聚发展。要实现引进外资项目

个,到位资金实现万美元,同比增长。为此,重点从三方面开展利用外资工作:

(一)转变观念,创新引进外资方式,增强引资实效。一是紧密结合本地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和产业规划,增强引资实效,利用外资优势人才、信息、管理使本地产业高端化;二是加强对外资投资趋势的研究,发展生产性服务产业引资,探索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等新的招商方式;三是

提高认识,提高国际商务服务能力,按照国际惯例处理外资投资的经济事务。

(二)依托长虹工业园(韩国工业园),推动外资参与长虹配套产业集群项目建设。加强与省、市有关方面工作沟通回汇报,积极服务核心企业,加强与欧美日韩、东南亚等国投资商的招商引资工作,力争实现长虹PDP、空调压缩机等骨干项目建成投产,实现长虹手机在辖区建设生产线,力争继续引进长虹配套外资项目,树立区域工业龙头地位。

(三)加强对现有外资优势企业的服务工作,扩大引资规模,实现以商招商。

按照外资与内资企业享受同等国民待遇原则,积极从技术改造、技术创新、融资等方面扶持企业发展,实现现有外资企业增资扩建。利用现有外资企业引资渠道,实现以商招商,引进一批外资投资项目。

总之,外资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因应当前外商在华投资新趋势,我区按照科学发展观积极调整外资战略与政策措施,不断探索利用外资新方式,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增强引进外资工作实效,提升和发展区域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外资引进 篇6

[关键词]两税合并引进外资影响措施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资金、物质短缺,吸引外商投资的环境和条件较差,只有通过实行税收等优惠政策吸引外商投资。一直以来,我国实行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双轨制的政策,外商投资企业的名义税负是15%,内资企业的名义税负是33%,内资企业的税负是外资企业的两倍,这使得内资企业享受不到国民待遇,外资企业反而享受超国民待遇。随着我国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特别是加入WTO以后国民待遇原则的全面实施,我国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的优惠政策会逐步淡化。2007年3月16日以“两税合并”为主旨的《企业所得税法》在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审议通过,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将统一为25%,这将意味着内、外资企业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展开竞争。

一、“两税合并”破茧而出

1.与 WTO规则对接要求政策统一

WTO规则要求成员国实行非歧视原则。这一原则要求缔约双方在实施某种优惠和限制措施时,不对缔约对方实施歧视待遇,无论是让外国国民享有高于或者低于本国国民待遇的规则,都将背离WTO规则要求。加入WTO前,我国内资企业具有市场准入的优势,外资企业拥有投资及税收的优惠政策,竞争势均力敌。加入 WTO后,特别是随着WTO保护期的结束,市场准入限制已大幅度降低,对外资的外汇平衡、出口、当地成分等多项要求已被取消,继续实施企业所得税双轨制,已形成了对内资企业的逆向歧视,而外资企业反而享受“超国民待遇”。身为WTO成员国的中国必须按照WTO规则规范我们的相关法规,包括企业所得税法。“两税合并”实现了内外投资者在税收领域享有无差别的待遇,营造地位平等、公平竞争的投资环境,使我们的政策法规与WTO规则对接。

2.引进外资的投资环境不断改善

一个国家吸引外商投资的主要因素是这个国家的整体投资环境。首先是一个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政策法律是否健全并具有连续性等。其次是要看市场,包括原材料市场,劳动力市场,还有产品销售市场的状况。最后看政府部门办事效率,有没有完善的交通运输、保险等基础设施情况。我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发展,投资环境得到根本改善,政局稳定,市场经济改革逐步深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各项政策法律逐步完善;劳动力和原材料丰富而价廉,消费需求不断增长,具有巨大的潜在市场;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各方面都有了相当的规模,对外资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外资进入中国已不仅仅是考虑税收优惠,而是着眼于抢占市场份额,看重中国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劳动力成本优势,所以我国良好的投资环境使外商不会因所得税的变化而轻易放弃中国市场。

3.财税收入的强有力支持

目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新一轮的高速增长期,国内经济正处于稳定、快速的发展阶段。财政收入大幅增加。从2003年至2006年财税收入每年都跨上一个新台阶(参见下表),财税状况的良好态势为“两税合并”提供了难得的外部条件,国家财政已具备消化税制改革成本的能力,足以承担“两税合并”可能引起的税收下降对财政的冲击。“两税合并”有了良好的经济和财政基础,尝试实行较低的税率既在财政预算承受能力限度之内,又能较大幅降低内资企业的税负,也不会对外资企业带来太大的冲击。

二、“两税合并”对引进外资的影响

1.有利于优化外资产业结构

我国外商投资企业的产业构成中,第二产业占80%左右,其中投向能源、交通、原材料产业的外资仅占20%,大部分资金投向短平快的加工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而我国经济发展亟需重点扶持的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则由于投资大、回收期长等原因而外商投资数量较少。现行税收优惠政策不仅没有对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产生引力作用,反而为那些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不高的投资项目带来了相当大的好处。“两税合并”后,那些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科技产业将享受15%的税率优惠,而低附加值、高耗能、高污染的资本密集型企业,即使身处开发区、高新区,打着外资旗号,也不能被惠及。“两税合并”不仅使国内企业在投资时更注意投资的方向,也会引导外资企业逐步向我国鼓励的产业转型,有利于提高我国利用外资的水平和质量,有利于我国利用外资的可持续发展。

2.有利于遏制“假外资、假亏损”

现阶段中国引进的外资中,至少有20%是“假外资”,2001年至2005年间,大量的国内企业到英属“维尔京群岛”注册离岸公司,然后再以外资企业的身份回国投资,成了“披着羊皮的狼”,这些企业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得到和外资企业平等的竞争机会,在企业所得税方面享受优惠,不得不改头换面,“曲线救国”。此外,在中国的外资企业平均亏损达51%~55%,年亏损金额逾1200亿元。其中三分之二的亏损企业属于非经营性的原因,意在避税。据保守估计,我国一年流失的外资企业税收达300亿元。“两税合并”使内外资企业站在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起点,从而使“假外资”的寻租套利、外资企业的“假亏损”等避税行为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遏制。

3.短期内外资流入会小幅波动

税收政策变动对外资的影响大小取决于外国投资者的类型和规模。出口导向型及小规模外资企业的投资决策受税的影响比较大,这些外资企业的目标在于获得我国廉价的资源,一般是在特定的出口加工区进行生产,对经济环境的要求不高,主要关注税收在内的各种生产和经营成本,为了获得更有利的税收政策,这些企业经常迁移,流动性较高。随着中国周边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泰国、越南、印度等国成为投资热地,这些国家以大量的优惠措施吸引外国投资者。因此,当我国税率提高和部分税收优惠取消时,这类外资企业就很有可能因经营成本提高而撤离,转到低税国家和地区。

4.易诱发引资“赶集”现象

一些外资企业正在想方设法用足“两税合并”前的税收优惠政策,其中以两类企业最为突出,一类是准备用股息进行再投资的企业,根据目前《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外资企业已经缴了税,可以向国外派发股息,但如果把应该还给投资者的股息投到本企业或新的外资企业,那么可以到税务局申请得到40%~100%的退税;如果再投资的企业是先进技术或出口企业,可以享受到100%的退税款。但很多企业担心“两税合并”后再投资就不能申请退税,会影响企业享受的优惠,因此就抓紧最后的时间进行再投资。另一类外资企业,本来就准备在中国投资一个生产型的企业,如果在新所得税法实施前成功设立,就会享受两免三减、15%的税收优惠;如果在新所得税法实施后成立,则可能无法享受优惠,所以这些企业将会赶在2007年用足政策,“两税合并”易诱发引资“赶集”现象,对于2007年新申请的外资企业政府应该严格把关,避免一些低质量的外资企业钻政策的空子蜂拥而上。

三、循序推进“两税合并”实施

1.设定过渡期,循序推进“两税合并”

为降低两税并轨对外资的冲击,减少改革的阻力,应有步骤、分阶段进行改革。设立一个过渡期,对于已经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税负从15%提高到25%不是一步增加到位,而是分5年逐步到位。对原享受法定税收优惠的企业实行过渡措施:对新税法公布前已经批准设立,依照当时的税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享受15%和24%等低稅率优惠的老企业,可以在新税法施行后5年内享受低税率过渡照顾,并在5年内逐步过渡到新的税率;按现行税法的规定享受“两免三减半”的没有享受完的企业,还可以继续享受完这些优惠政策;但因没有获利而尚未享受优惠的企业,优惠期限从新税法施行年度起计算。对外资企业来说,税率从15%的增加到25%,每年增加的税收负担总量是430亿,分五年过渡时期,税率一年增加两个百分点,税收负担每年仅仅增加80亿人民币,与外资企业丰厚的利润相比,这个负担对企业不会造成很大的影响,也不会影响到它们来中国投资的积极性。总之,对现有的外资企业给予过渡期的照顾,在过渡期内外资仍享受中国政府承诺的优惠政策,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两税合并”对引进外资产生的影响。

2.以产业为导向,积极引导外商投资方向

当前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对外资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不分行业、产业、规模、类型,只要凭借其特定的身份就能普遍获得优惠,这些优惠政策弱化了税收政策的结构调节效果,导致未能彻底贯彻产业政策,忽视了税收政策的导向作用,在客观上诱导了外商投资与产出周期短、高回报率集中在经营期限前期的项目,使得外资的流向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而急需发展的第一产业则处于低迷状态;投资类型绝大部分为劳动密集型企业、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企业所占比重较小。“两税合并”后的税收优惠政策,应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对投资于国家重点支持产业的内外资企业可以实行完全相同的普惠政策,对高附加值和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项目的外资企业可以实行特惠政策,而对于投资于一般技术以及落后技术的外资企业则不给予优惠。“两税合并”的税收优惠与国家的产业政策紧密相连,积极引导外商投资方向,体现了国家的产业发展战略,从而提高了我国税收优惠政策的效益和质量,增强我国吸引高新技术及短缺资源开发、运用方面投资的国际竞争力。

3.税收优惠形式多样化,使投资者直接受益

税收优惠普遍的做法有两种:一是直接优惠,即税收直接免除,一般表现为直接定期、定额减免所得税和适用低税率等;二是间接优惠,即缩小税基,主要包括投资抵免、亏损结转、加速折旧、提取准备金、税前列支等。间接优惠是对资金使用在一定时期内的让渡,这种形式允许企业在合乎规定的年限内分期缴纳或延迟缴纳税款,其税收主权没有放弃,有利于体现公平竞争,维护市场经济的平稳发展和保障税收收入。我国涉外税收优惠政策就是以直接优惠为主,从过去的实践看,直接优惠措施不仅难以使外國投资者直接受益,而且导致大量国家应得税收收入流入了投资者原籍所在地的政府。“两税合并”后,我国的税收优惠政策可以由直接减免方式向间接调控式减免过渡。这样不仅可以彻底消除国际双重征税,还能真正达到使投资者直接受益的税收优惠目的。

“两税合并”是根据我国利用外资和国内经济发展的形势、所得税优惠政策效益等情况对我国外资优惠政策所做的一种调整,并不旨在取消涉外税收优惠。只要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措施得当,做好配套的调整工作,“两税合并”不仅不会造成外商的大规模撤资,从长远看,还有利于我们的引资。

参考文献:

[1]冯莉何德旭:外商更重区位优势长期看两税合并有利引资.中国发展观察,2006(10)

[2]程亚妮:“两税合并”是否会引发外商撤资.北方经贸,2006(1)

[3]林文潭:关于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并轨的几个问题.福州党校学报,2005(4)

[4]丁宁:试论我国外资并购法律体系的建立与完善.黑龙江对外经贸,2005(1)

[5]张学诞:两税合并对外资企业税负及利用外资的影响.中国发展观察,2006(10)

[6]潘明:完善税收优惠政策 推动两税合并改革.今日中国论坛,2006(4)

外资引进 篇7

一、外资银行的潜在贡献分析

1. 外资银行的引进对内资银行在经营管理上的作用

外资银行通常是按照国际标准的会计和审计原则要求来进行经营管理的, 这将有利于管理控制和透明度的质量监控方面的改善。来自外资银行竞争的压力能够鼓励内资银行承担较高的风险以此弱化银行业部门的国家所有性质。这也强调了加强银行业审慎管理的重要性。而且, 外资银行能带给转型经济国家需要的重要的信息。例如, 家庭存款的使用和资源引导;长短期媒介储蓄和信用服务;适当的风险估计和评价, 风险转移和风险分担;为整个银行部门引进适当的规则体制;减少交易成本, 提高信息对称性等等。!

2. 外资银行的引进对内资银行建立诚信的作用

外资银行享有世界声誉。如果没有设定外国银行的标准而且也没有大量前期的投入, 诚信是很难重新获得的。所有的这些能增加揽存的数额, 或至少引导他们到银行增加投资的 (适当的) 程度而且将会在整体经济中以比较有效率的方式分派投资资金。最终, 外资银行带来全球经济的生命线, 即投资资源、潜在的企业家、其他工业的投资者和对外贸易的网络连接。

3. 外资银行的引进对内资银行改善人力资本的作用

运行良好的外资银行的优势在于他们能够使用相对少数的中间力量驾驭、指导、控制和监督大量的企业目标。转型经济国家短缺的主要是人力资本。在转型经济国家中, 银行业的经营需要其具备业务技术, 譬如审查投资计划和风险, 指导企业并影响公司的管理控制及监督企业的活动。大规模的和富有经验的外资银行能够提供所需技术指导企业部门的投资活动。

4、外资银行的引进对政府规制发挥效用的作用

在转型经济体系下, 大规模的而且富有经验的外国银行是政府管理者实施监督和控制的最便利代理, 而某种意义上是地方银行所达不到的。行政规则部门而不是法院作为资本市场的主要监督权威。尽管存在对行政管理者偏见的危险动机, 提供所需技术并且用最经济的办法使用他们对于这些需求外国银行都能够满足。适当的银行业要比资本市场能够更好地满足这些需求。

二、外资银行在国内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及引导措施

外资银行能力的有效行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目标国家的法律规范和执法环境。大体来说, 这里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有普法和执法的基础环境设施保证外资银行正常运行。

第二, 在金融和银行法律规范中应有一个特殊的规定即设立资本化要求、风险经营的谨慎规则、银行监督、机制、会计标准、信用保护贸易制和破产法。法律基础设施是使机会均等的环境基础。

第三, 为使外资银行能够有效的运行, 潜在委托人公司的公司治理机制必须建立。

通用的和透明的环境的缺失给内资银行带来了一个明显的优势, 即他们能更好地依赖于部门之间的联系。或者称之为是所谓的内部网络赋予了内资银行准确的判断力。这也是外资银行考虑进入转型经济国家后对有效的监管十分关注的原因。立法和执法的延期是外国银行推迟进入转型经济国家的部分原因。

外国银行进入的延期是由于国内银行的既得利益和法律改革大体上尤其是金融部分的改革本质的联合作用所导致的。改革的不完全主要是缺乏政治压力和政治技巧, 但也和国内银行追求内部交易和渗透活动腐败的政治系统中个人关系网的维持所受到的压力相关。因此他们免于为生产部门服务。这样一种情形阻碍了适当的法律体系的构建, 银行改革的深入以及外国银行的引进。这说明了国内银行怎样成了阻碍而不是为自身成长和重组提供便利的组织的。

总之, 国内银行的主导将导致恶性循环, 进而引起一些国家的金融危机。早先引进外国的银行可能产生改善表现的管理控制的有益循环。

参考文献

[1]翟月雷.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业影响评述[J].金融经济.2007 (12)

扩大引进外资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 篇8

一、提高政府的服务能力

政府应积极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围, 努力规范和缩减办事程序、简化手续, 增加透明度, 实行阳光行政, 倡导廉洁行政, 树立招商引资“一盘棋”的观念, 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 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 讲诚信、办实事, 按照建设责任型政府、服务型政府的要求, 在引进利用外资中, 切实做好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服务, 及时解决外商投资遇到的困难。

二、改善外商投资的环境

随着招商引资的竞争日渐激烈, 在加速改善重庆引资硬环境, 不断优化基础设施条件的同时, 尽可能地想方设法减少和降低物流成本, 更加注重营造开明开放、公正公平、文明规范的软环境, 搭建优质平台。通过收集整理、比较分析全国各地已经出台的引进外资优惠政策, 筛选和制定出有利于扩大重庆引进外规、切实可行的整套政策, 提高重庆的吸引力。

三、改进引进外资的方式

在招商引资工作中,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持规模、速度和效益并重, 引进资金和产业升级并重, 资源开发和利用保护并重, 资金、技术和人才、品牌并重。严禁盲目引进, 无限优惠, 无序竞争。整合全市招商引资信息资源, 建立信息网络和优势项目数据库, 方便外商外资查询以及熟悉了解有关程序和要求。积极探索国际通行的外商特许权项目、项目融资、向外商转让所有权和经营权、发行股票等投资方式, 拓宽引进外资的渠道。通过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 组织项目策划, 引导外资及其企业向各大工业园区集中, 向众多产业扩散, 有效实现外商投资在空间上均衡分布。

四、建立市政府引资机构

外资引进 篇9

关键词:外资引进,国民经济,安全影响

我国政府当局重视经济安全问题, 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确保国家经济安全。所谓国家经济安全, 是指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 国家的经济发展能够保持长期、稳定和健康发展态势。外资危及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 主要源于国家经济过度依赖外资, 或受到外资的控制。具体表现在5个方面: (1) 外资总体规模安全; (2) 敏感部门安全; (3) 产业安全; (4) 技术安全; (5) 金融安全。

一、外资的引进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影响

产业安全是指一国拥有的对于涉及国家安全的产业和战略性产业的控制力, 以及这些产业在国际比较意义下的发展力。随着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社会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加强, 特别是近几年来“独资化”趋势的出现, 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影响日益突出。我国引进外商投资的方式有6种: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外商投资股份制企业、合作开发和其他方式。自1997年起, 外商独资企业数量超越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 成为我国最主要的外资利用方式。单北京引进外资注册的企业中, 外商独资企业的比例已超过一半, 当中还不包括外商通过增资扩股的方式组成的外方控股型企业。而这些企业在技术、规模等方面都是我国民族企业无法与其比拟的。因此外资凭借其自身的优势挤占中国市场, 影响我国的经济安全。

从产业层面来看, 外资对我国经济安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行业的控制和支配上。按三资企业工业总产值占该行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看, 排在前十位的行业分别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73.36%) 、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机械业 (61.84%)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59.08%) 、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 (53.23%) 、家具制造业 (47.33%) 、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 (45.34%) 、塑料制品业 (41.90%) 、食品制造业 (39.57%) 、橡胶制品业 (36.58%) 和金属制品业 (35.87%) 。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食品制造业属于国家重点行业。根据以上现象20 03年的时候, 商务部和其他几部委制定了明确的外资并购管理办法, 所以对于并购, 政府是严格控制的, 一发现苗头比如说重大装备上, 国务院马上出台相关管理规定, 使得他在这个行业上的并购难以实现。

二、FDI与国有资产流失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一些理论和实践工作者曾提出“以市场换技术”的引资策略, 期望以让出市场份额为代价, 换取外国的先进技术。由于合资企业可以享受优惠政策待遇, 一些陷入困境的企业希望通过合资, 享受到优惠政策, 以摆脱困境;一些发展前景好的企业也希望通过合资, 壮大自己的力量, 享受到优惠政策, 获得“体制外”的许多好处。结果, 必然形成外资与内资在合资选择中的不对等地位, 大批等待合资的内资企业在相对较少的外商投资者的选择面前处于被动地位, 于是, 纷纷降低合资条件, 压低资产评估数额, 给予外商种种便利和便宜, 吸引外商与自己合资。外商在合资谈判时, 往往在转让技术、商标和设备上漫天要价, 赚取高额利润, 致使内资企业在吸引外商投资的过程中, 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 在独资或控股的情况下, 其公司内部交易占了公司交易总额的相当大一部分。跨国公司往往采用高进低出的方法转移价格, 从其母公司高价进口原料和设备, 而对在华子公司的产品实行低价收购, 从而将利润转移到其母公司或其他国家子公司, 以至出现有的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账上亏损、实际盈利, 账上利润少、实际利润多的情况, 给我国的财政税收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三、FDI与敏感行业安全

所谓关键部门是指国内一些敏感行业, 如军事、文化等。实际上, 在敏感部门, 外资不会对一个国家产生威胁。因为, 几乎所有国家, 在关键部门都禁止外资进入。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允许外资进入所有行业, 在国际投资协定和各国产业投资指导目录中, 每个国家都对外资的行业准入有明确规定。

我国在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 列举了禁止外资企业进入的名单, 因此, 外资对我国关键部门的安全威胁是不存在的。

四、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 目前, 外资对我国的经济安全是有所影响但并未构成威胁。虽然, 外资存在一定的负面效应, 例如转移价格、技术控制、滥用市场垄断力量、降低环境保护标准等, 虽然存在这些弊端, 但这些问题与国家经济安全本质不同, 不能以国家经济安全为理由, 改变我国长期以来的外资政策和树立起来的开放形象。因此, 中长期内, 积极扩大利用外资规模, 提高外资质量, 仍应将作为我国外资政策的主要目标。

因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逐步取消对外资的种种优惠政策, 对其实行国民待遇。

2. 加强法制建设和政府监管。

《反垄断法》的出台使得法律规范越来越完整, 如何切实地落实下去, 以法律手段规范外资对国内企业的并购行为, 防止出现外资的市场垄断;另一方面, 完善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 加强对外资并购中的国有资产评估与外资企业内部转移价格制定的监督和管理。

3. 加大外资的的引进的力度。

一家外资企业控制了某一市场, 那是垄断, 而众多的大跨国公司进入同一行业, 就形成了竞争。只有吸引更多的外资进入这一市场, 在各个大跨国公司之间造成激烈的竞争, 那么, 最终受益的, 就将是中国政府和中国消费者。

参考文献

[1]葛顺奇:外资与我国经济安全问题探析[J]《.国际贸易》2004年第9期

[2]夏兴园 王 瑛:国际投资自由化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影响[J].国民经济管理, 2001, (06)

外资引进 篇10

根据世界银行2008年发表的《世界发展指标》, 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二, 远远高于排名第三的俄罗斯联邦, 略微低于美国, 但是从1990年-2004年二氧化碳年均增长率来看, 我国4.8%的年均增长率要远远高于美国的-0.2%, 同时也要高于排放总量前五位的其他各国。我国1970年-1990年的二氧化碳年均增长率仅0.2%, 远远低于1990年-2004年的增长率4.8%, 这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不断增加, 经济的发展已经威胁到环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趋势不断加强, 截至2007年底, 全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63.2万家, 累计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630亿美元 (《中国统计年鉴》, 2008年) 。从总体上看, 吸收外商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高度相关, 并且成为推动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因此研究外资的引进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关系对我国走低碳经济之路至关重要。

一、外资对二氧化碳排放量影响的理论分析

Grossman-Krueger (1991) 在对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分析和研究中首先提出了FDI对环境的影响机制和效应: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显然外资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也包含在对环境的影响之中, 因此这三种效应同样适用于本文。

1. 规模效应。

是指由于引进外资导致的经济规模变化而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引进外资通常可以扩大原有企业的规模或者是建立新的企业, 从而增加产出并从中获利, 但同时随着生产要素需求的增加, 能源消耗也会不断增加, 假如技术水平仍然保持不变, 且节能减排意识没有建立, 则外资的增加必然导致对环境的破坏增加, 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会随之而增加。从这个角度来看, 外资带来的规模效应对环境的影响是不利的。但同时外资带来的资金会促进就业, 增加居民收入。伴随居民收入的增加, 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会提高, 而环境质量是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会要求法律的完善来保护环境、改善生活质量。

2. 技术效应。

外资引进的同时也会带来新技术和节能减排、绿色生产的管理理念, 这对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而言, 无疑会给他们带来更好的示范效果, 从而降低生产对环境的破坏。但是技术效应也有可能带来不利影响。如果在贸易自由化条件下, 产品的生产被转移到环境规制较松的发展中国家, 而这些国家的生产技术低于发达国家同类产品的生产技术, 则对环境保护产生负面影响。

3. 结构效应。

因外资的引进造成产业结构改变, 高污染产业的比重上升或下降, 因而对环境产生影响, 即结构效应。当外资流入是为了进入具有低门槛环境保护标准的国家时, Copeland和Taylor (2003) 将这种行为称之为污染庇护假说, 即当两个国家的环境保护标准不同时, 污染密集型产业将向环境法规相对宽松的国家转移。当外资企业将生产的产品大量出口到国外而把污染留在国内时, 就产生了不利于外资流入国的效应。

二、我国外资流入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实证分析

为了探讨外资流入对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 笔者利用1997年-2007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做回归分析。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数据来源于The U S.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和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所得, 人均GDP和人均外商经济固定资产投资额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所得。模型:CO2=C+β1GDP+β2FI+ε, 其中C为常数项, ε为残差项, CO2表示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 GDP表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FI表示人均外商经济固定资产投资额。回归结果如下:

由表2可知:CO2=0.168433+0.000221GDP+0.147932FI, 可绝系数R2=0.993346, 调整后的可绝系数达到0.991683, 表明模型的整体拟合程度很好。从t检验来看, GDP和FI均大于5%显著性水平下自由度为11-1-1=9的临界值t0.025 (9) =2.262。从F检验来看, F=597.1694>F0.05 (2, 8) =4.46, 表明模型的线性关系在9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成立。从GDP前的系数来看, 随着人均GDP的增加, 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加。从FI前的系数来看, 随着人均外商经济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增加, 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会增加。

根据日前中科院公布的一份首次按行业估算的2010年二氧化碳排放名单, 其中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居于首位, 占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40.10%。该名单显示, 分列“贡献排行榜”2~5位的产业及其排放量占比分别是: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15.7%;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7.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6.7%;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6%。根据国家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GB/T4754-2002) , 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总量比例排名前五位的行业均属于第二产业, 除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外, 其余四个行业均属于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 (1997-2007) , 制造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一直占外商对我国投资比例的一半以上, 2001年-2005年投资于这两个行业之和占外商实际投资总额的比例一度高达70%以上。因此对于外资的流入主要积聚于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现象, 我们不得不怀疑其进入动机除了追求利润之外, 还有追求污染庇护所的原因存在。

自2001年以来, 从绝对数来看, 外商投资企业货物出口总额逐年增加, 从相对数来看, 虽然2007年占全国比例有所减少, 但是仍然高达50%以上。我国出口货物主要是工业制成品, 其生产必然会带来能源的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 同时外商投资企业大量出口也使我国承担了不必要的环境成本。

三、结论和建议

根据以上研究, 围绕外资引进对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 可以得出外资的引进一定程度上给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带来的不良影响:从规模效应看, 外资规模的扩大带来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随着人均GDP的增加, 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也随之增加, 这说明外资给我国带来的经济收入并没有带来环境的改善, 反而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 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随之增加。同时, 居民收入的增加也并未使其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从技术效应看, 用人均外商经济固定资产投资额反映外资的资本装备程度, 从而衡量外资的技术水平, 通过上述模型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到, 随着人均外商经济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增加, 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会增加, 外资流入并未给我国带来先进的二氧化碳减排技术;从结构效应看, 外资过度集中于二氧化碳排放严重的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 加剧了二氧化碳的排放, 同时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生产, 却将一半以上的货物出口到国外, 这意味着消费该产品的国家在本国不需支付环境成本, 而是将污染转移到了我国, 从而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环境成本。

外资加剧了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 从而使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之路并未因外资的引进而更加平坦, 那么如何处理外资流入对我国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的冲突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针对外资引进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带来的不良影响, 我们可以通过一定途径改善目前不容乐观的现状:

1. 一定程度上限制外资流入总规模。

在1990年后引进的外资中, 除了个别年份外, 其他年份的两缺口数值均为负值, 体现了该时期引进外资的非缺口型特征, 这种外资所体现的引资背景是我国国内资金闲置和外汇盈余状态的并存。因此一定程度上利用内资取代外资, 创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 促进我国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 不仅可以减少外资对能源的消耗, 而且可以避免外资将生产出来的产品运往国外, 从而使我国承担巨大环境成本的现象发生。

2. 引导外资产业投向。

我国对外资的进入领域日渐放松, 有些地方政府更是为了业绩而盲目引进外资, 造成大量的重复引入、破坏环境的现象, 这就需要国家改变对地方政府原有的业绩考核制度, 提高外资利用效率, 积极利用优惠的外资政策引导外资向第三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投资, 以提高税收等方式限制外资过度投向二氧化碳污染严重的制造业。

3. 限制外资企业在二氧化碳排放严重的产业的产品出口量。

外商在我国投资二氧化碳污染严重的产业, 却将一半以上的产品销往国外, 将巨大的环境成本留给我国承担, 因此我国政府必须采取诸如提高相应产品出口税的措施来直接限制这些产品的出口, 从而间接减少外商对这些产业的投资。

4. 完善相关环境保护法律。

我国目前虽然已经建立起了环境保护的法律框架, 但是仍然存在着法律漏洞以及执法不严的情况。为了避免污染庇护假说的存在, 我们不能为了暂时的经济利益而忽略长远的环境利益, 如果不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 其后果远远不是外资带来的利益所能抵补的。

摘要:文章运用1997年-2007年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外商经济固定资产投资额相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从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三方面探讨我国外资的引进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现阶段外资的引进加剧了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 不利于发展低碳经济, 应该对外资的引进进行合理引导, 进而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外资引进,二氧化碳排放,低碳经济

参考文献

[1].郭印, 王敏洁.国际低碳经济发展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改革与战略, 2009 (10)

[2].商务部研究院.中国吸收外资30年[M].中国商务出版社, 2008

[3].张彦博, 郭亚军.FDI的环境效应与我国引进外资的环境保护政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9 (4)

[4].张连众, 朱坦, 李慕菡, 张伯伟.贸易自由化对我国环境污染的影响分析[J].南方经济研究, 2003 (3)

[5].高敏雪, 何静, 刘晓静.中国外资经济发展现状报告——就基于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的截面分析[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

[6].Yan Yunfeng, Yang Laik.CO2Emissions Embodied in China-U.S.Trade[J].Chinese Journa1of Popu1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9Vol7No.3.

[7].章轲.首份行业碳排量名单曝光.中科院建议“抓重点”[N].第一财经日报, 2010.2

外资引进 篇11

摘 要 新常态下,我国利用外资的环境和要求发生了深刻变化。江苏作为开放型经济大省,保持引进外资的规模优势和提升外资利用层次对全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江苏利用外资数据变化的原因进行分析,深入研究下一阶段江苏利用外资的形势走向及影响因素,为新常态下实现江苏外资高水平引进来提供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 新常态 利用外资 影响因素 推进策略

一、 问题的提出

利用外资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有效战略和长期方针。1979年~2013年,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DI)累计达13937亿美元,仅次于美国。FDI有助于弥补中国早期发展的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双缺口”模型,H. Chenery & A.M. Strout,1966),并通过示范效应、竞争效应、人员流动和产业关联效应促进技术溢出(Gorg & Greena Way,2004),对促进中国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优化升级有着较为显著的贡献。从而有利于改善投资质量,促进国内经济增长。而随着形势的发展,一方面利用外资的前置条件发生了变化,其积极效应出现递减的现象;另一方面外资带来的负面作用和风险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裴长洪(2005)指出,原有利用外资的方式有利的方面逐渐具有了可替代性,其不利的方面开始显示出继续容忍它的不合理性,应该用科学发展观来丰富利用外资理论和实践;董伟(2010)通过对拉美国家依赖外资导致金融危机的历史进行研究,揭示出如今外资已对我国经济安全构成潜在威胁;张二震(2012)认为我国外资“出口导向”的特征严重影响了中国利用外资水平和层次的提升。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下一阶段中国经济发展将进入新常态,表现在从出口和国际收支看,我国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该年我国全年实际使用外资1195.6亿美元,同时对外直接投资达到1029亿美元,这是我国双向投资首次接近平衡,表明中国从净资本输入国转向资本互动型国家,利用外资的环境和要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常态意味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换档,经济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于产业升级和提升价值链及附加值。在利用外资方面,原先依靠制造业和进出口获得大规模扩张的“旧常态”亟待得到改变,利用外资不是简单地引进资金,更重要的是获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机会,

李克强:《关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问题》,载《求是》2014年第5期,第3-6页。并规避环境风险和经济安全问题,建立起符合中国开放水平的国际投资新体系。在这种形势下,本文试图通过对开放型经济大省江苏利用外资数据变化的直接间接原因进行解释,深入分析下一阶段江苏利用外资的形势走向及影响因素,为新常态下江苏高水平引进外资提供若干政策建议。

二、 江苏利用外资的基本情况分析

1. 利用外资规模继续位居全国第一,但差距有所缩小

2014年,江苏全省实际利用外资281.74亿美元,同比下降14.20%。根据商务部口径,江苏实际使用外资规模已经是连续12年位居全国第一,但与其后的上海、广东等地差距有所缩小。2012年江苏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总量的3156%,达到最高峰,2013年回落到2802%,2014年继续回落到2054%。

2. 外资结构质量优化提升,但服务业外资规模总体仍然偏低

2014年全省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122.7亿美元,占全省外资比重达到4353%,逐步向实现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迈进,结构进一步优化;总部经济等新型业态发展势头良好,2014年全省累计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已达134家。但与全国服务业外资55%的平均水平相比,江苏服务业外资规模总体仍然偏低,与京、沪、浙、鲁、粤等发达省市有一定差距;在服务业内部结构中,仍以房地产、商业等传统服务业为主,金融、医疗、教育等高端领域仍有待突破。

3. 利用外资区域布局进一步平衡,但开发区整体下滑趋势明显

2014年苏南地区实际使用外资18019亿美元,占全省的比重为6396%;苏中地区、苏北地区实际使用外资4632、5523亿美元,分别占全省的比重为1644%、196%;三大区域实际使用外资占比更趋合理。但原先利用外资的重要阵地如苏州工业园区、昆山开发区、无锡新区等国家级开发区首次出现一定幅度的下滑,南京经开区、镇江经开区更是出现了6997%和7862%的大幅度下降。

三、 江苏利用外资的形势走向及影响因素分析

1. 世界经济仍处后金融危机的深度调整期,全球FDI疲态重现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近期公布的《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2014年全球FDI规模仅为1.26万亿美元,远低于原先预测的1.56万亿美元,同比下降8%,为2009年以来最低水平。报告预计,受消费需求低迷、金融市场波动及地缘政治不稳定等因素影响,2015年全球FDI不会出现显著增长。当然这并不能成为解释江苏利用外资下滑的主要原因,因为据UNCTAD报告,2014年流向中国的FDI仍有约3%的增长,达到1280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一大FDI流入国。

2. 世界投资贸易格局重构下开放型经济面临新规则挑战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在加速推动全球经济增长和发展路径上出现新的变革,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中心正逐步转向以亚太为中心的新兴经济体,区域经济一体化势头强劲,贸易保护有所抬头。在此背景下,美国积极主导TPP(跨太平洋伙伴协议)、TTIP(跨大西洋贸易及投资伙伴协议)以及PSA(多边服务业协议),影响力日增。这些协议涵盖广泛领域,能推进高水平的自由贸易投资,对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自由化以及电子商务交易、竞争、关税手续、投资、贸易的技术障碍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都制订了具体的条款,是美国为绕开和替代WTO、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以及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而打造的新经济战略。目前,参加TPP贸易谈判的国家已由原来的4个增加到包括美国在内的12个,GDP总额预计超过27万亿美元。无论中国加入与否,“零关税、无例外和全面性”的TPP很有可能成为未来主导的国际贸易投资模式。

3. 发达国家“再工业化”进程使江苏以制造业为主的引资结构受到重大影响

欧美发达国家近年来力推“再工业化”,吸引海外投资回流,旨在重振本土制造业,重塑国家竞争优势。在此背景下,国际高端产业对新兴经济体投资放缓。2014年6月,国际著名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发布报告指出,通过比较不同国家制造业生产率的增长态势可以看出,美国制造业正在强劲复苏。

[美] 西奥多·H.莫兰、琳赛·奥登斯凯:《美国制造业强劲复苏》,载《社会科学报》2014年8月28日第5版。德国推出“工业4.0”计划,深度应用信息技术发展智能制造,以期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占据先机。欧美“再工业化”进程对江苏长期以制造业为主的引资影响正在逐步显现。2014年江苏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下降16.46%,高于全国12.33%下降率;制造业占江苏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为51.7%,远高于全国33.4%的平均值;从制造业内部看,传统制造业利用外资下降明显,通用、专用、交通三大设备制造业同比下降28.90%,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同比下降6.14%;从来源地看,2014年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在江苏制造业投资分别同比下降11.75%、11.35%和53.13%。

4. 国际资本流向走势和对华投资意愿减弱使短期保持外资增长困难加大

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后,美元汇率进入强势周期,从2014年11月至2015年2月,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累计跌幅达到2.25%,国内资本外流压力明显加大。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最新报告,2014年全球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外汇储备同比下降了1145亿美元,是1995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加之外国投资者对我国经济增长放缓、投资环境恶化的担忧上升,对中国的投资意愿将有所减弱。据上海美国商会最新发布的《2013-2014年度中国商业报告》称,将追加在华投资的企业比例从2012年的74%降至2013年的65%。据《2014年度美国企业在中国白皮书》称,将中国列为首选境外投资地的会员企业比例已下降到20%。而相形之下,以劳动密集型和出口代工为主的中小制造业由中国向越南、缅甸、印度、印尼等劳动力和资源更低廉的新兴国家转移趋势不断加强。印度2014年吸引外资350亿美元,同比增长26%;越南2014年度实际使用外资123.5亿美元,同比增长7.4%;缅甸2013—2014财年吸引外资41亿美元,同比增长近200%。

5. 产业结构调整压力和竞争成本上升要求江苏亟待转变引资思路和模式

供地能力不足、环境承载力下降、基层劳动力和高层次人才存在双缺口、综合商务成本上升,这些因素使得江苏长期累积形成的投资环境竞争优势呈现弱化趋势,与周边省份、周边国家正逐步拉平,原有通过引进旗舰型外资大项目来推动引资规模跨越式发展的模式已较难再实现。继上海之后,广东、天津、福建等地获批自由贸易园区,由于其在税收优惠和贸易便利化等方面的政策,在短期内将对江苏的外资总部经济和金融、物流等高端服务业形成“虹吸效应”。安徽、河南、四川、重庆等中西部地区综合成本优势以及招商引资力度加大使江苏流失部分外资制造业企业。

四、 新常态下实现外资高水平引进来的路径选择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必须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把握商务发展新常态,切实把利用外资工作和“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的总要求、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系的总方向紧密结合起来,坚持稳中求进,突出转型发展和创新驱动,实现江苏外资高水平引进来,确保江苏利用外资工作继续走在全国最前列。

一是在发展目标上,从比较注重外资总量规模增长,实现向稳住增量、优化存量和追求质量转变。作为开放型经济大省,江苏利用外资规模已经是连续12年位居全国第一;着眼将来,江苏的转型发展仍在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高水平外资的推动,但数量增长已经不是江苏利用外资的首要目标,应在基本保持江苏外资规模优势的前提下,进一步优化现有外资存量,注重“引资”、“引智”和“引技”相结合,通过引进外资的产业特点、技术优势、管理经验外溢带动江苏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为江苏的今后发展再造一个“开放红利期”。

二是在产业结构上,从比较注重发展制造业,实现向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转变。2013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国际经验表明,经济结构在迈过了二、三产业的交叉点后,将迎来服务业的蓬勃发展期,服务经济主导将成为中国产业新常态。江苏目前服务业比重仍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应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加快构建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要求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破除服务业利用外资中的各类“玻璃门”障碍,通过引进高成长性生产服务业,提升江苏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通过引进高水平生活服务业,提升江苏城市的国际化水平和高端人才的集聚力,逐渐形成江苏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协调并进的外资产业结构。

三是在发展路径上,从比较注重“引进来”和出口导向,实现向“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双向直接投资逐步实现均衡转变。2014年,江苏人均GDP达到13141美元,大致进入了邓宁(Dunning)所指的国际直接投资发展周期的第三阶段,该阶段区域生产技术和能力与国际标准基本接轨,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的比较优势逐步削弱,将驱使这部分产能向投资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或区域)流动;虽然每年直接投资流入总值仍然超过直接投资流出总值,但每年直接投资流出的增加值已经超过直接投资流入的增加值,净对外直接投资由降转升。江苏应利用国内内需市场的规模优势,更加主动地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和资源配置,使更多的外资高级要素为我所用,并鼓励江苏企业“走出去”,收购发达国家品牌和技术,提升江苏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四是在管理体制上,从依靠政府事前审批,实现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长期以来,我国以合同章程审批制管理外商直接投资,这与国际投资规则如TTP、TTIP所采用的负面清单方式不符,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的方向也是相悖的。上海等自贸区正积极探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管理的模式,改革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江苏应积极主动对接自贸区,通过政府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等方式增强市场活力,及时转变政府管理模式,从事前审批逐渐转向事中、事后监管,促使微观主体更加活跃,从而真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

五是在发展动力上,从比较注重依托成本优势和优惠政策,实现向注重营造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转变。开放型经济的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过去中国利用外资模式基本为各级地方政府主导型。由于地方市场分割、“地方政府之间自上而下的标尺竞争”等行为,引进外资成为官员政治寻租的目的,导致政策混乱和恶性竞争等后果。我省应适时改变政府越位、缺位和失位现象,通过完善法制环境,提高政府效率,加强人才储备,深化诚信体系建设,建设稳定透明可预期的市场环境,从而形成江苏吸引外资的强大综合能力和竞争新优势。

五、 新常态下实现外资高水平引进来的推进策略

1.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促进“引资”“引智”“引技”相结合

更加注重利用外资方向与江苏宏观发展目标的协调,进一步发挥外资对江苏经济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加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是江苏积极应对经济“新常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筑江苏未来发展新优势的必然选择。应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及时转变全省利用外资绩效考核方式,制定更加科学的外资质量和贡献度的评价机制,更加注重外资的质量结构,进一步完善开放型创新环境,加大“引资”“引智”和“引技”的结合力度,鼓励外商把更高技术水平、更高附加值含量的生产设计环节和研发机构在江苏布局,推动外资与当地产业加强关联互动。

2. 破除利用外资“玻璃门”,优化外资产业结构

把提升服务业外资规模和质量水平作为江苏“十三五”利用外资的重要突破口,加大对外商现代服务业的引资力度,积极破除服务业利用外资中的各类“玻璃门”障碍,把提升服务业外资总量规模和质量水平作为江苏“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逐渐形成江苏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协调并进的外资产业结构。灵活运用先行先试政策,积极争取消费金融试点从南京扩大到苏锡常、外资融资租赁公司兼营商业保理业务、跨境电子商务一般进口试点等政策的可行性,力争在健康养老、电子商务、金融物流等领域中形成江苏服务业外资的竞争优势,使江苏成为国家扩大服务业开放的试验田和新高地。把握江苏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要求,以产业链高端和技术创新环节作为引资重心,着力引进产业国际龙头企业和拥有先进技术的中小型企业,加大对新能源、新材料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资力度,有效缩短其成为江苏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进程。

3. 促进引资方式精细化,打造开放经济新空间

积极参与国家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建设,全面对接自贸区建设,建立跨区域利用外资合作平台,全力打造新形势下江苏利用外资的更高战略空间。在苏州、连云港继续积极申报自由贸易园区的同时,争取现有自贸区政策在江苏全省推广复制;整合江苏现有中新工业园区、国家级开发区和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发挥功能叠加优势,打造开放型平台“升级版”。积极利用江苏的产业优势和国内市场的巨大吸引力,建立全球招商网络,促进引资方式精细化,加强产业链招商,适度提高外资进入门槛,重视外资溢出效应的预评估,全面提升我省服务业利用外资水平和层次。

4. 加强双向投资联动,拓展利用外资新渠道

继续完善和强化鼓励跨国公司在我省设立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的政策措施,积极鼓励跨国公司在我省设立地区总部及区域性的研发、物流、销售、结算等功能性机构。大力培育江苏本土跨国公司,促进江苏企业“引进来”与“走出去”加强联动,更加主动地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和资源配置,提升江苏企业在全球价值链和创新链中的地位。鼓励外商在江苏设立股权投资企业和管理机构,探索创业投资、股权投资、跨国并购等利用外资的新方式,鼓励外资参加江苏企业重组改造和基础民生设施建设,进一步拓宽利用外资渠道。

5. 深化外资管理改革创新,提升外商综合服务能力

积极对接国际先进理念和通行规则,密切跟踪外商投资“三法合一”的修订进程,进一步简政放权,全面推广“清单化审核、备案化管理、容缺式预审”,制定我省利用外资“负面清单”的时间表和实施办法,积极探索建立与国际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体系相适应的外资管理体系。进一步加强对利用外资工作的组织领导,积极探索多部门协调工作的组织形式和机制,建立重大外资项目统筹推进和协调会审机制。建立并完善外商投资企业信息网络平台,探索建立以投资者和外商投资企业信息报告和公示制度为基础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提高政府效率,建设稳定透明可预期的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提升江苏吸引外资的综合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 贾妮莎,等.中国双向FDI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国际贸易问题,2014(11):109-120.

[2] 裴长洪.用科学发展观丰富利用外资的理论与实践.财贸经济,2005(1):10-17.

[3] 裴长洪.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国工业经济,2006(1):33-39.

[4] 江小涓.利用外资领域的理论研究.经济学动态,2001(3):36-41.

[5] 董伟.对外直接投资、利用外资的理论与实践分析.求是学刊,2010(2):60-64.

[6] 张二震,戴翔.提升利用外资质量:理论分析与对策思路.当代经济研究,2012(5):22-27.

[7] 舒建中.美国与“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贸易权力的重构.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4(6):30-44.

[8] John H. Dunning and Rajneesh Narula. The Investment Development Path Revisite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Governments.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6.

[9] 胡立法.政府经济管理体制不足与外资需求偏好之经验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124-131.

[10] 于津平,邓娟.垂直专业化、出口技术含量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4(2):44-62.

外资引进 篇12

目前我国利用外资的方式包括:境外借款和境外发债、FDI、境外上市或私募资金。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截止2005年1月底, 全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12504个, 合同外资金额11094.45亿美元, 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661.96亿美元, FDI和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经济中已经占据重要地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 (FDI) 流入国之一, 中国的FDI存量已经超过4000亿美元。外国直接投资 (FDI) 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就业、技术进步的重要因素。从2000年到2003年我国合同利用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基本上呈现出逐年递增趋势, FDI占引进外资总额的比重相当高, 合同利用外资从2000年的87.71%上升到2003年的98.43%, 实际利用外资从2000年的68.59%上升到2003年的95.31%。

2 如何评估我国引进外资的实际绩效

究竟如何评价我国多年以来的引进外资战略的实际成效, 很多人认为中国在引进外资上已经取得了胜利。我们的观点不以为然, 主要从以下两大方面进行论述。

(1) 从引进外资的总量上讲我国并不是世界引资最多的国家。

①我国的引进外资规模并非世界第一。外资的流入有很多形式, 包括上面提到的FDI、证券投资、银行私人信贷、官方援助、以及双边和多边转移支付等。因为以股票和债券为主的金融债券具有很高的流动性、易于风险分散和风险管理的特征, 证券投资在全球的资金跨境流动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从绝对数上讲, 我国还不是世界上引进外资数量最多的国家。比如2002年是国际上公认的中国引进外资创纪录的年份, 各项外资流入近600亿美元, 其中绝大部分是FDI (527亿美元) 。而在该年, 美国所得到各项国外资本净流入额高达7072亿美元, 是中国吸引外资总额的13倍以上。

②我国吸引国际资本受到了发展中国家群体在世界上引资所占份额偏低这一结构性瓶颈的制约。我们发现国际资本的流动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 而不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一般来说, 经济发达国家有比较完善的法律与制度框架, 资本市场比较成熟, 宏观经济与社会政治相对较稳定, 国家风险 (Country Risk) 系数较低, 所以无论是直接投资还是证券投资, 发达国家作为一个群体是国际资本投资的首要对象。而发展中国家和新生的市场由于法制不健全以及资本市场不健全, 宏观经济波动比较大, 在国际投资总流入的比重较低, 在过去20年中, 这一平均份额仅为26.5%。

③引入规模变量考察, 我国吸引FDI相对于经济规模总量得比值偏低。我们用GDP进行校正以后发现:中国吸引的FDI相对于经济规模总量来说, 并不显得突出。

(2) 从我国引进外资的实际成效来看, 并没有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①我们片面的强调了引进外资数量, 忽略了经济的平衡发展。

我们引进的外资主要集中在沿海城市和内地几个大城市。2004年西部地区实际利用外资12.2亿美元, 占全国的4.03%。西部地区9个省区及直辖市 (西藏没有实际利用外资统计数据) 中下降的有5个, 其中青海和宁夏分别为100%、66.1%的降幅。西部地区巨大的吸引外资的潜在优势至今还未转化为真正的现实。首先我们从外资依存度来看, 西部区域的外资利用度偏低。

②未来外资的竞争压力加大, 民族工业的发展令人堪忧。

由于我国经济长期处于转轨之中, 民族工业是我们的弱势产业, 需要保护。外资的引进, 一方面带来了资金、另一方面带来了“不同”的管理理念, 且不说是否先进。因为有很多东西到了中国都变了样子, “洋”人的东西未必适合中国的土壤。但是我们都知道:资本是要追求剩余价值的。外国资本同样要追求价值。这样以来竞争在所难免。在过去的20多年里, 尽管中国的经济开放是逐步的、有限度的, 国产品牌的产品被外资打败并逐出市场的例子比比皆是, 不仅在中方处于劣势的高科技领域如此, 甚至在中方占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不少国产品牌的产品也丧失了自己的生存空间。

3 我国引进外资战略的政策建议

考虑到中国现阶段发展实际, 结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我们引入了以下三个指标:结构指标、密集度指标和生态建设指标, 根据这三个指标与我国现行的引进外资战略进行比较, 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

(1) 结构指标:

不仅要追求引进外资的数量和规模, 而且还要将重点放在调整外资的投资结构上。应按照四种类型来考虑对外资的要求:鼓励、允许、限制、禁止。要鼓励和允许外资进入我国急需发展的部门, 限制和禁止外资进入那些在国内生产能力已经过剩的部门。外资的引进与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应当一致。 国家在制定引进外资的战略时, 需要考虑到行业分布的特点, 因此应该把引资的重点放在教育、文化艺术等领域以及科学研究等综合服务业以及金融保险等行业。这些行业近些年来恰好是我国迫切需要迅速发展, 同样也是发展较为迅速的行业。

(2) 密集度指标:

不仅要在东部引进外资, 而且引进外资还应逐步向西部转移, 要利用外资开发大西北。尽快出台科学合理的利用外资政策。就西部地区现阶段而言, 引进国外资金、技术、生产资料等必须立足于为产业结构调整服务, 使引进的资源与国内相关生产要素、经济部门之间达到良性匹配。这样做的目的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有助于提高引进外部资源的收益。我们通过比较各个省份引进外资的情况可以非常明显的发现:东部引进外资数量明显高于西部、中部其他地区。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FDI流入最少的是新疆 (西藏地区没有统计资料) , 其中甘肃、青海、宁夏等省的FDI流入数量也极其有限。在四个直辖市中, 上海引进外资的地位无法动摇, 2003年FDI投资额比上年增加28%之多, FDI额达到546849万美元。而像西部等省区2003年较2002年则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其中甘肃省FDI增长为-61.73%, 青海省FDI增长为-46.63%。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江苏省, 仅2003年一年FDI总量为1056365万美元, 比西部11个省市吸引的FDI总数还要多。可见, 西部以及中部在引进外资方面有很大的空间,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 东部以及沿海地区吸引的FDI都有明显的增长, 而西部却出现了下降的奇怪现象, 值得我们去思考, 同时考虑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在西部大开发的契机下, 如何提高西部及中部的引进FDI能力, 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出路。

(3) 生态建设指标: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利用外资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 因此东南沿海地区也是污染产业转移的主要集散地。但随着西部开发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和“中部崛起”战略日趋成熟, 西部和中部地区必将吸收越来越多的外资。因此, 东南沿海地区污染产业转移的经验教训对中、西部地区将是“前车之鉴”。所以在引进外资过程中, 我们必须注意保护环境的问题, 遵循科学发展观的思想, 制定外商投资产业政策应当注意让外资促进环境保护, 以环境保护促进吸引外资, 把提高环境质量作为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陈炳才.中国引进外资战略的反思与展望[J].国际经济评论, 2004, (3) :9-12.

[2]胡祖六.关于中国引进外资的三大问题[J].国际经济评论, 2004, (3) :24-27.

上一篇:计算机断层血管成像下一篇:改革开放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