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引进

2024-09-28

版权引进(共7篇)

版权引进 篇1

2013年,引进韩国MBC电视台的明星亲子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创造了继《中国好声音》之后又一个“版权引进”电视综艺节目的收视奇迹,其同名大电影也在2014年春节带来近7亿票房的经济收益。然而,从真正意义上掀起版权引进狂潮的是2010年东方卫视引进英国版权的《中国达人秀》,它凭借超高的收视率和关注度第一次大范围的让“版权引进”成为国内多数卫视王牌综艺节目的代名词。

1 版权引进电视综艺节目发展现状

随着电视台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国内卫视频道间竞争日趋激烈,综艺节目成为争夺有限受众市场的重要阵地。这种市场环境导致版权引进电视综艺节目得到快速发展,不仅引进数量巨增而且类型多样。2011年,省级卫视共引进10余档国外版权综艺节目,到2013年加上央视引进的综艺节目数量已超60档,包括选秀、益智、竞技、游戏、亲子、模仿、访谈、婚恋等各个领域。其中,有很多优秀节目脱颖而出,当然也有不少“水土不服”的节目被市场淘汰。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黄芝晓说“之前国内各卫视版权意识淡漠,文化产业各门类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相互抄袭的现象,购买电视节目版权更是困难,与其说这两年海外版权突然风靡,不如说大家终于有了版权意识了,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通过表1不难看出,版权主要来源于文化产业发达的欧美和日韩,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领头的英国电视综艺节目版权更是受到全世界的青睐。文化上的相似性和认同感也使得韩国综艺在中国占据广阔的市场,而引进的电视台则集中在东南沿海一带。

2 版权引进电视综艺节目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节目同质化程度高

同质化内容不仅浪费媒介资源,而且恶化媒介生态,使受众审美疲劳,更严重的是影响节目可持续发展。一档节目走红后,市场追随者就会竞相模仿,甚至抄袭,造成节目本身品牌的美誉度降低。这样的现象对于国内受众来说已经习以为常。

2.2 节目盲目求新求异

有些电视综艺节目为了吸引注意力和关注度,盲目求新求异,引进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国内市场容量和观众接受程度。2013年,国内荧屏上掀起了一股跳水热,浙江卫视引进荷兰的《中国星跳跃》和江苏卫视引进德国的《星跳水立方》几乎同时开播,话题不断。在已经播出的荷兰和英国均拿下了收视冠军的跳水节目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对国内受众来说都十分新颖,但在国内却只是昙花一现。这样盲目的求新求异或许带来了短期内的经济效益,却无法长远发展。

2.3 节目持续关注度低

国内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电视综艺节目的市场集中度不高。虽然版权引进电视综艺节目的形式和内容非常多样,但受众收看的忠诚度不高,对同一节目的关注可能持续一段时间后就会被替代品或互补品所取代。《中国达人秀》前五季开播全国收视率分别为:1.37%、2.10%、2.5%、1.35%和1.89%(数据来源:CSM央视索福瑞)。从中可以看出节目关注度随节目的播出时间增加大致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

3 版权引进电视综艺节目可持续发展路径

基于对版权引进电视综艺节目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尤其是关于电视节目版权的管理发展不成熟的阶段,各级电视台要规范和科学的经营管理综艺节目。对于引进海外节目版权的电视台,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发展路径。

3.1 严把引进关卡,提高创新能力

首先,在节目引进时进行科学筛选,把真正适合国内受众收看的好节目引进来,而不能把节目在国外的收视率作为唯一判断标准。无论海外模式在其他国家多么成功,都未必适合中国的文化环境和受众结构,否则只会造成“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相悖局面。电视频道要充分考虑节目引进后能否与自己的平台调性相贴合,是否吻合电视台品牌定位。比如,以“电视剧大卖场”定位的安徽卫视引进音乐竞技类节目《我为歌狂》显然没有以“娱乐特色”定位的湖南卫视引进同类节目《我是歌手》的美誉度高。版权引进电视综艺节目也要不断的创新和完善来满足瞬息万变的国内市场需求,真正做到“从数量上减少,从质量上提高”,打造可持续发展精品节目。

3.2 根据受众偏好,实现本土化改造

版权引进电视综艺节目要想长远的发展就必须做好节目的本土化,按照国内市场特性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造,以便投“受众”所好。以市场为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依据,政策法规为界限,把受众偏好和文化认同作为引进前调研的首要考量。对电视综艺节目的受众按照人口统计特征、行为和需求等要素进行市场细分,将他们分为不同的消费群体,再针对每个群体进行尽可能深入的调研,了解他们的收视行为和媒介消费习惯,然后把目标受众的偏好作为本土化改造的风向标,而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

3.3 实施品牌策略,提高观众忠诚度

电视产品的品牌经营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品牌知名度;二是相对独特的风格和调动性;三是稳定的节目质量和标准。电视产品要想在激烈的媒介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实施品牌化经营管理策略。简言之,就是让节目“高端大气上档次”。当好节目成功导入国内市场时,电视频道需要采用包括制作方、版权拥有方、版权代理方以及节目冠名赞助商在内的四方合作,短时间内建立品牌。通过差异化的定位策略创造出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来吸引目标受众相对持续的关注,并在长时期内赢得受众的信任和喜爱。通过提高受众参与度进而提高忠诚度,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平台来增加受众互动和参与的渠道,简化参与过程,使受众获得认同感和亲切感。

3.4 提升策划水平,增加节目内涵

电视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媒介素养对节目的成功至关重要,通过学习和培训的方式提升团队整体的策划制作水平。如《中国好声音》录三天剪一集,《爸爸去哪儿》45个机位随时跟拍才为受众提供了如此优质的节目。除了精良的策划制作之外还必须提升节目内涵,以“内容为王”并发掘节目本身特有的文化内涵,传递正能量;节目不仅要满足受众娱乐和受教育需求,更要与观众的价值观形成共鸣。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就是充分展现传统民间美食文化并获得了广泛关注和好评。。

与其他行业相比,媒介产品边际成本极低的特性使得它易于被复制,所以可持续发展尤为困难,版权引进电视综艺节目也不例外。若是能以独特的内容为核心,以文化认同为基础,以行业发展变化为风向标,版权引进电视综艺节目的“短命”现象也是可以有效规避的。

摘要:当前,国内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逐渐呈现多样化和专业化,“版权引进”的电视综艺节目也雨后春笋般的走进了受众的生活。其中,很多优秀节目在创造收视奇迹的同时,也让电视媒体人看到了版权引进在国内发展的难度。笔者通过分析版权引进电视综艺节目在国内的发展现状,找出其存在的问题,探析其在国内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关键词:版权引进,电视综艺节目,受众,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莹峰,丛芳君.借船出海: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发展的新思路[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10:163-164.

[2]陈培爱,罗奕.守正出奇:版权引进下综艺节目创新的关键[J].广告大观(综合版),2012,09:74-75》

[3]张常珊.关于国外电视节目模式版权引进的观察与思考[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3,06:38-42.

版权应从单一引进走向综合营销 篇2

版權引进中的问题

从目前的情况看,国内的版权引进还属于起始阶段,无论是整体的出版背景、机制还是行业经验都不够完善。但除此之外,版权引进还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缺乏有效引进、缺乏品牌引进、缺乏规范引进。

缺乏有效引进,是目前版权引进最为突出的问题,也是最为普遍的现象。这主要表现在引进后缺乏深刻开发,仅仅停留在增加图书品种和码洋的最浅的层次。版权引进,是对一本书的二度创造。这需要针对国内读者需求和文化差异,对图书的价值进行重新判断和评估,以期将深层的价值传达给读者、传达给市场。那些不做推广、不做宣传也能卖得好的“口碑书”毕竟是少数,大部分都具备很多畅销的品质和元素,只有通过有效引进才能使其大放异彩。

缺乏品牌引进,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重复引进。就大多数出版社来说,对版权引进没有明确的目标、缺乏战略眼光和判断力,抱着一种功利的心态盲目地引进,只要有一本引进图书在市场上获得成功,就会立刻引来出版社竞相引进类似题材。如此的“围剿式引进”,让这类引进图书的市场迅速饱和,甚至被破坏。实际上,版权引进应该注重品牌的塑造,通过一本书带动和培养一批书。只有将“跟风”转变为“跟进”,才有可能在版权引进过程中创造出新经典。

缺乏规范引进,其实是破坏版权引进、出版环境的行为。据有关的权威媒体报道,以2004年为例,就有上百本的假冒引进图书,从作者到评语都是伪造的,而这些书竟然都是读者耳熟能详的热销书。更有甚者,随意捏造国外根本就没有出版的“引进书”。假书横行不但破坏了版权引进秩序,而且还会伤害读者的信任。规范引进涉及到标准合同、翻译水准、诚信经营等方面,这是关乎国际信誉的问题,如果长期对此持不屑的态度,可能会对出版社、对出版事业乃至在更大范围内产生不良的影响。

版权引进中的思考

版权引进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一方面通过对国外优秀文化的引进,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注入新的元素,使其更具丰富性与多样性;另一方面,也为国内出版产业提供了很好的对比与参照,直接与国际接轨、与世界对话。

版权引进忽视了对后期流程的完善与升华。很多出版社版权引进的图书呈现出不死不活的局面,过分强调选择图书的能力。还有的出版社一次性购买许多版权,但最后由于诸多原因都没有成功出版。虽然说一本书从版权引进到出版发行需要比较漫长的过程,但拖得时间太长,一些书将不再符合时下市场行情和读者需求。这从另一方面也折射出版权引进所遭遇的尴尬:过分求多,而不求精,面对纷繁的国外版权书“眉毛胡子一把抓”,购买之后又缺乏市场敏感不能及时进行编辑出版。这也就对出版社如何引进、引进什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确保版权引进好中取好、精中选精,也要有利于更好地开发选题、利用本土资源,让图书在自主性的开发中更加适合读者和市场。

版权引进是系统性的工程。既包括前期的选择图书、购买版权,也包括后期的翻译、编辑加工、营销管理。过去的版权引进相对单一,只要能把图书引进出版,就可以不管不问,如此持续必然导致版权引进环境的恶性循环。通过对版权引进的成功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如今的出版社在版权引进中所要做的工作,已经不再是购买版权再出版的简单事宜,更包括对选题、编辑、营销与发行的反复论证和合理执行等全部环节的工作。对这个过程的不断整合与思考,就是对版权引进经验的丰富和积累,从而在以后根据不同情况、不同环境有针对地进行调整和使用。

因而,出版社不能再将版权引进的目标定位增加码洋、增加品种、加快出版产业发展速度的简单层次。一本图书的出版发行,应该代表着该出版社的积淀和品质。所以说,对版权引进的图书,不仅要能填补出版社选题的空白,弥补出版社选题种类和结构方面的不足,而且还要能积极地开拓出版社的整体视野和市场领域,从而实现双效的绝对增长。

版权引进 篇3

然而, 中国原创真人秀会因为引进海外版权而变得毫无生机吗?人们应该用更理性的态度来认识中国真人秀的版权引进模式。

1 提升原有节目质量

海外引进真人秀节目在中国的热播, 分流了国内原有节目的观众, 促使原有节目精益求精以维持收视。以湖南卫视王牌节目《天天向上》为例, 这个以介绍中华文明礼仪和道德之美为初衷的节目, 在激烈的收视竞争中, 不断地改进对文明礼仪的介绍形式, 从邀请名家讲解到精心策划小品剧, 从邀请偶像明星到升级舞美, 直到如今与湖南卫视大型季播真人秀捆绑, 打造晚间节目带。可见, 国内原有节目为了对抗海外版权引入节目所带来的收视冲击, 正在全方位使用多元化的手段来提升节目质量, 以期成为中国电视节目中的长期屹立的“不老松”。这种海外引进真人秀节目为原有节目带来的危机感是拉升原有节目质量的永动机。

2 本土化创新反哺原节目

中国对海外真人秀版权的引进, 并非是原封不动的引进, 而是根据中国具体的国情和实际情况对原版节目进行了符合我国伦理道德和风土人情的本土化改造。中国的电视观众具有爱听故事的习惯, 因而相比较原版, 《中国好声音》在节目的呈现上增加了对选手背后故事的挖掘。《我是歌手》也根据中国歌手较韩国个人歌手较多的情况, 对韩国原版的赛制进行了符合我国歌唱界生态的改变, 增加了踢馆赛和复活赛。《爸爸去哪儿》也将每次出行的时间由两天一夜改为三天两夜。其实, 对节目的本土化改造, 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是一种在引进基础上的创新。

对真人秀原版节目的本土化创新不仅更加符合我国观众的收视习惯, 同时也有可能反哺原版节目, 好的创意同样会被版权国借鉴。《奔跑吧兄弟》第一季第二期以爱情为主线的神秘之水就被韩国版权方认可, 移植到了韩国原版节目“running man”中。尽管对原版节目的反哺现象并没有大规模的出现, 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中国真人秀创新的能量正在聚集。

3 激发创新灵感, 催生原创真人秀

中国之所以大肆引进海外的真人秀节目, 是因为中国电视媒体在真人秀, 特别是户外真人秀的制作上没有成熟的团队和体系。通过这几年的版权引进, 中国的电视创作团队在模仿中学习和摸索, 在对引进节目的制作中积累了做真人秀节目的经验, 在本土化改造中激发灵感, 探索出了一些真人秀节目的创作规律, 原创了一批颇具中国特色的电视真人秀节目。以中国汉字文化为特色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听写大会》《汉字英雄》等文化类真人秀, 以中国戏曲文化为特色的《叮咯咙咚呛》, 以中国的学生教育为特色的《一年级》, 以寻找优秀唱作人为特色的《中国好歌曲》等节目都是近年中国本土原创的电视真人秀节目。这些原创的真人秀节目中, 《中国好歌曲》和《一年级》这两档节目的版权分别输出到英国和韩国。通过对引进真人秀节目制作方法的学习和经验的积累, 我国不仅创作了属于自己的成功的原创节目, 而且远销海外, 为中国原创真人秀节目正名。

因此, 我国不应盲目地排斥版权引进的真人秀节目。海外引进的真人秀节目都是在版权国或其他国家接受过市场检验的节目, 它的成功经验值得学习。但同时, 中国的真人秀节目也要谨防过度依赖海外引进模式, 为了追求短期的收视而放弃原创模式的开发。而引进则是学习模仿的第一步, 迈出这第一步, 才能继续前进, 才能突破和创新。

目前, 中国的电视真人秀节目正处于飞速发展的时期, 近几年内, 还会有大量国外引进版权的电视真人秀节目活跃在我国的电视荧幕上。对中国原创真人秀节目持悲观态度的人也不必沮丧, 因为引进是创新的一个过程, 而所谓过程必然要经历一段漫长的时间。长风破浪会有时, 期待中国原创真人秀节目能推陈出新, 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大学出版社版权引进之优势 篇4

一、树大根深——大学出版社所依托的高校往往都具有一定的综合实力或特色专业,拥有丰富的人才和学科资源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身后所依托的学校是拥有百年历史的著名高等学府西安交通大学,学校的声望、地位和教学、科研实力以及学术影响力,为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高水平优秀教材,尤其是翻译出版国外最前沿的学术著作提供了坚实的学科积累和人才保障。

西安交通大学是一所具有理工特色,涵盖理、工、医、经济、管理、文、法、哲、教育等 9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现有教师队伍当中就有中国科学院院士7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2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25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8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及中青年专家15名,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5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110名,对国家做出突出贡献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560余名。

西安交通大学的教学、科研的水平和实力,势必产生对国外高、精、尖的高端学术著作的需求。

因此,面对本校某些优势学科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领先地位,面对本校丰富的优秀人才资源,翻译出版国外这些学科先进的、高端的、经典的学术著作,也成为了大学出版社义不容辞的出版责任和义务。

二、枝繁叶茂——充分利用好本学校的人才优势和学科优势是大学出版社引进版权的根本

下面仅以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引进的《系统工程原理与实践》和《电介质与波》两册书为例。

1. 美国John Wiley & Sons 出版公司出版的“系统工程和管理丛书”中的《系统工程原理与实践》,是美国Johns Hopkins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的前主任和首席科学家Alexander Kossiakoff教授和William N. Sweet教授撰写的。Johns Hopkins大学的应用物理实验室,至今已有64年的历史,主要从事军事技术和各种先进前沿技术系统的开发研究,在美国处于领先地位。Kossiakoff教授在军事和先进技术系统工程领域有60多年的工作经历和丰富经验,《系统工程原理与实践》一书就是他这60多年来经验的集中反映和结晶。

能够把这一经典著作引进并翻译出版,势必对国内的系统工程学科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系统工程学科又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的管理工程技术学科,涉及应用数学(如最优化方法、概率论、网络理论等)、基础理论(如信息论、控制论、可靠性理论等)、系统技术(如系统模拟、通信系统等)以及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各种学科。要能够准确把握原文,翻译者就必须是系统工程学科界的顶尖专业人才。

恰巧,西安交通大学教授胡保生就是中国系统工程学科的创始人之一,也是系统工程专业国内首批博士生导师之一,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高度声誉。

经过出版社的多方努力,在胡保生教授的大力支持下,由其领衔翻译的《系统工程原理与实践》终于在2006年9月出版了。

2.由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引进出版的《电介质与波》一书,是美国Artech House出版的世界著名材料科学家,已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亚瑟·冯·希佩尔所著的经典教材。这是电介质领域发展过程中难以逾越的一座里程碑式、具有永恒价值的重要著作。

亚瑟·冯·希佩尔 (1898-2003),德裔美国材料学家与物理学家,介电、铁磁与铁电材料和半导体材料研究的先驱,二战时期雷达技术奠基人之一。因其发现钛酸钡的铁电与压电性能而在学术界享有盛誉。上世纪五十年代他提出分子工程概念。1959年出版专著《分子科学与分子工程》一书,预测了纳米分子器件制造的可能性。

而翻译这一经典专著同样需要专门的材料学科领域的优秀人才方能担当。西安交通大学恰恰拥有这方面的杰出人才。

西安交通大学姚熹教授, 1989年当选国际陶瓷科学院首批院士。2007年因“在电子陶瓷科学和工程创新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他同样是材料方面的科学家,引进并翻译出版这一经典教材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经过多年的努力,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围绕本校学科资源的版权引进,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版权引进 篇5

关键词:国外电视节目,版权引进,电视制作,制播分离

一、海外电视节目版权引进的背景

由于我国电视节目起步较晚。因此, 模仿和借鉴国外节目一直是个重要手段。从最早的单纯模仿形式和内容, 到后期随着版权意识的增强, 开始进行版权引进, 电视节目制作逐渐成熟。现阶段, 国外电视节目版权购买在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引进模式, 并且逐渐探索出自己的本土化改造道路。

二、海外电视节目版权引进的原因

(一) 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

在现阶段, 的确有一些电视台依靠国外电视节目模式引进获得了较大的经济利润。例如, 而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第二季仅冠名、特约赞助和视频版权收入就高达16亿元。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第一季冠名费仅为2800万元, 第二季狂飙至3.1亿元。在市场利益的刺激下, 各大电视台掀起了购买国外节目版权的热潮。

(二) 市场主体规避风险

我国原创优质的电视节目实属少数, 因为开发这类节目的前期投入过于浩大, 成本昂贵, 但是市场的反馈又无法掌控风险较大。与之相比, 购买成功的节目模式性价比要高得多, 因为这些模式大多都经过了市场检验, 市场风险大大降低, 可预期性增强。

三、海外电视节目版权引进对我国电视业大有裨益

(一) 丰富中国电视节目类型

随着我国电视节目过度娱乐化愈演愈烈, 观众对电视节目疲惫感倍增, 电视收视一度下降, 唱衰电视媒体论此起彼伏。但是随着国外电视节目模式进入我国, 一些关注当下社会现实、传递正能量的优秀节目受到了观众欢迎, 新颖的节目在本土观众中反响热烈, 掀起了一轮收视热潮。

(二) 提高本土电视节目制作水平

在引进国外成功节目模式过程中, 我国的电视节目制作团队能够接触到国外优秀的节目制作人, 并得到他们的专业培训, 还可以从版权方得到一本节目制作“宝典”, 从舞台搭建、灯光设置、录像位置、各个方面都做了详细说明。在节目录制档期和后期制作阶段, 原版权方派出的专家在现场进行指导和监督, 全程控制节目的制作质量, 保证了节目的收视效果。在这个过程中, 我国的电视节目制作前期可以取长补短, 充分积累先进的经验, 后期则可以针对本土受众的特点进行节目创新, 甚至可以实现节目反向输出, 提高我国电视节目制作的整体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三) 推动了制播分离, 加快了电视产业化进程

我国电视业一直在提倡制播分离改革, 但是业界普遍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直播分离, 始于2012年灿星制作的《中国好声音》, 称它“开创了中国电视制作合作模式的先河”。至此, 各大电视台开始意识到专业电视节目制作公司的重要性, 各电视台从传统的自制节目到与电视节目制作公司合作生产节目、再到向专业电视节目制作公司定制或购买电视节目, 制播分离的多样化趋势开始明显。

同时, 我国综艺电视节目的产业链相比国外发展要落后很多, 在引进国外节目模式的同时, 本土电视产业可以借鉴他们成功的经验, 从而推动我国电视产业化进程。目前, 涌现出了光线传媒、世熙传媒、天择传媒等一批知名节目制作公司。这些公司在引进、制作和经营电视节目的同时, 还广泛涉及大型活动和颁奖典礼、影视剧制作发行等电视节目制作关联业务领域, 成为名副其实的电视全产业链企业。

四、海外电视节目版权引进对我国电视业的消极影响

(一) 加剧了我国电视节目的同质化。

由于我国版权意识普遍淡漠。因此, 当出现一个受到市场欢迎的电视节目时, 其他电视台纷纷效仿, 节目换汤不换药, 导致了电视台之间的恶性竞争, 造成了受众的审美疲劳, 缩短了精品节目的生命周期, 也极度浪费资源。而国外节目的引进使得这一现象愈演愈烈, 各种山寨版的“选秀”、“歌唱pk”比赛层出不穷。

(二) 导致本土电视节目创新能力退化

在电视收视率竞争激烈的背景下, 单个或者某几个引进外国版权的电视节目的成功极易给人造成“万金油”的印象, 认为这种做法既省去了自身节目研发的时间, 也省去了检验节目收视情况的风险, 从而一窝蜂地引进国外电视节目, 仅2013年上半年, 全国各大电视台就新推了30多档引进版权节目。很显然, 当前各大电视台已经陷入了“拿来主义”中, 而原创节目的生存空间遭到了挤压。

五、总结

国外电视节目版权的引进, 的确给我国电视制作带来了一批新鲜血液, 有效激活了广大受众的兴奋点, 促成了一些节目高收视率、高关注度、高广告收入的利好局面。尤其是在各大省级卫视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 与自制原创节目耗时耗力耗财相比, 购买国外版权相对简单, 并且效果相对有保证。但是同时它也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许多实际问题, 对我国文化环境和电视节目市场形成一些不利影响。因此, 研究国内外电视节目引进的发展规律, 进而从多个维度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余月玲.版权类电视节目的引进与本土化改造——以《中国好声音》为例[J].声屏世界, 2013 (7) .

[2]高术美.电视节目版权引进热的冷思考[N].中国文化报, 2014-1-18.

[3]孙振虎.实现电视节目创新的可持续性发展——从版权引进到原创的必由之路[J].新闻与写作, 2013 (10) .

[4]赵淑萍, 张国栋.关于我国电视媒体引进节目版权升温现象的思考——以省级卫视引进电视节目为例[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3 (10) .

版权引进 篇6

关键词:综艺节目,真人秀,版权

“真人秀”三个字可单独拆分为“真”“人”“秀”三个独立的字去诠释这类型的综艺娱乐类节目。“真”即可理解为真实, 是一种状态的解构;“人”是载体, 但是在不同文化背景, 不同区域对人字载体的选择亦不相同, 在欧美国家参与真人秀节目的是素人, 普通人;而在东亚文化中的人以明星为主;“秀”是一种表现形式, 是综艺节目的属性特征;“秀”是为符合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对这类型节目的诉求。

真人秀是当下最受欢迎的综艺类娱乐节目, 极大地满足观众娱乐放松的需求。真人秀在中国主要是版权的引进, 进入到中国有了本土化的融合, 欧美版权和韩国版权是当下中国电视的主要来源, 但在两者中, 电视台及观众更偏向喜好于韩国的版权。两者的区别首先在于欧美的“真人秀”更偏向于“真人”, 即为素人的设计, 秀的部分较为弱化, 环节设计目的性强。而韩国版权的综艺节目则更偏重于“秀”, 节目目的性不够强, 表演成分较重。其次, 作为东亚文化共同体, 有着类似的文化背景, 人文特征是中国选择韩国版权的主要原因。再次, 欧美的电视节目更为偏重模式, 韩国的电视节目更为偏重体验, 情感的交流与认同, 价值观的引导, 正能量与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涵是特征。欧美却与之相反, 欧美真人秀设计更为现实, 赤裸的社会, 露骨的人际关系, 尔虞我诈的人性阴暗面, 在不和谐、不安定的社会中如何生存是电视要告诉观众的。最后, 结果与过程的偏重点不同也是两者的差异, 欧美更偏重于结果, 高额的奖金, 欲望的刺激, 诱惑力在真人秀节目的开篇就会提及, 因为是素人参与, 所以观众的代入感极强, 素人的每个行为动作都感觉与自己息息相关。而韩国的真人秀节目, 过程大于结果, 过程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可变性很强, 对嘉宾的表演综艺感要求高。

当下是中国真人秀节目的高风险时代, 是最好也是最坏的时代, 因为不用在乎原创力的创作, 版权成为了资本市场的新宠, 电视台追求高收视率来赢得更多的广告赞助费用, 企业通过高关注度来赢得市场快速认可, 而赚取快钱成为资本玩家的新追求。电视台本身也在制播分离的境况下, 摇身一变成了播出平台, 专业的制作团队或者中外合作团队确实也为高质量的节目有了基本的保障。电视台, 制作方和资本方三方合作, 版权快餐式的电视综艺真人秀节目就霸占了80%的荧幕, 基本扼杀了原创力节目的生存空间。

当今的中国综艺真人秀节目, 拼的也不再是内容为王, 而是版权类节目中的明星效应, 节目能邀请到什么样的明星, 带来什么样的表演, 有多少热点可以炒作, 就能带来多大的关注, 节目内容设计就只能成为功利战场的牺牲品。获利的不再是节目本身, 而是资本的市场。我们不得不思考当版权引进下明星效应消费完了后, 中国真人秀节还剩下什么?路在何方?在版权引进的时代, 我们看到了国外综艺节目的优势, 制作技术优良, 舞台效果的精美, 大片式的视觉追求使我们看到了差距, 规范化的教程一尺厚的教科书告诉了我们该怎么取景, 台词该怎么设计, 舞美灯光的使用标准。在引进学习的过程中, 不能放弃对节目本身的思考。如果引导不准确, 资本将会对综艺类电视节目市场造成毁灭性打击。好高骛远, 不切实际地追逐资本, 放弃原创力的创作, 中国真人秀类电视节目终将失去生命力。在面对当下版权引进的冲击, 中国真人秀节目原创作过程应具备以下几个思考。

1挖掘受众需求

电视出现在百姓生活中的首要目的是满足受众放松的需求, 真人秀节目是综艺类节目的一种类型, 更需注意设计过程不应过于严肃或以说教性质传播节目内容。主题设定, 环节设计, 嘉宾的表演都应注意以“真”“娱乐”为主, “真”为最原始的情感传递, “娱乐”是受众收视需求, 是节目与受众产生关联的最佳方式。

2制作品质保证

版权引进是中国真人秀节目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 这个是阶段提升了中国真人秀节目的整体制作水平, 大片式的拍摄, 精美的舞台设计, 动人的故事设定等让观众已经习惯用电影的审美标准来看待当今的中国真人秀节目。未来中国原创真人秀节目的高品质制作将是最基本的要素, 也为从业者提出更高的要求。

3媒介融合, 创新互动

社科类图书版权引进的问题与对策 篇7

一、社科类图书版权引进中存在的问题

1.版权意识淡薄社科类图书一般都比较好卖,也成为盗版的“重灾区”。一些出版单位无视我国《著作权法》的法律规定,在未经外方授权的情况下,盗用他人的版权,违法引进书籍,严重损害了版权所有者的权益,也违背了诚信的宗旨,必将损害与外方版权所有者的长远合作。

2.不顾及市场信息的盲目引进针对社科类图书比较好卖的情况,有些出版单位抱着“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心态,急功近利地大量引进外版图书。但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出版单位在图书版权引进之前,没有很好地对图书市场进行深入调研,没有对市场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对存在的问题没有充分估计,甚至在“领导意志”的作用下,盲目选定与市场严重脱节的版权图书,贸然投资,其结果可想而知;有的出版社没有对自身的资金实力、营销实力作出正确的判断,盲目跟风,引进一些所谓的“热门”图书,由于自身缺乏成熟的图书运作模式,投入市场后很快被“边缘化”。因此,盲目的版权引进,对自身的品牌建立和经济收益都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甚至会徒劳无益。

3.缺乏整体运作意识社科类图书版权引进是一个系统的工作,涵盖翻译、出版、营销等过程,每个过程都要认真对待,细心布置。社科类图书往往内容较多,专业知识也较多,需要认真组织翻译,但有些出版单位在获得较好的图书版权时,为了快速推出,抢占市场,便急不可待地随便翻译一下了事,完全不顾及翻译的质量;有的出版社对出版把关不严,错印、乱印比比皆是;还有的出版社对营销工作投入不够,导致销售不理想,在营销方面,我国出版单位的教训最多,也最深刻。因此,引进版图书在诸如以上提到的缺乏整体规划以及对细节的完美追求的情况下运作,其销售结果和市场反响就可想而知了。

4.图书版权的引进方式比较单一。且多为买方承担风险目前,社科类图书版权的引进模式比较单一,主要有版税提成和版权买断两种。所谓的版税提成,是版权所有方对引进方限定一个最低目标销量,并根据销量和单本价抽取一定的分红。当实际销量递增时,提成也随之增加;当实际销量小于最低目标销量时,所有损失由买方承担,且版权方还要抽取按照最低目标销量制定的提成。版权买断则干脆直接,完全由买方负责后续经营,但投入较大,一旦引进的图书无法在市场中取得比较理想的份额,所担负的损失将无法估量。总之,目前的两种引进模式,都是将风险转嫁给了买方,无疑增加了买方的压力,以致出版单位不敢大胆引进,也制约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二、社科类图书版权引进工作良性发展的对策

1.要加大版权保护力度侵权和盗版行为是目前版权保护首先要面对的问题。侵权和盗版直接损害了作品权利人的利益,影响了作者对文化作品创作的积极性。因此加大版权保护力度成为目前出版工作的重中之重。图书版权保护涵盖“保护”和“打击”两点:首先,强化公众尊重知识、保护版权的意识。1991年6月1日,我国《著作权法》颁布实施,使我国的版权保护有了法律的武器,为我国的版权保护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我国公众的版权保护意识薄弱,滋长了盗版等违法行为的横行。因此,要在公众中加大宣传,在整个社会中营造尊重创造、尊重文化的氛围,让公众明白“制贩”“默许”和“购买”盗版,将最终损害我们民族的文化创造力,让公众成为抵制盗版的中坚力量。其次,强化执法力度,严打盗版侵权行为。对于侵权和盗版,本着保护知识、保护人才和捍卫文明的高度,绝不手软地予以打击。据我国的文化监管部门统计,在2000-2010年,全国共没收非法盗版制品3.51亿件,销毁2.77亿起,受理侵权案件4.13万起,有效地打击盗版等违法活动,维护了中外版权所有者的权益。但随着我国图书版权引进速度的加快,对侵权和盗版的打击工作一刻也不能停歇。

2.要根据市场的需求、自身特点和条件。实行重点引进与优势引进策略在面向市场的时候,出版单位要努力发掘自身潜力,做好翻译、出版、销售基本功,并找准市场热点,依据自身实力,选择内容好、题材俱佳的社科类图书进行引进,然后再细心翻译、细致出版并细微营销,不遗余力地籽所引进的社科类图书打造成广受读者欢迎的知名书籍。例如:人民出版社引进的《社会心理动机》等国外品牌书后,由于翻译水平高,出版质量好,销售手段佳,一经投放市场,立即成为畅销书。在国内畅销的社科类图书还有吉林文史出版社的《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中信出版社的《谁动了我的奶酪》、世界知识出版社的《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这些依靠引进版权的社科类图书可读性强,而投资并不大,但见效决。主要因为这些出版单位,摸清了市场的脉搏,并依据自身的实力,精心制作,巧妙营销,再加上自己的品牌意识,才取得这么好的佳绩。

3.借鉴国外经验。打造中国特色的版权管理模式我国要依据自身的国情,借鉴国外好的管理模式逐步形成自己的版权管理模式。例如美国是通过专利保护组织进行版权管理。他们通过收集相关版权资料,出具分析报告,及时提供建议,积极维护文化产业利益。整个管理过程科学有序,值得我们借鉴。目前,针对版权引进管理,在宏观上,我国应尽快建立一个完善的图书资源信息共享平台,便于国内外出版单位之间的信息搜索、信息共享和合作交流;在微观上,建立行业规范制度,制定规范的操作章程,强调合作机制,严格按照合同执行,并定时自检、自查,确保合作顺利进行。

4.寻求双方(引进方和版权方)风险共担的版权引进模式在寻求双方(引进方和版权方)风险共担的版权引进模式方面,中国和平出版社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中国和平出版社计划从G E Eaglern。Ss出版公司引进《发现之旅》,与外方达成协议内容如下:中方负责外文翻译、编辑校对、版面规划、出版发行等,主要是人力和物力投入,而所需的资本投入主要由外方负责。由此,中方的引进风险大大降低。外方表面看前期投入大,但随着销量的增加,最终收益肯定能够较高。这种引进方式有以下两点好处:

(1)引进方和版权方便于长期合作。社科类图书出版周期较长,发行周期为七个月左右,是名副其实的长期合作项目。该书一旦投放成功,必将带来长远的效益。另外,双方的长期合作,必将加深彼此的了解与信任,为建立双方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打下基础。

(2)最为重要的是,投资风险共同承担。双方共同投入,既降低了单方面投入的资金压力,也分担了市场风险,让双方一起为了引进图书的成功共同努力。这对于降低版权引进风险,特别是对于大型社科类图书版权的引进,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目前在社科类图书引进版权方面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只要出版人理性地看待、处理这些问题,版权维护制度日趋完善、逐步深入人心,图书市场对社科类外版图书进行有序而合理的培养,广大读者对外版图书形成清醒的认识,那么我国图书市场上的引进版权的社科类图书必然会朝着良性发展的道路上前进。

上一篇:饲料营养成分下一篇:非典型性传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