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营养成分

2024-09-28

饲料营养成分(通用9篇)

饲料营养成分 篇1

谷实类和糠麸类饲料的淀粉含量多, 纤维素含量少, 能量高, 易消化, 是养猪的主要饲料。但由于谷实类饲料营养不够全面, 蛋白质含量少, 品质较差;磷、钾含量虽然丰富但含钙很少;B族维生素含量较多, 但要同含胡萝卜素的饲料配合使用。

稻谷中含粗蛋白质7%左右, 赖氨酸含量较低, 必须与饼粕类及动物性饲料搭配使用。

玉米是1种低纤维、高淀粉、适口性很好的饲料, 缺点是蛋白质含量低, 品质差, 特别是赖氨酸、蛋氨酸含量很少。玉米含脂肪较多, 其中不饱和脂肪含量高。玉米粉容易酸败变质, 不宜久存。

高粱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 能量仅次于玉米, 且价格便宜, 但含有鞣酸, 味苦涩, 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 可以搭配使用。

粮麸类是谷实类粮食加工的副产品, 营养成分并不比原粮差, 但由于纤维素较多, 水化率低于原粮。

小麦麸粗纤维含量较高, 因而能量价值较低, 但小麦麸蛋白质含量较高, 并含有较多的赖氨酸, B族维生素含量也较高。缺点是钙的含量太少, 钙磷极不平衡, 用作饲料时要特别注意补充钙。

米糠是糙米加工白米后的副产品, 含有较多的脂肪、蛋白质, 赖氨酸含量也较高, 但粗纤维的含量也较多。米糠榨油后的副产品为糠饼, 实质上是脱脂米糠, 除了能量价值降低外, 其他方面的作用与米糠相似。

饲料营养成分 篇2

每100克果肉中含有:蛋白质0.2克、钙4毫克、磷15毫克、铁0.6毫克、胡萝卜素0.04毫克、维生素B1-0.04毫克、维生素B2-0.01毫克、烟酸0.1毫克、维生素C4.0毫克、维生素A0.4毫克、钾252毫克、钠2.0毫克、镁6.6毫克、氯2.2毫克、此外,还含有葡萄糖、糖、蔗糖、木糖以及酒石酸、草酸、柠檬酸、苹果酸等多种营养成分。

法国科学家发现:提子中含的类黄酮是一种强力抗氧化剂,可抗衰老,并可清除体内自由基。在提子中含有一种抗癌向量元素,可以防止健康细胞癌变并能防止癌细胞扩散。

饲料营养成分 篇3

关键词:草鱼,蚕豆,普通配合饲料,营养评价

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又名鲩鱼、草根等,隶属鲤形目,鲤科,草鱼属,全国年产量在300×104 t左右,是中国重要的淡水养殖鱼类之一[1]。1973年广东省中山市“五七”干校(今长江管理区)将草鱼进行脆化养殖,即通过投喂天然植物蚕豆使其肉质变脆,韧性和咀嚼性显著增加,脆化后的草鱼在广东称“脆肉鲩”[2]。由于草鱼脆化后提高了口味,拓宽了草鱼的消费市场,不仅成为“中国脆肉鲩之乡”的中山市东升镇颇具特色的支柱产业之一,而且其消费已由广东逐渐覆盖全国。目前,有学者对使用蚕豆喂养60~80 d的草鱼肌肉中的钙离子(Ca2+)和胶原蛋白含量进行了分析和测试[3,4,5,6],但在实际生产中投喂蚕豆养殖脆肉鲩的时间一般为100~120 d[2,7]。为较全面了解脆肉鲩的营养价值,在同一养殖水域的不同池塘,采取规格基本一致且养殖120 d的成鱼,同步规范地测定了脆肉鲩和投喂普通配合饲料草鱼的胶原蛋白和Ca2+含量,并首次检测水解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从营养学角度评价了其营养价值,以期为脆肉鲩的营养价值评定和食品加工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于2009年8月在广东省中山食品水产品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养殖基地同一养殖水域采集投喂蚕豆和普通配合饲料草鱼(以下分别简称脆肉鲩和普通草鱼)鲜活鱼样,各6尾,平均体长65 cm,平均体质量4 kg。普通配合饲料由珠江水产研究所饲料厂提供,其基础配方为米糠30%、麸皮30%、玉米16%,豆粕10%、菜籽粕10%、鱼粉1%、酵母粉2%、磷酸二氢钙0.2%、氯化胆碱0.18%、多维0.1%和多矿0.5%。上市前120 d左右投喂单一蚕豆饲料后的草鱼即为脆肉鲩。

1.2 样品处理

吸干鱼体表水分,测定体长和体质量。头后背部两侧至尾柄前去皮、去骨肌肉混合后作为待测样品,用于测定肌肉中胶原蛋白、Ca2+、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与含量。

1.3 方法

1.3.1 水分和胶原蛋白的测定

水分质量分数测定采用常压烘箱干燥法,依照GB 5009.3-2003进行[8]。依照国家标准和张志峰等的方法[9,10,11],利用JH721可见光光度计测量,做出标准曲线,从中读出羟脯氨酸的浓度,算出胶原蛋白含量。

计算公式:X=6.025 C/mL

式中X为样品中L-羟脯氨酸的质量分数(%);C为从标准曲线上查得相应的L(-)-羟脯氨酸量(μg);m为称取试样的质量(g);L为从200 mL容量瓶中吸取滤液的体积(mL)。

胶原蛋白质量分数=(羟脯氨酸质量分数×100/11)×100%(胶原蛋白中羟脯氨酸质量分数为11%)。

1.3.2 肌肉组织中Ca2+质量分数测定

肌肉组织中Ca2+质量分数检测采用Ca2+测定试剂盒(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出品),具体步骤见其说明书。

1.3.3 氨基酸组成测定

食物中氨基酸的测定方法参照国标GB/T 14965-1994[12],测定17种氨基酸。

1.3.4 脂肪酸测定

采用氯仿-甲醇提取法提取粗脂肪[13],经BF-CH3OH甲脂化后,再用美国Agilent 5973型气相色谱仪,按GC/MS面积归一化法测定脂肪酸含量。

1.4 营养价值评价

根据FAO/WHO建议的氨基酸评分标准模式(mg·g-1 pro,dry)[14]和全鸡蛋蛋白质的氨基酸模式(mg·g-1 pro,dry)[15],分别按以下公式计算氨基酸评分(AAS)、化学评分(CS)和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

式中aa为试验样品氨基酸质量分数(%),AA(FAO/WHO)为FAO/WHO评分标准模式中同种氨基酸质量分数(%),AA(egg)为全鸡蛋蛋白质中同种氨基酸质量分数(%),n为比较的必需氨基酸个数,A,B,C,…,I为鱼肌肉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质量分数(%,dry),AE,BE,CE,…,IE为全鸡蛋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质量分数(%,dry)。

1.5 A/E值的计算

每个必需氨基酸含量与必需氨基酸总量(A/E)比值按如下公式计算公式:

式中IEAA为试验样品中单个必需氨基酸质量分

数,TEAA为试验样品中鱼体必需氨基酸总质量分数。

1.6 数据处理

数据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在单因子方差分析(ANOVA)基础上采用t检验分析比较,取95%置信度(P<005)或99%置信度(P<0.01)。所有数据均用SPSS 16.0进行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胶原蛋白、Ca2+及水分的质量分数

2种草鱼肌肉中胶原蛋白和Ca2+的质量分数测定结果见表1。与草鱼相比,脆肉鲩肌肉中w(胶原蛋白)提高了36.7%,w(Ca2+)提高了154%。脆肉鲩和草鱼肌肉的w(胶原蛋白)差异显著(P<0.05),而w(Ca2+)差异极显著(P<0.01)。

注:*. 差异显著(P <0.05);**. 差异极显著(P <0.01),后表同此

No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ver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1); the same case in the following tables.

2.2 氨基酸分析与营养学评价

2.2.1 氨基酸组成分析

脆肉鲩肌肉中氨基酸总质量分数为(16.802±1.823)%,接近黄斑篮子鱼(Siganus oramin)[16]和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sis)[17],略低于草鱼和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18],高于刀鲚(Coilia ectenes)[19]、中华鲟(Aclpenser Sinensis)[20]及大西洋鲑(Salmo salar)[21](表2)。从氨基酸组成上看,脆肉鲩肌肉中含有常见的17种氨基酸,包括人体必需8种氨基酸中的7种,半必需氨基酸3种及非必需氨基酸7种。脆肉鲩肌肉中谷氨酸(Glu)质量分数最高,占16.63%,其次是天冬氨酸(Asp)、赖氨酸(Lys)、亮氨酸(Leu)和丙氨酸(Ala),与草鱼、日本鳗鲡[18]和大西洋鲑[21]组成特点基本一致。

脆肉鲩肌肉中的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值(TEAA/TAA)为39.9%,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TEAA/TNEAA)为66.3%,与草鱼、日本鳗鲡[18]和大西洋鲑[21]相近。根据FAO/WHO提出的理想模式标准,质量较佳的蛋白质其氨基酸组成为TEAA/TAA在40%左右,TEAA/TNEAA在60%以上[17]。因此,从理论上讲,投喂2种饲料的草鱼氨基酸平衡效果较好,均属于优质的蛋白质。

2.2.2 肌肉营养品质评价

1)肌肉必需氨基酸组成的评价。将脆肉鲩、草鱼、日本鳗鲡[18]和大西洋鲑[21]的肌肉氨基酸质量分数(占样品鲜质量的百分数)换算成每克蛋白中氨基酸的毫克数后,根据氨基酸含量和FAO/WHO评分模式分别计算出氨基酸评分(AAS)、化学评分(CS)和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脆肉鲩肌肉必需氨基酸的AAS除蛋氨酸(Met)外,均在60分以上,CS除Met+胱氨酸(Cys)、缬氨酸(Val)外,均高于50分,两者均低于草鱼和日本鳗鲡[18],但高于大西洋鲑[21](表3)。脆肉鲩肌肉中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Met+Cys),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Val;这与

注:(1).半必需氨基酸;(2).必需氨基酸;(3).非必需氨基酸;(4).鲜味氨基酸

Note:①. semi-essential amino acid;②. essential amino acid;③. non-essential amino acid;④. delicious amino acid

草鱼、日本鳗鲡[18]和大西洋鲑[21]基本一致。对于以谷物食品为主的中国人膳食而言,这些鱼类食品在加工过程中可通过添加相应限制氨基酸,弥补其在谷物食品中的不足,改善必需氨基酸的平衡效果,从而提高人体对蛋白质的利用率[22]。此外,脆肉鲩肌肉中的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50.82%(不包括Cys),低于草鱼和日本鳗鲡[18],从理论上讲脆肉鲩在改善口感的同时,其氨基酸营养价值有所下降,但EAAI高于大西洋鲑[21],由此可见,脆肉鲩仍不失为营养价值较高的蛋白质源。2)肌肉中鲜味氨基酸的组成分析。脆肉鲩肌肉中鲜味氨基酸有4种,分别为Asp、谷氨酸(Glu)、甘氨酸(Gly)和Ala。其中Glu质量分数最高,其次是Asp,鲜味氨基酸总质量分数[(6.613±0.771)%]低于草鱼,可以推知脆肉鲩在提高肌肉咀嚼性的同时,鲜味有所下降。但其总量与大西洋鲑[21]相近,高于日本鳗鲡[18]。因此,从此次的结果来看,脆肉鲩肌肉仍味道鲜美。3)A/E值分析。脆肉鲩肌肉中A/E值大小依次为Lys>Leu>Val>苏氨酸(Thr)>异亮氨酸(Ile)>苯丙氨酸(Phe)>Met,与草鱼、日本鳗鲡[18]和大西洋鲑[21]肌肉中A/E值大小顺序基本相似(表4)。

2.3 脂肪酸组成

脆肉鲩肌肉中主要含有26种脂肪酸(表5),即8种饱和脂肪酸(SFA)和18种不饱和脂肪酸(UFA),分别占脂肪酸总量的26.143%和73.857%;其中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6种,占脂肪酸总量的55.598%,C18∶1含量最高,占总脂肪酸的45.26%;多不和脂肪酸(PUFA)12种,占脂肪酸总量的18.259%,略低于黄斑篮子鱼[16]、大西洋鲑[21]和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23],与日本鳗鲡[18]接近,高于兰州鲇(Silurus lanzhouensis)[22]和中华倒刺鲃[24]。近年来的研究发现,PUFA具有明显的降血脂、抑制血小板凝集、降血压、提高生物膜液态性、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能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25]。

脆肉鲩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 (HUFA)总质量分数为2.622%,Σn-3和Σn-6质量分数分别为4.08%和13.074%,低于草鱼,但高于中华倒刺鲃[20]。从分析结果可推测,脆肉鲩中在提高口感的同时,其对人体有益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有所下降,但脆肉鲩仍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与保健作用。

3 讨论

鱼类肌肉品质的评价是由多个指标综合评定而成,其中胶原蛋白是衡量养殖种类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26]。食用胶原蛋白能增加皮肤的储水能力,维护皮肤的良好弹性,具有延缓皮肤老化和保持青春活力的作用,而Ca2+可与胶原蛋白结合,更为有效地改善骨质疏松[27]。鱼类肌肉胶原蛋白组成结构与人体最为接近,最易为人体组织所辨识和吸收[28,29,30,31]。此次试验表明,与伦峰等[3]以60 d为养殖周期的试验结果相比,养殖120 d的脆肉鲩肌肉中胶原蛋白含量增加不显著。与对照组投喂普通配合饲料的草鱼相比,两者均显著增加。

蛋白质的质量主要取决于氨基酸的组成与含量,其对鱼类的生长发育以及品质起着重要作用,是决定其营养价值的主要因素,且对氨基酸组成模式的研究在鱼类营养学和人工配合饲料配方设计上有参考价值[32]。为更好地了解脆肉鲩肌肉中氨基酸组成与含量,该试验检测了水解氨基酸质量分数。试验结果表明,脆肉鲩肌肉中氨基酸总量低于相应的草鱼,脯氨酸(Pro)含量显著增加。Pro是肌体产生胶原蛋白和软骨所需的氨基酸,有助于胶原蛋白和软骨对钙的绑定[33],这与胶原蛋白和钙含量增高趋势一致。从试验结果分析,脆肉鲩氨基酸含量下降的原因可能与蚕豆饲料的单一性和蚕豆氨基酸组分含量[34]较低有关,促使氨基酸更倾向于向凝聚钙和合成胶原蛋白的所需氨基酸的方向分化。

动物蛋白质的鲜美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鲜味氨基酸的含量,鲜味氨基酸中的Glu和Asp为呈鲜味的特征性氨基酸,对鲜味的形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35]。从该试验结果来看,与日本鳗鲡[18]和大西洋鲑[21]相比,脆肉鲩肌肉鲜味较优,但与草鱼相比,脆肉鲩的鲜味还需进一步提高。仅投喂蚕豆作为草鱼的饲料来形成脆肉鲩,肌肉味道虽鲜美,但对其形成良好的肌肉品质的组分含量有一定的影响。

饲料中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对动物的生长有较大影响,利用A/E值指导下配制而成的鱼类配合饲料可有效促进鱼类生长[36,37,38,39,40]。此次试验中脆肉鲩肌肉中的A/E值显示,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Met。因此,以蚕豆为主添加适量Met的饲料,更能满足其生长的根本需求。利用A/E值来估算脆肉鲩的氨基酸需求,开发以蚕豆为主的配合饲料,降低养殖成本和提高鱼类品质则是今后脆肉鲩生产的一个研究课题。

《动物营养与饲料》教案 篇4

*课程题目:动物营养与饲料

*教学对象:初二(1)班

*教学课型:农业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教具:白板、PPT、实物。

*教学内容:

动物饲料的营养成分

哪些农产品可以加工制作动物饲料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认识动物饲料

懂得饲料的营养成分

知道饲料的制作原材料

2.技能目标:

听:能听懂老师上课时讲的动名词

说:可以简单说出饲料及其作用,制作原材料等

读:可以顺畅读出生词,短语,句子

写:会写简单词汇:饲料,营养

3.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饲料的知识,懂得饲料的营养成分,知道饲料的制作原材料,对饲料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了解农业生产的科学性。

*教学重点:

饲料是什么

常用的营养素名称

饲料的制作原材料

*教学难点:

1.饲料品类繁多,记忆较难

2.老师与学生之间存在语言障碍,很难与学生进行高效沟通

3.营养素名字较专业,而且种类很多,较难记忆

4.饲料制作使用的原材料种类繁多

5.营养素对应的生长作用较复杂

*教学方法:

1.对比法

2.直观法

3.举例说明法

4.讲解释义法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师生互相问候。

2.教师播放PPT,讲解“饲料”的意思。强调是给动物食用的。

3.教师配合PPT,讲解碳水化合物,列举哪些农产品中富含碳水化合物:

玉米,高粱,红薯。并强调这些原材料均可制作动物饲料。

4.教师播放PPT,在饲料制作过程中添加“鸡蛋”——目的是添加“蛋白质”

引出“蛋白质”的概念。

5.教师继而引出油脂,维生素,矿物质的概念,讲解释义。并列举几个常见微量元素的名词。

6.教师演示PPT,展示米粉,木薯粉,鱼粉,大豆粉等常见饲料。并讲解其制作原材料。

7.教师简单介绍微量元素对食物身体的某些特定作用,如“钙”对于“骨骼、牙齿”的影响,“铁”对于“血液”的影响。

8.课堂活动:分组讨论,每个组找出一些常见饲料,并说出其制造的原材料是什么。说的越多的组,得分最高。

9.复习回顾。

10.布置作业:熟记常用的营养元素名称。

饲料营养成分 篇5

河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程银华雷雪芹等用常规实验室分析方法对其主要微生物数量及常规饲料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 揉丝微贮饲料中乳酸茵数量比传统青贮饲料多1.54×1012cfu/g (P〈0.05) , 酵母菌、霉菌、放线菌和细菌的数量则比传统青贮饲料分别少2.21×107cfu/g、1.23×106cfu/g、4.12×106cfu/a和3.11×104cfu/g (P〈0.05) ;揉丝微贮饲料中无氮浸出物、粗纤维、中性及酸性洗涤纤维的含量与传统青贮饲料相比分别降低2.34%、1.44%、1.64%, 粗脂肪和粗蛋白的含量分别提高5.47%和1.14%, 其中粗脂肪、粗纤维和无氮浸出物含量差异显著 (P〈0.05) , 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差异不显著 (P〉0.05) , 而水分、粗灰分、钙和磷的含量基本不变。表明玉米秸秆揉丝微贮与传统青贮饲料相比更优, 值得推广。

饲料营养成分 篇6

关键词:水分,pH值,湿基态发酵饲料,营养成分,乳酸杆菌

随着微生物发酵饲料的迅速发展, 其生产形式多种多样, 优越性也越来越突出, 微生物发酵后产生多种维生素、活性多肽、氨基酸、抑菌物质、免疫增强因子、促生长因子, 可以降低饲料中毒素含量[1], Carlson等研究报道, 发酵后饲料中的植酸磷或无机磷酸盐被降解或析出, 变成了易被动物吸收的游离磷等[2], 起到促进生长, 维持动物肠道的菌群平衡作用[3], 饲喂发酵饲料后动物肠道中大肠杆菌数下降[4];由于不添加抗生素等药物, 不会造成抗生素药物残留, 微生物发酵饲料技术是一种生态健康型饲料生产技术。所以发酵饲料的普及应用对饲料的发酵技术形成迫切的需求。

本试验利用酿酒酵母、枯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按一定比例混合成复合菌株, 添加至不同含水量的湿基态发酵饲料, 对各个发酵阶段的pH值及营养成分进行测定, 探讨湿基态发酵饲料适宜的发酵含水量, 为湿基态发酵饲料提供条件参数, 对发酵饲料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分组与设计

试验以不同底物为原料进行4组 (A、B、C、D) 固态微生物发酵, 其水分含量分别确定为31.0%、33.0%、35.0%、37.0%。试验发酵共进行38d。发酵期内的环境温度平均范围为13~19℃, 发酵第1d环境温度为19℃ (上午10:00测定值) , 发酵38d时环境温度为13℃ (上午10:00测定值) 。

在发酵开始, 第17d、24d、31d、38d, 分别检测发酵饲料的pH值和水分、粗蛋白质、粗灰分、钙、磷等常规营养指标。

1.2 饲料底物及发酵

1.2.1 发酵菌种选择

选择3种发酵菌株并进行复配:第1种是外源酵母菌, 即1株酿酒酵母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第2种是外源芽孢菌, 选择1株枯草芽孢杆菌 (Bacillus subtilis) ;第3种是乳酸菌, 选择1株厌氧的植物乳杆菌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将酿酒酵母、枯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按一定比例混合成复合菌株制剂, 供发酵用。

1.2.2 饲料底物组成

固态发酵饲料底物选择棉粕、豆粕作为主要蛋白质原料, 以玉米胚芽粕、麸皮、次粉、玉米皮作为碳源, 以红糖作为可溶性碳源, 并添加蛋白酶、植酸酶等活性成分。发酵菌种采用复配后的上述复合菌株。发酵饲料底物配方组成见表1, 其相应的营养成分见表2。

1.2.3 发酵过程

根据物料配方, 选择所需各种原料, 进行配合。然后将筛选的复合微生物菌种先放入30~38℃温水中活化15~30min, 再将含有菌种的温水充分与上述原料混合。将混合好的物料装入清洁的密闭容器中, 封闭严实, 防止空气进入。厌氧固态发酵正式开始。

发酵过程中, 确保厌氧发酵条件的完好, 记录不同发酵时间内的发酵的温度, 观察发酵产气情况。

(g)

(%)

1.3 检测指标

发酵饲料的pH值、水分、粗蛋白质、粗灰分、钙、磷等常规营养指标。

1.3.1 发酵饲料pH值的测定

称取发酵样品5g溶解于25m L烧杯中, 用PHS-3C型精密pH计测定溶液的pH值。测定步骤: (1) 开机。相关设定后, 按“确认”键回到pH测量状态。 (2) 将电极插入标准缓冲溶液中标定。 (3) 标定结束, 电极清洗后对被测溶液进行测量。

1.3.2 发酵饲料水分的测定

按GBT 6435 1986方法进行, 即采用恒重法测定样品中的水分含量。根据样品在105±2℃烘箱中烘干前后所失去的水分, 计算出样品水分量。计算公式:水分 (%) =[ (W1-W2) / (W1-W0) ]×100。式中W1:105℃烘干前试样及称样皿重;W2:105℃烘干后试样及称样皿重;W0:已恒重的称样皿重。

1.3.3 粗蛋白质的测定

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样品中的粗蛋白质。测定步骤: (1) 样品消化:用浓硫酸进行湿法消化。 (2) 氨的蒸馏与滴定:在KDN-08A型定氮仪上进行氨的蒸馏, 用2%硼酸溶液吸收蒸馏出的氨气。 (3) 硼酸吸收氨后, 立即用HCl标准溶液 (0.1M) 滴定, 记录所用盐酸标准溶液的体积, 再计算出样品中所含的粗蛋白质量。计算公式:粗蛋白质 (%) = (V2-V1) ×C×0.0140×6.25/m×100。式中V2:试样滴定时所需算标准溶液的体积;V2:空白滴定时所需酸标准溶液的体积;C:盐酸标准溶液的浓度;m:试样的质量;0.0140:每ml HCl标准溶液相当于N的g数;6.25—氮换算成蛋白质的系数。

1.3.4 粗灰分的测定

采用高温灼烧法测定样品中的粗灰分。测定步骤: (1) 样品称重。 (2) 炭化。 (3) 灰化:于550±20°C下灼烧样品5~6h。根据样品灰化前后的重量差计算出样品的粗灰分含量。计算公式:粗灰分 (%) = (m2-m0) / (m1-m0) ×100。式中m0:以恒重空坩埚质量;m1:坩埚加试样质量;m2:灰化后坩埚加灰分质量。

1.3.5 钙的测定

采用高锰酸钾法间接测定样品中的钙含量。测定步骤: (1) 试样制备:样品灰化后, 加10ml HCl与几滴浓HNO3, 制备成氯化钙溶液。 (2) 钙沉淀:用4.2%草酸铵溶液, 形成草酸钙。 (3) 滴定:加硫酸溶液后, 用标准高锰酸钾溶液滴定。根据消耗高锰酸钾溶液的体积数计算样品钙的含量。计算公式如下:Ca (%) = (V-V0) ×C×40/20/m×V’/100×100/1000。式中V:高锰酸钾标准溶液滴定用体积;V0:测定空白时, 高锰酸钾标准溶液滴定用体积;C:高锰酸钾标准溶液浓度;m:试样质量;V’:滴定时移取试样分解液的体积 (ml) ;40/2:钙的mol数。

1.3.6 磷的测定

采用比色法测定样品中的磷。测定步骤: (1) 试样制备:同钙测定。 (2) 加入钼酸铵等显色剂。 (3) 比色测定:在752N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中, 测定并记录试样的吸光度。根据吸光度计算磷的含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饲料发酵不同阶段的pH值变化规律

不同含水量、不同底物组成的A、B、C、D组, 在发酵第17、24、31和38d的pH值见图1。

由图1可知, 发酵的17d, A、B、C、D 4组的pH值均较高, 其中水分含量最低的A组pH值最高, 为5.60;B、C、D组pH值依次降低, 分别为5.15、4.83、4.66。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 4组发酵料的pH值均呈下降趋势。发酵至第24d, A、B、C、D组的p H值相应下降为5.29、4.81、4.73、4.59, p H值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其中A组和B组下降较多, C组和D组此段曲线较平稳, 表明A组和B组发酵强度较高。

发酵第24至31d, A、B、C、D 4组的pH值仍继续下降, 且保持较大的下降幅度, 表明仍在进行较高强度的发酵。发酵第31d时, A、B、C、D的pH值分别为5.04、4.49、4.46、4.26, 其p H值大小顺序未发生变化。发酵第31至38d, A、B、C、D组的pH值下降幅度明显趋缓, 其中B组pH值反而升高, D组pH值稍有升高, A和C组pH值呈缓慢下降, 表明发酵强度减缓, 发酵趋于完成。发酵第38d, A、B、C、D的pH值分别为5.03、4.71、4.41、4.32, pH值大小顺序未发生变化, 但B、C、D 3组的pH值较为接近。

2.2 饲料发酵不同阶段的营养物质变化规律

不同含水量、不同底物组成的A、B、C、D组, 在发酵第17、24、31和38d的营养成分含量见表3。

由表3可知, 发酵开始、发酵第17、24、31和38d, A、B、C、D 4组湿基态发酵饲料中水分均无明显变化;钙先呈下降趋势后又不同程度提高;粗蛋白质、总磷、粗灰分均缓慢上升, 各营养成分的变化可能是试验误差所致, 但从发酵的总体中可以看出钙、总磷、粗灰分等营养成分, 均无显著变化。

3 讨论

3.1 水分等发酵条件对湿基态微生物饲料发酵的影响

湿基态发酵饲料是一种固态发酵形式, 固态发酵过程中, 料水比在细胞生长和酶的合成方面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5]。水的添加可以促进基质溶胀, 有利于微生物利用生长, 但是水的最适添加量要视发酵系统情况不同而定[6], 同时菌种组合、厌氧环境、pH值以及环境温度等都对发酵产生重要影响。本试验采用的湿基态发酵是以乳酸菌为主的厌氧发酵, 首先要合理筛选与复配菌种, 创造适合于乳酸菌生长繁殖的厌氧环境条件, 才能确保发酵的成功, 为此, 试验选用酿酒酵母、枯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3种菌株, 发酵开始时利用酵母菌消耗密闭容器内残留的氧气进行增殖和呼吸代谢, 同时也为乳酸菌创造一个厌氧的生活环境, 然后, 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进行糖酵解, 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 乳酸菌也同时增殖、代谢, 产生乳酸等有机酸, 当乳酸积累至一定程度, 即当pH值下降至4.5以下时, 发酵即已完成。因此, pH值可作为判定乳酸的产生量及发酵完成的依据。水分是影响微生物饲料能否发酵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 水分含量高有助于发酵, 并且发酵过程快、时间短, 资料显示水分≥40%时, 固态发酵易于进行;水分含量越低, 发酵时间越长, 发酵越难进行。环境温度主要影响发酵时间, 夏季发酵3~5d就有明显的酸香味。冬季时间需要延长。如果环境温度低于12℃, 发酵就有可能失败。酵母在低温下长期代谢低迷, 不产生二氧化碳, 使得外界的氧气能长时间与接种的乳酸菌接触, 会导致乳酸菌活力大减, 甚至死亡。

本试验复配的3种菌株组合, 能够形成较好的厌氧环境, 有利于以乳酸菌为主的发酵的进行, 菌株选择合适。发酵底物水分设计为31%~37%, 水分含量低, pH值下降缓慢, 表明乳酸菌生长繁殖速度慢, 发酵产生的乳酸少, 发酵时间延长, 其中A组水分为31%, 在发酵的第38d, pH值仍在5以上, 发酵还在继续, 而水分分别为35%和37%的C、D组的pH值已降至4.5以下, 发酵基本完成, 显示水分对pH值有明显影响, 尤其是水分≤40%时影响更为显著, 这与水分≥45%时影响pH结果的报道不同[7]。本试验发酵的温度较低, 为13~19℃, 因此发酵时间较长, 若在20℃以上较高的温度条件下, 发酵时间会缩短, 此时水分对发酵产物pH的影响尚需作进一步探讨。

3.2 底物水分对湿基态发酵饲料营养成分的影响

湿基态发酵饲料是利用微生物菌株发酵非常规能量饲料、蛋白质饲料以提高饲料利用效率的绿色环保型饲料, 发酵后常规营养成分含量常发生一定变化。本试验发酵自开始至发酵第38d, 底物水分含量为31%、33%、35%、37%的各组湿基态发酵饲料中水分、钙、粗蛋白质、总磷、粗灰分等6种营养成分含量均无显著变化, 表明在低水分发酵条件下, 常规营养成分含量在发酵前后基本一致。试验各组间常规营养物质含量不同, 是由于底物不同所致。试验底物选择豆粕以及棉籽粕、玉米皮、次粉、玉米胚芽粕等非常规原料, 依靠微生物菌株对棉籽粕等植物性蛋白质和次粉、玉米皮等谷类籽实加工副产物进行降解, 以提高这些非常规性饲料的利用率, 棉籽粕中60%~80%的游离棉酚尚被降解, 资料显示, 发酵良好的非常规性植物蛋白质饲料的应用价值等同于或超过豆粕[8,9], 并且发酵饲料由于在发酵过程中菌株的快速增殖, 含有大量的有益菌及其代谢产物和促生长因子, 能够维持机体肠道微生物平衡, 提高机体免疫力, 最大限度地发挥机体的生长潜力[10];此外, 湿基态微生物饲料由于添加量大, 克服了常规微生态制剂添加剂添加量小和稳定性差的缺点, 水分含量为35%, 能够以较大比例混入到饲料中, 因此将得到广泛应用。

4 小结

随底物水分含量自31%增加至37%时, 发酵时间缩短, 发酵产物pH值下降速度加快。

发酵温度10~19℃, 发酵至38d时, 水分含量为35%和37%的湿基态发酵饲料pH值均达到4.5以下, 发酵基本完成;而水分含量为31%和33%的发酵饲料p H值均在4.5以上, 尚未完成发酵。

不同水分含量的各组湿基态发酵饲料水分、粗蛋白质、粗灰分、钙、磷等常规营养成分含量在发酵前后未发生明显变化。

发酵生产湿基态微生物饲料时, 水分适宜含量选择为35.0%, 发酵易于进行, 发酵料pH值能较快达到4.5以下, 可满足应用湿基态微生物发酵饲料低水分含量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李旋亮, 吴长德, 李建涛等.微生物发酵饲料的研究与应用[J].饲料博览, 2010 (2) :26-28.

[2]Carlson D, Poulsen H D.Phytate degradation in soaked and fer-mented liquid feed-effect of diet, time of soaking, heat treatment, phytase activity, pH and temperature[J].Animal Feed Scienceand Technology, 2003, 103:141-154.

[3]周利梅.微生态制剂在饲料中的应用[J].粮食与饲料工业, 2000 (11) :29-31.

[4]何谦.发酵饲料对规模化猪场断奶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J].畜牧与兽医, 2008 (6) :62-64.

[5]KIM J H, Hosobuchi M, RYU D D Y.Cellulase production by solid state culture system[J].Biotechnol Bioeng, 1985, 27 (10) :1445-1450.

[6]HAN Y W, GALLAGHER D J, WILFRED A G.Phytase production by Aspergillus ficuum on semisolid substrate[J].J Ind Microbiol, 1987, 2 (4) :2195-200.

[7]刘强, 阙国洋, 杨玉芬等.不同水分含量对菜籽粕发酵品质的影响[J].饲料博览, 2010 (2) :38-40.

[8]董淑丽, 李晓丽, 李文巧.生物技术在动物营养中的研究及发展趋势[J].畜禽业, 2006 (4) :30-35.

[9]宋青龙, 秦贵信.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及其消除方法[J].国外畜牧学.猪与禽, 2003 (3) :8-13.

肉兔饲料中的有毒成分 篇7

1 胰蛋白酶抑制因子

这类物质在生化结构上是由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在胃内不被破坏,进入小肠后与胰蛋白酶结合形成复合物,使胰蛋白酶失去活性,从而阻碍了蛋白质的消化。另外,该复合物在小肠中不被分解,进入大肠后可被微生物降解,或由粪便排出体外,从而使兔体丧失大部分蛋白质。肉兔常用饲料中,大豆的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含量特别高(可达10.7ug/g)。若给肉兔长时间饲喂生大豆,可发生胰腺代偿性肿大和蛋白质消化不良现象。高温处理可破坏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如热榨豆饼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可降低到3.4ug/g,大豆煮熟可基本消除该物质。

2 致甲状腺肿物质

春季气温升高鸡饲料成分的调整 篇8

春季, 母鸡进入产蛋高峰, 要取得好的经济效益, 必须注意及时调整饲料的营养成分, 保证日粮中各种营养的完善与充足。因此, 饲料成分的调整必须遵循的原则是减少日粮中玉米等谷物类饲料的比例。

二、提高蛋白质水平

母鸡产蛋期要消耗较多的蛋白质, 且其消耗量与鸡的产蛋率有关, 所以饲料中的蛋白原料要根据鸡产蛋率的提高而增加。方法是在日粮中适当添加优质的鱼粉、豆饼等, 在成本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少添杂粕。

三、提高矿物质含量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的有效成分 篇9

多糖是中草药的重要组成成分。多糖能激活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 (NKC) 、细胞毒T淋巴细胞 (CTL) 等免疫细胞。柴胡多糖、艾叶多糖、当归多糖、茯苓多糖、香菇多糖、车前子多糖、红枣多糖等, 在体内外都有激活补体的作用。黄芪多糖、人参多糖、柴胡多糖、刺五加多糖、银耳多糖、当归多糖等, 均能诱导干扰素的产生。

2 有机酸

中草药中的有机酸 (不包括氨基酸) 以游离形式存在的不多, 多数有机酸可与钾、钠、钙等金属离子或生物碱结合成盐类。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了许多有生物活性的有机酸, 如甘草酸已被证实能增强动物机体的免疫力。

3 生物碱中草药中的生物碱分布较广, 已分离出1 000多种生物碱, 广泛用于疾病防治和免疫调节, 如小檗碱、苦参碱、豆草总碱等。

4 甙类研究证实, 柴胡中的柴胡皂苷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主要通过抑制病毒所引起的过敏反应来降低炎症对组织细胞的损害。

上一篇:葡萄酒工艺学论文下一篇:版权引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