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版权技术

2024-08-09

数字版权技术(共12篇)

数字版权技术 篇1

1. 本文的写作背景

1.1 网上广播的含义

近年来, 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在互联网上建立音视频网站, 将自身的音频视频信息资源的内容优势与网络传播的优势结合起来, 通过广播电视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新技术新手段扩大传播的领域和范围, 这种融合是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也是广播电视适应新形势与网络结合的必由之路。

网上广播的定义, 并没有太大的争议, 主要指的是数字化的音频视频信息通过互联网络进行传播的形态。网上广播是网络传播多媒体形态的重要体现, 也是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网上融合和发展的重要体现。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 网上广播也日趋成熟, 网上电台的数目也大幅上升。在不少发达地区网络用户中的听众观众群已经出现, 市场已经形成了不小的规模。

近两年来, 不少电台电视台对网上节目点播、网上节目直播两种形态都进行有益的探索, 积累了相当的实战经验, 在实践的过程中, 对网上广播的认识不断深化。有些网站的内容已不再依赖现有的广播电视节目, 而是形成了独立的网上制播站点进行直播。更重要的突破是:对于广播电台来说, 不仅仅可以做到广播节目音频上网, 而且还能通过网络进行节目播音视频传输, 也就是说, 现在广播电台网站的发展, 已经完全打破了单纯网上音频广播的界限。

在现有的条件下, 充分发挥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与网络各自的优势, 推进二者的结合和互动, 互相补益, 才能真正实现全面沟通并取得了相得益彰的传播效果, 反过来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网上广播传播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和推进。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拥有丰富的音频视频信息的天然优势, 大多数广播电台电视台信息的采集、制作、播出等全过程已迈向数字化, 技术上, 与互联网实现了对接已经完全不成问题。网上广播技术的发展及国外海外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对这一技术应用所达到的水平, 是不断推动国内广电媒体进行网上融合和发展的刺激因素。

如今, 知识产权的意识越来越强烈, 随着网络广播电视的发展, 由此产生的关于版权的问题扩展到了各个行业, 如何保护网上数字产品的知识产权?——DRM, 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 数字版权保护应运而生, 它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技术手段。

1.2 我国的网上广播版权保护现状

2011年3月24日, 由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主办、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承办的广播版权委员会成立大会在京举行。会上,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长王求发表致辞, 他说:“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 也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推动广播影视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时期。”他在致辞中提出:“全国广播系统必须抓住国家“十二五”发展战略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机遇, 稳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和《广播影视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意见》, 从推进自主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高度, 扎实推进法治建设, 强化版权意识, 提升版权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的能力与水平。”他还特别提到:“国务院常务会议, 在2009年原则通过《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录音制品支付报酬暂行办法》, 这一办法意味着我国广播节目版权保护事宜的加速。”因此, 这次空前的会议, 由全国140多家电台联合组建广播版权委员会, 实施版权保护的联合行动, 必然会“大大提升我国广播行业整体管理的水平, 使我国广播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 此举在中国广播行业发展史上必然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2. DRM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的原理

2.1 数字版权管理的含义和沿革

数字内容可以接近零成本地复制和传播, 这就是数字内容与传统实物产品的最大不同之处。因此用户不再愿意为数字内容而付费, 由于收支不能平衡, 就会造成整个数字内容产业链被破坏。数字版权是指数字化内容 (包括音频、视频和文字等) 的版权和相关权利。数字出版是以技术开发与版权增值为核心的产业, 版权保护是它发展的核心问题。DRM数字版权保护技术, 正是为此而生。

2001年1月, 美国一家杂志将DRM技术选为改变未来的10大创新技术之一。数字水印技术是具有代表意义的DRM技术。如今, 数字水印加入到各种产品中, 成为了媒体的一项特色。

DRM的主要用途是用来确定数字内容的版权和与之相关的各种使用规则, 并保证这些规则得到严格执行。

从本质上说, DRM是对许可证进行管理。随着网络广播和电视节目在互联网上的广泛传播, 在网络广播电视产业链中, 网络媒体和集成商只允许已经付费的合法用户享受相应的服务, 为了实现这个需求, DRM技术逐渐发展了起来。

DRM技术的核心有如下两点:一是数字加密;二是权限控制。加密技术阻止了数字内容的非法传播;权限控制则限制和定义了数字内容的使用方式:如媒体文件使用期限, 内容可否打印, 文件能否从电脑拷贝到手机上等。

在DRM标准方面, Marlin标准和OMA DRM V2.0标准是广为接受的业界标准, 主要应用于音视频保护领域。DRM标准是一个开放的标准, 最大的好处在于平台接口的标准化和开放性, 因此得到众多运营商、设备提供商的支持。目前欧美大多数运营商的数字版权保护系统基本都采用OMA DRM。

2008奥运期间, 央视网在通过互动视频向中国大陆及澳门网络用户提供奥运赛事转播的同时, 还在法律、政策及技术层面采取必要措施, 保护奥运会的内容。Safe Net向央视网提供了遵循“开放移动联盟”OMA标准的DRM解决方案。

2.2 DRM技术的工作原理

每家公司的DRM技术各不相同, 却大同小异, DRM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一般是:首先建立数字节目授权中心, 对已压缩的广播电视节目内容进行编码, 然后利用密钥对节目内容进行加密, 加密的广播电视节目头部存放着Key ID和节目授权中心的统一资源定位器 (URL) 地址。用户在点播广播电视节目时, 根据节目头部的Key ID和URL信息, 经数字节目授权中心的用户验证和授权后, 发送出密钥进行解密, 节目才能播放。需要保护的广播电视节目授权以后仍然是被加密的, 即使被下载下来并传播到其他电脑上, 没有得到新的验证授权也播放不了, 这样节目的版权就得到了切实的保护。

在此以Windows Media为例, 简述DRM的基本工作流程, 在作者2008年的论文“网上广播的数字版权管理”一文中, 也曾做过类似的叙述。

(1) 建立许可证服务器

Windows Media首先要完成对媒体文件打包的过程。打包后的文件是采用特殊算法的秘钥来加密的。这个秘钥包含在一个加密的许可证中, 许可证并不跟着文件一同发送, 而是单独分发。打包后的媒体文件中同时还包含有其他一些必须信息, 比如获取许可证的网址等。

媒体文件将选择一个许可证交换中心, 在这个中心里存储了许可证的特定权限或规则。交换中心能够对请求许可证的消费者进行身份验证。

媒体提供商要寻找一个专门的公司来发布该媒体的许可证。他们根据需要灵活地定义不同的许可证策略, 媒体文件和许可证是可以分开发行的, 管理也很方便。

在这些许可证中, 除了有能解密用的秘钥以外, 还含有一些关于文件播放的控制信息。对于权限控制, Windows Media也能够很灵活地进行管理。

根据商业模式的需要, 媒体文件的许可证可以在不同的时间, 用不同的方式来分发。有时是在内容被分发的时候就包含预发行的许可证, 有时是用户在下载文件并在第一次播放的时候获取许可证。有的许可证通过弹出窗口来获取用户信息, 有的许可证可以在后台静默安装。消费者必须有个秘钥来对文件进行解锁后, 才能播放经过加密的数字媒体文件。用户首次播放该文件、或者试图下载数字媒体文件、或是获取一个预先传递的许可证的时候, 获取许可证的程序都将自动启动。Windows Media权限管理器在运作的时候, 有可能引导消费者进入注册页进行身份认证、输入信息或支付费用) , 也有可能不提示任何问题, 直接从交换中心检索一个许可证供用户使用。

合法用户一般有两条途径去获取许可证文件:在线或离线认证 (如电话、EMAIL、短信等传统方式) , 对于光盘发行来说, 离线认证是比较合适的。

(2) 播放媒体文件

加密以后的媒体文件可以放在音视频网站的主页上提供给用户下载, 也可以存放在服务器上进行流式传输, 或者用CD或者电子邮件传送给消费者。消费者必须获取相应的秘钥来对这些文件进行解密后才能播放。许可证交换所可以生产相应的播放许可证, 该许可证内含有解密用的秘钥, 用户获取了许可证的合法授权后, 才能播放相应的媒体文件。

播放经过数字版权技术加密精辟的文件, 除了需要相应的许可证信息以外, 还要有兼容的媒体播放器。对于Windows Media来说, 它加密后的文件只能用Windows Media来播放。用户可以根据许可证中所规定的不同权利来播放文件。许可证可以灵活地定义不同的播放权利, 比如开始时间和日期、播放长度和允许播放次数、结束日期等等。例如:默认的许可证允许你在当前的电脑上播放文件, 并允许你将文件拷贝到便携设备上, 但此时许可证并没有被一起复制。你可以将经过加密保护的文件发给你的朋友们分享, 但他们需要获取另外的许可证, 这样才能保证相应的媒体文件只在获取了相应授权的机器上播放。

3. DRM功能模块

DRM技术发展迅速, 国内外均已开发出一系列较为成熟的DRM软件产品或构件, 现有的DRM目前主要能够实现6-8种功能模块, 本文作者经过综合整理, 总结出主要的几种:

1) 内容保护。打包加密原始数字媒体, 通过加密技术来实现内容保护, 以防止非授权用户的访问, 同时可以进行安全可靠的网络数据传输。

2) 完整性保护。为防止原作品被纂改, 通常使用数字签名技术或数字水印技术。完整性保护还应该包括数字媒体本身及打包文件、元数据 (密钥、许可证) 和其他数据信息 (例如数字水印和指纹信息) 的存储管理。

3) 身份认证。身份认证是一项较关键服务, 通过可信赖的许可证认证机构签发数字证书来实现。主要包括:对合法用户的鉴别并授权对数字媒体的行为权限;检测用户主机硬件信息等行为环境, 从而进入用户合法性认证;对用户的操作行为进行实时跟踪监控, 防止非法操作;防止非法数字媒体获得合法注册从而进入网络流通领域。

4) 安全传输。可以通过加密信道来实现数据的安全传输, 目前主要有SSL与IPSec两种远程安全加密技术, 可以用它们建立安全的虚拟专网。当然如果数字内容已经经过了可靠的加密, 也可以直接在公开信道上传输。

5) 用户权限管理。这是DRM技术的核心。对于权限管理来说, 采用数字权利表达语言是较为主流的实现手段, 如ODRL、Xr ML等都可以用来定义与数字资源相关的权利。

6) 安全支付。对于付费的内容, 是常常需要在线支付的。电子商务支付平台主要基于SSL或者SET。SSL应用较早, 内嵌在浏览器中, 只涉及到C/S双方的认证。SET在SSL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 含有多方认证机制, 同时还提供交易各方的隐私保护。

7) 内容发现。本功能通过描述性数据对关键信息进行了提炼, 标识有数字文件的标题、作者、关键词、出版机构、摘要等关键特征, 通过有限预览功能, 让用户对媒体文件的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了解。

4. 结论

随着数字版权DRM的继续扩展, 随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推进, 版权保护的意识越来越强。保护我国的文化产业, 保护我国广播电视行业的原创节目, 已经成为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因此数字版权技术的研究和探讨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有理由相信, 在不久之后的未来, 我们国家的文化创意产业会在版权技术的保护之下得到更为迅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广播网

[2]网站Video_com_cn:数字版权保护

[3]网站Video_com_cn:Windows Media DRM (数字版权加密保护) 如何工作?

[4]网站Video_com_cn:Windows Media版权管理体系结构.htm

[5]网上广播的数字版权管理, 2008年7月《经营管理者》杂志

[6]《网络出版》, 科学出版社, 周荣庭著

数字版权技术 篇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整个互联网络的规模越来越大,开放性、共享性、互联程度也随之扩大,数字图像、音频、视频等网络媒体产品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由于数字多媒体产品容易复制、篡改,创作者的合法权益很容易遭到侵害,进而打消他们的创作积极性。为保障创作者的利益,数字版权保护与认证技术应运而生。

数字版权保护是用来保障数字产品版权的一种技术手段。传统的数字版权保护侧重于对内容加密,限制非法复制和传播,确保只有付费用户能够使用。新型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则追求控制复制、查看、打印、修改行为以及用户可能对数字内容执行的所有其他操作。本质上,数字版权保护是将对电子文件使用的控制权从拥有数字内容版权的个人移交给计算机程序来管理。常见的数字版权保护如PDF文档安全性、Office文档安全性等。数字版权保护有如下具体功能:数字媒体加密:打包加密原始数字媒体,以便于进行安全可靠的网络传输。阻止非法内容注册:防止非法数字媒体获得合法注册从而进入网络流通领域。用户环境检测:检测用户主机硬件信息等行为环境,从而进入用户合法性认证。用户行为监控:对用户的操作行为进行实时跟踪监控,防止非法操作。认证机制:对合法用户的鉴别并授权对数字媒体的行为权限。付费机制和存储管理:包括数字媒体本身及打包文件、元数据(密钥、许可证)和其他数据信息(例如数字水印和指纹信息)的存储管理。

在数字版权保护技术中,数字水印作为实现版权保护与认证的有效方法之一,已经成为多媒体信息安全领域的一大热点。它是从信息隐藏技术中发展出来的一个技术,利用数字产品的冗余信息将携有知识产权信息等内容的数据以可察觉或不可察觉的方式隐藏到被保护的数字产品中,并且可以从加了数字水印的数字产品中检测或者提取出水印信息,从而可以证明原创作者对数字作品的版权,辨别合法用户,还可以作为起诉非法侵权者的依据。数字水印被认为是防止数字产品盗版的有效手段。数字水印系统基本框架包括水印的产生、嵌入、提取或检测以及对水印的评估等。不可感知性是数字水印技术最基本的技术要求,即在数字水印嵌入到数字产品中之后,不影响原始产品的视觉或听觉质量,通过普通信号处理不能发现嵌入水印后的产品和原始产品的可感知性区别。在不同的产品中,对水印嵌入的信息量不一样,用于隐秘通信时嵌入的的信息量较其它用途要多一些。在不明显降低数字产品的视觉或听觉质量时,不能去除水印信息。为了提高数字水印算法的鲁棒性,我们可以采用光学中的全信息技术,全信息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全息图的不可撕毁性,即用全息图的一部分就可以大致恢复出再现像,这一特性可以提高水印算法的抗将切能力。在目前的发展情况下,数字水印技术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数字水印处理技术与压缩编码的统一,处理算法标准的统一,数字水印安全体制的研究等。

版权认证作为数字版权管理的一个重要分支,显得日益重要。用于版权认证的算法,通常要求能够对数据的修改进行准确检测,如对某些特定的修改具有一定的鲁棒性,对其它的修改呈现破坏性,从而检测原始数字作品的完整性。用于该用途的数字水印通常用“脆弱水印”来实现,在实现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应用情况,水印的鲁棒性和其它相关特性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

数字版权技术 篇3

关键词: 数字水印;版权保护;版权保护管理系统;主动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TP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12-21621-03

The Design of Copyright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Digital Watermarking Technology

MA Shu-qun,YANG Guang-yu

(Henan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School,Zhengzhou 450008,China)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and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the traditional multimedia equipment is in the digital era. Digital media can be perfectly transmittedand copied. The traditional password-based multimedia copyright protection technology does not work well now. Digitalwatermarking technology has effectively solved this copyright protection problem . This paper proposed the design of copyright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digital watermarking technology to solvethe problems about multimediacopy-right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and discribed the system design, model, the structure diagram and the main technical methods .

Key words:digital watermarking;copyright protection;multimedia copyright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active database

1 引言

目前,由于用户终端尚不支持DRM(数字版权管理),要利用加密、认证等技术,通过终端的版权处理能力来实现对数字内容版权保护与管理还不可行。但是,为了实现对多媒体版权保护与管理,数字水印技术由于其在版权保护方面的独特能力(数字内容在被嵌入版权水印信息后,不影响正常的使用),必然是目前的唯一之选。为此,我们提出了基于数字水印技术的多媒体版权保护与管理系统,它是综合数字水印、密码学等的综合解决方案,其核心技术为数字水印技术。通过该系统可以实现对多媒体版权的保护与管理,保持數字内容在网络中下载、转发、上传等过程中的—致性,实现从分离模式向统一模式的转化。

2 建设多媒体版权保护与管理系统的目标

针对多媒体版权保护与管理的实际难题,充分考虑数字作品的特点,依赖法律保障体系,解决多媒体作品在制作、出版、传输、发行、获取、加工、使用等过程的版权保护与管理问题。多媒体版权保护与管理系统将成为一个省级版权行政管理平台,具体实现以下目标:

(1)加强确认版权权利归属的能力,增加打击侵权盗版途径,提高版权管理工作效率,扩大版权贸易交流,充分为著作权人服务,保护作品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2)提供方便大众作者的数字作品在线登记服务,加强与著作权人的联系,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监管,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3)有效地保护网络上传播的数字内容不被非法篡改,对数字版权提供有效的保护,防止非法传播。

(4)提高执法部门在数字作品版权管理和执法方面的能力,有利于打击网络侵权行为,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建立和谐、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

(5)通过有效保护版权所有人的著作权和使用者的合法权利,将极大促进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繁荣,最终使得公众获益和社会进步。

3 基于数字水印技术的多媒体版权保护与管理系统设计

3.1设计方案

为了将数字水印技术应用到多媒体作品的版权保护中,不仅要研究基于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数据的有效的水印嵌入以及提取算法,还要结合多媒体的特性,根据现有的应用和可能的应用制定相应的版权保护方案。

数字作品制作阶段:数字作品在制作时就应该加上基于版权的信息。例如书籍在开始创作时就应该加入作者本人的信息。这种信息可以通过嵌入metadata来描述,也可以通过嵌入数字水印信息来描述。原创记录应该以不可见的隐见方式嵌入。

数字作品出版阶段:作为数字作品的出版商,应该有强大的技术手段来保护数字作品的版权信息。数字水印(Digital Watermark)是目前最普遍的数字版权技术。数字水印可以把出版商的相关信息嵌入,当然,必要时采用不可察觉的数字水印。

数字作品的传输阶段:对单向的传输采取加密方式和数字水印方式相结合的方案保护版权,这是面向最终用户的。用户下载后可以进行解密,这时,加密方式已经破解,但数字水印仍然存在。

数字作品发行阶段:以嵌入数字指纹的方式来跟踪和验证发行渠道。通过数字水印的关联性,可以识别商业性的非法拷贝,以及消费者个人的非法复制。

数字作品的使用阶段:用户可以通过各种付费方式浏览数字作品,也可以方便的复制和在权利范围内转借数字作品。这时,数字水印关联性安全机制会自动记录其传播渠道。

3.2系统设计模型

针对多媒体作品在制作、出版、传输、发行、获取、加工、使用等过程的版权保护与管理问题,考虑到创作者、出版商、发行销售商及购买用户之间的权益关系,提出以下基于数字水印的多媒体作品版权保护与管理模型,见图1。

图1中,A为多媒体作品的创作者,WR为版权登记认证服务中心。A创作出作品AW后,向WR进行作品版权登记。WR将为AW生成一个唯一的版权登记号及唯一的版权水印标志PIN1。A利用自己的私钥Key1即可将PIN1嵌入到AW中,生成含有第一个数字水Watermarking1的水印作品AW1,AW1保存到WR的数据库中进行管理。该过程完成了多媒体作品在制作阶段嵌入版权水印的任务,通过版权登记为作品上了一个“法律户口”。

当A决定将其数字作品授权给数字媒体销售商MD,让MD销售其作品的复制品即拷贝时,A需要将MD的标志(如PIN2)结合 私钥key1对数字作品嵌入第二个数字水印Watermarking2,以表示对MD的授权和认可。MD得到加有两个数字水印标志的数字作品,并也可以用A的公钥key2验证A确实在其作品的拷贝中加入了MD的标志,即 Watermarking 2。MD作为A的作品销售商,可以应用检测水印的软件,验证第二个水印的内容和第一个水印的内容,但MD并不感兴趣破坏水印的内容,因为这将破坏他的利益。

图1 基于数字水印的多媒体作品版权保护与管理模型

当A决定将其数字作品授权给数字媒体销售商MD,让MD销售其作品的复制品即拷贝时,A需要将MD的标志(如PIN2)结合 私钥key1对数字作品嵌入第二个数字水印Watermarking2,以表示对MD的授权和认可。MD得到加有两个数字水印标志的数字作品,并也可以用A的公钥key2验证A确实在其作品的拷贝中加入了MD的标志,即 Watermarking 2。MD作为A的作品销售商,可以应用检测水印的软件,验证第二个水印的内容和第一个水印的内容,但MD并不感兴趣破坏水印的内容,因为这将破坏他的利益。

授权的MD将作品售给授权用户AC,为证明AC经过授权,为正版用户,MD用WR的私钥KEY(WR)和AC的标志(PIN3)对作品嵌入第三个水印Watermarking3,并将此信息通知WR,WR发给MD一个证书,给A增加一份收益。在此过程中WR充当认证中心的作用。

授权用户AC也可以通过作品下载界面直接访问WR数据库中的AW1,此时WR将产生一个唯一的用户申请水印标识(数字指纹),该标识由IP地址和访问时间等信息组成,用于跟踪作品。AC访问的的每一个作品AW1都会被嵌入水印标识(数字指纹),借助IP地址就可以大致跟踪多媒体作品。

由此模型可以看出,其中涉及到的水印處理系统有三个,前两个系统为私钥加密,公钥解密,是非对称的水印处理系统。作后一个系统是对称水印处理系统,只有WR才可以验证其内容。

3.3 系统设计结构框图

构建基于数字水印的多媒体版权保护与管理系统,设计结构框图如图2所示。

图2 基于数字水印的多媒体作品版权保护与管理系统的结构框图

4 系统的主要技术方案

4.1 嵌入水印的信息格式

目前的算法都是以伪随机序列作为水印信息,最后只是检测伪随机序列是否存在。这远不能满足网络出版的需求,我们需要水印信息本身携带一定的版权信息。当水印被检测出来时,版权信息也随之被检测出来了。现在有些算法针对于某一种形式的水印做了研究,但是这些算法没有太大的实用性,其弊病是只能处理某种形式的水印,一旦水印形式发生变化,就无能为力了,因而有意义水印有比较强的实用价值和发展前景。

4.2 水印密钥的安全生成算法

该算法的目的是生成水印密钥信封,一个水印密钥信封包含一个加密的随机的水印密钥和一个法律上承认的由使用者的标志信息生成的独一无二的标识。另外,就是提取水印时不泄漏私钥,以防影响到其它用该私钥嵌入水印的作品。

水印密钥信封为秘密的水印密钥和其持有者的相关标志信息提供安全的传输和存储媒体。这就保证了没加密的钥匙不能离开密钥生成模块,如果不使用该模块,即使密钥持有者也不能访问和操纵信封里包含的信息。这就保证了只能执行有效的操作,在目前的签名标准限制下,其中的标识信息在水印验证(提取)过程中能够唯一的确认版权所有者。用秘密的模块钥匙签名信封来保证入侵者不能插入一个预先伪造的水印信封,因为使用者必须认证信封的内容。

本系统采用C2算法来随机生成水印密钥。C2算法的安全性主要在于Feistel网络,它是分组密码设计的重要结构,已被证明是安全的。它将明文分组(64位)分成左半部分和右半部分,各32位长。密钥为56位,密钥作用于明文,然后进行10轮运算。

4.3 水印的监视与跟踪

数字水印本身并不能阻止用户的拷贝行为,用户对于嵌入水印和未含水印的数据,可以进行完全相同的处理,但包含了数字水印的作品,在出现版权纠纷时,可以把水印作为证据,证明作品的版权所有者和盗版者,对盗版行为能起到威慑作用。因此,版权人每隔一定时间就要通过水印监视和水印跟踪代理,来监督网络用户对销售作品的使用情况,监控非法拷贝或者盗版行为。但要从网络中成千万的多媒体信息中有效快速地检测数字水印是数字水印技术的关键,也是系统能否有效的关键所在。

水印监视器在服务器端安装,它通过搜索引擎收集网络中的图像,并建立带索引的图像数据库,可以利用现成的搜索引擎中如yahoo的数据库。因为水印提取需要密钥,每个水印监视器分配一个密钥或一组密钥,用于检测某种特定的水印。若水印监视器用于检测私有水印,它可以产生侵权报告。若用于检测接收者水印时,产生非法复制与发行报告。水印监视器优点是可以独立运行,不需要重新配置服务器或增加服务器插件。缺点是负载过重,因为它需要下载每幅图像,而且所有操作都要在监视器内进行。商家可以定期使用水印监视器检测网络中的图像。

为了解决水印监视器的缺点,可以采用水印跟踪代理。水印跟踪代理通过检测水印和验证用户使用权限来跟踪非法拷贝。水印代理是移动的,可以自主地从一台主机迁移到另一台主机,可以检测每个主机本地储存的图像水印,并把报告结果发送到代理管理中心。代理管理中心负责代理的派遣、报告的收集与汇编以及采取相应的行动。同水印监视器一样,每个代理通常带有版权拥有者一个或多个密钥来检测与版权者相关的水印。

水印监视器和水印跟踪代理两种方法都需要建立一个知识库来引导他们定位和移动。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增量式的知识库,通过监视和跟踪得到的反馈和分析结果相应地增加行动规则。例如:某个网站一旦被检测到有非法拷贝现象,以后就增加该网站代理的光顾次数。

4.4 数据库系统

本系统可采用主动数据库管理系统来实现在存储多媒体作品的同时为其嵌入灵活而唯一的数字水印信息,让数据库具备主动按照业务规则及算法逻辑管理多媒体数据的功能,具备一定的人工智能。设计一个具有主动性、快速性和智能化的版权管理与保护系统,更充分地保护、跟踪、验证多媒体作品。

主动数据库系统(ADBMS)是指具有各种主动提供服务功能,并且以一种统一的机制实现各种主动服务的数据库系统。主动数据库系统是相对于传统数据库的被动性而言的。传统的数据库系统只能根据用户或应用程序的服务请求对数据库进行存储、检索等操作,而不能根据发生的事件或数据库的状态主动做出反应。

一个主动数据库系统在某一事件发生时,引发数据库管理系统去检测数据库当前状态,若满足指定条件,则触发规定执行的动作,我们称之为ECA规则,即事件-条件-动作。

一个主动数据库系统可表示为: ADBS=DBS + EB + EM

其中DBS代表传统数据库系统,用来存储、操作、维护和管理数据;EB代表ECA规则库,用来存储ECA规则,每条规则指明在何种事件发生时,根据给定条件,应主动执行什么动作;EM代表事件监测器,一旦检测到某事件发生就主动触发系统,按照EB中指定的规则执行相应的动作。

ECA规则的一般形式:

Rule <规则名> [(<参数1>,<参数2>……)]

When<事件表达式>

If <条件1> Then <动作1>

……

If <条件n> Then <动作n>

End Rule

5 系统的实现

基于数字水印的多媒体版权保护与管理系统采用分布式多层体系结构,客户端为浏览器,服务器端依据多层分布式结构搭建,符合J2EE标准。第一层为安全层,包括防火墙和代理服务器,为接入互联网提供保护和访问控制;第二层为Web服务器,支持Internet用户通过Http、FTP、SOCKETS协议对系统进行访问;第三层为Application应用服务器,做为版权保护与管理系统各业务模块的支撑平台和提供用户目录管理;第四层为主动数据库服务器,采用性能优异的Oracle 数据库技术。

6 结束语

数字水印是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虽然近几年来数字水印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可以说,数字水印是一个充满活力又亟待开拓的研究领域。以数字水印为基础设计一个网络化的智能多媒体版权保护与管理平台,更能解决多媒体作品全过程的版权保护与管理问题。该系统利用数字水印具有的关联性,不但可以实现证明版权标识的功能、而且可以实现痕迹追踪功能。在实际的应用中,该系统依赖政府的法律保障体系,集多媒体作品版权登记、数字水印证书管理、版权认证查询、版权交易管理、反盗版监控、网上举报以及多媒体作品版权证据保护、执法取证等综合功能为一体,是一个基于数字水印技术的系统化的高效可行的多媒体版权保护与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L. Qiao,K.Nahrstedt.Watermarking Schemes and Protocols for Protecting Rightful Ownerships and Customer's Rights. Journal of Visual Communication and Image Representation,vol.9,No3, pp.194-210,1998.

[2]Craver,S.,et al. "Resolving Rightful Ownerships with Invisible Watermarking Techniques: Limitations,Attacks,and Implications,"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Vol.16, no.4,May 1998:573-586.

[3]張春田,苏育挺.信息产品的版权保护技术-数字水印[J].电信科学,1998年14(12):15-17.

[4]陈明奇,纽心忻,杨义先.数字水印的研究进展和应用[J].通信学报,2001年5月,第22卷第五期,pp.71-79.

[5]胡志远,祈婷,苏鹏.基于文本文档的版权保护技术研究[J].计算机工程,第28卷第1期,2002年1月,pp.42-44.

[6]杨义先,钮心忻.数字水印理论与技术[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65-375.

数字版权技术 篇4

全国音频、视频及多媒体系统与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根据国家标准委关于制定数字版权管理相关标准的计划任务及工信部标准化的工作要求, 于2010年9月1日在河南召开《信息技术数字版权管理术语》国家标准项目工作组会议, 主要讨论了数字版权管理术语标准草案和标准化工作思路。

全国音频、视频及多媒体系统与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范科峰博士总结了前期数字版权管理领域标准化工作取得的成绩, 主要包括完成数字版权管理标准体系的初步建设、颁布并实施面向消费电子设备版权保护应用的数字接口内容保护系统规范两项行业标准、形成《信息技术数字版权管理术语》草案、组织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取得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产品和产业示范点。

会议形成了《信息技术数字版权管理术语》征求意见稿, 确定了多条术语并给出了明确定义, 这些定义对人们认识数字版权管理产业具有重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 《信息技术数字版权管理术语》是制定数字版权管理其他各类标准的基础。

网络多媒体、数字版权保护与认证 篇5

一,网络多媒体、数字版权保护与认证的发展背景

随着Internet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多媒体的分发、复制和编辑变得愈发普遍,多媒体提供商愈发强烈地要求保护其数字内容,版权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此同时,版权认证问题也被纳入了议事日程,版权所有者应该可以检测出原始作品是否在传输过程中遭到恶意篡改。虽然这方面的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法律、媒体和工业等各方人士的共同关注,但是不断的探索表明,仅凭法律手段难以很好地保证数字内容的安全问题。具体表现在:(1)现有的各种版权保护与认证算法,在安全性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隐患,最终将导致被黑客破解,直接损害版权所有者和合法经营者的利益;(2)在互联网这个虚拟的数字空间里,我们往往不能清晰地识别用户,明确地规划和约束用户对于信息使用的行为。身份认证作为一种日趋成熟的技术,很好地解决了用户合法身份的问题。但是,对于如何约束拥有合法身份的人员使用信息而不超越权限,却一直没有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而如何提高数字版权管理(DRM)的有效性已经成为了当务之急。

二,网络多媒体、数字版权保护与认证的基本原理

数字水印技术是通过一定的算法将一些标志性信息直接嵌到多媒体内容当中,但不影响原内容的价值和使用,并且不能被人的知觉系统觉察或注意到。水印信息可以是作者的序列号、公司标志、有特殊意义的文本等,可用来识别文件、图像或音乐制品的来源、版本、原作者、拥有者、发行人、合法使用人对数字产品的拥有权。与加密技术不同,数字水印技术并不能阻止盗版活动的发生,但它可以判别对象是否受到保护,监视被保护数据的传播、真伪鉴别和非法拷贝、解决版权纠纷并为法庭提供证据。为了给攻击者增加去除水印的难度,目前大多数水印制作方案都采用密码学中的加密(包括公开密钥、私有密钥)体系来加强,在水印的嵌入、提取时采用一种密钥,甚至几种密钥联合使用。水印的嵌入和提取方法。

三,基于数字水印技术的版权认证方案在应用

根据数字水印技术提出的版权认证方案,可以广泛应用在电子商务、电子报刊、广播和视频点播、虚拟图书馆等业务中。版权认证可分三步进行:利用水印嵌入过程中用到的用户密钥创建被嵌的水印信息。验证从多媒体信息中提取出来的水印与被嵌水印的相似度,如果相似度大于某一个阈值(如85%),则认证成功。如果文件中有多个水印存在,判断水印嵌入的先后顺序。

水印的提取工作可由水印服务器或本地水印提取算法完成。目前提出的很多算法都可以验证水印的真伪,并利用时间戳等技术判断水印嵌入的时间。水印服务器可作为可信的第三方认证中心。当文件在服务器上登记,并被嵌入水印之后,服务器会发出一个具有数字签名的证书,并用申请人的公钥进行加密。因此该证书只能由申请人自己解密。证书中包含了许多与保存在服务器数据库中的申请人资料相同的信息,如文件所有人、登记时间、嵌入的水印信息等。

四,网络多媒体、数字版权保护与认证的前景

谈数字版权之困 篇6

英国著名作家经纪人公司(The Wylie Agency)名下的奥德赛编辑部(Odyssey Editions)数字出版公司绕过了传统出版社将20种重版电子书通过亚马逊独家销售,而这些书的版权大多在企鹅、兰登书屋、哈珀·柯林斯等大型出版集团手中,此举因此受到了他们的严厉谴责。无独有偶,在国内的数字出版市场上,2010年7月,中华书局将汉王科技告上了法庭,因为汉王科技电子书收录了中华书局享有著作权的点校本“二十四史”和《清史稿》。关于数字出版的版权归属以及经济利益的问题再一次突显了出来。这些现状无不透露出一个信息,那就是整个数字出版行业的版权问题在当前的阶段尚存在着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纵观国内数字出版的发展状况,混乱的版权环境不容忽视,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盗版,数字出版的不良生态

许多作家在面对数字出版的时候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态,就是无奈、爱不起来,因为他们的作品已经被不知道多少个网站非法转载着,而作为作者,他们却无法从中获取应有的利益。面对铺天盖地、“方便”且防不胜防的网络盗版,加上维权技术上的缺乏以及立法保护上的不完善,作者们除了感叹之外并无其他有效的措施去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用盛大文学掌门人侯小强的话说“在中国,强硬的盗版才是真正的垄断者”。

根据易观国际的调查,目前国内1400家电子网站中真正拥有版权的只有4.3%。盛大文学总裁吴文辉提到文学盗版网站的数量约为53万家,每年盗版市场总规模高达50亿元左右。

另外,国内读者对数字出版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也影响着数字版权的环境,更多的人已习惯也倾向免费的服务,对需要付费的服务,接受程度不高。同时,相对传统出版,廉价的数字版税对作者而言也成为他们失去对网络出版的热心和信心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从某种程度上讲,当前数字出版的生态环境并不能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模糊的版权归属状况

版权归属正常的流程是先授权后传播,但是由于数字版权尚属于新兴事物,早期作者在与出版社签订合约时,合约内容并没有涉及数字版权,这些历史遗留问题造成了我国图书版权过于分散且模糊不清的现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数字出版商往往没有花太多精力去核定清楚版权所有的问题就出版,前文提到的中华书局起诉汉王科技就是典型的例子。

同时,数字出版的产业链中包括内容供应商、数字运营商、终端提供商以及作者。每一方在数字出版流程当中的不同环节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无法独挡一面。以盛大文学为例,拥有大部分网络文学作品的版权,却未形成有效的网络阅读外领域拓展的工具和能力;汉王科技,拥有了硬件设备,却缺乏将版权转变成生产力的能力;而传统的出版社除了拥有版权外,并不具备将手上的资源转化为数字产品的能力。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每一个利益方为了在这个大蛋糕中分得一杯羹,都尽力去捍卫和争夺数字版权,都宣称自己拥有数字版权。因此,数字版权除了属于作者外,在现阶段还同时有几种归属,就是出版社、数字运营商以及终端提供商。

此外,有别于传统出版,数字版权涉及的范围更广、更复杂,划分也更为细致,例如包括复制权、网络传播权、汇编权、改编权等,不同的终端也会给数字版权的多样化带来新的变数。这些因素使得数字版权归属问题在我国的数字出版市场里显得更加复杂,要平衡好各个利益方的收益问题就显得更加无从下手。

尚待完善的版权立法保护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常务副总干事张洪波的意见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我国数字版权不完善的一面。他认为,尽管国家已出台了一些相关规定,但与电子书产业发展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建设还应进一步完善,“目前来看,互联网传播作品比较混乱,现有法律适用于数字网络环境时明显滞后,需要及时修改和完善,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内涵和外延也需要调整。目前,版权授权不规范,著作权人的合法权利难以得到基本保障和有效维护,尤其经济权利很难得到合理保障”。

盗版的横行从另一个角度佐证了网络环境下的侵权是多么容易的一件事。数字版权保护相对来讲困难得多,取证难、认定难等诸多困难,以及缺乏保护措施、高维权成本等无不延缓甚至伤害着我国数字出版的健康发展。

数字版权的未来之路在哪里

“短期做终端,中期做内容,长期做平台。”这是业内人士对数字版权未来之路的共识。然而,针对当前存在的诸多问题却没有人能给出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或许发达国家的经验以及其他行业的发展经验,能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迪。数字版权本来就是个新兴事物,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去探索解决方案,包括在法律、技术以及管理推广层面上的探索。

1.正如市场经济的成长之路一样,数字版权的建立完善同样需要经历市场的洗礼和检验。因此,进一步扩大数字版权的市场化程度,完善、细分版权交易的不同环节并建立其配套的市场机制和行业规范,建立起有效的赢利模式,才能促进其健康发展。

2.随着数字出版的国际化发展,应该将数字版权的发展提高到战略地位。即培养出更多的熟悉国际数字版权方面的人才,建立起专业人才库,填补空缺,进一步促进我国数字出版行业的规范化与国际化。

3.从立法角度出发,进一步建立与完善行之有效的版权法律保障体系,进一步普及与提高版权保护意识,切实保障产业链上各方的合法权益,为数字版权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数字版权技术 篇7

1、合理使用制度定义

著作权法的立法目的在于确立著作权, 以此保护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作者的正当权益。但为了平衡权利人的个人权益和社会公众的公共利益, 法律并没有赋予权利人绝对的权利。我国2001年新修改的著作权法第22条用列举的方法, 以合理使用制度明确了对著作权的限制。目前对著作权合理使用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合理使用是指在利用有著作权的作品时, 既不需要取得权利人的同意, 一般也不需要付酬, 而且不构成侵权;

(2) 在法律规定的条件下, 不必征得著作权人的同意, 又不必向其支付报酬, 基于正当目的而使用他人著作权作品的合法行为;

(3) 合理使用是指, 他人依据法律的有关规定而使用享有著作权的作品, 不必征得著作权人的同意, 也不需要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 但是应当尊重作者的精神权利。

我国在1991您著作权法第22条首次明确了合理使用制度的适用性。2002年9月颁布施行了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1条又规定:“依照著作权法有关规定, 使用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的已经发表的作品的, 不得影响该作品的正常使用, 也不得不合理地损害著作权人的合法利益”。这使得我国著作权法对合理使用的规定符合了《伯尔尼公约》所确定的“三步检验法”, 即有关使用是不是在特殊的情况下进行的, 该特殊情况下的使用有没有影响到著作权人对于作品的正常使用, 以及没有不合理地损害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

2、合理使用制度的性质

首先合理使用制度体现了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均衡。“在著作权法领域, 立法者很少用‘禁止权利滥用’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公益性目标, 代之而起的是‘权利的公平使用’ (即合理使用) 制度。”包括著作权在内的知识产权从本质上而言是智慧的成果, 其属于文化的一部分。版权所涉及的内容涵盖了科学、历史、经济、艺术等等, 其产生于积累是人类文明的推动器, 促进着社会财富的积累。因此尊重著作权对于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是合理使用制度构建的基点。而另一方面, 合理使用制度也从侧面体现了法律对于个人利益的尊重与维护。版权人对其享有的版权是排他的、垄断的, 而合理使用只是对于权利人的限制, 这样的限制也是控制在比较小的范围之内的。

第二, 合理使用原则体现了利益平衡的法律原则。正如马克思所言, “在商品经济社会, 人们奋斗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自著作权法律制度建立以来, 利益平衡一直是其所追求的价值目标, 而合理使用制度亦是在这样的价值体系下构建的。在著作权体系中利益是多元化的, 法律保护的并非单一利益主体, 大体上来说可以分为:著作权人的私权利益、作品传播者的利益以及作品使用者的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发展有赖于这三者利益保护的共同发展, 不可偏颇一方。

第三, 合理使用制度是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任何创造活动都不可以脱离自身所在的社会科学文化艺术环境, 即学习已有的人类文明成果。任何知识产品的产生无一不是来自对己有成果的借鉴和利用。既然创造者是通过对公有领域成果的“侵占”来创造新成果的, 那么, 对这种创造不能给予其无限制的独占权利, 以阻碍他人进行新的创造。这种对著作权人专有权利的限制, 符合民法的对价原则, 实现了生产者与使用者对智慧成果的合理分享。

二、数字版权技术对合理使用制度的挑战

1、数字技术与作品的数字化分析

数字技术是指运用0和1两位数字编码, 通过电子计算机、光缆等设备, 来表达、传输和处理信息的技术。它为信息的存储和传输提供了全新的方式, 造就了作品前所未有的存在形态。

关于作品的数字化的性质学术界有着不同观点。从国际立法上来看,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 (WCT) 》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唱片条约 (WPPT) 》将作品的数字化规定为作品的复制行为。而在中国的《著作权法》在第10条第5款所规定的复制行为并不包括作品的数字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条规定:“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包括著作权法第3条规定的各类作的数字化形式。在网络环境下无法归于著作权法第3条列举的作品范围, 但在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有形形式复制的其他智创作成果, 人民法院应当予以保护。”该条虽然也没有明确作品数字化的性质, 仅是对数字化作品提供了法律保护。

2、数字技术与合理使用制度的冲突

知识产权的特征之一就是具有“专有性”与“地域性”。然而在数字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 越来越多的作品通过数字化被上传到互联网上, 其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公众对于作品的获取更为方便, 而作品本身的保护却被大大地削弱。同时, 互联网“无国界”的特性也使得著作权的地方保护几乎形同虚设。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 数字版权对私人复制是否属于合理使用提出了疑问。一般而言, 个人的复制行为如果没有用作商业用途, 而只是用于个人欣赏的话是不构成侵权的, 属于合理使用的范畴。但是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 对于作品的复制质量越来越完美, 难度越来越小且涉及作品的范围越来越广, 这样的结果直接导致了版权所有人的经济利益收到了巨大的损失。比如在美国SONY案中, 原告指出由于S O N Y公司数字录音机的推广, 助长了美国家庭对于数字作品的复制, 使得版权人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华东政法大学王迁教授指出:“并非所有的个人使用都是合理使用。”

其次, 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作品的传输途径更为多样化, 而这对合理使用那个制度也提出了考验。我国著名知识产权法学者郑成思教授曾指出, 版权是一种“禁”的权利。为了实现这种“禁”的目的, 针对每一种新的传播渠道, 版权权利人就相应地得到一项权利。于是, 在侵权案件的审理中, 法官对于侵权的判定往往会考虑到未来市场的可能损害。这就造成了新的技术, 比如数字技术, 为版权人带来新的权利, 而他人只有通过授权才能通过该新的途径行使版权。但是现行法律中合理使用制度却往往与此学说相抵触, 因为法律对于新权利的保护往往是出于滞后状态的。

第三, 数字版权技术的发展使得更广大的人民群众接触各类作品, 并参与到创作之中, 合理保护与版权人利益的冲突也随之升级。数字化作品制作的便捷性越来越高的今天, 普通百姓亦可利用现有的他人的数字作品进行改编、剪辑、翻译。而这样的改变、剪辑、翻译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未经版权所有人许可的, 这显然与著作权法所保护的著作权人的改编权、翻译权、复制权以及保护作品完整权相抵触。2005年胡戈利用电影《无极》的片段创作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即是此类事件的典型。最高院认为《馒头》案中胡戈属于恶搞性质, 不属于适当引用的情形, 侵犯了原作者的作品完整权属于侵权行为。由此, 对于利用他人作品进行创作的合理使用认定边界的确立显得尤为迫切。

三、我国数字版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必要性及立法思考

1、数字版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必要性

回顾著作权法的历史, 我们可以发现, 每一次新技术革命的产生都给合理使用制度带来了冲击, 而数字与网络技术给合理使用制度带来的挑战更是前所未有。一方面著作权人的权利扩大, 公众的合理使用空间日益萎缩;另一方面, 网络侵权日益频繁, 著作权人维权举步维艰。然而, 历史上任何一次新技术革命都会打破原有的利益平衡, 促使我们重新审视科技和社会的关系, 对各种利益关系进行进一步调整。合理使用制度已经证明了在传统的版权业中能为人类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因此其存在时具有合理性的, 在新的技术背景下废除该制度是有悖于著作权法的发展的。

一方面, 合理使用制度有助于在新的技术环境下平衡权利人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在科技进步与法律发展的协调过程中, 合理使用制度调整的对象是新技术所引发的各种利益关系, 而非技术本身。新技术出现必然使原有的相对稳定的社会利益格局出现失衡状态。著作权人获得了作品的信息网络传播权, 而公众为了在互联网上获取作品, 则必须取得权利人的授权, 否则构成侵权。单纯严格限制合理使用适用范围或者强加技术手段对数字版权进行限制管理对于版权业的发展视不利的, 反而会加剧版权人与公众之间的矛盾。变“堵”为疏通, 明确合理使用认定边界, 适当放宽合理使用限制条件, 可以良性地解决这一问题。因此, 从合理使用制度调整平衡利益关系的角度看, 网络环境下版权合理使用制度仍然有其存在的必要。

从另一方面而言, 通过立法承认数字作品在环境中的合理使用可以更为有效地保护著作权人的利益。合理使用制度是公众免费接触到作品的通道, 通过合理使用, 公众可以将现有的作品用于自身的学习、研究中去, 这于个人于社会都是非常有必要地。很难想象在传统纸质媒介越来越少而数字技术越来越发达的当今社会, 如果法律完全禁止合理使用制度这一“免费获取知识”的制度, 那会对整个人类社会的文化发展造成多大的影响。既然合理使用制度在传统版权中得到了肯定, 那么其存在的意义就不应该被抛弃, 而是继续存在于未来的版权环境中。因此, 保护数字版权与合理使用并不冲突, 相反, 通过合理使用可以让作品的一部分被更广泛地传播, 以此提高该作品的知晓度。

2、对现有合理使用规则的改进

《著作权法》第22条中“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权利显”显得略有不妥。因为著作权人享有的其他权利显然包括了著作权的经济权利, 而任何使用作品的行为若没有支付费用那必定会损害经济利益。而此条文作为对合理使用制度的规定, 这样的描述似乎有一些自我矛盾。笔者更赞同现行《著作权法》修订前黄宗元教授的说法, 即“不得影响作品的正常使用, 也不得不合理地损害著作权人的合法权利”。这种表述方式也是与知识产权协议和伯尔尼公约的表述相一致。

另外, 在立法模式上笔者更倾向于学习美国, 采用“概括性”的表述方式。对于数字版权这样随着技术发展而不断产生新权利的法律关系而言, 采取概括式的立法描述可以更好地避免法律的滞后性。

3、用法定许可辅助合理使用

当然, 对于数字作品不能一味强调合理使用的社会公益性, 事实上对于版权人的保护应该是该法律体系的基础。由于文章中所提及的在网络环境下数字作品被公众接触的便捷性和易侵权性, 使得对版权人的实际保护无法达到立法的要求。因此, 扩大法定许可的范围, 用法定许可作为“合理使用”与“版权保护”之间的的缓冲器, 可以更好地贯彻利益平衡的原则, 使得数字版权合理使用制度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

摘要:数字技术的发展对数字版权的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 数字作品给予其自身易复制、易传播、易改编等特点成为当今版权侵权的关注焦点。在各国加紧相关立法的过程中, 合理保护与权力保护的利益平衡问题也日益突出。建立可行、系统的合理使用原则对数字版权的健康发展有着实际的促进意义。

关键词:数字版权,合理使用,平衡,版权保护

参考文献

[1]、吴汉东, 知识产权多维度解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年1月;

[2]、郑成思, 知识产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3年;

[3]、吴汉东, 论合理使用[J]法学研究:1995年第4期;

[4]、唐广良, 美国的《数字千年版权法》与技术措施保护制度[J]电子知识产权:2004年第2期;

[5]、郑成思, 网络盗版与“利益平衡”[J]韶关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5.2;

[6]、吴玉珍, 超星事件凸显数字版权之乱[J]计算机世界:2006年6月4日;

数字版权技术 篇8

关键词:密码保护,数字水印技术,数字版权管理,WCDRM模式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数字内容交易和传播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盗版和侵权问题, 这严重制约数字内容的创作者和发行商的热情。日趋严重的数字版权的保护问题, 已成为社会各方重大关注并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数字版权管理的基本概念

数字版权的管理是在数字媒体技术产生的基础上产生的, 能够实现在知识传播的过程中对知识产权进行全方位的保护, 从而能够通过自动化的管理, 分析用户的身份, 通过身份认证的方式, 可以设置用户的使用领域, 能够将用户的行为加以约束, 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保全的保护能力, 实现对图书、视频和音频的保护。

二、目前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的现状

现在, 在对数字版权进行保护的过程中, 一般都是采用设计密码的形式, 也可以采用水印技术实现版权的保护。但是, 在实际的数字安全管理应用中, 这两种技术均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远远不能满足数字版权管理保护技术的现实需要:就基于密码学的数字版权管理和保护技术而言, 密码学只能保护传输中的内容, 并且当密码一旦解密就不再具备保护功能。同时, 在文件加密之后访问使用的复杂度提高, 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数字产品的有效传播。就基于数字水印技术的数字版权管理保护技术而言, 其不能在盗版事件发生之前阻止, 只能用于盗版后的取证和追踪, 这必然导致其在运用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局限性。

三、WCDRM模式

(一) WCDRM模式基本介绍

WCDRM模式在设计的过程中能够分析版权问题主要的安全隐患, 从而能够针对这些安全隐患加以保护, 然后运用数字化的管理方法, 从而能够实现版权的数字化保护, 实现版权的安全性, 这种方法是比较实用的, 在模型的设计过程中, 能够通过对不同模型的约束, 从而能够强化管理。

在这种模型中, 能够对不同的产品加水印, 从而能够很好地辨别出产品, 而且, 在数字环境下, 还能够分辨出水印的真假, 运用计算机技术, 设计算法, 从而能够对内容发行商的信息进行出巡, 从而结合水印的算法, 从而能够分析出产品是否是正版的。

(二) WCDRM模式的安全性详解

WCDRM模式能够结合水印技术, 又能够使用传统的密码技术, 实现了二者的统一, 从而能够提高版权的安全性, 而且, 该系统具有较高的权威性, 能够确保版权安全的情况下, 实现整个系统有条不紊的运行, 而且, 其安全性能够在不同的方面体现出来。

(1) 水印安全性。数字化的产品在WCDRM模式中, 通过对水印加载的方式, 从而能够辨别水印的真伪, 因为在水印加载的过程中实现了二次加载, 所以, 在检验水印真伪的时候可以通过二次检验, 提高版权的安全性, 在对作业的摘要等进行分析的时候, 可以设计版权的身份标识, 在水印加载的过程中能够分析数据, 从而使数据得到保护, 而且水印的相关数据也可以对购买者的身份进行核实, 能够将各类不同水印的算法结合在一起, 在使用可逆水印算法的时候, 在数据中都会结合水印的特征, 就能够对作者的身份进行核实, 也能够对出版机构进行分析, 而且能够防止伪造水印的侵袭, 防止水印被拷贝使用。

(2) 密码安全性。在WCDRM设计的过程中, 统一了算法, 运用计算机技术, 通过对程序的变成, 从而设计了严密的算法, 通过不同的密码算法形式, 而且能够结合函数的运算, 从而运用数字化签名的方式, 实现身份的认证, 在进行密码算法的设计时, 要根据一些信息的签名, 从而对加密的产品进行分析, 能够对一些敏感的信息进行核对, 从而确保敏感信息不被泄露, 而且, 在运用公钥密码的过程中, 没一个产品都有一个唯一的密码, 在进行通信的过程中, 当对方接收到密码的时候, 就会及时进行解密, 当密码的时效过后, 密码就作废了, 还要重新获取公钥的密码, 从而也为身份认证提供了好的方法。这种模式能够实现对数字签名的交换, 而且在每次交换的过程中都能够保证安全性, 在数字发送的一方首先进行函数的计算, 然后将函数值确定, 然后再运用私钥签名的方式, 从而能够与发送者的公钥签名对应起来, 从而能够解锁, 在这样的数据传输中, 数据不会丢失, 可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 而且, 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可靠性比较高, 这种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数字签名进行验证, 能够防止各类软件对数字签名的攻击, 从而能够对水印的协议进行确定。

(3) WCDRM模式的实用性。计算的复杂程度直接决定着模式的实用性, 直接影响着数字内容的传输。在这种模式中, 协议要通过多次的交互, 而且要通过不同的流程, 需要注册和加载, 也可以运用在线交易的方式, 通过水印的验证, 而且双方在数据传递的过程中, 不需要在密钥中心获取密钥, 可以通过随机获取的方式, 按照规定的时间输入密码即可。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水印密码数字版权技术进行分析, 通过对WCDRM模式以及水印安全性、密码安全性进行分析, 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数字版权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袁征, 温巧燕, 刁俊峰.基于水印和密码技术的数字版权保护模式[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2012 (05) :98-102.

[2]袁方, 黄林, 景旭.基于移动Agent技术的数字版权保护方案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11 (09) :2020-2022.

[3]李庆诚, 李瑷珲.网络出版中版权保护技术——文本数字水印的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14 (18) :163-165+211.

[4]王利.基于多重数字水印技术的版权保护管理系统[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05) :85-89.

[5]袁中兰, 夏光升, 温巧燕, 杨义先.数字作品著作权保护协议[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2005 (01) .

数字版权技术 篇9

1 数字水印的概念和分类

数字水印是信息隐藏中的重要技术之一。通常其定义可理解为:不被感知地在数字产品中嵌入信息的处理行为。数字水印技术和传统的密码学方法不同, 它是依据信息隐藏的思想将重要的可认证的信息嵌入到图像、视频、音频及文本文件等数字多媒体的内容中, 成为难于感知的部分, 但从表面上并不影响产品的可视性, 而一旦需要, 则可以从加了水印的产品中检测出预先嵌入的信息, 对产品的完整性以及版权进行认证和证明。

数字水印是嵌入在数字图像、音频以及视频等媒体中的信号, 可以鉴别产品的真伪或者归属者。数字水印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 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划分, 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最常见的分类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 按数字水印特性:可以划分为鲁棒数字水印和脆弱数字水印两类。

(2) 按数字水印所附载的媒体:可以划分为图像水印、音频水印、视频水印、文本水印等。

(3) 按数字水印检测过程:可以划分为明文水印和盲水印。

(4) 按数字水印的用途:可以划分为票据防伪水印、版权保护水印、篡改提示水印和隐蔽标识水印。

(5) 按数字水印隐藏的位置:可以划分为时 (空) 域数字水印、频域数字水印、时频域数字水印和时间/尺度域数字水印。

(6) 按水印的可见程度:可以划分为可见水印和不可见水印两种。

2 数字水印的广泛应用

数字水印技术未来的应用领域将会更加广阔, 该技术己经引起工业界的浓厚兴趣, 并日益成为国际上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主要有以下5个领域:

(1) 版权保护:这是数字水印的主要用途。在多媒体数字产品中加入代表版权信息的数字水印, 可以在该作品被盗版或出现版权纠纷时, 从中获取水印信号证实版权所有者, 检举和起诉盗版者, 从而保护所有者的权益。

(2) 内容认证:用来认证被保护作品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 其主要应用领域有医学图像、指纹数据库等。

(3) 广播监控:通过识别嵌入的水印信息, 记录广告作品是何时何地被广播的, 以用来保护广告商和广播商之间的利益。

(4) 交易跟踪:控制未授权的产品复制。

(5) 设备控制:应用水印技术的设备能够检测出待处理作品的水印信息, 并做出相应操作。

不同的应用对数字水印的要求不尽相同, 一般认为数字水印应具有如下特点:

(1) 可证明性:数字水印算法应该能把所有者的相关信息完整的嵌入进去, 水印能为产品的归属提供可靠地依据。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完整的提取出水印信息。水印可以用来判别对象是否受到保护, 并能够监视被保护数据的传播、真伪鉴别以及非法拷贝控制等。这实际上也是发展水印技术的基本功能。

(2) 不可感知性:数字水印的存在不应明显干扰被保护的数据, 不影响被保护数据的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应该在视觉和听觉或者其它感官上不被感知, 同时要求用统计方法也不能恢复水印。

(3) 鲁棒性:指经过常规信号处理操作后能够检测出所嵌水印的能力。以图像为例, 常规操作包括滤波、有损压缩、几何形变等等, 在经过这些操作后, 鲁棒的水印算法应仍能从水印图像中提取出嵌入的水印并证明水印的存在。

3 数字水印典型算法

在过去10多年的时间里, 出现了很多数字水印算法, 主要可以分为时/空间域方法和频域算法。

时/空间域方法算法简单, 实时性比较强。早期的空间域方法主要是修改图像的最低有效位 (LSB) , 也称“最不显著位”, 最简单的做法是通过修改最低的两个有效位来嵌入水印, 随后很多学者对该算法进行了改进, 最典型算法是对载体数据区分奇数和偶数行, 对奇数行和偶数行不同的最低位嵌入水印;基于直方图特性的算法, 这种算法是把直方图和数字水印的技术结合起来, 按照是否修改载体的直方图可以分为两种:修改载体图像直方图数字水印算法和保持原始直方图的数字水印算法;预测编码数字水印算法, 1994年Matsui提出了一种基于灰度图像预测编码的数字水印算法, 扫描所有的图像点用预测编码进行编码, 根据一张保密的对应编码表确定是否嵌入水印信息。时/空间域方法嵌入数据量可以很大, 但明显缺乏鲁棒性。

频域算法主要是使用了通信中的扩频技术, 在数字水印技术中, 把原始载体看成是通信信道, 将水印信息看成是通过信道的信号, 将水印信息嵌入到多个载体信息的频域系数中去, 破坏水印信息需要把很强的噪声信息加入到载体信息的所有频域当中去, 破坏水印的同时载体的质量也严重下降。因此, 频域的数字水印算法具有很强的鲁棒性和安全性。主要的算法有DCT变换域方法, L.I.Cox提出在图像的敏感区域嵌入水印, 把高斯伪随机序列作为水印嵌入到除DC系数以外的1000个DCT系数中, 同时也有算法提出可以把图像分成8*8的分块, 改变其中若干块的中间频率的系数。Swanson等提出利用空间掩蔽特性, 计算每个DCT系数允许改变的最大限度, 确保水印的透明性。Zeng等人提出了一个混合法, 既修改全局DCT变换的低频系数, 又在中间频率的系数中嵌入一个扩频信号。Barni等人把感知模型精确到一个图像小波系数, 从而最大程度的提高了水印的能量;Wavelet变换域方法:Houng-Jyh Wang等提出了在视觉重要的小波系数中嵌入水印的方法。算法按视觉重要性搜索系数, 依次嵌入水印。量化水印:Eggers和Girod提出利用抖动量化代替压缩算法中的量化, 结合JPEG压缩过程, 提出了一种私有的指纹水印算法。频域数字水印方法具有抗信号处理和抗攻击力较强的鲁棒性及隐蔽性。

4 数字水印技术及其在版权保护中的应用

数字水印方案一般包括三个步骤:水印的生成、水印的嵌入和水印的提出检测是否存在。图1展示了水印的嵌入过程。该系统的输入是水印信息、原始载体数据和一个可选的私钥/公钥。其中水印信息可以是任何形式的数据, 如随机序列或伪随机序列、二值图像、灰度图像或彩色图像等等。水印生成算法应保证水印的唯一性、有效性、不可逆性等属性。水印信息可由伪随机数发生器生成。密钥可用来加强安全性, 以避免未授权的恢复和修复水印。所有的实用系统必须使用一个密钥, 有的甚至使用几个密钥的组合。

图2是数字水印的提取过程, 通常使用数字水印或者原始数据、和待检测数据、密钥通过水印检测算法检测出水印信息, 再和嵌入的水印信息做比较从而确定版权及是否受到攻击。

信息资源数字化是图书馆服务跨入现代化和网络化的重要标志, 数字化建设首先是将图书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 并且分门别类归档到到服务器中, 随着现代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 大容量存储硬件的出现已经让数字化本身不存在问题。同时3G时代和即将到来的4G时代使得网络的带宽和速度已经大幅的提高, PC、智能手机、云终端等电子设备的普及给图书馆数字化提供了强有力地支持。1994年《公共图书馆宣言》提出图书馆是公众获取信息之门, 图书馆的宗旨是为用户服务, 同时又要保护作者的合法权益。由于版权的问题使数字化还存在着一定的障碍, 因为数字图书馆作为互联网上的一个信息系统, 其数字化的信息很容易被复制却很难发现和控制, 所以图书馆不能随意地将没有取得版权的文献自由数字化并提供给读者使用。这是目前阻止图书馆数字化进程的关键性因素。

缺少数字版权管理, 即便是最完美的数字化内容也是毫无商业价值的。2001年麻省理工学院在《技术评论》中称, 数字版权管理技术是今后信息技术领域重点开发技术。数字水印应用到网络数字多媒体的版权保护中, 需要设计一种实现简单、可靠性高的保护协议及系统。数字水印本身并不具备阻止数据被拷贝的功能。它作为版权保护系统的一部分, 提供着版权的验证或者拷贝预警的功能并结合系统的其他模块实现对版权多媒体消息的有效保护。

DRM系统技术是一项加强对图像、音频、视频数字化产品内容版权保护的技术, 其基本的工作原理一般是将图像、音频、视频等文件进行加密编码处理, 再建立一个证书授权服务中心来保护多媒体信息的版权和使用权限。在DRM系统中, 数字水印主要可以做为如下这几种应用:保护元数据, 在DRM系统中可以把数字水印和著作信息相关的数据元绑定, 来检测版权和费用支付;发现盗版之后取证和跟踪, 在数字产品的拷贝和发行中, 发行人可以把不同的ID或者身份信息作为不同的数字水印嵌入到合法拷贝中去。如果发现存在侵权行为就可以通过水印信息确认其来源;确认是否遭受篡改, 把脆弱数字水印嵌入到数字产品中去, 因为脆弱水印对信号的改动很敏感, 即便发生很小的变动, 数字水印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人们根据脆弱水印的状态就可以判断数据是否被篡改过;保护许可信息, 在DRM系统中一般只有用户获得合法的许可信息才能消费数字内容, 可以把把许可信息作为数字水印信息嵌入到产品中去, 从而提高许可信息的健壮性。

数字水印的理论与技术日渐完善, 其应用领域也不断拓展, 并已逐步成为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信息论、密码学、数字信号处理及数字版权保护等众多学科研究的切入点, 相信它一定能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过程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伴随着人们对版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 以及国家不断完善的版权保护法和数字水印技术的不断发展, 不远的将来, 数字产品的版权保护和合理使用将会得到有效保障, 侵权行为也会得到有效的遏制。

参考文献

[1]王阳.论图书馆的电子书服务及数字版权管理[J].新世纪图书馆, 2006 (1) :42-44.

[2]谢东, 张基温.基于数字水印技术的信息产品保护[J].情报杂志, 2005 (7) :91-95.

[3]张晓琳.网络环境下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版权问题分析[J].现代情报, 2007 (12) :99-101.

[4]王建.数字图书馆建设和运行中的知识产权问题及对策研究[J].理论与探索, 2010 (9) :32-36.

[5]王哲, 李莹.数字水印技术及其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10) :36-38.

数字版权技术 篇10

关键词:MP3,音频水印,版权保护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MP3格式的音频在网络中广为流传, 但对作者版权的侵害行为也越来越多。通过向MP3音频中添加水印信息这一技术, 来有效防范盗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MP3音频格式

MP3指的是MPEG-1 Audio Layer3编码标准, 是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 Audio Layer III的简称, 是ISO/IEC111172-3的编码标准。MP3格式开始于80年代中期 (1987) , 在德国Erlangen的Fraunhofer研究所开始的, 他的研究致力于降低数据编码率、提高声音质量的编码, 在一个德国大学教授Dieter Seizers的帮助下, 1989年, Fraunhofer在德国取得了MP3的专利权, 几年之后这项音频编码技术被提交到国际标准组织 (ISO) 整合进入了MPEG-1标准。MP3与应用于DAB和Video CD的Layer I和Layer II相比较, 它汲取了MUSICAM算法和ASPEC (自适应谱分析听觉熵编码) 算法各自的优点, 算法复杂度有所提高, 但它的压缩比也大大的得到了提升, 如采用64kbps声道的码率进行编码, 在保证高品质音质的条件下, 压缩比能达到12:1左右。如果用128kbps的码率计算, 一首长度为4分钟的歌曲仅有3.75MB大小 (128k×60×4/ (1024×8) =3.75MB) , 特别适合于互联网上的传输和存储。

在网络中, MP3 (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 Audio Layer III) 格式的音频以其音质佳、体积小等诸多优点已成为目前互联网上最流行的音频格式, 消费者可以十分便捷地从网上下载各种MP3格式的音乐作品, 但是大量非法使用或传播具有知识产权的音乐作品, 不仅给音乐创作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也严重阻碍了音乐产业的健康发展。为了保护音乐创作人的合法权益, 打击盗版已迫在眉急睫, 而最直接有效的版权保护办法就是数字水印技术, 因此对MP3格式的音频进行版权保护的水印研究工作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2 音频数字水印

音频数字水印技术 (Audio Watermarking) 就是指在不影响原始音频质量的前提下, 向音频数字信号中嵌入具有特定含义信息的过程。由于数据的冗余性, 可以在数据中嵌入另一些数据, 根据目的的不同可以嵌入不同的数字水印信息, 如版权标识符、数字、图像、一段音频、文字、作品序列号等。通过恰当的水印嵌入算法可以让水印信息和原始音频数据紧密地结合, 达到良好的听觉透明性, 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抵抗对版权保护进行的恶意攻击。

音频数字水印主要是利用了人类听觉系统特性 (HAS) 和声音的掩蔽效应, 向音频文件中加入水印信息, 水印信息的存在不会影响原始音频文件的使用价值, 也不会影响音频的听觉效果。这样做是可行的, 因为人类的听觉系统可以表示为一个带通滤波组, 人类的听觉系统对音频频率信号的感知范围是20Hz~20k Hz, 在此频率范围内的音频信号, 只要能量足够大, 就能被人的听觉系统捕获, 而处于其它频率的声音, 无论其能量多大都无法被人耳听见, 此外, 人耳对可以感知音频信号在不同频率处的敏感程度和噪声容忍度也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 我们不仅可以在人耳不可感知的频率中, 嵌入水印来达到良好的效果, 也可以在人耳不太敏感的频率范围嵌入水印来实现较好的不可听性。音频数字水印技术的另一重要理论基础是声音的掩蔽效应, 声音的掩蔽效应是指一个声音的存在会影响人耳对另一个声音的听觉能力, 特别是一个强音对一个弱音的掩蔽效应, 也就是说当强音出现时弱音基本不可被听见, 据此可以将水印信息作为一个弱音嵌入到一个强音中来达到良好的听觉透明性。

3 音频数字水印在MP3中的应用

传统的音频数字水印模型一般包括水印的预处理、音频预处理、水印嵌入、检测/提取等几个基本方面, 其系统的基本模型如图2-1所示, 其中密钥的使用可以在水印预处理、嵌入位置选择和调节控制等不同环节进行。

设为原始的音频载体, 为嵌入水印后的音频载体, 为原始水印信号, 为提取出来的水印信号, 和分别表示嵌入和提取时所用的密钥, 表示对原始音频载体的预处理操作, 表示对原始水印的预处理操作, 为水印嵌入算法, 则水印的嵌入过程可以表示为:

(1) 水印的检测/提取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在检测时需要提供原始音频或原始水印作为参考才能进行检测/提取出水印, 这类算法称为非盲检测算法;另一类是在检测时不需要原始音频与原始水印, 这类算法称为盲检测算法。为水印检测算法, 表示在传输过程中受到了干扰或破坏的音频载体信号, 则水印的非盲检测过程可表示为:

(2) 相应的盲检测过程可表示:

(3) 最后可以通过计算水印信息和提取出来的水印的相似度, 给设定一个恰当的阈值, 当超过这个给定阈值时, 则认为音频中嵌入有水印信息;反之, 则认为该音频中不含有水印信息。

音频数字水印技术一方面可以对音乐创作者进行知识产权和版权的保护。可以通过检测提取和分析水印来验证作品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最重要的是可以将水印作为鉴定或起诉侵权行为的有力证据;另一方面, 作为数字水印技术的一个分支, 音频数字水印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将对数字水印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同时音频数字水印技术还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应用技术, 它的发展还将带动相关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如数字图像处理、信号处理、密码学、检测理论、信息论、MP3编码理论、数字通信和网络技术等。

4 结束语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 MP3音频压缩标准的出现, 数字化的音乐作品通过网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泛流行, 但同时也带来了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安全和版权保护问题。数字水印技术不仅是信息安全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 同时也是解决数字化产品版权保护和完整性认证的有效途径之一, 目前该技术己成为了多媒体信息安全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此外, 音频数字水印技术还可用于情报传递、隐蔽通信等领域, 且有一定的军事应用价值。因此, 积极开展对音频数字水印技术研究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ISO/IEC 14496-3,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ding of Audio-Visual Object, Part-3:Audio, 1999-2001.

[2]孙圣和, 陆哲明, 牛夏牧.数字水印技术应用[M].科学出版社, 2004.

[3]陈明奇, 钮心忻, 杨义先.数字水印的研究进展和应用[J].通信学报, 200l, 22 (5) :71-79.

数字音乐如何走出版权困境 篇11

[关键词]数字音乐;版权监管;在线服务;人性化

[作者简介]魏超,丁振,北京印刷学院。

从唱片年代起,音乐产业就一直被版权问题所困扰。得益于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更多的人可以参与到音乐作品的创作与传播中来。同时,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进一步提高了音乐作品复制的便利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又给饱受盗版之苦的音乐产业带来了新的挑战。虽然就目前来看,全世界对版权的保护机制在不断完善,但音乐版权保护在新媒介环境中仍显得力不从心。本文将从数字音乐版权监管和在线音乐服务两个方面对数字音乐产业的发展和未来进行探析。

一、音乐产业坠入版权困境

在以光盘和磁带为代表的唱片年代中,音乐产业凭借一整套比较完善的制作、推广、发行模式,唱片公司在二十世纪的最后二三十年还是赚得盆满钵满。可是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极大地助长了音乐盗版现象,唱片公司销售量大幅下滑。在线音乐网站长期依靠风投输血,盈利模式单薄,盈利能力虚弱,盗版现象猖獗。可以说,在新媒介环境下,音乐的版权保护工作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可大致概括为以下几点:

1.复制成本大幅降低

早期音乐制品大都以黑胶唱片、磁带光盘等有形实体制品为主,受到音乐制品载体的物理性质的制约。盗版音乐制品的复制,需要一定的场地、技术和资金等的支持。因而,在这一时期,盗版活动的门槛相对较高。这就使得盗版活动虽然屡禁不止,但始终被控制在一个相对有限的范围之内。而数字音乐的出现,却完全改变了这种局面。数字音乐使得音乐内容可以摆脱物理载体的限制,点击鼠标就可以完成音乐的复制和传播,而且音乐品质早已不再会因为多次复制和传播而发生损耗。此外,数字音乐盗版活动的主体,从个别的盗版商变成了互联网数字音乐的分享者,也即普通受众。传播主体的多样性和复制及传播的便利性大大增加了版权保护的难度,这也成为数字音乐对传统唱片业带来致命打击的原因之一。

2.用户付费观念淡薄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MP3格式为代表的数字音乐伴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之中。受限于当时的网络带宽,在互联网上传播的音乐文件体积小、音质差,不仅不能对唱片公司的销售产生负面影响,反而因为歌曲在网络上的先期流行,免费为唱片公司做了广告宣传。所以,此时唱片公司对网上盗版的数字音乐持一种放任的态度。这在某种程度上纵容了免费盗版音乐在互联网上的传播,而传统的用户为音乐付费的观念也在这种环境下逐渐被消解于无形,受众开始变得不再愿意为音乐付费。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宽带布局的提速,数字音乐格式日趋丰富、品质大幅提升、分享更加方便、传播更加快捷而且更加广泛,唱片业猛然意识到数字音乐对传统唱片产业的巨大冲击,纷纷拿起法律武器抵制数字音乐的网络传播,力图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可惜亡羊补牢,为时晚矣,传统唱片业已经无法摆脱互联网的十面埋伏,只好一步步走向凋敝。

3.版权保护只堵不疏

媒介技术的进步始终是信息传播革命的驱动力量,数字音乐的出现从容地克服了以往实体音乐制品在复制和传播等方面的种种局限,开创了音乐产业的新时代。可是人们的版权观念还停留在传统实体音乐制品时代。麦克卢汉认为版权是印刷机的产物,只有当机器替代人手时版权才有意义。如果印刷机前所未有地大批量生产书籍,知识产权的保护固然必需;如果文本和数字化的信息同样前所未有地增长,知识产权的保护似乎就不太可能。这是因为在传统唱片出版业中,实体音乐制品的复制需要专业技术,需要生产线,这就意味着盗版活动的源头数量是有限的;而在数字媒介环境下,盗版活动的主体从有限的个体变成全体网民,数字音乐的复制和传播活动的成本几近于零,又无任何技术或资金门槛,互联网精神又驱使着广大网民乐此不疲地和网友免费分享自己的音乐,这种自下而上的分享行为用传统版权观念难于界定,也难以进行有效管理。因此,现有的版权监管法规对于音乐产业来说虽然十分必要,但却收效甚微。

总之,屡禁不止、变本加厉的盗版现象和数字音乐的强势冲击,以及过时的版权法规、版权观念及版权保护措施,导致中国音乐产业坠入版权困境,元气大损,难以提振。

二、数字音乐如何走出版权困境

数字音乐自身也有版权保护问题,盗版现象同样严重。在线音乐网站要想获得长久的发展,首先就要解决版权问题。但是,建立在传统实体唱片基础上的版权保护观念在数字时代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这主要是因为:第一,版权保护法律缺失、手段困乏、成本增加;第二,违背了互联网开放、共享的精神。现有数字音乐版权保护的困境使我们不得不寻求更好的方式来促进音乐产业的健康发展。笔者认为,在新媒介环境下,只有对传统版权观念进行借鉴和突破,才有可能实现有效监管。具体意见如下:

1.依靠减少监管对象来窄化版权监管范围

版权问题由技术进步而产生,也必将由技术进步来解决。苹果iTunes模式的成功就归功于建立了一个特殊的封闭环境,但是,笔者认为这只是传统版权观念在互联网上的延伸,并不具有普适性。解决数字媒介环境下音乐版权保护问题要以不违背互联网精神为前提,重新建立一种狭窄的版权监管范围。

传统的实体音乐制品的版权监管范围也比较狭窄,因为它是建立在普通人无法复制的基础之上的,监管的对象是数量相对较少的盗版工厂及生产线。降低数字音乐版权保护的成本,要先想办法降低监管对象的数量,这就是说,版权监管必须从监管所有网民向监管网络平台运营商及服务商转移。目前,各大网络服务提供商纷纷推出的云音乐服务就为这一转变提供了可能:当音乐都存储于云端,版权保护的监管对象就变成了互联网云服务提供商,网民们分享或传播的仅是歌名或者是播放列表。

nlc202309020044

云音乐服务商的成功,其必要条件一方面是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另一方面则是人性化的音乐服务。智能终端设备的普及使得音乐需求越来越呈现出碎片化趋势,碎片化时间恰恰是人们离开电脑、离开互联网的时段,加之移动互联网费用高、速度慢,使人们习惯于下载复制音乐到本地存储设备。但是,如果网络无处不在,同时,音乐服务又能够人性化地推送歌曲时,那么下载音乐就变得多此一举了。在我国,三网融合和4G时代都已拉开大幕,所以,围绕着数字音乐而产生的音乐平台运营商及其增值服务就成为解决版权问题的关键。

2.由依靠信息付酬转向依靠信息完成的任务付酬

电子媒介尤其是数字媒介使信息很容易从容器中分离出来,既然如此,我们在进行信息交换时,就不会再受出版物的物理属性束缚,也不再受出版物的经济后果束缚。数字音乐的迅猛发展离不开互联网的普及,但是比特和原子遵循着完全不同的法则。数字音乐在传播时,时空障碍完全消失,并可由无限人次播放。播放的次数越多,其传播价值越高。

网民一旦将音乐作品分享到网络上,理论上就等同于对全体网民免费共享。加之互联网使数字音乐的传播和复制成本几乎为零,所以消费者便不再愿意为音乐付费。传统信息内容以售卖出版物为主的信息补偿方式在数字化模式中显然不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所以巴洛提出了数字时代信息补偿方式的一种模式:为靠信息完成的任务付酬,而不是为信息付酬。也就是说,在互联网时代,音乐产业要从以音乐作品销售为主的模式转变到以提供音乐服务为主的模式中来,以免费的音乐作品为基础,依靠提供相关的增值服务作为其赢利点。

如果不对内容创作者的生产活动付酬的话,那将耗尽我们的内容资源,所以版权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利益分配的问题。既然音乐内容趋于免费,那么音乐服务就会成为对内容创作者进行物质补偿的利润来源。音乐服务将会成为网络音乐平台的主要收入来源。互联网虽然是一场免费的盛宴,但是免费仅限于机器或通过网友协作就可以完成的简单业务。专业化的信息内容和服务,由于自身的稀缺性,是永远都不会免费的。

完善互联网音乐服务平台的基础服务,让用户觉得下载和复制音乐到本地磁盘是一种负担,届时,那种自下而上的盗版活动就可以得到有效缓解,而增值服务的收入又可以部分转为内容创作者的酬劳,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3.通过减少信息超载提高小众音乐“信噪比”

新技术、新媒介的应用为音乐的制作、推广提供了新平台,极大地丰富了音乐资源,使一些独立音乐人和小众音乐能够被更多的人所熟知。现在国外主流在线音乐平台的曲库容量都在千万首级别,而国内一线音乐网站的曲库都在百万首以上,然而每个受众欣赏歌曲的时间和喜爱的歌曲却是有限的。如何能够让受众在有限的时间内听到好听的歌曲,就显得格外重要。

数字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面对海量的信息时,选择的负面效应就开始显现,信息超载的问题使许多人对于技术持怀疑态度。莱文森则对“信息超载”现象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认为:信息超载的问题是技术不足产生的,因为这个新的领域里支持我们认识能力的社会结构和技术结构,尚不足以承担信息处理的问题。实体音像店拥有足够的分类信息,所以顾客不会有选择的困惑,因此,数字音乐服务就是要增加导航功能,将合适的歌曲推荐给合适的受众。

百万级别、千万级别的曲库无疑是拖着巨大的音乐长尾,长尾的头部是家喻户晓的大热门歌曲,越是到尾部就越是不为人所知的冷门歌曲和小众歌曲。位于长尾模型尾部的利基市场的音乐作品因为普适性的问题不能迎合大部分受众的喜好而长期得不到关注,所以,音乐服务的首要目的就是将受众的注意力从长尾的头部逐渐向尾部转移。

音乐和其他艺术创作一样,没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作品的好坏相当大一部分取决于消费者个体的主观感受。小众领域的不同之处就是某个人的“噪音”却是另一个人的“信号”。在音乐长尾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存在着大量“信号”,无非就是在尾部夹杂着大量“噪音”罢了。音乐服务的核心就是提高尾部的“信噪比”,根据受众的喜好来推荐歌曲。

WEB2.0时代强调的开放、互动等特性,为社会化媒介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便利条件。除社交网络外,音乐服务也融入很多社会化元素,出现了一些新型的音乐服务。早期的互联网音乐平台主要提供流媒体在线试听和下载这两种服务,而融入社交元素的新型音乐服务则是借助关系和兴趣将受众聚合起来,通过分享和协作来发现和试听音乐。人们对事物的选择是有倾向性的,他们更愿意接受那些与之具有相同背景、兴趣等人的意见,所以小群体之间音乐推荐的准确率要高于网站编辑推荐。比如说国内的豆瓣音乐,以小组的形式将有着相同兴趣爱好的用户聚合起来,这使得原本分散的小众音乐爱好者得以有一个交流的空间。豆瓣音乐聚集了一帮小众的文艺青年,他们分享音乐、交流感受,使得以前无人问津的音乐类型开始被人们试听和下载。此外,他们还为歌曲加标签、作评价,这生成了网站的绝大部分内容,不仅提高了榜单的权威性和分类的准确性,更重要的是通过用户协同过滤这样一种机制网站能够更好地知道每一位用户的音乐喜好,为用户量身定做播放列表。

4.以提供“人性化”音乐服务调动用户付费欲望

数字音乐的基础服务应该以人性为主,而社会化推荐类音乐网站的盛行就是很好的例证。以用户关系为核心的音乐分享和推荐机制,代替以往的网站编辑推荐,用户肯定要比编辑更懂得用户,所以社会化推荐类音乐网站更讨用户的欢心。但是,社会化并不能完全代表音乐服务的人性化,音乐服务的人性化趋势应该回归到音乐需求的最初状态。一切媒介的进化趋势都是复制真实世界,其中一些媒介和真实世界达到了某种程度的和谐一致,即是早期的人类也和传播环境达到了某种程度的和谐一致。人类音乐需求的初始状态就是回归到前技术环境,那就是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想听什么就听什么的状态。

这就要求音乐服务首先在时间和空间上实现全覆盖。音乐需求受技术进步的刺激,呈现出碎片化趋势。网民在上班、放学的路上,工作、学习的间隙和睡觉前等都会有音乐需求,借助于移动互联网和智能便携设备就搭建的音乐云服务平台就可以随时随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其次,要求音乐服务在内容投递上越来越智能化,根据用户的音乐品味、心情、所属的环境等准确地推送用户喜欢的歌曲。通过云服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全覆盖和智能化的音乐推送服务努力做到让音乐成为受人类大脑支配的身体的一部分。

音乐内容的创作者、生产者和传播者的存在,归根结底都是依靠音乐受众的消费行为来维持的。如何最大限度地刺激音乐受众的消费欲望,便成为音乐服务商最关心的方面。音乐天然就具有娱乐属性,给音乐欣赏行为赋予更多的娱乐元素,将音乐欣赏从单纯的“听音乐”转换到“玩音乐”,不仅能够大幅度提高受众的卷入程度,更有利于刺激受众的消费欲望。

一言以蔽之,更加人性化和以人为本的音乐服务,不仅是解决数字音乐版权困境的有效方法之一,也可以是在线音乐服务平台的主要收入来源,必将推动整个数字音乐产业的健康发展。

[1]保罗·莱文森 著,何道宽 译.软利器[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2011.

[2]保罗·莱文森 著,何道宽 译.莱文森精粹[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克里斯·安德森 著,乔江涛 译.长尾理论[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数字出版的版权问题探讨 篇12

数字出版版权的概述

1.数字出版的概念

数字出版是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通过网络数字化技术从事出版的活动,包括对原创作品的编辑加工、传播、印刷复制、发行销售、阅读消费数字化等。数字化互联网出版物主要分为八类:学术文献数据库,网络期刊、图书,网络游戏出版物,网络文学读物,网络教育读物,网络音乐,网络音响出版物,网络动漫。与传统出版相比,数字化出版具有减速方便快捷、发行传播费用低、绿色环保的特点。

2.我国数字出版现状

近年来,我国数字出版行业高速发展,2011年数字出版产业总体收入1377.88亿元,2012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总体收入达到1935.49亿元,2013年更是超过2600亿。虽然我国数字出版行业发展较快,但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尚有一定差距,产业链各环节赢利模式尚不清晰,这主要源于行业缺乏相应标准、技术与内容错位、数字出版内容知识产权得不到保护。

3.数字出版的侵权形式

随着网络技术成本的降低,数字出版侵权手段日趋复杂,主要表现为:未经过授权,发表作者的相关文章,例如网络文学作品同时有几个未授权的网站转载;授权的作品得不到协议规定的薪酬,未经作者同意,向其他网站卖自己的作品;抄袭他人作品并通过网络发表到其他网络上;利用网站的漏洞,通过各种下载、阅读软件,下载、查阅需要付费作品。

数字出版版权受侵犯的原因

1.消费者的版权意识差

众所周知,正版的作品需要付一定的报酬才能阅读、观看,盗版作品只需要付很少的钱就可以阅读,有的网站为提高浏览量提供部分作品免费阅读的权限。众多消费者版权意识差,利用众多途径,获取免费阅读的机会,损毁数字网络出版商和作者的利益。

2.产品数字化加重了出版产业的盗版现象

首先,数字出版作者缺乏出版物保护的意识,导致自己的纸质作品被通过网络传播,例如谷2004年,谷歌公司(google)未经授权非法扫描570位中国作家的17922种作品上网的侵权事件。其次,作者的权益受到损害时,不去寻求有效的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一方面作者的维权意识不强,涉及自己的利益不大,不去维权,另一方面一个作品可能同时受几个网站的侵权,例如我们经常用到的百度文库、豆丁网、道客88等网站,消费者可以把自己的或别人的作品同时上传几家网站达到赚取积分的目的,即使通过法律途径从一家网站收回了自己的作品,但还有其他网站侵犯自己的作品,很难彻底的维护自己的出版物的合法权益。最后,一些网络期刊的刊物使用昵称写作,导致作品权益认证困难,难以行政监管。

3.立法不完备,行政监管不到位

2002年出台《互联网出版管理规定》,2007年出台《电子出版物出版管理规定》,2010年出版《手机媒体管理办法》《互联网文学出版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游戏审批管理细则》《电子书标准体系研究》等,从以上可以看出,我国出台数字出版版权规定比较滞后,立法不够完备。行政管理人员缺乏数字出版的重视,侵权证据难以查询,惩罚力度小,作者的维权难度高。

数字出版版权的对策

借鉴欧美电子出版产业版权保护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提出维护数字出版版权的策略。

1.完善数字出版的法律体系

对数字版权进行立法保护,立法及时,保护出版人的合法权益。确定合理的授权模式,明确授权范围,保护版权权力人的合法权益。明确自行授权、代理授权、集体许可模式、交叉许可、默认许可的授权模式的概念,确保没有模糊概念和歧义,并明确授权范围,保护作者其作品是否进行数字化利用和作品利益分配的公平性。

2.加强数字版权公益宣传

通过公益广告,向社会宣传数字版权,使人们了解维护数字版权的重要性,普及数字版权的法律法规,了解维护数字版权的途径和申诉部门。正面引导公民阅读正版电子作品,盗版、侵权的作品的特征,盗版侵犯的法律法规,并提供举报电话。

3.强化行政监管

(1)加强行政监管机构的监管力度

落实行政监管的职责,划分不同岗位的责任,将责任细化,消费者对其服务质量的满意度进行打分,分值与其绩效挂钩,同时加强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杜绝各部门相互推诿,版权申诉得不到及时解决的现象。

(2)加强数字出版网站注册用户的监管

要求数字出版网站完善用户的注册资料,注册用户要求实名制,监管部门及时检查注册用户信心的真实性和重要信息的完整性,发现问题对网站负责人问责。

(3)加大版权的登记力度

我国的版权登记不是强制性的,版权登记结构也不统一,而数字出版作品大都是社会公众,并不了解版权的登记。行政监管机构可以宣传数字出版的登记制度,使公众了解登记是有效保护出版者的权益的有效措施。

(4)建立第三人责任制度

明确数字出版网站管理的责任,如果数字网络出版商知道出版物收到网络用户用其提供的服务和设施从事侵权的行为而不中止服务,应承担相应的过错责任。

(5)加大侵权惩罚力度

上一篇:动脉硬化性脑梗死下一篇:企业效能监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