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2024-10-14

利率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精选8篇)

利率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篇1

论文大纲

浅谈经济危机背景下我国利率政策及效果

经济学074班王檬

一.利率政策基本理论

(一)利率对经济发展的主要作用

1.利率与物价的关系

2.利率与储蓄的关系

3.利率与投资的关系

(二)利率政策有效性分析

二. 金融危机中的中国利率政策及效果

(一)国际金融危机与国内宏观经济

1.国际金融危机概况

2.国内宏观经济概况

(二)金融危机中的中国利率政策及效果

1.金融危机中的中国货币政策

2.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下的利率政策

3.金融危机中利率政策的效果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利率政策及效果

(一)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分析

1.通货膨胀压力

2.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3.热钱的问题

4.国内外面临着通货膨胀压力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利率政策及效果

1.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货币政策

2.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利率政策

3.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利率政策效果及预测

四.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利率政策反思与政策建议

(一)中国利率政策及实施效果的总结与分析

1.利率与房价的关系分析

2利率与汇率

3.利率与通货膨胀.(二)中国利率政策发展趋势及政策建议

利率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篇2

当前, 世界各国频繁运用利率杠杆实施宏观调控, 利率政策已成为各国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求, 进而调控经济的主要手段, 利率政策在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萧条时期, 政府可以通过降低利息率, 扩大货币供应, 刺激经济发展。在膨胀时期, 政府可以通过提高利息率, 减少货币供应, 抑制经济的恶性发展。合理的利率, 对发挥社会信用和利率的经济杠杆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在2010年12月CPI较上年同期上涨4.6%, 虽然脱离了11月创下的28个月高位, 但仍是居高不下, 2011年2月9日央行再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以调节飙升的物价, 稳定经济。因此, 在此背景下研究本课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利率的分类及调整

本文讲的“利率”即“利息率”, 是相对数。利息率, 就其表现形式来说, 是指在一定时期之内利息额同借贷资本总额的比率, 是单位货币在单位时间内的利息水平, 表明利息的多少。

(一) 利率的分类。

利率按照确定方式不同, 分为官方利率、公定利率和市场利率。官方利率又称法定利率, 是指由政府金融管理部门或者中央银行确定的利率, 在不同国家, 该利率内容不完全相同。公定利率是指由金融机构或银行业协会按照协商办法确定的利率, 这种利率标准只适合于参加该协会的金融机构, 利率标准通常介于官定利率和市场利率之间。市场利率是指根据市场资金借贷关系紧张程度所确定的利率。

官方利率往往在利率体系中发挥主导性作用。基准利率是法定利率的一种, 在整个金融市场上和整个利率体系中处于关键地位, 起决定性作用, 是金融市场上具有普遍参照作用的利率, 其他利率水平或金融资产价格均可根据这一基准利率水平来确定。基准利率是利率市场化的重要前提之一, 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 融资者衡量融资成本, 投资者计算投资收益, 以及管理层对宏观经济的调控, 客观上都要求有一个普遍公认的基准利率水平作参考。可以说, 基准利率是利率市场化机制形成的核心。

本文所说的利率指的是官方利率里面的基准利率, 且是名义利率, 没有把通货膨胀率剔除掉。在我国, 以中国人民银行对国家专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规定的存贷款利率为基准利率;在西方, 一般是以中央银行的再贴现利率作为基准利率;英国是把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作为基准利率;美国的联邦基准利率是指美国的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 其最主要的是隔夜拆借利率。

(二) 我国的利率调整。

我国从2002年2月21日的1年期存贷款基准金利率调整如图1所示。 (图1) 存款基准金利率从2002年2月21日的1.98%上调到2007年12月21日的4.14%, 除了2006年4月28日调动幅度为0外, 共计8次以0.27%的增幅上调;相应的贷款基准金利率从2002年2月21日的5.31%上调到2007年12月21日的7.47%, 6次以0.27%的增幅上调, 3次以0.18%的增幅上调, 此时期内, 共计上调利率9次。存款基准金利率从2007年12月21日的4.14%到2008年12月23日的2.25%, 除了2008年9月16日的调息幅度为0和2008年11月27日下调幅度为1.08%外, 3次下调幅度为0.27%;相应的贷款基准金利率从2007年12月21日的7.47%到2008年12月23日的5.31%%, 除了2008年11月27日下调幅度为1.08%外, 4次下调幅度为0.27%, 此时期内, 共计下调利率5次。存款基准金利率从2008年12月23日的2.25%到2011年2月9日的3.00%, 共计3次上调, 上调幅度均为0.25%;相同的时间点上, 贷款基准金利率从5.31%共计3次上调到6.06%, 上调幅度也均为0.25%。

二、利率对经济的影响

无论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还是市场经济体制下, 无论是实行利率管制还是推行利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 利率水平应该保持在何种区间内, 是应该上升还是下降, 是影响宏观经济的重要因素。而考虑到利率与其他经济指标相关性的强弱以及指标的重要性与否, 本文选取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 利率与汇率。

利率水平对外汇汇率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某种货币的利率上升, 则持有该种货币的利息收益增加, 吸引投资者买入该种货币;反之, 如果利率下降, 持有该种货币的收益便会减少, 该种货币的吸引力也就减弱。因此, 可以说“利率升, 货币强;利率跌, 货币弱”, 进而容易出现套汇。当一个国家收缩信贷时, 利率会上升, 在国际市场上形成利率差

如今, 一些主要经济体为刺激本国经济复苏, 在低利率水平上实施刺激政策, 大量投放流动性, 因此大量套利资金可能会进一步流入我国国内, 人民币升值压力持续增大。比如, 美国在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 多次调低利率, 从2007年8月的5.25%, 调至现在的接近于0的水平, 已没有再向下调的空间。为刺激美国的经济增长, 美联储于2010年11月3日, 宣布实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 使得所有货币都因此而“被升值”, 美元持续贬值。日元升至30年高位;澳元对美元接近1∶1的平价水平, 也达到了开始浮动以来的历史最高水平。

在此背景下, 对于我国来说, 加息, 人民币会面临更大的升值压力。考虑到目前我国的情况, 人民币小幅升值, 虽然会对出口企业造成一定的压力, 但是也会给他们带来转型的机遇, 促使他们转变产业结构, 向高附加值的产业链转变。而且若通胀情况不是特别严重的话, 每次加息幅度不易过大。

(二) 利率与消费。

消费、投资、出口被认为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投资拉动, 而美国则是消费拉动。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实现利率的市场化, 政府需要通过调控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基准利率来实现对于经济的调控作用。利率可以看成是货币的价格。利率会影响消费, 原因是通过利率变化调节消费者一定时期的货币收入在消费支出和储蓄之间的分配比例。存款利率越高, 居民的储蓄倾向越大, 实现的购买愿望越小, 居民的消费支出就会减少;反之, 存款利率越低, 居民的储蓄倾向越小, 实现的购买愿望越大, 居民的消费支出就会增加。

我国目前居民消费对利率变化并不敏感。即使存款利率很低, 老百姓还是会把大部分的钱都存起来, 消费支出并没有增加多少。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首先, 中国贫富差距比较大, 富人只是少数, 绝大部分居民有效需求不足。降低利率虽可使极少数富人更加富有, 但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的作用下, 他们不会更多地增加消费, 从总体上限制了消费需求的上升。而大多数中低收入居民消费需求长期停留在以食物、服装等为主的生活必需品, 这些需求是刚性需求, 不会因为财富减少而减少, 或因财富增加而增加。因此, 降低利率难以使得中低收入居民的财富增长到足以购买奢侈品的地步, 总之, 居民消费对于利率变化反应迟缓。其次, 观念和制度影响利率对消费的敏感性。长期以来, 我国都以勤俭为美德或者为了自己的下一代着想, 所以居民习惯性地把收入都存起来。另外, 制度也会影响消费敏感性。经济转轨本身是一种制度变迁, 而制度变迁意味着未来的不确定, 从而使居民的预期具有一定的粘性。居民担心老无所养, 病无所依, 因为将来不确定性太大, 因此他们进行了相对较大的储蓄, 而不管利率高低。

(三) 利率与投资。

利率对投资规模的影响是作为投资的机会成本对社会总投资的影响, 在投资收益不变的条件下, 因利率上升而导致的投资成本增加, 必然使那些投资收益较低的投资者退出投资领域, 从而使投资需求减少。相反, 利率下跌则意味着投资成本下降, 从而刺激投资, 使社会总投资增加。这只是理论上的, 虽然说降低利率会使得借款者借钱的资金成本降低, 使得他们有更多的诱因借钱来投资, 但影响投资的还有其他一些因素, 比如市场预期。如果投资者预期未来的市场是衰退的, 即使央行不断地降低利率, 经济可能仍然走不出低迷。

以日本为例, 日本曾经一直降低利率, 几乎降到零利率, 而且这种情形长达十年之久, 但仍没有大幅度的刺激消费、投资或是带动经济成长。我国的投资规模较大, 主要是政府投资。

(四) 利率与通货膨胀率。

利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有相关性, 因为本文中所说的利率是名义利率, 而名义利率减去通胀率就是实际利率。若我国银行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名义利率为2.25%, 扣除20%的利息税, 存款人得到的名义存款利率只有1.8%。一般情况下以CPI涨幅代替通胀率, 若全国CPI涨幅为4%, 银行一年期存款的实际利率为:1.8%-4%=-2.2%, 这意味着, 如果将1, 000元存为银行一年期定期存款, 一年后, 贬值了22元, 一年后得到的本息扣税后实际为1, 018元, 而当时商品的售价为1, 000元的商品, 按CPI涨幅4%, 一年后的售价已上涨为1, 040元, 居民此时购买, 要多付22元。

通过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 通胀率上升, 对去银行存款的存款人不利。但是, 对去银行贷款的贷款人有利, 因为贷款人使用资金的实际成本降低了。

(五) 利率与失业率。

利率要通过一系列传导机制对就业施加影响, 因此其结果是不确定的, 降低利率是否有利于减少失业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来说, 如果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是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为主, 而且这个国家的失业类型主要是周期性失业, 则利率降低的收入效应会大于替代效应, 从而有利于增加就业。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为主, 所以情况与此相反。当前, 我国应当适度地调高利率, 从而保持相对低廉的劳动力价格, 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因此, 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 短短一年之内, 我国的存贷款基准金利率5次下调, 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就业的增长。

三、结论

总之, 利率水平是影响宏观经济的重要因素。合理的利率区间能够引导社会资金的合理流动, 促进社会资金的有效配置。在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经济周期波动处于低迷阶段时, 降低利率是刺激有效需求的重要手段之一。经济现象是比较复杂的, 因而在特定的经济运行阶段, 也不能仅单纯地依靠调整利率, 而必须采取其他货币政策工具或相应的财政政策等相配套措施。

参考文献

[1]赵玉珍, 王鹰.居民消费与利率关系的实证分析[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 2005.6.

利率下降对经济的影响 篇3

关键词:央行;降息;利率;金融改革

自2014年11月22日央行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4个百分点至5.6%;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了0.25个百分点至2.75%,而基准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存款利率的1.2倍。这项措施将有助于金融深化改革,将改善金融监管,利于更好的传导机制形成,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金融深化改革与监管紧密结合,更好地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有效地配置资源。中国的经济正面临下行压力,最新的生产价格指数创32个月新低,通货紧缩压力,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同比指标呈走低趋势。多次使用定向存款准备金率,并使用货币工具SLF和PSL增强流动性,但收效甚微。央行表示,利率调整聚焦基准利率在市场中的引导作用,这意味着降息并不是简单等于宽松的总量,而作为货币工具调控政策“切换”。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工具的并用,更加灵活,有针对性的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创建一个适度宽松的金融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这将会对经济的许多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降息对企业积极的影响

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情况仍然存在,利率是最直接的方式,可以直接降低融资成本。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加大存贷比指标的弹性,加快发展中小型民营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这十大举措,是提高资金的供给,但在接下来的三天,银行间市场资金面仍出现紧张的局面。在2014年10月,只有6627亿元的社会融资,环比减少4728亿元,同比减少2018亿元。然而,目前上市银行存贷比在今年第三季度末比约67%低于75%的上限,仍有较大的空间以满足信贷业务需求资金。融资少不一定是由于信贷供给不足,很可能是因为融资需求不足。利率市场化导致了上升的银行资金成本,再加上目前的经济下行周期导致坏账率上升,银行贷款需要更多的补偿,自然不愿意降低贷款利率。降低融资成本,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降低利率。通过降低利率,引导市场资金利率下降。由于银行的风险偏好,央行发行的货币资金不能很好地转移到实体,只能寄希望于降息,降低银行贷款成本,从而降低融资成本。贷款基准利率的下降大于存款利率,体现了有针对性地引导市场利率以及社会融资成本下降。具体来说,从贷款利率来看,基准利率仍然对金融产品的定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大幅度的下调基准贷款利率将直接降低债券及其他金融产品价格。降低存贷款利率,扩大存款基准利率的浮动范围,这有利于利率维持在一个适当的水平,合理地回报储户,扩大居民消费,促进国内需求。

二、利好房地产市场和证券市场

利率下降刺激经济增长,向资本市场注入活水,对股市无疑是一个利好。此外,央行降息的动作,也将减少外汇流入的意愿。对于房地产市场,对于房地产库存压力,央行降息有所惠及。一方面,购房者无疑将受益,因为这样的削减,相应的房贷利率也将下降,刺激居民买房。一定的刺激下,房地产市场将回升。在另一方面,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受调整,开发商普遍资金链紧张,现在贷款利率下降,融资成本将会降低,房企资金压力会缓解。

降息第二天,在广州和深圳出现抢购房地产项目,刷新了成交纪录。股市周一开盘后,上证综指上涨1.85%,成交3302亿人民币;深成指数上涨2.95%,成交2541亿人民币,这两个指数和成交量在近几年创出新高。①

资金巨大的市场需求使得逆回购利率国债周一大幅飙升:1天期的利率上升874%;2天期的利率上升1381%; 3天期的利率上涨1791%,债券创下了奇观。②

三、推进金融改革

目前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更加贴近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切换的阶段。有助于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让市场主体和资金供求决定價格,逐步加强价格型货币工具调控和建立传导机制。对今年货币政策的分析,目前对影子银行的加强监管已经奠定了市场基础。那么央行推出了新型的定向宽松和创新的政策工具,有利于保护市场最脆弱的群体和弱势行业。同时国务院最近一系列重大政策以及财政部相关规定,已经证明降低利率不仅改变企业融资市场的困境,而是“升级”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银行体系的整个金融体系的运行机制。该规定将引导市场预期,及时防止系统性风险的爆发,共同打造整个社会融资体系的市场化定价机制。对新金融十条分析可以推测,解决融资向制度性发展。通过降息、定向降准等“数量+价格”综合货币政策调控工具以及多种创新工具来形成市场利率。

本轮降息拉开金融深化改革序幕,将由此引发一系列的市场结构调整。进一步推动“消化不良”的银行体系信贷资产证券化,调整其资产负债表。与此同时债券市场的涌入、股市信贷资产,不仅为市场注入流动性,它会迅速提高直接融资的市场份额比例。

四、结语

在中国的货币体系的金融市场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的环境下,这次降息有深远的意义。数量型工具的货币政策切换到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并用的货币政策。这种灵活,有针对性的,有效的货币政策,将创造一个中性适宜的财政和货币环境。推动证券市场繁荣和帮助企业发展,有助于房地产市场的复苏。更重要的是它“升级”整个金融体系的运行机制,逐步形成市场化的定价机制。(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注解:

① 2014-11-28 《南方周末》

② 2014-11-28 《南方周末》

参考文献:

[1] 曼昆著:《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北京大学出版2012年第6版。

[2] 范从来著:《开放经济货币政策研究》,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3] 林毅夫:“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经济学(季刊)》第2卷第4期。

[4] 朱启贵、唐珺著:《货币银行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利率市场化对农信社的影响及对策 篇4

一、利率市场化对农村信用社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必然,也是适应经济金融全球化的需要,它将为我国农村信用社

拓展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创造条件。

(一)利率市场化给农村信用社带来的机遇

1、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农信社实现资本利润最大化。利率市场化后,农信社在利率方面具有自主权,可以根据经营需要来确定利率水平,清除利率倒挂现象,保持合理的存贷利差,从而有助于改善经营状况,有效发挥利率优化资金配置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功能,实现资本利润的最大化。同时,利率市场化后,农信社的经营手段更加灵活,有利于农信社稳定和发展优质客户,优化信贷投向,并通过自身的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长增收,为自身业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

2、利率市场化将推动农村信用社自身管理升级和产品创新。利率竞争的实质是现代金融机构管理和技术的竞争,只有在管理和技术上领先于竞争对手,才能使自己所报出的价格(利率)具有竞争优势。利率市场化后,企业和个人由于对期限、利率、风险程度、流动性等需求不同,将对存贷款产品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农村信用社必须遵循市场规则,重新审视原有的组织结构、管理模式和经营策略,树立科学的经营观念与风险意识,培养员工的市场意识和市场运作能力,尽快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不断进行金融创新,推出各种适应和满足客户需求的金融工具和产品。

3、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完善农村信用社自我约束机制。利率市场化后,农村信用社要根据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在进行成本核算的基础上,灵活调整利率水平,利率自主决定空间加大。这有助于信用社加大资金来源制约资金运用的力度,建立以头寸控制、成本控制、风险控制、期限匹配为核心的资金约束机制,有利于培养信用社的成本——效益观念。

(二)利率市场化对农村信用社可能带来的冲击。

1、利率风险问题。利率风险是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利率的变化和资产负债期限不匹配而给金融机构带来的净利息收益损失的可能性。可以说,利率价格对存贷单一的农信社收益与成本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而受利益驱动,农信社通过利率市场化实现当期利润最大化成为现实,特别是在目前农信社利率定价存在着垄断性与随意性的情况下,利率定价普遍走高。但利率市场化是一柄“双刃剑”,虽然高利差会在短期内增加农信社收益,却也会对农信社长远发展产生负效应,特别是过度放款,资产负债不匹配、优质客户流失等都潜在着较大风险。

2、信贷风险激励问题。利率价格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信贷风险而制定的,风险高利率价高也高,风险低利率价格也低,但在短期利益驱动下,会造成信贷逆向选择,形成风险激励一方面农信社为了获取较高的信贷资金利息回报,会不顾项目本身的风险,通过选择高收益高风险的项目,来增强其盈利能力;另一方面而偏好风险的借款人会把贷款用于高风险项目来支付更多的利息,从而成为农信社客户。

3、市场竞争问题。利率市场化后,金融机构相互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同业竞争手段将由依赖金融服务转向依赖以价格为主的竞争,这使金融市场竞争因直接影响资金配置和财务收益而更日趋激烈。这种竞争的结果,势必缩小金融机构存贷款利差,降低其盈利能力。金融机构为争夺存款市场份额,必将争相抬高存款利率,造成其成本的增加,同时,为稳住优质客户,通过贷款实行差别浮动利率会使贷款平均利率水平有所下降。这对实力不强的农村信用社来讲是个挑战。

4、道德风险问题。在道德约束软弱的情况下,信贷管理人员利用掌握的贷款浮动权任意上浮或下浮贷款利率,将浮动利率变成“人情利率”。因“人情利率”不是按着包括风险在内的实际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决定的,而与实际资金价格存在差距,所以人情利率存在着道德风险。

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策略。

利率市场化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得好,受其惠;利用得不好,受其损。面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农信社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切实转换经营管理机制,构建起适应市场需要的利率管理体系,提高驾驭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竞争的能力。

(一)建立利率市场化管理体系。这是做好利率市场化管理的基础。一是建立严密的管理体制。把利率市场化与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相结合,在完善县级联社统一法人管理的基础上,由县级联社统一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管理,通过设立专门的利率风险管理部门、制定严密的风险管理规程和监控约束机制,加强对市场各种信息的收集,搞好对市场利率变化分析预测和利率风险评估,合理确定利率水平。二是建立有效的信息评价决策机制。一方面要加强对宏观经济的研究,多渠道收集

分析经济运行和货币政策信息,提高对利率走向预测的前瞻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要摸清内部的利率水平和结构,以及各相关因素对利率决定的影响能力,提高决策水平,从而真正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灵活的利率定价决策机制。三是建立综合的测算体系。按照收益覆盖风险和成本的原则,综合考虑客户的信用风险、综合收益、筹资成本和运营成本分摊,搞好综合测算。

(二)建立市场利率风险防控机制。有效防范利率市场化风险是推进农信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利率市场化必然造成利率的频繁变动,利率风险加大,对农信社有效防范和规避市场化利率风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科学合理确定利率水平。特别是当前要防止利率一浮到顶,利率水平过高的情况,要实行有差别浮动利率,对优质客户实行优惠利率,防止逆向选择,培育优质客户。二是加强对利率的监管。为避免金融机构过度竞争,要充分发挥人民银行对利率的管理职能,建立和强化同业公会作用,对存、贷款分别实行上下限管理,对构成市场利率的各因素实行定量分析,确定统一的风险系数,使贷款利率定价有章可循,借款人也可以“对号入座”,防范道德风险。三是建立金融保险制度。实现存款保险,保障存款人利益,增强储户存款信心;把信贷利率定价与发放同代理农业保险工作结合起来,通过推行农业财产保险制度有效规避风险。

(三)加快经营管理方式转变。建立适应利率市场化要求的经营管理模式。一是精细业务管理。把利率市场化风险管理纳入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之中,防止为追求短期效益而陷入高负债、高风险经营;根据市场变化,灵活把握进退,正确判断利率走势,合理利用金融资源。二是改善业务结构。进一步降低负债成本,优化资金配置,特别要防止“一刀切”高浮利率带来逆向选择和风险激励,切实提高资产质量,搞好成本核算,增强抗御利率市场化风险能力。三是加快金融创新。在不断挖掘市场盈利机会的同时鼓励利率风险规避型金融产品创新,扩大市场投融资渠道,切实改变存、贷单一的业务经营状况,发展中间业务、表外业务和金融衍生产品等非利差收入业务,调整利润结构,努力实现业务经营多元化,分散和转移因利率价格变化而带来的风险。

(四)加强利率市场化软硬件建设。搞好利率市场化必须加强软硬件建设。一是培育管理人才。利率市场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和,对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从目前看,农信社缺乏相应的管理人才,要加快通过招聘、进修、选拔等方式培养人才,使之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提高利率定价水平。二是增强科技含量。在加快农信社业务电子化、网络化建设的同时,建立起科学的利率定价信息收集、风险计量和监测系统,提高利率的科学定价水平。三是健全金融法制。加快农村合作金融的立法工作。法律的保障是利率市场化不可缺少的条件,没有健全的法律体系,就难以公正、公平地界定和调整市场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要尽快以法律形式明确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管理体制、扶持政策等,为农村合作金融应对利率市场化提供法律保障。

利率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篇5

2.1利率市场化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作用

利率市场化在银行业的影响作用原理。在存款利率方面,我国商业银行的上限一直受金融监管的制约和影响,存款利率的上限标准一旦放开,市场存款利率就会随之上升,进一步压缩银行的利差,进而缩小银行的利润空间。我国目前利率市场化的最后一步就是贷款利率没有放开下限,但从目前来看贷款利率基本接近市场化。对于银行来说,利差的收入是主要的收入来源,在商业银行营业收入中,利差收入所占比例高达70%-80%,在商业银行中,这些现象极为普遍。在我国,由中国人民银行规定银行存贷款的基准利息差。对于银行来说,通过管制利率的保护机制能够帮助其获得较高的利润。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会进一步激化商业银行之间的差异化、个性化竞争,进而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这一点毫无疑问是银行最核心的利益所在。

如何处理外汇占款是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产生的重要影响。截止3月,我国的外汇占款3.94万亿美元。其规模是全球国际储备第一,中国人民银行迫切需要解决外汇占款问题,截至到201月为止,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中显示,负债方“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规模高达25.8万亿元,在银行体系中,这部分存款准备金与总体规模相当。这部分资金的利率水平,通过计算可知为1.62%,与银行吸收存款的利率相比,这一利率水平比较低,与银行体系中贷款的加权平均利率8%相比,这一利率水平也是偏低,其这么大的损失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中国人民银行应该如何补偿商业银行的确是个值得商榷的大问题。在,中国人民银行开始推行以存款准备金为主、央行票据为辅的外汇占款的对冲模式,主要是为了减轻央行的成本负担。我国的商业银行也就成为了外汇占款成本主要的承担者,中国实行利率市场化以后,如何处理规模高达25.8万亿元存款准备金,这个问题对于我国的商业银行而言,维持利率管制的确是一种有效的弥补方法,因为在准备金体系中被冻结的资金不能寻求市场化的收益。

2.2利率市场化对中国保险业的影响作用在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对保险业造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寿险方面,这是因为中国的寿险公司面临的利差损比较严重。利差损风险是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和保险经营的稳健性的主要问题所在,如果利差损问题得不到合理处理,其损失是巨大的,尤其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利率的波动严重影响寿险业的发展。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在我国目前情况下,利率市场化基本不会产生严重的利差损。中国进行利率市场化已经持续了10多年。目前,我国的寿险主流产品基本实现了利率的市场化。从短期产品来看,目前基本上是根据损失率进行定价,对于短期产品来说,其定价基本实现了市场化。对于分红类产品来说,其设计的基本原则是收益和风险都由客户来承担,这一点也符合市场化的操作模式。也就是说,利率市场化不会导致寿险业产生巨大的利差损,也就是寿险行业受利率市场化的影响比较小。从保险职能的角度来说,保险业主要是发展传统的保障类产品,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保障范围,而对于我国来说,保障型产品发展比较滞后,这一事实对于保险业来说不可回避。利率市场化严重冲击着保险业保障型产品业务,对于保险客户来说,预定利率为2.5%的传统寿险产品难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在这种情况下,严重制约了保障型保险产品业务的发展。如果推行利率市场化,那么就会提高存款利率,对于投保人来说,这一险种可能被很多人放弃,因高额的利差,使得投保人远离传统的保险产品。如果将预设利率上限设定为2.50/,在利率市场化的基础上,与中国保险业所提倡的保障回归相悖。所以,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保险业要发展传统保险业务,必须放开预设利率,否则无法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利率市场化会对保险业的发展前景造成严重的冲击。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最后一步放开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上限,虽然目前没有完全放开,但是,最近几年,已经出现了大量的理财产品,并且这些理财产品已经具备了完全的利率市场化特征,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冲击着保险业。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如果资金的收益率无法有效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使得保险业务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利率波动对我国寿险公司的冲击是明显的和直接的,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现有的寿险产品通常包括了保单抵押贷款、退保条款等很多嵌入性的条款,最初设计这些条款的过程中,主要是给客户提供便利,过去我国的利率环境比较稳定,保险公司忽略了对费率的考察。不过,一旦利率完全市场化,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嵌入性条款对保险公司造成的冲击程度将会是很严重的。根据中国人寿报显示,对于已经实行利率市场化的理财产品的冲击,退保客户上升的比例十分明显。如何提升投资收益率,是我国保险业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面临的压力与挑战。

2.3利率市场化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影响。我国的资本市场同样受利率市场化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股票价格方面,随着利率的不断上升,就会拉低股票未来收益的现值,也就是说随着利率的上升股票价格会下降。另外,随着利率的上升,企业的融资成本也会相应的提高,进一步降低利润率。基于这两方面的作用导致利率与股票价格成反比。目前,在中国,实际利率水平发生剧烈的波动,其原因主要是我国的物价水平波动幅度比较大,当实际利率为负值时,通常情况下会处在严重通胀时期,所以很好的验证了通胀无牛市的现象。因此,我国实行利率市场化后,在资本市场上,随着存款利率的不断上升,必然会进一步拉低股票的价格。

3推行利率市场化中的建议

宏观金融的审慎监管是确保利率市场化有效的前提条件。为了保证利率市场化顺利地进行,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举措,尽可能地将风险最小化,以确保整个金融体系可以稳健运行。我国的金融监管当局应当在利率市场化实施过程中避免金融监管变成金融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金融监管中出现权力寻租,进一步确保金融监管的合理性、公开性、透明性。在实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制定全局性规划和实施细则,从根本上杜绝一切隐患,同时在实施中要进行不断的修正,对利率市场化的进度进行及时的调整。同时制定配套的汇率自由化、资本开放等改革措施,避免损害实体经济。本着先放开外币利率,再放开本币利率;先放开民间利率,再放开中小银行利率,进而大银行利率;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再放开信贷市场利率的顺序进行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一定要在吸收西方国家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金融改革的优势。

利率调控金融的研究经济论文 篇6

一、我国利率调控体系面临的问题

一个完备高效的利率调控体系是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保证宏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前提基础。人民银行作为金融宏观调控主体,以利率市场化改革为主要内容,积极、审慎推进我国利率调控体系建设。经过近发展,我国利率调控体系已日趋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完善再贴现利率、建立再贷款浮息制、优化准备金存款利率结构和理顺邮政存款利率,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货币政策工具。二是放开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和国债回购及现券买卖利率,实现货币市场利率市场化,增加货币市场交易品种,扩大市场交易主体,增强货币市场深度与广度。三是改革债券发行制度,实现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的市场化发行。四是不断提高存款利率市场化程度。[1]但从目前利率调控体系运行的情况来看,还存在着以下不足和制度性障碍影响了利率调控的效果。

1.市场基准利率功能不能充分发挥

基准利率是央行利率调控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利率,必须具有三个基础特征:它是货币市场的一种利率、央行对该利率有较强的控制力、与其它市场利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目前,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基准利率有英国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Libor)和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在我国,尽管同业拆借利率在就基本上实现了市场化,但作为市场基准利率却有名无实。

(1)利率体系存在分化现象导致市场基准利率难以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目前,我国金融体系的一个基本事实是以商业银行为主导,全社会90%的金融资产聚集在商业银行,利率调控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的影响度,而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弱化了我国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对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的关联度,使得现阶段央行还不得不以货币供应量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将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主要锁定在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而不是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

(2)人民币升值压力导致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作为基准利率功能异化。近年来,受我国汇率制度、贸易政策以及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影响,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与资金项目持续双顺差,外汇储备不断攀升,高额外汇储备以及经济宏观层面的看好,导致人民币较强的升值预期,屯驻海外的国际游资蓄势待发套利投机。央行有意维持货币市场的低利率打击国际投机资本对人民币的冲击,我国货币市场利率与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一直保持3%左右的利差以增加国际游资的投机成本。但另一方面也使得货币市场利率作为基准利率的功能异化,浮息债券发行、利率互换和利率期货等衍生产品定价缺乏参照标准。另外,如果长期把货币市场利率作为反投机的工具,将会延长目前“双轨制”货币政策:即一方面有目的的保持货币市场低利率以维护人民币稳定,另一方面通过行政手段提高银行贷款利率以抑制经济过热,这将会减缓一体化市场利率调控体系建立的进程。[2]

(3)国债品种缺乏,影响央行对货币市场利率的控制力。近几年,我国外汇储备持续攀升,央行为减少货币过度投放,不断卖出手中国债,随着国债存量的日益减少,不得不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回笼外汇占款导致的基础货币投放。度,我国外汇储备余额同比增加2090亿美元,全年共发行125期央行票据,发行总量27882亿元,净回笼基础货币13848亿元。外汇占款导致基础货币净投放2872亿元人民币,成为我国基础货币投向的主渠道。虽然,通过央行票据回笼外汇占款,具有发行程序简单,操作迅速灵活等多种优点,但从长远看,如果现有外汇管理政策和国债品种不改变,必然导致央行票据“滚雪球”式发行,而且央行票据作为央行的一种负债,发行成本高,势必增加央行公开市场操作难度。另外,央行票据在本质上相当于商业银行在央行的`超额储备,资金不能进入实体经济领域。因此,央行票据作为长期的货币操作工具难以为继,影响央行对货币市场利率的影响力。

2.国债基准收益率曲线的缺乏阻碍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纵深推进

由于有国家信用作担保,国债收益被普遍认为是无风险收益。所以,如果说货币的基础利率是各种远期浮动金融产品的定价基础,那么一个准确、可信的国债收益率曲线则为固定利率产品如短期融资券、企业债券、银行贷款利率的定价提供一个参照系。由于过去国债发行实行的是规模控制,趋向于中长期国债,导致目前国债品种期限单一、规模小、流动性不足。而且,国债交易市场尚处于分割状态,分别在银行间国债市场和交易所市场交易,由于两市场的参与主体及资金面不同,国债收益率在两市场表现各异,国债收益率本身尚未统一。市场上所谓基准收益率曲线,大多是采取内推与外延的方式形成,缺乏准确性,难以作为金融产品定价的参考标准。

3.商业银行成熟度低降低了利率调控的效果

鉴于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的主导地位,利率调控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商业银行的成熟度。近几年,央行在利率管制方面逐步放宽,主要目的就是赋于商业银行更大的贷款定价权和自由进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权限,并在增强竞争力的同时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促进就业方面有所建树。但从目前效果看并不理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仍未得到较好解决,央行政策目标难以实现。此外,商业银行的风险定价能力差还给央行利率调控带来挑战:一方面,为了维护金融稳定,通过规定存贷款利率上下限,为商业银行维持足够的利差,防止各银行间在存贷款市场的恶性竞争而限入经营困境。另一方面,利差的保证,客观上降低了商业银行提高风险定价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积极性,有悖于改革的初衷。

4.微观市场主体对利率变化不敏感,利率调控意图难以实现

(1)不恰当的考核标准,使得地方政府投资行为扭曲。我国地方政府主导地方经济发展的模式以及GDP至上的考核标准,导致政企之间利益相关度非常高,政府为企业非法担保甚至向商业银行软硬兼施促成贷款现象屡有发生,正因为政府与企业更多地在乎资金的可得性,而对财务成本考虑较少,使得利率调节难以有效影响政府的投资行为。近几年,许多省级政府及经济发达城市与银行陆续签订的各种贷款合作协议可见一斑。

(2)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和财务软约束导致利率财务杠杆作用失效。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缺陷,导致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和实质上的内部人控制,企业经营者与所有者目标分化,道德风险严重。国有企业既垄断了国有资源,又享受税收返还和税后利润全部自留等财政支持政策,一方面使其财务约束软化,利率变动对国有企业经营决策影响非常有限。另一方面成为各企业公平竞争的体制性障碍,资源优化配置目标难以实现。

(3)居民对未来支出预期增加,降低利率难以影响储蓄意愿。受社保、

教育和医疗制度的缺陷制约及居民对未来支出增加和收入不确定性预期,利率变动对居民储蓄行为的影响非常有限。19以来,央行为了配合国家扩大内需战略,连续八次降息,想把居民储蓄“赶出”银行体系,但效果甚微。-20,居民人民币储蓄年均以14.5%速度增长,高于GDP平均增速5.6个百分点。[3]另外,储蓄持续高增长加剧了目前我国货币市场流动性泛滥程度,加重了公开市场操作压力。

二、完善我国利率调控体系的对策建议

我国利率调控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影响利率调控效果的因素非常复杂,因此,利率调控体系建设仍应按照审慎、有序的原则稳步推进。

1.缓解人民币升值预期,促使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向基准利率功能回归

一是要扩大汇率的浮动区间。目前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在±3‰区间浮动,范围过于狭窄,不能有效地抑制人民币单向升值预期,下一步改革就是要逐步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增加外汇投机的风险,还要允许人民币适当升值,降低人民币升值预期。这样,减少了央行干预外汇市场的频度,也减少了外汇占款投放,逐步实现基准利率功能的回归。二是采取切实的措施,实现“藏汇于国”向“藏汇于民”的转变。改“强制结售汇”为“意愿结售汇”,改“宽进严出”为“严进宽出”的外汇管理政策,通过扩大汇率浮动区间,让人民币适当升值后,允许鼓励企业和居民多元化“走出去”投资。三是逐步减少对出口的单边激励,实现外贸的战略调整,在充分考虑企业的承受能力的基础上,逐步降低外贸企业出口退税的比率以及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在促进外贸结构升级的同时,给内贸企业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并着眼于扩大内需战略,减少对外需的过度依赖,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2.稳步推行国债余额管理,丰富公开市场操作工具,完善国债收益率曲线

国债发行余额管理只把国债存量作为国债发行的年末控制指标,对当年实际国债发行规模不再限制,年内发行并到期的短期国债将不影响期末余额,财政部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调整国债发行的品种、规模和期限结构,实行国债的滚动发行,界时,当前市场上较为短缺的一年期以下的短期国债发行将大大增加。[4]国债规模的扩大、期限品种的丰富和流动性的提高,减轻了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压力,提高了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内生性和连续性。除此之外,要统一国债交易市场,目前的着眼点在于让证券公司进入银行间市场,让银行回到交易所市场,整合两市场的债券品种,使银行间市场与交易所市场的债券都能相互挂牌。并利用中央结算公司的统一托管体系,使投资者能用一个债券账户同时在两市场间进行实时交易结算,从而实现国债交易市场的合并。

3.激励与约束并举,促进商业银行尽快成熟

(1)发展存贷款可替换产品,提高商业银行定价能力。可以通过发展存贷款替代产品逐步促进商业银行提高其风险定价能力。例如,在存款方面,可以考虑允许商业银行试发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额度可以从小到大渐进。在贷款方面,要大力发展短期融资券、商业票据、企业债券和资产证券化产品等替代产品。通过不断发展存贷款新的替代产品,让商业银行在实践中逐步成熟。替代产品发展也为存贷款利率实现完全市场化奠定了基础。

(2)进一步开放银行业准入限制,增加市场竞争。允许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大力发展社区银行,推进城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增加现有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压力,促使其提高经营管理能力。

(3)加快政策性银行改革步伐,为商业银行营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政策性银行业务与商业银行业务交叉,不公平竞争导致矛盾逐渐公开化。因此,应加快政策性银行向开发性银行转型,充分发挥政策性资金带动作用,不断地在没有市场的地方建设市场,待市场成熟后应主动退出,使其真正承担开发性银行作用。对已经发生的业务应重新分类,商业性业务与政策性业务应分账、分类管理,为商业银行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为商业银行扩大业务领域腾出空间。

4.调整国有资本布局和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净化微观主体环境

一是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在保证国有资本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的基础上,实现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与关键领域集中。二是继续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建立科学合理产权结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激励约束机制。三是依法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实行向国家分红的财务约束机制,建立国有资本和国有资产重大损失责任追究制度。四是放宽市场准入,加大垄断行业改革力度。

5.改革政府考核模式,促使其向公共服务职能转变

GDP至上的考核标准一方面导致政府积极主导经济发展和强制干预商业银行贷款行为,致使国家宏观政策难以贯彻,另一方面,导致政府精力与注意力分散,公共服务职能缺位。应改变GDP至上的考核标准,在增加就业、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改善投资环境、提高社会保障、增加教育医疗投入等方面增加权重,引导政府回归其公共服务职能。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建设[N].上海证券报,-02-01.

[2] 巴曙松。双轨货币政策需要更广阔的视野[DB/OL].中银网博士专家中心。219.238.77.180/web/Foru_DoSa/dr/template/disparticle.asp﹖id=102593-06-06.

利率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篇7

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改革的目标之一, 从1996年6月1日人民银行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开始,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 特别是货币市场利率放开的进度比较快, 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所长李扬指出,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 就是要建立一个以货币市场利率为基准, 市场供求发挥基础性作用, 中央银行通过各种市场化的政策工具调控货币市场利率, 并通过它来对利率水平和结构施以有效影响的体系。

事实上, 我国的金融发展政策是一种金融控制政策, 由于资金配置存在定向的倾向, 所以利率市场化后金融控制政策既定格局下各个利益主体行为的可能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经济基本面的影响因素的冲击是讨论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基本出发点。自1996年扩大内需的政策以来, 我国经济始终面临着高储蓄和消费不足的局面。因此, 利率市场化要面对的实质性问题是:市场化的利率及其变化是否会引起居民、企业财务约束以导致消费、投资的不足和银行系统财务稳健性的下降 (王晋斌、于春海2007) 。

二、利率变化对经济中的储蓄, 消费和投资的影响

(一) 利率变化对储蓄的影响

李焰 (1999) 认为, 自1978年以来利率对储蓄率的影响因素是不确定的。王国松 (2001) 和许江东 (2002) 认为, 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增长率与名义存款利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李扬 (2002) 指出, 我国居民储蓄水平对利率的变化反映不够灵敏, 甚至可能没有灵敏度。本文运用1985-2007年23年的数据, 对实际利率、名义利率和储蓄进行计量分析, 探讨利率变化对居民储蓄水平的影响效应。Y1代表储蓄, X1代表实际利率, X2代表名义利率。统计学上, 经对一组样本数据进行对数变换后通常呈现出正态分布的特征, 因而, 本文对Y1、X1、X2取自然对数, 便于建立储蓄对利率变化的反应模型。数据分析采用计量软件Eviews5.0。

回归结果显示, 在显著水平为0.01时参数无法通过统计检验, 并且R軗2=0.4626相关系数并不大, 说明储蓄和实际利率、名义利率之间的相关程度并不十分显著。为了更直接说明利率市场化中利率的变动对储蓄的影响, 对LnY1、LnX1、LnX2先后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 经回归分析知道储蓄与实际利率有明显的反向变动关系, 二者的相关系数比同一时期的名义利率与储蓄相关系数要强, 因此将名义利率剔除, 集中研究实际利率和储蓄之间的关系。得到回归方程:

其中, R軗2=0.49, F=21.86, t0=20.14, t1=-4.68从结果中可以得出, 尽管相关系数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但是X1的t值与方程的F值已经通过检验, 并且不存在自相关和多重共线性, 因此我们可以知道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实施, 实际利率与居民储蓄时间的关系由不显著或者相关性很小, 慢慢转化为负的相关性, 居民储蓄的利率弹性正在逐渐提高。

(二) 利率变化对消费的影响

李扬 (2002) 指出, 20世纪90年代利率和居民消费之间的相关度是80年代的两倍多, 说明我国利率指标对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效应在逐渐增加, 并且增加效应相当明显。王晋斌、于春海 (2007) 通过引入虚拟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指出一年期存款实际利率与居民消费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决定消费的基本因素。

表1显示名义利率、实际利率均与消费之间呈明显的负相关系, 说明利率指标已经与消费密切联系在一起, 利率作为宏观经济的一项指标, 已经开始在整个经济主体中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对实际利率与消费进行回归, Y2代表消费, 得到如下回归方程:

其中, R軗2=0.55, F=27.93, t0=47.04, t1=-5.29经过检验得出在显著水平0.01下, 统计量X1通过了参数检验。实际利率每变动一单位, 居民消费就会反向变动0.8个单位, 说明从1996年开始实施利率市场化后, 我国居民消费增长已经在逐渐受到利率水平的影响, 实际利率与消费之间相关性也明显增强。

(三) 利率变化对投资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提高了实际利率水平, 也提高了投资的成本, 对投资会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利率市场化也使得资金的获得为直接, 没有太多的所有制“歧视”和规模“歧视”, 这样原来“被人为分割的市场”能够整合在一起, 资金使用效率相对要提高, 因此利率对投资的影响是双向的。

在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过程中, 国内投资总额上升的国家占比约80%, 这说明利率市场化有助于其国内投资总额的增长, 这是利率市场化后所产生的增加投资数量方面的影响。在投资质量方面, 目前较有影响的是有盖尔博和弗莱做出的实证研究, 其中弗莱用亚洲11国的数据资料做过一个检验, 结果证实了提高实际存款利率可起到提高资本产出水平的作用。

2004年10月29日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限 (城乡信用社除外) 和存款利率下限, 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顺利实现了“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阶段性目标。本文分析了2004-2008年各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数据, 结果表明随着利率的市场化,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不断增加的趋势, 并以此带动经济增长。对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国家来说, 即使利率提高短期内有可能造成投资水平下降, 但从中长期来看, 提高利率可达到增加投资水平, 增进投资效率的目的。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 资本是最为稀缺的资源, 如果为了保护短期的低效率投资而惧怕利率市场化之后的利率水平提高, 将无法尽快提高其资源利用率, 摆脱低效增长的发展陷阱, 从长期来看损失会更大。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 进一步扩大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为了满足银行风险管理的需要, 确保一些中小企业在得不到担保抵押的情况下也得到贷款, 改革的方向是逐步放宽利率浮动区间, 主要是扩大向上浮动的范围, 使银行有更大的利率自主权。同时鼓励大企业去发行公司债, 促进公司债市场更大的发展, 公司债市场利率的浮动范围可由市场选择决定。

第二, 存款利率应该允许向下浮动。有的金融机构运行较差, 资本侵蚀严重, 流动性不足, 倾向用更高的利率吸收存款。因此, 在资本充足率监管得到严格执行之前以及及时校正措施 (PCA) 有效建立之前, 存款利率上浮是需要谨慎的。

第三, 在减少利率市场化冲击的条件下, 探究可能对经济有一定影响力的基准利率的形成。先中长期贷款后短期贷款这一利率市场化路径可视为逆向的利率期限结构的形成路径, 在长期利率市场化的基础上, 反过来形成短期利率, 然后与现有的货币市场利率相互融合校正, 形成影响我国经济主体流动性需求的基准利率。

参考文献

[1]、江春, 刘春华.发展中国家的利率市场化:理论、经验及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 2007 (10) .

[2]、王晋斌, 于春海.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可能路径[J].金融研究, 2007 (12) .

[3]、王颖, 李浩勇.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理性思考[J].经济问题, 2006 (6) .

[4]、戴国强, 梁福涛.中国金融市场基准利率选择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 2006 (4) .

[5]、李扬, 殷剑锋.中国的利率体系:现状及其改革[J].中国金融, 2005 (6) .

[6]、万光华等.流动性约束、不确定性与中国居民消费[J].经济研究, 2001 (11) .

浅析利率浮动对建筑行业的影响 篇8

关键词:利率建筑业融资影响

1 我国建筑企业融资现状

建筑行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行业,商业银行不仅强有力地支持着建筑产业的生产开发,同时也为建筑行业的终极购买者提供贷款。尤其是在最近几年建筑业的发展越来越狂热的情况下,银行资金更是支撑建筑企业的重要力量。下面将对我国建筑企业的融资渠道进行分析,并说明了融资对建筑企业的重要性。

1.1 建筑企业融资的渠道分析

1.1.1 直接融资 直接融资是指不通过金融中介机构,而由融入资金的单位与融出资金单位通过直接协议后进行筹资,能最大可能地吸收社会游资,直接投资于企业生产经营之中。主要方式有股票融资、债券融资和民间借贷。

股票融资是通过发行股票来筹集资金,利用这种形式所筹集的资金属于主权资金,它是企业永久性资金的来源。债券是指债务人为筹集资金而依法发行的、承诺在规定日期按规定利率支付利息,并按期偿还本金的一种债权债务证书。民间借贷是指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公民与其它组织之间借贷。门槛低、手续简便、贷款额度大、还款方式灵活,但其高额的利息使企业承受着较大的风险。

1.1.2 间接融资 间接融资是通过金融机构充当信用媒介,实现资金在盈余部门向短缺部门之间流动的融资方式,主要包括银行借款、融资租赁。银行借款。这是现在我国建筑施工企业最常用的融资方式,它利用银行贷款来融通资金,其融资时间短、成本低,但企业一般很难从银行获得长期巨额借款,使企业的筹资数量受到限制。融资租赁是融资与融物相结合使承租公司在获得设备使用权的同时,实际上也取得了经营所必须的长期资金。

1.2 建筑企业融资的重要性

1.2.1 有利于增强建筑施工企业市场竞争力 施工企业一旦具有了比较强的融资能力,包括资源整合和资本运作的能力等,熟悉国内外资本市场,熟悉各种现代金融工具,就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从源头上争取项目的能力。建筑行业资金投入量大、产值高、市场化程度高、涉及领域广等特点,决定了其对资金需求量大的特点。建筑施工企业承接到某个项目之后,往往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带资进行施工建设的现象已经较为普遍,甚至有的业主将施工企业带资进行建设作为选择承包商的条件之一并写入合同中。此时,施工企业的资金实力和融资能力就成为了企业能否承揽到工程的重要制约因素。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北京城建集团,该集团凭借其融资10亿的强大实力,而中得奥运会国家体育场、五棵松文体中心、奥运村及国家体育馆四个工程,在奥运场馆的招投标过程中独领风骚。

1.2.2 有利于完善企业总承包能力 随着建筑技术的提高和项目管理的日益完善,要想提高在国际工程中的占有份额,就必须进一步提高和完善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总承包能力,要求其根据业主的需要对建设工程项目进行通盘考虑和一体化管理,为其提供更为广泛的服务。

1.3 我国企业融资现状 由于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利润率长期低于社会平均利润率,其创造的价值有很大一部分转移到国民经济的其他部门,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没有形成积累或自我积累较少。按照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建设工程价款结算暂行办法》,施工企业依赖工程预付款即可完成工程项目的实施。但由于垫资施工或拖欠工程款的现象还很严重,使得仅依靠预付款完成项目的实施难以实现。面对在工程建设中,资金占用量大、占用时间长、周转速度慢的特点,企业没有充足的自有资金,且负债率居高不下,大多还是依赖银行贷款这一间接融资方式来应对,而具备直接融资能力的企业寥寥无几。

2 利率浮动对建筑企业融资的影响

2.1 利率机制分析 为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和投资合理增长,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7年5月1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相应上调0.09个百分点。此次的调整是自2004年10月29日起的第六次利率调整。利率是一个国家调整国民经济的重要政策杠杆,尤其是基准利率更是中央银行最基本的货币政策工具。利率是金融市场资金供求价格的“晴雨表”。作为货币政策工具,利率的变化可调节微观经济主体的利益,从而改变资金需求量和需求结构,进而重新分配资金的存量,最后达到调节资源配置的目的。一般来说,一个经济体系市场越发达,金融资产越丰富,微观经济主体的独立权益越受到保护,利率发挥作用的余地也就越大。利率机制的基本功能是传递经济信息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利率机制的信息传递功能是指: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利率能够把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及利率的变动趋势,传递给国家的宏观管理机构和微观经济单位。利率机制对社会经济活动的调节体现为对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的调节。

2.2 利率对建筑企业融资的影响

2.2.1 利率升高对建筑企业的影响 利率升高会加重建筑企业的财务负担。建筑企业是资金密集型企业,在平时的项目建设中,贷款数额巨大,而项目经费在前期又有着严格的预算。利率的升高无疑大大加剧了建筑企业财务负担,甚至会影响建筑企业项目的正常建设。而项目如果不能顺利建设,则在后期的公司收入上存在危机,进而引发资金流的危机,严重情况下,可能导致公司破产。一旦公司财务陷入危机,则公司的信用将会大打折扣,在继续融资的基础上就存在困难,公司将陷入经营恶性循环。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公司财务管理得当,利率升高并不会对公司造成经济上的危险,反而能够给公司提供巨大的机会。利率升高不单单会影响到建筑企业,对相关的整个建筑业的产业链都有影响,可能给公司带来产业合并和收购廉价物料的机会。

2.2.2 利率下降对建筑企业的影响 利率下降,会促进消费,对建筑业的消费也会加大,引起购买热潮,会给建筑业带来更多商业机会。而且利率下降,融资环境适度放松,直接降低了建筑企业的融资成本,降低企业经济压力,有利于建筑企业新增融资,扩大经营项目规模。但是我们也要认清形势,不可盲目扩大产业规模,而应该严格做好项目规划,以免在利率浮动时,形成资金链的断裂。

3 建筑企业应对利率浮动的建议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利率上调如果得当,虽然会给企业形成一定的压力,但是也正是企业检视自己财务资金状况的一个机会;利率下降会给企业形成机会,但是也要注意适当扩张。总之,建筑企业应该提高自己的财务资金管理能力,建立财务预警机制,防患于未然。政府行业监管部门也应针对我国信用环境不好、政策法规不健全、税收政策不合理等问题,抓紧工程建设、融资环境建设,形成有利于国民经济与建筑行业健康发展的产业法规政策体系。

参考文献:

[1]王辉.我国企业提高国际融资能力的对策.特区经济.2007年第1期.

[2]戴国华.拓宽融资渠道——国有大型施工企业集团融资的关键.财务与会计.2007年第9期.

[3]黄海涌,邵军义,康莹.我国建筑施工企业融资能力研究.建筑经济.2008年第12期.

[4]李小芳.利率调整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分析.科技广场.2007.6期.

上一篇:农民社会养老保险下一篇:全国乡镇卫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