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共8篇)
农民社会养老保险 篇1
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业务经办规程解读
1、《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业务经办规程(试行)》制定的目的是什么?
答:为贯彻落实《关于贯彻鲁人社发„2013‟35号文件做好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的通知》(青人社字„2014‟10号)精神,确保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顺利实施,规范和统一我市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操作流程,制定本规程。
2、《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业务经办规程(试行)》的制定依据是什么?
答:根据《山东省土地征收管理办法》(山东省人民政府令第226号)、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关于转发鲁政办发„2012‟62号文件进一步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通知》(青人社字„2012‟189号)和《关于贯彻鲁人社发„2013‟35号文件做好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的通知》(青人社字„2014‟10号)等有关规定,制定本规程。
3、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方案应当在何时拟定?
答:在国土资源部门拟定土地征收补偿安置方案的同时,当地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按规定指导村(居)民委员会,研究拟定被征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方案。
4、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方案的确定流程是怎样的? 答:(1)调查摸底。村(居)民委员会根据国土资源部门 正式确认的《土地征收勘测调查清单》等土地征收勘测调查结果,对征地涉及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个人基本信息、征地情况、参加养老保险情况等进行调查摸底,组织被征地农民填写《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个人信息登记表》。
(2)拟定方案。村(居)民委员会根据征收土地补偿安置方案、土地征收补偿安置协议和调查摸底情况等,提出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对象名单,拟定《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方案(表)》,并组织召开村(居)民代表会议或村(居)民大会进行讨论,确定纳入本次征地养老保障的对象和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障资金分配意见等。对符合参保条件但未参保的,村(居)应通知其办理有关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登记手续。
(3)公示报批。《保险方案》经村(居)民代表会议或村(居)民大会讨论通过后,由村(居)民委员会在本村(居)进行公示,公示期不少于5个工作日。公示无异议的,在《保险方案》上加盖村(居)民委员会公章,并由不少于3名村民代表签字后,连同公示证明材料、征收土地补偿安置方案、土地征收补偿安置协议、《个人信息登记表》等材料一并上报镇政府(街道办)。
《保险方案》应在土地征收补偿安置协议正式签订的同时,按上述要求完成拟定、公示和上报工作。
(4)审核批准。镇政府(街道办)对村(居)民委员会提报的《保险方案》等进行审核。对审核发现方案不规范、不符合政策或未履行规定程序的,应要求村(居)民委员会按规定2 对方案进行调整、修改或履行相关程序;对经审核无误的,由镇政府(街道办)在《保险方案》上签署批准意见,并加盖公章,《保险方案》、征收土地补偿安置方案、土地征收补偿安置协议等材料报区(市)社保经办机构。
(5)审核确认。区市社保经办机构对《保险方案》和《个人信息登记表》的相关信息进行复核,并与公安部门户籍信息库、居民养老保险和职工养老保险信息库进行比对,经审核无误的盖章确认。审核发现个人参保信息与实际不符等问题的,退回村(居)修正后上报;对《保险方案》涉及的养老保障资金数额与财政拨付资金不符或资金分配违反政策的,退回村(居)核实、调整并重新履行公示报批程序后上报。
5、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方案应当在多长时间内落实? 答:土地被依法批准征收后,区(市)社保经办机构根据收到的土地征收批复文件及其他批复信息,在60个工作日内组织完成《保险方案》落实工作。
6、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资金可以在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建立预存款个人账户的保障对象有哪些?
答:(1)已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并仍在缴费期的保障对象;
(2)保障对象中未满16周岁人员及16周岁以上的在校学生。
7、养老保障资金分配至个人账户的工作流程是怎样的? 答:区(市)社保经办机构根据审核确认的《保险方案》 和《个人信息登记表》的内容,分别为保障对象建立个人账户:
(1)对已参加职工养老保险并仍在缴费期、申请将养老保障资金记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预存款个人账户的保障对象,个人需填写《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资金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预存款个人账户申请表》,分别由村(居)协办人员、镇(街道)劳动保障中心审核并盖章后,社保经办机构为其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预存款个人账户,养老保障资金按规定计入。
对保障对象中未满16周岁人员及16周岁以上的在校学生,由其监护人填写《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资金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预存款个人账户申请表》,社保经办机构也为其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预存款个人账户,养老保障资金按规定计入。
(2)对符合条件申请将养老保障资金计入居民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其他保障对象,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为其建立居民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并将养老保障资金计入居民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已建立居民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计入原个人账户)。居民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要单独设立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的“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栏目。
8、对被征地农民的个人缴费和集体补助是如何规定的? 答:对参加居民养老保险的被征地农民,自愿缴纳一定数量养老保险费的,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标准和方法参照居民养老保险政策规定执行。个人缴费和集体补助,须在养老保障资4 金记入个人账户之前缴纳,否则视为自动放弃缴费。个人缴费和集体补助到账后,记入其居民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按照居民养老保险的相关规定进行管理。
9、计入居民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资金如何管理?
答:资金到账后,对记入居民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资金,其中80%计入个人缴费栏目,20%计入政府补贴栏目。区(市)经办机构打印《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资金计入居民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汇总表》,养老保障资金需从财政专户拨付的,其中一联交区(市)财政部门。计入居民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资金自次月起开始计息,并按照有关政策规定进行管理,因新征土地缴纳的养老保险费不参与居民养老保险缴费年数计算。
10、计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预存款个人账户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资金如何管理?
答:对保障对象中选择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和未满16周岁人员及16周岁以上的在校学生,养老保障资金到账户后,一次性计入参保人员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预存款个人账户。区(市)经办机构打印《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资金计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预存款个人账户汇总表》,养老保障资金需从财政专户拨付的,其中一联交区(市)财政部门。计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预存款个人账户的资金自次月起参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进行计息。被征地农民在我市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并缴费的,预存款个人账 户资金用于按月抵缴其应缴费金额中的个人账户部分。被征地农民个人实际缴纳的保险费到账后,从其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预存款个人账户划转当月的个人账户部分金额进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预存款个人账户余额不足以抵缴一个月的个人账户缴费部分时,预存款个人账户予以封存,待参保人员符合退休或个人账户转移、一次性支付等条件时,预存款个人账户余额部分一次性转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并按有关规定办理待遇计发或保险关系转移衔接。
11、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资金一次性支付的情形有哪些? 答:属于本次征地保障对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可将养老保障资金按照《保险方案》对应的养老保障资金数额,一次性支付本人或指定受益人、法定继承人:
1、已享受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
2、已纳入养老保险方案,方案实施前死亡、保险关系转移及其他情况的。
12、保障对象在申请一次性支付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资金时,应提供哪些证明材料?
答:申请人或其指定受益人、法定继承人携带身份证和户口簿原件及复印件,到村(居)民委员会办理资金申领手续,并对应一次性支付的情形,分别提供以下证明材料:(1)已享受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提供职工保险经办机构出具的已享受待遇的证明原件。(2)死亡的,提供民政部门出具的火化证明或公安部门出具的死亡证明原件和复印件;保险关系转移的,提供《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信息表》原件和复印件;6 其他相关证明材料。
13、养老保障资金一次性支付的流程是怎样的? 答:(1)个人申请。申请人或其指定受益人、法定继承人携带身份证和户口簿原件及复印件,到村(居)民委员会办理资金申领手续,填写《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资金一次性支付申请表》,并
(2)村(居)上报。村(居)协办员对相关材料进行审核,审核无误的,在《一次性支付申请表》上签章,上报街道(镇)保障中心。
(3)街道(镇)初审录入。街道(镇)保障中心对上报的申请人资格和提报材料进行初审,并将申请表的相关内容录入信息系统,在《一次性支付申请表》上签章后,上报区(市)经办机构。
(4)区(市)审核支付。区(市)经办机构对申请人资格和提报材料进行复审,并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数据、公安户籍信息数据等进行比对,确认无误的,在《一次性支付申请表》上签章确认,并留存一份。区(市)经办机构打印《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资金一次性支付汇总表》,养老保障资金需从财政专户拨付的,其中一联交区(市)财政部门。每月20日前,区(市)经办机构委托银行发放一次性支付的资金。
14、养老保障资金计入居民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人员的养老金如何计发?
答:《保险方案》落实时已享受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的被征地 农民,其养老保障资金计入个人账户后,由区(市)经办机构根据本次征地增加的个人账户资金额,按养老保障资金到账月份对应的被征地农民周岁年龄的支付系数(执行现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系数,70岁以上的执行70岁的支付系数),计算确定本次征地增加的个人账户养老金标准,打印《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金核定表》。增加的个人账户养老金从养老保障资金到账的次月开始享受,与居民养老保险待遇合并领取。
《保险方案》落实时被征地农民未享受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的,在其达到待遇领取年龄时,按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申报审核工作流程,办理待遇领取手续。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金与居民养老保险待遇合并领取。
15、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如何拨付和管理?
答:土地征收报批之前,所在区(市)财政部门或单独选址项目用地单位,应依据相关规定将应负担的社会养老保障资金一次性足额划入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社保专户。区(市)社保经办机构根据《保险方案》和《计入居民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汇总表》、《计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预存款个人账户汇总表》、《一次性支付汇总表》,计算出养老保障补贴资金应划入居民养老保险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财政专户的具体金额,财务部门据此将资金划转至居民养老保险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收入户。
养老保障资金需从财政专户拨付的,区(市)社保经办机8 构根据《保险方案》和《计入居民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汇总表》、《计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预存款个人账户汇总表》、《一次性支付汇总表》,计算出养老保障补贴资金应划入居民养老保险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财政专户的具体金额,财务部门据此报至所在区(市)财政部门申请将资金划转至居民养老保险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收入户。
16、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业务档案如何管理?
答:各级经办机构应按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国家档案局制定的《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规定》以及我市《城乡居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业务档案整理办法》等管理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
农民社会养老保险 篇2
当前的我国各地区发展的水平仍然不平衡,社会保障制度虽然已经有所普及,但对于偏远的农村来说,家庭养老保障还是主要的养老保障形式。为促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全面发展,应当对农民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深化改革,在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具体实行中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加深农民对养老保险的接受程度,并进一步对一些地区进行普及推广工作,提升我国农民参与养老保险的投保层次,以完善的政策支持农民社会养老保险的推进。
一、农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困境
(一)筹资困难,保障水平较低
就目前来看,我国农村的经济水平还比较落后,农民自身持有的可支配现金比例较小,大部分都被用于维持家庭开支,甚至在有些极为贫困的山区农村,农民的日常生活开销都难以依靠可支配现金维持。在这样的农民收入基础下,农民养老保险的筹资困难性显而易见,而且对于养老保险缴纳层次过低的农民来说,结合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的相关影响,即使缴纳了养老保险也极有可能不能满足日后的养老保障需要,农民的养老保险并不能真正达到养老的效果[1]。
(二)政策落后,缺少硬性支持
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经历了各种各样的改革和深化,已经拥有了一套相对成熟的体系,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相对农民来说较高,各方面筹资来源都较为丰富,但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却很难使用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体制,传统的城乡分割福利制度至今占据主导,农民能够得到的福利实际上并不多,国家也未曾着重对农村的养老保险进行财政支持,对于经济发展平均的地区来说,农村养老保险能够顺利推广实行,而对于偏远农村来说,享受不到财政政策的支持就只能依靠农民利用手中可支配现金自行缴纳,农民养老保险也失掉了福利性质,缺乏政策的硬性支持,也是当今农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困境之一[2]。
(三)消息闭锁,农民观念落后
农村的信息网络还没有普及,农民对于社会养老保险的了解程度较低,甚至有农民根本不知道农民社会养老保险这样的福利制度。有些贫困山区信息更加闭锁,对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模式思想根深蒂固,缺乏现代化的社会福利保障意识,对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嗤之以鼻,难以接受。农民消息闭锁,社会和经济福利观念的落后,导致了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较难进行。
二、农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出路
(一)提升农民投保层次
当前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因此应当采用低层次的农民社会养老保险投保层次对偏远及贫困山区开放实行,对经济条件尚可的先进村镇进行较高层次的社会养老保险参保层次,不仅能够根据我国地区发展不均的实际情况满足各个地区不同收入层次的农民的社会保障需要,而且能够提高农民参与农民社会养老保险的积极性,保证各个地区的农民都能享受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这项福利制度[3]。另外,还需要强化农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金管理与运作效果,达到农民养老金增值和保值的长远目标,将不同层次的筹资进行不同层次的管理,以期完成最大程度的增值与保值。
(二)全面完善相关政策
国家财政支持是完善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关键,由于农村的经济普遍较为落后,因此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和缓解农民经济生活负担将是政策制定的主要依据。不仅如此,还应当实行分地区的政策制定,将家庭养老模式与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结合起来,进行短期过渡,对于经济条件更差的农村可以采用更加具有执行力的相关政策对农民社会养老保险进行强有力的支持,使农民不论贫富都能够享受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的福利待遇。
(三)强化农民投保意识
农民所处地理位置普遍较为偏远,社会福利保障意识不强,对农民养老保险制度了解不深刻,因此政府需要将宣传任务分派给各个乡镇村委会,对农民进行农村保障体系和社会养老福利待遇方面的宣传,对比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和家庭养老保障模式的优缺点,让农民对社会养老保险福利方式产生认同感,强化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意识,消除农民对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疑心,促进农民积极踊跃进行投保[4]。
结论
有效的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能够很大程度上解决当前我国农村老人的养老保障问题,但在健全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同时,也需要利用强力而高效的宣传解放农民群众的思想,让农民对社会养老保险产生信任感,深化农民投保意识,解决当前我国存在的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困境,进而为农村老人提供更为优质的养老保障,实现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戴卫东.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述评[J].中国农村观察,2007(01).
[2]杨翠迎.中国农村养老保障何去何从?——对农村养老保障现状与问题的思考[J].商业研究,2005(08).
[3]何文炯,金皓,尹海鹏.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进与退[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3).
农民工养老社会保险制度评介 篇3
【关键词】 农民工养老保险社会保障
一、引言
农民工,是指在本地乡镇企业或者进入城镇务工的农业户口人员,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我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民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农民工包括两部分人,一部分是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劳动力,一部分是外出进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离土又离乡的农村劳动力。狭义的农民工主要是指后一部分人。据有关部门调查,我国狭义农民工的数量为1.2亿人左右,广义农民工的数量大约为2亿人。2004年以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重要主体的农民工问题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问题,尤其是农民工养老社会保险制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养老保险也称为年金制度,是国家依法强制实施、专门面向劳动者并通过向企业、个人征收养老保险费形成养老基金,用以解决劳动者退休后的社会保障问题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养老保险是整个社会保险体系的核心,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构建,也从其社会保险项目的制度化为起点。2006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劳动保障部关于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等一系列重要文件,都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原则要求,特别是对制定农民工的社会养老办法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总的指导思想是“低费率、广覆盖、可转移,并能够与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很多地方政府根据中央的政策精神和当地的情况,制定了地方性法规,规定农民工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具体政策措施。
不少学者对此作了调研,从不同的角度,把全国各地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概括为不同的制度模式。本文主要对有代表性的三类制度进行评介:一是执行现行城镇社会保险制度,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实行同等缴费、享受同等待遇。例如,广东省深圳市。二是在现行城镇社会保险制度框架内根据农民工的情况适当降低门槛。例如,浙江省杭州市。三是实行单独的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例如,上海市。
二、三种典型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
1、城保制度
城保制度是指将农民工纳入统一的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以深圳市为例。深圳市由于外来人口比重较大,所以也是较早探索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城市。早在2000年就将农民工纳入城镇养老保险体系。2002年7月出台了新条例的《若干实施规定》。新条例及其实施规定对非本市户籍员工的基本养老保险的主要政策有:以员工的月工资总额为缴费基数(缴费基数的变动幅度在本市上年度城镇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300%之间),员工缴5%,企业缴8%,员工个人账户为缴费工资的11%,其余部分(2%)计入共同基金。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累计缴费满15年,且在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的前5年在本市连续缴费的员工在本市按月享受养老保险待遇。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但缴费年限不足的非本市户籍员工,以及退休前调出或辞工离开本市的员工,个人账户积累额可以转移或退还员工本人。2006年新的社会养老保险条例给付条件作了修改,首先取消了农民工退休前5年必须在深圳连续缴费的限制,从而使他们和深圳户籍员工享有同等的退休养老权利。其次,新的条例规定,对于达到退休年龄、不满缴费年限的农民工,退休时可以申请一次性领取个人账户积累额和一次性生活费,终结在本市的养老保险关系。这样的制度安排相比原来的规定更具公平性,它使农民工在退休后能分享到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
2、双低制度
双低制度是指对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社会保险采取“双低”,即低门槛准入、低标准享受的办法。以杭州市为例。浙江省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经历了两个阶段。2003年前浙江省农民工参保主要是按照1997年和1998年该省有关文件的要求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并制定了《浙江省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条例》和《浙江省失业保险条例》,把农民工纳入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的范围。2003年在《关于完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低门槛准入,低标准享受”办法的意见》中确定了“低门槛准入,低标准享受”的政策思路。并将农民工养老保险的企业和个人缴费比例分别降至12%和4%(城镇职工为22%和8%)。作为沿海的发达省市,杭州市外来农民工规模这几年呈现逐渐增长态势。为了进一步规范操作、扩大覆盖面。2006年11月杭州市又颁布《杭州市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低标准缴费低标准享受试行办法》,于是农民工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又多了一种制度选择。杭州市“双低”办法虽然也秉承了“低标准准入,低标准享受”宗旨,但是在制度内容上,与上述强制性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条例有所区别,它以自愿性为原则。同时在对象、基金来源、待遇给付等方面它也有着自己特点:第一,参不参保听凭自愿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不同,是否参加“双低”办法养老,农民工可以自愿选择。第二,政策选择更多元。有的农民工,打工企业已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可以继续按职工养老保险方式参保,也可以重新向单位申请按“双低”办法参保,两者可选其一,个人账户里的钱合并计算。第三,制度间转接更灵活。如果按“双低”办法缴了费,后又要求改为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双低年限可折算,如参加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到了法定退休年龄(男60周岁,女50周岁),又想按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享受待遇,也可以把参加“双低”办法的缴费年限,折算成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一办法缴费年限。第四,制度的地区间转移提供了3种选择:可转移、可保留、可以一次性提前支取。
3、综保制度
综保制度是指对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外来务工人员或非城镇户籍职工实行综合保险。现以上海市为例。上海市农民工养老保险的有关规定,可见于《上海市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暂行办法》,准确的说无论从对象的界定(外来工不等于农民工)还是制度的内容来看,它都不是一个专门针对农民工养老保险的专门法规。该办法于2002年9月1日开始实施,2004年进行了修改,2005年上海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发布修改后的实施细则。该办法尽管目前仍倍受争议,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它改变了上海农民工养老保险缺失的状况,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进入上海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益。其相关规定如下:第一,参保对象为“外来从业人员”(包括有单位和无单位)和使用外来从业人员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包括外地施工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个体经济组织。农民工属于该制度的覆盖对象,并且从目前参保人员的结构上来看,农民工也占了大部份。第二,基金来源上。上海市综合保险确定了个人不缴费的原则,单位的缴费基数为上海市上年度月平均工资的60%。工伤、住院、和老年补贴三项合计缴费比例为12.5%(其中养老保险为7%),外地施工企业的缴费比例为7.5%。第三,待遇享受上。上海市综合保险规定,用人单位在三年内为其使用的外来从业人员累计缴费满十二个月者,即可获得一份老年补贴凭证。其额度为实际缴费基数的7%。外来从业人员男性年满60周岁,女性年满50周岁时,可以凭老年补贴凭证一次性兑现老年补贴。从待遇水平看,综合保险由于缴费水平低,因而待遇水平也较上海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低。第四,制度衔接上。上海市综合保险由于利用商业保险作为待遇支付平台,因此在账户的地区转移上具有一定优势。但是由于在筹资模式上采用了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不同的完全积累的个人账户模式,因而与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间的转接是该制度存在一个大问题。并且综合保险的直接管理机构为上海市外来劳动力就业管理中心,而城镇养老保险的管理机构为上海市社会保险管理局,二者在管理机构与管理机制上都有所不同,这无疑也给两种制度的衔接带来了困难。在上海市综合保险制度的有关规定中,并未对制度间的衔接作具体规定,这也是它招至微词的重要原因。
三、现行制度的不足
从中央政策层面看,虽然制度规定并没有排斥农民工,但是,中央政策规定只是框架性和原则性,没有明确的可操作性的规章制度,没有强制性,对地方和企业没有约束力,而且允许农民工退保,这不利于农民工的养老。对于各种制度给农民工养老带来的好处不言而喻,但我们更应清晰看到:近些年来全国各地出现的农民工“退保潮”现象就从某些方面反映了现行的各种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着缺陷或不足之处。
1、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不适应农民工的高流动性
现有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无法适应当代农民工需求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农民工流动性高,以及流向不确定,从而导致养老保险断续或无法转移。我国农民工流动频数大,流动以跨省际为主,这说明我国农民工就业极不稳定,频繁流动,工作岗位变化快,工作周期短,必然要求养老保险与其流动而流动,但是,现行各种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基本不同,无法衔接,无法与农民工这种高流动性相适应,使他们的养老保险处于“建立—解除—再建立—再解除”这种尴尬的循环局面,繁琐的转移程序,最后导致养老保险无法转移而退保终止。
2、农民工收入普遍偏低,缴费负担重
农民工的流动性高自然导致其工作不固定,收入自然也不稳定,甚至会处于暂时性和较长时间收入中断,所以收入普遍偏低。假设使用“纳入城镇养老保险制度”,一半以上月工资达不到城市职工月收入的一半的农民工,是无法以城镇职工工资收入水平缴纳保险费用的,最后只能导致农民工对养老保险望而却步。
3、缴费年限的持续性难以保证
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规定,农民工在男性年满60周岁、女性年满55周岁,累计缴纳满15年以上,可按规定领取基本养老保险金。现实中要达到如此长的缴费年限,再加上可能还要等上几十年才能享受到保险金,对经济收入偏低,甚至没有正常保证的农民工而言十分不易。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许多農民工既不可能固定于一地就业,也没有耐心、没有信心等待几十年以后去领取一份不确定的养老金,因此,会导致农民工丧失对养老保险的那种欲求与期盼。
四、结语
近些年来,各级和各地政府对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总体上看,当前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仍然很不完善,各种制度模式互不衔接,各自为阵,十分混乱。农民工是一个权益容易受到侵害的弱势群体,只有给农民工以稳定的、可预期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才能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寄希望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实际,针对不同农民工群体,分步骤、分阶段地推进社会养老保险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最终完成向建立一套能够使农民工老有所养、公平合理的全国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过渡。
【参考文献】
[1] 黎民、赵航飞: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模式新探[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
[2] 李鸥、苗桂祥: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J].天津经济,2006(2).
[3] 曹兴邦:社会保障学[M].科学出版社,2007.
[4] 郑功成等:中国农民工问题与社会保护[M].人民出版社,2007.
农民工社会保险问题的研究 篇4
摘要:我国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很多缺陷,并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正确认识当前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状及其原因,对于正确寻找完善的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针对其产生的原因,现状以及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进行简短的探讨。
关键词: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完善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城市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这就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城市寻找就业机会,出现了所谓的“农民工”。据国家统计局,农业部,劳动社会保障部等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每年进城农民工一般保持在1.2亿左右。农民工作为城市发展中的一支主力军,承担着城市中的很大一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工作,为城市的发展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他们的社会保障问题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问题十分突出,严重缺失的社会保障与他们所创造的巨大的社会财富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本文拟将社会保障具体化为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并对其现状进行探讨。
一,社会保障制度缺失,使得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几乎成为法律的空白
社会保险是一种为丧失劳动能力、暂时失去劳动岗位或因健康原因造成损失的人口提供收入或补偿的一种社会和经济制度,是社会保障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工伤保险。目前我国法律在劳动保障方面已有相当多的规定,以促进和完善对于劳动者的社会保障,但是这些规定中并没有哪一项是专门针对农民工的,我国至今尚未出台面对农民工的全国性的社会保险制度,只是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险项目中模糊规定了农民工的社会保险权利。
在养老保险方面,1997年7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明确规定了企业负有为职工建立个人账户,缴纳养老费用的义务。关于工伤保险则是2004年《工伤保险条例》中要求各类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应当参加工伤保险,为本单位全部职工或者雇工缴纳工伤保险费,该条例在附则中特别强调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各种用工形式,各种用工期限的劳动者都在参保范围内。而在医疗保险方面,1998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规定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包括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企业单位的职工都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乡镇企业及其职工,城镇个体经济组织及其从业人员是否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决定。2003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关于非全日制用功若干问题的意见》和《关于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指导意见》中规定,从事非全日制工作的劳动者和灵活就业人员可以以个人身份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按照待遇水平与缴费水平享受相应的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我国的《失业保险条例》则规定单位招用的农民合同制工人连续工作满一年,本单位已缴纳失业保险费,劳动合同期满未续订或者提前解除劳动合同的,右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根据其工作时间长短,对其支付一次性生活补助,补助的办法和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这些规定都没有明确对于农民工的社会保险究竟应该怎么处理,只是笼统地概述为劳动者,农民工也属于劳动者的一部分,所以这些相关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对农民工适用,但是农民工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仅仅只是这些大而广之的规定是远远不够的。我国部分省市的政府也相继出台了专门针对农民工的一些社会保险方面的规定,2000年《广东省社会工伤保险条例实施细则》明确提出了农民工应参加社会养老和工伤保险的问题。2001年北京《农民工养老保险暂行办法》要求用人单位必须与农民工签订用工合同并为其办理养老保险手续。2002年南京《失业保险办法》对农民工的养老保险作了明确的规定。广州,深圳,珠海,东莞等城市还专门就外来务工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制定了具体的实施细则和办法,但是这些只是部分地区政府制定的针对该地区的地方性法规,其所能发挥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二,执行不力,农民工参保程度较低
虽然我国法律在相关规定中模糊规定了农民工的社会保险,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这些规定却好像没有起到丝毫作用,农民工的社会保险问题异常突出。
(一)劳动强度大,工伤医疗保险参保率低
农民工由于其自身文化素质的限制,进城以后也只能从事一些苦,脏,累,险的体力 劳动和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工种。据统计,全国3 000万的建筑队伍,农民工约占80%,而山东省建设厅的一份资料显示,建筑施工伤亡事故中90%是农民工。农民工在职业活动中,还会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它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职业病。我国有50多万个厂矿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危害,接触职业危害的劳动者在2 500万人以上,其中80%以上的一线职工就是农民工。除了从事的职业本身具有极大的危险性外,他们的劳动强度也很大,工作时间长。农民工的工作时间普遍超过8小时,平均为9.8小时/天,最多的达到14小时/ 天,其中45.9%的农民工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0个小时,每周休息时问不超过一天。如此巨大的工作强度与恶劣的工作环境使得他们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工伤事故时有发生,而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农民工工伤保险的参保率仅为12.8%。工伤的比例高达40%以上,而农民工真正得到补偿和救助的比例还不到4%。
同时,因为农民工从事的工作的特殊性,各种疾病也时时缠绕着他们,据徐州市2008年所做的调查报告显示,有40.4%的农民生过病,甚至多次生病。他们生病以后有59。7%的人没有花钱看病,而是仗着年轻,体质好,硬挺过来的。另有40.3%的人不得不花钱看病,但看病支出绝大部分是自费,用人单位为他们支付的不足实际看病费的10%。而且,看病花费在500元以上的占42.3%,1000元以上的占24.6%,2000元以上的占29.2%。对于收入较低的农民工阶层来说,生病后医药费的支出是一笔很大的费用,很可能会导致“辛辛苦苦几十年,大病一生到从前”的局面。
(二)失业率高,失业保险处于真空地带
我国目前尚没有专门针对农民工失业保险的规定,而农民工因为其工作的性质主要属于劳动密集性,流动性较大,因此而面临着较大的失业风险。根据徐州师范大学法政学院社会调查中心联合徐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在2008年进行的调查表明,50.5%的农民工有过失业经历,中25.6%的农民工失业时间长达半年和半年以上。企业单位给农民工缴纳失业保险的比例仅达2.1%。农民工与城市职工不同,失业了可以依靠失业保险,农民工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当前从事的工作所获得的收入就是其全部经济来源,一旦失业将会彻底失去经济来源。该调查数据显示,在失业期间,78.2%的农民工是靠自己的积蓄生活,15.8%的农民工靠向亲友,老乡借钱生活,仅有3.2%的农民工得到劳动单位或地方组织的帮助。这些失业的农民工因为得不到社会的救助而要在城市中苦苦挣扎,重新寻找新的工作。
(三)养老保险空缺,不能解决后顾之忧
我国的农民工以青壮年为主,他们大多数没有意识到养老保险的重要性,只是认为现在身体好,趁着年轻多挣些钱以供养家庭,对于将来老了以后靠什么维持生计基本上没有做太多考虑,这就导致养老保险的参保率极低,同时有因为农民工具有极大的流动性,他们往往是从农村涌入那些经济发达,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集中的地方,绝大多数农民工工作的地方并不是其户籍所在地的市县,而养老保险不能跨地区转移,就算他们现在办了保险,等老了以后还是要回到其户籍所在地的,到时候其所买的养老保险也是毫无用武之地的,因此,即使某些企业单位为农民工购买了养老保险,他们也会退保,这样就使得他们的养老问题毫无着落。
综合各种因素探讨我国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发现导致这些现象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分割的城乡二元体制的阻碍
在我国,农民不仅仅表示一种职业而是一种身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乡二元体制的设定,是传统的就业制度模式和二元社会保障制度构建的基础,二元体制不但加深了农民与城镇居民在经济,政治,文化,心理方面的隔阂,而且也使农民同时失去了在城镇就业的机会和享有社会保障的权利。虽然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以市场化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城市的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就业机会和岗位也大量增加,农民获得了进入城市并且从事非农业劳动的机会,但是原有的二元体制打下的深深烙印却依然没有消退,职业的转变并没有带来身分的变化。”【1】从事相同或相似的职业,城镇职工与农民工的待遇却有很大的差别,有时甚至是天壤之别。
二,政府财力的制约
我国法律关于社会保险费用缴纳方面的规定是所应缴纳的费用由劳动者,企业和国家三方负担,而且国家承担的是大部分。据相关调查表明,从1998年到2005年,财政社会保障经费年支出由598亿元增长到36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29.4%,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也从5.5%增长到11%,如此大幅的支出也只解决了17487万人的养老,13783万人的医疗和10648万人的失业,由此可见,以政府目前的财力解决所有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尚遥不可及,面对1.2亿数目庞大的农民工群体更是力不从心。
三,政府和企业对农民工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不够重视
首先,政府无视农民工社会保障的需求,对此缺少立法保护。前文已提到目前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方面的立法相当匮乏,具有全国性的约束力的法律法规几乎没有针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进行专门的规定,只是在条文中规定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我们由此而推导出属于劳动者一部分的农民工也享有那些权益,但这并不能满足数量庞大且具有很多特有的性质与特点的农民工群体的需要,而部分地区虽然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进行了专门性的规定,但毕竟只是地方性法规,其影响的范围较狭窄,也不能满足广大农民工群体的需求。
其次,企业为了节约用工成本而对农民工群体参加社会保障的积极性不高。农民工具有相当大的流动性,他们往往不可能在某一企业长久的干下去,一旦农村老家有事需要他们很可能会立即回去,因此农民工不可能会给某一企业带去长久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企业给所有为其工作的农民工都办理社会保险就会很麻烦,既消耗钱财又花费了时间,因此有很多企业就把农民工当做长期的临时工,只追求本企业的利益,只知利用农民工的劳动创造财富而对其社会保障需求完全忽视不理。
四,农民工自身的障碍
首先,农民工的流动性非常强。这种流动反映在职业的流动与返回原籍的流动两个方面,这就要求社会保险也随之转移,而“目前我国是以省作为社会保障的统筹单位,实际上多数省份停留在县市统筹的水平上,农民工跨省、跨县市流动就业,因相互之间的标准不同,其社会保险转移操作性很差。”【2】这种不可转移性已成为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最大障碍,甚至一些已经参保的农民工也因为流动就业时保险档案不能转移而不得不退保。
其次,农民工文化素质低,社会保险意识不强。根据广东省总工会的调查,有26.7%的农民工不知道要买保险,16.5%认为要自己掏钱,不合算,16.1%认为单位不给买,还有4.2%的农民工认为买了也没用。他们因为受教育水平的限制对社会保险的作用没有充分的认识,认为把钱拿在手里最安全,而不愿意拿出一部分买保险,怕这种短时间不能见到收益的投资会使自己的钱财打了水漂。
农民工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过以及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他们的社会保障制度却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加强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任重而道远。
一,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
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于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重视,加强立法,指定专门针对农民
工社会保障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社会保障的法律体系,为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提供法律依据,才能使建设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工作有法可依。同时,也应加大劳动保障部门的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切实把建设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工作落到实处。
二,建立分层分类的社会保障制度,以适应不同农民工的需要
农民工数量庞大且流动性强,不利于统一管理,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农民工建立分类分层的社会保障制度,适应各种类型的农民工的需要。我们可以将农民工分为三类,“一类是经过在城镇的长期生活,有了一定的积蓄并打算在城镇长期定居的农民工,可将他们按富裕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使其接近城镇社会保障,享受较高级的福利型的农村社会保障待遇;一类是短期在城镇生活,到了一定年龄返回农村的农民工,这类农民工不好管理,需要建立一整套的配套措施来构建其社会保障;另一类是临时在城镇打工的农民工,这类农民工的重心仍在农村,只是农闲时才到城镇打临时工,农忙时还得回去务农,对这类农民工可将其纳入相应阶段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内。”【3】在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内都要建立医疗,失业,养老,工伤一整套完整的保障项目,以充分保护农民工的各种权益。
三,改革户籍制度,放松对户籍的管制
城乡的二元体制导致农民由于户籍在农村不管其在城镇生活多少年也永远是农民,因此就永远被排除在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范围之外,而他们因为离开农村的时间太长,其在农村的土地或者其他福利可能早已经不复存在,结果就是使他们处于社会保障的边缘,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对户籍制度进行改革,放宽对户籍的管理,使农民工在一个城市连续工作达到一定年限以后就可以根据有效证件获得该地的户口,这样他们就可以加入当地的社会保障体系,从而有利于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农民工是一个数量异常庞大的群体,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维护社会稳定,从而促进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 胥学忠
【2】《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实证调查与政策建议—以徐州市农民工为例》李爱芹 《 桂海论丛》2008年5月第24卷第3期
【3】《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蓝春娣任保平《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5月
《构建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简新华 张建伟《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5年第15卷 第1期
农民社会养老保险 篇5
一、政策依据
1、《社会保险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第1号);
2、《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259号)
3、《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5号);
4、《关于推行用工制度改革促进建筑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青建发
[2010]75号)
二、办理条件
招用农民工的建筑业企业,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青岛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与青岛市建设委员会《关于加强我市建筑领域企业农民工劳动合同管理的通知》(青劳社
[2005]68号)文件规定文本)后,应到注册地所在区(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农民工参保手续。
三、提供资料
1、参保开户
⑴建筑业企业《营业执照》(副本)原件及加盖公章的复印件;
⑵国家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颁发的《组织机构统一代码证书》(副本)原件及加盖公章的复印件;
⑶《建筑业企业资质证书》(副本)原件及加盖公章的复印件;
⑷用人单位填报的《社会保险登记表》(一式两份),加盖公章。
2、人员增减
⑴增加人员的,提报劳动合同原件及复印件、《青岛市年月参加社会保险人员基本信息及增减变化表》(一式两份)。
⑵减少人员的,提报《解除劳动合同报告书》及《青岛市年月参加社会保险人员基本信息及增减变化表》(一式两份)。
四、办理时限:即时办理。
五、工作流程
1、建筑业企业需先到各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领取或在劳动保障网网站()下载《社会保险登记表》(一式两份)、《青岛市年月参加社会保险人员基本信息及增减变化表》(一式两份);
2、单位填写完整后,携带相关资料到缴费所在区、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办理;
3、区(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业务人员审核相关材料是否齐全,填写内容是否完整,资料不齐的告知企业应提供的资料;资料齐全的,为企业开设“××公司(建委农民工)”社会保险户后,办理农民工参保手续。
4、开通网上增减参保人员业务的建筑业企业可直接通过互联网办理增减参保人员手续(每月1~15日办理当月参保人员增加,16日~月底办理次月参保人
员增加)。
六、留存资料
1、参保开户业务
⑴建筑业企业《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⑵国家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颁发的《组织机构统一代码证书》(副本)复印件; ⑶《建筑业企业资质证书》(副本)复印件;
⑷用人单位填报的《社会保险登记表》。
2、人员增减业务
⑴增加人员的,留存劳动合同复印件、《青岛市年月参加社会保险人员基本信息及增减变化表》一份。
⑵减少人员的,留存《解除劳动合同报告书》原件及《青岛市年月参加社会保险人员基本信息及增减变化表》一份。
农民如何买养老保险 篇6
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可以在户籍地自愿参加新农保。
2、所需证件
1)身份证原件、复印件二份。
2)户口本原件、复印件二份。
3)4张1寸免冠照(60周岁以上人员6张)。
3、办理方法
到所在村街填写《登记表》4份,《户籍表》2份,贴相片,并由本人签字按手印确认。16—59周岁人员自主选择缴费档次(100—1000)缴费,由村街经办人员开具收据并填写《缴费明细表》。60周岁以上人员不需缴费,填写《待遇申领表》2份,提交存折复印件两份。
4、缴费形式
农村养老保险有定期交费、不定期交费和一次性交费三种形式。定期交费,在收入比较稳定或比较富裕的地区和人群采用这种方式。如乡镇企业可按月、按季交纳保费,富裕地区的农民可按半年或按年交纳保费,其交费额既可以按收入的比例,也可以按一定的数额交纳;不定期交费,多数地区因收入不稳定而采取的方式。丰年多交,欠年少交,灾年缓交。家庭收入好时交,不好时可不交;一次性交费,多数是岁数偏大的.农民,根据自己年老后的保障水平将保费一次交足,一直到60岁以后按规定领取养老金。
5、缴费方式
1)个人缴费
参加新农保的农村居民应当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缴费标准设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5个档次,地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缴费档次。参保人自主选择档次缴费,多缴多得。国家依据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等情况适时调整缴费档次。
2)集体补助
有条件的村集体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助,补助标准由村民委员会召开村民会议民主确定。鼓励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为参保人缴费提供资助。
3)政府补贴
政府对符合领取条件的参保人全额支付新农保基础养老金,其中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按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给予全额补助,对东部地区给予50%的补助。
农民社会养老保险 篇7
一、农民群体分化现状
改革开放后农民流动加剧,到1995年,农民流动人口总量超过2亿人,形成中国“民工潮”,并延续至今。农民流动伴随着职业的分化,但无论其职业有何不同,由于他们与土地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因而他们依然是农民。基于此,农民具体分化为农业劳动者或纯农民、农民工以及失地农民。
1. 农业劳动者或纯农民。
指生活在农村、纯粹从事农业生产、主要靠农业获取收入的人群。1978年,全国从事农、林、牧、渔业生产的从业人员为28318万人,占农村从业人员的70.53%,1988年为59.35%,2000年仅为46.88%。在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这一阶层在不断缩小,而且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还在继续向其他类型的农民转化。这种转化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当中最优秀部分在不断脱离土地,使纯农民队伍中老、弱、病、残的比例逐渐加大。这一群体无论从经济收入还是从社会地位来看都属于“弱势群体”。
2. 农民工。
是指户籍仍在农村但已经完全脱离或基本脱离传统农业生产活动,在城镇务工的一类社会群体。农民工是我国社会制度变迁和社会转型期间所出现的特殊群体,也是城市发展经济的主力军。虽然他们的户籍仍在农村,但主要从事非农产业,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农民工群体数量增长非常快,国务院新闻办2008年11月20日发布官方数据表明,中国农民工数量已经上升到2.3亿。据统计,截至2006年4月,黑龙江省进城务工的农民已达到310万人,其中在本省务工的约为188万,到外省务工的约为108万,到国外务工的14万。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总数已经超过了黑龙江全省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3。
现阶段,农民工在城市产业分工体系的影响下已经出现了具有层级意义的二次分化,又可分为业主层。个体劳动者层和雇工层。虽然农民工实际上是工人阶层的一部分,但因为他们没有城市户口,所以不能与拥有城市户口的工人享有同等的经济和社会待遇与保障。
3. 失地农民。
在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农民的农业土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是不可避免的,任何一个国家都要经历这样的过程。农民的土地被依法征收后,农业户口的家庭人均耕种面积少于0.3亩的统称为失地农民。我国“失地农民”失地大体有三种情况:一是因为城市发展被征地;二是基础建设被征地;三是工业用征地。1992年以来,目前我国已进入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因土地被征用而出现的失地农民有4 000万,而且数量还在快速增长。按照近几年城镇化速度年均超过1%的实际,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将超过60%。而我国城镇化水平每提高1%就需要占用耕地约190万亩,需要安置被征地农民约260万人。由此推算,到2020年我国被征地农民可能达到4 260万人左右。
失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率较低,不能享受失业、退休、医疗保障,造成大批“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农民。如果处理不好,他们将成为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尤其是进入老年的失地农民,他们丧失了劳动能力,又没有了土地的生活保障,是养老保险制度必须首要关注的对象。
以上是农民群体分化的基本情况,实际的分化情况甚至更复杂一些。农民分化后的各个群体面临的问题和矛盾都各自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在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有的放矢,而不能采取一笼统的政策和措施。否则,工作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二、黑龙江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黑龙江省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是在1991年民政部召开全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会议后启动的。1994年,黑龙江省颁布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规定》,标志着黑龙江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推行进入新阶段。从2004年起,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黑龙江省一些市、县进行了试点工作。目前,全省已有13个地市、1134个乡镇、48 714个行政村,120多个乡镇企业开展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分别占地市总数的100%、乡镇总数的94%、行政村总数的86%;全省累计养老保险基金2亿多元,投保农民达340多万人,占适龄投保对象的40%以上;全省已建立县级以上农村养老保险管理机构95个,配备专兼职人员500余名,基本做实了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改革了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加强了养老保险征缴,规范了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农村养老保险的基本框架已初步形成。
但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改革试点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农民群体的多样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设计的层次与形式要与不同农民群体的不同经济状况、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相吻合,避免造成农民养老保险个性化需求的障碍。而黑龙江省现有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还不能适应农民群体分化与流动的要求,缺乏兼容性、灵活性、衔接性和统一性,仍处于投保覆盖面狭小、续保度不高、保障水平偏低、管理手段落后的低水平养老状态,尤其是针对失地农民和农民工问题的社会保障制度并未及时地建立起来,导致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的权益无法得到正常维护。
三、针对农村不同农民群体的特殊需求实施分类保障
1. 纯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险模式
纯农民从事的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收入相对低下,风险意识较差,所以政府要更加关注其养老问题。对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府应该提供足够的制度支持。虽然1991年国家已经颁布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2007年黑龙江省也出台了《基本养老保险若干政策问题处理意见》等相关文件,但是这些在更大意义上只是个指导性的文件,不带有强制性,而且,它也只规定了一些基本的原则,没有操作细则。所以,各级地方政府应该针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定操作性比较强的政策和制度。
首先,在运作方式的选择上,黑龙江省农民收入水平整体偏低,面临较多养老、医疗方面的困难和问题,独立承担缴纳养老保险费的义务比较困难,因此,在财政可以担负的情况下,采取非缴费型养老保险模式,提高农村养老保险的替代率,是比较合适的。
其次,在保障水平的定位上,黑龙江省目前的宏观经济实力偏低,农民个人支付能力较弱,因此在现阶段对农村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宜定位为收入补充型。
第三,在筹资方式的选择上,黑龙江省农村养老基金一部分可以由政府来承担,将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直接纳入财政预算;还有一部分可以从城镇养老基金中进行转移。虽然城镇养老金缺口也在不断扩大,但相对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要充裕的多,在条件允许的地区,可以选择城镇养老金支付低峰期向农村养老基金账户拨付资金,这一方面能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另一方面更能体现公平。但是,财政补贴仍将是黑龙江省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主要来源。
第四,在给付机制的选择上,黑龙江省农业人口较多,各地区收入水平相差较大,如兴十四村农民与贫困地区农民的收入水平相差数十倍甚至上百倍,采用均一给付型给付方式可能会降低高收入农民的投保积极性,而采用按不同档次的收入水平给付不同养老金的方式则更能准确调节农民收入,满足不同收入农民的不同需求。
2. 农民工的社会养老模式
近几年,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有调查显示,90%以上的农民工没有购买养老保险。黑龙江各级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工的保障问题,想方设法为农民工进城务工提供保障服务。如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于2004年10月1日颁布《黑龙江省农民工工资保障规定》,又于2005年10月1日起开始施行《黑龙江省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试行办法》,但农民工的保障问题仍然不容乐观。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2008年8月在黑龙江调研时表示,当前将重点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尽快建立覆盖所有城镇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积极探索建立农民工养老保险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在模式的选择上,农民工在很多方面与城镇职工相似,由于就业的复杂化,农民工又可分化为业主层、个体劳动者层和雇工层,因此应该建立统筹城乡、覆盖全社会的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对于第一类农民工,他们与城镇职工已无实质上的区别,应将其视作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一切按照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办法管理;对于第二类农民工,其在未来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他们对远期的养老保障需求并不十分强烈,对此,应尽快解决城乡社会保险制度的衔接;对于第三类农民工,他们的根仍然在农村,进城务工只是一种短期行为,因此,应当加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而不必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或农民工养老保险。
在缴费主体的选择上,与“城保”相比,农民工的“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账户”的出资主体相对复杂。农民工的“个人账户”可完全由个人(针对个体劳动者、业主,因为他们自身占有了全部剩余劳动成果)出资,或由个人(针对雇工)与雇佣者共同出资(因为雇工得到的仅仅是补偿劳动力的价值,其剩余劳动由雇佣者占有,因而雇佣者有义务补贴雇工的“个人账户”)。农民工的“社会统筹账户”则由政府出资(针对个体劳动者,因为他们已合法纳税),或政府与个人(针对业主,因为他们除纳税外,又占有了由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共同出资,或政府与雇佣者(针对雇工,因为雇佣者占有了雇工创造的剩余价值)共同出资。
3. 失地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险模式
近几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数量剧增。为了维护社会稳定,我国很多省市都已经建立了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制度,黑龙江省所属地市也进行了相关立法实践。哈尔滨市2005年5月1日起开始施行《哈尔滨市征地农转非人员参加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实施办法(试行)》;双鸭山等市也都对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进行积极探索。这些实践活动将为黑龙江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构建提供宝贵经验。
把所有的“失地农民”完全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体系是不实际的。在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模式的选择上,应坚持政府主导与责任分担、统一要求与分类指导、低进低保、城乡制度相衔接的原则,在出资上由个人、集体、政府三者共同承担,建立有别于城镇的统账结合的“个人账户+基础养老金+储备金”模式。其中,个人账户以个人缴纳为主,养老金由个人承担缴费总额的一定比例和集体承担缴费总额的一定比例组成。为调动其参保积极性,集体经济组织可从土地补偿费中给予适当补贴;基础养老金由政府财政补贴承担缴费总额的一定比例和集体承担缴费总额的一定比例组成。账户资金主要由土地补偿费构成。土地补偿费作为集体土地所有权权益的体现,主要用于公益事业,而为失地农民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就是典型的公益事业之一;储备金由集体统筹金与财政准备金组成。其资金来源一是由集体从土地补偿费用中支付少部分;二是由地方政府提供大部分。因为按《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村集体土地只有经过国有“变性”后方可出让,而出让后的增值收益主要归地方政府。因此,地方政府有必要从中拿出一部分补贴储备金账户。缴费比例可根据各地的征地情况、土地资源、人口结构、人口变化规律、地方政府财政能力、农民收入和农民消费水平等诸多变量综合确定。
摘要: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农民群体逐渐分化,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黑龙江省现行的社会养老保险模式已不能适应这一现实,致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面临着巨大压力。根据农民的不同特点实行分类保障,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已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社会养老保险,农民,农村
参考文献
[1]公维才.中国农民养老保障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苗红军.东北地区农村养老保险发展状况及策略研究[J].理论界,2005,(2).
[3]安瑞娟,杨海英.完善黑龙江省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几点建议[J].北方经贸,2006,(8).
[4]秦小红.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06,(6).
[5]华迎放,徐红勤.农民工社会保险的新情况新问题[J].研究探索,2008,(2).
对农民工社会保险相关问题的研究 篇8
一、农民工社会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我国的社会保险是按城镇正规就业模式设计的,而农民工在经营活动、年龄、地区等方面的异质性及该群体的流动性强、失业率高、收入低、非市民待遇等特点,在具体适用社会保险中由于缺乏有针对性、细致、人性化的制度设计而出现很多因境。就目前各地的实践情况看。农民工社会保险存在最突出的问题有:参保率低,退保率高。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资料显示,目前我国2亿农民工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率仅为15%,并且参保者中能够按照政策缴费达15年以上并达到退休年龄领取养老金的人数更少,仅为10%。
出现上述问题原因有很多,其中主要的原因有:第一,社会体制上,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保障制度是农民工社会保险缺失的根本原因;第二。现行社会保险政策上,社会保险制度门槛高、转移接续难,导致农民工社会保险权益难以保障:第三。从社会保险涉及的主体来看,企业、农民工和地方政府各有顾虑。农民工就业状态不稳定,社会保险意识差;企业雇主注重的是企业成本,如果企业为农民工缴纳其工资30%左右的保险费,那么将会增加企业的用工成本,因此企业会千方百计地减轻或转嫁负担;政府未承担起相应的财政及行政责任。
二、现有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
目前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险模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把农民工纳入城镇社会保险体制中来,享受与城镇职工完全一样的社会保险项目,我们称之为“进城”模式:一种是把农民工纳入农村社会保险体系,通过加快改革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险制度,最终向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险体制过渡,我们称之为“回乡”模式:还有一种是参照现有的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制度,建立新的农民工社会保险,我们称之为“中间”模式。这三种模式各有其优缺点:“进城”模式没有考虑农民工的身份特征和城市间流动就业的特性,但这种模式可以减轻制度转换的成本和制度衔接的压力:“回乡”模式过分注重了农民工的身份特点,也对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过分乐观,忽略了农民工作为一个职业群体应该享有的保险权益:“中间”模式可以改变城镇养老保险转制成本和基金缺口由农民工承担以及社会保险完全由政府经办的做法,但这种模式与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方向不一致。我们认为,充分考虑农民工身份特点和职业特征的“中间”模式,应该具有更多的操作意义。
三、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为了建立适合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制度,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原有制度的改革和创新以及社会利益与资源的再分配,因此需要考虑其现实可行性,本文从农民工社会保险涉及的三个主体即农民工、企业、政府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农民工社会保险缴费能力分析
从农民工的收入来看,2006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587元。全国农民工务工经商平均月收入为966元,其中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的占19.67%,月收入在500~800元的占被调查的农民工总数的33.6%,有1%的农民工月收入超过了1500元。农民工的收入在不同地区、不同城市有着明显差异,东部地区的农民工平均月收入为1090元,中部地区的农民工平均月收入为880元,西部地区的农民工平均月收入为835元。
在消费方面,农民工每月个人的平均支出为463元,占月收入的42.75%。其中,住宿费用的平均支出为72元,食品费用的平均支出为235元,文化娱乐的支出平均为47元。有50%左右的农民工每月支出占月收入的比重达40%以上,有14.01%的农民工每月支出占月收入的比重达70%以上,2.42%的农民工每月无剩余。
从上述农民工的收入和消费的分析来看,农民工在经济上有一定缴纳社会保险的能力,且目前各地陆续推出农民工社会保险的新政策。除养老保险外,均规定缴费主体是企业。因此,从农民工方面来说有一定的可行性。
2政府的财政能力分析
政府用于社会保障方面的财政支出属于转移支付,中央政府转移支付能力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表一为近10年来我国的财政收入状况。
由表一可知,中央财政收入所占比重已超过50%,这说明政府从经济发展中汲取资源的能力较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也较强,这为政府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提供了财力前提。
3企业社会保险缴费能力分析
企业的最终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在保障利润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成本。而企业为农民工缴纳部分社会保险将会增加企业的成本。那么企业承担多少费率才会使企业感觉负担太重呢?根据周小川的分析,在制造业企业的产品出厂价中,平均约70%是中间投入品,30%左右是产品增加值:生产企业的增加价值中,平均约70%是劳动力创造的增加价值,30%左右是资本创造的增加价值:在资本创造的增加价值中,有5元的平均利润、4元的资本成本。
这里以制造业人工成本占企业增加值的平均值68.37%来计算,社会保险费按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缴费率在0%~30%之间取值,据此来测算不同社会保险费率对企业利润的影响,
最终的计算结果如表二。
由表二可知,在费率为0时,每100元产品企业可以盈利5.49元:在费率为2%时,企业的利润率在5%以上:当费率达到12%时,企业利润率只有3%;而当费率为26%时,企业几乎没有盈利:当费率大于26%时,企业出现亏损。由此可知,如果企业的利润率不能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将会限制企业进行投资扩大再生产,使得潜在的投资者缺乏投资欲望,从而在整体上降低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最终影响农民工就业。因此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的推行必须给企业留下一定的利润空间。对于集中农民工就业的中小企业来说,3%的利润率是一个比较合适的限度,因此中小企业的缴费率不应超过12%。
根据有关数据统计得知,2006年最终农民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年度人均开支总计为1565.8元,占农民工年度平均工资11700元的13.4%,如果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维持自身的收支平衡,则对应的年度三险种缴费率水平为13.4%。2006年中国年度财政支出规模为40216亿元。根据上述分析,对政府责任进行了三种方案的划分。如表三为三种方案下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缴费责任分担的比较。
由表三可知,三种方案各有优缺点,方案一政府没有承担任何费用,可以减少政府的自担,但企业承担的费率较大,这种方案可以应用于当地政府财政压力较大但企业盈利能力较强的地区:方案二政府和企业分担比例相同,但相对于农民工来说,政府和企业各自承担比例较低,这种方案可以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应用;方案三政府承担了较高的费率而企业没有承担任何费用,这可以减轻企业的成本,吸引外来投资,但对政府财政要求较高,适用于为了吸引投资开发的地区。
四、结论
【农民社会养老保险】推荐阅读:
土地是农民的社会保险11-13
农民社会保障10-11
农民社会保障法律体系08-08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研究10-09
关于征地农民社会保障07-29
农民工的社会保障07-31
当代农民工社会保障11-03
关注农民工社会保障11-19
论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09-06
农民、农村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议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