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农村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议(精选8篇)
农民、农村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议 篇1
无论是年中央一号文件,还是两会召开,“三农”问题都再一次提上国家工作日程,从上到下各级部门仿佛都把这些问题放在口头上,手头上,但农村的发展现状和政策落实二者之间的切合点以及前途脉络似乎并不清晰,本文旨在结合笔者自身的一些所见所闻来探讨一下当今农村的现代性困境,并在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提供部分尚待商榷的建议。
⒈农村传统价值、习俗的退让和殒失
“现在春节越来越没有年味了……”像这样的感叹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已经司空见惯了。春节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其内涵意义渐渐被忽视掉了。不少人就把春节当作一个较长的假期,除了应付式的拜年和贴春联,其形式和实质都和平常休息时间无异。
按说,春节时期家人团聚,拜祭先祖,这只是形式;家族寻根,重温爱与亲情,联络因忙碌而陌生的血缘,秉承炎黄子孙的中华情结,这才是它的真正含义。可这些传统赋予的深刻意义却因为某些客观的变迁被无形遗忘了。
我们进一步来看一看它形成的原因以及造成的后果,对这种现象的危害性就会有更深的理解。
()以爱与团聚为核心含义的春节,在乡土性逐渐淡薄的背后,是农村现代化过程中因习俗冲击而仓促丢失的精神内质。()由此牵带了某些传统文化的遗失,民族记忆功能的退化。以前在家乡,春节时分热闹非凡,走高跷,舞龙舞狮,放烟花炮竹……而现在家家户户仿佛都以各自独立的方式庆祝,冷冷清清的氛围自然让新年的欢乐气氛大打折扣,只能在各种媒体上看到那些所谓的快乐的影子。我们不妨把这样的一种追寻心理解释为农民传统文化心理的失落感。
从原因上看:
一、新的就业观念使传统手艺的传承受到影响,各种各样的传统文化娱乐方式其实就是一种民族特色的技艺,但改革后的农村、乡镇过分地重视经济发展,造成了民间艺术的遗失。
二、经济利益的冲动使人们对公共利益事业淡漠或只采取观望态度。有利的并且是现实的、直接的活动才能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尽量从简,已经被越来越他们接受。
三、某些不科学的习俗被硬性扼杀。以禁鞭为例,这个措施本无可厚非,可不足之处就是有些地方并没有配套建立公共燃放区。冷清的氛围从客观上减少了传统节日的喜庆。
⒉农村社区建设的空白
现代意义的中国社区建设是发展较晚的,农村社区这一块在非理论领域就存在了更大面积的空白地带,如何在实际行动中有效地进行各个方面的改善值得大家深入研究和思考。第一、科教层面:()“科技下乡”来了又走。“送知识,送科技”下乡援农,其实质意义微乎其微。从受众对象来看,大多数农民的文化程度很低,能否识字尚且不论,有点文化的都出外务工,即使留下来也难以理解理论性强的科普书籍,更不用说学以致用,实现农业科技化、产业化,走这种那种所谓的发展农业的道路。再者,从客观条件上讲,科技的普及和利用都离不开资金的投入与支持,可农村、农民现今的收入状况极大地桎梏了科技的有效落实。无论是“文字下乡”还是“科技下乡”,我们觉得最重要的不是“送”,而是授之结网、捕鱼的能力,并提供必要的物质资助。()教育心理的工具理性。随着国家教育政策的改革,绝大部分农村家庭都对教育提高重视,但其中为数不少的青年群体在完成义务教育之后就投入到打工行业。农村家庭教育资本的投向渐渐集中于回报率较高的艺术类、职业类。这种急功近利的心理在某种程度上是有其合理性的,但曲解了教育的本质目的,并在有些领域为农村以后发展埋下隐患,农村发展的后劲和生员动力都会受到恶性影响
第二、文化层面:()迷信思想依然保留者众。农村的乡土本性本身就具有一种天然的心理图腾崇拜。外出的打工一族虽然经历了部分现代都市文明的洗礼,但祈求在外平安的本能情愫使各类迷信活动有增无减。他们带来的较先进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部分旧弊陈规,可在另一些角度助长了新旧恶性价值观念的滋长。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也在农村社区有肆虐迹象。()赌博盛行。最近倍受媒体关注的“买码”**,在广大乡镇和农村也屡见不鲜,各类赌博行为遍布村头巷尾,一些农民在自己家中设立麻将馆,提供赌具,收取租台费用,以此谋取财富。
第三、社会保障体系层面:农民没有任何保障与福利,这是当今农村的现状。
()医疗卫生条件极差,医务室等机构还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体制,没有规范器具、药物、医务人员,一些土郎中、土药方在广大农村地区依旧广泛存在。()灾害防治既缺乏预警机制,也缺乏防范措施,更缺乏协调补救、灾后援济方案。现在大部分农村的耕作模式除了在水利等方面有少许改观外,依然是沿袭传统。自然灾害的破坏往往让农民辛苦一年的血汗付之东流。()农民既没有购买人保的便利,也缺乏这种意识,更不愿意将钱花在此地。而在外部结构上,农民也无权享受低保。诸多条件的遏制使农民实际上成为一种“单纯人”,置立于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因此在遭受疾病或者以外伤害的时候就不堪一击,不能获取补偿性保障。
农村社区建设重重困境的产生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
一、农村社区理论体系挖掘不足,对城市社区研究偏向过重。理论上尚未给有关部门提供具体可行的方案,要发展也无计可施。
二、对农村经济的重要性错误理解使社区整体发展产生失衡倾向。各部分之间没有在长远的指导下合理协调,最终经济没有上去,各方面也相互拖后腿,恶性循环。
三、农村经济建设缺乏实施载体。各基层政府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职能部门长期有效地给农村、农民科学指导。没有主导力量协调农民,也没有组织人员、科技人员引导发展方向和道路。从中央
到地方,上传下达,可将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往往却被文件宣读或会议开展代替了,起不了实质作用。“两卡一书”等政策是为了给农民借贷等提供方便,但农民不愿借钱欠债的传统心理使这样的措施往往成为一纸空文。
⒊乡村基层民主与权威
《乡土中国》中讲到中国农村是无为社会,是无讼社会,是长老政治。改革开放二三十年来,现代性的政治因素潜移默化地注入了农村的肌肤。本身起步就晚,脚步迈得依然很慢。农民(打工一族等一类经受现代文明影响的除外)的乡土本性没有改变,形式上的政治民主意识只是在思维表层波动。中国农民骨子里并没有民主情结,也因此他们不需要建立广泛的公共关系,尽管他们与和他们切身利益相关的东西摆脱不了干系,但他们的政治热情只是生之于外界,甚至谈不上什么政治热情的。
因此,基层选举中大多数农民对政治参与大多漠不关心,或者道听途说,或者敷衍了事,也正是这样的心态使不少地方“代票”行为数不胜数。
在权威方面,传统的长老、辈分等的影响逐步减弱,以经济精英、政治精英为代表的新型权威日益占据主导地位,其中经济精英尤为突出,这种现象的产生与物质生活需求不断增加的社会背景有着密切联系。农民的目光日益集中于那些依靠各种方式获得经济财富的人身上,并以这些人为目标来重新内化评判标准和价值追求。
年两会的召开正在进行当中,“和谐社会”的讨论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农村发展问题不是简单地加入现代化因素就可以解决,只有综合考虑到农村发展的传统因素,在传统和现在的合理交接处寻找科学方案,这些问题才能最终找到答案。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设计城市和农村的整体发展计划,和谐社会的道路才能有序铺开。
农民、农村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议 篇2
一、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进入新世纪,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 党的多项惠农政策给广大农民群众带来了极大的实惠, 农民群众收入增加, 生活富裕。农民群众解决了温饱问题, 正在以高昂的激情推动广大农村奔向小康。与此同时, 广大农村群众的思想意识和消费观念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也成为当前的重点工作之一。
从群众需求的角度看, 随着农村经济的加速发展, 农民群众已逐步解决了吃饭、穿衣的问题, 他们的需求也更多地转向了精神领域。物质层次的丰富并不能弥补精神领域的空白, 富裕起来的广大农村群众需要有相应的文化消费品来满足他们的需要。他们需要有艺术家能以他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他们所熟悉的艺术形象来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思想。农民群众物质层次的富裕与精神层次的匮乏是构建和谐农村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从艺术发展的角度看, 艺术是服务于人民群众的, 艺术的生命在于生活, 在于广大人民群众所提供的丰富的资源, 脱离了人民群众的艺术是苍白的和乏味的, 也是没有生命力的。艺术必须植根于群众中间, 并服务于人民群众。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 艺术必须从中汲取营养, 必须贴近人民群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历程。因此, 艺术之根也必须深深地扎入新农村, 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真实生活中汲取营养, 以艺术的形式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只有这样, 才能建设社会主义的和谐文化。
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村文化市场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得到相应的发掘。而与此同时, 城市文化市场存在着供大于求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 大力发展农村文化, 使文化团体和文艺工作者到广大农村去, 占领农村文化市场并满足农村群众的消费需求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反映新农村建设的历程及其成果、服务于广大农村群众应该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文艺团体的价值取向和生存途径。
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是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需求的不断上升而提出的一个新课题, 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要完成的一项重要工作。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 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 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实现乡风文明的重要途径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设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 就包涵着文化建设的要求, 它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构成一个统一的指导体系。文化在凝聚、同化、整合和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心理方面具有其他社会要素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 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村政治、经济建设并重, 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
从当前广大农村的文化建设现状看, 我国农村文化设施严重落后于城市。在广大的农村地区, 基层文化设施大多设施陈旧简陋, 而且多年没有得到维修改善。乡镇文化站开展工作极其困难, 村一级的文化设施数量更少甚至没有, 农民难以正常地开展文化活动, 文化不仅冷落了农村, 也冷落了农民。虽然文化下乡活动对活跃农村文化市场, 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繁荣农村文化起到了一定作用, 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满足农民对文化生活的强烈需求, 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严重缺失的现状。正是由于这种状况多年得不到改善, 致使农村文化市场产生真空, 才使得农村文化低俗化、迷信化倾向开始抬头。“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和邪恶势力沉渣泛起, 打牌赌博成为重要的文化娱乐活动, 农村物资交流大会成为江湖术士、艳舞、脱衣舞等低级黄色文化与假冒伪劣商品的交流平台。在少数地方, 宗族帮派势力有所抬头, 修宗祠、续家谱、联宗祭祖活动盛行。这些低俗、迷信文化不仅使广大农民精神空虚、身心受害、意志衰退、行为失控, 而且严重扰乱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秩序, 势必阻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正因如此,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必须大力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 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促进广大农村的乡风文明。文明的乡风既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体现, 又是农村文化建设的直接成果。只有全面加强广大农村的文化建设, 实现乡风文明, 才能够建立起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文明相适应的精神文明, 才能够净化农村的社会风气, 才能够激发人们的精神力量, 强化农村的发展动力, 推动农村各项事业加速发展, 才能够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 协调农村社会关系, 推动农村社会建设。
三、新农村文化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着重要保障
通过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 强力推动农村精神文明上层次、上水平, 可以使广大农村群众这一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以全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去, 特别是通过文化建设清理农村的陈规陋习和迷信思想, 教育广大农村群众自觉抵制“黄、赌、毒”和不良文化的侵入, 以全新的理念认识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理解构建和谐社会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把群众的思想进一步统一起来, 明确努力方向, 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快速前进。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新农村建设的成败不单是取决于制度、规划的制定, 也不单是取决于经济的发展速度, 而是取决于农村群众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广大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是农民, 新农村的各项事业都还要生活于农村的农民去建设。离开了农民, 新农村建设就失去了意义。为此, 提高农民的素质就成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环节。而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是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逐步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 构建起与新农村建设相统一的思想意识的重要途径。只有农民的认识提高了, 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才能够被激发出来并保持下去, 才能够使他们持之以恒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伟大事业的过程中贡献出聪明才智、发挥出创造力、激发出战斗力。从这个意义上讲, 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动力源泉。
新农村文化建设还是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保障。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农民对民主政治的认识水平和对自身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处理方式决定了民主政治能否顺利实现。农民群众整体素质的提高, 无疑可以使他们的思想更加开明、社野更加开阔, 也可以使他们的民主意识更强, 对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认识更到位, 从而也就使农村的民主政治更加容易实现。而加强农村的文化建设, 无疑是提高农民群众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通过文化建设, 不仅可以提高其文化水平, 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农民群众汲取更多的思想元素, 紧跟时代的步伐, 把先进的理念与时代的要求与他们的生活结合起来, 使他们的生活与时代相统一、和谐。
新农村文化建设还为保持新农村的特色提供了保障。新农村建设是要提高农村的整体生产生活水平, 而不是要建设统一的、缺乏特色的农村。保持传统文化, 让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把地方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生活方式保持下来并发扬光大是非常重要和有意义的, 也是一定要做到的。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以地方文化为基础, 以保持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艺术风格、审美特点为出发点, 以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为准则, 可以使各地的新农村建设既实现即定的目标又做到独具特色, 让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彰显其魅力。从这一点看, 大力加强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是极其重要的。
农民、农村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议 篇3
关键词 农村远程教育;科技文化素质;信息素质;经营管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G72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4--03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农业强,必须走现代化的农业道路。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没有农民的现代素质,也就不可能有农业的现代化。提高农民素质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发展农村远程教育又是发展中国家提高农民素质的战略举措。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农村远程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打造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稳定和壮大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做出更大贡献。
1 农村远程教育的含义及特点
远程教育是起源于西方的教育民主化和学习终身制的教学理念,发展至今,主要经历了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网络教育3个阶段。农村远程教育是“通过对各种科学技术手段以及教育手段的综合应用,使农村劳动者能够公平的享受继续教育的机会”[1],提高农民素质的一种区别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新型教育形式。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1 教育对象大众化
农村远程教育基于广播电视技术、卫星接收技术、互联网技术3种形式,其优点是覆盖面广,可以对全国各个地方的农民进行教育,做到了地域的广阔性。此外,远程教育充分考虑了不同学员的实际,为不同学历、不同背景、不同职业的农民接受继续教育提供了可能,做到了人员的广泛性。
1.2 教育资源共享化
远程教育尤其是现代远程教育更多地依靠于互联网体系,绝不是封闭的体系,而是开放性的。它采用的教学模式绝不是单纯的点对点,面对面的方式,而是点对面,一点对多点的放射性体系。因而能做到“多个点的知识、技术和信息的集合,各个点之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2]
1.3 教学手段灵活化
农村远程教育的远程性决定了它是没有围墙的教育,所以其灵活性是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比拟的。它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采用任何方式进行灵活教学。不同于传统课堂的“以教师为中心”,更加突出“以农民为中心”,采用广大百姓喜闻乐见的电视、广播、视频指导、短信告知等方式进行灵活教学。
2 农村远程教育对提高农民素质的作用分析
农村远程教育在缩小城乡数字鸿沟,解决农民信息贫困,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究其根源在于其全面提高了农民素质。
2.1 农村远程教育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带动农村文明程度
受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影响,农民的思想观念停留于小农意识,缺乏对新生事物的认识;文化层次不高,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人大都流入城市,留守在农村的农民文化程度集中于小学和中学水平;他们崇尚封建迷信,赌博之风盛行;法律认识程度低,情大于法的现象突出,法律维权意识淡薄等。
农村远程教育借助于政府资助、采用“三网合一”的方式,开展为“三农”服务的学历教育,极大地解决了农民求学资金、时间上的限制,为广大农民提供再次学习的机会,使他们了解新生事物,掌握社会发展动态,开阔视野,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在培训内容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农民生活实际相联系,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通过开展农民文化节、争做文明公民等活动有助于将农民聚集在一起,丰富文化生活,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带动农村文明程度。
2.2 农村远程教育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推动生产技术的科学化
传统的生产模式导致了较为落后的科学技术水平,大多数农民是在日积月累的生活中形成了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所以科技意识不强、缺乏对农业科技的认同,对农业技术持观望态度,更谈不上科学技术的应用转化能力了。
在农村开展远程教育,依托电视、广播等媒体开展科技宣传,以讲座、培训、示范、咨询、服务等方式向农民推广科技知识,开办农业科技网传播最新科技信息、评选农业科技领军人物等极大地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了解科技知识,掌握科技应用,将科学技术转化为农业生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2.3 农村远程教育有利于提高农民的信息素质,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农民的信息素质是指农民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等方面的修养和能力。造成城乡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农民的信息贫困。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有限,往往是通过亲戚朋友、左邻右舍、或者村民之间的相互传播,导致许多与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的信息无法及时、有效获取。因而农民从事的只是传统的农业生产,无法进行农产品加工,更谈不上与市场接轨。
农村远程教育通过培养农民如何利用计算机和因特网的技术和技巧, 使其具备基本的操作技能,知道何时需要信息、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到哪去找、如何有效利用以及发布信息。在城乡之间搭建信息网络平台,“可加快农产品交易的频率和速度,能充分扩大传统农产品的销售规模和交易范围,从而降低销售成本,发挥区位优势。改善生产和投资环境,搞活农产品流通,推动农业产业化”[3]进而缩小城乡差距。
2.4 农村远程教育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经营管理素质,搞活农产品市场
我国农民的市场意识比较单薄、不能很好的适应和参与市场竞争。“加上我国农户的经营规模普遍较小、土地比较分散,农民既缺乏管理和经营的相关知识和意识,又缺乏专业的技术支持,所以很多农民只能做到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家庭作坊的经营方式。”[4]缺乏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素质,就很难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效应。
中国农业大学吕文林教授提出: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要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就需要提高农民的经营管理素质,既要懂得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又要了解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懂得现代企业管理的一般规律[5]。可以通过提高农村的广播电视覆盖率,延长广播电视中经营管理节目的时间、打造农业经营管理网络平台等培养农民的创新意识、质量意识、竞争意识、营销技术和策略等,提高农民的经营管理素质,解决农产品难卖的问题,搞活农产品市场。
3 河北省发展农村远程教育提高农民素质的对策研究
河北省农业发展以蔬菜作为主导产业之一,目前正从传统农业大省向现代农业强省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农村远程教育,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是当务之急。为此,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3.1 政府统筹
要求政府高度重视。作为农村远程教育的主要推动者,政府应做到:一是确定具有地方特色的远程教育项目,根据各地的地理环境、资源条件等具体情况确定,如河北省昌黎县的旱黄瓜,望都县的特色乡村建设等,做到因地制宜;二是必须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农民远程教育的关键是资金,目前农民还不可能进行自我教育投入,必须建立一个由政府牵头,带动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乡镇企业投资的资金链;三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必要的法律和规定,明确职责和义务,做到有法可依。如终身教育立法、远程教育版权立法等,让法律为农民远程教育保驾护航。
3.2 拓展资源
丰富的教育资源是开展农民培训的关键。只有优秀的教育资源,才能让农民转变为有文化、有信息、有技能、有管理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为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为此在资源的开发上应坚持“三宜”原则:因地制宜,开发乡土教学资源;因时求新,开发鲜活资源;因人而异,开发多种资源[6]。在开发的内容上,应包括科学文化知识板块、思想道德法律板块、信息技术板块、农业种植养殖技术板块、农业经营管理板块等以满足不足层面农民的实际需要;在开发的形式上,计算机网络层面采用“流媒体技术,将视频、音频、文本及图示等充分融合在一起,制作成多媒体形式的课件”[7];电视广播层面的采用专家讲座、视频展示、新闻播报等方式,甚至可以采用娱乐节目的形式实行寓教于乐。
3.3 培养人才
有计划、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在农村培养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等方面骨干力量的实用型人才,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以个体素质的提升带动群体素质提升。一是加强人才评价和再培训工程,通过示范作用,不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壮大人才队伍;二是调动实用型人才的积极性,引导和鼓励实用型人才建功立业;三是完善用人政策,强化激励机制,确保留住人才。
3.4 高校参与
地方高校特别是农业院校要以服务新农村建设为己任,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与特长,积极、主动地投身、参与到农村远程教育的实践之中,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做出积极的贡献。学校教育具有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三大功能,地方高校特别是农业院校应自觉地把广大农民作为自身的社会服务对象,参与远程教育课程学习资料及学习支持服务方式的设计与开发,力求为远程教育提供高质量、实用型的教育资源及教育技术。贯彻“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利用地方院校尤其是农业院校的学科优势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扎根农村、服务农民、发展农业、带头致富的实用型人才,为新农村建设和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4 结语
提高农民的素质是一个系统化工程。大力发展农业,必须充分发挥远程教育优势,全面推进农民整体素质提升,做一个“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职业农民。
参考文献
[1]张红敏.发展现代农业远程教育,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4(9):20.
[2]张三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重要支点[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2007(2):9-11.
[3]徐静.“信息分化”背景下农民“信息贫困”问题研究[J].消费电子,2012(8):147,149.
[4]戚忠娇.我国新型农民素质培养问题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4:23.
[5]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新型职业农民经营管理素质[EB/OL].(2015-03-10)[2015-06-22]http://www.ngx.net.cn/zfzbc1/jmnr/201503/t20150310_167577.htm.
[6]王强.农村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08(11):115-116.
[7]孙素芬.开展农村远程教育培训 提高农民整体素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3(4):5-8.
农民、农村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议 篇4
一、扎实做好新形势下农村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意义
宣传思想政治工作是其它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党的历史告诉我们,这一政治优势什么时候发挥得好,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发展就顺利,否则,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会遭到挫折。当前,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我们的村支书和乡镇宣传思想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和改进农村宣传思想政治工作,是深入宣传贯彻新时期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奋斗目标的需要;是不断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振奋群众精神、统一群众思想的客观要求;是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对待各种复杂问题和利益关系的调整,及时化解各种矛盾,巩固和发展团结、稳定、民主、和谐局面的需要;是进一步增强凝聚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做好农村宣传思想工作,关系到党在农村执政地位的巩固,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建设新农村的大局。因此,我们必须紧密联系实际,切实提高对农村宣传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把农村宣传思想工作抓紧抓好。
二、农村宣传思想工作的主要任务
做好农村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准确把握农村宣传思想工作所面临的主要任务。一是进一步巩固广大农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已经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思想基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巩固发展这一思想基础,使之贯彻落实到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的各个领域,使之转化为基层干部群众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强大精神力量,是当前农村宣传思想工作所面临的首要任务。
三是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随着农村改革的逐步推进和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逐步富裕起来的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需求日益迫切,求富、求知、求美、求乐已成为生活中追求的一种新时尚。然而群众读书读报难,获取信息难,健身活动难的现实问题仍较为突出。群众盼科技知识入户,盼及时了解掌握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盼农村中就近有开展活动的场所,盼经常多样、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这既为开展宣传思想工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空间,也对宣传思想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要进一步改进农村宣传思想工作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坚持以人为本,拓宽宣传文化网络建设的层次和领域,大力推动农村宣传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和快速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农村宣传思想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宣传思想工作在观念、队伍、阵地、经费、方式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多不适应的地方。
(一)认识上存在误区。当前,一些基层干部对农村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把宣传思想工作与经济工作割裂或对立起来;二是认为宣传思想工作是党群部门的事;三是认为农村宣传思想工作可有可无,无关紧要。
(二)队伍建设明显滞后。当前,乡镇、村两级宣传队伍建设明显滞后,力量比较薄弱,队伍素质和工作能力不强。
(三)宣传阵地不完善。在农村,宣传阵地普遍存在着三大问题:一是数量过少;二是作用不大;三是时代性不强。
(四)宣传经费严重不足。当前农村宣传经费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投入,但大多乡镇政府和村委会财力十分紧张,投入极为有限。
(五)宣传教育方式陈旧。当前,一些基层干部开展宣传思想工作,缺乏开拓创新的精神,过多地沿袭以往的经验模式,难以突破传统的框架;一味地采取行政手段、集中灌输的宣传教育方法,总是简单地贴标语、开大会、出宣传车等,进行空对空地宣传教育,使宣传内容单调乏味、形式刻板僵化。
四、开展农村宣传思想工作的途径和方法
(一)以投入为基础,抓好宣传思想工作必要的设施建设。首先是搞好阵地建设,包括教育阵地、文化阵地、科技阵地、体育活动场所等,特别是要搞好村多功能活动室建设,让党员、团员、妇女、民兵及多数农民,活动有场所、有器材。同时搞好规范化管理,以管理促利用,以利用促建设,使之充分发挥宣传思想工作的主阵地作用。其次是抓好宣传工具的配套建设,在进一步完善墙报、广播、有线电视、村民大会、党员大会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图书室、农技推广站、电影放映队、宣传队、文艺小分队、报刊栏、制度栏、科普知识宣传栏等多种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为村民提供开展各项活动的阵地和载体。同时,积极引进开发新的科学的宣传形式,如办好农经网等,拓宽宣传教育渠道,增强宣传教育效果。
(二)以宣传教育为重点,努力营造宣传思想工作的良好氛围。在对农民进行宣传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把握以下几个重点:一是广泛深入地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教育活动,坚持不懈地抓好农民的素质教育,引导广大农民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侵蚀。二是大力宣传党对农村的方针政策和重大部署,宣传农村改革和建设的重大成就,营造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三是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大力宣传“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道德风范,弘扬民族传统美德,倡导文明向上的生活习惯,努力营造友爱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和文明和谐的农村新风尚。四是加强科学文化知识培训,增强农民的科学意识,自觉摒弃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五是坚持以人为本,多反映群众的愿望,多解答群众关心的问题,多提供群众需要的信息,多解决群众的困难,多传授群众致富的技能。只有把握以上宣传教育重点,才能增强农村宣传思想工作的吸引力,营造农村宣传思想工作的良好氛围。
(三)以活动为载体,不断丰富宣传思想工作的内涵。我们在宣传思想工作中创造了许多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工作方式,并逐步形成了体系,成为促进宣传思想工作的有效载体。如创建文明村、文明户、五好家庭活动,开展“学理论、学科技”活动等等。今后的各种活动,应该着眼于实际效果,在内容上更丰富,形成上更活泼,操作上更简便,为农民所喜闻乐见。从今年开始,各村可以逐步开展“九到”活动:即广播播放到田间,政策宣传到院坝,农技培训到人头,读书读报到个人,有线电视到农家,各种学习到每季,电影放映到每月,制度建设到每组,活动开展到每户。此外,在开展各种活动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发挥典型的作用,用活生生的典型事例去影响和带动群众。
(四)以健全机制为手段,促进宣传思想工作上水平。宣传思想工作一般认为弹性大、不易把握。这里面关键的是一个约束、激励机制问题。今后我们应该在健全机制上做文章,由虚变实,由软变硬,像抓经济工作那样,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考核、奖惩机制,将指标层层分解、量化,把任务落实到村、部门和每个干部,严格岗位责任制,强化动态管理,以调动基层抓宣传思想工作的积极性。如,农村破旧俗、树新风、赡养老人、爱护公共财物、遵守公共秩序等情况,都可以确定量化标准。这样,才能使农村宣传思想工作者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有压力、有积极性。
(五)以班子建设为保证,强化对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宣传思想工作重在落实,抓得好与坏,关键看领导。为此要加强以农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班子建设,不断提高其凝聚力和战斗力,使之担负起新形势下农村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任,保证“两个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具体说,应该抓好“三支队伍”建设。一个是干部队伍建设。乡镇宣传委员(干事)和村支两委班成员要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增强宗旨观念,转变工作作风,在农村宣传思想工作中成为作风硬、能力强的决策者和指挥者。另一个是党员队伍建设。我们要结合正在开展的“先教”活动,不断提高党员素质,充分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用实际行动引导、带领群众移风易俗、倡导新风。再一个是工作队伍建设。如农村宣传队伍、群众性文化组织、红白理事会等,努力做到制度、职责、组织、报酬“四个落实”,不断提高其工作能力和办事水平,为群众搞好服务,赢得群众的依赖与支持,逐步让宣传思想工作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
(六)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目标,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实效。宣传思想工作往往被人们误认为是一项务虚的工作,看不见摸不着,花大力气得不到好的效果。尤其是做农村宣传思想工作更是如此,如果我们不改变工作思路和方法,只卖嘴巴劲,光讲大道理,农民是很难接受的。农村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落实到农民增收致富上面,要努力教育农民、积极引导农民、认真服务农民、切实依靠农民,把农民是否通过宣传思想工作增了收致了富,作为检验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尺。我们要在对农民进行正面宣传教育的同时,把主要精力放在为农民扎扎实实解决实际问题上,例如帮助农民制定小康建设的规划、为农民提供致富的信息、甚至在物质上资金上给予资助等等。只要我们通过这样扎实工作,使农民的收入增加,就能使他们对宣传思想工作的认识发生改变,把在座各位看成是自己致富奔小康的好参谋,是帮助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贴心人。
五、积极开展文明村创建活动
创建文明村,是发展农村经济、加强农村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创建文明村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引导农民勤劳致富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全面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科学文化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实现农村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一)准确把握文明村标准,积极开展文明村创建。
前提条件:
1、该村必须是近两年连续在本乡镇目标考核中居前列的村。
2、该村必须是近三年没有发生违纪违法事件和重大责任事故的村。
3、该村无“法轮功“习练者”。
基本标准:
1、重视领导班子建设。领导班子坚强有力,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班子成员团结务实、廉洁勤政,村级组织健全,管理制度规范,干部廉洁奉公。党支部、村委会能带领村民共同致富,成为全村团结的核心、战斗的堡垒。
2、重视思想道德建设。党组织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持续开展党员“三带”和“先教”活动,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共青团、民兵和妇女等群团组织在三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认真贯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重要思想,积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开展遵纪守法户、五好家庭户、双文明户创评活动,并取得明显成效。
3、重视科学文化普及。大力普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科学知识、法律知识和致富技能;认真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成效显著;文化设施建设逐步加强,有党员活动中心、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场所等阵地,积极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活动和移风易俗活动。村民文化生活活跃,重视科技教育发展,办好村民文明学校和实用技术夜校,经常为村民讲授科技文化知识。
4、重视遵纪守法,秩序良好。干部村民自觉遵纪守法,维护社会治安,治安调解组织、防范网络健全,制度措施得力,制定并认真执行《村规民约》,无各类重大案件和人为重大灾害事故发生,无赌博、吸毒、卖淫、迷信、拐卖儿童等各种社会丑恶现象,无乱砍滥伐、乱占耕地、偷税漏税等不良现象。社会治安好,村风正、民风好,无虐待妇女、儿童、老人的现象。实行计划生育,提倡晚婚晚育,做到优生优育,村民无计划外生育,能完成计划生育各项指标。
5、重视经济发展,村民增收致富。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广开致富门路,物质生活比较富裕,产业结构趋于合理,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严格实施“村务公开”,接受村民监督;集体福利事业增多,受益面不断扩大,农民人均收入达到该乡镇先进水平。
6、重视环境建设。村镇建设有规划,群众居住条件明显改善。村庄、院落环境整洁,街巷卫生,道路平整,绿化、美化成效明显,村办企业无环境污染。村有医疗所,防病治病好,村民的健康水平日益提高,达到初级卫生保健标准。
7、重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创建文明村的机构健全,工作落实;宣传动员工作扎实,村民知晓率、参与率高,创建活动丰富、有效;档案材料齐全、规范。
(二)文明村创建的一般程序。
1、由村党支部向所在党委书面提出创建申请。一般每年年初(2月份)报创建规划。
2、党委初审并向县文明委书面提出推荐申报材料。
3、县文明办汇总并实地调研摸底后,提交县文明委审查确定创建入围的村。
4、在文明办和所在党委指导下展开创建活动。
5、每年底(9月份)由村党支部向县文明办书面提出申请验收报告。
6、县文明办和所在党委组织进行考核验收。
7、县文明委审查并报县委、县政府审核、命名。
(三)文明村的管理。
文明村的管理实行“三制”:
1、复查制。凡命名一年以上的文明村每年都要按照标准结合工作进行自查,填写《文明村复查呈报表》与自查总结,报县文明办和所在乡镇党委。复查委托所在乡镇党委进行,县文明办实行抽查。复查后由乡镇党委向县文明委书面报告结果。省市级文明村两年复查一次。
2、逐级升级制。命名两年以上的县级文明村,在巩固成绩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取得新的成绩,并达到所升级别的创建标准,可申报升级规划,由县文明委向上一级文明委推荐。
农民、农村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议 篇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充分总结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实践得出的基本结论。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本质属性,构建和谐社会是解决我国经济迅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问题、社会矛盾的客观要求。
理解和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关系;激发社会活力与维护社会稳定的关系;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的关系;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我管理的关系;发挥传统政治优势与创新群众工作机制的关系。
深刻领会六中全会精神,全面把握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涵,必须结合临安实际,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不断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推进临安经济社会既快又好的发展,着力构建和谐临安。
要加快发展步伐,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物质基础。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兴市”战略,深入开展重点项目“百日攻坚”活动,积极抓好工业平台建设,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资源开发型向精深加工型转变,由投资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要坚定不移地打响“生态之城”、“森林之城”的城市品牌,打造好长三角地区特色旅游目的地的形象。
要推进新农村建设,努力促进城乡和谐。坚持城乡统筹发展,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道路,努力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保障,促进资源在城乡间合理配置,建立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
要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努力促进社会各群体的和谐。要充分考虑给群众带来的长远利益和现实利益,找准最大多数人利益的集结点和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具体利益的平衡点;要把有限的财力更多地用于解决低收入阶层的困难和问题。
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事业的和谐。要以“一名城四强市”建设为抓手,扎实推进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要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努力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要围绕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广泛开展“共铸诚信”、“公民道德日”等道德实践活动,倡导基本道德规范,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社会环境。要以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为重点,继续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临安精神,在全社会形成昂扬向上、奋发有为、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属,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件。
结合临安实际,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是具体的。以发展社会事业,建立保障体系为例:
“十一五”期间,我市在社会事业上设立了25个项目,预计投入20亿。我市的社会保障体系也需要进一步的完善。目前已经纳入我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体系的有5万多人,纳入失地农民保障范畴的有3万多人,总共不到9万人。但我市总人口已经达到52万,要实现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保障体系,任务还非常艰巨。
社会事业的发展和保障体系的建构,虽然也可以进行市场化运作,但主要还是政府的财政性投入。此外,我市在建设“强市、名城、胜地”的进程中更需要大量财力的支持。如何解决这些发展投入,这就对临安的加快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就我市而言,经济发展一方面为政府提供财力,另一方面也需要投入。就工业经济来说,虽然支撑我市GDP的一半以上,但本身仍处于发展中期起势阶段,需要加大扶持力度,经济开发区扩容、重点工业功能区平台、财政对工业的补助政策等都要求财政的投入。
既要增加投入,发展社会事业,又要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投入的资金问题怎么解决?一要增加财政收入,尤其是地方可用财力,这要靠加快发展,重点是工业经济的发展;要增加小税种的征收力度;发展第三产业,增加营业税收入;要激活房地产业。二要稳定土地收入,要做好土地修编规划,尽力调剂出更多可用之地,要向低丘缓坡要地,要做好城区企业退二进三的工作,通过这些方法,盘活土地,为发展提供要素保障。三要盘活存量,换增量,一些闲置的资产可以想办法盘活,机关事业单位一些非经营性资产可以运作为经营性资产,一些沉睡资产可以激活。四要稳定增加信贷规模,争取金融机构的更大支持,做好土地按揭等工作。五要降低行政成本,是否可以推行车改,适时调整乡镇区划,合并行政村。六要争取上级财力支持。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反映了我党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执政
规律和建设规律的新认识、对执政手段的新发展,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贯彻落实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充分发挥人大的职能作用,我们重点做好这几方面工作:一是要着力加强人大监督工作,围绕全市工作大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依法行使监督职权,全面贯彻落实监督法,保证宪法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二是要着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不断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权利,保证公民依法享有民主权利和自由,调动一切构建和谐社会所需的积极因素。三是要着力推动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确保群众的利益诉求得到充分、平等的表达。四是要着力发挥人大代表作用,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和人大代表,反映社情民意,凝心聚力,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五是要着力加强人大常委会自身建设,坚持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人大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的`作用。
当前,我市正处在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和谐很大程度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和持续性,因此围绕“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这个主题,我就全市工作谈几点认识:一,要牢牢抓住关键,努力促进工业经济较快增长。在抓好工业发展平台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继续加大招商引资、选商择资力度;培育一批大集团、大企业;做大做强中小企业。二、要注重彰显特色,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临安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活跃的农村经济,因此,我们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推进新农村建设;突出城镇规划与建设的生态特色;抓紧开展农特产品的品牌与标准建设。三、要坚持统筹发展,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在农民增收上动脑筋;统筹区域发展,成立相应的向西推进的领导班子,研究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
市政协副主席***: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我们政协履行职能的第一要务。今年以来我们围绕发展“第一要务”和全市中心工作,开展了工业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两项重点调研,形成了有关建议案和调研报告,报送市委、市政府决策参考;先后对新农村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高速公路建设、生态市建设、重点项目百日攻坚活动进行了专题视察,并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意见建议,积极为推动临安经济更快更好发展建言献策。胡锦涛最近在中共中央就《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征求党外人士意见的座谈会上强调,“统一战线的主题是大团结,大联合,根本任务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可以也应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将认真贯彻胡锦涛的讲话精神,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特点和优势,扎实有效的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农民、农村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议 篇6
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会功能
提要 农村社会在现代化过程中发生了巨大变化,宗族社会基本消失,原本存在的农村自治下的社会管理也随之消失,农村社会需要重新再造。合作社在建国后承担了这一任务,但市场化改革使合作社走向衰落。随着农村经济问题的出现,农民专业合作社再次出现,同时发挥了巨大的社会功能,成为农村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社会功能;农村社会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研究和立法层面都将其定义为经济组织。但在实际生活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大量的社会功能。同时,对其的法律规制却是缺失的。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没有规定社会职能;另一方面学术研究将其作为经济组织,部分研究将其认为是一种企业形式。而农村社会现有的自治的无力和城乡交流的日益增多都对农村社会公共物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有研究注意到了合作社的政治功能,但在实践中可以看到农民专业合作社更多是社会功能的发挥。本文基于各研究机构的调研报告和新闻媒体的报道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会功能。
一、农村社会的衰落与再造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传统农村社会逐步衰落,但宗族社会生活还是基本没有发生变化。传统的乡村自治下,农村社会是封闭的。根据李银河的研究总结出村落文化的以下特点:一是小群体中的一切信息都是共享的;二是村落的规模以一般人相互熟知的极限为其极
限;三是村落成员的流动性不大;四是村落中的人有相互竞争的倾向;五是村落中的成员有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趋同的压力。农村社会生活基本是宗族社会生活,地缘和血缘的关系是主要的社会生活范围。梁漱溟的研究认为:“中国社会秩序之维持,社会生活之进行,宁靠社会自身而不靠国家;地方自治和职业自治是相当有的。” 直到1949年建国,这种宗族社会基本瓦解。李银河总结出三个原因:一是解放后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中,族权曾经被当作旧社会压迫人民的势力予以打击;二是担任宗族首领的人大多是地主、富农和乡绅,在土改运动中遭到了沉重的打击;三是解放以后实行高强度的中央集权体制。宗族社会的消失,继而农村社会生活进入了人民公社下的集体生活中,私生活领域开始减少。值得一提的是,这时出现大量的合作社,并为后来合作社的重新兴起提供了思想基础。虽然这时的合作社在现在历史评价中地位不高,但作为共同的记忆,也是农民解决问题的一种思路。
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包产到户,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实行,农村社会得到了发展,农村的世俗生活逐步恢复,一些发达地区出现了宗族的复兴。但二元结构下,农村的发展也慢慢陷入了停滞。2003年农村进行了税费改革,其后又取消了农业税,这些政策在减轻了农民负担的同时也使得基层组织减少了收入,形成了财政缺口。为了解决这个财政缺口问题,进行了乡镇机构改革,各地合并村、乡等基层组织,使基层组织退出了农村社会,形成了真空。而农民对农村的公共品的需求却在不断地增长,这为合作社的进一步
发展提供了发展空间和大众基础。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会职能
(一)科技推广职能。合作社对农民在生产经营中进行生产技术教育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市场对食品安全要求越来越高,合作社也成为农业标准化的示范。在对浙江农民专业社的调查中发现,合作社推动当地农业科技应用。在农业部组织实施的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试点、测土配方施肥补贴、苹果套袋关键技术示范补贴等项目中,逐步将农民专业合作社列入示范载体。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农民的农业科学生产是重要因素,这客观上将促进合作社对社员进行生产技术教育。
(二)文化职能。农村文化生活随着城乡流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民俗文化生活逐步消失,而农民对文化的需求却日益增加。合作社为满足文化需求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浙江宁波慈溪市观海卫镇高背浦渔业合作社在村民大会上提议,通过文艺汇演等方式普及“和谐社会”理念,并以合作社名义出资帮助这项活动。每逢周末或者节日,村中心都上演文艺晚会,丰富了村民们的文化生活。
(三)农村卫生职能。农村卫生条件的改善一直都是一个难题。缺少资金的情况下,治理污染的基础设施无法建设,但同时各种农业污染和生活垃圾却越来越严重。合作社作为一个农民组织,对治理污染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浙江杭州市临安县,合作社为治理畜粪污染争取到国家资金,治理了8个村的污染。
(四)社会保障职能。农村社会保障的建设是农村社会稳定的基础,尤其是大量的农民工在城市结束其打工生涯时,对社会保障如何解决?在第二代农民工的问题上,这个问题更为严重。已经远离土地的他们需要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农村老龄化问题也急需解决。虽然合作社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其作用还是不容忽视。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着社员的互帮互助,尤其是在社员患病缺钱时,合作社可给予帮助。笔者曾经到吉林省梨树县的部分合作社参观,发现资金合作中的用途并不仅仅限于农业生产和经营,在社员因患病出现急需用钱时,合作社也会借贷给社员。这与传统农村社会中的宗族帮助很相似。
三、合作社社会功能性质分析
合作社积极发挥社会功能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可以看到:一是合作社社会功能是农村社会文化和经济所决定的。农村社会虽然经历了现代化历史巨变,宗族社会已经瓦解,但农村的家庭延续并没有发生很大的人口流动,所以一个村里的大多数人都沾亲带故。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相互帮助是情感的出发点。市场经济的风险对农户来说是巨大的,合作社一定程度上能抵御一定风险;二是合作社发挥社会功能并不是说合作社有很大的社会责任。当前大多数合作社仍然弱小,只能给予社员一定的社会帮助。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合作社的确可以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为地区带来社会福利,但合作社本身仍是农业市场化的产物,发挥合作社在经济上的作用是最主要的。在带来农民收入上提高的同时,发挥其社会功能。合作社也
只有在经济上有了作用,才能在社会功能上有所发挥。合作社是否是农民公民社会出现的体现?从公民社会的概念变迁可以看出当前的合作社应该是一种初级的公民社会的体现。”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民社会是由平等自由的公民为追求更美好生活,通过平等缔约方式建立的政治共同体、政治社会或政治国家,这种社会区别于人们缔约前的野蛮的自然社会,是文明社会和道德社会。黑格尔和马克思将其认为是基于私人利益的结合,属于经济领域,与国家和政治社会相分离。现代公民社会概念强调‘私域’的存在。”农村专业合作社承担社会职能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基层政府组织缺失所造成的。很多基础政府组织不能承担社会管理职能,从而出现了社会组织的真空,而农村社会的自发秩序的组织化恰恰以农村专业合作社这种经济组织形式体现。
四、结论
建设新农村不仅仅意味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村社会的建设更显重要。农村社会的完善才能让农民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农民专业合作社其本身作为一个经济组织,却承担了大量的社会功能。对这种情况,一是让农民专业合作社继续承担这种职能,在法律和政策上给予支持。这样,可以无间断地完善农村社会。二是要充分发挥农村民间组织和进一步改革农村自治。这样做可以让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中于经济事务。主要参考文献:
农民、农村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议 篇7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构建;和谐社会
Abstract:Setting up science developing a Taoist temple,structuring harmonious society is seventeen big ictuses. Structure harmonious society, any unit , branch being duty-bound. The analyt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brary is in the main body of a book structuring advantage in harmonious society, sets forth the significance structuring the harmoniou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brary and harmonious social development , brings forward the measure structuring the all-direction harmoniou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brary , reaching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realizing a library, to promote development of harmonious society ultimately.
Key word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brary;Structure;Harmonious society
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是十七大的强音。进入21世纪知识信息时代,知识与信息成为推动社会经济与文明发展的核心,作为知识信息聚集、存储、传递、扩散中心的高校图书馆,对把知识与信息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高速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不可取代的优势。
一、高校图书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优势
1.信息资源优势
(1)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高校图书馆收藏有古今中外的印刷型文献资源和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是人类巨大的知识宝库。高校图书馆随着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的发展,正加快从传统的以纸质印刷型图书馆向以印刷型、电子型和网络化结合的数字图书馆、复合图书馆和智能图书馆转换步伐,文献信息不仅包括以图书、期刊、报纸、文集等纸质文献,还包括缩微文献、光盘、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网络数据资源、网络导航库、自建特色数据库等数字文献,文献信息不仅载体形式多,而且内容信息量大,信息更新快,检索途径便捷,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用户的信息需求。
(2)学科信息强,科技含量高
在知识全球化的今天,“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科学技术在发展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重要性。高校图书馆是为高校各专业、学科教学和科研服务的,馆藏文献信息专业性强,内容全面系统,科技含量较高,而且随着各个学科的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交叉学科、边缘科学、应用科学的新兴与发展,推动高校图书馆馆藏建设,不仅有大量的学科文献信息,还包括大量的国内外科技报告、专利文献、政府报告、会议文献等,文献信息资源多元化,更新快,学科前沿知识科技性强,这可成为地方经济建设文献的基础和信息保障来源。
2.服务优势
知识更新的加快,信息资源的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出现与发展,导致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理念、服务手段、服务内容和服务技巧不断创新和完善,为图书馆的服务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服务机会。
3.情报信息人才优势
高校图书馆拥有一支具有复合知识结构的较为稳定的图书情报服务队伍。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因此,图书馆员的图书情报和信息处理能力和服务能力,不仅对图书馆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校的教学与科研的水平,影响着为社会进行信息服务的能力。馆员的定位不仅是“热情、耐心、周到”的服务人员,更是信息全球化、网络化环境中的“信息导航员”“网上冲浪员”。面对新形势的需要,学科馆员制、馆员首问制等在各高校推行与发展,促进馆员适应时代的发展。图书馆馆员要不断更新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不仅要掌握深厚的图书情报知识,而且需要至少一门专业科研领域的学科知识,能够准确分析、判断信息的质量及利用价值,熟练掌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操作与应用,以及熟练的外语应用,对网络信息进行开发、维护、检索、存储和传递。
二、构建和谐图书馆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意义
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观念,是事物存在的最佳状态,也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点。高校图书馆作为公益性的知识服务机构,关系到高校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它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对推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支撑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石。随着高校事业的发展和人们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图书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它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和谐图书馆也将是未来图书馆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因此构建和谐图书馆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三、构建全方位和谐高校图书馆的措施
1.和谐建设,营造人性化的借阅环境
在现代高等学校中,高校图书馆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它不仅是高校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高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创新的知识源泉,而且是高校办学实力的一个显著标志。构建和谐高校图书馆,营造人性化的借阅环境是起点,是基础。很难设想一个空气污浊、光线暗淡、拥挤嘈杂、馆藏文献稀少、设备配置落后的场所会令读者流连忘返。因此,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不仅要外观漂亮大气、宏伟、雄壮,而且在内部装饰、馆藏布局、设备配置等各方面都应人性化设计,为读者营造明快、清新、幽雅、整洁的人性化阅读环境,使读者轻松和谐地进行知识、信息的获取,全方位地感受环境与人的亲和力。
2.和谐的管理,对图书馆员工实施人性化管理
所谓对图书馆员工实施人性化管理,就是坚持“图书馆员工第一,以图书馆员工为中心”,明确图书馆员工在图书馆管理中的主导地位,以尊重员工、爱护员工、关心员工为出发点,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融洽和谐的工作氛围,为构建和谐高校图书馆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总之,高校图书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大有用武(下转第181版)(上接第180版)之地。只要牢记以人为本的办馆思想,只要充分发挥高校的信息资源优势,注重图书馆社会功能、文化功能、教育功能的展示,加强全体馆员的综合素质建设,提高知识服务的技术与能力,不断推出创新的服务理念、服务形式、服务内容、服务项目、服务举措。明确建立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方向,在这个伟大的和谐社会建设工程中作出自己的贡献。与此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大家的责任,高校图书馆是知识的殿堂,是人类先进文化的聚集地,在新的发展需求下,把“以人为本”落实到实处,就能实现高校图书馆的全面和谐,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陈建忠.CALIS与大学城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J].图书馆学刊,2006(1).
[2]胡群策.论21世纪高校图书馆服务[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5(3).
[3]王本玉.充分利用馆藏资源,发挥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作用[J].图书馆,2005(1).
[4]谭焰.构建和谐社会,图书馆应有所作为[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6(2).
农民、农村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议 篇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宏伟,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广泛,但由于各地农村现状千差万别,情况错综复杂,新农村建设任务艰苦,任重道远。当前,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一部分农民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自信心不足现象,应引起足够重视。
一、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自信心不足的主要表现
现实的粮食价格与预期相差较大,靠种植业致富没想头。经济欠发达地区多属农业区,绝大多数农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收入来源多以出售农产品为主。近年来,虽然我国对农业发展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支持,农民从中得到了实惠,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农业势必要参与国际竞争,这意味着农产品价格上升空间受到限制,而补贴有限,小规模农业生产条件下,靠卖粮致富的可能性很小。
选择致富项目没有好路子,增加收入没盼头。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缓慢,二三产业发展明显落后于发达地区,而农民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缺少从事其他职业的技术、技能和经验,无论从观念、素质,还是外部条件,都难以找到合适的致富项目,“搞养殖愁思路,搞加工愁门路,搞三产没思路”,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普遍存在的难题。
外出打工不长远,务工增收没劲头。由于观念和一些体制原因,多数农民不愿外出打工。一方面,“背景离乡、抛家舍业、故土难离”的传统思维还相当程度存在;另一方面,农民对外出后的医疗、就业、就学、住房等基本保障不托底、不投心。多数农民不愿意冒风险,害怕“一着走错,满盘皆输”,一旦挣不着钱,连“翻本”的机会都没有,不如维持现状。
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个体的经济现状,使他们对于自身的发展充满迷惘。“腰包不鼓,难筹大事”。所以作为主体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自然会产生自信心不足现象。
二、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自信心不足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自信心不足究其根源,是经济发展滞后。制约其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一是自然条件差。经济欠发达地区多数处地僻远,交通不便、信息不灵,与外界交流和沟通存在“先天性”的障碍,与地处沿海等一些边境贸易条件好的地区无法比拟。二是基本生产条件差。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基本处于“靠天吃饭”的水平。三是农民素质参差不齐。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低,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有限。部分有文化、素质较高的农民都外出打工,而且不愿再回来。四是国家支持有限。改革初期,国家优先发展沿海和东部地区,在政策和资金上都向重点发展地区倾斜,其他地区得到国家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自然有限。
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营养不良”,致使经济发展日趋滞后,与发达地区差距逐渐拉大,而这种差距仅靠自身的努力,靠有限的资金和资源只能是追赶式的发展,无法实践跨越式的发展。
三、几点建议
一是加大建设新农村的宣传力度。一方面,通过媒体大力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扶持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来坚定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信心和决心。另一方面,因地制宜、符合实际地在各地树立新农村建设典型,并大力宣传,用身边的典型来示范和带动,农民易于接受,更易于激发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加强农民培训。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农民的素质决定新农村建设标准和进程。要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提供经费保障、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要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和发展农村成人教育。要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和先进的思想观念,同时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
三是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首先是用财政支持资金加快农村的路、水、电、医、能源等容易在短期内见效果的基础性设施建设,让农民真切地真实地感受到,新农村建设不是空话,就在身边。其次是为化解县乡村三级债务提供资金支持。解除困扰,轻装前进才有必胜的信心。第三是大力扶持主导产业。区域经济的发展后劲在于拥有可持续发展的主导产业,这既是区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源。
四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研究制定符合欠发达地区发展实际的政策,比如对龙头企业建设、农民合作组织建设、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村级组织建设等从政策层面给予保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实现自我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农民、农村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议】推荐阅读:
农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期盼10-1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着力打造新农民11-1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教育问题09-11
(开题报告)我国农村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以A市为例09-26
农村农业农民11-15
论转型期农民工政治参与与和谐社会构建-以广州市为例10-17
以讲促学活动材料——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现农村经济新飞跃06-07
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07-29